第一篇:浅谈小城镇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浅谈小城镇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小城镇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小城镇的发展对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本文分析了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存在问题,结合实际探索发展对策,加快城镇化步伐。
关键词: 小城镇 规划建设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战略,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小城镇建设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农村的小康建设是关键。当前,城镇化建设进程较为缓慢,与加快现代化步伐、实现城乡一体化要求仍存在很大差距,要加快经济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发展小城镇势在必行。
2、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规划缺乏长远性与稳定性。一些地方缺乏长远战略眼光和科学精神,规划意识不强,导致小城镇建设布局不合理,变动过于频繁。小城镇建设规划关系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百年大计,规定的其发展方向和目标,不能随意变动。但实际情况中,新领导上任后往往有新思想、新设想,在自己的任期内建功立业,体现政绩,于是大刀阔斧,弃旧图新,把前任留下的城镇规划改得面目全非,使规划建设失去稳定性和连续性。
2.2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制约。目前,小城镇的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还很不完善,社会保障水平不高,跟大城镇相比具有很大的差距。且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政府投入的社会保障资金不足等,使其远远跟不上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够适应小城镇居民对于安全,稳定的要求。农民进城落户之后,就要放弃原有的土地,而在小城镇中的工作和收入不稳定,社会保障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又不能保障其生活的稳定,保障其失去工作和正常收入后的基本生活,这就减弱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吸引力,社会保障制度不能够消除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也是进入小城镇的农民不愿放弃土地的一个主要原因。
2.3居民规划意识不强,建设违章现象严重。部分地区用地资源紧张,建设用地指标缺乏,城乡结合部地段的土地市民难以取得合法手续,按正常基建程序无法取得合法规划许可。加之一些城镇建设监督执法力度不强,造成乱占土地违建现象存在,严重影响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难度较大,使之城市环境和形象较差。
2.4脱离实际,人口规模偏大,过分追求高城镇化率。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只有提高城镇化水平,才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才能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和全国的工业化,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当前,我国正处在城乡一体化战略实施的关键环节,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有效实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镇化水平,但一些地方片面追求高城镇化率,不切实际地扩大小城镇人口发展规模,人口规模估计的比合理发展的现实规模大,使小城镇用地规模和相应的设施标准过高,造成了长期的不合理与浪费。
2.5小城镇建设“千城一面”,毫无特色而言。在小城镇的规划中,忽视了对小城镇风格特点的研究,对小城镇的自身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等个性特质把握不准,由于小城镇属于城市的范畴,规划工作者往往仅以大城市的规划模式来指导小城镇的建设,如道路多以棋盘式为主、广场位于小城镇中心,民用建筑一般高,无层次感,建筑布局过于单调、呆板,最终的发展模式仅成为大中城市的简单缩影,建设布局毫无特色而言。
2.6小城镇发展中资金短缺。资金不足是小城镇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小城镇建设和阻碍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从总体上看,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比较单一,投资的最重要来源仍然主要是政府。而在我国,镇政府不是一级完整的预决算财政单位,所得税收需上缴县财政,镇政府的所需费用是县财政分发的人头费和超收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部分的提成,这些费用仅够镇政府的正常运转,因此,城镇建设的资金就主要依靠预算外收入来弥补。镇政府的预算外收入来源主要是土地拍卖所得和高额的城镇建设配套费。为了增加收入,加快小城镇建设,政府只能抬高土地价格和建设配套费用,这就形成了限制农民进城和投资开发商进入的“门槛”,增加了乡镇企业,农民和外部资金向小城镇集中的成本,抑制了乡镇企业和农民进城的积极性,减弱了招商引资的优势。
2.7缺乏有效的产业带动。城镇的发展缺乏经济增长点,缺少有效的产业来带动。这是因为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日趋完善,市场竞争日益的激烈,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而大部分乡镇企业领导因为思想僵化,文化程度不高,不具备所必需的管理素质和知识,没有能够适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的发展方向,致使管理不善,没有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所以,近几年来,乡镇企业出现了增长速度放慢,吸引带动能力下降和经济效益下滑等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城镇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发展的不充分,再加上小城镇的规模和人口过少,又影响着小城镇的规模和辐射效应,也就无法达到小城镇第三产业发展的需求。此外,政府也没有能够根据小城镇自身特点和优势,制定出适合小城镇发展的经济道路。小城镇发展和建设的盲目性很大,很多地方没有明确的发展路线或者其发展道路不适合,不能够拉动和引导小城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3、小城镇规划的编制与对策
3.1更新规划设计观念。就规划设计而言,当前首要的问题是要更新观念。较长一段时期以来,城市规划建设将城市经济发展作为首要的任务来考虑,过度强调经济效益优先的原则,以致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被严重忽视。因此,新一轮城镇规划应将中央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作为城镇规划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应在节约用地、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处理好城乡关系、照顾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等方面得到充分体现。目前,我国小城镇的布点过多,一方面管理成本太高,另一方面建设成本高,这很不利于小城镇的发展。应该合理地进行乡镇、村、组的合并,构建科学合理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的城市体系。
3.2必须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城镇在建设中依据规划一定要形成自己的风格,风格应是小城镇建设的主词。对于小城镇发展中没有特色的问题,在对小城镇进行规划时,应首先对其所处的大区域背景进行宏观分析,确定小城镇的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突出小城镇的产业特色;其次要尽量保持小城镇原有的格局,小城镇小巧近人的规模尺度、环境优美的山水风光、自然亲切的田园气息都可以巧妙地利用以强化小城镇的建设特色。一个城镇,只要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化,才有自己的个性与灵魂,才有生命力。
3.3必须合理确定人口规模。对于人口规模偏大,过于追求高城镇化率的问题,需要在与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有效衔接的基础上,通过对小城镇内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各行业优势的具体分析,充分发挥小城镇发展的潜力,在镇区范围内进行合理的劳动力分配,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分布与流向,确定小城镇吸纳人口的数量。同时,国家方针政策的调整、小城镇外部交通的改变、人们生活方式与心理因素的变化等因素也影响着小城镇的发展规模。一般而言,当小城镇的人口规模达到5万人以上,才能发挥集聚作用,同时,小城镇内部制度和社会公用设施水平等诸多因素构成了农村居民进城的门槛。因此,要使农民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将目光由大中城市转向小城镇,首先要使小城镇实现经济上的飞跃,带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提高集聚效应。
4、结语
纵观小城镇建设发展,要实现城镇化建设由无序发展到有序发展的转化,实现城镇群众建设管理观念由自发到自觉的转化;为城镇居民提供一个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人居环境优美的生活环境,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学莲,关于提高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思考[J],现代商业,2008(11)
[2]谢元水,浅析小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J],山西建筑,2010(01)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3]赵衡昆,浅谈小城镇建设的规划[J],价值工程,2010(30)
------------最新【精品】范文
第二篇: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0年10月18日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是实现农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农民增收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吸纳农村劳动力、活跃城乡经济、加速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加快小城镇建设被各级党委政府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小城镇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城镇规模逐步扩大,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布局有所改善,对农村经济的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初步形成,城镇基础设施和环境进一步改善。那么,当前小城镇建设存在什么问题?下一步如何推进?这些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就以上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当前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小城镇建设的认识不深、重视不够、指导乏力。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些地方的党政干部没有把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城镇化,改善城(镇)乡居民生活质量和解决“三农”问题中深层矛盾的突破口来抓;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科学理论、相关知识和先进经验学习不够,“经营城镇”的理念淡薄;小城镇建设思路不开阔,对小城镇的长远发展缺乏深层次思考;对如何处理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等方 面的内在关系研究不深,存在重经济发展、轻城镇建设,重经济管理、轻城镇管理,重工业化、轻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问题。因而未能把小城镇建设作为重要战略摆上突出位臵,在认识上缺乏主观能动性,在规划上缺乏前瞻性,在机制和体制上缺乏协调性,过分强调和依赖客观条件。同时,不少地方对原有的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对已经出台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没有很好地加以落实。
(二)小城镇规模小,难以发挥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小城镇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产生一定的聚集效应。理论研究表明:当一个小城镇人口在5万人以上,镇区人口在2-3万人时才能产生一定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目前我市镇区常驻人口在3万人以上的镇还没有,因此很难产生聚集效应。其次小城镇在聚集企业、劳动力和经济总量等方面能力也较弱。大部分乡镇纯粹是“吃饭财政”,政府根本就没有钱投在小城镇建设上。
(三)重点中心镇发展水平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一是综合经济实力较弱。二是发展水平差距很大。三是对当地农民的辐射带动作用还不强。四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究其原因是大多数重点中心镇缺乏优势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强力支撑。
(四)小城镇建设质量、管理水平不高,社会化服务水平低。主要表现在:(1)不少小城镇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相应的水、电、路、气和环卫等配套设施。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当地经济发展,生产、生活区混杂,道路、商贸区混杂,镇容镇貌改观不大。(2)不重视城镇建设详细规划,不重视特色设计。许多小城镇的街景规划设计、重要地段和重要建筑物规划 设计与小城镇总体规划设计不相协调,显得孤单而缺乏灵气,风格品味不高。(3)开发建设方式落后。许多小城镇仍以分散零星建设为主,综合开发率低,整体环境差。(4)普遍缺乏一支过得硬的小城镇“物业管理”队伍。小城镇管理人员不足、待遇差、素质低、缺手段;小城镇综合治理能力弱,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滞后,“脏、乱、差”现象未得到根本治理。(5)由于城镇规模小,金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低,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足,使小城镇在人才、项目引进,产品技术更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影响城镇功能的提高。
(五)科学合理的投资机制尚未形成。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小城镇发展的大问题。从目前来看,小城镇建设的投融资机制虽然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但总的来说,还没有走出一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筹措小城镇建设资金的道路,乡镇政府投资仍然占较大比重,尤其在小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更是如此。在目前不少乡镇的财政还属“吃饭财政”的情况下,乡镇政府建设小城镇筹措资金主要采取“以地生财”、“集资建镇”和“借资建镇”三种办法。“以地生财”这种办法在当前土地宏观调控、以人为本的大环境下将越来越行不通。“集资建镇”也是小城镇筹集资金的主要做法之一,问题是这种“集资建镇”实际上有不少是变相的乱收费、乱摊派,比如向落户小城镇的农户收取基础设施配套费,向建筑施工单位收取建筑配套费等。企业主、老百姓,乃至地方干部对此颇有意见。第三种办法是“借资建镇(包括施工单位垫资开发)”,这种办法可能一时能解决暂时的困难,但发生的债务在偿还和化解方面缺乏手段。(六)对重点中心镇建设,缺乏必要的强有力的扶持措施。通过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这几年,重点中心镇总体发展势头良好,投入较大,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理应享受上级政府的“特殊照顾”,催生其更大更强。然而,上级政府在这些重点小城镇建设上没有专项资金投入,没有贴息贷款扶持,没有单独建设用地指标,没有特殊的税费返还比例;它们和其它小城镇一样,交的税费一分不少,申批事项一项不漏,享受不到特殊的优惠政策。
(七)行政区划与城镇发展不相适应。目前建制镇主要按行政区域设臵,造成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不少城镇镇区无法达到最低的人口规模,要素集聚能力差,造成基础设施建设的浪费。由于行政区划的不合理,造成建制镇和重点中心镇设臵与布局不合理现象十分明显,这种情况不仅在县域范围内存在,在县市、区域间也有这种情况。行政区划的不合理,严重制约着城镇的发展和功能的提高,也制约着生产要素集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八)相关配套改革滞后。主要表现在:(1)城镇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小城镇存在着“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现象,一些问题条上“管得着,看不见”,而块上“看得见,却管不了”,协调解决比较困难。另一方面,城镇政府自身存在着严重的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导致行政效率不高。(2)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仍未打破。比如对小城镇的财政投入、信贷支持、劳动就业、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不能享受与城市一样的待遇,缺少保障措施。(3)农业税费减免配套政策和土地使用制度创新滞后,致使 离开农业的农民“弃土”动力不足,工作在镇上、生活在农村的“两栖”现象较为普遍。(4)国家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限制了小城镇的外延扩张,不少小城镇缺乏应对策略和措施。
二、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快推进小城镇进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小城镇建设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还是一个亟待探索实践的课题,她不同于县市级城市。存在的困难及发展措施既有共性的、又有个性的,主要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加以推进:
(一)统一认识,明确目标。
城镇化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可以说是没有农村的城镇化就没有全市的城镇化。城市发展的出路在于城乡一体化,而农村发展的出路在于城市化,两者的结合点就是发展小城镇。从现实来看,小城镇的发展,一是有助于发挥集聚功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城镇可凭借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的优势,使之成为二、三产业的首选之地,形成产业集聚,经济总量扩张。二是小城镇的发展可以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民增收。产业集聚的直接效果是吸收劳动力,增加城镇人气,形成人口集聚。而人口的大量集聚,又会产生新的需求、带动房地产业、服务业、文化娱乐业等的连锁发展,既拉动消费,又增加群众收入。三是小城镇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大量农民进城镇定居,逐步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使其缩短与现代文明的距离,自身的素质渐移默化得到提高。从我市的情况看,大部分乡镇的城镇化进程已明显地之后于工业化。目前,我市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发现优势,趋利避害,挖掘潜力,找准符合各镇实际的发展路子和工作重点,牵住城镇建设这一城镇化进程的牛鼻子,适当超前投入,加快建设,使城镇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齐头并进。
(二)因地制宜、精心规划。目前,在规划上主要存在着规划编制过短或过大、新建区链接难、产业布局随意性等一些问题,为此,我们要着重注意以下问题:
1、规划要注意科学性。确定合理的城镇中远期发展规模,既是规划的重点,又是规划的难点。通常情况下有二难,一是人口规模预测难,二是用地规模难确定。这“二难”往往是城镇规划会审时的焦点问题。规划期限15-20年,远期人口规模不能以城镇化目标率简单计算,而应从城镇经济规模,承载能力,集聚力、辐射力等方面综合分析,科学测算。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前景乐观、经济发展强劲的建制镇,生产要素集聚能力明显、发展前景乐观、经发展强劲的建制镇,生产要素集聚能力就强,人口规模预测不能囿于现有全镇户籍人口,否则15-20年后,今天的规划就不尽科学。比如,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涌向沿海发达地区同样会持续,将来势必有一部分外来人口在城镇安家,即使不安家,暂住外来人口事实上也成为城镇承载负荷,其相关功能自然必须跟上。因此外来人口也是城镇预测人口的一个重要因素。建制镇用地规模,现在是按人均用地来上限控制。但事实上这一规定有其不科学性,如有的镇工业园区定位在城镇旁,成为城镇的一部分,势必会占去人均用地。故用地规模不能一味按人均用地指标去控制,只能作为基本原则,不同城镇应区别对待。因此,在确定规划盘子大小时,一定要建立在充分的调查研究、科学的测算之上。
2、规划要注意完整性。城镇规划越是完整就越有操作性。精品规划才有精品城镇。规划的完整性体现在规划本身的系统性和规划制定的程序性。一是规划的系统性:根据《福建省村镇建设管理条例》规定,建制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总体规划是总纲,它从宏观上确定城镇发展战略,落实总体规划的发展战略,具体指导城镇建设还要有近期建设规划和各项专业规划。如新区五年建设规划以及道路交通、给水、排水、排污、三线(电力、电讯、广播电视)、绿地系统等专业规划。各区块的建设必须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合理确定土地使用性质、开发强度、以及合理安排配套设施。凸现城镇形象和特色的重要部位应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有条件的镇还可以编制镇域规划,从镇域甚至区域范围来考虑增强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规划不可以因陋就简人为降级,因为城镇不论大小,规划对建设的指导作用是一样的。二是规划制定的程序性,在推进民主和法治的进程中,政府城镇规划必须严格做到法定程序,如果规划的法定程序不到位,在建设和管理中就难以做到依法行政。城镇规划经会审通过,镇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同意后,再报市(县)人民政府审批,市(县)人民政府批准的规划才有合法性。有了合法性才有刚性、权威性。
3、规划要注意特色性。特色的营造要从宽角度,深层次去 发掘。即从城镇产业、历史、文化、人文自然景观上去发现自己的特色。(1)经济特色。经济特色不能停留在农业、工业、商贸的划分上,可从产业中的闪光点、有知名度的行业上去体现。(2)历史文化特色。历史文化特色阿不能因为城镇历史不悠久,历史上没出过什么知名人士和发生过有影响的事件,就觉得没有文章可做。其实每一个乡镇都有一定的风俗风情和延续的历史文化。只要筛选好、操作好、营造好就是一种特色。(3)建筑风格。建筑特色是城镇形象最普遍的展现,营造建筑特色要体现城镇的地理区位、乡土风情、人文风格,并与山水风景相协调。建筑风格既不能盲目照办照抄,变成“万国城”或“千城一面”,又要在把握主体风格的前提下,运用现代先进设计标准和设计技术,体现建筑的不同个性,使建筑活泼、协调而不死板杂乱。
(三)经营城镇,加快建设。
1、加大投入,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城镇建设应当超前投入、超前建设的重点是市政基础设施,要根据近期建设规划,坚持基础先行原则。道路、管网等主要基础设施最好提前几年建设到位,这样做至少有三条好处:一是能够促进规划蓝图的实现。道路网络是城镇的骨架,从意义上来说,道路建设的到位等于规划实施成功了一半;二是有利于群众和开发商对城镇规划的直观认知,联想发展前景。道路框架提前形成是对规划的最有力的宣传。三是有利于提高级差地租,促进土地增值。道路建设一旦到位,其两旁的土地就会增值,提高收益。在建设过程中,道路等级不能盲目追求宽大平直,要按照道路的性质以及 人流、车流的密度确定不同的宽度和功能划分。主街道路要达到一定宽度,做到机非隔离(考虑交通工具的多样性),设臵人行道(需盲人道,无障碍通道),为减少二次建设投入,在道路建设过程中,应将给排水、下埋管线、消防栓、绿化同步跟进。
2、完善和提升配套功能。要吸引和承载大批人群进城镇,不仅要有好的市政设施,更要有完善的配套功能。农民之所以要向城镇靠拢,最根本的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享受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教育环境、医疗保健环境、交通通讯环境、文化娱乐环境,跳出脏乱差。如果城镇的环境比村里好不了多少,对农民就没有吸引力。为此,城镇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打造优良的人居环境,着力提升配套功能。一是形成水清、灯明、路洁、地绿的静态环境。从目前发展的情况来看,城镇绿化相对比较忽视,其实绿化是美化的重要方面,在塑造人居环境和城镇形象中,绿化与道路等基础设施一样重要。工作中要遵循植皮的地带性,选择乡土乔灌木,并少量引进外地树种和花草,达到投入少、见效快的效果。二是提升教育、文化、卫生、治安等动态环境。如城镇中带“中心”字号的如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文化中心等设施和机构,要按社会事业建设发展规划,做大做强,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心。三是营造城镇特有环境。某些城外无城中有的设施要适量建设,有条件的镇要根据可能集中财力予以建设,如公园、广场、影剧院等综合性、群众性、大众性的文化娱乐场所,对城镇功能配套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理顺投融资机制。乡镇由于财政收入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一般都采取财政直接投资方式。由此产生两对矛盾: 财政可用资金少与基础设施建设量大的矛盾,想超前作出投入与财政融资难的矛盾。这两对矛盾始终制约着城镇基础设施的超前建设,“量入为出”适应不了新的发展形势。为此,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呼唤一个符合市场主体的单位,使政府行为通过市场化运作。比如可由镇政府投资组建城镇建设投资开发公司,由公司融资和投资小城镇,形成“投资——收益——再投资——再收益”的良性循环。一切适宜于社会经营的配套设施,如幼儿园、文化娱乐、宾馆、饭店等配套设施,由政府前臵条件,均可由企业和个人投资建设和经营。这样,一方面减轻了政府的投资压力,又能更好地得到这些设施周围土地资产增值的收益。
4、提高商业用地的开发的效益。由于乡镇知名度不高,人气和商业氛围不浓,商业用的不像城市和中心镇那样烫手。因此,提高商业用地开发的效益可在以下几方面作些尝试:一是加大城镇规划的宣传。如设臵大型规划效果图广告,臵于主要道路旁,让群众和开发商一幕了然看到你镇几年后的样子,从而驱动群众购房臵业欲望和开发商的开发动机。二是做到先基础设施配套(大配套),后出让土地,增加开发土地的级差地租,提高开发收益。三是根据供求状况控制供地规模新供土地待完工和即将完工房售道85%左右时推出,预防房价下降带来连环影响,价值下滑——买房人减少——开发商亏本,下步开发就很难出让好地价。
5、灵活运用多种开发方式。灵活的开发方式是加快建设和人口集聚的有效手段。各地小城镇建设多数处于开始的初级阶 段,房地产市场相应处于培育期,主要街道两旁、商业中心周围地段,商业和住宅用地理应采取公开出让方式。但当基准地价高于市场需求价时,就会产生无路可走的尴尬。出路在于:一是鼓励老镇区农居户联户翻建,按规划重建,仍保留新建房集体所有土地性质,打破因拆迁成本高而无人开发的局面,促进老镇城区逐步得到改造。加大力度对老镇区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不能唯利益,急需改造的设施应当净投入,二是在城镇区域规划农户住宅区,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分期建设。由城投公司收回土地整理成本费(个人建房土地指标来源于宅基地整理)、城建配套费和土地政策处理成本费等费用。以此大量吸收想进城而不想购臵商品房的农民到城镇落户。
6、抓好建成区以外的开发。一是抓好土地开发文章,做好造地、土地整理、宅基地整理三大块工作,既从中实现开发效益,又为城镇建设补充建设用地指标。二是区位优势明显,山水风景秀丽的建制镇,可为大中城市配套建设乡间别墅,使之成为大城市居民的第二处居住地。
(四)加强管理,完善机制。
1、加强规划和环卫管理。规划的实施管理是城镇管理最难最重要的工作,一放松就会出现问题,一出问题就会造成损失,一手软就会带来后患。要时时注意城镇规划区内的动态,发现动土、翻建、立杆拉线、埋管挖沟、搭棚搭架(塔)、铺路筑桥、破墙开窗(门)等情况,都应到场检查审核,对照规划该阻止的阻止,该纠正的纠正,该停工的停工,该拆除的尽快拆除。建制镇在规划管理中的一些薄弱甚至放纵的几方面必须得到转 变,主要是“管线”(电力线、广播电视线、电话线、无线信号站线、自来水管等)的架设、铺设要列入审批程序,方案审核同意后方可施工;新建防污、道路的标高要明确,并跟踪到位;主要道路、街道两旁建筑和重要标志性建筑,要树立美学观念,增加建筑立面审批,把握立面结构的美观和色彩的协调。环卫管理同样要提高三个方面:一是环卫设施的配套。垃圾箱、主要街道果壳箱、公厕等要提高档次,新建设的开发项目一定要把环卫设施同步规划建设到位,如果将垃圾箱、公厕等到房子出售后再去建,工作难度就会增加。二是采取市场化运作。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环卫费一定要理直气壮地收起来,道路保洁、垃圾运输,园林绿化管理等可先制定工作要求采取招标,以降低运行成本。三是重视垃圾填埋场的建设。随着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包括各村、各企业)的垃圾量越来越多。垃圾的去路已成头痛的问题,应从长计议,投资建设好垃圾填埋场。
2、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尽管目前小城镇集聚的人口规模并不大,但目前毕竟已吸纳了一部分人到城镇工作和居住,根据形势分析,今后几年会更快。这些“外来户”如果因为户口问题而不能与“本地户”平等享受城镇设施,就会反过来影响人口集聚,也是对“外来户”的歧视。为什么要把出生地人为地成为人们自由发展的障碍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第十条指出:“为鼓励农民进入小城镇,从2000年起,凡在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及县以下小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均可根据 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并在子女入学、参军、就业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不得实行歧视政策。”为此,目前要解决好“外来户”一个现实的困难,即子女入学问题,镇政府可以出台凡确实在城镇居住和有自建房的住户,一律予以取消其子女入学的借读费。
3、落实集镇失地农民保障。城镇要发展就要用土地,城镇所在村的农民将没有自己承包的土地(许多农民将不存在一分土地),如何处理好征地补偿政策,是影响当前发展环境和社会稳定,关系农民长远的生活保障问题。目前,各乡镇在征用土地的政策处理上不尽相同,赔偿政策各异,但基本没有考虑失地农民今后的生活保障问题。征地之所以难,恐怕我们的政策处理缺少合理性。是否可以考虑将征地款的一部分用于农民的养老保险,低门槛进入,低标准享受。以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缓解征地难问题。
第三篇: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班级:2012春农村行政管理 姓名:李小强 学号:0941004405689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发展小城镇、带动农村发展的大战略,把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下面是我对鲁山县小城镇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和建议。
一、小城镇建设现状
鲁山县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伏牛山东麓,沙河上游,属平顶山市辖区西部,面积2400平方公里,总人口82万。现有编制乡(镇、办事处)25个,554个行政村,城镇人口20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5%,城镇人口比2000年前增加了10%,城镇化水平也增加了10个百分点。全县建成小城镇面积30平方公里,其中:县城城区10平方公里。城区已基本形成五纵五横的主干道城区大框架,城区道路总长达50公里,日供水能力5万吨,自来水普及率90%,城市环境卫生基础设施覆盖率99%,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9%,40%的单位实现绿化达标。城区绿化面积达100公顷,绿化覆盖率2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平方米,城市公交线路达6条。乡(镇、办事处)区有线电视入户率60%,直拨电话入户率50%以上,户均住房面积150平方米。全县小城镇的供电、通讯、文化教育、金融保险、社会福利保障等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日益完善,城镇的聚集效应和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一批功能比较齐全,特色较鲜明且具有较高文化品位和浓郁地方特色的现代化新型城镇已初具规模。张良镇、下汤镇被命名为“中州名镇”,和“尧山镇”成为豫西南大地上的三颗璀璨明珠。
二、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鲁山县小城镇建设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实际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规划指导性、监督执法性不强,小城镇建设是关系到广大农村千秋万代的系统工程,必须规划先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然而在实际建设中,规划往往指导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划滞后于建设,小城镇建设布局混乱,建筑没有风格。二是规划起点低。有的乡镇把小城镇规划一些基本的基础设施、环境设施都没有列入进去,使小城镇的整体功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三是规划没有特色。多数小城镇都是在政治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工矿区、交通要道的基础上形成的。梁洼、库区、张店、团城等是矿区,下汤、赵村、尧山是旅游乡镇,张良是蔬菜产品生产、贸易集散地,马楼、滚子营、张官营是小麦、玉米、花生农产品生产、销售集散地。这些乡镇都极具特色,但个别乡镇的小城镇规划不能很 2 好的凸现其地方特色。四是规划监督执法不力。小城镇规划颁布以后,不是很好地按照规划执行,擅自改变和违反规划的现象时有发生,使规划成为小城镇建设的一种摆设。比如城区包括各乡镇临街门面房前的公共人行道,店主随意占用、搭建现象严重。近年来由于党的政策好,老百姓的私家车越来越多,去单位办事、到商场买商品找不到停车位只好乱停在街上交通问题严重,失去了规划的真正指导作用。
(二)融资能力弱。小城镇建设资金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鲁山县本来就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财政收入增长较慢,用于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金融部门又紧缩银根,大额贷款难度加大,招商引资步伐慢,社会投资积极性不高,致使小城镇建设资金来源渠道普窄,资金缺口极大。好多乡镇都是农业乡镇,没有乡镇企业,靠当地财政资金积累远远不够满足小城镇建设发展需要。资金不足严重制约着小城镇发展步伐。如好多乡镇垃圾中转站都没有。
(三)缺乏支柱产业支撑。产业强力支撑是小城镇发展壮大的前提。鲁山县的工业结构以煤、铁、采选业为主,煤、铁采矿业占工业总量的50%。近几年来煤、铁资源日益匮乏,使这一支柱受到严重冲击,对社会贡献份额减少,吸纳就业能力减退,正在培育的雨搭、鲁阳电厂等主导产业刚刚起步,对小城镇建设支撑力度不够。农业方面,我县以粮食生产为主,农业产值低。农业龙头企业少,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土地不能向种植大户和农业企业快速转移。全县第三产业发展较慢,农民进入小城镇就业是一大难题。因此,大多数农民还不能离 3 开土地,离开农村。有的乡镇近几年也加大了中小企业发展力度,但由于起点低,基础薄弱,再加上新上项目发展壮大需要一定周期,远水不止近渴,因此产业对小城镇建设支撑力较弱。
(四)小城镇聚集能力不强,人口数量少。小城镇本应是当地政治文化中心,但事实上一些小城镇只是一个政治中心,经济文化方面不尽人意。个别小城镇基础设施不到位,服务功能较弱,有的金融保险机构在有些小城镇没有延伸点,有的小城镇没有专业商贸市场,没有电影院、居民娱乐,购物不方便。大多数乡镇没有高中,一些乡镇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水平低,造成大量生源外流。个别乡镇的卫生院有名无实,医疗条件差。这些小城镇经济文化方面的优势不突出,对广大的农村及外界的吸引力不强,人口数量增长缓慢,城镇化水平低。
(五)小城镇建设管理亟待加强,目前小城镇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筑工程缺乏统一的制度监管约束,不执行工程申报制度,不能按国家有关规定招投标,工程不实行质量跟踪监理,豆腐渣工程时有发生,存在较多质量隐患。如修的村村通公路一年后就坑坑凹凸。另外,小城镇建设较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小城镇初具规模后,管理滞后,极易造成脏乱差现象卷土重来和有城无市现象,使小城镇失去吸引力,经是好经不能让歪嘴和尚念歪了。
三、小城镇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科学规划,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小城镇建设布局合理、风格鲜明。小城镇规划编绘工作要列入县、乡镇目标,严格考核,4 同时要组织有关部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学习和借鉴外地小城镇建设经验,提高小城镇建设规划水平。小城镇建设要有完善的城镇规划、专业规划和详细规划,特别是要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按规划操作,防止规划走形式、走过场。加强规划的监督管理,以维护规划的纲领性和权威性。领导不能只坐办公室听汇报,要多深入现场走走看看,公安要密切配合对那些乱占公共道路、乱搭乱建现象要严厉打击,要长期监督,不能迎接领导检查马上打扫卫生,清理街头小商小贩,检查过后又是放松监督,顺其自然。工作要做到实处:小城镇建设项目必须先报审核再施工,项目不符合规划要求的,要坚决改正,使其保持与城镇的风格完整和统一,突出当地特色。使小城镇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有序进行,使小城镇建设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二)建立机制,多元化筹资,确保小城镇建设资金到位。一是建立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用于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贴息和担保,解除金融机构对小城镇建设贷款的后顾之忧;二是要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把财政增长活力留给基层,充分发挥基层聚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地方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中“有钱办事”;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广聚资金,共同建好小城镇。
(三)发展壮大支柱产业,提高小城镇的综合经济实力。发展小城镇的根本举措在于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小城镇建设离开了产业支柱 5 就难以存在和发展。因此,在小城镇建设指导思想上,要选准产业突破口,形成“一城一貌,一镇一品”的发展模式。另外要制订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农村工业企业、农业企业及非公有制企业向开发区、工业园区集中,提高产业规模效益和聚集力。张良镇近年来围绕蔬菜、皮带发展战略是找对了方向,但是眼光还没有放开,蔬菜发展要上规模,发展成生产、加工、精包装、物流销售为一体的农副产品公司为龙头企业。皮带厂要从商标、包装上等下功夫做强做大。让全国人民吃到张良菜、腰里缠上张良皮带,力求“张良”品牌效应,就像老年人说的一样在鲁山买张良姜是论斤卖的,在洛阳是用刀切片卖的,这些支柱行业对该镇小城镇进一步发展壮大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的。
(四)增强小城镇聚集力,密集小城镇人口数量。千方百计进一步加大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文化教育、金融、信息服务配套功能,改革户籍管理办法,降低小城镇准入门槛,制定农民进城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吸引当地农民和外来人员进入小城镇居住。一是引导本乡镇先富起来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从事二、三产业。凡在城镇有固定住所、固定职业、固定收入生活来源的农民,经个人申请,户籍管理部门即可按规定办理城镇常住户口,解除小城镇入住户的后顾之忧。二是引导工业企业向城镇工业小区聚集,扩大城镇人口。三是对外来人员进入城镇区从事非农产业的条件给予优惠,手续从简。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要积极服务,对他们要前期优惠,对其子女入学、入伍、就医要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从而吸引 6 外地人口来本地发展共同繁荣小城镇经济。
(五)建管并重,使小城镇步入健康、稳步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小城镇建设的管理,一要加强在建中施工管理,二要加强建成后运行管理,在建中,要严格执行工程报建制度,认真抓好两证一书的发放管理工作,坚决杜绝无证建筑,无证施工,对进入城镇的建筑队实行严格管理、把关,消灭豆腐渣工程,确保小城镇工程高质量建设。在小城镇运行管理中,坚持高效管理。一是加大管理执法力度,对有损小城镇形象的人要严肃处理。二是进一步转变执法人员工作作风,改变服务态度,把管理和服务相结合,做到热情服务,公正执法。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城镇居民的爱护城镇意识。广泛宣传“人民城镇人民建,建好城镇为人民”、“人人都是小城镇形象、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争做小城镇的建设者和管理者,为鲁山县小城镇的繁荣和富强增光添彩。
第四篇: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目录
摘要.......................1
关键字...................1
一、小城镇建设现状..................1
二、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2
(一)规划指导性、监督执法性不强。...........2
(二)融资能力弱。...................3
(三)缺乏支柱产业支撑。...............3
(四)小城镇聚集能力不强,人口数量少。..........3
(五)小城镇建设管理亟待加强。...........3
三、小城镇建设的对策与建议.................4
(一)科学规划,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小城镇建设布局合理、风
格鲜明。.................4
(二)建立机制,多元化筹资,确保小城镇建设资金到位。.....4
(三)发展壮大支柱产业,提高小城镇的综合经济实力。.........4
(四)增强小城镇聚集力,密集小城镇人口数量。......4
(五)建管并重,使小城镇步入健康、稳步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5
参考文献.......................5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摘要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发展小城镇、带动农村发展的大战略,把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下面是我对湘阴县小城镇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和建议。
关键字
小城镇建设、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小城镇建设现状
湘阴县位于湖南省岳阳市西南部,县城南距省会长沙市60公里,南滨洞庭湖,湘资两水尾闾,东经 112 °30 ′-113 °02′,北纬 28 °30 ′-29 °03 ′。湘江自南向北贯穿全境,把全县分为东西两部,东部为丘陵岗地,西部为滨湖平原。全县辖19 个乡镇,419个行政村,总面积1581.5平方公里,人口75万。城区规划控制面积达5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5万。湘阴县最南部平均宽度约400米的柳林江从铁角嘴镇最南部自东向西流入湘江,与南岸的长沙市望城区的乔口镇形成天然而又明显的分界线。
湘阴县是“长株潭”城市群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实验区五大示范区之一的滨湖示范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粮食百强县、全国渔业百强县、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县、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先进县、全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先进县、湖南省名特优水产养殖示范县、湖南省水产品总量第一县、湖南省乡镇企业先进县、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实验区、湖南省5个最具投资吸引力县之一,同时素称为鱼米之乡,是全国商品粮、商品鱼基地县,水产品总量连续13年居湖南省第一。
二、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湘阴县小城镇建设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实际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规划指导性、监督执法性不强。
小城镇建设是关系到广大农村千秋万代的系统工程,必须规划先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然而在实际建设中,规划往往指导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划滞后于建设,小城镇建设布局混乱,建筑没有风格。二是规划起点低。有的乡镇把小城镇规划一些基本的基础设施、环境设施都没有列入进去,使小城镇的整体功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三是规划没有特色。多数小城镇都是在政治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工矿区、交通要道的基础上形成的。孙家坪、袁家铺、文家铺等是矿区,界头铺、贺龙湖等是旅游乡镇。这些乡镇都极具特色,但个别乡镇的小城镇规划不能很好的凸现其地方特色。四是规划监督执法不力。小城镇规划颁布以后,不是很好地按照规划执行,擅自改变和违反规划的现象时有发生,使规划成为小城镇建设的一种摆设。比如城区包括各乡镇临街门面房前的公共人行道,店主随意占用、搭建现象严重。近年来由于党的政策好,老百姓的私家车越来越多,去单位办事、到商场买商品找不到停车位只好乱停在街上交通问题严重,失去了规划的真正指导作用。
(二)融资能力弱。
小城镇建设资金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湘阴县本来就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财政收入增长较慢,用于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金融部门又紧缩银根,大额贷款难度加大,招商引资步伐慢,社会投资积极性不高,致使小城镇建设资金来源渠道普窄,资金缺口极大。好多乡镇都是农业乡镇,没有乡镇企业,靠当地财政资金积累远远不够满足小城镇建设发展需要。资金不足严重制约着小城镇发展步伐。如好多乡镇垃圾中转站都没有。
(三)缺乏支柱产业支撑。
产业强力支撑是小城镇发展壮大的前提。湘阴县的工业结构以建筑业和轻工业为主。由于近年建筑业发展趋势变缓,本县建筑行业正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而轻工业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影响较小,这些对本县的发展建设助力实在有限。农业方面,我县以粮食生产为主,农业产值低。农业龙头企业少,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土地不能向种植大户和农业企业快速转移。全县第三产业发展较慢,农民进
入小城镇就业是一大难题。因此,大多数农民还不能离开土地,离开农村。有的乡镇近几年也加大了中小企业发展力度,但由于起点低,基础薄弱,再加上新上项目发展壮大需要一定周期,远水不止近渴,因此产业对小城镇建设支撑力较弱。
(四)小城镇聚集能力不强,人口数量少。
小城镇本应是当地政治文化中心,但事实上一些小城镇只是一个政治中心,经济文化方面不尽人意。个别小城镇基础设施不到位,服务功能较弱,有的金融保险机构在有些小城镇没有延伸点,有的小城镇没有专业商贸市场,没有电影院、居民娱乐,购物不方便。大多数乡镇没有高中,一些乡镇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水平低,造成大量生源外流。个别乡镇的卫生院有名无实,医疗条件差。这些小城镇经济文化方面的优势不突出,对广大的农村及外界的吸引力不强,人口数量增长缓慢,城镇化水平低。
(五)小城镇建设管理亟待加强。
目前小城镇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筑工程缺乏统一的制度监管约束,不执行工程申报制度,不能按国家有关规定招投标,工程不实行质量跟踪监理,豆腐渣工程时有发生,存在较多质量隐患。如修的村村通公路一年后就坑坑凹凸。另外,小城镇建设较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小城镇初具规模后,管理滞后,极易造成脏乱差现象卷土重来和有城无市现象,使小城镇失去吸引力,经是好经不能让歪嘴和尚念歪了。
三、小城镇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科学规划,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小城镇建设布局合理、风格鲜明。
小城镇规划编绘工作要列入县、乡镇目标,严格考核,同时要组织有关部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学习和借鉴外地小城镇建设经验,提高小城镇建设规划水平。小城镇建设要有完善的城镇规划、专业规划和详细规划,特别是要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按规划操作,防止规划走形式、走过场。加强规划的监督管理,以维护规划的纲领性和权威性。领导不能只坐办公室听汇报,要多深入现场走走看看,公安要密切配合对那些乱占公共道路、乱搭乱建现象要严厉打击,要长期监督,不能迎接领导检查马上打扫卫生,清理街头小商小贩,检查过后又是放松监督,顺其自然。工作要做到实处:小城镇建设项目必须先报审核再施工,项目不符合规划要求的,要坚决改正,使其保持与城镇的风格完整和统一,突出
当地特色。使小城镇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有序进行,使小城镇建设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二)建立机制,多元化筹资,确保小城镇建设资金到位。
一是建立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用于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贴息和担保,解除金融机构对小城镇建设贷款的后顾之忧;二是要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把财政增长活力留给基层,充分发挥基层聚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地方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中“有钱办事”;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广聚资金,共同建好小城镇。
(三)发展壮大支柱产业,提高小城镇的综合经济实力。
发展小城镇的根本举措在于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小城镇建设离开了产业支柱就难以存在和发展。因此,在小城镇建设指导思想上,要选准产业突破口,形成“一城一貌,一镇一品”的发展模式。另外要制订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农村工业企业、农业企业及非公有制企业向开发区、工业园区集中,提高产业规模效益和聚集力。一些食品厂要从商标、包装上等下功夫做强做大,这些支柱行业对该镇小城镇进一步发展壮大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的。
(四)增强小城镇聚集力,密集小城镇人口数量。
千方百计进一步加大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文化教育、金融、信息服务配套功能,改革户籍管理办法,降低小城镇准入门槛,制定农民进城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吸引当地农民和外来人员进入小城镇居住。一是引导本乡镇先富起来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从事二、三产业。凡在城镇有固定住所、固定职业、固定收入生活来源的农民,经个人申请,户籍管理部门即可按规定办理城镇常住户口,解除小城镇入住户的后顾之忧。二是引导工业企业向城镇工业小区聚集,扩大城镇人口。三是对外来人员进入城镇区从事非农产业的条件给予优惠,手续从简。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要积极服务,对他们要前期优惠,对其子女入学、入伍、就医要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从而吸引外地人口来本地发展共同繁荣小城镇经济。
(五)建管并重,使小城镇步入健康、稳步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小城镇建设的管理,一要加强在建中施工管理,二要加强建成后运行管理,在建中,要严格执行工程报建制度,认真抓好两证一书的发放管理工作,坚决杜绝无证建筑,无证施工,对进入城镇的建筑队实行严格管理、把关,消灭豆腐渣工程,确保小城镇工程高质量建设。在小城镇运行管理中,坚持高效管理。一是加大管理执法力度,对有损小城镇形象的人要严肃处理。二是进一步转变执法人
员工作作风,改变服务态度,把管理和服务相结合,做到热情服务,公正执法。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城镇居民的爱护城镇意识。广泛宣传“人民城镇人民建,建好城镇为人民”、“人人都是小城镇形象、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争做小城镇的建设者和管理者,为湘阴县小城镇的繁荣和富强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乔光华.我国小城镇发展质量研究: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5)
[2]窦祥胜.农村小城镇发展;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11,(8)
[3]孔祥智.当前农村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J],管理世界,2011,(6)
第五篇: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以柏塘镇为例
班级: 学号: 姓名:
内容摘要:城镇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与农村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又与大中城市关系密切,是大中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后盾。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一个战略性问题。笔者以柏塘镇小城镇建设为例,简要阐述目前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一、柏塘镇小城镇建设现状
柏塘镇地处广东省博罗县东北部,全镇总人口5.6万人,总面积256.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5万亩,山地25.9万亩。近几年来,柏塘镇致力于改善投资环境建设,招商引资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已初步形成一个配套设施完善的工业城镇,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2009年全镇外贸出口累计265万美元。镇内村村通汽车,广梅公路贯穿全镇,距广梅汕铁路杨村站仅3公里,到河源50公里,距惠州55公里,距深圳100公里,距广州12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镇区地处赤水河、黄江河交汇处,有两座日供10万人生活和工业用水的自来水厂。11万伏变电站可解决全镇的生活用电和工业用电。位于镇区范围内有一批标准厂房可利用,现办有电子、制衣、玩具、五金、木制品等生产行业。目前正在开发的金湖、罗塘、高坳和平安兴旺工业基地也有近万亩土地可供利用。
二、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小城镇建设的认识不深、重视不够、指导乏力。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些地方的党政干部没有把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城镇化,改善城(镇)乡居民生活质量和解决“三农”问题中深层矛盾的突破口来抓;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科学理论、相关知识和先进经验学习不够,“经营城镇”的理念淡薄;小城镇建设思路不开阔,对小城镇的长远发展缺乏深层次思考;对如何处理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内在关系研究不深,存在重经济发展、轻城镇建设,重经济管理、轻城镇管理,重工业化、轻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问题。因而未能把小城镇建设作为重要战略摆上突出位置,在认识上缺乏主观能动性,在规划上缺乏前瞻性,在机制和体制上缺乏协调性,过分强调和依赖客观条件。同时,不少地方对原有的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对已经出台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没有很好地加以落实。
(二)小城镇建设质量、管理水平不高,社会化服务水平低。主要表现在:(1)不少小城镇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相应的水、电、路、气和环卫等配套设施。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当地经济发展,生产、生活区混杂,道路、商贸区混杂,镇容镇貌改观不大。(2)不重视城镇建设详细规划,不重视特色设计。许多小城镇的街景规划设计、重要地段和重要建筑物规划设计与小城镇总体规划设计不相协调,显得孤单而缺乏灵气,风格品味不高。(3)开发建设方式落后。许多小城镇仍以分散零星建设为主,综合开发率低,整体环境差。(4)普遍缺乏一支过得硬的小城镇“物业管理”队伍。小城镇管理人员不足、待遇差、素质低、缺手段;小城镇综合治理能力弱,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滞后,“脏、乱、差”现象未得到根本治理。(5)由于城镇规模小,金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低,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足,使小城镇在人才、项目引进,产品技术更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影响城镇功能的提高。
(三)科学合理的投资机制尚未形成。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小城镇发展的大问题。在目前不少乡镇的财政还属“吃饭财政”的情况下,乡镇政府建设小城镇筹措资金主要采取“以地生财”、“集资建镇”和“借资建镇”三种办法。“以地生财”这种办法在当前土地宏观调控、以人为本的大环境下将越来越行不通。“集资建镇”也是小城镇筹集资金的主要做法之一,问题是这种“集资建镇”实际上有不少是变相的乱收费、乱摊派,比如向落户小城镇的农户收取基础设施配套费,向建筑施工单位收取建筑配套费等。企业主、老百姓,乃至地方干部对此颇有意见。第三种办法是“借资建镇(包括施工单位垫资开发)”,这种办法可能一时能解决暂时的困难,但发生的债务在 偿还和化解方面缺乏手段。
(四)行政区划与城镇发展不相适应。目前建制镇主要按行政区域设置,造成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不少城镇镇区无法达到最低的人口规模,要素集聚能力差,造成基础设施建设的浪费。由于行政区划的不合理,造成建制镇和重点中心镇设置与布局不合理现象十分明显,这种情况不仅在县域范围内存在,在县市、区域间也有这种情况。行政区划的不合理,严重制约着城镇的发展和功能的提高,也制约着生产要素集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对策
(一)高度重视对小城镇规划体系的修编完善工作。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龙头。小城镇发展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必须高度重视对小城镇规划体系的修编完善工作。各县(市)域的城镇体系规划,市里要全面综合考虑,不应受各县(市)行政区域的限制。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要随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乡镇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及发展战略的调整而应及时加以完善,不能始终停留在几年前业已编制的规划上。在小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完善的基础上,要突出抓好各功能小区的详细规划以及交通、供排水、供电、通讯、环保等公用基础设施的专业规划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及设计,充分体现出小城镇建设的地方风格和特色。市建设、规划部门要对小城镇规划体系的修编完善工作加强指导,实行规划招投标市场化运作,建立专家库,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确保规划修编质量。有了科学的规划及规划体系以后,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都必须不折不扣地按规划实施,确保规划的严肃性。
(二)改革城镇行政管理体制,适当扩大小城镇政府管理权限。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和“小政府、大服务”的目标要求,建立职能明确、结构合理、廉洁高效的小城镇管理体制。根据城镇发展的需要,赋予城镇尤其是城关镇和重点中心镇在计划、规划、工商和城镇建设管理等方面的部分必要管理权限,解决“看得见,管不着”的问题。加强小城镇管理队伍建设,搞好对小城镇管理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同时要加大以集中治理“脏、乱、差”为重点的小城镇创卫力度,使所有小城镇能在二、三年内通过省、市卫生镇的考核验收。按照分税制原则在城关镇和重点中心镇建立新型的财政分配关系,从财政体制上为小城镇发展建设提供充足的调控资金。
(三)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构建多渠道筹措小城镇建设资金的机制。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国家、集体、个人和民间资本共同投资建设的多元化投资机制。一是鼓励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农民带资进镇,买房建房、兴办企业、务工经商;二是以优惠政策吸引外地客商参与小城镇建设、兴办企业;三是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动员单位、企业和个人投资建设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四是在小城镇征收的城市建设维护费应全额返还乡镇用于小城镇建设;五是盘活存量资产、以项目为载体实行股份合作方式直接融资;六是争取上级政府给予财政投入或财政贴息贷款扶持等。
(四)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小城镇建设最根本的是要 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否则,小城镇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出现“空城”。因此,在建设小城镇的同时,必须把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摆到突出的位置。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必须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条件,围绕建设工业带动型、商贸流通型、旅游拉动型、资源开发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来确定产业发展的重点和建立主导产业。农业资源优势强、经济实力弱的小城镇,应确定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个体手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把发展特色经济同建设特色城镇结合起来,把建设农业产业化同培育支柱产业结合起来,通过培育一、二个产业和几个龙头企业,建立起小城镇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势。有了具有特色的支柱产业,小城镇的发展才具有充足的活力和后劲。
参考文献:
1、朱启臻、叶齐茂:《小城镇建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8;
2、傅崇兰:《小城镇论》,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
3、谢健:《温州小城镇发展启示》,《农村经济》杂志,2002(8);
4、朱启臻:《小城镇建设与农民现代化》,《小城镇建设》杂志,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