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文章
教学反思
到我的手中。望着这个我曾无数次私下批评过的、对之无奈的捣蛋鬼,我愣了几秒钟,才真诚地感谢他的善良和无私帮助。我突然觉得我该重新认识学生、反思自己了。往日的一幕幕象电影一样映在我的脑海。
从教十多年来,我一直恪守着奉献、勤奋、公平的教师职业道德,力求无愧于学校、家长、学生。但像(5)班这样的一个班,还是第一次遇到。有次心烦时,冲他们发了脾气。可是这些家伙,下课后,在走廊上、校园里遇见我,仍然一脸阳光地和我打招呼,好象什么事都没发生。当时我就感叹学生的心理素质真好啊!并下定决心要学会克制,再不对学生发脾气,毕竟他们还是孩子。但是那时我还未真正理解他们。
2006年学校英语文化节,(5)班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决定演“青蛙王子”。他们自行组织了一个中文创作班底,学会感恩学生
常开伶
佛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句话我早已耳熟能详,但真正让我深味其内涵的是2007届高三(5)班学生的行为。
高三(5)班是个在全年级出名的班级,不是因为他们成绩突出,也不是因为他们在国家级、省级体育赛事上为校争光,而是因为它聚集了白天不是梦游仙境就是沉醉于漫画、卡通的近二十个学生。他们对于各科老师的批评、教育,表面上听从,转过身去依然我行我素。上课说小话、逃课、迟到、早退更是家常便饭。让老师只有叹息、伤感的份。
一日,我因晚上胃痛一夜失眠,顶着黑眼圈、脸色苍白地走上讲台,说:“今天我很不舒服,坐着讲课可以吗?”边说边去拉过讲台旁边的一张椅子。“老师,那张椅子是坏的,坐这张吧!”循声望去,黄碧波——这个平时老师们公认的“难缠户”正从教室中间自己的座位上把自己的椅子送
经我译成英语后,他们沸腾的热情遇到了冰山:谁来出演王子?成绩好的男同学阳刚不足,外表靓的全是睡仙啊!“我来演吧!”没想到“上课一条虫,下课一条龙”的钟德辉自告奋勇。我将信将疑地点了头。在以后的排练中,这小子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精诚所至,金石为开”,(5)班凭借团结、上进、才气以高分获得了年级第三名的好成绩。我对(5)班深存敬意。诚如爱因斯坦所说:“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象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高三(5)班虽成绩平平,但他们乐观、团结、阳光,他们是真正和谐发展的人啊!
06年11月,我校迎来申报全国千所示范性高中初评。11月16号下午五点多,我被专家点中第二天听课。只有一晚上的备课时间啊!更要命的是,不知这些家伙能否坚持一
教学反思
节课不睡觉、不看漫画啊!在我通宵备课,很无力但强打精神、忐忑不安地走进课堂时,看到的是一个个坐得笔直的学生,一双双饱含鼓励的微笑的眼睛!一刹那,我的眼睛模糊了,疲倦、恐惧都抛到九宵云外了。此后,灵感不期而至,师生配合几乎天衣无缝,这节课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感动之下,我拿出1000元请(5)班全体吃麦当劳。从此,我对(5)班更加感激和敬重!
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乐也”。但人之十个手指尚且长短不一,何况来自不同家庭、不同背景的学生呢?(5)班很多学生确实不是考大学的料,还会小错不断,但他们善良、助人为乐、心态好,也深知老师的苦心,就是自控能力差。我有时扪心自问:是不是不应该拿高考这个模子来套他们?这与逼我去学永远也不可能考及格的物理有何不同呢?得平凡之才,“安贫乐道”,使其有一个自尊、快乐的高中生活,让其一生回忆起来都觉温馨。在其漫漫人生路上,虽不能叱咤风云,但若能依旧是个满怀爱心、自食其力的人,岂不同样快哉?
我虽力求但达不到佛的境界,但我感谢上苍让我教了(5)班,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拷问自己的灵魂,于善念存储心中,慈悲为怀,真正从内心理解、尊重学生。谢谢你们,可爱的学生,因为你们,我的人生才更加厚重。以后,我会更加“即美其道,有慎其行”!
还记得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的学校,条件很简陋。没有声像设备,上公开课用到的最好设备就是一台老式的幻灯机。我自己曾经做了一个课件,教室却没有条件播放,只得把一台电脑搬到教室凑合着使用。那时候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多么希望能用上先进的设备来上课啊。
读研究生了,学院条件很先进,音像设备一应俱全。然而这么好的设备,老师们上课却很少用到,只有在讲座时把文本的内容用PPT播放出来,帮助我们消化。
时隔三年,再次踏上中学语文的讲台,发觉因为时间的推移,地区的变换,与我当年的景况很不一样了。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学校网络硬盘上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室配备齐全的电器设备,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刚开始使用从网络上下载并经过自己修改的课件时,觉得备课也好,上课也好轻松了许多。可是一段下来,我不禁有些疑问了,轻松的富有趣味的课堂,就意味着是较为成功的课堂吗?每堂课,每个内容,都得用课件吗?如果不用课件效果一定不好吗?我们在选择用课件的时候又会丢失掉什么呢?
清晰的画面,悦耳的声音,全方位的展示课文内容,无疑会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和欣赏兴趣,可是蕴含丰富的文字,具有多种解读方式和可能产生个性化思考和想象的课文文本,将学生无限可能的内在想象实现于一种表现方式,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呢?严重一点说,课件在某种程度上会扼杀学生对文字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恰到好处的使用课件,能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把抽象的、理论的东西用直观可感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学生的学化
多媒体课件,想说爱你
不容易
肖亚西
教学反思
难为易。但是学的过程如果是“容易”的就一定是好的吗?我以为,语文课堂不仅是一个充满趣味的过程,还应该是一个苦苦思索的过程。“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说的是做诗时的痛苦思考过程,“推敲”说的是琢磨用字的技巧,即便是一气呵成的文章,也是因为作者有着深厚的功底,“厚积而薄发”也。奇妙文字的得来,锦绣文章的铸就是漫长和痛苦的,但我们在学习和解读时这么轻松,这么悠然,会不会在这种对比鲜明的方式中将很多优秀的东西过滤掉了呢?
首先,如果老师自己不先对课文文本进行感悟和理解,对文章内容进行揣摩和品味,而是先看课件资源,面对纷沓而至的画面和音乐,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接受现成的产品,把自己个性化的阅读去掉了。学生亦如此,自己不先在白纸黑字的文章中加批注点,将问题和收获记载下来,则容易在课件的展示和课件引导的问题中放弃自己原本可能会产生的问题,原本可能会有的“偶然妙得”之处,而这些恰恰是语文学习的宝贵财富。
其次,教学过程中课件的频繁使用,容易使学生对课件产生依赖,从而对视觉和听觉产生依赖,而不对自己的大脑产生依赖。“用大脑生活”曾一度成为高质量生活的一条准则,更何况语文学习更要用脑、动脑。视觉和听觉都是感性的东西,感性认识不是认知的最终成果,而要上升到理性的高度,闪烁出理智的光芒。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不会是一个轻松的过程,然而占用课堂大部分时间的课件把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挤兑了。
再者,学生可能一开始会对课件感兴趣,毕竟比文字的展示来得快,形式也更易接收。但长此以往,也会产生审美疲劳。过多地使用课件会使课件魅力大减。
五千年来文明的传承,没有比文字更合适的文化载体了,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攀登文字建构的瑰丽大厦,涵泳文字荡漾的碧波中呢?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政治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中学政治教学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中学政治教师应积极、迅速地反思过去和现在的政治教学,理解新的政治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中学政治教学观。
1、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接受式学习,而更多的是学生体验式学习。政治教学是政治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自我概念)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
这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
当然,这番言论可能将语文课缺失的一些东西都归结于课件上了,这于课件是不公平的。但是无论我们怎么执著地去追求,语文课堂教学总会有遗憾。可正因为总有遗憾才能永远激励我们去反思,去探索,去开拓!
新课程理念下政治
教学反思
储轶
教学反思
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
其次,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这需要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起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讲台,走进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做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
例如:我在分析选择题时,打破了常规“一讲到底”的方法,首先我讲几道大家都容易错的题目,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然后我在全班声明几点“下面大家有不懂的题目可以提问”、“如果我讲了还有不懂的可以继续提问”、“即使你有最简单的题目不懂的也请放心大胆的提问”,有了这几点声明之后,就缩短了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大家踊跃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不但解决了学生不懂的问题,而且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平易近人,从而为以后的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型关系,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应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
2、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课标》指出:政治课程“不仅要考虑政治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政治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政治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
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政治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世界观作为政治教学的重要资源。
3、选用开放性的教学内容
新的教学课程改革强调,政治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政治学习活动要成为政治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开放性的教学内容首先表现在开放题的应用上。以开放题为载体来促进政治学习方式的转变,弥补了政治教学开放性、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上的不足。
政治开放题的类型很多,在开放题的使用中要注意,开放题中所包含的事件应为学生所熟悉的,其内容是有趣的,是学生所愿意研究的,是通过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够解决的可行的问题;开放题应使学生能够获得各种水平程度的解答,学生所作出的解答可以是互不相同的;开放题教学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好的开放题应满足非常规性、参与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开放性以及探索性等特征中的全部或数个。其次还表现在学习的材料应不局限在教材这一点上,生活事件、实践活动、成长经历等都可作为学习的材料。
4、采用多样性教学方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政治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政治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政治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政治知识与技能、政治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政治活动经验。也即要求政治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性教学方法。归纳为四类:教师引导,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师引导。尽管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与知识基础,但他们所学的更多的是人类文明的间接经验;尽管他们在学习上处于主体的地位,但这并不能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反而对教师的组织、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学反思
实践操作。中学生的思维在很大层面上借助于间接知识与直观感受,有时简单的操作活动与实践经历即可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理论,因此,说百句不如动一动,教师应善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自主探究。学习过程是一个对外界知识的内化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非常重要,自主探究作为新课标理念下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这种权力。
合作交流。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合作交流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多利用小组学习、活动游戏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一方面能促进学习更为高效,另一方面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的习惯、交流的能力,更好地推动学生发展。
新课程为基础教育打开了一片自由发展、蓬勃向上的新天地,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能开辟出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新思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完全有赖于我们的教师带着新思想、新认识、新做法去耕耘、去发挥、去创造,去呈现新的气象、新的风尚、新的成效。
评估期间,我在高二(17)班有一节课。虽然没有被专家们点上,但是,之前的准备工作还是做了很多,现在细想起来,还是觉得有很多地方值得反思,比如说:如何引导学生重视研究性学习,如何指导学生开展课题,如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题等等。今天就“学生选题”作一反思。
目前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学校在有关学生的选题指导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就有可能导致研究性学习“有并不一定比没有好”。因此,我们客观地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探讨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就显得很有必要了。通过我们的归类,有关研究性学习选题指导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课题没有从兴趣出发
研究性学习是基于学生的兴趣而开展的活动,但是我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研究的课题有许多并不是来自自己的兴趣,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因为高二年级刚分班结束,原来的小组大多都分散,因此只能在原来课题的基础上进行灵活重组。课题也是在这种非常时期新确定的。因此很多小组存在这种现象:匆匆忙忙讨论,急急忙忙选题。有的小组组长想研究什么课题,其他组员就跟从组长,而不是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下,服从小组成员的兴趣,就这样确定了课题。
(二)课题脱离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
研究性学习应该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并把两者融合起来组织课程内容。但许多学生的研究课题只专注于科学世界,脱离自己的生活实际,过于成人化、专业化。这是一个较为普遍和严重的问题,它反映了在当前开展
我对一节研究性学习
课的反思
张亮华
教学反思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种错误的认识倾向,即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科学研究”,把研究性学习课程等同于科技类活动课程,从而使得研究性学习变成了发明创造课。如课题——《“怪坡”探秘》、《温室效应的利与弊》等等。把“研究”两字看得过于神秘、过于深奥,从而使得研究性学习承受了其不能承受之重。其实这是混淆了科学家的研究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区别,也混淆了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和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的学习”两者之间的差异。这显然背离了开设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的初衷。试想,如果一个课题对自己个人生活没有意义的话,研究的内驱力从何而来?探究的兴趣就难以维持。
(三)课题缺乏研究条件的支持
课题意识的一个直接表现就是该课题具备研究条件。这种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主观条件,即课题不能超出研究主体(这里主要指学生包括指导教师)的能力范围;另一方面是客观条件,即学校、家庭和社区能给学生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物质资助,如信息资料、实验设备、经济支持和活动空间等等。比如,《龙岗区高中生课外阅读研究》这个课题,学生怎么可能对龙岗区高中生进行抽样调查?这些研究条件直接决定着研究的结果。在研究性学习中,有许多学生好高骛远,选择的课题超出实际条件的许可,使课题难以进行,甚至半途而废,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挫伤自己的自信心和研究的热情。再比如《“怪坡”探秘》这个课题,学生不可能到乌拉圭、沈阳等地现场测量、实验。这些课题也许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但对中学生来说,显然已超出他们自身的知识基础,因此研究是难以进行的。
(四)课题指向的研究内容过于抽象或范围过大 在实践中,学生只有问题意识而没有课题意识的另一个表现就是选题所指向的内容无法确定,也就是说对“研究什么”模糊不清或把握不住,如《龙岗区高中生课外阅读研究》这个课题所涉及的“课外阅读”对学生来说就显得太抽象了。
这不仅对学生来说难以把握,就是对指导教师来说,其实质也很难把握住。学生的能力和精力毕竟有限,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把问题具体化,使之可操作。如《龙岗区高中生课外阅读研究》这一课题,可以具体为《龙岗区平冈中学学生课外活动的调查研究》,这样学生研究起来就容易得多。
(五)课题的表述不规范
选择一个研究课题并不意味着这个课题有了恰当的表达方式。研究课题的表述方法一般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叙述式(或称描述式),另一种是问题式。前者主要是以陈述句的形式出现,如课题《工业废水对土质的影响》、《废电池的危害与利用》。后者主要是以疑问句的形式出现的,如《植物是怎样呼吸的?》等。无论采用哪一种陈述方式,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必须能为研究指明足够明确的焦点和方向,人们从题目中可以立刻了解到你所要研究的焦点是什么,你的研究方向是什么。但在研究性学习实践中,有许多课题的表述随意性较大,问题表述不够理想和完善。如课题《中学生的消费心理》,类似这种表述都是不规范的,因为没有告诉别人到底要研究什么。
第二篇:教师经验文章
“四个得法”催开作文之花
经验文章
前不久的一次作文评讲课上,我对自己的一番话记忆犹新:“作文犹如说话,只要能说通顺的话,能把把话说得让人听明白,能把自己说的话写在本子上,就是作文,”我告诉学生,“作文是很自然的事情,决不能端着架子说:‘我要写作文了!’这样不好,这是把作文和说话,把作文和交流割裂开来的错误的做法。”其实,细想起来,我们的作文教学近年来不就是陷入了怪圈中了吗?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过高,要求过高,不能用平和的心态、切实地指导学生作文,学生当然也就体味不到作文的乐趣,于是作文如登山,年级越高,作文越难。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作文是用笔说话。”《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生作文要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针对以上的问题,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我尝试“四个得法”作文之道,从立足课内阅读教学,扎实开展综合活动,实行自改互改,开展师生共写生活日记等方面,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作文之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课内阅读“读中得法”
学生害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根源是他们在读中没有学到作文之法,没有具备应有语文感觉和语言修养。而这,正是我们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充分发挥阅读教材的语言典范作用,让他们他们在读中得到作文之法,将为他们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教师应该有语文意识,决不能将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科学课,不能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那么语文意识指的是什么呢?即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要着眼于“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叶老曾经说过:“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的技能。这些事不能凭空着手,都得有所凭借。凭借什么?就是课文或选文。”可见,我们教师要将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当做一个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载体。
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语文”的角度来审视教材,写法的渗透、语言文字的训练要和课文的阅读和学习如影相随。对于每一篇文章,我们要多问几个:“我这节课要让学生在语文上有什么收获呢?”“我要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一个怎样的熏养过程呢?”“在这节课上我要对学生进行那些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呢?”有了这样的追问,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上出语文味来,而语文味的课堂,才能让学生学到作文之法。
具体到一篇课文来说,以下内容应是语文课的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写好字、理解词语,知道学生复述课文、背诵课文
或精彩段落,指导学生积累优美词句、学习概括段落大意和文意,学习拟小标题,指导学生造句和仿写,指导学生揣摩课文表达方法等。
如果我们能长期地坚持上出语文的本色,坚持读写结合,坚持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让学生在读中得法,让读和写形成良好的循环,就能为孩子的写作夯实基础。
二、综合活动“用中得法”
新课程改革以来,多种版本的教材涌入我们的视野。无论哪种教材,都体现着新课程标准精神。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因此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受到教师的关注和重视,它已成为训练和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平台。
有了综合实践活动做保障,这篇作文写起来就不难了,因为他们在实践中,首先已经认识到了什么样的人才是身边最高尚的人。而且采写了很多的生活实际例子。有的孩子写到了妈妈单位的李叔叔如何孝敬老人的事迹,非常令人感动。有的孩子则是发现身边的同伴身上的闪光之处,开始向同伴学习起来,而且写起来也非常容易和简单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能高致。”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入乎其内”,如此,学生才能写出具体详实的文章来,才能写出生动形象的文章来。入得越深,感受越深刻,文章也就逾发生动和优美起来。
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上,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要坚持单元备课,综合实践活动统筹安排,注重方法的指导;二要做到活动有始有终,既有过程的关注和指导,又要有结果的评价和总结;最后则要鼓励学生作文百花齐放,多方尝试,开阔视野,共同提高。
三、自改互改“评中得法”
好作文都是改出来的,好文不厌百回改。自改和互改早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实际操作中,有的教师往往停留在自改互改的表面形式上,而忽视它的实质,那就是自改和互改和目的是为了激励人、发展人,是为了引燃他们习作的火种。那么如何自改互改,才能让学生在其中得法呢?
1是要给孩子充分的自改和互改的时间和空间。评改作文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学生必然要深入到习作中去,品味语言文字,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这和作文是一样的。教师要抽出专门的时间让孩子之间进行自评和互评,并且要变化形式,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读到其他同学的文章,可以同桌互相改,可以小组内轮流改,还可以全班打乱顺序互相评。孩子读别人的文章是很新奇的,首先别人的文章对自己来说内容很新鲜,他在内心会和自己的文章进行对照和对比,从中感悟到一些经验和体会。接着是他要行使评改作文的主动权,因此说又是充满神圣
和骄傲的。因此只要老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孩子都能自主地,并且满怀兴趣地投入其中。
2是要还学生评改作文的主动权。首先不要在评改作文时,给学生那么多的限制和要求,只要说出评改作文的大致框架,那就是两个方面,先发现习作中值得发扬,或者是值得自己的学习的优点,这要占大部分,接着是要坦白地写出自己的不足之处,或者是委婉地指出别人文章中的缺点,并提出合理的建议等。做到这些后,老师大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写。这样学生的评语不会有一些套话和客气话,而是切合了每一篇文章的实际,提出自己独到的感觉来。学生一方面是在评价作文,却在开阔自己的视野,也锤炼了个性思想,为今后的作文打开了一条绿色通道。当然教师还要善于交流评语,促使孩子的作文评价更加丰富多彩。
3是教师要上好作文评讲课。上好评讲课的先决条件是,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不但要写好评语,还要做好评改记录。有了评改记录,评讲课就有了保障。评讲课要完成哪些任务呢?先是要进行优美片段赏析(尽可能让很多学生的闪光片段都能得以展示,并署上学生的姓名),接着是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可列举具体的片段作以示范和修改(要精挑作文,千万不要把孩子的名字写上了)。最后可以针对共性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练笔。
四、师生同写“自然得法”
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作文教学中,学生往往缺少的不是写作的技巧和方法,而是一颗敏感而丰富的眼睛,他们不能发现和捕捉到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之处。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那么如何训练学生的“眼睛”,让她们变得敏感和形象起来呢?日记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特别是师生同写日记。
写教育日记我一直就没有停止过,本期开学至今两个多月的时间,我和学生每天都用笔记载着点滴感悟,一天不落。如今好多孩子已经写下了一本日记,而我也乐于这样的相互激励和鼓舞,装订了厚厚的两本“书”,我和学生多篇文章发表。一路走来的喜悦里,我感觉到师生同写日记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我要求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我自己首先带头做到。我在黑板旁边的墙上钉了一个钉子,每天都拿着自己写好的一篇文章夹好挂在墙上。一方面我接受学生的监督,告诉他们:“孩子,让我们相约,一同用笔记下丰富多彩的每一天吧!”另一方面,也让我和学生之间得以沟通和交流,日记在老师和学生之间架起沟通的心桥,大家彼此的心贴得更近了。
2降低日记要求,鼓励真情日记。学生的日记写得好不好,不是它的语言如何优美,结构如何精巧,匠心如何独运,而是要看他写日记的兴趣是否浓厚,日记是否是自己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是否已经逐渐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等。在写日记之初,教师首先要降低日记的要求,一是数量上不要求字数过多,程度低的学生可以一句两句,逐渐到整段整篇,循序渐进地写好日记。二是在质量上也不要过于挑剔,鼓励孩子写出每天真实的生活,抒发自己真实的感情。写作是灵魂的表达,单纯的技巧训练只能让作文过程变得索然无味。作文的字里行间有作者
情感、思想的流动,作文里必定有个大写的“我”在。特别是对那些有自己独到见解的学生,要大力鼓励和表扬,让他们坚持写下去,相信多写,学生一定会由量变到质变,一定会游刃有余地驾驭神奇的文字。
3定期交流日记,鼓舞写日记的信心。写日记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恒心和毅力了,小学生年龄小,意志和品质还不稳定,需要教师多鼓励和表扬,让学生不断获得前进的动力。笔者每周都要把学生的日记收上来批改一次,虽然只是大致翻看一下,却能立刻发现谁认真地写,而且写得特别好。对于字迹工整,而且文从字顺的同学,我奖励一枚“优秀日记”贴在学生的日记扉页上。每一次学生得到小小的奖励时,都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在往后的日记中,他们又会爆发出更大的热情,用心地品味和捕捉生活,写出很多令人怦然心动的文章来。
4开辟网络平台 书写网络日记。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学习和生活的新方式,我和全班学生都在校信通建立了个人博客,并成立班级博客圈。每天我的日记一旦上传,就能在第一时间内被班级的小“网虫”们逮住了。老师和学生之间、老师和家长之间都有了心与心的交流。每一次回帖就是思想的顿悟和启迪,每一次家长的留言都给我无尽的力量和信心。日记、留言就这样成为了我和学生的真情相约,我们彼此心照不宣,彼此汲取对方文字的芳香和魅力,彼此默默地攒足了劲头,向着明亮那方前进,前进。”
教无定法,但有法可循,作文教学尤其如此。美文如花,美情如月,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但愿我们凭借着作文教学的智慧和激情,用“四个得法”催开作文之花,让我们的学生能用一双文学的耳朵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激扬的文字表述出来。
第三篇:赞美教师文章
感谢您——老师
当老师是辛劳的,可塑造灵魂的工作是伟大的;红烛的燃烧是短暂的,可她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心却是永恒的。你们之所以伟大,不仅仅在于传授我们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在于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做人的典范。
感谢您——老师,您让我们成为自信的,能超越自己的人。你用事实向我们证明:学习并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和责任,一把通向我们从未知道的天地的钥匙。您教会我们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大胆探索,去寻找和发现,让生活充满惊喜!
感谢您——老师,您是一个我们能永远信赖的人,在生活中遇到麻烦便会去求救的人。你让我们知道:只要我们愿意,能把一切向您倾诉。你常说你也曾是个孩子,因此你能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
感谢您——老师,是您让我明白:我们能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在困难中积聚力量,在黑暗中寻找光明。您给我们勇气去开动脑筋,同时要求我们襟怀坦荡。您将美放在我们心中,给我们教诲、见识和想象,由此营造我们的一生。不管我们建造什么,你总帮助我们垒好基础,你为成长的我们做到了最好!或许你讲课的每个细节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被我们淡忘,但您的热情、勇气和慈爱会永远保留。
感谢您从不对我们冷嘲热讽,在我们尝试时,您总是殷切关注着,即使结果是那么微不足道,也总是让我们明白您已看到了我们的成绩。是您让我们懂得生活能像一张纸一样轻薄,也可以像大海一样深邃,向天空一样辽阔,而我们必须自己做出选择。您带领我们所经历的每个问题,每个发现,每个体验都令我们着迷,让我们看到了智慧在知识海洋中的闪烁。
突然有一天我们却发现您老了,倦了,累了。你又何尝不需要他人的理解、抚慰和支持,而这时你却是如此沉默、恬静、刚毅而令人肃穆。
红烛啊,你摇曳的烛焰就像您疲惫、瘦弱的身躯那么飘摇,可在学生的眼里却是那么的坚定:您滴滴的眼泪流湿了您的衣裳,您可知道在学生的眼里,您的脚下铸成了世间最完美的雕塑。
亲爱的老师们,你们的光热是有限的,可正是你们有限的光热融会在一起引燃了祖国腾飞的万丈光芒!
最后,祝全体老师们节日快乐!
七旅五队教学信息员刘翔
第四篇:智慧型教师文章
如何做智慧型教师之我见 高二历史组 程东宇
教师一般被称为“教学工作者”,我认为这是对教师的最低要求。而优秀的教师则是在不断地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即表现为“补充教材”、“更新教材”。
在变革教育传统的过程中,总会提出一些教育隐喻或教育口号。新课程有一个流行的课程口号:“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这个口号是有意义的,但也容易误解,如有些教师以为新课程不重视教材,可以随意调整、更换教材。
坏的教师各有各的坏,但好的教师总是有相同的好——绝不“照本宣科”。如果教师不打算让自己成为“照本宣科”的坏教师,就不得不做一件事情:调整、补充或重新开发教材。
调整教材是教师的权利,不过,正式发行的教材往往聚集了大量的专业智慧和实践经验,有些教材可能隐藏了一些错误或缺憾,但很少有教材会败坏到“一文不值”的程度。教师可以补充或开发新的教材,但补充和开发新教材的前提是尽可能“吃透”并“利用”现有的教材。
“吃透”意味着教师对教材“了如指掌”,而不是“伸手不见五指”。教材一旦被教师“吃透”,则这份教材在教师的心中已经“明朗透亮”,而不是“一团漆黑”。有些教师“吃透”之后甚至可以“背诵”教材,虽然没有必要建议每个教师都能够背诵教材,但教师应该对教材有基本的了解和熟悉。“吃透”教材之后,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利用”教材首先可以表现为“调整”教材,即保持教材的总量不变,只是变换教材中各个教学单元的顺序。只要不至于引起学校管理上的混乱,教师是可以调整教材的。“利用”教材也可以表现为“整合”教材。“整合”不只是调整教材的顺序,而且是将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综合起来,使各个知识点之间相互照应,融合为新的主题。
“利用”教材还可以表现为“解读”或“解构”教材,即教师引导学生尽量解释和发掘教材背后的意义,或者以怀疑、批判的方式使原有的教材显露另外的意义。
若教师发现有的教材比较单薄,或者发现在现有的“课本”之外,还有相关的有意义的材料,教师就可以将相关的教材引入课堂,使现有的“课本”与课外的材料相互补充。
补充教材实际上是以“加法”的态度对待教材。它并不改变教材的原有内容,只是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增加相关的教材。这种只“增加”不“减损”的处理教材的态度显得比较保守,也因此而比较平稳、安全。虽然“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不是考教材,而是考课程标准”等观念在中国教育界已经提倡多年,但“教教材”、“考教材”的传统很难说就已经完全消失。这样看来,“补充教材”的方式既能够保证教师不至于“照本宣科”,又能够让教师减少考试的焦虑。
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构成了教学的关键要素。如果教师在上课之前,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并围绕某个教学主题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材料,那么,这样的教学在“上课”之前,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更新教材”也可以视为“补充教材”的形式。它意味着教师用新的教材替换所有或绝大部分教材的内容,而“补充教材”虽然也更新了教材,但以维护原有的教材为前提。
“更新教材”是先做“减法”,再做“加法”。没有必要期待所有的教师都有更新、更换教材的能力。教材的开发与编写需要专业的素养和额外的时间。一般教师缺乏专业的训练,也缺乏额外的时间。但是,总有一些教师,他们凭借自己宽广的阅读面和丰富的经历,大量提供补充材料。只要这些材料是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意义的,那么,这些材料就可以进入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
中国曾经有过多次教育改革(或教育实验),其中很多教育改革实际上只是“教学改革”,也就是“教学方法改革”。
从教学改革转向教材或课程改革,这里面隐含了一个重要的转变。对教师来说,以往的教育改革常常显示为教学方法的调整,却不知道真正应该调整的首先是教材。如果教材错了,教学方法无论如何调整,终归是一种微调,甚至会“助纣为虐”。也可以说,如果只改变教学方法而不改变教材,至多只有“正确地做事”的效应,而且很可能是正确地做错误的事情。方法是对的,方向却错了。教材改变意味着首先保证“做正确的事情”。显然,“做正确的事情”比“正确地做事情”更重要。智慧型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学识底蕴和人文涵养。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感悟的教师,才能使自己的智慧不断滋养壮大,形成新思路、新方法。如果说传统教育的内核是知识,那么未来教育的视野应该是智慧。所以教师一定要摆脱传统禁锢,转变教育观念,鼓励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又要善于从周围生活以及社会这个大熔炉中去汲取营养,获得信息,学习知识。
有人把教师比做“蜡烛”和“春蚕”。“蜡烛”、“春蚕”之美不仅内在地决定了教师职业的美,而且能驱动教师在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同时不断更新发展,它是智慧型教师不断进步的动力。这个过程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有失败、有挫折;有收获、有甜美;有失意、有痛苦;有希望、有欢乐。
智慧型教师就是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去寻求美、发现美、探索美、创造美、欣赏美。智慧型教师是校园优美环境的欣赏者、是学生良好举止的赞赏者、是教师神圣职业的吟诵者、是课堂生命活力的激发者。努力做一名智慧型教师,走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教育之路。
第五篇:教师心得体会文章
导语:一个人能走多远,看他与谁同行,一个人有优秀,看他有什么人指点指点;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教师心得体会文章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教师心得体会文章
1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肩负着为祖国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当一名教师容易,但是要当一名好幼儿教师却是不易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有几点体会:
一、教师必须具备创新观念与创新思想。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属性,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统一,这就是新的教育观。创新教师教育观的基本内涵包括: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教育观,形成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的新教育观;改变严守纪律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营造主动探索、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鼓励创新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要敢于打破常规,激发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欲望;尊重学生个性,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潜能;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以宽容、保护、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注重实践,打破封闭式教学。传统教育中之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就是教师思想上重知识轻实践造成的。
二、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
要实施创新教育理念,创新型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种业务素质:(1)有丰富的知识结构,这是教师发挥创造性的基本保证。(2)有较高的管理艺术。管理包括两方面,1是班级的整体管理,2是针对每个学生的个别指导
三、教师要有敬业精神。
能否成为一个好教师,在于有无敬业精神,是否喈叹这项职业。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代办根草去”精神,陶行知先生献身教育无怨无悔,关键在于有一种精神。从一个人心理角度看这是一种自我超越的境界。我们每个人都有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心理层次,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弘扬好的风气,鼓励教师为神圣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会使每个人通过自我的修养,约束本我的不正当欲念,达到超我的境界。
成功教育既有改革教育目标的意义,又有改革教育方法的意义。改革教育目标的意义在于:教育的本职任务、教师的本职任务原本就应该为社会培养成功者,使每一个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主动发展。
教师心得体会文章
2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一年半多经历了数不清的琐碎事情,也正是这些琐碎的事,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自己成为细心,注重细节的人。但是这种琐碎的平凡,却是一种神圣的使命,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孩子,每一个琐碎可以说联系到孩子的健康、安全、成长和快乐!
这一年半多来,我面对着孩子,懵懂、迷茫、不知所措、惊慌、焦虑也有喜爱和成就感带来的快乐。总的来说,自己是发自内心的爱孩子,但是没有更好的方法和专业理论来指导自己工作。爱孩子是母鸡都能够做到的事,所以真正做到爱孩子,要不断学习师德师风,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才能真正使孩子一生受益。
通过培训,我反思以往在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下面是我在培训中获得的几个方面的一些体会:
一、以爱为本,尊重理解幼儿
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尊重孩子是建立平等、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尊重幼儿人格,允许他们在思想、感情或行为中有自己的独特性,并为他们提供更大的、独立的生活空间作为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一颗爱心,这是衡量一名教师最起码的标杆。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更需要具备这样的爱心,或者说,需要具备比其他年龄段教师更多的爱心和包容。我们要学会怎样爱孩子、关心孩子、尊重孩子。记得刚接触幼儿,他们纯真的笑容感染了我,因此对于一些童趣十足,无伤大雅的举动我总是宽容对待,欣赏他们的可爱之处,保护他们珍贵的自尊心。
孩子在老师爱的教育下轻松快乐的学习,生活。即使他们有时候违反了纪律,严厉批评时,我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要让他们明白:老师师关心你,爱护你的,是为了你着想才如此严格要求……这样,在严师面前他们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或歧视情绪,而是理解了老师的一片苦心。学会爱每一个孩子,但要注意爱不要偏爱,偏离的爱有可能会害了孩子,比如孩子自己能吃饭,你为了爱孩子就喂它吃,什么都不让他做这不是爱,这样的爱就偏离了,所以孩子能做的尽量让他自己做,一定要把握好爱的尺度;事事关心每个孩子,从小事做起,做到每时每刻让孩子不离开自己的视线,善于观察孩子;尊重每个孩子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做事要让孩子感到我们公平、公正、平等地对待孩子;真正的做到以身示范,学会为孩子服务,为孩子服务是各方面为孩子的一切发展而着想,帮助他们坚强、快乐成长,使孩子的思维活跃,快乐健康起来。
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为人师表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应严以律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成为幼儿的表率。我面对的是一群五六岁的小孩子,我就是他们的榜样。孔子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切师德要求都是基于教师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表现出来。我乐观向上,每天都带着一份好心情投入到工作中,带着微笑迎接孩子。看到家长放心的把孩子交给我,孩子在我的带领下玩的很开心,我觉的这就是我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可以说每天我都是以平和的心态、饱满的情绪,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孩子。排除追逐名利拈轻怕重心理,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心情来干实实在在的事情。
其实我们都知道幼儿园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天真烂漫喜欢模仿。教师的文明动作行为也是影响孩子的行为因素,孩子与老师朝夕相处,行为的养成是环境决定的。教师应当以得体的语言和动作行为来指导幼儿的一日生活。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形成文明的行为规范。让孩子得到周围人的尊重和喜爱,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如果每个孩子都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教师的这一举动可以说为社会创造了和谐。所以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自认为,不但要告诉每个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更应该将这种要求内化到自身的行为实践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改变孩子,让孩子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