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下水作文:我是一粒沙子
下水作文:
我是一粒沙子
我,只不过是一粒沙子。我从哪里来?我的前身是什么?我最初是什么样子的?对于这些,我都是一片茫然。或许,我原来仅仅就是一粒普通的沙子而已;或许是一阵风将我吹到现在所在的地方,也或许是海水或者河水将我携带而来的,总之,我现在就在这里了。
但,我不甘心就这样承认我的身世是如此平平凡凡的。于是,我就开始杜撰了——不过,我不愿让别的同类和他类知道我是在杜撰而已——我原来是一座雄伟高山上的一块巨石,本来是高高在上的,万物都在我的脚下,我让那些平庸之辈望我莫及。可是,我生不逢时,命运不济,偏偏没有遇上女娲,否则,说不定我可以用于补天呢。即使遇到愚公,也说不定我也可以因祸得福凭着填海而扬名天下呢。终于,女娲,我没有遇上;愚公,我也没有遇上。那我是怎么来到这里的呢?我也要想方设法给我的来历带上一圈光环:一天,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一声巨响,一个霹雳将我带到这里了,一定是上帝安排的——这样的假定,就可以让我的来历笼罩一层神奇色彩。我降落在这里,那应该是这里的荣幸。——实话说,我开始杜撰这些的时候,还是有几分心虚,我毕竟还有一点正直之心和自知之明啊,——我还是没有顾及这个之正直之心和自知之明。
仅仅杜撰不平凡的来历,还不足以让自己欣慰,我还要假想我存在的价值。在我的假想里,我颜色是那样鲜艳,光泽是那样绚丽,玲珑剔透,神奇万分,我的价值应该和黄金相差无几吧,或者我与黄金比各有千秋,只是我现在还没有闪光而已;总之,是金子总有闪光的时候,是金子总有闪光的地方,我还幻想着有一天有一位高人能够发现我赏识我,成为我的“伯乐”。那样,我就会一鸣惊世,成为万物崇拜仰慕的对象。
那么,我到底能够做什么呢?我继续假想:
我可以钻到河蚌的腹中变成一颗五彩斑斓光芒耀眼的珍珠——我何必要去忍受河蚌腹中那暗无天日的痛苦磨难呢?
我可以遇到一个晴天霹雳,一个闪电将我变化成一块纯金子,那样会让同辈们羡慕得掉眼泪的——那晴天霹雳太令人恐怖了,说不定会将我化为灰烬呢。
我还可以随一阵狂风飘到月球上去,吴刚用桂花酒将我浸泡,将我变成芳香四溢的神物呢,到那时,我让人人向往——风能把我带到月宫去吗?况且,我也忍受不了月宫的寒冷啊。
„„
一个又一个的假想,被我一个又一个的否定。我不甘心承认我就是一粒普普通通的沙子,但我又不得不过着普普通通沙子的生活,甚至,连一粒普通的沙子所该享有的快乐也失去了。我整天孤芳自赏,天下尽是平庸之辈,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我整天自怨自叹,天使我不得志兮,何以使我生之乎也?我整天日夜悲号,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天,我自叹自怜之时,不觉昏昏睡去,朦朦胧胧的,不知我身临何地何光景,隐隐地记得,有一个白髯飘飘的智者,将我捧在手中,仔细端详一阵子,然后摇摇头,叹息道:作为一粒沙子,应该说是一粒很不错的沙子;如果他不能将自己看作一粒沙子,那只能是枉来世上走一遭啊!沙子,就是沙子,沙子有什么不好呢?存在这个世上就自有它存在的价值。
我心里猛然一震,醒了。
抬头看看周围,我原来躺在一条沙石路边。我身旁有许许多多和我一样的沙子,还有石块,砂礓,还有不少鹅卵石。这些沙子应该和我一样,或许是从很远的大漠随风飘来的,或许是河水携带来的吧;那些石块应该来自高山吧,比如天山,昆仑山;那些鹅卵石呢,或许来自大海,肯定是经过无数的水浪冲击打磨才成为这样圆润光滑的„„如今,他们都聚在这里,铺成一条路,让人行走在上面,多方便啊!看上去,他们应该是很快活的。不信?你听,他们正唱着一曲动人的快乐之歌!
从此,我不再想入非非了,我心安理得地铺在路上,做我一粒实实在在的沙子吧。
第二篇:作文:我是一粒沙
我是一粒沙
得到承认与尊重的,不一定是珍珠。——题记
我命不好,投胎时误作了一粒沙,不过佛祖答应我六世轮回时,可连作两次珍珠,倒也划算。
现在我要做的,便是将我这“沙生”快快熬过去。有一天我正与众沙友晒太阳,当然我是不屑于同这些命中注定为沙的朋友们交谈的,我正迷迷糊糊犯困,忽然听见一个年轻人的声音:
“我做人做事尽心尽力,可为什么得不到承认与尊重?”是一个沮丧的男人的声音。
我刚想回答说:“因为你太平庸啊。”话还没出口,就被一颗珍珠砸中,疼死啦!我连忙召集周围的沙友上前,将嫌疑人捉拿!
“你能找到这颗珍珠吗?”是一个老者的声音。“当然。”年轻男人不假思索地说。“啪!”
又是谁打了我!好在这次不是珍珠,是沙友。他们正好将刚才被“捉”的珍珠盖住。
“你能找到这些沙子吗?”
“不能,当然不能。”年轻男子继而恍然大悟,“谢谢您的指点!” 我可就气着啦!这老头子什么意思?不就是不承认我们沙子的价值嘛。我倒想问问他,在一堆珍珠里扔一颗珍珠,不和沙子里扔一粒沙子一样吗?都找不到。在一堆珍珠里扔一粒沙子,不也一样轻易就能找到吗?
没过几天,城里的路就修到了我们这里,掘土机轰隆隆地响,工人们哈哈地笑:“这一堆堆沙子金灿灿的,真是太美啦!这沙子踩在脚底下真舒服!”他们说,“用这种细沙去搅混凝土是最合适的!”
我听了这话,连忙跳进了工人的铁锨,被一同带来的除了沙友,还有那颗珍珠。
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工人爽朗的笑声,现在我已经不只是沙子了,我和其他沙子在一起,成了一条宽广的水泥路。
老年人拄着拐杖说:“这路好啊,下雨天不再泥泞,晴天不硌脚。”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我甚至能感受到在我身上一蹦一跳的孩子的欢乐。
身旁的珍珠不停地流泪,总是哭诉自己的悲惨遭遇,心情不太坏时,他也会和我讲讲他做珍珠时的幸福。鲜明的对比反而让我觉得自己误投的“沙生”是幸福的。
夜里,大地归于寂静,耳边是不断的蛙鼓,夏夜的清风化为千手,推移月亮,梦中,佛祖微笑着跟我说:“明日,你将可重新做回珍珠,万众瞩目。”我惊呼:“万万不可!将自己当作珍珠,就有被埋没的痛苦,还是将自己当作一粒沙,让众人将我铺成一条路。”
佛祖说:“有如此志向,值得肯定。” “对,得到承认与尊重的,也可以是沙。”
我含笑说,眼角却滚出一行热泪,化为一串串珍珠。
第三篇:做一粒沙子
做一粒沙子
做一粒沙子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颗珍珠,可以闪闪发光,引人瞩目。但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却自始至终只是一粒平凡的沙子。 有的时候,我也会到河滩走上一走。我的脚下是松软起伏的沙滩,是无数毫不起眼的沙子。在我的眼里,我根本分辨不出它们有何不同。它们那样平凡而微小,随便捧一把细沙在手,指缝微开,它们便水一样地流逝掉了。它们瞬间消失在巨大的沙滩上,像我们的过去那样,让人无从寻找。
细小的沙子总是这样众多,它们一粒一粒组成沙滩,一粒一粒在经年的风雨中承受着岁月的洗礼。它们注定平凡,甚至可以这样说,它们永远也难以获得珍珠那样的宠爱与殊荣。 对于沙子来说,珍珠的一生是另样的一份人生。身为珍珠,生来便多了耀眼的光芒,便多出了晶莹剔透的模样。人们远远地看见了它,把它爱惜地捧在手心,或又加工成美丽的饰物,朝夕相伴地带在身上。它们从此脱离了自己的河流,自己的母体,享受着全新的生活。
与沙子比较,珍珠何其稀少,它不过是万千沙砾中闪烁的一点星芒。 有人说,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是否可以借用一下这句话语:是珍珠,总是会发光的。但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即便自己努力一生,得到的仍是沙子般的生活。是的,也许我们注定平凡,我们必定被芸芸众生的海洋淹没。除了自己,没有人知道我们。人们实在分辨不出这万千沙砾中普通的一员。
可是,是不是生为沙子,就再也不能变成珍珠?答案是否定的。都说万物归一,这一,归的是不懈的追求和常人难以忍受的努力。若想做出一番超人的事业或成就一门学问,就要有持之以恒的信念,要有多倍于别人的汗水。但这样的人少之有少,更多时候,就在即将成功的时刻,我们却再也没能从最后的跌倒中站立起来。 心无旁骛,持之以恒。这话说起来简单,但若真的做到“耐得住寂寞”和“苦行僧”般的生活,又难上加难。
有这样一则故事。讲的是有一个青年大学毕业后,总觉得怀才不遇。无论是应聘还是做些别的,都屡屡失败。后来他渐渐地失去了斗志,觉得自己的前方一片黑暗。于是他来到海边,选择了轻生。一位老者救起了他。他把自己的故事说给老人听。听罢,老人从地上捏起一粒沙子,让他看着,然后把沙子扔到沙滩上,让他挑拣出来。他实在辨认不出。稍后,老人又拿出一颗珍珠,扔到了沙滩上,他轻而易举地就把那颗珍珠捡了起来。
故事说的是,若想获得别人的赏识,首先就要把自己变成一颗不同于沙子的珍珠。而现实中的我们,往往空有一份奢望,却从来也不愿多付出一些劳动。即便我们努力过,但成功总是距我们一步之遥。那时,我们不去正视自己的不足和找出失败的原因,却往往怨天尤人。所以在蜕变的过程中,我们还是成为了最初的沙子。
若安于现实,心态平和,其实做一粒沙子也未尝不好。而实际的情况却是,我们既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却又在身为沙子的现状中,羡慕着海市蜃楼般的风景。所以,我们常常找不到欢乐,找不到自己。在走向沙子的路途中,精彩地活着吧,争取把自己打磨成一粒最漂亮的沙子。若想做一粒沙子,就该接受平凡。若要做一颗珍珠,就要有超越常人的智慧和一生不变的拼搏。
第四篇:一粒沙子的飞翔百姓故事
我是后来才明白,小眼睛老师为什么让我和她坐一张桌。
雪水温村小学黄了。给我们上课的女知青连招呼也没打突然就回城了。村长说,他姥姥地,小毛孩子学字,早两天晚两天屁事儿都不误的。一扬手就把我们一至三年级的几个学生赶家去了,说,家去玩去吧,啥时上课再喊你们。以为这回可以痛痛快快地大耍一番了,没想到,在乡里念初中的四姐傍晚回来,谄媚地对父母说,我们学校附近有个小学,可以让新房去那上课,来回的路上我能看好他。我站在院子当央刚要说,黑瞎子,我上不上学关你个头儿?我看见父亲已经放下了手里的活,一脸光亮地看着四姐,当时正是果子熟江水宽的季节,爹妈连商量一下都省了,就答应了。我狠狠瞪了一眼黑瞎子,意思是请她记好这笔帐,君子报仇,十年都不晚的。我管四姐叫黑瞎子,是因为她梳了一个八十年代标准的女生头,这种头型最显著特征是刘海没道理地长,长到要盖住鼻尖,奇怪的是,她能透过厚厚的发帘看见前面的东西。我管四姐叫黑瞎子,起初她是生气的,但后来就习惯了,有时候我大声说,黑瞎子,过来,问你道题。好为我师的四姐就放下手里的作业,巅巅跑过来看了一眼我的本子,说,伸出7个指头,再减下去2个,还剩几个?啊?摆一摆,看还剩几个?我就不伸手指,四姐就有点急,你不伸怎么会呢?快伸。我说,我不伸手指也会。四姐说,得几,你说得几?我说,得一个熊掌,或者得一个黑瞎子掌。说完我就哈哈仰壳大笑起来。四姐则哭着去找母亲告状了。
老师安排我坐在一个靠窗的位子上,这让我很满意,上课的时候,我正好喜欢观赏外面的风景,这个学校的操场上,居然还有个高高的滑梯。我的同桌是一个苍白瘦弱的小女孩,梳了和四姐差不多的黑瞎子头,她总是用两支胳膊在桌子上围成一个圈,围住本子和书,把脸低低的埋在胳膊弯里看书写字。我来回走动时,她总是很敏捷地站起来让路,每次我回到座位上,她都要把小凳向外挪一挪,给我腾出更大的空间,让我觉得没有一点约束,好像又回到了我们的学校。有一天,我的文具盒不见了,就她说,把你的笔和橡皮借我一下呗,谢谢。她格格地乐了一下,递过来一枝削好的铅笔,又在文具盒里挑了一块大块的橡皮,在袖子上擦了擦,用力吹了吹,给了我,说,都给你吧,我还有。这让我很高兴,我摊上了一个大方的同桌,以后我就不用费劲巴力地经管自己的东西了,这实在是太好啦。为了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我甚至把刚刚掏来的四个鸟蛋全给了她,我说,回家偷偷放在锅里煮熟了,老香了。她格格格又笑了几下。
渐渐的,我觉察出了问题,我发现班里的同学都拒绝和她玩,拒绝和她说话。下课的时候,我们在操场上疯跑,玩各种游戏,我学会了折三角烟盒,学会了我们村没有的几个游戏玩法,这基本上是我最快乐的收获了。每当我大汗淋漓从外面回来,我看见瘦小的她一个人孤伶伶地坐在那个角落里,目光散漫而空洞。
第五篇:以淡泊的心态教书育人(一粒沙子)
以淡泊的心态教书育人
一粒沙子LDF 教书育人是一项良心工程。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的我置身其中,做着这份良心活,如果刻意从功利方面去衡量工作的效果,就无法收获内心的安祥。过去的岁月,我总希望把工作做到极至,以此来体现自己崇高的敬业精神,但往往总是事与愿违,执着常常让自己徒增烦恼,且心中感到慌乱和迷茫。
多年以来,每当听说曾经教过的学生考上了名牌大学,总是沾沾自喜,窃以为自己也有一份功劳,殊不知有多少学生因为在小学就被我灌输了太多的竞争意识,默默承受着各种无形的压力,童真被过早地扼杀。也许,我不经意的一句话,让孩子们在思想上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且背着这个包袱走过他们的小学和中学时代,走过本该单纯、活泼和快乐的十二年,我不能确定二十多年来有多少个学生为我不经意的一句话而长期背着沉重的包袱,也不知道他们背多久才能放下。更不能确定现实中大多数人感恩之心的缺失,是不是因为竞争意识太强的原故,但我知道,人只有知足,才懂得感恩。从这个层面上看,几十年来也许我误人子弟不计其数,自己却浑然不知。看到自己也有几张“荣誉证书”,总认为自己为社会做了贡献,可以问心无愧地向老百姓交待了,但却不能计算出这微不足道的荣誉究竟是以剥夺多少学生的快乐时光为代价换来的。现在我似乎有点明白美国教育家卡尔•罗杰斯说的“谁也不能教会谁任何东西。”这句话了。想想造下的罪孽,我羞愧得无地自容,唯一能做的是默默祈祷孩子们长大后在理想和现实落差太大的景况下能一路走好。
现在的我,看到孩子们那一双双满溢着天使般温柔的眼睛,不再想象他们向我投来的是渴求知识的目光,而是想象他们向我投来渴望能够天真活泼、幸福快乐地成长,将来走进社会不丧失淳朴、纯真的情感,心灵变得更加纯洁,灵魂变得更加高尚的目光。因此,在现在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追求的是孩子们是否感受到我的善意、我的慈爱,希望我在课堂内外的举手投足,都能激起孩子们的情感回应。当个别学生没有完成家庭作业,我差点儿要跟他们急的时候,一个声音总会在我的耳边响起:“梁老师,你是为学生而急呢,还是怕自己被批评而急呢?”这个声音使我马上冷静下来,心平气和地与他们交流有关作业的事情。现在的我,对于那些“为了学校、为了事业、为了社会”等等堂而皇之的托词不再顾及,我只求做到能尽心、尽力为孩子们做点事情,尽到一个教师应尽的本分就足够了。
当然,更不在乎别人说我是“教书匠”还是别的什么了,我的教育教学连一个匠人应做到的匠心独到、惟妙惟肖都达不到,何谈什么“研究型”教师?所以,我不会为了满足自己某种企图心的需要,“研究”时偷梁换柱,在撰写研究报告时弄虚作假、大言不惭,好像别人不跟着效仿就会误人子弟似的。因为我明白这是在自欺的同时也在欺人,更明白教育研究是一门科学,科学的精神在于求真!我曾经也把自己教学上的一些体会写下来,偶尔也获得小小的奖励,每每整个人有点冲动,以为这就是研究成果,以为自己差不多是一位“研究型”教师了。现在冷静想想,我的那些文章除了自己和给我评奖的那位老师之外,不知道有没有第三个读者?如果有,文章对别人是否有指导作用?别人看了会不会认为我是在制造文化垃圾?
说句心里话,我和其他老师一样,深谙“教育变量的复杂性与难以控制性,教育情境的不可重复性。”育人过程可能出现一因多果与多因一果的现象,起初豪情万丈,最后可能是空空行囊。即使得英才而教之,且造就了英才,还要想想是否会误了他们,造就的过程和方法对别的孩子而言也只能是仅供参考。被誉为最美教师的那些在偏远山村里的同行们,虽然谈不上是“研究型”教师,但他们为了孩子们起早贪黑忙个不停的那份职业操守和淡泊名利的高尚人格,着实令我钦佩。
恬淡,也许不能带来所谓的“教育效果”,但是,爱因斯坦说:“真正的教育成果,就是在学校里学的知识全部忘光之后还能留下来的那部分东西。”我在想,如果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永远保持求实的态度和淡泊的心态,去追求“知识全部忘光之后还能留下来的那部分东西”,真正将自己的生命体验与学生的发展连在一起,那么,我们对人、对事、对工作会不会更加从容淡定 ?教育是否会出现另一番更加喜人的景象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