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眉冷对千夫指(鲁迅研究).docx.8F0B9BA9A455519F2B9A5136010E439D(精选5篇)

时间:2019-05-15 09:24: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横眉冷对千夫指(鲁迅研究).docx.8F0B9BA9A455519F2B9A5136010E439D》,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横眉冷对千夫指(鲁迅研究).docx.8F0B9BA9A455519F2B9A5136010E439D》。

第一篇:横眉冷对千夫指(鲁迅研究).docx.8F0B9BA9A455519F2B9A5136010E439D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摘要】鲁迅,这个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个人,对于他我们并不会陌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大多数的我们第一次接触到鲁迅先生,它与《社戏》等其他作品给我们展示了童话般晶莹的世界,先生也以一种调皮可爱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的面前。然而大多数时候先生总是以斗争和牺牲的形象出现,于是他那铮铮铁骨斗士的形象也就定格在我们心目中。然而以任何一个简单的形象来定格鲁迅先生都是不妥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对先生最好的写照,先生既有冷峻的一面,也有温情的一面,先生是一个形象丰满而真实的人。

【关键词】鲁迅 冷峻

批判 斗争 温情

鲁迅出生于一八八一年九月二十五日(旧历八月初三),上距鸦片战争四十年。其时,正是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中国,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幼年、少年的鲁迅读的仍然是《四书》、《五经》等孔孟的书。但鲁迅和他同时代的许许多多的知识分子不一样,他没有“中毒”,没有走“学而优则仕” 的道路,没有成为封建地主、官僚或军阀的帮闲或帮凶,而是走着与别人异样的另一道路,并且呼啸着前进。“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鲁迅的评价,鲁迅身上那强烈的批判与斗争精神也正契合毛泽东的评价。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对民族的劣根性和封建礼教的迫害性进行了有力的控诉。

早年的他弃医从文,正是因为他认识到“愚弱的国民, 无论有怎样健全的体魄,怎样的长寿也是毫无意义的,我等的首要是改造国民的精神,我认为此为文艺的第一要务”【1】于是他要用文艺疗救国人的精神,使那些有着健全体魄的中国人不再做刑场的无聊看客,“这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 也是一条漫长的不归路。”【2】。

一部《呐喊》,喊出了鲁迅先生对封建礼教最有力的控诉。翻开《狂人日记》,我们看到了“狂人臆想的世界”,“ “疯言疯语”可所说的却未必不是真话。那本写满“吃人”的日记,是社会的真实写照。恐怖的封建压迫,毫不留情地扭曲了一条条灵魂;在仁义道德的面具下掩盖的是吃人的本质。狂人说:“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3】在那样的吃人社会里,人亦或是明哲保身,亦或是当一个吃人者,哪里还有纯白的灵魂?那是发自内心的狂呼,也是鲁迅先生对封建礼教无情的控诉,是对吃人社会勇敢的挑战。

而《孔乙己》则又让我们认识了封建社会中的一个落魄的读书人。在封建统治的毒害下,他只会满口“之乎者也”,一无所能,不得不做了梁上君子,并在生活的折磨下慢慢的死去。可怜的他,因穷困成了人们的笑料,因偷窃被打断了腿,尽管他心地善良,可又有谁会去同情他呢?在茫茫人海中,他就只能这么走下去。“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4】是啊,他的债谁帮他来还呢?封建社会欠下的债,又有谁帮它去还呢?辛酸的故事,鞭挞了封建教育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戕害,使人不禁心中一沉。

再说《阿Q正传》,它塑造了一个以“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的贫苦农民阿Q的典型形象。他同样可怜,一无所有,受欺凌与剥削,只能用所谓的“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曾经的他,浑浑噩噩,苟且偷生,在听到辛亥革命的消息后,他却向往革命。可这一切的一切,都在他被枪毙时结束,他的死,又是一场悲剧。阿Q的命运揭示了农民在腐朽思想毒害下的人性扭曲,不得不引起人民的愤慨。

鲁迅先生的作品中,还有很多很多诸如此类的小说,它们共同组成了鲁迅先生用来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国民的最强声音。

对待“千夫指”,先生的态度同样是丝毫的不妥协。

“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面对兄弟反目,学生喋血,政府通缉,前途渺茫,不惑之年里先生内心的悲凉可想而知。然而在艰难的环境中,先生奋然抗争,毫不退缩。于是先生灯下奋笔疾书《为了忘却的纪念》时的背影成就了先生不朽的形象。

面对反对派的威胁与恐吓,鲁迅先生从不屈服,先生的文字总像一把锋利的匕首,毫不留情地刺向敌人的心脏。

如果只看到鲁迅先生那批判和斗争的形象,人们会认为鲁迅给人的印象似乎总是严厉冷峻、“横眉冷对”的, 他的为人及其作品总缺少些爱与温柔。然而撇开“横眉冷对”的冷峻形象,我们会看到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温情可爱的一面。事实上,鲁迅先生也有调皮可爱的时候,鲁迅先生对文学青年、对朋友、对爱人和孩子也都充满了温情与柔情,对他的国家和民族, 更是充满了至爱之情。

对青年, 鲁迅先生有着最多的爱。熟悉近现代文学史的人都知道, 鲁迅是青年们的良师益友,他一生指导,帮助过很多的文学青年, 其 中包括萧红、萧军、叶紫、白莽、柔石等。萧红与萧军上世纪 30年代在上海文坛的崛起,就得益于鲁迅的大力支持。当时,这两位东北青年在上海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冒昧地给鲁迅写了一封求助信。不曾想,鲁迅很快回了信,并细致安排了与他们的见面。鲁迅为萧红、萧军介绍了文学界的朋友, 借钱给他们维持生活, 亲自为他们审阅稿子, 包括认真地修正标点符号。在出版极其困 难的情况下, 鲁迅多方联系出版事宜, 将萧红的《生 死场》、萧军的 八月的《乡村》、叶紫的《丰收》等收在 一起, 自费帮助他们出版了 《奴隶丛书》。

对待朋友, 鲁迅是忠诚的。20世纪 30年代初 的上海, 完全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瞿秋白这 位中国共产党的高级领导人, 曾多次到鲁迅家里避 难。从 1932年 11月到 1933年夏天, 瞿秋白和杨之 华亦曾数次避居鲁迅家中。也正是在这个时期, 为 了消除党内一些人对鲁迅的误解, 在征得鲁迅的同 意后, 瞿秋白集中精力编辑了 鲁迅杂感选集 , 并 撰写了长达一万七千字的序言, 对鲁迅及其创作包 括其地位和作用, 都作了充分而科学的分析评价。此文成为人们认识鲁迅及其杂文的经典之作。鲁迅 很认可这篇论文, 为此他写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的对联相赠。瞿秋白牺牲后, 鲁迅全力促成了瞿秋白遗作 《海上述林(上、下卷)》的出版, 从选择文稿,联系出版社,选择印刷用纸,到 设计封面等具体事宜, 他都亲自参与。直到鲁迅去 世的前几天, 他才最后完成了对 《海上述林(下卷)》的 校对工作。对知己、对朋友, 鲁迅可谓做到了肝胆相 照。

鲁迅先生还是一个性情中人。生活于旧时代的鲁迅, 曾深受封建包办婚姻之 苦, 他与朱安女士的婚姻几近成为他生命的桎梏, 令 他苦不堪言。后来, 他遇上许广平, 共同的思想志趣 和对民族的责任感使他们终于走到了一起, 鲁迅的 生命焕发了新的青春。女师大 风潮之后, 鲁迅与 许广平一同南下, 他到厦门, 许广平到广州, 身处异 地的他们只有通过书信保持联系。这部分书信成了 两地书 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他们真挚的爱的见 证。

此外鲁迅作品中的童心童趣的描写, 也体现出 一种温情和爱。像和双喜等小伙伴吃罗汉豆,看社 戏的情景, 像闰土海边看瓜的优美意境, 像 风筝 里对早年毁了弟弟风筝的往事的愧疚等, 都写出了 鲁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童心的呵护。鸭的喜剧 写一只小鸭子在爱罗先珂两手上 咻咻 地叫着, 更 写出了一片天真和爱心。

结束语:鲁迅先生是个伟大的人,但同时他又是一个平凡的人。他不只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冷峻,他更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温情。从两方面看鲁迅,我们将会发现一个更加令人尊敬,让人感到亲切的鲁迅。

【参考文献】 [1]鲁迅.呐喊自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朱亚.《重申“鲁迅精神”》.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第18 卷 第1 期

[3]鲁迅.《狂人日记》 [4]鲁迅.《孔乙己》

【5】张秀琴.《大爱无声: 谈鲁迅的温情与柔情 》 【6】陈 裕 容.《重温鲁迅》 【7】百度文库.《狂人日记读后感》

第二篇:横眉冷对千夫指—读后感

交通杯·我读经典征文活动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每次想起鲁迅先生《自嘲》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自己心中就倍感激动,尤其是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工作量大、甚至有时感到无法应对的困难时,想起这句名言,自己就会心情澎湃荡漾,胸中充满对工作无比干劲,对生活充满了信心,似乎有种无形的动力在推动着自己勇往直前,激励着我继续埋头苦干。当在百度上打上这句名言搜索时,有几百万的搜素结果,可见这句诗的高知名度,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不朽名言。

关于对这句话的理解,毛泽东同志早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讲过:‚鲁迅的先生的这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习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诗中所讲的‚孺子牛‛,其实更深切的理解应该是牛的精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以牛的精神来激发对工作、事业的干劲,鼓励那种脚踏实地、默默无闻的工作者,体现出那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思想境界。关于牛,对于从 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来讲,并不陌生。小时候到生产队的牛棚里里去和牛玩耍应该是经常的事情。随着岁月的消逝,现在的都市生活中牛已不见,但是人们对它并不陌生,它依然为人们物质生活提供自己丰富的营养,其实它带给人们更重要的是牛的勤劳、忠厚、无私、执著、果敢等可爱与优秀精神品质,这些不也正是作为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精神‚大餐‛吗? 作为一名统计工作者,经常会遇到对着一些繁重而复杂的,琐碎而枯燥的工作,甚至要忍受一些别人的误解和嘲笑。当以‚人生能有几回搏‛(容国团)、‚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竹石 郑燮)、‚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等名言来激励自己,就能很快调整好心态,在生活和工作中始终保持谦卑、低调、务实的心境,以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面貌,脚踏实地干好各项工作,就会做到在困难面前不低头。

做统计辛苦,干统计累。用牛的优秀精神品质来鼓舞自己,再遇到繁重而复杂,琐碎而枯燥的工作时,便能够敢于面对青灯孤影、风花雪月,让默默无闻、埋头苦干、认真、专业、务实成为我们统计人必备的品德和素养,这不也正好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真实写照吗?俗话说得好‚吃亏是福!‛,懂得理解‚舍得‛的道理精髓;记的姜育恒的《再回首》的歌词中曾有一句‚平平淡淡才是真‛,这不就是当今社会倡导的幸福吗!不喜欢追逐名誉、金钱、地位,不讲究富丽堂皇的外表,不羡慕人前显赫的地 位,不在乎自己获得了多少,只在乎自己付出了多少,一心只为了自己肩上党和人民赋予的那份责任!‚宁当犁地的耕牛,不做闪光的种子‛不就是我们统计人的价值和气节吗!最后再温习一下鲁迅先生的这首《自嘲》吧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二〇一二年四月十九日

第三篇:鲁迅研究

鲁迅研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

(一)鲁迅的文化史意义

(二)对待中外文化传统的基本态度

(三)文化革新的主攻方向

(四)对整体文化发展的全局性眼光 第二节鲁迅的人格魅力

(一)文化伟人的成因

(二)“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

(三)“热情和性格”

(四)“鲁迅式思维” 第三节鲁迅的当代意义

(一)鲁迅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

(二)鲁迅精神和思想对当代的启迪意义

第二章 鲁迅的生活道路

第一节热忱的爱国主义者

(一)爱国主义思想的起点

(二)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 第二节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一)发出反帝反封建的呐喊

(二)在彷徨中求索

第三节英勇的左翼文化旗手

(一)面对严峻现实的理性升华

(二)在白色恐怖中呼啸着前进 第三章 鲁迅的文化思想

第一节鲁迅的的文化哲学思想

(一)文化反省的价值依据

(二)对文化发展的基本认识

(三)文化反省的方法特性 第二节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

(一)以“立人”为出发点

(二)鲁迅所提“国民性”的含义

(三)鲁迅所批判的“国民性”弱点

(四)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意义 第三节鲁迅的伦理文化观

(一)抓住反封建伦常的大提目

(二)解剖封建家族制度的弊端

(三)批判封建孝道观念

(四)批判封建“女德”

(五)新伦理道德观的提倡 第四节鲁迅的宗教文化观

(一)对宗教文化的总体认识

(二)与佛教文化的关系

(三)对道教文化的态度 第五节鲁迅的民俗文化观

(一)对民俗文化的关注

(二)鲁迅文学创作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三)对民俗文化现象的解析和研究 第四章 鲁迅的文艺观 第一节鲁迅的文艺本质论

(一)早期对文艺本质的认识

(二)革命功利主义文艺观的形成

(三)对文艺审美特性的强调

(四)对艺术美的基本形态所作的阐释 第二节鲁迅的文艺创作论

(一)文艺创作的独特性

(二)文艺创作的真实性

(三)文艺的创作方法

(四)应该写什么和怎样写 第三节鲁迅的文学文体论

(一)文体选择中出现的文体意识

(二)对新诗文体的思考

(三)对小说文体的理解

(四)对杂文文体的把握 第四节鲁迅的文学欣赏论

(一)对文学欣赏主体的重视和尊重

(二)强调“趣味”在文学欣赏活动中的作用

(三)正视文学欣赏活动中读者的艺术“再创造”

(四)把握文学欣赏的复杂性和差异性 第五节鲁迅的文学批评论

(一)文学批判的作用

(二)文学批判的任务

(三)批判家应有的科学态度

(四)文学批判的标准

(五)文学批判的方法 第五章 鲁迅的小说

第一节鲁迅小说的文学史地位

(一)肩负起以文学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使命(二)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现实主义的文学主潮(三)创造了崭新的中国现代小说艺术 第二节《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

(一)深刻揭露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二)对劳动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尖锐地指出改造国民性的紧迫性

(三)努力探索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 第三节《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

(一)在总体构思上选材严、开掘深,作品简洁而凝重

(二)在人物刻划上,“杂取种种人”,“烂熟于心”,塑造了出色的艺术典型

(三)情节结构单纯质朴而又灵活多变

(四)艺术手法以传神的白描为主,富有民族特色

(五)作品语言简朴,含蓄而又幽默

(六)悲、喜剧因素的奇妙融合 第四节《故事新编》

(一)关于《故事新编》的“性质”之争

(二)《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

(三)《故事新编》的写作特点 第五节鲁迅小说的名篇分析

(一)《狂人日记》

(二)《阿Q正传》

(三)《祝福》

(四)《伤逝》

第六章 鲁迅的杂文

鲁迅的杂文全面的反应了他所处的伟大时代的风貌,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态,清晰的记录着作者自身的心灵历程,同时也展示了杂文的艺术风采。第一节鲁迅杂文的文学史地位

(一)举起“匕首”与“投枪”,“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

(二)展示“时代的眉目”的“诗史”

(三)“侵入高尚的文学楼台” 第二节鲁迅前期杂文的思想内容

(一)批判封建道德,宣传民主思想

(二)批判封建迷信,提倡科学精神

(三)批判愚弱的国民性,启发国民觉醒

(四)反对就文学、提倡新文学

(五)反对北洋军阀政府及为其辩护的文人,总结斗争的经验与教训 第三节鲁迅后期杂文的思想内容

(一)愤怒声讨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共祸国行径和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

(二)坚持文化战线上的思想斗争

(三)大力倡导和扶植左翼文艺

(四)歌颂中国共产党并庄严地宣示自己的政治信仰

(五)丰富、广泛、深刻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 第四节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

(一)逻辑性

(二)形象性

(三)讽刺性

(四)抒情性

(五)多样性

(六)常用曲笔

第七章 鲁迅的散文

第一节《野草》的文学史地位

(一)中国散文诗走向成熟的标志

(二)心灵矛盾与时代斗争紧相联系的典范

(三)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方法相结合的艺术范本 第二节《野草》的思想内容

(一)揭露社会的黑暗和病态

揭露社会之黑暗犹如地狱《失掉的好的地狱》 讽刺“中庸”和奴才哲学《立论》 抨击精神麻木的“戏剧看客”《复仇》

鞭挞青年空虚无聊、忘恩负义的灵魂《我的失恋》 揭穿“正人君子”的虚伪假面《狗的驳诘》

(二)歌颂韧性战斗精神

为刚强不屈的战斗者唱赞歌《秋夜》 赞美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过客》 颂扬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死火》 热情歌颂叛逆的勇士《这样的战士》

(三)严于解剖自我,真诚坦露心胸

告别和埋葬矛盾、虚无的旧我《影的告别》 对青年的绝望和希望《希望》 追求美好的理想和情操《雪》 第三节《野草》的艺术成就

(一)精巧奇特的艺术构思

(二)浓郁的诗情与深警的哲理的结合

(三)大量运用象征主义手法

(四)优美瑰丽的艺术语言 第四节《朝花夕拾》

(一)《朝花夕拾》的总体构思与创作动机

反顾自己所走的生活道路;兼用文章作斗争;给青年人提供认识中国历史和社会的教材

(二)《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

学龄以前生活的记忆;私塾阶段生活印象的描绘;记述青少年时代的片段;怀师恋友,回顾“从文”经历

(三)《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

回忆往事与批判现实的融合;叙事和议论、抒情的结合;清新恬淡与讽刺幽默的统一

第八章 鲁迅的诗歌

(鲁迅共作有七十多首,就诗体来说有三种:旧体诗、新诗和民歌体诗。)第一节鲁迅诗歌的创作历程

(一)早期(1900——1912),即南京求学至辛亥革命前后

旧体诗,涉及的社会面不宽,思想缺乏深度,技巧较为稚嫩。《自提小象》写于离别祖国来到异国日本之时,表达了为多灾多难的故国报销终身的决心,标志着这一阶段鲁迅思想的升华。

(二)中期(1918——1926),即“五四”前夕至“五四”退潮期

(三)后期(1928——1935),即大革命失败至30年代国民党白色恐怖时期 第二节鲁迅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抒发献身祖国的豪情壮志

(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残暴和丑恶

(三)为革命风雷唱赞歌

(四)抒写与亲人、友人的真挚情怀 第三节鲁迅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沉郁、深厚与激越的统一

(二)楚骚的遗响

(三)娴熟的手法

第九章 鲁迅的学术研究

第一节鲁迅的文学史研究

(一)、鲁迅通过自己的文学史研究的实践,为后人提供了文学史研究的一些原则和精神:

1、鲁迅在文学史研究中充满了革命的批判精神,这主要表现在敢于冲破以儒家正统观念为准绳的框框,广泛而深刻地批判了封建传统思想。

2、鲁迅在文学史研究中充满了现代意识。

3、鲁迅在文学史研究中,特别注重文学发展规律的探讨,即充分显示其“史”的特色。

4、鲁迅在研究中国文学时,特别注意把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摆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去考察,从影响文学发展的诸多时代因素中去揭示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特点形成的原因。

5、鲁迅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中,能以其卓越的史识,正确区分中国文学的精华和糟粕,并对之作出实事求是的价值评判。第二节鲁迅的翻译和古籍整理

(一)鲁迅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的指导思想是很明确的,他怀着普罗米修斯“偷火给人类”似的目的,企望通过翻译的作品来唤醒和激发中国人民的斗争意识。

(二)鲁迅翻译理论的核心是“宁信而不顺”的翻译原则,他坚持这一原则的原因:

1、鲁迅“宁信而不顺”的翻译原则,是针对30年代翻译界出现的“宁错而务顺”的观点提出来的。

2、鲁迅是本着对读者负责的认真严肃态度而提出“宁信而不顺”的翻译主张。

3、鲁迅在翻译理论上把“信”放在首位,是为了强调忠实于原著的思想内容和忠实地传达原著的精髓。

4、鲁迅主张“宁信而不顺”,还包含着他希望在译文中尽可能保存外国文学风格的目的。

5、鲁迅主张“宁信而不顺”的直译,也是为了向外国学习语言文法,以便丰富现代中国语言。

(三)鲁迅辑录古籍工作的基本特点:

1、以“正史”为主,兼采杂书。

2、“考而后信”。

3、钩沉辑佚,细密拼补。

4、考订工作注重文、物互证。

第三节鲁迅与语言文字改革

(一)鲁迅对中国语言文字的改革问题发表了相当多的见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鲁迅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阐释了语言文字的起源和发展,并指出了汉字改革的必然性。

2、鲁迅分析了汉字的繁难,以及形成汉字繁难的原因,并从“将文字交给大众”的目的出发,指出了汉字改革的必要性。

3、鲁迅总结了汉字改革的历史经验,一方面提倡简化文字,另一方面又提出了根据改革汉字的拉丁化方向。

4、鲁迅从纯洁和统一祖国语言的目的出发,坚决主张发展普通话和提倡实现汉语规范化。

(二)鲁迅是如何分析语言文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首先,鲁迅认为,一个民族的语言,与该民族在长期的文化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次,鲁迅还对中国语言文字与中华民族心理的关系作了考察,从而通过一些语言现象,揭示和批判了落后的民族心理素质:此外,鲁迅还对中国语言文字与文化发展的相背离,中国传统语言文字所带有的旧文化机质,以及中国语言文字与新的文化节奏的不相适应等问题,作了精到的分析,从而使语言文字改革问题进一步在文化发展这一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上被提出来。第四节鲁迅与自然科学

(一)鲁迅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鲁迅早期专门从事过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翻译介绍过一些外国的先进科学成就;第二,鲁迅对自然科学的某些领域曾经有过一定的研究,并撰写、编著过专业性很强的科学论文和论著;第三,鲁迅一生高举科学的旗帜,自然科学构成了他的宇宙观、方法论的重要基础和内涵,他又以科学为武器,反对束缚科学发展的封建文化;第四,鲁迅以精博的自然科学知识来丰富自己的文艺创作。

第四篇:鲁迅研究作业题

第一次作业

1、未完成的《汉文学史纲要》是鲁迅讲授中国文学史课程的讲义,这时鲁迅任教于()。

A:北京大学B:厦门大学C:中山大学D:西北大学

正确答案:B2、鲁迅曾把我国二三十年代的各种文学主张归结为四大派,他自己属于()。

A:为艺术而艺术派。B:为人生而艺术派C:英美绅士派D:旧式消闲派

正确答案:B3、曾著有《庄子与鲁迅》的是()

A:唐弢B:冯雪峰C:郭沫若D:胡风

正确答案:C4、鲁迅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梦》属于()。

A:杂文B:白话诗C:小说D:旧体诗

正确答案:B5、1908年,鲁迅和周作人合译了欧美的一些短篇小说,次年结成集子,名为()

A:《域外小说集》B:《呐喊》C:《彷徨》D:《故事新编》

正确答案:A6、“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这段名言出自鲁迅的()

A:《复仇》B:《这样的战士》C:《墓碣文》D:《秋夜》

正确答案:C7、鲁迅和学衡派论争的著名文章是()。

A:《青年必读书》B:《打到孔家店》C:《文化偏至论》D:《估〈学衡〉》

8、《尝试集》的作者是()

A:鲁迅B:周作人C:俞平伯D:胡适

正确答案:D9、以张勋复辟作为背景的小说是()

A:《药》B:《狂人日记》C:《风筝》D:《**》

正确答案:D10、提出著名的“铁屋子”比喻的是鲁迅的()。

A:《我怎么做起小说来》B:《呐喊?自序》C:《灯下漫笔》D:《坟?后记》

正确答案:B

第二次作业

1、“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这段名言出自鲁迅的()

A:《复仇》B:《这样的战士》C:《墓碣文》D:《秋夜》

正确答案:C2、1903年,鲁迅接连发表了《斯巴达之魂》、《说?》、《中国地质略论》等表现其强国健民、崇尚科学之思的论文,它们发表在()

A:《河南》B:《新生》C:《浙江》D:《浙江潮》

正确答案:D3、鲁迅早期的白话诗发表在()。

A:《莽原》B:《未名》C:《语丝》D:《新青年》

正确答案:D4、4、《二十四孝图》这篇文章出自鲁迅的()

A:《朝花夕拾》B:《呐喊》C:《彷徨》D:《野草》

正确答案:A5、曾著有《庄子与鲁迅》的是()

A:唐弢B:冯雪峰C:郭沫若D:胡风

正确答案:C6、“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出自鲁迅的()

A:《文化偏至论》B:《摩罗诗力说》C:《怀旧》D:《科学史教篇》

正确答案:A7、1903年,鲁迅接连发表了《斯巴达之魂》、《说?》、《中国地质略论》等表现其强国健民、崇尚科学之思的论文,它们发表在()

A:《河南》B:《新生》C:《浙江》D:《浙江潮》

正确答案:D8、和鲁迅展开”铁屋子”对话的“金心异”原名是()

A:刘半农B:周作人C:钱玄同D:徐寿裳

正确答案:C9、鲁迅最早的翻译作品集是和弟弟合作的()

A:《哀尘》B:《死魂灵》C:《域外小说集》D:《现代小说译丛》

正确答案:C10、鲁迅回忆童年对小弟实施了一次无意识的“精神虐杀”的作品()。

A:《复仇》B:《风筝》C:《兄弟》D:《阿长与<山海经>》

正确答案:B

第三次作业

1、鲁迅的旧体诗多是仿古而作,与实际人生距离较远。

正确答案:错误

2、鲁迅的第一篇小说是《狂人日记》。

正确答案:错误

3、《朝花夕拾》的“朝”与“夕”的距离,减弱了它思想和艺术的魅力。

正确答案:错误

4、鲁迅白话新诗的“尝试”特色十分突出。

正确答案:正确

5、鲁迅只重视文学的社会价值,对文艺审美价值则不甚关注。

正确答案:错误6、1928年,创造社、文学研究会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而将鲁迅当作攻击对象,鲁迅不得不与他们展开激烈论战。

正确答案:错误

7、鲁迅与现代评论派争论的起因是有关翻译。

正确答案:错误

8、上世纪20年代后期,创造社、太阳社青年将鲁迅当作自己宣扬革命文学的绊脚石。

正确答案:正确

9、在学术界,鲁迅首先以小说史研究闻名,其最突出的贡献,在于中国小说史学史上划时代的名著《中国小说史略》。

正确答案:正确

10、、《呐喊?自序》不仅是对《呐喊》的立场总结,也是理解鲁迅整体小说创作的一把关键钥匙。正确答案:正确

第四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

1、乡土文学:

又称乡土小说,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上个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等。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

2、启蒙主义

用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来反对封建专制和特权;用无神论、自然神论或唯物论来反对宗教迷信。它为资产阶级政权的确立和资产阶级文学的产生开辟了道路。由三个基本的心理认知构成:整个宇宙是可以得到充分认识的,它是由自然而非超自然力量支配的;严格运用“科学方法”就可以解决所有研究领域的基本问题;人类通过“教化”获得几乎没有止境的改善。

3、“青年必读书”事件

1925年1月4日,北方报刊重镇《京报副刊》向文化界名流征求“青年必读书”,胡适等人均给出了答案,如许寿裳推荐了法布耳的《昆虫记》、鲁迅的《呐喊》等,常维钧推荐了《蔡孑民先生言行录》、《胡适文存》等,而鲁迅则说“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并在附注里写下:“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鲁迅一言激起千层浪,批评乃至对骂由此而起。鲁迅这段话也成了后来读书人永远的话题,至今仍常被提起。“青年必读书事件”大概可称得上近代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书目事件”。

4、学衡派

反对新文学运动的封建复古流派。1922年1月创刊《学衡》杂志,标志着该派的诞生。代表人物为当时南京东南大学的教授胡先骕、梅光迪、吴宓等人。他们反对新文学运动,鼓吹文言优于白话,诬蔑白话“以叙说高深之理想,最难剀切简明”,极力主张言文不能合一。

5、“左联”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于1930年代在中国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左联的旗帜人物是鲁迅。

6、“鲁迅风”

又名“鲁迅风”杂文流派。“鲁迅风”杂文流派出现于孤岛时期的上海,主要作者有巴人(王任叔),周木斋,唐弢,柯灵,孔令境等。1939年1月,《鲁迅风》杂志创办,是这一流派最终形成的标志。1941年,周木斋病逝,巴人奉调印尼,“鲁迅风”杂文流派解体。在这一时期,同人们合出过杂文集《边鼓集》《横眉集》个人集主要有《生活、思索与学习》《窄门集》(巴人),《消长集》(周木斋),《投影集》《短长书》(唐弢),《市楼独唱》(柯灵),《秋窗集》(孔令境)等。这一流派以继承鲁迅精神和鲁迅杂文为己任,强调以杂文为武器进行战斗。正如巴人在《鲁迅风》发刊词中所说:“生在斗争时代,是无法逃避斗争的。探取鲁迅先生使用的武器的秘密,使用我们可能使用的武器,袭击当前的大敌;说我们这刊物有些‘用意’,那便是唯一的‘用意’了。“鲁迅风”杂文家们在上海四周沦陷之后,利用英法租界这个特殊环境,围绕抗日救亡这一中心问题写出了许多战斗性杂文,确实发挥了“袭击当前的大敌”的作用。

二、问答:

1、简述鲁迅的新文学批评。

鲁迅的新文学批评是建立在他的文化批评与社会批评的基础之上的,充满着一种严谨而深刻的理念,并由此而建构起一套富于自我特色的批评话语体系,主要表现为讲求常识、视野广阔与关怀现实等多个方面。鲁迅的新文学批评文本也是开放的,包括了多层面解读的含混性与复杂性,对以后的文学批评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简述鲁迅杂文的文学史意义。

鲁迅的杂文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 决的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它自由、大胆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3、为什么说”立人”是鲁迅启蒙思想的中心任务。

1907年,远在日本求学的鲁迅先后抛出《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以及《破恶声论》(1908)等文章,一举确立了“立人”思想,并明确给出其“道术”:“尊个性而张精神”,也即“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以改造国民性为核心的“立人”思想构成了鲁迅一生思想的基点和支柱,无论是其“五四”时期重新确立启蒙思想,还是1930年代接受阶级论思想,都是“立人”思想的不断修正、完善与实践,而不是一种否定的结果或新生的产物。事实上,只要考察“立人”思想形成的背景,便可清晰地发现,日本明治以来形成的国民性讨论以及甲午中日战争、俄日战争以来形成的民族主义热潮,严复、梁启超、章太炎、赫胥黎、尼采、拜伦,以及儒、道、墨、法、道教、佛教、基督教等,都在不同程度和层面上影响了青年鲁迅。对这些复杂的思想资源如何进行筛选、整合和运用,对于涉世不深的鲁迅来说,显然是个

不可回避的难题。还有,特殊的人生阅历及批判性反思的个性也决定其思想必然是深刻而复杂的。因此,青年鲁迅“立人”思想作为一个复杂甚至矛盾的统一体。

4、简述《故事新编》的艺术特色。

《故事新编》的一大特色是“油滑”。所谓“油滑”是指在古人古事听描写中,巧妙地揉进去了不少今人今事,穿插了某些喜剧性的现代生活细节与词汇,构成作品特有的艺术风格。

《故事新编》的另一大特色是它的浪漫主义倾向十分鲜明、突出。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故事情节的传奇性;正面人物塑造的理想主义色彩(奇特的外貌与雄伟的气概、非凡的才能、崇高的品德);奇妙的想像、联想和极度的艺术夸张。

第五篇:鲁迅研究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匕首”、“投枪”——这是鲁迅对杂文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他认为杂文应该针砭时弊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具有独特的战斗性。

2.“过客”——这是鲁迅在散文诗《野草》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他是鲁迅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精神象征。

3.“吃人”——这是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形象化的总结,其内涵是指封建专制统治对人的精神控制和毒害。

4.真的猛士——这是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所提到的。一种“敢于正视现实、正视人生”的人生态度,也是鲁迅的理想人格的精神象征。

5.《摩罗诗力说》—。这是鲁迅早期撰写的一部介绍外国文化、文学的论文,从中反映了鲁迅对外国文化、文学的基本态度,是研究鲁迅的美学思想、比较文学思想的重要文章。

6.“社会相”是对鲁迅杂文的形象概括。体现出鲁迅杂文是一部活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社会史,更是对社会各种现象洞幽烛微的精辟见解的诠释。

7.精神胜利法“是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最突出的思想性格特点。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和批判。

8.“超人”哲学是指鲁迅早期曾接受过的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主张。其理论鼓吹所谓超人是人的生物进化的顶点,一切历史文化都是由他们创造的,而普通群众则是低劣的庸众。

9.“中间物”是鲁迅自己的说法。他在《坟》的后记中说,在进化的链条中,一切都是中间物。这是鲁迅对自己身在传统与现代之中的体验,也是他自我否定意识的体现。

10.“油滑” 即“古今杂揉”的手法,鲁迅称之为“油滑”的手法,是直接从中国传统戏剧里借用来的既为作品真实地展现的古代人物、环境、生活所吸引,又因现代语言情节、细节不断插入,提醒而冷静思索作品的现实意义,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作品所描写的一切。从而使小说获得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11.“媚态的猫”,是鲁迅杂文中社会相的一种。“媚态的猫”实际上是以物喻人,不仅指现代评论派的资产阶级文人,也勾勒了一切反动黑暗势力的共同特征。

12.“民族魂” 是对鲁迅的崇高评价。他是我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转折到新民主主义的历史关头,用文学来思考时代的要求,记录时代的步音,参与和鼎助时代发展的旷世巨人。鲁迅是现代中国“民族魂”的代表,也是现代“民族魂”的塑造者之一。

13.“为人生” 鲁迅创作的文学主张,而且要改良这人生“的主张,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用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14.“叛逆的猛士” 是鲁迅对自己的期望。鲁迅先生作为一个觉醒者,他毅然肩负起了唤醒民众的责任,希望能打破黑暗世界建立光明之中国。

15.《坟》是鲁迅最早的一部杂文集是作者对五四后中国历史国民性的解剖。题目含有埋葬过去开拓未来之意。

16.“叭儿狗”是鲁迅杂文中议论形象化的典型,社会相的一种。指中国社会中奴才的嘴脸。

17.宴之敖者“ 是鲁迅的《故事新编》中《铸剑》中的人物。是向残暴的统治者反抗和复仇的形象。寄托着作者的理想。

18.“进化论”是鲁迅在南京求学时开始接受的进步思想。他采取批判的继承态度最终在四。一二政变后彻底放弃了此思想。填空题

1.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伟大(开拓者和先驱者)。

2.阿Q是鲁迅小说(阿Q)中所塑造的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

3.前苏联著名的作家(法捷耶夫)(论鲁迅)一文中,高度赞扬鲁迅是“属于作为人类明灯的作家之列的。……是中国文学的骄傲”。

4.鲁迅在小说(《彷徨》)的扉页上引用的屈原的《离骚》诗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诗句是广为流传的鲁迅名言。

6.《秋夜》一文出自鲁迅题为《野草》的散文诗集中。

7.“立义在反抗,指归在动作”是鲁迅对(摩罗诗人)的总体评价。

8.鲁迅对民族心理的探讨,特别是在前期,偏重于解剖国民性中的(劣根性)。

9.鲁迅也是中国比较文学的伟大先驱,他的《摩罗诗力说》被认为是比较文学的不朽之作。

10.《域外小说集》是鲁迅与他弟弟周作人合译编的一部外国小说集。

11.鲁迅一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是与对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而分不开的。

12.孔乙己是鲁迅小说(《孔乙己》)中所塑造的一个旧时代知识分子的形象。

下载横眉冷对千夫指(鲁迅研究).docx.8F0B9BA9A455519F2B9A5136010E439D(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横眉冷对千夫指(鲁迅研究).docx.8F0B9BA9A455519F2B9A5136010E439D(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鲁迅研究试卷

    鲁迅研究试卷.txt没有不疼的伤口,只有流着血却微笑的人有时候 给别人最简单的建议 却是自己最难做到的。 特点 浙江省2010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鲁迅研究试题 课程代码:00812......

    鲁迅研究读后感

    鲁迅研究专著读后感近日,学生有幸拜读朱晓进先生的一本关于鲁迅的作品,书名唤作《鲁迅研究》,全书质而实绮,贫而实腴,让我收益颇丰。众所周知,朱晓进先生是研究鲁迅的著名专家。......

    《鲁迅研究》作业

    2010年《鲁迅研究》 第一次作业 1、提出著名的"铁屋子”比喻的是鲁迅的( )。 A:《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B:《呐喊?自序》 C:《灯下漫笔》 D:《坟?后记》 正确答案:B 2、鲁迅曾把我国......

    鲁迅研究论文

    从《起死》看鲁迅对庄子思想的扬弃 文学院09级10班肖燕200902141027 摘要:《起死》是从《庄子》《至乐》篇的寓言故事里演义出来的,巧妙地运用了,“古为今用”的原则,借用历史的......

    自考 鲁迅研究

    【名词解释】(鲁迅自考笔记) 1“匕首”、“投枪”——这是鲁迅对杂文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他认为杂文应该针砭时弊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具有独特的战斗性。 2.“过客”——这是鲁迅......

    鲁迅研究作业题

    第二章 鲁迅的小说研究 一、名词 1.“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上个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

    27039鲁迅研究

    2007年4月鲁迅研究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2分) 1.下列论文中介绍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是( ) A.《文化偏至论》B.《科学史教篇》C.《摩罗诗力说》D.《人之历史》 2.鲁迅......

    鲁迅研究练习答案

    《鲁迅研究》知识类练习 (2012年11月) [填空练习] 1、作为笔名的“鲁迅”最初用于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小说《__狂人日记________》;就在同一期的《新青年》上,作为新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