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无主之地》之我的影评
《无主之地》之我的影评
《无主之地》以黑色幽默去缝合支离破碎的心灵创伤,以小见大,描绘着一种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战争中的人性的荒谬。是一部优秀而独特的反战题材的战争片。
----题记
黑色幽默一直是反战影片的最好方式之一,《无主之地》也绝对可以被看做是最优秀的此类电影之一。分布在影片之中的一些片段都使电影披上了黑色幽默的外衣,如影片开始不久波族士兵没搞清楚状况就被击毙,塞族秃头大叔对眼镜男Nino的鄙夷,半裸的眼镜男Nino在“无主之地”挥动衣服狂舞以及后来忧郁吸烟男Tchiki的共舞,因为躺在跳雷上的Tsera想拉屎却不能拉的痛苦„„这些片段在人们的眼中看似荒诞滑稽,却是战争场面极易见到的画面之一,这跟正常人生活中的吃喝拉撒无异。《无主之地》以好笑的画面戏谑残酷的战争,让人感到好笑的画面正是从侧面更形象的反映了战争的沉重。
从故事来看,《无主之地》讲的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故事,最主要的无非是维和部队对塞族一兵和波族二卒的一场救赎,但丹尼斯·塔诺维奇的指导让这部影片看上去是如此饱满和丰富。就像波族的两个哨兵的对话“有什么异常情况”“死人能有什么异常”以及之后看到半裸眼镜男Nino的的跳跃时的“我要告诉长官死人复活了”,而波族长官的惯有台词“我要向上级报告,有什么情况通知我”也使自己的无能昭然若揭,而此后维和部队就只和小蜜缠绵的高层更是对所谓的“上级”一针见血的讽刺,另外,维和部队前往“无主之地”营救Tchiki、Tsera和Nino时遇见的那个只会说“yes”的人也是让人忍俊不禁。当然,Tchiki和Nino的争执才是隐藏在战争背后的一幕缩影。每当Nino被逼做不情愿的事情时问Tchiki“为什么”时,Tchiki的那句“因为我有枪 你没有”是如此直接而又耐人寻味,类此这样台词的还有Tchiki面对Nino枪走火时说的“看看你都干了些什么”。试想,如果这种争执不只发生在Tchiki和Nino之间,那么大家感到的就不只是好笑而已。在形式上,这部电影尽管没有传统反战片那般恢宏壮观的战争场面,细节方面却做的十分出彩。人道主义的救赎的引出是影片成功的基础,而怎么在这场救赎的故事上丰富形式而使观影者的想象和感触源于电影而又不仅仅限于视听则是这部影片的目的。战争双方的可笑与可悲、维和部队的虚伪的“人道救赎”、新闻媒体的伪善,电影中对于这些画面的刻画则是对于人性的解剖。影片尾部,在Nino和Tchiki死去之后,当维和部队和新闻媒体一一离去,荒凉的“无主之地”上仅仅剩下Tsera一人。影片始于黑暗又终于黑暗,这场贴上“人道主义”救赎的标签只是一出哗众取宠的闹剧。
结尾画面,一种说不出的沉重,那个跳雷威胁的,不仅仅是压着它的人,还有许多参与其中的士兵和旁观者的心。这更像是一种艰涩的象征,充满着讽刺,若去考究什么是正义,似乎会让这场战争变得更加残酷、可笑。
如果他们手里是吉他,如果他们手里是棒球棍,如果他们什么都没拿。但偏偏他们拿着AK47。再加上衬衫,T恤,牛仔裤,香烟,再加上一无所知的眼神和均匀饱满的身体曲线。很可笑,就像黑客帝国里尼奥穿着火云邪神的那身行头,终结者里施瓦辛格穿着比基尼„„接着就响起了电影里极难得听见的枪声,接着就是一颗地雷和三个“大兵”之间的故事了。“你说,是我们发动的战争还是你们”“因为我有枪”这蛋疼的对话打包奉送了两次。就像两只嬉戏的小狗,可笑可爱甚至还有些温馨。是的,足够温馨了。至少一杆枪就能解决问题。然后,出现了维和部队,出现了记者。就像小两口吵架惊动了中南海,就像一起车祸惊动了CCAV——三个人最后都“壮烈牺牲”了。
他们很蠢。像是混混,戴眼镜的一个好像有点文化。他们相信战争只是因为相信对方的不正义,这是笑话;他们说着共同的语言,但是仇恨浇灭了一切,这也是笑话;他们死于枪械,不算死不瞑目,因为他们相信斗争能解决一切,这还是笑话。他们很蠢,他们真的很蠢,只 1 有他们一无所获,还赔上了自己的小命。血浓于水的道理这时候还是乖乖躺在教科书里吧,都是笑话了,不顶用了。两个种族之间的战争浓缩到了同一战壕里的两个可怜的小人物身上。他们原本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里,他们聊着同一个姑娘,他们其实不明白这种仇杀究竟是为了什么。但最后,因为一些莫名的原因,他们还是选择了杀死对方。而那些所谓的中立、所谓的维和,却只是肆意撩拨着他们之间的仇恨,对,小人物的生死是可以忽略不计。
听不到枪声,看不到雄纠纠气昂昂的士兵,看不到满目疮痍的城市,什么都没有,只有一片“安详”的无主之地。战争早已不是匡扶汉室那码事了,生命也不是士为知己者死那码事了。只有在人类手里枪才是凶器,这一天还会降临的,也许就在你我头上吧。
难道那颗怦怦跳动的良心就只能让你感觉到无能为力、感觉愧疚,而不是让你去怒吼、去反抗?显然这只是低等生物的存在法则。我们总有一天会把一切都在神庙里供奉起来,然后派遣一些神官去学习去领悟——因为在圣经里,上帝要摧毁人类的时候给了他们一次叫诺亚方舟的机会,那些高洁的人还是会活下去的,去继续这个循环。
一位母亲的两个儿子因为某些事产生不和而打架,而这位慈母正在轻声教诲,用深情的歌声努力平复两颗激动的心,影片开头和结尾那两段沧桑而安详的女声吟唱给我的就是这样的感觉。
For horror, for freedamn!
缪泽明 学号20093928 2
第二篇:观《无主之地》有感
观《无主之地》有感
《无主之地》是一部战争讽刺片,是一部幽默机智的黑色喜剧,清新生动,情节扣人心弦,风格简洁明快,它从一个别致有趣的角度揭露了战争疯狂而荒谬的本质,它呈现出鲜明的反战立场。说它的角度别致是因为它没有战争电影中常见的枪炮轰鸣、千军万马、鲜血四溅、尸横遍野的场面,但没有人会不承认它是一部优秀的战争电影。它只需要一小群人就把战争的本质表现得淋漓尽致,比起巨大的打杀场景更能触动人的精神深处。
四面楚歌、风声鹤唳、刀光剑影、血肉横飞、枪林弹雨、炮火连天、短兵相接当然有视觉冲击力,但这种镜头看多了也没意思了,不是人多的战争就好看,就能反映战争的本质。有一句名言说得好,“一千万人死亡只是一个统计数字,一个人的死亡却是悲剧。”《无主之地》就是“以少胜多”,它把波斯尼亚和塞尔维亚两个民族、国家的命运浓缩在三个人身上,少数人就把战争的残酷、荒诞表现出来。《无主之地》的导演丹尼斯·塔诺维奇曾经在一篇访谈中说到,他不喜欢拍摄战争,战争从来不是优秀的电影主题,拍电影主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处理主题的方式。
西基的情人曾经是尼诺的同学,如果不是战争,或许他们有可能成为朋友,可是他们有机缘巧合地被丢在同一个战壕,成为敌人,到最后双双死亡。拆弹专家帮塞拉拆除地雷的时候,塞拉把手上倒转的照片慢慢转正时,这是一张塞拉的心上人的照片,就是这个镜头让我觉得塞拉可能是没有获救的,总觉得这个镜头是塞拉走向死亡的铺垫和预告。
在电影中,战争中一个小小的事件引发了世界媒体的注意,媒体在这场拆地雷的事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如果没有某国际电视频道的女记者简的帮助,法国蓝盔部队的马钱德军士也不能请来地雷专家,也不会有下面的情节发展。维和部队和记者的关系是对立的,维和部队的虚伪,部分官员对战争不关心、不干涉,媒体对战争报道的无孔不入,使得战场上普通的拆地雷事件向着戏剧化的方向发展,到最后演变为一场荒唐的悲剧。
我们可以看到,在战争的报道中,媒体为了获取消息,争取更多的新闻素材,吸引受众,他们真的是可以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不惜采取偷听联合国维和部队的电台。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新闻媒体赋予战争更加深刻和广泛的内涵,日益成为左右战局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以往,新闻媒体可能被禁止向外界发布有关战争的信息,或者只能通过官方的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和通过对参与军事行动的军人进行采访获得信息,后来逐渐发展到媒体记者可以被安排到军队中去,与部队同住同行,甚至跟着部队上前线,这样媒体记者就能获得更多现场的信息。
媒体具有舆论监督的作用,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官员由于电视新闻媒体对其活动进行报道,记者威胁将维和部队的“不干涉”行动曝光,官员迫于巨大的舆论压力而不得不对躺在地雷上面的塞拉实施救援,女记者珍妮的说的一句话“能监察数以百万观众的回响将极之有趣”,可见,新闻媒体有着广泛的受众群,这也是维和官员所顾忌的。实际上,政府处理和媒体的关系是考量政府自信心、承受能力、透明程度和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勇气的一项重要指标。新闻媒体对战争的报道倾向、议题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背后所隐藏的利益关系。
电影中,新闻媒体为了争取更多的新闻素材,想比同行挖取更多的独家新闻,他们忽略了战争带给士兵的痛苦,就如女记者珍妮在采访尼诺时第一个问题就是“炸弹是你放在他身上的吗?”这个问题对尼诺来说是一种羞辱,而尼诺听了这个问题拒绝接受采访也是理所当然的。新闻媒体到底在战争中起到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在女记者珍妮间接帮助下,塞拉等来了地雷专家,联合国维和部队也采取一定的实际行动,这应该说是媒体的功劳,新闻媒体舆论的影响力很大,他们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但当塞拉身下的地雷无法拆除时,媒体却在官员的说服下离开了,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素材向世界报道的,可是媒体没有发觉这一新闻点。珍妮的摄影记者在将离开时问她是否真的不用拍战壕,珍妮说了句:“不用,战壕就是战壕,还不是一样?”
这也反映出政府引导舆论的能力,官员为了顾及其公共形象而对记者说谎,无可否认官员说的这个谎言的确高超,他说塞拉已经获救了,而他们也将举行记者会交代事件,虽然这只是暂时掩盖问题,并没有解决问题。一旦谎言被拆穿了,影响的不仅是政府形象与声望,甚至还危机到社会的稳定。其实,官员也有他们的难处,他们不仅要把信息以适合媒体的有效方式进行发布,更需要应对来自媒体的质问与挑战,但这不能成为他们掩盖事实真相的理由。我认为政府应该加大信息的透明度和开放程度,提高自身引导媒体报道议程的能力,当然这要把媒体引导到正确的地方,决不是欺骗媒体,虚报事实。《无主之地》表现的新闻媒体形象是好坏参半的,但这些新闻媒体对战争有什么作用呢?他们的介入使得小小的战壕变成世界关注的焦点,但对于问题的解决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司令部领导、地雷专家、维和部队都招来了,但地雷还是没有拆除、塞拉还是没有获救,战争还在继续,新闻媒体连最后的真相都不知道就离去了。
媒体对战争的报道出于某些利益关系或许会有偏差,同时也有疏漏,即使是在有大量信息来源和大量信息输出的时代,我们还是能从战争的报道中看出许多疏漏,有一个外国杂志出版商曾经说过:“所有的战争都没有得到全面充分的报道,所有的战争都是一团糟,人们只能希望得到一些零零星星的消息。”有些媒体夸言可以让受众在第一时间,全面掌握事态的发展,不过是商业宣传的滥调,正如战争双方都在标榜“最后的胜利必定属于自己一方”一样。
新闻传播的特性之一就是公开性,要将事实的本源和受众需要的信息最大程度地公开,以维护受众的知情权。现在战争由于媒体的介入,记者嵌入式的采访、现场直播等手段的出现,变得比任何时候都透明、公开,这有利也有不足。有些记者为了挖掘独家新闻,不惜一切代价,有时甚至泄露了军事秘密,带来军事损失。
在所有人都走后,塞拉依然躺在地雷上,他只能和战壕一起沉寂下去,最后消失在黑夜里,塞拉是受苦民众的代表,电影的结局告诉我们,战争不仅是荒谬的,而且是绝望的。波斯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的语言是相同的,西基和尼诺虽然是敌人,但他们有着共同的语言,维和部队和记者需要尼诺进行翻译才能与西基和塞拉沟通,他们不只是语言上的不同,最深层的是身份、立场、利益的不同,我觉得这在侧面也反映出维和部队与记者并不能融入到战争的受苦人民中,不能站在战争双方的角度来看问题,到最后,就只剩下官员领导的一句“无论我们做怎么,也于事无补。”他们并不能真正体会受苦民众的悲痛。
《无主之地》是一部机智幽默的黑色喜剧,透过这个黑色喜剧,导演揭示了战争的冷酷,同时也嘲弄了民族主义的狭隘,以及国际主义的虚伪脆弱。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战争、媒体、政府之间关系的思考,是一部值得用心感受的战争电影,是一部发人深省的优秀电影。
第三篇:《孤儿》之我的影评
《孤儿》之我的影评
学号:1***专业:外语系10英语4班姓名:徐梅君
《孤儿》这部电影是导演佐米-希尔拉的第二部惊悚片,也可以说是悬疑片和剧情片。影片讲述的故事是围绕着一个名叫伊斯特的小女孩。意外流产让满心期待宝宝降生的约翰(Peter Sarsgaard 饰)和凯特(Vera Farmiga 维拉?法米加 饰)深受打击,凯特精神几近崩溃,而他们的婚姻也岌岌可危。为了挽救濒临破败婚姻,这对夫妇前往孤儿院希望收养一个孩子。在这里,他们见到了特立独行的小女孩伊斯特(Isabelle Fuhrman 伊莎贝尔?福尔曼 饰)。小女孩所散发出的独特气质吸引了约翰夫妇,最终伊斯特成为他们家庭中的一员。然而,随着伊斯特的到来,各种离奇事件接踵而至。凯特隐约感到,这个长着天使面容的小女孩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随着剧情的发展,影片有凯特揭开了伊斯特的最终面目。原来她并不是一个小女孩,而是一个患有生理缺陷的妇女,并且是一个精神病患者。
一、思想评论
善良、邪恶、自私、残忍、憎恨、善妒、欺骗,都是人性。我们或许看过许多惊悚片,什么不死之尸,食人鱼,生化危机等等。但是真正的惊怖并非来自想象的灵异世界,而是身边这个熟悉得常常让我们视若无睹的尘世人生。于是,借着人性或恶魔的名义,一切变态扭曲、令人发指的罪恶横行。明明该属于成人的阴暗,如若投射到天真烂漫的孩童身上,又该增添何等的恐惧?这部电影引发了观看者对人性的思考。影片中女主角伊斯特就是邪恶的化身,而凯特一家人以及剧中的修女等都是善良的化身。
现实生活中邪恶的人有很多,你可以在公交车上看到,你也可以在大马路上看到……这部电影中的剧情,也可以说是一部有关心理的电影,把人性的险恶与善良表现出来。邪恶的人总是会有很重的心机更有可能耍很奸诈的心计,但是我想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出现像电影中的剧情故事,她并不夸张。你或许会觉得可怕,但是我想这部电影重在于引导人们反思人性这个目的,所以我想这部电影还是以不太现实来披露现实的。
看完这部影片,我颇有感想。我深深感叹自己生活在一个安静而和谐的环境中。我有一个和睦的家庭,有疼爱并时刻保护我的家人。身边没有那些可怕的心理缺陷者。但是看完这部影片同时让我联想到社会上的一些事,一些人。我们常常看到报纸上刊登儿子嗜杀父母,绑架父母的消息;看到心理变态者的疯狂行为;但是我们同时可以看到那些正义之士所做的善举;可以看到那些有许多人乐善好施。所以人性的善良与邪恶都是存在的,我们唯有做好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善良,会关心别人的人,才能使这个社会更和谐。看完这部电影同时让我觉得不好的一个地方就是:影片中存在一些血腥画面,而影片导演居然让这些画面出现在影片中的三个小孩眼前。并且让女主角亲身实行那些凶残的行为。那对于那三个小孩子的童年将是什么样的回忆,还是将是什么样的梦魇呢。
二、评人物
剧中的重要角色自然是女主角伊斯特(伊莎贝尔·福尔曼饰),影片中这个小女孩出演的角色具有很大的年龄跨越度。她不但本色出演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又上演一个三十几岁的精神病妇女。看完这部电影的人都不得不感叹她的演技。她对于表情的把握,对于那种感觉的拿捏真的很到位,她给人以震撼。
剧中还有一个小女孩麦克斯,她的出现无疑是与伊斯特的对比。她善良,可爱,虽然她有语言听力障碍,但是在面对伊斯特这个恶魔的时候,她依然表现出了坚强,勇敢天真,智慧的一面。她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保护家人。
剧中的母亲凯特亦是主要任务之一,导演安排这个人物也是为了让她来揭发伊斯特的真面目。在她身上你可以看到一个母亲对子女的关爱与保护,你可以看到有太多的悲剧发生在她的身上,先是未出生的孩子的流产,再是两个孩子被迫害甚至自己丈夫的被杀。当她发现
伊斯特的怪异时,当她想竭力保护全家人时,所有人不想信她,反而视她为精神异常。这是多么难以承受的一种痛苦。然后她仍然为了保护家人而坚强的奋斗着,直到最后解救了自己的孩子,撕破了伊斯特的那副面具。
三、电影特征评论
这部电影中的背景音乐采用的相当不错,在紧急关头的时候,总能放出让人惊心动魄的音乐来。而且这些音乐都是很平和的轻柔音乐,并不是像鬼片中的恐怖声音那样以恐怖声音造气氛,反而是安静的让人由心而发出一种恐惧。这也完全达到了惊悚片的一种效果,具有那种音效也添加了剧情的惊悚气氛。再来说说影片的画面,这部影片是导演佐米-希尔拉2009年的一部作品,因为制作时间的不久,所以影片采用较为先进的技术,自然画面的效果也很不错。本部电影的总体画面色彩呈现暗灰色调,也就是营造出那种惊悚气氛。风格类似于《哈利波特》电影,同样是那样的唯美金典,虽然没有《哈利波特》那样的更加华丽,但同样也不失风采。至于电影中的一些细节画面导演也抓得很好,哪怕是一个门,都能让你猜想那个门后是否会出现女主角伊斯特的恐怖眼神。引导那样一个年少的少女出演这样双重的性格角色,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不但显示了女主角的高超演技,更显示了导演的引导能力,和对角色的拿捏准确性。
这部电影的语言也较为简练,整体属于快节奏,不会让人像是看那种爱情片那样缠绵。影片结尾是女主角伊斯特与凯特在冰面上的打斗场面,最后的一个画面中你可以看到凯特将伊斯特的脑袋踢歪,伊斯特沉入水底。这无疑是一大悬念?让人想象着究竟最后伊斯特是否已经死去?还是将会继续出现在哪个下个城市,继续去伪装自己,去陷害别人。这无以考证。网络上有很多的结局猜想,但我想,我更希望的是这个女主角生命的终结。
第四篇:《同桌的你》之我的影评
《同桌的你》之我的影评
几周前,我就听说了有《同桌的你》这部电影,今天刚刚看完。额,如果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是九把刀对自己心仪对象的怀恋,那么《同桌的你》无独有偶也是作者的一把辛酸泪了。我不想说哪部电影更好,其实我不知道。
看《那些年》的时候我记得自己有流泪,为了男女主人公,并且就此记住了陈妍希。看《同桌的你》我什么都没有,惊讶了一下,原来有的初高中是这样的,但是也掩饰不住自己的认同感。心想既然看了这个电影了,我就留下些自己看过的痕迹吧。我没有想得特别的深刻,个人观点也仅仅是把玩而已。
父母的爱
儿女受罪时,最疼的是父母。看着因为低价无痛流产而导致大出血的周小栀蜷缩在病床上时,大家能够想象着那种痛有多么的难受,然而最难受的应该是周的父母。哎,如果有种痛能称为锥心之痛的话,那么那时就再合适不过。他们不会因为女儿的犯错而感到痛苦,他们疼痛的是女儿在遭受的那刻的罪。他们可能也没有考虑太多关于以后的事情,接下来的关系,仅仅那时那刻足够他们泣血。七尺男儿却不能为自己的孩子做些什么,唯一的就是等待,焦急的等待着。但是口中和心中还会一如既往的说,孩子放心,现在什么都不要考虑,唯一的事情就是放轻松。
爱的力量有多大
只要自己真的想去做一件事情,那么前方的迷茫会少很多,至少
我们坚持的这条路是坦荡的,是逐渐变宽变平的。影片中,林一得知做周的男朋友的条件是考入同一所大学时,他开始发愤图强,一改往日的流里流气,最终虽然没有考入北大,还是进入了厦大。哎,我想说现实中虽然没有这么轻易成功的,至少导演那么执着的心让我们看到了。我还想说用一种“自以为是”的信念去强迫自己、毁掉心中的迷茫和忧郁,最终坚持的事情确实能够成功,因为我就是,相信我。尽管书中总是这么说,我以前看到也不相信,但是我用过之后我才发现这是对的。
友情还剩多少
一年年也不见两次面,各自奔波忙碌着,只有当年“一起过”,才有料可以曝。因为一起傻过一起青涩过一起学习过一起较劲过一起玩过一起吃过一起疯过,所以才知道对方到底是什么人。以前好像说过,爷总是从孙子走过来的,现在的成熟必定是先前的单纯遭到打击之后才逼出来的,所以先前的那种单纯只有最近的最亲的人才有能力才有出手机会打破。真不知道该谢谢他们还是该骂他们无耻,竟然夺走了自己的青春。哈哈。我是一个特别耿直的人,我有小伙伴吗?真不敢想象,除了同桌或者前后桌谁还愿意跟我交朋友。哎,遗憾。同桌有各种各样的,记得前几天在网上看到各种整同桌的图片,大体意思是同桌长成猪一样,同意的转发。哈哈,现在坐在办公桌边有时真想整整类似的小屁孩。
真不该抱怨
很多事情不需要多大的能力,可能就需要一个人来完成,即可。
可巧,别人事先知道这个事,于是第二个人更加的适合这个工作。又不巧第三个人离公司近,方便办公。又很不巧,这份工作需要外跑,第四个人正好有个人的车,最终工作给了第四个人。有什么可以抱怨呢,这可能有些消极,抱怨有什么用呢,这可能有些悲观。确实,看看很多的事情没有必要去抱怨的,因为节省下来的思考可以让我们走得更好呢?
第五篇:《赌王之王》之我的影评
《赌王之王》之我的影评
一个好脑子,一张好面孔,一副颓废样,一把零花钱,一群好朋友,一直在思考。在网上无意看到了《赌王之王》这个影片,直观感觉不错,拿来读时,才发现一开始的感觉对了。迈克,这个法律系的大学生给我的印象就是这样。
从一开始他翻箱倒柜拿钱去“豪赌”,到结局他用全部积蓄去挥斥,我都融入到了这个影片中,好像自己就是他的一个朋友,而且一直通过监视器看着他完成自己不到十天的生活。我的一颗心时刻处在紧张跳动的状态,片中并无险象横生,一抹“淡淡的”惊险与刺激不时地骚动着观众的心中痒。
看点一:迟迟不来,弄得性情中人不免生气
接到自己的出狱兄弟兼师兄后,不自觉被道义裹挟到赌场内。卷着一身疲惫赶赴自己事业的前线,时间不等人,等来的总会让人心脑具热。院长从中帮忙说话打点,但是迈克好像就是差了那么一点点意思。乔的那份淡然同时让我惊喜,哎呀,怎么会有这么一个态度呢,不多说,不多语,不多动作,只是把苦连同瑟瑟的咖啡喝下。
看点二:次次如此不得不让关心的人伤心伤怀
虫子可能天生就是惹是生非的主,不过其通天的交友手段让人不禁咋舌。随意的在赌场借下高利贷并不稀奇,但是他用的是迈克的名义,更可气的是他赚了不少的钱。管不住自己好动的心,与迈克商量好的事情,他不愿意遵守,结果快凑够的钱被人拿走。在约定的时间里换不上高利贷,迈克只好自己去处理这些事情。两个兄弟就此分别,真
该评那句:一开始就是错误,没有及时的纠正,将错就错最终还是错。
看点三:看似寻常最不平
本片是以赌钱为大背景,但是在我国传统的赌局中,结局不应该是这种无尾留悬念的。通常情况下,电影都是在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在不违背大主题的情况下,偶尔用用以暴制暴的手段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本片中好像也没有什么大坏蛋没有大恶人,所以没有通俗的那种对“邪恶”疯狂的报复,以致营造主人公大胜恶人甲,酣畅淋漓,荡气回肠。所以从审美的角度,本片给我们一种新鲜的视角,以柔和的心里冲击爆发出深深的认同感。
看点四:选择离开,不再回头
乔的离开是明智的,在我看来迈克还是会进赌场,即使没有虫子的出现。既然男人不能够守住自己的诺言,那么他就不再值得信任。迈克的两次离开都是正确的,乔也是一个聪明的女人,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所以他不想耽误她。为了心中的那么笃定,输了身外的这些“邪恶钱”,只为了印证自己的想法也不失为一种别致的理智。两人在话别的时候都出现了犹豫,而且没有说一些其它的类似祝福之类的话。不像东方人的表达方式,但是很值得学习。很喜欢男女主人公,可是不感到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