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西楚霸王项羽(共5则范文)

时间:2019-05-15 09:17: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解读西楚霸王项羽(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解读西楚霸王项羽(共)》。

第一篇:解读西楚霸王项羽(共)

解读西楚霸王项羽

近几年,围绕楚霸王项羽似乎形成了一个不小的文化热点。电影、电视连续剧、电视书场、专题出版物及MTV不一而足,其间或多或少有些许为项羽鸣冤叫屈的情绪。项羽身后向来不寂寞,宋人李清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名句当为其评价最力者,然而只涉及其生其死而不及其它。待到李宗吾先生的《厚黑学》直评项羽因不厚不黑而败,这就牵涉到刘项优劣论。时下汹涌的不平之气,或许就是对不黑不厚说的呼应。其实,不论人们对项羽怀有何等情感,事实总是事实。细读《史记》就不难发现,项羽绝非人们心目中的直肠汉,也不可能与厚黑无涉。有关项羽的历史功过得失,学界论之甚详。笔者只想对一些一向为研究所忽略、又关系项氏成败并对后世有启示意义的项羽现象略作归纳。

第一,项羽的个人品质造成了他的失败。首先项羽绝非智力低下,正相反,司马迁认为他才气过人。刘邦也认为在勇悍仁强方面自己非项羽可比,对此韩信亦有同感。但项羽这种过人才华并没有给他带来帮助,反而使他成为直继暴秦的统治者。项羽的本性是极度自负。陈平对其鉴定为“不能信人”、“意忌信谗”。在项羽眼里,他人均不足道,所以他事必躬亲,弄得自己很辛苦。这使人联想起秦始皇。侯生、卢生有言:“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以为自古莫及己„„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项羽也是逢战必到,疲于奔命,最后又中了陈平的反间计,更加形单影只,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独夫。司马迁评秦始皇曰:“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而羞与之侔。”评项羽曰:“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其次是苛察。苛察大概是项氏家风。其叔项梁起义后不久拒绝一门人求职时指责对方某时未办好某事,是为其证。日后,殷王司马昂叛楚,项羽派陈平等击降之。不久,司马昂降汉,项羽就要追究上述军事行动的参与者,导致陈平归汉。相形之下,刘邦的部属中有许多人曾反对过他或投降过项羽,均未受追究。所以,项羽虽常胜,人却越打越少;刘邦虽常败,人却越战越众。又其次,项羽继承了赵高的一套统治术。赵高曾献计于秦二世,说欲巩固其统治,唯有贱者贵之,贫者富之,远者近之。项氏在分封时正是这样干的。他将原来的齐燕之王分别贬为胶东王、辽东王,而将齐燕之将分别封为齐王、燕王。正是这种统治术,迅即酿成了不安定因素,并最终断送了项氏统治。经历过暴秦统治的广大人民是绝不能忍受项氏统治的。天份反成事业之累,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第二,项羽现象提出了历史人物作用的阶段性命题。彼得原理有无能极一说,即某个系统里的人达到其力难胜任的岗位,不称职现象便随之产生。项羽的情况正合此理。可以说,在反秦风暴中,如果没有项羽的摧枯拉朽之力,其成功是不可想象的。他在夺权前对形势的正确判断,在救赵时的果敢绝决,奠定了其历史地位。但以此为限,其后的局面就非项羽所能胜任。归降的二十余万秦军,既是项羽的最辉煌胜利,也成了他失败的开端。这些与诸侯联军人数相去不远的俘虏,如果不杀,总是心腹之患。而一旦杀降,项羽就失去了道义上的支持,并且无法在关中立足。又如分封,也非项羽份内事,项羽挟威势强行包办,弄得怨声载道。于是,项羽就从顺应历史潮流走向了反面。对此,项羽本人固然有推卸不了的责任。他以为自己既然在军事上有一套,其它方面估计也差不了。耐人寻味的是,时过两千年,项羽的思维方式在中国仍可以大行其道。生活中经常能看到某些领域的成功人士,情不自禁地要对各种事物指点江山。那么,项羽同时代的人默认了他的自负就不足为奇了。但事实让天下及项羽本人大失所望。如果项羽当时不去争夺支配权,他肯定不会迅即覆灭。或许应了老子的一句话,“知止可以不殆”(王弼《老子注》)。可惜,项羽及其它情形相类者当时绝不会有这份自觉。人类注定要在错误中成长。

最后,项羽蔑视知识或代表了一定的中国社会情绪。少年时代,项羽学书学剑学兵法均浅尝辄止。在项羽眼里,“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可见,知识在其心目中一文不值。项羽抹杀义帝的功绩一事更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社会对知识的情绪。他说:“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话虽说的有力,可却不是事实。义帝是在项梁败死,楚国受重创之后出面主持大计的,他亲自布署了攻秦的两路人马,完成了陈胜、项梁未能完成的大业——灭秦。设想,如果印刷厂厂长出面否认一本畅销书作者的作用,建筑队长出面否认一个杰出建筑的设计师的作用,一定没有人会信以为真。但项羽的上述言论却能深得人心。甚至司马迁或者都被其骗住,《史记》就没为义帝立传。无独有偶,刘邦定天下论功行赏厚封萧何,遭到武将们的一片反对之声:“臣等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看看,项羽心态有多么大的市场啊。但刘邦不是项羽。他以猎为譬:“夫猎,追杀兽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刘项原来不读书。”然刘邦对待知识的功用能深明大义如此,刘胜项败,固其宜矣。项羽先抹杀义帝之功,后杀义帝之身,此等行径岂是与厚黑无涉。按刘邦的上述说法,项羽之谋杀义帝无疑是功狗噬功人。其厚其黑,天地共鉴。

深究起来,对项羽的歧读皆源于司马迁的记叙。特别是将刘项二人相互参看时尤其如此。当司马迁着力描摹时,项羽总是威武雄壮,气势夺人;刘邦则平淡无奇,甚或猥琐。于是便有阮籍登广武战场“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之叹。确实,刘项相争,项羽处处压刘一头。然而,项羽的刚猛无俦恰恰是逆时代潮流而行。所以,虽然频频取胜,却最终魂断乌江。欲读通项羽,必须读司马迁为刘项二人各自所下的赞语。司马迁对刘项二人所下的赞语恰好与正传相反。对刘邦评价极高,对项羽则贬斥甚多,若再与各自的本纪相参,却又都是与事实兼容的。令人惊奇的是,这种成于一手且反差明显的评价竟能完全谐和地出现在历史的背景上。其原因在于,历史本身就是由无数矛盾着的事实所构成。项羽的事实是,他的确威武雄壮,可惜这只是小节。大节是在灭秦之后,项羽其人其情是反社会的。那么,看历史人物,只管往大节处看。当一个人大节有亏时,即便其小节可歌可诵,不提也罢。项羽败亡原因新探

对于汉王朝的兴起,司马迁曾如此评论道:“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除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1]由于秦汉交替经历了巨大的历史创伤,秦灭楚亡始终是历史关注的焦点。有关项羽失败之原因探讨,也不是一个新鲜命题。早在汉帝国建立之初,刘邦君臣就讨究过这个问题。自那以后,对此问题依然是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远的不说,单就近世而言,说法亦有多样。最没有争议的是人才问题上的得失;各具特色的则有阶级出身论,以为项羽代表旧贵族利益,故不敌刘邦代表的新兴地主阶级;[2]有不顺应历史潮流,分封不得人心论;[3]有项羽不厚不黑论,以为其未能及时地置刘邦于死地,最终败下阵来;[4]等等。笔者以为,人才问题之得失确系项羽失败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全部,其它的论点则都有一定的片面性,未免牵强失当。让我们根据历史记载,看看项羽之败的症结何在。

探讨先朝得失,尤其是探讨前朝败亡的原因,已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一种传统。几乎每个新朝的开创者都急于得出某种结论,以免重蹈覆辙;并想借此规戒子孙。周武王灭商伊始,就企图与纣王之兄箕子讨论商灭问题;[5]秦灭六国后,秦始皇也与群臣讨论过周所以亡的原因。[6]同理,汉帝国成立后,秦亡及项羽败亡原因也立刻被提出讨论。但是这一类讨论或因距事发过近,仓促检讨未必能切中要害;或因就事论事,缺少历史的纵深感。因而,其得出的结论及其欲图借鉴之目的均不甚妥贴。

汉初对项羽败亡的讨论就非常简单。还在都洛阳的时候,刘邦就让群臣对汉所以胜、楚何以败畅所欲言。[7]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所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对于臣下的这种认识,刘邦认为只是项羽败亡的原因之一,且不是最重要者,所以他笑驳二人,谓之:“知其一未知其二。”那么,这个最重要的“其二”又是什么呢?对此刘邦有一段非常精彩有名、且为后世津津乐道的历史表白:“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吾擒也。”其实,君臣所说的都是人才问题,只是刘邦所说为栋梁之材,高、王所说涉及到的仅是团结一般的人才。的确,在人才问题上项羽失误甚多,有目共睹。其症结在于他刚愎自用,不善于团结人。如韩信、陈平均为项羽旧部,前者因不得重用而离去,后者因畏罪而归汉。[8]张良也一度与项羽有过从,但项羽并未将其争取到自己这边来。[9]所以即使项羽身边有人才,也等于没有。司马迁论项羽“奋其私智”,可谓的评。至于范增是否算必不可少的人才,很值得怀疑。范增为项羽谋划,有史可稽者共有三处,均见《项羽本纪》。第一次是鸿门宴前,范增力主击灭刘邦。此计在当时显非急务,亦为形势禁格。杀刘不如放刘有利,对此笔者另有专论。[10]第二次是项羽分封时,范增与项羽谋划曲解巴、蜀为关中地以封刘邦,偷梁换柱歪曲怀王之约。此计亦属平常,高明有限。第三次是汉三年楚汉相持于荥阳,楚占上风,汉提议划界讲和,项羽欲允,范增反对,以为“汉易与耳”,遂急击荥阳,终未能擒获刘邦。在无把握一举置刘邦于死地的情况下,不允议和,恐怕不能视之为高见。尽管和约未必能长久保持和平,但项羽的让步至少能在道义上赢得广泛同情。上述三策,至少有两策失当,剩余一策无失算,但也非要害之争。所谓范增的计谋不过如此,不用也罢。或许范增还有一些良策失载于史,但范增在日,项羽失策甚多,如厚封诸侯将而薄封诸侯,杀怀王心,不击汉而击齐,为其错之大者;范增死后,楚亦有大胜;因此,范增的重要性得不到必要的支持。至于范增死后,楚由盛而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刘邦建立了广泛的反楚统一战线,并开辟了多处战场,令楚军顾此失彼,疲于奔命,力量耗竭所致。回顾楚汉相争的历程,项羽屡战屡胜,完全是亲征的结果;刘邦屡战屡败,却能迅速结集力量,卷土重来,并不断以周边战场的胜绩使楚军在主战场的频频告捷显得毫无实际意义。这种战争模式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在这种模式中,项羽身边有无范增,原无多大区别。

除有才不用,无才可用这两大弱点之外,项羽还有用人失当的问题,如郑昌无力守旧韩、曹咎不守将令失成皋、龙且贪功冒进全军覆没、周殷叛楚助汉势。用错人的原因主要是任人唯亲,韩王郑昌为故秦吴令,系项氏早期结纳的故交;大司马曹咎与塞王司马欣均于项梁有救命之恩。此数人未闻有大功于楚,他们竟踞高位,这对楚军将领的积极性或有严重挫伤。由于这些项羽故旧均非干才,委其独当一面,必然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尤其是曹、龙、周三个事件对项羽的打击是最为致命的。由此可见,用错人的危害,绝不在不重人才、不善于团结人才的危害之下。

对项羽败亡原因的反思,还有项羽本人提出的“天亡我,非战之罪”说及司马迁对此论的抨击。司马迁论道:“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11]作为一个卓越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将项羽败亡事件放置于历史演化的过程中去考察,其结论较之于刘邦君臣提出的单一人才问题显然要高明得多。项羽的败亡确实是从他号令天下,主持分封之日起就渐次发生了。项羽背叛怀王心“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之约,放逐义帝,失德已显,无怪诸侯纷纷效法;自矜其智,专以暴力统治为务;信奉武力,所有的叛乱,项羽均派兵击之,而不考虑武力以外的手段。于是,尽管项羽胜利频频,但叛乱的愈伐愈多,与秦亡前天下崩析之状极为相似。无怪司马迁要将项羽与暴秦相提并论(虐戾灭秦自项氏)。

当然,这里的天绝非指冥冥上苍及异常的运气,而是指人的禀性及时代需求。所谓禀性即人之天性,其构成极其复杂。项羽的禀性与常人大致相同,只是其残暴的特质又迥异常人。项羽初登历史舞台即是以一种极其凶悍的姿态亮相的:他斩秦之会稽守后,旋即格杀数十百人。[12]载于史册的反秦武装的第一次屠城也是项羽所为——屠襄城。[13]第二次屠城,也有项羽参与——与刘邦攻城阳屠之。[14]之后,他又坑秦降卒烧秦宫,杀秦宗室,屠咸阳,坑齐降卒,杀义帝怀王心,可谓罪行累累。在秦之暴行,日人泷川资言将其比之为伍子胥入楚,唯欲快其心而已。[15]其实不然,项羽未诛杀害死项梁的罪魁祸首章邯,说明他还是照顾到长远政治利益的。在秦之暴行,完全出于其本性中占上风的施暴冲动。参之以怀王心的背景亦能说明这一点。怀王心祖父客死于秦,国又为秦所灭,但其号令攻秦时,谆谆以不得行暴为戒。所以,项羽在秦施暴不得完全归结于复仇。项羽在扑灭叛乱的征战中,肆意残杀,结果,激起了更顽强的反抗。项羽的残暴除了其天性中固有者之外,还有一些从秦政中习得之暴。项羽于分封一事也是重封诸侯将而轻封诸侯,就是奉行了赵高为秦二世进策之“贱者贵之,远者近之”之意,[16]他将赵王歇、燕王韩广、齐王市分别贬为代王、辽东王、胶东王,而将赵相张耳、燕将臧荼、齐将田都分别封为上述三地之王。项羽还剥夺了韩王成的王位,后又废为侯而杀之。[17]这样一来,在施暴的同时,也埋下了日后**的祸根。

项羽的残暴似与当时公认的“仁而爱人”的口碑极不谐调。人性原本多组相反的矛盾组合,又由于教化的作用,使得本性的外现增加了掩饰性。不容否认,项羽的天性中有仁爱与残暴并存,但这种仁爱一经表现出来,便具一定的功利色彩。这不仅可以博得好评,满足他需要赞誉的天性,而且可以令人为其效力。曹咎、司马欣、郑昌就是项羽仁爱的受益者。这些人的得益,给项羽带来了知恩图报的虚誉。与项羽的仁爱同样受到公认的,还有他的不肯赏人功的特质。这两种特质结合在一起,就成了韩信所说的“妇人之仁”。经韩信一点化,项羽“仁而爱人”的一面就徒有其表了。不肯赏人功除了是政治上的短视之外,也是项羽本性中自私自大的因素作祟。而自私自大又往往是残暴的先决条件。于是乎,项羽的仁爱使社会得益极小,而他的残暴则对社会危害极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残暴不仅为项羽最重要的行为标志,亦是当时社会的切肤之感。那么,项羽是继秦而起的暴君,当无疑义。

由于项羽以残暴立世,他就注定是不合时宜的了。什么是时宜?按司马迁的观点,就是历史的自然韵动,其中包含着补偏救弊的因素,或可名之曰“世情、民心、时代需要”。司马迁说:“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周秦之间,可谓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岂不缪乎!”[18]忠,意为质厚;敬,意为多礼;文,意为尊卑。自周衰,经过春秋战国数百年战乱,可谓文敝已极,世道需要质厚的调养。而秦之苛刑暴政,恰是天性刻薄者所为,有违质厚之道,与社会需求相抵触。秦以暴兴,不能救时弊,最终为民众所唾弃。项羽以暴继秦,视人命如草芥,任意砍杀;视天下为私物,寸土不肯予人;其逆时代而行,必然蹈亡秦之覆辙。项羽在兵败垓下时歌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他居然也悟到了“时不利”这一要害。但他丝毫没有悔过之心,所以为司马迁痛斥。

项羽的残暴特质是项“天亡我”论的最重要成因,而其在人才问题上的失误亦可从其本性中找到根源。司马迁论项羽为“才气过人”,事实上,他确有过人之能。正因为如此,他自高自大、目中无人、容不得人,韩信、陈平、张良甚至范增都未能留住。自大的同时,项羽的猜忌心极重,故此中了陈平的离间计,疏远了钟离昧、范增、周殷等人。[19]周殷的叛楚归汉或与此有关。项羽爱人的特质又为他招来了一批无用之人,[20]错用了一些无力承担重任之人。因此,项羽在人才问题的失误也可归咎于“天亡我”的范畴。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项羽的一切失误都可以从他性格上的缺陷得到解释。而与生俱来的性格缺陷最终使他不合于时代。这两方面的结合注定了项羽的统治在历史上只能昙花一现。而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些有一定的影响的观点究竟在项羽败亡问题上占多少分量,值得怀疑。首先是阶级属性论。旧楚灭亡时,项羽只是个不足十龄的孩童,家族的旧贵族成份对其有多大影响尚属疑问。作为单一个体,即便属于旧贵族,是否一定比新兴地主阶级分子境界低下,历史尚未提供过确凿的证据。因此,不能简单下结论。[21]其次,分封开历史倒车论。分封在当时是唯一可取之选择,对此,笔者有专论,联系到刘邦在汉初的分封,可以断言,项羽的分封也是势在必行,与时代需求无抵牾,与其失败关系甚小。第三,不厚不黑论。项羽无视怀王之约及怀王的存在,悍然主持分封,不可谓不厚;杀义帝及韩王成,不可谓不黑。至于鸿门宴上不杀刘邦,实在是因为不杀比杀更有利,不能算失误,[22]与厚黑无涉。这些观点显然没有洞见项羽败亡的关窍。除此之外,基于楚汉战争的最后结局,还有一种更为普遍的看法,认为项羽在军事上靠逞勇斗狠取胜,在政治上更一窍不通,十分愚昧,显非刘邦之敌。一旦验之于史,就不难看出这种貌似合理的结论也是站不住脚的。如果项羽只是个一味逞血气之勇的莽夫(尽管他确有这种倾向),在政治上毫无可取之处,他就不可能在秦楚之际极其复杂的局面中脱颖而出,对秦战而胜之,并收拾残局,称霸全国达五年之久。项羽非凡的政治军事才干可圈可点之处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杀宋义、援赵取胜。针对宋义提出的“承秦赵敝”畏战托词,项羽敏锐地认识到秦破赵后将无敝可承,于是他果断地斩了宋义,取得了援赵楚军的指挥权。钜鹿之战固然是在项羽一往无前的气势鼓舞下取胜,但此等重大战役,其细微处亦非常人所能设想,可以肯定,只有周密的布置,才能取得以少胜众的战绩。其

二、击降章邯。钜鹿战后,秦军与诸侯军相持于漳南,陈余遗章邯书或为项羽指使,意在攻心,待章邯谋和时,项羽乘其懈,急击大胜。随后章邯约降,项羽因军粮不足,及时接受其降。项羽不杀章邯而坑降卒亦是一种谋略,留章邯等,可使其治秦;坑降卒乃不得已之举。试想,二十余万秦军与四十万诸侯军结伴入秦,一旦变生不测,后果不堪设想。其

三、主持分封。分封为项羽生平最重要之政治事件,亦最能体现其政治涵养。项羽谋略通过分封,长久确立其霸主地位。他分立十九国之举不时受到后人的指责,以为其比战国七雄并峙又倒退了许多,其实这正是体现了项羽的良苦用心。首先,他自王九郡之地,占当时中国疆域的四分之一,其次,为了削弱可能威胁其霸主地位的诸侯实力,他将旧秦一分为四(汉、雍、塞、翟),将旧齐一分为三(齐、胶东、济北),将近楚之赵一分为二(代、常山),将燕一分为二(燕、辽东)。不仅如此,他还将赵的军事实力化解为四(代、常山、殷、河南),使原先仅次于楚的军事集团削弱于无形。[23]由于三秦对项羽死心塌地效忠,河南、殷亦对项羽感恩戴德,兼之未令其王之国的韩地尽入项羽掌握,项羽已建立了从彭城至三秦横贯中国东西的实力带。这个实力带的南面,九江、临江、衡山三国由楚国旧将执掌,最西南的汉亦为楚旧部。不难看出,项羽阵营的势力范围十分壮观,足以使任何欲有异动的诸侯国不敢轻举妄动。其

四、楚汉战争。项羽在正面战场与刘邦的交锋中屡战屡胜,这绝非一味逞勇所能做到的,对付刘邦这样的劲敌,若非在意志、智力、用兵艺术诸方面胜出一筹,是很难取胜的,更何况连胜。至少有三事表明项羽的出众之处:第一,刘邦攻占彭城,项羽率军从齐回救,绕到彭城之西南,出其不意,一击奏功。[24]第二,楚汉相持成皋,彭越扰乱梁地,项羽回救,与留守成皋的曹咎约半月之期必破彭越,果如其言。怎奈曹咎不遵将令,于六日上为刘邦所破。[25]第三,项羽受困垓下,他领兵趁夜突围。汉军至平明才发觉。这些无不说明项羽用兵已有出神入化之功。当时最负盛名的军事家韩信与项羽直接交手有二,一胜[26]一负,[27]韩信不占优势。由此可见,项羽在政治军事诸方面亦不应有太多的可指责之处。

然而,项羽过人的聪明才智仍不足以弥补其性格缺陷造成的损害,兼之有刘邦这样强劲的对手,使项羽为历史淘汰势不可免。项羽在历史舞台的最后谢幕几乎集中展示了其性格中的全部缺陷:垓下被围,四面楚歌,项羽便以为楚地悉为汉有,此为其多疑之性;他神不知鬼不觉溃围而出,竟被一田夫骗入泥泽,此为其暴行的恶果;仅剩二十八骑,他仍要证明自己向来正确,此为刚愎自负的表现;他拒绝乌江亭长“王江东”的建议,此为其缺乏韧劲、遇挫则不振的脆弱性;已决意赴死,他仍大开杀戒,杀人无数,充分表现了他的残暴;已是命在旦夕,尚不忘市恩于人,他自刎以便让其旧部持其首取万户侯。这些至死不改的品质就是项羽的天性。

综上所述,项羽天性方面的诸多缺陷是他失败的最重要原因。他的残暴为时代所斥,经过暴秦统治的广大民众绝不会接受继秦而起的暴君;他的刚愎自大、目中无人使得人才离他而去,或不为其所用,从而极大地削弱了他的实力;他的缺乏韧劲特质使得其败亡突然发生而没有苟延残喘偏安一隅的余响。由于项羽崛起甚速、成功甚大,不可一世的威势与其迅即溃败、一蹶不振的结局形成的巨大反差,也由于司马迁对项羽结局描述的精彩渲染,使得项羽的“天亡我”之叹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汉人扬雄与王充就分别对“天亡我”说进行过不完全的肯定的论述。特别是王充,几乎肯定了这一点,他说:“项羽且死,顾谓其徒曰:‘吾败乃命,非用兵之过。’此言实也。实者,项羽用兵过于高祖。高祖之起,有天命焉。”[28]这种对项羽哀叹的简单附和显然失于偏执,其着眼点完全放在刘项的正面军事较量上,而不顾主战场之外的力量消长。正是因为项羽正面控制区域以外的形势趋向决定了楚汉战争的胜败,同时也衬映出项羽孤家寡人与天下抗争的态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项羽是以意逆天,宜其灭亡。而他的“天亡我”之叹也终于落到实处。

第二篇:西楚霸王 项羽文化集

从民族文化符号视角弘扬项羽精神

一个经久不衰的项羽形象

一、西楚项羽生平一览

(一)项羽简介

《史记》、《汉书》均记载: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中国古代杰出军事家及著名政治人物。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秦末起义军领袖。秦末随项梁发动会稽起义,在前207年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王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自刎而死。

项羽的武勇古今无双(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中国史上最强武将。是力能举鼎气压万夫的盖世豪杰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武将,“霸王”一词,专指项羽。他是中国第一个不以成败而论的英雄,所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他是中国第一个不是帝王而载入帝王纪传的人,给予帝王的名分,享受帝王的待遇,实际上是对他历史功绩的肯定。他的出现,为中国的历史掀起了一场风云,写下了一段不朽的神话。

(二)项王故里

项王故里简称“项里”,又称为“梧桐巷”。由于项羽下相即今之宿迁,亦是宿迁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拔山盖世”英雄这块土地上走出去的英雄,所以项王故里也就成为宿迁的代名词,是宿迁的骄傲是文化符号代表,崇敬之情往往溢于言表。二十四岁时起兵反秦,率诸侯入关,自称西楚霸王。在与刘邦楚汉争战中失败,羞于渡乌江自刎而死,年仅3l岁。

项羽生平事迹、对世人后代的影响所形成的文化精神内涵在今天也有着特殊的价值,是气贯长虹、叱咤风云、勇武绝伦、侠骨柔肠的盖世英雄,也是两千多年来广为民间传颂和喜爱的“战神”和“爱神”,从民族文化符号视角,深入研究并深层次挖掘项羽文化精神,让项羽精神渗透人们的心灵与行动,构建发展项羽文化产业体系,从而丰富壮大宿迁人的精神,家乡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既勇猛又豪爽的英雄,在其出生地——下相梧桐巷立碑、建坊。项王故里为三进院落,整体布局前宫后院,建筑风格仿汉式,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却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三)西楚霸王祠

位于安徽省和县乌江镇凤凰山,也称项亭、项王亭、楚庙、项羽庙,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于此。当时就墓葬了项羽的“分裂之余”即残骸和血衣,故称“衣冠冢”。后人于此建亭祭祀,人称“项亭”。

唐初建祠,书法家李阳冰篆额曰:“西楚霸王灵祠”。唐会昌元年,宰相李德裕撰写《项王亭赋并序》内称:“自汤武以干戈企业,后之英雄莫高项氏,感其伏剑此地,因此,赋以吊之。南唐文学家徐铉撰写《项王亭碑》,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命名乌江项羽庙为“英惠庙”。历代屡经修葺与扩建,有正殿、青龙宫、行宫、水灵宫等共99间半。传说皇帝方可建祠百间,项羽虽功高业伟,但终未成帝业,故少建半间。殿内有项羽、虞姬、范增等人塑像并有石狮、旱船、钟、鼎碑等文物。

二、楚霸王项羽传

史料来源于《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家世:①世代为楚将。

②祖父为秦所戮。

寓意:①世代为楚将。生为将门虎子,这是项羽兴兵起义的资本,是成就英雄霸业的奠基。贵族出身,过于在乎自己的尊严。

②与秦有不共戴天之仇。为项羽以后忠贞不二,志在灭秦,嫉恶如仇,驰骋疆场,冲锋陷阵,置生死于度外注入了激情。

(一)项羽事业阶段

司马迁《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的历程,其中着重描绘了这个英雄人物一生波澜起伏的四个阶段:

• 吴中起兵——事业的起点 • 巨鹿之战——功业的顶点 • 鸿门宴——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 垓下之战——英雄末路的终点

羽年少时,项梁曾教他读书,项羽学了没多久便厌倦;后梁又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梁大怒!籍曰:“读书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学武不过能敌得过一人,既要学便学万人敌!”于是梁便教授他兵法,项羽非常高兴,但是只学个大概,却不肯深加研究,但其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愿意学了,梁只好顺着他不再管他。

1.项羽吴中起兵时,初露头角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揭竿而起,九月,会稽太守殷通对项梁说:“江西人全都造反,这是上天要亡秦的时刻,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为人所制,我准备发兵,想要用你和桓楚为将。”项梁说:“桓楚在逃亡,不知道他人在哪里,只有项羽知道。”

于是项梁嘱咐项羽持剑在外面等候,然后与郡守殷通一起坐下,说:“把项羽召来,让他奉命去找桓楚。”殷通同意后便将殷通杀死,项梁手里提着郡守的头,佩戴殷通的官印。殷通部下大为惊慌,一片混乱,项羽连杀将近一百人。整个郡府上下都吓得趴倒在地,没有一个人敢起来。项梁召集原先所熟悉的豪强官吏,向他们说明起事反秦的道理,于是就发动吴中之兵起事。

2.巨鹿之战,雄霸天下

巨鹿之战,是当时一场重要且关键的战役。秦的主力集中在这里,秦兵转败为胜后,各路救赵的诸侯军,齐聚巨鹿城下,却都不敢进军,都作壁上观。怀王派宋义为大将军,率兵救赵,此人怯懦自私,坚持观望态度,停军不前。遂断斩宋义之头,率军渡河救赵,破釜沉舟扭转战局,终于大破秦军。于是项羽为诸侯上将军,诸侯都归附于他,项羽于辕门召见诸侯将领,诸将无不跪着前来,不敢仰视项羽。史书有云:跪地膝行,莫敢仰视!极写项羽叱咤风云,英勇善战、一往无前的将帅英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3.彭城之战,空前绝后

楚汉时期另一场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争却常常被大多人所忽略,以致研究者寥寥无几。各种原因只有仁者见仁。但是这场战争却是一个无法忽略,在中国战争史以至世界战争史都应该有一席之地的战争,刘邦率领五路诸侯兵马有五十六万,向东攻打楚国,项羽听闻后,留部将继续攻齐,自己亲率精兵三万去救援彭城。刘邦攻下彭城后搜集珍宝美人,大摆宴会。项羽率军从早晨开始,由萧县从西打到东,中午时打到彭城,大破刘邦军,杀死汉兵十余万。刘邦军逃往南山,项羽率军追到灵壁东阻拦,汉兵落入睢水十余万,睢水为之不流。

4.鸿门宴,暗藏杀机

秦末,范增劝项羽杀刘邦所摆的一场宴会,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由此而来。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拨剑起舞,掩护了刘邦,在危

急关头,刘邦部下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怒目直视项羽,项羽见此人气度不凡,得知为刘邦的参乘时,即命赐酒,樊哙乘机说了一通刘邦的好话,项羽无言以对,刘邦乘机一走了之。张良入门为刘邦推脱,说刘邦不胜饮酒,无法前来道别,现向大王献上白壁一双,并向大将军(范增)献上玉斗一双。项羽收下了白壁,气得范增却拨剑将玉斗撞碎。后人将鸿门宴喻指暗藏杀机的宴会。

5.项羽的最后一战“东城快战”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观古今之成败,成,人也,非天也;败,亦人也,非天也。成败得失,皆由人也,非关天也。得失之故,归之于天,亦惑矣!——读《阿房宫赋》有感

6.垓下之围,乌江自刎 鸿沟和议后,项羽引兵东归,刘邦却趁这个时候突然撕毁盟约!刘邦以加封土地为条件,说动韩信从齐地南下,兵锋直指楚军侧背,自东向西夹击项羽;梁王彭越率军数万从梁地出发,于刘邦本部军共同逼楚军后退;汉军五路大军、合计近六十万之众,形成从西、北、西南、东北四面合围楚军之势,项羽被迫率十万楚军向垓下后撤。刘邦乘胜领大军将项羽重重包围。项羽一路逃到乌江,遇见乌江亭长,亭长劝项羽可以回到江东以图东山再起,但项羽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由拒绝,并将自己坐下马赐予亭长。项羽于是下马步战,一口气杀了汉兵几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几处的伤。而后挥刀自刎。

(二)项羽轶事

1,破釜沉舟 :巨鹿之战时,项羽率军渡过漳水后,下令把船全部凿沉,把做饭的器具全部毁坏,只带着三日粮草与秦军作战,项羽士卒因此以必死之心奋勇向前,项羽军因此战斗力得到大的提升,个个以一挡十,杀的诸侯军人人胆寒,最终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

四面楚歌:项羽兵败垓下后被刘邦军四面围定,刘邦军在晚上高声唱起了楚地的歌,项羽军听到歌后都非常的伤心,以为刘邦已经平定楚地,项羽军的军心也因此被瓦解,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见大势已去,率众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霸王别姬:项羽有一美人名虞姬,常常陪伴左右,但项羽要率领精骑准备突围,不得已作歌与虞姬诀别,虞姬也作歌与项羽泪别虞姬和道:“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虞姬凄然自刎,项羽也流下热泪,左右都不敢抬头看他,这就是历史上的“霸王别姬”。作壁上观:《史记·项羽本纪》:“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由章邯带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围攻赵国于巨鹿时,赵王派人向各地诸侯求救,虽然各地诸侯都有引兵前来,但是都惧怕秦军的强躲在自军修筑的壁垒里不敢出来,与秦军长久相持,但不能解巨鹿之围。项羽率领英布、蒲将军等几万楚军主动向秦军发起进攻时,诸侯还是只敢躲在壁垒里观看,直到项羽杀败秦军之后,诸侯才敢从壁垒里出来。作壁上观现指让自己置身事外,不协助任何一方。

锦衣夜行:项羽率军破咸阳之后,看到秦朝宫室都被火烧得残破不堪,又思念家乡想回去,就说:“富贵不回故乡,就像是穿着锦绣衣裳在黑夜中行走,有谁能知道呢?” 沐猴而冠:【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秦王朝灭亡后,项羽想休战回乡。有人劝项羽留下王关中,项羽完全不听,认为一2,3,4,5,6,个人升官或发财以后,如果不回故乡夸耀一番,就如同穿了一身绫罗绸缎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没有人会知道这个人此时的大富大贵。劝告项王的人听了项羽的话,心里不免对他鄙视。于是在背后对人说:“人家说楚国人(指项羽)不过是‘沐猴而冠’罢了,果然不错!”不料,这句话被项羽知道了,立刻把此人抓来,投入鼎镬煮死。楚汉之争正处在最为关键,由于项羽自傲自骄,再加上战略失误,最终走上穷途末路,被刘邦打败。

(三)成语之项羽专辑

据史料司马迁所载《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相关成语故事若干: 1.霸王举鼎

项羽力能扛,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24岁的项羽和叔父项梁在江南起兵。为了扩大力量,项梁派项羽联络桓楚一起反秦。桓楚趾高气扬地说:“你能敌万人,我们就服你,院中有一大鼎,足千斤,你能举得起吗?”项羽先让桓楚手下4名健壮的大汉一起举鼎,然而大鼎却像生了根似的丝毫未动。然后,他自己撩起衣襟,大步走到鼎前,握住鼎足,运起力气大喝一声“起”!生根似的大鼎被高高举起,而且三起三落。于是,桓楚满口答应,合兵从羽起义。2.先发制人

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于公元前209年9月召见项羽时说: “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 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3.破釜沉舟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项羽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4.扛鼎拔山(或:拔山盖世)

《史记·项羽本纪》:“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传说,霸王举鼎,虞姬生情,从此钟爱一生。到了垓下被围,项王吟咏他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起句“力拔山兮气盖世”,有气壮山河,势吞万里之气象。作为反秦义军的领袖,项羽可谓卓绝超群,气盖一世。在他的履历中,所向披靡、勇冠三军的神奇故事数不胜数。5.霸王别姬

•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项羽陷入十面埋伏之中,四面皆楚歌,他意识到失败的命运无可挽回了,他惊

慌失措,却又无计可施,只好借酒浇愁。在这时,项羽想到的不是他的天下,不是战争,也不是事业,他想到的是他的宝马和美人,他慷慨悲歌,热泪滚滚,左右随从受其感染,也一同悲泣起来。这个盖世英雄此时显得过于儿女情长了。

记载: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的是虞姬和项羽感天动地的爱情;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这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国文学的字里行间,定格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成为中国古典爱情中最经典,最荡气回肠的灿烂传奇。6.所向披靡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项王从垓下冲出重围,渡过了淮水,冲出阴陵,到了东城。能够追随项王的人只有二十八骑,而汉骑兵追项王的有几千人。这时汉军重重包围项王,项王将他所带的二十八骑士为四队,分四个方向布阵。项王对他的二十八骑士说:“我为你们取汉军一将!”项王即命四队骑士分四个方向飞驰而下,冲出重围后,在山的东边分三处集合。7.无颜见江东父老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笑曰:‘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楚汉相争时期,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组成的部队,攻打秦军,他们越战越勇,势力也越来越大,成就了灭秦首功。但是,由于项羽年轻气盛,加之出身贵族缺乏政治斗争所必须的手段和经验,楚汉战争中,被刘邦的汉军围困在垓下乌江边,四面楚歌,江东子弟死伤无数,项羽感觉没脸见江东父老就拔剑自刎。8.分我杯羹

《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担心长期对峙下去对他不利,于是抓了刘邦的父亲,扬言刘邦不投降就杀了他父亲炖成肉羹吃,刘邦听说后说我们两人是结拜兄弟,我的父亲也是你的父亲,如果杀了的话就分一杯羹给他。

9.以一当十

《史记·项羽本纪》:“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公元前 208 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

三、项羽文化精神层次归纳综述

其一,项羽之志。

项羽少有大志,《史记·项羽本纪》 “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其叔父项梁因此不满他,而项羽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后秦始皇巡游会稽时,项羽跟项梁旁观皇帝出巡,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从此项梁对羽另眼相看。因此,从咸阳拔山扛鼎,到江东举兵反秦,再到最终推翻暴秦建立西楚,都源自于项羽少时即立下的旷世大志。

其二,项羽之勇。

项羽身高八尺,力大无比,咸阳扛(读音gang,音“钢”)鼎(霸王举鼎一词的由来),气压万夫;其次,随叔父项梁举兵之初,24岁的项羽就在吴中刺杀太守殷通,此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从而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

历史舞台;再次,定陶之战后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更前所未有。可见,勇之定义在项羽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其三,项羽之谋。

楚汉相争,项羽为刘邦所败,许多人以为是项羽有勇无谋,其实不然。太史公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虞舜眼睛里大概有两瞳子。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子。三年的时间,就率领五国诸侯灭秦,更体现了项羽的军事谋略。再看楚汉著名巨鹿之战,项羽以少量军全歼精锐秦军,无疑是中国战争史甚至世界战争史中的奇迹。

其四,项羽之义。

从宏观分析,项羽生逢秦的统治者倒行逆施、残酷剥削人民,致使民不聊生,“天下苦秦久矣”的时代,他为解救天下人于水火,不畏艰险,而举兵反秦,就是最大的“义”,一种心系天下苍生的道义,一种推翻邪恶的正义。微观分析,众所周知“鸿门宴”,本来是项羽的军师范增劝项羽乘机一举消灭刘邦的设局,但在“鸿门宴” 里,项伯为刘邦求情说词中,就因“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这一句话,就打动项羽改变谋杀刘邦初衷,在轻而易举就可以剔出心腹之患的时候,一再不理会范增暗示,因“不忍”而不杀刘邦,并最终放虎归山。,项羽之义体现了他人性中真与善的一面,其率真坦诚,心无城府,实在令人感叹。

四、后人评价及名言诗句

(一)项羽中国骑兵第一人

公元前209年,受封为汉王的刘邦趁项羽出师伐齐之机以56万大军攻占彭城,项羽得知此事后,率三万骑兵日夜兼程,击败了刘邦的56万大军,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项羽一生光明磊落,为人诚信,重信重义,深得后人敬仰。

(二)被喻为西楚文化之魂

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当时的沛、陈、汝南、南郡等地均称西楚。其后,由于项羽建都彭城自称西楚霸王,西楚就由一个普通的地域概念变为政权的代名词。西楚政权实际上就是项羽政权,虽然仅仅存续5年时间,但由于对中国的政局产生较大影响,例如恢复旧制,即分封十八个诸侯王;以鸿沟为界,与刘邦平分天下;垓下大战,帐下别姬,直至乌江自刎等,都是以项羽为主人翁而演绎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些已经构成西楚文化之精髓。

(三)项羽《垓下歌》赏析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是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表现的是项羽面临绝境之时,地厚天高,却托身无所,一种愤怒,万种低回,是一种英雄穷途末路挽歌。

郑板桥曾言:《史记》一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复诵观,可歌可泣在此数端耳。

1.司马迁《史记》评项羽,说: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2.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撰 自勉联

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4.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 5.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 6.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7.项羽南面称孤,仁义不施,而自矜功伐。高祖知其然,承以柔逊,济以宽仁,卒以胜之。——朱元璋

8.昔项籍总一强众,跨州兼土,所务者大,然卒败垓下,死於东城,宗族如焚,为笑千载,皆不以义,陵上虐下故也。——诸葛亮 9.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苏洵

10.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胡曾《咏史诗·乌江》

11.刘邦是代表着“历史方向”的,项羽则“不合时宜”。事实上,此后,像项羽这样傻,这样天真、任性的英雄越来越少,阴险毒辣的阴谋家和迂腐愚忠的书呆子则越来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讲,项羽说他的失败是“天之亡我”,也对。项羽之死,似乎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虎和豹的时代结束之后,取而代之的便是狼和羊的时代。而且,那狼也会退化为狗,走狗。——易中天

12.激风摇撼,静深时、惊涛翻涌。望彼岸、重云遮目、无力回天。骁骑冲关势如虹,长啸清明我为王。莫回首,往事不堪留。风似酒。禾下秦,木上楚,无相争,共则亡。风流何须王,血染红袖。青梅煮酒酒已凉,霸王尽饮王气凝。剑出鞘,纵山河落泪,不言败。——『宋』王璐

13.韩兆琦在《史记博议》说,“项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却同时也是一个鼠目寸光的庸人;有时有龙飞凤舞之雄姿,有时又愚蠢昏庸的像一头驴子;有时宽厚仁慈,有时又暴戾凶残的令人发指”

第三篇:西楚霸王项羽的一生事迹简介

西楚霸王项羽的一生事迹简介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

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羽与其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期间虽然屡屡大破刘邦,但项羽始终无法有固定的后方补给,粮草殆尽,又猜疑亚父范增,最后反被刘邦所灭,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壁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而死。

1、早期经历

项羽少年时,项梁教他读书,但他学了没多久就不学了,项梁又教他学剑,没多久又不学了,项梁因此特别生气,项羽说:“读书识字只能记住个人名,学剑只能和一个人对敌,要学就学万人敌。”项梁于是又教项羽学习兵法,项羽非常高兴,但是只学个大概,不肯深加研究。

秦始皇到会稽游玩,驾大船渡浙江,项羽与项梁一起观看,项羽对项梁说:“秦始皇是可以被取代的。”项梁捂住项羽的嘴说:“你不要胡乱说话,否则会给全族招来祸患。”项梁因此对项羽另眼相看,项羽身长八尺有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即使是吴中弟子,也都非常害怕项羽。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九月,会稽太守殷通对项梁说:“江西人全都造反,这是上天要亡秦的时刻,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为人所制,我准备发兵,想要用你和桓楚为将。”当时桓楚在大泽逃亡,项梁说:“桓楚在逃亡,不知道他人在哪里,只有项羽知道。”于是项梁出去嘱咐项羽持剑在外面等候,然后又进来跟郡守殷通一起坐下,说:“把项羽召来,让他奉命去找桓楚。”殷通同意后,项羽在项梁的指示下将殷通杀死。

项梁手里提着郡守的头,佩戴殷通的官印,殷通部下大为惊慌,一片混乱,项羽连杀将近一百人,整个郡府上下都吓得趴倒在地,没有一个人敢起来,项梁召集原先所熟悉的豪强官吏,向他们说明起事反秦的道理,于是就发动吴中之兵起事。

项梁派人去接收吴中郡下属各县,共得精兵八千人,又部署郡中豪杰,派他们分别做校尉、侯、司马,于是项梁做了会稽太守,项羽为裨将,去巡行占领下属各县。

霸王举鼎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六月,陈胜被杀,项梁召集部下议事,居巢人范增前来告诉项梁,如果不立楚国后人而自立,一定不会长久,于是项梁听取范增的意见,在民间找到楚怀王之孙熊心,仍立为楚怀王,项梁自号武信君。

项梁统军于东阿大破秦军,别遣项羽、刘邦攻城阳,破秦军于濮阳东,秦军被迫退入濮阳城内,项羽、刘邦又率军攻定陶,斩杀秦将李由,项梁连破秦军,非常骄傲,而此时秦派了大量的援军支援章邯,章邯在得到援军后突袭项梁,项梁兵败被杀,项羽和刘邦攻陈留不下,于是商议退军,项羽引军驻扎彭城西,刘邦驻军于砀。

2、巨鹿之战

项羽题跋全身像章邯杀败项梁后,认为楚兵不足为虑,于是引军北渡黄河,大破赵国,赵王以陈余为将,张耳为相,败走巨鹿,章邯率领王离、涉间共四十万围攻巨鹿。

楚怀王听闻项梁战死,非常害怕,从盱台赶到彭城,收编项羽、吕臣的军队由自己统领,并任命吕臣为司徒,吕臣的父亲吕青为令尹,封刘邦为砀郡长、武安侯,仍旧统领砀郡的军队。

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封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以宋义为主帅率兵五万前往救赵,宋义军行至安阳,逗留四十六日,不再进军。

项羽向宋义建议说:“秦军围赵于巨鹿,我们快速引兵渡河,和赵兵内外夹攻,必然可以击破秦军。”但宋义不肯发兵,还在军中饮酒作乐,时天气寒冷,又下大雨,士卒又冷又饿,项羽见此状况,于早晨去见宋义,将其斩杀。

项羽提着宋义的头告诉将士:“宋义想要和齐联合谋反,楚怀王暗令我将其杀死。”诸将因为畏惧而屈服,不敢抗拒,于是推项羽暂为上将军,桓楚将此事报告给楚怀王,楚怀王就任命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杀了宋义之后,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于是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两万士卒渡河,多次进攻章邯给王离军输送粮食的甬道,但收获不大,赵将陈余派人请项羽再次发兵,项羽率领全部兵马渡河,与秦军大战九次,章邯破走,项羽率军继续北上进攻王离。

楚兵以一当十,呼声动天,打退章邯后,诸侯军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与项羽一起进攻王离,斩杀苏角,并生擒王离,秦将涉间不愿投降而自杀,大破秦军后,项羽于辕门召见诸侯将领,诸将无不跪着前来,不敢仰视项羽,于是项羽为诸侯上将军,诸侯都归附于他。

章邯率军驻扎在棘原,项羽驻军于漳水南,两军相持不战,秦军多次被项羽打败,秦二世派人责备章邯,章邯害怕,于是派长史司马欣去请示,司马欣到了咸阳,被赵高留在司马门三天,不予接见,有不信任的意思,司马欣非常害怕,急忙逃到章邯营中,劝章邯早做打算,赵军陈余也写信给章邯,劝其反秦,章邯暗中派始成前往项羽营谈和约,但没有谈妥。

项羽让蒲将军领兵,日夜兼行渡过三户津与秦军交战,将其击败,而后项羽率领全军又于污水上大破秦军,章邯再次派人来见项羽,想要订立和约,项羽召军吏来商量说:“现在军粮越来越少,想答应他们。”军吏说可以,于是项羽和章邯约在洹水南殷虚上相见,并订立盟约,章邯见到项羽后,哭着向项羽倾诉赵高的种种行为,项羽于是立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上将军,率领秦军为前部,行至新安。

公元前206年(汉元年)十一月,诸侯的士卒原来都曾在秦服过徭役,受尽秦兵的鞭挞,而今秦兵投降诸侯,诸侯兵都把秦兵当作奴隶来驱使,引起秦兵的不满,暗地里作打算。

诸侯听闻到秦兵的计策,将其告诉项羽,项羽召集黥布、蒲将军等人商议,认为秦兵很多,入关中后如果不听令,会引起非常大的祸患,于是项羽将秦降卒二十余万全部在新安城南连夜坑杀。

3、分封诸侯

项羽消灭了秦军主力后,即率诸侯军向关中挺进,行至函谷关,发现有兵守关,项羽军无法通过,又听说刘邦已经攻破咸阳,项羽大怒,派当阳君攻破函谷关,四十万大军驻扎于新丰鸿门,刘邦军十万驻扎霸上,刘邦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并且用子婴为相,珍宝全部占有,范增也告诉项羽,说刘邦在山东时贪财好色,入关后却不取财物女人,志向不小,应该趁早杀了他。

项羽叔父项伯与刘邦手下的张良关系友好,连夜前往刘邦军见张良,想要劝张良逃走,却反被张良拉拢,项伯回来后告诉项羽,刘邦攻破咸阳有大功,如果进攻他是不义之举,项羽表示赞同。

刘邦第二天率领一百多骑兵来见项羽,范增暗示项羽杀掉刘邦,但项羽为人不忍,默然不应,于是范增让项庄于席间舞剑,伺机刺杀刘邦,而项伯也拔剑起舞,挡住项庄,张良见状,至军门找樊哙前来。

刘邦留张良将白璧玉斗献给项羽和范增,自己以上厕所为由,扔下车骑,只带樊哙、夏侯婴等人从郦山道逃回霸上,项羽接受了白璧放在桌上,而范增却将玉斗摔在地上拔剑砍破,叹道:“夺项羽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

项羽进入咸阳后,引兵屠戮咸阳,杀秦王子婴,火烧秦王宫,大火连续烧了三个月没有灭,搜集宝物美女准备回江东,有人劝项羽说关中富饶,可以成王霸之业,但项羽见秦王宫都已经被毁坏,自己又迫切的想回到江东,于是不听,那人又说,都说楚人性情残暴,果然是这样,项羽听到后,把那个人杀了。

项羽在得到楚怀王的同意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魏王豹为西魏王,申阳为河南王,司马卬殷王,赵王歇为代王,张耳为常山王,当阳君英布为九江王,吴芮为衡山王,共敖为临江王,燕王韩广为辽东王,臧荼为燕王,齐王田市为胶东王,田都为齐王,田安为济北王等十八个诸侯王。

4、彭城之战

项羽分封完诸侯,诸侯各前往封国,项羽将义帝迁往长沙郴县,暗中令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于途中将义帝杀死。

公元前206年(汉元年)八月,齐、赵诸侯叛乱,项羽率军前往平乱,听闻刘邦已定关中,非常愤怒,封郑昌为韩王,派其前往阻挡刘邦,令萧公角阻击彭越。彭越击败萧公角后,张良伪作韩王书给项羽,说刘邦只想得关中,不会向东用兵,又伪作齐王、梁王书给项羽说齐王准本和梁王齐心协力灭掉楚国。

于是项羽放心攻打齐国,项羽征召九江王英布,英布托病不出,派遣手下将领只率领几千人前往,项羽因此怨恨英布。

公元前205年(汉二年)冬,项羽北至城阳,田荣引兵会战,被项羽击败,田荣逃往平原,被平原民杀死,项羽烧毁齐国房屋,将降卒全部坑杀,把掳掠的男女老幼全部迁往北海,死伤无数,齐国人因此聚在一起反叛,田横趁机收编齐兵数万反攻城阳,项羽久攻不下。

刘邦率领五路诸侯兵马有五十六万,向东攻打楚国,项羽听闻后,留部将继续攻齐,自己亲率精兵三万去救援彭城,刘邦攻下彭城后搜集珍宝美人,大摆宴会,项羽率军从早晨开始,由萧县从西打到东,中午时打到彭城,大破刘邦军,杀死汉兵十余万。

刘邦军逃往南山,项羽率军追到灵壁东阻拦,汉兵落入睢水十余万,睢水为之不流,项羽把刘邦包围了三层,却被一阵大风吹乱楚军,刘邦趁机率领数十骑兵走脱。

彭城之战刘邦逃往下邑,收集败亡散卒至荥阳,各路败军先后前来会合,萧何也发动关中没有登记在册的百姓前来投奔刘邦,刘邦因此军势得以重振,项羽乘胜来战,无法取胜,刘邦彭城大败后,诸侯反叛立邦,归附项羽。

公元前204年(汉三年),刘邦在荥阳修筑甬道用以过河取敖地的粮食,项羽军多次侵夺甬道,刘邦军无法取得粮草补充,非常害怕,于是与项羽议和,项羽同意。

5、鸿沟和议

项羽在范增的建议下,与范增合围荥阳,打算把刘邦消灭,刘邦非常害怕,采取陈平的计策,离间项羽和范增,项羽于是剥夺了范增的权利,范增没有想到项羽竟然会怀疑自己和刘邦有勾结,十分气愤,于是告老还乡,但在途中病死。

项羽将荥阳的刘邦四面围定攻打,刘邦军势非常危急,部将纪信于是引两千军乘黄车假扮刘邦出城,说刘邦愿意投降,项羽赶来见到纪信问刘邦在哪,纪信说刘邦已经逃走了,项羽于是将纪信烧死。

公元前203年(汉四年),项羽攻下荥阳,处死荥阳守将周苛、枞公,而刘邦走宛、叶,派人说服英布背叛项羽,进入成皋,项羽得知后迅速率兵前来攻打,夺下成皋,一路西进,刘邦逃亡巩县,派重兵阻挡,项羽无法挺进。

此时,彭越渡河攻击东阿,楚将薛公兵败身死,项羽于是亲自率军攻打彭越,彭越败走,但成皋却被刘邦趁机夺下,项羽回军与刘邦对峙于广武,相持了几个月,项羽向刘邦单挑,但刘邦不肯,项羽于是派壮士出来挑战,但被楼烦人射杀,项羽大怒,身披铠甲手持长戟来挑战,楼烦人准备射项羽,项羽怒目而视,将楼烦人吓得不敢出来。

刘邦听闻后,出来和项羽对话,项羽又向刘邦挑战,刘邦不从,项羽以弩射伤刘邦,刘邦退入成皋。

韩信于河北攻破齐、赵等国,并准备进攻楚国,项羽派大将龙且前往进攻韩信,但却被韩信所破杀,这时彭越又于上谷城复出,项羽大怒,亲自前往救援,留大司马曹咎原地待守,并告诫他不要出战,只需守住十五日即可。

项羽走后,刘邦军前来挑战,曹咎大怒,引兵渡汜水,刘邦军趁机发动进攻,大破曹咎军,项羽听闻曹咎兵败,引兵而回,这时刘邦军正于荥阳东围攻钟离末,听到项羽回来了,非常害怕,全部退走。

项羽腹背受敌,又粮草不继,于是送还刘邦家眷,与刘邦签订盟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

6、垓下之战

鸿沟和议后,项羽引兵东归,刘邦却趁这个时候突然撕毁盟约,追击项羽,想要把项羽一举消灭,但和刘邦约定一起出兵的韩信和彭越却没有来,项羽引兵反击刘邦,大破汉军,刘邦于是深沟高壑,坚守不出。

刘邦以加封土地为条件,说动韩信从齐地南下,占领楚都彭城和今天苏北、皖北、豫东等广大地区,兵锋直指楚军侧背,自东向西夹击项羽;梁王彭越率军数万从梁地出发,先南下后西进,于刘邦本部军共同逼楚军后退;汉将刘贾率军数万会同九江王英布、合兵十万,自淮北出发,从西南方发动对楚地的进攻,先克寿春,再攻下城父并将此城军民全部屠尽;而镇守南线的楚将大司马周殷却在此时叛楚,先屠灭六县,再与英布、刘贾会师,随后北上合击项羽;同时,得到关中兵丁补充的刘邦则率本部军二十万出固陵东进;汉军五路大军、合计近六十万之众,形成从西、北、西南、东北四面合围楚军之势,项羽被迫率十万楚军向垓下后撤。

刘邦以韩信引兵三十万为前军,将军孔熙为左翼、陈贺为右翼,刘邦率部跟进,将军周勃断后,项羽引兵十万,先与韩信大战,韩信军失利往后退却,令左右两翼包夹项羽军,项羽军抵敌不住,于是往后撤,韩信趁机反击,项羽军大败,退到壁垒坚守,刘邦乘胜领大军将项羽重重包围。

项羽军在垓下,不但兵少,而且粮草不够,又被刘邦几十万大军包围,于是率领八百骑兵趁夜突围,天亮后,汉军发觉项羽离去,于是灌婴率五千精锐骑兵追击,等他渡过淮河,随从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来到阴陵时,项羽迷路了,他去问一个老农,老农回答:“左”往左去,陷入了一片沼泽,耽误了时间,汉军追了上来,经过一场激战,项羽又往东去,到达东城的一座山上,只剩下了二十八骑,而追击的汉军却有数千人。

7、乌江自刎

项羽自忖不能脱身,就部下说:“我从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经七十余战,抵挡我的人都被我攻破,我打击的人都表示臣服,未尝败北,遂称霸天下,现在困于此,不是我不会打仗,而是天要亡我!今日是要决死战了,我要为诸君痛快地一战,必定要胜利三次,为诸君击溃包围、斩将、砍旗,让诸君知道,是天要亡我,非我不会打仗。”

于是他分骑兵为四队,此时,汉军围困数重,项羽对他的骑兵们说:“我为你们杀掉对方一将!”于是他命令骑兵们分四面向山下冲,约在山东面会合,项羽大呼驰下,斩杀一汉将,赤泉侯杨喜追项羽,项羽大喝一声,杨喜的人马俱惊,退后数里!

项羽与骑兵分为三队,汉军不知项羽在哪队,就也分三队包围,项羽飞驰而出,又斩杀一汉将,同时杀近百人,再会合骑兵,仅损失两骑,项羽问:“怎么样?”骑兵们钦佩地回答:“和大王说的一样”。

项羽一路逃到乌江,遇见乌江亭长,亭长劝项羽可以回到江东以图东山再起,但项羽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由拒绝,并将自己坐下马赐予亭长,项羽于是下马步战,一口气杀了汉兵几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几处的伤,而后挥刀自刎。

第四篇:《我眼中的西楚霸王》(期中考试语文作文)

我眼中的西楚霸王

逝去的岁月,已褪去浮华。昔日的辉煌,绽放在那被定格的瞬间。

——题记

楚霸王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力大过人可只手扛(gàng)鼎。他的战功显赫,曾统兵四十余万。发动过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巨鹿之战。他与虞姬的爱情故事,更广为人传诵!

一、巨鹿之战

项羽当日率军过漳(zhāng)水,解巨鹿之围。他命士兵们破釜沉舟,只备三日干粮去作战。抱着必胜的决心视死如归的上了战场。先断了秦的粮草,后攻克强秦大获全胜。巨鹿之战的胜利使他更加的骄傲,有种无视一切的性格让他从巨鹿之战开始就为他后来四面楚歌打下了基垫。项王很讲义气,可惜他只是个硬汉子形象,只能做一个常胜将军,但做不成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一个只会打江山却不会治理的人,注定会被历史淘汰,有勇无谋使他成为了刘邦的手下拜将。我对此也深表遗憾。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呀!

二、霸王别姬

项羽在西边称王后,爱上了一个叫虞姬的美人。有些史学家评论他时说:此后他便只顾沉迷于美色,不理朝政。我并不同意这样的看法,好像有些太片面。但他在江山与美人之间这种使许多帝王在此绊倒的地方上,偏于了后者。使他的复国大业不得不早夭。在他西楚称霸后曾有人多次劝他,但他不听。对待爱情又有点过了头。更稳固了他最后失败的结局。再我看来如果他真的爱虞姬,大可不必做一对苦命鸳鸯。如果他把国家治理好,不那么感情用事,也许还可以保爱妾虞姬一条命。看来事事都要顾全大局,分清主次呀!

三、乌江自刎

后来,曾称霸一时的霸王终落得四面楚歌。当他看完虞姬最后一舞后,一首《垓(gāi)下歌》结束了这一切!其实他当时仍然是十万士兵的将领,为何不从整齐鼓,再现风姿呢?司马迁评价项羽时大大叱责了项羽那种听天由命的思想。当刘邦将其逼到乌江边上时,他大可跳江循逃,而且乌江亭长还驾船来渡他,可他却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于是就一命呜呼啦!其实他有很多机会可以杀死刘邦,在鸿门宴上时他机会很大,但是并不听人劝,不想来日被刘邦所逼自刎乌江。英雄命短呀!我觉得这不是项羽的作风,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吗!他要是回到江东,其实百姓依然还会拥戴他的。但他却选择了自杀。大丈夫应能屈能伸那!

后来,汉成立了。这里自然也有项羽的一份功劳,他重义气、专情和认死理的性格成就了刘邦。从一个泗水亭亭长摇身一变成了汉高祖。他的名也为后人所知晓。这盘棋终还是刘邦赢了!当再次回首那苍桑的历史道路时,不禁使人陷入了无尽的遐想„„

第五篇:案例评析 项羽形象解读

案例评析 项羽形象解读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项羽之死》

讲课教师:李晓甜(北京市第十中学高级教师)评析教师:李朝晖(北京市第十中学高级教师)

【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分析,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项羽形象

2、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学会点评人物,能提出自己对人物的观点和看法

3、了解诗歌、散文在解读形象上的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4、在研究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提升审美水平教学重点:根据不同的材料解读项羽形象

对人物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学难点:对人物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学过程:

导入:西楚霸王项羽是《史记》中性格最为复杂的人物之一。“项羽之死”是《项羽本纪》最后一部分,司马迁用一千多字的篇幅浓墨重彩地描写项羽这个英雄留在历史舞台上的最后一幕。这节课我们首先通过在这最后一幕项羽的言、行来解读项羽这一形象的性格特点。(35分钟)

一、分析《项羽之死》课内材料: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这一场面所体现项羽的性格特点。

1、四面楚歌(5分钟)

教师提问:分析“四面楚歌”这一场面所体现的项羽的性格特点 教师板书:至情至性(多情善感,侠骨柔肠)不够冷静

教师引导:项羽在这一刻难以割舍的不只是美人,宝马,还有那八千将士,江东父老,但在当时四面楚歌的困境之下,项羽作为一军的统帅,他的眼泪无疑会使将士们丧失斗志。

2、东城快战(10分钟)

教师提问:分析项羽在人生最后一次战役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

教师板书:骁勇善战(有勇有谋,豪情盖世,霸气十足)刚愎自用(非战之罪)教师引导:有勇(汉军皆靡,斩汉将,杀十数百人,吓退赤泉侯;面对数十倍于自己的敌人毫不畏惧)临危不惧

有谋(分其骑为四队,期山东为三处)临危不乱

教师引导:这种以少对多的情况项羽曾经历多次,我们来对比其中著名的一次巨鹿之战,看看项羽有什么不同?

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将自己和将士置之死地,只为激起将士求生、求胜的欲望; 而东城快战的目的还是“求生”“求胜”吗?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如果是四年前的项羽,是会选择和汉军“决一死战”,就算是死地,也要求生,而此刻项羽选择“快战”。

项羽打东城快战的目的不再象巨鹿之战那样为了能取得战役的胜利,为了战胜敌人,是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虽然他不承认自己在指挥作战上有失误,但“天亡我”说明他在心里其实已经认同了自己失败的事实,他已经认输了。所以作战的目的已经不是求生,求胜。

3、乌江自刎(10分钟)

教师引导:项羽放弃东渡乌江的原因是什么?(从文中找语句分析)“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意识到大势已去,自己再也难改变失败的局势,(引导:无法面对失败的耻辱)

愧对江东父老(无法面对江东父老的怜悯)教师引导:项羽选择了什么?

他选择了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然后结束自己的生命。教师引导:乌江自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项羽?

生命只为了轰轰烈烈的战斗,面对失败,他不会忍辱偷生,卧薪尝胆。他可以坦承失败,但绝不会屈服,即使命运无可改变,他也要斗争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让生命燃烧到最后一刻。这种始终不屈的气概让我们看到一个傲骨铮铮的英雄。

教师板书:傲骨铮铮

教师引导:项羽明知必死,明知失败也要斗争到最后一刻,这样的“失败”英雄一样值得我们尊敬。(10分钟)

补充材料

(一)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初十日遂被逮。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君既系狱,题一诗于狱壁曰:“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盖念南海也。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春秋三十有三。就义之日,观者万人,君慷慨神气不少变。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君呼刚前曰:“吾有一言!”刚去不听,乃从容就戮。呜呼烈矣!

(《谭嗣同传》梁启超)

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拒绝和梁启超一起逃往日本,他选择了为变法而死。补充材料

(二)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会帝有疾,烦懑不乐,召阁臣徐阶议内禅,因曰:“海瑞言俱是。朕今病久,安能视事。”又曰:“朕不自谨惜,致此疾困。使朕能出御便殿,岂受此人诟詈耶?”遂逮瑞下诏狱,究主使者。寻移刑部,论死。狱上,仍留中。户部司务何以尚者,揣帝无杀瑞意,疏请释之。帝怒,命锦衣卫杖之百,锢诏狱,昼夜搒讯。越二月,帝崩,穆宗立,两人并获释。帝初崩,外庭多未知。提牢主事闻状,以瑞且见用,设酒馔款之。瑞自疑当赴西市,恣饮啖,不顾。主事因附耳语:“宫车适晏驾,先生今即出大用矣。”瑞曰:“信然乎?”即大恸,尽呕出所饮食,陨绝于地,终夜哭不绝声。既释,复故官。俄改兵部。擢尚宝丞,调大理。

分析海瑞和项羽的相似之处

海瑞准备好棺材,和妻子诀别后向嘉靖上疏,他知道嘉靖采纳他谏言的机会很小,他却抱着必死的决心来上疏。

在这些人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铮铮傲骨,感受到的是一种悲壮的抗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补充材料

(三):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据载:公元1127年,强悍的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开始了飘泊无定的逃亡生活。

不久,丈夫赵明诚被任命为京城建康的知府。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知府的赵明诚没有恪尽职守指挥戡乱,而是悄悄地用绳子缒城逃跑了。叛乱被定之后,赵明诚被朝廷革职。李清照深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虽然并无争吵,但往昔的鱼水和谐已经一去不返,她从此冷淡疏远了赵明诚。

1128年,他们向江西方向逃亡,一路上两人相对无语气氛尴尬。行至乌江,站在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浮想联翩,心潮激荡。面对浩浩江水,随口吟就了这首诗。赵明诚站在她身后,闻听之后愧悔难当,深深自责。从此便郁郁寡欢一蹶不振,不久便急病而亡。李清照对项羽的仰慕,“人杰”“鬼雄”,一生轰轰烈烈,刚强不屈,和赵明诚相比,这样的傲骨怎能不让人折服?

二、人物评价练习

教师示范对人物的评价(5分钟)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选择了留在乌江江畔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材料概述)在这一刻我们看到了一个铁血男儿不屈的铮铮傲骨(人物形象)。就算明知前方是失败,是死亡,也绝不妥协屈服,这才彰显英雄气概,男儿本色。(评价)准备好棺材,诀别妻儿之后向嘉靖上疏的海瑞;拒绝逃亡,为变法斗争到最后一刻的谭嗣同;历史从来不缺乏这样的“勇士”,他们虽然失败了,但他们不屈的精神却足以激励后人继续前行。(联系历史现实,分析)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失败的项羽比成功的刘邦更让我们震撼。

教师示范,注意强调:概述材料——表达观点——阐释理由——总结(150字左右)

学生阅读延伸材料,分析评价材料中的项羽。

坑杀屠城: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兵,西屠咸阳,在他做出这些残暴行为之时,他就已经失去了逐鹿天下的资格,自古得民心者的天下,是项羽自己将天下百姓推到了刘邦一边。(政治家)

霸王别姬:为战马,为亲人而落得英雄泪使英雄更真实,更感人。(普通人)在四面楚歌这种危险的境地伤感哭泣会使军心离散,而此时的项羽也再没有了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斗志,说明项羽缺乏冷静的头脑,坚强的意志,也预示了战争的结局。(战略家)

乌江自刎:但是在历史中我们也会看到另一类人,他们忍受屈辱,抛弃尊严,只为保全生命,以求得东山再起的机会。他们用尊严去换取一次机会。比如越王勾践(为吴王养马,驾车,洒扫,百依百顺)。比如韩信(甘受胯下之辱)

(PPT链接——项羽之死)

【课堂实录】

【案例评析】 李晓甜老师的案例《项羽之死》教学目标明确,从内容理解,到鉴赏评价,都关注到了,也抓住了文本的重点难点。特别是能够突出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评价,并且与对内容的理解有机结合,给学生以方法和思路的指导,同时还注重对学生有理有序的表达能力的训练,这些都很有教学实效。

但是,此案例中的对项羽形象的探究,仅仅局限在对其穷途末路时表现的认识与评价上,显得不够深入。基于课堂几乎用一半的时间放在对“阅读延伸”这一题型的训练上的处理,本人认为,如果适当减少“阅读延伸”写作指导的比重,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去阅读、比较、思考不同时期项羽的不同表现,相信他们对项羽的了解会更加全面,对人物的理解认识会更加到位。

下载解读西楚霸王项羽(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读西楚霸王项羽(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解读劳动合同中的霸王条款[精选5篇]

    霸王条款一:企业可随时调整员工工作岗位及劳动报酬,员工不得拒绝 以下有五种常见的条款: (1)企业有权根据员工能力、表现及工作需要,将员工调整到任何岗位。 (2)每位员工对组织分......

    《项羽之死》教案(共5篇)

    《项羽之死》教案 点击加入语文备课大师交流群 《项羽之死》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及翻译文中几个较难的句子。 2、学......

    霸王洗发水广告语多版本(共5篇)

    霸王洗发水广告语多版本 原装版: 当我第一次知道要拍那个洗头水广告的时候,其实我是拒绝的。因为我觉得你不能叫我拍马上拍,第一我要试一下,我又不想说,你拍一个广告拍完以后加......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共5篇)

    《史记·项羽本纪》的读后感应该怎么写?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史记·......

    《空中霸王的克星》精品教学设计[共5篇]

    教学目标1、用自己的方式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2、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蜂鸟的特点以及它为什么能够“克”老鹰,并背诵喜欢的段落。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

    项羽之死-教案教学设计(共5则范文)

    项羽之死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项羽垓下突围成功后,一路逃亡,过了淮水,在阴陵一、复习前两课时所学内容。 被农夫欺骗,误入沼二、理清文章思路。 泽中,结果被汉军......

    读《史记》,评项羽六4(共5篇)

    读《史记》,评项羽 泰兴市马甸小学六(4)班张家辉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像跟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史记》,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过:“史家之......

    项羽失天下的原因分析(共5篇)

    项羽失天下的原因分析 (政治与历史学院 历史系 09-2 郝格代 09160055) 公元前二零七年十月,刘邦率军至霸上(今陕西西安市东南),迫使秦王子婴投降,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秦灭亡后,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