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本次列车终点书评
评《本次列车终点》
落叶归根从来就是中国人最大的愿望。看到中国春运的巨大人潮,我们不得不承认列车的终点往往就是那个幸福的彼岸。然而,当我们远离故乡多年,乡音不改但人事已全非的时候,故乡也许就已不是那个温暖的港湾,而是另外一个异乡。王安忆,这位曾获茅盾文学奖,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等奖项的作家,其《本次列车终点》一文就为我们叙述了一段回乡的忧愁。
“前方到站是本次列车终点站——上海······”一个回乡知青的故事就在这一座繁华的大都市发生。主人公陈信怀着激动的心情回到家乡上海。一开始,自己的成功回归,家人的关心使回家的一切都变得无比圆满。然而,故乡的变化又让他猝不及防。上海过于井井有条的冷漠,繁华背后隐藏的贫穷,都让真实的上海和他心中的故乡渐行渐远。再后来,哥哥为霸占房屋提出分户口的行为,更是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上海与故乡的联系已经完全断裂。陈信带着理解与希望再次远走他乡。
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一种与常态不同的回家的忧愁,更通过这种忧愁提出了时代的变化对人的冲击。十年的知青生涯,饱含着对故乡的思念,甚至为了能回到故乡放弃爱情,婚姻。是文章隐含的文化大革命对知识分子的冲击。而更为明显的,则是经济发展时期城市巨大变化对人的冲击。文章巧妙地设置了陈信这一十年生活在乡村,难以接触城市变化的人物。因此,陈信一回到上海就敏感地感受到各种的冲击,这些冲击有发展带来的物质生活的提升,更有发展带来的人情感的异化。上海人对不会挤车的人无情的嘲笑和抱怨,大哥为了房屋宁愿冒着亲情破裂的风险。“地上的人群就像天上的星星那样拥挤,天上的星星就像地上的人群那样疏远。”城市发展也带来了人与人之间的危机。文章展现了城市发展利与弊的冲突,引发了两者权衡取舍的更深入思考。
时代发展的潮流没有办法阻挡,而个人应当去往何方,则是作者留给我们的问题。“人生的目的地,总归应该是幸福,而不是苦恼,自己追求的目的地,应该再扩大一点。”不论去往何方,能找到对自己真正有意义的地方,才是最终的归属。而我们也只有放宽自己的眼光,也许还要经过漫长的跋涉,才能找到心中的归属。文章以陈信坐上不知终点的列车作为结尾,留给人无限的联想和余味。他也许找到也许找不到归属,但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敢于向新未来重新出发的精神,这也是文章所要传递的精神。
作为知青文学的代表之作,文章风格不同于前期知青文学以控诉为主,而是更多地表达对下乡时期风土人情的怀念,表达对青春的追忆和无悔。文章笔调流畅,情节简单易懂却蕴含深意。本次列车终点的题目贯穿整篇文章,它指的不仅是真正的列车终点,也寓意着陈信的人生征途,他也许曾经停靠过错误的地方,但如今正在向新的方向前进。
第二篇:如果那趟开往北国的列车没有终点情感美文
有人说: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我们前世又怎样的纠葛,才至于今生匆匆一瞥而过。如果,那一趟开往北国的列车没有终点,如果我们之间还留下一点点的联系,也不至于后来时时想起,便觉得是一种遗憾。
毫无预兆的随机选票,我们买了同一个车厢的对面下铺,我们都是离家的孩子,我们从遥远的南国匆匆北上,不期而遇。印象中的你,高高的个子,白皙的皮肤,说话的时候有点害羞,喜欢吃各种零食和糖果,喜欢把好朋友变得胖胖的。我们在同一片天空下,同一个故乡里,从未遇见,是冥冥中命运的安排还是拼命拆台的恶作剧,不得而知?有时候回想起那趟列车T62,那趟从昆明开往北京的列车,三十多个点的时间,仅仅是我们相遇的距离。短暂相遇然后分离,即使不愿却也无能为力。
而今的你,在京都的哪一个地点做着怎样的事,而此时此刻的我在东北在键盘上轻轻的敲下我们的相遇和分离。你还会不会记得那趟车你遇见的那个女孩?
那天,是晚上九点的火车,本来就很疲惫,只想着一上车就睡觉。上车后对面是个男生,不一会儿,看见了你,那是我们的第一次相遇。你错过了飞机,只能买火车票并且买到了上铺,所以你决定和我对面的男生也就是你的好朋友换着住,一人一晚上铺,那一刻我暗自庆幸着,我不知道那是怎样一种感觉。有些人从相遇的那一刻起,你便知道什么故事都不会发生,可是你我相遇的那一刻起,你便不知不觉的走进心里,即使知道这场相遇注定是没有结局。那瞬间,本来有的疲惫一扫而空,我们聊天,从家乡到学校,再到各自学习的专业,天南地北……时间也在不知不觉的悄然流逝着,一晃就到了熄灯睡觉的时间,虽然还有许多的话题没来得及,却也只能生生的堵了回去。在那一个车厢的狭小空间里,我们的对铺,洗漱后各自躺在下铺,我们中间隔着小小的过道,那一刻,如果就此一睡白头了,我愿意。然而时光总是在滴滴答答的往前走,而在梦里的时光也是短暂,从天黑到天明,我们仿佛刚躺下,醒来却已不是昨天。有那么一刻,想问问你的号码或者其他什么联系方式之类的,终究还是没有勇气。第二天晚上虽然聊天还是聊到很晚,但是你却不住在我的对面了,你得回去你的车厢,那就意味着你这一别我们就再也没有机会见了。第二天,火车便到终点站了,你不会再来这个车厢了,失落瞬间漫上心头却又无能为力。我们遇见了却又仿佛从未遇见,你来过却有没有痕迹,那一刻只是殷切的希望:列车没有终点!
那以后,关于那趟开往北国的列车,除了想想那短暂的相处和记忆中你依稀模糊的身影,我什么也做不了。如今你给我的那颗糖果还放在我的书里,尽管甜蜜,却不忍心打开放到嘴里,那是我们遇见过的唯一证明。
我在东北很好,你呢?你在京都好吗?我们在同一片天空下呼吸,我们有相同的故乡,却不知道是否还有同样的机缘相遇;如果有,我们见面会说什么:又见面了,还记得我吗?还是,好巧,好久不见,是啊,好久不见……
明明我知道我们不会发生什么,只是觉得遇见你的那段时光是我最美的回忆,远方的你,好吗?问你也在问我自己。
第三篇:本次研修
本次研修,特别是作业方面,对自己是一次挑战。本次作业,有一定难度,自己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通过请教高手,查阅资源,最终顺利的提交了作业。通过研修,感触很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有付出就有收获。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电,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跟上时代教育的步伐。
第四篇:本次新闻广播
本次“模拟法庭”以发生在学校周边一个年满16岁的学生抢劫案为典型案例,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通过法庭公诉、辩护、嫌疑人自辩、证人证词、审判员合议等严格的法律程序,再现了全部审判过程。观看的学生纷纷表示这种形式使大家更生动、全面地接触案件本身,对遵法、守法、用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据悉,此次青少年模拟法庭活动是颍泉区开展“江淮普法行”活动十项举措之一。接下来,颍泉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还将组织筹备法制文艺汇演进社区、进乡村;指派律师到设立在苏州、常州的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开展普法宣传;开展人民调解普法宣传等活动。
第五篇:高考不是终点
高考不是终点
高考已经结束,但是高考的故事还在继续。有感人的、有让人愤怒的、有让人遗憾的、也有让人无奈的。
每一年,这些故事都在周而复始地继续着,但是人们却娓娓不倦地议论。没有结果,也没有始终,宛如一个沉默的螺旋,时而沉寂,时而爆发。
今年又继续着一个话题:高考生不堪压力而自杀。没一年都有高考生自杀的新闻爆出。我们作为舆论者,只能是惋惜。
很多人把高考当成通向成功的唯一途径。很多人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挤入大学的大门,尽管大学的入取率已经达到了80%,也就是说你在答题卡上全部划A或者全部划B都有可能上大学。高考就犹如一道鸿沟,可是随着科教兴国的策略发展,高考这道沟也变得越开越小。小到掉下去的概率可以忽略了,可还是有人掉下去了。掉下去的,在于他们怎么看待高考这道坎。高考只是学习的一个节点,而不是终点,但偏偏有人把这当成终点。
数千年的科举观念,让中国人摆脱不了高考便是人生转折的阴影。随着大学的扩招,每一年都有数百万的毕业生就业滞留。我们总是盯着大学的一纸文凭。毕业后,才知道,这张文凭是多么的轻。企业看的不在是你有多高的学历,而是你有多高的技能。我们总有一个想法,除了高考,我们还能干什么?
当今职业教育的崛起充分说明了一个现象,国家越来越重视技术型的人才。特别是当今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社会对这一领域的技术人才的需求每年以数百的数量上升。再看看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一个残酷的现实,尽管国家总在不断地调控改善大学生就业,但每年还有百万的毕业生就业滞留。
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很多精明的家长开始算一笔账,他们把目标转向了职业院校。职业院校的优势是技术培训,动手能力强,相对于大学高成本的投资以及看不到回报的前景,职业院校的定向就业越来越受到家长及学生的欢迎。即便是没有跨国高考这道坎,我们或许可以想想学习一门技术,学习一门社会热门的技术。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拥有技术比拥有一张文凭更具有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