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读经典名著的好处是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素养

时间:2019-05-15 09:55: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3读经典名著的好处是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素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3读经典名著的好处是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素养》。

第一篇:3读经典名著的好处是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素养

3读经典名著的好处是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素养,让你心中有一种正确而优雅的为人处世观。而读流行文学的好处是能掌握社会发展的动态,掌握社会发展的方向。

2民族的智慧与精神依然可以传递下去i[③],但是我从未听说过一个国家存在着而这两者却已经消失了的。我们的时代需要守卫者,靠他们坚守和传承精神和智慧,这些守卫者,便是经典作品。

我们的时代,匮乏的是思考,所缺的是精神与智慧。

经典是指一个文化所拥有的我们可以从中进行选择的全部精神宝藏” 文学经典是在人类文明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它承载着人类在历史上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理解,并为我们现在社会和个人的生活提供借鉴。因此,文学经典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是我们需要阅读的书。文学经典不仅需要我们阅读,而且也需要我们不断地给以阐释,从而认识和理解文学经典,不断发现文学经典的新价值,使它们能够继续成为经典。同时,我们也需要在对文学经典的阅读和阐释中去发现伪经典,从而把它们从经典书目中清除出去,以保证其经典的特性。文学经典是在不断的阅读和阐释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完善的。Some people hold the view that the classics are classics because they have stood the test of time.Therefore, they are to be treasured by people of all generations, ours being no exception.Others believe that the classics represent the wisdom of the past.As we are advancing towards the future, it is our responsibility to venture into the unknown and generate new understanding of man and nature.What is your view on this issue?

Write an essay in 100-500 words in response to this question and give reasons to support your position.有 些人认为经典作品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们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因此,无论身处哪一个时代,人们都应该将它们视为珍宝,我们这代人当然也不例外。也有些人认 为经典著作代表着过去的智慧。我们正向着未来大步迈进,探索未知世界、发掘对人与自然的新认识是我们的责任。对此,你有何看法?

But in modern society we have more sober recognition of the great literary and artistic value of it.

第二篇: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论文

一、通过“读”培养语言的感受力

1.范读引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感情地示范朗读,把其中包含的意思读出来,通过范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读《狐假虎威》中狐狸对老虎说的“老天爷派我来管你们百兽”一段话时,老师用传神的面部表情和得体的形体动作,把狐狸吹牛撒谎蒙老虎的语气、神态表达出来。小学生的模仿力很强,看老师读后就能把老师的语气、语调甚至表情也模仿了过来。一篇课文的重点和最传神、传情而学生又不易读好的地方,最有必要老师进行范读。

2.听其声,观其形。学生朗读时,教师不能光听,还要看学生朗读时所表露出来的神态、面部表情等。因为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及进入课文意境和角色的程度。同时,我们还可以从朗读的“声”和朗读时的“形”所反馈的信息中,迅速地察觉自己教学的不足与问题,从而及时地调整教学程序和方法。

3.边读边欣赏。要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必须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做到眼、耳、口、脑并用,即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读的同时要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用“看电影”的方式来捕捉语言信息,感知现实生活。

4.深读共鸣。每篇课文都是思想和情感的统一。理是情的基础,情是理的表现形式,让学生悟情明理产生共鸣是培养语感的关键,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用心去读。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来渲染气氛,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启发学生的想象,再造意境,这样对课文的理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通过“读”提高语言的理解力

1.凭读解问。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要设计有启发性、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凭借读解决这些问题,进而理解课文内容。问题的设计是指导读的关键,它直接影响到朗读的质量。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针对学生易于忽略的地方设问;要有思考性,让学生读后想一想才能答出;要有层次性,保证每次读后都有新的收获,新的体会;要有向心性,要始终围绕文章中心发问,使学生的每一次朗读都对课文中心加深一次理解。同时要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边读边想。教师要把一篇篇课文作为例子,让学生知道从哪里想,想什么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自读的实践中去感悟,去掌握。

2.借读悟情。课文的感情需借助朗读去领悟,课文的感情要通过朗读去表达。学习文章,只靠教师空洞的说教和苍白的讲解是难以更好地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后深刻理解文章中字、词的意思及句子所表达的含义,还要使语言文字情绪化,这样才能使蕴含于课文中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浮出于文字表面。

教师要针对课文内容、课文特点,运用多种形式的读,如齐声读、轮流读、指名读、引读、换词读、变序读、分角色读、领读、默读、朗诵等形式,一边读一边思考,将读与思结合,做到朱熹所说的熟读精思,从而品析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

3.读出特点。事物的特点蕴涵在语言文字之中,读出事物的特点也就理解了语言文字,这是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要现身说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三、通过“读”发展思维能力

1.培养思维的深刻性。通过朗读,深入理解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深刻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写到双方拄着拐杖的老奶奶“焦急又耐心”地等待着周总理的灵车,在朗读时要突出“焦急”(语速加快)和“耐心”(语速减缓),使学生明白“焦急”是想早点看到灵车,而“耐心”则是非看到灵车不可。不管天气多么恶劣,身体多么虚弱,把看似矛盾实则统一(对总理的敬仰)的思想感情读出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训练将随朗读的深入而得到加强。

2.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通过朗读使学生明确课文的写作技巧和思想内容,从而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狼和小羊》一文,学生通过朗读,明白狼的本性是贪婪残暴、恃强凌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相信它;读了《会摇尾巴的狼》、《东郭先生和狼》后,巩固了对狼的认识;读了《农夫和蛇》以后,学生的认识就会提高,就会推而广之。除了整体训练以外,一篇文章的某个语段,甚至某个语句都可以通过朗读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培养思维的求异性。通过朗读,使学生明确课文中人物的不同思维方向,激发思维的独创性。《司马光》一文中,司马光有超乎常人的思维。一般来说,人掉入水中,首先应考虑怎样使人离开水,那些“哭着喊着去叫大人”的孩子们就是这样考虑的。但在特殊情况下也能考虑怎样使水离开人,“司马光砸缸”就是在这种思维指导下的行动,其他小孩的做法虽然没有错,但延误了时间。

小学生“读”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着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读”不但要重量、重质,同样也要注重读的形式和方法;读要读出情,机械的重复只会使学生“食”之无味,“言”之无语。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训练,是学生、教师、作者激情碰撞的世界,是让学生情藏于心间而溢于言表的深刻体验,是永远具有生命力的。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切切实实地进行朗读教学,才能有效地发挥朗读的作用,使“读”真正成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第三篇:诱导学生读名著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诱导学生读名著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枣阳市实验中学—张晓玲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如何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提升学生人格品位的方法和途径,这是我们永远的目标。而且,新课程下的语文课改也很重视学生的阅读和积累。因此,我认为,开展名著阅读,让学生走近经典,阅读经典,确是一条很好的“捷径”。以下是我在诱导学生读名著方面的认识和做法。

(一)开展经典文学阅读,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吸取经典营养。

我们对学生阅读名著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名著的接触和吸收相当薄弱。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我们开展了阅读名著作品活动,提出了“阅读名著,弘扬传统文化”的口号。在方案中我们为学生开列了书目,使学生有的放矢,自觉运作,并采取一系列的指导措施,来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1)引导学生明确阅读名著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中国的文化经典,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明清古典小说、现当代美文等文学作品流传久远,具有开朗恢弘的气象、优雅高尚的情怀,是人文理想的荟萃。阅读这些经典文学,就如同与一个个哲人在对话,学生明确了阅读的重要性,在情感上形成“内驱力”,就容易以充沛的热情投入其中,品尝大量阅读带来的甜美滋味。

(2)明确目标确定任务。为了克服学生经典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指导学生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议,认真制订阅读计划,诸如新课标推荐的篇目或其他的古典名著,还有许多获得“茅盾文学奖”等奖项的当代文学获奖作品,我们及时向学生推荐阅读。学生根据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阅读计划。(3)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为了帮助学生实施并完成预定的阅读任务,激发学生常盛的阅读热情,我们也制定了几个规定,要求学生做到:①天天两个“一”——要求学生每天语文课前诵读一首古诗文;交流自己喜欢的一句座右铭或者一篇文学作品;②周周两个“一”——读一篇(部)经典散文或小说,字数必须累计达2.5万字,写一段阅读心得体会。

(二)教学中多方寻求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此,我们想尽各种办法来调动学生阅读经典的积极性。

(1)以读导读。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把名著阅读内容引入课内。在教学中,我们会不失时机地将经典名著引入课堂之中,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指导学生阅读名著。

例如讲授《荒岛余生》时,学生了解鲁滨孙被陷荒岛之初那种绝望而又尽力寻求希望的矛盾心情后,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他为什么会陷身荒岛?”“他如何度过28年的荒岛生活?”因为对鲁滨孙的命运极其关切,学生掀起阅读《鲁滨孙漂流记》的热潮,由此点燃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

(2)以写引读。例如学习《杨修之死》,引出对曹操这一人物的鉴赏。课后让学生结合对《三国演义》的了解,写一篇《我心目中的曹操》,学生主动参与,热情高涨,加深了对名著内容的理解。我们还可以先结合授课内容布置题目,诸如“我看杨修的死”、“从《朝花夕拾》中你看到了鲁迅怎样的童年”、“读了陶渊明的诗文,你对他的生活态度有何看法?”等。要解答这些问题,势必需要学生去阅读整部文学作品,这样就提高了阅读热情。

(3)以动诱读。我们经常举行经典知识竞赛等活动,平时在语文知识检测中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文学名著方面的题目。在讲授《隆中对》时,请精通《三国演义》的同学谈有关诸葛亮的经历,我班的刘森同学将熟谙的诸葛亮讲述得神采飞扬,深刻又有自己独特的见地,而且把《三国志》里的诸葛亮的情况也作了精彩的解读。他以自己广博的知识赢得了全体同学的热烈掌声和无比羡慕,这样也激发了其他同学阅读经典的积极性。

(4)以效促读。以展示阅读成果来强化阅读兴趣。在平时的随笔写作中,我们要求学生多写些经典阅读心得、评论文章。我们把一些写得深刻的文章进行讲评展览,学生在展示作品时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这样强化了他们的阅读兴趣,也推动了整个班级的阅读热情。

(三)认真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各种方法,力求经典阅读“课内开花,课外结果”。

现在许多学生的阅读经典作品还仅停留在“看书”的层次,用眼睛来“消遣”书本的内容。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以课文为蓝本,通过对不同类型课文的阅读方法的分析,抛砖引玉,教会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特别是一些传诵已久的经典作品,我们就不惜时间指导学生如何精读作品,体味作品的文化意蕴,引导学生着眼于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的品味。

①品味作品的语言美。语文课堂只有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才能获得美的渲染和语感的培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形象的比喻来表达绵绵无期的“愁绪”;“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历史典故巧妙表达人生志向„„透过语言文字,我们体会到祖国语言的精妙博大,领略到字里行间产生的意境美。

②领悟作品的形象美。语文教材聚集了众多的艺术形象,在他们的身上可窥见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剖析人物性格,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真善美,正确感知作品的形象美。如北朝民歌《木兰诗》中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她的故事有着浓浓的中国情调。教师可以顺着课文的脉络,深入分析木兰身上的熠熠光辉,体会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

③感受作品的情感美。语文课程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课文中闪耀着人文的光辉。《沁园春·雪》展示壮美河山,挥洒壮志豪情„„这些或朴实或激情或沉重的文字,以一种感人肺腑的美,涤荡着人的心灵。引导学生诠释作品中的情感,正是陶冶情操的实践。

④体验阅读的个性美。新课标中提到“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例如教学《羚羊木雕》,我们设计了一个开放性问题:“女儿既然把价值不菲的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她该不该要回来?” 一石激起千尺浪,学生立刻就形成了针锋相对的两派,课堂上立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这种让学生根据课文进行切己的体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我们把这些赏析阅读的角度和方法交给学生,他们在阅读时就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方法分析,阅读效果明显提升,我们“课内开花,课外结果”的愿望基本得以实现。

第四篇:一个人爱不爱你,在意不在意你。是可以感觉到的。

一个人爱不爱你,在意不在意你。是可以感觉到的。

一个人爱不爱你,在意不在意你。是可以感觉到的。文/网络

编辑/阳光下的美

一个男人如果深爱一个女人,就愿意委屈自己,宽容你犯的错误。真正爱一个人。。很多事情是会情不自禁的。一个人爱不爱你,在不在意你,你是感觉得到的。在两个人吵架后,只要看到你哭,不管到底是谁的错,他再怎么大的火也没有了。因为不让你伤心,才是真正重要的事,其他的,又算什么。如果他很爱你,你根本不用有疑问他是不是爱你,因为很爱你的话,你肯定能感受到。

如果你感觉很别扭,或者需要思索甚至怀疑他爱不爱你,那么就是不爱了。听说男人爱女人....最明显的就是高兴为她花钱..高兴为她花时间 然后女人爱男人...就是舍不得他为她花钱了 是啊,花他的钱自己也会心疼的。一个男人爱你的时候总会觉得你笨,处处要他担心,反之,不爱你的时候,会觉得你聪明伶俐,不劳任何人操心。比较极端的一个标准就是,深爱一个人,与对方的人品毫无关系。就是说,如果不是因为爱,放在其他情况下是根本不愿与之为伍的。一个男人如果在你面前开始计较他的尊严的时候,那么他对你的爱也开始打问号,至少他自己开始不那么确信。最后,他是不是深爱你,你会有感觉的。当你开始疑问的时候,其实你的心已经明白答案,只是还不想承认。不管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你是第一个和他分享的人 忠诚,体贴,把自己收入的很多给你花,原谅你犯的小错,教育你犯的错。

这是爱~ 天冷给你暖手 和很多人吃饭的时候会偷偷看你,在桌子底下偷偷拉你的手。一个男人爱一个女人,再忙都会抽空打电话给那个女人,有时候是发消息有时候是电话。肯应酬你的朋友。喝醉的晕晕忽忽,睡到半夜还要起来,口口声声嚷着要回家,你说句已经回来了,又躺下继续睡。我认为这就是爱。工资本交给你,外快也会自觉的上交,不管你钱怎么花从来没有意见。不想做饭就带你下馆子。你觉得不舒服了,赶紧陪你去医院。愿意把你带进他的生活,介绍他的家人朋友同事给你,并不介意在他们面前表现出亲密。能毫无保留的接受你的一切,包括他认为的缺点,并不强迫你去改变。工作再忙也安排时间接送孩子,不让你操心.。尊敬你的父母。帮你做家务活。碰面时 会认真的拥抱你 无论多晚多远都送你回家 看见你就笑,而且是发自内心的,完全自然的,情不自禁的笑...而且他自己感觉不到自己在笑,常常是,你问他:你笑什么? 他才摸摸自己的脸:“我在笑吗?” 爱一个人是体现在细节上的,平凡中出细节,比如,平时你一句无心的话,他都记得,比如会主动找你聊天.这个聊天就是沟通,不论夫妻还是男女朋友,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能知道彼此有无误会,有无做的不够的地方!如果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就舍得在她身上花心思 如果他爱你爱的很深,会给你很多的时间。当你需要他的时候 不管什么时候 他在什么地方、正在做什么 都会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你身边 如果他爱你,他会向你求婚 愿意一辈子守护你并且以婚姻的方式承诺,是一个男人爱一个女人的最高体现形式。

第五篇:什么是核心素养—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什么是核心素养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

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被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它究竟会起到什么具体的作用?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并非我国单独的声音,而是一种世界趋势。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比如,美国对核心素养的关注起源于注重知识创新的高新企业团队,这些企业从用人所遇到的问题反馈到教育中,指出基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质,他们称之为“技能”。这些技能不是简单、具体的,而是在21世纪里必需的生存技能,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内容。再比如,从2009年起,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启动了为期5年的“教育课程编制基础研究”,它关注“社会变化的主要动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适应今后社会生活的素质与能力,从而为将来的课程开发与编制提供参考和基础性依据”。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台湾地区启动了核心素养研究,确立了专题研究计划――《界定与选择核心素养:概念参考架构与理论基础研究》(简称DeSeCo计划)。

分析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无论是由政府主导还是由民间组织来推动,全世界范围内核心素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与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密切联系在一起,它面向教育体系外的社会需求,是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国际趋势。

我国也不例外。随着时代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面临着更大挑战。

同时,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著,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

具体到课程领域,体现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

教育要回应发展的难题和挑战,必须有新的应对措施。

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便是试图从顶层设计上解决这些难题。它的构建“使学生发展的素养要求更加系统、更加连贯”,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介绍。

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成为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强调跨学科,更重视综合素养

何为核心素养?它与过去我们所强调的知识、技能等是什么关系?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华教授认为,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

在个体终身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许多素养来应对生活的各种情况,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伸出来的素养。其中,最关键、最必要、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被称为“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修订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比如核心素养中语言素养的概念,已经不是语文学科的概念,也不是外语的概念,这里如果使用‘技能’概念定位可能会低一点,但对它的特点可以说得非常清楚,它的特点是有效的表达和交流,其实是一种广义的语言概念,作为有效的表达和交流,远超了语文的范畴”。

核心素养也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

并且,“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广。“‘技能’更多地从能力角度讲,我们所提‘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这也符合我们的国情,落实起来更好一些。”刘恩山说,“我们如果强调知识的话,大家都会重视知识,强调能力的话也会一窝蜂,这个时候提出这个话题,兼顾了知识和能力,具有导向性。”

用核心素养来梳理培养目标,可以矫正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

核心素养的获得是后天的、可教可学的,具有发展连续性,也存在发展阶段的敏感性。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房屋的高度。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关键期的特点,错过了关键期就很难弥补”。

核心素养的作用以整合的方式发挥出来。尽管核心素养指标的内涵不同,发挥着不同作用,但彼此作用并非孤立,在实践中表现出一定整合性。

例如OECD指出,核心素养总框架包含了一系列具体指标,它们是整合在一起的,只不过在不同情境下各指标表现的程度不同。

澳大利亚梅尔委员会也提出,任何核心素养指标本身不构成一套独立体系,为了完成某一目标,素养应通过整合的方式发挥作用。

“核心素养的习得与养成必须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这也决定了对它的测量与评价必须具有综合性和发展性,对于课程设计与开发、教育质量评价技术等提出了新挑战。”张华认为。

核心素养体系将对课程、教学产生什么影响

一线教师最为关心的是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的关系,具体而言,就是核心素养体系将会对课程、教学产生什么影响?

据《意见》介绍,核心素养体系将成为课标修订的依据。

在张华看来,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将会对我国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科学化产生影响。因为“长期以来,我国确定课程目标以及各级各类教育目标的时候,习惯于将国家政策文件中的相关话语直接移植过来。这既导致课程目标或教育目标缺乏科学性且无法检测,沦于空泛与抽象,不能有效指导教育实践;又导致课程目标或教育目标缺乏针对性,无法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需求”。他期待,在适时引入“核心素养”这一体系后,课程目标能够进一步实现科学化。

刘恩山则认为,核心素养提出后,“目标更明确,因为这些要素提得更鲜明,它会把国家的教育方针突出表现在核心素养上,我们就可以在这个框架内更明确地定位学科教育。每个学科把这件事情做好,就可以更好发挥出学科课程的价值”。他进一步解释,“它可以清晰地提示你,生物学或者其他理科,在科学素养之外能做什么,比如,生物学里有没有语言素养或数学素养的问题?过去很多人没有去考虑,今天作为一种核心素养提出,语言素养、表达交流的能力也要落实到生物学习中,所以我们要组织学生去合作学习,去探究自主学习,这个过程中伴随着语言、人际交往的目标”。

“原来的学科任务仍然在课程标准之中,在同样的课程框架里,如果把这个框架比喻为一栋四层的大楼,每层代表不同的学段,我们可以装入新的设备,让大楼变得更加现代化或者功能更加完善。原来的办公系统、上下水系统都在,但加入了电子传感系统,让大楼的信息沟通、时间利用率会变得更高,这些东西可能不是我原有的东西,它们就是核心素养。”

同样,这套系统可以加入生物学科,也可以加入历史学科,各学科都具有这样的功能,整个功能合在一起,就是核心素养。所以,“它不仅仅是单一学科的,还要有一些辅助材料来支撑,彼此都撑起来后,就会变得更好。我觉得学科素养和核心素养是相辅相成的,核心素养的落实会强化学科素养,学科素养又为核心素养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刘恩山说。

在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总框架完成后,如何基于指标体系确定各学段的核心素养及其表现特点,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做好不同学段核心素养的纵向衔接,就成为核心素养最终落实和培养的重要环节。

为了实现核心素养与各学科课程的有机结合,教育部将组织研究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个学段核心素养具体指标的主要表现及水平特点,实现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总框架在各学段的垂直贯通。

“下一步需要在总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到各个学段,从素养发展的角度提出各学段学生在不同核心素养指标上的表现特点和水平,把指标体系具体化到各学段,确定核心素养在不同学段的关键内涵。”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介绍。

下载3读经典名著的好处是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素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3读经典名著的好处是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素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教育名著《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有感

    读教育名著《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有感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

    识字写字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

    识字写字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也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更是我们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最基本的技能。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把“喜欢学汉字”、“对学汉字有浓厚......

    我是怎样培养孩子读清华的

    《我是怎样培养孩子读清华的》 首先感谢各位家长抽出宝贵的时间和我一起分享培养孩子成才的感受,同时 感谢钟家村小学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极好的交流机会,家长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孩......

    职业道德是每个医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与培养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职业道德是每个医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与培养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摘要:职业道德是每个医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卫生学校有必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

    我是这样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安远县天心镇心怀小学 陈瑞敏)

    我是这样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 安远县天心镇心怀小学 陈瑞敏 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这就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