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治故事
我身边的法制故事
平时我们总觉得我们还小,法律跟我们是“八竿子打不着”。其实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法律无处不在,法律故事随时发生。其实生活中有许多不法之徒,如小偷小摸、抢劫、放火……我也曾亲眼目睹过一件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故事。
小时候经常听父辈们讲“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小时偷油,大时偷牛”。这话一点都不假,我的一个舅舅家有个最小的儿子,舅舅、舅妈都很惯他,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留给他,他有点什么小毛病也不怎么管。上学后,我这个表哥见别的同学经常在校门口买一些小零食吃,自己也想要,但舅舅觉得他长大了,应该培养他良好生活习惯了,就拒绝了他的要求。被拒绝了几次后,他不再开口要钱了,就擅自把家里的零钱“拿”走了。一次、两次、三次……他见舅舅、舅妈没有什么反应,自以为这种行为没有被发现,就大胆地从几毛到几元钱,甚至十几元也敢从家里拿,自己吃不完还请同学们吃。其实,他的这些小动作早被舅舅、舅妈发现了,他们觉得不是什么大事,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没当回事。后来,他从家里拿的钱越来越多,终于被舅舅、舅妈发现了,训了他几句,也没太认真。后来他们把钱放到他找不到地方,在自己家里找不到钱,他就到亲属朋友家里偷,因此经常受批评教育。
几年过去了,他没考上学,就在家里干点活。但从小养成的“习惯”没有改掉,总是从家里偷钱、偷东西卖,在外面吃喝玩乐。后来就到哪儿偷哪儿,亲戚朋友们没一个敢招惹他的。终于有一天,他“离家出走”了,四处漂泊一段时间后,没吃没喝也没弄到钱,就在他快走投无路时,邻村一个他不太熟的朋友家办喜事,他把人家的一辆新摩托车借了出来,说是他爸爸让他往城里送点东西,马上回来,天黑之前如果没有还车,就让人家到我舅舅家里取。结果,天黑之后,朋友去他家要摩托车,他的爸爸妈妈都不知道这件事,他也不见了踪影。邻村那家办喜事的人报了警,警察找到了他,发现他把六七千元的摩托买了二千元,花了个尽光。
警察把他抓进了劳教所,他在里面呆了两年,整个人瘦了一圈。他告诉我们里面很苦很累,每天干活,没一点自由!家人们见他有了这么多的感悟,觉得他应该改了!可是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他的老毛病又犯了,因为在网吧上网没钱就偷,再次被送进劳教所。那次我跟舅舅、舅妈去看他,见面时间很短,他流下了悔恨的泪水,他说对不起家人。他哭舅舅、舅妈也哭,仨人哭成一片!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分富贵与贫贱,今天我讲的这个故事使我受教育很深。法律从小抓起,从小要让孩子学法、懂法,才不会犯那么严重的错误。表哥就是因为小时候偷钱,爸爸妈妈不管,大了偷得越来越多,爸爸妈妈再管也管不住了,最终走向犯罪的道路。“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庭、社会都要负起责任,让孩子们从小遵纪守法,只有法律才能保护他们健康成长、维护社会良好秩序。
第二篇:法治故事
清晨,天刚刚亮,楼下就传来了各种喧嚣声,有小贩的吆喝声,有汽车的鸣笛声,还有就是人们嘈杂的说话声,还有的就是偶尔能听到风吹树叶的声音以及不远处传来的鸟叫声。一个老人拉开了窗帘,阳光顺着玻璃窗争先恐后的挤进房间。
一个忙着上班的年轻人挤上了公交车,他本打算边坐车边吃早餐的!可是公交车真的很挤,于是他找了一个很小的位置站着,打开了早餐,随着味道散开,周围的人都投来了异样的目光,有的人直接开始抱怨!他不得不收起了早餐,当他从包里掏纸擦嘴时,后面那个长得很坏的大叔,看到了他包里的钱以及银行卡。于是逐步向他靠近,并且在他身边摩擦,想要偷偷拿走他的钱!坐在他旁边椅子上的小孩看见了这一切,就准备喊出来,可是她的妈妈阻止了她,叫她不要多管闲事!旁边的一些人也看到了,但就是没有人说出来,然后那个坏人拿走了他的钱包!一直都没人告诉他这件事,直到他在路口下了车。这个时候他的手机响了,就在他往包里拿手机的时候发现,他的钱包不见了。他就转过头去看刚刚那辆公交车,那个坏人正向着他邪恶地笑着,正当他准备去追赶那辆公交车时,对面突然来了一辆货车,他还来不及躲,就被撞倒了,在没有人发现的情况下,那辆货车就急忙开走了,而这个时候在他不远处,有一个人向他走过来,就在我们都以为他要帮助他时,他拿起了他的手机和他手上的手表跑了!接着引来了旁边很多人围观,可是却没有一个人拿着手机去打急救电话,直到值班的保卫过来维持了秩序,然后叫来了救护车!
救护车把他弄上车之后,当地的警察开启盘问当时的情况,周围的人都纷纷说,不知道事情发生的经过,就看到他躺在路上了!值班的保卫怕追究责任,也都异口同声说事情发生得很突然,没有看到肇事者在哪里!可是由于这个地段又没有摄像头,所以没有人能够证明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警察也不知道从何查起,况且医院这边由于受害者的钱包、手机都没有在身上,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证明受害者的身份,家人也联系不上啊。可是手术是需要亲人签字才能进行的啊!而这些所谓的医生没有亲人的签字也不敢妄加行动,因为谁也不想承担这个责任,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再加上病人是处在昏迷状态,没有付医药费,连药也不给受害者用,就这样一直拖着,眼看受害者的情况越来越危急!却没有一个人愿意挺身而出的时候!一个老人缓慢的走进来了!他说他看到了事情的真相,事情发生的时候他正站在楼上的窗子旁边看日出,他一边看着一边感叹着时间的流逝!当他看着楼下的车辆来往的时候,这个年轻人下车了,并且朝着公交车的方向望去,似乎在寻找着什么,这个时候路边的货车就冲过来了,撞了这个年轻人。我依稀记得车牌号好像是:5894525。不一会儿后还有一个瘦瘦的男人,拿走了他的手机和他手上的东西!这些我都看到了。我愿意帮这个年轻人付医药费,我可以帮他亲人代签字,求你们了,救救他吧!再晚可能就没救了,医生护士听完这一切虽然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还是帮这个受害者做了手术,就这样这个年轻人得救了。
故事的结尾,这个案件查清楚了,该接受惩罚的人也受到了相应的惩罚,然后这个老人被当地的日报所刊登,被称为最美老人。他的事迹还被放在公交车上频繁播放,用于提醒人们,要学会做人,不要忽视了法律的存在,每个人都应该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团结,和谐,让这个社会越来越美丽!。
况且十九大刚刚过去不久,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贯彻新发展理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委态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我们每个人应履行的职责!
第三篇:古代法治故事
管仲 公私分明
管仲和鲍叔牙是生死之交。有一次齐桓公和管仲探讨下任国相的问题,齐桓公问:假如你要是死了,谁接任你的国相为好呢?管仲说出了一个人名,齐桓公又问:那么第二人选呢?管仲就又说了一个人的名字,齐桓公又问:那么第三人选呢?管仲就又说出了一个人名。齐桓公很不高兴的再次问:那么第四人选呢?管仲说:那就是鲍叔牙了!齐桓公说:我真的很奇怪,鲍叔牙对你那么好,听说以前你们一起做生意,他也老让着你,你辅佐公子纠时,还射过我一箭,要不是鲍叔牙说情,我早就把你杀了,后来鲍叔牙又在我面前积极推荐你为国相,怎么现在请你推荐下任国相的人选时,你竟然把鲍叔牙放在第四人选的位置上呢?你对得起人家鲍叔牙吗?管仲说:我们现在是在谈论谁做下任国相最合适的问题,您并没有问谁是我最感激、最要好的朋友呀!我们的私交很好,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嘛!
姬侨
不毁乡校
姬侨字子产。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
李悝 射箭断诉
李悝曾做过魏国的上地郡守。上地郡西与秦为邻,是魏国的边防要地,常与秦国发生军事冲突。为使上地郡军民 提高射箭技术,他下令以射箭来决断诉讼案的曲直,“中之者胜,不中者负”。令下后,人们都争相练习射技,日夜不停。后与秦国人作战,由于魏军射技精良,因而大败秦军。射技高低与是非的曲直是不能等同的,李悝用以决曲直的诉案,可能是一些久拖不决或无关紧要的一般讼 案。在战国时与强秦接境的地区,军事是压倒一切的任务,李悝用此法来鼓励人们习军事技术,并取得很好的效果,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大概因他在上地郡的政绩不错,魏文侯才任用他为相,支持他的改革。
商鞅 徙木立信
商鞅把变法方案制订出来后,怕新法令没有威信,老百姓不相信,推行不开,就想了个办法。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来长的木头,旁边贴了张告示说:“谁能把这根 木头扛到北门去,赏他十金。”不多会儿,木头周围就围满了人。
大伙儿心里直犯嘀咕:这根木头顶多百把斤,扛几里地不是什么难事,怎么给这么多的金子呢?或许设了什么圈套吧?结果谁也不敢去扛。卫鞅看没人扛,又把奖赏提高到五十金。这么一来,人们更疑惑了,都猜不透这新上任的左庶长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这时候只见一个粗壮汉子分开人群,跨上前去,说:“我来试试。”扛起木头就走。许多看热闹的人,好奇地跟着,一直跟到了北门。只见新上任的左庶长正在那里等着呢。他夸奖那个大汉说:“好,你能够相信和执行我的命令,真是一个良民。”随后就把准备好的五十金奖给了他。
这事儿很快就传开了,大家都说:“左庶长说话算数,说到做到,他的命令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啊!”
申不害 徇私谋官
申不害反对立法行私。“天道无私,是以恒正;天道常正,是以清明。”认为国君既要掌握驾驭群臣的“术”,又要做到正直无私,这样臣下才能忠于职守。他曾对韩昭侯说:“法者,见功而行赏,因能而受官。今君设法度而左右之请,此所以难行也。”然而,《战国策》中却记述了这样一件事:申不害私下请求韩昭侯给自己的堂兄封一个官职,韩昭侯不同意,申不害面露怨色。韩昭侯说:“这可是从你那里学到的治国之策啊!你常教寡人要按功劳大小授以官职等级,如今又请求为没有建立功业的兄弟封官,我是答应你的请求而抛弃你的学说呢?还是推行你的主张而拒绝你的请求呢?”申不害慌忙请罪,对韩昭侯说:“君王真是贤明君主,请您惩罚我吧!”对申不害“请仕其从兄官”这件事,史家历来多有微词,有说其虚伪投机的;亦有说其推行“法治”不坚决的,但从申不害重“术”和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来考察,倒不如说这是他对韩昭侯的一次试探,正是韩昭侯对“徇私谋官”的严正态度,使申不害看到韩昭侯真是一位有作为的贤明君主,从而坚定了助其变法革新的决心。
慎到 众人逐兔
慎到曾写过这么一个小故事:有一只兔子在田野里奔跑,有成百的人在后面追赶,并不是一只兔子可以分给一百个人,而是因为所有权没有确定下来的缘故啊。所有权没有确定下来,就是唐尧这样的圣王也没办法解决,何况一般的群众呢?
成群的兔子堆在市场上,行路的人都不去看它们一眼,这并不是人们不愿意得到兔子,而是由于这些兔子已经有主儿了。所有权已经确定下来了,有的人虽然品性粗野也不会再去争执了。
所以统治天下和国家,就在于定名分罢了。
李斯 焚书坑儒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因为儒生博士淳于越的言论,让秦始皇大为不满。李斯将 之归罪为读书的缘故,建议秦始皇下令焚书。按照李斯制定的法令,那是相当残苛的。凡是秦记以外的史书,不是博士(指掌管古今文史典籍的官)所藏的诗、书、百家语都要烧掉,只准留下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此后,如果有敢再谈论诗书者“弃市”(指在闹市区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称为弃市);“以古非今者族,(指一人有罪,父母兄弟妻子皆受刑,称为族)”;官吏如果知道而不检举者,与之同罪;令下后三十日仍不烧者,黥(意为用刀刺刻额颊等处)再潦上墨为“城旦”(一种刑罚,输边筑长城四年)。有想学习法令的,要以吏为师。
这次焚书的原因,是由于讨论是否分封的问题而引起的,无论是主张分封还是反对分封的大臣,都是为了秦始皇长久统治打算。他们并无根本利益上的对立。李斯借题发挥,最后竟造成焚书的结局。
韩非子 因才惹祸
韩非子是战国后期韩国的王族,他口吃,不善言辞却善著书,先后写出《孤愤》、《五蠹》、《说难》等。他的书传到秦国,秦王非常喜欢,并说:“我要是能见到此人,和他交往,死而无恨。”不久,因秦国攻韩,韩王不得不起用韩非,并派他出使秦国。秦王很喜欢韩非,但还没有决定是否留用。李斯知道韩非的本事比自己大,害怕秦王重用他,对自己的前途不利,就向秦王讲韩非的坏话。他说:“韩非是韩王的同族,大王要消灭各国,韩非爱韩不爱秦,这是人之常情。如果大王决定不用韩非,把他放走,对我们不利,不如把他杀掉。”秦王轻信李斯的话,把韩非抓起来。根据秦国法令的规定,狱中的囚犯无权上书申辩。韩非到秦国以后,又得罪了姚贾。姚贾为秦国立过功,深得秦王的重用,被任命为上卿。韩非却向秦王说,姚贾出身不高贵,当过大盗,在赵国做官时被赶跑了,认为用这样的人是很不应该的,使得秦王很扫兴。事后秦王又向姚贾问起韩非,姚贾当然不会讲韩非的好话。在李斯和姚贾的串通下,韩非没有办法,只好吃了李斯送来的毒药,自杀而死。
吴起 严明治军
吴起做将军时,和最下层的士卒同衣同食。睡觉时不铺席子,行军时不骑马坐车,亲自背干粮,和士卒共担劳苦。士卒中有人生疮,吴起就用嘴为他吸脓。这个士卒的母亲知道这事后大哭起来。别人说:“你儿子是个士卒,而将军亲自为他吸取疮上的脓,你为什么还要哭呢?”母亲说:“不是这样。往年吴公为他父亲吸过疮上的脓,他父亲作战时就一往无前地拼命,所以就战死了。现在吴公又为我儿子吸疮上的脓,我不知他又将死到那里了,所以我哭。”
第四篇:几个法治小故事
几个法治小故事
几个法治小故事
一、敬畏法律什么是法治国家?有两件事情和两个人给了我答案。前些日子,公司接待了一位美国的客户。这位叫尼尔森的美国商人一直生活在美国。谈判结束后,公司宴请尼尔森,了解到尼尔森喜欢吃鱼,我们就点了一道清炖虹鳟鱼。这道菜上来以后,尼尔森眼睛一亮,连说“谢谢”。看得出,他真的很喜欢这道菜。尼尔森在我们的谦让之下,夹了一块鱼肉。然而,肉还没有送到嘴里,就被他放回了盘子里。他很失望地对我们说:“很抱歉,我不能吃这条鱼了。”我们十分惊诧,很担心是卫生方面出了问题,引起了他的警觉。尼尔森却解释说:“根据我们美国的法律规定,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不能吃有籽的母鱼。你们看,这条鱼有籽啊,我不能吃。”公司的老总忙说:“没关系,这是在中国,中国没有这样的法律,你可以尽情品尝。”尼尔森却说:“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是美国人,我要遵守我们的法律。”尼尔森自始至终没有吃一口鱼肉。他的行为让在座的每一位都肃然起敬。一名普普通通的美国商人,在异国他乡都能够不受主人热情的影响,如此遵守法律、敬畏法律,这就是一个法治国家在自己公民身上打下的烙印。圣安东尼奥市的市长卡斯特罗有个不良的嗜好,就是抽烟。当时,中方的接待人员正在前台办理住宿手续,卡斯特罗的烟瘾上来了,坐卧不安。他的助手说:“再忍耐一会,等到自己房间里就可以抽烟了。”我看了看酒店的大堂,没有发现禁止抽烟的提示牌,就说:“在这里可以抽,这里没有禁止吸烟的规定。”卡斯特罗说:“这是酒店大厅,公共场合是不能抽烟的,这是法律规定的。”我说:“建议你去洗手间抽。”卡斯特罗摇摇头说:“洗手间也不是自家的,再等会吧。”我没有再解释。之前尼尔森的行为已经告诉了我,即使在中国,卡斯特罗也会遵守美国的法律。之后,我通过卡斯特罗的助手了解到,美国许多州都将公共场合禁止抽烟纳入到法律条文中,对违法者最高可判处十五天监禁。普通商人尼尔森敬畏法律不吃有籽的母鱼,而身为市长的卡斯特罗也因为法律规定而不在公共场合抽烟。哪怕他们身在中国,依然遵守本国的法律。这说明,他们守法不是因为在意违法所要付出的代价,而是因为他们自觉地对法律存有敬畏之心。美国有许许多多奇怪的法律,洛杉矶的一条法律禁止市民在街灯下捕捉飞蛾;加州中部的帕洛阿尔托市有一条法律,禁止在墙壁和其他任何垂直表面溜冰„„这些不可思议的法律条文即使有人违反了,当事人也不会付出多大代价,甚至没有相应惩罚,但却很少有人去碰触。像尼尔森和卡斯特罗一样,在一个法治社会里,法治意识已经深入到公民的灵魂里,每个人都对法律存在着极强的敬畏之心。在法治社会,无论你是普通人还是掌握公共权力的官员,都要服从法律,居于法律之下,而不是法律之上。如果有某种势力凌驾于法律之上,那么,人们就不会对法律有敬畏之感,法治也就会遭到破坏。苏格拉底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从掌握公共权力的人到普通民众,只有敬畏法律,信仰法律,一切以法律为准绳,社会才会是一个法治社会。
二、遵守规则1:《列宁守纪的故事》 “按次序理发” 有一次列宁去克里姆林宫理发室理发。当时,这个理发室只有两个理发师,忙不过来,很多人都坐着排队,等候理发。列宁进去后,大家连忙让座,并且请列宁先理,可是列宁却微笑着对大家说:“谢谢同志们的好意。不过这样做是要不得的,每个人都应该遵守公共秩序,按照先后次序理发。”他说完后,就随手搬了一把椅子,坐在最后一个位置上。2:《我也要遵守制度》 那还是在延安的时候,毛主席去医院看望关向应政委。两人愉快的在病房里交谈起来。护士进来说:“同志,医生吩咐,病人要安静,不能会客。”毛主席谦和的说:“对不起,小同志。”随即辞别关向应离开了病房。3:《无论谁都要遵守制度》 一次,周恩来去北戴河,需要看世界地图和一些书籍。工作人员给北戴河文化馆打电话,说有位领导要看世界地图和其他一些书籍。接电话的小黄回答:“我们有规定,图书不外借,要看请自己来。”周恩来便冒雨到图书馆借书。小黄一见是周总理,心里很懊悔,总理和蔼的说:“无论谁都要遵守制度。” 4:《这个战士应该表扬的》 有一次,刘少奇同志去散步,走到某炮兵阵地,想进去看看。站岗的战士不让进。随行人员上前对战士说:“少奇同志想去看看阵地。”战士认真地说:“上级有规定,要有上级指示才能看。”随行人员很生气,少奇同志却没有生气。反而笑着说:“回去吧!”说着就往回走。一边走一边告诉随行人员:“回去告诉那个战士的领导,不要批评他,他做得很对。”后来部队领导知道了,要批评那个战士,少奇同志再次让工作人员转告部队领导:“这个战士认真执行规定制度,不但不应批评,还应该表扬.”
三、程序正义
著名法学家边沁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两人分一块饼。只能用刀来切,没有任何的尺子、天平什么的测量工具来保证一刀下去,饼能公平得被分成平等的两份。也就是说,两人都有可能在这次利益的分配中吃亏或者占到便宜,这次分割,将注定是难以达到实质公平的。那么,怎样做才能让两人心服口服呢?
边沁给了一个答案:一人切,另一人先拿。
几年前震惊全美的辛普森杀妻案就是这么审结的。日裔法官在“全美国都知道辛普森就是杀人犯”的情况下宣布汤普森无罪,并当庭释放。这位法官在宣判完以后自己一个人躲在办公室里哭了起来——他也知道辛普森就是杀人犯,连辛普森自己都曾供认不讳的啊!但是,他——和那些自始至终都呼吁法院判处辛普森死刑的人,都接受了这个结果。那是一种真正的接受,怀着对法律的虔诚和尊敬的接受——因为这个判决是一个法律程序的结果。
法理曰:法的正义包含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但两者不能兼顾的时候,我们要如何作出取舍?康德曾就此有过精彩的阐述,他说:“一次不准确的判决污染的只是水流,而一次不公正的判决污染的却是水源。”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无论那一个,都不比另外一个距离真正的正义更近。但是,程序正义,却离法律的正义更近。
四、权利义务
众所周知,禁改放条例颁布后,使众多在城市内忙碌工作的人们在过节时有了更多的年味与乐趣。“燃放烟花是您的权利,依法燃放是您的义务”,在邻居之间,大家一起在小区内放烟花,其乐融融;同学家离的近的也可以一起放烟花增进友情„„国家给了我们在城市内放烟花的权利,我们也就要遵照国家的规定燃放。我国法律提倡和鼓励公民实施有益于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行为。对法律所提倡的,我们要积极去做,这是忠实履行义务的重要体现。我们应尽的义务有很多,例如: ① 过马路应走人行横道过街天桥,不横穿马路; ② 从不在文物上乱刻乱画,爱护公共财产; ③ 不随地乱仍瓜皮纸屑; ④ 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为父母分忧; ⑤ 有借有还不拖欠; ⑥ 对自己获得的报酬要主动缴税。以上的事我相信对大家来说都是小事,可越是小事我们就越应该注意。
五、依法维权
让“法”为我做主
市民讲述自己依法维权的故事
“不学法,不懂法,不知法律力量大。不依法,不用法,本身权益难得驾。”这是锦州市万年社区的一位居民姜女士的深刻感悟,并向记者讲述了她亲身经历的一次消费维权经历。
姜女士在石桥子街道万年社区的法制宣传教育中,深受教育和启发,在日常生活里特别关注法制节目和民生节目,比如:中央一套《今日说法》、《看见》、《王刚讲故事》、《生活早参考》、辽宁的《新北方》等节目。这些节目办得好,来自民间,贴近老百姓,让老百姓长知识、长见识,长学问,知法,懂法,少吃亏、少上当。姜女士从中得了不少的实惠。
前几天看了一期维权栏目“香油的秘密”,姜女士的心里深受震撼:“香油还有假的!”“真是防不胜防啊!”节目里食品检测专家教大家如何鉴别真假香油,而且鼓励普通的老百姓一旦买到假香油该如何拿起法律的武器去维权。
恰巧,姜女士第二天就在早市买了一瓶香油,花了5元钱。自从看了“香油的秘密”节目之后,姜女士生发了好奇的心,回家后,姜女士按照电视里教的方法去鉴别真假香油,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结果“山寨香油”、“奸商”“真蒙人”这些词在姜女士头脑里冒了出来。之前,姜女士经常买早市那家的香油,从来都没有怀疑过有问题。姜女士又怕自己冤枉了人家,就又去市场另一商家处买了一瓶现磨的小磨香油,经过多番比对,确定先买的那瓶香油真的有问题。
姜女士决定以后再也不买那家的香油了。随后又有了把香油退掉的想法,可也有点畏缩情绪,因为商家会有各种借口不给退,心想要是因为这5元钱的小事去跟人家“磨牙”觉得有些不值。但姜女士看着“山寨香油”实在是不能吃,想:“钱虽少但我的钱也不是白来的啊!”“去试一试?” “能退就最好了。”姜女士还是决定试着退掉,结果商家不但不给退,而且态度蛮横嚣张。这叫姜女士下定决心要拿起法律武器去维权。
在维权节目中,食品检测专家曾提醒老百姓:国家于2009年6月1日颁布了《食品安全法》。当老百姓买到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变质的、过期的、参假的食品时,不仅可以要求厂家或商家退回损失,还可以有求他们“以一赔十”。这条法律就是老百姓的“尚方宝剑”,用不用就看老百姓自己了。
随后姜女士找到市场的工商管理人员,说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明了电视维权节目中,专家如何教大家鉴别真假香油和《食品安全法》第96条的相关规定。工商管理人员被姜女士的有理有据的话深深折服。随后经工商管理人员检查认定,该商家所售香油确实有问题。在姜女士带领下工商管理人员找到了卖香油的商家,见有工商执法人员出现,商家面露惧色,并按照姜女士的要求退货还钱。
一瓶香油是小事,可通过这件事情让姜女士深刻知道:每个人都需要知法、懂法。知法懂法太重要了!只有知法懂法才会用法,通过法律手段使自己“不吃哑巴亏”,彰显法律的公正和力量。同时,使制假卖假的行为得到收敛和遏制,使市场上的伪劣假冒的商品越来越少。这样我们的社会才更和谐、更美好!
第五篇:法治小故事四则
法治小故事四则
1、鼠狱
张汤在西汉武帝时曾任廷尉、御史大夫,一生主持审判许多重大案件,用法严酷。他小时候即已显露出作法官的潜质。一次他父亲外出,他一人在家,老鼠将肉偷走。他父亲回来,很生气,动手打了他。张汤遂挖掘鼠洞,将老鼠捉拿归案,老鼠偷的肉还没有享用完,“鼠”赃俱获。张汤按正式审判程序,审讯老鼠,记录供词,写成文书,最后定罪判决,处老鼠以磔刑。其父回家看到他写的供辞文书如同出自一个老练的狱吏之手,大为惊讶。以后遂让张汤书写判案文书。
2、三尺法
杜周是西汉时有名的酷吏,为人持重少言、内心阴刻。皆任廷尉、御史大夫。汉武帝对他颇为欣赏。什么原因呢?一是因为他逐捕深治,二是他治狱,专以皇帝旨意为准。皇帝所讨厌的人构讼,他就枉法而陷之:皇帝欲开释的人,他就网开一面,找借口释放。有人就此责问他:“君为天下决平,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旨为狱,狱者固如是乎?”所谓三尺法指的是写在三尺长竹筒上的法律条文。对这样的责问,杜周一笑置之,振振有词地说:“三尺法,安在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应该说,杜周道的是实情,说出了封建社会里十分普遍的执法心态和现象。杜周能坦率承认这一点,还有几分可爱之处。
3、太守断牛
于仲文曾任北周时安国太守。他任太守时,有任、杜两家各失其牛。后来任家得到一头牛,两家都说是自己家的牛,各执一词,州郡长期不能断决。益州有一位官员说:于太守必有主意。于仲文接手此案后。说“此易解耳。”他令两家各把自己的牛群驱至郡衙前,又令人把要认领的牛放出来,结果要认领的牛走入任家的牛群。于仲文先前又令属吏悄悄微伤要认领的牛,借此观察两家的反应,任家见到后心疼不已,而杜家则无所谓。于是于仲文便据此下判将牛断给任家,杜氏服罪而去。
4、法当有常
狄仁杰是唐朝有名的大臣,仕宦历经高宗、武后两朝。他任大理丞时,一年之中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时称平恕。有一次,武卫大将权善才误砍昭陵柏树,狄仁杰奏罪当免职。唐有宗勃然作色,下令立诛权善才。狄仁杰又奏权罪不当死,高宗说:“善才陷我不孝,必须杀掉他才解我心头之恨。”左右的人听到这里,都朝狄仁杰使眼色,叫他离开殿廷,狄仁杰却不慌不忙地说:“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雄,臣遇以为不然。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百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一番说既婉转得体,又顾全了高宗的面子,其态度才缓和下来,善才幸免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