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战争片的想法
关于战争片的想法——看《巴顿将军》和《越战忠魂》
前两天连着看了《巴顿将军》和《越战忠魂》,如果划分类别,《越战忠魂》是不折不扣的战争片,《巴顿将军》则主要是传记片。两部电影时间跨越较长,可以看出明显的时代风格。
《越战忠魂》是典型的当代好莱坞战争片,事无巨细的描绘战场上的每一个细节,让人看清从枪中崩落的每一个弹壳,听见战士们紧张的每一声喘息,目睹炮火造成的每一个伤口,这些在银幕上都被极其真实地展现,几乎让人闻到了皮肤烧焦的臭味。极不稳定的摇晃镜头造成强烈的纪实感,让人无法置身事外。
《巴顿将军》的战争场面并没有这种细节的刻画,多为广角镜头的超大场面。这是一种战略的眼光,让我们站在巴顿的谋略高度去看战场,从而了解巴顿将军的宏韬伟略。电影的细节,多放在了巴顿将军个人性格的刻画上。电影将这个“暴戾的军神”展现得活灵活现。尽管这部电影也是美国军方的宣传片,但军神“暴虐”的一面,也展现得甚为淋漓。同时也不遗余力地去展现着他的博学多才,将这个英雄古典且浪漫的的诗人气息展现了出来,在电影中,展现了巴顿会拉丁文,会法文,对欧洲各古战场战事的了然于心,这让我们惧怕他的暴虐,同时却不得不钦佩他的学识与智慧。
这两部电影看完,让我感觉到了对战争的一丝恐惧,使得我又联想起以前看过的种种战争电影。多数战争电影并非是要宣扬战争的,但电影的宣传威力有时候却无法估计。特别是好莱坞的战争片,他们的终极目的是娱乐大众,然后赚钱。所以,电影中极其真实的紧张节奏与炮火满天的火爆画面有如一颗兴奋剂,时常使人神情激昂,激动得不能自已。从《拯救大兵瑞恩》起,貌似纪实,而实际上通过镜头将战争的紧张与暴力感施加于人心的手段就成为了战争片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似乎是最大程度还原战场情状的手法变成了一种最好的使人娱乐的方法。因为战场的真实是无比残酷的,真的被还原出来了,却献出了一派血腥与暴力的味道。而这正是商业片吸引人心的重要元素。
《越战忠魂》披上了一种悲情的外衣,但看到最后,我却发现这部电影几乎就是一场战斗的全面展示,基本不存在什么情节,战斗、防守、突围、支援、死亡、救伤,只要是战场上所有的,便统统拍出来给人看,不放过任何能触动人心的细节。有伤口就来个特写,有爆炸就炸得轰轰烈烈一些。我们可以看到战争的残酷,但残酷经过激烈展示后,似乎将战争变成了一场游戏。
《巴顿将军》并没有那么娱乐化。但是这部电影对战争狂人的内心挖掘要更深入一些,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人的角度而不是从纪实的战斗角度来看战争。巴顿对战争的态度,显然要比《越战忠魂》里的战斗场面更让人感觉恐惧。在影片开头那面巨大的美国国旗前,巴顿发表了一通长达六分钟的演讲,其中的话奠定了这个战争狂热分子的基调,他说对士兵们说,二十年后,你会庆幸自己参加了此次世界大战。战争之后,当你在壁炉边,孙子坐在你的膝盖上问你:“爷爷,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干什么呢?”你不用尴尬地干咳一声,把孙子移到另一个膝盖上,吞吞吐吐地说:“啊„„爷爷我当时在路易斯安那铲粪。”与此相反,弟兄们,你可以直盯着他的眼睛,理直气壮地说:“孙子,爷爷我当年在第三集团军和那个狗娘养的乔治.巴顿并肩作战!”
就在这电影开头六分多钟的演讲中,让人看清了这位将军的战争之心。
当巴顿来到古战场时,他总像一个诗人一般的说,他的心属于这些战场。当诗情与战争狂热融合到一个人身上的时候,战争变成了一首变态的诗,这首诗的意义,充塞狂人胸臆,而让观者不寒而栗。
自有电影以来,战争片已拍过无数,而电影中或沉痛,或悲情,或豪迈的战争情绪,都变成战争的注脚。这注脚没法注释战争的意义,只能是在战争的铁蹄下一声呐喊,或一次呻吟。其对于观者的作用,却无法定义。
第二篇:战争片观后感
战争片观后感
战争片观后感1
去年冬天,我观看了一部电影——《强渡大渡河》。看完这部电影,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就是红军为了守卫泸定桥,和介石的部队殊死搏斗的故事。
影片情节十分惊险,特别是有一段马上就要开始战斗是的手表滴答声,给人以一种时刻都会灭亡的感觉。
其中,最打动我的情节就是前方的战士一边铺桥,一边也就会掉下去一位战士。战士们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我不由得想起了毛泽东的《七言.律诗》——“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大渡桥虽然十分险恶,但红军战士的这种精神,也许是大渡桥被感化了,没有被介石夺走。
影片虽然结束了,但我想到了我自己——不好好学习、乱花钱……怎么对得起为国捐躯的、英勇顽强的红军战士!
红军战士们用生命给我们换来了现在这明亮的教室、幸福的生活,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
为了让红军战士们安心,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热爱祖国!
战争片观后感2
今天,我们看了一场电影,片名就是《小鬼特种兵》。
我们来到学校后,就惦记着下午的电影了,终于,熬到了上午放学,匆匆地吃完午饭我们便踏上了去电影院的征程。
电影开始放映了,影剧院里一片寂静,里面的'主人公是一群小孩子,他们不怕死,很勇敢,而且他们的武器就是一个弹弓。
我觉得最搞笑的部分是:有两个日本人,他们砸了别人的铺子,来到了一个鞭炮铺,他们抢了二大串鞭炮,后来那个卖鞭炮的人想让他们所鞭炮还给他,可只“要”是来了就是一顿毒打,其中的两个小孩生气了,他们先用弹弓打他们的眼睛,让他们看不见,又用筐扣住他们的头,他们在挣扎时鞭炮掉了,那一个小孩用火,把棍子点着,点燃了导火线,两个人被炸得嚎嚎直叫,我便大笑起来,并想,以后再让他们日本欺负中国人,这就是你们的后果! 我非常喜欢这部片子,以后我一定要当一个科学家,发明出厉害的武器,让别人不敢再欺负我们中国人,我们中国!
战争片观后感3
观众们将一腔热情投入《长津湖》,收获的是176分钟的震撼与感动:“真刀实枪、真情实感,匠心见品质!”“战争场面是实打实的震撼,身临其境之感,每一处细节都扣人心弦,看哭了好几次。”更有志愿军家属观影后思念家人,写下的长评令人观之落泪:“我的`爷爷曾是一名志愿军战士。今天看完《长津湖》,当赴朝火车的车门被拉开,眼前呼啸而过的是长城与山河。那一瞬间,映着影
院里的血色残阳,突然觉得自己的灵魂来到了我爷爷身上。爷爷,我最可爱的人,我想你了。”
影片《长津湖》以战争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全情全景地还原了这场史诗战役,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服从命令决不退缩的精神,不惧强敌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通过对这段历史加以回顾与呈现,电影《长津湖》引导激励中华儿女铭记伟大胜利、凝聚奋进力量,致敬最可爱的人。
战争片观后感4
爱国电影有许多,可这次我只给你们说一个,它的名字就是--《举起手来2:追击阿多丸号》。因为阿多丸号上载有中国的国宝,中国的爱国人士就在阿多丸号与日本人斗智斗勇,就是为了夺回国宝。
整个电影就是讲一个生动的故事,不仅仅是一部爱国电影,还是一部搞笑电影,潘长江把鬼子“罗圈腿”演得活灵活现的,记忆最深刻,只要他一出场,搞笑就无处不在,其中有一个片段是:潘长江看见鬼子的飞机过来了,吓得掉头窜进营帐里,谁知,飞机飞过的'时候,勾住营帐的绳子,潘长江抓着营帐的主杆,随着飞机飞到了日本,营帐在后面挂着,好像滑翔伞一样飞着,当美军战斗机实施空中拦截的时候,美军飞行员被潘长江给自己招手的一幕吓呆了。
这部电影的主要人物有:足智多谋的抗日民兵——郭达、日本独眼军官——张晓宁、罗圈腿——潘长江……等等。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要了解历史,勿忘国耻,好好学习,要发奋图强,做一名有骨气的中国人。
战争片观后感5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心里有很多感想。这部电影讲述了战争中的一次经典战役一一长津湖战役。故事的背景是在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当时,陆战一师潜到长津湖西侧,这里有连绵起伏的.万重山。志愿军们清楚地知道,前方的美军有数十万人,拥有着世界上最先进的装备一陆战一师师部和部分工兵有3000人,湖东侧,陆军第七师31团有4000人,陆战-师的一团和五团共8000人,并且还有第一航空联队的空中支援。但我方志愿军,装备不好,只能“硬打”。
长津湖这部影片,一部分是通过采访当年作战老兵的回忆还原出来的。志愿军当时没有多少棉套,可能是老天爷也在作怪,夜晚最低的温度竟低达零下40度,让志愿军的战斗雪上加霜。电影里有句话我印象深刻:这场战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打。正是先辈们的无畏奉献,才让我们有了美好的今天,我们更要好好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努力奋斗,为中华复兴而读书!
战争片观后感6
昨天下午,学校组织了三四五年级的学生观看了电影《铁道游击队》,故事的确很一吸引人,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电影里的.女游击队员,叫芳林嫂。
她生活得很苦,她的苦与日本鬼子有着联系,所以她也渐渐成为一名游击队员,和男游击队员一起痛教化的柜子做斗争,她真了不起。当她处在危险中时,她沉着勇敢,虽然她连手榴弹都不会使,但她最终变成了英勇的游击队员。
我在这部电影中,感受到了人们在危险的处境中,仍有着坚强不屈,永不放弃的精神和坚定不移的毅力。并靠着这精神和毅力,征服了困难与挫折。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这另人敬佩的精神和毅力,争取能够努力学习,取得理想的成绩。芳林嫂是我们的榜样他们是靠自己的生命保卫了我们的祖国,为我们民族能够生存并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们不能辜负他们,要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富强,也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篇:战争片的意识形态分析
平顶山学院体育系2010级 《好莱坞电影赏析》期末论文
《战争片的意识形态分析》
战争片的意识形态分析
班级10级社会体育 姓名 吕寻秀 学号 101090128 摘要:战争片亦称“军事片”。以战争史上重大军事行动为题材的影片,有通过战争事件、战役经过和战斗场面的描写,刻画人物性格,树立英雄形象;也有通过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描写,形象地阐释某一重大军事行动、军事思想和军事原则;还有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心灵创伤。多歌颂杰出的军事统帅、著名将领和军事家的战功和业绩。
关键词:经济大萧条、英雄主义、道德理想主义
正文引言:作为审美意象和社会镜像,好莱坞电影的商业化生产成为一个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最为权威的参照系统,也可能制造一个最为有效的社会骗局。好莱坞战争片不仅是美国对本国历史上几次战争的反思,更是作为一个潜文本折射出这个民族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本文试图读解好莱坞20世纪70年代至本世纪初战争片中的意识形态和文化。
一 丛林困境与社会困局
在美国文化中,战争电影与国家民族自尊不可分割,国家的“伟大”意味着拥有并实施强大的军事力量。但从上世纪70 年代中期至80 年代初越战失败,苏联入侵阿富汗,美伊人质事件等一系列事件重创了美国的军事帝国。而在美国国内,经济衰退的阴霆笼罩社会, “水门事件”、“洛克希德公司行贿案”等丑闻又暴露了政府和企业的腐败。内外交困的处境使得观众在越战电影中找到最好的宣泄和认同对象。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猎鹿人》、《现代启示录》等一些越战片都以“丛林”意象表现“困境”主题。大量航拍和丛林中移动镜头将东南亚湿热芜杂的雨林表现得深邃莫测,危机四伏。紧张茫然的美国士兵身陷其中,“敌人”基本上都是以一种单一平面化的危险信号出场的。像《现代启示录》用远景镜头展示河岸密林里冲锋枪喷射的火舌,《野战排》中的移动摄影使越南士兵如鬼魅般在树林中穿行,时隐时现。《全金属外壳》用急速的推拉镜头表现越南狙击手的枪口,诸如此类。因为在美军中,越南士兵没有个性和感情,只意味着丛林里的危险,所以这些“敌人”在影片中都不是以一个个具体的“人”的形象出现,他们已经同密匝的热带树木和遮天蔽日的枝叶融为一体,组成一个整体的“丛林”意象,寓示着一种草木皆兵式的危险和困境。这类“困境”意象一直在好莱坞的战争(尤其是失败的战争)片中延续。《猎鹿人》中迈克和同伴抱着树干在循公河上无助地漂流。《越战忠魂》的德兰山谷夜色中,越南士兵幽灵似的突然出现在美军身前。《黑鹰坠落》展现了索马里狭窄错综的街巷和灰尘迷雾。这些意象都把战争中美军困境体现得淋漓尽致。
越战中的美军处境是茫然无助、困兽犹斗,而那段时期美国人民的生活也承受着失业、通货膨胀和社会动荡。当《猎鹿人》中迈克和尼克被敌人逼迫着玩轮盘赌的时候,当《全金属外壳》中士兵小丑眼看身边弟兄一个个被射杀而不知狙击手藏于何处的时候,当《野战排》里的莱思身中数弹跪倒在地,痛苦无望地把双臂举向天空的时候,当《越战忠魂》中美国士兵 1 在黑暗丛林中四面楚歌的时候,那种无力改变现实处境的悲哀和无助,以及对未来充满迷茫只得听天由命的心态,在战场上的美国士兵与国内民众之间达到了统一,并在影片中找到绝佳的意象诊释。
二 天生权威与军国主义的复兴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 年代初,随着自由主义大潮衰退,右翼保守势力开始统治美国政坛,饱受经济困境之苦的美国民众也迫切需要军事力量的复兴来重拾信心。纵观历史,美国军国主义从那时开始走上了复兴之路,好莱坞的战争片发展轨迹也是如此。尽管越战结束后,出现了《还乡》、《全金属外壳》等一些反战作品,但并没有成为美国商业片主流。而从《猎鹿人》、《现代启示录》、《星球大战》系列一直到之后的《拯救大兵瑞恩》等,这些获得票房成功的影片大都塑造了一个英雄权威的形象,宣扬了美国的军国主义。
好莱坞战争片中的英雄形象是与传统家长制的男性权威一脉相承的。这种男性权威不是自由主义民主选举出来的政客,也不是官僚体制中产生的技术专家,而是一种天生的,类似神赐命定般的精英领袖。他通过天生直觉和超凡才能以及人格魅力成为所向披靡的勇士和领袖。这种形象在美国现实社会中是家庭中的父亲、资本主义小商业主、西部拓荒者或牛仔,在战争影片中就是那些个体军人权威。例如《猎鹿人》中的迈克罗伯特·德尼罗饰和《现代启示录》中的库尔兹上校马龙·白兰度饰。
《猎鹿人》中的迈克虽然是一名宾夕法尼亚州的普通炼钢工人,但影片把他提升到一个世俗神灵式的形象高度。在越南他不仅命定般的赢得了轮盘赌,之后还承担起拯救同伴生命和灵魂的责任。影片最具意象化的场景就是狩猎。这种山区居民的普通活动被导演用色彩、音乐和构图表现成仪式化的场景。油画色调的山岭配合教堂唱诗班的歌声,既建构了一个充满原始野性和本能冲动的意象,又营造出一个圣洁崇高的教堂般的意境,与现代社会的钢厂工作、酒吧娱乐这些喧嚣杂乱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影片将迈克孤身一人置于这种群山环境之中,从而把他推向独一无二的权威膜拜高度。这种反对现代工具理性、信奉人类原始本能的权威观念在《现代启示录》中更进一步,达到了原始图腾崇拜的地步。片中威尔上校被排遣寻找和刺杀库尔兹上校。在威尔这一方是军营、武器、虚伪的长官和惶恐的士兵,导演用光亮平板的色调和中镜、全景镜头来展现多个人物和设备;而库尔兹那里的整体影调幽暗深沉,处处是山林、雾气、悬挂的尸体、众多涂着油彩的信徒、祭祀仪式等等,导演用大量近景和特写以及高反差的光影来单独展现库尔兹上校的面部和头颅的细节。可以说威尔上校代表着越南美军腐败愚蠢的庞大官僚体系,而在柬埔寨占山为王的库尔兹上校则代表了原始神秘的个人崇拜。驳船在狭长河道上的逆流之旅寓示着从现代西方科学到古老东方宗教、从工具理性到本能激情、从官僚系统到个人权威的转变。库尔兹成为受人供奉的诗人和神灵,而威尔也逐步从一个听命于人的杀手转变为对库尔兹的自由人格和权力的认同。当威尔杀死库尔兹之后,也受到当地山民的顶礼膜拜。镜头中正立的威尔头颅与佛像重叠(影片开头威尔的头颅倒置,与佛像相反)隐喻了脆弱被动的威尔完成了俄狄浦斯拭父之举,获得了库尔兹的自由和权力。
上世纪70 年代以来,自由主义官僚冷冰冰的工具理性和福利政策并没有让美国民众摆脱生活困境,结果保守主义观念中这种充满生命潜能的天生权威成为大众偶像。美国民众其是退伍老兵依托这种历经战火淬炼、神灵般的男性精英,补偿了经济衰退和越战失败带来的羞耻和失落。从这个角度讲,与其说《猎鹿人》、《现代启示录》是控诉战争对人性摧残的反战电影,毋宁说是重扬男性军事英雄主义的发韧之作,它们让美国民众从伤痛和压抑转向信心和尊严的重建。《猎鹿人》的结尾,人们一起唱起《天佑美国》的意图也在于此。在美苏冷战 2 的80年代,《星球大战》中的绝地武士卢克、《兰博》系列中的兰博都是这种权威类型的角色。《星》片中的绝地武士的激光“剑”是原始武器和未来科技奇妙的意象结合,代表了现代美国对原始生命“利比多”的崇拜。1990年之后的波斯湾战争、“9·11”事件以及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重新确立了美国军事帝国声誉,也激起了民众用武力打击恐怖主义的斗志和热忱,电影中天生权威的形象也随之再次出现—《拯救大兵瑞恩》中的米勒上尉、《越战忠魂》中的摩尔少校乃至《指环王》中的阿拉贡。好莱坞战争影片迎合美国军国主义的振兴持续至今。
三 上帝、异端与道德理想主义
美国的道德理想主义与基督教文化是同根同源的。美国民众认为他们是上帝的“特选民族” ,美国国土是上帝的“应许之地”。这种“公民宗教”把国家政治和民族主义全部神圣化和理想化,为战争找到宗教依据。
秉承着这种基督教圣徒气质,《猎鹿人》中教堂尖顶的意象反复出现,教堂婚礼展现得肃穆又详尽。《全金属外壳》中的士兵对着自己的枪械祷告,《越战忠魂》里摩尔上校在教堂祈祷,片中美国内战时期卡斯特将军的部队被印第安人屠杀的插图几次出现, 1.由此越战被比作了白种盎格鲁一萨克逊新教徒征服“异教徒”印第安人的圣战。好莱坞战争片中的飞机(尤其是直升机)也被赋予此种意义,它雄鹰一般盘旋于天空 ,下面是苍茫丛林或灰蒙市井。这种空间构图以及大量俯视镜头被好莱坞不厌其烦地使用,以致于成为了战争片(尤其是越战片)的标志性意象。它们给予观众居高临下掌控一切的视觉快感和心理优势,同时也是“上帝”、“神谕”、“特权”等意识形态的显影。《现代启示录》中开篇镜头是飞机投下凝固汽油弹使丛林化为火海,而《越战忠魂》更是着力渲染空投燃烧弹焚烧越南士兵的场景。这种“天火”意象渗透着影片制作者的潜意识一一基督教用“火”烧死异端的天谴式惩罚。让直升机承载意象和意识形态双重意义最明显的当数《黑鹰坠落》,尤其是黑鹰直升机飞行的画面剪辑和从天而降的场景,导演斯科特的镜头以拜物教式的目光抚摸着这种现代美军的时髦装备,以致于飞机坠毁于摩加迪沙的街道仿佛是折翼的天使坠落凡间,美国士兵保护坠机现场如同保护圣地一般。在一场夜战中,直升机的机炮射出一串串绚烂的火光,地面上的索马里人如草芥般一片片倒下,镜头把一场血腥屠杀演变成痛快刺激的视听享受,达到了“情感间离”的奇效,从而实现了意识形态操纵。美国文化中的道德理想主义总会把战争看作是善与恶、光明与黑暗、自由与独裁的斗争。《拯救大兵瑞恩》用整幅画面的国旗、跳姗的老兵和一排排十字架墓碑这些意象奠定了严肃崇敬的基调,接着用25 分钟展现了诺曼底登陆—摇晃眩晕的跟拍镜头,撼人心魄的炮声和凌厉的子弹破空声,溅满水珠和鲜血的摄影机镜片,尖叫的伤兵和寻找自己断肢的地狱般情景。这一组残酷意象复原了颗粒粗糙的战地老照片和新闻记录片,而那些历史影像资料已成为二战美军神圣和正义的象征。《珍珠港》则宣扬了“自由”、“民主”的观念,当日军发动袭击的时候,高高在上的军官令一挥,飞行员头缠白布开始自杀式行动。而美军士兵则围坐在长官身边。当军官问道“谁愿意出战,上前一步”的时候,影片用慢镜头表现英勇士兵自愿向前踏出的脚步。
而作为“邪恶异端”的敌人必是独裁、残暴、缺乏人性特征和感情的群体。《星球大战》敌人是“帝国” ,反抗者是“共和联邦” ,这种早期资本主义反抗封建主义的战争表述在80年代被转译为西方世界打击纳粹,以及对抗苏联的冷战模式。片中帝国军队类似于德国纳粹,而他们的将军则穿着二战时期的苏联军服。士兵都是白色装束、同样大小的“一体化”呆板模样,这是美国对社会主义的恐惧和理解。作为《星球大战》20多年之后魔幻翻版《指环王》,天行者卢克换成了人族王子阿拉贡,他率人类,与精灵、霍比族人结成联盟击败索隆的魔军。3 魔军也同样是整齐划一,没有人性的怪物,至于“索隆”作为独裁意象已经被单一绝对化为一只魔眼。敌人的领地也必是恐怖的,除了《早安越南》等少数影片之外,大部分越战影片都是简单地把越南描绘成荒蛮危险的地方。《全金属外壳》中的越南是处处燃烧的黑暗废墟,《野战排》中的越南是充满蚊虫的丛林《,越战忠魂》中的越南士兵隐藏在阴暗狭窄的地洞中。《黑鹰坠落》中的索马里风沙弥漫、枯萎贫痔,断壁残垣,当美军士兵逃出市区的时候,索马里的居民默默无声地站在废墟中,黝黑的肤色与硝烟融合在一起,远景镜头把他们刻画成一群地狱魔鬼式的恐怖群像。与敌方相比,《珍珠港》、《越战忠魂》等影片都选取风光优美的美国乡村小镇来表现家乡。黄绿明亮的色调,温馨和睦的邻里,温柔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的脸庞都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这是一个看不出“大萧条”、社会动荡和种族主义影响与站污的大后方。而在美国人的价值观中,他们不仅要保卫家园,还担当了上帝所赋予的垂范、拯救世界的重任。如果说《星球大战》中的死星隐喻了冷战时期的核武器,那么《指环王》中的魔戒就是如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象征。勇士们不但要抵抗住死星、指环这些贪欲、权力的意象的诱惑,还要义无反顾地消灭这些威胁。就像浮士德对抗魔鬼靡菲斯特一样,《星球大战》中的卢克对抗死星的诱惑,《指环王》中的弗罗多和阿拉贡对抗小鬼咕噜和魔戒的诱惑,完成了拯救世界的历险。总之,在资本主义全球化过程中,好莱坞战争片的正义和自由、善良和勇气、亲情和友情、禁欲和责任这些主题是美国对外宣扬武功和输出意识形态的幌子;在道德模糊、权威消解的后现代,它们又可以作为美国自身社会道德伦理的反鉴之镜。
第四篇:战争片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
战争片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
战争片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
信仰是人精神意义上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我们平衡物欲的工具。大多数人选择的是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更容易生存下来的信仰。而如果选择偏离主流的信仰,我们为了捍卫信仰所付出的努力就注定要比其他人更多一些,这条路也会坎坷崎岖。
看完HacksawRidge我想起爸妈以前总叮嘱我的一句话:人不能太怪。虽然多年来一直被这么警告着,我还是选择做了一个怪人:内心深处,比起来自社会的评判标准,我更相信通过自我审视得出来的一套理论。我想,如果不是冒着枪林弹雨救了几十条人命,成为人人景仰的英雄,DesmondDoss在他人的眼里也一样只是个普通的怪人:身为一个军人宁愿蹲监狱也不肯拿枪。不了解他的人只会简单地把这个信仰误解为懦夫行为。
每个人不同的经历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我们不同的信仰,各种各样的信仰又让我们成为了不同的人。Desmond小时候打架用砖头砸晕自己兄弟后仿佛接受神谕一般正好看到了墙上的十诫之一:不可杀人。长大后他对醉酒施暴的父亲举枪,虽未按下扳机,但也感受到自己戾气的可怕。这些经历让他坚定了从此绝不碰枪的信仰。经历的不同多少让我们成为彼此眼中的怪人。
Desmond严格执行自己不杀人的原则,到底要的是什么,也许他自己也无法说出个究竟。是反对暴力吗?不尽然。你也许会注意到:其实Desmond并不反对战争,并不反对他人杀人。他上战场做医疗兵虽是救人性命,但实质上也是为杀人的人服务。有段情节更能说明这点,在救援负伤的中士时,Desmond用一块布拖着中士,一边自己在前飞奔带他撤离战场,一边让他开枪射杀追上来的日本人。这有点“救命我来,杀人你去”的态度。可见他理解战争的意义,并不绝对反对杀戮。他只是自己下不了手,因为这是他自己的信仰。
说起来有趣,信仰似乎并不是理性的,有时候也没有逻辑,但正是这种不完全理性让信仰成为了我们自由意志的证明。很多时候我们坚持信仰的理由太脆弱,只是刚好够说服自己一个人而已。所以Desmond并没有成为向世界宣扬非暴力的圣人,也并不去阻止他人杀戮。“不杀”只是他给自己一个人定下的原则而已(同时也是他作为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信徒的教条,但并不矛盾)。这些信念让我们成为了和别人不同的人,也让我们感受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随着社会既定程序运行的一个零件。
我们身在社会中,特别是影片中战场这样极端的环境,为了服从秩序,个人的信仰就变得难以捍卫。社会对每个人的行为有预设的期待,军营更是需要绝对服从的地方。过于纵容每个人按照自己的信仰各行其是必然导致社会运行的低效,这个道理谁都懂,不过多讨论。
但我仍相信社会既需要秩序,也需要自由和包容。我们宁愿看到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却稍显离经叛道的信仰被温柔以待,而不是每个人都道貌岸然地标榜一致的道德标准,内心深处却各怀鬼胎。我也可以预料到会有一堆热血军事宅会在评论区大喊:打仗就是要冷血,纵容圣母婊大家都玩完。Desmond的不朽事迹就是给这些绝对化的论断一个响亮的耳光。他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偏离主流的个人信仰,仍然可以通过执行者的诚意和努力被主流社会认可。因为这种个人信仰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最终目的是一样的:为了更多人的福祉以及最终的和平。
因此影片也在时刻地提醒我们不要忘了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和平。作为战争片,HacksawRidge所展现的战场上宛如地狱般的残酷气氛和以往战争片所渲染的紧张刺激感是风格迥异的。我相信这种写实的表现手法就是为了告诉我们:战场不是一个为了展现英雄主义而存在的有趣的地方,我们只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被迫用战争手段来捍卫和平。正因为善良的人们秉持着这样的信念走上战场,Desmond的不杀信念才能在夹缝中最终生存下来,也让他最终有证明自己的机会。
但是坚持自己的信仰从来都不是那么可以乐观的事。影片在表现个人信仰与集体秩序的矛盾方面还是显得有些理想化。其中两个细节我个人就觉得有点过。一段是全连士兵花十分钟时间等Desmond做完周六祈祷再发动进攻。一段是在战局紧张之际Desmond却坚持让人帮他取回掉落的圣经。这两个情节固然体现了Desmond重新赢得了他人的尊重甚至反过来动摇了集体的价值观,但从实际情况来说,如果真这么做,也许会影响战局或危急他人生命。所以我觉得这两点在战争中并不是可以向个人信仰妥协的部分。而另一点比较可悲的是,前半部分Desmond可以幸免军事法庭的裁决,其实一部分也是靠了老爸老战友的关系。现实比理想还是要残酷太多,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一步,并不会给偏离主流的个人信仰太多生存空间。我们应该意识到,比起Desmond,有更多人在维护自己信仰的战斗中最终消亡或者屈服,并没有熬到那个让自己来得及发声的时刻。
因此作为少数闪现了信仰光辉的个例,Desmond的故事更值得为人传颂。这样的壮举需要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对Desmond来说,信仰和纪律的斗争就已经够激烈了,生命只能远远地排在后面。所以当上尉问他你能为这场战争做什么的时候,他的回答是我已经准备好了献出生命。上尉告诉他:你的命没法帮我们打赢这场战争。但我想说:他救回来的那些命可以。
战争片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
《血战钢锯岭》这部电影已经上映一段时间。从电影刚上映那天起,对这部电影的兴趣就一直在我心中蠢蠢欲动。直到昨天,心中对于这部电影的兴趣终于促使我走进电影院。
这的确是一部全程无尿点的好电影,被誉为自《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最成功最好看的二战题材战争片,同时这部电影也被中国观众戏称为美国版“抗日神剧”。
什么是好的战争片?在看这部电影之前虽然心里有一个概念和标准,但看完这部电影之后,觉得非常有必要通过写作来梳理一下。特别强调,我以下总结的好战争片必备特质,在《血战钢锯岭》中全都看到了。
1、不宣扬战争。这一条应该是所有能被称得上好战争片最基础、最重要的一条特质。真正好的战争片它会告诉你,战争是一场肮脏、恐怖、血腥的杀戮。这件事没有本质上的正义与非正义,只有利益。战场是地狱,战争是你死我活。通过对战争、战场的恐怖描述,告诉那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一定要珍惜和平,远离战争。
2、真实的反应人性。在死亡面前,谁都是脆弱的。会逃跑、会害怕、会恐惧、会叛变、会发疯、会不知所措、会尿裤子,会六亲不认、会抛弃战友、也可能会宁死不屈、永不投降。总之在死亡面前,我们总能看到最最真实的人性。对人性的刻画有多深刻,这部电影就能给观众留下多深的印象。遇到董存瑞、黄继光的几率比中500万彩票的几率还低,何况这还是被人杜撰夸大出来的。好的战争片会让你看到:在战争面前,人的本性最真实的一面。
3、不粉饰死亡。战争来临时,死亡是一件太过平常的事情。好的战争片不会刻意放大某个人的死亡,不会让某个人中枪之后大脑还能做出多么清晰的判断,不会让被炸弹炸死的英雄还衣冠整齐。死亡对谁都是平等的,在炼狱一般的战场,不论是英勇的死去还是卑微的死去,死相都不会太好看。
4、不矮化敌人。可以说某些中国导演在矮化敌人这点上做的非常好,小兵张嘎都能消灭掉日本鬼子一个连队。试问就这样猪一般的日本人还用抗战8年?给我一队城管我就占领日本本土了。聪明的导演都是通过刻画敌人的凶残去体现自己的英勇,在中国,我们打日本就像大人打小孩儿一样。恶意丑化日本人,去宣扬自己的光辉形象,只会让全世界人认为你是傻逼。
5、不会无视常识。战争本质就是打钱和打技术。别扯什么“亮剑精神”,那是狗屁。拿着砍刀冲向机关枪,那不是“亮剑精神”,那是二傻子。技术高低决定了战争胜负,在强大的技术面前士兵就是炮灰,什么狗屁精神都扯淡,技术带来的恐惧能把你所有的训练、精神扫荡殆尽。相比中国,什么手撕鬼子、轻功躲子弹都是常事。
战争片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
作为一个胆小的姑娘,从来不敢看恐怖片和暴力血腥的电影,在这部电影在国内首映的时候还是陪男朋友去看了,准备好了我的观影必备:围巾,用来挡眼睛,哈哈,丢人。那么说说血战钢锯岭观后感吧。
影片的前半部分还算平和,讲述了多斯童年和少年的经历,以及暖暖的恋爱经历,一个看似平凡的男人内心却无比强大,他善良、喜欢和自然接触、虔诚、专一又腼腆,可谁能想到他是那么的执着坚强。在那个人人都希望为国抗争的年代,多斯也不例外的入伍了,虽然体能很好,但他的信仰和童年的经历告诉他,他不愿意去杀人,不拿枪,甚至因为这样的坚持成了军营里的异类,处处受到排挤,甚至要上军事法庭受审,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他的坚持,他想做的只是去救人,而不是去杀戮。
在上战场之后,全片的R级战争片开始展开了它的面貌,我的天呢,我胆小的绷直了腿和后背,拿着围巾随时准备捂眼睛,在坚持了五分钟之后,我小声的问男朋友,既然这部片子叫《血战钢锯岭》是不是以后都是打战了,他看了我一眼意味深长的点了点头,艾玛,我的心脏啊,我还是在战火声没那么吓人的时候看了的,在砰砰砰的时候就隔着围巾缩起来隔几秒看一眼,好想快进啊,怎么旁边的妹子们都那么镇定,让我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后来一想,人家敢来看就是不怕啊,谁像我啊,傻得呵的。
不过我现在真的不后悔看这部电影,战争从来不是浪漫的英雄主义的歌颂,战争就是这样残酷的现实,人与人最惨烈的对战,这一秒还在说话的战友下一秒可能就被炸飞,我眼见的恐惧,亲临者千万倍的更甚,那里是人间地狱。但即使是这样的战场,也依然有着人性的光辉,多斯始终坚持不带武器,以医疗兵的身份去救助伤员,安慰那些恐惧至极的战友,我在这,别怕我会带你回家。最高潮的是全员撤退之后,多斯没有走,他留下来一个一个的把伤员从百米的悬崖上用绳索送下来,此刻的他,在坚守在履行着他的信仰,他是来救人的,“再多救一个”、“上帝让我再多救一个”,每一次他快要累瘫下的时候他都在说这句话,给自己力量,不顾日本兵扫荡的危险,不顾自己的双手已经被绳索磨的鲜血淋漓,他就是这片战场上所有伤员的希望。累极了的他,甚至没有发现,自己还救下来了几个日本伤员。
我在看他跟伤员说,“我是戴斯蒙德,我来救你”的时候在想,他们这一生都会记得这句话,记得这个人,他没有像其他士兵一样把他们抛在犹如地狱的战场上任他们死去,他给了他们生命的希望。那一晚上他都在救他们,历史上的统计是7人,这是一个难以想象的数字,而事实上,可能会更多。
我一直以为在目睹了日本兵扫荡杀死美兵伤员、近距离被日本兵袭击的时候,他肯定会放弃自己的坚持拿起枪回击。然而他没有,他只是拿起了枪做成了一个担架,拉着伤兵跑到悬崖边,快速的用绳索把他送下去。
其实他是懂得在这个战场上,如果不是敌死就是我亡的,他也通过其他方式杀了不少人,例如他匍匐着把炸药包扔进敌方堡垒,带领士兵们找到日兵的总据点的,但他坚持不拿枪去杀人,对于他的信仰,他的坚持,他固执的傻气。
最终战争打赢了,可是我难以想象这些从战场下来的士兵们,会怎样的度过余生,或许大多数人都会像影片中多斯的父亲一样活在战争的阴影里,时时被噩梦围绕着,即使是多斯,也会深受战争带来的心灵的伤害吧。
战争从来都不是浪漫的英雄主义的表演,它就是血淋淋的杀戮,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无法想象战争的痛苦,但这个影片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战争的真实,然而事实上,像多斯这样的医疗兵是很少的,整个二战也只有他自己而已。况且以他一人之力,也只能救7人,而在钢锯岭战场上死去的美军7万人、日军10万人,在二战中、一战中、在历史上千万次的战争中死去的无数的人呢,谁又能救得了他们?
我们今天的和平是先人用鲜血换来的。
这不是一句空话,事实上,中国现在的和平也不过维持了几十年而已,如今的世界上,战争也依然存在。真心的希望这个世界,能够和平。
第五篇:战争片《建党伟业》观后感600字
战争片《建党伟业》观后感600字
战争观后感600字
《建党伟业》讲述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全片分为几个段落,主要以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张国焘、周恩来、蔡和森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员为中心,讲述他们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中为国家赴汤蹈火的精彩故事。前半部分讲孙文等革命者建立国民党,与袁世凯争斗的情形。后半部分叙述巴黎和会引发的“五四”运动,布尔什维克的种子经由李大钊、陈独秀引入中国,终于生根发芽,最终在嘉兴南湖召开了中共一大的故事。
通过观看影片《建党伟业》,本人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建党伟业》的观影过程仿佛是一次中国近代史的再学习。如果对中国近,恐怕很难真正看懂《建党伟业》,也就很难弄清楚那些明星脸背后的历史人物到底是谁,他们到底在奔走呼号些什么。
1911年冬,孙中山从海外归来,于翌年1月1日就任临时大总统。与此同时毛泽东参加了光复新军。很快,袁世凯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在皇室中的威信,从孙中山手中取得了大元帅之身份,北洋民-国政府成立。同年10月,国民党成立。
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定下密约二十一条并且更改国体,自封为中华帝国皇帝,自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孙中山与蔡锷成护国军,出师讨袁。很快袁世凯便在举国声讨中黯然死去了。之后又随着张勋复辟的失败,中国进入了军阀割据的混战局面。而毛泽东、李大钊、周恩来等人虽身处不同地方,但都在内心思索着救国救亡之路,命运的会即将到来。普通观众即便是知道袁世凯称帝、签署二十一条这些比较著名的历史事件,也未必了解张勋复辟、蔡锷发动护国战争、孙中山护-法运动、火烧赵家楼等等。在120分钟表现这么多历史事件,《建党伟业》只能选择了片段式的表现手法,只展现事件的高潮部分,前因后果或用台词或用字幕传递,剩下的就只能指望观众的近代史知识足以自动补齐省略部分,否则实在很难跟上影片节奏弄清来龙去脉,更别说欣赏电影艺术了。
1917年冬,俄国“十月革命”胜利。1918年冬,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北洋政府派遣使团出席巴黎和会。但是英美等国为制约已赤-化的俄国,将青岛以及胶州湾割让给了日本人,完全无视中国的利益。1919年夏天,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爆发了。经历了以上种种,中国的进步青年们发现西方列强完全靠不住,而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成功却如同一盏明灯,为他们前进和奋斗指引了方向。
1920年3月,维经斯基来到中国,准备在远东建立共产国际支部。1921年3月,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等人彼此来往交流,誓要建立代表无产阶级的政党。1921年7月22日,十三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代表集结在上海博文女校宿舍,“中国共-产-党”在众人齐声吟唱的《国际歌》中呼之欲出!
二、《建党伟业》以中国近代史为叙述主线,但影片的核心重心还是落在中国共产党的建党艰难历程。从近代史上看,不是每一件大事都与建党有直接联系,所以《建党伟业》采取了多条线叙事的方法。其中一条线是近代史上的大事记,从辛亥革命讲到五四运动;一条线是青年毛泽东的人生轨迹,从参军新军直到参加中共一大;另外一条线是中共成立前的历史思潮,主要是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辜鸿铭等人的事迹串联。这三条主线相互贯穿,要找到这三条线的内在联系,就能够真正看懂这部影片。否则就不会知道毛泽东参军和辛亥革命有什么关系,袁世凯签二十一条和五四运这动为何又前后呼应。但除了这种多线叙事、相互贯穿的叙事手段外,又很难找到更好的方式在一部电影中同时讲清楚这些必须要表达的事情,这也是这部历史巨片成功的表述方式之一。
三、忠于党,报效国家,服务人民,是当代有志之士永恒的追求。看了这部影片,我被深深的震撼了。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民族危机,内外战争不断,人民出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个曾经一度辉煌耀眼的东方,燃起的是熊熊的战火,滚滚的狼烟。仿佛把我们带到那个艰难而又催人振奋的岁月中,去追忆那段历史,缅怀远去的革命先辈。心底由然想起了那句话:“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遐想着当年历史的种种,心潮起伏。同时也感到了沉重的历史使命感。
如果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身处在这个剧变频增、竞争激烈的时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社会多元化的挑战,把祖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需要全体中国人把强烈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和为社会服务的具体行动。
作为一名有志之士,忠于党,报效国家,服务人民,是我们的毕生不变的追求,而安心服役,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报国为民的最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们要志存高远而脚踏实地,把献身国防与加强学习、做好本职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两者互为表里、互为促进,更好地承担起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