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尽快适应初中生活
如何让初一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生活
——送给新初一同学们的学习方法
从小学升入初中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儿童向成人过度阶段;独立性明显发展、趋于成熟;是形成自我意识与自我品质的关键阶段——为一生的成长奠基。这一阶段同学们存在着进校后的不适应:有些同学对初中阶段的学习不甚了解,进校后不知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有些同学在小学阶段自我感觉很好,但初中阶段的学习特点不十分了解,心里很紧张。
中学里的初一新生为什么会出现种种不适应的现象呢?可能与下列几种因素有关。
原因一:学生自身角色的改变。初一新生进入中学,积极性普遍都比较高。然而,一跨入中学大门,他们发现许许多多现象都向他们提出挑战。从无忧无虑的小学生时代,到复杂的中学生活,自己这个角色该怎么当呢?
原因二:功课从“寥寥无几”到“门类繁多”。小学就那么寥寥的几门课,而中学,一下子十几门功课全端出来,老师一人授一门课,学习上变化很大。每门学科的内容趋向专门化和系统化,除了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扩展外,中学在教学的方式方法方面,也有不同于小学的一些特点,如果还抱着以前的思想,认为学习很容易,随便学学就可以轻松应付,那就很可能在初中学习的一开始就会碰壁,从而降低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原因三:老师由“保姆型”转变为“放手型”。师生关系有了显著的变化。小学教师和学生之间交往的机会很多,师生之间是相互了解的,师生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到了中学,每位任课教师要教几个班的课,指导很多学生,任课教师多是抓学生的学习,管理靠班干部,如果贪玩好动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往往造成成绩下降。另外还有一点变化老师讲授方法也变了,小学抄在黑板上,学生记,现在是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老师讲指导提示,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学习,更强调思维过程的训练。
原因四: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重新组合。小学同伴大都是街坊邻居,早不见晚见,原来就是伙伴;中学则不同,同学大都来自不同的小学,面对崭新而又陌生的学习环境,面对新的集体,需要有一个逐步熟悉和适应的过程。大家需要与新老师、新同学建立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可是对旧有的学习环境、人际关系的回忆和依恋,又制约和延缓了你们对新环境的适应及新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因此,人际关系,朋友的重新组合,关系的重新确立,对初一学生,不能不说是个新课题。
原因五:学生与家长之间关系的变化。小学生还保持着儿童期儿童对父母的态度,依然是依附于父母。初中生由于身体的逐步成熟,心理也在发生不断地改变,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并且由于眼界不断地扩大,这时已经开始向往家庭以外更大的世界,希望按照自己的判断去行动的倾向在增加。
能不能很快适应初中生活,对大家的学习就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那么怎样才能尽快地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调整好心态。
升入初中,就不要再把自己当成小学生看待,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自己想办法解决,不要一出问题就找父母帮忙。要真正做到自立、自强。尽可能多地和同学交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让自己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新的集体中来。
二、学会学习。
掌握了好的的学习方法,就具备了最主要最根本的素质和能力,就会使我们学得更快、更好。初中的教学内容多,进度快,学生学习成绩好坏与其会不会学习有很大关系。会学的支配学习,从容主动,游刃有余,自然是学习的主人;不会学的被学习支配,时时被动,穷于应付,自然是学习的仆人。因此,作为一个刚走进中学的学生,一定要学会学习,根据自己的特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自觉预习的习惯;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积极举手发言的习惯;认真做笔记的习惯;独自完成作业的习惯;仔细检查作业的习惯;自觉总结学习方法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勤于思考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讲究学习卫生的习惯等等。只要掌握了这些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你就会觉得初中并不可怕,就会越学越会学,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三、了解初中学习的特点。
在学会学习的同时,我们对初中的学习还要有这样一些认知:
(1)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和初中成绩相关不大。很多同学,在小学是学习尖子的学生,进入初中以后继续保持领先的情况大大减少;相反,有些小学时被认为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后来居上成为学习冒尖者。
(2)初二年级往往出现比较明显的学习“分化点”。一般来说,经过初一的学习适应和调整,学习习惯和方法基本形成定势,成绩的差异逐渐明显。尤其到了初二年级,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物理等自然科学课程相继开设,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智力在学习中的作用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这时学习开始出现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好与差的差距被越拉越大的状况。
(3)学习成绩与付出的工夫所呈现的差异。学习优秀的学生由于能够合理地安排时间,方法得当,事半功倍,学习往往显得轻松自如而依旧学有余力;学习较差的学生穷于应付,事倍功半,却学得越来越吃力,学习变成了沉重的负担。这种对待学习是否轻松的状态,是判断学生学习潜力的重要依据。
(4)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能力日显重要。对初中学生的指导更多的是侧重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意志品质的培养。进入初中以后,学生在学习上的独立性逐步增强。课堂教学中,教师比较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课堂教学外,学生更多的需要自觉地独立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
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方法一:抓住课堂四十五分钟,学会听课。
课堂学习是学习的最主要环节,四十五分钟课堂学习效益的高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首先,要集中注意听。注意对于学习尤为重要。
集中注意、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得。其次,要带着问题、开动脑子听。带着问题听课,就能使听课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和重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带着问题听课,还能促使自己积极动脑,紧跟老师的教学节奏,及时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再次,要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做好笔记。教与学应是双向交流、互相促进的。学生在课堂中,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积极举手发言就是一种参与,它既能较好的促使自己专心听课、动脑思维,还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笔记不仅是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也是复习旧知识的依据,同时我们还可以从笔记中发现新的问题。
方法二:合理安排时间,有计划地进行学习。
时间是个常量,需要合理安排;学习是艰苦的劳动,也是有规律可循的。首先是处理好玩和学的关系。学习是初中学生的主要任务,主要的时间和精力自然应该花在学习上。但是,学习又不是初中学生生活的全部,初中学生精力充沛、兴趣广泛,适当和有益的活动(包括“玩”)也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学会劳逸结合。
其次是处理好主和次的关系。初中阶段学习知识的密度大大增加、学习知识的广度也大大增加,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处理好各种知识内容之间的主次关系。学科之间有差异,基础学科、工具学科是初中学习的重中之重,直接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一定要学得扎实。
再次是处理好发展兴趣和打好基础的关系。兴趣是学习动力产生的直接原因,对哪一门功课感兴趣,这门学科也就往往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但是,初切忌一会儿喜欢这,一会儿喜欢那,见异思迁。
方法三:遵循记忆规律安排学习。
及时学习。遗忘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规律,所以学习要做到“及时”,特别是对于那些字母符号、公式、外语单词等意义性不强的学习材料,一定要做到趁热打铁,及时复习。这好比在堤坝塌方之前,及时加固。
分散学习。学习的规律告诉我们,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更好。当晚复习半小时,第二天再复习15分钟,第四天复习10分钟,一周后再复习5分钟,记忆的效率明显高。
过度学习。在学习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记忆某些内容,到刚能勉强背诵时就停止了学习,结果过了不久就不会准确回忆。如果能“一鼓作气”,再多学几遍,效果就大大提高;而且这样熟练的记忆,保持时间也特别长久,这就是“过度学习”。过度学习要与及时学习和分散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方法四: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各科学习方法,因“科”制宜。
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科逐渐细化,各门学科都有自己明显的特点和规律。理科类数、理、化学习重抽象思维,要善于融会贯通;文科类语、史等重知识积累,要善于联系实际。只有把握各学科的特点,因“科”制宜,才能有的放矢地学好各门功课。
介绍学习五部曲
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阶段小结。
在小学的时候,学习基本上不用费力就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但是进入初中后,随着考试科目的增加会使学习的难度不断增大。在初中,单纯地想凭借完成作业来结束一天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老师布置的作业只是针对群体而不是个人的。所以,在完成作业后,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有一小段时间来回顾在课堂所学内容。学得比较好的学生还可以提前预习,这样可以在学习新内容的时候,更加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第二篇:如何尽快适应初中生活
如何适应初中生活
初一(7)胡晶晶
升入初中意味着你们学习生涯进入了新的起点,在新的学习环境里,接受的是新的教学模式,在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上也有比较大的改观,刚开始或许会感到许多不适应,它主要包括:1.自身心理上不适应;2.对中学生活的不适应(包括功课增多,由被动转为主动等);3.对初中学习方法的不适应等。4.学生自身角色的改变的不适应。
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或策略。
1、热情高、求知欲强,但缺乏韧性,不能持久: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像幼苗一样,充满着活力,往往精力充沛,活泼好动。比如课堂上发言积极,不甘落后,表现出一种积极进取,好学向上的精神,但是有的学生学习上稍遇到一点困难,情绪就会产生波动甚至灰心丧气,这是一种脆弱的表现。同学们到时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适时地调整好自己,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2、克服失落感:有的同学在小学阶段是学生干部,但是到了新学校后,以往的优越感荡然无存。有些班级“人才济济”,强烈的失落感和自卑感会让很多新生一下子失去了心理平衡。这个时候,就需要同学们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心理,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同时要有一双发现和欣赏美的眼睛,学会欣赏身边的人和事、欣赏自己,以赞扬的眼光看待他人和自己的优点长处,学会取长补短。
3.学会适应新环境 :首先是适应学校的作息时间。学校对同学们制定的作息时间针对于初中生活来说是较为规律和合理的,大家对学校的上下课、以及休息时间要非常明确,跟上时间的步伐。4.学会处理好与同班同学的人际关际,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别人,事事要考虑自己的言行对他人可能带来的影响,做事之前要尽量争取其他同学的意见。再者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集体活动当中(注意:上课也是集体活动),主动帮助和关心他人,做事民主又为他人着想的同学总是受人喜欢。虚心向同学和老师学习,多与自己的父母沟通,争取他们在学习上与生活上的最大理解和支持,因为他们永远是最疼爱我们的、永远是最无私的。因此,同学们要克服“怯生”“恋旧”的心理,主动与同学交往,提高交往的能力,尽快和新同学打成一片,要尽快消除陌生感,熟悉新环境、新同学、新老师,积极融入新集体,做班级的主人。
5.学会惜时。常言道:和时间赛跑的人,往往会跑在时间的前面,因为人可以加速,而时间却永远是匀速的。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就必须分秒必争,提高效率。
6.学会学习。:只有做到“会”学了,才能保证学“会”。初中阶段应注重培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包括制定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针对书本知识,更多地来源于生活实践的积累。所以初一新生应该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为重要。那么如何做到“会学”呢?
(1)会质疑。无论学习哪门学科,唯有开动动脑筋,提出问题,才能学得深刻,如果只是简单地模仿,就犹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2)要会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要牢固而灵活地掌握所学,就要学会吐故纳新,消化吸收。继承传统,积极创新。
(3)要会积累。在课堂聆听的基础上学会主动地积累相关知识,整理学习笔记,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做到连点成线,纲举目张。
(4)要会总结。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改进学习方法,简而言之:“善学者,得鱼而忘筌;不善学者,犹如刻舟求剑。”
(5)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上一定要注意:先预习后上课,先复习后作业;上课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复习;定期整理听课笔记,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要科学安排好时间,选择最佳学习时间和方法,合理分配时间注意劳逸结合,交替用脑,做到科学性、计划性、合理性和严格性。其次,要养成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学习时集中了注意力,就能使神经细胞“全力以赴”,使学习的内容留下明显的痕迹,就能加深记忆。还要养成自我整理知识的习惯,这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整理知识可以从横向角度,也可以从纵向角度,但基本的方法都是简化。简化的过程既是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的过程,又是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提炼的过程,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要在预习、听课、作业、复习、记笔记,课外学习中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思维力、观察力、阅读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特别是对每学一个知识后对自己的认知进行再认知,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对所学知识了解更加深透。
7.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我们不仅要拥有健康的身体,同时也要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相信过去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将永远不会再来了,而未来却是一个不确定的未知数,事在人为,人定能胜天;所以我们最应该珍惜的是我们拥有的现在。总之,只要全方位、多层次的了解小学升初中这一过程,把这种“突变”变成“渐变”,在“渐变”中顺利完成小学升初中的衔接过渡,最大限度地减少小学升初中过程中的痕迹,尽快的适应初中生活,提前在心理、生活、学习等方面做好准备,就一定会使自己完整、连续、和谐地步入初中生活,尽快地实现从小学生到中学生的角色转换!初中还是比较简单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听老师的话,跟着老师走,可能有些东西你觉得写起来没用,可到最后你就能知道老师是对的,切忌不要自大!
课本一定要好好读,尤其是例题,做作业前要先复习,看书和笔记,后写作业,千万别边写边翻书。
有些人总说初一初二可以玩,初三再完命学,别听这些,都是骗人的。前面没有基础后面不可能学好。还有些人为了炫耀自己聪明,他们明着玩在被暗地里学,千万别被他们骗了。没有一份耕耘怎能有一分收获?上帝对谁都是公平的!
能不能很快适应初中生活,对他们的学习就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那么怎样才能尽快地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辅导:
1、调整好心态:有些同学进入中学后,由原来的班干部变成了普通同学,由原来的学习尖子一下子变为成绩一般的学生,同学之间的关系,老师对自己的关注程度都不如以前了。于是心理很不平衡,怀疑自己是不是越来越笨了。其实,事实并非如此,你自己并没有发生变化,而是和你在一起学习的人群发生了变化,人数由少到多,参照物变了,虽然你不能名列前茅,但其实你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并不是坏事,它可促使你更加发奋努力学习。因此,初一新生首先要对班级同学的整体状况做一个客观地了解和分析,同时对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有一个客观地认识,找准自己在班级及年级中的合理定位,不要盲目地和别人攀比,最好是自己和自己比,纵向观察自己的发展情况,只要自己能够比较稳定地保持在相应的位臵上,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有向前发展的趋势,就说明你的状态是正常的。
2、学会学习:掌握了好的的学习方法,就具备了最主要最根本的素质和能力,就会使我们学得更快、更好。初中的教学内容多,进度快,学生学习成绩好坏与其会不会学习有很大关系。会学的支配学习,从容主动,游刃有余,自然是学习的主人;不会学的被学习支配,时时被动,穷于应付,自然是学习的仆人。因此,作为一个刚走进中学的学生,一定要学会学习,根据自己的特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自觉预习的习惯;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积极举手发言的习惯;认真做笔记的习惯;独自完成作业的习惯;仔细检查作业的习惯;自觉总结学习方法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勤于思考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讲究学习卫生的习惯等等。只要掌握了这些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越学越会学,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3、了解初中学习的特点:
(1)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和初中成绩相关不大。(2)一般来说,经过初一的学习适应和调整,学习习惯和方法基本形成定势,成绩的差异逐渐明显,这时学习开始出现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好与差的差距被越拉越大的状况。(3)学习成绩与付出的工夫所呈现的差异。学习优秀的学生由于能够合理地安排时间,方法得当,事半功倍,学习往往显得轻松自如而依旧学有余力;学习较差的学生穷于应付,事倍功半,却学得越来越吃力,学习变成了沉重的负担。这种对待学习是否轻松的状态,是判断学生学习潜力的重要依据。(4)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能力日显重要。对初中学生的指导更多的是侧重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意志品质的培养。进入初中以后,学生在学习上的独立性逐步增强。课堂教学中,教师比较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课堂教学外,学生更多的需要自觉地独立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
4、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1)抓住课堂四十五分钟,学会听课:课堂学习是学习的最主要环节,四十五分钟课堂学习效益的高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首先,要集中注意听。注意对于学习尤为重要。集中注意、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得。其次,要带着问题、开动脑子听。带着问题听课,就能使听课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和重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带着问题听课,还能促使自己积极动脑,紧跟老师的教学节奏,及时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再次,要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做好笔记。教与学应是双向交流、互相促进的。学生在课堂中,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积极举手发言就是一种参与,它既能较好的促使自己专心听课、动脑思维,还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笔记不仅是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也是复习旧知识的依据,同时我们还可以从笔记中发现新的问题。(2)合理安排时间,有计划地进行学习:时间是个常量,需要合理安排;学习是艰苦的劳动,也是有规律可循的。首先是处理好玩和学的关系。学习是初中学生的主要任务,主要的时间和精力自然应该花在学习上。但是,学习又不是初中学生生活的全部,初中学生精力充沛、兴趣广泛,适当和有益的活动(包括“玩”)也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学会劳逸结合,学习时专心致志、静得下心来;活动时生龙活虎、放得开来。学习和玩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可以相得益彰。其次是处理好主和次的关系。初中阶段学习知识的密度大大增加、学习知识的广度也大大增加,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处理好各种知识内容之间的主次关系。学科之间有差异,基础学科、工具学科是初中学习的重中之重,直接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一定要学得扎实。学科内容本身也有主次,概念、原理及其形成是主,知识的灵活运用是主,自己学习的薄弱环节是主,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再有是处理好发展兴趣和打好基础的关系。兴趣是学习动力产生的直接原因,孩子对哪一门功课感兴趣,这门学科也就往往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但是,初中学生思想和心理还不够成熟,兴趣也往往不够稳定,有些孩子对兴趣的理解也比较片面。表现在学习方面主要有以下情况:一会儿喜欢这,一会儿喜欢那,见异思迁,结果什么也没学好;光凭兴趣学习,自己认为不感兴趣的就敬而远之,结果就成了“跛脚”。(3)遵循记忆规律安排学习:及时学习。遗忘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规律,所以学习要做到“及时”,特别是对于那些字母符号、公式、外语单词等意义性不强的学习材料,一定要做到趁热打铁,及时复习。这好比在堤坝塌方之前,及时加固,要比垮了再修,付出更小的努力。分散学习。学习的规律告诉我们,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更好。当晚复习半小时,第二天再复习15分钟,第四天复习10分钟,一周后再复习5分钟,记忆的效率明显高。过度学习。在学习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记忆某些内容,到刚能勉强背诵时就停止了学习,结果过了不久就不会准确回忆。如果能“一鼓作气”,再多学几遍,效果就大大提高;而且这样熟练的记忆,保持时间也特别长久,这就是“过度学习”。过度学习要与及时学习和分散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4)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各科学习方法,因“科”制宜: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科逐渐细化,各门学科都有自己明显的特点和规律。理科类数、理、化学习重抽象思维,要善于融会贯通;文科类语、史等重知识积累,要善于联系实际。只有把握各学科的特点,因“科”制宜,才能有的放矢地学好各门功课。
第三篇:如何尽快适应初中生活
如何尽快适应初中生活
赢在起跑线上
——新生如何尽快适应初中生活
“我是一名初中生啦!”面对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新课程和新任务,我们有了全新的感受。有的同学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初中生活。但是,也有一部分同学,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不能适应,从而影响到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从小学到中学,年龄没有增长,但知识内容、教学方法、管理方法的变化却很大。如果不能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势必会导致心理上难以承受、知识上难以掌握、生活上难以适应的“三难”局面。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克服入学适应不良,以一个良好的心态积极地适应和面对初中生活呢?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谈一下。
一、要适应新环境
同学们,当我们从小学进入初中,我们获得了更好的学习环境,但同时也远离了熟悉的过去。同学可以看到:初中的学校比小学大了,有几十个教学班,校内设施齐全,房舍众多,有些眼花缭乱。如果开学之后不能迅速了解新学校的情况,搞不清教室在哪里、办公室在哪里,食堂在哪里,厕所在哪里,那就会给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要尽快熟悉校园的“地形”。如何能迅速地熟悉校园环境呢?你们最好找一个熟悉本校情况的老学生当一回导游,到学校的各处走走看看。了解学校的布局,弄清一些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场所所在,如教室、食堂、厕所、宿舍,以及语音室、电脑室、图书室、各办公室等等,明确它们各自的位置,如有需要时能迅速地找到。并且要尽快地了解和熟悉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遵章守纪,做一个文明的中学生。当你对学校有了较多认识,就会很快融入到学校当中,找到一种家的感觉,找到一种主人翁的感觉。
二、要适应新生活
小学的时候,生活上的事情绝大多数由父母包办,从洗衣做饭到整理书包,有的家长甚至每天给孩子收拾床被、打洗脸水„„。我们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生活。我们现在正处于学习自理自立能力的关键时期。上中学后,有的同学没有了父母、长辈的悉心照料,就会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被子团成团,衣服不会洗,忘了打开水„„。在这种情况下,同学们应该鼓励自己,锻炼自己。离开家在学校住宿,不正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自理自立能力的环境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句活不知听了多少年,不知说了多少遍,同学们,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学习生活自理的本领,做好自己的事情。
1、学会照料自己
我们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要学会按天气的变化增添衣服;按时换洗衣服;要学会自己料理床铺,经常收拾房间;还要养成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学会自己洗衣服,叠被子、打开水„„学会安排自己的生活,学会处理日常的事务,学会自己照料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
2、学会“理财”
现在生活富裕了,大家手里都有点钱。由于住宿,父母往往一次给足一个星期的生活费,面对家长一次给的生活费,很多学生不知道该怎样安排,花钱缺少计划性,大手大脚。所以大家要慢慢学会“理财”,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费,要考虑好哪些开支是必需的,哪些开支是不必要的,钱要花在刀刃上,要避免完全不必要的消费,可花可不花的尽量少花。制定一个合理的“消费计划”,然后尽量按照计划执行。
3、要形成良好的作息制度
有规律的生活能使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交替进行,天长日久,能在大脑皮层上形成动力定型,这对促进身心健康是非常有利的。新生应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有的同学习惯在晚上卧谈,天马行空地一谈就是几个小时,结果第二天上课的时候非常疲惫,根本无心听课。长期如此,不仅影响平时的学习,还容易引起失眠,甚至引发神经衰弱症。研究表明,中学生的睡眠时间一般每天不少于8个小时。如果条件许可,午饭后可以小睡一会儿,但最好不要超过40分钟。
4、结伴而行,安全有保障
有的同学不住宿,要起早赶黑地来往于家与学校之间。为了安全,应该约好同村或邻近的几个学生结伴而行,同来同往,万一路上遇到什么突发情况,可以互相有个照应,保障安全,让父母和老师都放心。
三、适应新的人际关系
进入初中,老师是新的,同学也是新的。有些同学交际能力强,能很快与新老师、新同学打成一片,融入班级。也有的同学胆小腼腆,不善言辞,不爱交往,入学后很久还记不住老师姓啥,叫不出同学的名字,在班里沉默寡言,没有几个朋友,甚至一个人独来独往。这样,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怎样和新教师、新同学交往,如何与新教师、新同学融洽相处呢?
1、学会和老师交往
从心理学角度讲,中学生的自制力还不够强,如果没有老师的严格要求,严格督促,你们可能会因为自觉性差而影响自身的发展,作为学生,我们应该理解老师的苦心,主动走进老师,帮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与他们沟通和交流,确立良好的师生关系。(1)首先应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2)勤学好问,虚心求教。
(3)以主动、热情、诚恳的态度与老师交往,正确对待老师的过失。
(4)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老师的善意批评,当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时,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
2、学会和同学交往
我们大多数的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见得最多的就是我们周围的同学。因此如何与同学相处就是初中生人际交往的重要环节。怎么选择新朋友,怎么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这是你进入初中必须面对的。
有些同学比较内向,与陌生人说话就会脸红,更加不敢主动与人交流。其实,不要害怕,首先,鼓起勇气,主动的与同学去交流。只有真心的交流才能换得真正的友谊!还可以采用一些心理暗示的方法,多说几遍:我能行!你就一定能行,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先试试与同桌、同组交流,再扩散开去。
有的同学说,我每次都是真心对朋友,可是他却好像满不在乎,有时还会做些伤害自己的事,比如,出去玩不约上自己,和别人一起数落自己的不是,等等!其实,与人交流除了真心付出,还要讲究一定的原则和技巧,如:
1.对待朋友要真诚友善。越是知心的朋友,越是要以诚相待。以诚相待,也要求互相尊重各自的小秘密。
2.懂得体谅朋友。客观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不要只关注自己的感受。
3.对朋友要宽容。人无完人,朋友难免会有缺点和不足,对朋友的要求不要过于苛刻。谁要求没有缺点的朋友,谁就没有朋友。我们对待别人,更要看到他的长处和优点,不能抓住缺点不放,更不能得理不饶人。
4.注意态度友好、尊重。不能因为感情好就无所顾忌,更不能拿朋友做出气筒。
5.要有奉献精神。对朋友要真心帮助,但要把帮助和哥们义气区分开。
“哥们义气”与友谊是不同的,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友谊是当遇到困难和危险时,朋友会无私地帮助你;如果有了烦恼和苦闷时,朋友会耐心地倾听,并且为你寻找一种合适的方法摆脱它;当你犯错误时,朋友会义无反顾地指出来,帮助你走出迷途。友谊是需要互相理解和帮助,也需要义气,但是这种义气是要讲原则的,是在维护正当利益基础上的,并不是我们所说的“哥们义气”。如果不辨是非地“为朋友两肋插刀”,甚至不顾后果,不负责任地迎合朋友的不正当需要,那只能是一种“哥们义气”。
四、要适应新学习
玲玲曾经是小学里的“小名人”,多次在作文竞赛中获奖,小学的她成为爸爸妈妈和学校的骄傲。进入中学后,随着学习节奏的加快,玲玲发现自己越来越跟不上了。以前上课,不懂的地方,小学老师会专门停下来给玲玲开小灶,直到她把问题弄明白,中学老师根本顾不了这么多,玲玲的疑问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玲玲还发现,以前考试,答卷30分钟的时间绰绰有余,而现在40分钟都不够用。
她的成绩每况愈下,终于,一次数学考试,玲玲居然有一半题目没有答出,“6分!”所有的同学都大跌眼镜,他们都不敢相信这会是玲玲的考分。随着数学成绩一落千丈,一向活泼开朗的玲玲开始变得沉默寡言,写作的灵感没了,最爱的作文也写不下去了。
从玲玲的事例我们可以得出:进入初中,同学们要尽快适应中学的管理方式和教学方法。小学阶段,依赖思想较为严重,意志力、自制力较差,思维特点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小学的管理表现为“盯得紧、管得严、扶得多”。小学老师讲课的特点是少而慢、具体形象。而进入中学后,随着课程增多,老师增多,除班主任外,其他任课教师与同学们接触的机会很少。中学的管理是坚持正面教育,以说服教育为主,配合各种规章制度,培养学生的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老师的讲课特点是“少而精,深入浅出,即教知识又教思维、教方法、教能力”,以点拨探究为主。考试题设置也更为灵活,讲究活学活用,你们必须改变以往做完作业万事大吉的想法,学会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等各环节的学习方法,逐步培养“三先三后一总结”的学习方法,即“先预习,后听讲”,“先复习,后作业”,“先思考,后提问”,“学完一段作总结”。由依赖性学习向主动、独立性学习转变。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首先我代表晋华学校诚挚的欢迎你们的到来,你们的到来给奋起的晋华注入的新鲜的血液.看着你们一个个天真可爱的笑脸,我就猜到你们在咱学校这段时间的学习和生活是快乐的,收获是丰盛的。
升入初中意味着你们学习生涯进入了新的起点,在新的学习环境里,接受的是新的教学模式,在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上也有比较大的改观,刚开始或许会感到许多不适应,它主要包括:①自身心理上不适应;②对中学生活的不适应;③对初中学习方法的不适应等。那么如何顺利地完成中小学的衔接,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呢?
我认为:首先是心理上的过渡。从小学到初中这一时期对于你们而言,其个性心理品质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即从相对的儿童心理特征向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转化,在心理上,在这一时期主要有以下特点:
1、自主性、独立性增强,但自控能力差
在小学里,大部分学生特别相信权威,听父母的话、听老师的话,这已经成了习惯。到了初中独立自主性加强,有摆脱家长和老师的倾向。对于父母的劝说,老师的教育有时会听不进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十二、三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从童年期的幼稚向青年期的成熟发展的过渡阶段,自控能力、承受能力、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强,看问题还不够全面,具有“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特点。
正由于在心理发展上处于这样一种状态,所以处于这一阶段的你们更应该注意要多和老师、家长商量,切不可一意孤行。只有这样才会避免认识上、行动上的片面性、绝对化,使自己少走弯路,逐渐走向成熟。
2、热情高、求知欲强,但缺乏韧性,不能持久
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像幼苗一样,充满着活力,往往精力充沛,活泼好动。比如课堂上发言积极,不甘落后,表现出一种积极进取,好学向上的精神,但是有的学生学习上稍遇到一点困难,情绪就会产生波动甚至灰心丧气,这是一种脆弱的表现。同学们到时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适时地调整好自己,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3、克服失落感
有的同学在小学阶段是学生干部,但是到了新学校后,以往的优越感荡然无存。有些班级“人才济济”,强烈的失落感和自卑感会让很多新生一下子失去了心理平衡。这个时候,就需要同学们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心理,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同时要有一双发现和欣赏美的眼睛,学会欣赏身边的人和事、欣赏自己,以赞扬的眼光看待他人和自己的优点长处,学会取长补短。
其次是学会适应新环境。
要适应初中的生活方式,特别是以前从未住过校的同学。首先是适应学校的作息时间。学校对同学们制定的作息时间针对于初中生活来说是较为规律和合理的,大家对学校的上下课、以及休息时间要非常明确,跟上时间的步伐,以免由此带来的种种烦恼和惩罚。然后是学会处理好与同班同学的人际关际,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别人,住在学校不同于家庭,事事要考虑自己的言行对他人可能带来的影响,做事之前要尽量争取其他同学的意见。再者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集体活动当中(注意:上课也是集体活动),主动帮助和关心他人,做事民主又为他人着想的同学总是受人喜欢。虚心向同学和老师学习,多与自己的父母沟通,争取他们在学习上与生活上的最大理解和支持,因为他们永远是最疼爱我们的、永远是最无私的。因此,同学们要克服“怯生”“恋旧”的心理,主动与同学交往,提高交往的能力,尽快和新同学打成一片,要尽快消除陌生感,熟悉新环境、新同学、新老师,积极融入新集体,做班级的主人。
再次是学会惜时。
常言道:和时间赛跑的人,往往会跑在时间的前面,因为人可以加速,而时间却永远是匀速的。在每一届的毕业生中,我们都会痛心地看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原本基础不错的同学,最后没能考入理想的学校继续深造,只因他们没能珍惜平日点滴的时间,认为自己那么辛辛苦苦地熬过初三,好不容易上了初中,耳边少了父母的唠叨,该好好放松放松,他们在玩乐中放纵自己,在打闹中挥霍着时间,最终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恶性循环中,到头来一无所获,悔之晚矣。的确,轻松的生活人人都想拥有,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正处在一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群英辈出的时代,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就必须分秒必争,提高效率。
第四是学会学习。
只有做到“会”学了,才能保证学“会”。初中阶段应注重培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包括制定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针对书本知识,更多地来源于生活实践的积累。所以高一新生应该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为重要。那么如何做到“会学”呢?
其一,会质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论学习哪门学科,唯有开动动脑筋,提出问题,才能学得深刻,如果只是简单地模仿,就犹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其二,要会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要牢固而灵活地掌握所学,就要学会吐故纳新,消化吸收。继承传统,积极创新。
其三,要会积累。在课堂聆听的基础上学会主动地积累相关知识,整理学习笔记,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做到连点成线,纲举目张。
其四,要会总结。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改进学习方法,简而言之:“善学者,得鱼而忘筌;不善学者,犹如刻舟求剑。”
第五,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上一定要注意:先预习后上课,先复习后作业;上课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复习;定期整理听课笔记,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要科学安排好时间,选择最佳学习时间和方法,合理分配时间注意劳逸结合,交替用脑,做到科学性、计划性、合理性和严格性。其次,要养成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学习时集中了注意力,就能使神经细胞“全力以赴”,使学习的内容留下明显的痕迹,就能加深记忆。还要养成自我整理知识的习惯,这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整理知识可以从横向角度,也可以从纵向角度,但基本的方法都是简化。简化的过程既是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的过程,又是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提炼的过程,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要在预习、听课、作业、复习、记笔记,课外学习中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思维力、观察力、阅读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特别是对每学一个知识后对自己的认知进行再认知,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对所学知识了解更加深透。
第六是要保持乐观的心态。
我们不仅要拥有健康的身体,同时也要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相信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过去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将永远不会再来了,而未来却是一个不确定的未知数,事在人为,人定能胜天;所以我们最应该珍惜的是我们拥有的现在。“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我满怀诚意,默默注视着你们。总之,只要你们全方位、多层次的了解小学升初中这一过程,把这种“突变”变成“渐变”,在“渐变”中顺利完成小学升初中的衔接过渡,最大限度地减少小学升初中过程中的痕迹,尽快的适应初中生活,提前在心理、生活、学习等方面做好准备,就一定会使自己完整、连续、和谐地步入初中生活,尽快地实现从小学生到中学生的角色转换!
最后,我祝大家能轻松愉快、健康地学习和生活!我愿意和大家共渡这美好的初中时代。
第四篇:如何尽快适应初中生活
如何尽快适应初中生活
一、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
从小学到初中,进入了一个新的学校,环境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中学是怎么回事?中学有哪些新的不同于小学的要求?你们心里都没有底。因此,刚入初中,不少同学会显得小心翼翼,不敢随便行动,唯恐别人笑话自己“不懂规矩”或“孩子气”。你们感觉既光荣、自豪,又陌生、尴尬,兴奋、激动、好奇、胆怯交织在一起,难以适应,怎么办?这时你们可以寻求父母、老师或者同学的帮助,比如你们可以先参观校园,了解学校的历史和现状、学校的规章制度等,尽快消除因环境变化而引起的心理紧张与不安定。
二、适应学习生活的变化
1、小学阶段学习的内容比较简单,课程的门类比较少。初中课程门类明显增多,学习内容更加复杂。小学是以语文、数学、英语为主,其他大都为活动课性质、常识性介绍,要求了解、知道、学过即可。进入初中阶段,学科科目增加,例如历史、地理、物理等小学没有接触过的课程,学科内容增多、加深,要求会比小学更高。由于有些同学对所设学科认识不足,只凭兴趣上喜欢的课,便容易产生对某些学科的放弃态度。少数同学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开始违反纪律。因此,你们要明确初中所设学科的重要意义,明白分科上课的好处。
2、要明白初中学习主要应该靠自觉,养成遵守纪律和独立学习的习惯。在小学,老师总是将知识嚼烂了讲给你们;在初中,由于课时的限制,上课的内容增多、信息量大,初中老师讲课的进度比小学要快,所以上课认真听讲尤为重要。在学习上更多要自觉,更要强调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知识的整理归纳,掌握预习、听课、记笔记、复习和做作业的方法并提高效率,比如:按时完成老师部署的各种作业;做题书写整洁、清晰;自己学会整理和查找资料。与小学相比,作业量会增加许多,同时,初中对做作业的速度都提高了要求。例如,小学作文通常要求写一篇400字左右,而到了初中,同样时间里,却要求提高到800到1000字,翻了一倍多。这些都需要同学们有心理准备,及时做好学习计划。
三、适应人际关系的变化
初中比小学活动天地更加开阔,人际关系更加广泛。进入中学以后,活动天地会一下子变开阔。你们的交友观念、标准也随着身心的发展在变化,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成为我们的新课题。首先,要适应师生关系的明显变化。在中学一个教师要教两个或几个班的课,对于你们每个人的了解和关照就不如小学老师那样清楚和周到,部分同学会感到不适应,可能对老师产生疏远的“自立感”,觉得老师对人不关心。同时,你们独立自主性加强,有想摆脱家长和老师的倾向,对于父母的劝说,老师的教育往往听不进去,从而形成“众志成城”的群体,从而对抗“神经可恶”的老师,从而排斥“唠叨烦恼”的父母。
其次,要适应朋友关系的变化。由小学上了中学,经过编班后,小学时的一些朋友逐渐疏远了,遇到了不少新同学,一时还不大熟悉,你们在一段时间内会感觉拘谨、紧张或不安。这时,你们要积极的参加班级活动,迅速与大家相互了解、亲近起来。同时,你们正处于从童年期的幼稚向青年期的成熟发展的过渡阶段,自控能力、承受能力、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强,看问题还不够全面,如果交友不慎,可能误入歧途。这期间你们特别需要多和老师、家长沟通,使自己少走弯路,逐渐走向成熟,切不可一意孤行。
四、适应自我身心的变化
初中阶段是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即被称为青春期,在这个时期,你们的身心发展会产生很大的变化。你们的自我意识不断觉醒,青春期特征更加明显。生理上的变化可以用日新月异来描述,身体发育进入了第二个生长高峰,各方面迅速生长,发育逐渐成熟。因为学习压力增大,一旦遇到困难,情绪就会产生波动甚至灰心丧气。要适时调整好心态,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同时,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心理,增强心理承受能力,要学会欣赏别人、欣赏自己,以赞扬的眼光看待他人和自己的优点长处,学会取长补短。总而言之,初中是个全新的开始,优秀都是以前的事。只有踏实投入新的学习,新的生活,才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进入初中后要摆正心态,正确看待成绩与排名,不要因为一次排名的靠前而得意,更不要因为一次落后而萎靡不振;正确面对自己的变化,学会不抗拒与父母、老师的沟通,用心学好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
第五篇:如何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初中生活
如何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初中生活?
孩子从小学进入初中是他们学习生活的又一次转折。因此,抓好初一,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顺利实现从小学到初中的“飞跃”,为整个中学阶段奠定全面发展的基础,是十分重要的。
一、孩子的心理状态及中学生活的变化
孩子一踏入中学校门,首先感到的是学习的节奏加快了,一天好几门课,几乎没有重复的;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小学迥然不同,上课时得支起耳朵听;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可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所有这些使他们感到新鲜好奇,对新的学习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家长应根据孩子踏入中学校门后的这一心理状态,积极引导孩子去适应中学生活的变化。那么,中学与小学相比,有哪些变化呢?第一,学习环境的变化。小学的老师一人包班,中学是书多、课多、教师多,管理与小学迥然不同。
第二,学习方法的变化。小学科目内容浅,机械记忆多,形象思维多;中学科目多内容深,理解记忆多,抽象思维多。孩子在小学的学习一般比较被动,到中学则应主动学习,所以在学习方法上应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变化。第三,学习动机的变化。一般说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比较单纯,但中学生就不同了,他们开始考虑个人、集体、国家的利益,把今天的学习与明天的升学、择业理想开始联系起来。
第四,生理上的发展变化。少年期的孩子在生理上有三大特点:一是身体长得快;二是能量代谢快、精力充沛、活动量大;三是萌动性大,好奇心强,易受外界影响。
第五,心理方面的变化。初中学生在心理方面化也很大,知觉的目的性、精确性、概括性日益提高;注意的发展也更具有意性、稳定性、选择性;记忆的目的性加强,兴趣广泛而我有
选择,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据主要地位;情感表现丰富强烈,好冲动而不拘小节。
第六,个性方面的变化。小学生在感情上较多依恋老师,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的权威是绝对的,到了中学,则开始树立自己的自尊心,自信心,评价别人包括老师的能力大大发展,有要求独立办事,摆脱家长和教师的倾向。
为了使孩子尽快地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家长应指导孩子自学积极地去适应这些变化。但有的孩子进了初中以后,学习越来越吃力,思想品德方面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情况:
(1)有的孩子在小学时成绩很好,但进了中学后成绩明显下降。原因是这些孩子不了解中学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法,不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
(2)有的孩子在小学时没打好扎实的基础,中学课程一多便应付不过来,感到很吃力。
(3)有的孩子上了中学后,认为可松一口气了,结果没抓紧时间,学习上欠“债”,一步掉队,步步落后,使学习的困难一天比一天大。
(4)由于中学的管理不像小学那样紧,有的孩子就对自己放松要求,不守纪律,不求上进,打架、骂人、抽烟、喝酒、赌博、考试作弊、乱交朋友等不良行为时有发生。一开始就被列入“后进生”的行列,一步被动,步步被动。
二、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初中生活
1、帮助建立中学生活的新秩序
中学与小学生活的要求是很不一样的。
第一,管理方法不同。初中教师不像小学那样,许多事都是教师把着手“扶”过来的,而是培养孩子自己管理自己,教师遇事常与学生一起商量,征求学生的意见,并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鉴于这种情况,家长应配合学校做好两件工作:一
是培养孩子的自主动力,二是教育孩子为班集体多承担义务和责任。
第二,学校环境不同。中学接触的同学,大都是陌生的,彼此不大了解。家长应教育孩子尽快和同学打成一片,不论男同学女同学都要团结友爱,并教育孩子要热爱自己的学校、热爱自己的班集体,做集体的主人。
第三,中学与小学相比,学生支配时间的自由度增加。小学生就近入学,中学生划块入学。这样,中学的学生上学时的路程比小学时远些,上学、放学在路上的时间增加了,因而接触校外的各种机会更多、面更广,这对孩子的成绩既有利又不利。由此,家长除了要指导孩子支配好时间外,还应教育孩子在上学、放学路上不能贪玩,要按时到校,按时回家。
第四,中学与小学在作息制度上也不尽相同。中学的学科门类增多,课时数增加,每节课上课的时间又比小学增加了5分钟。这些,都会引起孩子们的不适应,开始时易疲劳,注意力不能集中。鉴于这种情况,家长要十分关心孩子由于作息制度的改变而可能产生的上课分心的情况,要教育孩子注意劳逸结合,注意课间休息,要保证睡眠时间,初一学生的睡眠时间需9―9.5个小时,以保持孩子充沛的精力。为使孩子到规定时间能很快入睡,要避免强光、噪音和干扰,同时要避免入睡前长时间的看书、看电视和任何引起心理紧张的活动。
第五,中学与小学相比,在行为规范训练上,要求比小学高,内容比小学广,规章制度比较多。家长应教育孩子自觉遵守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重点抓好基本文明行为的训练,如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和礼貌用语等。
2、要保护孩子进中学后要求进步的愿望
孩子进入中学以后,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课本,这一切使他们感到十分新奇、无比兴奋。在这种氛围下,易使他们怀有一种要求进步的强烈愿望。家长对孩子这种愿望一是要热情加以肯定,特别是对原来比较淘气的孩子更应如此;二是要不断地向孩子提出新的要求,使孩子每走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当孩子受到挫折、遇到困难时能及时地给予帮助和指点,否则会失去信心;三是孩子在争取进步的过程中也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在这个时刻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原因,鼓励他坚决改正错误,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为避免孩子产生学习吃力的现象,迅速地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除及时补缺,加强学习计划性外,应指导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做到“3先3后”、“4个到”、“6个字”,抓住“8个环节”。
“3先3后”即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独立思考后请教别人。
“4个到”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动脑筋多想;口到,读课文要动口,教师提问积极争取回答;眼到,多看,细看,认真看;手到,勤于动笔,多写多练。“6个字”即看、听、记、写、问、练。
“8个环节”即制订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课外学习。
这一学习方法体现了中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认知过程,反映了中学生学习规律,是较适应初中学生学习的方法。
三、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对习惯有过极好的比喻,他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教师和家长引导学生长期实践和应用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而形成的稳定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都是后天培养起来的,它有好坏之分。目前初中孩子中存在的不良学习习惯有
以下三类:其一,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如学习时有各种下意识动作:无目的地东张西望,无目的地瞎翻书,不断地重复做一些动作,像咬手指、咬嘴唇等。学习时胡思乱想做白日梦,一边吃零食一边做作业或一边听广播、看电视,一边做作业等。其二,不良的内隐的学习习惯。如学习不认真,总是一知半解,求快而不求懂的阅读习惯;没有质疑的习惯;上课不举手发言,从不表达自己意见,没有使用工具书(字典、地图、参考书)的习惯;抄作业、草率敷衍、因陋就简地做作业、不复习就做作业,测验和考试前只会背课本,而不会用其他方法理解和整理知识,平时常用错字别字代替写不出的字的习惯。其三,不良的外显的学习习惯。如学习用品乱丢乱放,经常寻找;生活没有规律,学习没有安排,经常熬夜,每天睡眠不足;吃过饭后立即做作业,学习时间分配不当;上学或放学路上常在街上闲逛,上课经常迟到;作业想到做才做或拖到没有办法才去做;上课随便讲话等。
这些不良习惯,不仅在后进生身上存在,在很多好学生身上也或多或少的存在。在学校里有些表现不明显,但往往在家庭中较易发现,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庭与学校承担同样重的任务。为了使孩子有效的掌握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家长要注重孩子以下几方面学习习惯的养成。
1、勤于读书的习惯
孩子获得知识的来源主要有两下方面:实践和读书。一个知识丰富的人,除了见多识广以外,读书也必然很多。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机的普及,我们的孩子只迷恋于电视,几乎放弃了阅读,不但阅读能力退化,而且知识面大大变窄,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名著,初中生感到那么陌生,有的还是从电视的“戏说”中才知道。因此培养孩子爱读书、多读书、会读书的习惯已是迫在眉睫。读书的方法很多,由于初中学习阅读时间有限,家长要指导孩子挤时间读、有选择的读、有效果的读。可以根据自我的需要和阅读习惯,多种方法并用,如博览与精读、系统研读与重点选读结合起来,做到读、思、用结合,努力做到每读一本书,总会有一份收获。
2、善于观察的习惯
观察是孩子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观察力强的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能很快抓住事物的本质。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家长首先从要求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对周围事物的关心,可以先观事物之大体,后观事物之细节,通过与类似事物的比较,寻找出相同、相异点,归纳其规律。家长还要经常与孩子探讨所观察的事物的实质,使孩子通过观察提高对问题的分析、辨解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善于对事物进行观察的兴趣。除了会观察、会思考以外,还要让孩子学着用确切的语言表达出来,提高其归纳、表达能力。
3、积极思维的习惯
观察与思维是分不开的,人们在观察时,如果仅仅打开眼睛(感官)这个窗户,而不同时打开心灵(思维)的窗户,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我们应该培养孩子具有边观察边思索的习惯。乐于思索是很重要的学习习惯,成功的发现常常是和积极思索联系在一起的。英国细菌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之前,许多细菌学家已经看到了同类现象,但他们对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没有很好地思索,结果错失了科学发明的良机。而弗莱明却对这类现象进行了积极的思索,经过反复试验,最后证实了存在一种具有杀死细菌能力的物质——青霉素。
4、善于质疑的习惯
一个会学习的孩子,是在不断质疑、不断解惑的过程中接受知识的。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提不出问题,绝不仅仅是他已没有问题了,很有可能是不知道问题在哪里。平时作业也只是简单的模仿,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是肤浅的学习。要培养孩子善于质疑,勇于提问的习惯,首先要让他们明白,学习中有不懂的问题不是难为情的事,任何一位师长都乐于学生向他讨教。其次要培养他们敢于问问题的勇气。从家长做起,对待孩子提的问题,尽可能耐心的解答,有些不能回答的问题,帮助孩子找渠道获得答案,并鼓励孩子的求知积极性。千万不能敷衍,更不能说诸如:“真笨,这样简单的问题都不懂”之类的话。这样做会扼杀孩子的求知热情和提问题勇气的。
5、珍惜时间的习惯
惜时是成功的秘诀。有的孩子平时做作业磨磨蹭蹭,本来一小时可以做完的作业,由于边玩边做,弄了三个小时也没做完,不但形成动作慢的坏习惯,而且还会养成注意力不集中的不良品质。还有的孩子不珍惜“求学的黄金时间”,糊里糊涂过日子,既不好好学习,也没有一技之长,“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家长对孩子珍惜时间习惯的培养,首先在学习上要求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一件事、抓紧做”。同时可以采用“奖励时间”的办法来激励孩子。具体做法是:要求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该做的事,如能省时且高质量的完成,则就省下来的时间作为奖品交给孩子,由孩子自己支配,做自己喜欢的事。另外鼓励孩子抓紧时间多读书,多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不要浪费岁月,虚度年华。
对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家长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其一,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安静的书房、舒适的桌椅、合适的灯光等物质条件及和谐的家庭氛围、浓厚的家庭学习风气和合理的生活安排等等。
其二,注意家长自身的榜样作用。父母的习惯对孩子影响很大,孩子的不少习惯是潜移默化地直接从父母那里“移植”或学过来的。如果父母热爱学习,把读书学习作为业余生活的最大爱好,把谈论学习作为家庭的重要话题,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对学习的兴趣,会自觉地模仿父母认真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熏陶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方法。
其三,一定要抓早、抓了。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习惯往往是先入为主的。人的许多习惯都是在成长过程中靠父母帮助形成的,且在各个时期,有不同的形成任务。一般说来,有很多的学习习惯是在小学阶段逐步形成的,但由于青少年的可塑性特征,一些习惯还是可以调整或改变的,所以要抓住初中这一阶段对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不良学习习惯的纠正。所谓抓了,就是一定要抓出成效,抓出结果。习惯是一种经过重复实践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也就是说一种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必须有一过程。孩子往往有惰性,所以要靠父母不断地对好行为强化,对坏行为纠正来逐步完成这一过程,如果家长能持之以恒,抓住不放,就一定能抓出效果。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个人终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四、正确对待孩子进中学后的第一次考试成绩
孩子进中学后很想在第一次考试时考出好成绩,以取得父母的欢心。考试时往往心情比较紧张,而这样又很容易产生怯场,影响临场的正常发挥。因此,考试家长千万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以免造成精神上的负担。家长要正确对待分数,如果孩子第一次没有考好,那应该和孩子一起分析一下原因,是原有基础差?还是对中学的学习不适应?如果是后者,那应帮助孩子改进学习方法。
为了使孩子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家长要教育孩子正确对待考试,消除考前的是紧张心理、自卑心理和消极心理。在方法上可做出具体的指导,如考试前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重点;考试中要有信心并保持清醒头脑,遇到一时做不出来的题目上,可先放一放,待情绪稍稍稳定一下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