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福建高三质检优秀例文
2013年福建高三质检优秀例文
【原题呈现】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活记叙文。人体的细胞每三个月会替换一次,由于不同细胞代谢的时间和间隔不同,一个人将一身细胞全部换掉需要七年,也就是说,七年之后,从生理上来看已是另一个人了。
(摘编自《2012年中国科普文学精选》)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优秀例文】
今年花胜去年红
天行有常,一个人只需七年便可脱胎换骨:万物有序,发展的长河从不会因个人的停歇而阻止。
革故鼎新,继往开来,在事物滚滚向前的浩浩大队中,唯有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与时俱进,才不至于湮没于历史的洪水中,被无情碾碎。
随着社会日愈加快的步伐,身处于其中的我们应时刻警觉自身的更新。就像武侠大师金庸先生为我们做出的榜样一般:年届八旬的白发老人不愿被时代所抛弃,毅然决定进入剑桥大学深造,善哉斯人!老人尚且有这番过人的气魄和远见,更何况年华正好,青春年少的我们呢!
而历史的不断向前,裹挟的不仅是夹杂在其中的芸芸众生,更是千万人组成的国家民族,从古代的君权至高无上,到新中国建立伊始的集体观念,再到去年年末习近平所说的“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随着民主思想的深入,公民意识的觉醒,国家政府服务中心的转移变迁,我看到一个民主、独立的国家正在崛起,而正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时代的道路,才铸就了中国一年更比一年好的神话。
但与此同时,有些固执的人们干脆“躲进小楼成一统”,不愿接受发展带来的挑战。还记得中东利比亚那个身着五彩华服的卡扎菲吗?曾经的革命领袖在权利的枷锁中固步自封,“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当世界都在宣扬民主的时候,他的中央集权变本加厉,当然,发展的车轮从不把自大者放在眼中,停滞不前的蜉蝣只能成为轮下之鬼。
与固执相较,我们自然提倡发展,但却有所保留的发展。我们要的不是五四中“打倒一切旧文化”的绝对抹杀和更新,而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拿来
主义”。就像细胞更新一样,更新的是苍老破解的细胞质,保留的是不可丢弃的遗传物质。
反观当下,多少人打着发展革新的幌子污染着社会的正确价值取向:宁愿在宝马车里哭,把情感当筹码,却说成发展“现实主义”;提着“干爹牌”的皮包,把尊严当工具,却说发展“唯物主义”。当蝇营狗苟成为主流,投机取巧成为骄傲,这些绝不是我们所乐见的发展。真正的发展革新应该是在保留本真的基础上的发展。
年年岁岁花不同,不同的是更加动人的外表,保存的是依旧芬芳的内心。花如此,人亦然。
年年花香香依旧,今年花胜去年红。【评点】
从审题立意上看,本文抓住了材料中的要素:时间、替换、结果,并以形象化的语言清晰的呈现于题目中;然后从个人与国家的层面上展开论述,通过层递与正反对照的结构安排有序展开;最后反观当下,联系实际,点明了当下某些人的情感、价值取向上的误区,展示了良好的对文章的整体驾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从论证上看,作者能够从对比中提出我们要的不是“绝对抹杀和更新,而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拿来主义’” 的解决办法;并且能结合材料提出“就像细胞更新一样,更新的是苍老破解的细胞质,保留的是不可丢弃的遗传物质”的主张,有一定深度。
稍显不足的是,文章开头对材料的蕴意挖掘还不够充分,就匆忙地进行列举事例。错别字的出现也给文章添了瑕疵。(厦门一中戴祖武老师)
把自己翻新
哲人曾说过:“你永远无法再次淌过同一条河。”自其变者而观之,人不过是一颗水滴,在浩浩荡荡的长河中,为了不断地顺应,我们必须将自己翻新。七年的时间,可以将一个人体内的细胞完全翻新,而我们每一瞬间都在经历着代谢与更替。那些坚持古板的原则一成不变的人,岂不和刻舟求剑的人一样可笑呢?
老路走起来固然稳妥,但走的人多了,也就容易塞车。新路固然崎岖充满泥泞,但也使来人的脚步印得更加清晰。詹姆斯卡梅隆从未一成不变地活在《泰坦尼克号》里,他在那颗蓝色的梦幻星球里邀游,渐渐顿悟了永恒的真谛:想要永远成功,必须翻新自己!对他而言,他翻新了自己,对世界而言,他颠覆了人们对他的印象,他刷新了电影票房,他打破了3D电影的历史。翻新,为他带来了空前的成就。
物种为了进化,翻新了基因库;地产开发商为了高楼大厦,翻新了土地;世间万物为了进步,不断地翻新着自己。齐白石老人拥有这个觉悟时,几乎所有人都以为为时已晚。但齐白石老人衰年变法的成功同时让所有人意识到:翻新自己,无论何时开始都不晚。翻新自己,才能真正使自己永垂不朽。假使詹姆斯卡梅隆只是躺在《泰坦尼克号》上坐享其成,又会是谁去创造电影史的奇迹?假使齐白石只是守着原有的画风,而不去翻新自己,他会如今日一般声名显赫?想要创造新的成就,就要翻新自己。
雄鹰惟有拔光羽毛,敲碎老喙,将自己翻新后才得以在天际翱翔;夏蝉惟有在地下沉睡七年,重生后才得以鸣叫天地;蝴蝶唯有作茧自缚,羽化破茧后才得以振翅高飞。翻新自己定要付出一定代价。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操千剑而识其器,闻千曲而晓其声。重获新生的难能可贵,使一代代人为之奋斗,为之不断翻新自己,岂不乐在其中?
然而,翻新自己,也不能够盲目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方向错了,希望就变为一滩泡影。莫奈晚年致力于画睡莲,却大获成功。找到适合的方向翻新自己,定能有所收获。
正如这一篇伴随着脑细胞凋亡又翻新的文字,我的思想也仿佛得到了翻新。【评点】
本文值得推崇之处有三:一是准确的审题,精当的主题提炼;二是应试作文写作格式上的讲究;三是展开部分的排比句式和比喻修辞的综合运用,这使得其语言面貌从总体上看显得容光焕发。文章第一、二段分别完成了导入、扣题、引出观点这三大任务,倒数第二段文字不多,但显出论证思维的严密性。本文不足之处在于其思维形态上的“点状”与“平面”:其论证是“翻新自己”,其论证思维只是围绕着一“点”举例说明之,而缺乏论证深度。(厦门一中苏宁峰老师)
蜕变自我,精彩人生
每个人的身体,细胞的替换时间都是不相同的。要想让细胞全部更新,需要七年的洗礼。
人生是一个不断进步与修饰自我的漫长旅途。于丹曾说:“生命应该有所坚持,而生活可以随遇而安。”为了追求更高的自我价值,改造自我将是一项终生践行的浩大工程。
没有人会说:“我已经相当完美,一点进步的余地也没有了。”因为这世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惟有不断地进步才能离那“最好”愈来愈近,才能破茧重生,迎接新的旅程。
改造自身应该学会循序渐进,脚踏实地。十六岁小博士张炘炀的事迹在网络上被传得沸沸扬扬。有人称赞,有人斥责,但我认为,无论张炘炀最终结果会如何,都是毫无意义的。一步踏错,即便脚步再快,也只能离正道渐远。张炘炀认为的成功就是有车有房有北京户口,为此,他甚至要胁农民父亲在北京全额买房,全然不顾及父母亲省吃简用培育他的恩情,其行为无不彰显出“拔苗助长”的以来的负效应。改造若不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势必要吃大亏,成功的艺术品,都是经过一层一层地打磨完善而来,急功近利只能换来残次不全的复制品。
改造自身应该从心灵的蜕变开始。本雅明有言:“新时代的人们只学到了旧贵族的缺点,却对他们的品味与兴趣目若无睹。”中国人正在走向致富的道路,他们成为了有钱人,都将双眼紧盯名车豪房奢侈品,无疑这是快速经济发展的弊病,因为贫穷使我们更着眼于物质享受,但也因此,我们的人文素质却远不及发达国家。脱去贫穷或许使我们更光鲜亮丽,但这并不能赢得更多的尊重与敬佩,唯有在精神上的进步才能真正的焕发光彩。作为一个人有所追求的人,我们更应该着眼于本质的改造。
因为精神上的贫脊,远比物质上的乏来得可怕。
生活是展现自我的舞台,每一幕都是不同的人生。唯有不断地蜕变,才能让生命更加精彩。【评点】
文章的标题即亮出作者的观点,蜕变自我才有精彩的人生。文章从两个层面展开论证:一是为什么要蜕变自我,因为“人生是一个不断进步与修饰自我的漫长旅途”;二是怎样“蜕变自我”,作者认为“改造自身应该从心灵的蜕变开始”。两个角度的论证均注意到了事理与事例、正面与反面论证的相结合。文章结尾简洁有力,照应了标题。
文章的不足之处是:第一自然段照抄材料,与第二段有所脱节,行文的流畅性不足;第三、四自然段思路不够清晰,张炘炀的例子要“论证什么”不明确。(厦门外国语学校黄亮生老师)
外物流转,我心永恒
千年前屈原悠悠一叹:“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诚如此言,身体躯干可以更换可以支离可以破碎,但于心腔中跳动的那股赤诚,游动的满腔热血,却是无论的侵害损毁,都亘古不变。外物流转瞬间即变,我心永恒万世不改。
即使身体的细胞仅七年便要全身心地更换一次,即使从生理来讲七年后便不再是我,但游荡在身体中的灵魂不会因为细胞的消亡而消失,沉淀在内心的情怀也不会因为代谢的进行而隐藏,因为精神是房屋的,情怀是长存的。
当代文坛享誉盛名的巴金先生便 是精神长存的最佳佐证。在十年文革期间,繁重的劳动,艰苦的环境并没有磨损掉他作为一个文人内心的执着与追求,他身上的关于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勇于反省的这种精神并没有在十年的动荡中消磨如那易变的细胞一般,而是弥加珍贵,越发坚定。于是在晚年一部部关于历史反思的书籍面世,《忏悔录》《随想集》等一部部煌煌巨著横空出世,带着巴金先生未来的人格情怀变成铅字,沉淀于浩瀚历史之中。
纪伯伦有言:“我将自己酿成美酒,沉醉众生,而自己变为永久的窖藏。”确实如此,一个人唯有坚定地心如本初,无视生理或外界物质的变化方可成为永恒。然而,却有那样多的人随着身体细胞的更替,自己的追求也随之变味:曹禺晚年沉耽于物质之中鲜有优秀作品面世;曾一手创下国美的黄光裕因物欲膨胀最终陷入囹圄;***因权力贪念的转变放弃自身为党为民的信仰终成丧家之犬„„无数的人,因内心情怀随着外物而走向落处,沦为堕落。
正如当下,生理上的趋时更新,生理外在物质的转变的直接体现便是人们物质生活的逐渐丰欲,人们曾长期恪守的传统美德和道德准则在物欲的裹挟冲刷之下早已不复存在。于是,高级官员尸位素餐无视百姓利益,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威胁国人健康,诚信道德缺失导致坑蒙拐骗屡见不鲜„„这一切,都是人们罔顾内心道德和准则所造成的结果。身体内细胞的新陈代谢不是我们扔掉内心坚守的道德情怀的理由,更不能是一些人作奸犯科行坏事的借口。
是的,外在物质瞬间即变,身体细胞七年即换,这个社会时代在高速发展,但作为人,万物之灵长,也应有自己坚守的追求的不悔亦不改,这样,人类文明才有传承的希望,才有发展的将来。
第二篇:2013年福建高三质检优秀例文
2013年福建高三质检优秀例文
【原题呈现】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活记叙文。
人体的细胞每三个月会替换一次,由于不同细胞代谢的时间和间隔不同,一个人将一身细胞全部换掉需要七年,也就是说,七年之后,从生理上来看已是另一个人了。
(摘编自《2012年中国科普文学精选》)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优秀例文】
今年花胜去年红
天行有常,一个人只需七年便可脱胎换骨:万物有序,发展的长河从不会因个人的停歇而阻止。
革故鼎新,继往开来,在事物滚滚向前的浩浩大队中,唯有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与时俱进,才不至于湮没于历史的洪水中,被无情碾碎。
随着社会日愈加快的步伐,身处于其中的我们应时刻警觉自身的更新。就像武侠大师金庸先生为我们做出的榜样一般:年届八旬的白发老人不愿被时代所抛弃,毅然决定进入剑桥大学深造,善哉斯人!老人尚且有这番过人的气魄和远见,更何况年华正好,青春年少的我们呢!
而历史的不断向前,裹挟的不仅是夹杂在其中的芸芸众生,更是千万人组成的国家民族,从古代的君权至高无上,到新中国建立伊始的集体观念,再到去年年末习近平所说的“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随着民主思想的深入,公民意识的觉醒,国家政府服务中心的转移变迁,我看到一个民主、独立的国家正在崛起,而正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时代的道路,才铸就了中国一年更比一年好的神话。
但与此同时,有些固执的人们干脆“躲进小楼成一统”,不愿接受发展带来的挑战。还记得中东利比亚那个身着五彩华服的卡扎菲吗?曾经的革命领袖在权利的枷锁中固步自封,“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当世界都在宣扬民主的时候,他的中央集权变本加厉,当然,发展的车轮从不把自大者放在眼中,停滞不前的蜉蝣只能成为轮下之鬼。
与固执相较,我们自然提倡发展,但却有所保留的发展。我们要的不是五四中“打倒一切旧文化”的绝对抹杀和更新,而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拿来主义”。就像细胞更新一样,更新的是苍老破解的细胞质,保留的是不可丢弃的遗传物质。
反观当下,多少人打着发展革新的幌子污染着社会的正确价值取向:宁愿在宝马车里哭,把情感当筹码,却说成发展“现实主义”;提着“干爹牌”的皮包,把尊严当工具,却说发展“唯物主义”。当蝇营狗苟成为主流,投机取巧成为骄傲,这些绝不是我们所乐见的发展。真正的发展革新应该是在保留本真的基础上的发展。年年岁岁花不同,不同的是更加动人的外表,保存的是依旧芬芳的内心。花如此,人亦然。
年年花香香依旧,今年花胜去年红。【评点】
从审题立意上看,本文抓住了材料中的要素:时间、替换、结果,并以形象化的语言清晰的呈现于题目中;然后从个人与国家的层面上展开论述,通过层递与正反对照的结构安排有序展开;最后反观当下,联系实际,点明了当下某些人的情感、价值取向上的误区,展示了良好的对文章的整体驾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从论证上看,作者能够从对比中提出我们要的不是“绝对抹杀和更新,而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拿来主义’” 的解决办法;并且能结合材料提出“就像细胞更新一样,更新的是苍老破解的细胞质,保留的是不可丢弃的遗传物质”的主张,有一定深度。稍显不足的是,文章开头对材料的蕴意挖掘还不够充分,就匆忙地进行列举事例。错别字的出现也给文章添了瑕疵。(厦门一中戴祖武老师)
把自己翻新
哲人曾说过:“你永远无法再次淌过同一条河。”自其变者而观之,人不过是一颗水滴,在浩浩荡荡的长河中,为了不断地顺应,我们必须将自己翻新。
七年的时间,可以将一个人体内的细胞完全翻新,而我们每一瞬间都在经历着代谢与更替。那些坚持古板的原则一成不变的人,岂不和刻舟求剑的人一样可笑呢?
老路走起来固然稳妥,但走的人多了,也就容易塞车。新路固然崎岖充满泥泞,但也使来人的脚步印得更加清晰。詹姆斯卡梅隆从未一成不变地活在《泰坦尼克号》里,他在那颗蓝色的梦幻星球里邀游,渐渐顿悟了永恒的真谛:想要永远成功,必须翻新自己!对他而言,他翻新了自己,对世界而言,他颠覆了人们对他的印象,他刷新了电影票房,他打破了3D电影的历史。翻新,为他带来了空前的成就。物种为了进化,翻新了基因库;地产开发商为了高楼大厦,翻新了土地;世间万物为了进步,不断地翻新着自己。齐白石老人拥有这个觉悟时,几乎所有人都以为为时已晚。但齐白石老人衰年变法的成功同时让所有人意识到:翻新自己,无论何时开始都不晚。翻新自己,才能真正使自己永垂不朽。假使詹姆斯卡梅隆只是躺在《泰坦尼克号》上坐享其成,又会是谁去创造电影史的奇迹?假使齐白石只是守着原有的画风,而不去翻新自己,他会如今日一般声名显赫?想要创造新的成就,就要翻新自己。
雄鹰惟有拔光羽毛,敲碎老喙,将自己翻新后才得以在天际翱翔;夏蝉惟有在地下沉睡七年,重生后才得以鸣叫天地;蝴蝶唯有作茧自缚,羽化破茧后才得以振翅高飞。翻新自己定要付出一定代价。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操千剑而识其器,闻千曲而晓其声。重获新生的难能可贵,使一代代人为之奋斗,为之不断翻新自己,岂不乐在其中?
然而,翻新自己,也不能够盲目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方向错了,希望就变为一滩泡影。莫奈晚年致力于画睡莲,却大获成功。找到适合的方向翻新自己,定能有所收获。正如这一篇伴随着脑细胞凋亡又翻新的文字,我的思想也仿佛得到了翻新。【评点】
本文值得推崇之处有三:一是准确的审题,精当的主题提炼;二是应试作文写作格式上的讲究;三是展开部分的排比句式和比喻修辞的综合运用,这使得其语言面貌从总体上看显得容光焕发。文章第一、二段分别完成了导入、扣题、引出观点这三大任务,倒数第二段文字不多,但显出论证思维的严密性。
本文不足之处在于其思维形态上的“点状”与“平面”:其论证是“翻新自己”,其论证思维只是围绕着一“点”举例说明之,而缺乏论证深度。(厦门一中苏宁峰老师)蜕变自我,精彩人生
每个人的身体,细胞的替换时间都是不相同的。要想让细胞全部更新,需要七年的洗礼。人生是一个不断进步与修饰自我的漫长旅途。于丹曾说:“生命应该有所坚持,而生活可以随遇而安。”为了追求更高的自我价值,改造自我将是一项终生践行的浩大工程。没有人会说:“我已经相当完美,一点进步的余地也没有了。”因为这世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惟有不断地进步才能离那“最好”愈来愈近,才能破茧重生,迎接新的旅程。改造自身应该学会循序渐进,脚踏实地。十六岁小博士张炘炀的事迹在网络上被传得沸沸扬扬。有人称赞,有人斥责,但我认为,无论张炘炀最终结果会如何,都是毫无意义的。一步踏错,即便脚步再快,也只能离正道渐远。张炘炀认为的成功就是有车有房有北京户口,为此,他甚至要胁农民父亲在北京全额买房,全然不顾及父母亲省吃简用培育他的恩情,其行为无不彰显出“拔苗助长”的以来的负效应。改造若不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势必要吃大亏,成功的艺术品,都是经过一层一层地打磨完善而来,急功近利只能换来残次不全的复制品。
改造自身应该从心灵的蜕变开始。本雅明有言:“新时代的人们只学到了旧贵族的缺点,却对他们的品味与兴趣目若无睹。”中国人正在走向致富的道路,他们成为了有钱人,都将双眼紧盯名车豪房奢侈品,无疑这是快速经济发展的弊病,因为贫穷使我们更着眼于物质享受,但也因此,我们的人文素质却远不及发达国家。脱去贫穷或许使我们更光鲜亮丽,但这并不能赢得更多的尊重与敬佩,唯有在精神上的进步才能真正的焕发光彩。作为一个人有所追求的人,我们更应该着眼于本质的改造。因为精神上的贫脊,远比物质上的乏来得可怕。
生活是展现自我的舞台,每一幕都是不同的人生。唯有不断地蜕变,才能让生命更加精彩。【评点】
文章的标题即亮出作者的观点,蜕变自我才有精彩的人生。文章从两个层面展开论证:一是为什么要蜕变自我,因为“人生是一个不断进步与修饰自我的漫长旅途”;二是怎样“蜕变自我”,作者认为“改造自身应该从心灵的蜕变开始”。两个角度的论证均注意到了事理与事例、正面与反面论证的相结合。文章结尾简洁有力,照应了标题。
文章的不足之处是:第一自然段照抄材料,与第二段有所脱节,行文的流畅性不足;第三、四自然段思路不够清晰,张炘炀的例子要“论证什么”不明确。(厦门外国语学校黄亮生老师)
外物流转,我心永恒
千年前屈原悠悠一叹:“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诚如此言,身体躯干可以更换可以支离可以破碎,但于心腔中跳动的那股赤诚,游动的满腔热血,却是无论的侵害损毁,都亘古不变。外物流转瞬间即变,我心永恒万世不改。
即使身体的细胞仅七年便要全身心地更换一次,即使从生理来讲七年后便不再是我,但游荡在身体中的灵魂不会因为细胞的消亡而消失,沉淀在内心的情怀也不会因为代谢的进行而隐藏,因为精神是房屋的,情怀是长存的。当代文坛享誉盛名的巴金先生便 是精神长存的最佳佐证。在十年文革期间,繁重的劳动,艰苦的环境并没有磨损掉他作为一个文人内心的执着与追求,他身上的关于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勇于反省的这种精神并没有在十年的动荡中消磨如那易变的细胞一般,而是弥加珍贵,越发坚定。于是在晚年一部部关于历史反思的书籍面世,《忏悔录》《随想集》等一部部煌煌巨著横空出世,带着巴金先生未来的人格情怀变成铅字,沉淀于浩瀚历史之中。纪伯伦有言:“我将自己酿成美酒,沉醉众生,而自己变为永久的窖藏。”确实如此,一个人唯有坚定地心如本初,无视生理或外界物质的变化方可成为永恒。然而,却有那样多的人随着身体细胞的更替,自己的追求也随之变味:曹禺晚年沉耽于物质之中鲜有优秀作品面世;曾一手创下国美的黄光裕因物欲膨胀最终陷入囹圄;***因权力贪念的转变放弃自身为党为民的信仰终成丧家之犬„„无数的人,因内心情怀随着外物而走向落处,沦为堕落。
正如当下,生理上的趋时更新,生理外在物质的转变的直接体现便是人们物质生活的逐渐丰欲,人们曾长期恪守的传统美德和道德准则在物欲的裹挟冲刷之下早已不复存在。于是,高级官员尸位素餐无视百姓利益,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威胁国人健康,诚信道德缺失导致坑蒙拐骗屡见不鲜„„这一切,都是人们罔顾内心道德和准则所造成的结果。身体内细胞的新陈代谢不是我们扔掉内心坚守的道德情怀的理由,更不能是一些人作奸犯科行坏事的借口。是的,外在物质瞬间即变,身体细胞七年即换,这个社会时代在高速发展,但作为人,万物之灵长,也应有自己坚守的追求的不悔亦不改,这样,人类文明才有传承的希望,才有发展的将来。
第三篇:高三省质检作文优秀
高三省质检作文优秀范文
平平淡淡才是真
安度日日夜夜不过反反复复又何妨? 历经年年岁岁方知平平淡淡才是真。
——题记
即将毕业的我对于一些有关大学的新闻最近是敏感得非常了。所以当一名著名大学的研究生选择了跳楼轻生,这则新闻被曝光后我着实地被震惊了一下。原因虽尚未确定,但有其同学推测可能是因为无法忍受过于单调机械且压抑的研究生生活便选择了放弃生命。
不禁想起了与这研究生有些“殊途同归”的曾经的“富士康十余连跳”的民工们。似乎“生活机械呆板”在如今已成了不可被逾越的困难了。但我认为,“重复”的“单调”,也许反而应该是生活的,本来滋味。
重复的单调生活,给你以沉淀的时空。当代的著名女学者、作家刘瑜曾说过,“一个人,要活得像一支军队。”这是她在回忆自己早期留学生涯时的感慨——当时的她,生活也是枯燥无趣的“三点一线”,日复一日。但她认为正是那段“远离了一切有趣的事物”的日子,让她有能力获得与自己对话,从自己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里寻觅个人意义的机会。村上春树也曾套用过一句“每把剃须刀都有它的哲学(茨威格语)”来阐释“不论多么平凡的事物,在它的重复之中自能表现出自身的智慧”。这样的人生之道,我想只有愿意品味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的人,能够体味了吧。
繁复多彩的生活看似是炫目夺人,多滋多味的,但实际上它却会使你劳神累形,难以平静。总能听到当下许多年轻人们一边抱怨着“活着太累!”一边又孜孜不倦地追赶着他们所谓的“潮流”,每月一换发型,随季节更换“风格”。他们仿佛不知疲倦地追逐着四时不同的热点并以此为乐。借用一句王尔德的嘲讽便是:“潮流大概是最愚蠢的东西了,否则为什么它们总活不过三个月呢?”而这种“与时俱进”不仅让人们心神交瘁,也使得囊中荷包为了这一个“新”字,空空荡荡。
重复单调的“日复一日”,仿佛总给人一种“蹉跎岁月”的错觉,殊不知这“将一日重复至一生”的生活态度,绝不是那“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的得过且过。曾有一个理论是这样的:任何一件事,重复三万小时,都能使人成功。这里努力勤奋固不可少,更重要的却是那安于“机械”的反复的态度。回头看那个可惜的生命,如果他能选择坚守机械平淡的生活,发生这种悲剧的可能是否会少一些?他成材的可能是否会多一些?
一年有365日,我不求这365日是不同的日子,只希望我能在这365次重复的一日中,发现生活,最为平淡而真实的滋味。
参预”生命
晋朝高人庾浩和当朝丞相挑灯论玄理,座下两学者并丞相随员,皆无从“参预”。终了,一学者说他虽不能言,却颇有所得;顾见随员,“似母狗馨”,早已蔫在那里。
这便是过日子和过光阴的区别。身在心不在,再有趣的事情,也只供消磨;身驰而神往,才能体味生命的况味。因此有人“只过一天,重复三百多次”;他没有“参预”,何以感受每天不同之趣?古语“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细细想来,每日都如长夜,岂不似“母狗”日复一日晒太阳一般索然无味?要每天活得各自精彩,非全心“参预”不可。
康德在自己的小镇中度过一生,每天出入作息,从无更变;外人看他,就像一台旧钟那样乏味刻板;可他那等身的大作中,没有一页的老调重弹,只有像人类思想边缘的“一往参诣”;那些合理却超乎想象的道德论述,瞬间使人相信——他每天的生活是不一样的,生活的姿色决不在形,在其内里,在不断的“参预”和前行。当陈景润结束了小屋枯燥的演算生活时,徐迟说满屋满街的稿纸就像雪山顶上飘下的雪片一样。相信相比刚握起笔的陈景润,这时的他一定尝过了从山脚攀山峰巅的滋味,一定也看着不同的“风景”,过着不同色彩的日子。
所以单调的外形里可能是缤纷的岁月,而貌似光鲜的日子未必“表里如一”。以前一位大师和支道林争“理”,支道林名声太响,大师便交待弟子找到支公,“如此如此”与之辩驳。弟子诣支公,遂将老师言辞,尽悉背诵以辩,支公怒道:“汝何故受寄于人!”这位弟子看似口若悬河,实则做了别人的传声筒;我们不也曾做着“复制成功”的大梦,看似活得日日迥异,实而只是日日模仿?乔布斯每天的对镜自问,问的就是“我还愿不愿做即将去做的事”;对于他,每天“过别人的生活”,必将湮没“自己的声音”;灵魂一旦失声,活得不同便是妄想。因而他宁愿天天对镜自照,就像柏拉图天天甩手臂,每一次,都是全新的灵魂荡涤。
这样的生命,还“似母狗馨”吗?
可是就曾有个以写诗为生命添彩的工人,从富士康工厂跳下;当他落地时,“半个地球就是龙华镇”。他曾想摆脱作为“机械手”的日子,但走不脱“龙华镇”,于是选择了悲壮。鲁迅曾“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如果摆脱不了“冷气”,就只好再摆入自我束缚的陷阱,若不做“自暴自弃者流”,便免不了与命定之规限冲撞,成为舍命之狂徒。唯一的解法只有“向上走”。抱怨自己太老、无法四处旅游的贝多芬,便用对曲式和内涵的再度突破,辟人声交响之鸿蒙,使老诗歌震颤癫狂,让世人又领略了一把百变乐圣的动人魅力。为了让自己不停滞在“一个日子”里,就得确认自己一直向前走。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天又生我们,长夜才复旦。”挣出停滞单调的牢笼,必当自强不息;追求心神之蜕变,生命才能破茧成蝶。想每天活得不同的人,就要走离“冷气”,抖擞精神“一往参诣”;“母狗馨”无以复旦,为生命着色只能靠自己。
第四篇:福建高职单招语文质检
班级 姓名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考号
2017年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
.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把守的意思。. C.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D.不如因善遇之. 遇:相逢,会面。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伯的本意是为自己的私情救张良,但他智短虑浅,头脑简单,在“信义”面前,他不明是非,最终 被刘邦拉拢。
B.刘邦与项羽的为人处世相反,在这段文字中,刘邦的“四问”非常高明,清楚地表现了他处变不惊、善于用人的性格特点。
C.从项伯夜驰至沛公军、张良引项伯与刘邦相见可以看出,张良是这场宴会中刘邦阵营的总导演,是一 个善于谋略的大智者。
D.节选的这段文字,虽然没有对项羽进行重点描写,但从“项王许诺”一句中可以看出,项羽缺少思考,疏于分辨是非真假。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4分)
(2)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5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5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5--6题。
病起 陆游
山村病起帽围宽,春尽江南尚薄寒。志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断香漠漠便支枕,芳草离离悔倚阑。收拾吟笺停酒碗,年来触事动忧端。
5.本诗颔联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诗句赏析。(2分)6.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赏析。(3分)
四、现代文阅读
(一)(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①“微博粉丝”的兴起与媒体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受“粉丝”自身心理因素的驱动。美国社 会学家卡茨认为: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社会、心理需要。“微博粉丝”的出现 也是源于这个群体的特定需求。“微博粉丝”对于名人的关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粉丝”相类似,是为了
追逐体育明星、影视明星和媒体人物等偶像。偶像的身上体现了大众的梦想,并且为大众建构了生活的幻 象。“粉丝”通过微博通信进行信息沟通,不再单纯通过大众传媒来获取名人信息,而是通过类似直接的 接触途径为自身带来直接的媒介体验,甚至于对自己产生认同。所以,“粉丝”关注微博的重要因素之一 就是满足情感的自我需求,并在名人偶像和形象中找到自我认同。
②劳伦斯·克罗斯伯格曾撰文指出:“‘粉丝’对于某些实践与文本的投入使得他们能够对自己的情感 生活获得某种程度的支配权,这又进一步使他们对新的意义形式、快感及身份进行情感投入以应对新的痛
”换句话说,“粉丝”对偶像“评论”,为其争取人气,照亮星 途,既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实现。
③关注机构官方微博和权威人士微博的“非忠实粉丝”虽然不像其他“粉丝”那样狂热,但也是为了
满足自身对信息的需求而成为“粉丝”的。我国几个门户网站微博开通以来,吸引了很多官方机构的入驻,这些微博上的信息无疑为关注它们的“粉丝”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同时也为“粉丝”节省了 购买此类信息的人力和财力。而一些具有休闲娱乐特色的微博也为大众“粉丝”提供了茶余饭后的谈资。④传统的“粉丝”群体和社团要获得有关“粉丝”客体的信息,通常需由
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 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 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 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 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⑤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 影路,微雪酒香村”,则是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
B.奚羽先生指导弟子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不能繁文缛节。....
C.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它趋之若鹜。....
D.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 哭泣声不绝如缕。
....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足球是当今世界参与人数和传播范围最广的体育运动,深受世界各国民众喜爱。
B.香港政府强调,“占中”只会影响社会秩序,破坏市民的生活甚至生计。民主不只是制度,还是态度,不应让个人诉求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
C.各大媒体在纷纷报道2015年党中央“打老虎”的实际行动后,许多贪官污吏开始惶惶不可终日,妄图 通过各种途径逃避打击。
D.考察中国国情可以预见,中国今后的民主法制建设不太可能全盘引进西方理念,而更可能采取立足民 生、务实渐进。
18﹒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3分)
A.读了拜伦的诗,就想到西班牙去,想看看女郎的头发是黑的,还是金黄的? B.在中华大地上,我要去的地方就更多了,因为我认为中国的山山水水、亭台楼阁、花草树木……都是 世界最美的。
C.为了对演出市场及演员进行规范管理,文化部近日发出了“演员个人营业活动管理暂行办法”。D.她说:“有这么热心的民警,有这么多好街坊,我呀!还得活一辈子啊!” 19.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在欧元区十二国中,作为龙头老大的德国经济的低迷,很可能_______其他国家。②新任市长每天都会接到大量的群众来信,即便工作再忙,他也_______作出答复。
③严格地讲,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并列关系,______部分和整体的对峙关系,_____说是点面 对峙的关系。A.波及 C.涉及 择要 摘要 而是/或者 而是/或者
B.涉及 D.波及
择要 摘要
就是/或许 就是/或许
20﹒填入下文横线上的四句话顺序恰当的一项是()(3分)
______,某校师生野营训练来到村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村民们一道投入抢收战
斗。
①就像勇猛的战士一样 ②不顾一天行军的疲劳 ③马上扔下背包
④听到大雨即将来临的广播 A.②④①③ B.①④②③ C.④②③① D.④③①②
21﹒根据下面的材料内容,概括我国普通话使用的两个特点。(6分)
国家语委近日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民众中没上过小学的有0.36%的人会使用普通话,上过小学的有 4.69%的人会使用,上过初中的有56%的人会使用,上过高中的有75.76%的人会使用,上过大专的有86.77% 的人会使用。普通话在城市里已成校园语言,城市教师普通话水平达到普通话二级标准的占90%。在农村
地区普通话也已基本用作教学语言,农村教师达到普通话二级标准的占60%。
22.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并阐述其寓意。(6分)
时间都去哪儿啦
七、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60分)
微信已成为现代人交往不可缺少的工具。有人逢“微”必加,好友一大群。但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 常收到这样的微信:“清清吧,不要让那些把你拉黑的人占着你的手机内存!”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第五篇:厦门高三语文质检作文
厦门高三语文质检作文范文
发布日期:2014-01-21 17:19:04点击次数:1038次
比较才有鉴别——作文类型卷
保有“古老的敌意”(66分)
黑格尔说;“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
然而社会中生活中似乎并不总是这样。我们追求善意,却有城管对乞儿拳打脚踢的暴行;我们提倡热情,却有十几路人自受伤的小悦悦面前走过的冷漠;我们宣传正义,却有媒体谋一己私利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现实中那些存在的现象,许多不合情不合理地让人痛心,而我们心中所认为的合理,又往往与现实中的许多现象背道而驰。这不免令人疑惑,黑格尔的话错了吗?
在我看来,黑格尔的“合理”并非我们日常所说的“合乎道理”,而是说“符合原因”。现实中存在的东西,都是由某些原因发展而来的结果,而人们活动所产生的原因,也必然会发展为现实中的某些结果。因此,我们要改变现实中不如人意的地方,解决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应从这些问题发生的原因处着手解决。许多人批判着现实的功利、虚伪、冷漠、阴暗,却仅仅是口若悬河,无所作为;更有些人,打着“无为”的旗号,本着得过且过的精神,安于现状,不思改变。
正如鲁迅所言;“从来如此,便对么?”市场经济条件下,功利化逐利化似乎成为一种普遍趋势。人们一边抱怨,一边心甘情愿地沉沦。熟不知正是人们普遍的无所作为使这种趋势逐渐成为主流。要改变现状,单单抱怨无济于事,我们需要转变那“必然趋势”的观念,学会质疑质问,从而改变现状。
英国思想家以赛亚·伯林曾引用过古希腊诗人“狐狸多机巧,刺猬仅一招”的诗句来表明自己对人与社会的观点。在他的诠释中,狐狸代表逐流,让你合群且衣食无忧;而刺猬则代表一种看似愚笨固执的坚守。正如诗人里尔克所言:“在现实与伟大的作品间,总存在古老的敌意。”刺猬便象征着这样的敌意。
这种“古老的敌意”的消褪成了现实中一切不合理的源头。当今社会中刺猬稀有而狐狸成群,人们失去警惕而盲目顺从,独立的思想与怀疑的态度湮没在功利、现实主义的洪流下。人们不会思考,不会反抗,随波逐流,大众的就是正确的,因此滋生了许多恶果。
要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改变那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应如黑格尔所言,溯现实之流抵达合理性的源头。我们应保有那看似愚笨固执的“古老的敌意”,保有独立的思想与批判现实的精神,在社会浩浩荡荡的洪流中保持着清醒成为时代精神独立思想的中流砥柱。正如鲁迅所言,对那理所当然理应顺从的东西多一份怀疑与警惕,当每个人都保有一丝古老的敌意,社会将呈现前所未有的合理与清明。
简评:本文大体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结构全文。提出问题时基于材料又能联系现实,凸显矛盾,构成思考的起点。作者在分析说理时首先界定了“合理”的概念内涵,并以此内涵支撑全篇文章的说理。分析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由浅入深,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直指问题的实质。借“狐狸多机巧,刺猬仅一招”的诗句阐释矛盾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办法,推出“古老的敌意”回扣材料。文章逻辑比较清晰,能辩证思考问题。分析有层次,有理据。文章拥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意识又不囿于琐屑的具象分析,有说理的的高度又不凌虚高蹈陷入术语的漩涡。
剔除存在的不合理(66分)
万千世界,往往无法单一而论。万物似乎都有其两面性,如印度的“双面佛”。由是,黑格尔说:“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
无可否认,一个事物的存在有其因果必然,但由此片面得出“存在即合理”便是正确的吗?
恐怕并非如此。众所周知,世界发展日新月异,曾经的事物往往迅速消失,“存在”也是瞬息万变的。譬如曾经的封建思想在今日已经难以理解。若认可“存在即合理”,那么无疑将导致评判标准的朝令夕改与价值观的瞬变。更为严重的是,如此观点极易导致相对主义,认为没有绝对对错,只要存在便是合理,如三岛由纪夫所说“一切都在事先被原谅”——沽名钓誉是合理的,社会上存在的出卖良心以求利益也是合理的,为自我实现而祸害众生也是合理的,因为它们是客观存在,有其因果必然的。相对主义将必然导致伦理价值的模糊化与价值观的缺失。
但相对主义是错误的,“存在即合理”也是错误的。千百年前柏拉图已为我们证明了这点。他说,理念是客观存在的,即便拥有这一理念的事物并不存在。千百年后,索尔仁尼琴又向我们重申了这一点。他说:“我绝不认为不存在一个绝对正确的真理、一个对正确与良善的评判标准,它不仅存在,而且不是朝令夕改的。”绝对真理的存在便否认了仅以事物存在与否来判定是否合理的诡辩的价值观。
并且,正因为认识到这点,认识到“存在不等同于正确,只要存在的事物不符合真理与正义,它便是错误的”,鲁迅才对存在着的非正确事物提出了质疑:“从来如此,便对么?”也正因为如此的质疑,使他觉醒而致力于将存在了千年的封建思想与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麻木与懦弱的人性劣根作纠正。
否认“存在即合理”,进而选择用真理与永恒的善与正义的标准,来将存在的不合理事物剔除,才能逼近真理。米兰昆德拉说:“人类的历史不是循环的圆,而是一条飞速向前的直线。”正是在不断剔除当下存在的非合理事物的过程中,人类得以进步。如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对神权束缚与非理性的剔除,人类价值与理性得以显现。因而,梁文道说:“每个时代的人都认为自己生活的时代是最糟的,由是批驳,由是进步。”因为对存在事物的不断质疑,并在质疑过程中始终以善与正义的价值观与真理贯穿,人类才得以进步。
批驳,并将真理一以贯之,人类才得以逐渐逼近真理,而对真理的追求过程,便是在对存在的不合理的剔除中体现的。
简评:朴素不求雕饰的文字中,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视野和丰富的思想。聪敏的作者以黑格尔所言为思辨对象,以鲁迅之问作思考指引,在两组看似对立的语言材料中找到焦点:正因为“存在并不完全合理”,所以要质疑;更要在质疑后剔除“不合理”,从而走向“合理”。纵深式的论证结构,令写作思路清晰可见:从对材料的简析入题,论题分明。→在具体的分析中由表及里,揭论题之误——“相对主义”的危害性。→先驳后立,引经据典,提出“绝对真理”——永恒的善与正义的价值观。→顺势结论:以“绝对真理”质疑“不合理”,剔除“不合理”。
美中不足的是,部分语言有失精炼。
面对现实,追求合理(56分)
在《这个世界会好吗》这本书中,梁漱溟先生提出了社会发展的三个问题:一是人与物的问题,二是人与人的问题,三是人与社会的问题。近代中国在贫穷中跋涉,尚无暇审视社会。而今,在物化条件已经不是社会问题,和谐关系逐渐树立之时,思考现实乃是社会对人的号召。(语言表述不太精确明白。开头引入段落对后文价值不大。)
黑格尔认为现实的存在有其合理性。然而,是否现实皆为合理的,值得彼此深思。倘若现实皆为合理,当代人就没有改变现实改善社会的必要。但事实上,表面“合理”的社会正如平静的大海,海里暗藏汹涌。以“从来如此,便对么”的审问,面对现实,追求合理,才是应有之态。(对“从来如此”,上文没有较为充分的铺垫,论点立足比较牵强。对“合理”缺乏厘定。)
赫胥黎曾言:“拥有斗争精神之人,欢迎雷霆与阳光。”斗争的存在性,即昭示了现实的不一
定合理。(开段引用不太恰当,“斗争”与“现实不合理”逻辑不畅。)当神创论的思想塞满了欧洲人的头脑,赫胥黎勇于接纳更为合理的进化论学说,推翻神创论对人欲的禁锢。敢于剖析现实,追求合理,铸就了其享誉后世之名。(对素材的分析——“从来如此”的不合理之处;质疑剖析的价值——符合题意论点,但稍显不够充分。)同样,正是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种种对现实的质问,引领世人以犀利眼光重审现实,拆去包装,窥见其中不合理的点滴真相。今日的繁荣富强下,同样有诸多不正之风,急需你我揭穿。(选材举例得当,却没有针对具体材料详细深入分析来强化观点。)
因而,面对现实,应树立质疑现实的观念。伽利略勇于挑战亚里士多德,为物理史留下珍贵财富;哥白尼不惧教会权势,以身殉道,换来天文学真知。质疑现实,是改变现实,追求合理的起点。只有当我们勇于针砭,不合理的、不为人知的,才能在我们的眼前展现;更合理的,更利于人的美好光明才有实现的可能。
当代人对待现实,有两种态度必须舍弃:逃避和一味指责。前者懦弱,以谎言遮盖现实,自欺欺人,如此举动早已遭人鄙视,无需多言。然后者姿态,实为大众普遍弊病。诚然,人们擦亮双眼,看清现实,早已不同于曾经沾沾自喜、唯我独尊的无知。此种转变已是一种进步,但就此不前,却仍是一种新的退化。指责和谩骂倘若变成一种宣泄,于救世无益,更于自我无用。一味的控诉不合理,却不思考改变的方法,也是对现实的逃避,对责任的推脱。人人都有追求合理的权利,以“舍生取义”之勇,维特根斯坦舞蹈之豪情,黑格尔的精神力,追求更合理的社会制度,才能呼应切·格瓦拉对我们的号召:让我们面对现实,让我们忠于理想!
是的,当“追求合理”成为人人之理想,面对现实,我们便可以看到更美的未来。
简评:文章综合两则材料,提出论点,立意恰当;有较为充分合理针对观点的集中议论,第一部分举例分析“质疑不合理,针砭现实”的意义,第二部分对比分析两种面对现实的态度,进一步强化观点,两部分思路较为清晰。
文章选用的材料与其分析没有紧密勾连;两部分之间缺乏过渡。
细节问题见上文括弧内旁批。
以理性目光审视现实的合理性(56分)
国人总喜欢说:“本来就是这样”“事实就是这样”来反驳批斥他人的建议或观点。(应该自然切近材料“从来如此”。)诚然,“现实”是一个很好的挡箭牌,任何模糊不清或有争议的话题,只要以现实存在为界限,似乎都可以分清对错,但是,难道现实都是合理的吗?抑或者,这只是人们强词夺理的说辞?(应该以稍许精练的语言评价这种托辞的心理或者文化动因,使开头更饱满些,并且自然引出后文观点。)
不可否认,生活中的大部分事物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此处“合理”是什么意思?应予以厘定。)但这并不等价于那少部分的“现实”也是合理的,否则,也不会有几千年来王朝的更替、社会制度的不断革新。正是因为其中有它的不合理性,才会使人们在不断的生产学习中对现实的合理性提出质疑,不断改进。所以,现实不一定是合理的,而合理的也非都是现实。(此处因果缺乏思辨和逻辑上的合理支撑。)
从古至今,都有一些不合理的现实存在于生活中。十年文革、食品安全、腐败赌博„„正是这些不合理的因子成为社会组成的一部分,导致社会的衰退或停滞不前,而我们可以做的就是用理性、冷静的态度去裁度现实存在的合理性。这不仅需要我们对现实的问题提出质疑,更需要的是我们以清醒的头脑对待事物的存在价值,既不盲目推崇、人云亦云的随便接受,也不是以极端的偏见主义色彩对任何现实都予以否定,如“愤青”一样痛斥所有,而是对外物的合理性进行分析、思考、审视。(界定概念——何为“理性”?)因为冷静的“过滤”
可以避免因为头脑过热而一时兴起的肯定,不致于使我们变为智慧唯唯诺诺应承的“旁观者”,一个理性的社会,需要的是可以为它指出利弊,指出现实合理与否的“理性人”,而不是两极化思想的“旁观者”。
可悲的是,社会中能够清醒认识现实的存在合理性的人实在太少太少,大多数国人或是人云亦云跟随大流,或是将现实的存在全盘否定,整日在网络上痛批社会,鄙视外界所有的人或事。所以,越来越多不合理的毒瘤在社会风气中弥漫却无人知晓,却有空暇自以为是的围哄浪费时间。一个只靠少数“理性人”审判社会现实的国家,一个都是不加思考的“傻子”与针锋相对的“疯子”在上演闹剧的社会,有谁敢预言它的未来,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不合理的现实。
农耕文明的粗陋简单早已远离文明的时代,需要社会上的每一个人以理性目光审视现实的合理性,带领社会前进。
简评:文章先立足现实问题引进材料并解读材料,从而引出观点,这是材料作文处理材料的合理方式;文章针对现实问题提出论点——理性审视现实的合理性,选取了比较具体的写作视角,比较容易展开,但是对论点伸展不够,几乎在同一层面纠结;文章有大量说理议论,而且也依据现实,但是缺乏具体而较为详细典型的材料来延伸或强化观点,也造成了思维打开不够,这是最主要的问题;议论性文字不够凝练,所指不够清晰,对思维的伸张没有足够的贡献(如第三段)。
不甘于现实 追求合理(48分)
黑格尔说:“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这没有辩证地看待事情,是片面的。现实不一定合理,所以要不甘于现实,追求合理。(开篇指出材实的不足,开宗明义)
不甘于现实,追求合理,可以实现人生的价值。(分论一,指明会如何)古代戏曲家梅兰芳,现实对他来说很不合理,他天生生了一双斗鸡眼,无法演戏。但是他不甘于现实,追求合理,坚持不懈地在镜子面前练习,最张他克服了“斗鸡眼”的称号,(克服天生的缺憾,成就自己的事例解说并不能佐证观点)不仅使得自己成为聒噪一时(用词不当,应“名噪一时”)的大戏曲家,也推动国家戏曲艺术达到了当时的顶(鼎)盛。(病句,“达到”不能搭配“鼎盛”)倘若梅兰芳认为现实的就是合理的,不去改变,那他将是一一辈子停留在斗鸡眼的程度了。正因为他不甘于现实,追求合理,使得他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例证一)
美国总统罗斯福,从小残疾了,他也不甘于现实,追求合理。刻苦奋斗,最终使得自己当上了总统,使美国进入了一个新纪元。由此可见,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说不通。不甘于现实,追求合理可以使得国家繁荣、鼎盛,使得国家进入新纪元。(例证二。本段对事例的分析和上文一样,将克服自己缺憾当成是不甘于现实,把促进国家的进步当成追求合理。至于如何追求合理,事例解说中并未体现。)
不甘于现实,追求合理。要有坚持不懈的意志。(分论二,指出如何做1)梅兰芳做到了不甘于现实,追求合理。是因为他每天坚持不懈地对着镜子练习,最后取得成功;美国总统罗斯福做到了不甘于现实,追求合理。是因为坚持不懈克服自身的疾病,最后取得成功;陈寅恪不甘于自己所有的书籍、笔记被烧毁的现实,坚持不懈地进行创作,最后两本藏山名作问世了。他成功了。所以不甘于现实,追求合理。要有坚持不懈的意志。(回扣前面的例子,证明此段的论点)
不甘于现实,追求合理。要有坚持不懈的意志还不够,还要拥有深厚的知识。(分论三,指
出如何做2)罗曼·罗兰不甘于现实,坚持并通过学习,让自己拥有深厚的知识,最后更好地追求合理;海伦·凯勒不甘于现实让自己学习多国文化知识,最后更好地追求合理;许多人虽然不甘于现实,追求合理,但他们没有拥有深厚的知识。所以最后没有摆脱现实,追求合理。(再次运用例证法佐证此段观点。)
不甘于现实,追求合理会让社会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会让国家屹立在世界之森,强大不倒。由此可见,不一定“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所以我们要敢于不甘于现实,追求合理,使得自己绽放人生的光彩。(总结上文,再次重申中心论点。一个国家的强大,社会的发展的原因并非是单一的,这么说过于绝对化了。)
简评:文章从作文材料中的黑格尔的观点分析入手,指出其问题所在,开宗明义,提出论点;接着从“会如何”和“怎么做”两个方面进行阐释,并运用丰富的素材来佐证观点;每段都回扣中心论点进行解说;结构清晰,观点一目了然。只是对材料的分析并不能佐证观点,解说牵强。
存在便有存在的理由(48分)
鲁迅曾问:“从来如此,便对么?”我并不喜欢鲁迅的这一发问。相比黑格尔曾说:“凡是现实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便是现实。”黑格尔更加一针见血。(对比中突出自己的观点)现实即是存在。存在便有存在的理由。佛家讲究因果,存在便是果。
世上没有无风而起的浪,社会的种种存在都有理由,鲁迅在他的时代认为若有人在大街上晕倒了,一定有看热闹的人,帮忙的人却是没有。鲁迅处于一个国家动荡时代,人人自危,每个人能有口饭吃尚不能保证,帮助他人,舍生取义等大事自然没有几人愿意去干。许多道理都记载在书中,而当人们斗大字不识几个,有几个人能做到深明大义?因此,围观看热闹的存在,理由充分。(本段承着上一段的“存在便有存在的理由”进行阐释,重申观点,点明这种存在的合理性。在表达上最好更简练清晰一些。直接指明存在的现实是什么,合理性是什么。但“不认字”与“做不到深明大义”并不成因果。)
到现在,自从新中国成立,便有扫盲行动。让每个人都识字,每个小孩子都有书念。文化普及率高了,现在有谁听说有人见死不救?(这个反问不成立)
一个身价过亿的老板,为救自己醉酒跃入湖中的员工而牺牲自己,“最美老师”为救学生导致自己的残疾等等的事实,无不表明我们已经和鲁迅所处的时代不同。我们现在存在的事实便是:“若有人在大街上晕倒,一定会有上前帮忙的人。”(虽然作者是善良的,传递的是正能量,只是这个想法还是会受现实的质疑。文章中心是“存在便有存在的理由”,要论述的是存在的合理性,但是本段的两个例子未做“存在的合理性”的分析。)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蒙娜丽莎的笑,一千个人,各有不同。对于存在的不同理解,便造成个性人才。(病句,动宾搭配不当,“造成”不能搭配“人才”。对现实不同的理解与人才的培养并无直接联系。)现在的社会中,人才如过江之鲫。人才太多了便产生了众多怀才不遇之人,也由此发出类似“读书无用论”的言语。现在的社会,人才素质高了。不可否认,这是客观存在的,但若因此而认为“读书无用论”却是大大的错误。若你怀才不遇,也必定有你怀才不遇的理由。不去寻找原因,却在抱怨存在的事实,完全就是舍本逐末。(表达拖沓,扣紧论点直接阐释存在的合理性即可。本段与上段之间缺乏过渡。)
存在的理由是每个人打破既定存在的重要线索。(不明所以)每一个事物,每一个人都是不断发展的。现在的存在也许下一刻就会消失。当有人像鲁迅一样发问:“便对么?”便是找到了前进的路了吗?鲁迅对他们时代人的评价到我们现代人的品行,无不证明,存在有存在着的理由。许多改革者便是看到了这些理由,他们成功了,便名流千史(应为“名留千史”,写改革者目的何在?)
不要抱怨存在的现实,鲁迅曾抱怨,但他却走了出那个牢笼。(自相矛盾)我们既然存在,就有不断打破现实的理由,因为存在的理由便是不断被打破。(末段没有回扣中心论点,不知所谓。)
简评:本文在众多“质疑”声中另辟蹊径。观点有其独到之处。行文基本能扣着“存在有存在的理由”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证。从原卷卷面上看,文章从第六段后写得比较匆忙,因此造成了文章最后两段游离在论点之外,甚至出现矛盾的表达。作者对命题是有思考的,但没弄清“存在即有存有的理由”,这里的“理由”应该指向的是“人的需求”,而鲁迅则是从人的追求,人生的价值角度去质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