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犬儒主义面面观
现代犬儒主义面面观
---徐贲(美国圣玛利学院教授)《凤凰周刊》2015年第5、6期
人们玩这个假面游戏主要是为了自保,谁都知道假面后面藏着一张怎样的真面孔,这是一个毒害人际信任和相互尊重的犬儒游戏。
“犬儒”(cynicism)并不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文概念,只是因为我们觉得可以用它来言说许多其他概念无法说到点子上的事情,这个概念才在中文里有了根基。我们通常是用概念说事情,而不是谈论概念本身,但是说着说着,可能就被引向对概念本身的思考。一旦我们开始对许多不同的事情运用“犬儒”这个说法,我们就会想了解,它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犬儒”开始的时候并不是一个文化概念,而只是对个别现象(如犬儒始祖第欧根尼的古怪言行)的直接认识。它是具体的,也是表象的。今天,我们把犬儒用作一个综合多种现象的文化概念,它通过重新联系和组合,把现代犬儒主义的一些不同方面加以集合。
这样一来,它就不能只是局限于个别行为表现,而是必须予以更加全面的整合。我们不妨从一些基本的犬儒形态——古代犬儒和现代犬儒、抵抗的犬儒与顺从的犬儒、无权者的犬儒与有权者的犬儒、普通人的习惯性犬儒与精英分子的知识犬儒——来整合了解与我们现今文化状态有关的现代犬儒文化。
一、古代犬儒与现代犬儒
古代犬儒以戏谑为乐
说起古代犬儒主义,人们首先会想到那个住在旧木桶里、叫马其顿年轻的君主亚历山大王不要挡他太阳的第欧根尼(约公元前412—前324)。对这位与柏拉图同时代的犬儒怪人,历史上并没有确切的记载,早在古代,他已经就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文学性人物。对此,美国政治学教授恰罗普卡在《人人知道:犬儒主义在美国》一书里写道:“传说中的第欧根尼是犬儒的典范,在古希腊时代就推行犬儒的原则。第欧根尼的真人事迹不明,令历史学家们苦恼不已。但这正是他的魅力所在,这个如此能引起读者共鸣的人物角色,正可供他们发挥想象,添油加醋,重新创造。从一开始,第欧根尼就是一位明星。”
第欧根尼所代表的古代犬儒把文化和文明秩序视为对人的败坏。古代犬儒要把人重新放置到一个能超越这种秩序的基石上,那就是“自然”。自然并不只是“万物自然”,而且更是“人性自然”。他们认为,唯有以自然代替社会文化,人才有望化解来自文化影响的对未知因素(神念、神力、来世)的恐惧和焦虑。这一观念影响了古希腊、罗马的一些思潮(如斯多葛派),也影响了不少近代思想家(如卢梭)。超越文化规范、法律、传统,就会对外在的“好东西”(财富、权力、名声和其他由攀比而来的成功)不以为意、无所欲求。这是获得更真实、更确实、更自由的满足和幸福的不二之途。这种自由就是人的主体纯真。
古代犬儒以戏谑为乐,喜好讽刺和嘲笑。戏谑乃人性的天然喜好,古代犬儒主张“依照自然生活”,指的是内在的人性自然,不是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外部自然。自然美景也是一种“好东西”,与其他来自外部的“好东西”一样,它也会成为人主体自由的羁绊。犬儒主义的原则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一种戏谑的纯真。一条狗在暖和的阳光下,快乐地在地上打滚,这是出于本能的动物纯真,但是,犬儒所主张的天然纯真与此不同,那是一种经过理性选择的,并有理性原则的天然纯真。阳光灿烂也好,疾风暴雨也罢,犬儒的天然纯真都对此无动于衷、泰然处之,因为他的快乐来自内心的自由,而不是外部的犒赏。
在雅典城邦里,奉行人性自然的第欧根尼是个异类,他拒绝相信的是雅典城邦最引以为傲的政治秩序和哲学。他是一个流亡到雅典的外来客,没有家庭和名声的羁绊,这反倒成全他当一个彻底的旁观者。绝大多数雅典人都相信他们的民主秩序,但是第欧根尼告诉他们,这是一个靠不住的制度。他对雅典哲学家们的政治和美德学说同样嗤之以鼻,对雅典的那种苏格拉底式辩证说理也不以为然。他故意用自己那一套身体表演的“不说理之理”来颠覆话语的说理,在他眼里,话语言辞不过是一种表象的游戏。
德国思想家彼得·斯洛特迪克在《犬儒理性批判》一书里称第欧根尼是“抵抗表象游戏的第一人”。在第欧根尼看来,国王和哲学家是政治和社会表象游戏的高手和得利者,比起讥讽国王来,他更喜欢捉弄哲学家。斯洛特迪克说了这样一个第欧根尼对哲学家的恶作剧,“柏拉图把人类定义为无羽毛的双脚动物,受到人们的赞赏。第欧根尼把一只公鸡拔光了毛送到柏拉图的学校里说,„这就是柏拉图的人‟”。
第欧根尼曾经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反过来嘲笑第欧根尼,“这个人就是疯了的„苏格拉底‟。”意思是说,你这个疯子,苏格拉底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学生!在雅典的正经公民眼里,第欧根尼正是一个“疯子”,一个和流浪狗差不多的人物。他以近于疯狂的身体表演提醒那些正经公民们:你们的生活方式、物质欲念、政治权力都是违背自然的,都是罪恶和可耻的,你们只有抛开那些造作虚伪的习俗,摆脱那些繁文缛节和奢侈享受,才能得到人应该享受的真正幸福。
第欧根尼用极端的刺激手段劝谕世人,冷嘲热讽、尖酸刻薄。斯洛特迪克说,“他开启了用讽刺来抵抗的传统,开创了一种不文明的启蒙。”第欧根尼愤世嫉俗的启蒙方式混杂着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因素。他想要开启世人,但并不文明,他是权力、金钱面前的卑贱弱者,但却要占据一个有批判主张的强者位置。他过着一种在众人看来像狗一样的生活,但却坚持这是最适合人类的自然活法。正如文化批评家古德法伯在《犬儒社会》一书中所说,犬儒主义对后世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犬儒‟这个词也有正反两种不同的意味”,“在第欧根尼以后的时代里,犬儒主义哲学有过许多曲折和变化,对权力有批判的,也有忍耐的,还有为之辩护的。到罗马帝国的时候,犬儒就已经变成了一种对现状逆来顺受的教条”。
古代犬儒主义从公元6世纪开始失去影响,“文艺复兴”时期再度影响西方的一些思想者,这时候它已经演化为一种以揭露主流文化虚伪价值观为主要目的的讽刺、诙谐文学手段。犬儒主义被一些重量级文学家和思想家用作批判工具,包括伊拉斯谟、蒙田、托马斯·莫尔、拉伯雷、本·约翰逊、斯威夫特、卢梭、狄德罗和尼采。这个时期的犬儒主义已经与第欧根尼没有多大关系,它对后世的主要影响就是帮助形成了现代犬儒主义的一些文字风格和话语特征。
这些特征在当今中国的大众犬儒主义表现中也颇为常见,例如,文字游戏(谐音或双关语,如“砖家”“叫兽”“草泥马”)、诙谐故事(政治笑话和段子)、尖酸刻薄抖机灵(顺口溜、打油诗)、挖苦讽刺(正话反说、反话正说)、粗俗搞笑(痞子文学、恶搞经典)、语言颠覆(无厘头、搞笑、戏说)、文字游戏(如“打酱油”“猿类”等等)。犬儒基本特征是“不相信”
对文艺复兴后的犬儒主义演变,文化批评家凯尔德维尔写道:“18世纪初,犬儒主义的现代定义已经出现,现代犬儒主义的特点已经不只是挑错、尖刻、嘲讽,更多的是苦涩和怨愤⋯⋯到了19世纪,终于有了这样对犬儒的定义:„犬儒:倾向于嘲骂和吹毛求疵。‟今天的犬儒经常是一个不相信人类会有真诚行善动机和行为的人,也是一个习惯于用轻蔑和嘲讽来表达这种不相信的人。”
今天,几乎所有对犬儒主义的字典定义都与19世纪时的定义大同小异。犬儒的特征是不加分辨地怀疑和否定所有善意、善行和善良价值的可能。犬儒只相信人类的行为受自私动机驱使,因此总是朝败坏、邪恶、阴谋诡计的方向去猜度和确定他所看到的事物。犬儒主义成为一种不仅是“处事”(看待事物)而且是“处世”(看待世界,包括他们自己)的生存方式。《韦伯斯特大辞典》对犬儒的现代定义是有代表性的:
一、挑刺、嘲笑、讽刺;
二、不相信或装着不相信普通人接受的道德价值观和人类行为真诚的善良动机,把自私自利认作唯一可能的动机;轻蔑、鄙视、嘲讽的怀疑和不相信。尽管这些可以说是现代犬儒主义的基本特征,但是,实际情况中的犬儒主义要复杂得多,而且在不断变化。更重要的是,尽管犬儒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不相信”,但不同的制度下犬儒主义的“不相信”是有不同对象的,苏联社会中的犬儒主义因此与美国的犬儒主义有不同的性质和作用。政治犬儒主义在美国困扰的是民主政治,许多美国人不相信民主真的有那么好,因此失去了公民参与的信心和热情。民主制度中的犬儒主义会削弱民主,专制制度中的犬儒主义也不利于民主的变化,但主要是在起协助和加强专制的作用。
民主制度中的民众可以不用害怕地说出他们的不相信,他们不相信,无须装作相信。但是,在专制制度中,人们即使不相信,也还得做出相信的样子,被迫加入他们并不相信的假面游戏。前一种是比较诚实的、大大方方的犬儒主义;后一种是戴面具的、躲躲藏藏的犬儒主义。从彻底和危害程度上说,假面的犬儒主义都超过了诚实的犬儒主义,是一种更彻底的犬儒主义,它会深入到整个社会的国民文化肌理之中,人们都会因为以虚伪应对伪善、以假装对付谎言、以假面迎合伪装,而把犬儒主义推向极致。这是一种更加复杂多变、化身隐形、狡黠机灵的犬儒主义,也是特别值得文化研究透视和剖析的那种犬儒主义。
二、抵抗的犬儒与顺从的犬儒
揣着明白装糊涂
假面社会里的犬儒者们揣着明白装糊涂(“难得糊涂”),明明在心里不相信,但却还公开做出相信的样子。他们戴上自己参与制作的假面,顺从地配合统治者的愿望表演。这也是一种将顺从和抵抗合为一体的犬儒主义。
波兰诗人米沃什在《被禁锢的头脑》中称此为“蒙蔽对手”的策略。他写道,“有些情况,保持沉默还不够,沉默可能被认为是主动招供,那时候就不应有丝毫犹豫,不仅要公开否认自己真正的观点,而且必须采取一切手段来蒙蔽对手。那时候就得宣布一切能取悦对手的信条,参与所有被认为是最荒唐的仪式⋯⋯终于,在蒙骗对手后,使对手在其错误中越陷越深的同时,使其承受应得的羞辱和精神痛苦。”
这可能只是一种精神胜利法,但它却能“让践行它的人感到自豪,因为有了它,践行者才能把自己提升到超越被蒙骗者之上,并持久获得比对手优越的地位,哪怕是部长或有权有势的国王。⋯⋯你表面上还在被你巧妙欺骗的强权者脚下颤抖,眼睛却闪闪发亮。你在光明中走在敌人面前,你嘲笑一个愚蠢的家伙,解除了一头危险野兽的武装。这一下获得多少慰藉!”
犬儒者揣着明白装糊涂,这是因为感受到制度环境的外力威胁和危险,不得不如此。公开表示怀疑和不信会招惹麻烦、排斥、歧视对待,甚至政治报复,人们是因为害怕这样的后果才假装相信的。开始的时候,这经常是一种防卫性的自我保护手段,但是,它很快把任何人都看成是实际的或潜在的对手,不相信任何人可能有善良的行为动机。它坚信,私利是人类唯一真实的动机,出于隐藏私利的需要,谁都不会说真话。所有那些表明自己说真话,或鼓励别人说真话的人,他们一定是出于比一般人隐藏得更深的私利动机,是想要博得好名声或是另有好处。这种动机判断在一个本来已经腐败的社会里更加具有说服力和传染性,形成和加剧一种谁都不信任谁,人人相互怀疑、相互鄙视的犬儒文化。
美国记者赫德里克·史密斯在《俄国人》一书里就记述过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社会的这种犬儒文化。整个社会充斥着一种“枯朽般的不相信”(a dry rot of disbelief),看上去还挺结实,其实早已十分脆弱。有一次,一位朋友对我说,“中央委员会机关里的干部⋯⋯都在嘲笑他们的上司,对这个制度完全是犬儒的态度”。许多干部偷偷给孩子行了宗教洗礼,“斯大林的女儿斯韦特兰娜·阿利卢耶娃就皈依宗教并与异见人士交上了朋友。她的叛逃在西方引起震撼,一个原因是,西方人根本看不透所谓信仰者的„硬纸板面孔‟”。“硬纸板面孔”就是每个人都戴着的假面,史密斯认识一位一开口就说官话的苏联人,但是后来一位美国朋友告诉他,这个人曾私下偷偷托他帮助移民美国,“原来他那套精明的政治不过是个门面”。
苏联人犬儒的特征不仅是假面,而且是对政治极其冷漠,那不是一种憎恨,而是完全漠然和根本无动于衷。史密斯对苏联各地到处可见的政治标语感到新鲜,“后来一位翻译很小心地走到我身边,低声说,„我听说你在议论那些标语,但你要知道,我们俄国人其实看不见那些标语。它们就像是树木一样,不过是风景的一部分。我们不会去留意‟”。史密斯发现,“对于这些消极抵抗,这个制度也没有什么办法。它所要求的就是每个人都参与在政治仪式之中”。一位莫斯科的科学家对史密斯说,“意识形态可以起两种作用——或者是作为一种象征,或者是作为一种理论,两者不可得兼。我们的领导人把它用来作为一种象征,作为判断其他人是否忠诚的一种方法,但它并不是这些人身体力行的一种理论。它不是活的理论”。
苏联人讨厌开会,台上领导冠冕堂皇地讲话,台下各做各的事情。一位国防工厂的领班对史密斯说,“非得抓住那些人的脖领子才能逼着他们去开会⋯⋯我们厂里总算还有办法,因为他们需要有退勤的时间卡,不然门卫不会放行。开会的日子我们就不发退勤卡⋯⋯我知道有一处工地,那里是在发工资的日子开会。人人都来开会,因为开完会才发工资”。假面游戏只为自保
一位高级编辑对史密斯说,当政的都是没有信仰的人,“是一些对一切都无所谓的人。他们所要的是权力,纯粹是权力”。社会上的人都知道这个,都不再相信那一套冠冕堂皇的说辞,而且对各种事情也并非没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但是一到正式场合,他们却照旧举手拍掌,重复着官方的陈词滥调,“有人在谈„第五个五年计划的关键第三年‟,其他人明明知道这毫无意义,但照样神情严肃地听着,并重复同样的口号。这只不过是逢场作戏,可是你必须去玩它”。
人们玩这个假面游戏主要是为了自保,但是,这是一个毒害人际信任和相互尊重的犬儒游戏。一位名叫图尔钦的建筑师对史密斯说,“人群中有一种难以相信的犬儒主义⋯⋯诚实的人使得那些沉默的人由于没有大胆说话而觉得有罪。他们无法了解,他怎么会有勇气去干他们本人所不能干的事。因而他们感到不得不攻击他,以安慰他们自己的良心。第二,根据他们自己的经验,他们觉得每一个地方的每一个人,都是在演戏。他们好像妓女一样,因为自己是妓女,便认为所有的女人都是妓女。他们认为根本不存在真正的诚实,根本没有人真正追求真理。那些异议人士,很可能就是一些撒谎的骗子。”
图尔钦对这种犬儒主义的政治危害非常担忧,他认为,“这种犬儒主义给当局帮了大忙。由于人们普遍互不信任,利用这一点,就能把不听话的异议人士排斥于社会之外。虽然人们可以到西方去旅行和收听西方的电台,但只要普遍存在着这种犬儒主义,他们就会认为那不过是另一派的欺骗性宣传,所以也就不必当真了。这种犬儒主义提供了极权国家今天的稳定,以代替斯大林时期的大规模恐怖。”
俄裔美国人类学家艾利克斯·尤恰卡(Alexei Yurchak)在《完蛋之前,什么都万岁:最后一代苏联人》一书里称,这是一个靠“说”(talking)维持的制度,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人,在用“说”构筑起来的世界之外,不知道存在什么“真实的世界”。“说的世界”是“真实”的,因为大家都这么说,也都在某种程度上这么相信。苏联垮了,显示那个“说的世界”变化了的,是人们不像以前那么说了,“令人惊讶的是,当一个制度赖以存在的话语环境改变了的时候,这个制度也就一下子土崩瓦解了”。政治笑话最流行的时代
勃列日涅夫时期,虽然原来的话语环境依然存在,却是苏联政治笑话最为流行的时代。尤恰卡在《晚期社会主义的犬儒理性:权力、假面和政治笑话》一文中称,整个社会都知道官方的那套说辞不过是在为权力装扮门面,各行各业、各阶层的人都在津津有味地流传讽刺挖苦现状的政治笑话和段子,因此,“解读无权者所说的政治笑话,便成为了解他们与权力的关系和对权力看法”的特殊途径。
尤恰卡在苏联政治笑话和段子里看到的是一种混杂着不满与顺从的“犬儒理性”。当时的苏联人“都知道官方的意识形态说辞基本上都是假话,却同时又把它当成了不可改变和永远如此的东西”。他们满足于说政治笑话,把说笑话当作对不良现实唯一的“正常人”反应,而把对制度和政治文化的批判视为“神经病”行为,要么就是为了什么不可告人的私利,要么就是对改变现实太想入非非。他们热衷于交换对现实不满的讽刺笑话,但笑话引发的却只是“苦笑”甚至“傻笑”,而不是来自成功抵抗和思想解放的那种自由而开怀的欢笑。
尤恰卡用斯洛特迪克在《犬儒理性批判》中对批判型犬儒主义(kynicism)与顺从型犬儒主义(cynicism)的区别,来区分两种不同的政治幽默。在苏联,说政治笑话的大多是其所说的顺从型犬儒。在他的区分中,批判型犬儒是那些“敢于公开挑战流行谎言”,像第欧根尼那样公然叫板社会规范和道德的犬儒。他认为,苏联不是雅典,苏联人面对的并不是什么受到人们普遍尊重的规范和道德,而只是“一种„犬儒化‟的意识形态,它之所以还在统治,并不是因为人们真的相信它⋯⋯而是因为他们在装作相信”。
在这种情况下,“谁都知道假面后面藏着一张怎样的真面孔,但是,除了装作相信那假面孔是真面孔之外,别无选择⋯⋯每个人都承认自己无力抵抗官方意识形态,不仅如此,每个人也都承认无力抵抗自己对这个意识形态的假装支持。斯洛特迪克称此为„停止抵抗的幽默‟,齐泽克称其为„极权下的发笑‟”。
苏联时代的笑话是普通犬儒文化的一部分,它包含着对现实的种种不满,但是“它并不揭露官方权力,所以人们对这个权力还是无所知、无所思⋯⋯这些笑话同时揭露了人们行为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清楚意识形态是谎言,一方面却又在假装相信这个谎言。他们暗暗传递这样的信息:„我们知道官方在说谎,但也有充分的理由做出好像不知道,甚至想都没想过的样子‟”。
这种犬儒伪装也存在于其他压迫性的制度和文化环境中,例如,历史学家詹姆斯·斯考特在《统治和抵抗的技艺》中分析的马来西亚下层农民的“弱者反抗”手段就是这样,这些手段包括装傻、假戏真做、与权力玩捉迷藏、胡侃、没正经、捣浆糊、伪装忠心、造谣、传播小道消息、表面假装恭顺背后嘲笑、讽刺、挖苦,在大多数的时候沉默无声、装聋作哑,却暗暗诅咒和使坏。文化研究者在同性恋的“敢曝”反抗中,同样发现了这种逆来顺受的怨愤、无厘头搞笑、阳奉阴违、自我羞辱和玩世不恭,这是另一种消极抵抗的犬儒主义。
政治笑话之所以成为一种大众犬儒主义,是因为它是权力犬儒主义的映射和被动反应,并不是独立思想批判的结果。
现代犬儒主义普遍存在于各种不能互信的社会,对权力的恐慌、对规则的不满、对人际关系的怀疑,使得犬儒主义行事方式深深植入社会肌理。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不同地位和身份的群体,其犬儒主义的表现形式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无权者的犬儒与有权者的犬儒,习惯性犬儒与知识分子犬儒。无权者和有权者的犬儒
权力的犬儒是非常傲慢的:我就这么对待你,你能拿我怎么办?由于傲慢,它的压制和欺骗手段都很粗糙,连骗人都经常是敷衍潦草,懒得谨思慎行。由于长久被这样对待,无权者的对策是,不管你怎么说,反正我不信,你越说得一本正经,我越拿你当笑话。这是一种犬儒的对策,是从腐败的社会生活中习得的防卫欺骗上当的生存策略。
伦理学家博克(Sissela Bok)指出,说谎的人都希望搭诚实的便车,也就是希望别人都诚实,自然也就不会疑心他是在说谎。在犬儒社会里是没有这样的诚实便车可搭的,因为人人都是识谎和说谎的高手,谁也骗不了谁。人们只是在自己需要装作诚实或需要装作相信别人诚实的时候,假装看不见谎言而已。博克指出,“欺骗和暴力都是对人的蓄意侵犯,都是强迫人违背自己的意愿行事。暴力造成的伤害,欺骗也都能造成。但是,欺骗的作用更加微妙,因为它不仅作用于人的行为,而且也作用于人的想法。”欺骗的伤害不仅是对个人的,也是对全社会的,其结果便是整个社会的犬儒化。
在一个不能互信的社会里,会出现一种怪异的人际“信任”。信任是一种对他人行为的预测,如果人们不能互相预测说真话,那么他们便会总是疑心或觉得对方是在说谎。这也是一种犬儒式的预测,一种基于必然谎言而非可靠真话的“信任”。人类无法生活在一个完全不可预测的世界里,人们普通理解的信任是建立在不说谎上的。塞缪尔·约翰逊说,就算是魔鬼,他们之间也互不说谎,因为地狱的秩序也是要靠真话来维持的。但是,犬儒社会改变了这种最低程度的真话秩序。
政论家汉娜·阿伦特所说的犬儒主义包括有权者的犬儒和无权者的犬儒,它们既是互不信任的对手,也是加剧和维持犬儒文化的合谋。美国社会学家戈德法勃指出,有权者和无权者的犬儒主义都不把社会规范和法治当一回事,都不相信法治能对公民起到道德教化和社会优化的作用。无权者不是傻子,知道法规不过是有权者谋求私利的玩物和欺骗把戏。他们心怀怨愤,却又无可奈何。他们不只对不公正的法规抱有反感,而且对公共规范和法治观念本身失去信心,不再抱有希望。不管法规是否合理,无权者都只是在表面上表现出服从的样子,心里却充满了鄙视和怨恨,一有机会便我行我素、胡作非为。
他们这么做,并不觉得有什么道义上的亏欠,因为制定法规的有权者自己也是在胡作非为,只是手段更巧妙、更道貌岸然而已。无权者即使遵守规范和约束,也不是出于什么义务心或责任感,而是害怕不遵守的后果和惩罚。马基雅维利说,害怕是比爱戴更有效的统治工具,很适合今天的犬儒社会。有权者和无权者的犬儒主义总是在恶性循环,形成一种恶吏统治刁民的强制性秩序。
民众不是没有要摆脱伪装和要过真正道德规范生活的愿望,他们是因为经历了太多的期待和失望,才彻底放弃了希望,因而变得犬儒和死活不再相信的。戈德法勃说,不能只看到无权者的犬儒而忽视当权者的犬儒。当权者玩弄规范和无视规范,这是造成无权者不相信规范的根本原因。如果一味责备和讥讽无权的犬儒大众,“这种讥讽本身就很犬儒,也是我们今天正在经历的”。大众犬儒主义的危害
在不同制度中,大众犬儒主义与有权者犬儒主义的关系不尽相同。在民主制度里,有权者犬儒主要表现在政客个人的言行中,其最大特点是“公开化的欺骗和明知实现不了却照样随便信口许诺”。为了争取选票,政治人物不负责任地向选民许愿,不当利用,甚至滥用民众所怀有的理想观念(民主、自由、美国梦),把这些美好的理念变成空洞的说辞,而民众则由于不断的失望而走向犬儒。
德国思想家彼得·斯洛特迪克在《犬儒理性批判》中说,政客为了自己赢得权力,不惜“把被统治者的良心都挖干”,政客们自己不相信,但却要别人相信他们的美丽言辞,结果使民众一次又一次地失望,终于对什么理念都不再相信。在民主社会里,民众丧失政治信念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犬儒主义,它导致许多人在思想和感情上“抵制和破坏重要的社会议题,如信仰、理性、乌托邦、改革。它颠覆了我们对重要观念的思考:自由、权威、自我、变革、稳定。”
在威权和专制社会里,有权者的犬儒主义主要表现在官方宣传中,同样也对民众的政治信念造成巨大的破坏。戈德法勃对这种大众犬儒有亲身的观察和体验,他写道,“在东欧旅行,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无处不在的宣传招贴和标语牌,写的都是革命口号,还有许多歌颂革命工农兵的公共纪念碑。意识形态的热情展示在报纸、杂志和流行书籍的语言里。但是,如果你居住一段日子,听听老百姓在说什么,就会看到巨大的裂痕。官方的语言和说辞很少出现在人际交谈中„„按照我们的观察,老百姓过日子„„即使是为了争取工作上的升迁,也并不使用这种语言。”明明知道老百姓无兴趣,有反感,但为了展示和巩固权力,不断重复一种假大空的语言,这便是东欧的有权者犬儒主义。
官方宣传的说辞与现实之间可以是完全脱离的,民众看到这个脱离,看穿了宣传的虚伪不实,但却不能公开说穿。革命、苏维埃都曾经是美好的理念,但它们都与普通人的实际经验差距极大,老百姓只是在政治笑话里才会拿它们来正话反说、揶揄、恶搞。有这样一个苏联笑话:苏维埃悲观主义和苏维埃乐观主义的区别是什么?苏维埃悲观主义认为,情况不可能变得更糟,而苏维埃乐观主义则认为,情况还会变得更糟。官方说苏维埃意味着更美好的明天,民众笑话里用到了“苏维埃”,但却是为了嘲讽和挖苦。
像这样的政治笑话之所以成为一种大众犬儒主义,是因为它是权力犬儒主义的映射和被动反应,并不是独立思想批判的结果。历史学家艾什指出,这样的政治笑话“往往是一种安全阀,一种发泄形式和力不从心的表达。当你不能采取实际行动时,只好口头说说而已”。不自由状态下的政治笑话只是一种扭曲的反抗。它折射出公众生活领域的诚信危机,以及官方话语的伪善,但它却不是在说真话,更不是一种公民们公开表达异见的方式。习惯性犬儒与知识分子犬儒
现代犬儒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看穿”:看穿人性的自私自利,看穿一切制度都不可能公正(总是为某些人的私利服务),看穿一切价值的矫饰和虚伪(无非是被某些人利用来掩盖他们的私利)。犬儒主义之弊不在于“看穿”,而在于“看穿一切”。不加分辨、不分青红皂白地看穿一切,这就会变成不假思考、没有判断,只凭条件反射地说“不”。这样的犬儒被称作习惯性犬儒,不思考犬儒或永动型犬儒。
凯尔德维尔就犬儒主义的“看穿一切”写道,“犬儒主义在社会文化中有它的一席之地,它能洞察所说的与所做的不符,这经常是有用的,也是适宜的。但问题是,习惯性犬儒一概而论,无视那些能够言行一致的人们。习惯性犬儒丧失了判断犬儒何时适宜、何时不适宜的能力。它是一种自动的犬儒,对善和恶之间灰色地带的细微变化完全没有感觉。”习惯性犬儒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怀疑,什么时候应该信任,什么情况下可以怀疑,什么情况下要守护信念。
习惯性的犬儒,并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就什么都怀疑,什么都不相信,而是一种经验性的定型结果。人是因为不断抱有希望,又不断失望和幻灭,最后才索性放弃希望,成为犬儒的。可悲的是,犬儒看穿一切,也看穿了自己的希望,把自己逼进了绝望的死角。犬儒因此同时是环境和他自己的受害者。
凯尔德维尔还指出:“屡屡失望能自动产生犬儒主义,犬儒以前什么都见识过了。这么多的规划、解决方案和理想都提出来过,屡试屡败,这么多的承诺,无不是空洞的口惠。终于只能用犬儒主义对待任何事情。还要多说什么?干吗还费心思去想它?肯定不会有结果。„„犬儒一旦成为习惯,变成自动而不假思考的反应,再有根据、再逻辑合理的说服,想影响它也都是枉然”。通过公共对话,说理可以帮助愿意思考的犬儒变得不那么犬儒,但对习惯性的犬儒却毫无作用。
习惯性的犬儒处处只看到危险,这会造成人的生存危险意识错乱,为求安全而把一切都视为危险的人反而会更不安全。这是因为它使人丧失对生存安全条件的判断,“习惯性犬儒使我们对朋友的善意视而不见,无法察辨生活里的真正危机,也不知道到底应该关注哪些看法,并作出何种反应”。这两位传媒学者看到,犬儒主义有时候是一种“生存智能”,在特定的情况下有合理的作用,他们反对的是习惯成自然,在不思考状态下的非理性条件反射,他们称之为“习惯的、平庸的、不假思考的犬儒主义”。
习惯性犬儒在网络上随处可见,许多人几乎对所有的事情都有即刻看穿和否定的习惯。他们无需了解事情原委,也不用思考,更不要说深入思考了。他们当中有的成为“用脚后跟想都知道”的犬儒。这样的犬儒不仅自己不思考,而且对别人的思考极为鄙视和反感。他们可以毫不迟疑、十足确定地否定任何思考的结果,将其看穿为“叫兽”“砖家”的胡说八道。这样的犬儒有它反智和非理性的一面,但也有其经验基础和根据,是某种程度上真实的生活经验的产物。
专家、学者们的意见本来应该是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的结果,他们的犬儒主义在于一面明明知道知识应该独立(他们也假装自己是独立的),一面却又蓄意讨好权力,他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一清二楚,但却依旧坦然为之。他们随时准备为权力人物的一时政治之需提供“理论支持”,而在他倒台时,犹如一群附势趋炎的食客,树倒猢狲散。
一些知识分子因为不得已而做“纯学问”,是一种憋屈的学术“自宫”。这种一开始是逃避政治权力的“学术隐逸”,一旦有目的地转变为在政治、社会问题上以沉默来践行顺从和不惹麻烦时,也就变成了一种怀着憋屈装清高的犬儒主义。它以不反抗的“正确理解”来假装“纯学术”是学人自己的自由选择。也就是这样,“纯学术”被当为无可非议的“学术价值”,在学界被宣扬和传授。
在普遍缺乏公开性、真实感、相互信任的社会里,转基因的犬儒会四处蔓延,不断变异。这种生活状态和社会文化本身就是深度犬儒主义的。深度的犬儒主义渗透在许多人的行为方式、处世原则、思维模式、生存策略、生活态度、话语习惯和人际关系中。然而,无论一种犬儒主义如何特殊,如何深度进入社会文化的肌理,它毕竟只是特殊群体应对特殊生存处境的生存手段,而不是人类的必然生存处境,既然如此,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和希望,它是一定可以改变的,它对公共生活的消极影响,也是一定可以受到遏制的。
第二篇:超越意识形态政治狂热和犬儒主义政治冷漠
超越意识形态政治狂热和犬儒主义政治冷漠
犬儒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症状。提摩太.贝维斯(Timothy Bewes)在《犬儒主义与后现代性》中写道:“笼统地讲,犬儒主义意味着个体与整个社会的某种关系。它最初出现于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此后就标志着一种敌对文化精神,一种不仅辩难而且蔑视由世界所提供的世界观的倾向,一种在传统意义上偏爱象征姿态修辞胜于规范讨论的异化感,这种异化感不仅厌恶病态状况,而且拒绝反顾自身。其基础恰恰就在于认为这个世界根本不值得被严肃地给予尊重。”“在现代语境中,犬儒主义的意义上事实上发生了变化,对于他们的异化体验,现代犬儒冷酷无情,反顾自身,万念俱灰,而根本不至于沉溺其中。犬儒主义意味着一种玩世不恭,愤世嫉俗的倾向,即遁入孤独和内在之中,以缺乏本真为由而放弃政见。现代犬儒主义是一种幻灭的处境,可能带着审美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气质而重现江湖。”(《犬儒主义和后现代性》,第8页)这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写照么?犬儒主义者有强烈的怀疑精神,犬儒的核心是对世界的不信任和拒绝的态度。尤其拒绝当时的支配性意识形态。从公元前5世纪在希腊诞生之时起,犬儒就指一种对文化价值的对抗精神,一种不仅怀疑而且漠视由主流世界提供的对世界的解释,其基础则是认为世界是不值得进行严肃肃对待。学者徐贲认为:犬儒主义是一种“以不相信来获得合理性”的社会文化形态。不相信一切价值(虚无主义)和冷嘲热讽、玩世不恭是其基本的价值立场和处世态度。犬儒主义的彻底不相信表现在它甚至不相信还能有什么办法改变它所不相信的那个世界。”犬儒主义既有玩世不恭、愤世嫉俗的一面,也有委屈求全、接受现实的一面。这样,它就把对现有秩序的不满转化为一种不拒绝的理解,一种不反抗(至少不正面反抗)的清醒和一种不认同的接受。从政治的角度说,当下中国的犬儒主义是政治幻灭和意识形态幻灭的结果。没有人再相信曾经相信的宏大叙事,在这个意义上犬儒者已经觉醒;但是这些觉醒的人不再有积极的行动能力。他们被幻灭感和挫败感击倒了:或者变得疯疯癫癫,嬉笑怒骂,冷嘲热讽,或者干脆疯狂地追逐实利,变成投机分子,和自己蔑视嘲讽的对象一起侵蚀和损害自己生活其中的公共世界。他们不再珍爱公共世界。因此犬儒主义的出现、盛行与政治参与的衰退是同一个分币的两面,它出现在从大规模的政治退却和文化退却所留下的巨大空间中。“政治活动显然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以犬儒姿态安身于这么一个社会。”(《犬儒主义与后现代性》10页)这种“干预无用论”(“大势如此,人人如此,我有什么办法?”“现在社会就是这样,说了也白说”)目前正在大面积流行,他们完全放弃了积极的政治行动,或消极颓废,或冷嘲热讽,或纵欲虚无,或投机取巧。很多人甚至认为:我不去做坏事,别人反正要去做的,我的“洁身自好”于事无补,改变不了现实,有什么意义?还不如乘机捞一把实惠。从心理的角度说,犬儒主义是一种通过黑色幽默或嬉笑怒骂的方式来抑制焦虑、发泄不满的方式。它导致了大量滑稽搞笑作品的出现和黑色幽默风格的流行。当下中国的大话文学就是当代人焦虑的曲折反映,也是宣泄焦虑的一种方式。犬儒主义者愤世嫉俗,但不拼死抗争,也不坐以待毙。他嘻笑怒骂地加入他并不喜欢的游戏,有时还玩得格外认真。他有一种“难得糊涂”的幽默感,犬儒者谴责社会之恶,却又不积极抗恶。犬儒者看不起他所谴责的对象,同时也看不起自己。他了解自己,痛恨自己加入于其中的腐败,他觉得腐败的制度是邪恶的,但却并不做任何事情去改变它。腐败的社会之所以能顺畅运行,部分原因正是由于它能使绝大部分人变成犬儒主义者。犬儒还可以分为“在下者”的犬儒和“在上者”的犬儒。下层人面对世道的不平和权势的强制,没有公开对抗的力量和手段,冷嘲热讽和玩世不恭便成为他们以宣泄愤怒的主要表现形式;而对于在上者即而言,犬儒则是一种对付普通老百姓的手段。当代中国的大话文化及其所体现的中国大众的政治态度、生活方式和文化选择都有犬儒的特征。一方面,大话一代聪明绝顶,具有超常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具有强烈的叛逆心理,认定世界上没有不可以怀疑和亵渎的权威和偶像;但另一方面又玩世不恭,不相信世界上有什么值得献身的崇高价值、值得相信的真理。一切皆不能信任,同时意味着一切都不值得执着、献身。他们的否定、调侃、戏说因此而显得很潇洒也很轻飘,激进无比却不具备建设性。这是使得犬儒主义者的怀疑、批判与否定由于价值底线的支撑可能滑向享乐主义,滑向与现实的妥协。敢于在心里否定与嘲弄一切精神界的权威,却未必会去触及现实中的敏感问题,小心地避免与权力的冲突。历史与现实都证明:由于没有“非如此不可”的信念,犬儒主义者是很容易成为以另外一种方式接受与肯定现实的顺民。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当下的犬儒主义根植于意识形态化政治的破灭。“意识形态化政治”是希尔斯提出的命题。关于意识形态化政治,希尔斯写到:“意识形态化政治的信条是什么?首先并且最重要的是这样一种公设,它认为应该从一组一以贯之的和包罗万象的信仰立场出发来从事政治,而这些信仰则必须压倒任何其他考虑。这类信仰赋予某一群体或阶级至上的重要性,而领袖和政党则成为这些完美无缺的群体的真正代表;相应地,他们将诸如犹太人或资产阶级这样的外国势力和种族群体,视作是所有罪恶的化身和根源。意识形态化政治并不单纯是局限于政治范围的信奉二元对峙的政治,这种信仰唯我独尊,它要求广被生活的每一个领域——要求取代宗教,提供审美准则,主导科学研究和哲学思索,并且管制住性生活和家庭生活。”“意识形态化政治一向着魔于总体性,并且一直着魔于未来世界。它们相信,健全的政治必须有一套不仅在空间上,而且也在时间上可以说明宇宙中每一事件的学说”(《意识形态与公民道德》第56页,57页),意识形态化政治是一种通过某种宗教化的教条一揽子全盘解决问题的政治,是二元对立的斗争政治,是唯我独尊、鼓吹教主崇拜的疯狂政治,是通过走火入魔的集体主义和理想主义控制个人的一切生活领域的政治。这种疯狂的意识形态政治的毁灭是导致犬儒主义盛行的重要原因:从警惕理想导向放弃一切理想,从怀疑宏大叙事走向怀疑一切信仰,从厌恶意识形态化政治走向拒绝一切政治,从反思宏大的“未来”叙事走向放弃对未来的责任,总之,从极端的狂热走向极端的犬儒。然而,意识形态政治狂热的幻灭并不必然意味着犬儒主义是唯一的选择,告别意识形态化政治的途径并不只有彻底放弃政治一条。到底是什么导致人们从意识形态政治的毁灭走向了去政治化的犬儒主义?是我们应该好好研究的问题。我以为,从意识形态政治直接进入到犬儒主义的原因是缺少公民政治和公民美德。公民美德既是对意识形态政治的否定,同时也可以预防犬儒主义政治。希尔斯在《意识形态与公民道德》一文中对此有所暗示。公民政治的基础是公民美德,包括公民的主人公意识,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如果说意识形态政治的基础是虚构的高调“理想”、高调“道德”以及建立其上的对于人的道德和“理性”的不切实际的高估,那么,公民政治和公民道德就是一种低调但务实的政治和道德,它建立在对人性的切实理解上,对人性的弱点、复杂性持有理解和宽容态度,同时也制定了可行的制约手段。“公民政治要求人们理解美德的复杂性:没有任何美德是单独出现的,每种德行都以牺牲其他德行为代价,美德和邪恶是交织在一起的,而且没有任何关于美德登记的理论体系在实践中是可行的。”(希尔斯《意识形态和公民道德》第78页)意识形态政治常常需要用那种高调的统括一切的“理想方案”来进行宣传鼓动,激发人的仇恨和激情,投入非理性的种族灭绝或阶级斗争,而公民美德包含了责任意识、团结精神,不煽动激情,不鼓吹仇恨,它“不将人推向英雄主义和圣人品质的极端来揭示人的本性。”(希尔斯《意识形态和公民道德》第75页)。意识形态政治搞领袖崇拜,对“元首”权威没有任何限制,而公民政治则“谨慎地行使权威,力图预见到行驶权威的后果,同时认识到人类能力不可确定的局限性,以及预见的不确定性。”(同上,第75页)公民政治从来不相信什么全盘一揽子的解决方案,它坚信人的理性能力和道德的局限性,因此主张在谨慎的试错过程中谋求进步。公民道德中还包含了人类连续性和“尘世永恒”的意识,它出来不主张砸烂传统、从头开始建立“美好”生活和“美好”人性,同时也强调对未来的负责精神,“公民道德要求敬重传统”,“就过去而言,公民政治赞赏过去不可否认的实际成就,以及那些由于生前的所作所为而使我们肃然起敬的人们之人文品质;就将来而言,公民政治洞察到了当前的一代人与生物学意义上和价值道德意义上的后来者之间本质上的统一性。”(同上,77)因此,公民道德中不但内在地包含对其他公民的尊重,而且也包含了内在的对未来的责任意识。总之我认为,公民政治既可以防止意识形态的狂热政治,也不会堕入什么都不相信、什么都无所谓的犬儒政治,而没有良好的公民政治和公民道德,是当代中国人以前的从意识形态政治狂热转向今天的犬儒主义政治冷漠的根本原因。
第三篇:德育教育面面观
德育教育面面观
加强德育管理研究是实现德育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与时俱进的需要。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
“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品德教育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寓思想教育于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我们完全可以结合班级实际和学校的中心工作来进行如果学生无法分辨或意见不统一,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切忌过早下结论和简单地灌输。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的内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行等一系列的课外活动,深化教学内容。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
第四篇:家访面面观
编者的话: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在学校工作中,班主任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是指导家庭教育,而抓家庭教育又是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的新途径,因此,班主任不可避免地要掌握与家长交往,指导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复杂。在家庭教育指导中,我们应特别重视:对家长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指导;对家
长家庭教育基本规律的指导以及每个家庭的“个性”特点。为此,本期《班主任之友》我们选编了与此相关的几篇文章,以期对各位班主任工作有所启发。也欢迎各位老师就此问题来稿阐述自己的观点。联系与沟通
成功的家访首先是能让家长接纳你,信任你。因此,第一次见面的讲话,就显得非常重要。以下是几则成功家访中的实例,供班主任参考。
幽默幽默的谈话不仅能吸引听者的注意力,而且能与听者建立亲密的关系。
某学生历史成绩非常差,班主任为此去家访,学生的父亲问:“我儿子的历史学得怎么样?我做学生时最头痛的就是历史,经常考不及格。”教师笑了,随口便说道:“我正想同您商量,怎样使历史不再重演。”他们相视而笑。这信手拈来的幽默,一语双关,轻松诙谐,既说出了不便直言的话,又“润滑”了与家长的关系,争取了家长的积极配合。
委婉说话委婉是指在不便于直接说出本意的时候,抱着尊重对方的态度,采用同义代替、侧面表达、模糊语言等方法,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本意。
例如某小学生经常吃别人的食品,拿别人的玩具,班主任为此家访时,应该力避“偷”字,改用“悄悄拿”之类,以免伤害家长的自尊。
灵活语言灵活指说话人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确定自己的谈话内容和谈话方式,并且在情况突然变化时能迅速地调整其说话的内容与方式。
例如,一位母亲不许成绩下降的学生参加春游,班主任为此家访。学生母亲准备做晚饭,班主任抓住时机笑着说:“拿咱们做饭来说,如果做糊了一锅饭,就不再做饭了么?我们大人不是也失过手吗?”学生母亲笑了。班主任又语气温和地分析学生成绩下降的原因,从而告诉家长,不要带着怨恨教育孩子。
分寸班主任家访时要注意斟酌语言,措词要有分寸,千万不可因失言导致失礼。
例如,有的班主任把学生性格上的弱点说成是人性上的“污点”,这就是用词不当;或把学生行为上的缺点说成是品行上的“缺陷”,这就是词不达意;或是把学生偶犯的过失错误说成是屡教不改的老毛病,这就是言过其实;或是把学生鸡毛蒜皮的小错误,“陈谷子烂芝麻”向家长“告状”,这就是小题大做……这样谈话的班主任肯定会引起家长的反感,其结果与谈话愿望正好相反。
家访也要提前备课
学生减轻了课业负担,自由时间多了,活动空间大了,对缺乏自制能力的小学生来讲,如果引导不好,很容易误入歧途。此时,班主任应抓时间挤时间,经常到学生家里去家访。经常家访,可以读懂每个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班主任和家庭三者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因此“减负”以后,全国各地悄悄兴起了一股教师的家访热。但有一点值得老师们注意,家访前也要提前“备课”,做好充分准备,这样家访才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笔者认为班主任家访起码要考虑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目的性和期望值
每次家访前,班主任要认真细致地“备”此次家访要达到什么目的?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对本次家访成功与否的期望值?这个期望值符不符合学生的实际?
二、了解学生
家访前,班主任要对家访学生的在校表现、各科学习、兴趣爱好、习惯、优缺点等了如指掌,以便家访时能信手拈来,提高家访的实效。
三、提前预约
家访前,必须与学生家长提前约定好家访的时间,切不可盲目家访,这样学生家长很可能不在家,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也会大大影响教师的情绪。
四、时间的选择与控制
家访时间最好选择在学生放学后或双休日,这样学生也可以在场,家访的效果会更好。家访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耽误家长的工作。
五、内容和方法
家访的内容应多种多样,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可以家访,学生取得进步可以家访,发现学生有问题可以家访,学生家庭有困难可以家访。家访的谈话方法,注意不要千篇一律,要因人制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六、注意安全
随着班主任家访次数的增多,由家访所引发的交通事故不断发生,给教师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及沉重的经济负担,也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教师家访前,一定要把学生的一些情况考虑周全,以便教师能在家访途中注意力集中。同时还要检查好车铃和车闸是否有效,遵守交通规则,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实践证明,做好充分准备的家访不仅能使学生家长及时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学生的在校表现,也取得了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理解和支持,而且还可以加深教师与家长的感情,能起到协调配合,共同促使学生进步的作用
第五篇:家庭教育面面观
孩子,是谁造就了如此有“个性”的你
——农村初中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及父母角色定位初探
广西马山县白山镇合作初中陈可情韦利宁
[摘要]个性是人类素养的重要构成,是人的创造活动的内在依据和能动力量,是一切创造力的重要基础。张扬个性,能促进个体学生健康的成长。但超乎常规理性范畴的个性过于张扬,那学生离“毁掉的一代”就不远了。目前,农村初中(以我校为例)出现了很多有特殊个性的学生,让学校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是谁造就了这些如此有个性的学生呢?理智的人都能觉察到,问题的最终归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的教育问题。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摇篮,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家庭在塑造孩子健全个性的过程中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关系着孩子的一生。
[关键词] 农村初中学生个性体现家庭教育家长角色定位问题
[正文]
家庭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话题,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一个孩子能否健康成长,正确的家教十分重要。家庭教育是个体性教育,不同的家长,其言传身教的方法也会千差万别,对孩子的影响也大不相同。孩子幼小的心灵,好比一张白纸,不同的家庭教育可以画出不同的图画,塑造孩子不同的品性。事实告诉我们,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会教和不会教的父母。家长使用的方法是否妥当,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效果。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经常会接触到一些问题学生,其实,在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的家庭。一个孩子的降生,代表着一个家庭的希望。每个家长或许都有这样的感觉:孩子小的时候的养育很省心,只要关心好吃喝就行了,可是当孩子长大了,背起书包,家长面对孩子的学习的问题和逐渐成熟的思想,都有些不知所措。有些家长在自我学习中伴着孩子一起成长,而有些家长却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彻底抛弃了作为家长的权利和义务,成为孩子成长中不幸折翅的一个重要原因。孩子的问题是不会一夜之间发生的,变化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虽然社会、学校都会对孩子的变化起着多重因素,但家庭确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家长注意了他们的衣食冷暖、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他们思想上的变化,那就意味着自己在家庭教育中失去了地位。
现以我在学生工作中接触的一些案例来分析农村部分初中生的“个性”成因及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一、家长是孩子思想教育的导师。
有人会认为思想教育是学校的事,这是片面的,幸福和睦的家庭是学生温暖的港湾,家长的有效教导,无疑是孩子成长中的一盏明灯。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的爱与教育,犹如阳光之于幼苗。健全的人格发展,离不开父母爱的呵护。西方有句名言:“一个母亲胜过一百个优秀教师,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这话说得一点也不夸张,事实确实如此。现有两个案例。
案例一:曾有这样一名学生,课堂上时不时从他的位置传来几声手机的彩铃声,扰乱课堂纪律。听不进老师的劝告。课后威胁小个子的同学帮打饭,作业、测验用钱雇同学帮抄、帮传递答案,不服从者皆受到他无理漫骂、责备,同学们都对他“敬而远之”。一次因一件小事,聚众殴打另一学生。当家长来到学校后,一路骂骂咧咧近来,还对孩子说:“怎么这么没本事,要做也做得雅面些,现在弄得收不了场。”看来这个孩子“黑社会老 1
大”的个性及暴力倾向是有家庭背景的。这已不难猜测,是谁造就了如此有个性的“黑社会老大”。
案例二:有个学生是名团员,在班级团支部组织学习青年志愿者先进事迹时,说:“这些宣传的都是虚伪的,不可能有这么多好人。”这个孩子的思想有些阴暗,后经了解,她的父亲的原单位因为经营不善解体,后自谋出路又遇到许多困难,父亲经常在孩子面前讲单位、社会的是是非非,连老师也被一起讲了进去。
这样两位家长,一个是用凶恶来教育孩子,一个用丑陋来教育孩子,那孩子就好象是在“恶人谷”里长大的,怎么还会正常。怎么还能展现出健康张扬的个性呢?
也许有人说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多知道点负面的事情,他们以后在社会上就不会吃亏。但对于还未长大的孩子,应该先给他们阳光,让他们健康成长,然后才能经受暴风雨的考验。所以不要老是在孩子面前愤世嫉俗,更不要将一些反面的经验传授给孩子。单亲家庭的家长更要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唠叨自己的不幸或是对方的过错。对孩子要坚持正面教育原则,这也要求我们家长在孩子面前树立正面的形象。
二、家长是孩子独立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家长在孩子早期教育中为了爱孩子,所有的事情都顺着孩子,不让孩子做,正是家长的这种爱无情地剥夺了孩子探索自己生命中的种种经历;使得孩子失去自主性,充满了依赖性,完全被动地接受生活,最终导致孩子发展成为不健全人格的不幸之人。事实就是明证。
案例三:我班有一名学生伍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不知是谁,给了他个美名“爆竹”。名字不雅,倒也名副其实。伍杰因为上课看课外书,被老师看到,正当老师想没收他的书时,他猛地把书撕成了两半;因为向班长要数学作业抄,班长坚持不给,他对班长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因为上课迟到,挨了批评,他竟用石子砸烂了教室的窗户。细心观察伍杰在学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及在这几次事件中的表现,我发现:其情绪反应十分简单,对很小的事也沉不住气,而且一发火就骂人、摔东西,甚至打人。他的这种“爆竹”性子,心理学家称之为爆发性人格。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走访了家长,家长说:“这个孩子从小就脾气暴躁,遇事不合心意时,就对我们发脾气,说实话也是我们把他宠坏了。”原来,伍杰小时侯,就喜欢发脾气,爸爸妈妈非但不加以制止,有时还不自觉地加以强化,如伍杰要去动物园,妈妈因为工作忙想改变一下时间,伍杰不一不饶,坚持要去,为了不让宝贝儿子生气,妈妈只好抛开工作,改变计划,满足他的要求。多次这样,伍杰便懂得凡事就要闹,一闹就成功。因而闹得更多、更凶。爆发性人格就这样形成了。
案例四:小茹是初一的新生,开学七周了,每天都情绪低落,时常以泪洗面。这种情绪已严重影响到她的学习和生活,他在课堂上经常发呆,老师稍微提醒,即刻两眼“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在生活中,同学们都不太跟她交往,生怕一跟她说话没几句就哭。而她在课间也经常趴在桌上,在活动时也躲在角落里,不主动跟同学交流。周末放学,总提着满袋的脏衣物等父母接回家。据多年的经验,我猜她肯定是患上了学校适应焦虑症。果然不出所料,原来小茹在家一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般的生活。她妈妈除了学习,从不让她做任何事情,她住校后,生活不能自理,她感到害怕、恐慌。最终导致了焦虑症的发生。我想,家长到了这个时候是不是该深思深思自己对孩子的爱呢?理智告诉我们,父母爱孩子没错,但无原则的溺爱并不是真正爱孩子,而是害孩子。因为,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为了避免孩子成为不幸的人,请家长们在孩子很小时侯就
让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情,让他自己面对生命中种种痛苦、快乐的经历,这样孩子就能在社会的大浪潮中适者生存。因此,作为家长必须用一颗理智的心、适度的爱来引导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家长是孩子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和学习的督导者。
案例五:有一个学生很聪明,学习能力也很强。初
一、初二他的成绩一直保持在年级前十五名,可是一上初三,他却染上了吸烟、赌博的恶习,且成绩每况愈下。我找了他。他告诉我:他讨厌这个家。这个孩子从小就很自觉,父母从不为她的学习生活多操心。下班后只要回家安排好她的吃饭问题,有时孩子也会自己给自己搞晚饭,父母多出的时间就外出活动应酬,把孩子一个人留在家里。孩子说:“我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可自从去年母亲下岗后,无所事事,就邀了一帮朋友来家搓麻将、打牌赌博,把整个家搞得乌烟瘴气。每天他一进家,妈妈就给甩给他数目不等的很多钱,让他食宿自理,且家里彻夜不停的吵闹声,搅得他无法休息,他感到很孤独,希望父母能来问问他的情况,和他聊聊天,但这好象是奢望。他的自觉是因为对父母的失望,父母没有能力管他,他只有靠自己。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必去考虑事情的后果。面对这样一个走极端的学生,我内心有种深深地刺痛感。试问家长,你们在快乐之时,考虑到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了吗?
案例六:另一个学生告诉我,她很反感她的母亲,因为她的母亲老是拿她和别的孩子比较。孩子是这样回应她的母亲的:“那人家的妈妈是大学生,你为什么不是?”家长喜欢把孩子和别人比,是希望为孩子找到榜样的力量,使点激将法,让孩子更进步。但激将法不能常用,要知道一个人经常在别人的比较、指责、批评中过日子,是很难受的,一个成年人如果所处的工作环境一直如此,那他一定会在承重的精神压力下不是崩溃就是跳槽,那孩子心里有了压力,父母能否为他们减压呢?
也许有人会问,管得太紧不好,不管也不好,那该如何去管?我们的能力似乎无法再去辅导孩子读书了。其实要在家庭中起到督学作用,不是真的从头到尾地陪读,而是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和孩子一起学习,不是片面追求成绩,而是一起分享学习过程。家长可以每天抽时间让孩子谈谈自己都学了什么,哪些课文是自己感兴趣的,科学课上有什么新奇事,体育课上的竞技项目等。对孩子的学习态度要培养,但不要过多的责骂。对一些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在平时的时间“离网离视”,引导他们用书刊杂志填充业余时间,但前提是家长自己也要养成阅读习惯。不要长期让孩子一个人独处或是交给老人带。因为这样的孩子会没有归属感,在心理发育上留下不好的痕迹或是造成缺憾。
四、家长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
案例七:现班里一位女生,刚入学我就发现她的每边耳朵都穿了五个耳洞,每个耳洞都插上了地摊上买来的首饰,穿着时髦但不时尚,课堂上一把小镜子总不离手,根本不知老师所吟是啥。她十足一个摩登女郎样。看着她那与初中生格格不入的装束,我找了他,并对她说要请她父亲面谈,她哭着央求我,别告诉她父亲,她父亲如果知道这些情况,她会被父亲打死的。因为父亲嫌她是女孩,自从她出生后,父亲就拿她们母女当出气筒,她稍微做错了点事情,父亲就对她大打出手。她告诉我:耳洞是妈妈带去穿的,妈妈说这样才有人赞赏。从她口中,我了解到她父母经常意见不和,她大多情况下跟在母亲身边,受母亲的耳濡目染,渐渐地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案例八:一位成绩优异的初二女生,与同年级男生谈恋爱,整天在教室眉来眼去,引起同学的反感,我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她说;“我爸爸在家和我家的阿姨就是这样,不是没事吗?”我大吃一惊,我还能说什么呢?
十三、四岁的青春少女,在父母言行举止的感染下,这样接受了社会的美丑教育。这真的应验了那句“上梁不正下梁歪”的名言。
从以上几个面,不难看出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的成功或成才取决于他或她早期生长于其中的家庭气氛与教育情况。家庭教育不仅能够使孩子形成一定的个性特征,而且也为他们进入学校系统地吸收知识、掌握技能打下一定的智力基础。家庭教育的奥妙就在于“潜移默化”四个字上,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充满着爱和互相尊重的气氛,幼儿良好社会性情感的种子才有滋生的土壤。家长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困难,对孩子有极大的暗示性。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别人的关爱和善良之心,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以及尊老爱幼、心存感激的心境,对幼儿的感染是非常重要的。寻找一个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创设一个健康良好的精神和物质环境,让幼儿茁壮成长,能坦然地面对属于他自己的人生。这是每一位家长的天职啊!
参考文献:
1、《家长角色与孩子成长新探》,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朱永心:《引领心灵》,海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家长必须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时代杂志2006年及2007年版。
题目:孩子,是谁造就了如此有“个性”的你——农村初中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及父母角色定位初探
姓名:陈可情韦利宁
职务:初中语文教师初中英语教师
职称:中学二级教师
工作单位:广西马山县白山镇合作初中
通信地址: 广西马山县白山镇合作初中
邮编:530600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