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方程》教学反思

2022-09-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认识方程》教学反思》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认识方程》教学反思》。

《认识方程》教学反思

《认识方程》教学反思1

《认识方程》这是一块崭新的知识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愿学乐学,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方程打下基础。

回顾我的教学,我认为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科学引导,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教学方程的意义时我没有采用教材上的材料:而是通过猜想笑笑买学习用品的情境。学生通过猜想,可以列出各种各样的式子,这样放飞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这样设计也使知识之间的联系更紧密,以便于后续教学活动的进行。

二、合作交流,总结概括

通过猜想得出了30+10×2=50、30+10=40、х+10×2=50、30+х=50、10+х﹤50、30×2=60、10+30+2х﹥50、2×30+2х﹥50等8个式子,接着教师提出能否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这8个式子进行整理和分类。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随后再在小组中交流,最后在班级里汇报,选择一种有未知数的、没有未知数的这一类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把х+10×2=50、30+х=50、10+х﹤50、10+30+2х﹥50、2×30+2х﹥50这5个式子进行再次分类,最终得出方程的一类,其他的一类。从而总结出方程的意义。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当一个导游的角色,站在知识的岔路口,启发诱导学生发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将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放到小组中,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解决,逐步的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向纵深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和合作意识。

三、回归生活,体会方程

在建立方程的意义以后,设计了根据情境图写出相应的方程,并在最后引入生活实例,从中找出不同的方程。这一过程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加深了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时也为以后运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认识方程》教学反思2

【教学片断】

1.引入

师:我们来猜个谜语, “一个瘦高个,肩上挑副担,如果担不平,头偏心不甘”

生:天平。

师:对,就是天平,今天我们的学习就从天平开始。

2.认识等式

出示第一幅天平图,在天平的两边加上物体。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草莓和西红柿的重量等于芒果的重量。

师:怎样用数学式子来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呢?

生:20 + 30 =50(板书:20 + 30 =50)

师:像这样表示两边相等的式子叫等式。

出示第二幅图。

师:看到这副图,你有什么想法?

生:天平左边的物体比右边的物体轻。

师:怎样用式子来表示天平两边的数量关系呢?

生:40 <x+10(板书:40 <x+10)

追问:x表示什么?

生:x表示未知数。

出示四幅天平图

师:你们用式子来表示天平两边的数量关系。

学生观察图列出方程。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30+ x=80 2 x=100 x+20=70x>30)

3.认识方程

师:我们来看黑板上所写的着几个式子,你能把这些式子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吗?

生1:一类是用等号连接的式子,都是等式,还有一类是用大于号、小于号连接的,都不是等式。

生2:将式子按照是否含有字母分成两类。

师:你能把两种分类方法综合起来对这些式子进行分类吗?

生:把不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分为一类,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分为一类,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分为一类。

师:正如你们所描述的,像这一类,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反思】:这节课是对方程的认识,但不能脱离等式,所以,一开始,我就利用天平这一工具,引出等式、不等式,从而为后续认识方程,体会方程建立良好的基础。至于方程的凸显,这一环节我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再通过分类,比较式子的异同,在讨论和交流活动中,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感受,理解方程的含义。概念的构建过程,并不是由教师机械地传授甚至告诉学生,而是用数学符号提炼现实生活中特定关系的过程。一开始,学生分类也是凭一种直觉,很多学生是按照等式和不等式这个标准来把这些式子分成两类,还有些学生是按照看式子中有没有未知数x来进行分类,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点拨,用一句挑战性很强的话“你能把两种分类方法综合起来对这些式子进行分类吗?”,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结合两个特征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凸显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一类,也就是方程,整个过程用的时间和空间比较大,但我觉得是值得的,因为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数学的运用与创新。它离不开探索,没有了探索,就失去了数学灵魂。因此,我们要给学生探究的时空,让他们发现内在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

《认识方程》教学反思3

本节课,我是尝试了前置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学中创造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多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有机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并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的能力,为以后运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练习设计上不仅安排了归纳性的练习,也安排了对比的练习及综合性的练习,对学生所学知识有意义延伸和拓展,是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与数学中的生活,注重提供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去尝试,鼓励学生去思考去创造,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留给我三点困惑:

第一,概念引入时,教材中设计了三个问题情境,运用天平平衡寻找等量关系,利用盘秤来寻找等量关系,利用一壶水倒成两热水瓶多200毫升,找出等量关系,然后用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出等量关系。没有出现不等式。而我在教学中,出现了等式。因为我觉得不等式是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其次不等式的引入能从另一个角度来体会等式的含义。可是不等式,是否会干扰等式的理解,占用学习等式的时间等等,对于不等式,有没有必要引入,该引入多少,这是我第一个拿捏不准的。

第二,北师大的`教材,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对等量关系的态度很隐晦,用一句话形容,就是只言传不意会。而方程的教学核心就是寻找等量关系,并用方程的形式表达出来。某种意义上,从这节课,就得把关系堂堂正正地说出来,而且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何实现有隐晦到明白的这个转变,如何把以前欠下的从这节课开始慢慢补上?

第三,对于习惯于算术思维的学生,太喜欢写175—21=X这样的方程了,究其原因,是受了算术思维的干扰,不能将一个抽象的、假设的、虚构出来的、用字母表示放进运算过程中,把一个未知的当成已知的,来建立相等关系,来进行推理,求出假设的未知数。这样的方程如何进行引导?这是我难以把握的。

《认识方程》教学反思4

《认识方程》是学生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开始。教材运用丰富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具体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的共同特征,了解方程的含义。

《认识方程》是在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本课的教学在学生日后学习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及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学生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起始课,在本单元中具有重要地位。

介于以上认识我对本课进行了一些设计,通过教学感觉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巩固复习,铺垫新知”这一部分通过填空和分类,让学生了解“等式、不等式、代数式”等概念,为后面区分方程和等式做一个铺垫。

1、填空:3.6+2.1○7.7-21.6×5○5×1.638.4×0.2○38.45.9÷0.1○5.9

t与8的和:b除42的商:

2、进行分类,出示名称(等式、不等式、代数式)

二、在认识方程之前就让学生辨认方程,了解学生对方程的认识程度,也激发学生学习方程的欲望。(你们能判断哪些是方程吗?

① 6+x=14② 3×42=126③ 60 +23 ﹥ 70④ 8+x

学生有争议没有关系,带着疑问学习新知。师:“到底谁说的对呢?让我们一起去找答案吧!”)

三、列方程最困难的就是找出等量关系式,为了让学生能较好的掌握等量关系,在教学三个例题中我都按照一个步骤去引导学生解决这类问题。(1)先找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2)用字母表示未知数。(3)列出方程

四、注意了细节的引导。例如未知数不要单独放一边;未知数最好放在左边,便于计算;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等等。这些内容在新课中一一解决,学生掌握较好。

当然一节课总有不足的地方,这节课也不例外。比如方程的概念的出示就比较死板,其实当学生说到哪里我就应该顺势逐步完善概念,不一定非要在预定的时候出现,应该更灵活一些。

《认识方程》教学反思5

方程是个建模的过程,怎么认识方程?学生不认可有文字的、有图形的等式是方程,怎么解决

1、方程是个建模的过程,天平可以直接解读方程,所以从直观的天平开始

(1)从图中获取信息。

(2)发现等量关系。

(3)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4)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达。(数学表达)

2、方程就是讲故事。

让方程回归生活,在身边找方程,进一步理解方程意义。把抽象的方程与生活情境建立联系,让学生换个思路理解方程。

举例列方程:生身高145CM 师身高:XCM 师比生高35CM 生:X-145=35 X-35=145 145+35=X 为什么学生喜欢145+35=X的表达?那是因为对算术思想根深蒂固。

对“方程”的整体建议

1、准确把握内容定位,正确理解其价值。

2、有效开发教学资源,为课堂所用。

3、方程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用心作好过渡。

让抽象的直观起来,让枯燥的生动起来,把孤立的联系起来!

听了吴老师讲的《认识方程》一课我有很多的收获。方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小学阶段学习的重点,对于学生将来的初中阶段学习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吴老师首先借助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天平的概念,虽然只是一个天平图片和几张水果图片,几个砝码,普普通通的一节数学课却让吴老师演绎地如此精彩!。

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先问针对方程想知道些关于方程的什么内容,引导学生说出什么是方程,有的学生可能在书上看到过这句话,知道“含有字母的等式叫做方程。”但对于方程真正表示的意义却不知道。吴老师用简易天平和肢体语言表示平衡与不平衡,然后告诉学生每人心里都有一个天平。通过放水果的游戏,让学生写出一些等式与不等式的关系式,然后通过分类,明白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真正明白了方程的意义。课堂上吴老师面向全体,关注学困生,关照课堂上没有注意听讲的学生,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全体学生都能跟上集体的步伐,在充分的交流与展示活动中,学生快快乐乐、真真实实地构建知识的模型。

总之,通过听、看、感受吴老师的课堂,我真正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我将在以后教学中,努力工作,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要以热情的鼓励、殷勤的期待,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思维共振,情感共鸣。要用真诚的爱心去感染孩子们,贴近孩子们的心。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引导下,以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认识方程》教学反思6

《认识方程 》 是北师大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方程》的第三课时。 这一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方程,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因为方程 的意义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概念教学是一种理论教学往往会显得枯燥无味,但是方程与 学生的生活又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始终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让学生感受方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课前谈话开始,我利用两三分钟与班上学生聊上几句,轻松导入课题,消除彼此之间的紧张心情。在探究方程概念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本,以天平图,月饼图、 水壶图整节课的主线,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 让学生从这些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 去寻找隐含的相等关系 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然后尝试用含有字母的等式——方程表示各个相等关系。 让学生亲身体验方程产生的需求,方程在运用中的优越性并成功建立数学模型, 最后总结出方程的意义。

得出概念 后,进入练一练环节,我 设计了两个练习:一是判断是不是方程的练习,通过学生自己合理判断认识到方程的两个特征缺一不可,弄清等式与方程的区别与联系,加深学生对方程外部特征的印象, 进一步体会方程 的意义,加深了对方程 概 念的理解:二是设计了根据情境图写出相应的方程 , 借助媒体呈现一些线段图,组织学生根据这些图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这些题可以培养学生在现实情境里寻找等量关系的能力, 也为以后运用方程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查一查的练习是是从人类最普遍的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这四大方面入手,把课本后的练习题套上适当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最后拓展题,让学生根据所给信息提出问题,列出方程,在较复杂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体会算术方法解决起来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比较容易地通过方程表示其中的数量关系,体会方程思想的魅力。经历方程建模的全过程,真正让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体验方程思想,引领学生走进方程世界。

不足之处,还是有点紧张,比如学生把等式说成等号老师没有及时纠正,但是学生心理明白的,只是表达时的口误。

总之,整堂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参与度很强,大部分同学都能理解方程的意义, 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认识方程》教学反思7

数学是创造思维的体操,数学学习是小学生增长创造力的广阔天地。从尝试中起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养成探索习惯,增强探索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创设情境,激发尝试探索的欲望。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在课堂中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始终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激励和唤醒。而恰当的教学情境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要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可以通过游戏﹑竞赛﹑图片﹑幻灯﹑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诱发他们主动探索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形成强大的自主探索动力。

例如:在学生用具展销、篮球比赛、天平称量月饼、热水壶倒水这些生活情景环节,让学生尝试用数学式子来表述一些生活问题,从而分别得到了如下算式:30+x=50 10+y<50 30+10+5×2=50 26<33 26+x<33 x=“”>33 26+x=33 4x=400 2x+200=20xx……然后很自然地进入了式子归类环节的探索。

二、提供创新的支持氛围,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皮亚杰认为,儿童认识的形成发展是建构的结果。儿童只有自己发展、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才能发展创新思维。课前我让学生自己先自学课本。但是看书不是要求学生单纯地看书本,弄懂怎样做就可以了,而是让学生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大胆地提出来,通过看书,把未知的提出来,让学生运用已知的去解决未知的。学生基本明白怎样做,但对方程的意义仍存在一些疑惑。

如:(1)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2)是不是用X表示未知数的等式才称为方程?

(3)未知数在等式右边的是不是未知数……。

对于上述的问题,我是通过逐步引导,让学生对导入环节发现的式子按照式子的连接符号进行分类,发现有这样几种式子:(1)等于、(2)大于、(3)小于。进而针对一直学习的等号连接的式子进行分类:(1)含有未知数的、(2)不含有未知数的。其中(2)类等式已经掌握了,于是,老师揭示(1)类等式称为方程,接着再组织学生进行方程意义的归纳,教师适时帮助整理。

在方程意义的正确理解基础上,通过由易到难、分层递进的能否用方程表示、方程的判断、方程的生活应用等练习,有效地帮助学生对这种理解进行了巩固、深化。为下阶段的解简易方程做好了理论铺垫

现代教学不再是教师单纯地教学知识。而应是老师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主动进取的意识。在教学中应处处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才能营造出开放的、适合主体发展需要的教学氛围,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施好主体性教学。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认识方程》教学反思8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这句话中包括两个条件,一个是”含有求知数”一个是“等式”。因此,“含有未知数”与“等式”是方程意义的两个重要的内涵。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就要围绕着这两处条件,设计教学。

一、创设情境,在实际天平的操作中等到等式,并在实际操作中得到方程。

为了加深学生对等式的理解和掌握,采用教科书的设计意图和设计,用天平的平衡找到两边物体质量相等,从而得到等式。为了让我们的设计更贴近我们的生活,直接用我们的粉笔列道具,来称粉笔的重量的过程中得到不等式和等式,含有求知数的等式(方程)。一步一步,让学生从浅到深,一点一点掌握知识,得到要掌握的知识点。从而学会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二、通过比较和断定,从而加深对方程的理解。

断定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要从两个条件入手,一是“含有求知数”二是“等式”,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从而学生互相问,这个为什么不是,哪个为什么不是。含有求知数:5Y不是方程,因为不是等式。5+8=13不是方程,因为没有求知数。所以方程既要是等式又要含有求知数。

X+Y=Z也是方程,因为含有求知数,并且是等式。Y=5也是方程,因为含有求知数,并且是等式。

三、在观察天平平衡列式过程中建立方程的概念,不仅要了解方程的外在特点,更要理解方程的意义。

从判断等式方程到借助现实的相等情境写出方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学生在把实际问题的等量关系用符号化抽象成方程时,不仅感受了方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也体会了方程的本质特征,从而巩固了方程的概念。

《认识方程》教学反思9

开学第一节数学课就学习《认识方程》,由数字到方程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要让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理解方程的概念,感受方程思想。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观察、猜想、验证、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我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十分重视用直观手法向抽象过渡,用递进形式层层推进,让学生经历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

1、借助天平直观理解,建立等式模型

用天平创设情境直观形象,通过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多种多样的式子,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在分类比较中,建立方程模型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把写出的式子进行分类。经过探索和交流,认识方程的特征,归纳出方程的意义。

3、实际运用,升华提高

在练习设计中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使学生对于方程意义的理解更为深刻,特别使让学生看图列方程这一练习题,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

尽管课堂上感觉学生理解了什么是方程,什么是等式,可是家庭作业中一道题是选出那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结果好多同学选出的等式只包含数字等式,不包含方程。让学生区别比较等式和方程的含义,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认识方程》教学反思3篇

《认识方程》教学反思 篇1

本节课,我是尝试了前置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学中创造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多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有机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并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的能力,为以后运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练习设计上不仅安排了归纳性的练习,也安排了对比的练习及综合性的练习,对学生所学知识有意义延伸和拓展,是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与数学中的生活,注重提供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去尝试,鼓励学生去思考去创造,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留给我三点困惑:

第一,概念引入时,教材中设计了三个问题情境,运用天平平衡寻找等量关系,利用盘秤来寻找等量关系,利用一壶水倒成两热水瓶多200毫升,找出等量关系,然后用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出等量关系。没有出现不等式。而我在教学中,出现了等式。因为我觉得不等式是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其次不等式的引入能从另一个角度来体会等式的含义。可是不等式,是否会干扰等式的理解,占用学习等式的.时间等等,对于不等式,有没有必要引入,该引入多少,这是我第一个拿捏不准的。

第二,北师大的教材,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对等量关系的态度很隐晦,用一句话形容,就是只言传不意会。而方程的教学核心就是寻找等量关系,并用方程的形式表达出来。某种意义上,从这节课,就得把关系堂堂正正地说出来,而且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何实现有隐晦到明白的这个转变,如何把以前欠下的从这节课开始慢慢补上?

第三,对于习惯于算术思维的学生,太喜欢写175—21=X这样的方程了,究其原因,是受了算术思维的干扰,不能将一个抽象的、假设的、虚构出来的、用字母表示放进运算过程中,把一个未知的当成已知的,来建立相等关系,来进行推理,求出假设的未知数。这样的方程如何进行引导?这是我难以把握的。

《认识方程》教学反思 篇2

《认识方程》是学生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开始。教材运用丰富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具体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的共同特征,了解方程的含义。

《认识方程》是在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本课的教学在学生日后学习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及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学生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起始课,在本单元中具有重要地位。

介于以上认识我对本课进行了一些设计,通过教学感觉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巩固复习,铺垫新知”这一部分通过填空和分类,让学生了解“等式、不等式、代数式”等概念,为后面区分方程和等式做一个铺垫。

1、填空:3.6+2.1○7.7-21.6×5○5×1.638.4×0.2○38.45.9÷0.1○5.9

t与8的和:b除42的商:

2、进行分类,出示名称(等式、不等式、代数式)

二、在认识方程之前就让学生辨认方程,了解学生对方程的认识程度,也激发学生学习方程的欲望。(你们能判断哪些是方程吗?

① 6+x=14② 3×42=126③ 60 +23 ﹥ 70④ 8+x

学生有争议没有关系,带着疑问学习新知。师:“到底谁说的对呢?让我们一起去找答案吧!”)

三、列方程最困难的就是找出等量关系式,为了让学生能较好的掌握等量关系,在教学三个例题中我都按照一个步骤去引导学生解决这类问题。(1)先找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2)用字母表示未知数。(3)列出方程

四、注意了细节的引导。例如未知数不要单独放一边;未知数最好放在左边,便于计算;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等等。这些内容在新课中一一解决,学生掌握较好。

当然一节课总有不足的地方,这节课也不例外。比如方程的概念的出示就比较死板,其实当学生说到哪里我就应该顺势逐步完善概念,不一定非要在预定的时候出现,应该更灵活一些。

《认识方程》教学反思 篇3

《认识方程》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他为后面学习稍复杂的方程、分数、百分数方程做铺垫。为此,在教学中我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入手,让学生感到既好玩,又新奇,还富有探索性。

一、想一想猜一猜

我首先从学生喜闻乐见的跷跷板入手,一个男孩和一个小女孩玩跷跷板,小女孩重一些,小男孩轻一些,这一环节就引起了同学们的好奇,一般都是小男孩重,小女孩轻,我这里设计的是小女孩子重,孩子们都笑了,我接下来就说,要想使他们平衡,怎么办?大家异口同声的说:让小男孩用力一些,或给小男孩增加一些重量等才能是跷跷板平衡,这时我问:平衡是什么意思?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接下来,我出示天平,要想使左右两边平衡怎么办?学生说:左右两边各方10克的物品,我说10=10太简单了,能否再难一点,让大家算一算啊?学生说:左边放一个10克的砝码,再放一个40克的砝码,右边放一个50克的砝码。我激动的说:“好,”谁来列式?学生马上列出了10+40=50,有的说:左边放一个碗,不知道多重,碗里放10克粉丝,右边放40克,该怎么列式呢?学生乙马上说:可以把碗看做x,等式是10+x=40,这样在学生出题,学生解答,学生争论中,探索出方程,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辩一辩说一说

在探索方程的意义这一环节,我仍然放手让学生从众多的等式当中,和同桌辩一辩,说一说,这些等式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让他们自我总结,自我概括。在x+10和x+10=40这一组中,学生出现了分歧,有的说应该归为一类,因为都有未知数,有的说不应该归为一类,因为前一个没有“=”,最后,通过天平必须平衡这一特点,排除了x+10,它不能使天平平衡,所以不是等式,

想10+40=50,x+10=50才是等式,但是10+40=50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只有x+10=50我们没有学过它就是方程,方程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很快总结出来了,它含有未知数,它也是等式,所以它是方程。由此,学生在辩论中,思维得到了升华,概念得到了深化。

三、拓展提升

在巩固练习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6x+()=60,23-()=10哪一道题一定是方程?哪一道题可能是方程?由于有了以上基础,学生很快就判断出了第一道题是方程,因为它明显有未知数,第二道题可能是方程,因为()可能是未知数,也可能是数字。

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设计一些有探索性,有趣味性,有挑战性的教学环节,容易激发学生潜在的能量,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教学效果更佳!

下载《认识方程》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认识方程》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方程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方程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云台小学 吴青 《方程的意义》这是一块崭新的知识点,是在学生熟悉了常见的数量关系,能够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教学,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数学教学......

    认识方程的教学反思[5篇范文]

    《认识方程》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他为后面学习稍复杂的方程、分数、百分数方程做铺垫。为此,在教学中我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入手,让学生......

    方程教学反思

    方程教学反思 方程教学反思1 一、4点说明1、单元中的地位及重难点;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第二课时——销售中的盈亏问题的探究......

    《方程》教学反思

    《方程》教学反思 《方程》教学反思1 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是学生在具备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这一基础知识后的拓展内容。这节课是三元一次方程组的第一节新课,学生刚刚比较熟......

    《方程》教学反思

    《方程》教学反思 《方程》教学反思1 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时,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解简易方程教学反......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

    认识方程 张圣荣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2页例1、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

    无棣县埕口镇小学 秦桂华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5--60页。 教材分析: 方程的意义对学生来说是一节全新的概念课,让学生用一种......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认识方程”是概念的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概念的形成应具有更大的涵盖面、影响力和迁移性,并且通过自我理解、生成、连接,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所以,认识方程应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