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的教育思想

时间:2019-05-12 00:53: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洛克的教育思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洛克的教育思想》。

第一篇:洛克的教育思想

第2单元 洛克的教育思想

(近代外国教育思想)

洛克(John Locke,1632 ~1704)是英国近代早期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建立在“自然、权利基础上的天赋人权”论和“社会契约”论、他的“白板说”,以及他在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话》中所阐述的绅士教育的主张都对西方近代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然,作为贵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洛克的思想又带有时代的局限性,恩格斯称他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妥协的产儿”。

一、洛克的生平和思想基础

洛克出生在一个律师的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5岁时,洛克进入威斯敏斯特公学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1652年,他进入牛津大学,获得文学士和文学硕士学位。在大学期间,他还研究过哲学、物理学、化学和医学,并运用培根的感觉论思想和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反对牛津大学的经院主义和狭隘的神学。1666年,洛克结识了代表英国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辉格党领袖沙夫茨别利伯爵,并担任其家庭教师和医生,以后又任伯爵的秘书,这对洛克的政治观有很大影响。在跟随沙夫茨别利期间,洛克还负责教育伯爵15岁的儿子,积累了一定的教育经验。在以后教育伯爵的孙子时,洛克的教育思想得到了系统化。在伯爵的影响下,洛克开始从政,成为辉格党的重要的理论家。1682年,因政治斗争失败,洛克随伯爵逃往荷兰,1688年英国革命结束后回到英国。1689年,担任英国高等法院委员。1690年,发表了《政府论》和《人类理解论》。1693年,他又发表了从1683年以来陆续写作的《教育漫话》。1696年,洛克担任英国“贸易、殖民委员会’”的委员,在任期间,负责制订了“贫穷儿童劳动学校计划”,反映了他对英国劳动人民和贫穷儿童受教育的敌视态度。以后,洛克还写了“关于理解的指导”一文作为修订后的《人类理解论》的一章。1704年,洛克去世。

洛克的教育思想与他的政治观和哲学观是密切联系的。在政治观上,洛克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君权神授”论,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主张。洛克认为人类天生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每个人都是“他自身和财产的绝对主人”,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是人的“不能变更”和“无从否认”的天赋权利。为了防止有人侵犯天赋权利,为了保障人的自由和安全,人们便通过协商,订立契约,建立政府,并转让出一部分权利给政府以保护人民的权利。如果政府不能保障人民的权利,人民就应当收回权利。因此,应当监督和制约政府的权力。为此,洛克提出了“君主立宪”和“分权制约”的思想,主张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应由不同部门掌握,议会对国王的权利实行制约,各部门之间也对权利实行制约。洛克的政治观对美国和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哲学观上,洛克在反对“天赋观念”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白板”说。洛克认为,如果说人的观念、知识是天赋的话,那么人的观念、思想获取的途径只能是天赋,但事实是人们不必通过这一途径,而可以通过其他的途径,如天然感官就可以得到确实可靠的知识。因此,“人心中没有天赋的原则”,人心如同一块白板,理性和知识都是通过人的感官和经验获得的。在《人类理解论》中,洛克明确指出:“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面的,知识归根结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洛克“白板”说的提出,在人类的理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承认“白板”说,就是坚持任何观念都是可以无约束地怀疑和分析,如果观念是天生而不可怀疑的,那么就不可能为人类的理智所批判,人类的理智也不可能得到发展。但洛克的唯物主义并不彻底,他认为经验还有另一个来源,即人的反省。他把经验分为外部和内部经验两部分,外部经验是人通过感官获得的,内部经验是心灵对内心作用的反省而得到的关于知觉、思想、怀疑、信仰、推理等观念。这实际上是把人的感性认识和人的理性认识的统一的认识过程割裂开了,陷入了唯心主义的“二重经验论”。

应当指出的是,洛克的“白板”说对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首先,它确立了新的儿童发展观。既然人的观念不是天生的,那么从获得观念的角度来看,儿童在本质上就与成人有区别。虽然儿童刚出生就与成人有同样的素质,但儿童没有观念和经验,他们是在不断成长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感知获取各种经验的。其次,确立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由于个体出生时心灵都是一块“白板”,无任何观念。因此,个体只能通过后天的学习来获取观念,必须通过自己的理智进行独立的学习。

总之,洛克的政治观和哲学观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的进步和保守的特点,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时代需要。马克思说洛克是一切形式的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这些都构成了洛克的教育思想的基础。

二、绅士教育论

洛克在流亡荷兰期间,曾担任友人爱德华·格拉克之子的家庭教师,并与格拉克进行多次通信讨论关于家庭教育的问题。1693年,洛克将这些内容加以整理,并以讨论绅士教育为话题,发表了他的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话》,这本书是继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以后,西方又一部教育经典著作。该书反映了洛克的政治和哲学思想,探讨了当时资产阶级最关心的绅士培养和教育问题,对英国乃至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作为资产阶级的教育家,洛克十分重视教育对于人的培养作用。他在《教育漫话》中一开始就指出,“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关于教育作用的论述是以他的白板说为基础的,这不同于以往的封建社会把人的形成看做是遗传或天赋的产物,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不过,洛克所强调的教育作用,是与保持英国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利益相联系的。这在他把绅士教育作为英国教育的重点中可以得到说明。

洛克认为英国教育的重点应当放在绅士教育上。在洛克看来,一个社会只有对绅士进行教育,以绅士为榜样,社会才能进步。因为,从绅士阶级中能培养出人民的领袖和政治、道德的管理者。当他们受到适当的教育以后,可以影响社会其他阶级并使他们有条理起来。可见,洛克关于教育作用的论述带有明显的阶级性。与此相适应,洛克指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绅士。通过教育使绅士具有四种品质,即“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这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强调的“知识、德行和虔信”的品质有很大的不同,洛克更重视绅士的道德教育和实际知识。他曾经说过;“英国在世界上是一个有地位的国家,原因是我们有德行、本领和学问。”洛克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对自己子弟的要求,即有为统治阶级所接受的道德观念与品质,有开拓资本主义事业的广泛知识和能力,有在各种场合与人进行交往的礼仪和规范。

如何对绅士进行教育,洛克认为,理想的教育应是家庭教育。他主张由父母聘请优秀的家庭教师来培养绅士,而反对他们到学校去接受教育。洛克站在上层社会的立场上,认为社会上“到处流行着粗野与邪恶”,学校里情况复杂、道德败坏,儿童到学校去,会由于“传染”而失去“纯洁”和美德。因此,他主张绅士教育应当在家庭中进行,认为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使其子弟举止文雅、思维敏捷,学习容易和迅速。总之,在洛克看来,绅士所具有的道德品质在学校教育中是不能获得的。

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反映了他对当时学校教育存在种种弊端的不满,同时也反映了自中世纪以来,英国贵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对他的影响。

(二)论绅士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洛克所倡导的绅士教育是一种资产阶级贵族化的,为绅士将来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它既不同于中世纪培养僧侣的教育,也不同于人文主义者提倡的重视古典学术的教育,它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都有有许多新的特点。在《教育漫话》中,洛克把绅士教育的内容作了体育、德育和智育三个方面的划分和详细的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方法,对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1)体育。洛克在《教育漫话》中一开始就指出,“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康的精神”。他认为,对一个绅士来说,“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要能忍受劳苦,要能出人头地,也必须先有健康的身体”。洛克曾做过医生,其体质也长期不佳,因而很重视对下一代的身体教育。为此,他提出了关于体育的见解,其中有许多是合理的和科学的。洛克认为,作为父母必须对儿童的衣、食、住及生活常规提出严格的要求。如,无论冬夏,儿童的衣着不可过暖,饮食要清淡、简单、定时。儿童要早睡早起,要睡较硬的床。在体育上,洛克特别重视加强儿童的身体锻炼。他主张儿童每天要用冷水洗脚,要学会游泳,多过露天生活,多外出活动加强身体锻炼,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洛克关于体育的见解反映了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对其子弟在身体素质上的严格要求。

(2)德育。德育是洛克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在他看来,教育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道德优秀的人。洛克重视人的德行是将其与绅士的快乐、幸福,乃至社会地位联系在一起的。他说:“在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行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他要被人看重,被人喜爱,要使自己也感到喜悦,或者也还过得去,德行是绝对不可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都得不到幸福。”为此,洛克提出了一系列的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

在道德教育内容上,洛克认为要使儿童形成良好的品德,就要培养各方面的德行,主要有:勇敢、坦白、公正、大度、谦虚、克制、聪敏等。在论及这些内容的作用时,洛克指出,一旦青年成为坦白、公正、聪敏的人,则“人人都会为他让路,他可以直接去做他的事”。同时,在德育过程中,还要养成青年优雅的礼仪,优雅的礼仪可以使德行大放光彩。

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洛克主张首先要以理性为指导,从小对儿童进行说理教育,让儿童所有的欲望和动机都服从于理智。他强调,说理教育主要是让儿童明白,支配儿童活动的不是情感和欲望,而是理性,应让理性伴随着儿童成长。其次,重视榜样示范作用。洛克说,成人可以尽量地对孩子谈论礼仪,但孩子的伴侣是什么样子,孩子的仪态就会是什么样子。因为,榜样所起到的作用比任何说教的力量都大。洛克主张应把好的、坏的榜样都放在儿童面前。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会被他们忘掉的。要让儿童做他们必须做的事,就应当利用一切机会,甚至创造机会给儿童一定的练习,使他们养成好的习惯,以后,好的习惯就会成自然了。在德育方法上,洛克还主张运用奖励、表扬等办法而反对体罚。

洛克关于德育的见解,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利益的需要,更接近道德教育的实际,其中有许多内容是有合理性的。当然其中的一些观点也是有争论的,例如,对儿童进行说理教育的观点就遭到了以后法国教育家卢梭的反对。

(3)智育。在《教育漫话》中,洛克把智育放在仅次于德育的地位。他认为,对一个绅士来说,“学问是应该有的,但是它应该居于第二位,只能做辅助更重要的品质之用”。从这个思想出发,洛克在论述智育问题时,首先把道德放在知识之上,认为绅士最重要的品质是德行。其次,在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时,洛克更重视绅士的智力培养。他明确提出智育的主要任务“并不是使年轻人在任何一门科学知识上达到完善的程度,而是开放和安置他们的心,使他在需要专心某种科学的时候能够很好地学习它”。学习的根本任务是“增进心的活动与能力,而不是扩大心的所有物”。第三,在课程设置上,反对古典学科,主张课程的设置要符合绅士的将来发展需要,注重实用性和多样性。洛克认为,由于德分是绅士最重要的品质,因而,宗教课是不可缺少的。为了适应绅士将来社会交往的需要,应开设语言、文法、外语、地理、历史、自然科学、伦理学、天文学、法律以及速记等课。为了适应绅士经营事业和置备财产的需要,还要让绅士学会读、写、算,学习木工、园艺、农业等技艺劳动。

在论述绅士学习的各科内容时,洛克也提出了智育的原则和方法。首先,他强调应通过多样性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和自由,避免智力的狭窄和僵化。他认为,如果只具有专心一种知识的思想,那么这种思想便会成为对每一事物的思想,从而使思想不易转到其他方面去。其次,要养成儿童热爱求知的习惯。要求教学中应诱导儿童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发问与主动探索。第三,尽量联系实际学习。例如,通过地球仪与地图学习地理知识;通过实际的计数活动学习算术;通过了解本国历史、古代法律以及当前的国家宪法来学习法律知识等等。第四,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尽量让儿童自己做事情。如,儿童到了能够讲故事时,可让他们自己讲他们所知道的故事,然后再把所知道的故事写出来。洛克认为,当一个学生如果已经学会了什么事情,那么鼓励他前进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教给别人。

洛克在智育上所提出的一系列见解和主张反映了英国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洛克本人对智育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对近代西方智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总之,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反映了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对其子女教育的要求、与旧教育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其中许多思想具有进步性和合理性。洛克的教育思想在西方近代教育思想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二篇:洛克的德育教育思想

洛克的德育教育思想

英国教育家洛克(1632-1704)是绅士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政府论》(1690)、《人类理解论》(1690)、《教育漫话》(1693)等。在《教育漫话》一书中,洛克阐述了他的绅士教育思想。

洛克认为,“在一个人或者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都得不到幸福。”一个人有了德行不仅能获得幸福,也能获得成就。他说:“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德行对于绅士如此重要,德育也就自然成为绅士教育的核心了。

在洛克看来,德育应当培养儿童理性、礼仪、坚忍、节制等品德。理性是指克制自己的欲望,它是一切德行与价值的重要原则及基础。仪礼是指处世做事要有优雅的方法和态度。洛克认为“在多数的情形之下,作事态度的影响较之所作的事还要大。”礼仪对于绅士来说十分重要,“是在他的一切别种美德之上加上的一层藻饰,便它们对他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他接近的人的尊重与好感。”洛克希望年轻的绅士能够随人、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与礼貌,务使他的一切言谈、容颜、动作、姿 态、位置等全都合适。坚忍是其他德行的保障与支柱。“真正的坚忍是当一个人无论遇到什么灾祸或危险的时候,他都能够镇静自处,尽责不辍。”在洛克看来,坚忍需要勇气,一个人没有勇气是很难尽责的,很难具有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的品性,节制是德行的一种基本原则,没有节制能力的人往往一事无成。洛克告诫年轻的绅士:“大凡不能克制自己的嗜欲,不知听从理智的指导而摒绝目前的快乐或痛苦的纠缠的人,他就缺乏一种德行与努力的真正原则,就有流于一无所能的危险。”

鉴于德育的重要意义,洛克建议应当及早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他说:“凡是有心管教儿童的人,便应该在儿童极小的时候早早加以管教。”至于德育的方法,洛克提出了如下建议,教育方法应适合儿童的“心性”,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一是要用“说理”的方法。洛克认为,说理要符合儿童的能力与理解力,不是长篇大论的说教。说理的时候,你的举止应温和,即使惩罚他们,态度还是要镇定,要使他们觉得你的作为是合理的,对于他们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二是利用榜样的力量。洛克认为:“在各种教导儿童及培养他们的礼貌的方法中,其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眼前。”三是多练习,少讲规则。洛克认为,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导师和父母应当创造机会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他们养成习惯。但是,同时培养的习惯不可太多,否则花样太多,把他们弄得头昏眼花,反而一种习惯都培养不成。四是奖励与惩罚适当。洛克认为,在儿童的德育中奖励和惩罚是应该采用的,但方法应得当。如果妄用奖励与惩罚的办法,那简直是牺牲了他们的德行,颠倒了他们的教育。洛克明确反对体罚,认为体罚是种奴隶式的管教,因为它“所养成的也是一种奴隶式的脾气。教鞭威迫着的时候,儿童是会屈服的,是会佯作服从的;可是一旦不用教鞭,没人看 见,知道不会受到处罚的时候,他便愈会放任他的本来的倾向 ” 孟子 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孟柯(公元前372-前289年),战国中期邹国人(今山东邹县),是鲁国贵族盂孙氏的后代。

孟柯是继孔子以后的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被以后的封建统治者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后人把孔孟的主张合 起来,称之为孔盂之道。

1、尚志养气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立志有恒的思想,认为一个人最主要的问题是立志。齐国王子问孟子,“士干什么事?”孟子曰:“尚志”。意思是使自己志向高尚。王子又问:“何谓尚志?”孟子回答说:“行仁义罢了。居住于仁,行走由义,这就叫志行高尚。”

孟子与孔子一样,要求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目标,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孔子把这称为“杀身成仁”。孟子把这称为“舍生取义”。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和道义都是我所喜欢的,如果二者不能并有,即便牺牲生命,也要保全道义。生死与荣辱发生矛盾时,志士仁人宁愿光荣而死,不愿屈辱而生。死虽可恶,但还有比死更可恶的行为,就不应避死而苟活,那就要舍掉个人的幸福以至生命,实现其道德理想。可见孟子认为道德生活比个人幸福、比个人生命都重要。

在立志问题上,孟子与孔子不同之点在于,孟子提出了立志与“养气”的关系。

“气”是什么?孟子认为“气”是充满人身、能够影响肉体运动,而且还能反作用于心志、道德的东西,这就相当于中医说的“营卫气血”之“气。,有点朴素唯物主义的气息。孟子认为,普通的人只要注意”养气“,经过量的积累可以质变,逐渐形成圣人身上的所谓

”浩然之气“,它是正大刚直之气。所谓是“吾养吾浩然之正气。”

孟子的养气说,表现出高度推崇理性自觉与坚定志向的作用。于是他的”浩然之气“实际上使成了经过长期的道德修养而达到的一种高度自觉、志向坚定的崇高精神境界。他认为有了这种境界,不仅贫富贵*不动于心,生死祸福也能置之度外,这种人可谓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作为道德上的气节操守,是有积极意义的。

2、反求诸已

孟子最服膺孔子的内省方法。孟子认为,当自己的行为与别人发生矛盾时,首先要自我反省。他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意思是说,我爱别人可是别人不亲近我,那得反问自己,自己的智慧才能够有够?我有礼貌地对待别人,可是得不到相应的回答,那得反问自己,自己的恭敬够不够?任何行为如果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便反躬自责。

孟子以为一个人的祸与福,都决定于他本人的作为。他说:”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即祸害或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一个人要 ”自求多福“,不可

”自作孽“。他常引 《商书》太甲的话:”自作孽,不可活“。自作的罪孽,逃也逃不了,无法挽救了。

孟子多次强调反求诸己,在协调人与人关系中,厚于责己,不要自暴自弃,认为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他还说,不要埋怨超过自己的人,”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已者,反求诸而已“。意思是说,在道德修养方面如同比赛射箭一样,射箭时先端正自己的姿态而后放箭;如果没有射中,不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反躬自问罢了。

3、改过迁善(略)

4、意志锻炼

孟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聪明和才智,都是从艰苦和患难的锻炼中得来的。他说,”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意思是说,人之所以有道德、智慧、本领和才能,经常是由于他处于灾患逆境之中;那些孤立之臣、庶孽之子,他们时常提高警惕,考虑患害也深,所以他们往往通达事理。孟子还说过:”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人常在困难忧患中自下而上成长。

他历数传说中的尧舜、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任大事的人,都曾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和被选拔出来的。于是他得出结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苫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意思是说,天将要把重大任务落到某人身上,一定先要苦恼他的心意,劳累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体,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能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强他的能力。一个人错误常发生,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才能有所愤发而创造。这里孟子虽打着天命的旗号,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可是讲的却是完全不依靠天命的道理,要人奋发有为,时刻处于兢兢业业之中,有所警惕,有所激励,勇于斗争。以此修己则可以造就英雄,以此治国则可以免患图强。孟子这段话是十分深刻的,反映了道德教育与修养中的一条规律,在实践中不断磨炼和提高自己的意志与道德品质,乃是造就一个有作为的人的必备条件。

亚里士多德论德育教育

亚里士多德认为,为了把城邦治理好,必须注意公民的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中,亚里士多德强调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习惯。因为,在他看来,理性和习惯是人们具有“善德”的根基。因此,他指出,“在教育儿童时,我们当然应该先把功夫用在他们的习惯方面。”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际活动和反复练习,逐渐养成具有“中庸,”适度“的”公正,“节制”和“勇敢”的美好德行。

字乱了,编辑了

第三篇:洛克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洛克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洛克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刘红梅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摘要]:洛克的教育思想无一不代表了当时资产阶级的利益,对英国社会甚至欧洲社会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英国人的风度和气质得益于洛克《教育漫画》的广泛传播。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洛克教育理论中所倡导的绅士教育目标,塑造了传统英国人的全部性格。用其思想来省视当今中国的教育,我们仍可以得到莫大的启示。

[关键词]: 洛克;教育思想;中国教育;启示

一、洛克简介及教育思想

约翰•洛克(1632~1704)是17世纪英国的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主要著作有:《政治论》《人类理解论》《教育漫画》《贫穷儿童劳动学校计划》。他出生于一个律师家庭,父亲是一个清教徒。1652年进入牛津大学的基督支委会学院,学习哲学、物理、化学和医学,先后获得牛津大学的文学硕士及医学学士学位。当时学校主要负责人都支持资产阶级革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家庭教育及熏陶,使洛克形成了同情资产阶级革命的政治倾向。曾担任英国著名政治家沙甫伯利伯爵的秘书、医生及孙子的家庭教师,深受其政治思想的影响。洛克的教育与他的社会政治观、哲学观有密切的联系。

在社会政治观上,他坚持国家起源于契约及自然权利的理论,对自然权利的具体内容他概括为:平等权、自由权、生存权、财产权。特别是强调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与生存权同样重要。提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并将国家权利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他是第一个(也是唯一)将自由提到“其余一切的基础”这样的高度来认识的思想家。这一思想不仅在当时英国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也给整个世界的资产阶级革命带来了深远地影响。

在哲学上,继承并发展了培根以来的唯物主义经验论,论证了“白板说”,否定了天赋道德原则。他在《教育漫画》中这样写道:“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洛克对教育的重视。

在教育思想方面,洛克认为教育的目的仍是培育一位合乎社会的需要的标准绅士,藉由教育洗礼后的绅士人才,能使国家繁荣、进步。他认为绅士必须具备体魄、德行、礼仪、勇敢和智能这些不可或缺的良善品质。所谓的绅士教育,主要透过“德行”、“体育”及“智育”三方面配合而成。在三者间“德育”仍是首要的关键。他在《教育漫画》中认为,“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直接的德行……其余一切的考虑与成就都应退避都应该让它一步……一位绅士在德行上应具备„勇敢‟、„礼仪‟、„智慧‟、„克欲‟等品质”。在体育层面上,洛克说道:“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身体健康同精神健康同样重要,不善于用心的人做事决不能遵循正当的途径;身体孱弱的人就是有了正当的途径也决不能获得进展。”他认为从小就要对幼童实施锻炼,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从事体育活动,使其有健全身心发展的基石。在智育发展上,他认为这只是很其次的。由此可知,洛克认为“良善德行”、“人格”比知识的汲取更为重要。

此外,洛克还提出了技术教育的思想。洛克认为教育的目的除了培养一位绅士外,技艺教育及手工的培养亦不可或缺,他认为绅士还应具备一到两门技艺,特别是手工技艺。

二、洛克教育思想对当今中国教育的启示

(一)在德育方面的启示。

我们一向奉行“德育为首”的观念,一个人首先必须要是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从中国的封建教育思想开始,“德”便在教育目的中占据了首要位置。在五千年文化底蕴的熏陶下,德育为首的教育思想已在每个中国人的头脑里根深蒂固。纵观我国德育德历史,有多少不是和专制、惩罚联系在一起,从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到现在的道德禁令与家长、教师专制,青少年的道德缺失、家庭关系冷漠、青少年犯罪的低龄化、高智能化、团伙化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无一不昭示着中国教育思维的失败。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这样提到,“一个绅士必须具备理智、礼仪、智慧和勇敢这四方面的道德品质”。培养理智,就是能够运用理智去驾驭和支配自己,克制自己的欲望,顺从理性的指导;礼仪的培养指的是要让儿童学习礼貌、礼仪和风度,懂得人情世故,会接人待物,要文质彬彬,高雅友善;智慧的培养指的是一种本领的培养,它使人能干而有远见,善于处理具体事物,要把孩子培养成坦诚、公正和智慧的人;勇敢的培养,洛克认为勇敢和坚韧是绅士必备的美德,是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的品格,为此需要从小锻炼孩子的胆量,使之能忍受痛苦,克服怯懦、脆弱的本性,能够做到刚毅、果断和勇敢。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我们需要的、希望得到的,而单单靠我们现在使用的说教、惩罚、道德禁令是无济于事的。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洛克有关这方面的思想,他主张对儿童实施德育时,家长要做榜样和示范,要充分练习好的行为使之成为好的习惯,要和儿童讲理,还应该给儿童奖励,这包括尊重、称誉和赞扬。他反对体罚,认为体罚应尽量避免,但必要的责备、斥责也应该保留,但不可挫伤儿童的自尊心。在具体的操作上,洛克并不要求

放弃自己的权威,而是主张在孩子儿童时代及早有力的行使父权,以培养孩子日后获得独立所需的自律性。而孩子一旦进入青春期,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良好关系就能在孩子成年后保持下去。洛克还指出,做父母的应在孩子精神最薄弱、最容易支配的时候进行教育,不能放纵不管,流于溺爱(这正是中国广大父母在教育孩子是所存在的问题)。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去培养他运用自己的意志、理智去克服欲望的能力,应尽早培养儿童自制的脾气,父母、导师都要以身作则,不能流于说教和肉体的惩罚,应让儿童尽量避免接触坏的榜样。也就是说,德育最好的方法是形成一种学校、教师、家庭、家长和社会的综合教育体系,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氛围,才有望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二)在智育方面的启示。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泱泱大国,是世界历史上现存的少有的文明古国之一。我们有着丰富的文化宝库。早在几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便发现了知识的重要性。文人、知识分子在我们心目中一直占据着一个崇高的位置。重学习、重知识的思想一直沿袭至今。而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国际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具有高知识水平的人才在国际竞争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别国教育在时代的要求下迅猛发展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却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潭,“学生只看重学习成绩,缺少对人和社会的关心,学生缺乏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修养,甚至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学生缺少丰富的个性和创造性,缺少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宽,学术基础不牢;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全面素质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个性发展不足。”

针对上述情况,中国果断实施了“素质教育”,但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应从何处着手、怎样培养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什么素质?在社会当中仍争论不休,也许我们可以从洛克的思想中得到一些启发。

在智育方面,洛克强调培养有学问的人。他要求绅士一方面通过多方面的学习研究获得知识、增长学问、发展智力;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各种技能技巧的课业去获得技能技巧,洛克认为儿童不仅要学习阅读、书写、图画、速记、外语、神学、地理、算术、天文、几何、历史、伦理学、法律、逻辑、修辞、自然哲学等知识,还要选择地学习舞蹈、音乐、击剑、骑马、图画、园艺、细木工、熏香、油饰、雕刻、铁铜银工、刻板、琢磨.安配宝石或琢磨光学玻璃、商业计算等。在具体的方法上,洛克认为关键要让孩子爱好知识,尊重知识,在于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自己提高求知欲望,要加以鼓励,“儿童无论问什么问题都不应该制止他、羞辱他、讥笑他,而应尽量向他解释,让他懂得。”同时采用称誉的方法,让儿童感到自己名誉得被尊重。另外,给儿童的答复不应是虚妄的,为了引导儿童得好奇心,还可以故意使他们看到新奇得事物。洛克反复的强调智育的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要根据儿童的不同特点来进行教育。

因此,现在还简单重复地把相同的知识用不同的方法传授给不同的儿童的教育者们,现在还用统一的标准来压制儿童的天性,简单地用学业成绩衡量学生好坏实施课堂专制的老师们,是你们该觉醒的时候了。

(三)在体育方面的启示。

回顾历史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大唐盛世之时,四海归服的宏伟场面,我们也可以想象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及辽阔无边的祖国疆土。中华民族是一个不缺乏强悍勇士的民族,可不知道为什么一顶“东亚病夫”的帽子扣到了我们的头上。中国是一个13亿的人口大国,在这片并不辽阔的土地上,已不能容纳下更多的人了。于是,一条禁令从天而降,中国并没有因此强盛,人口素质也并没有因此而提高。“东亚病夫”的帽子又一步一步地向中国的儿童靠近。日本小朋友和中国小朋友一同进行友好夏令营的案例,大家也许都还记得,但是对中国人口素质也特别是儿童身体素质的普遍不理想,又有多少可行的措施在运用、实施,光靠几个领导将几句话是无济于事的。中国人口素质要提高,必须从人民大众的思想意识上着手,下面我们来看几个洛克有关这方面的思想。

洛克非常重视健康教育,他提出“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我们要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洛克认为身体健康是靠锻炼出来的,对幼儿的锻炼做父母的应该尤为关注,如:幼儿最好不戴帽子,特别是晚上睡觉的时候,对幼儿的脚每天要用冷水洗一洗,鞋子要薄,能透水;饮食应该极为清淡,极简单,最好的食物是牛奶、粥、面包、蔬菜和水果,三岁前应尽量避免肉食;要从小开始进行户外运动,呼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少睡眠、少吃药,衣服不能过紧或过暖;卧床要硬,以锻炼身体。这样,可经以把孩子培养成强壮、勇敢又坚定的人,而且他还指出身体强壮的标准是能吃苦耐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洛克主张在极小的时候(甚至是以出生)就应该对儿童进行体育锻炼,等到儿童发育全才进行锻炼已为时已晚。因此,那些还怀抱这他们的宝贝,生怕被风吹、日晒、雨淋的家长们,那么因儿童还尚小就放弃了对他们进行教育训练的家长、老师们,请你们放放心,让我们的孩子们在自由的阳光雨露小茁壮成长。

(四)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启示。

中国是一个最喜欢走独木桥的国家,每年都有几千万的人在同一座桥头竞争。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也可在这些前加上重点二字)已成为几乎所有的中国家长为自己的子女们设定好了的生命轨迹。如果你没有通过那座独木桥,你必须永沉江底,随波逐流至少在父母与旁人眼里,你不是一个好孩子。由此,应试教育之风在国内盛行,即使有些家长认为应试教育不好,但为了孩子的好出路,他们宁可选择应试教育,而不屑你什么素质教育。而这几千万人同挤一座独木桥的现象也给国家的教育带来巨大的压力。改变传统的观念,努力发展职业教

育,无疑成了缓解这个压力的一大法宝,职业教育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现今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多数皆强调培养一技之长,以便使其在社会中具有谋生的功能,然而这样具有实用偏导的教育目的,忽略了职业技职体系学生全人发展空间。

洛克认为,一个社会所真正需要的人,即绅士,除了必须具备在德育、智育、体育三个层次上良善的品质外,还必须培养他在基础手艺的技能,技艺教育的陶冶仍实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他这里所指的技艺教育是在一定的德育、智育、体育水平上的技艺教育,而决非纯粹的技艺教育,正如没有道德的黑客是我们不需要的一样。因此,从洛克的教育思想中,又为我们提供了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另一处深思,那就是“全人教育”的理念,德行、健康、智能与技艺兼备的发展,由此从而建立技职教育以“专业技艺为花蕊,通识为花瓣”,培育“博雅专业人”的新典范。

(五)对我国课程设计的启示。

受苏联的影响,新中国成立的中小学课程只有单一的学科课程,课程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以学术性课程为主,实用性课程、适应地方需要的课程、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的课程薄弱,在一定程度导航表现出了脱离实际、脱离社会、脱离生活;必修课过多,对学生要求过于统一,缺乏弹性,各类学科的比例不够合理,体育、音乐、美术学科比较薄弱,社会科学类的学科比较薄弱;课程门类过多,课时总量偏高,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总之,旧的课程结构无法完成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艰巨任务。

顺应时代的潮流,中国从2000年起开展了新一轮基础课程的改革。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了解中国历史和国情,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对国家和命运具有责任感;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具有民主和法制精神;形成初步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适应学习化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乐于创造、勤于动手,具有关心和保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身心健康、体制强壮、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

从中我们已看出了中国教育开始重视对学生进行技能技巧方面的培训,但这些技能技巧似乎仅仅是限于音乐和美术及学习其他一些课程所必要的技能上,对生活中实际需要的技能却只字未提。我们培养的人首先要能在社会中很好生活的人,比如,一个人在实验室里他可能完成许多试验,面当他一走出实验室,连日常生活中换电泡都不会或是一点点小小的机械问题就不能解决的话,我不认为他受到的教育是值得的。

洛克认为儿童不仅要学习阅读、书写、图画、速记、外语、神学、地理、算术、天文、几何、历史、伦理学、法律、逻辑、修辞、自然哲学等知识,还要选择地学习舞蹈、音乐、击剑、骑马、图画、园艺、细木工、熏香、油饰、雕刻、铁铜银工、刻板、琢磨.安配宝石或琢磨光学玻璃、商业计算等,同时,他还强调了出国旅行在教育中的重要作性。因此从小学开始设制手工课和思维训练课是十分必要的。

三、洛克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从《教育漫话》等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洛克教育思想是具有妥协性的。他的唯物史观还不彻底,仍然相信上帝的存在;他歧视劳动人民,主张给他们设立劳动学校等,比如,在对儿童的教育中,谈到榜样的作用,洛克坚决反对儿童接近仆人,认为仆人都是粗俗的都是不好的榜样。同时,虽然他主张要及早发现儿童的气质,用不同的方法去对待教育不同的儿童,但他彻底否认了学校教育,也是值得考虑的。

但从其思想的局限性中,我们仍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教育不是分阶级贫富的,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家庭教育对儿童一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大的作用。同时,良好的学校教育也是没有可能。

四、结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发展,教育中将出现越来越多新的观点,这也正是教育发展的一个标志。对此,我们无须悲观,在回顾了历史上诸多教育家的思想历程之后,我们仍能从中受到莫大的启发。洛克是世界教育史上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之一,他的绅士教育思想、技艺教育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教育仍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⑴《教育漫话》,洛克著

⑵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与当今素质教育》,郭齐家著

⑶中国教育信息网—专家论坛

(4)《简析洛克“绅士教育”的目的与作用—兼谈全民教育背景发展与内涵》,胡燕琴

第四篇:夸美纽斯与洛克的教育思想对比

第1单元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近代外国教育思想)夸美纽斯(John Amos Comenius, 1592-1670)是捷克著名的教育家。他继承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总结了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在教育的许多问题上都进行了研究,为近代教育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的教育代表作《大教学论》的完成,标志着教育学科成为独立的学科。他被后人称为最注重教育实践的人和教育科学的奠基人。

一、夸美纽斯的生平及思想基础 夸美纽斯生活的时代是捷克民族遭受政治和宗教压迫的时代。11世纪,捷克成为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它给捷克民族带来了苦难的生活。宗教改革时期,作为新教的“捷克兄弟会”由于反对天主教和德国的统治,又长期受到迫害。生长在“捷克兄弟会”成员家庭的夸美纽斯,从小就感受到生活的不平等和宗教精神对他的熏陶。在兄弟会的帮助下,夸美纽斯接受了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1614年,他担任一所中学的校长,开始研究教育改革的问题。1618-1648年,欧洲爆发了30年战争,捷克丧失了独立地位。1628年,夸美纽斯随“捷克兄弟会”成员被迫迁往波兰,从此终身流亡国外。在波兰时,夸美纽斯开始教育理论的创作,他先后撰写了《语言和科学人门》(1631年)、《母育学校》(1632年)、《大教学论》(1632年)、《泛智的先声》(1637-1639)等重要著作。其中《大教学论》是西方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该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探索并找到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一种可以使教师教得少,而学生学得多的方法”[1]。书中还广泛论述了教育和教学的许多问题。以后,夸美纽斯主要从事泛智教育的研究。他先后去过英国、瑞典、匈牙利、荷兰等国,宣传泛智教育思想,创办泛智学校,帮助这些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强调,人类的本性是善良的,只要发展人的智力,给人以广泛的知识,就可以使个人和社会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应使每个人都能尽自己的能力学习和积累所有的知识,国家应为每个人设立适合他们发展需要的学校。从1657年起,夸美纽斯陆续出版了自己的《教育论著全集》。1670年,他在荷兰去世。夸美纽斯的一生,处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激烈斗争的时代,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他的思想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在政治观上,夸美纽斯痛恨天主教和封建制度的专制统治,忧虑国家的灾难和人民的疾苦,但他又幻想通过普及知识来进行社会的变革,改变人民的处境。在自然观上,他虽然信奉上帝创世说,但受时代的影响,他又重视大自然的存在及其威力,也重视人的积极创造力。在社会观上,夸美纽斯虽然认为现世生活是为来世生活做准备的,事物的和谐秩序是由上帝安排好的,但他肯定现世的生活,强调要延长人的生命,尊重事物发展的秩序。在认识论上,夸美纽斯虽然没有摆脱宗教神学的影响,但他坚信人有通过外物获得感性认识的能力。他强调,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自然和物质是研究的对象。在研究方法论上,夸美纽斯吸收了近代自然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成果,并用此来认识和解释人和教育的系统,但他在研究中又往往把人和教育看成一部机器,带有机械唯物论的特征。总之,夸美纽斯的思想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思考,充满了新与旧的矛盾,这些都对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受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夸美纽斯十分重视教育对于社会改良的作用,认为,“教会与国家的改良在于青年得到合适的教导”[2]。他希望通过教育改变社会道德普遍堕落的现象,从而减少黑暗与倾轧,得到光明与和平。他一生致力于泛智教育,就是要创办学校,普及知识,扫除愚昧和无知,使国家和民族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夸美纽斯也十分重视人的地位和发展。他在《大教学论》的第一章中就指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认为人具有生长和发展的机能,人的发展是一种内在的、潜在的发展。因而,教育上不必拿什么东西给一个人,只需把他原有的、潜在的东西显露出来,并注意每个个别的因素就够了。夸美纽斯关于人的发展和教育的观点是一种内发论的教育思想。它强调人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内部,反对外部的、强制的教育,这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人文主义者所强调的思想是一致的。既然人的发展是一种内在的发展,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展人的内在本性,那么这种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呢?夸美纽斯肯定教育的作用,他认为,假如要去形成一个人,那便由教育去

形成。在他看来,由于上帝在人心中播下了三颗种子:知识、德行、虔信,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发展它们。这种教育应当是一种合适的教育,这种合适的教育就是使不同的人受到不同的教育,最后达到相同的结果,使聪明的人更聪明,使愚蠢的人去掉愚蠢。因此,他要求教师对儿童的发展要抱有信心,不要轻易把儿童视为难于教育而放弃自己应有的努力。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的宗教意识,又受进步思想深刻影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论述现世生活和来世生活关系的问题上,也阐述了具有近代意义的教育目的论。夸美纽斯认为,人生的终极目标是超于现世的人生,达到未来的永生,现世的人生是永生的一种准备。但做好这种准备必须获得知识、德行与虔信,即必须通过现世的教育来完成。因此,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现世的人生服务,培养具备完全知识、完美德行和坚定信仰的人。在这里,夸美纽斯把现世的人生看成是向永生过渡的准备,这是他的思想的消极方面,但他更重视的是现世人生。在《大教学论》第15章中,他在论述生命的基础时,要求人们要注重生命的自然需要,反对把生命浪费在没有价值的事情上,要过好现世的生活。这为他关注现实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三、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中根本性的指导原则。这个原则的提出,是他把文艺复兴以来“引证自然”的思想在教育全面运用的结果。在他看来,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起支配作用的普遍法则,他称其为“秩序”或“事物的灵魂”。他把人也看做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人的发展以及对人进行教育的活动也应服从这一法则。“教育适应自然”思想的提出也与夸美纽斯对教育现实的认识和思考有关。他尖锐地批评了旧学校的种种弊端,指出当时学校的教育工作不符合事物的自然秩序,以致使“学校变成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了他们才智的屠宰场”①。他提出,“学校改良的基础应是一切事物里恰切的秩序”,“教导的恰切秩序应当从自然中借来。”教育只有模仿自然,便会同自然的运行一样容易。在夸美纽斯看来,“教育适应自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教育要适应大自然的发展法则。他认为大自然的法则是教育的正确法则。在《大教学论》的第16-18章中,他先后提出了29条自然法则来论证教与学的一般要求、教与学的便利性原则和教与学的彻底性原则等。在论证中,他总是先提出一条自然法则,接着举出一些鸟类和植物生长的例子来说明这项法则,然后指出人类活动应加以模仿,最后推论出与其相适应的教育法则。例如,他提出“自然遵守合适的时机”的法则后,列举鸟类在适宜的春天孵化小鸟,园丁也选择合适的季节进行种植等事例后,指出,适应自然的教育应从人类的春天——儿童时期开始,一天之中,早晨最适宜学习。二是指教育要适应儿童个体的自然发展,即适应儿童的天性、年龄特征。他说:“我们的格言应当是,凡事都要跟随自然的领导,要去观察能力发展的次第,要使我们的方法依据这种顺序的原则。”①他还说,“自始至终,要按学生的年龄及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地教导”,教师的任务在于认识和保护儿童的天性,反对强制性的教育观念和做法。总之,夸美纽斯的“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他对自然、社会和教育进行一定认识的结果,其中许多思想是具有合理性的。例如,教学科目的排列应适应学生的年龄,教学内容的讲授应与学生的心理相适应,学校的设置要满足不同儿童的学习需要等等。当然,他在论证中也有拟人化和简单化的现象,如“自然遵守合适的时机”,“自然不性急,它只慢慢地前进”等。而当运用自然原因不能说明问题时,他又陷入了神创自然的困境,认为在一切事物里面发生作用的都是上帝。夸美纽斯利用自然论证教育,同时又赋予自然以神启的色彩,这是他神学世界观的必然局限。不过,与前人不同的,他的宗教观保护他的自然观,他的自然观又保护他的教育观,使其教育观带有神圣不可侵犯的色彩,从而为他公开引证自然,全面阐述教育创造了条件。因此,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与其说是他引证自然的结果,不如说是他借用自然论证的方式,阐述教育经验的结果。

四、“泛管教育”论和学校教育体系 在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中,“泛智教育”是其重要的内容。夸美纽斯在教育活动中十分重视对“泛智论”的研究,在他看来,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应当给人以广泛的知识教育。教育应当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为了宣传和落实“泛智教育”思想,他写下了《泛智的先声》(1637-1639),并在匈

牙利创办了“泛智学校”,制订了详细的计划。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思想成为他的学校体系思想的基础。从教育适应自然和“泛智教育”的思想出发,夸美纽斯论述了学校教育的体系和普及教育的思想。他认为,人受教育的最好时期是从出生到成年(0-24岁)这一阶段。他把这一时期按照人的发展顺序划分为4段,每段6年,分别设立相应的学校。从出生到6岁是婴儿期,儿童在“母亲的膝前”——母育学校接受家庭教育,培养儿童的外部感觉。从6岁到12岁为儿童期,在每一村落设立国语学校,使儿童接受初等教育,培养儿童的内部感觉(包括想象力和记忆力等)。从12岁到18岁为少年期,在每一城市设立一所拉丁语学校,对儿童进行中等教育,培养儿童的理解力和判断力。从18岁到24岁为青年期,在每一王国或省设立一所大学,对青年进行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协调性和意志力。夸美纽斯首次提出的这种前后衔接、统一的学校教育体系,打破了封建教育的等级制限制,阐明了人的发展有序性和学校系统化的思想,这对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夸美纽斯十分重视通过设置学校开展普及教育工作。他说:“青年人应当受到共同的教育,所以学校是必须的。”针对当时封建社会等级教育只注重富人子弟,而穷人子弟很少上学的现状,他提出:“所有城镇乡村的男孩和女孩,不论贫富和贵贱,都应该进学校”。同时,他还强调,也应当将初等教育普及到手工业者、农民、脚夫和妇女,使广大劳动人民有一定的受教育权。针对实施中等教育的拉丁语学校,夸美纽斯也提出。“拉丁语学校也不应当限定只有富人、贵族和官吏的子弟才能人学”。夸美纽斯关于普及教育和扩大教育对象的主张,尽管在当时不可能实现,但反映了他对民主和平等理想的追求。在论述学校体系和普及教育中,夸美纽斯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在家庭教育中,他认为家庭教育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教育阶段。他要求父母要亲自抚养子女,使儿童的生活充满快乐。他说,“一种愉快的心情,就是一半的健康”。应使儿童从小就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在小学教育阶段,他主张要对所有的儿童进行共同的教育,防止过早的、人为的分化。何时,他要求所有的儿童都要先学国语,为以后学习拉丁语打下基础。在中学教育阶段,他主张要广泛地学习语言和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在大学教育阶段,他主张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原著,利用讨论、听讲、辩论来掌握专业知识。同时,大学生应是一个具有百科全书式知识的人。

五、教学论 教学论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对近代教学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他看来,教学论就是阐明“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教学论应该研究如何节省教与学的时间和精力;如何使教师可以少教,而学生可以多学;如何使教学变得容易、彻底、愉快和有效等问题。正是从这个思想出发,夸美纽斯提出了有关教学原则、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和教育用书等一系列主张,形成了夸美纽斯教学理论的丰富内容。

(一)教学原则 夸美纽斯在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到,经院主义的教学原则只强调教学的强制性和繁琐性,把许多无用的东西灌输给学生,把一年能学完的内容拖至5年甚至10年更长的时间,把艰深的内容让年幼的儿童来学习,这是一种脱离实际、残害儿童的教学。他主张教学要遵循自然的法则,从直观、容易、彻底、有效上下功夫。(1)直观性原则。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因此,教学要为儿童提供感知事物的条件,并在尽可能的范围内使一切事物都放在儿童的感官面前。他还强调要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如果有一件东西能同时在几个感官上留下印象,就应当用几种感官去接触。从直观性原则出发,他认为,教室内要布满图画,教科书中要有插图,教学要从观察实物开始。如不能进行直接观察,可利用图像或模型代替。(2)循序渐进原则。夸美纽斯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序的,因而教学活动也应按一定顺序进行。他主张,在教学上,要合理地安排教学科目的顺序,使每一学科的内容都仔细分成阶段,先学的为后学的扫清道路。在知识的安排上,要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同时也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反对强制性教学。(3)彻底巩固性原则。夸美纽斯认为,传授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运用,因而,学了知识没有巩固下来是不能发展儿童的智慧的。他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讲清事物的原因和理由,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知识。同时,也要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加以练习和运用。此外,夸美纽斯还论述了主动性、自觉性、量力性和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丰富了人类对教育和教学的认识。

(二)学年制和班级教学组织形式 夸美纽斯认为旧教育的学校工作是十分松散的,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无序性,同时,旧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一种保守的、有限的个别教学。因此,应当改革这种旧教育的落后形式,建立新的学校管理和教学的组织形式。(1)学年制。夸美纽斯提出学校工作应实行学年制,各校应在一年的同一时间开学,同时放假。每年招生一次,秋季开学。同时,学校工作应按年、按月、按日、按时计划好,使学校的全部工作有序和充实。(2)班级教学组织形式。针对个别教学低效的弊端,夸美纽斯主张实行班级集体教学。就是把学生由个人编成小组,再由小组组成班级,由一位教师面向全体学生集体授课。为了组织好教学,夸美纽斯主张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许多个十人小组,每组由一名优秀学生做“十人长”,协助教师进行教学。他认为这样一个教师同时可以教几百个学生。夸美纽斯认为集体教学还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和竞争,对学生的发展是有利的。

(三)论教学过程和教学用书 夸美纽斯认为教学过程主要是传授知识。在他看来,教学开始时,要先讲一些有趣和实用的东西,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讲课时应涉及以前学过的内容,也要阐明与新知识的联系。课上要有提问,学生回答不要重复原来的问题。教师要当着学生的面表扬回答得好的学生,对不用功的学生要当场批评。讲完课后要及时提问学生以前或当时学过的内容,这样可以巩固教学成果。关于教学用书,夸美纽斯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他指出经院主义教育的一大偏差就是缺乏图书与直观教具,教科书编写得繁琐抽象。由此,他提出教科书应带有插图,要形象直观,要有生动的实例,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夸美纽斯编写的《世界图解》,图文并茂,成为当时深受欢迎的教科书。夸美纽斯是一位伟大的教育改革家,他一生丰富的教育活动和教育理论为人类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被后人尊崇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

第五篇:读洛克《教育漫话》有感

关于儿童美德的教育

——读洛克《教育漫话》有感

洛克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教育漫话》的主题是“如何培养一个绅士”,这里的绅士是指我们现在所谓的具有开拓精神的事业家或者说高素质的人才,这本书是近代英美教育思想史上的一本奠基性著作。谈到英国人我们不禁会想到“绅士”二字,这与洛克有着很大的联系,可以说洛克的教育理论决定了英国国民的性格。

洛克看来婴儿出生时像是一块白板,人们可以在上面任意图画,然而“人与人之间之所以千差万别,都是出于教育的不同”,而幼小时的教育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长久而深远的影响,“正如江河的源泉,水性柔和,稍用一点人力就能将它引向别处,使河流的方向发生根本的改变”,而有很多家长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儿童,对待儿童除了打骂便不知所措,这本书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建议,主要从健康教育、品德教育和知识与技能教育三方面给出了建议。

洛克最重视的莫过于品德的教育,“德行是一个人或一个绅士所应具备的首要的也是最必不可少的一种禀赋,一个人如果缺少德行,就绝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喜爱,甚至不可能被自己所接受或容忍”,同时他也主张绅士具备良好的教养,“教养润饰了人的所有其他美德而使之光彩夺目,使这些美德变得有用,为美德的拥有者赢得了周围人们的尊重与善意”。

为了从小培养儿童具有良好的德行,洛克强调决不能溺爱儿童。父母爱子女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常常因为爱而放纵子女的过错,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还小,做不出什么大的坏事,而不去纠正孩子的过错,然而习惯却是一件大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果孩子从小就养成了做坏事的习惯,那么长大以后他们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不难预料。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尝不到因溺爱孩子而带来的后果,但孩子长大以后,尝到了苦水才抱怨孩子不争气,殊不知孩子任性的杂草是他们亲手栽下的,等他们想把它们拔除时,它们已根深蒂固,孩子已习惯于支配一切,他们不能让自己的意志屈从于别人的理智,长大以后就也不可能屈从于自己的理智,他们从小受到的训练就是唯我独尊,要支配一切,等长大后,有些事情不由他们做主的时候,就可能采取极端的措施获得自己的统治权,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今日之家庭多半是独生子女,父母更将孩子当做掌

上明珠,一切由孩子做主,也请父母在给孩子这种“爱”时带一点理智,这种“爱”真能教育好孩子吗?这种爱也许会葬送子女的大好前程。

洛克主张家庭教育,反对学校教育。一是因为在当时那个年代,学校里所传授的知识,全是一些拉丁文或希腊文,这些内容等学生走上社会之后很少用得着,与其让他们花费大量的精力来学习这些没用的东西,还不如请一位家庭教师在家里培养学生的德行与教养,知识远没有德行与教养重要,对于一个品德不端正的人来说,他所掌握的知识越丰富,那么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二是因为在学校里,学生良莠不齐,在这种环境中长大,儿童一定会耳濡目染,学到很多坏的习惯,不值得拿孩子的纯真和德行去冒险,换取他学到一点点希腊文与拉丁文。当孩子具有了良好的德行与抵抗诱惑的坚定地决心的时候,才能让他接触人情世故,他也自会懂得该做什么,该避免什么,便知道该用功学习。

就算到现在,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学校教育的弊端也没有完全消除,学生依然是浪费太多的时间在以后根本用不着的知识上面,就连在华师这样的学校里,学生也是良莠不齐,而且“一块烂肉染得满锅腥”,我们寝室原是一个学习氛围比较浓的宿舍,但是最近一位室友买了电脑,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基本不去上课,才过两周的时间,宿舍里的另外两位一同跟着他打游戏,寝室里的学习气氛彻底消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学生都已经是成年人了,仍然从其他人那里沾染太多坏习惯,更何况是一群儿童在一块儿呢?榜样的教育是无穷的,一个好的榜样可以引领儿童走向正途,效果事半功倍,而一个坏的榜样就像瘟疫一样,只要一接触就会可怕地传染给儿童,有可能让一个人抛弃掉以往十几年的教育。洛克同样注重榜样的力量,他要求家长要以身作则,家庭教师更应优秀,不想让孩子做的事,自己决不能做,否则辛辛苦苦的教育有可能就付诸东流。

当孩子犯错后,应该选择合理的惩罚方式,而不是像一些家长一样只知体罚。洛克反对滥用体罚,因为体罚能够培养我们本该予以根除的趋乐避苦的倾向,体罚不能使儿童喜欢他应该做的事,而会使他们对这些事产生逆反心理,跟成人一样,如果一个人因为某一件事而受到严厉的批评,那么他怎么可能再喜欢上这件事?所以用体罚强迫学生读书,就如同让他们丧失学习的兴趣。滥用体罚有两个最主要地弊端,拿令学生读书为例,其一:一个儿童因为怕受到体罚而用功读书,但一旦孩子可以远离父母,逃脱教鞭所及之处,便会变本加厉地放纵他身上的自

然倾向。我的小学教师就是一个仅会用体罚教育学生的人,在这种压迫之下,同学们整天埋头读书,成绩很好,然而小学毕业后,进入初中,同学们便疯狂地娱乐,要把小时候失去的美好时光全部补回,甚至完全放弃学习,最终这些刚进初中时的尖子生只有一个考上了高中,其余人的学业基本都半途而废;其二:体罚也许使得儿童都成了顺民,但它却可以破坏儿童的精神,这些人往往胆小羞怯、萎靡不振,遇事畏葸不前,很难振作起来,难成大事,也许我就是体罚下的牺牲品,小学毕业后就成了这样的人,在中学教师的帮助下才从阴影中走了出来,我的创新意识也许就是这样被泯灭的,在严酷体罚的压迫下,自己从不敢犯丝毫的差错,也就不敢去探索新知识。这是我小学教育最大的悲哀。

父母应该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让孩子有一种敬畏之情,一旦孩子犯错,只需施以严厉的眼神就可以达到效果;如果不见效的话,就应该对孩子说理,孩子能够听懂道理的时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早,让孩子知道我们的要求是有根据的,不是随心所欲、无理取闹;如果任何温和的惩罚方法都不起作用,孩子顽梗不听管教的话,才可以使用体罚。一旦使用了“棍棒教育”,惩罚就应该沉着严厉,责打应该持久一些,直至能从儿童的面容、声调与屈服中看出责打对于他的内心发生了作用。洛克一再强调慎用体罚,假如一个脾气温顺、勤奋用功的孩子,算错了两个数的加法或作文中用错一两个字,便受到棍棒的严酷对待,与一个顽梗的孩子故意犯错所收到的对待没什么两样,这样的管教办法怎么能够对他的心灵发生良好的影响、使他走上正道呢?

《教育漫话》这本书从头至尾都强调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所起的作用,总是比理性更加持久。洛克建议从小养成冷水锻炼、户外运动、清淡饮食、克制欲望、早睡早起、爱护生命、礼貌得当等多种习惯,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早睡早起的习惯。懒惰是人一生中最大的挑战,一个人一旦养成了懒惰的习惯,生命中大部分时间便在虚度光阴,会因懒惰而错过很多本可以抓住的机会,如果孩子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便很容易克服生活中的懒惰行为。一天中最堕落的时光就是晚上,晚上一群年轻人在一起抽烟、喝酒、打牌,这些事情对一个孩子来说没有一点好处。中国的父母教育出的孩子,绝没有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晚上十一点的时候,大家不妨到大学男生宿舍里看一下,很难找到已经睡觉了的学生,对于很多人来说兴奋期才刚刚开始,很多人都在网络游戏中角逐,看谁能够获得

今天的冠军,到凌晨四点多的时候才依依不舍的关掉电脑,拖着疲惫的身躯爬到床上,睡到中午,早餐午餐一起吃,饭后又是打开电脑,开始白天的网络生活,什么老师、课堂都被抛诸脑后,游戏才是人生。真搞不懂中国的父母是怎么想的,他们每天早晨宁愿带着自己养的狗去空旷的地方锻炼身体,也不想喊醒孩子,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爱”?

洛克的绅士教育不仅适用于17世纪的英国,对现在的我们也有很大的启示意义,近几百年西欧各国人才辈出,无疑与西欧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洛克是众多教育家中的一个,把中国父母的做法与洛克的教育理念相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东方教育究竟差在哪里,不改变中国当今这种教育模式,中国绝不可能顺利崛起,最起码近几十年之内,中国绝不可能成为一个教育强国、人才大国。强烈建议中国的教育工作者都能学习一下西方各国先进的教育理念,而不是沿用一代又一代中国父母惯用的教育模式。

下载洛克的教育思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洛克的教育思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洛克历险记

    洛克历险记 我在洛克王国里和我的宠物们一起挑战8大徽章,自认为自己天下无敌,有了上古战龙;深海霸主;瞌睡王等宠物后,非常的骄傲!自以为没有人是我的对手,所以经常去和别的玩家打激......

    浅评洛克的节制教育

    浅评洛克的节制教育 【摘 要】 洛克的节制教育认为教育应培育克制而理性的现代公民,但这会影响人的情感与欲望表达的能力。教育不是“应该引导儿童去克制自己的欲望”,而是引......

    读洛克的《教育漫话》有感

    让好习惯成为习惯 ——读洛克的《教育漫话》有感 大营中心校朱丹 《教育漫话》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撰写的一本教育名著。读洛克的《教育漫话》就宛如一......

    读洛克的《教育漫话》有感

    读洛克的《教育漫话》有感 山东即墨市第三实验小学刘玉仓 走进教育名著,聆听大师的教诲,感受精神的洗礼,确实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近日,我拜读了洛克的《教育漫话》,得到不少收获,特......

    约翰.洛克《教育漫话》读后感5篇

    约翰.洛克《教育漫话》读后感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在说话。”读《教育漫话》之后才对这句话有深刻认识。读了这本书,就像聆听了一次智者的教诲。作者用朴实......

    迈洛克公司简介

    公司简介 深圳市迈洛克实业有限公司是由迈洛克集团(香港)有限公司全资控股,专业从事3V锂锰电池系列、扣式锂离子、扣式碱锰电池,电池座, 及电池焊脚加工业务的综合型电池制造企业......

    洛克名言(含5篇)

    法律的目的是对受法律支配的一切人公正地运用法律,借以保护和救济无辜者。 ——[英]洛克《:政府论》 法律的目的是维护公正,公平的对待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在个案中尽其可能的......

    洛克王国日记

    洛克王国日记1 洛克王国,大家很熟悉吧!它需要注册QQ才能玩。打开洛克王国把QQ打进就可以玩了。进去后会让你选择一个初级宠物,有:火花(火系);喵喵(草系);水蓝蓝(水系)。之后会送给你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