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生态文明家园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模版]

时间:2019-05-12 00:49: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打造生态文明家园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打造生态文明家园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模版]》。

第一篇:打造生态文明家园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模版]

打造生态文明家园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关于我市农村环境建设的调查

杨积峰 刘汉林 张晓丽

建设优美的农村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涵,也是和谐奋进新宝鸡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村环境建设,坚持以生态家园为抓手,整合项目,加大投入,创新载体,强力推进,农村面貌明显改观,人居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一、建设成效

---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积极实施水利水源工程建设,全市已建成农村饮水工程1195处,农村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人口达到162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58%。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步伐不断加快,实现了“无电村”建设目标。同时,不断加大农村“双通”道路建设,99%的乡镇通上了油路,93%的行政村通上了沥青(水泥)路。广电网络覆盖101个乡镇、523个行政村,有线电视用户达30.7万户。

---农村环境整治深入推进。以清理“三堆”、治理“三乱”、美化“三口”为抓手,全市已建成生态示范县区4个、乡镇10个、村48个。新建五星级村47 个,四星级村225个。硬化村庄道路1364公里,新建农村户用沼气近8万户,改厕6.8万座,建成无害化厕所占到总农户20%。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90个,农民文化休闲娱乐广场32处,农村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环境建设得到有效改善。---“绿色宝鸡”创建成效显著。营造市域“四沿”绿色林带7530公里,造林27.5万亩,植树5000多万株,初步形成了“主要公路水系林带化、重点城镇园林化、台塬坡面森林化、农田渠路林网化、村宅绿色家园化”的“绿色宝鸡”大框架。森林面积14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0%。

---生态农业建设初具规模。建成绿色无公害生产基地10个,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面积30多万亩,16项农产品取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7种农产品注册了商标并获得原产地保护。

---农村工业污染治理及重点流域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已建成废气治理设施636套、工业废水治理设施247套,工业废气、烟尘达标排放率提高到9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6.8%。实施“陈仓环保世纪行”、“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专项整治”等活动,综合整治渭河、清姜河、金陵河、千河、小韦河、石头河等流域水污染,依法淘汰了一批小造纸、小水泥生产企业,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500多起。

二、存在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农村村庄街道道路建设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投入。目前农村仍有117.12万人饮水不安全,以改厕为重点的庭院卫生设施建设水平不高,全市农村已改建无害化卫生厕所的农户仅占总农户的20%左右,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没有达到“三有四无”标准,生活垃圾处理设施 简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没有破题。

(二)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的环境整治需进一步加大力度。一是城乡缺乏互动性,整治城市环境有投入,农村缺投入;二是农村环境整治“点与面”、集中整治与经常性管理结合不紧密,前整后乱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农村环境整治投入项目难以有效整合,向下投入资金分散。四是环保意识滞后。相当一些农民对“环境”概念仍局限于门前场地甚至是居家室内,“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柴草乱垛、畜禽乱跑”的现象普遍存在。分析农村环境整治力度不大的主要原因是:1.农村环境保护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配套设施比较缺乏。以农村村内街道整治为例,不少设施存在着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更新改造缓慢等问题,很多自然村的村内道路虽经整修,但质量不高,狭窄坎坷,严重地影响了当地居民正常生活。2.农村环境整治缺乏长效管理机制,环境整治往往采取“突击”的办。3.基层干部对环境建设、管理和保护重视不够。

(三)农业面源污染日益突出。我市农业化肥年使用量71.08万吨,每公顷化肥使用量达1470公斤,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造成污染设置的225公斤/公顷的安全上限。部分地区生产的蔬菜、水果中的硝酸盐、农药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残留量超标。农用地膜残留量平均每公顷37.8公斤,阻碍作物根系对水肥的吸收和生长发育。同时,全市畜禽粪便年产生量700多万吨,大多未经无污染处理和利用;年产秸秆168万多吨,综合利用率不到10%,一些秸秆还被随意焚烧,浪费了资源,污染了空气。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生产方式和环境立法滞后。一些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不按规程使用农药肥料,加之施肥、施药器械不完备,造成农用化学品大量浪费并直接污染环境。分散的以户为单位的生产方式,造成了人畜禽混居、畜粪便随处堆放,许多小型养殖场粪便污水未经处理就外排,使原本脆弱的农村环境“雪上加霜”。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严重不足,如有关畜禽养殖污染、面源污染、土壤污染,赔偿等,都缺乏必要的法规依据。

(四)新能源建设比较滞后。我市农村沼气资源十分丰富,理论产气量达4.3亿立方米,但有效利用率不到4%。生物质能源消耗占整个用能结构71.8%,以烧柴为主体的用能结构模式仍未有效改观。太阳能、风能推广利用没有破题。

(五)工业垃圾污染和城市生活垃圾污染不容忽视。工业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向农村特别是向城郊倾倒现象屡禁不止。部分地处乡村周边的工业企业缺乏治理设施,生产过程中排放烟粉尘、噪声、异味、污水,直接影响到农村群众的生活和生产。

三、对策建议

(一)切实提高农村环保意识。各级要站在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切实把农村环境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来抓。使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有机统一起来。由市政府牵头,农业、环保和广电部门联合,利用各种形式深入开展环境警示教育,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和文化体育等活动,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不断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能力,成为农村环境建设的主体,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加大资金投入。采取“五个一”的办法,不断加大农村环境建设投入。一是市、县区财力每年安排一点,实行以奖代补政策,重点用于支持村内道路、卫生设施建设;二是有条件的村集体资金挤出一点,支持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发动先富起来的村民和社会各界捐献一点,以支持公益事业;四是发动村民自愿承担一点,用于改厕、排水和门前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坚持建设工程公开招投标做法,节约一点资金投入。引导和支持农民承包农村环境建设工程,鼓励先富起来的农村私营业主为改善环境做贡献。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村民、企业、村级经济组织等多元主体在农村环境建设中投入启动资金,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坚持集中整治和经常性管理相结合,在全市农村深入开展以清理“三堆”(土堆、粪堆、柴堆)、治理“三乱”(垃圾乱倒、污水乱流、建筑乱建)、美化“三口”(村口、路口、家门口)、加快“四改”(改房、改灶、改厕、改圈)实现“五化”(街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村容美化、街巷亮化)为内容的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建议将每年的四月和九月确定为农村环境建设整治月,在农户中广泛开展文明卫生评比活动。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按照“四沿造绿、镇村披绿、庭院添绿”的要求,突出乡土树种和经济林发展,抓好村庄绿化美化,板块推进“三化一片林”生态家园工程,新农村建设五星村、四星村要率先建成生态家园示范村。

(四)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一要以现代农业为目标,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加紧建设一批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二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加大监测,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和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减少农业的白色污染。三要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减少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堆放。积极推广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提高秸秆处理利用率。四要加强对畜禽养殖业的监管,控制畜禽养殖污染。

(五)积极推进农村新能源建设。一是应把农村新能源建设纳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扶持力度,鼓励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二是结合农村实际,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着力发展户用沼气、养殖企业沼气工程和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秸秆综合利用工程。三是建设一批标准高,质量好,综合效益突出的生态循环型园区和示范村,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五星村和四星级村,要加快推广“屋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地下建设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农民炊事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的能源生态模式,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六)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一是建立完善农村环境管理体制。环保、农林、建设、城管、卫生、工商等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职责,管理工作向农村延伸。二是建立健全考核机制。细化各级新农村环境建设考核量化标准,将垃圾集中收集率、林木覆盖率、绿地率、地表水质量等评价指标纳入党政领导政绩考核。三是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对污染和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逐步形成民管民享的长效机制。四是探索推行村民自治机制。对规模较大、集体经济较强的村,可借鉴城市小区管理模式,组建专门管理队伍进行管理;对中等规模村庄、村民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可采用承包管理模式,村民交纳一定的环境卫生管理费,集中委托管理;对村庄规模较小、村民经济条件较差的村,可动员老干部、老党员、老劳模、老军人、老教师担起管理职责,采取自愿投工为主、集体适当补助的办法,也可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由农户轮流值日。条件成熟时,可实行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的专业化运作。村级垃圾运输和保洁也可承包给有运输工具的村民。

第二篇:打造生态文明家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打造生态文明家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关于我市农村环境建设的调查 杨积峰刘汉林张晓丽

建设优美的农村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涵,也是和谐奋进新宝鸡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村环境建设,坚持以生态家园为抓手,整合项目,加大投入,创新载体,强力推进,农村面貌明显改观,人居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一、建设成效

---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积极实施水利水源工程建设,全市已建成农村饮水工程1195处,农村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人口达到162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58%。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步伐不断加快,实现了“无电村”建设目标。同时,不断加大农村“双通”道路建设,99%的乡镇通上了油路,93%的行政村通上了沥青(水泥路。广电网络覆盖101个乡镇、523个行政村,有线电视用户达30.7万户。

---农村环境整治深入推进。以清理“三堆”、治理“三乱”、美化“三口”为抓手,全市已建成生态示范县区4个、乡镇10个、村48个。新建五星级村47 个,四星级村225个。硬化村庄道路1364公里,新建农村户用沼气近8万户,改厕6.8万座,建成无害化厕所占到总农户20%。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90个,农民文化休闲娱乐广场32处,农村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环境建设得到有效改善。

---“绿色宝鸡”创建成效显著。营造市域“四沿”绿色林带7530公里,造林27.5万亩,植树5000多万株,初步形成了“主要公路水系林带化、重点城镇园林化、台塬坡面森林化、农田渠路林网化、村宅绿色家园化”的“绿色宝鸡”大框架。森林面积14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0%。

---生态农业建设初具规模。建成绿色无公害生产基地10个,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面积30多万亩,16项农产品取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7种农产品注册了商标并获得原产地保护。

---农村工业污染治理及重点流域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已建成废气治理设施636套、工业废水治理设施247套,工业废气、烟尘达标排放率提高到9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6.8%。实施“陈仓环保世纪行”、“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专项整治”等活动,综合整治渭河、清姜河、金陵河、千河、小韦河、石头河等流域水污染,依法淘汰了一批小造纸、小水泥生产企业,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500多起。

二、存在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农村村庄街道道路建设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投入。目前农村仍有117.12万人饮水不安全,以改厕为重点的庭院卫生设施建设水平不高,全市农村已改建无害化卫生厕所的农户仅占总农户的20%左右,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没有达到“三有四无”标准,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简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没有破题。

(二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的环境整治需进一步加大力度。一是城乡缺乏互动性,整治城市环境有投入,农村缺投入;二是农村环境

整治“点与面”、集中整治与经常性管理结合不紧密,前整后乱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农村环境整治投入项目难以有效整合,向下投入资金分散。四是环保意识滞后。相当一些农民对“环境”概念仍局限于门前场地甚至是居家室内,“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柴草乱垛、畜禽乱跑”的现象普遍存在。分析农村环境整治力度不大的主要原因是: 1.农村环境保护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配套设施比较缺乏。以农村村内街道整治为例,不少设施存在着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更新改造缓慢等问题,很多自然村的村内道路虽经整修,但质量不高,狭窄坎坷,严重地影响了当地居民正常生活。2.农村环境整治缺乏长效管理机制,环境整治往往采取“突击”的办。3.基层干部对环境建设、管理和保护重视不够。

(三农业面源污染日益突出。我市农业化肥年使用量71.08万吨,每公顷化肥使用量达1470公斤,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造成污染设置的225公斤/公顷的安全上限。部分地区生产的蔬菜、水果中的硝酸盐、农药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残留量超标。农用地膜残留量平均每公顷37.8公斤,阻碍作物根系对水肥的吸收和生长发育。同时,全市畜禽粪便年产生量700多万吨,大多未经无污染处理和利用;年产秸秆168万多吨,综合利用率不到10%,一些秸秆还被随意焚烧,浪费了资源,污染了空气。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生产方式和环境立法滞后。一些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不按规程使用农药肥料,加之施肥、施药器械不完备,造成农用化学品大量浪费并直接污染环境。分散的以户为单位的生产方式,造成了人畜禽混居、畜粪便随处堆放,许多小型养殖场粪便污水未

经处理就外排,使原本脆弱的农村环境“雪上加霜”。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严重不足,如有关畜禽养殖污染、面源污染、土壤污染,赔偿等,都缺乏必要的法规依据。

(四新能源建设比较滞后。我市农村沼气资源十分丰富,理论产气量达4.3亿立方米,但有效利用率不到4%。生物质能源消耗占整个用能结构71.8%,以烧柴为主体的用能结构模式仍未有效改观。太阳能、风能推广利用没有破题。

(五工业垃圾污染和城市生活垃圾污染不容忽视。工业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向农村特别是向城郊倾倒现象屡禁不止。部分地处乡村周边的工业企业缺乏治理设施,生产过程中排放烟粉尘、噪声、异味、污水,直接影响到农村群众的生活和生产。

三、对策建议

(一切实提高农村环保意识。各级要站在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切实把农村环境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来抓。使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有机统一起来。由市政府牵头,农业、环保和广电部门联合,利用各种形式深入开展环境警示教育,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和文化体育等活动,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不断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能力,成为农村环境建设的主体,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加大资金投入。采取“五个一”的办法,不断加大农村环境建设投入。一是市、县区财力每年安排一点,实行以奖代补政策,重点用于支持村内道路、卫生设施建设;二是有条件的村集体资金挤出一点, 支持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发动先富起来的村民和社会各界捐献一点,以支持公益事业;四是发动村民自愿承担一点,用于改厕、排水和门前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坚持建设工程公开招投标做法,节约一点资金投入。引导和支持农民承包农村环境建设工程,鼓励先富起来的农村私营业主为改善环境做贡献。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村民、企业、村级经济组织等多元主体在农村环境建设中投入启动资金,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坚持集中整治和经常性管理相结合,在全市农村深入开展以清理“三堆”(土堆、粪堆、柴堆、治理“三乱”(垃圾乱倒、污水乱流、建筑乱建、美化“三口”(村口、路口、家门口、加快“四改”(改房、改灶、改厕、改圈实现“五化”(街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村容美化、街巷亮化为内容的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建议将每年的四月和九月确定为农村环境建设整治月,在农户中广泛开展文明卫生评比活动。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按照“四沿造绿、镇村披绿、庭院添绿”的要求,突出乡土树种和经济林发展,抓好村庄绿化美化,板块推进“三化一片林”生态家园工程,新农村建设五星村、四星村要率先建成生态家园示范村。

(四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一要以现代农业为目标,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加紧建设一批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二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加大监测,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和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减少农业的白色污染。三要延长农产

品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减少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堆放。积极推广 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提高秸秆处理利用率。四要加强对畜禽养殖业的 监管,控制畜禽养殖污染。

(五)积极推进农村新能源建设。一是应把农村新能源建设纳入农 积极推进农村新能源建设。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扶持力度,鼓励有关部

门和社会力量参与 建设,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二是结合农村实际,坚持因地 制宜,突出重点,着力发展户用沼气、养殖企业沼气工程和农村生活污 水净化沼气工程、秸秆综合利用工程。三是建设一批标准高,质量好,综合效益突出的生态循环型园区和示范村,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五星村和 四星级村,要加快推广“屋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地下建设生活污水净 化沼气池、农民炊事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的能源生态模式,不断提高 农民的生活质量。

(六)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一是建立完善农村环境管理体制。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环保、农林、建设、城管、卫生、工商等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职责,管理 工作向农村延伸。二是建立健全考核机制。细化各级新农村环境建设考 核量化标准,将垃圾集中收集率、林木覆盖率、绿地率、地表水质量等 评价指标纳入党政领导政绩考核。三是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对污染 和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逐步形成民管民享的长效机制。四是探索推行村民自治机制。对规模较大、集体经济较强的村,可借鉴 城市小区管理模式,组建专门管理队伍进行管理;对中等规模村庄、村 民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可采用承包管理模式,村民交纳一定的环境 卫生管理费,集中委托管理;对村庄规模较小、村民经济条件较差的村,可动员老干部、老党员、老劳模、老军人、老教师担起管理职责,采取 自愿投工为主、集体适当补助的办法,也可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由 农户轮流值日。条件成熟时,可实行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的专业化运作。村级垃圾运输和保洁也可承包给有运输工具的村民。

第三篇: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方忠敬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其内涵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是新时期的重大民生问题。

●长期以来,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财政投入少,历史欠账多;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产的发展,垃圾、污水、废弃物大量产生,打破了自然经济状态下生态环境的自我平衡;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缺乏规划引导,管理缺位,使新老问题叠加。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应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二是坚持产业为支撑,持续发展;三是坚持农牧民为主体,政府引导;四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五是坚持改革创新,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村庄是农民生产生活的聚集地,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次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写进了中央文件,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部分——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提出明确的工作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丰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部分,笔者仅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措施进行探讨。

一、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从总体上看依然非常落后,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村庄及农房建设缺乏规划引导。沿公路建房,居住点散乱;建新房不拆旧房,村庄建设用地浪费较大,部分地区出现严重的“空心村”现象。农民反复拆建自有住房,不仅影响农民自身财富的积累,而且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加剧了资源环境的紧张。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据有关部门2005年组织的调查,我国41%的村庄没有集中供水,96%的村庄没有排水和污水处理系统,40%的村庄行路难,72%的村庄畜禽圈舍与住宅混杂,68%的村庄垃圾随处丢放,95%的村庄没有消防设施。在农村居住区,每年工业和建筑废弃物总量达6.5亿吨,农村自身又产生2.8亿吨生活垃圾,很多地方直排的生活污水污染了农村的沟渠、水塘、溪流和地下水。不少农村地区人居环境“脏乱差”,公共设施少。

农村人居环境落后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长期以来,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财政投入少,历史欠账多;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产的发展,垃圾、污水、废弃物大量产生,打破了自然经济状态下生态环境的自我平衡;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缺乏规划引导,管理缺位,使新老问题叠加。

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措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其内涵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是新时期的重大民生问题。高度重视和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应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规划建设管理是政府的职能,也是政府引导新农村建设的科学手段。规划是否先行到位,是否科学,是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一是认真编制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按照“山上往山下靠、小村往大村靠、农村往城镇靠”的发展思路和因地制宜、适应农村人口和村庄数量逐步减少的趋势,科学预测和确定县(市)域、镇(乡)城内需要保留的村庄。加强与城市相关规划的衔接,通过村庄布点布局规划,统筹考虑城乡交通、能源、通信、电网、供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社会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二是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和治理行动计划。县市级规划建行政主管部门应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内容深度和技术要求,提出人居环境治理计划,以村容村貌治理、废旧露天粪坑整治、村内闲置宅基地和私搭乱建清理、打通乡村连通道路和硬化村庄内主要道路以及和人居环境治理涉及的“两建、三清、四改、五通”(建庭院经济、建设沼气池或太阳能,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房、改厕、改圈、改厨,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的建设治理为目标,使治理后的村容村貌整洁优美,硬化路面符合规划、饮用水达到标准,厕所卫生符合要求,排水沟渠明暗有序,垃圾收集和转运场所无害化处理、农村住宅安全经济美观,富有地方特色,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医疗文化教育等基本得到保证,农牧民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农村风尚得到有效改善。三是加强对村庄环境治理规划的实施和管理。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积极稳妥分步分批组织实施,要结合农村人口和村庄数量逐步减少的趋势,结合农业产业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及重大建设项目的实施,加强与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的衔接、协调,注意区别地域性、阶段性特征,突出地方特色和风格。

2、坚持产业为支撑,持续发展。生产发展是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核心目标。新农村规划和建设,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培育产业为支撑,始终坚持与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抓好具有不同产业特色的村庄建设,提高农村经济实力和农牧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积极开展人居环境优美村庄、生态社区和生态家园创建活动。“村容整洁”不能单纯理解为打扫卫生、粉刷墙壁等形象工程,也不能片面理解为建新村、盖新房,要围绕

解决农村的“六难”(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通话难、看电视和收听广播难),加强村庄公共设施建设,创造安全、方便、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

3、坚持农民为主体,政府引导。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妥善处理建设中涉及农民的经济利益问题,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主体作用。同时,还要全面周密的筹划,做好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工作。严格把握好政策,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涉及需要农牧民出资等重大事项,要严格办事程序,坚持民主决策,并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没有条件的项目,不强搞;群众没有统一认识的,不强推。坚持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以政府投入为主,按照统筹城乡的要求推进城乡交通、能源、通讯、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科教文卫等社会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和共建共享。农民群众直接受益的分户建设项目以农民自己投入为主,政府适当补助。充分考虑农民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充分满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求,既要防止包办代替、大包大揽,又要防止增加农牧民负担。

4、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我国幅员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村庄布局分散,具有高山峡谷、广阔草原等复杂的地形地貌,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生活习惯和民风民俗差异较大。新农村规划和建设必须按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突出特色。对过于零乱分散,不利于生产、生活的自然村落,特别是偏远村寨,高山村寨要进一步实施移民工程,逐步进行相对集中,集约使用土地,降低设施配套成本。注重民族文化特色和保护农村自然生态风貌,力求体现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风貌、民族地方特色乡土气息。避免“千村一面”的类同现象。一要体现地貌特色。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民族文化,融草原风光、田园风光、自然山水和现代文明于一体。二要体现产业特色。认真分析每一个村的产业特色,抓住重点,并办求在规划中体现出来。三要体现历史文化特色。要善

于融入藏羌各民族的人文元素,使农牧民新农村建设充分体现文化内涵。四要体现建筑风格特色,使不同的村寨体现出各自的民族文化和区域特色。

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产业结构,进行分类指导:从实际出发,选择抓好不同类型的示范点,既要抓城乡结合部、国道省道、风景名胜区附近基础好的村庄,也要关注高山、偏远和基础薄弱的村庄,积极探索高山峡谷村寨、草原村寨和城乡结合部等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村庄,并结合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观光农牧业、土地整理、移民工程,依托重点建设等项目发展不同产业的多种类型、多种模式的新农村建设路子。要区别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标准,防止一刀切。注重实效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5、坚持改革创新,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是实现新农村建设整体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不断进取的历史任务。当前,我国村镇建设管理和环资源境保护体制不顺、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职能弱化的矛盾十分突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的要求极不适应。要切实改变规划建设管理和资源环境保护工作中“重城市、轻农村”的格局,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的工作机制及队伍建设,强化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和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充实和加强村镇建设管理、资源环境保护人员队伍,工作职能向村镇延伸,工作重心下移,建立健全加强村镇建设管理、资源环境保护的工作机制。研究制定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资源环境保护标准,加强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资源环境监察服务和指导,组织更多的科研、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技术人员下乡服务,加强规划设计、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管理经营等各类专业培训,分期分批开展对村干部的专业知识培训和农民建设新农村基本技能的培训,科学指导农民建房,注重村庄安全建设,规范农村建筑市场,提高工程质量安全水平。帮助农民用好管好村庄公用设施,保证设施正常运行和持续发挥效益,建立起以农民为主的公共设施运行与维护长效管理机制和资源、环境保护机制。

作者系湖南省双峰县老科协高级农艺师方忠敬

第四篇:##乡农村危房改造、生态文明家园建设

##乡农村危房改造、生态文明家园建设

及整村推进工作情况汇报

一、危房改造工程情况:

我乡二0一一年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任务数561户,其中低保一级194户,二级28户,困难一级35户,二级159户,一般一级94户,二级51户。

现将具体的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到现在为止,全乡实际启动486户,其中主体工程完工15户,墙体完工56户,正在砌墙体的116户,基础完工132户,正在下基础的65户,正在挖基础、平地基的58户,正在备料的44户,未启动的75户。

二、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情况:

我乡二0一一年生态文明家园建设1245户,其中,危房改造561户、五园新村建设涉及营兴、岔河两个村共350户。高速公路搬迁34户,闸道口建设20户,面上控制引导280户。

目前的实施情况:到今天为止,全乡实际启动危房改造486户,其中主体工程完工15户,墙体完工56户,正在砌墙体的116户,基础完工132户,正在下基础的65户,正在挖基础、平地基的58户,正在备料的44户,未启动的75户。涉及五园新村建设的营兴和岔河共350户,正在进行前期的宣传动员工作。高速公路搬迁的34户,主体工程已完工。闸道口建设的20户正在启动中。

三、整村推进养殖项目实施情况:

今年我乡有10个村实施整村推进养殖项目,每村投资50万元,其中,20万元的核桃种植,30万元的养殖。石六缸、联丰、犀牛山、拱桥、大石、坪子、河泉、胡来厂核桃种植20万元,养牛41户,83头,改圈415平方米,种草95亩,总投资30万元,刺竹、回水20户养羊,能繁母羊400只,种公羊20只,种草200亩,改圈600平方米。

目前,圈舍的改造正在进行中,牛羊已和供应商联系,在7月陆续到位。

工作措施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搞好危房改造工作、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及整村推进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及时召开了乡村两级干部会议,对危改和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和整村推进工作都进行了安排部署。

2、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实行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分片负责制及包村干部、村干部包户责任制,将任务具体落实到个人头上。包片负责督促情况:党委书记潘圣兰负责督促回水片区,乡长文永松负责督促##片区,人大主席宋才亮负责督促丰沟片区,分管副乡长宋如军负责督促法都片区。联系村领导、包村干部、村干部都具体包保到户。

3、加强督促、严格奖惩。把危房改造工作和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工作和整村推进工作纳入重大事项考核,每个星期上报一次工作进度,根据各村上报进度进行督促检查,每半个月调度一次工作,每月进行一次情况通报吗,对不能按时上报进度和进度较为迟缓的村进行

处罚,对好的村进行奖励。

##乡人民政府

二O一一年五月十七日

第五篇:打造最佳生态人居环境的思考

打造最佳生态人居环境的思考 长宁县规划和建设局 梁 胜

所谓生态人居环境,就是应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的优化方法,来规划和组织城市、城区和居住小区的建设和管理,以达到为人们提供一个清洁、美丽、舒适的人居空间。生态人居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两类,通过人工方法对这两类环境的加工、改造和建设,使之达到一定的要求,以满足人们的需要。长宁正在创建国家园林县城、打造中国最美的竹生态旅游名城,有着自己独特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文化蕴涵,县城建设特别是打造最佳绿色生态人居环境方面应该朝着建设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和谐方向发展。

一、基本概况

长宁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宜宾市腹心地带,全县辐员面积1007.2平方公里,辖8乡10镇。有汉、苗、彝等9个民族,总人口43万人。县城建成区面积5.26平方公里,建成区常住人口3万多人。长宁建城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长宁县地理位置优越,宜宾至长宁、长宁至江安的公路是目前四川最好的橡胶沥青旅游公路,北距宜宾机场50公里,东临长江“黄金”水道,西有沙河火车站,拥有健全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境内拥有丰富而独特的自然及人文景观和资源,有“西南地质博物馆”之称。探明可供开发的矿产资源达19种。其中:盐储量100亿吨以上,有第二“盐都”之称;天燃气储量100亿立方米以上;白云石储量200亿吨以上;有竹类427种,竹林面积4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5%,年产楠竹100多万根,杂竹20万吨;盛产竹笋、竹荪等农产品;2006年被国家林业局评为“中国竹子之乡”。县境内的蜀南竹海是集山水、溶洞、湖泊、瀑布于一体,兼有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世界罕见、国内唯一”以竹类资源为主的国家AAAA级旅游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

一、中国最美十大森林之

一、世界“绿色环球21”认证景区“双十佳”。梅硐镇竹石林旅游区和佛来山旅游区为国家AA级旅游区。世纪竹园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竹类品种最多的竹类系统生态园。

长宁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全县年平均气温为16—18℃;平均降水量1100毫米;无霜期长。至2008年底,县城建成区绿地率35.1%,绿化覆盖率40.0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18平方米。在县城园林绿化建设迅速发展的同时,县城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区环境质量大大改善,全县大气环境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长宁县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优质果品基地县”、“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全国电气化示范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国家林业科技示范县”、“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等殊荣。

二、打造最佳绿色生态人居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打造最佳绿色生态人居环境,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中提出“住有所居”的目标,这为打造绿色生态人居环境指明了方向。长宁县城要建设成为国家园林县城、中国最美的竹生态旅游名城,就务必要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突出体现以人为本、生态文明发展,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并以园林城市的建设为切入点,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我县作为旅游大县,县城的建设目标是要形成蜀南竹海的又一中心景点,让游客“可进入、可停留、可观赏、可回味”,这就要求我们在打造人居环境方面不仅仅停留在建设面的层次上,更要注重质的提高,不仅要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而且要形成深厚的人文观念,舒适的人居环境。我们要时刻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整个县城建设的理念中,突出建设最佳绿色生态人居环境和创业环境,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目标。

(二)打造最佳绿色生态人居环境是助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长宁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中国旅游四十佳的风景名胜区蜀南竹海就位于长宁境内,如何将县域经济的发展和与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结合起来,发挥最大的效益呢?从城市建设方面来说,需要我们在开发建设的同时一定要克服以牺牲生态环境加快经济发展的短期行为,紧紧围绕生态园林旅游城市的建设目标,提升生态园林城市的水平,赋予城市更多的生机和美感,营造最佳绿色生态人居环境,才能更好地吸引投资和拉动消费需求的增长,吸引企业“安家落户”和外来人口到长宁定居。同时,打造最佳绿色生态人居环境过程也会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打造最佳绿色生态人居环境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需要。

《老子》云:“安其居,乐其业”,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既是社会理想,也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随着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需求已从单纯的温饱需求上升到追求生活质量的提升,尤其是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要求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追求优美舒适的生态城市环境。目前联合国提出的标准是城市人均绿地面积达到60平方米为最佳人居环境,住宅小区的气环境,室外空气质量要求达到二级标准,室内达到居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声环境,室外白天噪声小于50分贝,夜晚小于40分贝;室内白天噪声小于35分贝,夜晚小于30分贝;热环境,冬季室内要求20℃~24℃,夏季室内要求22℃~27℃等等;从而使人居环境更适合居民生活、工作、娱乐、休息等的需要。另有资料研究表明:城市的绿色空间最低标准不少于三分之一,才能达到生态平衡,才能满足城市人民群众游憩空间的需要。县城是一个不完全的生态系统,必须通过人们的调控和建设才能使其成为宜人的、优美的、舒适的人工生态系统。人居环境,特别是它的高层次——县城环境,是大自然控制下的自然环境的一个局部,自然环境的一切构成因素都决定和影响着城市环境。县城是人口集中、生产活动频繁、对环境干预强烈的地方。县城扩展过程中原来环境的自然地貌、植被、动物被密集的建筑群、光秃的道路、拥挤的车流人流所代替;县城的污水、垃圾、废气等也无法在县城生态系统内自己稀释、净化。只能而且必须经过人工措施加以处理。因此,我们在县城建设方面应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对“人居环境”的需求,牢固树立“生态功能是绿化的第一功能”的思想,提倡设计生态化,不仅要注意绿化的美观化,更要从实际出发,满足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需求。

三、打造最佳绿色生态人居环境的途径

(一)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指导思想:以住宅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提高全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加强绿色生态人居环境建设,打造长宁县绿色生态家园,建造舒适、优雅、美观的人居环境。充分利用长宁县现有的优质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把居住环境的改善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营造人口规模适度、人居环境优化、生态意识普及、创建布局合理,绿化高、舒适度较好、城乡生态功能显著的最佳绿色生态人居环境。规划原则:坚持“适居性”和“城乡一体化”的原则。建设生态人居环境的前提必须要以“适居性”、“城乡一体化”为宗旨,对居住区合理布局和整体规划,建设环境清洁、优美、安静、舒适的人类住区,且要注重城乡之间的一体化。一是因地制宜,注重特色设计的原则:主要应着重三个方面,即建筑特色、环境特色、人文特色等。二是强调多样性原则:不仅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还应保护社会组织结构和阶级层次的多样性,在人的经济组织活动中体现产业、聚落和建筑产品等各个方面的多样性和综合性特征。在整个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上达到完美的和谐。

(二)科学规划,构建新的城市生态结构。

生态人居环境建设要突出绿色生态和科学规划的意识和理念。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并实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按照一廊道、二环、三翼、五山片区布局,构建新的城市生态结构。

一廊道:以长宁河岸滨水景观轴为基础向上至三里半片区,与竹海外围景区相接,向下至宋家坝以下,构成蓝色与绿色交融的旅游景观带,长达6km宽200-300m的系列绿色景观轴线。

二环:以竹都大道——洗脚凼——桥东部工业区中心——鲤鱼湾大桥——碧玉溪——竹海广场作为内环,以道路景观、文化景观为主,为旧城区服务,两侧留出较宽绿化带。

五山片区:大山坡与霹雳山、大石包、营盘山、凤凰山作为城市生态绿地片区山体永久保留。

(三)构架新的城市生态景观格局。从生态景观格局优化的角度规划用地及建立多层次景观生态安全格局:长宁旅游公路——城北过境路——宋家坝大桥——东片区外围环线——三里半片区——淯江河接宜长旅游道路,两侧各设置20m绿化带。

三翼:淯江河中心轴线两侧,碧玉溪上游延伸,炳林河两岸,大桥板河两岸。容量,保障生态服务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做好县城区域林地,包括大山坡与霹雳山、大石包、营盘山、凤凰山等目前资源保护状况良好,人为干扰较轻的重点区域,今后应严格控制和保护核心栖息地,严禁任何工业,严格控制规模,严禁砍伐、采石等破坏活动。

(四)加强县城生态人居环境体系建设。

以生态城的网络建设为核心,在加快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推进社会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构建山、水、园、林的绿色空间网络。

山:县城周边较近的山体、丘陵保持原生态,形成森林公园,保持山体与城市内部空间的可视性,在可视范围内允许小规模、低强度开发,建筑体量小巧、色彩和谐。扩展四周山体、丘陵的绿化面积,对一些有绿化建设条件和潜力的山头丘陵,通过提高完善绿化水平及娱乐设施,配合城市建设,有效串联、结合起来,形成绵延的城市外围大绿化圈。

水:规划突出长宁发展生态住区的城市特色,重视规划建成区范围内水系的保留与利用。沿河道空地开辟街头绿地,实行见缝插针,多点分布的策略,在城市中心区,主干道交叉口、桥头等视觉敏感地区开辟小、多、匀的街头绿地,丰富城市景观。

园:包括在城市内部设置的各种公园、花园、居住区、游园及街头绿地,应保持设计人性化,施工精良,设施配套齐全,艺术欣赏化程度较高,就近为居民服务,重点设置居住区的公园、花园、游园等。林:培育竹资源,更加巩固生态建设成果,构建生态屏障,建设“全国竹生态经济强县”,将竹林资源的保护、利用与旅游开发有机的结合起来。更加重视城周生态保护与建设,包括河岸林、沿路防护林建设等,应在县城中保留相当宽度的生态廊道,在沿河地区、沿(高速)公路地带,以及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的隔离地带,种植50—100米宽的绿色廊道,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长宁”创造有利条件。建设更好更多的竹林隧道,进一步打响“中国竹子之乡”的品牌。

(五)加强绿色生态人居环境建设的措施。

根据长宁县的具体情况,建设最佳绿色生态人居环境的主要措施与方法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大力推广生态示范工程。

在全县推广生态示范细胞创建工程,结合环境优美乡镇的建设工作,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着力治理城乡镇“脏、乱、差”的现象。对居住区的生活垃圾进行收集与集中处理。生活垃圾是一种国家资源,按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进行分装,经过分门别类的回收利用,既可节约土地资源,又可清洁环境。创建园林式单位、城镇,绿化美化环境。

2.营造生态建筑,推广环保型建筑材料,提高居住区质量。

生态建筑是指按照生态平衡的原理,使人工建筑环境及其所在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从而产生的一个相对稳定的互为依存的新型建筑。在住宅建设过程中,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减少实心黏土砖、铸铁管等耗能高、浪费土地资源的材料和产品。提高住区质量和住宅业的产业化水平,加强住宅室内环境污染的监督和管理,使住宅室内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3.加大生态人居建设理念的培育。人居环境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原则。不仅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健康、安全、优美、舒适、经济、适用”以及其它多样化的需求,而且要追求人类与大自然的亲融和谐,把人文环境的建设与自然环境的保护协调统一起来。

开展生态人居住宅建设,要将生态卫生、生态安全、生态产业、生态景观、生态文化耦合在生态人居建设中。一是着力营造“生态美”。生态结构健全的人居环境,都会给人以一种生机蓬勃的外在美感,即“生态美”。“生态平衡”产生了“生机”(生存的机会,生命力)。生机盎然的环境,产生了“美感”,它使人振奋向上、心旷神怡。反之生态失调的环境,都是生机窒息的环境,都是不美的环境。二是着力提升文化环境。传统与文化的结合、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人居环境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人居环境事业的发展有赖于传统文化的支撑和科学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和艺术,更是人居环境事业的根基。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是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居住区的基本功能中均有不同的文化功能,如居住文化,教育文化,饮食文化,娱乐文化等。在考虑这些基本功能中要贯穿一条各类文化的红线,使它们在满足具体功能的原则下都提高到文化的品位,在公共绿地乃至小品雕塑方面均要具有竹文化特征。通过一系列不同文化环境的设计,使人们在居住,休闲,购物,饮食场所内都感到有一种竹文化环境氛围,从环境的内涵上使人们在心灵深处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来陶冶自己情操。

4.切实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居住水平,实现人居环境的根本改变。

人居环境建设的本质是实现人和环境的改善,达到和谐共处的境界。这决定了人居环境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县城人居环境建设既要关注居民经济收入的改善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也要关注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如住宅的宽适度、给排水状况、日照通风条件、生活垃圾收集等,还要关注社区环境的状况,如社区组织的建立、社区场所的建设、小孩教育的环境、购物的方便度、文化环境、治安状况、街道美化、公交便利的程度等。既要注意引导市场经济可以自行完成配置的服务设施的合理分布和规模,也要采取多种投资渠道,政府制定规则、框架,按照“谁投资、谁收益”和公平争的原则进行公共物品的建设;注意将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等与居民切身相关的公共设施纳入区域统一考虑,避免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造成的重复建设和规模不经济,注重县、镇、社区等各级公共设施的等级和系统规划的统筹考虑,建设完善的公共设施配置体系;注重监管和保障措施的建立健全,避免因市场经济造成对公共设置的建设滞后。在室外应具备有教育、购物、文体活动、医疗、居民交往休闲、老人、儿童的活动场所、残疾人的通道、停车场及市政等设施用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出现对基本生活质量的追求及对文化的崇尚,家务劳动愈益社会化、人口老龄化使生活闲暇时间增多,健身娱乐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居住区的生存空间将大为扩展,快节奏、高效率的现代生活观念将会渗入居住生活的领域,小汽车拥有量会逐年增加,经济活动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居住区内。因此,居住区应当留些后备公建用地,以满足日益进化的生活及文化设施的要求。

下载打造生态文明家园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打造生态文明家园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推进生态文明,共建美好家园

    推进生态文明,共建美好家园 兴隆中心小学六(3)班王子文 白云朵朵,绿草如茵,是每个人所向往的。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生活已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生态环境已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全球都十......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陕西华秦水电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文章汇总 陕西华秦 2018/6/26 美丽乡村发展战略、中央政策、生活污染处理方案等 收录文章标题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

    建设美丽乡村 打造生态家园

    建设美丽乡村 打造生态家园 ——向化镇北港村美丽乡村创建调研报告 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

    打造生态新村 建设幸福家园

    打造生态新村建设幸福家园 一、建设生态文明新村的必要性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新时......

    生态文明背景下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论文(5篇模版)

    摘要: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转型期,社会经济在全面发展的时候,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特别是乡村人居环境的矛盾越发严峻,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乡村人居环境对和谐社会发展的重......

    打造人居新环境,建设优美新乡镇

    文章标题:打造人居新环境,建设优美新乡镇___镇人民政府(二OO七年元月七日)各位领导、同志们:去年以来,我们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小康村建设......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汇报[合集]

    把握“四坚持四强化”全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依照会议安排,我就 X 县(市)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作个汇报.去年以来,我们县(市)仔细贯彻落实省(市),市决策安排,认......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情况汇报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情况汇报今年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5年提升行动、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第一年,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沧州市委、市政府、沧州市人居办的正确领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