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产妇社会保障现状及思考

时间:2019-05-12 00:47: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孕产妇社会保障现状及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孕产妇社会保障现状及思考》。

第一篇:孕产妇社会保障现状及思考

一、基本情况

201*年**州共有产妇32451人,其中,农业户籍27996人、非农业户籍4455人。全州孕产妇系统管理26080人,管理率79.92%,住院分娩率为99.72%。全年共有26375名农村孕产妇享受了住院分娩补助,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面达80%,使用补助资金806.9087万元。

二、现有的孕产妇保障性政策和办法

1、实施“降消”项目,保障母婴安康。全州各级政府都成立了以分管副州(县市)长为组长,州(县市)妇联、财政局和卫生局分管领导为成员的“降消”项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实施项目各项工作,并设立了技术指导专家组和督导评估组,为“降消”项目顺利开展和有序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对辖区内的孕产妇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落实产前检查和随访工作,开展产后访视和产后42天健康检查。将孕产妇系统管理与健康档案建立结合了起来,对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产科门诊服务内容进行规范,确保了孕产妇健康管理的连续性、真实性。加强了高危孕产妇的筛查和管理,开展了危重孕产妇的评审工作。近三年共筛查高危孕产妇26986例,高危管理26974例,高危管理率99.95%。

3、农村孕产妇实行住院分娩补助。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实行补助,从以前的150元/人,提高到300元/人,使“降消”项目的实施有了资金保障,也使孕产妇死亡和新生儿破伤风发生得到有效控制。2014年,全州共有26375名农村孕产妇享受了住院分娩补助,使用补助资金806.9087万元。

4、实施“母亲健康快车”项目。截止2014年底,我州共有7个“母亲健康快车”项目医院,各项目医院成立了“母亲健康快车”项目领导小组,并开通了急救专用电话,承诺24小时“有呼必应、随叫随到、有难必帮、有险必救”、30公里内免费接送等,为农村孕产妇的救助提供了方便。据统计,去年我州7所医院的“母亲健康快车”共救助危急孕产妇200余名,为350余名农村孕产妇进行免费体检,发放孕期知识保健及科学育儿资料17000余份。

5、加强妇幼保健人员专业培训。重点加强对妇幼保健管理人员、产科主任、产科医师、妇幼专干等进行培训。近年来,已累计培训相关人员约1000人次,有效地提高了妇幼保健服务能力和水平。通过培训,基层医院的产科人员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成功抢救多起急危重症的孕产妇,切实起到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效果。

三、现有政策的缺陷和盲区

1、妇幼保健服务资源配置滞后。妇幼保健服务资源增长跟不上服务需求的逐步提高和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全州各县市妇幼保健院是孕产妇的保健服务中心,但因受编制和机制的制约,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制约了妇幼保健机构的发展。

2、流动孕产妇的保健尚属盲区。流动孕产妇一般没有纳入社会保障机制,面对产前检查、住院分娩高费用,让流动孕产妇大多望而却步,因而流动孕产妇进医院检查、住院分娩少,这部分孕产妇流入个体诊所,甚至非法接生现象再现。一些偏远的乡镇、村寨成为了非法游医和接生婆的温床。

3、城市和农村在享受政策上有一定区别。目前,城市孕产妇一般实行的是职工医保或城镇居民医保,农村孕产妇实行的是新农合政策,报销比例略低于城镇。据了解,参加城镇医保的孕产妇,顺产没有并发症报销标准为1600元/人,顺产有并发症报销标准为2000元/人,如果并发症严重的视病情按照高于2000元/人的标准报销;剖宫产没有并发症的报销标准为3200元/人,有并发症的报销标准为3600元/ 人,有严重并发症的视病情按照高于3600元/人的标准报销;参加新农合的孕产妇符合计划生育政策才能报销,而且是定额报销,二级医院报销标准为1250元/人;三级医院报销标准为1350元/人。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时另外可以补助300元/人。

四、进一步加强孕产妇社会保障的政策和建议

1、加大基层妇幼保健机构投入。加大基层妇幼保健机构建设,保证经费落实和人员配置,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妇幼保健机构的技术指导作用。继续启动“降消”项目,为孕产妇的安全分娩保驾护航。

2、探索流动孕产妇管理机制。将流动孕产妇的管理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联合起来,实行资源共享。结合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不断完善流动孕产妇的医疗保障制度,特别是落实特困流动人口产时保健和住院分娩专项补助经费,让流动孕产妇也能到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和住院分娩,提高流动人口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和降低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

3、提高危重孕产妇报销比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妊娠合并症发生率时有发生,一旦发生,抢救、治疗等住院分娩的高昂费用,非一般家庭所能承受。有些贫困家庭因而陷入举步维艰的地步,产妇的恢复和健康得不到保障。

第二篇:城市管理现状及思考

把脉城市管理难题 对症寻策寻计下药

--我县城市管理现状及思考

伴随新一轮城市化和中心城市布局调整,我县的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与此同时,城市管理工作以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保障城市正常运转,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大了管理和执法力度,提高了城市的净化、绿化、美化水平,改善了人居环境和投资发展环境,提升了我县的城市品位与形象,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之伴随着的城市管理问题逐渐显现,本文分析了我县城市管理中显现的突出问题,就探索破解我县城市化进展中出现的城市管理难题做了思考并提出建议。

一、我县城市管理的基本情况

(一)逐步从“重建轻管”向“建管并举”转变

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城市建设是为了更好的改善城市功能,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而城市管理使得城市功能性趋于最大化,从而推动城市建设步伐。近年来,我县深刻认识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相互作用关系,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管理工作,在投入大量财力进行城市园林景观、城市亮化、环卫设施、供排水管网等城市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大对城市管理力量的投入,以“建管并举”的理念来经营城市,如实施了财政局后花园改造项目、公厕革命,在项目投入

—1—

使用后,整合管理力量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同步跟进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我县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及建管并举的树立,我县城市管理工作逐步从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向现代城市管理新理念转变。

(二)逐步从“杂乱无序”向“法制规范”转变

我县城市管理发展的脉络是一本厚重的经验历史总结,从农民建房的随意性到《XX县农村村民建房审批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实施、从规划控制的疲软性到《XX县查处违法建设行为处理处罚办法》的制定执行、从城市收费性项目的无序化到《XX县城市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等规范的执行,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规范性文件制定出台,推动着我县城市管理体制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有序化的进程。

(三)逐步从“职能单一”向“综合多元”转变

我县最初的城市管理仅仅局限于某一部门或某一单位的工作,职能单

一、缺乏系统。但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管理理念逐步解放思想,城市管理范畴延伸到城市社会管理、城市经济管理、城市生态管理、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城市文化管理等多个方面,涉及到发改、交通、环保、文化、经贸和建设等诸多领域和部门,城市管理逐步从单一系统向多元体系,从单一职能向综合管理,大管理的理念正在逐渐形成。

二、我县城市管理存在的难题和困境

伴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县的城市管理受到日益—2—

重视,管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与发达城市相比,与加快推进城市化的形势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和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停车问题难解决

近年来,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轿车的社会拥有量在快速增长,2010年新增小型汽车1020辆,与2008年相比增长了3倍之多,由于城市建设扩张速度远远跟不上汽车增长速度,加之县城停车场地的总量不足,城区道路交通拥堵和停车困难的矛盾日益显现,汽车乱停乱放的现象较为普遍。

(二)违章建筑难遏制

违法违章搭建是影响我县城市面貌、城市环境的主要问题,也是我县城市管理急需面对解决的突出问题。从违法建筑的动因调查来看,困难户为增加收入的占40%,增加居住或使用面积占的40%,其它心理占20%。各职能部门虽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违建户软抵抗,加之社会关系等复杂因素,执法工作很难开展。

(三)流动摊贩难控制

众多无证摊贩流动设摊,造成道路交通堵塞、行人通行不便,严重影响市容环境。因主城区用地严重不足,管理部门规划在县城郊区地块设置早市,而摊贩又不愿远离县城中心地带经营。部分摊贩在农贸市场周边占路设摊,导致市场内生意难做,由此也引发部分个体户跟随到街面乱摆设点,造成市场秩序混乱。

(四)环卫设施难更新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环境卫生保洁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由于同济新村、同德新村和在建

—3— 的同心新村等多个下山脱贫小区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屏都新区的兴起,落后的环卫设施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不匹配,县城垃圾箱、垃圾收集设施难以满足城市发展需求。

(五)绿化亮化难保障

虽然我县已有市民广场、濛洲公园等市民休闲场所,新建了儿童乐园(财政局后花园)、廊桥博物馆等多个休闲公共设施,开展了植绿增彩工作,但仍然难以满足市民群众对城市绿地公园的需求。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多次在建议提案中要求对松源溪延溪两岸进行开发利用,以增加城市休闲场所,提升城市品味。此外,县城亮化设施也难以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很多道路处在“有路无灯”的尴尬处境。虽然县财政每年会安排一定资金进行县城亮化设施维护,但路灯建设投入使用后,高昂的电费一直未能切实解决,又出现“有灯无电”的无奈局面。

(六)部门之间难协调

城市管理工作面广量大、情况复杂,需要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才能形成合力。但现实中各部门常常各自为政,综合管理成效相对低下。在执法中往往存在“有利互相争、无利互相推”的现象。比如无证摊贩管理责任在于城管,但在其放弃无证设摊后如何维持生计问题,又不属于城管部门职责范围,导致只堵不疏,造成“回潮”现象明显,很难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三、做好我县城市管理工作的建议与对策

(一)上马实施数字城管

数字城管“网格化管理”是在县城范围内的街道、社区、公—4—

共场所、机关单位等逐个划分网格点,并通过信息渠道,定点、定时、定人进行管理,一经发现问题,迅速反应、迅速行动,第一时间协调相关部门派员处理。通过实施数字城管,可以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建设基础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城管工作细节精细化;通过城管办公自动化、移动指挥智能化、监控可视化、监督举报社会化等手段,逐步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实现“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管理。

(二)着力缓解停车问题

在主要街道、支路、背街小巷划分停车位,尽量扩大停车位需求量,满足正常停车要求,切实规避乱停乱放。针对县城停车场不足问题,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住建、国土、交通等部门一起选择合适的地点规划建设县城停车场。科学合理规划建设地下停车场。如东门巷、菇城剧院等城市中心旧城改造开发项目,在项目开发中综合考虑建设地下停车场,以满足城市停车需求。

(三)严厉整治违法违章

继续巩固“两违”整治成果,以高压的态势、坚定的决心、充足的准备,严格执法、严肃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行为。同时,建立健全土地监察和规划建设监察信息网络,完善防范违法占地违法建设行为的巡查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制止和查处城乡违法占地、新建违法建筑行为。

(四)加大城市管理投入

资金、人才是城市管理的要素保障,城市管理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园林绿化、环卫等方面专业人才,充实城市管理队伍。

—5—

对城市管理养、护作业等项目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采取一些引导性的规划和政策,调动各经营主体的积极性,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效益的目的。我县在这方面已经迈出了步子,城市环卫工作已经引入市场机制,污水处理厂正在逐步推向市场,城市空间开发管理探索利用,切实起到利用市场杠杆促进城市管理的作用。

(五)建立管理长效机制

城市管理具有较强的动态性、突发性和反弹性,要有效解决这一突出问题,需按照责任主体唯

一、责权费相一致的原则,优化城市管理体制,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和属地管理。由于城市管理的复杂性,应当建立职责明确,有统有分,相互协调的管理体制,提升城市主管职能部门的地位,突出城市管理协调作用,力求形成城市政府主导、主管职能部门统领、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无缝隙化管理新格局,以利于降低城市管理成本,减少相互扯皮、推诿,提高城市管理效率。

(六)提升市民城市意识

城市管理的立足点是公共服务,市民是城市管理的直接参与者,也是城市管理的受益者,城市管理仅靠城管执法部门是难以管到位的,只有充分发挥广大市民的力量,才能真正管理好城市。因此,要精心设计载体,形成广大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机制,增强市民城市管理意识,引导市民协调一致搞好城市管理,推进城市管理社会化。特别是要广泛发动组织广大志愿者参与城市管理,充分挖掘广大市民对社会的责任感和邻里互助的精神,形成“城—6—

市管理,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7—

第三篇: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现状及前景展望

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现状及前景展望

摘要:残疾人是典型的社会弱势群体,截至2006年,中国各类残疾人总数达8296万人,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是世界上残疾人最多的国家。残疾人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制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真正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完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必须探讨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现状,发现残疾人社会保障体制的问题,并提出完善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体制的相关对策,使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有所发展。

关键词:残疾人、社会保障、弱势群体、体制、对策

一、残疾人事业及残疾人社会保障的意义

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等。

残疾人问题是人类社会固有的问题。对于任何一个社会制度的国家,任何一个社会发展的阶段来说,它都是回避不了的、不容忽视的,是涉及相当数量人群的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政府历来重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和残疾人的社会保障。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对残疾人在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劳动就业、生活、教育、康复和文化生活方面做出了全面的法律规定,为消除残疾影响和外界障碍,保障残疾人权利的实现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完善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消除社会对残疾人的各种排斥,构建残疾人社会安全网,这对缩小贫富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权、稳定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残疾人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为了保障身有残疾的社会成员,在失业、失学、失去抚养人或赡养人、年老、疾病、失去或部分失去劳动能力等情况下,从国家和社会获得足够的物质帮助而建立起来的特定保护性的援助制度,属于整个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残疾人是社会生活中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在社会保障对象中,他们又是一种特定的保障对象,需要采取特定的保障措施。从具体内容上看,残疾人社会保障主要包括残疾人的就业保障、生活保障、教育保障、医疗康复保障、环境及服务保障等五个方面。我国残疾人的社会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从形式到内容都在发生着变化。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对象,其范围已由城市残疾人扩展到农村残疾人;残疾人社会保障的项目,其内容已由单一的生活救济逐渐拓宽为劳动就业、文化教育、社会服务、医疗康复等综合保障。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取得了巨大成就:1300多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水平大幅度提高,近4万名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残疾人就业状况明显改善,就业人数不断增加;1000多万农村贫困残疾人通过扶贫开发解决了温饱;残疾人素质普遍提高,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其中我国的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建设取得了进展,大中城市的主要道路和商场、医院、宾馆、影剧院、博物馆、机场、车站等公共建筑场所及居民住宅设置和改建了一大批坡道、盲道、扶手、交通音响信号装置等无障碍设施,12个城市开展了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创建活动;不少电视台开办了电视手语新闻栏目,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和电影加配了字幕。全国已建立助残志愿者联络站5万余个,社会各界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环境逐渐形成。

综观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内容及发展现状,可以看到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迅猛的发展。残疾人社会的地位、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残疾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在价值观上,也已经由收养救济残疾人向充分平等参与社会生活转化,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已被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虽已取得了可喜成就,但由于起步较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限,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广大残疾人对社会保障的需求相比,与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残疾人社会保障尚未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且保障的供需矛盾突出

中国是世界上残疾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起步晚且严重滞后,资金投入少,保障项目少,保障水平低,保障覆盖面窄,尚未形成独立完整的保障体系,这使得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供需矛盾非常突出,供需缺口很大,残疾人在基本生活、就业、康复、教育、参与社会等方面往往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他们在这些方面的状况仍落后于社会平均水平,残疾人与健全人之间在生活水平上的差距在拉大,甚至有相当多的残疾人还难以维持其基本生活。这些情况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欠账过多,体系不完整,现有残疾人社会保障犹如杯水车薪,导致残疾人社会保障在供给与需求上的矛盾突出。

2、缺乏城乡一体化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

在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报告中,我国城镇残疾人口为2071万人,占24.96%;农村残疾人口为6225万人,占75.04%。调查表明,大多数残疾人生活在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残疾比例高,残疾人口多。受我国城乡分割、二元社会格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严重落后于城市。目前全国农村残疾人群体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数量大,绝大多数残疾人在农村;二是贫困残疾人比重高,我国贫困残疾人绝大多数集中在农村,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省份;三是向城镇转移困难,由于自身残疾的影响以及外界环境的障碍,农村残疾人很难象其他人一样进城务工,改变其生活状态。相对于城镇而言,农村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严重缺失,这样情况在西部地区尤为突出。

3、残疾人社会支持体系不健全。

我国政府和社会对残疾人的特殊支持的力度不够,残疾人保障过分依赖。社会支持体系由正式社会支持和非正式社会支持构成,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政府的直接性干预行为。非正式社会支持包括以慈善组织、残疾人组织、基金会等非政府组织和志愿服务构成的群体支持和以血缘、亲缘、业缘、地缘和友情缘为基础的个体支持。对残疾人来说,政府支持、群体支持和个体支持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才能更好地为他们这一特殊困难的社会阶层提供基本的生存环境,帮助他们减轻来自经济、社会和心理等方面的压力,使他们摆脱贫困,提高生活质量。在目前农村残疾人社会支持体系中,血缘和亲缘关系所提供的个体支持成为农村残疾人社会支持系统中的主要力量,而政府支持和群体支持力量较弱,效果不显著。目前农村残疾人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经济收入太低,其次是生产资料及劳动力的匮乏,还有看病及子女上学的花费太大。不论是经济困难还是劳动力短缺,农村残疾人的首选求助对象都是亲戚。我国农村残疾人家庭掌握的社会资源极少,获取财富的机会远远小于健全人家庭,其经济能力往往非常有限,抵御风险的能力脆弱,残疾人家庭往往是当地农村经济条件最差或较差的家庭,长期缺乏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有力支持,家庭支持系统独木难支,难以应付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这也成为我国农村残疾人长期沦为社会底层,其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与健全人的差距越拉越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从社会环境来看,社会上歧视残疾人的现象仍然存在,人道主义基础还相对薄弱。

4、残疾人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滞后,实施机制不健全,实际成效不明显。

我国目前已经建有一套残疾人事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它以宪法为核心,以《残疾人保障法》为基本法律,包括残疾人保障法实施办法、相关法律法规和扶助残疾人的规定等近四十部法律法规,涉及残疾人生活、劳动、教育婚姻、权益保护、收养、继承、保险等诸多领域。虽然这些法律条款中作了一些特殊规定,但很多法律原则性太强,并没有系统有效的实施办法;而且权威性和强制性不足,只是停留在人道主义帮助的层面上,仅仅在道德和舆论上受到社会的监督,并没有严格的实施制度来保证。因此,要使保障残疾人的利益得到真正的保障,必须完善残疾人保障法制建设,保证实施成效。

我国现行残疾人社会保障所存在的种种现实问题,对我国残疾人的生存与发展,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也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改革和完善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由此可见,我国残疾人事业并不完善,有待进一步的完善,这是由多方因素引起:政府责任缺失,家庭承担残疾人保障的主要责任;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起步晚、水平低;政府和社会缺乏对残疾人的特殊支持;公众的观念陈腐。要完善各项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不仅仅需要政府的大力倡导与组织,更需要社会公众的响应与积极参与。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应侧重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是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

要落实残疾人社会保险的政府补贴,继续扩大社会保险尤其是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逐步将残疾人急需的康复医疗项目纳入社会保障支付范围。要大力发展残疾人福利,逐步将残疾人特殊的迫切需求纳入福利保障范围,提高残疾人福利水平。随着我国社会福利从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发展,要逐步提高对低收入残疾人的专项生活救助,大力开展对0-6岁残疾儿童免费的抢救性康复;对重度残疾人配备基本型辅助器具、残疾人家居环境无障碍建设和改造、日间照料、护理与居家托养给予政府补贴。要着力发展重度肢体、智力、精神残疾人托养服务。

2、是加快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要加强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制度建设,积极探索更加公平、更

有效率的制度安排。加快制定、完善残疾人服务机构建设、服务、技术和绩效考核标准,完善行业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推进残疾人服务体系的规范化和专业化。以专业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邻里为依托,有效整合各方资源,统筹发展康复、教育、就业、扶贫、托养、无障碍、文化体育、维权等各项服务,不断扩大残疾人享有服务的覆盖面,全面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带动残 疾人服务业加快发展。

3、是要建立有利于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等经费通过各级财政预算予以安排,并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逐步增加;同时,通过社会捐助及个人与单位负担等多渠道筹集经费。要加强机构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和应用,严格行业管理。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4、是要统筹城乡和区域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西部地区要重点发展,优先解决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就学、就医等迫切服务与保障需求;中部地区要加快建设与发展,缩小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东部地区要全面建设与发展,努力实现保障和服务的能力、水平与残疾人的需求相适应,并率先实现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的制度化、专业化和

规范化。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大力支持、加快推进农村地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服务设施,构建以新农合、新农保、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危房改造政策和其他救助为基础,以农村残疾人就业与扶贫服务为重点,统筹残疾人医疗、康复、教育、就业、住房、文化、权益维护等内容的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基本格局,推进城乡残疾人社会保障一体化和 服务均等化。

5、是要加强对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

要加强基础性调查研究工作,学习各社会发展领域以及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探索更加适应我国国情的制度安排和服务模式,使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能够兼顾公平与效率,能够既融于国家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大局,又能真正惠及有特殊困难和需要的残疾人,最终实现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为残疾人带来更多和更长久的福祉。

总之,只有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坚持新残疾人观,残疾人社会保障才能更好发展,达到社会保障的公平、正义、共享。

四、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的前景展望

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制定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近日已经国务院同意并批转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共分四个部分:残疾人事业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总目标和指导原则;“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纲要的实施、监测和绩效评估。

纲要指出,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重要时期。必须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改善残疾人状况,不断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努力使残疾人同全国人民一道向着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1、1300万残疾人将得到不同程度康复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帮助1300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纲要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完善康复服务网络,健全保障机制,加快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初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构建辅助器具适配体系,组织供应500万件各类辅助器具,有需求的残疾人普遍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要根据康复服务需求设立康复室,将实施0至6岁残疾儿童免费抢救性康复项目。2、1000万农村残疾人将受到扶持

“十二五”时期,将加强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扶持1000万农村贫困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增加收入、提高发展能力。我国将完善贫困残疾人口的识别机制,将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残疾人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将有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残疾人纳入扶贫范围。同时,加强对农村贫困残疾人的培训,为100万农村贫困残疾人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合理设置适合不同类别残疾人的培训项目,使经过培训的残疾人至少掌握1至2门实用增收技术。3、200万人次将获托养服务补助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初步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继续实施“阳光家园计划”,为残疾人托养服务提供200万人次补助。根据规划,“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建立健全以省级或省会城市托养服务机构为示范、设区的市和有条件的县托养服务机构为骨干、乡镇(街道)和社区日间照料为主体、居家托养服务为基础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我国还将大力发展居家托养服务。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动员社会服务组织、志愿服务人员、家庭邻里等力量,依托社区和家庭,为更多居住在家并符合托养条件的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生活和职业能力培训、精神慰藉、安全保护等方面的服务。

4、逐步实施残疾学生高中免费教育

我国将全面实施残疾学生免费义务教育,对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在“两免一补”基础上,针对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进一步提高补助水平,逐步实施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根据纲要,“十二五”时期,我国将把残疾人义务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继续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加快普及并提高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水平。

1、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

2、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

3、郑功成,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宏观思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4、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党组,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J]中国残疾人,2008(6)

5、张琪 吴江等著.中国残疾人就业与保障问题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4

第四篇:淳安县社会保障现状及对策分析

淳安县社会保障现状及对策分析淳安县副县长 王晓林

社会保障是国家的一项基本经济社会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推进器”,实现社会公平的 “调节器”,促进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建立健全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

一、现状分析

近年来,淳安县委、县政府以完善政策、健全机制、强化服务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大作用。

1就业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全县上下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坚持在加快发展中拓宽就业门路,在落实优惠政策中加大援助力度,在强化技能培训中提高转移能力,在开发岗位中安置就业。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政策促动。针对就业和再就业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要求,制定出台了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政策、鼓励下岗失业人员从事非正规组织就业若干意见、就业援助证发放办法、失业人员再创业财政贴息贷款实施办法、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政策具体实施意见、下岗失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实施意见、加大零就业家庭和农村低保家庭就业援助力度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全县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提供了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二是援助带动。加大就业援助力度,深入开展以“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援助行动,启动“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全面落实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用工和社会保险补贴等各项激励政策,有效带动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据统计,近3年来,全县共兑现就业再就业扶持资金175639万元,其中为7556人办理社保补贴83312万元,通过各项就业援助,帮助67户零就业家庭实现再就业,千岛湖镇8个社区全部达到了“充分就业社区”标准。三是服务推动。优化用工服务,建立企业用工信息申报制度,跟踪掌握企业用工信息,在汾口、威坪成立区域性劳动力市场,提供统一城乡就业信息、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着力提高城乡劳动力就业技能,为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群众的就业技能,根据市场需求,先后开设计算机、宾馆服务员、电子、钳工、家政等十个不同工种培训班,广泛开展再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3年来,共举办各类再就业培训49期4269人,创业培训6期150人,扩大了培训面,增强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能力。

2社会保险体系初步建立。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制度创新与完善政策相统一,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社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监管水平不断提升,初步建立了符合全县实际的社会保险体系。一是社会保险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按照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原则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日趋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稳步实施、失业保险逐步规范,工伤保险全面覆盖,生育保险全面启动,同时还建立和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首次将城镇两不靠人员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本形成了参保对象多领域、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保

险体系。二是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强化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全面推进社会保险费“五费合征”工作,着力抓好以高风险、建筑等行业为重点的工伤保险扩面。截至2008年上半年,全县参加企业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达51242人、56719人、59171人、26385人和23335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37万余人。全县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达225亿元,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支付能力达到1213个月,社会保障支撑能力得到明显增强。三是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迈上新台阶。县社保经办机构按照依法运作、廉洁高效的要求,坚持提高保障工作制度化、业务规范化、管理服务信息化和组织机构网络化水平,管理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稳步推进,企退人员服务、管理和慰问三项经费稳步提高,服务更为优化,群众较为满意。

3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形成。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帮扶解困,初步形成了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优待抚恤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司法、就业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临时救助、经常性捐助、慈善救助、结对帮扶等社会帮扶为补充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一是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应退进退”动态管理机制,严格申报审批程序,规范操作,按时足额发放低保资金,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城乡低保对象5748户11624人,年保障金1133万元。其中,城镇低保对象639户1131人,占城镇总户数的257%;农村低保对象5109户10493人,占农村总户数的429%。城镇低保对象中失业358户689人、无业98户142人、残疾94户169人、“三无”对象33户33人;农村低保对象中“五保”663户674人、残疾1635户3675人、特困户2759户6071人、孤儿及优抚对象52户73人。同时,严格落实最低生活保障金自然增长机制,逐年提高生活保障标准,全县近3年的城乡居民生活保障标准分别从180元/月、80元/月提高到280元/月、149元/月;严格执行低保对象物价补贴制度,2007年共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发放物价补贴城镇480元、农村300元。二是专项救助机制日趋健全。加大财政投入,完善专项救助制度,建立健全三级救助圈,落实县、乡(镇)、村(社区)救助职责,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完成农村敬老院三年改扩建、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等工作。在此基础上,针对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实际,着眼于科学规划和整合资源,启动农村敬老院整合工程,着力建设中心敬老院,扩大规模,提升敬老院水平,出台和完善农村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对困难群众进行二次医疗救助,降低困难群众救助门槛,提高报销封顶额,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三是慈善救助力度不断加大。广泛开展“慈善一日捐”等活动,共筹集慈善捐款1425万元,深入开展第8次“春风行动”,共发放各类慰问金5025万元,慰问城乡困难群众11034户,对农村低保家庭实现了全覆盖。

4社会保障基础不断夯实。一是社会保障基础平台建设逐步完善。全县23个乡镇劳动劳动保障站和10个社区劳动保障室建设全面完成,实现了经费、人员、制度、工作、服务5个到位,基层管理服务水平不断夯实。二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实现资源整合。及时将企业统筹办、机关事业统筹办、公医办、农保处四

家单位合并成淳安县社会保险服务中心,整合资源优势,社会保障工作合力不断增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强力推进。三是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按照“五保合一”要求,利用市场运作手段,扩建改造社保中心办事服务大厅,更新计算机网络设备,完成社会保险信息系统软件开发等工作,逐步建立起以社会保险中心数据库为核心,就业管理与劳动力市场信息共享系统,劳动保障实名网站与劳动力市场信息、公众服务系统组成的信息网络平台,社会保险信息化水平和工作水平不断提升,有力地支撑和推进了劳动保障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存在问题

1推进充分就业工作任重道远。一是城乡统筹就业难度还比较大。城乡平等管理服务就业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工作重心重城市轻农村的观念尚未彻底转变,诸多政策覆盖仍偏重于城镇,还没有覆盖到农村居民,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农村劳动力求职登记等许多工作还停留在宏观上、口头上,还没有实质性地启动,劳动力市场、村级劳动保障服务室等服务机构普遍存在向农村延伸不够,服务功能不完善,服务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二是就业困难群众再就业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城乡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不高,培训质量、效果不明显,加之我县农村劳动力输出靠体力型输出的居多,技术型劳动力输出比例较小,直接影响了城乡劳动力就业成功率和稳定率。据统计,全县农村劳动年龄段中,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人数占8354%,无职业技能的占952%。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受文化、技能、年龄、身体条件限制不能就业的占80%以上。三是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力度尚需加大。大中专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大大多于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高校毕业生急剧增多,许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技能不强,给安置就业带来了巨大压力,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不断加大。

2社会保险城乡覆盖面还不广、保障水平较低。一是覆盖范围不够广。虽然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保险制度,但目前全县的社会保险制度覆盖对象没有实现全覆盖,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险、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制度尚未建立。二是保障水平比较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5大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在制度上实现了广覆盖,但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综合考虑企业负担和劳动者承受力等因素制约,保障水平还比较低,特别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于实行的是储蓄型的保险,群众普遍缴纳的保费较小,保障水平相当低。同时,目前医疗保险实行以县级单位统筹,统筹层次低,基金规模小且积累有限,单位个体抗御风险的能力极弱,保险基金长期收不抵支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危机。三是征缴扩面压力较大。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区位条件,工业经济基础薄弱,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原始积累阶段,企业生存发展压力大,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不高;部分劳动者维权意识不强,注重眼前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均影响了社保扩面征缴工作的开展。

3分层分类救助水平还不高。一是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尚需进一步加强。低保收入核定机制还不健全,少数村低保标准掌握不严,随意性较大,影响了低保工作的公正公平,如工

作中相当一部分因子女不履行赡扶养义务或子女已赡扶养但单列立户老人单独施保等照顾性低保、人情低保和优亲厚友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等。低保退出机制不健全,应退尽退机制还需进一步强化。二是三级救助圈职责还有待于进一步落实。全县救助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承担县级帮扶救助圈职责的部门有民政局(慈善总会)、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总工会、残联等部门,不同部门救助的对象、项目不尽相同,工作中存在救助标准不统一、救助对象不公平等问题。乡(镇)、村(社区)两级救助圈由于缺乏财力、救助意识不强,还存在救助职责没有落实到位、救助不够及时,导致部分贫困户不能得到有效及时的救助。三是集中供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全县23个乡镇共有20个农村敬老院,农村敬老院建设整体规模相对偏小、数量多、档次低,集中供养人数较为分散,管理成本高。同时敬老院管理服务工作经费为每人每天20元,集中供养人数少的敬老院,管理服务经费严重不足,管理服务人员待遇偏低,影响了管理服务水平。

4社会保障工作基础还需进一步提高。一是工作合力尚需加强。社会保障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统一、有力的协调和相应科学、严密的考核、制约机制,社会保障工作合力还需进一步加强。二是平台基础还需进一步夯实。基础平台建设与社会保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工作中还存在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工作力量不集中、业务不精等问题,尚需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夯实。三是工作理念还需进一步创新。社会保障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问题,需要从事社会保障工作的部门不断转变工作理念,准确把握形势发展的趋势,实现工作的理念创新、政策创新、方法创新。

三、对策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们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们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和谐社会”。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对社会保障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杭州市作为东部发达城市,对社会保障工作的定位是走在全国前列,并围绕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的总体要求,全面启动了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两大保障体系建设,工作力度非常大。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我们必须要以树立统筹发展、协调发展、持续发展的理念谋划工作,推动社会保障工作迈上新台阶,为城乡群众提供较好的社会保障水平。特别要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重点:

1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推进充分就业。一是统筹城乡就业援助,加大困难帮扶力度。深化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全面实施“就业援助员”服务制度,深入开展以“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援助行动,全面落实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用工和社会保险补贴等各项激励政策,出台城镇零就业家庭及农村低保家庭就业和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有关扶持政策,进一步鼓励创业,鼓励自谋职业,切实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二是统筹城乡就业培训,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拓展职

业培训渠道,建立县级统一职业培训机构,实行委托代理制,强化职业技能鉴定,推进职业技能培训规范化建设。加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将技能人才纳入全县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激励机制和外部政策督促机制,探索提高技能人才待遇。强化大中专生就业指导,大力宣传SIYB创业培训项目、培训效果、创业政策及创业典型,完善创业培训服务机制,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政策咨询、专家预约和项目现场洽谈等服务,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实现“培训促创业、创业促就业”的倍增效应。进一步加强以转移就业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注重培训基地建设,整合培训资源,严格培训标准、规范操作,重点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探索校企联合办学等新模式,不断提高培训的转移就业率。三是统筹城乡就业服务,提升服务层次。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平台工作机制,推进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对城乡劳动力实行统一的就业管理和服务,并依托现代远程教育、乡镇(社区)保障站(室)等信息网络平台,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做到就业信息发布到村,就业服务跟踪到村,实现信息城乡同步,服务城乡平等。加强区域农村劳动力市场培育和管理,定期调查公布人才资源市场供求状况,适时举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专场招聘会,为劳动者提供统一的求职登记、职业指导、培训鉴定、档案管理和社会保险接续等各项服务,推进城乡统筹就业。

2以保障民安为支撑点,完善社会保险体系。社会保险是安国之策,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托底”机制。要围绕全面构建“城乡统筹、全民共享”的社会保险体系这一目标,进一步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强化征缴扩面和基金监管,实现社会保险工作新拓展。一是继续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按照“广覆盖、低水平、多层次、可持续、可转换”总体思路,全面建立起符合我县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老年居民养老保险、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养老保障体系和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从而实现社会保险制度覆盖对象的城乡广覆盖、制度内容的多层次、制度之间的无缝衔接相互贯通。二是强力推进社会保险征缴扩面工作。以深入学习贯彻《劳动合同法》为契机,加强宣传和引导,将更多的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纳入社会保险范围,在完善出台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两个保障办法基础上,研究制订困难群众参保补助政策,对持有有效期内《救助证》和二级及以上《残疾证》且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参加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实现财政补贴、个人缴费倒挂;对持有有效期内《救助证》、持《残疾证》的贫困残疾人、城镇“三无”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由县政府相关基金全额给予补贴,着力提高困难群众参保能力,不断扩大全县社会保险覆盖面。要根据全县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和企业发展情况,合理确定社会保险基金筹集比例,通过强化“五费合征”,做深做细工作,加大审核力度,确保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充实社会保障基金。三是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严格执行社会保险登记和缴费申报制度,强化社会保险稽核工作,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告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支出、积累、运营情况,切实提高基金管理运营的透明度。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规范业务经办流程,有效防范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风险。加快社会保障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步伐,结合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尽快完成计算机网络技术系统硬、软件的更新换代工作,建立全县城乡一体化的资源数据库,实现不同保险制度间的衔接,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科学化管理水平,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继续加强退休人员、供养人员的养老金资格认证工作,确保养老基金合理使用。要进一步加大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规范医疗行为,合理使用基金,保证医保基金的良性运行。

3以解决民忧为落脚点,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一是规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规范低保审批,大力推进“阳光审批”,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群众评议制度和公示制度,规范审核程序,落实定期入户调查、逢进必查、有查必评等程序,对新增低保对象严格把关,按照申请、审核、审批和公示的程序办理,坚持民主评议、集体审核审批制度,广泛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杜绝“优亲厚友”、“以权定保”现象,确保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确定公平公正。建立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认定和收入核定机制,针对城乡家庭收入组成的差异性,研究制定不同的收入核定方法,对城乡低保户、因病因灾致困家庭等进行严格界定,做到城乡有别,实事求是的按实计算家庭收入和实行足额补差。健全“应保尽保、应退尽退”的动态管理机制,对因临时性和突发性事故而造成收入减少和家庭贫困的低保户要建立跟踪回访机制,及时掌握其收入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同时要建立部门联系机制,加强与县劳动和社会保障、残联等部门的联系,为有劳动能力的低保户积极提供就业岗位,强化技能培训,帮助低保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成员实现就业,切实帮助低保家庭不断增强自我生活能力。二是扎实推进分层分类救助。健全分层分类的救助办法,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完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为困难群众提供及时救助,不断提高救助的针对性。完善县、乡镇、村(社区)三级救助圈职能,明确各级救助圈困难群众认定标准和救助措施,完善动态管理制度,及时为困难群众提供分层分类救助。县级救助圈要进一步整合劳动保障、民政、残联等部门政策资源,提高政策落实的效果,同时继续深化春风行动,深入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到爱心捐助中来,建立健全“捐赠物资调剂中心”,完善慈善捐助网络,规范慈善基金运行管理,探索“慈善超市”等捐助新模式,实行经常性社会捐赠制度,解决困难群众生活。各乡镇要按照各自职责,落实各项帮扶救助职能,夯实劳动保障站、帮扶救助站基础,认真做好群众因灾害而造成的临时性困难等救助工作。各村和社区也要积极开展各类互助式的帮扶救助工作。三是提高五保户集中供养水平。随着全县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超前谋划,统筹安排,研究制订新一轮农村敬老院和福利院发展规划,进一步壮大规模,完善养老设施,提高供养水平,满足不断增长的集中供养和社会养老需求。启动县级福利院整合扩建工程,投资180万元对县综合社会福利院实施改造,增加床位120张,按规范化要求配备生活起居、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医疗保健、餐饮等多项服务设施,满足全县城镇“三无”人员和千岛湖镇城区自费寄养对象养老需要,在此基础上,科学规划“淳安县老年公寓二期”项目,并力争早日启动建设,有效缓解在社会老龄化进程中非常突出的社会化养老问题。继续抓好乡镇敬老院整合工程,通过两到三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千岛湖、姜家中心敬老院建设,提高农村敬老院规模和档次。同时认真抓好敬老院的长效管理工作,多渠道探索院办经济方式,努力增加敬老院收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集中供养管

理服务经费,2008年从每人每月30元提高50元,提高敬老院管理人员工资水平和供养老人的生活水平。要建立健全敬老院管理制度,实行院务公开、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强化培训,注重人性化管理,逐步提升敬老院管理服务水平。

4以夯实基础为着力点,增强保障能力。目前,我县社会保障工作正在经历一个大的转型,工作重点逐步从原来以解决遗留问题为主转向建立机制为主转变,服务对象从面向城镇为主转向城乡群众为主,工作方法从政策单向推进为主转向体系整体推进转变。随着工作重点、服务对象、工作方法的不断转变,社会保障工作重心逐步向基层倾斜,夯实社会保障工作基础是全面推进我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一是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残联等社会保障工作部门在扎实做好各自工作的基础上,要加强配合,注重协调,增进工作合力,营造良好的社会保障工作的浓厚氛围。同时要加强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残疾人帮扶等各项帮扶政策的衔接,不断提高各项政策帮扶效果。二是要进一步夯实工作平台。按照大社保体系建设的要求,继续加强劳动中介机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康复服务中心建设,使之在服务机构、服务内容等硬件建设上与全县社会经济发展和群众的需求相适应。按照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到位”的要求,强化乡镇、社区劳动保障站(室)建设,加快建立村级劳动保障服务室和帮扶救助服务室,配齐配强“两员”,强化服务,提高工作人员管理和服务水平。各乡镇要切实加强对社会保障工作的领导,逐步把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残联工作纳入到社会保障工作中实行统一领导,劳动、民政和残联干部之间要加强沟通和协调,合力推进社会保障各项工作,加强县、乡两级社会保障部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把握大局谋划长远的能力、联系群众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协调形成合力的能力,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社保干部培训,不断提高提高社会保障干部队伍的政治理论水平、业务工作水平、服务群众水平。三是要加快社会保障信息化步伐。加快推进全县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完成基本养老、基本养老网络平台开发,同时要随着社会保障工作的不断推进,进一步整合劳动保障、社会救助及残疾人工作等信息资源,建设社会保障工作网,为群众提供及时、高效、便捷的社会保障信息查询,同时要继续整合乡镇、社区社会保障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实现帮扶救助信息网络化,确保救助对象在联动信息网络上及时公开,确保救助工作有序推进,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尽可能保障困难群众生活。

第五篇: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现状及认识

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主要阶段和特点

迄今为止,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6年至1993年)为试点探索时期,第二阶段(1994年至2000年)为全面展开时期,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为修改完善时期。

(一)试点探索时期

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保障并没有被摆上议事日程。被誉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把增强企业活力确定为改革的中心环节,像计划体制、价格体系、劳动工资制度以及国家机构管理经济的职能等方面的改革,均被列为配套改革的范畴。当时,社会保障改革甚至未被列为配套改革。但到了1985年2、3月间,中央决策层意识到:社会保障也是个大问题,是改革中必然提出和必须予以配套改革的重要方面,并责成有关部门制订方案。经过1年的研讨,最后确定:改革和建立新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放在建立社会保险制度上。

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先对新招用的工人试行社会保险。1986年7月,中国政府决定改革国营企业的劳动用工制度,自1986年10月1日起,国营企业在新招收工人中普遍推行劳动合同制,同时为合同制工人建立社会保险制度,以解决其退休养老和失业保险(当时叫待业保险)问题。为此,中国政府专门颁布了《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和《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此举可,被看做是中国社会保险的“预演”,它旨在关闭“新人”踏进旧制度(劳动保险)的大门,并依靠“新人”规模不断扩大,让留在旧制度的“老人”随时间推移逐年减少,最终用新制度取代旧制度。从制度转轨看,这是明智之举。但在社会保险的全面建设中,这种改革策略渐渐被遗弃了。

第二,失业和养老保险是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重点。失业保险是配合劳动用工制度改革而实行的新措施。由于企业同新招收工人签订劳动合同,企业拥有辞退工人的权力,被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的工人势必会失业。为保障失业工人的基本生活,中国政府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失业保险费用全部由企业负担,费率为职工工资总额的1%,失业工人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期限最长为24个月。对合同制工人的养老保险采用基金积累式,费用由企业和合同制工人共同缴纳,费率为企业缴纳工资总额的15%、合同制工人缴纳本人标准工资的3%。同时,还对合同制工人的医疗费、丧葬补助费等做了规定,而且明确:合同制工人同本企业同工种、同岗位的固定制工人,在劳动保险待遇方面保持同等水平。据统计,到1991年末,全国劳动合同制工人人数达到1971.9万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合同制工人1588.6万人,城镇集体所有制合同制工人322.9万人,其他所有制合同制工人60.4万人,分别占全民、集体、其他所有制职工总数的14.9%、8.9%、27.9%,少数达到退休年龄的劳动合同制工人已开始按月领取退休金。

此外,1991年6月,中国政府颁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包括国家强制性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建立多渠道的费用筹集机制,要求个人也要缴纳养老保险费;并确定了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留有部分积累的原则。自1992年起,劳动部还组织進行了养老金

计发办法改革试点,使养老金同社会平均工资和个人缴费工资挂钩。

(二)全面展开时期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对中国社会保障的范围、制度模式和体制框架等一系列问题都做出了明确规定。1994年5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定有关部门组成专门的小组,按照已经确定的制度框架研究提出实施方案。经过近半年的调查研究和讨论,最终形成了总体方案和13个分项方案。从此,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入了全面展开时期。

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确定了养老和医疗保险新的制度模式,即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但对养老保险如何实行“统账结合”存在分歧:一种观点主张基本养老保险不能实行单一的社会统筹制,要引入个人账户制;另一种意见则主张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制,补充养老保险实行个人账户制。1995年3月,中国政府颁布了《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提出“统账结合”的两个实施办法,允许地方政府选择,结果造成制度不统一。1997年7月,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从三个方面强调实行统一制度,即统一企业和个人缴费比例、统一个人账户规模和统一养老金计发办法。

二是颁布有关社会保障的行政法规。除了上述两个养老保险的制度规定外,1998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1999年颁布了3个条例,即《社会保险费征缴条例》、《失业保险条例》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条例》。

三是统一了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体制。1998年国务院组建成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把原由卫生部管理的适用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公费医疗、由人事部管理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保险、由民政部管理的农村养老保险和原劳动部管理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统一管理起来了。

(三)修改完善时期

2000年,中国政府组织专门力量研究提出了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并于2001年7月起在辽宁省进行试点,目前已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吉林和黑龙江两省。

中国政府提出修改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最直接的动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改善宏观经济环境。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从1998年起,中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趋势。那时,从专家学者到政府部门,均把稳定和改善居民的未来预期;当作扩大内需、遏制通货紧缩趋势的药方,也都主张撬动社会保障这个杠杆。二是配合国有企业改革。1997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国有大中型企业3年脱困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实行下岗分流、减员增效,这就需要建立起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拯救养老保险制度。从1998年起,中国养老保险制度面临两方面的巨大压力:其一,养老基金收不抵支,养老金拖欠十分严重。其二,个人账户“有账无钱”,是“空账”,个人账户取舍问题再次引人关注:放弃

它,“统账结合”的制度设计落空;保留它,需要财力支撑。

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核心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调整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但对具体实施办法加以改进和完善:一是缩小个人账户规模。企业缴费不再划入个人养老账户,个人缴费比例一步到位提高到8%,并全部记人个人账户;二是个人账户实账运营。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实行分账管理,后者由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统一管理,在一定时期内只能购买国债;三是提高基础养老金水平。缴费超过15年的,每满1年增加一定比例的基础养老金,但最终控制在当地职工上平均工资的30%。

其次,确定下岗与失业并轨时间表。从2001年 1月1日起,国有企业不再建立新的再就业服务中心,企业新的减员不再进人再就业服务中心;用3年左右时间,有步骤地完成下岗与失业并轨。

从2001年7月起,辽宁省按照试点方案进行了试点。到2003年末,全省累计做实个人账户80多亿元,并实行了统一管理;41.5万企业退休人员按新的计发办法领取养老金,其中80%的人员提高了待遇水平。此外,全省约有170多万人完成下岗与失业并轨。

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目前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案,是在10多年前研究制定的,2000年虽然做过调整,但并没有触动总体框架和制度模式。同十几年前相比,中国目前所面对的国际和国内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临一系列的新挑战,同时也存在千载难逢的机遇。

(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社会保障和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平衡问题。按照中国社会保险的制度设定,企业和个人负担的缴费率是非常高的。养老、医疗、失业、伤残和生育等五大险种的综合缴费率高达40.8%,其中企业负担 29.8%。实际费率远比制度设定得要高。比如,养老保险的制度设定费率为28%,企业负担20%。但在一些地区,仅企业负担比例已经达到28%的水平。社会保险缴费率过高,必然增大企业的人工成本。

根据中国劳动保障部一项企业人工成本抽样调查,1998年全国制造业企业所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占其人工成本的17.4%,人工成本总额相当于成本费用总额的12.9%。也就是说,企业参加社会保险增加其总成本约2.24个百分点。如果企业的盈利空间很小,一旦参保其利润几乎就会被社会保险全部吃掉。

近年来,中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已进行过多次修改与完善,但变更方案的兴趣点,似乎不在如何寻求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平衡点,而在于如何实现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在社会保障与企业竞争力之间,是不能作“二者择其一”选择的,而应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点。

2.社会保障如何服从和服务于宏观目标。社会保障是重要的经济社会制度,但它历来被看做是从属于或服务于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目标的。虽说社会保障是件大事,但它再大也属于宏观全局中的一个棋子,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宏观目标。

正在实行的社会保险制度,同稳定和改善居民未来预期这一宏观目标,呈“反方向”运动。退休越晚越吃亏,这是前些年国有企业的老年职工的心态。最近几年,这种心态开始在事业单位老年职工中蔓延。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必须参加社会保险,将来退休时按企业的办法计发养老金。而按照事业单位退休政策计发的退休金,比按企业养老保险办法计发的养老金,要多出一大块:少则多出一半,多则多出1倍。虽然在5年过渡期内,财政或单位采取发补贴的办法,弥补退休金与养老金之间的差额,但是,距法定退休年龄6年以上的在职人员,是不能享受这种补贴的,这些在职人员恰恰大都属于业务骨干。为了不使退休生活水平比在职时下降过多,在职人员也必须攒钱养老。

3.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可持续性问题。解决旧体制遗留下来的养老金债务,一直被看做是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难点,甚至被看做是拖累新体制建立的“罪魁祸首”。近年来,围绕如何偿还这笔债务,学术界和政府部门提出了不少对策建议。最早的方案是维持较高的缴费率,这也是社会保险制度设计者的良好愿望,结果是抬高了社会保险的制度门槛;近年来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国有资产减持与变现上来,但在操作过程中遭遇了股市的“狙击”,不得已只好宣布暂缓实施。在筹资通道不畅通的情况下,国家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开始向养老保险制度大量“输血”。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需要引起高度警觉:其一,养老保险制度靠外在的力量(财政)支撑,是否意味着该项制度已宣告破产?其二,中国目前只是刚刚步入人口老龄化的门槛,靠养老保险供养的老年人并不多,再过20年老年人数量越来越多,国家财政是否会被养老保险制度拖垮?其三,财政收入来自包括企业在内的纳税人,随着国家财政用于养老金补助的资金需求越来越大,纳税人能否承受更高的税率?维持较高的税率,势必损伤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的宝贵财富

中国目前主要是对城镇企业职工实行社会保险制度,而未被社会保险覆盖的人群规模很大。粗略估计大约有2.6亿人,其中包括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乡镇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雇员,城镇个体经济从业人员,进城农民工等。这个群体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的宝贵财富。如果以这个群体为对象实施一种社会保障新计划,其意义是深远的。

1.中国只能实行狭义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新计划是一种不同于社会保险的社会保障新制度。新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宜贪大求全,在保障项目上只包括养老和医疗两类,确保参保人历岁以后每月能领到社保养老金,患病时既能得到及时医治,又不能因负担一定数额的医疗费而落人贫困;缴费率不能像现在的社会保险这么高,最好能控制在工资收入的 15%以内(经世界银行精算,养老一项只需12%),并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参保方式一定要灵活,只规定一定期限的缴费年限,同时允许间断式缴费,也可以将缴费年限及其金额折算成若干信用点。

实施社会保障新计划需要专为在职人员研究设计社会保障制度转轨方案。总的原则是,允许在职人员自主选择,或加入新制度,或留在老制度。凡选择加入新制度的在职人员,可

为其设立个人养老账户,参保单位及个人为账户注资可享受税收优惠,但账户实行市场化管理;新制度不再规定退休年龄,年满65岁且缴费达到规定年限即可享受,何时不工作完全由自己决定。凡选择留在老制度的在职人员,其退休养老待遇仍按现行办法确定,但退休年龄将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逐年提高,比如采取“小步快跑”的办法,每年延长1个月或几个月,最终延长到60岁或65岁;同时,国家不再硬性规定为其设立个人养老账户。

在职人员无论加入新制度,还是留在老制度,其历岁以前的医疗保障,将主要通过商业保险解决,即由参保单位及个人购买商业性的大病医疗保险。对此,国家可做出强制性规定,并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需要说明的是,这不会增加用人单位的负担。因为社会保障新制度的缴费率较低,即使加上为个人养老账户注资和购买大病医疗保险,用人单位负担的综合费率不超过20%(大致在16%至20%之间),仅相当于目前养老保险一项的缴费率。

2.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打好“时间差”。以目前未被社会保险所覆盖的人群为对象,实行上述社会保障新计划,由于政府做出的各项社会保障承诺是极其谨慎的,并且从做出承诺到兑现承诺,“时间差”有20年甚至30年以上。在此期间,政府完全有能力兑现过去的社会保障承诺,同时政府有足够的时间妥善处置国有资产的减持与变现问题,做大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让进入社会保障新平台的人群对国家兑现承诺充满信心。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能够赢得如此宝贵的“时间差”,是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恩赐”的,也是时不我待、稍纵即逝的。只要学会并善于利用这个“时间差”,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就会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打好“时间差”,主动权是能被政府牢牢掌握的。

下载孕产妇社会保障现状及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孕产妇社会保障现状及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

    幼儿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 家朋学校中心幼儿园:章传宜 内容摘要:幼儿教育是一切其他教育形式的基础,所以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同样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 让每......

    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及思考

    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及思考 内 容 提 要: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高度重视对本国国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但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转型......

    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及思考

    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及思考 ——以镇江市为例 镇江市烈士陵园管理处:吴晓霞 内 容 提 要: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高度重视对本国国民,尤其是青少年......

    小学美育现状及思考

    小学美育现状及思考 学院:人文学院 班级:小教1001 姓名:周玥 学号:1505100131 语文因其学科的特殊性质,在教学中应该承担很大一部分美育的责任。我觉得美育应该涉及自然美、艺术......

    我县林业现状及思考

    我县林业现状及思考一、基本发展概况 潜山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东南麓。全县国土总面积16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4万公顷、林地9.39万公顷、水面O.61万公顷,素有“七山一水......

    中国海洋领土现状及思考

    中国海洋领土现状及思考 中国南海历史性权利可以上溯到东汉,早在东汉杨孚的《异国志》中就曾记载南海诸岛。继次之后,三国、两晋南北朝及其之后均有相关文献记载,唐长孙无忌的......

    国贸论文—现状及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 摘 要 中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发展迅猛,已经成为世界第三位的贸易大国。中国的外贸政策、体制、法规都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2013年中国外贸......

    原创 中国企业现状及思考5篇

    浅析中国企业现状李迪09人资三班中国中小企业和大型垄断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正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据权威机构调查显示,中小企业占公司总数量的99%,但其中每分钟就有9家公司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