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集体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
一、财务收入管理制度
1、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依法、合理组织收入,加强货币资金管理。
2、村集体经济组织取得的各项收入应当使用规定的票据,确保收入有据可查并在一定的时限内及时、足额上缴乡镇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入帐核算,严禁私设小金库、坐支、截留、挪用或擅自抵顶债务。上级转移支付以及奖励、补助、补偿资金等须直接拨入乡镇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帐户,实行一个漏斗向下。
3、乡镇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中心要经常核查村级有关经济往来帐目,定期与开户银行核对,定期盘点库存现金,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财务开支审批制度
1、村集体经济组织各项支出应做到集体理财、民主管理、公开透明。
2、财务开支事项发生时,经手人必须取得合法有效的原始凭证,注明用途并签字(盖章),报经村主管财务的负责人审批同意并签字,定期交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审核。大额开支,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审核后须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讨论决定。
3、审核同意后的财务开支票据由村报账员负责到乡镇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报账。中心要加强对原始单据的审核把关,手续不全的单据不得报账入账。
三、资产清查制度
1、村集体经济组织每年要进行一次资产清查,重点清查核实各种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做到帐实、帐款相符。
2、资产清查由村务监督委员会负责实施,清查结果要向全体村民公布并报乡镇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备案。
3、资产清查中心发现的和结果公布后村民提出的问题应及时予以解决,并将解决情况张榜公布。
四、资产台帐制度
1、村集体所有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工具、器具和农业基本建设设施等资产,按照类别建立固定资产台帐,及时记录资产增减变动情况。
2、资产台帐的内容主要包括:资产的名称、类别、数量、单位、购建时间、预计使用年限、原始价值、折旧额、净值等。
3、实行承包、租赁经营的,资产台帐还应当登记承包、租赁单位(人员)名称,承包费或租赁金以及承包、租赁期限等。
4、已出让或报废的资产,应当及时进行核销。
5、资产台帐由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登记,乡镇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负责管理。
五、资产评估制度
1、集体经济组织以招标方式承包、租赁、出让集体资产,以参股、联营、合作方式经营集体资产,集体经济组织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合并或者分设等,必须进行资产评估。
2、评估由农村经营管理部门或具有资质的单位实施,由村务监督委员会负责监督。
3、受集体经济组织委托的资产评估机构应当根据被评估资产的原值、使用年限、折旧以及重置成本、获利能力、公开市场价格合理评定价值并出具评估报告。
4、评估结果要按权属关系经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会议或成员代表公议确认并报乡镇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备案。
六、资产承包、租赁、出让制度
1、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采取承包、租赁、出让等方式盘活集体资产,取得收益。
2、集体资产实行承包、租赁、出让时应当制定相关方案,明确资产的名称、数量、用途、承包、租赁、出让的条件及其价格,是否招标投标,是否进行资产评估等事项。
3、集体资产实行承包、租赁、出让相关方案应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提出,交由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会议或成员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其过程由村务监督委员会进行监督。
4、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出让经营时应当签订经济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建设责任等,并向全体成员公开。
5、经济合同及有关资料应当及时报乡镇“三资”委托代理中心备案、归档。
七、资产经营制度
1、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的资产要明确经营管理责任人的责任和经营目标,确定决策机制、管理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并向全体成员公开。
2、集体资产实行承包、租赁、出让经营的,要加强合同履行的监督检查,公开合同履行情况。
3、集体资产统一经营和承包、租赁、出让所取得的收入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纳入村账核算。
4、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和村务监督委员会要定期对集体资产的使用、维护和收益进行检查,确保集体资产安全和保值增值。
八、资源登记簿制度
1、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林地、草地、荒地、滩涂等集体资源性资产,应当建立集体资源性资产登记簿,逐项记录,并建立电子文档。
2、资源性资产登记簿的主要内容包括:资源的名称、类别、坐落、面积等。
3、实行承包、租赁经营的集体资源性资产,还应当登记资源承包、租赁单位(个人)的名称、地址,承包、租赁资源用途,承包费或租赁金,期限和起止日期等。
4、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以及发生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事项等要重点记录。
5、资源登记簿由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登记,乡镇农村集体“三资”代理服务中心负责管理。
九、资源承包、租赁合同管理制度
1、集体资源的承包、租赁应当签订书面合同或协议,统一编号,统一管理。
2、合同应当使用统一文本,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
3、实行家庭承包的农村集体土地应逐户签订合同,颁发承包合同书和经营权证书。土地流转使合同发生变化时应及时进行合同变更。
4、承包、租凭产生的收入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纳入账内核算并定期公开。
5、承包、租凭合同及有关资料应及时归档并报乡镇农村集体“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备案。
十、村报账员的职责
(1)积极配合镇中心的工作人员工作;(2)严格遵守财经法规,坚持原则,坚决制止和抵制一切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3)在村两委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工作,并保证各种财务活动合规合法、真实有效、票据正规,杜绝虚报、冒领和坐支现金;(4)及时地将本村集体各项收入上交代理服务中心账户;(5)定期到镇服务中心进行报帐;(6)定期向村两委、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务监督委员会汇报村集体财务收支情况;(7)负责本村的财务公开工作。
第二篇:农村集体
农村集体“三资”清产核资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按照市纪委四届二次全会部署,现就全市农村集体“三资”清产核资工作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摸清农村集体“三资”现状,构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新机制,实现监督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进一步提高农村民主管理水平,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为农村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工作目标:全面摸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资金、资产和资源的管理、经营和监督情况,明晰农村集体“三资”所有权,规范农村集体财务管理,逐步建立起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经营高效、管理民主、监督有力的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实现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全覆盖,切实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推进全市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二、工作对象、范围和内容
工作对象:全市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所属的企业实体等,包括代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职能的村民委员会、社区居委会等。
工作范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集体所有的“三资”,即资金、资产、资源。主要包括:集体所有的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应收应付款项、对外投资等;集体所有的商业用房、标准厂房、机械设备等经营性资产,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非经营性资产;集体所有的耕地、林地、荒地、水面及其他生产性资源。
工作内容:
(一)全面清查核实家底。按照“过程透明、结果公开”的原则,以会计账面价值为基础,先账内、后账外全面清查核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集体所有的资金、资产和资源,重点摸清集体“三资”的存量、结构、分布和运用效益情况,做到账实、账款、账账、账据、账表相符。对已经纳入账内核算的资产,要以账对物,看账物是否一致;对有账无物的资产要查明原因,按照规定程序申报处理;对有物无账的资产要合理评估价值,及时纳入账内核算;对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背离较大的主要资产进行价值重估。评估由农村经营管理部门或具有资质的评估机构实施,评估结果要按权属关系经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全体会议或代表会议确认。
(二)明晰产权界定归属。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遵循“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考虑“三资”形成过程,从有利于管理的实际出发,尊重历史、照顾现实、实事求是地进行农村集体“三资”所有权界定。重点建立以农村集体资产台账和资源登记簿为主的“三资”账簿,明确集体“三资”的名称、类别、数量、单位、所处位置、保管人等,并及时记录变动情况。实行承包、租赁经营的,还应当登记承包、租赁单位(人员)名称,承包、租赁期限,承包费或租赁金以及收缴情况等。在集体“三资”账簿完备的基础上,逐步推行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登记证制度,通过发放产权证,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的规范管理。
(三)解决存在突出问题。对清产核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加以解决。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农村集体“三资”经营制度,重点解决人情发包、私下发包、低价发包等暗箱操作行为;健全民主理财制度,完善农村集体经济事务管理和民主管理,切实抓好农村集体财务日常收支管理,严格财务收支审批程序,重点解决公款私存、白条入账、不当开支等问题;加大财务公开力度,强化对公开事项真实性的监督检查,推进村民点题公开;完善农村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工作,加强内部管理,构建监管平台,解决侵占挪用集体资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私设“账外账”等问题;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审计监督,加大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力度,抓好农村“一事一议”、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等专项审计;加强村级债权债务清理,认真开展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拖欠公款清收工作。
(四)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健全并严格执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财务收入管理制度、财务开支审批制度、财务预决算制度、现金银行存款管理制度、票据使用制度、债权债务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岗位责任制度、资产清查登记评估经营制度、资源登记公开协商和招标投标制度、资产资源台账管理制度、集体建设用地收益专项管理制度、“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等。建立健全“三资”监督制度,主要包括:民主决策制度、村务公开民主理财制度、农村财务审计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建立县(市、区)、乡(镇)、村(居)上下联通的信息化监管体系,积极推广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系统,利用便民服务大厅显示屏、触摸屏等设备进行公开,创新集体“三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农村会计委托代理服务机构建设工作,推行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
第三篇:农村集体
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工作实施方案
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简称“三资”)管理工作,是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维护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举措,对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扎实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工作,根据中央纪委办公厅《关于印发<2012年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点>的通知》(中纪办发„2012‟5号)和《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监督工作的意见>等三个文件的通知》(办发„2012‟5号)和、纪委《关于印发<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纪发„2012‟6号)精神,结合实 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对农村集体财务和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管理,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通过全面清理农村“三资”,发现并解决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核清“三资”底数,建立和规范“三资”账簿,进一步建立健全镇村财务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二、清理对象及程序
此次清理“三资”工作的对象是民小组(统计截止日期为2012年3月31日)的财务账目均纳入清理范围。
(一)清理的主要内容。在2012年6月底前,对镇村所有资金项目进行清理清查,对资产、资源进行全面摸底、计量、盘点、核实、登记,全面摸清镇村资金、资产、资源底子。各镇要全面清理村、组集体所有的资金资产资源,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等货币资金;各种流动资产、农业资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集体所有的土地、林木、山岭、园地、荒地、滩涂、水面等资源性资产。货币资金、固定资产、集体资源、经济合同、债权债务等分别造册,建立台账。账户、债权债务、财政性收费票据、固定资产及公有财产,进行分类造册登记。各行政村规范账务账目,建立一套“三资”账簿,包括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固定资产登记簿和资源登记簿。“三资”清理建档工作由镇、村组织实施,在摸清家底、明晰产权后,真实、全面地向村民公开,村“三资”台账报镇备案。按照镇政务公开程序和村务公开程序在镇政务公开栏和村务公开栏公示。
(二)工作程序。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工作严格按照清理、登记、核实、公示、确认、上报的程序进行。
1、清理。以村自查为主,全面进行清理。每个村成立由村两委和集体经济组织主要负责人、村会计、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和群众推荐的村民代表参加的7-9人小组,对集体“三资”进行逐笔逐项清理。
2、登记。在“三资”清理过程中,按照市统一制定的清理核实情况登记表,逐一进行登记。登记的内容要全面,事实要清楚,数字要准确,做到不遗不漏。
3、核实。对已清理登记的集体“三资”,由村民主理财小组、各村民小组组长和村民代表参加的核实小组进一步逐项逐笔进行核实。重点对“三资”的数额、权属、台账与实物、处置与管理等情况进行核实。经过核实后的“三资”,要做到数额无误,产权明确,现状清楚。
4、公示。对初步核实后的集体“三资”,由清理核实小组负责逐项逐笔在村务公开栏中进行公示,除此之外,还应在人流密集的地方和各自然村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7天。公示期间,村要安排清理核实人员,接待农民群众的咨询和反映,并认真做好记录和解释工作。凡在公示期间,农民群众对“三资”情况提出异议的,要认真进行核查,直至农民群众认可。对核查不清或有权属争议的“三资”,不得进入确认程序,列为“待处理问题”,上报镇级以上“三资”清理机构协调处理。
5、确认。公示期满,按照有关规定,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对集体“三资”清理结果进行确认。
6、上报。经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确认通过的“三资”清理结果,由村两委和集体经济组织主要负责人、村会计、村民主理财小组组长分别签字后上报镇集体“三资”清理机构审核,再经镇人民政府核定同意后,逐级汇总上报。
三、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4月1日—4月15日)。
1、成立组织机构。
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承担组织协调职能。要充分运用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联席会议的工作机制,统筹有关部门开展工作。要通过会议动员将工作要求和部署安排传达到村、组。
2、制定实施细则。
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工作实施细则。
3、广泛宣传发动。
要认真组织学习中央和省、市、区有关文件精神,利用会议、广播、电视、报纸、简报、公开栏等载体,广泛宣传农村集体“三资”清理的意义、内容、方法和政策,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4、开展业务培训。区培训到区、各委会,具体培训到居民小组,使清理工作人员掌握政策、明确方法、通晓程序、把握重点,有序推进清理工作。
(二)全面清查(4月16日—5月31日)。各有关部门要组织行政村严格按照本次清理工作的内容,制定具体的工作标准,进行一次彻底清理。各民小组(合作社)要写出全面清查情况报告,提出整改措施并及时公示,做到账目清楚、手续齐全、整理归档、张榜公布,以备核查。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不得虚报瞒报,发现重大问题,要及时上报,杜绝搞形式、走过场。
对“三资”清理结果层层汇总上报,各有关部门、各居委会要在2012年7月18日前将清理结果(并附2012年3月31日各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负债表),分别上报区“三资”清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财政所区“三资”清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财政所要在2012年5月20日前将清理结果(并附2012年3月31日各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负债表),分别上报区“三资”清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财政局。
(三)重点核查(6月1日—6月15日)。区在全面清查的基础上,抽调了政治性强、业务精通的人员组成督查组,对各镇(村)的清理工作进行全面核查,对重点行政村(居)进行抽查。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清理“三资”工作走过场的单位要查明原因,督促整改;对不符合清理工作要求的,要责令其限期整改;对在清理“三资”工作中设置障碍的基层领导干部,要依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深入镇、行政村(居)进行督查,确保清理工作取得实效。区清理工作办公室人员要经常深入各居委会配合区督查组做好督查工作。
(四)验收总结(6月16日—6月30日)。全面清理工作结束后,市、县、区三级清理工作领导小组会对清理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其中,镇(街)抽查比例不得少于50%,区抽查比例不得少于30%,市抽查比例不少于10%。对群众屡次上访、反映强烈的村要进行重点抽查;对全区清理农村集体“三资”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对成绩突出的单位进行表彰,对工作不力的进行责任追究并通报全区。
四、工作要求 开展清理农村“三资”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有关部门、各居委会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确保此项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一)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各级党组织和居委会要高度重视清理“三资”工作,成立清理工作领导小组,要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明确清理工作的具体机构、人员和经费。各有关部门要抽调人员组成办公室,负责清理规范的组织协调工作。纪检监察、公安、财政、农业、审计、民政、国土资源、林业、信访、综治等单位要明确责任,密切配合,共同落实好清理工作。每一阶段工作结束后,要写出阶段性工作小结报区清理“三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区、镇、村三级要设立举报电话,明确专人负责,切实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二)明晰思路,标本兼治。要本着“明确重点,全面推进;把握政策,宽严相济;民主清财,民主监督”的工作原则,既要核清我区农村“三资”底数,纠正农村基层财务管理中的漏洞和问题,确保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又要建章立制,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的长效机制。
(三)深入调研,全程督导。区“三资”清理工作领导小组已成立督导组,由纪检监察、财政、农业、审计等部门派员组成,对全区各地开展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督导、督查。各镇也要相应成立督导组。各镇 “三资”清理工作领导小组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对各地开展工作情况及时进行督导、督查。督导、督查工作要贯穿清理工作全过程,要及时掌握清理的具体情况和存在问题,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制定整改措施,解决实际问题。
(四)查办案件,严明法纪。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大对清理工作的监督检查,既要惩治腐败、取信于民,又要化解矛盾,防患于未然;要畅通举报渠道,接受群众监督。坚持“举报抽查出来的问题处理从严”的原则,注重发现深层次的问题。对于清理过程中发现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要依法依纪给予有关责任人党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要选择一些典型的案件公开曝光,切实起到震慑和教育作用。
第四篇:加强农村集体资金
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三资)管理,历来就是党中央、国务院重视“三农”工作的政策措施之
一。早在1995年国务院就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发[1995]35号),2006年,不仅国务院办公厅又下发了《关于做好清理化解乡村债务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6]86号),而且中央、国务院两办还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要求把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制度之一。因此,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工作,有利于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政权建设,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我市农村“三资”管理的情况
近年来,根据农业部、省厅局的安排部署,在市委、市政府重视支持下,借助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促动力,以加强农村财务管理为依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三资”管理工作。主要是:一是清查债权债务。不仅在2005年对农村债权债务进行了典型调查,而且于2006年进行了全面清查,摸清了底子,并促使市政府在2007年下发了《关于做好清理化解乡村债务的实施意见》,今年还有两个县进行了农村义务教育形成债务的清理试点;二是全面推行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制度的财务管理“双代管”。截止目前,全市153个乡镇办,已成立“农村会计服务中心”的有139个,购回并安装使用农业部软件的有133个,还有三个进行了县乡联网,有效地实行了“村财乡管”。三是加大了查处力度。不仅连续七年全市统一组织对以税改财政转移支付为主的支农资金进行了农民负担专项审计,而且在2007年由市农廉办牵头,财政、农经、民政配合,对全市3191个村应拨付9856.7万元的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村级管理费补助资金,在《运城日报》和《运城农业信息网》上进行了广泛公示,积极推动了开辟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村级管理费补助资金的“绿色通道”,将村级管理费补助资金直接分配到村,资金直达村级账户,有效地防止了截留挪用和“跑冒滴漏”,切实地维护了广大农村集体的合法权益,进一步监督检查了各级各有关部门的拨付行为。还在今年8月份由市纪委牵头,市监察局、财政局、农业局、审计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对违反农村财务管理行为实行责任追究的办法(试行)》,进一步促进了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制和农村财务管理的规范完善,促使农村各项支农惠农资金真正落到实处。
二、当前农村“三资”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1、农村“三资”复杂性强,管理难度大。农村“三资”涉及面广、项目多,既有现金的,又有实物财产的,还有资源性质的;既有可移动的,又有不动的;既有国家支农资金、各项补偿补助款,又有集体收入,还有筹资、捐资等,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多样性,带来管理难度较大。
2、“三资”登记的台账管理不完善。首先是“三资”的底子不清;其次是台账登记管理不全面,对资金、资产还好一些,而对土地(机动地)、“四荒”等的登记就不全、不细或没有台账登记。
3、层层截留、挪用。主要是对税改财政转移支付等支农资金在一些地方存在着比较普遍的层层截留、挪用问题。
4、民主管理和村务公开不规范。一些地方存在着发包不按照民主程序,不民主公开、不招标投标;村务公开只强调财务公开,不注重“三资”管理的公开。
5、合同签订不规范,集体利益得不到有效保证。合同条款不完善,甚至没有书面合同等;寅吃卯粮,发包期限过长,指标降低,集体“三资”承包收益减少。
6、强占强霸集体资产。甚至个别地方存在着农村恶势力强占强霸,随意侵占集体资产,任期内的村干部图安宁,不愿惹;群众敢怒不敢言,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致使集体资产安全无法保证,造成集体资产的流失。
三、关于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是摸清底子,健全台账。首先要对农村“三资”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登记,界定产权;然后建立健全“三资”台账,加强档案管理。
二是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农村“三资”管理的各项制度,做到有章可寻,制度约束。具体有:全面清查界定产权的台账登记制度、民主公开管理制度、审核审批制度、招标投标制度、债权债务管理制度、承包合同管理制度、集体资产发包或产权变更的资质评估制度、农村“三资”检查制度、保
值增值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产权改革、有序流转制度和“村财乡管”的财务管理制度等。
三是“村财乡管”,强化监督。全面推行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制度,以村财乡管的“农村会计服务中心”为平台,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实行台账登记、审核审批、检查、审计监督、资质评估、招标投标、财务管理等有效管理。
四是重拳出击,严肃查处。要提高各级各有关部门对加强农村“三资”管理主要性的认识和工作的重视,加强有关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重点是纳入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建立健全农村“三资”管理各项制度的基础上,与纪检、监察、财政、村务公开等职能部门联合下发一个“关于违反农村“三资”管理实行责任追究的办法”,加大监督检查和查处的力度,严格制度管理,开展村务公开,给予工作保障,严肃处理处罚。
以上认识如有不妥,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第五篇:农村集体资金
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以下简称“三资”)监督管理,是当前基层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和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领域。特别是基层干部在村级财务管理、集体资产处置、集体资源开发和工程项目建设等过程中侵犯群众利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造成农民上访不断,成为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如何管理好农村集体 “三资”,有效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是摆在基层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就当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存在问题
(一)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机构设置不科学,没有形成应有的监管合力。农经站主要承担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指导、监督职能,会计代理中心主要承担代理会计职能,公共资源交易站则主要承担对公共资源交易日常管理的职能,由于乡(镇)农经站、农村会计代理中心及公共资源交易站的机构设置相对独立,互不隶属,最终导致各自为战,工作缺少统一领导、事务缺泛统一协调,只有明确职责分工,没有严密的工作合作,难以形成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监管优势,没有形成应有监管合力,为农村“三资”管理工作留下漏洞和埋下隐患。如由于资产的出售和工程的招标在“公共资源交易站”进行,“农村会计代理中心”常常因没能掌握第一手资料,以致出现资金失控;有些村干部在集体财产招标出售后有意不将合同等资料报告农村会计代理中心,导致资金滞溜入账、账实不符;有的工程承包后“农村会计代理中心”因没合同,造成盲目支付工程款。
(二)公共资源交易漏洞较多。一是进站交易标准不统一。由于上级对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价值下限多少才需进公共资源交易站交易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各乡镇自定进站交易门槛,标准五花八门,造成进站交易的资产、资源存在随意性,为违规交易提供了可能。二是村级集体资产资源进站交易的招投标数量不多,造成集体利益缺乏保障。由于进站交易标准不统一,使一部分集体资产资源游离于公共资源交易站交易,缺泛监督,造成有的村干部违规发包集体资产、资源,个人从中捞取好处费;个别村干部在集体资产的发包出租时,搞暗箱操作,集体利益根本无法得到保障。三是交易程序不规范,人为减化。没有严格按照“审批-告知-登记-公告-报名-评(开)标-中标-合同”等交易流程进行,存在“偷工减料”,对自己有利的程序则走,对自己不利的程序人为保留。如招投标公告,有的村仅在村部不显眼的地方张贴,没有利用广播、电视、网络进行广而告之,造成投标人单一;有的村不开村“两委”会,少数人说了算,即使开了会,又擅自变更集体决定。四是交易合同签订不规范。有的村在出售、转让、承包、租赁村集体资产时,规范签订书面合同少,常常口说为凭;或者合同要素不全,条款不明,权利义务关系不平等等。
(三)家底不清、闲置浪费。主要表现在一是资产(源)清产核资不及时,或长时间不对帐,造成资(源)产帐实、帐帐不符,家底不清;二是“三资”登记台账不完整、不全面,有的村对机动土地、“四荒地”等村级资源的登记不全、不细,甚至没有建立台账,导致农村集体“三资”存在产权不明晰,长期闲置浪费、流失严重、被挪用占用等诸多问题。
(四)村级财务管理混乱。一是资金资产不入账,体外循环,甚至私设“小金库”。目前,村财乡代的村级财务大部分只有财政转移支付补助收入及相关上级主管部门拨入的专项资金,而对于村级的山林水库的承包租金收入,固定资产变卖收入等,有相当一部分未入账,当作“私房钱”,当作迎送往来“备用金”,导致村级收入不实。主要表现在:有的村擅自使用不合规票据收取资产资源处置费、承包金,长时间不入帐,资金体外循环,由个人掌管资金的去向及用途,并从中渔利;有的村干部自己开票收款、长期不报账,导致无法正常结账;有的村以其他费用支出直接冲抵承包款和租金,收支均不入账;有的村一些机动地、四荒地等资源没有登账,致使村集体资产账外运行及流失。二是支出审核把关不严。有的村开支不经集体研究,大额支出不经讨论;有的村村民主理财公章在村干部手中,民主理财小组形同虚设;有的村干部自用自批;村白条列支现象普遍、严重。三是财务管理混乱。主要表现在:报帐手续不规范。作为报销支出票据按规定必须由审批人、经办人及证明人签字,才能报销。但在实际操作中,有的票据只有审批人,而无经办人、证明人或者有的大额票据只有审批人、经办人而无证明人,甚至极少数发票在既无审批人又无经办人、证明人的情况下入账;有的无正式发票,更无附件,造成假账、糊涂账,导致个别人从中浑水摸鱼;
(五)村财务公开不规范。一是公开不及时、全面、详细。没有按季公开,有的村半年甚至一年公开一次;二是公开内容不够全面,有所保留。财务公开的内容存在欠细欠具体的问题,对于重大支出项目没有专项公布;该公开的没公开,或者只公开合理合法的,违纪违法等上不了台面的则不公开;财务公开后没有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听取群众的意见,群众有质疑的没有给予解答释疑。
(六)民主理财监督形同虚设。一是履行职责不到位。村民主理财小组在村级支出的审签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村民主理财监督小组形同虚设,村干部兼任小组长,自批自监督;有的是老好人,一切围绕村委会的指示办事,民主监督组织变成了村委会的办事机构。理财不按照规定程序召开例会集中审议,而是将村干部签过字的单据加盖审核章了事,民主理财流于形式。二是理财制度不健全,缺乏可操作性。一些村虽然建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但没有制定一套规范的较为细化的理财程序和财务管理审批制度,开展理财工作无章可循,无制度可依,监督把关不到位。三是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缺乏专业知识,不
懂财务。无法检查审核财务账目及相关的经济活动事项,不胜任理财工作,不能有效的发挥监督作用。
(七)村账乡代理工作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一是代理机构未单独设置。各乡镇虽然都成立了“农村会计代理中心”,但这个机构只是一个空架子,既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也没有专职工作人员,更没有安排工作经费,代理会计大多是乡镇农经工作人员兼任,造成农经站工作人员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二是村财乡代理工作未真正落到实处。虽然实行了“村财乡代管”,但有的乡镇对村只是实行了帐目的代管,并没有对其资金使用进行监管,造成了资金管理上的漏洞;有的乡镇农经站虽与村签订了委托代理协议,但未真正意义上实行,“村财乡代管”有名无实;有的村干部为了用钱的方便,将经手收取到的资金不及时缴交收入专户,而是坐收坐支,报帐时只有一堆发票。不管开支是否合规,成了既成事实,乡会计代理中心也只能被动记帐。
二、原因分析
(一)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一是一些乡(镇)、村领导对加强农村“三资”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农村税费改革后,村主要收入来源就是上级转移支付,村级已经没有什么资产可管。二是村干部对“村账乡代理”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认为村民自治了,村级财务管理是村里的事,不必实行村账乡代理。否则,就是削弱了村级财权。但既然村财已乡代理,村里就没有必要管了,从而放任对农村集体“三资”的管理与监督。三是认为村民自治,不宜多管。由于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乡镇干部对村级财务管理不重视,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进行认真的调查和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管理混乱的蔓延,给某些不廉洁干部开了方便之门。
(二)农村集体“三资” 管理工作力量薄弱。2003年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各乡镇农经站并入农业服务中心,由于机构的调整,现在乡镇专门从事农村“三资”管理的人员就一两个,监管力量严重不足。此外,有些乡镇领导对此项工作重视不够,使一些农经人员常年围绕乡镇中心工作奔忙,顾不上本身的工作业务,往往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农经机构虚设、农经职能淡化、农经人员边缘化,是导致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跟不上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对农村集体“三资” 监督乏力。一是民主理财监督不到位。分散的家庭经营,使村民集体观念、民主管理意识淡薄。此外,现在农村大部分有知识有能力的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家的村民基本上是老少病残,他们对集体的事不关心、不过问、不了解,民主管理
和监督流于形式,给了某些不廉洁的干部可乘之机;有的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不是民选的,不为群众说话;有的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文化水平较低,没有理财能力;有的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原则性不强,禁不住村干部做小动作。有的村理财小组组长由村主要干部担任,经费自批自用,民主理财形同虚设。二是乡镇农经站监管乏力。由于实行村帐乡(农经站)代理,乡农经站既负责村财乡代理业务,同时又担负着对村财的监督职责,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自己做账又自己审自己的处境,使村账站审不能很好地落到实处,甚至有的农经站根本没有认真审核原始票据,盖章了事。三是县级监督职能弱化。县级农经机构多是事业机构,执法力度不够。纪检、公、检、法、审等监督部门各自为战,信息交流不畅,工作协调不够,没有形成应有的监督合力。四是村班子内部监督不力。有的村主要干部搞一言堂,大事不开会,小事不研究,班子成员无法监督。
(四)村级财会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农村基层财务管理人员整体文化程度不高、年令偏大,大多半路出家,对财会知识掌握有限、会计处帐技能不高,不能适应现代财会工作特别是会计电算化的要求。
三、对策
(一)加强教育,广泛宣传。一方面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宗旨教育和法律教育,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基层干部的政治素质和法纪素质。另一方面广泛宣传农村集体“三资”相关政策及加强管理工作的目的意义,增强做好 “三资”监管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形成良好的 “三资”管理工作环境。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将乡镇会计代理中心、乡镇公共资源交易站、乡镇农经站进行整合,三合为一,在各乡镇成立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领导小组,由乡(镇)长、纪委书记担任正副组长,负责对“三资”管理的指导、监督,在“三资”管理领导小组下重新组建“村财乡代理中心”、承担村级财务会计核算职能;组建“公共资源交易站”,承担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交易的管理职能;组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办公室,承担农村集体“三资”的监督职能。实现对“三资”管理的统一领导、统一运作、统一规范。建立起乡镇统一领导、纪委组织协调、农业部门业务指导、各村自主管理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三)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本着用制度“管财、管事、管人”的原则,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行,按制度办事。一要加强公共资源交易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产权评估、处置、资产集中采购、交易信息发布、交易合同签订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二要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财务管理制度。包括收入管理、开支审批、财务预决算、管理岗位责任、财务公开等制度。三要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定期清产核资制度。包括资产清查、资产(源)台账、资产评估、电子监管等制度。
(四)摸清底子,健全台账。结合新一届村级换届,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台账进行再次核对,查缺补漏,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台账,并将数据全部录入电脑,实行滚动管理。
(五)完善机制、强化监督。一要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凡属村集体资产(源)处置等村务管理的重大事项以及农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理,一列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
表会议讨论决定。二要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理财机制。“三资”管理机构要规范公开的时间、内容和程序,在村民方便阅览的地方制定固定的村务公开栏、将财务活动情况向村民公布。对涉及农民利益的重大“三资”问题以及群众关心的“三资”事项要随时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做到公开形式多样化、公开格式统一化、公开内容明细化、公开资料档案化。要强化民主理财小组监管职责,充分发挥民主理财的监督作用。三要完善审计监督机制。各相关部门要结合村换届选举,做好村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对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集体资金、资产、资源问题进行重点审计,对查出的问题,综合采取行政、司法等手段,依纪依法予以纠正或处理。四要加强监督检查,强化责任追究。县纪检、监察、司法、农经等部门要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加强工作的协调配合,形成“三资”管理监督合力,促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运行,切实纠正治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强化责任追究,加大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力度,坚决防止和纠正贪污、挪用、侵占集体资金,擅自处置集体资产资源等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
(六)加强培训,提高业务。定期开展对乡镇农村“三个中心(站)”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将财会、招投标、公有资产监管等制度、操作规程等作为主要学习内容,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整体素质和业务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