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龙泉非遗材料
龙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情况介绍
“十一五”期间,龙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省文化厅的关心指导下,在龙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全面开展非遗普查、保存、保护、传承、宣传展示等工作,开创了非遗保护的崭新局面。
一、非遗保护机制逐步建立
成立龙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及非遗保护中心,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初步形成了由市非遗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领导协调,非遗保护中心指导规划,各非遗保护单位具体实施的非遗保护工作运行机制。龙泉市政府每年安排地方财政20万元,用于非遗保护工作。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圆满完成
全市455个行政村(内含11个社区)共搜集到“非遗”线索23000条,整理出“非遗”普查项目1275项,涉及18个门类,重点项目57项。龙泉市获得浙江省非遗普查工作优秀县(市区)称号。非遗普查是“十一五”期间非遗保护工作的重大事情。2007年11月专门成立了龙泉市非遗普查领导小组,市财政2008年安排“非遗”普查专项经费20万元,为普查工作提供保障。在前期准备的工作中,文广新局具体拟定了普查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建立普查人员队伍,召开动员大会,准备材料、调查表、线索表等相关材料,并组织了业务培训。2008年3月底,基本完成实施普查阶段。随后,普查办对乡各乡镇(街道)上报的普查目录清单和登记表、录音、图片、录像等相关资料进行整理汇编,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全市普查的重点项目。
另一方面,利用各种媒体,开展普查宣传工作。普查期间,共发放宣传提纲10000份,横幅标语40幅;县级以上电视台、报纸报道6 1
次,报纸专版3个,电视专题1部;省级媒体报道4次,各种媒介累计报道新闻达90次以上。已挖掘整理的非遗内容宣传展示进校园、进社区12场,累计演出次数40多次。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基本建立
自2006年龙泉青瓷烧制技艺、龙泉宝剑锻造技艺同时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龙泉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名录体系相继建立。2009年9月份,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是我国申报的唯一首个陶瓷类项目,同时也是目前为止联合国批准列入“人类非遗”中传统手工技艺类的第一个陶瓷类项目。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成功申报,体现浙江(龙泉)区域代表性文化的价值。
截至2011年3月份,我市已有人类非遗项目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省级非遗项目8项,丽水市级非遗26项,龙泉本市级非遗项目54项; 2009年7月份龙泉市非遗中心成立以后,各级名录的调查研究、评选、申报以及管理工作步入正轨,龙泉市内的19个乡镇(街道)在非遗普查结束后,在整理本乡镇的“非遗”线索的基础上,也逐步建立起各乡镇的非遗名录体系。
四、传承人队伍建设得到重视
到目前为止,我市有国家级传承人2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0名,丽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达29名。龙泉本市级传承人有43名。并积极开展各级代表性传承人的评审、认定以及申报工作,建立起传承人都动态档案,以便于管理和保护。
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十一五”期间,龙泉市对各非遗项目传承人进行了有效的保护。
(一)设立“非遗”传承人终身成就奖,让授奖传承人享受一定的政治待遇、终身医疗保障及终身政府传承补助津贴。
(二)对青瓷烧制技艺、宝剑锻造技艺的主要传承人,在用地、项目建设、税费征缴、信贷扶持等方面 2
给予具体的优惠和倾斜。正在建设的青瓷大师园项目,国家级以上传承人、大师享受政策性入园。政府给予传承人建造个人工作室七亩土地优惠,让龙泉青瓷技艺主要传承人拥有一个良好的传承坏境。
(三)出台青瓷宝剑行业各级艺人的传承人、职称、工艺美术大师三个系列的资格认定办法,建立起一套规范的操作机制。
(四)认真贯彻传承人服务月活动,为传承人提供多种服务。如为表演类项目(开天门、炼火、菇民防身术等)传承人办理演出、经营许可,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支持。
五、传承基地建设大力推进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传习所等基础设施承担着收藏、展示、研究、传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职能,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场所。“十一五”期间,龙泉市相继建成锦溪镇“开天门”传承基地、安仁镇菇民防身术(凳花)传承教学基地。近三年来,龙泉市政府对非遗保护事业更是投入巨资,大力加强了基地建设。投资近一亿元,起占地面积2057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10000平方米的龙泉青瓷博物馆(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展示馆)已于2009年落成并开馆。新青瓷博物馆非遗展示区内,建有青瓷烧制技艺各个环节流程的等比例模型人物雕塑、龙窑等实物,还辅以幻影合成、投影,声光电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形象立体的展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投资500万,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龙泉宝剑博物馆(龙泉宝剑锻造技艺展示馆)也于2010年底改建完毕开馆运营。有条件的乡镇(街道)、社区农村(如安仁镇的“安仁板龙”、龙渊街道的“石马抢灯”习俗等),也建立起相应的非遗传习基地。
六、完成重点项目建设 打造传承典范
2011年3月,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和龙泉宝剑锻制技艺项目已被列入全省55个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之一。人类非遗项目—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各种基地建设更是方兴未艾、如火如荼:
(一)加强基地建设
1、建设青瓷宝剑苑基地。该基地面积188亩,总投资2亿多元。已有100多家青瓷企业入驻。现以成为龙泉青瓷生产、文化展示、旅游购物的龙泉市特色商业活动中心区域,已被评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2、建设龙泉青瓷文化创意基地。规划用地44.3公顷,总投资约10亿元,2009年动工。该基地是龙泉青瓷传承发展的重要基地,被列入浙江省集聚发展三十一个文化创意园区之一和省级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建有青瓷博物展示区、青瓷大师园、国际陶艺村三大功能区。集青瓷文化传承、文博展示、学习交流、创作教学、收藏鉴赏、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
3、加强古龙窑群传承保护基地建设。龙泉境内共发现古窑址392处。现存近现代龙窑36条。龙泉共有21个不同级别的龙泉青瓷古窑址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1)保护古遗址。风洞岩窑址保护工程。大窑龙泉窑遗址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至2007年市对龙泉窑风洞岩窑址的考古发掘,取得了重大成果,颠覆了明代龙泉窑已衰落的观点。考古表明,明代龙泉窑是中国青瓷史上又一个靓点。市政府对大窑龙泉窑枫洞岩遗址已投入资金,成立大窑遗址博物馆、派出所,进行保护。
(2)加大古龙窑生产性保护力度。
①、扶持“曾芹记”古窑坊。该坊建造于清代中期,是龙泉现在仅存的几座完整龙窑中,历史最为悠久且沿用至今的龙窑。现已传至于第七代。2008年申请并被确认首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保护基地,2010年申请并被确认省级非遗旅游经典景区。“曾芹记”古窑坊集青瓷技艺传承、保护、生产、展示、文化旅游于一体,省、市政府已投入资金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和生产性保护。
②、加强宝溪乡古龙窑群保护利用。对宝溪现有保存较好的9支 4
古龙窑(包括清代水碓、瓷土矿场、原料加工作坊、青瓷手工作坊10余个)实施保护,重点恢复了3支古龙窑的复烧,使之成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传承保护最真实的生态标本。同时强化原料的保护与开发工作,为龙泉100多家龙泉青瓷企业提供了60%以上瓷土釉土原料。目前已规划对五股窑碓、金品碓等四处原料基地进行重点保护开发及整理。
(二)建设龙泉青瓷生态保护区 规划以青瓷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载体,通过确定龙泉青瓷保护基本框架、构筑文化传承空间、做好固态保存、推进活态传承、加强开发利用等保护方式,采取建立数据库、编制保护规划、普及交流、陈列传习等各种保护措施,加强组织、政策、经费保障,以推动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的系统性保护。2010年,龙泉青瓷生态保护区创建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已编制完成《龙泉青瓷文化生态区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并着手申报国家级青瓷文化生态保护区。
(三)积极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申报人类非遗过程艰辛复杂而又充满了挑战性。名额有限,竞争激烈,技术难度大。龙泉市着眼世界、着眼长远,早准备、早策划,早启动。2007年以后,着手文化调研、实施保护两个方面的积极准备,双管齐下,努力夯实硬件条件基础;在申报过程中,步步推进,精心组织,攻坚克难,在短时间内按时完成文本、视频、图片等各种申报材料。终于在2009年9月份成功申遗。
申遗成功以来,龙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龙泉青瓷的传承机制建立、传承人的保护、传承基地建设、宣传展示、青瓷文化研究、青瓷产业发展等方面做了更加大量和细致的工作,对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进行了系统的保护与发展。工作成效和业绩得到各上级政府、主管部门的肯定。
2011年2月经文化部审批,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再次向联合国教 5
科文组织申报2012年“优秀时间名册”。完整的保护计划和措施,为申报“优秀实践名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申报“优秀实践名册”的项目文本已经全部完成,等待文化部最后审核通过。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将有可能拥有人类“非遗”两项金贵名片,龙泉青瓷也将迎来伟大复兴的历史时代。
七、非遗研究彰显成果
十一五期间,非遗学术交流也日渐频繁。龙泉市文化部门对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开展了为期3年的调查、发掘、研究等工作。通过召开座谈会、深入作坊走访民间老艺人等形式了解古代青瓷制作技艺、近现代传承状况等。并相继举办了龙泉宝剑巅峰论坛、龙南香菇文化交流会、宝溪青瓷文化研讨会、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传承与保护论坛、国内外陶瓷专家交流会等各种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交流座谈会。同时还组织了龙泉窑考古发掘新闻发布会以及在北京大学举办的龙泉窑大窑枫洞岩遗址考古发掘研讨会等境内外大型学术性发布会,研究总结我市非遗保护工作情况。
编辑多套非物质文化遗产书籍——《龙泉青瓷烧制技艺》、《龙泉宝剑锻造技艺》、《龙泉民间谚语》、《龙泉话赏析》、《龙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还出版有《当代中国青瓷艺术大师系列丛书》以及《龙泉窑枫洞岩遗址出土瓷器》、《龙泉近现代龙窑保护报告》等文博方面的书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了解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为今后的保护、传承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八、宣传展示 突显影响
我市非遗资源丰富,十一五期间,以“国家文化遗产日”、“龙泉青瓷·宝剑节”等节庆活动为重点,以青瓷宝剑为代表,开展了各种各样的非物质文化展示活动,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亮点。
(一)弘扬剑瓷文化,主打节庆会展牌。至今连续成功举办五届“中国龙泉青瓷·龙泉宝剑节”。2008年该节入选为全省18个重点扶持的文化节庆之一。四年以来,节庆规格不断提高,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知名人士从被邀请到现在主动来参加节庆,充分体现了龙泉青瓷宝剑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政府节庆已逐步向品牌节庆活动转型。该节成为了我市文化影响力最大的、市民参与度最高的一个节庆活动。在节庆期间,除青瓷宝剑的重点宣传展示外,非遗中心还组织有《高机与吴三春》越剧演唱选段、菇民防身术(凳花)、龙泉山歌《茶香飘飘》等省、市、县级非遗项目的展演,让中外来宾和广大市民充分领略了我市独具特色、光辉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凸显地方特色,做好推广活动牌。在每年文化遗产日活动中,组织开天门、炼火等省级以上非遗项目到永康丽水等地展示会演。省级非遗项目菇民防身术,通过扁担、板凳、棍棒独特的拳法以及武术套路,展示了延绵千年的龙泉香菇文化;在各乡镇农村,市非遗中心指导也组织了一些富有龙泉乡镇特色的非遗项目(如安仁板龙、安仁花鼓戏)以及川花、香赞等难得一见的未入选非遗名录的民间绝活进行展演。通过这些规模不等的展示,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与普及与文化下乡活动有机统一,极大地丰富了农村文化消费生活。
(三)走向世界,打响魅力精品牌。加大推介宣传力度,提升剑瓷文化影响力。相继在北京、深圳等国内大城市组织举办了一系列青瓷宝剑精品展示会。并组团赴国内五大名窑及日本、巴西、澳大利亚、欧美等10余个国家进行青瓷文化交流;与韩国青瓷文化中心康津郡结为国际友好姐妹城市,有力推动了龙泉青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促进青瓷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学习和交流。
十一五期间,市非遗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组织的青瓷对外交流活动还有:
(1)组织龙泉青瓷宝剑参加“琢瓷作鼎于水—大窑龙泉窑发掘 7
成果暨元明龙泉窑精品展”、“成都国际非遗节”、“深圳文博会”、“山东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等大型展览活动。
(2)组织中国龙泉青瓷巴黎精品展。2010年9月份在巴黎举办“中国意境”——人类非遗龙泉青瓷巴黎展。这是继500多年前“雪拉同”(中世纪欧洲人对龙泉青瓷的称呼)的美称传遍欧洲后,龙泉青瓷再一次走出国门参展。展会期间,欧洲时报、新华社、凤凰卫视等各大媒体蜂拥而至。全国各大门户网站也争相转载报道,在百度收索引擎上,打上“龙泉青瓷巴黎展”7个字,即可找到相关网页36万余篇相关报道。
(3)积极对接世博会,青瓷元素大放异彩。1)世博会浙江馆内最核心和最吸引观众眼球的是放在展馆中厅直径长达8米、可以升降的龙泉青瓷巨碗。2)组织龙泉青瓷大师在世博园区内进行的现场青瓷拉坯、修坯、刻花等技艺展演,向世界各国民众展示了龙泉青瓷博大精深地技术特征和文化蕴涵。3)组织专人编写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龙泉宝剑锻制技艺、高机与吴三春传说这三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介绍文章,在世博专刊《文化月刊·遗产》上发表。4)在“中国元素活动区”内,举行了以“精彩世博•千古瓷韵”为主题的龙泉青瓷驻场活动;浙江周活动中,20件龙泉青瓷优秀作品的参展,将“浙江周”推向了高潮,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
(4)组织龙泉青瓷技艺大师参加“巧夺天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2009年,国家级传承人徐朝兴及其弟子们在中国美术学院举办了“传承•延续”为主题的青瓷艺术展。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让社会各界进一步了解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的重要意义,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了人人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氛围。
“十二五”期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保护就是发展”的理念,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可持续发展,贯彻“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推进龙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
二、总体目标
(一)构建并完善非遗项目及传承人体系。继续申报国家、省、市级非遗名录和传承人,加强对各级名录项目的管理,为传承人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二)构建政策性保护的长效机制。落实国家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措施,并不断加强对非遗保护的投入。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非遗保护及传承队伍。
(三)构建传承基地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炼火、高机与吴三春传记、香菇砍花技艺、龙泉龙舟等省、市级非遗名录传承基地。
(四)构建文化品牌体系。借鉴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整合以剑瓷为代表的丰富的龙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挖掘历史底蕴,加速龙泉文化产业的发展。
(五)加强非遗文化传播推广。依照“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通过节庆会展和在境外海外展览等活动,宣传展示以剑瓷为代表的龙泉特色非遗文化。
三、推进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非遗办公室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出台相关政策,制定《龙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意见》。健全各级保护工作机制,建立龙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和龙泉青瓷数字化保护库。
(二)、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二五及长远规划,将非遗保 9
护规划纳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
(三)、争取非遗专项保护基金,以建创建国家级青瓷生态保护区为重点和契机,推进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以及龙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和生态性保护。
(四)、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落实《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加入到非遗保护的事业中来。
(五)、开展非物遗保护培训工作、加强对非遗管理人员和非遗项目传承人等各层次人员的培训。建立起一支高效、专业的非遗保护队伍。
龙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二〇一一年三月九日
第二篇:非遗主持词
共建非遗传承基地,共育民族教育之花签约仪式
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三五集团的王董事长各位来宾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在这柳绿花红的六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回民小学迎来了尊贵的客人,他们是关工委 三五集团 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和感谢!同时献上少先队员最珍贵的礼物红领巾。
今天各位领导走进回民小学为我们送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和文化盛宴。
各位老师同学们,哈尔滨三五集团是黑龙江省委宣传部授予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文化产业基地、非遗展览基地。军人出身的王董事长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到零三五人书写一代楷模的文化报国情怀、他是将军文化、金源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拓者他也是国家级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今天在王董事长的协助下让非物质文化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心里,让我们携手并肩 “共建非遗传承基地,共育民族教育之花”签约仪式现在开始
首先有请王永年主任为我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意义
二、王军董事长讲话
三、李校长讲话
四、学生代表发言
五、参观艺术大师的非遗作品。
学校是非以文化传承的沃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基因,守望家园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让我们携手并肩营造人人知晓“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走进回民校园,我们深感荣幸!感谢领导的关怀,感谢王军爷爷对我 们少年儿童的关心和厚爱。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金源大地自己创造的文化,是我们阿城发展的源头,是根。它是一个本土民众情感和理想的载体,是和生活融为一体的,是当地民众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是经过世世代代传承和不断创造的智慧结晶。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可以确信的是,不管是对于正在接受教育的小学生,还是对于金都精神文化的发展,甚至于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借次机会,我代表全体少先队员感谢领导给我们创造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让我们接触更多的民间艺术,感受浓郁的地方气息;认识更多的民间艺人,追随睿智的思想光芒。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接班人,民族文化的继承者,我们将以自己的行动来实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和传承,并不断地将其发扬光大!
“让非遗走进校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我们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会更加浓厚,增进我们从小热爱家乡的文化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王爷爷的讲解,我们了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也我们了解和热爱我省优秀民族传统文化。通过联建让我们的课堂内容更丰富,拓展了我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使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断扩大,我大声的告诉大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后继有人。谢谢!
学生们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会更加浓厚,希望在北京民协艺术家的培养和指导下,学校能够涌现出更多的小小艺术家,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尽一份力量。
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来到大冯小学,民间艺人们为该校全体师生带来了一场非遗文化的盛宴,乐翻了观看的老师和学生。
活动仪式上,海陵区教育局副局长姜凌授予大冯小学“海陵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牌匾。在活动现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纷纷亮出绝活,舞龙舞狮、踩高跷、变脸、抖空竹、打莲湘、玩石锁、民间魔术等让学生们大开眼界,不时赢得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激发了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兴趣。
该校张久明校长表示,学校将结合自身的特点,创造性的开展各项有特色的教育教学工作,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事业中。
通过开展传承“非遗”活动,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基础。学校围绕“非遗”特点,大力开展与民族民间文化有关的教育教学活动,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文化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最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通过民间文化传承人和学院师生互动交流,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和热爱我省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这不仅丰富了学校的课堂内容,拓展青少年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使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断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后继有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基因,守望精神家园,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尊敬的各级领导、专家、同仁,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师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进校园”启动仪式的隆重举行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对市政府、市文广新局、市教育局及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致力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文化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选择。留住传承,就是留住了历史,保存了文化的命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失传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在如今西方强势文化大举进入我们的生活之际,保护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2003年10月17日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我国也于2006年2月8日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 而我市也在今年1月19日设立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更加科学的进行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利用工作。今天隆重举行启动仪式,更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让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中来,从而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我感到无比的自豪与骄傲,同时,也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在文化传承中培养人才,在培养人才中传承、弘扬文化,这是我们老师义不容辞的任务。第一、我们应该进一步了解“温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精髓,积极与文化部门联系,主动请师傅进门,作为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的兼职教师。
二、温岭有列入国家级名录的《大奏鼓》,列入省级名录的《温岭石雕》《王氏大花灯》,还有列入台州级名录的《温岭滩簧》《温岭洒尺》等。我们可以通过传授内容,开展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热爱。
三、号召学生加入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中来,为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资源共享,有序利用,让中华民族文化继往开来、发扬广大。
在这里,我代表全体老师表态:只要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我们一定积极配合、大力支持;只要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有益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一定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最后,让我们一起祝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圆满成功!
第三篇:非遗基地(本站推荐)
钧瓷烧制技艺传承与保护研讨会在我院召开
本报讯 3月31日,由学报编辑部、郑州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主办的“钧瓷烧制技艺传承与保护研讨会”在我院纬五路校区召开。这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首次举办的集政府管理机构、专家学者、传承人、出版传媒于一堂的学术研讨会。我院学报编辑部执行主编张燕萍主持会议。
河南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甘源,著名文学评论家孙广举,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高天星、刘景亮、尚春升,省社科院中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卫绍生,郑州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高代英、副所长张月,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王洪伟,我院中文系主任韩丽霞、副主任魏崇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负责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钧瓷大师任星航以及来自北京和省内其他高校、文化机构的专家2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甘源指出,近十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中出现的变异与原生态、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等矛盾随着保护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复杂,钧瓷保护工作中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从理论上思考、解决这些问题是推进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的需要。她希望,专家的研究能够为非遗保护提供学术支撑。
任星航分析了钧瓷发展史上出现的柴烧、炭烧、煤烧、气烧等不同烧制方法的优劣。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柴烧奠定了钧瓷温润如玉、造型端庄、古朴大方的艺术风格;与柴烧相比,煤烧出的钧瓷风格偏刚;工业化的气烧烧制出的钧瓷则偏浮、偏滑。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断烧千年的柴烧技艺已被复原,并基本解决了其环境污染问题。
与会专家认为,钧瓷艺术是在可控与不可控之间获得的“窑变的梦幻”,是创作者在不知其然而然的状态中展示出的“人的智慧”,是中国“天人合一”哲学在火的艺术中成就的“土的灵魂”。应当把传统的钧瓷土窑、手拉坯、柴烧、自然窑变作为烧制技艺核心来传承与保护。技艺的传承依靠传承人才能实现,丢掉了传承人就丢掉了技艺,要把对传承人的认识和保护提到首要的位置。在保护中,要尊重传承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创新,使传承成为文化产业的创意之源,发挥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
与会专家认为,与其他省份相比,我省是文化资源大省,但还不是文化大省,许多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久而失根、文而失魂、厚而失重、全而失续,钧瓷传承人和文化出版机构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责任,记录、传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院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两项研究成果
获奖
本报讯日前,首届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研成果评选结果揭晓,我院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选送的两项成果获奖。
2011年9月,院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严格按照河南省文化厅的要求,积极统计并上报近年来基地非遗研究成果11项,其中课题6项,论文5篇。经专家评选委员会的严格筛选,研究基地主任闵虹教授的论文《新农村建设中的豫西窑院文化保存现状及保护对策研究》获优秀成果奖;研究基地执行主任魏崇周副教授的论文《2001-2010: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点问题研究综述》获二等奖。
第四篇:非遗工作汇报
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间文艺,保护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堰桥实验小学在2012年成立了“无锡民间文艺校园实践基地”,并聘请中国泥人博物馆研究员高级工艺美术师徐存才、无锡市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徐瑞才、无锡市民协副主席、被誉为“江南百灵鸟”的吴歌大师唐建琴等数十位艺术家担任校外辅导员,分门别类指导课题研究中的“吴歌剧社”、“阿福工坊”、“吴韵吟诵社”“乡音小学堂”“小脚丫寻寻团”等五个社团开展具体研究活动。
活动期间,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先后多次来校,深入班级学生中间,手把手地教学,学生在与艺术家零距离的接触中,尽情吸取非遗文化的精髓,学校还在校园电视台开辟了一档用无锡方言播报的“老小讲劲头”栏目,并在校园里设立了一个“非遗小学堂”的宣传栏,堰小学子在一系列参观、访问、考察、调研等实践活动中,了解了无锡深厚的文化底蕴,感悟无锡人民的勤劳勇敢、敢为人先、包容大度的精神,激发了爱乡爱国情感。
学生的生活除了学习之外,作为中国人,传承承载着人类的文明,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凝聚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一个国家所独有的象征。此次活动中的每一个节目都充分体现了彩虹小学的在艺术教育的道路上所追求的目标,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尖山马灯”是戴村镇申报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是民间艺术传统文化的奇葩,已被列入浙江民族民间艺术(造型艺术)重点保护,从前在春节期间举行隆重的马灯盛会是戴村云石一带数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民间风俗。随着时代的发展,老一辈传承者相继去世,能系统地表演马灯的艺人为数不多,马灯文化面临着传承危机。为了保护和传承马灯文化,云石小学开展了“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使学校成为马灯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通过活动的开展,调动学生了解非遗知识的兴趣,激发其学习民间文化,热爱民间文化,参与保护传承民间文化遗产的热情,丰富素质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促进全面发展。
据悉,该校还将把“尖山下马灯”编入校本教材,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云小教育沃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今年北京回民学校“非遗进校园”的主题是“共赏非遗艺术,品鉴民族美食”,活动期间将举办“非遗”课程讲座、“非遗”小吃品鉴、“非遗”文化互动体验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们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感和认同感,从而能够自觉主动地“保护非遗、传承非遗”,人人争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接人。参与其中,感受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多彩童年”,享受“幸福人生”
北京回民学校负责人表示,学校三年来重点打造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已逐渐成为学校的特色品牌项目,深受学生们的广泛欢迎。在学校制定的“课外活动计划”大课表中,“非遗”课程以其较为成熟的活动课程模式,有效带动了其他兴趣小组、学生社团的发展。今后,学校将继续坚持“课外活动计划”的普及性、公益性、创新性等原则,挖掘社区、博物馆、文委等周边文化资源,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为了让学生近距离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3月18日,中国小屯教育集团铁西路小学特邀安阳殷都区被列为安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五花炮拳的传承人栗如明、麦秆画的传承人黄艳泳、剪纸的传承人董焕娇、糖画的传承人李峰走进校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活动。
在活动现场,栗如明和他的徒弟们表演了徒手套路及刀、剑、棍、拐子、流星等各种拳械套路,精彩的表演引得了学生们的阵阵喝彩;麦秸工艺画又称麦草画、麦秸画,采用中国盛产的优质麦秸,经过十几道工序经心制作而成,保留了麦秸的自然光泽,一幅幅古色古香、惟妙惟肖,富有立体感、层次感,散发出自然光泽,环保、典雅的赏心悦目的作品让学生赞叹不已;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就是剪纸老人董焕娇的工具,几剪刀下去,一只蝴蝶就翩翩飞来;糖画展示区被学生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只见李峰师傅用铁勺蘸少许稀糖,便开始在白色大理石板上运腕走笔,如丝的流糖随着手腕时抖时顿、快慢高低构成不同的形状,顷刻间一幅幅晶莹剔透、栩栩如生的“龙”“凤”“马”“鸡”“鱼”“蝴蝶”便跃然石板上,同学们争相索要。
本次活动得到了殷都区文化广播新闻和旅游局领导的大力支持,本次活动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学生们不仅看到了“货真价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与“非遗”项目亲密接触,与“非遗”名家面对面交流,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了解“非遗”文化。据悉,安阳市铁西路小学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核心学校,该校积极探索非遗校园传承,已经开展了书法、武术等许多社团活动,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是该校实验的内容之一。
第五篇:非遗2011、11总结
为了让社团里面的人都有个相互的而了解,也是为了让大家以后更加团结,把我们社团发展的而更好,11月6日我们组织了一次素质拓展,在素拓中,我们把锻炼与参观相结合,我们去洛带进行了素拓,也让会员们多多了解了洛带这个古镇,稍后,我们又去长城攀爬,锻炼会员们的意志力。而素拓的成果也是非常可喜的,在素拓结束之后,我们社团的工作算是正式步上了轨道。
“非遗”社团的活动与外界的联系还是比较紧密的,就在素拓之后,我们不久便组织大家一起前 参观文殊坊参观及调查,让大家更好的理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让会员们知道我们的任务是很艰巨的,对于现在日渐没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做的事是相当之多的。关于这次参观与调查,得到了会员们的积极响应。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为了让大家能更好的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11月1日开始,社团特开设了一个手工教授班,在每个周的周五晚7:00在4113专门教大家剪纸及其他手工技艺方面的东西,中间我们也会教大家一些其他的东西,我们特请来了卡卡巧手协会会长,教会员们一些简单的手工制作。会员们也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可以学到一些东西,加入“非遗”社团如同在两个社团中学到的东西,而在明年的工作中我们会把手工班继续开展下去。
111月22日社团在这一学期还开办了一次非常大型的活动——“非遗”文化周,我们把真个活动分为“非遗”知识展示、“非遗”知识竞答、参观“非遗”传承基地、“非遗”征文比赛4个阶段。
在“非遗”知识展示中,我们邀请了洛带的一些大师来现场表演,有糖画、面塑、软陶、埙,名字作画、棕编在整个活动中,我们也做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展板,路过的同学可以了解一下这些知识,在入场处还有一个题箱,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抽题,答案都在我们的展板上。不管是谁,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幸运参与者,在之后的“非遗”知识竞答中我们就会抽取幸运参与者。展示现场热闹非凡,表示我们的活动很成功。
在“非遗”知识竞答中,我们就展板上的资料出题,参赛者都是做足了准备,相信这次的“非遗”知识传播是有作用的。而这次比赛更是校级的比赛,我们颁发的证书也是校级证书。最后我们将评出了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一名、三等奖一名。优秀奖6名,这次非遗知识竞答参加人数,达到了80人,相信,这次活动不管是对非遗知识的发展还是传承与保护作用都是非常大的。
在参观“非遗”传承基地中,我们将带着在知识竞答中的优秀者和抽取的幸运参与者一起参观郫县豆瓣厂、洛带古镇、川剧变脸艺术等等,这些都属于“非遗”传承基地。
总的来说,在这一年里社团的活动还是不少的,把“非遗”精神发扬光大,在活动中,会员们积极参加,充分将我们社团的性质表现了出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做出了贡献,而在活动中会员们也学到了不少东西,同时还锻炼了自己,让会员们在各个方面表现自我,给大家一个提升自我的机会。
在这学年的工作中,我们也存在不足的地方,有些工作没有好好的安排,在工作中对问题也不是够果断,没有严格的根据策划来做,使很多工作不能顺利的完成。
明年,我们会严格按照要求来工作,争取把工作做的最好!我们会把我们的社团搞得越来越好!
非物质着文化保护志愿者社团2011年 11月 2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