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有什么区别?

时间:2019-05-12 01:13: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有什么区别?》,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有什么区别?》。

第一篇: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有什么区别?

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有什么区别?

所有不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但会影响当期损益的业务,都可以是表外业务。

中间业务,按照文件上的定义,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说白了就是银行不动用自身资产,仅以中间人身份提供的服务。这两个定义,一个是从会计准则上出发,一个是从业务类型上出发。

在两者的关系上,一般来说,中间业务都是表外业务,但表外业务不一定是中间业务,关键看是否涉及到银行自身。表外业务可以涉及银行自身,但是根据会计准则不体现在资产负载表上,而中间业务则是不涉及银行,银行只起到中间人的作用。比如开立银行承兑汇票,就属于表外业务,但不能归入中间业务。

第二篇:商业银行如何协调发展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

商业银行如何协调发展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请举例说明。

管理金融1301B 20*** 李勇雪

表外业务只是中间业务的一部分,不能反映所有中间业务的特点。确切地说,除信用证、承兑等业务存在一定交叉以外,表外业务主要包括承诺类表外业务(如贷款承诺、循环保证融资等)、担保类表外业务(如担保信用证或备用信用证、履约担保、投标担保、还款担保等)和与市场价格有关的表外业务(如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利率互换、货币互换等)。而中间业务还包括结算、信托、租赁、银行卡、代客买卖、代收代付、代客理财、代客保管和信息咨询等业务。所以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可以协调发展。相对于其它中间业务而言,表外业务由于风险相对较大,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形式的表外业务存在的风险更大,因此受到各国金融管理当局和一些国际金融组织严格的管制。

如早期的信用卡以转帐结算和支付汇兑为主要功能,称为记帐卡或支付卡,就象过去我国的信用卡要求是先存款后消费,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允许在极短期限内的少量善意透支,这是较典型的中间业务,而目前国际较流行的标准信用卡主要是贷记卡,以银行为客户提供短期消费信用为特征,已变化成为一种消费信贷行为了。

开展业务创新,实行产品差异化战略。要求商业银行在产品研发、市场沟通、分销渠道、销售管理及客户服务上不断创新。商业银行要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尤其是要不断拓展中间业务品种,逐渐由低层次的代收代付向代客理财、保险业务、证券业务等高附加值业务发展。要改变为吸收存款而开展中间业务的出发点,提高服务质量,努力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增强盈利能力。产品的研发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挖掘市场潜在需求,研究市场消费心理,分析市场发展趋势,将西方商业银行中先进的创新工具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设计、开发出符合中国消费特点的业务种类。

例如交通银行浙江省分行面对商业银行资管时代的来临,顺应发展趋势,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载体,有力促进表外业务快速健康发展,去年末该行表外资产总规模达290多亿元,比上年增幅近75%,实现了自身与客户双赢的目标,在浙江市场上努力打造“托管规模领先行”品牌。

第三篇:【总结】第五章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专题

第五章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

A.名词解释

1.中间业务:商业银行不运用或较少运用自己的资财,以中间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业务或其他委托事项,为客户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在广义表外业务中属于金融服务类业务。我国将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统称为中间业务。2.表外业务: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银行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

狭义:未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但与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联系密切,并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变为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经营活动。—— 或有资产、或有负债;是具有风 险的经营活动。

广义: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所有不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内反映的业务。包括狭义(创新)的表外业务和金融服务类业务(中间业务)。

3.汇票:由出票人签发,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到期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可贴现,经受款人背书后可转让流通,流通能力大小取决于社会信用度。

*区别三种结算工具【重点里没有,只是看起来很重要

项目

签发人

付款人 汇票

审定)

付款人

出票人

记名本票与不记名本票,保证本票与无保证本票,办理支票业务的银行或金融机构

记名支票与不记名支票,现金支票与转帐支票,旅行支

本票

支票

出票人(存款户)出票人(银行或商业机构)

出票人(资格由人民银行基本分类

银行汇票、商业汇票(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

我国分类

银行汇票,商业汇票(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

转让

可以背书转让。商业汇票可以用作贴现。

即期本票与远期本票

票、出纳支票等

银行本票,定额本票,现金支票(只能提现),转不定额本票

同一票据交换区域内

帐支票(只能转帐)

同一票据交换区域内

4.备用信用证:一种创新中间业务,银行代表客户以信用证方式开出的,向第三者保证其客户必定履约的一种不可撤销的特殊信用证。多与商业票据的发行有关。

实质为出借银行信用,为银行的或有负债。(与商业信用证区分)5.贷款出售:银行将已经发放出去的贷款出售给金融机构或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出售贷款的银行将从中获取手续费收入,同时银行要为买方提供售后服务。6.票据发行便利:是一种中期(5-7年)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承诺。根据这种承诺,借款人可以用自己的名义发行短期票据,而包销银行承诺购买借款人未能出售的任何票据或承担提供备用信贷的责任。实质为银行保证在一定时期以后,按预先规定的条件为借款人发行短期票据提供资金支持。借款人银行→CD,借款人非银行→欧洲票据

B.[小题]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有哪些?

C.[小题]我国中间业务类型

支付结算中间业务 银行卡业务 代理类中间业务

汇款业务、托收业务、信用证业务以及其他支付结算业务 贷记卡业务、准贷记卡业务、借记卡业务等

代理政策性银行业务、中国人民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业务,代收代付业务,代理证券业务,代理保险业务,代理其他银行卡收单业务等

担保类中间业务 承诺类中间业务 交易类中间业务 基金托管业务 咨询顾问类中间业务 其他中间业务

银行承兑汇票、备用信用证、各类保函等

贷款承诺,包括可撤销的贷款承诺与不可撤销的贷款承诺 远期合约、金融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

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开放式投资基金托管业务、其他基金托管业务

企业信息咨询业务、资产管理顾问业务等 包括保管箱等不能列入以上八类业务的中间业务

D.创新业务与传统中间业务异同(书P203)

同:

均收取手续费;

均为表外业务,两种业务间有交叉重合; 两种中间业务均以委托方式展开。

异:

纯粹中间人身份被打破。传统中间业务,银行独立于交易双方;创新中间业务,银行中间人有可能成为交易一方。

业务风险不同。传统业务,商业银行不直接作为信用活动一方出现,不动用或较少动用自己可用资金;创新业务,由于角色位移,银行作为信用交易一方将承担相应风险。

发展时间长短不同。传统业务发展早,源于银行负债业务;创新业务发展晚,与国际化发展和电信技术提高有关。

E.狭义表外与传统中间业务异同

定义(见上文)同:

都不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

具有基本相同的收入形态——非利息收入,如:各种服务费,手续费,佣金等; 在外延上有交叉,如:信用证业务,票据承兑业务等。异:

属性不同:中间业务中,银行以中间人身份,代客户办理收付和委托事项,而不是以信用活动的一方出现;表外业务中,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可能演变为事实上的资产或负债; 范围不同:

表外:承诺、担保、金融衍生工具、投资银行业务 中间:支付结算、信托、租赁

风险不同:狭义表外业务风险大于传统中间业务 受金融当局管理的程度不同:狭义表外业务受监管更严

第四篇:商业银行表外业务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

一、西方银行表外业务概述

(一)表外业务的含义

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Off-Balance Sheet Items,简称OFSI),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无法在资产负债表内充分反映的业务,它本身往往并不形成新的资产或负债,不改变资产与负债的现状,但这种影响在业务过程中一般具有不确定性,即形成“或有项目”。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不需要运用自有资金,而仅仅依靠银行的信誉,依靠付出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来收取手续费和佣金,以改变当期损益和营运成本,提高银行盈利水平。

表外业务是一种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相互联系又有差别的业务,它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共同构成现代商业的银行的三大支柱产业。

(二)表外业务的分类

通行的做法是根据其对银行资产负债的影响将众多的表外业务划分为四类:(1)传统中间业务: 最典型的就是银行结算业务,另外还包括投资银行业务,如证券承销、投资咨询、信托、租赁、委托存贷款、代理等业务,这类业务是商业银行利用其物质技术和丰富的信息资源提供金融辅助性业务,从而带来手续费收入;

(2)承诺类(Commitments):就是银行向客户承诺在未来某个时候,当客户需要资金时保证向其贷款,从而建立了一种潜在的借贷关系。即使客户没有向银行实际借款,银行也收取承诺费。承诺类业务主要有备用透支、贷款额度、票据发行便利、回购协议、循环包销便利、普通跟单信用证、贷款抵押等,这类业务形成商业银行的或有资产;

(3)担保类(Guarantees):就是银行担负起为被担保方偿付债务的责任。一旦被担保方违约,银行必须代为履约,可能因此遭受损失,而更多的情况是转化为银行对被担保方的一种追索权。担保类业务主要有:带追索权的资产出售、银行担保、履约担保、还款担保以及备用信用证等;

(4)交易类(Transactions):此类表外业务是指与汇率、利率有关的协议,几乎覆盖了全部的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有:金融期货、期权、货币与利率互换、股票指数交易等,这类业务本身只改变资产结构而不改变资产总量,但其损益最终要反映到资产负债表上来。

二、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迅猛发展的动因及特点

(一)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迅猛发展

在50—60年代, 西方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处于从属于资产负债业务的地位,表外业务量占全部业务总量的比重仅为5%左右。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金融创新的浪潮,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发展迅速。

首先是表外业务规模迅速发展。以美国银行业为例,该国花旗、美洲等五大银行集团1985年表外业务活动量近6000亿美元,而同期表内业务总资产为5300亿美元,总资本为250亿美元,表外业务量已经超过表内业务总资产,表外业务与其总资本之比为24∶1;1988年五大银行集团表外业务总量已达2.2万亿美元,而同期它们资产负债表项下资产总和为7800亿美元,资本总和为450亿美元,表外业务分别是表内资产和资本总和的3倍和49倍;年中表外业务增长速度年平均高达542%,而同期表内资产年均增长仅为9%,资本总额年均增长216%。另外日本商业银行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展表外业务以来,表外业务每年以40%左右的速度增长。

其次,表外业务收入占银行净收入迅速增长。80年代末9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从表外业务获得的收入已成为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基本与表内业务收入持平,有的甚至超过了表内业务收入。据有关资料介绍,1992—1993年,瑞士银行表外业务盈利占其利润的60—70%;1992年,德国银行表外业务收入为302亿马克,占总利润的62%;法国银行表外业务收入是总利润的77%。

由此可见, 表外业务不仅已成为国际性大商业银行与表内业务同等重要的业务,是银行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且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发展的趋势之一。

(二)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迅速发展的原因

1.内因:商业银行内在本质所产生的追求利润的动力

现代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生产力高度发达,交换关系和金融关系日益复杂并已渗透于全部经济生活,一方面导致银行从传统的资产业务中获取的收入日益减少,迫使银行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却使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有了肥沃的土壤和广阔的空间。特别是经济货币化向金融化发展之后,许多新的表外业务需求随着金融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产生,这对商业银行是一种难得的发展机遇,因为每一种新的需求都意味着有潜在的市场或客户,都存在着盈利来源。

商业银行通过新的表外业务发展可获得较高的规模经济报酬。银行开办表外业务的“生产”成本低,利润丰厚。因为表外业务具有“或有的”的性质,很多情况下,银行无需动用营运资金而获得承诺费、担保费、期权费等收益。如在承诺类表外业务中,如果客户最终没有向银行提出借款的要求,那么银行无需动用营运资金而获得承诺费。在担保类业务中,如果买主不爽约,或者在金融衍生工具类表外业务中,如果汇率、利率的变动在有利银行的范围内,结果也是如此。因此,银行能否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提供表外业务,对于承诺、担保类,关键在于银行能否最低限度地保留应付或有负债所需的备付金,从而把机会成本降至最低。这取决于银行预测客户将来需求状况或违约的概率的能力。对于金融衍生工具类表外业务,则取决于银行预测未来利率、汇率水平的能力。更进一步地说,关键在于银行管理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的水平,包括风险的预测、风险资产的定价、风险的规避与控制。

2.外因:是指来自外部经营环境及其竞争的压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银行客户对表外业务的需求剧增

本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利率、汇率变动加剧,波幅增大,人们渴求能规避转移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的金融工具。于是,金融期货与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应运而生,金融衍生工具类的表外业务有了广阔的市场。首先,从承诺类表外业务的需求看,随着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之间生存发展的竞争加剧,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资金需求的额度、时间也难以预知,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流动性风险;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企业如果不为不确定的生产经营活动预先筹资而事后筹资,必将面临着利率风险,导致筹资成本增加。为避免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客户迫切要求银行向其提供贷款承诺。其次,从对担保类业务的需求看,随着企业经营的综合化、多角化和国际化的加深,交易双方关系的复杂多变性、信息不充分性和非对称性成了现代市场经济的常态,商品卖主远远比不上银行更能洞悉其客户(买主)的资信状况,尤其是在国际贸易中。因此,客户迫切需要通过银行提供的担保业务来消除日益增长的信用风险。存在开展表外业务金融的内在驱动力

(2)非银行机构间的竞争加剧

二战以后,西方各国对商业银行经营的限制较严,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限制却放松,这就使得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在50年代大量出现。非银行金融机构利用对其利率限制相对于商业银行较松的优势,以变相提高利率的手段从商业银行夺走了大量存款。而通货膨胀和旺盛的资金需求又使得美国联邦基金市场和欧洲货币市场的利率不断上升,加上货币市场相互基金等金融工具的出现使得小额存款者也有了间接投资货币市场的机会,从而商业银行的存款又大量地流向了货币市场。而金融市场趋向完善发达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筹资者便乐于绕过银行,直接从金融市场以较低成本融资。其结果是银行的存贷业务日渐缩小(所谓“脱媒”现象)。这种不公平的竞争使商业银行的存款大量流失,严重地影响了贷款业务的开展,商业银行传统的利润来源———借贷利差也大为降低。

最近几年来,不仅各种非银行机构介入商业银行贷款资产业务领域,而且由于电脑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传统式分行网络在金融服务传递渠道中的作用减弱,通讯公司和软件公司也可参与银行业务,一些国家的制造商和零售商通过内部银行直接向消费者提供消费信贷和信用卡产品,争夺银行部分零售服务客户。激烈竞争使商业银行传统的负债业务与资产业务分流,营业收入渠道收窄,存贷款业务量相对比重、利差收入和盈利水平下降。例如美国银行体系持有的资产占美国金融资产的比重从五十年代的75%降至近年的25%;德国银行业的平均资本收益率从1984年的21%降至近年的11.8%,三大银行的资产收益率从1991年的0.95%降至1994年的0.79%;西班牙的商业银行平均资产收益率从1990年的1.53%降至1995年的0.69%,同期平均资本收益率从10%降至5%。为了弥补利差收入的损失,商业银行便积极寻求其他的收入来源,开展既不直接运用银行自身资金,又能为银行带来手续费收入的表外业务,就成了商业银行在上述不利的竞争环境下增加利润的有效选择。

(3)银行同业间的竞争

随着传统的存贷款、资产负债业务发展的空间越来越有限,为求得生存和发展,西方各国商业银行开始调整其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开始在更高的层次上展开竞争。由以往注重外延式发展的战略转变为注重内涵式发展的战略;由以往以贷款等资产规模扩大作为增加盈利的主要手段,转变为资产、负债业务与表外中间业务并举、不断提高表外业务收入占比、获取规模经营效益的目标。不仅重视运用货币资金资源,开展传统的存贷业务,而且充分挖掘和利用机构网络、专业人才、科技知识、先进设备、市场信息、商誉信用等经营要素之潜能,拓展新兴的表外业务,以达到边际利润最大化。另外,由于融资方式多元化,金融市场上直接融资比重上升,公司、企业和私人客户客观上也需要银行扩展、延伸中介职能,为其提供多功能的服务。商业银行进行表外业务创新不仅符合这一趋势,满足客户需求,而且拓展了业务经营空间和盈利渠道,符合集约化经营战略目标。

(4)金融监管的强化

金融监管从两个方面促进了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一方面,各国金融当局对银行都有一系列的严格的监督制度,特别是近年来,国际上普遍适用的管制措施也不断出现, 如巴塞尔协议中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资产风险系数管理的规定,这就限制了银行扩大业务的能力,因此银行势必要千方百计在遵守管制的前提下,不增加资本以扩大业务,提高资本收益率;另一方面,因表外业务发展太快,金融当局尚来不及准确评价其风险及可能产生的影响,因而尚无明确的管理方针和措施,宽松的环境孕育了表外业务。当然,随着表外业务的发展和表外业务风险的加大,对表外业务的国际金融监管也迅速发展。例如在1987年12月,西方10国中央银行巴塞尔委员会就开始探索对表外业务进行有效监管。实践上证明表外业务监管能保证银行机构的稳定,从而使银行表外业务健康快速发展。

(三)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特点

下面我们将从业务内容、科技含量、专业人才、风险监管等几个方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进行考察和分析,可以概括出如下走势与特点:

第一,表外业务内容异彩纷呈。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金融衍生产品的广泛应用。传统的金融产品主要有三类:债务或利率,外汇或汇率,股票或股价指数;金融衍生产品也可概括为三大类:期货(Futures)、期权(Options)和掉期(Swap),但是金融工程师却可以在这些基础上,通过各种派生技术进行组合设计,构造出品种繁多,特性各异的金融衍生产品:

首先,衍生产品与传统基础工具组合,如期权衍生产品与基础工具可以衍生出货币期权(Currency Options)、利率期权(Interest Rate Options)、指数期权(Index Options)等亚品种衍生物,而像指数期权这一门类,在美国就又有石油指数期权、金银指数期权、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期权等形形色色、数不胜数的品种;

其次,衍生产品之间再组合,构造出“再衍生工具”,例如期货和期权组合构造出“期货期权”(Future Options),掉期与期权组合构造出“掉期期权”(Swaption)。

另外,金融衍生产品自身也可以通过设定一些附加行使条件,改变个别参量和性质,衍生出许多再衍生产品,比如“两面取消期权”(Binary double barrier knock out option)、“走廊式期权”(Corridor Option)、“彩虹期权”(Rainbow Option)等,这些不但使业外人士如堕云里雾中,就是专业人士也经常看不懂。

第二,表外业务科技含量高。

以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成果的开发和广泛运用为标志的当代新科技革命,不仅改变了金融观念和金融运作,而且直接推动了表外业务创新,掀起了一场商业银行功能革命,使金融发展进入一个更高层次和阶段。西方商业银行电子化经过了几个阶段: 最初是以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操作,大批量、高速度地处理统计、记帐、转账、支票等业务,使资金转移和业务处理实现了电子化;

紧接着是对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外业务实行联机作业,各银行通过通讯线路将主机、分级和终端机联为一体,对存款、贷款、票据、汇兑、结算、代理、信托等业务进行综合营运,使银行经营管理实现了电子化;

而后是实现银行各管理部门的电脑自动化服务;近年建立电脑自动转账网络和金融信息高速公路,通过全国性和世界性的银行电脑网络,把银行、企业、家庭、市场联为一体,完成各种金融业务和金融交易,实现了金融活动的电子网络化。西方新技术革命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使银行业务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它改变了传统的业务处理手段和程序,存、贷、汇、取、证券买卖、市场分析、行情预测均通过计算机处理,电子化资金转移系统、电子化清算系统、自动付款系统等金融电子系统的创建,形成了国内外纵横交错的电子化网络,资金的调拨、转账、清算、支付和金融、经济信息的传递、储存、记录、分析等都可通过电脑完成。

新科技成果的运用,大大降低了表外业务创新的平均成本,有利于发挥创新的规模效益优势;新科技成果的运用,不仅可以使银行迅速提高经营效率和业务处理能力,还能开辟新的资金来源或业务机会,创造出新的市场,给银行家提供寻求新的潜在收益的机会和途径。因此,西方商业银行十分重视并大力推广运用高新科技。

第三,表外业务专业人才出类拔萃。

由于大部分表外业务,尤其是融投资中介和金融衍生工具等业务,均具有高科技、高智力、高风险的性质,必须涉及专深的业务知识和丰富的操作经验,因此,西方商业银行都很重视培养和拥有一大批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如蜚声国际的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和西蒙兄弟(Salmon Brother)等西方国家投资顾问公司,主要任务是寻求公司并购机会、定价和融资;公司改组和资本结构的改变等,其所提供的咨询服务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成果,因而,必须具备强烈的现代人才观,把高素质人才视为商人银行业的立足之本,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近乎苛求和完满。其专业人才结构包括:

⑴开拓型人才。主要从事收购机会确认、目标企业评估、收购战术策划、交易成本拟定等全面的收购战略研究,促使企业资产重组,社会可支配资源向高效企业集中,企业经营向新方向开拓进取。

⑵分析型人才。主要从事业务组合和市场一般战略分析;作为战略选择的收购分析;不同收购类型的价值创造分析和收购的价值链分析;跨国收购的障碍分析等,从而对收购的目标公司作出审慎分析和评价。

⑶创造性人才。主要从事融资方式创新和并购产品创新,通过科学的创造性思维,对研究对象提出具有突破性、超前性和预见性的认识。

⑷工程型人才。主要工作是正确运用金融组织、金融工具和金融工艺方法,创造性地解决公司理财、金融交易、风险管理等金融工程应用中融投资服务问题。⑸复合型人才。主要从事各种经济金融现象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研究。必须具备全面深厚的经济理论素养、哲学素养和文化素养。西方国家商业银行所拥有的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专门人才在金融领域的创造性思维劳动,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推进到一个崭新的时代。

第四,表外业务风险监管毫不松懈。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在积极开拓表外业务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并注重该项业务的风险性及其强化管理的重要性。表外业务曾被视为不形成资产负债的安全性业务,但是现在其风险性逐步显露出来。在表外业务创新中涌现出许多新型表外业务,如借款承诺、借款担保、备用信用证、备用信贷安排、期货、期权、掉期等衍生金融交易,这类业务因收益可观、灵活性强、管制相对宽松等优势,在商业银行业务中的比重日渐提高。

表外业务虽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中,但其随时都可转化为真实负债或资产,故同样存在清偿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结算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担保、承诺和金融衍生工具等涉及或有负债、或有资产,以及与利率、汇率相关的或有项目,在表外业务中占据很大比例。这类创新型表外业务出现的本意主要是减少或回避金融风险,但大量的过度投机使之成为新的风险滋生地。其风险的最大特点是潜伏性、杠杆性强,一般不反映在表内,但这些潜在风险因交易量倍增而累积,随时可能转化为现实风险,一旦爆发出来就会给金融业造成巨大损失甚至致命打击。

巴林银行倒闭等金融**,为各国商业银行和监管当局敲响了警钟:防范金融风险不可存在丝毫侥幸和懈怠!为了有效地控制和管理表外业务风险,1988年6 月的《巴塞尔协议》对各种表外资产统一规定了风险转换系数,从而在性质上将表外资产转换成与表内资产一致的资产。西方各国在依据《巴塞尔协议》调整自身资本充足率的同时,亦纷纷提出根据其它性质的风险而作出的资本标准。对表外(表外)业务的风险监管日趋于严密和严格。

第五篇:作业-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的联系区别

关于中间业务于表外业务的联系区别

一 国内的解释

(一)中间业务包含表外业务

中国人名银行发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里定义中间业务为: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该规定将中间业务划分为九中:1.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包括国内外结算业务;2.银行卡业务,包括信用卡和借记卡;3.代理类中间业务,包括代理证券、代理保险、代理金融机构委托、代收代付等;4.担保类中间业务,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备用信用证、各类银行保函等;5.承诺类中间业务,主要包括贷款承诺业务;6.交易类中间业务,如远期外汇合约、金融期货、互换和期权等;7.基金托管,如封闭式或开放式投资基金托管;8.咨询顾问类中间业务,如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9.其他类中间业务,如保管箱业务等。

中央银行制定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里定义表外业务为: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银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改变损益的业务。并将表外业务划分为三大类别:1.担保类,2.承诺类,3.金融衍生交易。

因此,不难看出,根据中央银行的对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分类,表外业务的三种类型包括在中间业务里,也就是说,中间业务包括表外业务。

(二)表外业务包括中间业务

根据中央银行对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定义:相同的是:两者都不在资产负债表内。不同的是:前者形成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后者可能会改变损益,一项业务要么给银行带来收益要么给银行带来亏损,非利息收入自然归属于收入。因此,可以简单推理得中间业务属于表外业务。

二 国际观点

国际上并没有“中间业务”这一说法,中间业务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词汇,“表外业务”是一个舶来词,国际银行届在谈到资产、负债业务以外的业务时,往往用“表外业务”的说法。巴塞尔委员会将表外业务划分为四种即:1.银行提供的各种担保,包括传统的对偿还贷款担保、跟单信用证担保、票据承兑担保、追索权担保、追索权债券转让、附属机构的融资支持等;2.贷款和投资的承诺业务,其分为可撤销和不可撤消两种,前者有贷款限额和透支限额,后者主要有循环贷款承诺、回售与回购协议、票据发行便利、循环包销便利、发行商业票据等,对于不可撤消承诺,银行在法律上负有责任;3.金融创新工具,包括外汇期货业务、货币利率互换、金融期货与期权合约、远期利率协议、外汇及证券各种指数、其他资产的期货与期权、组织辛迪加贷款等;4.利用人力、技术设备等资源为客户提供中介服务,包括现金管理、计算机服务、金融投资和经济信息咨询服务、托管、代理收付、代理保险、物业策划、遗嘱执行与遗产承办、住房买卖、股票投资的中介服务、旅游服务等。

从中可以看出,巴塞尔委员会所界定的表外业务与我国中央银行界定的中间业务基本一致。国外在解读我国央行制定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时,定义“中间业务”为“创造非利息收入的表外业务”(“The Provisonal Regulations : on Intermediary Business of Commercial Banks were promulgated by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on june 21,2001.They came into force on the same date.” Intermediary business “is defined in the Regulations to be off-balance-sheet business that creats non-interest income.”)。

三 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的角度

中间业务,即银行以中间人身份参与的业务,是为顾客提供服务的第三方,强调银行在业务中的角色。表外业务,是从会计角度界定的。两者的出发点不同,因此有交叉重叠。本人认为,为了消除分歧,可以在论述相关问题时,对自己所认为的中间业务或表外业务以注释的形式加以解释说明。当然更方便的做法是对两者各方达成一致的认识或统一界定。

由于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参与的国际经济金融往来也越来越多,势必要做好与国际金融界的接轨,那么在此细节问题上,就应当仔细研究。本人认为,同时并存“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并无必要。《中国人民银行2001年第五号令》规定,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包括两大类:不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即一般意义上的金融服务业务,和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即一般意义上的表外业务。而国际上认为表外业务包括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和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表外业务。可见,我国中间业务等同于国际上的表外业务。

参考文献:1 王晓亮《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的辨析》载于2008年4月第30卷第一期《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王杰、张金胜、乔香兰《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辨析》载于2006年5月《商业现代化》(下旬刊)总第46期。

市场营销072 朱慧 2111207228

下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有什么区别?word格式文档
下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有什么区别?.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七章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

    第七章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 (一)不定项选择题: 1.表外业务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是———— A 高杠杆作用 B 流动性强 C 透明度高 D 盈利性好 2.备用信用证业务通常涉及到三方当事人......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研究

    21.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研究 ---写作提示:本题不要写成中间业务。需要搞清楚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区别;要多写现状,多分析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会计处理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会计处理 (2010-10-22 21:28:59) 【摘 要】本文根据国际通行的银行表外业务定义,详细分析了表外业务的特征,并结合我国银行表外业务现状总结了其会计处理的......

    影子银行 表外业务 中间业务 介绍5篇

    影子银行,又称为影子金融体系或者影子银行系统(Shadow Banking system),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所出现的一个重要金融学概念。2011年4月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对“影子银行”作了严......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定义与分类(大全)

    表外业务定义与分类 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记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增加银行收益的业务。 一、表外业务按其业务内容可分为: 1......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 中国人民银行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及其他有关......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 发布日期:2009/9/1210:37:55来源:[决策与信息]作者:[吴波] 摘要: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银行业发展的重点。从发展规模看,不......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表外业务管理研究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管理研究 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与表外业务管理 二、国内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管理实践 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管理的理论研究 四、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管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