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农业保险机制的完善
浅谈我国农业保险机制的完善
浅谈我国农业保险机制的完善
摘要: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缓慢、规模较小、范围过窄、农业风险分散机制不成熟,致使农民遭受自然灾害损失后得不到有效补偿。解决这类问题,应从政府、保险公司、农民三方面入手来改善农业保险的内外部环境。政府应提供强有力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推广相互制保险公司,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建立健全再保险机制,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保险发展。
关键词:农业保险;农业问题;农业政策
1.引言
农业是脆弱的产业,农业的产业特性决定了农业在保险和风险管理上的巨大市场。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虽然人类在抵御自然灾害的手段和技术上日益增多,能力也不断强化,但在全球生态环境和气候变迁的逐渐恶化下,自然灾害产生的强度和频率却是不断的加剧。并且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广泛化、区域化、专业化进展的增快,投入农业生产资金的增加,农业生产的风险不但日渐扩大,还呈现出越来越集中的态势,农业自然灾害的破坏程度、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稳定关系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而农业保险是分散农业风险、保障农业生产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农业保险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尤为重大。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质,使其面临着多方面的风险,尤其是以洪涝灾害和病虫害等为代表的自然灾害最为常见且影响巨大,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制度体系,对于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2.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
[1]农业保险费用较高与农民承担不起
农业保险费率是根据农业风险发生频率和损失程度厘定的。因为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损失程度要大于普通财产保险,所以农业保险的费率必然大大高于普通财产保险费率。一般最低的费率也在2%左右,高的则达15%—20%。中国农民在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要购买比普通财产保险价格高上许多的农业保险,确实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2]农民对政府救济依赖程度较高
政府对农业自然灾害一直实行直接巨灾救济制度。到20 世纪90 年代,国家用于农村的救济费用年平均超过20 亿元。政府巨灾救济制度虽然对灾后农民的生活保障起了积极作用,而且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但是也由此使农民认为投保毫无必要,反正遇到自然灾害政府会给予救济。自己投保不仅要承担保险费,而且得到的赔款不一定就比政府救济金多,甚至可能因为自己投保之后,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反而得不到政府的救济。
[3]农民保险意识薄弱
我国农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观念相当深厚,风险意识淡薄,尤其是农业欠发达地区,农民的温饱问题还未得到解决,更谈不上购买保险了。而且大多数农民存在侥幸心理,甚至有部分农民认为农业保险是农村“乱收费”的项目之一,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应该免除。所有这些薄弱的保险意识导致的最终结果是农民缺乏消费保险的内在需求,使得农业保险在市
浅谈我国农业保险机制的完善
场拓展中处于困境。
[4]农业保险赔付率较高
农业本身受自然、市场因素影响较大,况且农业保险点多、面广、理赔工作复杂等诸多因素导致保险公司承包的业务危险率相对集中、赔付率高。据资料统计,1982~2006 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96.94 亿元,累计赔款支出88.48 亿元,简单赔付率达84.9%,再加上其他费用,平均综合赔付率超过120%,大大高于国际上70%的临界点。农业保险成为各险种中赔付率最高的险种。因此,农业保险的高赔付率使大多数保险公司无力经营,这是造成保险公司减少农业保险供给的一个重要原因。
[5]农业保险经营难度较大
农业生产的特性决定了农业保险经营的难度。一方面,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在农业保险中普遍存在。由于农业风险的地域和个体差异性比较大,加之保险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农民小农意识的影响,使得农业保险经营中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更为严重。另一方面,农业保险理赔难度大。农业生产面临着各种不同的自然风险,而且风险比较复杂,要正确估测损失程度极为困难。它不仅需要极强的专业知识,还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这使保险公司难以正确把握,从而带来了极大的经营风险。
[6]农业保险的再保险机制尚未建立
再保险是指保险人为了减轻自身承担的保险责任而将其不愿意承担或超过自己承保能力以外的部分保险责任转嫁给其他保险人或保险集团承保的行为。农业风险损失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易分散,很容易形成农业巨灾损失,由于各农业保险经营主体承保能力十分有限,客观上需要强有力的再保险支持。但是,我国农业保险的再保险机制尚未确立,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业再保险需求。
[7]农业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立法尚处于理论探讨阶段,尚未建立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律或相关的农业保险实施条例。我国现行的保险法主要是规范和保障商业性保险公司的经营行为,而农业保险是政策性险种,与商业保险的经营目标有区别,现行的保险法无法指导农业保险的发展。农业保险立法滞后给农业保险发展带来的负效应,已经成为农业保险继续开展的巨大障碍。
[8]实施巨灾救济制度处理方式过于直接
我国政府总体上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不够,大多数实施的措施就是直接的灾害救济。尽管政府的灾害救济在减轻农民损失和稳定社会等方面有一定作用,但是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依靠政府财政救济转移巨灾风险的作用十分有限,也存在一些弊端。这种单一的、事后财政补助的农业灾害救助模式极不稳定,难以有效分散风险和充分体现公平的原则。
3.解决我国农业保险存在问题的对策
[1]推广相互制保险公司
相互制保险公司是由所有参加保险的人合作成立的法人组织。相互制保险公司的出资人就是投保人,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由其选举出董事会作为经营决策和执行机构,选举出监事会作为公司运营的监督机构;董事会选聘的经营管理层作为公司的经营机构。这样的组织架构,适应了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有利于公司经营和发展,有
浅谈我国农业保险机制的完善
效地保障了投保人的利益。相互制保险公司是非营利组织,其经营方式是由会员事先缴纳基金,并按时缴付保险费,但仅负有限责任;相互保险公司经营如有盈余,完全由会员共享,或分别摊还,或拨作公积金;会员兼具投保人与保险人双重身份;公司没有股东,经营目的是为参加该组织的投保人谋取福利。相互制保险公司具有以下优点:涉及政策性保险领
域,使得相互保险公司更能够发挥“准公共产品”的社会效益;非营利性可以提高运营效率,发挥财政补贴的最佳效果;相互保险公司降低农业保险的运营成本,控制道德风险;互助组织还可以起到防灾减损的作用。在农业保险风险高、赔付高、农民支付能力差的情况下,选择带有合作经济性质的农业相互保险是十分适当的。
[2]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随着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急需健全的法律体系予以保障,法律条文的明确界定和法律系统化是农业保险制度立法支持的基本体现。通过严肃的法律、法规,明确国家办理农业保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建立起规范的农业保险市场,保证国家对农业扶持政策的贯彻落实,并调节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3]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
政府应建立农业保险的初始资本和准备基金,给予保险公司必要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以及给予农民贴,实行税收减免,以弥补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亏损;另一方面,对农民给予保费补贴,增强其对农业保险的投保购买能力,以增加其对农业保险的需求。这样既能缓解保险公司以盈利为目标和农业保险的非盈利性的矛盾,又能一定程度上的解决农民因经济条件而无法参加农业保险的问题。
[4]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农民的收入水平是提高农业保险有效需求的根本因素。如果农民连温饱问题都未解决,农民就不会购买农业保险,何况农业保险的价格还要远远高于普通财产保险。因此,要想把对农业保险的潜在需求变成有效需求,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惟此,农民的投保能力才会提高,才会有农业保险的兴旺。
[5]建立健全再保险机制
再保险机制是通过保险人的投保行为,寻求投保人之外的组合分散系统性风险。政府应该通过增加再保险主体、选择恰当的再保险方式以及由国家财政投资成立中国农业再保险公司作为最后的再保险人等多种方式建立健全的再保险机制。从而分散农业保险的风险,从根本上维护保户的利益及农业保险经营的稳定性。
[6]加强对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
保险公司和政府部门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农业保险作用的宣传,提高农民的风险意识,引导农民认识到农业保险是转移分散风险的重要途径,懂得投保、索赔、防灾防损等保险知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农业保险,防止农民走向不信任保险和依赖保险的两个极端,从而解决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问题。
[7]推动巨灾风险证券化
巨灾风险证券化的实质是借助证券工具从资本市场获取大量资金,并通过将风险转移至资本市场的方式扩大承保能力。其主要功能不仅在于风险转移,更重于风险融资。这样做不仅可以解决承保巨灾风险资金短缺的问题,增强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而且能够将传统意义上不可保的风险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转移,扩大保险经营范围。这样既可满足投保人风险转嫁
浅谈我国农业保险机制的完善
需求,又可满足资本市场投资人的投资需求。
[8]积极培养农业保险专业人员
农业保险的专业性很强,要推动农业保险事业的发展,就必须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训,提高业务经营管理水平,建立中国农业保险人才队伍。首先,应适当提高农业保险从业人员的待遇。其次,加强公司专业人才的引进,从有关大专院校吸收或委托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最后,加强在岗职工培训与管理,并进行定期考核,提高现有农业保险工作人员的业务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
4.太仓温氏养鸡保险:农业保险制度运行的案例分析
太仓温氏养鸡保险是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太仓支公司(以下简称太保公司)与太仓广东温氏家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温氏公司)合作开办的一种养鸡保险(以下简称温氏养鸡保险),是2007年太仓市推出了该市重点政策性险种。太仓温氏公司采取“公司+ 农户”的经营模式,实行从育种制种到种苗生产、饲料加工、动物防疫、饲养管理服务和产品销售等产业链全程管理,工厂化的养鸡车间建在农民家里,养殖户负责其中的养殖环节。具体到太仓温氏公司的养鸡业务,养殖户向温氏公司交纳一定的周转金后,公司向养殖户提供鸡苗、饲料、药物、疫苗等,并负责技术指导。养户负责养殖的场地、设施和劳动力,以及到公司指定地点领取物资等所需费用。鸡苗养大后,成品鸡由温氏公司负责按合同预定价格回收。对每家养殖户而言,交付成品鸡的价值扣除之前领取的鸡苗、饲料、药物、疫苗等物资价值即为养鸡收益。为转移养殖户的养鸡风险,稳定农民的养鸡收益,2007 年太仓市政府决定将养鸡保险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对养殖户投保养鸡保险进行财政补贴。太保公司主动与温氏公司联系,经过磋商,双方达成了养鸡保险业务合作协议。另据温氏养鸡保险的有关政策文件,每只鸡应交保费0.30 元,苏州和太仓两级财政给予补贴0.18 元/只,养户理论上应交纳0.12 元/只,但保险公司和温氏公司给予养户优惠,养户实际只交纳0.02 元/只,温氏公司为养户补贴0.02 元/只,所以太保公司实际收取0.22 元/只。保险公司承担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等造成的损失。一旦发生保险合同约定的风险事故,根据鸡龄不同进行赔偿,几年来,太仓温氏保险承保的鸡只数量和保险金额稳步增长,太保公司与温氏公司合作的养鸡保险业务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太仓温氏养鸡保险,创造了一种有关各方共赢的良好局面。首先,由于政府的补贴,养殖户乐于投保,能以较低的保费获得风险保障,养户的养鸡收入预期较稳定。其次,实现了其根据本地养鸡业繁荣的实际,开辟新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惠及广大农民的政策目标,政府实现了“以工补农”的政策意图;再次,太保公司借助于温氏公司“公司+农户”业务模式,顺利地获得了大量的客户,省去了大量的组织成本,开拓和发展了保险业务。最后,温氏公司由于与太保公司的合作,消除了养殖户在养鸡风险方面的后顾之忧,从而稳定和扩大了其养鸡业务,其雄厚的养鸡市场供给能力得以释放,并凭借其技术、管理和市场网络方面的实力和优势获得可观的利润。
参考文献
[1]李琴英.我国农业保险及其风险分散机制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7):48-52.浅谈我国农业保险机制的完善
[2]梁敏.论相互保险制度在农业保险中的适用性[J].农业经济,2007,(2):10-12.[3]黄英君.中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变迁与创新[J].保险研究,2009,(2):52-58.[4]庹国柱,王国军.中国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制度保障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5]江生忠,王成辉.论相互制保险公司在中国的发展[J].保险研究,2006,(10):14-17.[6]刘降斌,我国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2008,(6):05-12.[7]姚海明,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建立与完善机制研究--以苏州市为例,2005
第二篇:浅谈农业保险机制的完善
浅谈我国农业保险机制的完善
浅谈我国农业保险机制的完善
摘要: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缓慢、规模较小、范围过窄、农业风险分散机制不成熟,致使农民遭受自然灾害损失后得不到有效补偿。解决这类问题,应从政府、保险公司、农民三方面入手来改善农业保险的内外部环境。政府应提供强有力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推广相互制保险公司,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建立健全再保险机制,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保险发展。
关键词:农业保险;农业问题;农业政策
1.引言
农业是脆弱的产业,农业的产业特性决定了农业在保险和风险管理上的巨大市场。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虽然人类在抵御自然灾害的手段和技术上日益增多,能力也不断强化,但在全球生态环境和气候变迁的逐渐恶化下,自然灾害产生的强度和频率却是不断的加剧。并且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广泛化、区域化、专业化进展的增快,投入农业生产资金的增加,农业生产的风险不但日渐扩大,还呈现出越来越集中的态势,农业自然灾害的破坏程度、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稳定关系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而农业保险是分散农业风险、保障农业生产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农业保险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尤为重大。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质,使其面临着多方面的风险,尤其是以洪涝灾害和病虫害等为代表的自然灾害最为常见且影响巨大,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制度体系,对于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2.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
[1]农业保险费用较高与农民承担不起
农业保险费率是根据农业风险发生频率和损失程度厘定的。因为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损失程度要大于普通财产保险,所以农业保险的费率必然大大高于普通财产保险费率。一般最低的费率也在2%左右,高的则达15%—20%。中国农民在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要购买比普通财产保险价格高上许多的农业保险,确实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2]农民对政府救济依赖程度较高
政府对农业自然灾害一直实行直接巨灾救济制度。到20 世纪90 年代,国家用于农村的救济费用年平均超过20 亿元。政府巨灾救济制度虽然对灾后农民的生活保障起了积极作用,而且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但是也由此使农民认为投保毫无必要,反正遇到自然灾害政府会给予救济。自己投保不仅要承担保险费,而且得到的赔款不一定就比政府救济金多,甚至可能因为自己投保之后,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反而得不到政府的救济。
[3]农民保险意识薄弱
我国农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观念相当深厚,风险意识淡薄,尤其是农业欠发达地区,农民的温饱问题还未得到解决,更谈不上购买保险了。而且大多数农民存在侥幸心理,甚至有部分农民认为农业保险是农村“乱收费”的项目之一,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应该免除。所有这些薄弱的保险意识导致的最终结果是农民缺乏消费保险的内在需求,使得农业保险在市
场拓展中处于困境。
[4]农业保险赔付率较高
农业本身受自然、市场因素影响较大,况且农业保险点多、面广、理赔工作复杂等诸多因素导致保险公司承包的业务危险率相对集中、赔付率高。据资料统计,1982~2006 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96.94 亿元,累计赔款支出88.48 亿元,简单赔付率达84.9%,再加上其他费用,平均综合赔付率超过120%,大大高于国际上70%的临界点。农业保险成为各险种中赔付率最高的险种。因此,农业保险的高赔付率使大多数保险公司无力经营,这是造成保险公司减少农业保险供给的一个重要原因。
[5]农业保险经营难度较大
农业生产的特性决定了农业保险经营的难度。一方面,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在农业保险中普遍存在。由于农业风险的地域和个体差异性比较大,加之保险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农民小农意识的影响,使得农业保险经营中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更为严重。另一方面,农业保险理赔难度大。农业生产面临着各种不同的自然风险,而且风险比较复杂,要正确估测损失程度极为困难。它不仅需要极强的专业知识,还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这使保险公司难以正确把握,从而带来了极大的经营风险。
[6]农业保险的再保险机制尚未建立
再保险是指保险人为了减轻自身承担的保险责任而将其不愿意承担或超过自己承保能力以外的部分保险责任转嫁给其他保险人或保险集团承保的行为。农业风险损失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易分散,很容易形成农业巨灾损失,由于各农业保险经营主体承保能力十分有限,客观上需要强有力的再保险支持。但是,我国农业保险的再保险机制尚未确立,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业再保险需求。
[7]农业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立法尚处于理论探讨阶段,尚未建立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律或相关的农业保险实施条例。我国现行的保险法主要是规范和保障商业性保险公司的经营行为,而农业保险是政策性险种,与商业保险的经营目标有区别,现行的保险法无法指导农业保险的发展。农业保险立法滞后给农业保险发展带来的负效应,已经成为农业保险继续开展的巨大障碍。
[8]实施巨灾救济制度处理方式过于直接
我国政府总体上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不够,大多数实施的措施就是直接的灾害救济。尽管政府的灾害救济在减轻农民损失和稳定社会等方面有一定作用,但是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依靠政府财政救济转移巨灾风险的作用十分有限,也存在一些弊端。这种单一的、事后财政补助的农业灾害救助模式极不稳定,难以有效分散风险和充分体现公平的原则。
3.解决我国农业保险存在问题的对策
[1]推广相互制保险公司
相互制保险公司是由所有参加保险的人合作成立的法人组织。相互制保险公司的出资人就是投保人,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由其选举出董事会作为经营决策和执行机构,选举出监事会作为公司运营的监督机构;董事会选聘的经营管理层作为公司的经营机构。这样的组织架构,适应了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有利于公司经营和发展,有
效地保障了投保人的利益。相互制保险公司是非营利组织,其经营方式是由会员事先缴纳基金,并按时缴付保险费,但仅负有限责任;相互保险公司经营如有盈余,完全由会员共享,或分别摊还,或拨作公积金;会员兼具投保人与保险人双重身份;公司没有股东,经营目的是为参加该组织的投保人谋取福利。相互制保险公司具有以下优点:涉及政策性保险领
域,使得相互保险公司更能够发挥“准公共产品”的社会效益;非营利性可以提高运营效率,发挥财政补贴的最佳效果;相互保险公司降低农业保险的运营成本,控制道德风险;互助组织还可以起到防灾减损的作用。在农业保险风险高、赔付高、农民支付能力差的情况下,选择带有合作经济性质的农业相互保险是十分适当的。
[2]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随着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急需健全的法律体系予以保障,法律条文的明确界定和法律系统化是农业保险制度立法支持的基本体现。通过严肃的法律、法规,明确国家办理农业保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建立起规范的农业保险市场,保证国家对农业扶持政策的贯彻落实,并调节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3]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
政府应建立农业保险的初始资本和准备基金,给予保险公司必要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以及给予农民贴,实行税收减免,以弥补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亏损;另一方面,对农民给予保费补贴,增强其对农业保险的投保购买能力,以增加其对农业保险的需求。这样既能缓解保险公司以盈利为目标和农业保险的非盈利性的矛盾,又能一定程度上的解决农民因经济条件而无法参加农业保险的问题。
[4]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农民的收入水平是提高农业保险有效需求的根本因素。如果农民连温饱问题都未解决,农民就不会购买农业保险,何况农业保险的价格还要远远高于普通财产保险。因此,要想把对农业保险的潜在需求变成有效需求,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惟此,农民的投保能力才会提高,才会有农业保险的兴旺。
[5]建立健全再保险机制
再保险机制是通过保险人的投保行为,寻求投保人之外的组合分散系统性风险。政府应该通过增加再保险主体、选择恰当的再保险方式以及由国家财政投资成立中国农业再保险公司作为最后的再保险人等多种方式建立健全的再保险机制。从而分散农业保险的风险,从根本上维护保户的利益及农业保险经营的稳定性。
[6]加强对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
保险公司和政府部门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农业保险作用的宣传,提高农民的风险意识,引导农民认识到农业保险是转移分散风险的重要途径,懂得投保、索赔、防灾防损等保险知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农业保险,防止农民走向不信任保险和依赖保险的两个极端,从而解决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问题。
[7]推动巨灾风险证券化
巨灾风险证券化的实质是借助证券工具从资本市场获取大量资金,并通过将风险转移至资本市场的方式扩大承保能力。其主要功能不仅在于风险转移,更重于风险融资。这样做不仅可以解决承保巨灾风险资金短缺的问题,增强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而且能够将传统意义上不可保的风险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转移,扩大保险经营范围。这样既可满足投保人风险转嫁
需求,又可满足资本市场投资人的投资需求。
[8]积极培养农业保险专业人员
农业保险的专业性很强,要推动农业保险事业的发展,就必须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训,提高业务经营管理水平,建立中国农业保险人才队伍。首先,应适当提高农业保险从业人员的待遇。其次,加强公司专业人才的引进,从有关大专院校吸收或委托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最后,加强在岗职工培训与管理,并进行定期考核,提高现有农业保险工作人员的业务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
4.太仓温氏养鸡保险:农业保险制度运行的案例分析
太仓温氏养鸡保险是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太仓支公司(以下简称太保公司)与太仓广东温氏家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温氏公司)合作开办的一种养鸡保险(以下简称温氏养鸡保险),是2007年太仓市推出了该市重点政策性险种。太仓温氏公司采取“公司+ 农户”的经营模式,实行从育种制种到种苗生产、饲料加工、动物防疫、饲养管理服务和产品销售等产业链全程管理,工厂化的养鸡车间建在农民家里,养殖户负责其中的养殖环节。具体到太仓温氏公司的养鸡业务,养殖户向温氏公司交纳一定的周转金后,公司向养殖户提供鸡苗、饲料、药物、疫苗等,并负责技术指导。养户负责养殖的场地、设施和劳动力,以及到公司指定地点领取物资等所需费用。鸡苗养大后,成品鸡由温氏公司负责按合同预定价格回收。对每家养殖户而言,交付成品鸡的价值扣除之前领取的鸡苗、饲料、药物、疫苗等物资价值即为养鸡收益。为转移养殖户的养鸡风险,稳定农民的养鸡收益,2007 年太仓市政府决定将养鸡保险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对养殖户投保养鸡保险进行财政补贴。太保公司主动与温氏公司联系,经过磋商,双方达成了养鸡保险业务合作协议。另据温氏养鸡保险的有关政策文件,每只鸡应交保费0.30 元,苏州和太仓两级财政给予补贴0.18 元/只,养户理论上应交纳0.12 元/只,但保险公司和温氏公司给予养户优惠,养户实际只交纳0.02 元/只,温氏公司为养户补贴0.02 元/只,所以太保公司实际收取0.22 元/只。保险公司承担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等造成的损失。一旦发生保险合同约定的风险事故,根据鸡龄不同进行赔偿,几年来,太仓温氏保险承保的鸡只数量和保险金额稳步增长,太保公司与温氏公司合作的养鸡保险业务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太仓温氏养鸡保险,创造了一种有关各方共赢的良好局面。首先,由于政府的补贴,养殖户乐于投保,能以较低的保费获得风险保障,养户的养鸡收入预期较稳定。其次,实现了其根据本地养鸡业繁荣的实际,开辟新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惠及广大农民的政策目标,政府实现了“以工补农”的政策意图;再次,太保公司借助于温氏公司“公司+农户”业务模式,顺利地获得了大量的客户,省去了大量的组织成本,开拓和发展了保险业务。最后,温氏公司由于与太保公司的合作,消除了养殖户在养鸡风险方面的后顾之忧,从而稳定和扩大了其养鸡业务,其雄厚的养鸡市场供给能力得以释放,并凭借其技术、管理和市场网络方面的实力和优势获得可观的利润。
参考文献
[1]李琴英.我国农业保险及其风险分散机制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7):48-52.[2]梁敏.论相互保险制度在农业保险中的适用性[J].农业经济,2007,(2):10-12.[3]黄英君.中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变迁与创新[J].保险研究,2009,(2):52-58.[4]庹国柱,王国军.中国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制度保障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5]江生忠,王成辉.论相互制保险公司在中国的发展[J].保险研究,2006,(10):14-17.[6]刘降斌,我国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2008,(6):05-12.[7]姚海明,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建立与完善机制研究--以苏州市为例,2005
第三篇: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几点建议
免费
分享
创新
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几点建议
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增强农业和农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湖北省启动了政策性水稻保险试点工作,沙洋县被列为试点县。前不久,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发现目前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农业保险开展情况
沙洋县从起开展了能繁母猪保险
试点,又新增水稻保险、两属两户农房保险试点。在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水稻保险、能繁母猪保险快速推进,两属两户农房保险顺利启步。水稻保险73.58万亩,财政保费补贴769万元,能繁母猪保险30797头,财政保费补贴147.82万元,两属两户农房保险6448户,财政保费补贴58032元。共承保水稻73.78万亩,占种植面积的97%,水稻保险财政将补贴1032.87万元。这些政策的扶持,促进了全县种、养殖业的稳定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充分准备,认真开展前期工作。
沙洋县被确定为水稻保险试点县后,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农业水稻保险调研工作。4月初,县财政局组建了水稻保险专项调查小组,一方面从农业、水利、气象、民政以及统计等部门收集相关资料,从农业条件、水利灌溉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历年农业受灾情况来充分论证农业水稻保险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在全县13个乡镇中抽取3个最具代表性的乡镇,通过发放政策宣传调查表、随机走访等形式,收集、整理出了农民对此项政策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和依据。
(二)广泛宣传,切实推动三农保险
县政府成立了三农保险领导小组,农业局、畜牧局、民政局、财政局、人保沙洋支公司等部门参加。人保财险沙洋支公司成立了农险部,并聘请了各村书记、主任、会计为协保、查勘员,宣传资料印制了30万份发放到农户手中,并在县、镇主要交通要道悬挂横幅标语,在县电视台设计滚动字幕,宣传保险政策和保险知识,让广大农民了解“三农”保险的作用,理赔程序,使之家喻户晓,增加农户保险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充分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免费
分享
创新
(三)精心组织,大力提供优质服务
政策性“三农”保险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采取政策支持与商业保险相结合的方式,有效调动农民参保、财政资金投入,保险公司承保几方面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农民防范风险的能力,完善了农村保障体系。一是严格承保。严格执行“三农”保险政策,做到应保尽保,不能有选择性保险;二是诚实守信。保险公司按要求出具保险凭证,准确及时地做好勘查定损理赔工作;三是强化监督。三农保险从承保到理赔在各村定期张榜公示,加强监督,杜绝骗赔事件的发生。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认识不足,农民缺乏投保积极性。
农民经常与农作物打交道,具有一定的生产经验,根据地理、气候的历史变化情况,一般能够预知其面临的风险,导致参保积极性不高。一是存在侥幸心理。沙洋县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大面积的自然灾害很少发生,即使财政有补贴,相当一部分农民还是不大愿意投保。二是把保险当投资。大部分农民习惯于把交纳的保费作为投资,认为参保交了钱如果没有灾害,反而增加了不必要的支出。三是认为无所谓。在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时,仍有大多数农民选择由“自己承担”或“听天由命”。目前,保险这种分散风险的管理形式还没有被农民广泛地认识和接受,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展受到影响。
(二)险种不足,与农民要求差距较大。
一是参保品种少。现在农业保险只保水稻、能繁母猪和奶牛,许多农民希望能将油料作物、水产养殖业等更多的品种纳入保险范围。二是保险金额低。目前,每亩水稻的直接投入都在300-400元,个别生产条件差的,每亩高达446元。而政策规定每亩最高200元的赔付标准,显得过低。三是赔付比例低。水稻保险每亩个人交3.5元,最多只能赔200元,赔付比例上限才57倍。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个人交15元可赔付2万元,赔付比例最高达1300多倍。四是起赔点过高。在自然灾害和病虫害达到20%或干旱达到30%的损失程度时,保险公司才履行赔偿义务。
(三)财力不足,县级财政配套压力大。
开展农业保险业务要求地方财政配套承担一定比例的保费,我省水稻保险
免费
分享
创新 的保费每亩为14元,中央和省级财政承担60%,县级财政负担15%,我县有76万亩水稻,仅此一项保险就要负担159.6万元。沙洋是一个农业大县,财政十分困难,如果配套资金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再扩大保险品种和范围将难以为继。
(四)经验不足,保险公司经营管理难。
一是保险条款制定难。目前适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需要的险种条款太少,且相关法制建设滞后,农业保险法律保障体系薄弱,现行的《保险法》与农业保险方面的问题不相适应,在制定保险条款时比较困难。
二是保险公司展业难。由于农业保险目前尚处于试点阶段,开办的时间不长,大多数农民对农业保险不了解、不熟悉,保险公司直接面向农民开展业务效率较低,必须依靠政府职能部门和乡镇、村组等基层组织才能开展业务,展业困难且成本高。
三是定赔理赔工作难。农业保险的标的都是有生命的动植物,标的价格在不断变化,赔付应根据灾害发生的价值计算,但要正确估测损失程度,预测未来的产量、产
品质量以及产品未来的市场价格很不容易。
四是道德风险防范难。农业保险的保险利益是一件难以事先确定的预期收益,其标的农作物、畜牧产品的生长、饲养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管理、照料,因此农业灾害损失中的道德风险因素难以分辨。
五是专业技术人才少。农作物保险的专业性很强,要求保险公司和人员既要掌握娴熟的保险经营技术,又要掌握广泛的农业技术(包括育种、土壤、耕作、植保、畜牧、畜禽疾病防治等)知识,目前具备条件的专业技术人才极度匮乏,影响了保险业务的顺利开展。
三、推进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建议
(一)加大政府引导宣传力度。
农业保险作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地提高对农业经营者的救济能力,减少农民的经济损失,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加强对农业保险工作的宣传,让广大农民真正了解和懂得国家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意图,学习和运用“保险”这一经济手段转移风险,促进他们积极参加保险。
免费
分享
创新
(二)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目前农业保险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政府与经办机构在开展农业保险中的责任、配套制度以及与其他惠农政策的衔接等尚不明确。建议尽快出台农业保险相关法律法规,对农业保险的性质、费率水平、保障范围、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组织机构与运行方式、保险公司责任、财政补贴方式等,作出明确规定,确保农业保险工作健康推进。
(三)调整农业保险试点方案。
一是提高保险赔付标准。近年来,农资价格不断上涨,我县每亩水稻的平均投入已达到345元,200元的赔偿标准太低。建议政策制定机关在制定政策时,适当调整赔付标准。
二是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兼顾各方利益的前提下,加强农险产品的开发创新,扩大保险范围,丰富保险内容,提供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逐步满足农民的需要。
三是减免困难群体保费。对贫困乡镇、贫困村,尤其是贫困户、五保户、烈军属家庭等,应该采取更优惠的政策。比如,这类群体的农业保险费用,由政府全额负担。
(四)成立较固定的工作组织。
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要协调多方利益,涉及面广,政策出台难度大,靠单个职能部门难以完成。而且,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营管理、展业理赔、防灾防损和产品费率核定等工作,需要跨部门、跨学科的多种数据、资料和技术的研究积累,需要各方完善统计体系,共享数据资料,联合研究。因此,建议由政府牵头协调有关部门成立一个相对固定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农业保险的发展。
(五)完善有关财政支持政策。
一是安排试点期间专项工作经费。由省级财政安排一定的专项工作经费,用于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宣传发动以及补贴试点县市相关工作费用。
二是妥善解决县级配套资金问题。中央出台的许多支农政策,都要求地方配套一定比例的财政资金。当前县级财政都还不充裕,尤其是农业大县收支缺口更为突出。中央财政应根据不同地区实行区别对待的补贴政策,将更多的财力向贫困县或产粮大县倾斜。
免费
分享
创新
三是建立政策性农业风险准备金。对农业的风险准备金按照一定比例,建立省、市、县多级农业保险准备金,用于农业损失发生后的赔偿,单独设账、独立核算,结余留存,逐年滚动积累,以实现丰年积累、平年结转、灾年调济。
资料来源:http://www.xiexiebang.com/data/xdth/
第四篇:完善农业保险的政策建议
完善农业保险的政策建议
徐立东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两会”报告上明确表示,今年将积极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今年将在充分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业保险制度改革,加大保费补贴力度,探索建立农业保险再保险制度及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应该说这些都是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利好消息,但针对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的诸多问题,保监会财险部副主任郭左践同时又指出:目前在中国搞农业保险,并不重规模,重在探索方法和模式,当务之急是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保险模式和道路。” 因此必须着力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发展现代农业,保证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构筑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投保意识
目前,发展以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为核心的农业,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是农业安全生产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灾害面前如何使农民经济利益不遭受重大损失,农业保险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也是我国合理运用世贸组织规则,完善农业保护体系,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经营水平和国际竞争实力的必要措施,必须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投保意识,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镇村干部和保险公司应深入农村中去,一边开展形象生动的宣传活动,以增强农民的保险意识,提高农险的有效需求;一边进行细致的调查,了解农民的需求,以提供出供需适路的农险险种,制定出双方都能接受的保险费率。对于农民投保自筹缴费,可以尝试将农业保险与农业补助资金联系起来,还可以从保
险理赔或救灾资金中,拿出一部分出来“以险养险”,增加农业保险保费的筹资渠道。
(二)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力度,给予农业保险更多政策优惠依据WTO的绿箱政策,我国可以把农业保险作为一项重要的农业支持措施加以实施。2006年6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补贴投保农户、补贴保险公司、补贴农业再保险的“三补贴”政策。而目前除免征种植业养殖业险的营业税外,对农业保险并无其他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力度。从国外农业保险的实际运营来看,无论是通过对农业保险公司的税收减免、经费补贴,还是向农民补贴一定比例的保费,都是作为财政对农业的补偿性投入,是国家农业支持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政府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经验,对农业保险经营实行税收减免、优惠贷款等扶持政策,增加间接补贴。对农民农业保险的补贴比例进一步加大,以增强农民对保费的支付能力。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教授指出,2007年在全国大面积试点的能繁母猪保险就是一个成功案例:政府补贴保费的80%,使48元的财政支出和12元的个人支出,获得了1000元的经济补偿。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总裁吴焰提出,要充分发挥保险对财政投入的放大效应,提高防灾抗灾资金的配置效率。建议将更多防灾抗灾财政资金转换为保险费补贴,利用保险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保障水平;增加自然灾害保险费补贴范围,发挥财政补贴的带动和示范作用。“补贴农险保费的方式可以使中央财政投入的资金通过保险机制得到乘数倍放大,这是一种很精巧的制度安排”。
(三)加快农业保险基金和再保险机制建立,完善农业保险经营风险分散体系
政府不可能承担全面开展农业保险的全部的巨额补贴负担,农业保险经营风险分散体系的建立,是确保农业保险稳定经营,促进农业稳定生产,农村稳定发
展的必要选择。应当通过农业保险经营风险分散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在整个国内保险市场上乃至整个世界保险市场上分散农业保险的经营风险。此外,农业巨灾证券化体系的建立也是必不可少的农业保险经营风险分散方式。农业保险基金的筹集可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建立国家和省市两级农业保险发展基金来支付农业保险的补贴,各级政府财政每年拨出一定的资金设立农业保险基金,用于补贴保险部门的超额赔偿款及适当补贴农民的部分保险费。同时健全再保险机制,再保险机构可以由中央政府建立,如国家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也可以由其他经审批的保险或再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业务,再保险机构为商业性保险公司分保,从而使风险在较大的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分散,减少商业性保险公司的风险责任,特别是避免特大自然灾害对农业和农民的影响。例如,美国和政府对本国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由联邦政府农作物保险公司负责在中央建立再保险基金,向开展农作物保险的保险人提供超额损失再保险,再保险责任按赔付率分段确定,目的是既向各私营农作物保险公司提供超额损失再保险(不超过115%),又限制农作物保险公司的盈利水平(不高于15%)。
(四)加快农业保险经营体制的改革,完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
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一般采取的是政府支持、保险公司参与的方式操作。以能繁母猪保险为例,就涉及到畜牧、兽医、防疫、保险、财政和乡镇村等多个部门和组织。把农业保险业务从商业保险公司中分离出来,成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成为一条可行之路。通过创建新的农业保险经营主体,调整保险产业结构,不断扩大农业保险发展规模,尽快形成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由国家组建政策性农险机构——中国农业保险公司,贯彻国家农业保护政策,经营管理国家农业风险基金,监督管理基层农险机构,并作为最后保险人接受其他农业保险机构的分保。民政部门、地方政府采取自办或与中国农业保险公司合办的形式建立地方性农业保险公司。此外还应允许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农险业务,但要接受中国农
业保险公司的业务指导和资金帮助,其经营行为必须符合农险经营的有关政策和规范。要成立一个由各部门参与组成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领导协调机构,这一机构应得到相关人员编制和经费,并作为常设机构而存在。很多西方国家,都是按这种模式推行农业保险。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是“草根组织”,也可以为农业保险代收农民会员的保费,并参与保险的协调,在突发的灾害查勘、定损理赔等服务方面做些工作。
(五)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制建设,保证农业保险的有序进行
要完善农业保险法律体系,尽快总结各地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经验,制定和颁布我国的《农业保险法》及其配套的法律法规,对农业保险的目的、性质、经营原则、组织形式、承保范围、保险费率、保险责任及国家对农险的监督管理等重要环节作出规定。明确农业保险是政策性业务,不以盈利为目的,并将实现社会稳定作为首要目标。对农业保险予以规范,使农业保险发展有法可依。在全国性农业保险法出台之前,各地政府也可以试行制订地方法律法规,加快农业保险的法制进程,从而保证农业保险的有序进行。在农业保险的自愿原则上,要真正想使农业保险成为农民和农业的“定心丸”和“稳压器”,很有必要让农业保险成为一种强制险种,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法国《农业保险法》就规定,对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主要农作物和主要饲养动物实行强制保险。相比而言,我国的农业保险没有任何强制性,对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农作物和主要饲养的牲畜,必须进行强制投保,其费率应相应低一些,具体按不同农作物品种和风险等级来确定,使每个农业生产经营者都有足够的经济承受能力。其他农产品采取自愿的原则投保,保费可以稍高一些,作为一种较高水平的保险手段,但对其最高承保金额应作出规定,一般不应超过一定年数的平均收获量的60%,以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采取这种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保险形式以强化农民的保险意识,提高
农民投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据悉,保监会今年将积极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和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性农业保险条例,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六)加强保险公司内部管理,培育和开放农业保险市场
加强保险公司内部管理,首先应当增加保险的透明度,投保每一投保农户均有保险手续,保险公司留存保户的保险名册,这有别于以往的对乡政府或村委会签发保险单,可以使保户更加明白保险的内容和自身享有的权益。赔款可以直接支付给农民,极大地调动农民投保的积极性。其次,要加强核保、理赔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工作效率,方便投保人,并使道德风险控制在较低的水平。同时还要培育农村保险市场,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规模经营的发展和产业化步伐的加快,农业在高投入、高产出的同时也伴随着高风险。越来越多的农民盼望农业保险的“保护伞”能为自己的生产、生活带来保障。农业保险应拓展农业保险的外延,培育和开放农业保险市场,凡是与农村、农业、农民有关的一切保险业务都可划归农业保险的范畴,为整个农村经济的产、供、销全过程提供全方位、立体型的保险服务。因此,应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可以借鉴成功的国际经验,实行配套运作,把科技服务、供销服务、信贷服务、救济措施、防灾防损等与保险等项目进行统筹运作,解决农民生产资金不足和风险保障问题。目前险种不足、覆盖面不广的问题依然突出,难以起到保障农业生产和为农民减少经济损失的作用,今年南方雪灾中农业保险目前的赔付占总赔款的比例不到4%。中国保监会主席助理袁力表示,这说明农业保险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泾河镇财政所
第五篇:完善农业保险支持政策的建议
农业保险支持政策在我国是可行的,它是有利于增加农业投入、壮大农业产业、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的惠民工程,在稳定农村社会生活、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该政策仍需改进完善,以下有几点完善建议:
一、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投保意识
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也是我国合理运用世贸组织规则,完善农业保护体系,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经营水平和国际竞争实力的必要措施,必须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投保意识,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镇村干部和保险公司应深入农村中去,一边开展形象生动的宣传活动,以增强农民的保险意识,提高农险的有效需求;一边进行细致的调查,了解农民的需求,以提供出供需适路的农险险种,制定出双方都能接受的保险费率。对于农民投保自筹缴费,可以尝试将农业保险与农业补助资金联系起来,还可以从保险理赔或救灾资金中,拿出一部分出来“以险养险”,增加农保险保费的筹资渠道。
二、加快农业保险经营体制的改革,完善投保组织体系
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一般采取的是政府支持、保险公司参与的方式操作。以能繁母猪保险为例,就涉及到畜牧、兽医、防疫、保险、财政和乡镇村等多个部门和组织。
通过创建新的农业保险经营主体,调整保险产业结构,不断扩大农业保险发展规模,尽快形成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由国家组建政策性农险机构——中国农业保险公司,贯彻国家农业保护政策,经营管理国家农业风险基金,监督管理基层农险机构,并作为最后保险人接受其他农业保险机构的分保。民政部门、地方政府采取自办或与中国农业保险公司合办的形式建立地方性农业保险公司。此外还应允许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农险业务,但要接受中国农业保险公司的业务指导和资金帮助,其经营行为必须符合农险经营的有关政策和规范。要成立一个由各部门参与组成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领导协调机构,这一机构应得到相关人员编制和经费,并作为常设机构而存在。
坚持尊重农户意愿与提高组织程度相结合,鼓励以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生产基地为载体,或以乡为单位,组织农户统一投保。可充分发挥基层站所贴近农民、提供技术服务、跟农民打交道多的优势,组织做好保险工作,方便群众,切实提高参保率。
三、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力度,给予农业保险更多政策优惠
(1)增加保险品种。可以在全市范围内扩大水稻、花生、大豆等险种的试点面,只要农民有需求,报批后都可纳入试点,还可增加蔬菜、生猪养殖等地方特点保险品种,实行总补贴额度管理,即由各县选择险种,报批后在全市的总补贴额度内统筹补贴保费。建议将更多防灾抗灾财政资金转换为保险费补贴,利用保险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保障水平;增加自然灾害保险费补贴范围,发挥财政补贴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2)提高保费补贴比率及保险金额。加大财政对农业保险补贴力度,逐步把对农业保险保费的补贴提高到占当年农业增加值的一定水平,以后逐年适当提高补贴比例。逐步提高所保标的保险金额,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民和农业企业的吸引力。
四、加快农业保险基金和再保险机制建立,完善农业保险经营风险分散体系
政府不可能承担全面开展农业保险的全部的巨额补贴负担,农业保险经营风险分散体系的建立,是确保农业保险稳定经营,促进农业稳定生产,农村稳定发展的必要选择。应当通过农业保险经营风险分散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在整个国内保险市场上乃至整个世界保险市场上分散农业保险的经营风险。此外,农业巨灾证券化体系的建立也是必不可少的农业保险经营风险分散方式。
农业保险基金的筹集可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建立国家和省市两级农业保险发展基金来支付农业保险的补贴,各级政府财政每年拨出一定的资金设立农业保险基金,用于补贴保险部门的超额赔偿款及适当补贴农民的部分保险费。同时健全再保险机制,再保险机构可以由中央政府建立,如国家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也可以由其他经审批的保险或再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业务,再保险机构为商业性保险公司分保,从而使风险在较大的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分散,减少商业性保险公司的风险责任,特别是避免特大自然灾害对农业和农民的影响。
例如,美国和政府对本国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由联邦政府农作物保险公司负责在中央建立再保险基金,向开展农作物保险的保险人提供超额损失再保险,再保险责任按赔付率分段确定,目的是既向各私营农作物保险公司提供超额损失再保险(不超过115%),又限制农作物保险公司的盈利水平(不高于15%)。
五、加强保费补贴政策同农业信贷及其他支农政策的结合
(1)加大与支农政策的结合。当前粮食直补、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各种支农补贴政府运行成本较高,农民取得补贴用于农业开支方面少的情况下,中央可调整补贴方式,将给农户的支农直接补贴转换成保险等其他方式,即将直补资金用于现由个人负担的农业政策性保险保费,这样既可体现支农资金的效果,又可节约行政成本,还可将政策性农业保险参保率提高,提升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如2004年以来实行的良种补贴政策,2009年以后对玉米、小麦、水稻、棉花良种补贴实行全覆盖,以实际种植面积向农民发放补贴,实际上是将对粮食等作物的补贴扩大为对整个农业的补贴,对农民“撒胡椒面”式的全员补助,分散了补贴目标,且每亩补贴十几元,占粮食价格的比重极小,难以形成粮食生产稳定增长机制。
以河北省唐山市为例,2010年全市良种补贴金额为9700.2万元,补贴面积900.8万亩,平均每亩补贴10.77元,当年粮食亩产为434公斤,每亩补贴平均到每公斤粮食不过2.5分钱,效果不明显,而且由于运行成本较高、补贴面积不易核实、农资成本上涨等原因,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能力有限。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从办理农业保险入手,由保险公司负责核实田亩数,农业、财政等部门参与,保险费用从补贴资金中扣除,以此依据,据实发放国家良种补贴资金,就是将国家良种补贴资金的发放与商业化运作联系起来,既解决了公平问题,又解决了效率问题,有利于提高国家粮食直补资金的使用效率。
(2)加大与农业信贷的结合。可以由保险公司担保农户向银行贷款暂付保险费。针对目前农村贷款难的问题,各地可选择具有当地特色和种植规模的农产品品种,实行特色品种种植小额信贷组合保险产品,将农业产品及设施、借款人信用及政策性农业保险组合,明确银行是保险赔付的第一受益人,即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又加大了对借款农户的风险保障,一举两得。
六、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制建设,保证农业保险的有序进行
要完善农业保险法律体系,尽快总结各地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经验,制定和颁布我国的《农业保险法》及其配套的法律法规,对农业保险的目的、性质、经营原则、组织形式、承保范围、保险费率、保险责任及国家对农险的监督管理等重要环节作出规定。
明确农业保险是政策性业务,不以盈利为目的,并将实现社会稳定作为首要目标。对农业保险予以规范,使农业保险发展有法可依。在全国性农业保险法出台之前,各地政府也可以试行制订地方法律法规,加快农业保险的法制进程,从而保证农业保险的有序进行。
七、加强保险公司内部管理,培育和开放农业保险市场
加强保险公司内部管理,首先应当增加保险的透明度,投保每一投保农户均有保险手续,保险公司留存保户的保险名册,这有别于以往的对乡政府或村委会签发保险单,可以使保户更加明白保险的内容和自身享有的权益。赔款可以直接支付给民,极大地调动农民投保的积极性。
其次,要加强核保、理赔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工作效率,方便投保人,并使道德风险控制在较低的水平。同时还要培育农村保险市场,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
农业保险应拓展农业保险的外延,培育和开放农业保险市场,凡是与农村、农业、农民有关的一切保险业务都可划归农业保险的范畴,为整个农村经济的产、供、销全过程提供全方位、立体型的保险服务。因此,应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可以借鉴成功的国际经验,实行配套运作,把科技服务、供销服务、信贷服务、救济措施、防灾、防损等与保险等项目进行统筹运作,解决农民生产资金不足和风险保障问题。
八、优化保险服务
可以通过增加网点,聘请人员等方式充实保险组织体系,加大人员、经费投入,创新保险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在承保、防灾防损、查勘定损、理赔等各环节提供优质服务。尤其是在灾情发生后,保险机构要第一时间内及时上门,主动服务,减化手续,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赔,使农民切实感受到参保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