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行对不良贷款的有关规定
现行对不良贷款的有关规定
我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银行业的贷款质量得到了很大改善,已达到了比较优良的水平,大规模处置问题贷款的时期基本结束了,而且随着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违约贷款也在不断减少,每年贷款的劣变额、劣变率都在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深入认识和把控不良贷款,管理好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就成为人们需要关注的新问题了。本文转载自 合时代
现行对不良贷款的有关规定
世界银行在2003年公布了对巴塞尔核心原则联络组国家的贷款分类和准备金计提做法进行的一次调查报告,其中提到,在许多贷款分类制度中使用的一个词是“不良贷款”(NPL),然而这个词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在有些国家,不良贷款是指受到损失的贷款,而在另一些国家,则是指逾期的贷款,但是超过期限多少天才算逾期贷款,各国的情况差别较大。根据现在掌握的资料,美国监管当局把次级、可疑、损失三类统称为“分类贷款”(classified loans),在此基础上,加上关注类贷款,合并称为“受批评贷款”(criticized loans)。受批评贷款或分类贷款主要供银行监管当局和商业银行内部使用,公众注意的主要是不良贷款(即分类贷款)。
中国银行业在信贷风险管理中,习惯用不良贷款(NPL)来反映和评价贷款的质量。根据《贷款通则》(1996年)第三十四条规定:“不良贷款系指呆账贷款、呆滞贷款、逾期贷款。”银监会2007年发布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引》规定:“商业银行至少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并规定“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要划为次级贷款;“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要划为可疑贷款;“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要划为损失贷款。该文件还规定,“逾期天数是分类的重要参考指标。商业银行应加强对贷款的期限管理”。并明确“下列贷款应至少归为次级类:逾期(含展期后)超过一定期限、其应收利息不再计入当期损益”。银监会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中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一般划入次级类:?本金或利息逾期91天至180天的贷款或表外业务垫款31天至90天。”同时,对于住房按揭贷款和汽车贷款,分类标准为:“次级类:借款人连续违约期数达4~6次,贷款本金或利息逾期91~180天以内;可疑类:借款人连续违约期数达7次以上,贷款本金或利息逾期181
天以上。”此文件中明确给出逾期天数与分类结果的对应关系,但只适用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在《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试行)》(1998年4月)的附件《贷款风险分类操作说明》中对于住房按揭贷款给出了参考依据,即“对于住房按揭贷款可参考以下方法进行分类:如果贷款本金或利息拖欠还款6次或180天以上,至少分为次级;拖欠还款12次或360天以上,至少分为损失类”;“对于信用卡透支,可参考以下方法进行分类:如果贷款本金或利息拖欠还款3次或90天以上,至少分为次级类;拖欠还款6次或180天以上,至少分为损失类”。
对不良贷款的定义在现行的一些规范性文件中都给出了一个定性的原则,在实际操作中各家银行至少都是把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或预期本息有损失的贷款划为不良贷款。
由于各家银行的风险偏好及具体经营目标的差异,将逾期多少天的贷款划归为不良的标准还是有些区别,只要不超过国家规定的原则,每家银行对划入不良贷款的期限可以有不同的要求。如有的银行在贷款合约或贷款协议中约定,贷款到期后还可以有一个还款宽限期,过了宽限期的贷款才是逾期贷款;有的银行对逾期贷款还有一个容忍度,寄希望借款人能在这个容忍期内继续履约,偿还贷款本息,没有把它计入不良贷款,如有的银行对个人贷款逾期90天后还给10天的宽限期,然后才归入不良贷款;有的银行则规定比较严,对逾期欠息的贷款容忍度很低,如工商银行从2007年开始把逾期或欠息30天以上的公司贷款划定为不良贷款。
在贷款本息预期损失率的确定上,由于人的主观判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利益不同、对信息理解不同等,也会产生差异,有时差异还会比较大。财政部《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规定:“金融企业可参照以下比例计提专项准备:关注类计提比例为2%;次级类计提比例为25%;可疑类计提比例为50%;损失类计提比例为100%。其中,次级和可疑类资产的损失准备,计提比例可以上下浮动20%。”据此中国银行业基本都是把预期损失在25%左右的贷款划为次级类贷款,把预期有50%左右损失的贷款划为可疑类贷款,把预期无法收回本息的贷款划为损失类贷款,并都是按这个标准来计提专项准备。银行的内部审计、外部监管、外部审计也主要据此来检查对贷款质量分类的偏离情况。
第二篇:关于对不良贷款的思考
对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思考
多年以来,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基数大、占比高,前清后增趋势严重,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绊脚石。省级联社成立后,采取制定统一规章制度,加强对各级农村信用社管理,大大规范了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清收处置,同时,通过央行“花钱买机制”的形式票据置换了农村信用社部分不良贷款,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有所减轻。但截至2010年底,全国仍有361家农合机构资不抵债。银监会下发了《关于高风险农村信用社并购重组的指导意见》,将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化解高风险机构的风险。不良贷款余额大,占比高,处置难的农村信用社自然而然面临着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的清收处置等管理工作摆上了显要的位置。
一、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现状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至2009年,按五级分类口径统计,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与占比分别为:7327.29亿元,27.93%、6595.97亿元,21.04%、5938.95亿元,15.94%和5093.10亿元,10.84%。2009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较2003年末减少2234.19亿元,不良贷款占比下降17.09个百分点。纵向来看,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逐年下降。然而,横向的结果却表明,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率仍然高。根据银监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973.3亿元,不良贷款率1.58%;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264.5亿元,不良贷款率1.59%。农村信用社仍需积极化解不良贷款,提高资产质量。
二、不良贷款成因分析
农村信用社长期以来不良贷款余额大、占比高,即有客观的历史原因,也有其自身的主观因素。
(一)改革的历史包袱。由于历史原因,农村信用社三番五次的变换“东家”,造成管理上不衔接。同时,1996年农行与信用社“脱钩”后,农村信用社承担了农行的不良贷款。1999年前后,农村信用社对城市信用社和农金会吸收改造,这时期的不良贷款率也大幅上升。特别是关闭农村合作基金会,政府为保社会稳定,将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借款划转给农村信用社,其中有90%以上的借款难以收回,形成不良贷款。农村信用社在一定程度上支付了大规模的制度变迁成本,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
(二)行政指令的不当干预。地方政府用行政干预指令贷款支持乡镇企业,盲目上项目,而仓促上马的项目一旦亏损或破产,农村信用社就不得不“买单”;另外,地方及乡村委员会的集体贷款积欠利息,到期不偿还本金,从而形成不良贷款。笔者对某市2010年涉政贷款进行了调查统计,截至年末,涉政贷款余额35852.36万元,其中不良贷款20363.71万元,占涉政贷款的56.8%。人民银行万州中心支行组织对辖内9个区县的农村信用联社村集体贷款管理情况的专题调查表明,9个区县的3300个行政村中,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的行政村达780个,占24%,而9家农村信用社村集体不良贷款占比则高达80%。
(三)内部管理粗放。农村信用社自我约束和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贷款管理和控制精细化程度不够,不良贷款的责任追究不到位,薪酬激励机制不完善,造成多年来信贷资产质量持续恶化,旧的不良贷款无法收回,新的成倍增长。尤其过去在支持乡镇企业过程中信贷管理粗放,重贷款发放轻贷后管理、重企业放贷轻农业贷款、重大额放贷轻小额贷款现象普遍存在,而随着乡镇企业经营的不景气,很多企业关停、倒闭,有的甚至恶意逃废信用社债务,造成企业贷款投放多的信用社资金大量沉淀,不良贷款占比高。
(四)信贷人员数量不足,素质达不到要求。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和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迅速发展,贷款客户群体日益扩大,农村信用社系统的信贷人员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素质上都显得“捉襟见肘”,极为薄弱,很难适应信用社经营发展要求,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信贷资金效益的发挥。且不说信贷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缺乏金融、财务和法律等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就连信贷人员的选拨机制也存在偏差,往往是将不能从事内勤业务的“老弱病残”人员硬拉到信贷岗位,谈何信贷风险控制。更有甚者,信贷队伍中道德缺失者,工作没有责任感和开拓进取精神,不能抵御外界诱惑,贷款办理过程中向客户“吃、拿、卡、要、报”,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社会形象。
(五)基础性工作薄弱。由于内部管理工作的粗放,加之信贷人员不足和素质不高,直接导致了基础工作不扎实、不到位。就拿不良贷款诉讼时效管理工作来说,某市12家县级法人联社超诉讼时效不良贷款116519笔,金额283254万元,占全市表内外不良贷款的40.06%。还突出表现在贷款五级分类认定不准确。由于受分类操作人员分析能力及主观认知程度的影响,部分贷款的分类不准确,分类偏离度较高。其次还存在人为控制不良贷款数据现象。部分信用社因不良贷款居高不下,完不成上级管理部门的指标,将到期的贷款不按要求转入不良贷款进行管理,造成隐藏性不良贷款(正常中不良贷款)。
三、解决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对策
笔者认为治理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即:一手抓防范新增不良贷款,从源头上改良滋生不良贷款的“土壤”;另一手抓化解存量不良贷款,抛掉不良贷款“大包袱”。
(一)防范新增不良贷款
1、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加强基础管理工作
一是要建立以审贷分离为核心的风险管理体系。信贷管理组织架构要明确职责分工和相关责任,实现贷款的全流程管理,使相关部门相互衔接、相互制约、相互监督,责任清晰且环环相扣,根据信贷业务操作流程,按照“前台、中台、后台分离”和“分工衔接、相互制约”的原则,将县级联社信贷管理部门划分为前台、中台和后台,使信贷业务的前台、中台、后台共同形成一个信贷管理“闭环”。
二是要建立严格的贷款审查审批制度并切实履行。贷前调查是防范贷款风险重要的关口,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深入调查客户的资产、效益和信誉,调查客户产品产供销及发展前景,重大贷款事项应听取各有关方面包括社会有关咨询机构及其专家的意见;各级贷款管理部门要认真做好贷前调查的审核审批工作,对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客户坚决不贷,贷款后要进行跟踪检查和管理。
三是进一步完善贷款担保制度。贷款担保是规避信用社风险的有效措施:首先贷款前要对担保人的担保资格及能力进行严格审查,对不符合担保条件的单位和个人要坚决否定。其次对担保人进行动态审查,担保责任期间,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调查核实,一旦发现担保人不具备担保资格和能力时,应及时要求贷款人更换担保人。最后对无力还贷的贷款人,立即追索担保人的连带责任,以免担保人逃避责任,转移资产或超诉讼时效。
四是严格实行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制。只有对造成不良贷款的责任者进行追究,才能加强责任心和减少违规违法行为。贷款报批要有严密的程序和手续,每笔贷款的提出、调查、上报和审批等都要有详细的记录,以便在产生不良贷款时能分清责任和进行追究。一旦确定责任人,在查明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损失的基础上,分清和落实责任,启动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无论涉及信用社工作人员、企业单位或是政府官员,都要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相关领导的责任,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决不手软。
2、建立贷款台账机制,密切监测不良贷款
农村信用社对贷款要全方位监测,建立贷款监测台账,切实提高新增贷款的质量。为每位客户建立详细的档案,涉及企业客户法人代表的经济状况和企业主管的资产情况,个人客户的社会关系、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收人情况等,以便实时监测客户经营情况,分析客户还款能力。并且提前三个月对即将到期的贷款在辖内逐笔进行预警,督促客户经理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催收。同时,一旦贷款逾期,也要逐笔建立新增不良贷款台账,根据台账内容,密切监测清收进度,收回一笔,勾划一笔。
3、建立健全员工教育培训机制,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农村信用社在想方设法引进一批掌握现代金融知识、善于开拓农村市场和经营管理的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同时,要加强干部员工教育培训力度,建立以脱产学习、外出进修、岗位培训、警示教育等培训制度,不断提高干部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同时,要优化信贷岗位人员,建立正确的选拨任用和淘汰退出机制,摒弃以前的强拉硬派作风。对于道德素质较高,信贷岗位可塑性强的员工,要重点加以培养,逐步从质和量上优化客户经理队伍,提高信贷防范控制风险的能力。
(二)积极化解存量不良贷款
1、完善机制,修订落实清收奖励办法
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促进员工更加积极进取,尽职尽责。完善相关的清收奖励办法,做到公正公平而合理,使得员工有清收不良贷款的动力,逐渐消化存量的不良贷款。要将清收不良贷款与县级联社、基层信用社主任的业绩考核和工资分配挂钩;将清收、盘活不良贷款作为竞聘上岗、评优、评先的依据;将信贷人员工资收入与清收不良贷款结合起来,清收盘活的不良贷款本息手续费奖励要及时兑现。
2、多方配合,建立由政府牵头的清收联动机制
可以由地方政府牵头,建立由纪委、公检法、银行监管部门、房地产、评估机构等相关部门参加的清收不良贷款联动机制。一是可以以行政手段清收涉党政贷款。把清收党政职能部门、党政所属企业和公务员自贷、担保、介绍等贷款作为清收盘活的内容,借助行政力量,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党纪、政纪为手段,清收涉党政不良贷款贷款。对于破产的党政企业,要与政府蹉商尽快完成破产终结程序,农村信用社要加快绝对损失认定工作步伐。二是可以有效地打击不诚信行为和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违法行为,规范信用行为。通过与政府开展“三信”评定工作,与村委会协商,以代管出租村集体所有房屋、池塘、林地、果园等资产,将租金收入归还贷款本息。将“机动地”、“三荒地”、水利设施等经营权交由农村信用社公开拍卖,以拍卖收入偿还贷款本息。三是可协调法院、土地、房管等相关部门制订对信用社处置不良贷款的优惠政策,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在司法上给予救助,在费用上给予减免。
3、因类实策,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清收工作
不良贷款形成情况复杂,原因各异,必须认真分析每笔不良贷款形成的成因,抓住症结,对症下药。对赖债户,钉子户,可通过依法起诉,强制清收;对棘手户、难缠户,可通过行政、经济的、法律的等手段多策并举,扫除障碍;对老村组集体贷款和死亡绝户贷款,通过地方政府和村委会能落实的,想方设法予以落实,无法落实的,进入呆帐,逐级报批核销;对找不到借款人的,可通过公安部门或上网查找,搜集线索和信息;对暂时难以归还的,可通过充电、供氧、补血等,以贷养贷,增强“造血”功能,培养还贷能力;对手续不合规、不完善贷款,应尽快健全手续,保全资产,避免诉讼时效丧失;对信用社职工自贷、担保或为亲属、朋友介绍、担保发放的人情关系、顶冒名等贷款,要调查摸底,登记造册,采取联系工资、离岗收贷、行政处分、解除劳动合同、追究法律责任等措施,限期收回。
4、解放思想,加快市场化处置工作步伐
农村信用社要结合辖内实际,学习借鉴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及其他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成功经验,认真研究债权打包的技巧和方法,全面推行债权转让、内部招标和风险代理等市场化处置方式。对农户、个体工商户等自然人类和有财产线索的公司类不良贷款,适当降低招标价格,大力推行内部招标清收;对债务关系复杂、金额较大的公司类不良贷款,适当提高风险代理清收计酬比例,委托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等中介机构进行风险代理清收;对一般公司类和额度较大的个体工商户不良贷款,积极推行债权转让处置方式。
第三篇:对不良贷款的再思考
对不良贷款的再思考
作者: 魏国雄 / 时间: 2011年 1月号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银行业的贷款质量得到了很大改善,已达到了比较优良的水平,大规模处置问题贷款的时期基本结束了,而且随着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违约贷款也在不断减少,每年贷款的劣变额、劣变率都在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深入认识和把控不良贷款,管理好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就成为人们需要关注的新问题了。
现行对不良贷款的有关规定
世界银行在2003年公布了对巴塞尔核心原则联络组国家的贷款分类和准备金计提做法进行的一次调查报告,其中提到,在许多贷款分类制度中使用的一个词是“不良贷款”(NPL),然而这个词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在有些国家,不良贷款是指受到损失的贷款,而在另一些国家,则是指逾期的贷款,但是超过期限多少天才算逾期贷款,各国的情况差别较大。根据现在掌握的资料,美国监管当局把次级、可疑、损失三类统称为“分类贷款”(classified loans),在此基础上,加上关注类贷款,合并称为“受批评贷款”(criticized loans)。受批评贷款或分类贷款主要供银行监管当局和商业银行内部使用,公众注意的主要是不良贷款(即分类贷款)。
中国银行业在信贷风险管理中,习惯用不良贷款(NPL)来反映和评价贷款的质量。根据《贷款通则》(1996年)第三十四条规定:“不良贷款系指呆账贷款、呆滞贷款、逾期贷款。”银监会2007年发布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引》规定:“商业银行至少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并规定“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要划为次级贷款;“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要划为可疑贷款;“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要划为损失贷款。该文件还规定,“逾期天数是分类的重要参考指标。商业银行应加强对贷款的期限管理”。并明确“下列贷款应至少归为次级类:逾期(含展期后)超过一定期限、其应收利息不再计入当期损益”。银监会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中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一般划入次级类:?本金或利息逾期91天至180天的贷款或表外业务垫款31天至90天。”同时,对于住房按揭贷款和汽车贷款,分类标准为:“次级类:借款人连续违约期数达4~6次,贷款本金或利息逾期91~180天以内;可疑类:借款人连续违约期数达7次以上,贷款本金或利息逾期181天以上。”此文件中明确给出逾期天数与分类结果的对应关系,但只适用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在《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试行)》(1998年4月)的附件《贷款风险分类操作说明》中对于住房按揭贷款给出了参考依据,即“对于住房按揭贷款可参考以下方法进行分类:如果贷款本金或利息拖欠还款6次或180天以上,至少分为次级;拖欠还款12次或360天以上,至少分为损失类”;“对于信用卡透支,可参考以下方法进行分类:如果贷款本金或利息拖欠还款3次或90天以上,至少分为次级类;拖欠还款6次或180天以上,至少分为损失类”。
对不良贷款的定义在现行的一些规范性文件中都给出了一个定性的原则,在实际操作中各家银行至少都是把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或预期本息有损失的贷款划为不良贷款。
由于各家银行的风险偏好及具体经营目标的差异,将逾期多少天的贷款划归为不良的标准还是有些区别,只要不超过国家规定的原则,每家银行对划入不良贷款的期限可以有不同的要求。如有的银行在贷款合约或贷款协议中约定,贷款到期后还可以有一个还款宽限期,过了宽限期的贷款才是逾期贷款;有的银行对逾期贷款还有一个容忍度,寄希望借款人能在这个容忍期内继续履约,偿还贷款本息,没有把它计入不良贷款,如有的银行对个人贷款逾期90天后还给10天的宽限期,然后才归入不良贷款;有的银行则规定比较严,对逾期欠息的贷款容忍度很低,如工商银行从2007年开始把逾期或欠息30天以上的公司贷款划定为不良贷款。
在贷款本息预期损失率的确定上,由于人的主观判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利益不同、对信息理解不同等,也会产生差异,有时差异还会比较大。财政部《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规定:“金融企业可参照以下比例计提专项准备:关注类计提比例为2%;次级类计提比例为25%;可疑类计提比例为50%;损失类计提比例为100%。其中,次级和可疑类资产的损失准备,计提比例可以上下浮动20%。”据此中国银行业基本都是把预期损失在25%左右的贷款划为次级类贷款,把预期有50%左右损失的贷款划为可疑类贷款,把预期无法收回本息的贷款划为损失类贷款,并都是按这个标准来计提专项准备。银行的内部审计、外部监管、外部审计也主要据此来检查对贷款质量分类的偏离情况。
不良贷款与违约贷款的关系
对不良贷款与违约贷款是否有区别,区别在哪里,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进一步明确不良贷款的含义。
不良贷款可以有两层含义:一是监管规定的含义,其界定得比较窄,也可以说是狭义的不良贷款,如上面所表述的不良贷款。二是银行自行定义的不良贷款,含义要宽泛些,即从广义上讲,不良贷款是与优良贷款相对应的,银行可以把贷款质量分为优良与不良两大类。优良贷款就是指那些借款人没有违约、风险可承受又可控且收益较高的贷款;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违约或风险损失已暴露或预期收益较低的贷款。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实力的增强和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中国银行业的贷款质量也实现了根本好转,现在所面临的是资本的约束、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的约束。银行经营只能通过由资源粗放向资源节约、提高资本回报的方式转型,尽可能地提高经营效益。单位资源的效益、单位资本的回报将成为银行信贷经营业绩的评价标准,因此对贷款质量的评价要求也应由狭义的以违约损失为主转向更广义的以风险增效为主。只要是低于平均收益的贷款就不是优良贷款;低于经营成本的贷款就是不良贷款。那些收益高、不违约的贷款就应是优良贷款,即使风险大一些,只要是在预期之内,即属于可控、可接受的风险;而那些收益低、风险低的贷款也不能算是优良贷款。
这种广义的贷款质量评价标准也反映了银行的本质特性,银行是信用的中介,是经营贷款的金融机构,其经营的目的是要获取盈利。银行为了获取尽可能高的盈利,就要以尽可能低的价格(利息)来获得资金所有者的暂时让渡,并以尽可能高的价格把它贷给需要资金的借款人,在这个过程中利差就是银行的收益。如银行经营贷款的收益达不到预期的平均利润,也就失去了竞争力;如果连经营成本都覆盖不了,那么银行就无法经营下去。
贷款违约与不违约相对应,是一个法律范畴的概念,是借款人未能履行与贷款人在借款合同中约定的责任、义务的贷款。根据巴塞尔Ⅱ,银监会制定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的规定,违约贷款是指“
(一)逾期90天以上;
(二)商业银行认定,除非采取变现抵质押品等追索措施,债务人可能无法全额偿还的信贷债务。”违约贷款是否会有本息损失是一种预期,只有当实际处置时,才会成为现实的损失。尽管违约贷款不一定都是有本息损失的贷款,也不一定都是没有收益,甚至有些违约贷款的收益还可能比不违约的正常贷款高,如可以收取较高的罚息,但违约贷款至少不能算是优良贷款,即使它的实际收益可能高于其他正常贷款,也是问题贷款的一种。因为对银行来说,最重要的是贷款本息能按期收回,借款人违约就增加了不确定性,超出了预期的风险,有可能造成贷款本息的损失,最终实际没有形成损失是银行经过保全等措施而取得的。为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在贷款发放出去后,银行就要根据借款人是否履约,违约了是否会有本息的损失,是否有代偿等保全措施等情况定期进行质量分类。巴塞尔Ⅱ中所定义的贷款违约率(PD)和违约损失率(LGD)与我们所说的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率是有区别的。巴塞尔委员会没有用不良贷款,而是用了违约贷款,用贷款违约率来替代不良贷款率,但违约贷款并不一定都会损失,而其中又肯定会有损失,所以在巴塞尔Ⅱ中又有贷款违约损失率,与不良贷款损失率较接近,只不过我们很少用贷款损失率这个指标。
正常贷款与不正常贷款主要是从借款人是否违约为标准来判断的,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借款人没有违约,不论本息是否有损失,贷款都是正常的,违约了就是不正常贷款;二是借款人没有违约,如贷款的预期收益低于经营成本,即本息实际会有损失,虽仍可划为正常贷款,但也不能算作是优良贷款。
不良贷款是与优良贷款相对应的,是银行根据其自身经营的要求来确定的,尽管对狭义的不良贷款已有明确的外部监管标准,且在这个标准之内银行还可以有更严格、更细化的规定,但对广义的不良贷款尚没有明确的监管方面的规定。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把不良贷款与违约贷款的关系概括为,违约贷款不一定都是收益低或有损失的贷款,不良贷款也不一定都是违约的贷款,但一定是收益低的贷款或本息有损失的贷款,只要预期收益不能覆盖风险敞口或成本的贷款,就应视为不良贷款。
市场风险对贷款质量的影响
现在我们对广义的不良贷款再来做进一步的分析。借款人按合同约定还本付息,也可能实际是有部分本息损失的贷款,如固定利率贷款、外汇贷款等因受到利率、汇率等市场风险的影响使得贷款本息受到损失。按现行的规定,这类贷款没有违约,就应当是正常贷款,不应纳入不良贷款。但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和经营要求上来看,这类贷款的本息已经有预期损失,应当把隐性的问题显现出来。只有把这种没违约却有预期本息损失的贷款划为不良贷款,才能更真实、全面地反映贷款质量,才可能引起管理层对此类贷款更多的关注。这既是全面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信贷风险管理深化的一个具体体现。
我们知道,信贷风险不都是信用风险,信贷风险与信用风险的含义有较大区别,信用风险只是信贷风险中的一部分风险,贷款的操作风险最终是通过客户的违约反映出来的,在违约贷款或不良贷款中,已经包含了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但是市场风险没有含在内,这部分信贷的剩余风险对银行贷款的影响会越来越大,需要引起关注。
在完全市场条件下,银行贷款利率主要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当市场上的资金供给大于需求的时候,资金的价格就低,银行贷款的利率就会降低;当市场上资金需求大于供给时,资金价格就会上涨。国内现阶段银行的盈利是由利差大小决定的,由于在以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的中国银行业,筹资的成本在发放贷款时已知,关键是贷款的利率怎么定。
银行贷款的利率=资金成本+营运成本(费、税)+风险成本+目标收益
资金成本+营运成本+风险成本=经营成本(如图1)
贷款利率不仅要覆盖包括资金成本在内的全部经营成本,还要有合理的经营收益,这是贷款定价的基本原则。贷款的基准利率就相当于市场平均利率,就是可覆盖全部经营成本并获得平均利润的利率。由于在同一时间内资金成本、营运成本是一定的,如果贷款的风险小于市场的平均风险水平,那么利率就可以低于这个基准利率水平,即给予优惠利率,银行仍可取得平均利润。由于对客户的经营结果判断失误、客户没有达到预期要求,或由于银行在内部管理中把业务量及其同业市场占比作为对分支机构业绩评价和考核的要求,导致只顾业务总量指标、市场同业占比指标,而不顾成本、不顾收益回报、不顾资源占用,结果形成不少的低收益、没收益,甚至负收益贷款,也有盲目竞争等原因,对一些不该下浮利率的贷款也下浮了。对此目前还有一个政策限制,利率下浮最低不能超过10%。一旦国家放开这个政策底线,利率完全市场化了,那么对银行将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如一笔贷款的利率低于银行的资金成本,假定不考虑其他的业务收益或相关派生收益,那就会给银行造成损失;如高于资金成本,低于银行经营成本,也会有损失,只是损失小一点;如果贷款利息收入低于平均贷款利息收入高于银行经营成本,那就没有损失,只是少盈利了。(如图2)
对银行贷款收益影响较大的是固定利率,一些有实力的客户对银行贷款定价往往会提出较高的要求,不仅要下浮贷款利率,还要在利率下浮的基础上再实行固定利率,锁定贷款利率。对这种利率的贷款,在市场利率或基准利率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银行还可以承受,但是当利率预期进入上升通道时,市场(基准)利率持续上升,就会使银行的利差收窄,当贷款利率低于市场平均利率时,银行就得不到平均收益。如果这类贷款的数量比较多,那么就会影响银行的资产收益率(ROA)、资本收益率(ROE),对银行的市场形象、市场竞争力带来负面影响;如果当固定贷款利率等于银行经营成本时,那就只是一笔保本贷款了,这样的贷款对银行就没有经济意义了;如果固定利率低于银行经营成本,那么这笔贷款的损失就比较大了,不仅要损失利息,甚至还有可能要损失本金。(如图3)
再从外汇贷款的汇率上分析。由于汇率的市场化程度更高,不仅贷款利息会受到影响,而且连贷款的本金也会同时受到损失。如当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是1∶8.27时发放的1亿美元贷款,客户没有任何违约,信用等级保持优良,借贷双方都在按合同履约,是一笔正常贷款。但是现在对这笔贷款进行市值评估,就会发现这是一笔本息损失较大的问题贷款,因为汇率已经从1∶8.27上升到了1∶6.62了,原先用8.27亿元人民币兑换的1亿美元本金,按现行汇率只能兑6.62亿元人民币了,损失了贷款本金(8.27-6.62=1.65)1.65亿元人民币,加上美元利息的损失就更大了。(如图4)
按信用风险分析,借款人没有违约,当然也就没有相应的违约损失;按市场风险分析,则市值浮亏很大,到期收回后就会成为实际的损失。按现行的贷款质量分类规定,客户没有出现违约,就应是正常贷款。但这笔贷款已经出现浮亏,如收回后计入汇兑损失,在损益表中反映为损失。显然这种贷款分类管理方法不能全面、准确反映贷款的真实质量,还会误导人们对这类贷款风险的识别和防范。
由此可见,我们对贷款的质量分类,不仅要从信用风险的角度来考虑,也要从市场风险的方面来分析,随着中国经济金融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利率、汇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市场风险对银行贷款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必须重视这个问题,要关注这类不是由客户违约形成的广义不良贷款。
对不良贷款再思考的意义
通过对不良贷款定义内涵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明晰和细化银行贷款质量的分类及其标准,对推进精细化的信贷风险管理十分必要。虽然目前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汇率的形成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但市场风险已经影响了银行贷款的收益,对银行贷款构成了现实的风险。所以我们不仅要从狭义上,更要从广义上来认识不良贷款,其意义主要有:
一是提高员工的盈利意识,改变信贷人员消极的风险防范。对不良贷款的严格分类实际就是要提高员工对银行经营贷款目的的认识。银行是企业,发放贷款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获取尽可能高的收益才是贷款的目的;防范信贷风险的目的,也是为了保障预期收益的实现;贷款的分类管理就是要看贷款的预期收益情况。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就是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寻找一个合理的平衡点,而不是拒绝任何风险。我们不能总是在追求低风险、零风险,低风险、零风险也同时意味着低收益、低回报;也不能总是在政策的保护下维持生存。要倡导推进积极的风险管理,要积极地走进市场,感受市场。不仅要敢于,更要学会善于做高风险的业务,要在经营风险的实践中来提高自身对风险的识别能力、风险定价能力、风险掌控能力。不仅要审查贷款的信用风险,用担保等风险防范的措施来做好保全,用第二还贷来源作风险化解的保障条件这种传统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还要关注贷款的市场风险,善于利用收益覆盖风险的途径,充分运用各种先进的风险敞口管理工具,通过风险补偿、风险对价等方式来覆盖风险,使实际的利息收益大于风险承担,大于市场平均风险,大于普遍可承受的风险。
二是统一人们对不良贷款的认识,提高对市场风险的识别能力。不良贷款不都是违约贷款,既包括借款人违约了,不论本息是否有损失,都应要纳入不良贷款,也包括贷款本息有损失了,不论借款人是否违约,就应纳入不良贷款。从广义来认识衡量贷款质量的标准,可以使我们在信贷风险管理中更加关注贷款的市场风险,努力提高对市场风险的识别能力。并研究出一套信贷业务市场风险的防范措施,如对贷款定期进行市值评估,分析是否有浮亏损失。又如要强化对市场上贷款转让出售行情的分析,如果能溢价转让的贷款就是优良贷款;如果能不受损失转让出去的贷款也应当是好的,至少不能算是不良贷款;如果转让不出去或需折价转让的,那就是不良贷款。所以对客户信用风险小市场风险大的贷款、预期收益低于平均收益的贷款也应当如同控制客户信用风险一样,要有相应的政策和办法。
三是进一步细分不良贷款,可在分类原则、分类口径、分类方法上能有个统一的标准。要对现行不良贷款分类标准进行调整,按照广义的不良贷款把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再细分为:违约和没违约的关注贷款;违约损失和没违约损失的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并按有关规定计提风险拨备、计算资本占用,以便使同一时期不同银行间或同一银行不同时期的不良贷款可以进行真正的比较。
把不良贷款分为狭义的不良贷款和广义的不良贷款,使得我们可以把狭义的不良贷款率用来对外披露,进行同业的比较,并满足监管的要求,使国内外的同业能有一个共同的标准来比较贷款的质量水平。而广义的不良贷款率则主要用于银行内部的信贷风险管理和贷款质量评价,不仅要考虑借款人的资信、借款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掌控管理能力,还要考虑资源配置的效率,资源使用的回报率。这样既能满足内部管理的要求,又能与境内外的同业进行比较,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就可以实现同业的狭义和广义不良贷款的比较。
要避免在信息披露中出现既有不良贷款率,又有贷款违约率,又要注意不要把不良贷款视为损失贷款,把不良贷款率视为不良贷款损失率。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银行业通常是不用不良贷款损失率这个概念,因为不良贷款的损失时点很难说清楚,当贷款出现违约后银行就一直在清收,直到最后实在无法清收的部分才会列入损失贷款,等待核销处理。这个过程有时会很长,甚至几年都完不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贷款还会不断地被重组。但不良贷款损失的大小,在不同的银行金融机构也会有很大的差异,管理比较好的银行,损失会小一点,管理差一些的银行损失会大一点,我们应当积极创造条件适时按统一标准对贷款损失率进行披露。
四是对不同风险类型的贷款进行不同的管理,采取不同的风险防范对策措施。一要严格控制在利率上升预期时的固定利率贷款总额,除非已经有了一个有效的对冲方案或风险补偿按排;二要严格控制利率下浮贷款的数额,努力提高贷款议价的能力,对优良客户的优惠利率要根据客户的综合贡献来合理确定,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快,银行要学会利差收窄后的经营转型;三要改变现行的只有总量外汇贷款风险管理办法,对银行账户中的外汇贷款要定期逐笔进行市值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是浮盈还是浮亏及其程度来确定分类,可每月做一次;四要在计算剔除风险后的收益(RAROC)中,要把汇率风险考虑进去。尤其是随着国家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进程加快,将会加剧银行外汇贷款的风险,汇率的不稳定会使更多的外汇贷款出现问题,当然银行可以通过外汇市场的运作来锁定风险、控制风险,以降低汇率风险的敞口和损失。
(作者系中国工商银行首席风险官)
第四篇:关于对不良贷款清收的建议
关于对不良贷款清收的建议
一、领导要高度重视,确保不良贷款认责追责真真落实到位
首先,邢台办事处各级领导要统一认识,高度重视不良贷款管理责任认定工作,把不良贷款管理责任认定作为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防止不良贷款反弹的一项重要举措,并且作为对相关管理人员任期内信贷管理履职情况和管理能力认定评价的重要指标。通过不良贷款管理责任认定,强化履职尽职意识,促进信贷业务规范操作,提升信贷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
其次,邢台办事处要努力改变粗放式经营态势,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不良贷款要摸清底数,对暴露出的不良贷款责任人工作责任追究一定要到位,避免走形式,造成部分责任人“有恃无恐”,形成不良贷款前清后增。
二、不良贷款的清收措施
清收不良贷款是一场维护信用社合法利益的捍卫战,清非人员要有勇气有魄力,要雷厉风行,闻风而动,看准了就动手,攻不下不放手;有一种拿不下不收兵的劲头;清收不良贷款又是一场双方智慧的较量战,清收人员要有谋有略,要有“两千”精神,即想尽“千方百计”,不怕“千辛万苦”,根据不同的贷款对象,情况采取责任清收、联社集中清收、行政清收、依法清收等针对性措施,创造性开展工作,提高清收不良贷款的成效。
1、严格实行不良贷款终身责任制,科学合理落实不良贷款清收责任人。一是事实认定责任清楚,责任人仍在本联社上班的,对每个责任人贷款进行集中考核处理,不论是调走的还是未调走的,现任社的还是以前社的,都可以通过限期整改盘活清收不良贷款,否则按月实行经济处罚,直至责任贷款全部收回为止。情节严重的实行离(待)岗清收,离(待)岗清收期间除照常按月实行经济处罚外,还应停发期间绩效工资。年底按清收责任贷款完成情况发放绩效工资。二是事实认定责任清楚,责任人已调离原联社在其它联社上班的,通过申请让办事处协调处理。三是事实认定责任清楚,责任人已退休的,通过按月扣发部分工资来偿还不良贷款,直至本息全清为止。四是因为放贷时间跨度长,或是责任人已经不在本系统工作的,通过听证复议后仍不能落实责任的,按不良贷款所在社确定清收责任人的同时发动全员力量对这部分贷款进行集体清收,但这部分贷款不能和清收责任人的任务考核挂勾,每月按清收本息金额的一定比例进行奖励,能者多得,不清不得。
2、委托清收。将适合于非系统外人员清收的贷款进行委托清收,按清收本息比例并给予适当的报酬。
3、清收担保、抵押贷款。对有担保的不良贷款,要做好担保单位的工作,由其予以偿还。对抵押贷款要通过法律程序予以执行。
4、专项清收。对那些问题严重,欠款时间较长,收回难度大的大额不良贷款,可组织专门人员进行专项清收。
5、通过“拍卖”方式,盘活清收。由县联社风险资产管理部负责,采取公平竞争,出榜公布,公开拍卖,就高不就低的原则进行拍卖清收。
6、行使代为权清收。当借款人无力履行债务,同时借款人享有的债权却怠于行使,致使农村信用社的到期债权不能实现的,农村信用社可以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合同法〉司法解释》第一部分第11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以自己的名义代为行使债务人的债权。
7、行使撤销权清收。如发生债务人放弃到期债权,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等情况,致使农村信用社的到期债权不能实现的,农村信用社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以上行为。撤销权自农村信用社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
8、发挥地方政府部门的行政作用,借助行政力量清收。农村信用社至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以“服务三农”的宗旨,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地方党政领导都是有目共睹的,是关心我们农村信用社长远发展的,所以我们农村信用社管理人员要经常主动协调地方党政关系,及时汇报在清收不良贷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取得党政部门的关心、理解和支持。
9、适量注入信贷资金,以“放水养鱼”来盘活清收不良贷款。对一些暂无还款能力,但信誉较好的客户,在考虑其还款计划的基础上,适量投入一些贷款,帮助其培植还款源,经营重新走上正轨,尽早归还贷款本息。
10、积极参于企业改制,跟踪落实陈欠旧贷。信用社要加强与有结欠贷款企业的联系,及时了解企业改制信息,及早介入企业改制,变更,落实债权债务关系。
11、依法提起诉讼,强制清收。对少数有偿还能力,而拒不归还贷款的“赖账户”、“钉子户”、“地痞户”,选准突破口,严厉进行打击,通过依法提起诉讼或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等法律手段,强制收回贷款本息。
三、努力做好不良贷款前清后增的防范措施
不良贷款的防范,必须从其产生的根源入手,以便对症下药,采取施治措施。在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中,借款人本身和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都是导致不良贷款的成因,但是主要原因却是对贷款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一)、严把“四关”,提高新增贷款的质量
1、严格实行五岗制,把好审、贷、查三权分离关。
粗放经营是导致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例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统一法人后我们要一改过去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在操作规程上必须借鉴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应抓好两个方面:一是严格实行五岗制(即调查岗、审查岗、审议岗、审批岗、贷后检查岗)和审、贷、查三权分离制。明确规定,凡新发放的贷款,不论金额大小均不得单人操作。必须实行五岗制,通过审、贷、查环节方能发放,违者追究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二是根据农村信用社的实际,合理设置五岗。一种情况是信用社(分社)权限内发放的贷款,其岗位设置为:调查岗—外勤信贷员,审查岗—信用社(分社)副主任或会计主管,审议岗—贷款审议小组,审批岗—信用社(分社)主任,检查岗—信用社(分社)主任、副主任外勤信贷员。另外一种情况是超权限发放的贷款,其五岗设置为:调查岗—客户部调查人员,审查岗—分管副主任、信贷部主任,审议岗—贷款审批小组,审批岗—联社主任,检查岗—稽核部人员。抓好贷前四岗固然重要,而真真做好贷后检查岗却是有效防范不良贷款前清后增的直接手段。通过实行五岗制和三权分离,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有效机制,增加贷款透明度,防止徇私舞弊,确保贷款质量。
2、实行贷款权限区域控制,把好贷款风险关
即改变过去单一以存款金额大小为依据,分级确定贷款审批权限的做法,而是根据各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信贷管理人员素质以及经营管理能力,区别对待,综合确定其不同阶段的贷款审批权限。有条件的联社可以试着结合上述情况按贷款经营社所处的位置将新增贷款按贷款种类进行安排发放,比如乡镇信用社只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以及权限内的滞农个人贷款,区(县)内信用社(分社)只发放个体工商户或个人其它贷款,而将所有企业贷款交由联社营业部统一发放,这样既不偏离“服务三农”的宗旨,还能有效的控制不良贷款的发生。
3、实行评估公司指定化,评估价值责任化,把好抵押物足额、变现关
现在社会上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评估公司数不甚数,假房本、假评估报告、假他项权证时有发生。各联社每年应从有业务往来的评估公司中通过招标或基层社负责人民主投票的方式 来确定2—3家评估公司进行协议评估,采取预留印件和亲笔签名的方式。这样既可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避免抵押物估价值高于市值的现象,还可以有效的鉴别真伪。
4、实行法律顾问制,把好贷款手续合法关
有条件的县联社应设置专门的法律咨询机构,配备既懂法律,又懂金融业务的骨干为法律顾问。同时明确规定:县联社大额贷款必须经过法律顾问签字同意后,方能正式发放贷款。
(二)、改进信贷管理方法,建立和完善信贷管理体制
目前,多数农村信用社传统的信贷管理方法是对信贷人员下达考核指标,过分注重结果。而对贷款的风险环节缺乏必要的分析、控制和防范。必须从传统的结果管理转到过程管理上来,通过对合理产品和服务的控制,从内部机制上建立先进的管理制度,防范信贷风险的发生。
一是按照“预防为主”的思想,构筑信贷风险防范多道“防火墙”。要建立全员参与,全体相关人员监督的内控机制,使信贷业务的上下部门或上下岗位的接口得到有效控制,确认并掌握业务部门或流程中的风险控制点,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以便能够迅速进行风险的识别、衡量、防范、处置。
二是实行信息化管理,建立完整、真实、灵敏的信息数据与统计分析系统,提高信贷决策的科学性。现在运行的信贷管理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查询平台,我们在受理每笔贷款前,先在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中查询一下贷款人在其它行有没有违约行为,再通过信贷管理系统的“全数据库检索”功能确定一下贷款人在本系统中有没有违约行为,这样即可以防止多头贷款和垒大户贷款,又能有效的对有不良贷款记录的客户实行信贷制裁,将不良贷款的发生控制在萌芽状态。
三是建立纠正和预防、控制程序,确保信贷管理的持续改进。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经常性的稽核审查制度,采取具体的纠正、预防措施,以不断评价、发现、改进信贷流程,推进信贷管理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信贷管理机制
1、创新信贷管理制度。创新信贷管理制度,关键是要找出贷款流程的各个风险点,然后合理确定制约措施,最大限度地规范、控制、约束易产生风险的操作行为,明确各岗位的职责。一旦风险产生,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一目了然。
2、创新责任信贷员薪酬管理办法。首先,通过笔试和民主测试使一些业务素质强,思相作风过硬的人员走上责任信贷员岗位,(每社最少一名,否则取消其放贷权限)对他们的绩效工资区别对待,让他们感受到责任和收益是对等的,再对他们今后的工作收取适当的贷款发放保证金,其次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收入与业绩挂钩制度,有效的调动责任信贷员的责任心。信贷人员的主要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基本生活保障工资。另一部分要与其经手的贷款质量和收贷收息情况挂钩。
(四)、以人为本,加强对责任信贷人员的管理,提高信贷队伍的整体素质
人的素质是企业素质的集中体现,提高责任信贷人员整体素质是改善农村信用社信贷质量的关键。一是要合理核定责任信贷岗位,充实调整责任信贷人员,使责任信贷人员数量达到员工总人数的30%。要优先选拔年轻的、文化层次较高的,思想作风优良、与农民感情深厚的人员,把他们充实到责任信贷岗位锻炼。成绩突出的,要优先提拔,提高责任信贷人员的群体活力。二是强化员工培训,提高信贷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建立规范的培训管理程序,保持信贷人员教育、培训、技能、经验、职务锻炼、知识更新等工作的持续开展。重点对信贷人员进行敬业爱岗教育和责任心的培养,积极培育其市场意识、营销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建立贷款责任追究制,切实加大对违规违纪放贷行为的查处力度。继续严格执行贷款发放的终身责任追究制。进一步完善贷款实行“四包”(即包放、包管、包收、包效益)的内容,并加强经常性的检查和考核。
(五)、加强对借款人的检查和监督
借款人的生产经营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贷款能否按期结息,按期归还,如果借款人生产经营恶化会直接将风险转嫁给信用社。因此,责任信贷人员发放贷款后,要经常关心借款人的生产经营状况,随时掌握其发展动态,以便一旦发现贷款风险苗头,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及早收回贷款本息。
第五篇:现行的毕业生就业政策及规定
现行的毕业生就业政策及规定
一、我国实行的就业方针
国家实行的总体就业方针可归纳为三句话: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通过市场调节劳动力供求,引导劳动者自主就业。
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方针、原则:
A.贯彻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加强重点、兼顾
一般和面向基层;
B.充实生产、科研、教学第一线的方针;
C.以保证国家需要为前提;
D.贯彻学以致用,人尽其才的原则;
二、毕业生就业机制:
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
1.择业期的起止时间范围如何确定 ?
毕业生的择业期限为两年,从毕业当年的 7月1日起,到第三年的 6月30日止。
如2010年的毕业生择业期限是: 2010年7月1日~ 2012年6月30日。
2.国家对定向生的就业有什么规定 ? 定向生,即定向招生、定向就业的毕业生,其在入学时就业去向也就明确了,即应在招生时所确定的地区或部门范围内就业。定向生因特殊情况不能回原定向单位(地区)的,须报学校主管部门批准,并偿还全部培养费、奖学金等费用后,方可到非定向单位就业。
3.毕业证书丢失可否补发 ?
国家规定,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毕业证书遗失后,由本人向原毕业学校申请,经学校查有实据,可开具毕业证明书,不能补发毕业证书。毕业证明书具有毕业证书的效力,出国使用者可由公证处公证。
三、你最应该知道的国家政策
国家政策很多,不能一一列举,最需要了解五个方面的政策: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方针政策
二、鼓励高校毕业生服务西部的政策及优惠政策
三、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预征入伍和创业的政策及优惠政策
四、关于劳动合同的规定(重点说明几点)
五、关于社会保险的规定(需要切实了解)
A 关于报到证的政策和规定
1.什么是报到证
报到证是由国家教育部印制,由省(直辖市、自治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签发,只有列入国家或省毕业生就业方案的普通大中专院校全日制毕业生才能持有的有效报到证件。报到证分为上下两联,上联交给毕业生本人,下联叫做“就业通知书”归入毕业生档案
2.报到证式样:
关于报到证的政策和规定
1.报到证的作用:
①到接收单位报到的凭证,②证明持证毕业生是纳入国家统一分配计划的学生;
③干部身份证明;
④凭报到证转移人事档案、办理户口关系
⑤毕业后,持报到证及接收单位有关证明到当地公安局办理落户手续。
⑥未就业的毕业生可凭报到证到人才服务机构办理人事代理手续
⑦持报到证可到有关部门办理自主创业手续及减免有关税费
⑧参加工作证明时间
2、报到证非常重要,请妥善保管,一旦遗失,你将面临非常尴尬的局面!
3.毕业生《报到证》丢失如何处理?
毕业生报到证系毕业生到单位报到的凭证,应妥善保管好,不能丢失。万一丢失,应及时向学校报告,经学校核实后开具丢失证明,然后毕业生持丢失证明到河北日报社挂失,最后持《河北日报》和丢失证明到省毕分办补办。补办的报到证需注明“补办”字样。
4.毕业生的工龄是如何计算的?
毕业生的工龄从到用人单位报到之日起计算。工资发放办法为上半月报到的发全月工资,下半月报到的发半个月工资。
到用人单位报到应办理哪些手续 ?
A.在规定的时间内持《报到证》及时到单位报到;
B.办理档案转接、落户等手续;
C.签订劳动合同。
5..《报到证》的派遣原则是什么?
A.毕业前落实到中直、省直或省外单位就业的毕业生直接派往接收单位。
B.毕业前落实到市属单位就业的毕业生,派到单位所在市的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并在其备注栏内注明接收单位名称。
C.毕业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生源地为本省的毕业生,派回生源市就业主管部门;生源地为外省的毕业生,将其派回生源所在省的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
D.毕业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可在两年内办理改派。
E.定向生、委培生原则上按定向、委培协议就业。
B 关于户口迁移证的政策和规定 大学生来到学校读书,户口从原籍迁到学校,但在学校的户口是临时性的,毕业后应该迁出。
户口迁移证是大学生毕业时其户口从学校所在地派出所迁出的证明,不能丢失,不管到哪里,都要在规定时间内把户口“落”下来,而不要把它放在你口袋里。
关于户口迁移应注意哪些问题?
A.升学毕业生户口迁至录取学校
B.签约毕业生户口迁至用人单位
C.未签约毕业生户口可以先迁回原籍,落实单位后,可以凭《报到证》将户口迁至用人单位。
D.户口也可暂时留在学校,但不能办理身份证、出国(境)证明、婚育证明等手续。
C 关于的档案的政策和规定
★真正能证明大学生学习经历的是他的档案!
★完整的档案材料包括:
1、中学毕业登记表
2、高等院校招生报名登记表
3、高等院校招生体检表
4、入团志愿表
5、入党申请书(含党校结业表、积极分子推优表)
6、入党志愿书(含入党申请和转正申请)7、河北农业大学体检表
8、专业实习成绩鉴定表
9、毕业论文
10、河北农业大学成绩单(盖鲜章)
11、高等学校毕业生登记表(含政审意见表)
12、校、院先进材料
13、就业报到证(白色联)
14、档案转递通知单......D 关于劳动合同的规定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定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书面合同,也是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法律保障。
小提醒:根据劳动部办公厅关于《用人单位部签订劳动合同,员工要求经济补偿问题复函》(〔1996〕181号)规定指出:只要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劳动者就有权获得相应经济补偿和相关赔偿。
2004 年,我国出台了《劳动合同规定》,你们应重点注意其中八大规定:、劳动者不能随意跳槽;、对于特殊员工离职通知期还可延长约定;、裁员条件被放宽; 4、员工对企业变更合同要给予答复;、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赔偿责任被明确;、未按约定承担违约责任,单位有权不解除合同、企业可在劳动合同中约定某些内容;、对不用支付补偿金的劳动终止条件做了规定
E.《劳动合同法》与大学生就业 》
2008 年,我国出台了《劳动合同法》,需要我们注意: 1、在校大学生不能订立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学历、简历造假则合同无效;、非全日制用工;、合同签订时间;、试用期长短;、试用期工资;、劳动合同的解除;、不用担心违约金;、无故拖欠工资可维权;、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不等于铁饭碗;、劳动合同的终止。
F 关于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劳动者在因年老、失业、生病、工伤、生育而减少劳动收入时给予的经济补偿,使劳动者能够享受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障和生育保险等项目,具有强制性。
特别提醒
如果毕业生到私营企业、民营机构或被聘用到不占其行政编制的机关事业单位时,毕业生就得提出这个问题,至少要提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
注:单位不为员工办理基本养老保险,是违反《劳动法》的,有些单位薪酬比较高,让毕业生以个人名义参保,毕业生应该主动参加。
注解——人才代理
与用人单位签约和办理人事代理的区别
A.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是劳动关系,与
人才市场是服务关系。
B.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约后,不能随
意解除劳动关系;毕业生办理人事
代理后,在服务关系续存期间,人才
市场不干涉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劳动 关系。
C.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约后,再办理
改派、报考公务员、考研、出国、调
动等手续比较困难;而办理人才代理
后,办理这些手续十分方便。
D.有些用人单位给毕业生缴纳各种保
险,如果毕业生自己缴纳保险手续繁
琐;而办理人事代理后,交纳保险可
通过省人才市场办理,方便简单。
四、毕业生就业程序
1.毕业生就业的程序是什么 ?
A.毕业生搜集就业信息,准备求职材料
B.毕业生向用人单位投递求职材料
C.面试、洽谈,达成就业意向
D.签署就业协议书
E.学校上报就业计划,打印报到证
F.办理毕业离校手续、寄送档案
G.毕业生到单位报到
2.什么是《就业协议书》? 《普通高等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是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为了确定录用或就业关系,依法协商达成的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书面协议,它是合同的一种形式。.《就业协议书》的签订程序是什么?
A.毕业生认真如实填写基本情况及应聘
意见
B.用人单位、主管部门及人事调配部门
签署意见
C.各学院签署意见
D.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签署意见
4.签订《就业协议书》需注意什么?
A.签订《就业协议书》必须履行一定程序。
B.每位毕业生只有一套学校指定编号的《就业协议书》,一式五份,转借、涂改、复印无效。
C.丢失或违约原则上不予补发。
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丢失如何处理?
协议书丢失,应及时向学院报告,经学院核实后开具丢失证明,然后毕业生持丢失证明到保定日报或晚报社挂失,最后持报纸或挂失发票到就业指导中心补办。补办的就业协议书注明“补办”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