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处理好防洪建设与水环境建设的关系初探
处理好防洪建设与水环境建设的关系初探 姚雪球 金红珍 徐瑞忠等(吴江市水利局)
【摘 要】: 随着吴江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水环境造成较大污染,局部地区水质相当差,水质型水资源缺水现象已有发生,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整治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新时期吴江水利要正确处理好防洪建设与水环建设的关系,实行防洪工程优先,在解决防洪问题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综合治理水环境。
【关键词】:防洪建设 水环境 关系
吴江地处江浙沪交界处,位于太湖下游,上游承泄浙江天目山来水,下游出水不畅,并受黄浦江潮水顶托,境内地势低洼平坦,总面积80%以上的地面高程低于汛期一般洪水位,境内以圩区为主,洪涝威胁较大,防洪处于被动状态。历史上吴江素有“洪水走廊”和“囤水仓库”之称。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治理,我市的防洪条件已得到了较大改善, 但在新形势下全市防洪压力仍较大, “洪水走廊”的格局并没有改变,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随着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水环境造成较大污染,局部地区水质相当差,水质型水资源缺水现象已有发生,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整治问题越来越突出,而且治理任务十分艰巨。因此,新时期吴江水利要正确处理好防洪建设与水环建设的关系,实行防洪工程优先,在解决防洪问题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综合治理水环境。
一、水环境在防洪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分析
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水资源逐渐被污染变坏,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性问题。面临的水问题主要是洪涝灾害、水质型水资源短缺、水环境变坏。由于吴江市纺织印染等企业分布密集,吴江的水环境问题给防洪建设提出了新课题。
(一)、圩内的水资源状况发生变化
建国以来,吴江人民开河筑堤,逐渐形成了赖以生存的一百多个联圩。由于吴江绝大部分地区为低洼平原圩区,圩田的田面绝大部分在汛期洪水位以下。改革开放以来,各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全市绝大部分工厂、企业、村庄均建设在联圩内,区内居住人口也快速增长,工厂企业生产后的废水和联圩中群众的生产生活污水未经处理进入圩内河道,加上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联圩内河水质受到严重污染,这是水环境变坏的根本源头。联圩内河水质还有继续变坏的趋势,情况令人担忧。
城镇人口集聚和工业化发展对城镇联圩水环境产生更大影响。由于城镇建成区对水文条件的影响,加上地面沉降因素等,城镇包围内工业企业和居住人口快速增加,导致污染物不断增加。吴江城镇区经济这几年快速发展,工业用水量也高速增加,限于企业的技术和资金实力,工业污水没有得到有效彻底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道,以及雨污分流不到位、生活污水直排等,造成城镇河道内水质受到严重污染。
(二)、防洪排涝工程阻碍了水体的自流
随着防洪排涝工程的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全市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但也因此带来了一些水环境方面的影响。由于联圩工程建设的防洪排涝工程大部分设在河道的口门处,为确保下水道的正常排水需要以及地势较低的原因,加上地面沉降的影响,很多联圩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要关闸排水,造成圩内外水系在调蓄能力、水体自由交换等方面功能大大减弱,导致河道自净能力降低,阻碍了河道水体的自由流动,对圩区内的水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加上圩内生产生活垃圾污物不断增多,水体基本不流动,内河护岸较少,水土流失现象依然严重,河床不断抬高,河道水质逐渐降低。
水域既是广大城乡大地的脉管系统,对雨洪旱涝起着调节作用,又是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生命之源。要抓住防洪这个主要矛盾,统筹兼顾水环境治理,是吴江水利今后一个时期主要任务。
二、对策措施
未来水利发展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调整新时期治水工作思路,要求确立“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景观”四位一体的战略构想,按照吴江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按照城市化发展战略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防洪保安全为前提,以净化水资源、优化城乡水环境为目标,做好治水各项工作,总体目标是吴江要建成比较完整、功能健全的城市水生态综合系统,以水为脉络,形成水绕城走、城依水建,实现河、岸、绿、路、景协调建设,使吴江真正成为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生活富饶的“江南水乡”,成为富有现代化气息的花园城市。
如何科学合理、综合全面、统筹规划治水工程,减少防洪工程对水环境的影响,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新课题。全市的治水规划必须统筹考虑水利、水资源、生态、环境、交通、环保等综合性因素,做好全面的、长期的治水工程规划,认真按照规划建设实施,以进一步提高全市的整体防洪能力,改善整体水环境。
(一)统筹做好治水工程规划建设,尽量减少防洪工程对水环境的影响。
吴江治水规划要以吴江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并与吴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吴江城市化发展战略相适应,立足长远,立足全局,与时俱进,以符合吴江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的需要。为了提高吴江市综合竞争力,优化城乡综合发展环境,要根据吴江水利实际情况,必须遵循“健康、安全、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尽力保护水资源,减少水污染,净化水环境, 逐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吴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立足当前,高起点、高标准,长远规划,要注重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划理念,实施水安全治理战略,实施水资源保护战略,实现水生态效应,重点保护水环境。吴江治水总体规划要注重“统一规划、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分步实施”。在搞好治水工程规划的前提下,要本着实事求是、先急后缓、合理规范、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精神,严格搞好治水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工作,确保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建成让人民群众放心的实事工程、民心工程。
在治水总体规划建设中,要将防洪减灾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安全保障, 在防洪建设的同时,要充分结合考虑水环境综合治理因素,尽量减少防洪排涝工程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要科学合理地调整水系河网布局,进行水环境综合整治。在整治疏理外部区域大水系的同时,重点整治圩内水系河网,使内部水系能循环畅通流动。在大的水系环境中,外围水系与内部水系既相对独立,又可相互沟通交换水体。防洪排涝水系整治工程规划必须兼顾本区域调水换水,确保引排水和调换水两大功能。对各区域要分别整理出几条骨干引排和调换水的河道,尽量减少死浜斗、断头河,基本做到每条河道能进水能出水,给水体创造流动的客观条件。全面疏浚疏理,重点整治河网水环境。
(2)、在水利规划中要明确圩区区域最小水面率。一方面是要满足防洪涝调蓄引排水需要,另一方面要满足区域水环境容量的需要。对一些废浜废塘,要通过疏河土方填平复耕造地,对原水系不顺和水面率较小的区域,要规划新开河道。
(3)、进一步调整改进水利设施设备,提高设备运行效率,不断扩大工程效益。要综合发挥水利工程在防洪排涝和调换水两方面的功能,确保既能防洪排涝,又能调水换水。
(4)、进一步优化各水利建筑物工程布局,配套换水闸涵,确保河道各口门能关能开,防洪排涝与调水换水两不误。以前在河道上设置了排涝站,大部分不考虑再设通水涵闸,这样在每年中的非汛期时段和非排水时段,该处就成了断头浜,影响了河道内外水系的沟通,降低了圩内外水体自由沟通交换的能力,从而影响圩区水质。今后在水利规划中,在有排涝站布置的河道口门上均要配套通水换水闸涵,使得在非汛期和非排涝时段,联圩区或城镇区的内外河道水系沟通交流,尽量减少防洪工程对水环境的影响。
(5)、在规划河道整治中,要综合考虑水生态、水环境、水景观等,尽可能用生态治理方式进行综合治理。要与城镇景观建设有机融合,与吴江生态绿化城市相协调,以体现江南水乡特色。
随着城镇洪涝治理、河道疏浚、河道长效管理、区域调水等工作不断深入,通过近几年的水利工作实践证明,这种工作思路和做法是可行的,从一定程度上较好地改善了水环境。如盛泽镇和松陵城区建成的水利工程不仅承担了城区防洪排涝任务,而且在相当多时段上承担了城区调水换水任务,已较大地发挥了治水的综合效益,城区水环境得到较好改善。
(二)、防洪工程与水环境工程互为利用
防洪工程与水环境工程相互相存,如何更好地处理二者关系并互为利用,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1)充分利用现有建成的防洪工程设施用于引水调水,以改善水环境。
(2)充分利用现有的水利管理人员,兼顾管理引水调水工作。
(3)充分协调好水利与城建部门、环保部门、城管部门、交通部门、航运部门、区域内各企业等多方面关系。
(4)河道整治工作不仅有益于防洪工程,而且对改善水环境有重大作用。
(5)切实落实好防洪工程和调水工程的有关经费,确保工作正常开展。
因此,要在市、镇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防洪工程和水环境工程可互为利用。水利部门要切实抓好自身队伍的建设,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协调联系,强化全市的水资源和水工程的管理,切实提高水利工程设施在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中的综合效益,以使我市的水利建设符合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三)、解决水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虽然我市拥有数量众多的河湖,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2.7%,但从吴江市情看:水多成灾,有季节性,也有突发性;水质差,水资源污染严重不容乐观。水质型缺水和水环境变坏成了制约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合理利用水资源、切实改善水环境是一项长期、艰巨和复杂的任务。我们将根据本部门的职责工作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水污染,不断改善水环境,确保人民群众的用水安全。
1、控制污染源头
这是改善水环境的关键性措施。控制污染这是一个社会性的很棘手工作,要依靠全社会各方力量和各有关部门共同管理,特别是环保部门主抓的工作。我们要立足水利部门责职工作,主要抓好以下几项:
(1)抓好审核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所赋予的职责,协助环保部门建立和健全河湖排污口审核制度,完善河湖排污口控制体系,将河湖排污口总量控制落到实处。
(2)加快建设节水型工业和节水型社会。进一步研究工业节水管理办法,规范企业节水范围,对水污染重点排放行业严格执行用水定额和节水标准。
(3)科学合理地调配水资源,保证生态用水。开发利用水资源应以保护水环境功能为前提,兼顾水资源上、下流域的需求,要按照水资源可开发总量来发放取水许可证。
(4)要按照江苏省人民政府苏政复[2003]29号《关于江苏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的批复》的精神,优先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在水源地保护区内严格限制各种开发活动。
2、净化水环境
圩区河道淤浅、被堵情况比较严重,对水环境影响较大。整治圩区河道,理顺区域水系,是水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根据防洪排涝和水环境调水功能综合要求,需要大力整治圩区引排水骨干河道,全面疏浚淤浅河道河荡,疏通断头河浜,新开部分排水河道,理顺区域水系环境,尽量达到圩区内每条骨干河道能快捷通畅地引进清水,稀释并排出污水及涝水的调水功能。通过疏浚河道,挖除底泥,不仅可以增大防洪排涝调蓄功能,还可以减轻淤泥二次污染。吴江市自1997年始,提出要全面进行河道疏浚,不仅要清理河底淤泥,还要清理河面漂浮物,清杂草,清垃圾,进行较大规模的河道“双清”工作,创导“清洁河道、清洁村庄、清洁家园”工作。要求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对全市大小二千多条河道,特别是对淤积严重的圩内河道,按照五年一个轮回,坚持不懈地将河道双清这项工作开展下去。这些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层层落实,广泛发动,明确责任,检查评比,强化考核,以奖代补,落实资金,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等种种措施,强有力地推进了全市的河道双清工作,一手抓清洁,一手抓管理,努力做到标本兼治,实实在在,取得了较好成效。要坚持做好河道疏浚工作,巩固长效保洁管理机制,强化河道管理,大力改善城乡水环境,净化水资源,优化水环境,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这是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质量做好实事工程。
3、建立科学合理的防洪除涝工程体系,充分利用防洪工程设施增加调水功能及换水频率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防洪除涝工程体系,精心规划,统筹兼顾,在实施好防洪排涝工程建设的同时,综合进行河道整治工程,从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环境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根据雨情、工情的变化趋势,运用水利工程体系,合理调度洪水,蓄泄结合,洪涝旱并治,兼顾调水换水,工程资源共享,合理防控。在河道疏浚工作基本完成后,要充分利用防洪工程设施增加调水功能及换水频率,优化水环境。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全面研究各圩区调水方案,增强调水功能。要经常性输入外来清水,增加水容量,稀释内部河水,使河水循环流动,保障区域内水环境清洁。
4、保护水源地
通过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以及行政措施,保护好现有生态环境良好的水域河段,尽量保持其自然状态。控制过度水面养殖。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退渔还湖、退耕还湖。大力搞好城乡绿化工作。水利部门要做好河道、堤防等生态绿化工程。在水源地周边地区,要严格禁止或控制设置污染企业。有污水排放的地方,要有挡污工程措施。加大保护和改善水源地水质的工作力度,确保水源地不受污染。
5、切实加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将调水功能列入工程运行管理范畴。
要强化工程管理和河道管理的双重管理,加强圩口闸站管理,注重提高工作效率,要强化为民服务意识,加强对闸站管理工作人员责任制建设,强化业务知识培训,强化工作考核机制。通过科学合理调度,及时开闸关闸,尽可能多通水,使圩内外水体交换,净化圩内水质。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在完善防洪排涝运行管理方案制度的前提下,还要制订一套适用本市各有关区域的调水方案,拟订出调水时间、调水线路、调水量,测算并落实调水费用,为今后一段时期科学调度水资源提供基本依据。同时要明确资金来源,落实调水经费。要将水利工程管理制度逐步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切实加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将调水功能列入工程运行管理范畴。
6、要建立水环境整治保障机制。
加强宣传,提高对改善水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确立吴江在5—10年和10—20年的水环境治理目标,对今后的水利工程要按防洪和改善水环境的综合要求实施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完善和拓展治理工程投入机制,切实加大投入。规范水行政执法行为,加强执法力度,实行依法治水。
第二篇:建设经济圈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文章标题:建设经济圈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打造“一小时经济圈”既是**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形成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关键,更是实现大城市带农村的破冰之举。我认为,在建设“一圈两翼”布局的过程中,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
妥善处理非均衡发展和均衡发展的关系
非均衡
发展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加快发展的成功理论和实践,均衡发展是目的,非均衡发展是手段。在建设“一小时经济圈”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好非均衡发展和均衡发展的关系。
一是推进“一圈”和“两翼”协调发展。“一圈”与“两翼”的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是目的,“一圈”的“加快”和“率先”发展是重要手段。因此,在“一圈”和“两翼”的用力方面需要妥善把握,既要千方百计促进“一圈”加快发展,又要适度兼顾“两翼”的经济发展;既要避免出现只注重非均衡发展导致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的现象,又要避免出现过份注重均衡发展而导致的“均衡慢发展”的现象,以重点突破“一圈”之功,带动“两翼”共同发展,进而实现全市协调发展之效。
二是增强外延拉动带的综合竞争力。核心是外延的基础,外延是核心的延伸,核心强则动力足,外延强则辐射大。因此,在发展的策略上一方面要增强核心动力,另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外延拉动带的综合竞争力,以更充分发挥“一小时经济圈”的整体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是扶持外延拉动带短板区县加快发展。毋庸讳言,“一圈”之内的23个区县中,有部分外延区县经济总量偏小、实力偏弱,是“一圈”发展的短板。木桶理论的原理告诉我们,要最大限度发挥“一小时经济圈”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需要外延拉动短板区县的迅速崛起。因此,在注重推动“一小时经济圈”整体发展的同时,更应该加大扶持短板区县的力度,在基础设施、重大项目、产业布局及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支持。
妥善处理区域竞争与区域合作的关系
竞争与合作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竞争增强活力,合作使双方或多方共赢。
一是加强“一圈”内各区县的分工协作。建设“一小时经济圈”要注重从整体和全盘考虑“一圈”内各区县的产业发展重点,避免产业趋同导致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招商引资恶性竞争的现象。要引导各区县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项目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和优势互补,通过区域合作来做大规模、壮大产业、形成集群,切实发挥好聚集效应。
二是推动“一圈”与“两翼”区域协作。“一圈”与“两翼”合作主要体现在产业的对接、项目的扶持以及劳动力转移等方面,既要统筹“一圈”与“两翼”的整体协作,也要考虑对口帮扶区县产业对接与互补,增强区域协作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推进川渝经济合作。川渝经济共生性强、竞争性大,既需要积极推进川渝合作,共同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又需要在重大项目、重点产业以及招商引资等许多方面参与激烈的竞争,增强双方的经济活力。建议在“一圈”的外延区选二至三个区县作为川渝经济合作的示范点,建设川渝经济合作的桥头堡。这样既能增强“一圈”外延区的综合竞争力,又能推进川渝地区更为紧密的合作,促进成渝腹心地带的迅速崛起,增强成渝两个极核辐射带动能力。
妥善处理政府推动与市场调节的关系
建设“一小时经济圈”既是顺应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举措,也是政府加强对区域经济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打造“一小时经济圈”需要政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来推动市场机制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一是完善有利于“一小时经济圈”发展的基础设施。政府应着力规划和建设一系列与“一小时经济圈”加快、率先发展相适应的交通设施、水利设施、能源设施和通讯设施。
二是健全推动“一小时经济圈”加快发展的政策体系。要实现“一小时经济圈”特别是外延拉动带的迅速发展,政府应充分发挥直辖市的体制机制优势,加大探索创新力度,进一步简政放权和强化政策扶持,通过政策引导,调动社会各界投入“一圈”发展的积极性,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一圏”集中,推动“一圈”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是优化促进“一小时经济圈发展”的社会环境。建设“一小时经济圈”关键在营造一种促进创业、促进创新、促进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为市场机制的充分发挥创造条件和提供保障。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抓好解放思想和更新观念,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真正形成人人思发展、谋发展、抓发展的社会氛围。
妥善处理自我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一是要使“一小时经济圈”的规划、战略始终与全国、全球的经济发展相适应,使之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在发展过程中,要适时准确分析把握发展现状,研究全国、全球发展趋势,不断提高对外开放
水平,以大开放促大发展。
二是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等既要市内统筹,也需要在全国范围来谋划。在产业布局方面,要注重打造优势产业和填补西部地区产业空白,注重与周边地区产业的错位发展和配套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注重加强与全国其他省市特别是周边省市的合作与衔接,做好交通网络的连接,打造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积极引进周边地
区能源和资源,弥补我市水、电、气、煤等资源的不足。
三是既要注重发挥“一小时经济圈”对“两翼”的带动作用,更要充分发挥对周边省市的辐射作用。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调节,形成一小时物流中心,努力引导“一小时经济圈”外居民和人才往圈内集中,促进市外周边地区产业与一小时经济圈配套。
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就现阶段而言,“一小时经济圈”内各区县同全国大多数的区县一样,不可能新发展的工业企业都是低耗能、高环保的企业,同时在短期内也难以完全淘汰和改造现有的工业企业。全面实行低能耗、高环保的新型工业化,显而易见不具有现实性,也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对此我们一方面应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特别是要突出重点,抓好主城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长江、嘉陵江、乌江的“三江六岸”生态长廊建设,搞好各区县主要河流和小流域的水质保护,打造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的新兴直辖市。
《建设经济圈要处理好五个关系》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建设经济圈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第三篇:城镇化建设要处理好“十个关系”
城镇化建设要处理好“十个关系”
来源:中国建设报2010-07-27
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是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必然要求。要确保城镇化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处理好“十个关系”。
——规划与建设的关系。一方面,要坚持规划先行,舍得在规划上花力气、下本钱,不要因为规划不像建一条马路、造一栋楼房那样马上出现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而忽视它的作用。另一方面,必须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在建设中体现规划的严肃性和指导性,依规办事、依规建设,坚决克服各自为政、利益驱动、短期行为等不良倾向。
——经济发展与城镇建设的关系。根据城镇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把引导各类企业合理集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等与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把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建设促经济、以经济带建设,实现“建一处城镇、活一方经济,富一片百姓”的目标。
——政府与城镇建设的关系。政府在城镇化中的职能体现,应相对集中在对规划的科学制定和对规划的组织实施上。规划定城,组织编制科学的规划;社会建城,克服政府包揽过多的弊端,通过政府牵头、部门组织、政策引导、社会建设、全民参与,围绕城镇化大局,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民造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人民群众进城办厂开店、建房经商;产业兴城,借助产业上规模,推动城乡共同发展;商贸活城,借助发达商贸,促进城乡互补。
——规模与特色的关系。小城镇建设,必须突出当地的区域特色,体现资源、产业、文化、历史、经济等个性,同当地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文化传统有机结合起来,通盘考虑,提高城镇品位。不求其大,但求其精;不求其洋,但求其特。
——建设与速度的关系。城镇建设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贯彻“积极稳妥和重点发展”的方针。经济条件好的,要按照规划,积极发展;经济条件差的,要按照“富规划穷建设”的思路,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
——建筑设计与建设的关系。好的设计会带来建设的综合效益。要中外结合,古今传承,力求创新,按功能需要组织空间、按现代要求优化设计。做到“单体建筑美、整体环境美”。
——建设用地与建设的关系。坚持节约用地,通过挖潜、改造旧村庄、旧城镇,积极开展迁村并点、土地整理,开发利用荒地和废弃地,在节约耕地的前提下发展城镇;充分挖掘土地资源的潜力,大力深化土地使用改革,把城镇建设用地推向市场,让土地资源通过出让、转让和招标、拍卖等形式转变为资产。
——建设与管理的关系。城镇管理必须实现以下目标:规划管理“规善法严”,监察管理“章全人遵”,开发管理“优质高效”,治安管理“人安业兴”,集市管理“物畅其流”,社区管理“政通人和”,交通管理“安全通畅”,市容卫生管理“净化美化”。
——绿化与城镇的关系。绿化工作已成为美化环境的亮点、社会关注的焦点、城镇建设的着力点和小城镇投入的热点。城镇绿化投资不仅无风险,而且效益高,会带来植物自身及环境的不断增值。以优美的生活环境凝聚人、以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人、以优化的生态环境感染人,并造福于子孙后代。
——软件与硬件的关系。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创建现代城镇的两个必要条件,二者不可偏废。城镇也是资产,“软件”对它起着乘数效应。因此,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与物质文明建设同等的高度来抓,两手都要硬。
冯继明
第四篇:试论司法所建设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试论司法所建设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司法所是我国基层政法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司法行政机关服务大局,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和前沿阵地。司法所承担着本辖区普法工作的具体组织和实施,担负着推进基层依法治理,加快民主进程的重要职责,是基层政府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参谋助手。司法所通过履行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协助基层政府调处民间纠纷、土地纠纷、合同纠纷等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组织开展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等项职能,发挥着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重要防线作用;通过组织开展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对促进城乡经济发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起着重要的法律服务和保障作用。司法所要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必须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即:司法所与司法局、与当地党政、与综治办、与信访办、与公安派出所、法庭的关系)通过明确和正确处理五个关系,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开展好工作,做到职责分明,不扯皮、不推委、不空档地抓好各自范围内的具体工作,并能有效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通力合作形成工作共识,形成工作合力,达到共同促进工作的目的。基层司法所与司法局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的上下级关系。司法所是司法局的窗口部门。司法局也必须同时重视,强化对司法所的领导和管理,因为司法局的工作大头在乡镇(街道),离开司法所职能的充分发挥,司法局就会失去根基和依托,各项业务工作很难落实。因此,司法局牢固树立了的思想,强化了对司法所的领导和管理,充分发挥其在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中的龙头作用。司法所的建设和各项业务的开展,离不开司法局的领导和管理,司法所要自觉接受和服从司法局的领导,认真执行司法局的决定和指示,完成司法局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司法所应在司法局的领导和管理下,加强自身建设和开展各项业务。(派出机构、管理与被管理上下级之间、窗口部门)
二、正确处理好司法所与基层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关系司法所虽然以司法局管理为主,但绝不能忽视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管理作用。司法所既是司法局的派出机构,同时也是乡镇(街道)管理本辖区司法行政工作的一个职能部门。司法所职能作用发挥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基层政府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水平和成效,关系到基层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把司法所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关心支持司法所的各项建设,保证司法所依法高效地履行各项职能。司法所也应当主动接受和坚决服从基层政府的领导和管理,紧紧围绕基层政府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法制宣传、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社区矫正、法律服务等职能作用,为基层政府当好参谋助手。
三、正确处理好司法所与综治工作的关系无论是司法所还是旗县司法局,均是同级综治委的主要成员单位。在有些苏木镇,综治委没有单独的工作人员,综治办的牌子就挂在司法所。司法所负责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等项工作,是整个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所应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积极配合、主动承担综治任务,在本地综治部门领导下,充分利用自身职能优势,通过法制宣传努力提高广大群众遵纪守法和依法维权的自觉性,积极参与对本地区治安隐患和不安定因素的排查、治理和防范工作,按照综治部门的部署,积极配合,参与本地斗争和各种专项打击统一行动,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把维护稳定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四、正确处理好司法所与信访工作的关系信访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法律性很强的工作。随着国务院《信访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信访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基层司法所应该积极参与信访工作。首先,信访与司法的结合,使司法资源在信访工作中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司法所应当积极参与信访,为涉法信访案件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一方面使信访工作人员的法律知识不断丰富,法律素质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引导上访人员通过法律渠道解决问题,减少和避免重复访、越级访的发生。其次,司法所应当主动与信访办建立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及时汇总分析上访案件中的涉法问题,对重大疑难上访案件,提出法律意见和建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解决那些工作内容交叉、重复的问题,而且可以使司法所和信访办人手都不够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第三,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是减少越级和集体上访的有效措施。司法所应当与信访工作整合运行,联合排查、联合调处,积极配合信访办做好涉法信访工作,将矛盾纠纷苗头解决在基层。加强人民调解组织与信访办的沟通联系,对人民调解工作中发生的上访苗头,及时通报信访办,对能够调解的依法组织调解;对群体问题和重大情况及时向乡党委政府汇报,提出法律建议。第四,积极推进依法治理,做到依法信访。通过普法宣传,引导广大农牧民运用合法手段正确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通过开展普法依法治理,或担任常年法律顾问,督促苏木镇政府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的发生,有效避免信访事件。通过与信访工作的结合,使司法的这一主要职能得到有效发挥。实际上,司法所平时的工作与信访工作是密切联系的。通过信访、司法联合接访,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方便了群众。也使上级部门和领导得以从大量的接待来访中脱身,便于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真正实现
五、正确处理好司法所与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工作的关系司法所与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一起构成我国乡镇(街道)一级政法组织体系,形成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基层政法工作运行机制,共同担负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成为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强有力支撑。司法所要强化职能意识,加强与其他政法部门的信息沟通与业务协作,实行联动服务,优势互补。对属于自身职能范围内的工作业绩赢得重视,提高自身地位;对于属于其他政法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项,要密切配合,不可越代庖,越权行政。三者之间是地位平等,彼此独立,具有相互协作的关系。在开展安置帮教、社区矫正工作中要与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密切联系,联合办公,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这样可以减少两劳解释人员、社区服刑人员的脱管失控,便于管理。进一步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公信力,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工作制度,促进人民调解和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积极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总之,司法所工作区别于其他政法部门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标本兼治、深层治本的社会功能。它不像其他政法部门的工作那样在短期内有显而易见的成效,而是在基层政权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稳定中发挥潜移默化、厚积薄发这么一个治本的重要功能。这既是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特点,也是优势。因此,司法所应当把功能定位在发挥治本作用上,坚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党委政府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上,在发挥作用中不断促进工作的不断发展,在有所作为中努力提高自身地位,为有效的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第五篇:建设服务型政府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建设服务型政府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作者:李志明
2013-3-25 6:15:48来源: 2013-3-25 学习时报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谈到行政体制改革时提出,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巨变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公共权力领域从职能范围到职能方式最终还有制度形式的相应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明确政府职能的边界,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通过简政放权、放松管制来向市场和社会让渡空间,形成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公权与私权之间边界清晰合理、分工合作有度的社会关系新格局,构建政府与社会、市场的新型关系。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瘦身,使政府职能转变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干预。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实现“有限政府、强市场”的“小政府”模式。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首先,必须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尽可能发挥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管住管好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实现“有限政府、强市场”的“小政府”模式,尽量较少或取缔对市场经济活动不必要的政策干预和行政管制,强化并规范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市场运行规则的仲裁者、经济运行过程的调节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者的角色,扮演好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参与者的角色。事实上,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从早期的自由放任的市场体制向全面干预的政府(国家)体制再向适度干预的市场与政府体制两相结合的转变过程中,其政府的角色和功能也相应地经历了从“守夜政府”的消极被动行政到“全能政府”的传统统治行政再到“有限政府”的现代新公共管理、服务行政的历史变迁及其发展趋势。其次,对于必不可少的政策干预和行政管制,要透明化或市场化。目前,我们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其中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清理、取消大量的不必要的行政审批事项。二是对于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实行较为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责任追究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主要的取向是最大限度地缩减掌握在政府手中、容易导致腐败的行政审批权。进一步取消、调整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凡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行业组织或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事项,政府都应退出;凡可以采用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方式的事项,都不设前置审批;新设审批项目必须于法有据并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审查论证;探索建立审批项目动态清理工作机制。对于从政府剥离出来的部分职能,应当通过委托、招标、合同外包等方式交给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主体来承担。加快培育相关行业组织,推动行业组织规范、公开、廉洁办事,在强化这些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等自律行为的同时,加强对这些组织的监管,防止在这些领域产生新的腐败问题。
处理好政府与社会关系:做到政府“掌舵”、社会“划桨”。在中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发展起来的高度统合的关系模式,“政府为社会、社会国家化”是这种模式的典型特征,政府充当“全能政府”的角色。这种政府全面干预社会生活的结果,不仅导致了政府规模庞大但行政效率较为低下,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负担,而且由于政府对市场的越位与错位,政府“不该管的事管了,该管的事没管好”,直接造成了公民社会不发达,社会自治能力较差,整个社会公共责任机制薄弱。建设服务型政府、建立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机制,关键是要发挥非政府组织(NGO)的作用,形成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伙伴关系。非政府组织可以在教育、扶贫、妇女儿童保护、环保、公共服务提供以及人口控制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的进一步成熟,社会的自主管理能力将不断扩大,而国家和政府的管理职能将逐步缩小,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将进一步调整,其历史趋势将是“小政府、大社会”。
近年来,中国政府开始尝试将其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转由社会组织予以承接,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来弥补政府行动能力的不足或者在提供特定公共服务方面的效率不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从源头方面消除了政府在直接向公民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的可能出现的腐败风险。这项改革,主要着眼于削减或转移职能,实现政府职能向社会领域分权。一是把政府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职能分开。通过合同的方式把政策执行职能交由专门机构或政府外公共组织甚至民间机构承担,政府专司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监督管理职能,政府开始转向一种“政策制定(掌舵)同服务提供(划桨)分开”的机制,实现政府“掌舵”、社会“划桨”的分工与协调。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方面有利于政策制定的科学性、民主性、有效性,避免主观随意性并由此可以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机制;另一方面,通过社会竞争合同契约的方式,可以改变过去政府在政策执行中执行主体偏私走样以及谋取私利损害公共利益的违法腐败行为,增强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公开性透明性。二是逐步实现公共管理社会化、公共服务市场化。转移政府职能,将部分公共产品公共服务让渡给社会中介组织或私人部门承担,引进竞争机制,打破政府垄断,为公众创造更多更好的自由选择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机会。
处理好中央和地方关系:分权与制衡。建立服务型政府,除了考虑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分权,实现政企分开、政社分开、政事分开,斩断政府与这些主体之间的不当不法利益纽带,我们还需要着重研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认真解决好分权与集权的关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中央与地方合理分权体制。
这其中,首先,要合理划定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上限和下限。在中央和地方合理分权体制下,中央集权的上限是:不能导致领导者个人的过分集权和独断专行,不能导致中央任何一个部门或机构的过分集权和独断专行;下限为:不得侵犯和剥夺公民的合法权益,不能侵犯和剥夺地方自主权,不得侵犯和剥夺企事业和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地方分权的上限是:不得危及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不得损害国家统一的政治、法律制度,不得侵害中央的合法权威,不得妨碍国家统一市场体系的形成、建立和发展;下限为:不得侵犯和剥夺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侵犯和剥夺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
其次,科学配置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与事权,实现中央地方权力的合理分配与制衡。对于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的划分,我们可以遵循英国学者巴斯特布尔
(C.F.Bastable)“财政支出三原则”来作出划分:一是受益原则。凡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其受益对象是全国民众的,则支出应属于中央政府;凡受益对象是地方居民的,则支出应属于地方政府。对于一些收益超出了其所在城市的设施,如大型水库、发电站、港口等,则应将其支出责任划给更高一级的政府。二是行动原则。凡政府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实施在行动上必须统一规划的领域或财政活动,其支出应属于中央政府;凡政府公共产品和服务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的,其支出应属于地方政府。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看,支出职能的下放,可使其更为有效地提供基础设施,因为它们比中央政府更加了解当地的需要。三是技术原则。在政府活动或公共工程中,凡规模庞大且技术难度高的,其支出责任应归中央政府。否则,就应归地方政府。当然,除了科学配置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与
事权,还需要通过中央的财政转移支付来实现各地区财政均衡,以建立相对稳定的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来源和分配机制。总而言之,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首要任务就是简政放权,包括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向基层放权,等等。减少政府权力及其带来的寻租空间,激发市场和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释放制度红利和改革红利,真正成为一个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