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医院药剂科与医务科工作协调机制[推荐]

时间:2019-05-12 01:50: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二甲医院药剂科与医务科工作协调机制[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二甲医院药剂科与医务科工作协调机制[推荐]》。

第一篇:二甲医院药剂科与医务科工作协调机制[推荐]

二甲医院药剂科与医务科工作协调机制

一、协调工作组: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二、协调范围和内容

在医院工作中出现各种和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有关的问题,以及对临床用药进行指导、考核,接受各级部门检查等,需要药剂科与医务科之间密切配合、相互协调时。

三、协调的方式方法

1、临床科室在用药时所需药品不足或暂缺,由医务科与药剂科进行协调解决。

2、药剂科在监督管理医院临床科室用药情况过程中,经药剂科检查,需要医务科配合对临床科室进行管理时,由药剂科将检查情况汇总报告给医务科,医务科进行处理并将考核结果交财务科进行奖罚。

3、由药剂科和医务科一同定期组织医院专家对临床科室用药进行评价,确保考核工作公平有效,医务科与药剂科根据工作特点认真分工共同完成。

4、当上级部门对药剂科进行检查时,医务科要积极配合,与药剂科一同接待检查,并根据上级部门反馈意见,配合药剂科进行整改。

四、严格落实奖惩。

依据影响医院工作的严重程度,制定奖惩制度。对于互相扯皮,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拒不接受任务的工作人员,经过协调和批评教育仍不改的,扣罚当事人的劳务费,情节严重的,对当事人进行调离工作岗位、待岗或解聘处理,并扣减科主任劳务费。

二〇一 年 月 日

第二篇:19 医务科与药剂科工作协调机制

四川省复员退伍军人医院

医务科与药剂科工作协调机制

一 协调范围与内容

在医疗运行过程中出现各种的与药剂科相关的问题,以及对临床合理用药进行指导、考核,接受各级部门检查等,需要医务科与药剂科配合、沟通,协同完成的工作。

二 协调的方式与方法

1.药剂科在监督管理临床科室合理用药过程的情况中,经药剂科检查,需要医务科配合对临床科室进行管理时,有药剂科将检查结果汇总报医务科,医务科进行处理并将考核结果报财务科进行奖惩。

2.由医务科和药剂科定期组织医院专家对临床科室合理用药评价,确保考核工作公平、公正,医务科与药剂科根据工作特点进行分工共同完成。

3.当上级部门对药剂科进行检查时,医务科予以积极配合,与药剂科一同接待检查,并根据上级部门反馈的意见,配合药剂科进行整改。

4.临床科室在用药时所需不足及没有时,科室与药剂科沟通无果的情况下,报医务科,由医务科与药剂科进行协调解决。

三 严格落实奖惩

1、依据对医院影响严重程度,制定奖惩制度。对于互相扯皮,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拒不接受新任务的,经过协调和批评教育任然不改的,扣罚当月奖金,并扣减科主任考评分,取消科室当年评选先进资格。

2、对因扯皮、推诿,拒不办理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或严重影响医院整体计划目标实现的,撤销该科室负责人的职务,对当事人进行调理工作岗位、待岗或解聘处理,若有违法行为的,按司法程序处理。

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

2014年4月25日

第三篇:医务科与药剂科工作协调机制

医务科与药剂科工作协调机制

一、协调工作组: 组 长:贾爱芹 副组长:杨 林

组 员:狄丕文 王翠英 马炎生 王根仓

赵春庆 张 莉 陈文俊 李 敏

二、协调范围和内容。

在医院工作运行过程中出现各种与药剂有关的问题,以及对临床用药进行指导、考核,接受各级部门检查等,需要医务科与药剂科之间密切配合、相互协调时。

三、协调的方式方法。

1、临床科室在用药时所需药品不足或没有,科室与药剂科沟通无果的情况下,上报医务科,由医务科与药剂科进行协调解决。

2、药剂科在监督管理医院临床科室用药情况过程中,经药剂科检查,需要医务科配合对临床科室进行管理时,由药剂科将检查情况汇总报告给医务科,医务科进行处理并将考核结果交财务科进行奖罚。

3、由药剂科和医务科一同定期组织医院专家对临床科室用药进行评价,确保考核工作公平有效,医务科与药剂科根据工作特点认真分工共同完成。

4、当上级部门对药剂科进行检查时,医务科要积极配

合,与药剂科一同接待检查,并根据上级部门反馈意见,配合药剂科进行整改。

四、严格落实奖惩。

依据影响医院工作的严重程度,制定奖惩制度。对于互相推诿,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拒不接受新任务的工作人员,经过协调和批评教育仍不改的,扣罚当事人的当月奖金,并扣减科室主任考评分,科室当年取消评先树优资格。

对因相互推诿、抢揽职责、拒不办理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或严重影响医院整体计划目标实现的,撤消该科室负责人的职务,对当事人进行调离工作岗位、待岗或解聘处理。

遇有违法行为的,按司法程序处理。

二〇一二年六月

第四篇:医院二甲评审(医务科)

医院二甲评审(医务科)

医院评审医务处相关工作内容概要 1、1.2.3.1将推进规范诊疗、临床路径管理和单病种质量控制作为推动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重点项目。有专门部门和人员对诊疗规范、临床路径和单病种管理的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分析,及时反馈,改进。2、1.2.4.1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医疗服务流程,缩短患者诊疗等候时间和住院天数。有调研、有具体实施措施。3、1.2.6.1控制公立医院特需服务规模。4、2.4.1.1完善患者入院、出院、转科服务管理工作制度和标准,改进服务流程,方便患者。有科室没有空床或医疗设施有限时的处理制度与流程,并告知患者原因和处理方案。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5、2.4.3.1加强转诊、转科患者的交接,及时传递患者病历与相关信息,为患者提供连续医疗服务。有病情和病历等资料交接制度并落实,保障诊疗的连续性,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

6、有出院患者健康教育相关制度并落实。2.有出院患者随访、预约管理相关制度并落实。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7、2.6.1.1患者或其近亲属、授权委托人对病情、诊断、医疗措施和医疗风险等具有知情选择的权利。医院有相关制度保证医务人员履行告知义务。(★)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8、2.6.2.1向患者或其近亲属、授权委托人说明病情及治疗方式、特殊治疗及处置,并获得其同意,说明内容应有记录。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9、2.6.3.1对医务人员进行知情同意和告知方面的培训,对实施手术、麻醉、高危诊疗操作、特殊诊疗(如化疗)或输血、使用血液制品、贵重药品、耗材等时应履行书面知情同意手续。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10、2.6.5.1保护患者的隐私权,尊重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有监管情况分析评价,有整改措施与持续改进。(精文办)11、2.7.4.1对员工进行纠纷防范及的专门培训,有记录。有培训效果评价。12、3.2.1.1按规定开具完整的医嘱或处方。对模糊不清、有疑问的医嘱,有明确的澄清流程。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13、3.2.3.1有危急值报告制度与处置流程。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信息系统能自动识别、提示危急值,检查(验)科室能通过网络及时向临床科室发出危急值报告,并有醒目的提示。14、3.3.1.1有手术患者术前准备的相关管理制度。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15、3.3.2.1有手术部位识别标示相关制度与流程。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16、3.3.3.1有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流程。(★)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17、3.4执行手卫生。职能部门有对规范洗手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18、3.5.1执行特殊药品管理,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19、3.5.2.1处方或用药医嘱在转抄和执行时有严格的核对程序,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20、3.6.1.1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确定“危急值”项目,建立并更新“危急值”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职能部门定期(每年至少一次)对“危急值”报告制度的有效性进行评估。21、3.6.2.1严格执行“危急值”报告制度与流程。(★)22、3.9.1.1有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制度与工作流程。(★)并建立院内网络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直报系统及数据库,有培训,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有分析,采取防范措施。23、3.9.2.1建立有医务人员主动报告的激励机制,激励措施有效执行。24、3.9.3.1定期分析医疗安全信息,利用信息资源改进医疗安全管理。对改进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25、3.10.1 针对患者疾病诊疗,患者主动参与医疗安全管理。尤其是患者在接受介入或手术等有创诊疗前、或使用药物治疗前、或输液输血前,有具体措施与流程。职能部门对患者参加医疗安全活动有监管,有定期的检查、总结、反馈,并提出整改措施,有持续改进。26、4.1.1.2职能部门履行指导、检查、考核、评价和监督职能。根据医院总体目标,制订并实施相应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计划与考核方案。对重点部门、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进行定期检查与评估。定期分析医疗质量评价工作的结果。有履行指导、检查、考核的工作记录。有多部门质量管理协调机制。27、4.1.1.3科主任是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落实质量与安全管理及持续改进相关任务。28、4.1.2.2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及各质量相关委员会会议记录。29、4.2.1.1有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实施方案及相配套制度、考核标准、考核办法、质量指标、持续改进措施。30、4.2.1.2有医疗质量关键环节、重点部门管理标准与措施。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对各项管理标准与措施的落实情况有定期检查、分析、反馈,有改进措施。31、4.2.2.1根据法律法规、规章规范以及相关标准,结合本院实际,制定完善的覆盖医疗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并及时更新,切实保证医疗质量。32、4.2.2.2执行医疗质量管理制度,重点是核心制度。有医院及科室的培训,有主管职能部门监管。院科两级对制度的执行情况有督导检查与整改措施。33、4.2.2.3有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对规范、指南的执行情况有督导检查与整改措施。34、4.2.3.1有各专业、各岗位“三基”培训及考核制度。有根据不同层次及专业的卫生技术人员的“三基”培训内容、要求、重点和培训计划。35、4.2.4.1有医疗风险管理方案。针对主要风险制定相应的制度、流程、预案或规范,并严格落实,对医疗风险的防范流程执行情况有检查、反馈、改进措施。建立跨部门的协调与讨论机制。36、4.2.4.2落实患者安全目标。医院及科室将实施“患者安全目标”作为推动患者安全管理的基本任务,有培训,有考核,主管部门对患者安全目标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反馈,有改进措施。37、4.2.4.3开展防范医疗风险确保患者安全的相关知识、技能的教育与培训,有针对医疗风险防范的工作制度、流程、规范、预案等进行培训的计划并实施。有对培训效果进行追踪与评价,有持续改进。38、4.2.5.2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成员,具有相关质量管理技能,开展质量管理工作。39、4.2.6.1有全员质量与安全教育和培训。40、4.2.7.1建立医疗质量控制、安全管理信息数据库,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其他药品、合理使用血液和血制品、围手术期管理与手术分级管理、各类手术与介入操作及并发症、麻醉操作、医院感染、病历质量、急危重症管理、医疗护理缺陷与纠纷、患者满意度等,为制订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目标与评价改进的效果提供依据。41、4.3医疗技术管理。42、4.4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43、4.5.1.1有对患者病情评估管理制度、操作规范与程序,至少包括:患者病情评估的重点范围、评估人及资质、评估标准与内容、时限要求、记录文件格式等,并有培训。44、4.5.2.1有适用的临床诊疗指南、疾病诊疗规范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等,用于指导医师的诊疗活动,有培训,主管部门履行监督职责,评价重点病种参照本标准第七章所列的“住院重点疾病”。45、4.5.2.2根据病情,选择适宜的临床检查。临床检查适宜性有定期分析和评价,有持续改进。46、4.5.2.3规范使用与管理抗菌药物。47、4.5.2.4(5、6)规范使用与管理肠道外营养疗法、激素类药物与血液制剂的使用指南或规范、肿瘤化学治疗等特殊药物的规范使用。48、4.5.2.7开展单病种过程质量管理,主管部门能用单病种过程质量等质控指标,监控临床诊疗质量。49、4.5.2.8对疑难危重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实施多学科综合诊疗,为患者制订最佳的住院诊疗计划/方案。科室医师分级管理,职责明确,诊疗规范。50、4.5.3.2每一位住院患者均有适宜的诊疗计划,由高级职称医师负责评价与核准。2.有院科两级的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对存在问题及时反馈。51、4.5.4.1有院内会诊管理制度与流程。重症与疑难患者实施多学科联合会诊。主管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对会诊相关科室间沟通、会诊及时性和有效性定期评价,对问题与缺陷进行反馈,并提出整改建议。52、4.5.4.2有医师外出会诊管理制度与流程,主管部门对外派医师会诊制度落实情况监督管理。53、4.5.5.1制定与更新医院临床诊疗工作的指南/规范。54、4.5.5.2用新制定与更新后的临床诊疗工作指南/规范培训相关人员,并在临床诊疗工作遵照执行。55、4.5.6.1医院对患者的出院指导与随访有明确的制度与要求。主管部门对出院指导及随访工作落实情况有总结及评价,有改进措施。56、4.5.6.2对特定患者采用多种形式定期随访。57、4.5.6.3出院患者有出院小结,主要内容记录完整,与住院病历记录内容保持一致。主管部门对上述工作落实情况有总结及评价,有改进措施。58、4.5.7.1由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有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职责、工作计划和工作记录,有适用的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诊疗规范,进行质量与安全管理培训与教育。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定期进行评价、分析和反馈。59、4.5.7.2医院对科室有明确的质量与安全指标,包括:住院重点疾病的总例数、死亡例数、两周与一个月内再住院、非预期手术例数等;患者安全类指标;单病种质量监测指标;合理用药监测指标;医院感染控制质量监测指标。医院与科室定期评价,有持续改进的效果。60、4.5.7.3根据《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对住院病历质量实施监控与评价。病历书写为临床医师“三基”训练主要内容之一。61、4.5.7.4对各临床科室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有明确的要求。(★)有解决影响缩短平均住院日的各个瓶颈环节等候时间的措施(如患者预约检查、院内会诊、检查结果、术前准备等)。有提升医院信息化建设,合理配置和利用现有医疗资源的措施。应用“临床路径”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62、4.5.8对提供新生儿住院诊疗的医院,应当按照《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要求,建立符合规范的新生儿病室。63、4.6.1.1有手术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与规范性文件,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根据监管情况,对授权情况实施动态管理。64、4.6.1.2有定期手术医师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的机制。公开手术医师权限,并及时更新。65、4.6.2.1有患者病情评估与术前讨论制度,主管部门对制度落实情况定期检查,并有分析、反馈和整改措施。66、4.6.2.2根据临床诊断、病情评估的结果与术前讨论,制订手术治疗计划或方案。主管部门对制度落实情况定期检查,并有分析、反馈和整改措施。67、4.6.3.1在患者手术前履行知情同意。有落实患者知情同意管理的相关制度与程序,包括手术方案利弊、使用耗材、用血、根据病理结果调整手术方案等,主管部门对制度落实情况定期检查,并有分析、反馈和整改措施。68、4.6.4.1有重大手术(包括急诊情况下)报告审批管理的制度与流程,相关人员培训,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必要时参加术前讨论。69、4.6.4.2有急诊手术管理的相关制度与流程,相关人员培训,多部门协调机制有效,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并有分析、反馈和整改措施。70、4.6.5.1有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制度。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并有分析、反馈和整改措施。71、4.6.6 手术的全过程情况和术后注意事项及时、准确地记录在病历中;手术的离体组织必须做病理学检查,明确术后诊断。72、4.6.6.2手术离体组织必须做病理学检查,明确术后诊断,并记录。对病理报告与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及术后诊断不一致时,有追踪与讨论的规定与程序,其结果有记录。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并有分析、反馈和整改措施。73、4.6.7.1制订患者术后医疗、护理和其他服务计划。有术后患者管理相关制度与流程。手术后医嘱必须由手术医师或由手术者授权委托的医师开具。每位患者手术后的生命指标监测结果记录在病历中。在术后适当时间,依照患者术后病情再评估结果,拟定术后康复、或再手术或放化疗等方案,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并有分析、反馈和整改措施。74、4.6.7.2手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到位。.对骨关节与脊柱等大型手术、高危手术患者有风险评估、有预防“深静脉栓塞”、“肺栓塞”的常规与措施。有重大手术并发症的案例分析报告,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并有分析、反馈和整改措施。75、4.6.8 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定期分析影响围术期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因素,有“非计划再次手术”与“手术并发症”监测、原因分析、反馈、改进、控制体系。76、4.6.8.2医院对手术科室有明确的质量与安全指标,医院与科室能定期评价,有能够显示持续改进效果的记录。(★)(1)住院重点手术总例数、死亡例数、术后非计划重返再次手术例数。(2)手术后并发症例数。(3)手术后感染例数(按“手术风险评估表”的要求分类)。(4)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的使用。(5)单病种过程(核心)质量管理的病种。77、4.6.8.3有“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监测、原因分析、反馈、整改和控制体系。(★)78、4.7麻醉、重症医学科、感染性疾病、中医、康复治疗、疼痛治疗、药事和药物使用、临床检验、病理、医学影像、输血、介入诊疗、血液净化、临床营养、医用氧舱、放射治疗、其他特殊诊疗管理与持续改进。

79、医院感染管理与持续改进。80、病历(案)管理与持续改进。81、6.1.2.1 在国家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护理规范的框架内开展诊疗活动。(★)82、6.1.3.1 在医院执业的卫生技术人员全部具有执业资格,注册执业地点在本院或符合卫生行政部门相关规定(如多点执业、对口支援等),具有执业资格的研究生、进修人员在上级医师(含护理、医技)指导下执业。(★)83、6.2.5.1 建立医院运行与医疗业务指标体系,定期进行分析、检查、改进管理工作。84、6.4.2.2 外来短期工作人员的技术资质管理。

6.4.5.1 建立与完善职业安全防护与伤害的措施、应急预案、处理与改进的制度,上岗前有职业安全防护教育。

第五篇:二甲医院评审资料之医务科工作

目录

1.1医院功能定位

1.1.1医院有承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工作与兼顾预防、保健、康复功能能力,可提供24小时急危症诊疗服务

1、有相关功能任务开展的科室、人员与管理体系(1)科室(2)人员

(3)管理体系

2、能够24小时提供危急重症诊疗服务,必设急诊内、外科

(1)24小时提供急症服务(2)必须设有内、外科

1.1.2临床科室一、二级诊疗科目设臵、人员梯队、诊疗技术能力及医技科室设臵达到二级标准

1、临床一、二级诊疗科目设臵与医技科室设臵达到二级标准

(1)检查临床一、二级诊疗科目设臵(2)医技科室设臵必须达到二级标准

2、人员梯队配臵与诊疗技术能力达到二级标准(1)人员梯队配臵必须达到二级水平

(2)临床科室人员诊疗技术能力必须达到二级标准 1.1.5承担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培训、协作等任务并开展受援工作

1、将对口支援任务纳入院长目标责任制与医院工作计划,有实施方案,有专人负责(1)纳入院长目标计划(2)相关实施方案(3)专人负责

2、对政府安排的人才培训等指令性任务,有相关制度、培训方案和具体保障措施(1)相关制度(2)培训方案(3)保障措施

3、至少与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机制,形成分级医疗

4、接受三甲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利用受援进一步提高管理与服务能力,制定长期受援计划并组织落实 1.1.6实施双向转诊制度

1、有双向转诊制度

(1)需要医务科制定相关制度

2、有明确的双向转诊流程并开展转诊服务

(1)需要医务科制定相关转诊流程,由需要转诊科室根据相关规定开展转诊工作 1.3临床医学教育与科研

1.3.1教学部门和人员配臵满足教学要求

1、有专门教学管理部门,有教学工作规章制度和工作规划,有专职管理人员(1)教学管理部门

(2)教学工作规章制度和工作规划(3)专职管理人员

1.3.2能够承担相应的临床医学教学任务

1、有承担医学院校教学实习条件和能力(1)条件(2)能力

1.3.3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1、有系统、规范的住院医师培训规划、实施方案、培训条件和资金支持(1)培训规划(2)实施方案(3)培训条件(4)资金支持

2、有专职人员负责方案组织落实和质量监督评估(1)方案组织落实(2)质量监督评估

1.3.4指导和培训下级医院卫生技术人员提高诊疗水平,推广适宜卫生技术

1、积极参与“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人员培训项目”等支援工作,并有计划选派医务人员

(1)参与农村医疗支援工作(2)有计划选派医务人员

2、有相应的培训规划、实施方案、培训条件,接受下级医疗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进修,不少于10人/年(1)培训规划(2)实施方案(3)培训条件

(4)下级医疗机构进修人员≥10人/年

1.3.5支持本院医务人员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调查研究

1、有制度、经费支持开展本区域常见病、多发病的调研,并取得成果(1)制度、经费

(2)开展本区域常见病、多发病的调研(3)取得成果

二、医院服务 2.1优化诊疗服务

2.1.5入院与出院、诊断与治疗、转科与转院等流程合理、便捷

1、入院与出院、诊断与治疗、转科与转院等连续性诊疗服务流程合理、便捷(1)入院与出院(2)诊断与治疗

(3)转科与转院

2、有急危重症患者优先处臵的制度和程序(1)制度(2)程序

2.2保障患者合法权益

2.2.1能够提供多层次医疗服务,满足患者不同层次的需求

1、设有普通门诊、专科门诊和专家门诊,住院部设有单人间、双人间、多人间,设有特殊病房与普通病房(1)普通门诊、专科门诊和专家门诊

(2)住院部:单人间、双人间、多人间,设有特殊病房与普通病房

2、医院无拒诊情况(1)不能拒诊

2.2.2尊重和维护患者的知情同意权、隐私权、选择权等权利,医院有制度保障患者充分了解其权利

1、开展实验性临床医疗(临床人体模型试验)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规章,有审核管理程序,并征得患者的书面同意

(1)遵守相关规定(2)审核管理程序(3)患者书面同意

2、在诊疗活动中,医护人员应以有效沟通方式交待病情、治疗方式等诊疗相关信息,说明内容有记录,并履行书面同意手续;门诊诊疗室有相对独立的接诊空间;医学影像检查中,为患者提供更衣服务设施;查体、行心电图、超声等检查时要保护患者稳私;医务人员检查异性患者时,有患者家属或其他医务人员在场(1)医患有效沟通、书面同意手续(2)门诊独立接诊空间

(3)辅检科室保护患者隐私(4)检查异性有第三者在场

3、在不违反医疗原则的基础上,患者有选择诊疗方式的权利

(1)患者有选择的权利

2.2.3建立并落实医患沟通制度

1、建立并落实医患沟通制度,主动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

(1)医患沟通制度(2)加强医患交流

2、定期召开座谈会及落实患者反馈意见(1)座谈会

(2)患者反馈意见

3、组织开展维护合法权益的理念教育与技能培训(1)理念教育(2)技能培训

2.3医德医风与医院文化

2.3.6严禁推诿、拒诊患者。

1、落实首诊负责制,有责任追究制度(1)首诊负责制(2)责任追究制

三、患者安全目标

3.3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

3.3.2择期手术术前管理及评估

1、有围手术期管理制度与可执行的工作流程(1)围手术期管理制度(2)工作流程

2、术前检查与评估工作

3、手术医师均知晓,对其定期或不定期考核,并监督执行情况

3.3.3有手术安全核查、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可执行的工作流程

1、有切实可行的手术核查、风险评估制度(1)手术核查制度(2)风险评估制度

2、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规定,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巡回护士三方共同实施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患者离开手术室前的“三步安全核查”,正确记录并签名。(1)“三步安全核查”记录

3、准备切开皮肤前,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巡回护士共同遵照“手术风险评估”制度相关规定的流程,实施再次核对手术类型与口清洁程度、麻醉分级和手术时间等内容,并正确记录。(1)“手术风险评估”流程(2)核对内容的记录 3.9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管理

3.9.1执行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制度

1、建立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制度(1)报告制度

2、有专门或指定部门、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报告管理工作

(1)相关部门和人员(2)报告工作

3、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及时,无瞒报、漏报、谎报(1)事件报告

3.9.2制度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改进措施

1、建立医疗质量安全事件审评制度(1)评审制度

2、针对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查找本单位在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并有改进措施(1)漏洞和薄弱环节(2)改进措施

四、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4.1建立健全院科二级医疗质量管理组织

4.1.1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及工作制度

1、设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医学伦理委员会、病案管理委员会、药事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及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等,并制定相关制度和职责(1)相关委员会(2)相关制度(3)职责

2、各管理组织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和部署质量和安全改进工作(1)工作会议

4.1.2医疗质量管理组织人员结构合理、分工明细、协作机制健全

1、医院设臵院、科二级质控组织(1)质控组织

2、医疗管理部门中设专职质量控制人员;临床科室、医技科室等相关科室设兼职质控人员,各级质控人员有明确职责

(1)质控人员(2)人员职责

3、院长应是第一责任人

4、有参加质量管理活动及处理质量问题记录,每年至少做一次全院质量管理报告(1)相关记录(2)管理报告

4.1.3科室主任全面负责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1、科室主任应为第一责任人,定期研究本科室质量管理

2、每季度至少总结一次科室医疗质量管理(1)总结内容

4.1.4医疗质量管理职能部门行驶指导、检查、考核、评价和监督职能

1、有医疗质量评价、检查标准、考核方案及奖惩措施(1)评价、检查标准(2)考核方案(3)奖惩措施

2、有医疗质量管理职能部门的工作记录,每季度至少对全院进行一次医疗质量考核,有考核和评价记录(1)工作记录

(2)考核和评价记录

4.1.5医疗质量管理实行责任追究制

1、建立完善的医疗质量责任追究制度(1)追究制度

2、有责任追究记录(2)追究记录

4.2实施全程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4.2.1制定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并组织实施

1、有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1)方案

2、有明确的管理目标和分阶段实施方案,各部门和各科室均由实施记录(1)实施方案(2)实施记录

4.2.2认真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有效防范、控制医疗风险,及时发现医疗质量和安全隐患

1、认真落实首诊负责制度、三基医师查房质量、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手术分级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等核心制度(1)核心制度

2、有医疗质量和安全隐患的检查登记及整改记录(1)记录

3、科室负责人和医生应熟悉核心制度(1)考核记录

4.2.3建立医疗风险预警机制,增强反应和处理能力

1、有重大抢救、医疗意外、重大院内感染等医疗风险的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1)预警机制(2)应急预案

2、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熟悉应急预案(1)考核内容

4.2.4加强医疗质量关键环节、重点部门和重要岗位的管理。

1、医疗质量管理职能部门每月对关键环节、重要部门和重要岗位进行1次检查监控,并有记录(1)监控记录

4.2.5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和常规,加强“三基三严”考核

1、医院有供各科室使用的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并定期进行修订

(1)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

2、评审前1年对职工进行质量和安全教育和培训,培训率应≥95%(1)教育和培训内容(2)培训人员

3、职工知晓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相关内容(1)质量管理(2)改进内容

4、对医务人员进行“三基三严”考核(1)考核内容

4.2.6通过检查、分析、评价、反馈等措施,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1、统计信息科每月提供全院数据统计分析报告(1)统计信息科(2)分析报告

2、相关科室采取针对性的整改措施(1)整改措施 4.3医疗技术管理

4.3.1建立健全并落实医疗技术准入、应用、监督、评价及风险防控机制

1、认真执行《临床医疗技术应用管理办法》,对不同类型的技术实现分类管理(1)《临床医疗技术应用管理办法》(2)管理措施

2、依法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有新技术、新业务的管理制度

(1)管理制度

3、有新技术、新业务的医疗安全行、有效性和适宜性评价机制

(1)评价机制

4、有风险预警机制和损害处理预案(1)预警机制

(2)损害处理预案

4.3.2具有与开展的技术或项目相适应的技术力量、设备与设施,以及确保患者安全的方案

1、有开展新技术、新业务的专业技术人员(1)相关人员

2、有相应的设备与设施(1)设备与设施

3、有新技术开展中的评估机制、中止机制以及重新开展该技术的制度(1)评估机制(2)中止机制

(3)重新开展的制度

4.3.3对新开展的医疗技术进行全程追踪管理

1、对管理措施定期评估,有评估指标和定期评估记录(安全、质量、疗效、费用)(1)评估指标(2)评估记录

2、针对开展新技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1)改进措施

4.3.4不应用未经批准或以及废止和淘汰的技术。

1、新技术新业务建档率达100%(1)建档率

4.3.5临床医学实验遵循伦理道德规范

1、开展医疗技术符合伦理道德规范(1)医疗技术

2、开展医疗技术科研过程中严格执行受试者知情同意制(1)开展过程

4.3.6对实施手术、介入、麻醉等高风险技术操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实行“授权”制

1、有手术、介入、麻醉等高风险技术操作的管理规定及分级授权

(1)管理规定(2)授权人员

2、有定期进行技术能力与质量绩效的评价(1)评价内容

4.4临床路径和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4.4.1开展临床路径工作

1、医院建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临床路径工作的开展(1)领导小组

2、各级人员责职明确,对部门与人员实施“目标责任制”(1)人员责职

3、医院领导协调路径实施过程

4.4.2制定医院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方案

1、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参照卫生部临床路径和单病种质量管理文件,遵照循证医学原则,制定本院临床路径文件

(1)临床路径文件

2、有明确的临床路径和单病种质量管理文件制定、试行、修订与批准程序(1)相关程序

3、患者进入路径前应知情同意(1)知情同意书

4、实施记录

4.4.3建立临床路径统计工作制度

1、定期对进入路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药品费用、非预期再手术率、并发症与合并症、死亡率等统计分析

(1)相关统计分析内容

2、有以针对路径实施情况的分析和改进措施(1)分析内容(2)改进措施

4.4.4医院定期对临床路径调查、总结、分析、整改

1、医院定期开展影响临床路径实施的因素分析(1)分析内容

2、有完善和改进临床路径的方案和具体措施(1)实施方案(2)具体措施

3、对进入路径的患者和实施路径的相关医务人员进行满意度调查,完善改进临床路径标准(1)相关人员

(2)满意度调查内容(3)临床路径标准

4.4.5建立临床路径信息监测系统,监控路径应用与变异

1、医院定期与不定期对路径的依从性进行分析,对进入路径病种的质量、费用及成本进行卫生经济学分析评估(1)依从性分析

(2)卫生经济学分析

2、定期对临床路径入组病人的变异情况进行分析(1)变异情况分析

4.4.6医院对相关临床与医技人员实施教育培训。

1、对相关临床人员和医技人员实施教育与培训

(1)教育培训内容(如患者知情同意、提供服务的时效性要求等)4.5主要专业部门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4.5.1住院诊疗管理与持续改进 4.5.1.1有适宜的诊疗组织机构

1、病房诊疗活动在科主任领导下进行

2、可根据床位、工作量、医师的资质层次分成若干诊疗小组,实行分级管理(1)诊疗小组(2)管理措施

3、各级人员有明确的岗位职责与技能要求(1)相关职责(2)技能要求

4、医疗小组组长负责本组收治患者的诊疗工作 4.5.1.2为住院患者提供适宜的诊疗措施

1、为住院患者制定具体、可行的诊疗计划,并记录在住院病历中

(1)诊疗计划 如:适宜的临床检查、正确的临床诊断、规范的药物使用,重点包括抗菌药物、肠道外营养、激素类药物、血液制剂和肿瘤化疗等特殊药物的使用

2、进行有创检查前,向患者充分说明,征得患者同意并签字认可。(1)有创检查(2)签字同意书

3、根据病情及检查结果调整诊疗计划,并在病程记录中记录调整原因 4.5.1.3严格执行三级查房制度

(1)按三级医师查房制度要求按时查房

(2)手术医师或第一助手手术前、术后至少各查房1次 4.5.1.4规范院内、外会诊管理,提高会诊质量

(1)严格执行院内、外会诊制度,明确会诊医师的资格与责任、会诊的类型、完成会诊时限等(院内急会诊≤10分钟,普通会诊不超过48小时)

(2)定期检查会诊及时性与会诊记录质量 4.5.1.5出院健康指导与随访

(1)为出院患者提供出院后的健康指导

(2)对特定患者采取书面、复诊、家访等多种形式的随访

4.5.1.6加强住院病历的质量监控与管理

(1)每位医师均应知晓《湖北省医疗机构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定期培训并纳入“三基”考核

(2)有住院病历质量监控、评价标准与评价结果,有持续改进记录

4.5.2手术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

4.5.2.1实行手术医师资格准入和手术分级授权管理(1)有手术医师资格准入和手术分级授权管理制度(2)手术医师的手术权限与其资格、能力相符(3)定期对手术医师的能力进行评价与再授权

(4)职能部门定期评价授权流程与执行记录,并加以改进

4.5.2.2为手术患者制定适宜的手术方案

(1)有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内容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影像与实验室资料等,中等以上手术需进行术前讨论

(2)根据病情评估结果制定手术方案并记录在病历中,内容包括术前诊断、拟实施的手术名称、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对策等

4.5.2.3对患者、家属进行术前谈话,签署知情同意书(1)手术前应向患者、家属充分说明手术指征、手术风险与利弊、可能的并发症及其他可供选择的诊疗方法、高值耗材的选择与使用等

(2)调整或变更手术方式需征得患者及其法定代理人的书面同意

(3)手术知情同意谈话需手术医师或第一助手进行,并记录在病历中,手术医师必须签字

4.5.2.4执行重大疑难手术报告审批制度

(1)有重大疑难手术、致残手术审批制度与程序

(2)制定急诊手术管理规定,保障急诊手术及时安全(3)管理部门有监管的措施与记录,有改进意见 4.5.2.5规范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制定患者手术后诊疗计划

(1)有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制度(2)为手术患者制定诊疗计划,并根据病情及时评估并调整,在病例中记录

(3)手术后医嘱必须由手术医师或手术者授权委托的医师开具

(4)病理检查结果报告存病历中,当与术后诊断不一致时,应进行病例讨论,其结果有记录

(5)术后观察病情及时、严密,预防并发症的措施科学,能及时处理并发症

4.5.2.6建立“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监测、原因分析、反馈、整改和控制体系

(1)医院质量管理方案中,有“非计划再次手术”与“手术并发症”的监测、原因分析、反馈、整改和控制体系(2)将控制“非计划再次手术”作为对手术科室的质量评价及手术医师的重要考核依据

4.5.14病案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4.5.14.1贯彻落实《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等卫生法规

1、有贯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等卫生法规有关规定的具体考核办法及持续改进措施(1)考核办法(2)持续改进措施

2、对医护人员进行《病历书写规范》和《湖北省医疗机构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知识培训,有培训计划及培训记录(1)知识培训(2)培训计划(3)培训记录

4.5.14.2医疗文书书写及时、准确、完整、规范,提高甲级病历率

1、病历书写符合规范

2、甲级病历率≥90%,无丙级病历

4.5.14.3建立、健全病历全程质量监控、评价、反馈制度

1、建立院科二级质量控制组织,有评价标准及改进措施

(1)控制组织(2)评价标准(3)改进措施

2、建立完善的病历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质控制度(1)病历环节质量(2)质控制度

3、临床科室有兼职质控员

(1)质控员

4、医院定期每月对病历质量进行考核评价,并及时反馈

(1)考核评价(2)反馈

4.5.14.6推进“电子病历”

1、“电子病历”书写规范,有医师签字,无拷贝现象(1)书写规范(2)医师签字(3)无拷贝现象

2、保障电子病历系统和信息安全(1)电子病历安全

五、医院管理 5.1依法执业

5.1.1医院严格执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

1、《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合法、有效,按时校验;法人、床位数或诊疗科目等注册事项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变更(1)按时校验

(2)如有变化及时变更

2、未经批准不得擅自改变或加挂机构名称及对外宣传的诊疗中心名称

3、医院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有保证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实施的制度、措施,并严格执行(1)制度、措施(2)严格执行

4、医院每年进行法律法规培训,不少于2次,并实行培训考核评估(1)培训≥2次/年(2)考核评估

5.1.3按照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的诊疗科目执业,卫生技术人员有资格并按执业范围执业

1、诊疗科目设臵与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的诊疗科目一致,在名称使用上符合卫生部《诊疗科目名录》的规范要求,不得超范围执业

2、医师执业范围应与注册范围一致

5.1.4专业技术人员具备相应技术岗位的任职资格,严格按照任职资格执业

1、医院制定各专业技术岗位任职准入规定 5.1.5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

1、医院制定各项规章制度

2、实行岗位责任制

3、各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履行岗位职责

4、职能部门负责人知晓相关制度

下载二甲医院药剂科与医务科工作协调机制[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二甲医院药剂科与医务科工作协调机制[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医务科二甲申报材料

    医务科评审标准实施自查 组长: 副组长: 成 员: 总条款:C条款73条,B条款61条,A条款47条。 自查结果:达到C条款69条( 94%),达到B条款40条( 65%), 达到A条款10条(21%)。 预计3个月达到条款:达到......

    二甲医院评审培训项目(医务科)

    二甲医务科部分培训项目 1.4.3.1 开展灾害易损性分析,明确医院需要应对的主要突发事件及应对策略。【C】组织有关人员对医院面临的各种潜在危害加以识别,进行风险评估和分类排......

    二甲医院评审医务科准备材料目录

    医院评审医务科准备材料目录 一、依法执业管理: (一)卫生法律法规(见≤医院管理手册≥上册,P105~152) (二)临床诊疗指南——XXX病学分册,人卫版,2009年 (三)临床技术操作规范——XXX病学......

    护理与医务科等相关部门的协调机制

    武中综[2011]5号护理与医务、药剂、后勤等相关部门协调工作方案 为了完成各项护理计划目标的实现,护理与医务、药剂、后勤等相关部门之间必须密切配合,相互协调,依据正确的政策......

    医务部门与药学部门协调机制

    药剂科与临床科室沟通协调工作制度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法》、《处方管理办法》, 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调整医院药品收入结构,建立科学、 规范、合理......

    医院信息科协调机制(合集5篇)

    太原市类风湿病医院 信息科协调机制 信息科是在院长的领导下行使行政管理部门,直接参与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管理的专门机构,为了医院各项计划目标的实现,信息科要与......

    医务科长在医院管理中的工作协调与领导艺术

    医务科长在医院管理中的工作协调与领导艺术 在医院里,一般认为医务科科长是个苦差事,这是担心管事多了有争权之嫌,管事少了有负院长重托。其实不然,医务科科长在医院的地位和职......

    医院医务科工作职责

    一、在院长领导下,具体组织管理全院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工作。二、拟定全院的医疗业务工作的计划,经院长批准后,具体组织实施,经常督促检查,并总结汇报。三、组织全院各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