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积石峡水电站建设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积石峡水电站建设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七月,骄阳似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当你走进积石峡水电站建设工地,或者是库区蓄水保通工程建设工地,迎面扑来的是职工们赶工抢工的滚滚热浪。
积石峡水电站是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按照工期计划安排,积石峡水电站在7月底以前完成或各个项目施工和自检验收,在8月份提交国家相关机构进行蓄水前的安全鉴定,为积石峡水电站蓄水和发电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处于关键线路上的各主体工程项目或项目部分和库区蓄水保通工程工期紧、任务重。职工们为实现按期下闸蓄水和“三投”目标,冒酷暑、战风砂、夜以继日忘我的忙碌着。如果说积石峡水电站建设是一部打造新时代工程的交响曲,那么工程建设的最后冲刺阶段是这部曲中的最强音符。
挡水和泄水建筑物工程进入决战阶段
积石峡水电站挡水建筑物既大坝工程、泄水建筑物既底孔泄洪洞、中孔泄洪洞工程以及电站进水口工程是决定工程能否按期下闸蓄水的关键工程。目前这些工程已进入决战阶段。
为了实现按期蓄水的目标,建设部对处于关键线路上的工程加大管控力度,积极搞好现场管理、协调和服务工作。全体施工人员在建设部的推动下,团结一心,奋力拼搏。其中大坝工程已投入各种设备23台(套),劳力130人,从7月13日,全体总动员,全日24小时不停产,再次掀起了劳动竞赛新高潮。目前,已完成混凝土面板表面止水和裂缝处理,坝前覆盖完成总量的73%,有望8月初完成全部任务。电站进水口、中孔泄洪洞、排沙底孔洞门叶和启闭机已安装完毕,目前正在调试中,导流洞进水口(封堵门)已组装完成,启闭机正在调试中。其余金属结构工程已全部完成。电站进水口、中孔泄洪洞、底孔泄洪洞及下闸撤退道路箱涵等土建工程仅剩余混凝土750方未浇筑外,其余也已完成。目前、下闸蓄水撤退方案已经确定,下闸蓄水方案正在审定过程中。电站进水口、中孔泄洪洞和底孔泄洪洞剩余工程在工期紧、任务重、人员少的情况下,合理安排施工进度,优化人力资源,倒排计划,合理配置,加大安全监管力度,克服不利因素,党员干部带头,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加班加点,提高工效,以确保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机电安装工程紧锣密鼓进行
走在积石峡水电站入口的路上,一座陶红色的高大的厂房出现在眼前,只见几个工人在厂房外墙的半空,站立在脚手架上小心翼翼地刷洗墙面的污垢。来到尾水台上,停放着两台主变压器,其中一号机主变压器已经就位,几个工人正在安装配件。走进安装间,在3号机转子支臂焊接现场和2号机上机架组装现场,几十号工人来回搬动着工件,几台电焊机冒着火花,发出嗡嗡嗡的声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味道。两台桥机前后来回走动,鸣着喇叭,吊运工件。好一派热闹非凡的劳动景象。而进入开关站却是那样的安静,开关站主体设备已安装结束,耐压试验业已完成,电压接转柜、线路保护柜和汇控柜一字排开,长约30米、高约4米的主体设备披上乳白色的外衣显得格外整洁和宁静。几个工人在电柜前进行线路复查。在水轮机层,听工人师傅介绍,目前空压机和水泵等三台机组公用部分的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已基本完成,1号机仅剩下厂家提供的自动化元件未进行安装,主变器未进行调式外,其余工程量已基本完成。
为了确保首台机组早日发电,年内实现“三投”目标,建设部不断加强对机电安装工程的管控力度。为了及时解决和协调施工过程中的问题,改周协调会为日协调会,在中控楼设立会议室。坚持每天下午4.30至6.00召开会议,会议由建设部组织,参加会议的有机电安装单位、机电监理部、设代处、设备制造厂家驻场代表和现场服务人员,会议主要解决机电安装、调试、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图纸、资料、设备、材料、机电元件等事宜进行落实,建设部领导及监理每班坚守现场巡视检查、督促、指导,以控制机电安装、调试、运行进度,确保首台机组按期发电,年内实现“三投”目标。
库区蓄水保通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积石峡水电站水库蓄水后,将间断淹没连接青海和甘肃的清大公路,也影响通往青海省内主要旅游景点孟达天池的交通。作为积石峡水电站的附带工程----库区清大公路改建工程因受种种原因影响,工程在延误近24个月的情况下才于2009年12月开工。为了不影响下闸蓄水发电,保证清大公路改建工程正常施工和当地群众的交通,黄河水电公司
在库区内建设临时索道桥工程为公路改建工程施工和当地群众的交通提供临时方便。设计的三座横跨黄河索道桥分别处于峡谷上、中、下游区段,其间与清大公路改建工程的两座横跨黄河大桥的桥端相接,与库区淹没区以上的原公路段相连,形成了一条临时性清大公路交通要道。临时索道桥工程原计划开工时间为2月10日,竣工时间为8月10日,总工期为6个月。但由于索道桥工程受到施工临时征地、地质条件和库区公路改建工程相互制约影响,索道桥工程在工期滞后4个月的情况下分别于6月中旬开工。按照8月底蓄水要求,索道桥工程工期就十分紧张。工程任务十分艰巨繁重。
库区峡谷长约25公里,山势陡峻、地形险要,地质构造复杂,多为滑坡路段和塌方路段,其施工场地狭窄,道路交通不便,施工条件十分艰苦恶劣。工程开工后,建设部领导、主管部门人员、各监理以及施工单位的领导和相关人员经常到索道桥施工现场召开各种专题会议,大力宣传按期完成索道桥工程对于蓄水保通工作的意义,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各方思想。对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进行审查,对施工现场和施工进度进行检查落实。
在建设部的协调、组织、领导下,库区索道桥工程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共投入劳力近200人
投入各类机械设备60台(套)。施工人员克服施工用电,道路狭窄、生活不变等困难,风餐露宿,战晴天、抢雨天,顽强拼搏,艰苦奋斗,日夜奋战在施工第一线。掀起了赶工抢工的大干热潮。征地移民工作步伐加快
积石峡水电站工程自开工建设以来,一直困扰建设者的征地移民工作,随着下闸蓄水的日益临近和青海省政府、海东地区和循化县政府的高度重视,进入6月份以来,征地移民工作步伐加快,成效显著。截止面前,积石峡水电站库区已完成下滩村、大庄韩坪村、乙赛尔村、专堂村、石巷村的实物指标核查工作,完成了孟达大庄、东西街村、加入村、托坝村、索通村等的部分土地丈量工作,共计征收土地5600亩。如果再不受影响,按照目前进度,征地移民工作能够满足计划8月下闸蓄水的要求。
为了实现计划8月下闸蓄水的目标,工程建设分公司积石峡水电站征地移民工作组积极配合县政府做好协调工作。一是协助循化县政府执法宣传工作组深入库区各村社大力开展执法检查和法制宣传工作,进行政策法规教育,引导群众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二是创新工作方法,加快实物指标核查进度。针对目前正处于树木生长旺盛期、库区树叶茂密,GPS信号极不稳定、征地工作进展缓慢的实际,经县政府、黄河公司、西勘院和国土规划院共同研究,采用其他方式进行丈量,与2008年勘测定界进行校核的办法,加快了实物核查进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加快征地移民工作步伐。工作组对积极配合征地移民工作,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征地丈量和房屋拆迁的,将在安置点为其建设砖混结构围墙并奖励2万元的激励政策,收到了明显效果;四是实行工期倒排制度,加快库区清关公路征迁遗留问题的处理。为尽快解决清关公路征地移民遗留问题,根据省政府6月28日专题会议精神,实行工期倒排和责任追究制度,使清关公路征地移民遗留问题彻底得到解决,为加快库区清关公路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目前,积石峡水电站各主体工程有关蓄水和发电项目施工将要相继完工,进入蓄水前的工程验收和安全鉴定阶段,通过工程验收和安全鉴定,确认工程质量达到设计要求,以确保今后水电站工程正常运行。我们相信,通过建设者的共同努力,积石峡水电站一定能够按期下闸蓄水,实现年内 “三投”的目标。
第二篇:最后冲刺阶段的讲话
最后复习冲刺阶段的讲话
马上该考试了,今天开个短会,目的就是希望大家在最后阶段能够集中精力,搞好复习。反思教训: 用成绩说话。
一、希望大家抓紧时间进行复习,时间不挤,还是像平时一样松松垮垮,个人事情第一,进班不积极,对于教学工作懒散自由,晚来早走就很难取得好成绩。
二、集中精力复习:每一位老师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复习就要心无旁支,精力集中,关键还是重视不重视的问题。
有些老师原来成绩很好,可最近成绩上不去了,主要还是功夫不到,懒散了的缘故。有些老师的自习,来到学生后面,教室不开门,到辅导时间不进教室,不见老师的影子,学生站在外面受冻;还有老师经常让搭班老师替你上自习,还不是一次两次,以自己有孩子为理由,难道别人就没有孩子?我看甚至是孩子都一样大,住的比你远。难道搭班老师就没有意见?这就是工作的态度,搭班就是这样搭班吗?这样的老师不要说当班主任了,就是一般老师也够呛。
三、思想要重视。我们现在是提前说这个事情,不要怕别人说成绩,考试之前说是为了考得好之后不说,不能考试前不在意,考试结束之后批评了有什么用?所以今天的话可能不好听,但是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希望大家思想要重视。要把该抓的学生抓起来,该学生会的必须要人人过关。该进教室必须进教室,考试期间不能晃晃悠悠,有效的措施必须坚持,扣死,抓紧。
有些老师说奖金从学校其他方面出,绩效工资差距小一点。那是胡说,那是自己不干,又不想让别人干的想法。有些老师成绩不搞还抱怨自己的绩效工资太低了,我看成绩这一块站绩效工资比值太低,差距没有拉开,怎样才能体现还是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另外不能让一部分人对于学校工作不合理不正确的建议所左右,让一部分人搅混水的人的目的得逞。为啥有人说绩效我不要,只要不让我担课,因为他知道,在我们学校不担主科,绩效工作不会少发多少。不能再搞平均了。
本学期绩效只会加大成绩比重,不会减小。成绩只有要拉大差距,只有加大成绩所占的比重,才会调动老师的教学积极性,不然都是不想担责任,不愿干重活,担了主科质量意识也不强。啥时候大家都主动的担主科,找着要主科,才算较为理想。校长专门强调5万元专门用来评价语文数学,英语成绩。
1、考试好的要奖,四年级每人一百元,与绩效工资双重奖励,每人不下34百元。
2、考试成绩不好的要执行惩罚措施。
每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
1、上次考试过后,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自己的成绩,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自己在质量分析中提到的采取的措施,效果如何?自己在本次考试中的成绩准备怎样?
2、各段段长领导下的级段上一次考试成绩总体如何,下一次考试成绩准备考得如何?段长的作用发挥出来了没有?督促了没有?
3、班主任把班级管理的怎么样?
学生是需要鼓励的,不做思想工作,就不会有学习劲头。要抓学生的思想,要让班级有学习氛围,自己班学生的学习动力超过其他班级,学习成绩就会超过其他班;
本周听课,依然发现有学生看不健康课外书。
一方面说明你老师上课招呼不住学生,组织管理能力太差,你的课堂纪律形同虚设,这样的课要扣分。
另一方面,说明班主任工作浮漂,你班级管理存在问题,没有深入,学生心思不在学习上,老师在努力没用,这样的班主任也要扣分。建议班主任老师明天立即对全班不健康课外书进行检查,全部清理出学校,为搞好复习创造良好的氛围。从今天开始,凡是发现复习期间,你上课看课外书的,班主任和上课老师一律扣分。
我感觉最会营造学习氛围的是司艳艳老师。纪律是学习的保障,班级纪律不能自己上得时候好,别的老师上不下去。
3、每一位老师对于补差你补的效果如何?这次考试你准备还有几个不及格?现在考虑的不是你干不干的问题,而是你干好干不好的问题。
现在不管你有什么样的合理不合理要求,不管你有什么样的意见和建议,都必须先把自己的教学成绩搞上去,现在把自己的教学放在第一位。成绩上不去,其他先放一放。以后要杜绝考不好的时候找客观理由,怨这怨那,手头不溜怨袄袖,以后多找找自己的原因,先看看自己与别人相比干得怎么样?
该提劲了,该振奋精神了,我们除了加强备课和集体教研以外,我们还提倡充分发挥个人能力。
副科考完了之后,自己要是感觉复习不够扎实,多上两节课没啥,多干点有啥?该考试不要太认真了,一分辛苦一分收获,自己想要好成绩,又不愿意多出力,哪有那么好的事?我们不统一要求,凭个人自愿,有些老师感觉自己做得不错的话,可以不上,但是你也连讽刺又打击地别有用心的说风凉话。落后话,消极话,甚至骂人,自己不干,还不让别人干,自己不想落后,害怕别人超过自己。这样的人,我告诉你一句话,管住你自己就可以了。这种风气不扭转,难以改变学校的整体面貌。多干活不丑,比着干才会取得成绩,如果认为不干就会取得成绩那是自欺欺人,天上不会掉馅饼的。
当然,主要问题还在于老师,我们反对平时功夫不到,该考试了作业成山,试卷成海,不考虑学生实际,平时不注意补差,该考试时,脾气上来,气急败坏,出现体罚,变相体罚等现象。
一、做好学困生的转化
在全部都抓的基础上,不抓学困生,成绩难提高。评价上就是这样。复习要细致,系统,做到效果明显。
语文、1、丰富语言积累,注重生活语文实践
不熟背、背诵、博览大量的诗文,不进行相当数量的练笔,要想学会读写是不可能的。上次的钓鱼岛问题就是例子,估计还会有。
2、加强学生书写能力的培养,养成严谨准确的书写习惯。送分题和卷面分,作文分等都有关系。要强调。
3、重视作文,不仅仅是备作文那么简单,要上作文复习课,用两节课讲讲考成作文的写作要求与方法。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的作文雷同,严重时,一个班级试卷有四、五个学生的作文一模一样。作文内容的虚假,已成为小学作文教学的难点。总之,写实的作文一定要让学生写身边的事,说心里的话,说有童真童趣的话;想象作文则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富有新意的作文。数学:
1、注重培养学生读题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老师要在学生的出题题型上强调,多见题型,让学生掌握做题的一般技巧,除了关注讲到之外,还要关注学到。一节课要对所讲知识不会的同学有所了解,要合理使用错题本。
2、复习的关键在于有多少不会的学生学会了,有多少以往的知识补上了。复习切忌知识罗列。
3、要养成学生的考试习惯,计算验算习惯,很多学生错题是因为计算错误,要避免,就是要考试时卷子做完后检验和验算。
3、本次考试成绩计入考评。
4、五六年级级段会议本周召开。
5、学校教导处着手积分。
建立长效机制,健康良性发展,成绩目标至始至终不能动摇,而不是成绩出来后会上喊一阵子,批一阵子,靠一阵风式的运动型抓质量根本就抓不上来。成绩是干出来,不是歇出来,一些老师不进教室,不守班,不扣学生,成绩咋会出来?如果老师没有这种钢板精神,坐得住的精神,成绩就不会上。
对于提高学习成绩,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重视考试,重视学习,经常讲的是要敢于和学生较真,和学生过真,让学生向你投降,而不是你向学生投降,就是对于知识不放过,不会不罢休。让所有的学生都意识到学习态度必须端正,知识必须过关。
本次考试总结:
6、每次考试,发现的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的学生干本就不重视考试,考场上成了休息的地方,看课外书的地方和玩游戏的地方,从侧面可以看出来,我们老师对于学生工作就根本就没有做到位,平时对于学校工作老师总是应付,(比如考前收缴课外书等,老师就没有布置,没有执行。)不用说交代给学生,更不用说强调给学生了。造成学生也是应付。另外班主任老师不能够协调三学科,特别是英语学科单打独斗,本来是非常容易上分的学科,因为学生考场上不用心,造成举国非常被动的局面。五一刘维园看课外书《粉样年华》;五二《斗罗大陆》,五三李子豪空白卷在考场上睡觉等说明问题了。五六班李静考场上玩手机,被监考老师发现没收。
7、本次考试,第二天只有一位老师没有签到,点到时也不在,其余全部到位。
8、在监考过程中:一年级第一场(四一教室)数学学科只读大题,没读小题:监考教师牛玉霞;证人:陈杰
9、一年级三场(四三教室)数学学科只读大题,没读小题,监考教师范伟丽;证人高端阳
10、一年级二场(四二教室)语文数学考试没有读题,教师原话是:卷子自己做,教师不读题。监考教师:孙乐丽。证人:郭一彤
11、一年级六场试卷装反。监考教师:兑小霞。以上教师全部是实验小学教师。
12、可以看出来老师负的什么责?学校布置过的任务。老师不听。
13、必须认真予以整顿课堂教学行为,规范课堂行为,要让老师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要让老师知道那些该说,哪些不该说;要让老师认真地审视自己的课堂,让自己的课堂符合高效,要符合课堂的教学要素(比如有些老师部组织语言,随意性强;有些老师备课不经,想到哪,说到哪;有些老师坐讲严重),越不参与讲课,越不会讲课。等到突击检查,漏洞百出。(有时候不是你说不讲就不讲的课,比如领导推门听课等)。
校长要高度重视教学质量。老师重视教学质量主要是看校长重视不重视教学质量。校长要想办法让老师教学积极性高,现在的主要原因是老师人心涣散,认为干与不干一个样,宁愿不上课,这比什么都可怕。老师们都是比着看谁可以不上课。
评先表优时不看教学成绩,让老师心寒。对于教师担课看人下菜碟,吃香的少干,新球的多干,不公平。领导们和部分中层关键用人时认为是休息时,可以不上班,不进学校。
教学工作放在了次要位置,考试时都不管不问,不参与;校长带头不管不问;改卷子也没有人管。学校集体对教学工作形不成合力,该考试还讲与考试无关的话连篇。
管理要到位,要对教师教学成绩有要求,形成质量氛围。校长会上要多讲,要敢于讲硬气话。
二,校长要身先士卒,要经常性在学校,要接地气,要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深入一线,多转班,多转教学楼,亲自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问题,有问题自己过问而不是依靠别人。
三、于对教学成绩较差的,校长要让其感到压力,但又不是过激的打击,而要让其时时感到压力,并平时的管理要到位。该罚的轻一些也要罚。
2、学校要加大奖励和表彰力度,对于连续考得好的老师要加大奖励力度,评先政策上要倾斜。最好立即执行,现金奖励,学校的经费不仅是用来修补的。不要老师依靠绩效工资中,学校经费要舍得投入到教师身上。对于成绩好的要张贴到学校校园内,体音美老师不参与评比,班主任只评考试成绩。
3、挑出考得好的老师在全体教师会上讲讲经验,让老师感到学校对于质量的重视程度。会上不要讲其它与成绩无关的内容。
4、校长要找人谈话,对于连续考试三年考试第一的老师可以发奖,对于连续三年考试成绩落后的老师要采取措施。(参看成绩汇总表)和班级落后的(一六周伟利
三六沈颖丽
四零虎伟
五六郭新娜
六六钱小勇)了解情况,查找原因。
5、学校要定卷子。至少4——6年级语数英要有一套试卷。学生只有练兵,经过系统训练,成绩才会提高。
第三篇:积石峡水电站征地移民工作协调会议纪要(2011年6月22日)
积石峡水电站征地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积石峡水电站征地移民工作例会纪要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6月9日积石峡、羊曲水电站建设征地移民工作专题会议和海东行署6月16日积石峡水电站征地移民安置工作协调会议精神。6月22日,积石峡水电站征地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循化县召开了积石峡水电站征地移民工作例会。省移民安置局、海东地区移民安置局、循化县政府、县国土资源局、县支黄办、县文物局、县教育局,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的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积石峡水电站征地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祁文仓主持。会议听取了循化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关于积石峡水电站征地移民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深入研究了电站建设征地移民安置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安排部署了下一阶段工作。现将会议研究确定的主要事项纪要如下:
会议指出,省政府专题会议纪要和行署协调会议纪要,确定了1856米蓄水目标的主要工作,限定了工作期限,明确了责任主体。为把两次会议纪要的内容落到实处,关于韩坪村搬迁工作
一、完成韩坪村搬迁工作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2010年、2011年两年的产值补偿,二是建房期间外出务工
损失补偿,三是淹没线下10亩坟地补偿。
二、木场村清真寺和大庄村4户篱笆楼搬迁工作
木场村清真寺属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篱笆楼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由省级文物主管部门审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审批。文物拆迁保护工作需要编制文物拆迁保护方案。目前,木场村清真寺文物拆迁保护方案已上报省文物主管部门审批。要求县文物主管部门抓紧开展木场村清真寺选址和地勘工作。大庄村4户篱笆楼文物保护单位的评估工作由于相关前期费用不到位,工作无法与评估中介公司合作。
三、学校搬迁问题
循化县教育局于6月20日编制上报了大庄学校临时过渡方案,待批准后抓紧落实。
四、清关公路保通和大庄村15户搬迁工作
五、库区655亩土地地类确认和大庄村房屋确认工作 库区淹没的655亩新开土地的地类确认工作,有关各方应当承认积石峡征地领导小组实物指标复核成果。由于655亩土地不在积石峡移民安置规划报告实物指标复核范围之内,要求西北勘测院、成都勘测院做好与积石峡移民安置规划报告的衔接工作,既要切实推动实物指标复核工作顺利有序进行,又要确保库区社会稳定。
大庄村房屋核查登记366户。其中老宅基地(包括清关
公路15户)271户,新建宅基地95户。丈量宅基地面积98600平方米,其中老宅基地房屋面积85600平方米,新建宅基地房屋面积13000平方米。老宅基地上新建的房屋合理合法,面积一律认可,按补偿标准全额补偿。新宅基地上修建的房屋一律按新建论处,按降低房屋补偿标准进行补偿。
六、
第四篇:中国小康进程进入冲刺阶段
小康之路就在脚下!多少年来,中国人民祖祖辈辈在盼小康、奔小康的道路上洒下了勤劳的汗水和智慧,本世纪末我们即将迈入小康社会的门槛,千年的梦想圆在二十世纪之末。
根据《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规定的指标测算,从总体上看,到1999年我国已走完温饱阶段94.6%的路程。预计到2000年,全国总体平均水平将进入小康社会的初期阶段,有3/4的人能过上小康生活。
小康初期阶段基本达到
改革开放以来的21年,随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党带领全国人民在小康建设之路上不断前进,使人民在短短的几年里就跨越了物质匮乏的年代,告别了短缺;80年代人民生活从贫困走过温饱,90年代逐渐迈向小康,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截止到1999年底,小康评价指标测算结果显示,中国人民生活已实现小康初始水平的94.6%,也就是说即将走完温饱阶段的路程,基本上达到小康初期阶段生活水平。
(一)从《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规定的五方面看,经济水平和精神生活已达到小康标准,物质生活、人口素质和生活环境实现程度分别为94.6%、88.4%和91.5%。
(二)分城乡看,城镇居民生活已达到小康标准的94%,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物质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已基本实现小康水平,精神生活实现程度为86.7%,生活环境与社会保障实现程度为75.6%。农村居民实现程度为88.45%,其中收入水平实现程度为85.14%,物质生活实现程度为84%,人口素质实现程度为87.22%,生活环境实现小康程度为89.09%,精神生活和社会保障与社会安全已达到小康标准值(见图1)。
(三)分地区①看,全国31个省市区,有15省市区实现程度在90%以上,9个省市区在80%-90%之间,7个省市区实现不到80%。
东部地区小康实现程度为97.86%,其中有10个省市区实现程度在96%以上,1个省超过90%,1个省接近90%;中部地区实现程度为93.18%,其中实现程度在90%以上的有4个省,实现程度在80%至90%之间的省市区有5个,有2个省市区接近90%;西部地区实现程度为84.18%,其中实现80%至90%的有3个省市区,其余7省市区实现不到80%(见图2)。
(四)从人口分布看,1999年底全国有6.156亿人口已基本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实现程度90%以上,下同),占总人口的49.93%;其中有4.606亿人口分布在东部,占东部人口90.79%,1.55亿人口分布在中部,占中部人口35.198%。有4.65亿人口处于温饱有余生活水平(实现程度80%-90%),占总人口的37.73%,其中2.85亿人口分布在中部,占中部人口的64.81%;有1.33亿人口分布在西部,占西部人口的46.65%。有1.52亿人口处在温饱中期水平(实现程度不足80%),占总人口的12.34%,均分布在西部,占西部人口的53.35%。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全国有一半人基本过上了小康生活,东部绝大多数人过上了小康生活,中部也有2/3的人过了小康生活,而西部过上小康生活的人不到一半。
(五)从小康进程速度看,按小康基本标准衡量1990年小康总体实现程度为46.32%,平均每年向前推进4.63个百分点;到1999年底,小康实现程度已达94.6%,比1990年实现程度高48.sp;
(三)地区经济总体发展迅速。目前,党中央考虑东部沿海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建设经济社会水平已达到一定的高度和实力,果断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提高西部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些年来,虽然各地区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但它们的经济增长速度也都较为迅猛。1999年东中部各省市区gdp的增长速度基本上在7%至10%之间,人均gdp绝大部分已达到或超过小康标准值;西部各省市区gdp的增长速度在6%至9%之间,人均gdp实现程度也大部分在90%以上。
物质生活:向小康水平逼近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实现小康的关键。现实情况表明,中国人民生活正实实在在地向小康水平逼近,消费水平不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和改善。这些都能从人们的衣、食、住、行方面的数量与结构的变化反映出来。1999年底物质生活实现小康标准的94.6%,比1990年的49.9%前进了46.4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向前推进5.16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实现程度为96.6%,中部地区为91.85%,西部地区为82.34%。
(一)居民收入有较大提高,为物质生活质量的整体改善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居民收入是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源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财富的积累,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与日俱增的上升,20余年的变化是显著的、是有目共睹的,我们不难从工资、劳务收入到银行储蓄存款余额、有价证券、金融资产等相关指标看到居民收入迅速提高的轨迹。
城镇居民收入的迅速提高,使城里人有幸在80年代中期就尝到了好日子的甜味,人均可支配收入率先于1998年达到小康标准。按不变价计算,1980年至199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其中80年代的10年和90年代的9年中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5%和6.87%,呈现稳步增长的特点。
同样,农民收入也日益上升。199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现价为2210元,是1978年的16.5倍,如果按1978年这一可比价格计算则为632.65元,这意味着农民收入比1978年的133.6元实实在在提高了4.74倍。按不变价计算,1980年至1999年农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其中80年代的10年和90年代的9年中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8%和5%。可以看出,城乡收入增速呈现出三个特征:1)19年中农村平均快于城市1个百分点;2)80年代农村快于城市2个百分点,3)90年代农村慢于城市近2个百分点,特别是近两年来农村明显慢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1999年农村小康实现程度为82.4%,而城市于两年前就已达到小康水平。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收入的议论也越来越多,分配不公、脑体倒挂等现象一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些现象我们能从数据变动的轨迹中找到痕迹,据有关单位测算,1998年我国基尼系数高达0.386,已接近国际警戒线0.4的水平,超过高收入国家90年代0.338的平均水平,如果将城镇特高收入户也纳入统计中,则基尼系数超过国际警戒线。
(二)居民居住水平有很大改善。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居住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人们告别了几代同堂的年代,特别是康居工程实施以来,居住水平与质量提高更快,屋内设施现代化、家具豪华化、装璜漂亮化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截至1999年底,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1980年的5.5平方米提高到14.2平方米以上;入住两居室以上单元配套楼房的家庭逾2/3;有厕所或浴室的家庭比重不低于3/4;使用可分为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它的提高除受经济基础这一因素制约外,还取决于受教育程度、卫生条件和生活环境等几个方面。
(一)我国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多年以来,我国一直在推行九年义务制教育。到1999年底,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县市区达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全国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1%,小学和初中升学率分别为94.4%和50%,平均每万人口在校中、小学学生数分别为621人和1076人,比1990年分别增加174人和5人,两者比重分别比1990年增加6个百分点和减少7个百分点。我国文盲人口大幅度减少,明显快于90年代初期,1999年底*识字率达87.6%,超过85%的小康标准值。从人口结构看,1999年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比重较大,分别为35.7%和31.9%,它们占了总人口的2/3;高中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分别为9.9%和2.9%。
随着我国初等教育的普及,以及作为当代我国两大战略之一的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出,我国高等教育人材也不断增多。到1999年底,我国受过高等教育人的比重为2.9%,目前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分别为33人,比1990年增加15人,比重比1990年上升0.7个百分点;1998年高中等学校高级教师约20万多,讲师达27万多人,助教和教员为21万多人;科研机构2.2万个,科技活动人员281万,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高达149万人;平均每万人中有1.6名高级教师、12名科学家和工程师。
(二)文化事业不断发展。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历史,曾创造过世界奇迹,为人类发展作出过杰出的贡献,为世界文化留下了丰富的遗产。1999年我国文化事业又有了新的发展,文化馆达2899个,公共图书馆为2769个,博物馆为1371个。广播电视更上一层楼,为绝大多数人提供了听、视觉信息获取和娱乐渠道,1999年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0.4%,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1.6%。而出版业更是火爆,报刊、图书、光盘层出不穷,图文并茂,1999年出版报纸、出版杂志和出版图书总印数分别达到318亿份、28亿册和73亿张,三者种数分别达2千多种、7千多种和14万多种。这说明中国人一年当中有25种报纸可看,有2本杂志可读,有6册图书可念,彻底改变了过去报刊图书不足的状况。
(三)卫生保健条件逐步改善。人们医疗保健条件的改善是伴随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而逐渐加快的,我们的药品丰富了,不那么依赖进口了;医院的床位宽松了,卫生服务的条件改进了,治疗的仪器先进了,人们不再因治病条件的艰难而苦苦等待,卫生理疗和身体保健也早已不是奢望。到1999年,全国每万人拥有病床数25.49张,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数2.55个,每万人中有卫生机构人员45名。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率先于1996年达到小康标准,目前,我国这一水平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接近,比高收入国家低7岁左右,比低收入中国家高6岁左右。
然而,这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虽然我国人口素质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个别指标离小康标准仍还有一定的差距,人口素质的进一步提高问题仍不能掉以轻心。一方面,近几年我国人口素质提高的基础不扎实,出现小幅波动状况,需要继续巩固,如*识字率1996年和1997年就略有下降,两年分别为81.8%和83.3%;另一方面,其他人口素质指标显示情况并不很乐观,如进入90年代以来,婴儿死亡率至1997年仍一直停留在33‰的水平上,没有多大改善,仅比1980年的34.7‰尽管如此,我国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环境改善还有待进一步加快进程。我国农村生活环境的改进重点不同于城市,如果说城市是工业污染、空气和水质污染的治理,那么农村则是卫生条件的改善和水土流失与沙漠化的治理。1998年,农村建立保障网络乡镇数为18749,全国有医疗网点的自然村比重达90%多,改水受益人口占全部人口90%以上。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以上百分比,1998年为80%,根据推算1999年为83%,小康实现程度为83%。
今后我们治理污染改善环境的路还很长、很艰巨,要重点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加大各种污染现象的治理力度,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统计局小康研究课题组)
注:①东部地区12省市区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
中部地区9省市区为: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西部地区10省市区为: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第五篇:中国小康进程进入冲刺阶段
小康之路就在脚下!多少年来,中国人民祖祖辈辈在盼小康、奔小康的道路上洒下了勤劳的汗水和智慧,本世纪末我们即将迈入小康社会的门槛,千年的梦想圆在二十世纪之末。根据《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规定的指标测算,从总体上看,到1999年我国已走完温饱阶段94.6%的路程。预计到2000年,全国总体平均水平将进入小康社会的初期阶段,有3/4的人能过上小康生活。小康初期阶段基本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21年,随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党带领全国人民在小康建设之路上不断前进,使人民在短短的几年里就跨越了物质匮乏的年代,告别了短缺;80年代人民生活从贫困走过温饱,90年代逐渐迈向小康,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截止到1999年底,小康评价指标测算结果显示,中国人民生活已实现小康初始水平的94.6%,也就是说即将走完温饱阶段的路程,基本上达到小康初期阶段生活水平。
(一)从《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规定的五方面看,经济水平和精神生活已达到小康标准,物质生活、人口素质和生活环境实现程度分别为94.6%、88.4%和91.5%。
(二)分城乡看,城镇居民生活已达到小康标准的94%,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物质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已基本实现小康水平,精神生活实现程度为86.7%,生活环境与社会保障实现程度为75.6%。农村居民实现程度为88.45%,其中收入水平实现程度为85.14%,物质生活实现程度为84%,人口素质实现程度为87.22%,生活环境实现小康程度为89.09%,精神生活和社会保障与社会安全已达到小康标准值(见图1)。
(三)分地区①看,全国31个省市区,有15省市区实现程度在90%以上,9个省市区在80%-90%之间,7个省市区实现不到80%。东部地区小康实现程度为97.86%,其中有10个省市区实现程度在96%以上,1个省超过90%,1个省接近90%;中部地区实现程度为93.18%,其中实现程度在90%以上的有4个省,实现程度在80%至90%之间的省市区有5个,有2个省市区接近90%;西部地区实现程度为84.18%,其中实现80%至90%的有3个省市区,其余7省市区实现不到80%(见图2)。
(四)从人口分布看,1999年底全国有6.156亿人口已基本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实现程度90%以上,下同),占总人口的49.93%;其中有4.606亿人口分布在东部,占东部人口90.79%,1.55亿人口分布在中部,占中部人口35.198%。有4.65亿人口处于温饱有余生活水平(实现程度80%-90%),占总人口的37.73%,其中2.85亿人口分布在中部,占中部人口的64.81%;有1.33亿人口分布在西部,占西部人口的46.65%。有1.52亿人口处在温饱中期水平(实现程度不足80%),占总人口的12.34%,均分布在西部,占西部人口的53.35%。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全国有一半人基本过上了小康生活,东部绝大多数人过上了小康生活,中部也有2/3的人过了小康生活,而西部过上小康生活的人不到一半。
(五)从小康进程速度看,按小康基本标准衡量1990年小康总体实现程度为46.32%,平均每年向前推进4.63个百分点;到1999年底,小康实现程度已达94.6%,比1990年实现程度高48.28个百分点。90年代,平均每年推进5.36个百分点,比80年代的平均速度每年高出0.73个百分点。这说明进入90年代后,小康实现进程有所加快(见表一)。到2000年,预计全国总体平均将实现小康初始水平,全国约有74.84%的人口基本能达到小康水平,有12.82%人口接近小康水平,然而,有12.34%人口难以实现小康;在16项小康测评指标中有12项可以基本达到或超过小康标准值,2项指标达到小康值困难较大。整体说来,虽然小康建设的道路上有许多困难和障碍,但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人民在本世纪末能圆小康生活之梦。人均小康指标提前实现经济发展是强国富民的基础,改革开放21年以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经济增长水平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提前5年于1995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宏伟战略目标,人均指标已超过小康标准值,是五大部分实现小康程度最高最早的一部分。
(一)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增长速度遥遥领先国际水平。1995年我国提前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199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前实现番两翻的目标,提前达到小康标准。1995年现价国民生产总值为574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0年4518亿元增长321.6%,年平均增长10.07%。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95年现价为4854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为2713元,比小康标准值高213元,比1980年的460元增长248.7%,平均每年增长7.76%。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现值为8205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1980年至1999年平均每年增长9.8%,其中80年代的10年中年均增长9.3%,90年代的9年中年均增长10.4%。1999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现值为6546元,按1990年可比价格计算为359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1980至1999年平均每年增长8.4%,其中80年代平均每年增长7.7%,90年代的9年中年均增长达到9.1%。可以看出,进入90年代后,国民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质量也有所提高,波幅基本控制在7个百分点内,比80年代的最大波幅降低三成以上(见图3)。
(二)经济增长速度领先国际水平。从国际比较看,1980年至1999年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国际水平。根据世行的测算,80年代世界加权平均水平为3.2%,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年增长速度分别为6.6%、2.6%和3.1%;1990年至1998年世界平均水平为2.4%,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年增长速度分别为7.3%、1.9%和2.1%。如果不考虑中国和印度,则这两个时期的低收入国家的增速更低,分别为4.1%和3.6%。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的这种高速稳定的经济增长现象是空前的、是世界各国未曾有过的,这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行宏观经济市场调控等的辉煌成就。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经济水平和人均资源拥有量并不高,这为小康建设带来了不少的困难。按世界银行
《1999/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测算值排序,1998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GNp)为9289亿美元,在210个国家中排名第七位(从高到低排列,下同),1998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750美元,属于低收入国家,在210个国家或地区中排名149位。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和物质产量总量处于世界前列,然而,人均水平并不高。
(三)地区经济总体发展迅速。目前,党中央考虑东部沿海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建设经济社会水平已达到一定的高度和实力,果断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提高西部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些年来,虽然各地区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但它们的经济增长速度也都较为迅猛。1999年东中部各省市区GDp的增长速度基本上在7%至10%之间,人均GDp绝大部分已达到或超过小康标准值;西部各省市区GDp的增长速度在6%至9%之间,人均GDp实现程度也大部分在90%以上。物质生活:向小康水平逼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实现小康的关键。现实情况表明,中国人民生活正实实在在地向小康水平逼近,消费水平不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和改善。这些都能从人们的衣、食、住、行方面的数量与结构的变化反映出来。1999年底物质生活实现小康标准的94.6%,比1990年的49.9%前进了46.4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向前推进5.16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实现程度为96.6%,中部地区为91.85%,西部地区为82.34%。
(一)居民收入有较大提高,为物质生活质量的整体改善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居民收入是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源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财富的积累,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与日俱增的上升,20余年的变化是显著的、是有目共睹的,我们不难从工资、劳务收入到银行储蓄存款余额、有价证券、金融资产等相关指标看到居民收入迅速提高的轨迹。城镇居民收入的迅速提高,使城里人有幸在80年代中期就尝到了好日子的甜味,人均可支配收入率先于1998年达到小康标准。按不变价计算,1980年至199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其中80年代的10年和90年代的9年中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5%和6.87%,呈现稳步增长的特点。同样,农民收入也日益上升。199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现价为2210元,是1978年的16.5倍,如果按1978年这一可比价格计算则为632.65元,这意味着农民收入比1978年的133.6元实实在在提高了4.74倍。按不变价计算,1980年至1999年农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其中80年代的10年和90年代的9年中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8%和5%。可以看出,城乡收入增速呈现出三个特征:1)19年中农村平均快于城市1个百分点;2)80年代农村快于城市2个百分点,3)90年代农村慢于城市近2个百分点,特别是近两年来农村明显慢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1999年农村小康实现程度为82.4%,而城市于两年前就已达到小康水平。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收入的议论也越来越多,分配不公、脑体倒挂等现象一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些现象我们能从数据变动的轨迹中找到痕迹,据有关单位测算,1998年我国基尼系数高达0.386,已接近国际警戒线0.4的水平,超过高收入国家90年代0.338的平均水平,如果将城镇特高收入户也纳入统计中,则基尼系数超过国际警戒线。
(二)居民居住水平有很大改善。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居住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人们告别了几代同堂的年代,特别是康居工程实施以来,居住水平与质量提高更快,屋内设施现代化、家具豪华化、装璜漂亮化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截至1999年底,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1980年的5.5平方米提高到14.2平方米以上;入住两居室以上单元配套楼房的家庭逾2/3;有厕所或浴室的家庭比重不低于3/4;使用煤气或液化石油气的家庭也达70%以上;绝大多数家庭都能独自享用自来水和厨房。农村住房水平亦有较大程度提高,农民告别了土房,甚至砖瓦房,住上了钢筋砖木结构的楼房,并向室内设备现代化和装饰美观化发展。目前,反映农村住房的核心指标—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亦于1997前超过15平方米的小康标准。与城市相比,农村住房的数量和质量同样有较快的发展,1999年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由1980年的4.5平方米提高到18.7平方米以上。尽管如此,在住房方面,我们离三口之家有两居室的小康型生活住房标准仍还有一定的差距;而距建设部提出的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的10条标准的差距要更大些。
(三)消费水平不断增长。消费更能反映出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不管是从消费品金额的提高或对冰箱、彩电等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拥有,还是从吃的品种和数量,都远远超越了物质紧缺时代的生活水平。居民的营养程度,虽然不如其他指标改善的那么快,但较过去的改观也是明显的。目前,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距小康还有一些差距,实现程度为86%左右。从恩格尔系数的下降也能看出消费结构的改善程度。全国恩格尔系数从1980年60%下降到1990年的56.8%,继而再下降到1998年的48.57%,超越小康标准值的50%,人们终于有一半多的钱可用于非食品方面的消费支出。
(四)交通通迅大为改观。交通便利程度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交通通信费用支出大幅增加,近几年已居居民八大类消费支出增幅之前列。近十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居民乘车条件与便利程度明显改善。交通工具的质量和数量大幅度增长,民用飞机航线的增加,火车的提速和夕发朝至时间的调整,汽车数量和卧铺型品种的扩大,都大大改进了交通状况,为居民旅行创造了便利的条件,提高了效率,促进了消费。通迅业发展十分迅猛,使人们交流的距离缩短了,地球就像一个小小的村庄,交流自如。截止到1999年底,我国无线寻呼、移动电话、和本地电话年末用户数分别高达4718、4324和10881万户,分别是1990年的107、2162、16倍;城市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7台多。邮电业务总量按1990年价格计算为3311亿元,是1990年的40倍,1995年的3倍多;而其中的电信业务发展更是惊人,电信业务总量按1990年价格计算1999年高达3113亿元,占邮电总量的94%,是1995年的3倍半。过去人们不敢想的或想不到的通信方式和手段出现了,英特网也迅速进入普通家庭。1999年,国际互联网络达89万户,是1995年的12倍;城市每百户家用电脑近6台。尽管互联网并未普及到农村,其他通信程度也远不如城市,但从速度上比较其发展也是较快的。近几年的电网改造、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等,为农村通信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98年通电话的乡(镇)比重为93%,而描述小康水平的农村已通电话行政村比重指标也于1997年就已达到了小康标准。人口素质:一年更比一年高人口素质的高低,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生活质量的综合反映,是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标志之一。1999年实现小康标准的88.4%,其实现程度是五个方面最低的,比1990年的53%高了34.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推进3.9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实现程度为98%,中部地区为93.5%,西部地区为73%。人口素质可分为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它的提高除受经济基础这一因素制约外,还取决于受教育程度、卫生条件和生活环境等几个方面。
(一)我国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多年以来,我国一直在推行九年义务制教育。到1999年底,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县市区达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全国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1%,小学和初中升学率分别为94.4%和50%,平均每万人口在校中、小学学生数分别为621人和1076人,比1990年分别增加174人和5人,两者比重分别比1990年增加6个百分点和减少7个百分点。我国文盲人口大幅度减少,明显快于90年代初期,1999年底成人识字率达87.6%,超过85%的小康标准值。从人口结构看,1999年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比重较大,分别为35.7%和31.9%,它们占了总人口的2/3;高中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分别为9.9%和2.9%。随着我国初等教育的普及,以及作为当代我国两大战略之一的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出,我国高等教育人材也不断增多。到1999年底,我国受过高等教育人的比重为2.9%,目前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分别为33人,比1990年增加15人,比重比1990年上升0.7个百分点;1998年高中等学校高级教师约20万多,讲师达27万多人,助教和教员为21万多人;科研机构2.2万个,科技活动人员281万,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高达149万人;平均每万人中有1.6名高级教师、12名科学家和工程师。
(二)文化事业不断发展。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历史,曾创造过世界奇迹,为人类发展作出过杰出的贡献,为世界文化留下了丰富的遗产。1999年我国文化事业又有了新的发展,文化馆达2899个,公共图书馆为2769个,博物馆为1371个。广播电视更上一层楼,为绝大多数人提供了听、视觉信息获取和娱乐渠道,1999年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0.4%,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1.6%。而出版业更是火爆,报刊、图书、光盘层出不穷,图文并茂,1999年出版报纸、出版杂志和出版图书总印数分别达到318亿份、28亿册和73亿张,三者种数分别达2千多种、7千多种和14万多种。这说明中国人一年当中有25种报纸可看,有2本杂志可读,有6册图书可念,彻底改变了过去报刊图书不足的状况。
(三)卫生保健条件逐步改善。人们医疗保健条件的改善是伴随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而逐渐加快的,我们的药品丰富了,不那么依赖进口了;医院的床位宽松了,卫生服务的条件改进了,治疗的仪器先进了,人们不再因治病条件的艰难而苦苦等待,卫生理疗和身体保健也早已不是奢望。到1999年,全国每万人拥有病床数25.49张,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数2.55个,每万人中有卫生机构人员45名。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率先于1996年达到小康标准,目前,我国这一水平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接近,比高收入国家低7岁左右,比低收入中国家高6岁左右。然而,这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虽然我国人口素质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个别指标离小康标准仍还有一定的差距,人口素质的进一步提高问题仍不能掉以轻心。一方面,近几年我国人口素质提高的基础不扎实,出现小幅波动状况,需要继续巩固,如成人识字率1996年和1997年就略有下降,两年分别为81.8%和83.3%;另一方面,其他人口素质指标显示情况并不很乐观,如进入90年代以来,婴儿死亡率至1997年仍一直停留在33‰的水平上,没有多大改善,仅比1980年的34.7‰下降0.17个百分点,1999年虽略有改观,但也仅只实现小康标准的59.5%。另外,西部地区也只实现小康标准的73%,总体水平在五大方面处于低水平状态。>没有比精神面貌更能反映人的相对优越状态了,所以说,精神生活的提高是小康社会的另一种表现,它刻划的是人们生活的精神面貌、思想观念、社会道德,以及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状态。1999年全国总体衡量精神生活已实现小康标准,是五大部分中实现程度最高部分之一,比1990年的47.2%提高了51.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向前推进5.76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实现程度为98%,中部地区为94%,西部地区为91%。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压制的解禁,消费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1999年,全国电视机普及率由1980年的11.9%增加到1990年的59.1%,再到1999年的几乎全面普及,提前达到小康标准。1999年,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86%;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洗衣机、冰箱、照相机、影碟机、健身器材,分别为91.44、77.74、38.11、24.71和7.14台。农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电视机、洗衣机和电冰箱,分别由1990年的44.44台、9.12台和1.22台增加到1999年的100.59台、24.32台和10.64台,其中彩电1999年为38.24台。人们的精神消费向健康型和知识型发展。居民用于食品消费支出的比例逐渐下降,非食物性支出尤其是服务性等非商品支出比重不断增大,教育、文化、娱乐和其他服务性精神消费增长较快。1999年,全国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比重由1980年的3%上升到1990年的6.27%再上升到11.59%,超过小康标准值。但也应该看到,在改革的冲击下,个别人仍在浮躁和徨彷中度过,一些地区和单位在精神文化和娱乐消费中仍存在着一些铺张浪费现象,一些人效仿国外不健康的消费行为也不时出现,种种现象表明,社会精神生活并非达到理性化的境界。生活环境:觉醒反思不断进步社
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是小康社会的另一重要标志。1999年这类指标实现小康标准的91.5%,它比1990年的23.3%高了68.18个百分点,每年推进7.58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实现程度为95%,中部和西部地区实现程度分别为91%和88%。经济的繁荣推动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同时也在毁坏人类生存的地球,这就是人类行为双刃剑的结果。人类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改造环境与破坏环境交错的史书,环境破坏的越严重、越对人类造成危害,人们保护的意识就越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使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知、觉醒和反思不断进步,全人类对此问题的认识形成共识,并升华成为当今的重要话题──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的一项长期发展战略,是探索人类生存与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关系的战略。目前,加入到世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中来,并制定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随着这一战略的逐步推进,我国环境生态保护有所改善,1999年,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由1995年的793个扩大到1146个;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也由1995年的7172万公顷发展到8815.2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比重为8.8%;全国生态示范区数达151个,全国生态示范区面积达3330.9万公顷。可喜的是,1999年反映小康标准的核心的指标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6.55%,首次超过15%的小康标准,实现程度为100%。尽管如此,我国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环境改善还有待进一步加快进程。我国农村生活环境的改进重点不同于城市,如果说城市是工业污染、空气和水质污染的治理,那么农村则是卫生条件的改善和水土流失与沙漠化的治理。1998年,农村建立保障网络乡镇数为18749,全国有医疗网点的自然村比重达90%多,改水受益人口占全部人口90%以上。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以上百分比,1998年为80%,根据推算1999年为83%,小康实现程度为83%。今后我们治理污染改善环境的路还很长、很艰巨,要重点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加大各种污染现象的治理力度,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统计局小康研究课题组)注:①东部地区12省市区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中部地区9省市区为: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10省市区为: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