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政策 2013-2015

时间:2019-05-12 01:50: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养老服务政策 2013-2015》,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养老服务政策 2013-2015》。

第一篇:养老服务政策 2013-2015

【2015年】

国家发展改革委 民政部《关于规范养老机构服务收费管理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价格[2015]129号 2015年1月19日)

民政部发展改革委等十部委《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民发〔2015〕33号,2015年2月3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 民政部《关于规范养老机构服务收费管理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价格〔2015〕129号,2015年1月19日)

教育部办公厅 民政部办公厅国家计生卫生委办公厅《关于遴选全国职业院校养老服务类示范专业点的通知》(2015年1月13日)

【2014年】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文化服务出口等营业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4〕118号,2014年12月30日)

商务部 民政部《鼓励外国投资者在华设立营利性养老机构从事养老服务》公告(2014年第81号,2014年11月24日)

商务部《关于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加急商服贸函〔2014〕899号,2014年11月14日)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减免养老和医疗机构行政事业性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4〕77号,2014年11月1日)

民政部 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关于开展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信息惠民工程试点工作的通知》(民函〔2014〕325 号,2014 年10 月30 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 民政部等部委《关于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的通知》(2014年9月12日)

财政部等部委《关于做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工作的通知》(财社发〔2014〕105号,2014年8月26日)民政部办公厅 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做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民办发〔2014〕24号,2014年7月30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委《关于加强老年人家庭及居住区公共设施无障碍改造工作的通知》(建标〔2014〕100号,2014年7月8日)

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的通知》(民办函〔2014〕222 号,2014 年6 月20 日)

保监会《关于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保监发〔2014〕53号,2014年6月17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关于组织开展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政策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高技〔2014〕1358号,2014年6月16日)

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教职成〔2014〕5号,2014年6月10日)

民政部等部委《关于推进城镇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民发〔2014〕116号,2014年5月28日)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指导意见》的通知(2014年4月17日)

民政部 中国保监会 全国老龄办《关于推进养老机构责任保险工作指导意见》(民发〔2014〕47号,2014年2月28日)

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4]8号,2014年2月21日)

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的通知》(建标〔2014〕23号,2014年1月28日)

民政部等部委《关于加强养老服务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民发〔2014〕17号,2014年1月26日)

【2013年】

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加快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国卫体改发〔2013〕54号,2013年12月30日)

民政部办公厅 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开展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民办发〔2013〕23号,2013年12月27日)民政部《关于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民函〔2013〕369号,2013年12月13日)

民政部《关于建立养老服务协作与对口支援机制的意见》(民发〔2013〕207号,2013年12月13日)

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2013年9月28日)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2013年9月6日)

民政部《关于推进养老服务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民发〔2013〕127号,2013年7月30日)

民政部 财政部《关于做好2013年度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农村幸福院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民函〔2013〕236号,2013年7月19日)《养老机构管理办法》(民政部令第49号,2013年6月28日)《养老机构设立可办法》(民政部令第48号,2013年6月28日)

财政部 民政部关于印发《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农村幸福院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综〔2013〕56号,2013年4月28日)

商务部 民政部《关于香港、澳门服务提供者在内地举办营利性养老机构和残疾人机构服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商资函〔2013〕67号,2013年2月17日)

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并明确“省级人民政府要根据本意见要求,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实施意见”。目前部分地区已经出台相关政策,以下科易网对近期出台的养老服务业扶持政策进行了汇编。

福建省出台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实施意见

近日,福建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全省养老服务业发展做了全面部署。

《意见》提出,到2020年,福建省要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设施覆盖所有城市社区、90%以上乡镇和60%以上村;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基本养老服务覆盖所有居家老年人;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5张以上,护理型床位占养老服务机构总床位比例达到30%以上;每个市、县有1所以上护理型养老服务机构。

《意见》提出,今后一个时期,福建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任务是:强化政府主导和引领作用、支持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加强农村养老服务、加快实现医养结合、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为此,《意见》从优先提供养老用地、分类给予税费优惠、加大公共财政补贴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完善市场监管机制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政策保障措施。

新疆出台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实施意见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对统筹规划、土地供应、社区设施网络、农村养老、医养结合、市场培育、财政投入、队伍建设、补贴政策、社会力量投融资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对加快推进全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大作用。

《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新疆要基本建立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城乡统筹、设施齐备、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养老服务与医疗康复、文化教育、家庭服务、旅游休闲、金融保险等相关领域互动发展;80%以上的城市居家生活老年人得到养老服务的全面支持,80%以上的乡镇和4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立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站点。全区养老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35张以上,服务能力大幅度增强。

《实施意见》提出,今后一个时期,自治区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任务是:统筹规划养老服务发展,发展基本养老服务,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加强农村养老服务,推进医养结合,支持发展养老产业。为此,《实施意见》从加大养老服务业投融资力度、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养老服务、培育专业养老服务队伍、培育养老服务社会组织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政策保障措施。

江苏省出台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

4月2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了《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

《意见》提出,到2020年,江苏省将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信息为辅助,功能完善、服务优良、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其中,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和紧急救援等养老服务覆盖城乡所有老年人。符合标准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所有城乡社区。养老床位总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40张,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达到50%以上,养老护理人员岗前培训率达到100%、持证上岗率达到90%以上。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省到乡镇(街道)四级互联互通,居家呼叫服务和应急救援服务信息网络实现城乡全覆盖。

为了实现确定的发展目标,《意见》提出了提升养老服务能力、完善养老服务制度、发展养老服务产业三大具体工作任务,并从编制养老服务业规划、保障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加强基层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落实税费优惠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等6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指导性强、具体可行的保障措施。为了鼓励护理型床位建设,江苏省要求各地研究制定鼓励护理型床位建设的政策措施,统一公办和其他所有制性质、以护理型床位为主的养老机构补助标准,从2014年起,对符合条件的以自建产权用房举办的养老机构,每张护理型床位给予不低于1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对符合条件的以租赁用房举办且租期5年以上的养老机构,每张护理型床位给予不低于5000元的一次性改造补助。

上海出台政策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日前,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组织领导措施,对进一步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养老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作了系统设计和全面规划。

文件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涵盖养老服务供给体系、保障体系、政策支撑体系、需求评估体系、行业监管体系“五位一体”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同时,提出全面建成老年友好城市和建设老年宜居社区,进一步在环境优美、居住舒适、设施齐全、服务完善、文明和谐五个方面,提升老年人在社区生活的宜居程度。围绕“五位一体”的发展目标,推动养老服务格局继续深化、养老服务业全面发展、养老服务环境不断优化。

为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养老服务业,《实施意见》提出要完善养老服务土地、税费、财政、融资等政策体系。在土地政策方面,进一步明确公办养老机构和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享有同等的用地政策;对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用地,按照国家对经营性用地依法办理有偿用地手续的规定,优先保障新增供应,鼓励利用存量自有土地或集体建设用地;对符合土地协议出让规定的,可采用协议出让方式供地;鼓励以租赁方式供应养老用地,降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成本。在税费政策方面,落实好国家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和行政性收费减免政策。并根据本市实际情况还规定:养老机构使用有线电视,按本市有关规定享受付费优惠。在财政补贴政策方面,完善政府购买为老服务目录和办法等制度,积极探索和推进基本养老服务补需方的财政补贴政策和机制。在拓展融资渠道方面,探索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鼓励发展各类养老服务业保险产品。

民政部、发展改革委联合下发通知开展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为了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近日,民政部、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出通知,在全国开展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优化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模式,拓宽民间资本参与渠道。

通知要求,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要坚持深化改革、地方为主、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原则,着力解决养老服务市场体系不完善、社会力量参与不足和市场监管不到位等突出问题,破除阻碍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约束和政策障碍,使市场在养老服务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通知指出,要通过开展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促进试点地区率先建成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创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典型经验和先进做法,出台一批可持续、可复制的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创新成果,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服务机构和产业集群,为全国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示范经验。

第二篇:云南省养老服务政策

印发云南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2011—2015年)的通知

(云政办发〔2012〕119号)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云南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2年7月3日

云南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2011—2015年)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建立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办发〔2011〕60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成就

“十一五” 期间,我省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向,大力发展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

1.社会养老服务政策措施逐步完善。制定出台了《云南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云南省农村五保供养实施办法》、《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意见》(云政办发〔2010〕85号,以下简称《意见》)等一批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保障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2.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截至2010年底,全省共有城市公办养老机构52个,民办养老机构56个,床位14334张;农村敬老院659个,床位30000张。全省养老床位达到44334张。

3.社会养老服务试点工作积极开展。启动了28个省级居家养老服务示范点和9个省级爱心护理试点建设项目,开发了老年人求助“一键通”、“一号通” 呼叫服务网络信息平台,设立“54321” 便民咨询和服务热线,为独居、病残、高龄等老人购买以护理为主的“居家养老” 上门服务。

4.敬老助老社会氛围日益浓厚。深入开展孝亲敬老主题教育和敬老宣传月活动,广泛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云南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孝亲敬老先进典型,全社会的尊老敬老意识普遍增强。积极开展评选表彰“云岭十大孝星”、征集敬老公益广告、慰问特困老年人和长寿老年人、老年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了“关爱老人、共建和谐、共享和谐” 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挑战和机遇

虽然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发展缓慢,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还存在养老机构建设滞后、供需矛盾突出,社区养老服务能力薄弱、社会化程度较低、区域发展不平衡、工作机构和人员缺乏等问题,与快速增长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不相适应。

1.老年人口增长加快,老龄化社会提前到来。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1月1日,全省总人口为4596.64万人,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508.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1.07%。预计到2015年,全省60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600万人。老龄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将直接导致社会供养系数上升、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养老负担加重等问题出现。

2.家庭结构变化明显,传统养老模式受到挑战。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实施,独生子女家庭快速增长,家庭结构逐渐向小型化方向发展,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此外,由于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留守老人剧增;人均寿命不断提高,高龄老人的比例逐步增长,子女赡养老人能力降低,传统的“养儿防老” 模式面临严峻挑战。3.养老服务需求剧增,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从医疗护理、家政服务、生活照料等常规需求,向保健休闲、体育锻炼、科学养生、文化娱乐等方面延伸,必将带动老年服务市场的发展,促进养老服务业成为新兴产业。

在面对挑战的同时,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党的十七大提出“老有所养” 的战略目标;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省第九次党代会强调“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因此,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关心、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群众迫切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随着我省桥头堡建设战略的实施、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公共财政更多投向民生领域,以及“十一五” 期间社会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具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内涵和功能定位

(一)内涵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以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标,面向所有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和社会参与等设施、组织、人才及技术要素形成的网络,以及配套的服务标准、运行机制和监管制度。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优先保障孤老优抚对象及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困难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兼顾全体老年人改善和提高养老服务条件的要求。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丰富服务内容,健全服务标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的持续发展过程。

(二)功能定位

居家养老服务涵盖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以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对身体状况较好、生活基本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家庭、食堂、法律等服务;对生活不能自理的高龄、独居、失能等老年人,提供家政劳动、家庭保健、辅具配置、送饭上门、无障碍改造、紧急呼叫和安全援助等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对居家养老的失能老年人给予专项补贴,鼓励他们配置必要的康复辅具。

社区养老服务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具有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功能,主要面向家庭日间暂时无人或者无力照护的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在城市,结合社区建设,增加养老设施网点,增强社区养老服务能力;倡议、引导多形式的志愿活动及老年人互助服务,动员各类人群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在农村,结合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以乡镇敬老院为基础,建设日间照料和短期托养的养老床位,逐步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变,向留守老年人及其他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短期托养等服务;以建制村和较大自然村为基点,依托村民自治和集体

经济,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

机构养老服务以设施建设为重点,通过设施建设,实现其基本养老服务功能。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包括老年养护机构和其他类型的养老机构。老年养护机构主要为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提供专门服务。一是生活照料。设施应符合无障碍建设的要求,配置必要的附属功能用房,满足老年人的穿衣、吃饭、入厕、洗澡及室内外活动等日常生活需求。二是康复护理。具备开展康复、护理和应急处置的设施条件,并配备相应康复器材,帮助老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生理功能或减缓部分生理功能的衰退。三是紧急救援。具备为老年人提供突发性疾病和其他紧急情况的应急处置救援服务能力,使老年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援。鼓励在老年养护机构中内设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老年养护机构还应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培训和指导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和人员,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其他类型的养老机构根据自身特点,为不同类型的老年人提供集中照料等服务。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老有所养” 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统筹规划、社会参与,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加强机构设施建设,拓展服务内容,强化服务功能,在“十二五” 期间,社会养老服务基本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让全体老年人安享晚年,共享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建设成果。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为老服务。以关爱老年人生活为导向,着眼于老年人最关心、最需要、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养老问题,为老年人排忧解难,并在不断加强老年人生活保障的同时,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坚持居家养老的基础地位,依托社区的服务作用、平台作用,保障绝大多数老年人老有所养;发挥机构养老的支撑作用,实现基本养老服务功能,优先解决孤老

优抚对象、“三无” 老人、“五保” 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高龄老人的生活照料和护理问题。

——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以政府投入为支撑、政策扶持为导向,动员、鼓励社会各界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租赁承包、参股联营、购买服务等方式,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加大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为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城乡统筹,共建共享。统筹全省城乡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逐年投入、分步实施,重点保障城乡老年人的基本服务需求。在规划实施中,要注重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现有公共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实现养老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基本构建覆盖全省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 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30张床位,70%的城市社区和10%的农村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日间照料中心)。

四、主要建设任务

到2015年末,全省各州(市)、县(市、区)至少有1个城市公办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30000张;农村敬老院床位数达到70000张;民办养老机构床位数争取达到44000张;城市和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床位数达到36000张。

(一)城市公办养老机构建设

“十二五” 期间,建成1个集生活照料、康复服务、培训和科研等为一体的省级养老服务示范基地,在省假肢矫形康复中心的基础上改(扩)建1个为老年人、残疾人康复和科研服务的省康复辅具中心。在无城市公办养老机构的州(市)和县(市、区)各新建1个城市公办养老机构。对其余州(市)及县(市、区)已有的城市公办养老机构进行改扩建,完善设施功能。城市公办养老机构应按照不低于总床位数20%的比例设置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护理床位。

1.以2010年末各州(市)人口总数为基数,每个州(市)建设1个州(市)级城市公办养老机构,建设规模分类如下:

——100万人口以下的州(市),建设床位200张以上;

——100万至300万(不含300万)人口的州(市),建设床位400张以上;

——300万人口以上的州(市),建设床位500张以上。

2.按照《老年养护院建设标准》规定的最低100张床位的建设规模,以2010年末各县(市、区)人口总数为基数,县级城市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分类如下:

——20万人口以下的县(市、区),建设床位150张;

——20万至50万(不含50万)人口的县(市、区),建设床位200张;

——50万至80万(不含80万)人口的县(市、区),建设床位250张;

——80万至100万(不含100万)人口的县(市、区),建设床位350张; ——10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区),建设床位500张。

(二)农村敬老院建设

省民政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要按照已明确的全省农村敬老院建设规划,继续抓好农村敬老院建设,完成规划内剩余435所农村敬老院的建设任务,确保全省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30%以上。发挥好敬老院为农村社区提供养老服务的作用。在有条件的农村社区建设养老服务站点,向分散供养的“五保” 老人、留守老人及其他有需求的老人提供日间照料、短期托养等服务。农村敬老院应按照不低于总床位数10%的比例设置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护理床位。

(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支持有需求并有条件的老年人实施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扶持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完善和开发服务项目内容,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便利服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日间照料中心)建筑面积按国家建设标准确定,床位数按城市和农村分别不少于20张、10张来设置。依托社区内拥有的“一站四室”、“星光之家”、“卫生服务中心”、文娱活动场所和兴建社区老年人日托站等服务设施,为居家和短期无人照料的老年人提供就近便捷的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精神慰藉、教育学习、代购代办、日托、短期寄养等服务。

(四)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市场化

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 的原则,鼓励和支持不同所有制性质的单位,有效利用医院、疗养院、厂矿等企事业单位的闲置场所、设施设备兴办养老机构。鼓励创办家庭养老院、托老所,以创业促就业。健全吸引外资和境内外慈善机构等社会组织在我省兴办养老机构的政策。支持兴办老年人爱心护理、临终关怀性质的医疗机构,开展老年人护理、临终关怀服务。街道和社区要兴办养老机构,就近收住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积极扶持提供养老服务的企业、社会组织和基层老年人协会发展,打造养老服务社会化平台。引导社会力量兴建各类适宜老年人集中居住、生活、护理的养老机构。以经济、身体条件较好的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开发开放型、多功能创新型的老年人颐养新村。

(五)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

按照建设“数字云南” 的总体规划和要求,建立健全省、州(市)、县(市、区)3级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并纳入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数据库管理,及时向社会提供养老服务需求和资源供应信息。在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依托社区服务信息平台,增设服务热线、居家呼叫等便捷有效的服务需求信息沟通渠道,到2015年末基本建成覆盖城市社区的居家养老信息服务网络。

(六)运行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为各类服务主体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公办养老机构应按照国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思路,理顺运行机制,建立责任制和绩效评价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鼓励有条件或新建的公办养老机构实行公建民营,通过公开招投标选定各类专业化机构负责运营。负责运营的机构应坚持公益性质,通过服务收费、慈善捐赠、政府补贴等渠道筹集运营费用。加强对非营利性社会兴办养老机构的扶持,采取民办公助等形式,给予相应建设补助或运营补贴,支持其发展。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专业化服务设施,开展社会养老服务。推动社会专业机构以输出管理团队、开展服务指导等方式参与养老服务设施运营,引导养老机构向规模化、专业化、连锁化方向发展。鼓励社会兴办养老机构收养政府供养对象,共享资源、共担责任。

(七)资金筹措

1.筹措方式。“十二五” 期间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通过争取中央支持,省、州(市)、县(市、区)财政专项安排,民政部门福利彩票公益金补助,发展改革部门补助,鼓励社会捐赠等方式筹措。

2.公办养老机构建设项目资金承担比例。对中央和省批准实施的公办建设项目,所需资金由中央、省、州(市)、县(市、区)分级承担。对省批准实施的项目,按照四类地区由省、州(市)、县(市、区)按照比例承担配套资金,具体是:一类地区(昆明、玉溪)分别按照投资总额4∶4∶2的比例承担;二类地区(曲靖、楚雄、红河、大理)分别按照投资总额5∶3∶2的比例承担;三类地区(保山、丽江、昭通、普洱、临沧、文山、西双版纳、德宏)分别按照投资总额6∶3∶1的比例承担;四类地区(迪庆、怒江)分别按照投资总额7∶2∶1的比例承担。今后,省、州(市)、县(市、区)资金配套比例,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因素作适当调整。

3.对民办养老机构建设项目给予补助。民办城市养老机构运营补助和民办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补助、运营补助,在争取中央支持的基础上,省按各地发展目标予以一定的综合财力补助,由州(市)、县(市、区)落实配套资金并统筹实施。建设补助资金由省、州(市)、县(市、区)按照6∶3∶1的比例

承担。民办城市养老机构:新增床位每张一次性补助1500—2500元,建成后投入使用的,每张床位每年补助600元运营经费。民办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属城市的,新建项目每个一次性补助建设资金30万元,租赁项目每个一次性补助资金10万元;属农村的,新建项目每个一次性补助建设资金15万元,租赁项目每个一次性补助资金5万元。民办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成后投入使用的,每个每年补助24000元运营经费。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各级政府要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目标责任考核范围,统筹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积极有序推进。建立健全由民政、发展改革等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强化协调沟通。民政部门要加强和规范机构养老行业管理,并通过有关老年服务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规范和业务指导;建立健全社会化养老服务评估、评审制度,对养老机构财政资金落实使用、养老机构和服务组织的服务技能和质量等进行综合评估;健全政府补助的低收入、高龄、重度残疾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入院评审制度,提高行业管理服务水平。价格主管部门根据养老机构的设施条件、项目种类和服务标准,通过成本核算,确定收费标准。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在编制城乡建设规划,尤其是在新区建设、旧区改造中要把社区养老服务建设项目作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纳入规划一并实施。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把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并制定工作计划逐年实施。

(二)政策保障

由民政、老龄等部门制定出台《云南省社区服务居家养老管理规定》、《云南省养老机构管理规定》、《云南省养老服务从业人员道德规范、岗位技术标准、技术职称评定标准、技术工资标准规定》、《云南省养老服务事业先进单位和优秀个人评选表彰办法》等规章,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服务政策体系。民政部门要参照医疗事故处理规定,制定养老机构内发生入院老人意外伤亡事故的处理办法。涉及保障养老服务建设项目用地、落实养老机构税费优惠政策等问题,按照《意见》、《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全国老龄办发〔2008〕4号)有关规定执行。涉及养老机构用电、用水、用气等收费问题,按照《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老龄委办公室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实施意见的通知》(云政办发〔2007〕158号)有关规定执行。

(三)资金投入保障

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事业发展资金筹措机制。省级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在规划期内,省财政厅安排省本级财政资金不少于5亿元,省民政厅安排省本级社会福利彩票公益金不少于5亿元,省发展改革委安排既定省预算切块资金不少于0.8亿元,专项用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补助。各级要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筹措机制,对各级承担的建设、运营经费,应列入财政预算并建立动态保障机制,逐步提高养老服务事业经费在各级财政预算中的比重。养老机构和低保、特困、高龄老年人政策性补贴问题,按照《意见》、《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云政发〔2012〕57号)有关规定执行。

(四)金融支持保障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采取更加灵活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大对民办养老机构及其建设项目的信贷投放。凡符合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条件的个人兴办或合伙兴办养老机构,可按照每人不超过5万元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对妇女个人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可按照每人不超过8万元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对于符合条件的妇女合伙兴办经营性养老机构的,经办银行可将人均最高贷款额度提高至10万元。兴办养老机构并招用失业人员就业的,可按照招用人数每人5万元以内,申请总额不超过3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上述小额担保贷款的贷款期限不超过2年,到期确需延长的可展期1次(期限不超过1年,延期、逾期不贴息)。对于规模较大、前景较好、市场急需的养老服务项目,按照有关程序申报批准,财政部门给予贴息。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提供按揭贷款的方式,支持社会力量购置养老服务经营用房兴办养老机构。

(五)人才保障

教育主管部门要有计划地在符合条件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设立老年人服务与管理、社区康复、心理咨询、生活护理、卫生保健等专业,开展知识讲座、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为养老服务事业培养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养老服务业从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和职称评定,进一步健全养老护理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地位,稳定养老服务从业人员队伍,保证服务质量,力争每年组织培训不少于1万人次。养老机构管护人员按照社会福利机构的规定配置,农村敬老院管护人员数与实际入住人数的比例不低于1∶10;养老机构护理人员与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比例不得低于1∶3;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至少要有1名专职管理人员。养老服务人员工资待遇不得低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省民政厅、教育厅和团省委、省妇联要积极培育和发展青少年志愿者和社工队伍,开展为老志愿服务和社工服务,满足老年人多样化服务需

求。

(六)监督保障

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管理的有关规定,规范建设项目的前期准备和申报工作,加强建设管理、质量管理、资金管理、安全管理,建立完善项目绩效考评和责任追究制度。要制定《云南省养老服务质量监督评审规定》及实施细则,并负责对服务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保证养老机构和中介机构提供公平、及时、优质的服务。各级民政部门要会同监察、审计部门对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使用进行跟踪检查,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有关老年行业协会要建立健全信息查询、服务投诉等机制,进一步强化行业自律。省民政厅要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规划实施进行中后期评估验收,定期邀请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视察。鼓励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第三篇:居家养老服务政策

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探析

摘要:我国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时期,北京的老龄化水平一直居于全国前列,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而,如何解决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成为了当下社会值得关注的主题。老年政策的得力与否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北京市顺应了时代的需求,制定了养老服务政策,即“九养”政策。本文就此政策的内容及实施进行分析与探讨,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促进老年政策的完善。关键词:老龄化;“九养”政策

根据北京市老龄工作委员会的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0月,北京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47.9万人,占总人口的19.4%,同2009年北京市户籍老年人相比,上升了1.2个百分点。根据国际标准,60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国家总人口的10%,该国家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的行列。北京市的户籍老龄人口比例高出国际标准将近十个百分点,可见北京市养老压力之大。北京市老年人口存在规模大、增速快、空巢化的现象,建构了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理念上摒除了以往问题取向的思维模式,遵循人本主义原则,千方百计的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在工作原则上,坚持城乡一体,把适度普惠与困难帮扶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城乡一体、覆盖全体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在运作方式上,抛弃了单纯由政府提供养老服务,转而将目光投向市场,运用“有形的手”对市场进行一定的调控。在依靠主体上,遵从我国本土的传统观念,重视家庭与社区对养老服务的巨大作用。政策的优势还包括资源的整合程度高、服务内容全方位广覆盖等。

1.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构建

北京市制定了居家养老服务政策,即“九养”政策来提高老年人服务水平。2009年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残联等13委办局联合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北京市市民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办法的意见》。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个人自愿”的原则,构建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政策保障为主导、社会化运作为方向的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体系,完善本市“9064”养老服务模式,即到2020年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6%的老年人在社区养老、4%的老年人集中养老。提升老年人、残疾人的社会福利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1.1建立居家养老券服务制度及管理办法

养老券由北京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和北京市残联共同监制发放的,它是满足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心理慰藉等方面服务的经济手段。具有北京市户籍的8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均符合申请养老券的条件,老年人可以在指定的签约服务单位如老年餐桌、托老所等使用养老券。养老券的使用,保障了老年人专款专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在指定的签约服务单位使用养老券,便于确定服务标准,保障了服务质量,有利于服务单位的管理和监督。

为了充分发挥养老券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多重效应,北京市民政局和市残联制定了养老券的管理办法。在服务单位的发展方面、养老券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三个方面进行了规范。

第一,加快发展养老服务单位,提高服务水平。鼓励区县挖掘社区养老服务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开办养老服务实体,以签约服务单位等形式,开发符合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服务项目,扩大养老券的使用范围。建立了激励机制,对小型企业进行扶持并制定了奖励办法,激发了街道及乡镇支持发展养老服务单位的积极性。

第二,健全养老券的管理制度。养老券管理单位自上而下分别为北京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区县主管部门、街道(乡镇)主管部门、社区(村)负责人。每一级别的主管部门都需要专门的负责人,主管养老券的管理工作。养老券的存放、预算、发放、结算、养老服务单位的统计、服务项目的统计及销毁都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养老券的上报制度有季报制度和年报制度,下级单位需配合上一级单位对本季度的养老券情况进行汇总和统计,并在季度末上报到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

第三,加强监管力度,严格落实责任追究机制。确立了定期检查本地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管制度,对违反规定的部门采取批评、责令整改、取消签约资格等有效措施。

养老券服务及管理办法为养老券的有效使用和管理、提升服务水平有重大作用。满足了老年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保障了老年人将老年券使用在迫切需求的方面;对服务单位的管理,保证了服务质量,更便于对养老服务单位的监督;上报制度的确立,规范了养老券的使用和管理,及时掌握养老券的使用情况、了解全市老年人的总体状况、便于分析和调整策略。

1.2居家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

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政策从老年人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和最迫切的需求出发,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多样化、人性化的服务,帮助老年人解决居家生活困难。建立养老餐桌、托老所、无障碍服务车、实施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等措施是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养老餐桌在餐桌的设置、服务标准、服务范围上都有明确的要求和目标。在养老餐桌的设置方面,是聚集多方资源,利用城乡社区公益性用房、单位内部设施、居民空闲房屋等社会资源建立养老餐桌,同时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餐饮企业承担老年人的就餐服务。在标准方面,养老餐桌提供安全的配餐、就餐及送餐服务,并建立了服务商的管理、激励和监督机制。养老餐桌在服务范围上实现了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的全覆盖,使城乡居民均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城乡社区托老所是聚集社区服务中心、“星光老年之家”、社会空闲房屋等,开展以生活互助、文体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互助点,以解决老年人日间生活照料困难、生活枯燥等问题。托老所的激励机制是对运营满半年的托老所和互助点给予补贴:对月服务18天以上、服务满意率达到90%以上的托老所床位每月补贴100元;对月活动时间18天以上的互助点每月补贴100元。托老所的维持除了经济上的补贴还需要服务人员的配合,因而为了满足居家养老服务,在全市各街道聘用5至7名养老员;每个城乡社区(村)至少聘用1名养老员。养老员优先从“4050”人员和取得社会工作者资格且符合本市就业特困认定标准的人员中招聘,纳入公益性岗位。他们的工作任务除了要完成日常的照料服务之外,还需要承担宣传、探访、收集资料等工作。养老员的配备不仅提供了养老服务而且提供了一定的公益性岗位,解决了这些群体的就业问题。

无障碍服务车和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出行提供了便捷和安全。无障碍服务车主要为方便组织老年人参加社会活动,用于社区托老所、社区“星光老年之家”、职业康复机构等开展活动。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旨在为老年人提供在洗澡、如厕、做饭、户内活动等方面的便利,逐步对有需求的老年人家庭实施无障碍设施改造。改造的实施过程由市、区县两级老龄办和残联共同完成,经费由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承担。这两项工作的实施为老年人解决了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养老服务的最基本内容,解决的问题都是老年人日常生活中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老年人最迫切需求的衣食住行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想老年人之所想。

1.3开展养老精神关怀服务

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体现在提高生活水平上,现代老年人的需求更多的体现在精神方面的追求,快乐的老年生活是在衣食无忧的基础上能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和内心的满足。以上的各项措施是应老年人生活方面最基本的要求,而为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需要开展精神关怀服务。各级老龄工作部门负责整合和开发辖区心理咨询服务资源,依托“96156”社区服务热线,充分发挥各类心理咨询专业组织和社区市民学校、老年学校的作用,组织专业人员为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和相关知识培训,动员社区内志愿者特别是社会工作者,为老年人提供聊天、读书等志愿服务。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已经受到政府、社会及家庭等系统的重视,老年人的精神服务趋向多元化与规范化。

2.养老服务模式政策的优劣分析 2.1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优势 2.1.1理念上的与时俱进

北京市的养老服务政策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老年人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和最迫切的需求出发,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人性化的服务。政策坚持以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个人自愿,构建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政策保障为主导、社会化运作为方向的养老服务体系。在当今多元的社会,仅仅依靠政府提供老年人的福利保障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因为受到财政资金、服务人员和工作效率等方面的限制,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促使整个社会投入力量。受我国文化传统的影响,大多数老年人倾向于在家中养老,因而居家养老是主流。因而居家养老政策不仅遵从我国的本土文化,也体现了与时俱进。将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力量聚集起来,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不仅具有现实性而且有很强的可行性。

2.1.2构建了城乡一体化的养老服务体制

北京市的“九养”政策构建了城乡一体化的养老服务,打破了城乡二元的户籍限制,将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统一纳入养老服务的体系中来,使城乡老年居民均能享受到“九养”政策的服务。“九养”政策的城乡一体化表现在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各个方面,首先在养老券的发放方面,不论城市还是农村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均可申请领取养老券。养老券的使用,使老年人能够专款专用,从根本上保障了老年人的饮食、日间照料等问题。其次,养老餐桌是为了解决老年人的饮食问题。整合社区活动中心、闲置房屋、餐饮企业的资源为城乡老年人提供健康合理的营养配餐,无论城乡均可以满足配餐、就餐和送餐服务。第三,托老所的建设也是城乡统一标准,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将托老所覆盖全市城乡社区(村),满足老年人的日间照料、文娱活动等需求。最后,在精神关怀、为老年人配备“小帮手”电子服务器、无障碍设施改造等方面也保证了城乡一致的标准。

2.1.3建立了有效的奖惩机制

“九养”政策明确了各项奖励和惩罚制度,有效的奖惩制度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实施起到了催化剂和激发积极性的作用。为了弘扬尊敬父母、关爱老人的传统美德,在北京市开展万名“孝星”评选表彰活动。活动采取基层初选、逐级上报和两级表彰的方式,推选出10000名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孝老的“孝星”。此项活动引发了全社会尊老敬老传统美德的热潮,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顺利实施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

为了提高签约服务商的工作积极、保证服务质量,北京市民政局联合八家单位制定了《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单位管理规定(暂行)》,以下简称《管理规定》。《管理规定》制定了服务单位的确定程序、监督办法和奖惩制度等,规范了签约服务商的服务行为。奖惩制度确定了市政府每年评选表彰一批优秀居家养老服务单位,并予以奖励;对不符合规范的服务商,签约部门终止协议,取消服务商资格,终止结算的惩罚措施;对服务单位定期进行工作指导与交流,宣传推广优秀服务单位的先进经验。明确的奖惩制度激发了服务商的积极性,保证了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2.2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不足 2.2.1政策实施标准的制定不够明确

北京市的“九养”政策是涉及多个部门协同管理、各个区县具体实施及家家户户的配合,因此是一个涉及多方的复杂系统。因而,保证政策的顺利实施不仅要有指导思想和意见,具体的实施细则更是一个好的政策能否贯彻到实践中的重要环节。“九养” 政策自从2009年实施以来已经经历了四年,从试点到全面推进,市民政局及残联等单位不断的调整策略和丰富具体细则,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确定的标准。比如,“孝星”评选工作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缺乏客观的指标,基层的实际评选工作是根据平时的了解、推荐等传统方法得到的资料,未免出现不客观的问题。再如,优秀服务商的评选涉及16个区县的上千家服务商,因而很难确定标准,并且无法全程监督评选的服务商。还有一些上报材料各个指标拟定的合理性需要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改进,去除冗杂的指标、筛选出反映养老服务情况的指标。

2.2.2区县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不足

“九养”政策采取属地管理的原则,发挥城乡社区(村)的资质优势,做好老年人的各项管理、服务工作,共同将辖区内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落实到位,但是在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区县负责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对文件不够熟悉,以致在做具体的工作中不了解工作程序,出现推迟、上报材料不准确等各类情况。其次,也有个别工作人员的思想觉悟不高,因此在工作中工作态度积极性不高,常出现拖沓、失误率高等情况。在具体的实施中,由于区县工作人员的能力和态度问题,不能完全将政策落实到位,工作的创新性不强、程式化。

2.2.3 精神关怀服务缺乏具体的计划

在精神关怀方面,“九养”政策的指导意见汇中指出,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主体、建立有效的动员机制和激励机制,优化配置社区公共资源和社会专业资源,形成市场服务和公益服务相结合的精神关怀服务发展格局。工作任务主要确定了四个方向,即开通“96156精神关怀服务热线”平台、举办精神关怀大课堂、设立心理服务站、上门关怀服务。虽然发布了指导意见,但是北京市的老年精神关怀服务还没有进入实行阶段,目前仍处在探索的时期。老年人精神关怀是一个可为的领域,需要在此基础上拓展工作范围、创新工作内容。目前的老年精神关怀服务大多数停留在表面文章,不够深入,不但不能给老年人带来心理慰藉,反而带来了很多的经济、人力物力的浪费。因而,系统的规划老年人精神关怀服务应列入工作日程,制定出符合老年人实际情况、可操作性强又有效果的策略。

2.2.4欠缺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

“九养”政策实施以来,主管单位会按季度和收集各区县的报表,并对本的工作进行总结。但是,居家养老服务缺乏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因而无法掌握政策的实施效果,不能了解老年人对这项政策的满意度。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何需要通过评估进行反馈,从而对政策进行适当的调整。养老服务政策需要对整个实施过程进行检测,要求对工作过程的每一步骤,每一级的段分别作出评估,将关心的重点落在各个步骤和程序怎样促成最终的介入结果。评估的方法是了解和描述介入活动的内容。养老服务政策也需要对实施的结果评估,在工作过程的最终阶段进行的评估,包括目标结果和理想结果两个部分。目标是指介入要努力达到的方向,结果评估是检视计划介入的理想结果以及这些结果实现的程度及其影响。

3.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的建议 3.1提高服务团队的专业化水平

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实施需要各方人才的加入,政府工作人员、专家、服务商、养老员等。因而我们需要从这几方面的人群进行专业化团队的建设。

首先需要对区县、街道及社区的工作人员进行工作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学习文件精神、熟悉工作程序、理解各项工作的意义及内容、及工作数据的收集、统计和分析能力。其次,要建立一支稳固的专家团队,对专家团队进行有效的管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让专家能在养老服务中持续发挥作用。服务商方面的管理,需要更加精确的明确各个方面的规范,有量化的指标。养老员的工作关系到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各个细节,而对老年人的服务需要很多专业的知识,包括心理学、护理知识等。因而,养老员的工作不仅仅是提供传统的照料,更需要专业化的知识为支撑,提供专业、有效的服务。

3.2建立一支社会工作的团队

社会工作的工作领域包括老年人社会工作,发挥社会工作在养老服务事业的作用,会对老年人事业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九养”政策在制定、实施和调整的过程中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社会工作不仅可以在宏观上发挥整合、协调资源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在具体的实施中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建立一支专业的社会工作团队,需要确立社会工作者的身份,从社会工作者的考核、认证、培训到待遇上都有明确的规定。保障社会工作者团队的素质和待遇水平。

3.3政府培养和孵化合作机构

养老服务是一个大工程,仅仅依靠政府提供保障是不切实际的,受到经济和人力的限制,政府工作不可能事无巨细的触及养老服务的各个方面。因而,需要政府培养和孵化项目执行的合作机构。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招标的方式筛选出适合的合作机构,在合作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沟通,调适彼此的工作和职责。在信任和熟悉的基础上,将工作的权重逐渐交与有资质的合作机构。政府可以对具体的实施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还可以降低政府的压力,最终受益的是广大的老年人。

4.总结

“九养”政策自实施以来,使全市的老年人受益,不仅解决了老年人最迫切需求的衣食住行的问题,更在老年人的精神层面进行了关怀。解决了家庭的负担,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主观幸福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政策对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的宣传,使整个社会加入了关爱老年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队伍。“九养”政策虽对老年人养老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政策制定者在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让政策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除了加强专业化队伍的建设、建立社会工作队伍、培养和孵化合作机构,笔者认为创新服务内容、加强监督、加强政策的宣传也是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

第四篇:养老政策

自《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 35号)与国土资源部《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指导意见》出台以来,国家就养老服务设施的用地范围、土地用途和年期、供地计划、供地政策等方面分别出台了一系列规定。现将读者关心的养老用地问题一一列出并根据相关政策做出解答。

一问:商业性设施和商品住宅用地是否可纳入养老服务设施用地?

答:养老服务设施用地适用范围不能随意扩大化,老年酒店、宾馆、会所、商场、倶乐部等商业性设施和商品性住宅用地纳入其中是不合适的,只有与老年人生活直接相关、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托管等服务的房屋和场地设施占用的土地,方可确定为养老服务设施用地。

二问: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怎样登记?出让最高年限是多少年?

答: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 T21010-2007)中没有“养老服务设施用地”名称,只在一级类“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下有“医卫慈善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二级类;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划拨用地目录》(国土资源部令第9号)规定,非营利性社会福利设施用地中包括老年人社会福利设施用地,与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有关。国土资源部下发的《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规划为公共管理用地、公共服务用地中的医卫慈善用地,可布局和安排养老服务设施用地,其他用地只能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用房并分摊相应的土地面积。养老服务设施用地以出让方式供应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年限最高按50年确定。在办理供地手续和土地登记时,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的土地用途应确定为医卫慈着用地。

三问:土地供应方式有几种?是如何确定的?

答:依据营利性、非营利性的性质差异,养老服务设施用地可分别采取租赁、出让等有偿方式和划拨方式供地。经养老主管部门认定的非营利性养老服务设施用地可采取划拨方式供地。营利性养老用地应以租赁、出让等有偿方式供地。为降低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成本,各地可制定养老服务设施用地出租或先租后让供应的鼓励政策和租金标准,鼓励以租赁方式供地。

四问:新建城区和居住(小)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有哪些规定?

答: 《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指导意见》对新建城区和居住(小)区按规定配建养老服务设施作了专门规定,要求其在土地供应时按规定配建养老服务设施,依据规划用途可以划分为不同宗地的,应当先行分割成不同的宗地,再按宗地供应;不能分宗的,应当明确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社区其他用途土地的面积比例和供应方式。五问:新建养老服务设施用地规模控制在多大范围内?

答:为防范以养老用地为名变相“圈地”、“囤地”,或改变土地用途、容积率等土地使用条件搞房地产开发,《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指导意见》规定,新建养老服务设施用地,依据规划単独办理供地手续的,其宗地面积原则上控制在3公频以下;有集中配建医疗、保健、康复等医卫设施的,不得超过5公频。六问:如何防范随意改变用途、分割转让等方式处置养老服务设施用地行为的发生?

答:为了使土地支持政策落到实处, 防范随意改变用途、分割转让等方式处置养老服务设施用地行为的发生,《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指导意见》从五个方面明确提出了监管措施,即在核发国有建设用地划拨决定书、签订合同和租赁合同时,应当做出以下规定或者约定:(1)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整体转让和转租、不得分割转让和转租;

(2)不得改变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改变用途用于住宅、商业等房地产开发的,由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法收回建设用地使用权;

(3)签订出让合同和租赁合同时,应当约定出让或租赁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设定抵押权。划拨建设用地要设定抵押权,在核发划拨决定书时,应当约定划拨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得单独设定抵押权,设定房地产抵押权的建设用地使用权是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应当从拍卖所得的价款中缴纳相当于应缴纳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款额后,抵押权人方可优先受偿;

(4)养老服务设施用地内建设的老年公寓、宿舍等居住用房,可参照公共租赁住房套型建筑面积标准,限定在40平方米以内;

(5)向符合养老申请条件的老年人出租老年公寓、宿舍等居住用房的,出租服务合同应约定服务期限一次最长不能超过5年,期限届满,原承租人有优先承租权。

七问:空闲厂房、学校、社区用房从事非营利性养老服务,土地性质怎样确定? 答:为鼓励支持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建设养老服务设施, 《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指导意见》从供地方式、地价(租金)等方面明确了支持政策。

一是对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利用存量建设用地从事养老设施建设,涉及划拨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租赁)或转让的,在原土地用途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可不改变土地用途,允许补缴土地出让金(租金),办理协议出让或租赁手续。二是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在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内增加非营利性养老服务设施建筑面积的,可不增收土地价款。若后续调整为营利性养老服务设施的,应补缴相应土地价款。

三是企事业单位、个人对城镇现有空闲的厂房、学校、社区用房等进行改造和利用,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经规划批准临时改变建筑使用功能从事非营利性养老服务且连续经营一年以上的,五年内可不增收土地年租金或土地收益差价,土地使用性质也可暂不作变更。

八问:民资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与政府举办的养老机构可否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答: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也就是说我国土地包括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这两种土地分别有不同的用途。依照《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养老服务设施用地使用集体土地包括以下两种情形:

(一)兴建非营利性乡(镇)村养老服务设施可以依法使用集体建设用地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条规定,集体建设用地有四类用途:一是宅基地,二是乡镇企业用地,三是乡(镇)村公共设施建设用地,四是乡(镇)村公益事业建设用地。非营利性乡(镇)村养老服务设施用地当然属于公益事业建设用地的范畴,所以,如果兴建为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使用的非营利性乡(镇)村养老服务设施,当然可以使用集体建设用地。依据《土地管理法》和国务院文件,国土资源部下发的《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指导意见》第九条再次明确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依法使用本集体所有土地,为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兴办非营利性养老服务设施。”《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一条对包括养老服务设施在内的乡(镇)村公益事业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情况,明确了土地的申请、审核、批准主体、程序、权限和条件。

(二)其他兴建非营利性养老服务设施需要集体建设用地的,需要有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政策和相应的养老政策支持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明确:“民间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与政府举办的养老机构享有相同的土地使用政策,可以依法适用国有划拨土地或者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国土资源部下发的《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指导意见》第九条再次明确:“民间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与政府举办的养老机构可以依法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这些规定都为下一步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指明了方向,但是,要想落到实处,还需要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具体政策出台才行,这样才能做到“依法”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5年2月27日审议通过关于授权国务院在北京市大兴区等33个试点县(市、区)行政区域暂时调整实施有关法律规定的决定,即在这33个试点县(市、区)暂时调整实施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这一决定的作出为这些地区非营利性养老服务设施使用集体建设用地扫清了法律上的障碍。综上,依照目前的有关规定,养老项目所在地如果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33个试点,则可以在最新政策引导下通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来实现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兴建非营利性养老服务设施的目的,如果不属于此范围,则只能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为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兴建非营利性养老服务设施。

第五篇: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支持政策

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支持政策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趋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逐步实行居家养老政策,要求各级政府、各部门重视和关爱老年人的生活。为此街道办事处积极探索以村社区居家养照料老服务中心为载体的养老服务新途径,不断完善多层次,多方位的养老服务体系,并且对辖区内的居家养老照料服务中心的村社区老年人开展服务状况进行专门调查,如何解决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当务之急进行有效探索,并提建设对策。

一、居家养老的服务现状

街道是台州市区的主城区,商贸繁华,经济发达,又是区的政治、文化的中心。街道总人口57366人,14个行政村、6个社区(居委会),其中60周岁以上老人10705人占总人口的18.66%。总面积9.3平方公里。近年来本街道随着老龄化加速发展阶段,逐步呈现出高龄多、比例高、增速快、社会养老负担重等特点,公办的敬老院、福利院数量有限,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且部分老人思想上封建,认为家有子女到敬老院、福利院脸上无光等原因,因此鼓励有条件的村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使老人不离土也不离乡,安心居家养老,是推动和完善村社区养老照料服务的有效举措。

1、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积极完善基础设计建设。

— 1 —近年来,在民政部门的指导帮助下,街道建立了14个村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共置办100多张床和110多张坐躺两用藤椅,努力为辖区内的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养老服务。

利用村社区的“老年协会活动中心”等场所资源,适当加以扩建和改造,配备电视、休息室、阅览室、棋牌室、聊天室、健身房等多种功能活动室,每个服务中心都配备值班室,每天由老协理事轮流值班。值班室内配有电话、值日簿册和银龄互助登记簿,及时登记并为“三老”开展服务。如古街社区照料中心设有日托室、多功能厅、谈心室、会议室及健身区、图书(电子)阅览室等各种活动场所,新安社区还建有室内门球场、铺草坪,文体娱乐、康复理疗等精神慰藉,为居家老人提供日间照料,专门开办食堂,每天中午为老年人供餐常年坚持服务,被评为省级老年体育活动中心。

2、提供全方位多角度养老服务

兴建老年公寓,投资2亿多元,占地1200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2812平方米,供全村400多位老人全部免费入住,每个房间精装修,家电家具一应俱全,并配备了服务人员,成为全国一流的四星级老年公寓,村级老年公寓作为农村居家养老的有效载体,传统的分散居家养老为集中居家养老,创造了农村养老新模式,遗憾的是没有进行集体集中供餐。其它14个村社区实行日照料管理服务,以年轻的老年照顾年老的老人,采取“走进去”和“走出去”两种服务模式,“走进去”是根据老年人需要提供

— 2 — 送餐、家政、医疗保健上门服务,“走出去”是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托、聊天、健身、休闲、娱乐等服务。如商城社区有14名符合条件的老人由政府购买服务,为16位病残老人送餐买单,每月给予100-150元的补助。同时配有6名工作人员、15名志愿者、4名社区乡村医生,为各类老年开展照料服务。

3、开展有益身体的日常文体活动

积极实行“文化养老”和“体育健老”,经常邀请医生、专家为老年人举办健康讲座,组织老年学员参加老年电大教学班开设的养生保健知识学习,努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并组织老年人定期体检,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化大礼堂,并经常性开展活动。***展教唱活动。永跃乐园每天跳广场舞、打门球、打太极拳的人连续不断。其它养老照料服务中心也积极开展适合老年人的文体娱乐活动,为老年人实现“五个老有”搭建很好平台。

二、当前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在人口老龄化形势日渐严峻的背景下,目前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然滞后于我街道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1、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低,服务内容简单。

我们街道的村社区居家养老照料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来自本村社区的年轻点的老人,虽然他们不缺乏为老年人服务的热情和敬业精神,基本上是免费的具有一定的责任性,但针

— 3 — 对老年人服务的专业化知识和技能比较缺乏,短时间的培训解决不了他们素质偏低、能力偏弱的客观现状,他们只能为老年人提供内容简单、形式单一的服务,影响了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的提高和养老服务工作的深入。只局限于打扫卫生、烧开水的日常服务,有些甚至没有专门服务人员,更谈不上心理咨询、日常关怀。遇到老人身体心理不舒服,缺乏相关经验和技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相应的专业服务人员。

2、资金投入不足,后续服务受到制约。

从目前的情况看,街道各村社区虽然启动了14家居家养老照料中心。从资金投入的情况看,村有钱不能全额保障,虽然开展了一系列服务活动,如提供老人中餐送餐或统一供餐,大部分村社区都没有做到或做好,流于形式的多,但由于社区没有经济来源,政府民政部门虽然投入了一部分资金,但是总量明显不足,投入的力度和规模非常有限,且可持续性无法保证,个别村社区没有单独洗漱间,个别的卫生间设二楼或三楼很不方便,部分老年人家庭条件尚好,本人有退休金收入,只好选择其它途径的方法来解决。

3、居家养老观念落后,服务力量薄弱。

在这块土地在20年前是一个小镇,许多老年人及其子女对居家养老服务这个概念比较模糊,对于新型养老模式还有待进一步的认同和了解。对居家养老服务照料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许多部门对新形势下养老工作如何实现,— 4 — 由保障体系为重心向服务体系为重心的转移没有足够的重视认识,仍然为养老问题是纯家庭、子女的事情,大多数人认为通过政府来养老的仅限于“三无”对象。对由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村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做法心存疑虑,对其意义不够明确。村社区对居家养老的工作重视不够,思想认识不到位,服务能力和资源有限,力量薄弱,缺乏服务的多样化,没有服务企业加入,难以提升居家养老照料的服务工作。

三、居家养老的建议和对策

居家养老照料服务中心,除政府的扶持外,其根本的职责应该是村社区本身,如何关爱老人的生活不是一句话能解决,要用资金、人力、物力来支撑,才能使老年人安度晚年,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做工作。

1、政府高度重视广泛宣传,为居家养老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

首先党政高度重视充分利用各种场合广泛宣传居家养老的重要性和人口老龄化的迫切性。再过十年二十年后我们自己也会慢慢变老,使整个社会都来重视和关爱老年的生活。其次村社区干部应加大对居家养老的关注和参与,鉴于多数老年人文化知识水平不高,以及部分老人行动不便,村、社区应充分利用板报、宣传橱窗及各种场所的动员,争取将居家养老的基本常识普及每家每户,从而增强老年人的权利意识,鼓励老年人表达自己的心愿,创造逐步改变老年人传统的生活观念和消极的理念,增进老

— 5 — 年人对社会的认同感和信任感,消除顾虑和偏见,鼓励更多的老年人融入村、社区大家庭,乐于接受服务,利于工作的推进,创建一个和谐、友爱、尊老、理想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

2、加大资金投入,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必要的保障。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必须有一定的经费保证,但目前政府对其资金投入仍然不足,经费的缺乏,目前已组建的14家居家养老的村社区,大部分局限于形式,无法实现服务最困难、最需要的高龄、空巢老年人家庭,更无力顾及数量更多数的身体尚好,有一定自理能力的老年人需求。而且服务内容少,层次低。因此政府今后在考虑老年福利设施投入和老年事业经费安排时应列出一部分专项用于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支出,并逐步扩大服务对象和范围。村一级的居家养老的经费建议由村总收入的20%以上用于居家养老服务费用,应该政府部门出小头,村委会自身出大头,社区居家养老的经费由政府出大头、社区出小头的原则,这样才能从资金上保证居家养老服务的顺利开展。

3、政策扶持社会参与,为居家养老创造机制。

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作为一种社会性和保障性的工作,政府须有一定的政策扶持和倾斜力度,比如对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村社区及服务机构出台优待和优惠政策,如适当减免税收、银行贷款利率优待等,激励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和档次,以及加大对村社区医院的扶持力度,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吸引优秀的医务工作人员下到基层,到村、社区提供服务,提升基层医

— 6 — 院的医疗水平及服务质量,方便老人就医。其次对村社区服务人员缺乏的也可采用社会参与,辖区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家政服务机构,以及各类民间组织,包括志愿者队伍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深入村社区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充分调动各类资源,开发多种多样,富有个性的居家养老服务,不断提升服务功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特点老人的需求,同时制订制度、规章确保服务的质量和经费的用途的追踪和监督,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保证质量,确保政府、村社区的资金投入真正用到实处。

总之,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造福老年人意义深远,当地政府、村社区责任重大,我们将以应对人口老龄化为己任,用务实的作风,扎实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这项工作,以社会和谐为目标,抓出成效,为实现“五个老有”作出应有的努力。

下载养老服务政策 2013-2015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养老服务政策 2013-201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养老服务产业的政策需求5篇

    养老服务产业的政策需求 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是先行于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的新兴、超前领域。由于养老服务产业覆盖范围广,在北京市等大型城市,养老服务产业定位是与生活性服务......

    养老政策分析

    政策利好养老产业发展执行细则尚待加强2014/07/16 14:03 来源:搜狐焦点网 0条评论(文/伟业研究院赵红娟)目前,随着“银发经济”在国内逐渐升温,养老产业发展更是愈演愈烈。据不完......

    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体系

    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体系 ——《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研究—以西城区为例》节选 [日期:2009-11-24] 来源:北京社科规划办 作者:北京市委党校讲师 李 兵[字体:大 中 小] 北......

    养老服务调查报告

    养老服务调查报告 养老服务调查报告1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在今后长时间内要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作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的常州,早在1985年就进入老龄化城市行列,比全国提前,到末,......

    养老服务情况汇报

    支持社会力量供给养老方面情况 工作落实情况和成效 一、推进“互联网+”养老,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实现全覆盖。我区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虚拟服务平台(平安一键通),为80周......

    养老服务方案

    池州馨人家养老服务有限公司 池州馨人家养老服务有限公司 居家养老服务方案 随着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养老问题日益突出。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养老......

    居家养老服务

    全国首部居家养老服务法 规昨天提交市第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草案)》(简称《条例》)将于1月29日表决,如果通过,将于今年5月1日起实施。《条例》......

    养老服务产业政策

    养老服务产业政策国家政策的高度关注与支持1、《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二○一一年九月十七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