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请许可逮捕人大代表问题

时间:2019-05-12 01:10: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报请许可逮捕人大代表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报请许可逮捕人大代表问题》。

第一篇:报请许可逮捕人大代表问题

报请许可逮捕人大代表存在的问题与立法建议

梁 兴 强

(南丹县人民检察院 广西南丹547200)

[摘 要] 人民检察院审查批捕犯罪嫌疑人须在法定期限作出决定,批捕县级以上人大代表需经报请人大许可特别程序,而报请人大许可逮捕时,法律对人大作出答复的期限没有明确规定。在实践中,往往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使得人大迟迟不予答复,以致检察机关无法在法定期限内作出批捕决定,极大地影响到案件审查进程,甚至造成严重后果,需加强立法,明确解决问题的新办法。

[关键词] 人民检察院、报请许可逮捕、人大代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七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代表大会组织法》第四十四条都明确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非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主席团许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非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许可,不受逮捕或刑事审判。《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九十三条也具体规定了报请许可逮捕县级以上的人大代表的具体办法,这些规定为检察机关审查逮捕人大代表犯罪案件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依据。但是,在我们具体实施中还遇到一些新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审查逮捕案件的办理和维护执法的公正性。

一、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人大对检察机关报请许可逮捕人大代表的答复期限,与《刑事诉讼法》中所规定的必须在法定期限内审结逮捕案件的要求不相适应。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九条第三款规定,人民检察院应当自接到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书后的七日以内,作出批准逮捕或不批准逮捕的决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适用逮捕有关问题的规定》中第四点规定:对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已被拘留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在接到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书后的七日以内,作出批准逮捕或不批准逮捕的决定;未被拘留的,应当在接到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书后的十五日以内,作出批准逮捕或不批准逮捕的决定;重大、复杂的案件,不得超过二十日。

以上规定意味着人民检察院必须在法定期限内做出批准逮捕或不批准逮捕的决定,也意味着人大必须在相应法定期限内对人民检察院报请许可逮捕人大代表做出答复。而在实践中,往往遇到这样的情况,人民检察院在接到公安机关的提请批准逮捕人大代表的报捕书后,依法向相应的人大报请许可逮捕时,大多数 是人大闭会期间,是否许可逮捕人大代表应由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而人大常委会又往往因故不能如期召开常委会议作出决定,其中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又有主观方面的因素。如:某县人大常委委员全部出国考察期间,人民检察院报请许可逮捕人大代表,结果人大常委会以无法如期召集常委委员开会讨论为由,迟迟不予答复,这种情况属于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观方面的因素则更为复杂,有些人大常委主要负责人出于庇护人大代表或者私人感情,故意阻挠或延误常委会议的召开,迟迟不予答复。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人民检察院在法定期限内依法审结逮捕人大代表犯罪案件;如果人大内部存在腐败现象,后果就更加严重。

遇到上述情况,人民检察院就无法在法定期限内审结逮捕案件。如果作出批捕决定则是违法的;如果作出不批捕决定,那么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性就可想而知了。反之就会超过审查批捕的法定期限,造致超期羁押人犯,也是违法的,后果也是严重的。

在捕与不捕的问题上,检察院进退两难,无法可循,甚至无所适从。碰到这种情况时,采取的办法往往是请示上级检察院或向本级党委、政法委报告请示,依上级检察院或本级党委、政法委批示作出处理决定。虽然解决了当务之急,但常常是与现行法 律相违背的,是一种人治的表现。

(二)、人民检察院是法律的监督机关,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由谁来具体履行监督人大许可逮捕人大代表的法律职能,与现代法治国家的法制要求不相适应。

现代法治国家的法制要求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同时必须建立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法律监督机制,以确保法律的正确实施。人民检察院是法律的监督机关,人大又是人民检察院执法的监督机关。我国宪法虽然规定人大接受广大人民的监督,但对人大的行为具体由谁来监督,如何监督,发现问题通过何种途径来解决或纠正,法律没有明确作出规定,从而出现了人大的监督与被监督之间的关系出现脱节。由于下级人大与上级人大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就算有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那么具体实施办法还是空的,也没有起到真正的监督作用,不仅不利于人大自身机制的健全,而且影响到现代法治的实施进程。更为严重的是,一旦人大所作出的决定有差错时,会造致执法的不公,甚至是社会的不稳定。在实践中曾出现过这样例子,某县一林区发生了一系列团伙盗伐、滥伐林木案件,公安机关依法向检察机关提请批准逮捕有关犯罪嫌疑人,经审查后,检察机关依法批准逮捕十余 名犯罪嫌疑人,其中有一名犯罪嫌疑人是人大代表,检察机关认为犯罪嫌疑人已涉嫌犯罪,而且是主犯,涉案数额巨大。但报请相关人大许可逮捕后,人大人大常委会认为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存在诸多客观原因(如:林业部门应当发给砍伐林木许可证而没有发等),多数人不同意逮捕多数人为由(没有引用具体的法律条文),不许可逮捕犯罪嫌疑人。虽然检察机关认为发放砍伐林木许可证和盗伐、滥伐林木是两种不同的法律关系,应分别论处,但无处申诉和提起复议,只好作出不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决定。结果从犯都被依法执行了逮捕,而主犯却消遥法外,如此执法就明显有失公正。最后引起了该地区老百姓的公愤,也给社会造成了诸多不稳定的因素和极不良的社会后果。

同时,也不能排除人大内部存在腐败的可能,如果腐败分子从中作乱,以权代法,以权谋私,不时地充当某些不法分子的保护伞,那么人大的监督作用就成了一句空话,适得其反。在现实生活中,一些贪官腐败分子能长期在社会找到藏身之地,其中原因可能存在人大庇护因素,危害性极大,特别是对于那些严重暴力犯罪,一旦出现这种情形,后果更不可设想。如果法律明确规定了人大执法的监督机关,而且出台一套完整的实施办法,那么 一旦发现人大存在执法不公或者违法决策时,由其监督机关依法监督,及时纠正;否则人大的决定就成了“最高批示”。

(三)、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人大所作出的是否许可逮捕人大代表答复有异议时,应向何级机关何种部门申请复议或复核,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要求不相适应。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辩证的统一关系,民主是法制的前提,法制是民主的有力保障,要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就必须要使民主与法制有机地统一结合起来。如果人大能够正确履行对人民检察院的监督职能,就能促进民主与法制的健全,否则就难以实现民主与法制的统一。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求政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公正执法,这是符合社会主义法制要求的,但人大本身首先应当做到依法办事,无论是审查、调查还是提出问题、交办案件和纠正违法,都必须依法进行。如果出现以权压法,以言代法,或者是为利益驱动而枉法等现象,就势必使人民的意愿和要求不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人民的民主权利不能得到充分的实现。

因此,人大所作出的决定必须符合人民的意愿,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法制的要求和法律的规定,否则就不能保证司法机关执法的公正性。在报请许可逮捕人大代表的问题上,如果人大所作出 的决定一旦有误,人民检察院又不知向何级机关何种部门申请复议或复核,而决定还得如期限执行,这样就有失司法的公正性,会给社会造成不良后果。

(四)、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在遇到特殊情况的处理办法,与复杂多变的执法需要不相适应。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执法形势的日益复杂多变,在实践中已遇到一些新的问题,要具体实施没有法可依。比如说,某县人大常委主要成员因涉嫌犯罪被纪委实行“双规”后,整个人大领导班子几乎处于瘫痪状态,而正在此期间,人民检察院报请许可逮捕人大代表,结果人大常委以无法召开会议讨论为由,迟迟不作出答复,造致人民检察院在法期限内无法对案件作出处理决定,从而影响了办案工作。遇到这种情况,人民检察院该怎样做,是否可以直接向上一级人大报请许可,有关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给检察院的实际操作带来困难。

检察机关在审查决定逮捕县级以上人大代的案件中,遇到的问题与上述情况类似。

二、立法建议

纵观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谨提出如下建议供学者参考:

(一)、健全立法工作,建立相应法律法规,明文规定人大对检察机关报请许逮捕人大代表的答复期限,而且要与《刑诉法》对审查逮捕的相应期限规定相对应,既要充分体现人大对检察机关执法的监督职能,又使得检察机关有法可循,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作用,有利于惩治腐败分了和打击犯法犯罪活动。

(二)、立法规定人大必须许可逮捕人大代表的情形。对已经触犯刑法涉嫌犯罪,符合刑诉法规定的逮捕要件的,必须许可逮捕;对符合逮捕条件,又因履行人大职责特殊情况,不许可逮捕的具体情形作出明文规定,使得人大在是否许可逮捕人大代表的问题上有法可依,也有利于人民对人大的监督。

(三)、建立相应的法律,明确规定由谁、由何种机关或部门来监督人大是否正确履行许可逮捕人大代表职责。

首先,在人大内部建立自身的监督机制,在人大内部设立一个部门或专属机构负责监督本届人大活动,并负责向上级人大报告下级人大的活动情况,再由上级人大依法进行审核复查,发现问题及时向下级人大提出纠正意见或指令下级人大再审理;同时,人大可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报告地方党委审查备案,使人大的决定统一到党委的高度上来,在与党委保持一致的同时,又起 到监督的作用。制定专项法规,对人大内部发生循私枉法、故意庇护犯罪等行为严惩不贷。

(四)、以法律条文形式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人大所作出的是否许可逮捕人大代表答复有异议时,应向何级机关何种部门申请复议或复核予以纠正。应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人大所作出的是否许可逮捕人大代表答复有异议时,可向本级人大申请复核或通过上级检察院向同级人大申请复议,或者向地方党委反映依法纠正等。

(五)、出台相关司法解释或实施细则,规范和保证《刑诉法》的实施,对需报请人大许可逮捕的案件视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处理。

1、对犯罪嫌疑人已被刑事拘留的案件,可根据犯罪的类型、犯罪的性质、犯罪的情节、有无逮捕必要等诸因素情况作出决定,如犯罪性质、情节恶劣,必须逮捕的,在遇到特殊情况时,可向上级检察机关申请延长拘留羁押期限,或报上级检察机关向上一级人大报请许可逮捕人大代表;对犯罪情节较轻,不批捕对社会危害不大,可捕可不捕的案件,先作不捕处理;

2、对未拘留犯罪嫌疑人的案件,可直接或通过政法委与侦 查机关协调,在法定期限允许的情况下,适当调整报捕时间,待人大作出答复后再作出是否批捕决定;

3、下级人大遇不可抗等客观原因不能如期召开会议讨论答复检察机关时,可提请上级检察院报请同级人大许可逮捕人大代表;

4、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重伤、抢劫、强奸、爆炸、放火、贩毒等严重暴力犯罪案件,在报请人大许可后未能及时答复的,可先行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过后及时办理许可手续。

二00六年七月三日

第二篇:关于适用逮捕强制措施有关问题的解答

关于适用逮捕强制措施有关问题的解答

认真执行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深入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结合本市刑事办案工作实际,现就适用逮捕措施的有关问题解答如下:

一、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逮捕条件作了哪些新的规定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应当予以逮捕,同时明确了五种判断社会危险性的具体情形;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或者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曾经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应当予以逮捕;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规定,情节严重的,可以予以逮捕。

二、应当如何看待逮捕措施的法律意义和社会效果

逮捕作为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项重要强制措施,其法律意义:一是确定有犯罪事实发生,确定有证据证明犯罪行为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二是便利侦查工作的开展和证据的收集完善,确保犯罪依法得到追诉;三是确保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提高工作效率、合理配置司法资源。

同时,逮捕措施还具有其特殊的社会效果:一是通过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行为性质的认定和人身自由的严格控制,彰显刑事诉讼的严肃性;二是通过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与社会隔离,防止可能发生新的社会危害或者加剧、扩大矛盾;三是强化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教育感化,有利于转化社会对抗因素;四是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减少消极影响。

三、目前逮捕措施适用工作中应当注意避免哪些问题

侦查机关应当注意避免以下问题:一是“随意提捕”,在没有犯罪事实、没有证据或者主要证据之间存在重大矛盾的情况下,用提请逮捕转移工作责任;二是“够罪即报”,不注重对犯罪行为危害后果、犯罪嫌疑人社会危险性、认罪态度、悔罪表现、是否符合非羁押措施适用条件的评价和证据的收集;三是“以捕代管”,混淆一般违法与刑事犯罪的界限,用逮捕措施代替行政处罚和其他管理措施。

检察机关应当注意避免以下问题:一是“片面判断”,将犯罪嫌疑人发生社会危险和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可能性等同为现实性,不做预见性地判断;二是“机械执法”,对逮捕标准“一刀切”式地机械掌握,特别是对逮捕必要性的审查把关不细、评价不准;三是“标准过高”,脱离实际,一律将逮捕证据标准直接等同于起诉或者审判的标准;四是“说理不清”,对案件的关键事实和证据存在的问题,分析、说理不到位。

四、不属于“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情形有哪些

“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是指根据已查明的犯罪事实和情节,可以判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以下情形不属于“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一是涉嫌犯罪的法定最高刑没有徒刑以上刑罚的;二是具有《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三是符合《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三条第二款之规定的。

五、如何把握“社会危险性”的有关具体情形

(一)“可能实施新的犯罪”,是指有一定证据证明或者根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主观恶性、犯罪习性表明其可能实施新的犯罪。一般可以从以下几种情形来把握:一是多次实施犯罪或者有较严重违法经历,如属于惯犯、流窜犯的,在3年内因故意实施违法行为被劳动教养过的,3年内被治安拘留处罚2次以上又实施可能被判处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故意犯罪的等。二是特定犯罪中的犯罪诱因和基础仍然存在,如恐怖活动犯罪、毒品犯罪、有组织犯罪等犯罪中的首要分子、骨干成员尚未归案,赃款赃物及主要作案工具尚未起获收缴的。三是罪行较重却不能认罪悔罪,如故意实施严重危害公众利益和群众安全感的犯罪,到案后不进行自我反省,没有积极赔偿、补救等真诚认罪悔过实际表现的。四是其他有证据证明或者线索反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已经开始策划、预备实施新的犯罪的。

(二)“有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是指有一定证据或者迹象表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案发前或者案发后正在积极策划、组织或者预备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的违法犯罪、有组织或者团伙性的违法犯罪、暴力性违法犯罪、危及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违法犯罪、妨害社会管理活动的违法犯罪以及可能引起被害人和群众强烈不满的非法活动等行为的。

(三)“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归案前已经着手实施或者归案后企图实施毁灭、伪造、隐匿、转移证据的;拒绝提供重要证据可能导致证据灭失的;对证人、鉴定人等诉讼参与人及其近亲属采取暴力、威胁、恐吓、引诱、收买等手段阻挠、干扰作证的;不如实、全面供述犯罪事实可能向在逃同案犯通风报信或者与其串供的等。

(四)“可能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打击报复”,是指有一定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诬告、陷害,威胁、恐吓,诋毁人格名誉,利用职权刁难、要挟、迫害等行为,以及采取其他方式滋扰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正常生活、工作的。

(五)“企图自杀或者逃跑”,是指有一定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扬言实施或者着手实施服毒、坠楼、自焚、自爆等危及自身生命安全的极端行为;以暴力、威胁手段抗拒抓捕,或者实施制定计划、准备工具、自伤、自残等企图逃避司法机关控制的行为。

六、提请和审查违反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规定情节严重的案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对于违反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规定的犯罪嫌疑人,是否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应当按照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予以认定。侦查机关在提请批准逮捕时,除提供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违反规定和情节严重的证据外,还应当提供侦查机关依法定程序履行执行、传讯、检查、管理等职责的证明材料。

检察机关在办理案件过程中,除对证明犯罪嫌疑人违反规定和情节严重的证据进行审查外,还应当依据逮捕的证据条件和刑罚条件,审查是否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犯罪嫌疑人是否可能被判处徒刑以上刑罚。对于不符合证据条件或者刑罚条件的,不应当予以逮捕。

七、哪些情形可以不适用逮捕措施

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行较轻,没有其他重大犯罪嫌疑,且属于预备犯、中止犯,或者防卫过当、避险过当的;主观恶性较小的初犯、偶犯,共同犯罪中的从犯、胁从犯,犯罪后自首、有立功表现或者积极退赔、赔偿损失、确有悔罪表现的;过失犯罪后有悔罪表现,有效控制损失或者积极赔偿损失的;因邻里、亲友纠纷引发的伤害等案件,犯罪后向被害人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取得被害人谅解的;老年人或者残疾人,身体状况不适宜羁押的;年满十八周岁的在校学生,本人有悔罪表现,其家庭、学校或所在社区以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具备监护、帮教条件的;其他具备有效监管条件,不予羁押不致危害社会或者妨碍刑事诉讼正常进行的等,一般可以不予逮捕。

“其他具备有效监管条件”一般可以根据犯罪嫌疑人的居住、从业、家庭及工作环境等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如犯罪嫌疑人在京有无合法的固定住所、有无合法的固定工作、有无适格的保证人等。在京有合法自购并实际居住的住房,或者有合法登记的租住、寄住的居所,可视为有“固定住所”。在合法注册登记的工作单位持续工作6个月以上,且所在单位表示继续留用或者能够履行监管职责的,可视为有“固定工作”。

八、对特殊人员确需适用逮捕措施的应当如何办理

对于犯罪嫌疑人系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或者系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的唯一抚养人,侦查机关认为确需逮捕的,应当经市级侦查机关法制部门审查同意后,提前向同级检察机关通报并会商,同级检察机关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报上一级检察机关审查提出意见后决定。

九、如何提供和审查证明犯罪嫌疑人社会危险性的材料

侦查机关在提请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时,在制作《提请批准逮捕书》的同时,还应制作《适用逮捕理由意见书》。主要围绕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应当或可以逮捕的条件及相关证据或证明材料加以具体说明,包括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情节、主观恶性、认罪态度、平时社会表现、有无前科劣迹、是否为在校学生、有无固定住所及工作、是否存在干扰诉讼、打击报复或自杀、逃跑等社会危险性、是否可能判处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是否身份不明、是否严重违反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规定等情况,并应当提供犯罪嫌疑人健康状况、前科劣迹的材料,在京居住(暂住、租住)、就业、就学登记等相关证明材料。律师以及犯罪嫌疑人近亲属提供的申请、证明材料,也应当随案一并移送。

检察机关应当对侦查机关提供的事实证据材料和社会危险性材料、羁押必要性证明材料进行全面审查,根据法定情节、酌定情节等因素综合评估案件处理中可能出现的社会风险,依法做出是否批准逮捕的决定。检察机关决定不(予)批准逮捕的,应当制作《不(予)批准逮捕理由说明书》,详细说明不采纳侦查机关提出的应当适用逮捕措施意见的理由。其中,对于因证据不足不予批准逮捕,需要进一步侦查取证的,应当另附《补充侦查提纲》。

十、侦检机关对限时补充证据的逮捕案件应当重点开展哪些工作

检察机关对于现有证据所证明的事实已经基本构成犯罪,认为经过进一步侦查能够收集到定罪所必需的证据,确有逮捕必要的重大案件的犯罪嫌疑人,经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后,可以作出批准逮捕决定,但同时必须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向侦查机关发出补充侦查提纲,列明需要查明的事实和需要补充收集、核实的证据,并及时了解补充取证情况;二是批准逮捕三日以内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备案,并抄送本院公诉部门;三是侦查机关在执行逮捕后二个月的侦查羁押期限届满时,仍未能收集到定罪所必需的充足证据的,应当撤销批准逮捕决定。

对检察机关提出限时补充证据要求的逮捕案件,侦查机关应当认真开展以下工作:一是侦查、预审部门应当指定专人按照检察机关发出的《限时补证逮捕案件继续侦查取证意见书》的要求,积极开展侦查取证工作;二是侦查机关法制部门应当在犯罪嫌疑人被批准逮捕一个月、两个月期限届满前5日,听取证据的补充查证情况,提出下步工作意见;三是在犯罪嫌疑人侦查羁押期限届满前10日,侦查机关法制、预审、侦查部门应当会同检察机关侦查监督、公诉部门会商案件侦查进展情况。检察机关应当在侦查羁押期限届满前将工作意见及时书面通知侦查机关,最大限度确保案件得到依法有效处理。

侦查机关未按照规定与检察机关会商,或者未征得检察机关同意而提请延长侦查羁押期限或者移送审查起诉的,检察机关可以视情况撤销逮捕、纠正违法或者不予受理。

十一、侦检机关如何强化对逮捕措施适用工作的整体研究

各级侦检机关应当建立逮捕强制措施适用工作的研究分析机制。一方面,侦检机关应当定期相互通报逮捕强制措施适用的有关数据及分析研究情况,重点对侦查机关提请批准逮捕、检察机关批准逮捕、不批准逮捕的有关情况进行分析,剖析典型案例,确保及时发现侦检机关在逮捕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侦检机关应当定期召开逮捕措施适用工作的专题联席会议,协调解决当前逮捕措施适用工作中存在的倾向性、普遍性问题。必要时共同组织开展专项调研、规范性文件起草的工作,确保进一步统一侦检机关的执法认识和执法标准。

十二、其他侦查机关办理的案件适用逮捕措施时如何执行

检察机关自行立案侦查的案件、审查起诉的案件以及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的案件需要使用逮捕措施的,参照本《解答》相关内容执行。

十三、有特殊规定时,如何适用逮捕措施

对适用逮捕措施有特殊规定时,按照特殊规定执行。

第三篇:关于依法适用逮捕措施有关问题的规定

关于依法适用逮捕措施有关问题的规定

(2001年8月6曰 高检会[2001]10号)

为了进一步加强人民检察院和=机关的配合,依法适用逮捕措施,加大打击犯罪力度,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维护社会稳定和市场经济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现对人民检察院和=机关依法适用逮捕措施的有关问题作如下规定:

一、=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都应当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

(一)刑事诉讼法第六十条规定的“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是指同时具备以下三种情形:1.有证据证明发生了犯罪事实;2.有证据证明该犯罪事实是犯罪嫌疑人实施的;3.证明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证据已有查证属实的。

“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并不要求查清全部犯罪事实。其中“犯罪事实”既可以是单一犯罪行为的事实,也可以是数个犯罪行为中任何一个犯罪行为的事实。

(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即为刑事诉讼法第六十条规定的“有逮捕必要”:

1、可能继续实施犯罪行为,危害社会的;

2、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的;

3、可能自杀或逃跑的;

4、可能实施打击报复行为的;

5、可能有碍其他案件侦查的;

6、其他可能发生社会危险性的情形。

对有组织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暴力犯罪和多发性犯罪等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以及可能有碍侦查的犯罪嫌疑人,一般应予逮捕。

(三)对实施多个犯罪行为或者共同犯罪案件的犯罪嫌疑人,符合本条第(一)项、第(二)项的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逮捕:

1、有证据证明有数罪中的一罪的;

2、有证据证明有多次犯罪中的一次犯罪的;

3、共同犯罪中,已有证据证明有犯罪行为的。

(四)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对下列违反取保候审规定的犯罪嫌疑人,应当予以逮捕:

1、企图自杀、逃跑、逃避侦查、审查起诉的;

2、实施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干扰证人作证行为,足以影响侦查、审查起诉工作正常进行的;

3、未经批准,擅自离开所居住的市、县,造成严重后果,或者两次未经批准,擅自离开所居住的市、县的;

4、经传讯不到案,造成严重后果,或者经两次传讯不到案的。

对在取保候审期间故意实施新的犯罪行为的犯罪嫌疑人,应当予以逮捕。

(五)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情节严重”,应当予以逮捕:

1、故意实施新的犯罪行为的;

2、企图自杀、逃跑、逃避侦查、审查起诉的;

3、实施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干扰证人作证行为,足以影响侦查、审查起诉工作正常进行的;

4、未经批准,擅自离开住处或者指定的居所,造成严重后果,或者两次未经批准,擅自离开住处或者指定的居所的;

5、未经批准,擅自会见他人,造成严重后果,或者两次未经批准,擅自会见他人的;

6、经传讯不到案,造成严重后果,或者经两次传讯不到案的。

二、=机关在作出是否提请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的决定之前,应当对收集、调取的证据材料予以核实。对于符合逮捕条件的犯罪嫌疑人,应当提请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对于不符合逮捕条件但需要继续侦查的,=机关可以依法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机关认为需要人民检察院派员参加重大案件讨论的,应当及时通知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接到通知后,应当及时派员参加。参加的检察人员在充分了解案情的基础上,应当对侦查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人民检察院收到=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后,应当立即指定专人进行审查,发现不符合刑事诉讼法第六十六条规定,提请批准逮捕书、案卷材料和证据不齐全的,应当要求=机关补充有关材料。

对=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人民检察院经审查,认为符合逮捕条件的,应当批准逮捕。对于不符合逮捕条件的,或者具有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应当作出不批准逮捕的决定,并说明理由。

对=机关报请批准逮捕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在审查逮捕期间不另行侦查。必要的时候,人民检察院可以派人参加=机关对重大案件的讨论。

四、对=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已被拘留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在接到提请批准逮捕书后的七曰以内作出是否批准逮捕的决定;未被拘留的,应当在接到提请批准逮捕书后的十五曰以内作出是否批准逮捕的决定,重大、复杂的案件,不得超过二十曰。

五、对不批准逮捕,需要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通知提请批准逮捕的=机关补充侦查,并附补充侦查提纲,列明需要查清的事实和需要收集、核实的证据。

六、对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提纲中所列的事项,=机关应当及时进行侦查、核实,并逐一作出说明。不得未经侦查和说明,以相同材料再次提请批准逮捕。=机关未经侦查、不作说明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批准逮捕的决定。

七、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的决定,=机关应当立即执行,并将执行回执在执行后三曰内送达作出批准决定的人民检察院;未能执行的,也应当将执行回执送达人民检察院,并写明未能执行的原因。对于人民检察院决定不批准逮捕的,=机关在收到不批准逮捕决定书后,应当立即释放在押的犯罪嫌疑人或者变更强制措施,并将执行回执在收到不批准逮捕决定书后三曰内送达作出不批准逮捕决定的人民检察院。如果=机关发现逮捕不当的,应当及时予以变更,并将变更的情况及原因在作出变更决定后三曰内通知原批准逮捕的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认为变更不当的,应当通知作出变更决定的=机关纠正。

八、=机关认为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的决定有错误的,应当在收到不批准逮捕决定书后五曰以内,向同级人民检察院要求复议。人民检察院应当在收到=机关要求复议意见书后七曰内作出复议决定。

=机关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应当在收到人民检察院复议决定书后五曰以内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提请复核。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应当在收到=机关提请复核意见书后十五曰以内作出复核决定。原不批准逮捕决定错误的,应当及时纠正。

九、人民检察院办理审查逮捕案件,发现应当逮捕而=机关未提请批准逮捕的犯罪嫌疑人的,应当建议=机关提请批准逮捕。=机关认为建议正确的,应当立即提请批准逮捕;认为建议不正确的,应当将不提请批准逮捕的理由通知人民检察院。

十、=机关需要延长侦查羁押期限的,应当在侦查羁押期限届满七曰前,向同级人民检察院移送提请延长侦查羁押期限意见书,写明案件的主要案情、延长侦查羁押期限的具体理由和起止曰期,并附逮捕证复印件。有决定权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在侦查羁押期限届满前作出是否批准延长侦查羁押期限的决定,并交由受理案件的人民检察院送达=机关。

十一、=机关发现犯罪嫌疑人另有重要罪行,需要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的,可以按照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决定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同时报送原作出批准逮捕决定的人民检察院备案。

十二、=机关发现不应当对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撤销案件;犯罪嫌疑人已被逮捕的,应当立即释放,并将释放的原因在释放后三曰内通知原作出批准逮捕决定的人民检察院。

十三、人民检察院在审查批准逮捕工作中,如果发现=机关的侦查活动有违法情况,应当通知=机关予以纠正,=机关应当将纠正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

十四、=机关、人民检察院在提请批准逮捕和审查批准逮捕工作中,要加强联系,互相配合,在工作中可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互通有关情况。

十五、关于适用逮捕措施的其他问题,依照《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检察院、=部关于适用刑事强制措施有关问题的规定》和其他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篇:食品经营许可有关问题汇总

食品经营许可有关问题汇总,值得收藏!!

目录

一、关于提交资料的问题

二、关于业态归类的问题

三、经营项目归类问题

四、许可证登记事项说明

五、换证说明

六、其他需要明确的问题

一、关于提交资料的问题

关于食品经营许可需提交的相关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申请食品经营许可提交的资料包括:

(一)食品经营许可申请书;

(二)营业执照或者其他主体资格证明文件复印件;

(三)与食品经营相适应的主要设备设施布局、操作流程等文件;

(四)食品安全自查、从业人员健康管理、进货查验记录、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等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

利用自动售货设备从事食品销售的,申请人还应当提交自动售货设备的产品合格证明、具体放置地点,经营者名称、住所、联系方式、食品经营许可证的公示方法等材料。

申请人委托他人办理食品经营许可申请的,代理人应当提交授权委托书以及代理人的身份证明文件。

★申请变更食品经营许可提交的资料包括:

(一)食品经营许可变更申请书;

(二)食品经营许可证正本、副本;

(三)与变更食品经营许可事项有关的其他材料。★申请延续食品经营许可提交的资料包括:

(一)食品经营许可延续申请书;

(二)食品经营许可证正本、副本;

(三)与延续食品经营许可事项有关的其他材料。★实施细则规定提交的资料包括:

(一)食品经营许可申请书;

(二)营业执照或法人登记证等主体资格证明(复印件,并提供原件核对)。申请单位食堂许可,应当提交开办者的法人登记证、社团登记证或营业执照等主体证明文件;

(三)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业主)、食品安全管理员的身份证明(复印件);

(四)与食品经营相适应的主要设备设施布局、操作流程等文件;

(五)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其他特殊情形需要提交的资料已经明确。1.关于食品安全管理员证书的问题:

根据《食品安全法》和《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的规定,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应当有专职或兼职食品安全管理员,因此所有的食品经营者都应当填报食品安全管理员。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应当经过培训和考核。取得国家或行业规定的食品安全相关资质的,可以免于考核。(国家职业资格认可:公共营养师、食品工程师、食品检测师、食品营销师等)。考虑到目前的实际情况,对规模较小、仅从事简单的食品销售或制售的食品经营者如食杂店和小餐饮,可以不用提交食品安全管理员培训证书。

《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员的管理办法》未修订或废止前,除小餐饮外的其他餐饮服务经营者和单位食堂应当继续按规定提供食品安全管理员培训证书。

2.房产用途证明的问题:按照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精神和提交资料清单,没有此项要求,但为了避免发证后带来的投诉等问题,受理资料或现场核查时如果发现经营场所属于不宜从事餐饮服务活动的区域如江河海边或者非商业性质的住宅区内,可以启动听证程序。

依据:【食品经营宝典】 《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为食品经营许可申请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事项,需要听证的,应当向社会公告并举行听证。第二十一条 食品经营许可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的,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前,应当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利。

3.场所设备设施平面布局流程图:应当提交,与第四项要求“食品经营相适应的主要设备设施布局、操作流程等文件”相对应。

4.食品安全设备设施清单:包括冷冻冷藏保鲜、清洗、消毒、保洁、三防等设备实施,可以提交清单上传。监管端可不录入。

5.从业人员名单和健康证明:许可时根据实际情况提交,尚未招收从业人员的食品经营者可不提交。监管端不需逐一录入从业人员名单,可以文件的形式上传或导入。

按照《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五条第二款,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员应当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后,方可上岗工作。对于非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从业人员如预包装食品销售者、餐馆收银员、洗碗工、保安等,不需提交从业人员健康证明。原申办《保健食品企业经营卫生许可证》需要提交两个人的健康证和上岗证,现在不需要提交。直接入口食品指可以直接食用的、无包装的食品。有完整密封包装的食品不属直接入口食品。6.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非注册为企业性质的食品销售经营者和中小型餐馆、糕点店、饮品店、小餐饮可不提交。单位食堂需要提交食品安全管理制度。7.药店经营婴幼儿配方奶粉提交材料: 按照国家总局《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食品经营许可审查通则(试行)》,并未对药店经营婴幼儿配方乳粉提交资料提出特殊要求,所以之前有关文件规定的无违规经营假冒伪劣药品等商品被有关监管部门予以处罚的记录、具有提供食品安全消费专业指导的人员和能力证明及参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等资料无须提交。

8.销售散装熟食、散装酒的材料提交特别规定:申请销售散装熟食制品、散装酒的,应提交与挂钩生产单位的合作协议(合同),提交生产单位的《食品生产许可证》或《食品小作坊登记证》等有效的许可证明材料。

没有合法、明确来源的,不得受理其许可申请;不允许在家里制作熟食、散装酒拿到市场上销售,除非该加工场所取得许可。

二、关于业态归类的问题【食品经营宝典】 1.食品经营主体业态【食品经营宝典】

分为食品销售经营者、餐饮服务经营者、单位食堂。中央厨房和集体用餐配送不在作为一个业态类型,而是作为备注项目。申请者应根据实际经营情况申报一种主体业态。对多种经营项目的食品经营者,主体业态按其主要经营项目归类。经营项目按其实际经营范围多选。食品销售经营者在其经营场所内进行热食类、冷食类、生食类、糕点和饮品等食品加工制售,相应按第二类或第四类许可核查要求进行核查。

职业学校、普通中等学校、小学、特殊教育学校、托幼机构的食堂原则上不得申请生食类食品制售项目。

例:过去很多企事业单位、学校食堂的餐饮服务许可证都是以餐饮服务公司申办,以后不许这样办理了。必须以这个单位的主体申请。以前办证的如到期后都要改过来。至于一些单位食堂承包给餐饮服务公司经营,无论是以协议或合同形式来承包,主体必须是单位食堂。依据:《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申办食堂,以机关或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社会团体登记证或者营业执照等载明的主体作为申请人。

2.食品贸易商【食品经营宝典】

不以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食品为主要经营形式的食品经营者,包括食品批发商、食品代理销售商等。

3.小餐饮划分问题【食品经营宝典】

小餐饮指加工经营场所面积在 50㎡ 以下的食品现制现售经营者,加工制作即食食品且直接提供销售给消费者。

50㎡以上的小吃店等以及非食品经营为主要经营范围的经营者可以根据其供应主要品种和规模相应归类到中小型餐馆、糕点店或饮品店。如一些规模比较大的粥粉面店可以归类到餐馆;娱乐场所自助餐供应的归到餐馆,以供应酒水饮料为主的归到饮品店。4.糕点店【食品经营宝典】

现场制售糕点、面点的,主体业态应当选择餐饮服务经营者,具体业态按经营面积划分,如果经营场所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归入糕点店;面积在50平方米(含50平方米)以下的,归入小餐饮。

销售非现场制作的糕点的经营者,属于食品销售经营者。连锁糕点门店仅销售总部配送的糕点,领取食品销售类别的食品经营许可证。如果现场同时有糕点制作加工行为,则领取餐饮服务类别的食品经营许可证。连锁糕点店的总部应当领取食品生产许可证。如果领取中央厨房类别的食品经营许可证,产品只可配送到本企业的下属门店,且不得加工配送三明治、裱花蛋糕等冷加工糕点。5.食杂店和便利店的区别【食品经营宝典】

食杂店,指以柜台式或与自选式相结合方式销售酒、饮料、休闲食品为主,独立、传统的无明显品牌形象,规模较小,以零售为主的一种食品经营业态。便利店,指以自选式或与柜台式相结合方式销售食品,有明显统一连锁品牌形象,规模较小,经营方式以零售为主的一种食品经营业态。

两者区别主要在于是否有“明显统一连锁品牌形象”。6.食品专卖店【食品经营宝典】

无法归类到商场超市、便利店、食杂店,只销售单一的一类食品或者某种品牌食品的食品销售经营者。比如,酒类专卖店、茶叶专卖店、桶装水专卖店、保健食品专卖店等。规模较小的销售烧卤熟肉、糕点等的食品销售经营者,可归入食杂店。7.烧腊档【食品经营宝典】

如果烧腊档仅从事烧腊的销售,则其主体业态应当为食品销售者,经营项目为“散装熟食”;如果有现场加工制作行为的,归为餐饮服务经营者。8.食品经营连锁企业总部如何界定?

规模较大的连锁企业在工商登记时其名称已经反映出来了,但不是有分店的经营者都注册为了连锁企业。从有利于防控食品安全风险的角度,有3家(含3家)以上门店的食品经营者都可以纳入这一类管理。

9.外卖送餐、给展会送餐的单位怎么办证?是否需要特别标注? 按规定,只有取得许可的集体用餐配送单位才有资质批量送餐。

三、经营项目归类问题【食品经营宝典】 1.散装熟食指的是烧卤熟肉制品;

2.食品销售经营者将预包装食品拆封、简单加热提供给消费者即时食用的,列为散装食品销售,不需在许可证上专门标注制售类的经营项目。

此项规定主要是针对便利店、食杂店现场烤肠、蒸包、煮肉丸等的经营活动,食品以预包装冷冻食品为主。

3.餐饮服务经营者提供给就餐者现场消费的酒水饮料等非自制食品,不需在许可证上专门标注销售类的经营项目。如果在经营场所销售非现场消费的非自制食品,需申请销售类的经营项目。

4.生食类食品主要指的是生食海产品,沙律属于冷食类食品。寿司视其原料,按照食品安全风险等级最高的情形进行归类。

5.酒类销售应根据其包装形式,归入预包装食品或散装食品销售。

6.列入其他类食品销售和其他类食品制售的具体品种应当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后执行,并明确标注。各地不得自行确定其他类食品的品种。

四、许可证登记事项说明【食品经营宝典】 1.经营者名称【食品经营宝典】

应与营业执照或法人登记证等主体资格证明上标注的名称一致。2.社会信用代码【食品经营宝典】 根据《国务院关于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33号),自2015年10月1日起将推行实施社会信用代码。对于领取营业执照的企业法人,应与营业执照标注的社会信用代码内容保持一致,经营者为个体工商户的,则填写经营者有效身份证号码;无社会信用代码的填写营业执照号码。根据有关文件规定,无营业执照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机构,其组织机构代码与机关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社会团体登记证、民办非企业法人登记证等登记证证号一次申领办理,取得唯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因此应当填写法人登记证上标注的社会信用代码。此类申请人在按规定取得社会信用代码之前,许可证社会信用代码可暂时填写组织机构代码。

3.住所

【食品经营宝典】

应与营业执照或其他主体资格证明标注的内容保持一致。4.经营场所

填写申办经营者实施食品经营行为的实际地点,不一定与营业执照地址一致。如有多个经营地址,应当分别取得许可。

5.盖公章的位置【食品经营宝典】 应当将公章盖在“发证机关”一栏上。6.日常监管人员的填写【食品经营宝典】 按照总局的规定,应当填写具体人员,不少于2人。日常监管人员发生变化的,可以通过签章的方式在许可证上变更。日常监管人员应当为有正式编制的执法人员。7.日常监督管理机构的填写【食品经营宝典】

根据总局的意见,如果县区局对监管所有明确授权,可以填监管所。8.签发人的填写【食品经营宝典】

应当填写发证机关最后批准人姓名。如有多个,以主要经营项目的批准人为签发人。9.网络食品经营的标注【食品经营宝典】 按照省局实施细则的规定,只有无实体门店的网络食品销售商需要在主体业态后以括号标注。有实体门店的食品经营者同时通过网络经营的,不须在许可证上进行标注。10.主体业态的填写【食品经营宝典】

食品销售经营者、餐饮服务经营者、单位食堂。11.经营项目的填写【食品经营宝典】 热食、冷食类等。

12.有效期的填写【食品经营宝典】 5年(以前是3年)。

五、换证说明【食品经营宝典】

1.换证程序适用范围【食品经营宝典】

对在2015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食品经营许可实施过渡期,领取了有效期至2015年12月31日的《食品流通许可证》和《餐饮服务许可证》和保健食品经营企业卫生许可证的食品经营者,当地监管部门应当及时通知经营者在2016年1月31日前换领《食品经营许可证》,逾期不办视为无证经营。

2.食品经营者持有的《食品流通许可证》、《餐饮服务许可证》《保健品经营企业卫生许可证》只有一个证过了有效期的处理方式。

如果经营者原持有的若干涉及食品经营许可事项的许可证有一个证到期或过期,应当要求经营者同时缴销其他许可证,并按新的规定新申办《食品经营许可证》。旧证的注销使用旧系统。

3.过渡期发放的许可证换证有效期的计算 按照换证申请办理时间,重新计算有效期。

六、其他需要明确的问题【食品经营宝典】 1.可不进行现场核查的情形【食品经营宝典】

仅申请预包装食品销售(含冷藏冷冻食品、不含冷藏冷冻食品)、特殊食品销售(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食品经营管理等经营项目; 从事网络食品销售、食品自动售货销售;

食品经营许可变更、延续、补办等不改变经营场所、设备设施和布局的。

2.省局实施细则没正式实施前,许可核查过程中应使用哪种现场核查表和文书?

可使用实施细则文稿中所附核查表。3.材料上传的问题【食品经营宝典】

3.1 过渡期的证进行换证时,是不是要上传原来的申请材料? 需要在系统里补充完善相关材料。

3.2 是否一定要上传纸质资料?【食品经营宝典】

系统开发要求上传纸质资料是为了完善经营者的档案资料,因为部分纸质资料如经营场所布局图,与食品经营相适应的主要设备设施布局、操作流程等文件是没有对应的填报流程的。此外,更重要的是信息化监管的需要,确保以后日常监管时可以随时调取经营者档案查阅。因此,要求各地尽可能的上传资料。如果确实因设备设施等问题暂时无法上传,应当尽快完善相关设备实施。

4.单位食堂的办证问题【食品经营宝典】

4.1托管机构需不需要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应当归入哪种具体业态? 取得主体资格的托管机构可以申办“单位食堂”类别的食品经营许可证。归入其他食堂。

4.2学校、托幼机构、机关单位食堂的经济性质是填什么? 许可表单的经济性质只有四种,前三种是针对在工商部门登记的企业法人、个体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因为学校、托幼机构、不对外营业的机关单位食堂是不需要去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的,其经济性质归为其他。托幼机构一般指的是幼儿园。

4.3 按照以往的做法,不少教育部门要求学校、幼儿园要先行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才能获得办学许可证、法人登记证等主体资格证明。食品经营许可证是否也是上述证件的前置许可?如果不是,该如何办理?

食品经营许可不是办理学许可证、法人登记证等主体资格证明的前置许可。2015年10月1日实施的《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申请食品经营许可,应当先行取得营业执照等合法主体资格证明。因此,各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主动协调当地教育部门,要求幼儿园等教育机构必须获得合法主体资格证明后,再申办食品经营许可。4.4学校幼儿园的社会信用代码是填写办学许可证号或者组织机构代码证号吗 按照总局的填写说明,目前还没有取得社会信用代码的,填写组织机构代码。4.5 学校食堂许可证的单位名称是打学校还是学校食堂?

学校食堂以及其他单位食堂食品经营许可证上的单位名称应当表述为学校食堂,公司职工食堂,工厂职工食堂等。

4.6 学校小卖部的办证问题【食品经营宝典】

如果学校的小卖部与食堂是在同一场所,而且由同一个经营者经营,可以在“学校食堂”经营许可证的基础上,增加销售类的经营项目。如果与食堂不是同一经营者,或者不在同一个地方,应当单独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5.一照多址怎么办许可证? 按照商事登记制度的规定,营业执照可能出现“一照多址”。其中法人企业的住所是唯一的,经营场所可以多个。而食品经营许可实施“一地一证”,因此按照总局的规定,住所与营业执照标注内容一致,经营场所是填写获证经营者实施食品经营的具体地址,如有多个经营地址的,要分别领取许可,因此就会出现许可证上的经营场所与营业执照不一致的情况。但也仅限于法人企业。

根据国家总局“一地一证”和食品经营许可唯一性的原则,对于一照多址的企业,其多个经营场所应当分别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但不同地址的许可证应当在其经营者名称后面按照一定的规则加上后缀加以区别。比如公司是一照多址企业,其经营场所有多个,不同经营场所的食品经营许可证经营者名称可以分别定为公司北京路店、公司天河店。具体如何命名由发证部门与申请人商定,但不宜用数字或字母区分。6.一址多照的问题【食品经营宝典】 一个地址如果注册了多个食品经营者,并且实际经营场所也在同一地址的,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核发食品经营许可。在满足许可条件,与各经营者所经营的食品品种、规模相适应的情况下,可以同一经营场所发放多个食品经营许可证。

不允许同一场所发放2个(含2个)以上的主体业态为餐饮服务经营者的食品经营许可证。7.食品经营许可证餐饮服务经营者需要标注最大就餐人数吗? 食品加工区的面积比例已经在核查中有相关规定。餐馆的就餐人数是分散的,所以无需标注就餐人数。单位食堂是否需要标注就餐人数,待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后定。8.销售五谷杂粮、茶叶、干果的应当选取什么经营项目?

如果所销售的五谷杂粮、茶叶、干果是由领取了生产许可证的生产厂家生产的,则应当选取预包装或散装食品销售。如果是农民自产自销的,则属于食用农产品,不用申办食品经营许可。

9.①临街或临路店铺内现场制作焼卤熟肉或糖饼糕点等食品,并现场售卖的,是应当申请《食品经营许可证》还是应当申请《小作坊登记证》?②如果是申请《食品经营许可证》,那么其主体业态应归入食品销售经营者还是归入餐饮服务经营者?

如果该店加工的食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而非配送给其他食品经营者销售,则应当领取《食品经营许可证》,主体业态应当归入餐饮服务经营者。如果同时供应其他食品经营者销售,则应当领取《小作坊登记证》。10.市场内现场制售面条、饺子等半成品,是不是领取《食品经营许可证》,主体业态是什么?经营项目是什么?

对于市场内的一些规模较小、进行简单食品半成品加工制作并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的,各地可以结合实际研究发放散装食品销售类项目的食品经营许可证。

11.申请人开发APP软件,用户通过软件下单购物,然后由该公司代为到各大卖场采购并配送至用户手中,配送的食品包括预包装食品(含婴幼儿奶粉)及粥、粉、面、饭等快餐。但该公司只有办公室,不设仓库,不存货。怎么发证?

此类经营者可视为无实体门店的网络食品销售者,核发《食品经营许可证》。

12.如果有经营者主要从事食堂或一些酒店的食品原料配送,其中蔬菜肉类等是从市场采购或自己种植基地获取再分别配送,而大米面粉等预包装食品则是直接联系厂家或经销商配送到食堂或酒店,但是经营者未设仓库。如何许可?

此类经营者不同于专业食品物流企业,不论其有无仓库和门店,都是在从事食品销售行为,应当承担食品进出货查验和配送等食品经营管理责任,因此,除仅配送食用农产品的经营者外,其他从事此类经营活动的经营者应当取得许可。其主体业态归入食品销售经营者,具体业态可根据其经营方式、规模等归为食品贸易商或网络食品销售商。13.美食节怎么办证只要原来有证的经营者就允许参加吗?

美食节、展销会上的食品经营只是临时性的,不须另外申办食品经营许可。但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必须要求美食节、展销会的举办方应当依法查验入场经营者的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禁止无证食品生产经营者入场经营。

14.食用酒精销售者能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吗?

生产食用酒精需要领取食品生产许可证,因此, 销售食用酒精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15.从事专业食品物流需不需要办食品经营许可? 不需要办理。

16.泡制药酒是否属于自酿酒?食品经营者允许销售自制泡制药酒吗?

泡制药酒不属于自酿酒。自酿酒是指使用粮食等原料,按照一定的工艺,加工酿制出的含一定浓度酒精的饮料。泡制药酒是在成品酒里加上各种药材浸泡而成。食品经营者禁止销售自制泡制药酒,可以销售合法酒类生产企业的正规产品。

17.中央厨房配送的凉茶店可否发放销售的项目?由申办了生产许可的生产厂家配送的凉茶经营者,应当归入哪一类?

按照目前凉茶店的具体经营模式,其除了复热凉茶外,还向消费者提供服务设施,具有餐饮服务的内容,应当归入餐饮服务经营者,具体业态是饮品店(50平方米以下可归入小餐饮)。全部销售预包装凉茶店的经营者归入食品销售经营者。

18.2016年1月1日前已提交申请但尚未许可的申请如何办理? 由于食品经营许可系统的数据与旧的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系统相差很大。新旧系统目前无法交换数据。所以,所有未审批的申请,都应当补齐资料,转入新的系统,审查发放《食品经营许可证》。

19.目前我省的经营许可系统能否与各地的网上办事大厅对接? 省局届时会制定数据对接标准发给给各地市,各地按要求与当地政府信息管理部门进行系统对接。

20.食品生产企业在网上销售自己生产的产品,是否需要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 如果该生产厂已经领取了食品生产许可证,不需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

21.食品经营者即无食品经营许可证又无营业执照的,由哪个机构取缔的问题。无论是新修定的《食安法》,还是《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食品经营许可审查通则》(试行)均为提到“无证经营”这个词。“准许可,谁监管”原则,从有利于工作的角度,建议由个体机构统一取缔。

第五篇:我国人大代表履职问题

我国人大代表履职问题

□ 任 斌

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有了人大代表的履职,才有人民代表大会的运转,才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存在。从现阶段我国人大代表在履职过程的实践来看,存在代表的权利不能得到有效行使,代表不能有效履行职务,代表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等问题,需引起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一)人大代表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些代表履职意识不到位。一些代表对代表职务的性质认识不到位。没有把“人大代表”作为一种职务来看待。有的只对涉及本地区、本部门和自身利益的事予以关心,而对涉及国家和地方发展的大事及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很少过问,或者在履职过程中畏首畏尾。

一些代表履职能力缺欠。部分代表因为不了解调研的方法、目的和程序,有时也因抽不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调研或征求民意,提不出有水平、有价值的议案和建议。对群众的意见不善反映,对群众的疾苦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敦促有关部门予以重视、加以解决。有的代表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模范带头作用不够。

之所以出现一些人大代表履职意识不到位、履职能力缺欠的现象,一是与选举过程中没有把好“入口关”直接相关。目前我国人大代表选举是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存,层次过多的间接选举,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选民的选举权和罢免权,使当选者不能够充分认识到他们的权力是来自基层的广大选民,履职懈怠的情况由此出现。另外,范围较大的推荐选举,使得代表候选人的来源更多的向“实权部门”和“资本部门”集中,不利于增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代表性。二是对人大代表的培训安排不合理,对人大代表在履职中需要经常使用的具有操作性、技术性的培训内容较少,使人大代表对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工作程序、听取审议各项工作报告和提出议案、建议、批评、意见的方法不明确,在培训时间上,容易与代表的本职工作相冲突,对不同的代表群体没有做到有针对性的培训。三是代表活动形式单调,代表的视察、检查和调查活动时间有限,容易走马观花。四是代表履职缺乏激励机制。

(二)人大代表履职监督机制不健全

在现有的对人大代表履职的监督机制中,无法对人大代表候选人进行有效的监督,即无法从源头上进行监督。由于实践中对于候选人的介绍程序规定过于笼统,没有形成具体的介绍、公示制度,使得选民很难全面地了解候选人。而在选举过程中,选举委员会和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又没有得到法律赋予的权力可以审查候选人材料的真实性。这就使得候选人在成为代表之初就有存在问题的可能。

对人大代表的违法违纪行为不能及时发现,惩处力度不强。只有在人大代表在本职工作中出现重大的违法违纪现象的时候,其代表资格才会终止。

对代表履职的监督不够公开。缺乏通过社会途径监督代表违法违纪现象和履职现状的途径,而在对违纪代表进行处理之后,缺乏向社会公布处理原因和处理结果的公布机制,造成了即使对代表进行了监督,也是处于较少被外界所知的状态。

人大代表履职监督机制不健全的原因,首先是法律规定过于原则,缺乏与之配套的具体制度和程序。选举法虽然规定了直接选举的代表要受原选区选民的监督,但是没有规定由谁来组织监督。若把这个规定理解为选民自发组织监督,那么在实践中几乎不具有可操作性。且法律规定不明确也造成一个基本事实,即各选区或选举单位即使想监督由其选举的人大代表,也往往会出现各自标准不一的情况,这就使得选民或选举单位难以全面掌握自己选举的代表的履职情况,除个别代表履职严重不力的情况外,对大部分代表称职与否难以界定。代表与选民和选举单位之间缺乏双向沟通,选民对代表的履职情况不能够做到全面的了解,对代表的评议工作也就无法得到有效落实。选举法关于代表罢免的程序性有缺陷。现阶段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虽然设有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但一般为临时机构,且权力有限,闭会期间的代表工作由代表联络机构承担,难以胜任监督代表的任务[1]。

(三)人大代表履职保障机制存在缺失

代表活动经费标准仍然较低。在西部和一些贫困地区,代表的履职经费仍显得捉襟见肘。一些地区的代表履职经费每年仅有几十元,无法满足代表在闭会期间进行代表活动的需要。在言论免责权保障方面,人大代表多为兼职代表,执行代表职务行为触犯本单位的既得利益进而遭到打击报复也并非不可能的。至于党员代表发言虽不受法律追究,但是否应受党纪处理也十分复杂和敏感。

在代表履职的时间和条件保障方面,缺乏专业机构为代表履职提供日常性服务的现象,在现阶段各个地方的各级人大代表履职过程中广泛存在。例如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人大代表冯有为自行设立“周六代表接待日”,最高峰时一个上午有200多人,几乎成了“第二信访办”,这些工作都是由他一个人完成。冯有为代表已经年届60,是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教授,负责研究所的情报信息工作,还兼任单位工会副主席,由于工作繁重,冯代表是专业时间做代表,业余时间搞本职工作[2]。

我国现有的人大代表履职保障机制之所以存在以上的缺失之处,一是现阶段政府财政支出对于满足人大代表履职的财政需求来说仍不能完全到位,还不能以充足的财政支持来保障代表履职。二是兼职代表的双重身份特征造成了代表的言论免责权得不到切实保障。三是没有形成保障代表履职的社会环境。

不断提高人大代表的履职效能,现阶段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一是改革人大代表选举方式,减少组织推荐选举代表的比例;二是加强对代表的学习培训,突出学习培训重点,对于代表学习培训内容,还应当根据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和不同的对象来确定;三是精心组织代表活动,丰富代表活动形式,视察、检查和调查活动要尽量吸收基层代表参加,要加强对代表小组活动的指导,不断提高活动质量;四是建立和完善代表履职激励机制,调动代表学习的积极性;五是健全人大代表履职监督机制,不断推进代表述职评议制度,对代表任期内履职情况进行记载,作为对代表履职情况进行评价的客观依据,加快研究并推进实施不合格代表的辞职、罢免制度; 六是完善人大代表履职保障机制,为代表履职构建物质载体,搭建平台,拓宽知情知政渠道,切实搞好对代表活动的服务工作,同时也要强化议案、建议的办理工作,提高办理质量,落实代表活动经费,为代表履职提供充足物质保障。

下载报请许可逮捕人大代表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报请许可逮捕人大代表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大代表发挥作用存在的问题

    人大代表发挥作用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探讨 作者:邹志善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900 更新时间:2009-10-29 16:17:39 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各级人大代表肩负着代......

    地方人大代表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地方人大代表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国家权力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主体。学习贯彻中共中央转发的《若干意见》精神,加深对人大代表政治和法......

    对人大代表履行职责问题的思考

    对人大代表履行职责问题的思考 确保和加强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务,是人大制度建设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当前,地方各级人大工作中,依然存在人大代表履行职责与时代和人民群众的要求......

    人大代表制度要讨论的问题

    讨论问题: 1、景跃进教授是何许人也?主要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著作如何?你作何评价?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经历了怎样的修改变迁?为什......

    关于办理预售许可延期有关问题的通知

    关于办理预售许可延期有关问题的通知 京建交〔2007〕1254号2007年12月25日 各区县建委(房管局)、北京经济开发区国土房管局、市房屋权属登记中心、各相关单位: 为了强化房地产......

    人大代表履职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人大代表履职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肩负着依法直接参与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大使命。只有每一位人大代表都能认真履行法定职......

    乡镇人大代表发挥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乡镇人大代表发挥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存在的问题 (一)身兼多职代表时间不足。乡镇人大代表中,有机关干部、农村干部、企业干部,大部分是身兼多职的,他们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

    乡镇人大代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乡镇人大代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近年来,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代表法的深化贯彻,乡镇人大始终坚持把代表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经常性、基础性的工作来抓,积极探索,勇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