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城镇供水事业辉煌发展的50年
摘要: 中国 城镇供水事业辉煌 发展 的50年 关键词:城镇供水
自1879年旅顺引泉供水到1949年,我国供水事业在漫长的70年中发展滞缓。到1949年,只有72个城市约900万人喝上自来水,日供水能力仅240.6万m3,多数供水工程由国外设计,其中主要水厂还由外国人管理。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供水事业,特别改革开放后供水事业更蓬勃发展。
到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的95.9%,建制镇人口的79.12%,共32330万人饮用城镇供水系统的水。城市人均居民用水单耗为141.5 l/d,人均综合用水单耗为556.3 l/d,已超过欧洲各国水平。总供水能力已发展到20992万m3/d,城市日供水能力与高峰日需水量之比已为1.20,供需矛盾已缓解。供水水质有很大提高,其中大城市和部分城市供水水质已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我国已有能力自行设计、施工和装备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供水工程。技术进步成果辉煌。节约用水取得显著成效。
回顾50年的辉煌成就,我国供水工作者正满怀壮志,将以更佳的水质,更可靠的供水,更好的服务,更高的经营效益和投资效益来适应我国国民 经济 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需要。1 建国初期及50年代——始创时期
我国供水行业始于1879年旅顺引泉供水。1883年上海以黄浦江为水源的杨树浦水厂开始供水。到1949年全国只有72个城市有城市供水系统,日供水人口仅900余万。我国广大县镇几乎没有 现代 化供水设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各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下,我国供水行业开始蓬勃发展。
(1)开始自行建设一批供水工程
建国后我国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个供水工程是1952年由天津市自来水公司设计施工、规模为1.5万m3/d的新乡市供水工程,以后福州洪山桥水厂,无锡梅园水厂,30万m3/d的上海长桥水厂,10万m3/d的天津芥园水厂扩建工程,兰州西固一水厂的黄河引水工程,洛阳、包头大型渗渠工程等相继投产。
(2)技术革新和技术进步见成效
供水工作者较好地运行管理了供水设施,在掌握供水 理论 和设施性能的基础上,开始对部分工艺设施进行革新改造。在上海水司,利用进水泵前加注混凝剂进行快速混和; 应用 gt原理改善已有絮凝池的絮凝条件;探索了一定条件下,滤池进出水浊度与滤速的关系,合理提高滤速;利用表面冲洗改善滤料冲洗条件,改善过滤效果。采取这些措施,在不降低出水浊度的条件下,使净水设备能力提高一倍以上。
天津凌庄水厂根据海河盐水入侵 规律,设置预沉淀池蓄淡避咸,为我国盐水入侵河口首创蓄淡避咸取水方式。
长沙水厂使用多层多格沉淀池,为以后使用斜管斜板奠定了理论基础。
天津、上海等水司进行了ko-1型、akx及双层滤料滤池,悬浮澄清池等试验,有的城市因地制宜地进行了应用。
天津、哈尔滨等水司应用活化硅酸作助凝剂,上海等水司应用亚铁氯化,既合理应用混凝剂又改善混凝效果。
技术进步和新工程的投产为我国供水事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到1960年,我国有供水系统的城市由72个增加到171个,供水能力由240.6万m3/d增至1020.8万m3/d,年供水量增到250813万m3,供水人口由900万增到7853万人。城市供水普及率提高到60.2%。增加这些能力,10年固定资产投资仅5.5亿元,真是高产出,低投入。
(3)学术交流气氛活跃
解放前我国没有专门的供水技术性刊物,各水司之间也往来甚少。解放后各水司注意 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并注意探索和 总结 自己的经验。如上海水司1956年由经理带队组织技术人员北上北京、天津、大连、沈阳、哈尔滨等水司,南下广州等水司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在内部出版《先进技术与先进经验》,1955~1956年一年多就写译了200多篇文章,有生产和科研总结,有翻译苏联和美英的论文。后来部分稿件由上海 科技 出版社编为8本《给水工程汇刊》。
50年代初成立的大专院校给排水专业和给排水设计院结合生产也研讨了不少专题,编写了众多论文。1964年5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委员会在上海举行的给水净化学术交流会“共收到净水学术论文和总结60篇,其中大部分反映了50年代科技进步的成果。
(4)供水 企业 加强了企业管理,技术管理和经济核算
制订了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也比较严格地贯彻执行,使供水企业的生产管理处在正常而有秩序的状态。如上海市供水,原来基本上由英商、法商和资本家管理,解放后政府加强监督管理和征用,漏失率由1949年的26.1%降到1954年的8.6%,利润由1950年亏损132.6万元到1956年盈利1150.1万元;经过7年努力售水成本降低一半。
(5)制订了我国水质标准
1950年制订了我国第一部水质标准,共11项,其中浊度要求小于15 mg/l。1955、1956、1959年作了3次修改,项目增至17项,其中浊度要求平均小于3 mg/l,最高不超过15 mg/l;色度年平均小于15度,最高不超过35度。水质标准的制订为水司运行提供了依据。2 60、70年代——继续发展与提高时期
1980年与1960年相比,城市供水能力由1020.8万m3/d提高到2979万m3/d,年供水量由250813万m3提高到883427万m3,供水人口由4729万人增到7278.5万人,人均生活用水单耗由57 l/d,提高到128 l/d,增加这些供水能力,20年中有统计的11年共增加固定资产投资16.88亿元。在这个时期供水继续有较大发展。在当时资金和物资紧缺的情况下,挖潜改造”,“适合国情的低造价供水设备”和“节约用水”为适应供水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对净水构筑物进行了大量 研究 试验,研制了一些有中国特色的净水构筑物
进行了多种斜管和斜板试验,经过实践和总结,选定了合理型式和参数;引进了机械加速澄清池,结合国情开发了水力加速澄清池;进行脉冲澄清池研究,尤其是脉冲发生器的研究;引进了虹吸滤池并研制了双阀滤池;运用并改进哈丁型滤池的思路,开发移动罩快滤池。这两种滤池后来推广较多。这类造价低、设备简单的净水构筑物的研究开发,在当时资金物资紧缺的条件下,为发展我国供水事业作出了贡献,也显示了我国科技人员研究开发的能力。
(2)开始探索微污染水的处理
上海黄浦江等部分城市水源污染加剧。上海等水司着手研究微污染水的处理。上海水司在小型试验的基础上,分别对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及折点加氯等 方法 各进行规模为2万m3/d的试验。臭氧氧化及活性炭吸附因条件限制难以全面推广,遂把具有臭氧设备能力的周家渡水厂作为净水试验基地,活性炭吸附先推广活性炭净水器,折点加氯则用于一定场合。
无锡梅园水厂试验了用微滤机除藻。
(3)研究地面沉降的原因和对策
50年代后期,上海发现地面沉降,60年代初上海水司研究了地面沉降原因,认为主要是地下水开采过多地下水位下降;对策是降低开采量和回灌地下水。于是进行回灌地下水试验。1965年市政府决定以地面水替代部分地下水并以自来水回灌地下,地面沉降明显降低。为上海及全国各地合理开采地下水控制地面沉降提供了理论和实践。
(4)节约用水取得一定成果
资金和设备紧缺使供水能力增长滞后于用水发展,部分城市出现较严重的缺水或低压现象。上海、青岛、大连等地从抓 工业 冷却水回用开始,逐步实施计划用水。生活用水发现众多用户合用一表按人分摊水费其单耗远高于单表户,于是逐步实施按户装表。当时工业重复利用率低,生活用水基本上是众多用户合用一表,有的还实行包费制,节水措施在当时取得一定效果,对缓和供需矛盾起了一定作用并为今后节水打好基础。
(5)又投产一批新的供水工程
该时期投产的新供水工程相对较少。主要有兰州西固二期工程(28.6万m3/d),株州市第三水厂(取水50万m3/d,净水50万m3/d),阜新大凌河给水工程(17万m3/d),北京六水厂(17万m3/d),金山石化总厂给水工程及海水工程,秦山核电站大型海水取水工程(167万m3/d),杭州蓄淡水库取水工程。
(6)涌现一批科技研究成果
除了上述净水工艺和净水构筑物方面的研究成果外,各方面均取得一定成果,尤其以同济大学杨钦教授为首带一批研究生对管网优化和经济调度进行系统研究并在供水企业开始应用,为 计算 机在供水工程上的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3 80及90年代——大发展与大提高时期
在这期间供水行业快速发展,供水能力、供水水质、供水服务、供水技术和运行管理水平均有大幅度提高。
1998年与1980年比较,供水能力由2979万m3/d提高到11513.8万m3/d,加上自备水源为20991.8m3/d,城市年供水量由883427万m3提高到2631115万m3,加上自备水源为4704732万m3,供水人口由7278.5万人提高到19062.21万人;供水普及率由86.5%增到95.97%;城市人均生活用水单耗由128 l/d增到214 l/d,加上自备水源综合用水单耗已达556.3 l/d,超过不少发达国家的水平。固定资产投资额猛增,1998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980年的51.93倍。
(1)大批供水工程投产,供需矛盾缓解
北京水源九厂、天津新开河水厂、上海长桥水厂扩建工程、成都水源六厂、……等大批现代化水厂投产,使供水能力迅速提高。
当地水源短缺或为改善原水水质使长距离引水工程增多。如天津从大黑河水库引滦入津,引水距离234 km,年供水10亿m3。上海黄浦江引水工程引水500万m3/d。青岛引黄济青工程引水长达275 km。北京水源九厂自密云水库引水。西安自黑河引水,大连引碧入连,正在建设的昆明八水厂将自100 km外掌九岛河引水。引水方式有压力流、重力流或二者兼用,管渠材质有钢板卷管、预应力混凝土管、球墨铸铁管、隧道、钢筋混凝土方涵、明渠等。
到1998年全国城市供水能力已是最高日的1.20倍,其中87%的城市供水能力已大于高日供水量,供求矛盾基本缓解。象上海市区1998年供水能力已达720万m3/d,加市属县区300万m3/d,总供水能力为1020万m3/d,最高日总供水量为869万m3,已成为世界上大供水量的城市。
(2)供水水质有很大提高
建设部《城市供水行业200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对大、中城市提出比《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更高的水质目标要求。对供水能力大于100万m3/d的重要城市要求考核指标为88项,增加53项的指标值基本上和欧共体水质准则要求相同。通过几年努力,大批水司即使水源条件较差的上海、深圳等水司完成《规划》所提的水质目标要求。城市供水水质普遍有相当提高,主要大城市供水水质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为了适应水质项目增多,加强水质 分析 和监测要求,在直辖市和各省建立了经国家计量认证的国家级水质监测站36个。
(3)探索了一套适合我国原水条件和水质要求的净水工艺和构筑物
上海、深圳等水司根据各自原水条件和建设部88项水质目标要求,研究了最佳净水工艺。除常规处理工艺外,分别对生物预处理、臭氧氧化、臭氧活性炭、活性炭吸附等工艺进行了平行比较以探求其得失。深圳水司并对几种主要生物预处理型式进行平行比较以探求其利弊。
经过分析比较,除常规处理外,北京水源九厂还采用活性炭吸附处理,昆明六厂南分厂及北京田村山水厂还采用臭氧活性炭处理。
针对我国原水中可降解有机物高的特点,生物预处理工艺已在深圳引水工程(400万m3/d)、宁波、上海南汇、…… 等城市中应用,对降低原水中氨氮等可降解有机物和提高出厂水水质起着重要作用。另外在常规处理工艺,高浊水、低温低浊水处理的技术也提高到新的水平。
上海长江引水工程、宝钢取水工程等工程采取蓄淡避咸方式成功地在盐水入侵河口取水,避免了长距离引水,节约了工程投资。
(4)政府制订了一系列城市供水行业的 法律、法规和规定,中国城镇供水协会(简称中国水协)的成立,协助政府推动供水行业的发展和提高起了重要作用80、90年代政府颁布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城市供水条例》《城市供水企业资质管理办法》、《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等10余个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为指引供水事业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中国城镇供水协会(简称中国水协)在协助政府贯彻这些政策规定以及总结交流供水行业的经验,分析供水行业的 问题 并研究对策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中国水协受建设部委托组织编制的《中国城市供水行业200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和《中国城市节水201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为供水的技术进步和节水发展起着深远 影响。
(5)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我国于1988年参加国际自来水协会(简称国际水协,现改名为国际水协会)并派代表参加其中 科学 技术委员会等组织。自参加以来,每届国际水协年会我国均派代表团参加,并组织相当的论文参加交流,其中有2篇论文获得国际水协夏列卡姆奖。
1995年中国水协为国际水协组织了一次国际水协“输配水管网安全供水专题研讨会”获得很大成功,几届水协主席和秘书长参加了研讨会,给予高度评价。另外还举办了中德给水技术研讨会等中外技术交流活动,为扩大中外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做了有益工作。
各水司也较多地组团赴国外考察或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6)计算机应用广泛,自动化水平提高
对外开放,运用外资和计算机等设备大幅度降价,使供水行业计算机的应用日趋广泛,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水司水费帐单处理、管理信息系统等使用计算机已比较广泛。有的水司建立了地理信息系统和管网建模。绝大多数水司建立了调度室,能掌握管网服务压力和水厂基本运行情况,进行较合适的调度。新建水厂和部分老水厂的泵房、沉淀池排泥及滤池冲洗均能自动运行或由调度室控制。部分水厂已可不设值班工人,在调度室控制或生产过程自动控制。自动化运行中难度较高的自动加注混凝剂和消毒剂的技术已经解决。(7)节约用水取得显著成绩
由于政府重视,节水技术不断提高,节水措施不断完善和落实,节水工作已有一套较完整的管理办法,节约用水取得显著成绩。据统计1983~1995年的12年中,共节约用水193.4亿m3,工业万元产值需新水量从459 m3下降到198 m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20%提高到60%左右,12年内每年平均节水9亿m3,相当于减少建设5座供水能力为50万m3/d的水厂及4座处理能力为50万m3/d的污水处理厂。
(8)着手进行水厂污泥的处理以保护环境
经过小型试验和实践已掌握了带式压滤、板框过滤和离心分离等多种污泥处理技术,如100万m3/d的北京水源九厂,60万m3/d的梅林水厂等均增添了污泥处理装置。
(9)建制镇的供水设施快速发展到1998年全国共有建制镇13922个,建设了13828个水厂,供水能力为2110.5万m3/d,供水人口为8639.6万,供水普及率为79.12%,生活用水单耗增至95.05 l/d。
第二篇:再创辉煌的中国色彩事业
再创辉煌的中国色彩事业
我很高兴能够代表中国流行色协会,在本届亚洲色彩论坛,就中国色彩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做主题发言,在介绍中国色彩现状之前,我首先将简要介绍一下中国色彩悠久的历史。
第一部分;中国色彩的悠久历史与成就
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源远流长,丝绸发明的历史已经上溯到7000年前了。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中国的传统文化脉络和精髓则在近5000年里逐渐丰富起来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变迁中,色彩在中国的哲学、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影响也是巨大的。中国人善于利用色彩也是有目共睹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成就:
----阴阳五行学说衍生的五色学说:起源于商代(1600BC—1100BC)的五色学说是中国色彩理论的基础和中国哲学的表现之一,阴阳五行说将五行与五色相配属,如金木水火土对应白青黑赤黄。中国的传统哲学认为五行是产生自然万物本源的五种元素,一切事物的来源都是如此,色彩也不例外。
----皇家色彩法规的制定:古代中国帝王服饰的色彩象征着皇权、宗教和政治,如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221BC-206BC)崇尚黑色。在中国随后的近2000年的各个朝代,黄色成为历代封建帝王的专用色彩,平民百姓禁止使用,而历代的不同的官员服装采用不同的色彩。城市建设亦是如此,如北京故都的色彩规划就是一例,只有皇亲国戚才能住在红墙黄瓦的建筑中,百姓的建筑只能是青砖青瓦-----敦煌壁画的色彩应用: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里保存着一万多幅珍贵的壁画,不同时期的壁画色彩是不同的,如北魏时期主要用红棕色调,配以蓝、黑色;唐朝时期则增添黄颜色,色彩的应用也多彩多姿,明亮而华丽;而宋朝则已蓝绿色调为主。儒家思想与外来文化,特别是佛家思想相交融,它是中国色彩在封建时期的系统表现,是我们民族最为辉煌的艺术瑰宝。
----中国绘画的色彩表现:中国画与中医、京剧成为世人公认的“三大国粹”。中国画主要是通过墨的浓淡来表现画的神韵,如“墨分五色”,“不施丹青,光彩照人”,在浓淡间实现悦影趋灵的艺术境界。而中国人善于运用大自然中大量的矿物质和植物中提炼的颜料,因此中国画中的色彩明度和饱和度更加系列和丰富。
---丰富与和谐的多民族色彩: 56个民族的中国,色彩随着民族的地域、文化、民俗等而缤纷无限,彼此影响着和传播着,从配色到图案都有鲜明的个性。迄今,也成为世界时尚色彩灵感取之不尽的源泉。比如汉族喜欢中国红、靛蓝、青色等,藏族喜欢绛红、土红(举例:各民族数量、近几年国际时尚领域里的中国元素)
以上只是从浩瀚的中国色彩文化中采撷出的几叶精华而已,无疑,我们祖先在色彩成就和文化因子,迄今仍深深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色彩倾向和使用,使中国色彩的表现在当今全球化、时尚化的进程中与西方既有趋同性,也具有鲜明的个性。
第二部分开放中的中国色彩现状
近百年,随着中国的内忧外患和闭关锁国,中国人民在传统的历史中艰难的跋涉,一代代的艺术家和设计人员对美学的追求精神依然,在继承中发扬,在引进和借鉴中创新,特别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各种色彩资料的翻译和出版为中国美学和色彩学注入了活力。
中国色彩发展的新起点可以从1979年开始,那年中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积极政策,标志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始:20年来,中国色彩事业应当记住的几件事件和历史篇章:
----色彩构成引进中国(1980年):广州美术学院尹定邦教授率先引进西方色彩构成理论,全国艺术类院校开始进行系统色彩教育。
----中国流行色协会成立(1982年):在中国工业产品中出口比例最高的丝绸领域里,在国家纺织工业部的积极支持下,在原有全国丝绸色彩调研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流行色协会,1983年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直属的全国性组织,同年加入国际流行色委员会,1984年出版《流行色》杂志,随后,在浙江、江苏、辽宁、河北和四川等地陆续建立了地方色彩协会或色彩调研中心。2002年1月,协会秘书处迁至北京。
----全国白度标准产品标准化小组成立,(1984年),开始研究全国建筑色彩标准。
----中国国家颜色体系项目(1988年),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牵头,联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等机构,经过近5年的努力,确定了中国颜色体系,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国家级颜色标准。
----中国色彩流行趋势发布(1991年),由中国流行色协会第一次向全国发布。
----中国美术学院色彩研究所成立(1994年):由该校从法国学成归国的宋建明教授创办。1999年起中国美院和北京服装学院等国内院校相继开设色彩设计研究生专业。
----色彩顾问公司创办(1998年):旅日色彩专家于西蔓女士在北京创办第一家色彩顾问公司,开创了中国个人形象顾问和色彩咨询业务。
----中国应用色彩体系项目(2000年):国家科技部立项,由中国纺织信息中心承担。
----中国流行色协会色彩教育委员会筹备(2003年):33家院校发起,筹备成立色彩教育委员会。经过近1年的筹备,将于2004年12月1日将正式成立。----中国城市居民色彩倾向调查(2004年),由中国流行色协会承担,首次在北京、上海和广州进行系统的色彩数据调查,标志着中国色彩调研与监测体系项目的开始。
今天,我们成立了亚洲色彩联合会,可以预见,中国色彩事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与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全民对色彩科学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在中国城市化建设中和生活中随处可见色彩垃圾和色彩污染现象;
2、色彩设计在工业产品和大众消费品上还处在无意识或可有可无的地位,如何掌握色彩的理论和规律有待对现有设计人员不断的继续教育;
3、色彩教育基础薄弱,色彩人才欠缺。随着产品设计和开发的进步,专门从事色彩设计的人员队伍建设迫在眉睫,而幼儿色彩教育任重道远;
4、色彩技术和应用上创新不够,设备落后、传统,色彩监测和管理软件开发滞后;
5、色彩理论研究不够,对中国传统色彩的研究和弘扬需要提高到一个更高更广泛的层面,既从纯理论的研究向应用与创新的实践转变;
6、色彩出版物和工具书、色卡等与现今快速发展的经济和产业需求不相称;
7、缺少国际化的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多依附与其他相关领域的活动,特色不明显。
在此,我呼吁,中国色彩领域需要在座的各位共同努力和支持,特别是产业界和新闻界的积极参与和投入,这也是我们这次举办亚洲色彩论坛和色彩中国色彩大奖评选的初衷所在。
第三部分:未来中国色彩产业展望
在中国社会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以后,在中国正在迎接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博会之际,根据国际色彩产业发展的历程和经验,未来的中国,色彩科学作为艺术和科技高度结合的新兴学科,将为更多的人所关注和掌握,并将更广泛地运用在中国人的经济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社会和产业中发挥着越来越积极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城市的色彩规划领域: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和第七届全国人大会议上,中央政府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制定了以人为本、务实进取的经济发展纲领,从片面的追求投资数量和GDP的增长率,向更加重视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品质、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因此各地政府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的改善。目前,北京、武汉、哈尔滨、辽宁盘锦、浙江龙泉等地都制定了城市色彩规划,今年春天,上海、广州、成都等地的人大代表在地方人大会议上也陆续提出了议案,要求政府加强城市色彩规划工作。可以相信,在目前668个城市以及近2万个小城镇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小城镇重视色彩规划,美化自己的家园。
---建筑与环境领域:近5年来,中国房地产产业的进步非常迅猛,从1998年以来,每年的房地产投资增长速度平均在20%,2003年甚至达到30%。预计在未来5年中中国的房地产产业将继续高速增长,预计到2010年,全国仅城市每年增加新的建筑面积都将在8-9亿平方米,这些建筑的外墙和内装饰都涉及到色彩设计和应用,这也是国内外设计人员和产业界大展拳脚的好机会和竞赛的好舞台。
--产品设计领域:进入WTO后,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将继续在出口高速增长的同时,积极扩大内需,中国纺织服装在产量增加的同时,日益提高产品设计和开发,特别是重视原创性设计,最近几年,国内中式服装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品种更加丰富,不仅受到国内人的喜欢,也深受来自海外朋友们的亲睐。无疑,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将逐渐成为继欧洲、美国的世界第三大潮流中心,这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
在工业产品上,中国的彩电、冰箱和许多日用品的生产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一,汽车产业也方兴未艾,在产品同质化的今天,如何以人为本,满足消费者内在需求成为各个厂家关注的问题。毫无疑问,设计将成为竞争的最为关键的要素,色彩将作为新的经济亮点和促销方式,正如法国色彩大师郎科罗先生所言,色彩设计可以在不增加产品成本的基础上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在15-30%。这就是色彩的力量,色彩的竞争力。我们很高兴地感到,国内一些企业如联想电子、方正科技、TCL手机、吉利汽车等电子企业和汽车企业都十分重视色彩应用,有些企业还在营销中大打色彩概念牌,这是十分可喜的。在此需要指出的,色彩概念需要科学的坚实的色彩设计作为基础,而色彩设计的基础是色彩的调查、研究和预测。我相信,将会有更多的企业重视和应用色彩这个经济竞争力。为此,中国流行色协会明年上半年将在上海成立设计咨询中心和色彩展示中心,指导和帮助企业提高色彩应用水平。
-----技术应用领域,色彩管理和控制越来越为企业所关注和运用,特别是在纺织、服装、印刷和数码技术领域,由于数字化技术的进步,产业供应链的快速反应和用户对色彩应用越来越精确的需求,国内许多领先企业引进了国际新型色彩控制和监测设备、技术。未来,在引进的同时,将逐渐走向本土生产、开发,从而降低这些设备和技术的成本,使市场扩大的速度呈加速发展态势。
----色彩教育与培训领域:目前,国内约有800余家本科和专科的院校拥有艺术专业,色彩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受到重视。最近,经国家民政部和中国科协批准,中国流行色协会成立了色彩教育委员会,目前申请加入的院校多达100多家,其中40余家作为团体单位加入,由此可见之教育界的色彩热情。今年12月1日我们将召开色彩教育委员会成立大会,将通过这个组织,促进我国院校之间的色彩教育和经验交流,促进中国和国际相关机构的合作。此外,在色彩教育与培训领域里的另一个生力军就是色彩顾问与咨询,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员高达6000名,在色彩普及和形象服务领域逐渐为公众所接受,这些公司已经分布在全国各大城市以及部分中等城市,从最初的形象设计逐渐扩展到培训、企业咨询和服务等。这些机构和公司在产业化方面前景广阔。
今年3月在中国流行色协会召开的“春兰杯”中国色彩主题论坛上,我们提出了色彩经济的概念,认为色彩作为拉动中国经济的火车头之一,在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中将起着积极的作用,它的意义在于,不仅提高中国人的生活质量与环境,还将提高中国制造产品的附加价值,变世界加工工厂为时尚策源地。
作为中国色彩事业建设的主力军和时尚前沿指导机构,中国流行色协会相继成立了色彩教育委员会、色彩趋势委员会,并将成立艺术委员会,正在从事的和规划开展的主要工作包括:
---开展中国色彩调研工作,在全国建立中国色彩调研和监测网络,实现调研定量分析的研究与跟踪,使流行色预测更加科学、规范。
---组织设计大赛等赛事和中国色彩主题论坛等活动,如已经成功举办5届的中国纺织面料设计大赛和2届的盖奇杯亚太地区T恤设计大赛在国内已经具有
相当的影响力。而中国色彩主题论坛今年召开了“中国色彩现状与展望”、“色彩与奥运会”,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知。
---举办“色彩中国”中国色彩大奖评选活动,树立中国各领域色彩应用的典范。今年是第1次中国举办的规模最大的色彩评选活动,评选产生了服装服饰、纺织品、建筑与环境、化妆品和美容、工业产品、汽车等色彩大奖以及中国色彩教育奖、中国色彩学术奖、中国色彩传播奖和中国色彩杰出贡献奖等。明天晚上,我们将与北京电视台共同举行隆重的颁奖典礼,邀请国家领导人和相关机构负责人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参加,正如伟大导师列宁所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优秀色彩应用标兵的示范下,相信将会有更多的企业、更多的人关心色彩、了解色彩、科学地应用色彩。
---加强与国际色彩机构的合作,积极开展色彩设计咨询业务,在现有协会家用纺织品设计工作室、服装设计工作室、品牌设计工作室的基础上,增设色彩设计、色彩产品推广等新兴服务,建立协会的设计咨询中心和色彩展示中心,邀请国内外的色彩专家和设计人员广泛参与。
----积极推进中国应用色彩标准体系的应用,目前已经从纺织品色卡制作开始,进而推进到其他的行业领域。
----从2005年起开展中国色彩陈列师的资格论证,并开展色彩培训项目。----加大色彩资料的出版工作,目前协会下属的专业出版物已有包括《流行色展望》、《流行色》在内的8本专业资料和趋势报告,今后将继续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合作,增加出版范围,特别是色彩基础普及读物的出版。
----积极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中、日、韩相关色彩机构的努力下,今天我们成立了亚洲色彩联合会,我们初步商定将每年召开一次亚洲色彩论坛,并开展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市场调查和学术研究等活动。此外,中国流行色协会在不定期召开的中国色彩主题论坛中,也将邀请国内外更多的色彩机构和专家来华与产业界、教育界和新闻界等讨论色彩管理与控制、色彩设计、色彩标准和监测等产业界关心的话题,希望在座的海外朋友多多参与,我们愿意为你们在中国的发展提供帮助,为各位提供更多更好的合作平台。
各位代表,2005年中国流行色协会将隆重召开协会第7次全国代表大会,将按照政府关于社会团体改革的精神和部署,进行更强有力的调整,使协会更加具有广泛性,更加民主。同时2005年亚洲色彩论坛将在日本召开,届时我们在再一次相聚,共同研究和探讨色彩产业中的各个问题,建立经常性的沟通与交流机制。这些工作都将推动中国色彩产业与世界色彩领域相关机构和专家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促进中国色彩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第三篇:辉煌的事业
辉煌的事业,高尚的师德
——学习肖堰高峰完小校长唐举金 事迹体会
胡红玲
有一种爱,叫无私;
有一种爱,叫坚守;
有一种爱,歌咏着高尚的品质;
有一种爱,托举着一座大爱无疆的丰碑!
他的名字叫——唐举金,他是南漳肖堰高峰完小校长。他是高峰岭上,耸立着一座“山”,高高屹立,让人敬仰!他是孩子心中,永远燃烧“蜡烛”,让人温暖,给人希望。在这逶迤的崇山峻岭之中,他痴心育人,28年的坚守,他用执著诠释着忠诚的含义。
他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树立了一个伟大的标杆。他用28年的坚韧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修品练功,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要成就辉煌的事业,必须要有高尚的师德。
教师是学生瞩目的焦点和榜样,必须努力学习,提高自我修养,成为学生心中的偶像和楷模。教育部长周济曾指出:“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陶行知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说的都是为师者不仅要有宏
壮空阔的常识,更要有尊贵的师德。优良的师德、尊贵的师风是搞好教育的魂灵。
我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是振兴教育、培育人才的关头;教师队伍是我国教育事业兴衰的关头。要搞好教育,就必需培育一支事业心强、工作作风扎实、师德优、营业精、让党和政府安心、人平易近群众对劲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唐举金校长用他28年的坚守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上了活跃的一课。我认为很有需要,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时代,必须抓好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
一、搞好教育工作要有恒心。要把自己的身心全数投入到所从事的教师职业之中,生平一世为党的教育事业全力,有成效地工作。我们要像唐校长那样,有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恒心,才能真正“让教育的阳光照亮深山”。
二、搞好教育要有爱心。爱是教育的基本,没有爱的教育不会是成功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作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尊敬和信赖学生,真诚关心学生的前进和成长,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三、加强学习、提升教学水平。精通教学业务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关键。只有精通业务,才能将科学文化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而不至于误人子弟。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总是不能准确地解答,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就会逐步丧失,学生对教
师也没有信心可言,对教师任教的学科也不可能有学习兴趣,当然也不可能学好这门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将成为一句空话,教师要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就必须自觉坚持学习和参加业务培训,并在教学实践中锻炼和提高。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的学习,积极进取,开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益求精。
第四篇:中国聋人事业五十年辉煌历史回顾
中国聋人事业五十年辉煌历史回顾
在旧中国,大多数聋人读书无门,就业无路,受人歧视,生活凄惨。二十世纪40年代前后,民间曾自发组织过“中华聋哑协会”。由于得不到政府支持,不久夭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扶贫济残,保障聋人的生活。
1956年2月,由全国15个大、中城市的聋人代表和政府有关部门、社会热心人士77人,在北京召开会议,宣告成立中国聋哑人福利会。聋福会于1956年至1958年组织力量,在全国54个市、县进行聋人调查,并依此推算出全国有聋(哑)人300多万。同时,聋福会协助政府安排聋人参加生产和工作。聋福会成立不久,就向劳动部写了《关于聋哑人请求就业问题请转知各省、市、自治区劳动部门积极予以支持》的函。劳动部批转各省、市、自治区劳动部门,要求“各地劳动部门对于请求就业的聋哑人,尽可能为他们介绍适当的工作,各企业、事业单位有适合聋哑人做的工作,亦不得借故拒绝录用”。1956年聋福会投资扶持北京市聋人玩具厂,为聋人参加生产摸索经验。1959年中国聋哑人福利会在天津召开了聋人福利工作现场会,交流了组织聋哑人生产劳动的经验。对于各地组织与安排聋人生产劳动起到了推动作用。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协助教育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特教事业。聋福会联合有关部门成立了中国聋人手语改革委员会,制定了《聋哑人汉语手指字母方案》、《聋哑人通用手语草图》,并经内务部、教育部批准公布试行。聋福会自1958年起,分期分批为各地培训了150名聋人扫盲教师和基层工作干部,并于1959年创办了师资讲习所,一面提高在职聋校教师,一面培养新的聋校教师。1959年创办了《聋哑人工作通讯》。1958年在全国社会福利事业生产展览会上展出了一部分聋人手工艺品。参加展出的有17个城市25个单位的217件展品,观众达8万余人。展品显示了聋人的聪明才智。同时,还协助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中国聋人生活》纪录片。此外,还通过文艺会演和报刊、电台等,宣传我国聋人福利工作。聋福会协助有关部门开展了聋人体育活动。在1957年6月举办了全国聋人田径、游泳比赛。1958年成立了中国聋人体育协会筹备委员会。1959年6月举办了全国聋人男子篮球赛。体育活动的开展,活跃了聋人的业余文化生活。1959年成立了中国耳聋防治委员会筹备会,并于同年与中华医学会在湖北武汉召开了全国聋症防治工作座谈会,还协助民政部门在天津兴建了我国第一座助听器工厂。聋福会在国际上也产生一定影响,曾派聋人工作者代表团,先后访问了苏联、捷克、波兰、民主德国等10个国家。1955年聋福会加入世界聋人联合会。同年,在第二届世界聋人大会上,我国被选为世界聋人联合会第二届执行局委员国。通过相互访问,增强了我国聋人同国际聋人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我国聋人工作的开展。1960年经国务院批准,将盲福会和聋福会合并成立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于同年5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盲人聋哑人第一届代表会议,制定了协会章程。选举产生第一届全国委员会。1964年7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全国盲人聋哑人代表会议。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聋人事业走上新的发展阶段。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聋协建立起395个省辖市、县、市辖区协会以及700多个基层组织。各级协会根据党的中心任务,对聋人进行形势、革命传统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效地帮助聋人进一步提高思想觉悟和生产积极性。因而在各条战线上出现了许多身残志不残的聋人先进人物。为了提高聋人的文化素质,推广手语,制订并出版了4辑〈聋哑人通用手语草图〉与汉语拼音手指字母方案。全国协会和各级协会通过报刊、广播、图片和橱窗展览等方式,向社会宣传了聋人工作成就和聋人先进事迹。
在“文化大革命”中,协会组织被加上种种莫须有的罪名强行解散,使我国聋人事业大伤元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聋人事业焕发生机。1978年国务院批准民政部的报告,恢复和建立全国和地方各级盲人聋哑人协会。1980年4月,第三次全国盲人聋哑人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重新明确了聋人协会的性质和任务。规定协会是党和政府领导下的全国盲人聋哑人的群众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盲人聋哑人的桥梁。协会的任务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四个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章程还重新规定协会要“关心聋人的疾苦,为聋人谋福利”。1984年12月,第四届全国盲人聋哑人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确定了协会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把协会真正办成深受盲人聋哑人信赖的群众团体。经过多方努力,争取在本世纪末,广大盲人聋哑人能够达到身心素质(包括政治、文化、技能、身体各方面)明显提高,聪明才智得到发挥,物质生活相应改善,为祖国两个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同时,提出了协会工作搞实搞活的指导思想,多为盲人聋哑人办实事,做好事,使协会工作进入了全面发展、生气勃勃的新阶段。并开展“建家做友”活动。各级协会本着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深入基层、家庭,竭诚为聋人服务。在解决聋人的就业、住房、户口、子女入学、夫妇两地分居,以及婚姻等问题上洒下了辛勤的汗水。实践证明,“建家做友”活动是成功的,各地涌现出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评选出全国“先进之家”58个,“优秀之友”83名,在四届三次委员会上进行了表彰。
协会恢复工作以后的10年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国福利生产单位发展到2万多个,安置盲聋哑残职工近40万人。城市安置面达70%,有些大中城市盲人聋哑人的就业问题基本解决。农村的残疾人,随着乡镇福利企业的迅速发展,也有不少从事工副业生产劳动。部分聋人个体开业,自谋生路。工商管理等部门对聋人个体开业实行“五优先”:贷款、发执照、供贷、安排场地、减免税收优先。1987个10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民政部联合发出《关于盲人聋哑人协会组织盲聋哑残人员举办经济实体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为搞活协会工作创造了条件。1984年前后,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聋症检查,受检人数达30多万。为防治打下了基础。全国先后举办了多期聋儿语言听力康复骨干培训班以及聋儿家长函授班,为各地培养了康复业务骨干。聋教育事业迈出了新步伐。继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建成之后,1987年长春大学设立了聋人美术大专班。有的省在中等师范学校开设了特教师资班,有效地提高了师资水平。1983年9月全国协会在上海召开了全国盲聋哑职工教育经验交流会。为了鼓励盲聋哑职工学习科技文化知识,适应四化建设需要,全国协会和部分地方协会还设立了盲聋哑职工奖学金,颁布了奖励条例。1985年底全国盲聋哑职工的扫盲工作基本完成,使盲聋哑职工在摘掉文盲帽子后,进一步提高文化水平。1987年召开了全国第三次手语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手语》书稿,这部标准手语辞典于1988年正式出版。为了群众性残疾人体育活动开展需要,1985年12月10日成立了中国聋人体育协会,并加入世界聋人体育联合会,从而为中国聋人运动员参加世界性比赛创造了条件。1986年9月,举办了全国首届聋哑人艺术表演录相比赛。近500名聋哑人参加了全国首届聋哑人表演录相比赛。
在全国协会的积极建议和有关部门的努力下,聋人福利事业被列入宪法。1982年现行宪法第四十五条第三款中明确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人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这一规定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盲聋哑事业的重视和关怀。1985年特殊教育作为专门章节被列入义务教育法。财政部、民政部等联合发出的关于协会手语翻译的津贴的通知。1985年12月,全国协会出版了《中国盲人聋哑人画册》,设计并制作了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会徽。为发展我国聋人事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了更好协调残疾人工作,1987年4月在唐山联合召开了全国残疾人工作会议。经国务院批准,组建中国残疾人联合会。1988年3月11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在北京成立。中国聋人协会作为残联的专门协会,被保留下来,在残联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中国聋人协会代表聋人的共同利益,反映聋人的特殊需求,维护聋人的合法权益,推进残疾人事业,为广大聋人服务。中国协会的宗旨是:弘扬人道主义,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聋人平等地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中国聋人协会在残联聋的领导下,对外开展友好交流活动,对内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手语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聋人舞蹈“千手观音”成为聋人的骄傲。聋人协会成为聋人群众的主心骨,也是政府联系聋人的桥梁。
回首五十年,中国的聋人事业经历了一个百废待兴到百废俱兴的新阶段。在这一历史时期中,聋人事业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聋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从恢复和建立组织入手,逐步扩大工作,出现了全面发展、生气勃勃的新局面。
第五篇:城镇供水事业发展的
摘要:水作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它的广泛性、社会性和不可替代性,历来被大家所认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供水事业按通常公用事业模式作为一种福利性事业进行经营,亏损由国家承担,经济效益好坏不涉及到企业的切身利益。不思进取,满足于现状,成为供水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一味注重于企业的社会效益,而不立足于企业现状,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必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键词:城市供水 持续发展 质量
加快企业内部改革,激发供水企业的活力
1.1 加强企业组织、劳动人事及分配制度的改革 多年的铁饭碗、大锅饭和供水企业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收入状况,形成了供水企业职工中 “等、要、靠”思想,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成为束缚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绳索。要想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住脚跟,充满活力,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有大的提高,必须进行企业组织、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加强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通过充实或精简职能机构,合并事务,减少冗员,对人员进行合理的定编定岗,发挥专长,以解决人浮于事,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低下的弊端。改革劳动人事制度企业中职工能进不能出的“铁饭碗”局面,干部能上不能下的 “铁交椅”局面,这种现象不仅直接导致企业人满为患,效率下降,而且严重压抑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企业的活力。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一种规范明确、公平竞争、择优淘劣、动态组合的用人原则,使企业用人始终保持一股 “活水”,充满活力和竞争力。改革企业分配制度要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合理拉开档次,真正把劳动报酬与企业效益和个人的劳动贡献挂钩,完善“工效挂钩”办法,使劳动报酬与其职责工作能力和实际绩效对应,从而真正体现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1.2 强化企业的管理工作 强化管理,节能挖潜,是一既经济又行之有效的办法。因此,管理工作不能放松,要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改进管理措施,强化管理力度,大胆创新,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主动,以管理促效益,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和竞争实力。
1.3 致力于多种经营的发展 供水行业不象别的产业,可以随着市场行情和外界需要,随时调整产业结构、产品方向和产品价格。它是产品单一,消费群体、消费范围相对固定,经营伸缩性小,而且产品价格受国家宏观调控,不能根据其价格随意调整。在市场多种引水材料不断上涨,供水行业的亏损额也越来越大,经营越来越困难。如果企业仍单纯依附在水上,企业很难有较大的发展,经济效益很难有大的提高,因此,必须调整企业经营结构,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把非水单位或部门从业主剥离,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独立的竞争实体,使其在发展中不断壮大。为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经济手段。
加大科技投入,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在实践中早已得到论证。供水企业不加强科学技术的投入,是难以保证和满足其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当今世界水资源缺乏和环境的日益恶化,合理地开发,科学的配置,水资源显得尤其重要。第一,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条件下的先进设备,大力提倡节能降耗,开源截流。积极引进消化国外的制水工艺,提高水质综合合格率,旨在提高整个城市的生活质量,杜绝以水为渠道的疾病传播。管道材料的优劣是防止水质二次污染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是供水管的管材问题。第二,建立供水管网压力的自动监测系统,引进国际上先讲的无线遥感遥控技术,准确掌握县城内管网压力变化,努力实现从取水、输水、净水、配水的城市系统自动化管理,使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更趋科学合理。第三,加强管网维护,完善售后服务。作为供水行业,保证合格的水质和供水管网的持续完好性,以及发生爆管后的的抢修及时都体现售后服务。管网维护队应坚持二十四小时值班,加强管网的巡视、检漏、配备先进的、专用抢修工具,车辆通讯器材等,把损失降低至最低程度,尽量缩短停水时间,减少水资源的损失。同时,加强用水管理的监察力度,建立一支水政管理专业队伍,查处市场上非法将生活用水用做商业、建筑用水,从中牟取爆利的行为,坚决杜绝偷漏水现象,让供水管网良好运转,企业效益良性循环。改革水价体系,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
水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与人类和经济活动密切相关,为使其发挥更大效益,一方面要加大政府对供水的建设投入,更重要的使人们在思想上建立合理开发用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用水价格体系。
长期以来,供水行业被视为城市的社会公益事业,偏重讲社会效益而忽略经济效益,使市场水价与制水成本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以至于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然存在着吃国家大锅饭,喝社会大锅水的尴尬局面,水价改革已势在必行。自来水工程投资大,工期长,若按现行水价在短期内收回建设投资都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现行的水价体系及较为普遍的拖欠水费现象又不能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因此,供水企业只有信赖于政府的财政补贴,否则,城市要发展,管网要延伸,要改造更新设备就举步维艰,无以为继。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今天,关系国计民生的主要必备生活产品——水,价格却长期偏低,远远背离其真实的价值,使企业不堪重负,使企业改革难以进行,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节约用水意识,造成无偿用水,不珍惜,不合理用水等问题,宝贵的水资源出现惊人浪费。要彻底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框架模式,逐步建立完善有偿用水制度,把水价调整到合理水平,做到 “以水养人”流动发展,促进供水行业形成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使之有利于供水设施的维护、修建及运行管理。水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水价改革必须积极而谨慎。在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与有关部门相配合,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理解和支持,建立一套完整的,合理的水价体系,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人们的思维方式、道德行为、价值观念、文化内涵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就没有强大的凝聚力;没有高水平的教育,就没有高素质的劳动者;没有积极向上,健康协调的精神文明建设,就不可能有经济上的快速持续发展。精神文明建设规范了社会主体行为,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秩序,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一个企业,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是人,企业在健康发展,必须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第一,强化企业精神。让每个员工理解自己担负责任的性质,抓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树立新时期的企业精神,提倡“水牛”精神,放下“水霸”作风。第二,强化市场观念。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引导员工适应时代要求,转变观念,结合发展实际,动用各种宣传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员工树立竞争意识、发展意识、科技意识、效益意识、市场意识等适合当前经济发展的新观念。第三,继续发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仍然不能丢,特别是供水行业的特殊性质,坚持“为人民服务”更能体现社会主义特色。因为市场经济是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同比较发达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相联系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市场经营的主体,必须通过向社会提供有一定质量的产品,建立满足社会需求的良好信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强调谋利性,但这种谋利性质对利润的最大追求,必须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去实现,必须符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又充分尊重公民利益的社会利益观。供水行业的特殊性表现在:消费者无法随时检查水质水压,也无法选择消费品的质量,因为供水企业只有一家,自来水公司供什么水,市民就只能用什么水。因此,必须有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立足本职做到优质供水。“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思想道德境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发扬光大,其博大胸怀、顾全大局、服务大众的思想内涵,正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重要品格。第四,坚持和完善社会服务承诺制。社会服务承诺:一是对企业自身的自律,二是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必须结合实际,结合供水行业的特点,制定一套力所能及的承诺服务办法,使之真正成为一种激励机制和坦诚接受监督的手段,提高企业的社会信誉。
抓好班子建设,保证供水企业全面发展
一个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要想求得发展,必须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切合实际的发展战略,清晰的工作思路。如果没有一个团结的领导班子,经营就就很难成功。第一,团结是企业之本,营造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就会产生磁场效应,起到聚合人心的作用,再大的困难也能迎刃而解;第二,团结是企业发展的第一需要,是搞好供水服务的根基,是做好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第三,班子团结是新时期发展对每个领导干部的客观要求和应具备的条件,是深化企业改革,创造文明行业,为发展供水事业和提高服务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级主管部门要充分信任和支持班子成员独立自主地开展各项工作,大家互相尊重、理解和信赖,达到共识,步调一致,按照分工各负其责,不搞越俎代疱,一把手对副职做到 “三放”(即放心、放手、放权),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和工作积极性,从不无故干涉限制副职的工作。出现问题主动承担责任。副职能以事业为重,对分管的工作做到“三尽”(即尽心、尽力、尽责),正副职之间互相沟通,求同存异,大事讲原则,中事讲风格,形成一种融洽的合作共事气氛和强大的群体合力。
从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巨变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人们的思想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正在发育成长之中。城市要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供水事业必不可少,要实现供水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换变观念,加大企业内部改革和人员素质的提高,政府部门充分利用宏观调控职能和信息优势,为企业建设出谋划策,在新的建设基础上给予资金上的支持,给企业营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使城市供水事业得以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