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津市第二次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天津市第二次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天津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
按照国务院的决定和全国统一工作安排,我市开展了第二次农业普查。这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06年12月31日24时,时期资料为2006年度。普查对象为全市范围内的农村住户、城镇农业生产经营户、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村民委员会和乡镇人民政府。普查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业土地利用、农村劳动力及就业、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社会服务、农村居民生活,以及乡镇、村民委员会和社区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农业普查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对所有普查对象由普查员进行逐个查点和填报。全市共组织动员了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和各级普查机构的工作人员近2万人,填报普查表近203万张。调查了158个乡级行政单位,其中乡20个,镇118个;3835个村级组织,其中行政村3822个;118.21万个住户,其中在农村居住1年以上的家庭户115.90万个。通过普查,掌握了我市有关农业、农村、农民的基本情况。
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在国务院农普办统一组织下,对数据质量进行了抽查和评估:一是采用分层两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市抽选了1000多个住户进行再次访问,并与普查登记结果进行比较核实;二是随机从每个区县抽选了200个普查小区的基础数据,对普查表的抄录、填报、识别等方面的差错进行全面检查。综合抽查结果显示,全市农业普查数据质量达到设计标准。
根据《全国农业普查条例》的有关规定,市农普办、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现将普查的主要数据以公报形式向社会公布。
农业基本状况和生产条件 全市农业生产经营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基本状况和生产条件主要普查数据如下:
一、农业生产经营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
2006年末,全市共有农业生产经营户81.4万户,比1996年第一次农业普查时增长14.1%。在农业生产经营户中,以农业收入为主的户占41.4%,比10年前降低27.0个百分点。全市共有农业生产经营单位939个。
二、农业从业人员
2006年末,全市农业从业人员92.5万人,其中,男性占42.3%,女性占57.7%。按年龄分,20岁以下占2.9%,21—30岁占10.8%,31—40岁占22.7%,41—50岁占28.6%,51岁以上占35.0%;按文化程度分,文盲占4.6 %,小学占37.5 %,初中占52.7%,高中占5.1%,大专及以上占0.1%。
三、农业技术人员
2006年末,全市共有农业技术人员2.66万人,其中,在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中从业的0.31万人。按职称分,高、中、初级农业技术人员分别为万人0.08、0.27万人和2.31万人。
四、农业机械及使用情况
2006年末,全市大中型拖拉机0.57万台,比1996年末下降30.2%;小型拖拉机5.40万台,增长22.7%;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0.51万套,下降33.8%;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2.66万套,增长17.2%;联合收割机0.22万台,增长83.3%。2006年,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90.6%,比1996年提高6.1个百分点;机电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69.2%,比1996年降低5.2个百分点;喷灌面积和滴灌渗灌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0.4%;机播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78.1%,比1996年提高了50.1个百分点;机收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25.8%,比1996年提高了9.8个百分点。
五、设施农业
2006年末,全市温室面积1.38千公顷,大棚面积4.32千公顷,中小棚面积1.49千公顷。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社会服务
全市138个乡镇和3822个行政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社会服务主要普查数据如下:
一、交通
2006年末,在乡镇地域范围内有火车站的乡镇占全部乡镇的15.9%,有码头的占1.4%,有二级以上公路通过的占76.8%。乡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在一小时车程内的占99.3%,距一级公路或高速公路出入口在50公里之内的占98.6%。
2006年末,99.1%的村通公路,27.6%的村地域内有车站或码头。69.0%的村进村公路路面以柏油路面为主,32.0%的村村内主要道路路面以柏油路面为主。
二、电力、通讯
2006年末,99.3%的乡镇已经完成农村电网改造,100%的村通电,99.9%的村通电话,74.6%的乡镇有邮电所。
三、文化教育
2006年末,15.2%的乡镇有职业技术学校,18.1%的乡镇有公园,44.9%的乡镇有广播、电视站。
94.6%的村在3公里范围内有小学,90.6%的村在5公里范围内有中学,99.8%的村能接收电视节目,54.3%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30.1%的村有幼儿园、托儿所,16.3%的村有体育健身场所,13.9%的村有图书室、文化站,22.5%的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
四、环境卫生
在本次普查的118个镇中,65.3%的镇实施集中供水,17.8%的镇生活污水经过集中处理,29.7%的镇有垃圾处理站。
36.0%的村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36.1%的村实施垃圾集中处理,6.4%的村有沼气池,81.5%的村完成改厕。
五、医疗和社会福利机构
2006年末,100%的乡镇有医院、卫生院,87.7%的乡镇有敬老院。68.6%的村距离医院、卫生院在3公里以内,64.6%的村有卫生室,77.5%的村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医生,8.2%的村有行医资格证书的接生员。
六、市场建设
2006年末,78.3%的乡镇有综合市场,16.7%的乡镇有专业市场,10.1%的乡镇有农产品专业市场,7.2%的乡镇有年交易额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专业市场,96.4%的乡镇有储蓄所。50.1%的村有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49.2%的村在村内可以买到化肥,3.8%的村在村内可以买到彩电。
农村居民生活条件
115.90万农村常住户居民生活条件主要普查数据如下:
一、住宅
2006年末,农村居民平均每户拥有住宅面积104.2平方米。99.2%的住户拥有自己的住宅,其中,拥有1处住宅的102.47万户,占88.4%;拥有2处住宅的11.78万户,占10.2%;拥有3处以上住宅的0.69万户,占0.6%。
住宅类型主要为平房。居住平房的108.19万户,占93.4%;居住楼房的7.46万户,占6.4%;居住其他类型住房的0.25万户,占0.2%。
住宅结构主要为砖木和砖混结构。住宅为砖木结构的70.77万户,占61.1%;砖混结构的40.60万户,占35.0%;钢筋混凝土结构的2.83万户,占2.4%;土坯及其他结构的1.70万户,占1.5%。
二、饮用水
有98.33万个住户使用入户管道水,占84.8%。28.75万户的饮用水经过净化处理,占24.8%;83.11万户的饮用水为深井水,占71.7%;3.36万户的饮用水为浅井水,占2.9%;0.67万户的饮用水来源于其他水源,占0.6%。有1.80万个住户获取饮用水存在困难,占1.6%。
三、炊事能源 农村住户炊事能源主要使用煤气或天然气的54.57万户,占47.0%;主要使用柴草的48.89万户,占42.2%;主要使用煤的11.61万户,占10.0%;主要使用沼气的0.42万户,占0.4%;主要使用电的0.22万户,占0.2%;使用其他能源的0.19万户,占0.2%。
四、卫生设施
使用水冲式厕所的48.16万户,占41.5%;使用旱厕的24.32万户,占21.0%;使用简易厕所或无厕所的43.43万户,占37.5%。
五、耐用消费品
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108.0台、固定电话68.7部、手机91.4部、电脑3.7台、摩托车34.4辆、生活用汽车10.9辆。农村劳动力资源与就业
农村劳动力资源与就业情况主要普查数据如下: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与结构
2006年末,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283.2万人。其中,男劳动力147.6万人,占52.1%;女劳动力135.6万人,占47.9%。
农村劳动力资源中,20岁及以下36.1万人,占12.8%;21—30岁52.4万人,占18.5%;31—40岁69.1万人,占24.4%;41—50岁66.9万人,占23.6%;50岁以上58.7万人,占20.7%。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7.3万人,占2.6%;小学文化程度70.6万人,占24.9%;初中文化程度169.3万人,占59.8%;高中文化程度31.9万人,占11.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4.1万人,占1.4%。
农村从业人员238.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84.2%。其中,在第一产业就业的占38.0%;在第二产业就业的占34.5%;在第三产业就业的占27.5%。
二、农村劳动力流动
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22.0万人。其中,男劳动力16.4万人,占74.4%;女劳动力5.6万人,占25.6%。
外出从业劳动力中,20岁及以下占12.7%;21—30岁占27.9%;31—40岁占27.0%;41—50岁占21.1%;50岁以上占11.3%。
外出从业劳动力中,文盲占0.6%;小学文化程度占15.8%;初中文化程度占70.4%;高中文化程度占11.4%;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8%。
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在乡外区县内从业的劳动力占63.7%,在区县外市内从业的劳动力占24.5%,去市外从业的劳动力占11.8%。
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在第一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3.7%;在第二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53.2%;在第三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43.1%。
注:
1.乡级行政单位:作为天津市第二次农业普查登记对象的乡级行政单位包括乡、镇和具有行政职能的乡级农场。普查公报中,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社会服务的资料范围是138个乡镇,其中乡20个,镇118个。2.村级组织:作为天津市第二次农业普查登记对象的村级组织包括村民委员会、有集体所有制农业用地或农业户籍人口的居民委员会所辖地域、具有村民委员会职能的农场。普查公报中,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社会服务的资料范围是3822个村民委员会。
3.住户:作为天津市第二次农业普查登记对象的住户包括农村住户、城镇农业生产经营户。农村住户包括集体户和家庭户。普查公报中,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资料范围是在农村居住一年以上的家庭户。
4.农业生产经营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是指在农业用地和单独的设施中经营农作物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以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并达到以下标准之一的住户和单位:
① 年末经营耕地、园地、养殖水面面积在0.1亩及以上;
② 年末经营林地、牧草地面积在1亩以上;
③ 年末饲养牛、马、猪、羊等大中型牲畜1头及以上;
④ 年末饲养兔等小动物以及家禽共计20只及以上;
⑤ 2006年全年出售和自产自用的农产品收入超过500元以上;
⑥ 对本户或本单位以外提供农林牧渔服务的经营性收入在500元以上,或者行政事业性农林牧渔服务业单位的服务事业费支出在500元以上。
普查公报中,农业生产基本状况和生产条件的资料范围是我市范围内全部的农业生产经营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既包括农村地域也包括城镇地域内的农业生产经营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5.农业从业人员:是指在2006年从业人员中,以农业为主要行业的从业人员。包括我市范围内全部农村住户、城镇农业生产经营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中的农业从业人员。
6.农业技术人员:指2006年末,农业从业人员中受过各种专业技术培训或掌握某项专门技能并具有各种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且必须有上级主管部门颁发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档次。专业技术人员的等级以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上登记的为准。
7.农业机械:主要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大中小型拖拉机及其配套农具和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其具体解释是:
大中型拖拉机指发动机额定功率在14.7千瓦(含14.7千瓦即2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有链轨式和轮式两种。
小型拖拉机指发动机额定功率在2.2千瓦(含2.2千瓦)以上,小于14.7千瓦的拖拉机,包括小四轮与手扶式。
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指与大中型拖拉机配套使用的牵引和悬挂的田间移动作业机具,例如机引犁、机引耙、机引播种机、旋耕机等农具。不包括旧式农具与半机械化农具改为拖拉机牵引和悬挂的农具。
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指与小型拖拉机配套使用的牵引和悬挂的田间移动作业机具。不包括旧式农具与半机械化农具改为拖拉机牵引和悬挂的农具。
联合收割机指在收获过程中同时可以完成几项作业(如收割和脱粒等)的收割机械,如谷物联合收割机、棉花联合收获机(摘棉机)。有牵引式和自走式两种。8.村:指村民委员会所辖地域和有集体所有制农业用地或有农业户籍的居民委员会所辖地域。
9.通公路的村:指有公路从外部通达到的村。公路是指能通行汽车、拖拉机的道路。
10.村到最近的车站、码头的距离:指本村村委会驻地到最近车站或码头的距离。有定时经过或经常经过的客运车、并能招手上车的地点也视为车站。
11.通电的村:指能用电进行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的村。
12.通电话的村:指能用固定电话或手机与外界联系的村。
13.实施集中供水的镇:指本乡镇镇区内,通过管道系统对镇区居民进行集中供水。集中供水的水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自来水或者饮用水的标准。不符合国家自来水或饮用水标准,或者水质未经过国家有关部门检验认定为合格的,虽然其形式为集中供水,也不算集中供水。
14.生活污水经过集中处理的镇:指镇区居民的生活污水纳入污水收集管网并通过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15.有垃圾处理站的镇:指镇区内有对垃圾进行集中、转运或者各种无毒化处理的垃圾清理场所。不包括只存放垃圾,但不进行任何处理的垃圾堆放场所。
16.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的村:指年底本村村委会驻地的住户生活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消毒等处理。来自自来水厂的饮用水视为经过集中净化处理。
17.实施垃圾集中处理的村:指本村地域内有垃圾处理设施进行垃圾集中处理,或者虽然没有垃圾处理设施,但是对垃圾实行统一集中清运。18.完成改厕的村:指本村地域内,基本消灭了露天粪缸、粪坑、旱厕、简易厕所,大多数或全部居民使用带有化粪池、沼气池或三隔池厕所,部分居民使用公共厕所或其他村里指定的定点场所作为倾倒粪便的场所。
19.卫生室:指在本村地域内,经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许可,由村集体或个人举办的卫生机构。卫生室有固定场所,从事医疗活动,承担管理职能。不包括专科的牙医室,以及主要从事药品销售活动的单位。
20.住宅:一般指上有顶、周围有墙,能防风避雨,供人居住的房屋。按照各地生活习惯,可供居住的窑洞、竹楼、蒙古包、帐篷、毡房、船屋等也包括在内。
21.住宅面积:指住户所拥有的全部住宅的建筑面积,包括自住、租出和空置的住房建筑面积。
22.获取饮用水困难:主要指到取水点的水平距离大于1公里或垂直高差超过100米、正常年份连续缺水70天以上,或单次取水时间超过半小时。也包括村干部或农户反映的水质混浊、水质超标等现象。
23.炊事用能源:指住户在家庭炊事中使用的主要能源。
24.水冲式厕所:指有上、下水冲管道设备的厕所。与沼气池相联的、或在农村推广的三隔化粪池式的厕所,由于卫生性能好,也算水冲式厕所。
25.劳动力资源:指2006年末农村常住人口中16周岁及以上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26.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指2006年农村户籍人口中16周岁及以上从业人员到户籍所在地乡镇行政管辖区域以外从过业的人口。(完)天津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从2006年开始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期,是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将会对我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从天津实际出发,编制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对促进我市农业和农村的更快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障全市经济社会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十五”期间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郊区广大干部群众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大胆实践,坚持沿海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方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郊区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不断提高郊区经济实力和农民生活水平,“十五”时期是郊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
(一)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2005年郊区生产总值1055.6亿元,比“九五”末增长1.2倍,年均递增16.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580美元,比“九五”末增长1.2倍,年均递增16.9%;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28.8%。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2005年达到10.4:51:38.6,非农产业比重达到89.6%;非农就业率达到56.5%,比“九五”末提高7.5个百分点。区县财政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区县财政收入224.8亿元,比“九五”末增长3.2倍,年均递增33.4%,三个区县财政收入超过30亿元。区县级财政收入95亿元,比“九五”末增长2.2倍,年均递增26%。
(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成效显著,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
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2005年,粮食总产137.5万吨,比“九五”末增加13.4万吨;蔬菜542.7万吨,增加12.1万吨;水果27.8万吨,与“九五”末基本持平;肉类57.8万吨,增加28.3万吨;蛋类23.5万吨,减少2.1万吨;牛奶63.4万吨,增加46.9万吨;水产品33.8万吨,增加9.6万吨。农业增加值109.9亿元,比“九五”末增加36.4亿元,年均递增5.9%。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体系初步建立。市级、区县和产区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初步形成,主要农产品实现依标生产。无公害蔬菜面积达到86万亩,占蔬菜总面积的44.2%;无公害奶牛存栏达到13万头,占奶牛存栏数的76%;无公害水产品养殖面积达到29.4万亩,占养殖面积的50%。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13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0家;进入产业化体系的农户占总农户比重达到70%,比“九五”末提高40个百分点。农业装备水平明显提高。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90万亩,比“九五”末提高44 %。百亩耕地拥有机械动力达到97.04千瓦,比“九五”末提高19%。园区化、设施化建设取得进展。建成了以津南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和宁河原种猪场为龙头的一批高水平种养业园区;种植业设施化园区达到42万亩;奶牛、生猪、肉鸡、蛋鸡进入园区的比例分别达到82%、51%、81%和30%。
(三)郊区工业化步伐加快,整体水平提升
郊区工业化步伐加快。2005年郊区工业实现增加值357.8亿元,比“九五”末增长1.3倍,年均递增18%;占郊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4%。载体功能增强。区县经济开发区开发面积达到37平方公里,比“九五”末扩大12平方公里,基础设施累计投入7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19.41亿美元,比“九五”期间增加6.58 亿美元,增长51.3%;区县经济开发区实现增加值176亿元、税金33亿元、外贸出口23亿美元,分别占郊区总额的11.8%、21%和50%。工业园区增加值和工业总产值分别达到85亿元和420亿元,分别占郊区规模以上工业的23.5 %和22.5%。技术改造成效明显。“十五”期间,郊区工业技术改造投资累计达205亿元,比“九五”增长2倍。一批规模企业组建了自己的研发中心。郊区工业中有中国名牌产品3个,市级名牌产品73个,分别占全市工业名牌产品的21.4%和34.9%。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成效显著。基本完成了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郊区集体工业企业占郊区工业企业总数的比重,由“九五”末的16%下降到8.6%;民营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民营工业企业由“九五”末的1.79万家增加到2005年的2.74万家,从业人员由21.8万人增加到45.45万人,资产总额由106.31亿元增加到515.86亿元,利税总额由28.97亿元增加到95.83亿元,分别增长53.1%、108.5%、385.2%和230.8%,年均递增8.9%、15.8%、37.2%和27%。
(四)城镇建设取得突破,农村城市化水平提高
农村城市化步伐加快。乡镇总数由221个减少到140个,建制镇占乡镇比重达到了86.4%,每个乡镇平均人口由调整前的2万人增加到3.06万人,平均乡镇区域面积由47.6平方公里增加到77.8平方公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步伐加快,累计向城镇转移农村人口93万人,郊区城市化率达到46.5%,比“九五”末提高16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累计完成城镇建设投资425亿元,比“九五”期间增加304亿元。新建和改造了一批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基础设施。完成公共建筑136万多平方米,扩建、修缮中小学120多所,建设了一批医院、广场、公园,公共设施的功能日臻完善。2005年,农村居民住房成套率达到35.4%,城镇燃气普及率、集中供热率分别达到85%和50%,分别比“九五”末提高19.4和47个百分点。新修、拓宽道路1600万平方米,改造提升了郊区道路标准,基本形成了以高速路、快速路、高等级公路为骨架的郊区现代化道路网络。城镇载体功能进一步增强。累计投资145.5亿元,新建住宅楼1712万平方米。农村城市化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407.3亿元,比“九五”末增长1.3倍。
(五)招商引资持续增长,对外开放水平提高
招商引资保持较快增长。2005年,实际利用外资9.5亿美元,比“九五”末增长2倍;实际利用内资328亿元,比“九五”末增长9倍。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各区县均成立了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创造了低费高效的行政管理服务环境和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引资质量进一步提高。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32家落户我市郊区,投资总额突破10亿美元。外贸出口保持强劲增势。2005年外贸直接出口额达到58.7亿美元,比“九五”末增长4.8倍。出口超千万美元骨干企业达到21个。
(六)科教兴农力度加大,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农业科研取得新进展。在动植物新品种选育、作物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动物营养与饲料技术及疫病防治技术、农业产后技术等领域共取得农业科技成果500余项,在黄瓜育种、农产品保鲜和动物胚胎克隆技术等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科技推广取得丰硕成果。实施各类重点技术转化推广项目100多个,建立了500多个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农业科技进步率达到55%,比“九五”末提高2个百分点。农民培训力度加大。实施了农村劳动力“351”培训工程,已培训43.4万人,结业并发证20.6万人。科技合作取得重大进展。开展了与日本东京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的科技合作,形成了“三院两校”合作新格局。农村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基本建成了以“三级平台、四级网络”为架构的农业和农村信息体系,实现了“村村通”。
(七)环境建设全面推进,农村面貌明显改观
水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实施了城市防洪、节水、水系沟通、外环河治理等工程,开展了以提高存蓄、排水能力为目的的重点农村河道的治理,农村水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实施了“625”工程、外环线外侧绿化、京津风沙源治理、沿海防护林体系、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大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郊区林木覆盖率达到17%,比“九五”末提高1.8个百分点。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取得实效。实施了农村改厕、坑塘整治和垃圾处理三件实事,建设了一批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农村改厕累计完成45万座,占总农户的38%;完成了惠及265万人的农村饮水解困工程。
(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施了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布局调整,建成12所示范性高中和一批规范化学校;高水平普及了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农村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0%。以区县医院、防病站、妇幼保健院为龙头,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预防保健网络逐步完善;为全市320万农民免费进行了体检,建立了健康档案;实施了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设备配置和人员培训三项建设工程。建设了一批图书馆、文化站和体育健身场所,推进全民健身计划,举办了农民运动会等一批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开始启动。全面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8个区县开展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占试点区县农业人口总数的55.7%。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跨越了5000、6000、7000元三个台阶,达到7202元,比“九五”末增加2832元,年均递增10.5%。农民人均消费支出3590元,比“九五”末增加1197元,年均递增8.5%。恩格尔系数降到38.3%,比“九五”末降低4.3个百分点。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百户拥有移动电话89部、空调42台、彩电116台、家用电脑11台、生活用汽车6辆,分别比“九五”末增加79部、27台、18台、11台、4辆。
“十五”期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今后农村的更快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农村经济发展还处于能源消耗型和资源依赖型的发展阶段。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主要表现在能源消耗大,资源利用率低,原材料成本高,散、低的问题普遍存在,导致产品竞争能力不强,缺乏关键技术、驰名品牌。二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尚需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老化严重;农业装备水平较低,缺少大型关键机具;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沙化盐碱、污染等不同程度存在。三是农村经济运行中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有待于进一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仍然突出,农村社会保障问题亟待解决,企业改革还需要完善,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还比较滞后,金融体制还不适应发展需要,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依然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社会事业投入不足,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发展步伐与经济发展不协调。村容村貌和环境整治任务艰巨。五是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和农民生活保障 制度需进一步完善。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没有完全扭转;农民生活的各项保障制度还不完善,农民利益的保护机制还不健全。
二、“十一五”期间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紧紧抓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围绕全市“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实现,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为契机,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工业化富裕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实现郊区现代化。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应当把握以下几条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三化一提高”的方向,推动农业向农场和大户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坚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保郊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贯彻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农村和谐社会。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紧紧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历史机遇,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不断扩大招商引资领域和规模,拓展国际合作空间。不断破除经济社会发展中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提高郊区经济发展的整体竞争力。
坚持科技创新。遵循“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引进培育科技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壮大科技产业,提升郊区各业整体科技水平。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郊区经济规模与实力大幅度提高,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比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农村面貌与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再上新水平。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郊区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初步建成文明、繁荣、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主要指标
(1)郊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5%;(2)区县财政收入年均递增20%;
(3)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0.4%;
(4)郊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20%;
(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比“十五”末提高5个百分点;
(6)农村劳动力非农从业率达到70%,比“十五”末提高13.5个百分点;
(7)郊区城市化率达到60%,比“十五”末提高13.5个百分点;
(8)农村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比“十五”末增加1年;
(9)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5%;
(10)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70%;
(11)建成100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文明生态村达到村庄总数的60%;
(1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4%以下;
(13)林木覆盖率达到21%,比“十五”末提高4个百分点;
(14)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16%。
三、发展重点与布局
(一)现代农业
1.发展目标
坚持沿海都市型农业方向,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滨海新区现代农业产业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1)农业产业结构水平显著提高。按照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稳定总量,提高质量和效益。粮食产量130万吨,蔬菜产量 600 万吨,肉类产量 91 万吨,蛋类产量 27 万吨,牛奶产量70万吨,水产品产量 39万吨。养殖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65%以上。农业服务业成为拉动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2)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围绕优势产业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300个以上,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2个,进入产业化体系农户达到80%以上。
(3)农业园区化水平显著提高。设施化种植园区达到300个,面积50万亩以上;养殖园区数量达到2500个,设施化程度90%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0个以上。
(4)农业标准化水平显著提高。形成完备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和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立起完善的标准化生产记录和追溯制度,80%的重点农产品实现依标生产,农产品生产基本实现无公害化。
(5)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强化优势学科原始创新能力,在蔬菜、杂交粳稻、原种猪和农产品保鲜等领域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加大科技推广转化力度,科技成果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2.发展重点
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要求,重点发展有市场、有特色、有潜力的6大优势产业。
(1)源头农业。重点发展蔬菜、生猪、奶牛和水产四大种苗产业。
蔬菜育种:建成以科润集团为龙头的蔬菜良种繁育营销体系,年繁育蔬菜良种达到180万公斤。
生猪良种:建成以宁河原种猪场为龙头的良种猪繁育基地,原种猪和二元杂交母猪供种能力由2005年的25万头增加到2010年的30万头。
奶牛良种:建成以市奶牛发展中心为主的奶牛良种基地,年供优质种牛细管精液由2005年的160万支达到2010年的260万支,同时推广胚胎移植技术。
水产良种:发展壮大以市水产研究所、宁河换新两个国家级水产原种场和西青小南河淡水繁育场等6个市级水产良种场为龙头的水产良种繁育体系,年繁育水产种苗由2005年的70亿尾增加到2010年的100亿尾。
(2)鲜活农业。重点发展蔬菜、水产品、瓜果、食用菌等适于鲜销的品种。
蔬菜: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产量由2005年的500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800万吨。
瓜果:积极发展优质、鲜食瓜果,产量由2005年的80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100万吨。
水产品:大力发展海淡水珍品养殖,产量由2005年的33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39万吨,出口鲜活水产品的比重占总产量的10%以上。
食用菌:积极扩大食用菌种植面积,设施面积2010年达到1万亩。
(3)海洋农业。按照开发、利用、保护并重的原则,大力发展海洋农业。
海水养殖:面积由2005年的7万亩增加到2010年的8万亩,产量由1.06万吨增加到1.5万吨;其中工厂化养殖面积由23万平方米增加到67万平方米,成为北方最大的工厂化养殖园区。
远洋渔业:远洋捕捞船只由2005年的24艘增加到2010年的40艘,远洋捕捞能力由2005年的1.5万吨增加2010年的3万吨。
(4)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畜产品、水产品、奶产品、果品等高附加值的食品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畜产品加工:大力发展冷却肉和深加工的熟肉制品,深度开发畜禽副产品,加工增值率由2005年的30%提高到2010年的100%以上。
水产品加工:发展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加工增值率由2005年的30%提高到2010年的80%以上。
奶产品加工:重点发展超高温灭菌奶、酸奶、配方奶和乳饮料等液态奶生产,加工增值率由2005年的100%提高到2010年的150%。
果品加工:大力发展以中、高档葡萄酒和果汁为主的果品加工业,加工增值率由2005年的90%提高到2010年的200%以上。
(5)高新技术农业。重点从农业生物技术、育种育苗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保鲜技术四大领域,推进农业高新技术开发与应用。培育发展科润、瑞普、百奥、新星等一批标志性企业,10个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创建50个名牌产品。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产值由2005年的4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0亿元。
农业生物技术:重点推进转基因、微生物利用、生物农药、动物疫苗等生物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产值由2005年的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0亿元。
育种育苗技术:重点推进植物脱毒快繁、动物胚胎移植、生物技术育种等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产值由2005年的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0亿元。
设施农业技术:重点推进智能化管理、生物防治、无土栽培等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产值由2005年的2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60亿元。
加工保鲜技术:重点推进超临界萃取、膜技术、保鲜材料、发酵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产值由2005年的2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50亿元。
(6)休闲观光农业。以山地、海洋、森林、河流、湖泊、牧场、农场和现代农业园等资源为基础,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和风情为吸引物,大力发展以生态观光、动植物观赏、农业劳作、生活体验、农业科普等为主要载体的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基地。重点发展以垂钓、当一日渔民、当一日农民为主的休闲渔业、休闲农业。
3.产业布局
(1)种植业。近郊发展以设施化为主的特种种植业和生态农业,大宗种植业基地向远郊转移。到2010年,形成“五个一”的种植业布局,即110万亩无公害蔬菜、100万亩瓜果、165万亩经济作物、125万亩优质粮、100万亩饲料(含饲用玉米)。耕地总面积不少于600万亩。
(2)畜牧业。减少畜牧业对环境的影响,划定禁止养殖区(外环线以内)、限制养殖区(环城四区、滨海三区)和发展区。在发展区形成区域化布局明显的七大畜牧产业带,带内主要畜产品产量占全市总产量的比重达到80%以上。七大畜牧产业带是:蓟县、宝坻、武清、宁河的生猪产业带,蓟县、宝坻、武清、北辰的蛋鸡产业带,蓟县、宝坻、武清的肉牛产业带,蓟县、宝坻、武清、静海、大港的肉羊产业带,蓟县、武清、津南、静海、西青的肉鸡、肉鸭产业带,农垦、武清、宁河、北辰、静海的奶牛产业带,东丽、西青、北辰的特种畜禽产业带。
(3)渔业。重点发展中国对虾等六大优势产品,产值由2005年的1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8亿元。六大优势产品及布局是:汉沽、塘沽的中国对虾、牙鲆,汉沽、塘沽、大港的红鳍东方鲀、浅海贝类,北辰、津南、宁河、东丽的南美白对虾,蓟县、宝坻、武清、西青的彭泽鲫。
(二)郊区工业
1.发展目标
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深化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依靠技术求发展,用技术跨越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开创新型工业发展道路;坚持以工业化富裕农民的思路,基本实现郊区工业化。到2010年,郊区工业实现增加值720亿元,比2005年增加362.2亿元;完成总产值4230亿元,比2005年增加2115.14亿元;销售收入4000亿元,增加2003.27亿元;出口交货值730亿元,增加366.94亿元;上述指标全部比“十五”末翻一番。郊区工业就业人数100万人,年均增加4万人。
2.优势产业及布局
围绕12个优势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发挥技术改造的推动作用,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和产业升级步伐。抓住滨海新区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和国内制造业由南向北转移的时机,建设一批规模较大、特色优势明显的制造业基地。优势产业产值由2005年的981.8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770亿元,增加1788.15亿元,增长1.8倍,年均递增23%;占郊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46.43%提高到65.48%。
(1)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及配件、新型建材等新兴产业,到2010年四大新兴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30亿元,占郊区工业的比重达到19.62%。
电子信息:作为我市郊区工业的新兴产业,要重点在环城四区和武清区加大这一产业的项目引进和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各类电子元器件、家用电器及零部件、硅片、芯片、光碟、显像管等产品,到2010年,产值达到350亿元,比2005年增加216.42亿元,年均增长21.25%以上。
生物医药:重点在西青区、北辰区发展化学原料药、西药胶囊剂、颗粒剂、片剂、输液产品、生物制品、中药制剂和加工等产品,到2010年,产值达到150亿元,比2005年增加102亿元,年均增长25.6%。
汽车及配件:重点在西青区、东丽区、北辰区、武清区、大港区发展各种汽车配件、汽车空调器、特种挂车、特种汽车、各类环卫专用车辆等,到2010年,产值达到220亿元,比2005年增加132.51亿元,年均增长20.25%。集中建成西青区中北工业园南园、东丽经济开发区、北辰区汽车配件密集区3大基地。
新型建材:今后五年,要紧紧抓住北京筹办奥运会和上海筹办世博会的机遇,重点在蓟县、宝坻大力发展各类新型轻质骨料、陶粒砌块、紫砂页岩砌块、各类轻体材料隔墙板、玻璃钢及塑钢型材、钢制网架等,到2010年,产值达到110亿元,比2005年增加85.42亿元,年均增长35%。集中建成蓟县洇溜和宝坻区林亭口两大基地。
(2)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改造郊区工业的农产品加工、冶金制品、环保产品、自行车及配件、服装、地毯、电线电缆等八大传统优势产业。通过技术进步,解决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改造提升工艺装备水平,将高科技渗透到传统产业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从根本上增强传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到2010年八大传统优势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940亿元,占郊区工业的比重达到45.9%。
3.载体建设
(1)市级经济开发区。强化市级经济开发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到2010年,12个经济开发区的土地批租面积由“十五”末的37平方公里达到71平方公里;生产总值527亿元,税金103亿元,出口额76亿美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2倍、2.1倍和2.3倍;累计到位外资额44亿美元、内资额361亿元,分别比“十五”增长1.2倍和1.1倍;从业人员44万人,比2005年增加16万人。
(2)工业园区和经济功能区。按照相对集中、集约发展、节约用地的原则,明确各工业聚集区的产业定位,突出特色和专业园区的建设。盘活土地存量,整合现有资源,形成与滨海新区现代化工业、中心城区都市型工业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具有郊区工业特点的布局。大力推进郊区工业的战略集中,通过优化整合,高标准建设拟保留的11个郊区工业园区,完成已征土地(54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郊区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要达到“九通一平”,土地投资强度、土地利用率符合国家要求,达到市级开发区标准。加大郊区经济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全市76家功能区,到2010年基本达到“七通一平”,其中,扶持30个经济功能区,有关指标达到市级开发区的标准。到2010年郊区工业园区、经济功能区累计利用外资30亿美元、内资500亿元,分别比“十五”增长2.3倍和3倍。
4.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提高郊区工业的科技含量和自主知识产权在技术、产品、品牌等方面的占有率,扩大名牌产品的市场份额,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把培养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郊区工业的主要推动力。科技进步对郊区工业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新产品产值率不低于35%。技术改造总投入到500亿元以上,骨干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重达到10%以上,夯实自主创新能力基础,创建10个全国名牌产品和130个市级名牌产品。
(三)郊区服务业
1.发展目标
大力发展商贸、现代物流、房地产、旅游观光等现代服务业,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实现郊区服务业的全面提升和快速发展。到2010年,郊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873亿元,比2005年增加465.7亿元,年均递增16%;从业人员70万人,比2005年增加18万人。
2.发展重点
(1)商贸业。重点抓好商品集散中心和规模大、特色强的市场建设,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大型批发市场;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批发配送等新型业态;积极推进以“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进乡村、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进乡镇、农副产品进超市”为主要内容的“三进工程”。到2010年,实现增加值310亿元,比2005年增加157亿元,年均递增15%。
(2)现代物流业。按照建设天津国际物流体系的总要求,抓住建设基地、壮大主体、完善体系三个重点环节,做大做强郊区物流业。到2010年,实现增加值210亿元,比2005年增加105亿元,年均递增15%。
(3)房地产业。按照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要求,发挥郊区环境优势,因地制宜的培育壮大郊区房地产业。到2010年,实现增加值80亿元,比2005年增加40亿元,年均递增15%。
(4)旅游观光业。以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基础,打造一批主题不同、各具特色的旅游区。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完善功能,扩大规模,实现郊区旅游业的突破性发展。到2010年,实现增加值40亿元,比2005年增加20亿元,年均递增15%。
(5)中介服务业。积极发展信息咨询、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智力型中介咨询服务组织,扩大现代服务业的经济总量。
3.产业布局
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打造郊区现代物流集聚区和旅游集聚区。
(1)现代物流集聚区。完善和提升大毕庄振东物流、东大物流等物流基地,打造东丽物流集聚区;汇集南方物流、恒通达物流等物流企业,打造西青现代物流园区;新建或扩建木材城、石材城、陶瓷城等装饰市场,打造塘沽珠海国际物流园区;融仓储、配送等功能为一体,打造宝坻天宝物流园区;集钢材储运、加工、集散等功能为一体,打造静海大邱庄、北辰宝钢储菱两个钢材物流基地。
(2)加快旅游集聚区建设。依托蓟县盘山、黄崖关、九山顶、八仙山、九龙山等自然风景区开发建设,打造绿色休闲旅游集聚区;依托西青石家大院、明清街、运河风光、药王庙等观光景点建设,打造民俗风情旅游集聚区;依托宝坻珠江温泉城和静海团泊水库开发建设,打造集旅游、娱乐、会展为一体的综合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依托汉沽渔港和北塘渔人码头建设,打造滨海旅游娱乐集聚区;依托七里海湿地保护和开发,打造生态旅游集聚区。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发展目标 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重复使用率和再生率为目的,突出节水、节能、节材、节地内容,推进农业产业内部循环,发展节约型农业;推进企业内部循环,发展节约型企业;推进产业园区内部循环,发展节约型园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发展生态村、生态乡镇、生态区县,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2.发展重点
(1)资源节约
科学利用和保护土地。坚持“十分珍惜和利用每一寸土地”的基本国策,在农村城市化、郊区工业化进程中注重节约用地,充分利用农村的每一寸土地。一是科学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在节约用地上的源头指导作用。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指导村镇建设的各个层次的规划,在规划中突出体现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思想,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和节约程度。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和管理,防止违反规划建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的发生,杜绝违反规划的违章建设,严把土地审批闸门,杜绝城乡建设滥占乱用耕地现象。二是加强对农民建房的引导与管理。以文明生态村建设为切入点,推进旧村的改造,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建房,立足于宜居环境,合理确定住宅建筑的密度和容积率;合理规划布局居住小区和公共设施,积极稳步推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建设;提高村镇建设用地的使用率,节约使用土地。三是实施迁村并点,将分散的农村居民点逐步集中。整理农村建设用地,逐步将农村建设用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耕地、生态用地等,减少城市发展对农用土地、生态用地的占用,推动农村城市化,集约使用土地资源,切实保护耕地。
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覆盖、合理轮作、保护性耕作等工程改造措施,不断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解决耕地质量退化的问题,提高土壤产出能力。到2010年,建设生物、微生物肥料应用示范基地6个,农业生产统测统配示范基地2个,盐碱土壤开发增效示范基地2个,秸秆肥料加工厂2个,年产优质秸秆肥料10万吨以上。使30%以上的耕地土壤基础地力提高一个等级。
充分合理利用水资源。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大力推广防渗明渠、喷灌、滴灌、小畦灌溉、激光平地、行走式节水技术等节水新技术、新工艺,使有限的水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通过技术培训、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和活动,向广大农民传授节水灌溉技术,改变传统的粗放灌溉方式。
加快实施以节水改造为中心的灌区配套建设。重点抓好宝坻、武清、宁河、静海4个重点区县的节水增效设施建设,对里自沽、团泊洼2个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和潮南、大钟、宁河、丰台、上马台、蓟洲河等6个5万亩以上的重点中型灌区实施节水配套改造,同时规划建设一批1—5万亩的一般中型灌区和若干万亩以下的小型灌区。到2010年,全市实现节水灌溉面积440万亩,达到有效灌溉面积的80%。加大对城市再生水利用力度,充分利用东郊、北仓、张贵庄、双林、纪庄子等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和再生水厂的达标再生水,到2010年,农业利用再生水达到6.84亿立方米。
大力推广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秸秆粉碎还田、保护性耕作、膜下滴灌、施用保水抗旱剂、选用节水作物等旱作农业节水技术,最大限度地蓄住天上水、保住田间水、用好土壤水,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增强农业抗旱、减灾、避灾能力。到2010年,建成5个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县,推广旱作节水技术150万亩,旱地农田降水利用率由目前的45%提高到60%以上。
促进农业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开发。开发和推广节能农业机械,加快高耗能老式落后农业机械和渔船设备的更新换代,加强复式联合作业机具的开发推广,减少作业环节和作业次数,降低单位农产品生产能源消耗水平,促进农业装备节能。
以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强农村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重点抓好农村沼气、太阳能、秸秆制气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对畜禽养殖集中地区,实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程;对秸秆资源丰富且已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地区,实施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到2010年,农村沼气用户发展到10万户以上,太阳能利用面积5万平方米;建设大中型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程10处,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工程10处。
发展循环经济。紧密围绕郊区工业新一轮“嫁改调”,用循环经济理念调整郊区工业布局,理性建设上游产业、中游产业和下游产业衔接的生态循环系统,推进产业互补,打造郊区工业循环经济链。同时,把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作为优先领域,加快技术改造和更新;重点抓好轻工、化工、冶金等行业的节能降耗与清洁生产,加大高能耗、高水耗、重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
(2)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建设“三网四区三带多点”的森林生态体系,实现绿色空间布局上的均衡、合理配置。三网即水系林网、道路林网、农田林网;四区即沿海防护林区、水源涵养林区、沙化土地固沙林区、污灌土地用材林区;三带即海河风景林带、津西北防风阻沙林带、外环线绿化带;多点即各类自然保护区、片状林地、森林公园、风景区、村镇及企事业单位绿化等点状分布的森林绿地。建设重点:
重点生态区。根据“一轴两带三区”的城市空间布局,划定北部蓟县山地生态环境建设区、中部“七里海—大黄堡洼”湿地生态环境建设区和南部“团泊洼水库—北大港水库”湿地生态环境建设区。
敏感生态区。严格控制和保护具有重大自然价值的场所与空间。其中,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水源保护区、风景区核心景区、绿化隔离带等区域严禁各类与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对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风景区的景区、主要河流及两侧防护用地等地区内的各项建设进行严格控制。一般园地、林地、水域、草地等各类生态缓冲区,要按照有关规定适度控制,推行生态保育。
湿地保护。于桥、尔王庄、北大港水库是天津的饮用水水源地,团泊洼、七里海、大黄堡等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属于特殊生境,应加以严格保护;官港森林公园,东丽湖等湿地物种相对丰富,应重点保护,其他湿地如一般水库和河流廊道,生态功能也比较突出,也应加以保护。实施建设国家湿地公园战略,即以七里海、北大港两个湿地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建设一南一北两片生态湿地连绵带,为最终建立南北两个国家湿地公园打下坚实的基础。
海岸带保护。对河道出海口周围的环境要加以重点保护;通过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培育耐盐树种,大力造林绿化,改造盐碱地。
沙化土地和风沙天气治理。津西北及北部地区是天津市防沙治沙的重点地区,结合三北防护林工程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沿津冀、津京边界建设由蓟县、宝坻、武清、北辰、西青、静海等区县相连接的津北及津西北防风固沙大型林带,减少裸露地面,防风固沙,治理沙化土地。同时在津西南、东南方向建设生态防护体系,降低扬沙、浮沉天气日数,减轻外部污染物对天津市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
北部水源区保护。生态建设的重点是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保护好天然林资源,恢复自然植被,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对破坏的生态山林,进行生态恢复工程建设,形成功能稳定的良性循环生态系统。
河流生态建设。结合滨海新区建设,蓟运河应沿河漫滩建立植被,开辟生态林地,关闭沿河排污口,形成连接海滨与北部山区的生态廊道。海河和其它主要河流,通过建立河岸保护带、保护缓冲带和建设景观公园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把河流及沿线土地的生态恢复与景观建设结合起来,形成独具天津特色的生态景观廊道。
(五)郊区城市化
1.发展目标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繁荣城镇经济,初步形成大城市连接新城、带动中心镇、辐射新农村的城镇体系,基本实现郊区城市化。到2010年,向城镇转移农村人口110万人,非农就业率达到70%,累计新建城镇住宅楼3000万平方米,住房成套率达到85%,郊区城市化率达到60%。
2.城镇体系布局
按照国家对我市未来发展的城市定位,根据人口和城镇集聚发展的特征,在“一轴两带三区”的城市空间结构的框架内,围绕中心城和滨海新城主、副中心,构建新城—中心镇—一般镇三级城镇体系。
(1)新城:在外环线以外的9个有农业的区县,规划建设汉沽、大港、西青、海河(咸水沽)、武清、宝坻、京津新城、蓟县、静海、团泊、宁河等11个新城,力争到2010年,达到20万人口以上的中等城市规模。
(2)中心镇:集中力量规划建设30个中心镇,力争到2010年,达到5万人口以上的小城市规模。
(3)一般镇:按照基础条件和资源优势,有计划地撤并一批规模小、实力弱、人口少的一般建制镇,使建制镇数量逐步减少。
3.发展重点
(1)交通网络建设。加快中心城区、新城之间的高速路,新城、中心镇之间的快速路,中心镇、一般镇与中心村之间的高等级公路三级交通网络建设。大力推进公交运营城市化,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市行政区域、城乡一体的公共交通运营网络。实施乡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每年改造乡村公路1000公里,到2010年乡村公路全部达到四级以上标准。
(2)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新城和中心镇为核心,以一般镇和中心村为基点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农村地区供水能力建设,新建、扩建津滨、凌庄子等70座水厂,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到2010年,农村居民饮用水普遍达到国家规定的农村生活饮用水标准,自来水管网入户率达到100%。完善和延伸农村地区燃气输配系统,推进新城、中心镇、中心村的集中供暖设施建设,到2010年,农村居民住宅燃气化率达到90%以上,城镇集中供热率达到80%以上。加快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垃圾、污水处理能力,新建和改扩建汉沽、大港、宝坻等垃圾综合处理场50座、污水处理厂41座,到2010年,农村地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新城、中心镇实现雨污分流。
(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发展目标
按照党中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部署,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经过五至十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体制与机制,把我市农村建设成经济繁荣兴旺、环境整洁优美、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公共服务城乡一体、社会管理民主和谐、农民生活文明健康、精神风貌奋发向上、城乡差距明显缩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过上安居乐业的和谐生活。到2010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1000个,实现以下目标:
产业发展独具特色,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富余劳动力得到有效转移,就业充分,村级集体具备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运行、维护、管理的经济实力。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逐步建立起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农村居民普遍使用安全卫生水和新型清洁能
源,普遍实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环境优美,实现“五化”。街道、庭院整洁,杂物堆放整齐有序,生活垃圾定点存放、集中处理,改水改厕达标,达到道路硬化、街道亮化、“四旁”(村、路、渠、宅)绿化、环境净化、整体美化。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完善。电力、电话、有线电视、自来水、污水等管网配套入户,学校、幼儿园、卫生室、文化室、体育活动室和信息服务站等公共服务设施齐全。
管理科学民主,村风文明进步。村级党组织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村民委员会、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等村级组织健全,村民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生活方式健康、文明、科学,能依法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2.建设重点
(1)新村建设
合理调整村庄布局。对中心城区、塘沽城区、新城、建制镇规划城(镇)区内的城(镇)中村,按照城镇建设标准,通过对现有村庄的完善、提升和拆、改、并,撤村建居,实现城市化。依据城镇体系规划,对全市村庄布局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从实际出发推进中心城区、新城周边地区撤村并镇建社区,引导其它地区迁村并点,将分散的农村居民点集中,减少现有村庄数量,建成一批中心村和新社区。保护开发一批特色村。
综合整治农村环境。继续推进农村改厕、坑塘整治和垃圾无害化处理为重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进一步加强生产过程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基本实现农村工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农田的农药、化肥施用量降到合理水平,饲养小区和养殖场产生的粪便污物基本得到资源化利用。搞好环城、环镇、环村的绿化带建设和社区绿化美化工程,在有条件的镇村建设一批小型公园、景点和景观带,进一步提升农村环境。2006年,完成20%村庄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到2010年,完成全部村庄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选择产业基础较好、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部分村庄,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建设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到2010年,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1000个。
实施“文明生态村创建工程”。按照“建设有规划、整体净化、道路硬化、村院绿化、饮水卫生化、政治民主化、生活健康化”的文明生态村建设标准,建设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生活方式文明、环境质量优良、民主程度高的文明生态村,到2010年,创建文明生态村2200个,达到全市村庄的60%。
(2)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大力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加快城乡教育布局调整,努力办好农村示范性高中、规范化学校和符合标准的小学,集中建设一批农村示范性中职学校,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教学装备建设项目,提高办学水平。实施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工程,加强对农村教师和校长的教育培训。进一步完善城市和农村学校对口支援、城市骨干教师到农村任教等制度。高质量完成农村“普九”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完善农村成人教育三级办学网络,把“351”培训工程常态化,建立起新型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和长效培训机制。
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打破城乡卫生发展的二元结构,整合卫生资源,切实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全面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水平,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城乡卫生事业发展的高水平和均衡化。加快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推进区县级医院、预防保健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的标准化建设,在每个乡镇集中力量办好一所卫生院,完成农村114所乡镇卫生院的改扩建和设备配置。到201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助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体系,逐步消除城乡居民在医疗保障水平上的差距。
全面繁荣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建设一批标准较高的农村文化体育设施,积极推进文化体育设施进乡镇和进农村社区,形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的农村文化体系和全民健身体系,尽快改变农村文化体育设施落后的局面。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积极推进全民健身计划,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和活跃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文化品味。
(3)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积极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建立管理机构,完善基本制度和配套政策,到2010年,所有有农业的区县普遍建立起较为完善、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70%以上。认真落实和完善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政策,本着以“土地换保障”的原则,将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养老保障范围。
加快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步伐。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加大各级财政的引导和扶持力度,逐步提高合作医疗统筹资金标准;设立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对困难农民就医实施医疗救助。到2010年,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救助制度。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以低保为重点,优待抚恤、五保供养、养老助残、灾害救助、社会互助以及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帮助相结合的农村社会福利救助体系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做到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随经济的发展而提高。
(4)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以农村“文明户”、“文明村”、“文明镇”等系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引导和教育农民爱党爱国、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崇尚科学、加强修养,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的设施、载体和阵地建设,繁荣农村文化,提高农民的文化品位;广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农民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和科学文化素质;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建设,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反对封建迷信,净化社会环境,提倡邻里互助、扶贫助残,形成文明乡风。
(5)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民会议议事规则、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明确村干部的职责、村民的权利和义务,明确村级各类组织的职责、工作程序及相互关系,用制度规范村干部和村民行为。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及时拓展村务公开内容,以乡镇为单位统一规范村务公开的形式、时间和基本程序,每个村都建立村务公开监督小组,依法履行职责,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增强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使全市98%以上的村级组织建立起完善配套的工作制度、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
四、保障措施
从新起点、新阶段的实际出发,构筑扶持“三农”政策的长效机制,制定综合性的对策措施,提供制度、法规、政策、科技等各方面的保障,是实现“十一五”期间我市郊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关键。
(一)推进城乡统筹
1.努力实现“六个统筹”
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城乡统筹的方针,做到“六个统筹”:即统筹城乡规划布局,着力提高农村城市化水平;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着力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统筹城乡社会事业,着力提高农村社会发展水平;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着力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提高农村环境质量。
2.建立和完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把公共财政对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逐年提高比重。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建立城市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引导扶持资金;工业战略重组与集中专项引导资金;农村水利基本建设专项引导资金;扩大扶持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的规模等。充分发挥政府支农资金的引导作用,广泛吸引社会投资,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等各种经济成份从事新农村建设,实现投入主体的多元化。
3.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
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的重点要向农村转移,形成良好的城乡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大乡村公路改造力度,实施乡村公路改造工程,每年高标准、高质量新建、改造乡村公路1000公里,加快危险桥梁改造和枢纽桥梁的修建,规划建设中心村主要街道,形成良好的乡村交通网络;实施农村集中供排水、供气工程,改善农村居民饮用水质量和生活设施;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一批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大力改善农民生活和居住环境。进一步放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发挥财政“三农”资金投入的导向作用,采取贴息、补助等措施,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资开发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4.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落实土地出让金扶持农业发展政策,加强以农田水利建设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建设专项资金要向农村倾斜,重点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农业节水灌溉、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改造、水土保持、水生态环境治理和再生水利用等农村水利六大工程;市财政设立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农村大型水利基础设施项目贷款贴息和有关补助。继续加大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的整合力度,鼓励以区县为单位,通过规划引导、统筹安排、明确职责、项目带动等方式整合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国家投资和补助的乡村建设项目,通过招投标、资金跟踪监督和项目后评估等办法,确保管好用好资金,保证项目质量。
5.加强农业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十一五”期间,要通过农业“七大体系”建设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加大投入,构建适应我市农业发展的支撑有力、服务高效、监管规范的农业保障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重大农作物病虫害、动物疫病的监测、预测、预警和控制体系。强化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建设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系统,实现对干旱、暴雨、冰雹、霜冻等气象灾害的预测预报服务;加强人工增雨和防雹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以增加土壤墒情、农业蓄水和防雹减灾为目的人工增雨防雹作业,为我市农业抗旱、防雹、森林防火提供服务。优化农业机械装备结构,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拓展和延伸农业机械化服务领域,建立新型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到2010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50万千瓦;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经济作物、果蔬及畜禽水产养殖业等农业生产的主要作业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
(二)深化农村改革
1.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推动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流转和取得收入。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实行农地征用集体留用制度,用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二三产业,安置农民就业,留用的比例不低于30%。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新模式、新机制,允许在区、县域内实行耕地占补平衡、调剂,新城、中心镇的耕地保护指标可适当低于一般镇,或通过置换等手段将分散的建设用地指标向新城、中心镇集中。鼓励村庄建设用地的合理整理,整理过程中新增的土地面积可以按规定转为年度建设用地指标,并允许先占后补(不得超过5年)。逐步完善土地租、税、费,以及土地置换、农村宅基地管理、乡镇企业用地、集体土地流转管理和开发区用地管理等方面的政策。研究制定农民房产确权登记办法,为农民住宅进入市场流通和进行抵押创造条件。
2.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深化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中心的乡镇企业改革。在已改制企业中,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落实企业法人财产权;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进大企业的改革、改制,进行规范的股份有限公司改造,努力推出一定数量的上市公司。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多种实现形式。积极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对传统集体经济进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造,积极探索股权的有序流动,促进民间资本集聚和优化组合。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农村集体的债权债务问题,选择基础条件比较好的村进行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开。“城中村” 改革作为重点,要稳步推进。在深化乡镇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改革的过程中,要加强指导、严格审计、依法操作,切实保护集体、企业职工和农民的合法利益。
3.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培育农村金融多元化主体。鼓励城市各类银行的金融网点向农村延伸;鼓励外资银行开展农村金融业务;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农村新办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和监管办法,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尽快启动试点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加强农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以金融机构为依托,以企业和农户为主体,以信用道德建设、信用制度建设和信用资讯网络建设为主要内容,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建立科学的企业和农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健全农村信用企业和信用农户的评定制度;以农村信用工程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农村信用农户、信用村镇,力争2006年全面完成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任务,为活跃农村金融市场创造良好环境。
4.深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
进一步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积极稳妥的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税体制改革。以建设服务型、法治型乡镇政府为目标,把握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财政体制、强化公共服务和完善社会管理等重要环节,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深化乡镇机构综合配套改革。尽快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乡镇事业站所进行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的合理划分,实行分类管理,逐步推进。
5.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农业生产各领域、各环节,大力发展以农民自身发挥主导和支配作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等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体系,全面提高我市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市财政每年安排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专项资金要扩大规模,各区县政府也要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6.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经济采用联合、参股、租赁、兼并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和集体经济组织的改革、改组、改造;对具有一定规模、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民营企业在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等方面予以扶持;对合法经营的农村流动性小商小贩,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免于工商登记和收取有关税费。放宽注册资本限制,对农业科技型企业、农产品加工型企业,在名称、住所、经营范围、注册资本等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完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增加资金规模,降低担保门槛,扩大担保范围。
(三)提高开放水平
1.打好滨海牌
一是与滨海新区产业发展接轨,抓住滨海新区的产业发展方向,利用其辐射带动效应,找准郊区招商引资重点,发展与其上下游衔接、配套的产业,实现郊区与滨海新区产业优势互补;二是与滨海新区发展政策接轨,利用国家赋予滨海新区各项优惠政策的延伸和放大效应,为郊区外向型经济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三是利用滨海新区品牌效应,全方位扩大郊区对外对内开放。
2.拓宽渠道
实现招商引资的四个延伸,即由工业向服务业和农业的延伸、由引进向输出的延伸、由引资向引智的延伸、由外向内的延伸。鼓励外商参与土地投资开发和城镇建设。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农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扶持力度,安排促进农产品出口扶持资金,继续对农产品出口加工龙头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实施贴息扶持。加快推行中介招商和专业机构招商。组织高质量的境内外招商活动,积极拓展省际、埠际间的招商引资活动,扩大利用内资的规模。
3.优化环境
逐步由政策招商向环境招商转变,将工作重点转向创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执行和制定政策法规、提供优质服务上来,努力营造新一轮开放的良好环境。建立健全区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优化行政服务环境;制定有效的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政策,打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培训和引进一批咨询、法律、会计等中介服务机构,完善社会服务环境;加快生活领域各类服务设施建设,改善生活环境。
(四)推进科技进步
1.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规划建设农业科研教育实验示范基地,增加投入。重点在农业新品种、农产品储藏保鲜和加工、动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业生物工程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资源环境保护等六大领域扶持建设一批国家级和市级研究中心、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在这些具有优势和发展前景的领域要保持并力争更多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加大对天津市水稻技术工程中心的扶持力度,把其建成集杂交粳稻品种选育、良种生产营销及高产水稻技术推广为一体的杂交水稻科技创新应用平台;要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逐步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通过农业科研单位兴办或转制、企业内部新建研究中心、产学研合作等多种途径培育和壮大农业科技企业,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主导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2.增强企业研发能力
推进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重点扶持一批企业集团、骨干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筛选一批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加大资金扶持,力争取得一批成果。加大技术创新服务,加强与北方技术市场的沟通和与大专院校合作,联合攻关,借势研发。实施名牌战略,培育一批市级名牌产品。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
3.加大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力度
规范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管理办法,形成聚揽农业先进技术和人才的长效引导机制,持续整体推进全市农业技术进步。创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构建一批国家级、市级和区县级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支撑平台。重点支持原种繁育及新品种示范、数字农业等农业科技成果综合示范基地和农业技术成果中试基地建设,努力把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农业高新技术孵化器。有农业的区县都要围绕主导和优势产业,建立各具特色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加快科技进步示范区县建设,到2010年,建成5个国家级科技进步示范区县,1/3的区县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市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继续向农村倾斜,每年都要筛选一批带动力强、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的示范项目,实现重点突破,解决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4.实施“数字农村”工程建设
以信息化促进现代化。重点实施六大信息应用系统建设:一是农产品市场技术信息系统;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监控系统;三是产业园区与集群改造提升信息系统;四是农村管理信息系统;五是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系统;六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信息服务系统。
(五)推进依法行政
1.强化法制观念
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搞好干部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干部依法行政能力,依法护农、治农。进一步完善农业法律宣传制度,做好农业普法工作,制定农业普法规划,使农民群众知法、守法,依法维权。
2.加快农业法律体系建设
要反映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不断增强立法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切实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天津市农业法律体系框架建设,着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民权益保护、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等方面的立法工作;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立法质量,推进各项支农政策法制化。
3.规范农业执法行为
以理顺农业执法体制、健全农业执法制度、提高农业执法人员素质、强化农业执法能力为重点,以相对集中处罚权为内容,继续规范农业执法行为、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已开展农业综合执法的部门,要加强能力建设,实现机构法定化、队伍专职化、管理正规化、手段现代化。全面履行法律赋予农业部门的执法职能,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六)加强组织领导
1.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
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一切工作紧密依靠郊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工作思路,创新、完善推进郊区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是实现郊区发展规划目标的关键。要紧紧抓住统筹城乡发展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这两个重大机遇,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繁荣农村经济社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采取切实措施,把中央、市委和市政府对“三农”工作的安排部署落到实处,做到领导、措施、效果三到位。
2.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部门推动和社会参与机制
全社会要更加自觉地重视、支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各地区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工作体制。建立党政各系统包区县制度,每个市级部、委、办都确定一个对口帮扶的区县,部、委、办所属单位、企业对口帮扶乡镇、村,对所包单位在规划发展上给予指导,在项目建设上给予帮助,在资金人才上给予支持,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是要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资为引导、农民和集体投入为主体、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等各种经济成份从事新农村建设的投资体系,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各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要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
3.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郊区实际,创新工作思路,加强农村基层建设,全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以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为总抓手,以增强农村基层干部和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水平。按照中央和市委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的意见和“五个好”的目标要求,加大指导推动力度,坚持齐抓共管,上下联动,深入扎实地开展创建活动。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执政效率,使80%以上乡镇党委、90%以上村党组织达到“五个好”的目标要求,把乡镇、村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集体。继续采取“五位一体”等综合治理措施,抓好对相对后进村的集中帮促和整顿工作,下大力气解决矛盾突出村的问题,保持农村社会的稳定。坚持不懈地抓好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按照中央和市委的部署,搞好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认真落实即将出台的《关于在“三级联创”活动中深入开展农村党员“设岗定责”工作的意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开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新领域,创新组织形式,调整组织设置,加强新经济组织党的建设和农村城镇社区党的建设。
目前,《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已 正式列入十届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目前确定的修法核心就是改革征地制度。
这是该法自1986年6月25日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
后,历经1988、1998、2004年三次修改后的第四次。由于2004年10月21日国务院曾以国发〔2004〕28号文件的名义发布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其中强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村庄、集镇、建制镇中的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从目前中国的立法体制体认,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具有先行性,是为法律的制定和修改铺垫基础。因此,《土地管理法》的修改不可能在国务院行政规定的原则上退步,其底限最低是维持国务院的规定。所以200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的热点就应该是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流转为重点的《土地管理法》的修改,由此也表明中共十七大将在农村集体土地改革方面有转折性的探索。
那么,通过完善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制度和修改补充《物权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将使中国20~30万亿人民币的村镇住宅和100万亿人民币以上的农村建设用地直接进入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保值、增值、交易和继承,由此将重构中国市场经济的整个体系并将此种权益推进全球经济轨道;由此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权体系不但将能够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而且还能够将中国市场经济规模提高到更高水平。
与此同时,统一城乡地权正以区域改革试点方式全面推进。从全国来看,农地使用权改革出现了几种典型模式:广东的地方立规开道,江浙沪的土地换社保等多元探索,天津的行政授权试点模式,重庆九龙坡区探索“用城市的社会保障换农村的承包地、用城市的住房换农村的宅基地”的办法,北京、山东等积极探索解决小产权房的问题等等。
广东立法推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
在全国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单位顺德等地的经验总结基础之上,广东省政府常务会议于2005年5月17日通过了《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次月23日又以广东省人民政府第100号政府令的方式颁布,并确定自2005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办法规定: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入股,与他人合作、联营等形式合办企业,视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此举被业界称作“农地入市”、“第四次土地革命”。
实际上,这个办法还是很保守的,它限制了流转的集体土地从事商品房开发建设和住宅建设,此外对土地的基准地价、农地转市的法定程序和法定权利、农民集体成员权对转让土地的约束、农地转市后的的社保体系等也都规定不足。2007年以来,广东省国土资源厅负责人多次强调:广东省拟再出台允许宅基地转让的《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通知》,由此广东农宅流转再度成为风口浪尖的问题。目前广受社会关注的是:广东农村宅基地改革和农村建设用地入市的法律依据不足,也即广东的农宅改革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
目前,中国农村宅基地都具有社会保障的性质、土地提供的无偿性、期限的不确定性、地随房走的从属性等特征。为此,任何地方立法都必须解决以上实际问题,这包括三个方面:其
一、农民的土地物权如何获得社保,而且对离土以后失去生存能力的农民也要建立居住权保障制度;其
二、集体土地的使用权的期限和费用如何缴纳?如果仿若城市房改,其土地使用权是容易解决的。但是由于集体土地含有农民的成员权利益,如何落实这种权利就成为难题,可见,一方面可以试用有限所有权的方式,将宅基地的下级所有权复权给农户,据此农宅可以直接流通;另一方面将农宅转为国有土地使用权,设立土地使用权的使用期限。为此农宅走向市场,仅依靠地方立法难以解决,应该探索由中央立法,包括修改《土地管理法》来解决;其
三、目前农宅的转让是地随房走的模式,事实上农宅转让既涉及住宅,也涉及到土地,单纯的“地随房走”或“房随地走”都容易造成市场体系的交易冲突,农宅转让应该有必要的规定。
根据宪法第八十九条和《立法法》第五十六条的规定,国务院有权根据《宪法》和《立法法》制定行政法规。《宪法》第十条确定的土地使用权可以转让的基本规定和《土地管理法》第九条确立的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可以依法转让给单位或者个人使用的规定,实质性地构造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的法律基础,因此国务院的上述规定是比政策性文件的法律地位要高些的行政法规,应有完整的立法依据。从这个意义而言,《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的上位法应该是《土地管理法》。另外,广东省完成的《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通知代拟稿》,是对农民宅基地物权改革的探索,对农民物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其内文规定对符合法定标准的农宅,实行转让、出租、流转的收益归农户所有的政策,重新调整了发达地区的财产权利,肯定会成为更高一级立法的试点参考。
天津滨海新区农地入市的试点
2007年3月,天津滨海新区已经全面开始布置实施春节前刚获国土资源部原则批准的土地改革方案。拟重点探索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其中津南区葛沽镇乡镇转街道的农地改革方案是国土资源部批准的《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示范镇。
天津市已获批准的方案是将农业用地与城镇用地的比例调整为1:1,也即2007年三四月份以后滨海新区将有300多平方公里的农业用地按上述批复转为城镇用地。天津农地改革经验更多地适用新区建设,该方案的要害是:如何安置好农民?即解决好城市化的利益分配;如何解决好二十年后产业结构升级后的土地利用的长期战略。建一个新区容易,难的是建一个具有更高转型能力,符合未来区域经济体系需要的城郊都市区。
重庆土地使用权改革
2007年6月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发改经体〔2007〕1248号)。此前作为改革先行示范区的重庆九龙坡区探索制定了《城乡统筹发展户籍制度改革试行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试行办法》等12个配套制度。九龙坡按照“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试点要求,拿出原农村宅基地的20%左右,集中兴建新型农村社区,可以腾出80%左右的农村宅基地指标置换为城市建设用地,用多得的土地出让金等收益来补贴农民购房。
2007年7月2日,重庆市工商局又出台《深入贯彻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服务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的实施意见》,确定了重庆实施城乡统筹改革的50条具体措施,并从即日起施行。该《意见》特别强调:支持当地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在农村土地承包期限内和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允许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入股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经区县人民政府批准,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入股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和独资、合伙等企业的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土地集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重庆土地改革的实质就是促使农村建设用地的直接入市,由此确定了以国务院行政性批复和地方改革相结合的促进农村建设用地入市的模式,它反映了十七大前后土地管理法修改的方向和土地利用新的趋势,也构成中国土地改革的重要开篇。
国土资源部就农地入市已有所作为
农宅入市从广东的探索到天津滨海新区的授权试点,其中起支撑作用的是2006年3月29日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关于坚持依法依规管理集约用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简称52号文),该文明确提出了两个试点:其一稳步推进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也即压缩农村建设用地的路向;其二推进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也即将已有的农村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流通的举措。这也是重庆等地土地改革的试点体制基础。
根据国土资源部有关部门的解释,52号文标志着中国对农村土地利用严格限制的政策已经开始转变,农村建设用地已经成为农村集体土地入市的主体内容。但是52号文对目前非农建设用地流转也有两个约束,其一:流转须经省级以上主管部门的批准;其二收益必须到农民手中,由此也反映了试点是在非常强的属地行政管理情况下进行的。
目前国土资源部正在结合《土地管理法》的修改,研究征地制度转变的具体方案,中国已经迈进统一地权的历史门槛,以有限量供地决定中国城市高房价的时代正在出现革命性转变。
调研农村建设用地流转:土地管理制度急需改变
2008年11月22日 11点55分 来源: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赵飞飞
关键词: 天津市农村建设用地流转 农村建设 土地管理制度
【本文摘要】 各地农村建设用地的流转,呈现南北截然不同两种格局。北方流转方式,目前呈现出政府“国有化”主导及农村集体组织主导两大模式,而南方农村建设用地流转,则主要为农户自主流转为主。
各地农村建设用地的流转,呈现南北截然不同两种格局。
十七届三中全会后,各地亦加速农村土地流转进程。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在今年下半年组织了调研团队,先后赴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吉林、广东、山东、江苏等8个土地流转典型省市进行调研。
本报从民进中央独家获得的《我国农村建设用地流转调研报告》显示,北方流转方式,目前呈现出政府“国有化”主导及农村集体组织主导两大模式,而南方农村建设用地流转,则主要为农户自主流转为主。
负责此项调研的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主任蔡继明对本报表示,农村土地流转,南北差异相当大。由于各地区域发展特征限制,三种流转方式亦有其局限性,集中体现为流转模式的不可复制性,各地也难以相互借鉴。与此同时,一些后续问题也相继而生。调研组认为,传统的土地管理制度已经阻碍了土地功能的拓展,急需改变。
南派:农户主导
三年前,广东省政府出台《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把农村建设用地纳入到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规定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进行出让、出租、转让、转租和抵押。
此举让广东的农村土地管理体制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也借鉴了广东的经验。但与此同时,广东“土改”新的问题也相继产生。
民进中央调研组在广东发现,由于农户在自有宅基地上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上进行房产开发及出租,能获得巨大的资产收益,流转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当地农民称,他们从改革开放前“种地”到改革开放初期“种工厂”,现在已经过渡到“种房”。
以广州白云区为例,当地有两种小产权房,第一种是在自有的宅基地上自建或合建,建成后出售或由合建人按分成占有,这样的楼房主要是单幢低层;而另一种就是基层政府、开发商等联合村级组织在村集体土地上进行建设出售,此类多为单幢高层或小区式。
白云区国土局备案登记的农村(包括城中村)宅基地证约35万宗,数量居全市各区之首。
从数量和规模上看,以农户为主的“宅基房”开发、出租和出售占据了主导地位。蔡继明表示,由于广东一带制造业发达,外来打工人口众多,所以对此类房屋的租用需求量相当大。
民建中央调研组成员告诉记者,由于深圳龙岗区已经划入市区,有些农民还在自己的宅基地上建设四五楼的楼房,个别区域楼房相当密集,楼与楼之间的距离相当小,产生了大批“亲吻楼”、“握手楼”。
“由于该区规划对此类现象尚未协调,相信10年至20年后,随着深圳城市化发展,这些楼房又将变成新的城中村。所以在规划上,还是应当超前一点。”
调研组人士认为,广东农户自主流转其实与《土地管理法》冲突较深,一方面该法规定,农村人口一户一宅,同时宅基地不可出租出让,但城市居民可以两宅三宅,而农村却被杜绝。
与此同时,由于城乡结合部土地的巨大增值收益,非本村村民私下购买村民宅基地房屋,或向村组购买集体土地后自建楼房出租出售的现象比较频繁。这也产生了规模巨大的宅基地和私有房屋的隐形交易。
从深圳市龙岗区的情况来看,由于农村土地流转,龙头企业的加入,为农业创造了就业机会,农民一方面获得丰厚的土地资产收益,另一方面也可获得劳动收益。
北方流转:政府主导
而北方农村建设用地流转,比如,天津政府“国有化”主导模式却存在着不可复制性。
调研报告提出,“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
在滨海新区2270平方公里中,按照农业用地与城镇用地1∶1的流转目标及相关规划,该区将有300多平方公里的农用地将被转成城镇用地。
调研组人士认为,天津市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集体建设用地国有化的模式,通过农民宅基地换房和土地置换的形式,而该流转模式需要解决的两大关键性问题是:资金和土地。
以华明镇为例,天津市具体的解决方法是先以宅基地换房实现土地置换;同时以土地升值预期作为担保,由政府成立融资公司(滨丽公司)向开发银行贷款。预计建设农民居住新区需要37亿元,商业住宅区建成后收入将会有38亿元,从而实现资金收支平衡。
上海市农村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顾吾浩对本报进一步分析,由于天津将农地规划为城市用地后,土地转性难关突破,在置换出的土地用于工业用途或者住宅开发用途之后,同时再划出一块建设农民居住新区,其建设资金正是来源于转性的土地开发。
调研报告显示,作为示范的天津华明镇,现有12个村子已经完成搬迁,农民只需把原来的房子交出来,一平米换一平米。人均30平米,5年之后可以出租出售。
该模式难以复制,一方面是基于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的机遇,导致了地区建设用地升值空间大,升值部分就可以用于给农民建筑住房。但有些地区,土地是政府的第二财政,则不适合此种模式。
此外,在拆迁之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农民不再依靠种地为生,区域内二三产业发展较为迅速,可以为农民的城镇化提供就业保障。
北方另外一些农村建设用地流转,的确不如天津幸运。调研组通过在北京周边区县、河南省郑州市和河北省石家庄市城乡结合部调研发现,由于北方农村缺乏资金,农村基层组织成为农村建设用地流转的主体。
而城乡结合部农村建设用地的流转大部分用于以“土地出租”的工业开发;另一部分是从事“小产权房”的开发。
“土地出租”的工业开发模式,比较典型的代表是怀柔大中富乐的集体土地和厂房“联合出租”模式;通州小堡村“反租倒包”的农村建设用地流转模式;昌平郑各庄的农村建设用地产业开发模式。村级集体经济在土地流转中获得了丰厚的收益,同时也显著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土地管理制度阻碍发展
而与此同时,由地方政府和村集体主导的利益模式,在其他地方也导致了农村土地用途管制失灵。
调研报告显示,“以租代征”逃避“用途管制”而形成的集体土地流转问题十分严重。根据2007年对全国90个城市的突击审查结果,违规利用土地的宗数达到60%,涉及的土地面积达到总数的47%。
调研组人士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土地的工业用途和农业用途之间存在巨大的利益差,以及发展地方经济的冲动所致。
南北林林总总的流转模式,其格局特色的模式背后难以复制,但其核心问题相似,《土地管理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破局关键在于,是否要转变为国有土地。
调研组认为,传统的土地管理制度已经阻碍了土地功能的拓展,急需改变。
第二篇:湖南省第二次农业普查
湖南省第二次农业普查 领 导 小 组 办 公 室 湖南省统计局
湘农普办„2008‟4号
文件 —————————————————
湖南省第二次农业普查办公室
湖南省统计局
关于表彰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 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报
省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市州、县市区农普办:
湖南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经各级农业普查机构和广大普查
附件1 湖南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先进集体名单
(共460个)
长沙市(30个)长沙市委宣传部 芙蓉区农普办 岳麓区农普办 雨花区农普办
开福区新港镇农普办 岳麓区望岳街道农普办 雨花区黎托乡农普办 长沙县高桥镇农普办 望城县星城镇农普办 望城县乌山镇农普办 宁乡县双江口镇农普办 宁乡县白马桥乡农普办 浏阳市文家市镇农普办 浏阳市官渡镇农普办 浏阳市社港镇农普办 株洲市(24个)荷塘区农普办 石峰区农普办 醴陵市农普办 炎陵县农普办
荷塘区明照乡农普办
芦淞区枫溪街道办事处农普办 醴陵市大障镇农普办 醴陵市贺家桥镇农普办 炎陵县策源乡农普办 攸县石羊塘镇农普办 攸县大同桥镇农普办 株洲县姚家坝乡农普办 湘潭市(15个)湘潭县农普办
雨湖区昭潭乡农普办 岳塘区双马镇农普办 岳塘区宝塔街道农普办 湘潭县茶恩寺镇农普办 湘乡市白田镇农普办 湘乡市翻江镇农普办 韶山市杨林乡农普办 衡阳市(41个)衡阳市农普办 耒阳市统计局 衡东县统计局 石鼓区统计局
长沙市财政局 天心区农普办 开福区农普办
岳麓区天顶乡农普办 雨花区圭塘街道农普办 开福区洪山街道农普办 长沙县暮云镇农普办 长沙县黄兴镇农普办 望城县雨敞坪镇农普办 宁乡县煤炭坝镇农普办 宁乡县黄材镇农普办 宁乡县流沙河镇农普办 浏阳市淳口镇农普办 浏阳市金刚镇农普办 高新区农普办
芦淞区农普办 天元区农普办 攸县农普办
天元区泰山办事处农普办 石峰区云田乡农普办 醴陵市枫林市乡农普办 醴陵市东堡乡农普办 醴陵市神福港镇农普办 炎陵县石洲乡农普办 攸县上云桥镇农普办 攸县峦山镇农普办 株洲县淦田镇农普办 雨湖区农普办
雨湖区长城乡农普办 岳塘区易家湾镇农普办 湘潭县谭家山镇农普办 湘潭县乌石镇农普办 湘乡市毛田镇农普办 韶山市清溪镇农普办
祁东县统计局 衡山县统计局 衡南县统计局 珠晖区统计局
南岳区统计局
珠晖区和平乡人民政府 石鼓区松木乡人民政府 衡阳县岘山乡人民政府 衡阳县溪江乡人民政府 衡阳县杉桥镇人民政府 衡南县茶市镇人民政府 衡南县向阳镇人民政府 衡山县开云镇人民政府 衡东县白莲镇人民政府 祁东县鸟江镇人民政府 祁东县过水坪镇人民政府 耒阳市余庆乡人民政府 耒阳市水东江办事处 耒阳市哲桥镇人民政府 常宁市官岭镇人民政府
新宁县农普办 双清区农普办
双清区石桥乡农普办 大祥区罗市镇农普办 邵东县农业局
邵东县黄陂桥乡人民政府 新邵县坪上镇农普办 邵阳县霞塘云乡农普办 邵阳县白仓镇农普办 隆回县南岳庙乡人民政府 隆回县高坪镇人民政府 隆回县岩口镇人民政府 隆回县北山乡人民政府 洞口县山门镇人民政府 绥宁县黄桑苗族乡农普办 绥宁县党坪乡农普办 新宁县白沙镇农普办 新宁县马头桥乡农普办 城步县儒林镇农普办 武冈市马坪乡农普办 武冈市辕门口办事处
华容县农普办 君山区农普办
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三荷乡农普办
君山区钱粮湖镇农普办 岳阳县长湖乡农普办 岳阳县毛田镇农普办 华容县胜峰乡农普办 华容县操军镇农普办 湘阴县城西镇农普办平江县南江镇农普办
平江县梅仙镇农普办平江县思村乡农普办 汨罗市新市镇农普办 汨罗市桃林镇农普办 临湘市长安镇农普办 临湘市长塘镇农普办 常德市(37个)常德市武陵区农普办 常德市安乡县农普办 常德市桃源县农普办 常德市津市农普办 鼎城区中河口镇农普办 鼎城区斗姆湖镇农普办 汉寿县军山铺镇农普办 汉寿县月明潭乡农普办 澧县如东乡农普办 澧县大堰当镇农普办 临澧县太浮镇农普办 石门县夹山镇农普办 石门县太平镇农普办
常德市柳叶湖旅游区农普办 津市襄阳街街道办事处农普办安乡县三岔河镇农普办 桃源县漆河镇农普办 桃源县郝坪乡农普办 桃源县枫树乡农普办 张家界市(19个)张家界市农普办 桑植县农普办
永定区谢家垭乡人民政府 永定区阳湖坪乡人民政府 慈利县零阳镇人民政府 慈利县高峰镇人民政府 慈利县通津铺镇人民政府 桑植县蹇家坡乡人民政府 桑植县西莲乡人民政府 桑植县陈家河镇人民政府 益阳市(17个)益阳市农普办 南县农普办 大通湖区农普办
资阳区新桥河镇农普办 赫山区泉交河镇农普办 南县明山头镇农普办 桃江县武潭镇农普办 安化县田庄乡农普办 沅江市草尾镇农普办 郴州市(45个)北湖区农普办 永兴县农普办 临武县农普办
平江县虹桥镇农普办平江县岑川镇农普办 汨罗市范家园镇农普办 汨罗市弼时镇农普办 临湘市乘风乡农普办 临湘市江南镇农普办 常德市鼎城区农普办 常德市临澧县农普办 常德市石门县农普办 武陵区护城乡农普办 鼎城区石板滩镇农普办 鼎城区十美堂镇农普办 汉寿县东岳庙乡农普办 澧县大坪乡农普办 澧县盐井镇农普办 临澧县安福镇农普办 临澧县官亭乡农普办 石门县皂市镇农普办 石门县东山峰农场农普办 常德市西洞庭管理区农普办 安乡县陈家嘴镇农普办 安乡县安康乡农普办 桃源县黄甲铺乡农普办 桃源县西安镇农普办
永定区农普办 永定区罗水乡
永定区罗塔坪乡人民政府 武陵源中湖乡杨家界居委会 慈利县岩泊渡镇人民政府 慈利县景龙桥乡人民政府 桑植县走马坪白族乡人民政府桑植县白石乡乡人民政府 桑植瑞塔铺乡人民政府
赫山区农普办 沅江市农普办 高新区农普办
赫山区龙光桥镇农普办 南县华阁镇农普办 桃江县桃花江镇农普办 安化县梅城镇农普办 沅江市四季红镇农普办
桂阳县农普办 嘉禾县农普办 汝城县农普办
北湖区芙蓉乡农普办 苏仙区大奎上乡农普办 桂阳县仁义镇农普办 桂阳县敖泉镇农普办 桂阳县东成乡农普办 宜章县梅田镇农普办 宜章县杨梅山镇农普办 永兴县高亭乡农普办 永兴县鲤鱼塘镇农普办 嘉禾县袁家镇农普办 嘉禾县普满乡农普办 临武县广宜乡农普办 汝城县暖水镇农普办 汝城县集龙乡农普办 桂东县四都乡农普办 安仁县洋际乡农普办 安仁县龙市乡农普办 资兴市青腰镇农普办 资兴市龙溪乡农普办
新田县农普办 冷水滩区农普办
零陵区水口山镇农普办 冷水滩区岚角山镇农普办 祁阳县浯溪镇农普办 祁阳县白水镇农普办 祁阳县大村甸镇农普办 东安县横塘镇农普办 东安县新圩江镇农普办 东安县石期市镇农普办 双牌县麻江乡农普办 道县寿雁镇农普办
道县审章塘瑶族乡农普办 宁远县鲤溪镇农普办 宁远县湾井镇农普办 江永县消浦镇农普办
江华瑶族自治县涛圩镇农普办江华瑶族自治县码市镇农普办蓝山县所城镇农普办 蓝山县早禾办事处农普办 新田县石羊镇农普办
麻阳苗族自治县统计局 新晃侗族自治县统计局 溆浦县统计局
中方县中方镇农普办 中方县龙场乡农普办 辰溪县长田湾乡农普办 辰溪县潭湾镇农普办
辰溪县石碧乡农普办 溆浦县观音阁镇农普办 溆浦县两江乡农普办 溆浦县温水农普办 会同县肖家乡农普办 会同县高椅乡农普办
麻阳苗族自治县兰村乡农普办 新晃侗族自治县兴隆镇农普办 新晃侗族自治县方家屯乡农普办 芷江侗族自治县罗旧镇农普办 芷江侗族自治县晓坪乡农普办
靖州侗族、苗族自治县甘棠镇农普办洪江市安江镇农普办 洪江市龙田乡农普办 沅陵县五强溪镇农普办 沅陵县北溶乡农普办
通道侗族自治县下乡乡农普办 通道侗族自治县牙屯堡镇农普办 娄底市(20个)新化县农普办
新化县水车镇农普办 新化县白溪镇农普办 双峰县洪山殿镇农普办 双峰县走马街镇农普办 涟源市水洞底镇农普办 冷水江市中连乡农普办
娄底市娄星区杉山镇农普办
娄底市开发区大埠桥办事处农普办 涟源市六亩塘镇人民政府农普办 湘西自治州(41个)吉首市农普办 花垣县农普办 龙山县农普办
吉首市矮寨镇农普办 泸溪县武溪镇农普办 凤凰县腊尔山镇农普办 花垣县排吾乡农普办 花垣县龙潭镇农普办 保靖县夯沙乡农普办 古丈县红石林镇农普办 永顺县西岐乡农普办 永顺县农业局
永顺县灵溪镇农普办
龙山县华塘街道办事处农普办 龙山县大安乡农普办 吉首市寨阳乡农普办 凤凰县落潮井乡农普办 花垣县雅酉镇农普办 古丈县罗依溪镇农普办 永顺县长官镇农普办 龙山县红岩溪镇农普办
溆浦县低庄镇农普办 溆浦县统溪河乡农普办 溆浦县沿溪乡农普办 会同县马鞍镇农普办 会同县朗江镇农普办
麻阳苗族自治县锦和镇农普办 麻阳苗族自治县吕家坪镇农普办 新晃侗族自治县扶罗镇农普办 芷江侗族自治县芷江镇农普办 芷江侗族自治县艾头坪乡农普办 靖州侗族、苗族自治县渠阳镇农普办 洪江市熟坪乡农普办 洪江市沅河镇农普办 洪江市常青乡农普办 沅陵县马底驿乡农普办 沅陵县明溪口镇农普办
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乡农普办
冷水江市农普办 新化县孟公镇农普办 新化县田坪镇农普办 双峰县井字镇农普办 涟源市石马山镇农普办 涟源市桥头河镇农普办 冷水江市潘桥乡农普办 娄底市娄星区双江乡农普办 涟源市枫坪镇人民政府农普办 冷水江市矿山乡人民政府农普办 凤凰县农普办 古丈县农普办
吉首市白岩乡农普办 泸溪县合水镇农普办 凤凰县水打田乡农普办 凤凰县都里乡农普办 花垣县猫儿乡农普办 保靖县普戎镇农普办 保靖县比耳镇农普办 古丈县断龙乡农普办 永顺县松柏乡农普办 永顺县毛坝乡农普办 龙山县内溪乡农普办 龙山县桂塘镇农普办 龙山县财政局
泸溪县石榴坪乡农普办 凤凰县竿子坪乡农普办 保靖县复兴镇农普办 永顺县盐井乡农普办 龙山县里耶镇农普办
附件2 湖南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先进个人名单
(共1244人)
省直农普成员单位(42人)
彭顺喜 黄育忠 龚金亮 黎雁南 陈其辉 陈朝阳 王长斌 丁正阳 邓 海罗玉林 刘 斌陈孝正 沈富成赵子荣 梁乃文郭跃生 伍孝志长沙市(97人)廖 峰 李 靖 李 宁 罗尔曼李 娜 雷梓和刘铁军 倪 俊陈 玲 万 多曹 蓉 周 昆曹洪明 胡晓红周丽萍 李金芝左泽勋 刘茂柱郑 斌 刘映辉黄蔚棉 柳克义 叶婵娟戴乐平林德勇王亚蓬邹 彦 张 瑛陈文华唐伟业唐自强周应谦杨 艳刘光明周建国王欣昌李昌志 玲 向克用 刘红旗 张映欣 朱敏丽 尹华平粟新恒 邓爱武 肖小东 彭小平马再泉 胡 可 刘 晓 沈训跃 李 红 钟长林 刘少君 白迪新李机生王西军左华文刘世雄 张文博黄 芳黄立平文小玲解佩华张建益程会仁李小林曾艳玲吉满足 贺正英曾斌求唐建兴徐 林陈万龙 黄 莺吴 娟甘培虎谢金良周利华胡霞娥徐正坤林荫东钟 敏胡成建杨湘波 何丽华 颜宏晖 杨畅文 陈 军 易迪炯 黄 驰 张文武 周桂平谭 芸 周国雄 易静平陈长富 黎 义 李茂华 刘 勋
康吕凤 姚 玲 周培中 王若璐 陈玉林 吕小梅 谭建凡 邹红星 廖响林 李堂甫 佘波辉 刘 翔 卿海涛 孙 耿 刘 扬 蒋小兵 黎雄明 肖迎春 唐春龙 李更红 胡宏洁 唐响林 朱正祥 颜佳翔 朱绮华 阳太旦 宋增祥 段绍容 刘 义 聂石仲 廖英志 罗世宏 邵小军 黄和萍 李双建 杨延君 罗少文张剑波 袁少鸿王星娥 胡风华唐立贵 葛芝炳朱香友 李淑英黄艳玲 刘春梅刘国贵 肖征兵黄春明 王业顺岳阳市(84人)赵丈田 何俊平许勇球 綦德清任述龙 陈 慧彭小青 王越军王文团 虢岳山谢 波 杨旭山陈志辉 刘力云丰亚平张佳斌-12
王百胜 李丽君 王媛媛 王作成 韩健吾 汤锦程 李青云 李伯华 罗 斌 黄泽群 王 云 陈中俊 代桥玲 卓 丹 王习理 罗天祥 肖润良 朱允铣 王大云 张月秀 胡卫华 彭齐友 朱业平辛先辉 黎昌乐 王兆平谷立志 罗元杰 彭玉银 向 军 朱海州 张金绒 赵彩虹 张世学 郑遐兵 王章云 向文焕 张贤龙
益阳市(68人)
郭田生 丁海良 龚建仁 涂桂芝 陈 洁 欧光辉 周建新 樊文军 莫新安 胡咏梅 张永华 殷谷良 黄社林 龙雪姣 张建化 蒋程辉 许 哨 孙子文 刘建龙 钟 科 郴州市(101人)张圣京 梁瑞军 邝定贤 夏咏兰 冯淑芳 李江华田贵新欧志奇肖友良姚力平罗寿山薛 浩丁大平曹卫军黄宝钏李江南杨益良雷银菊李 魏王小敏邓道理李 琳郭伟宏王国辉刘建平汪科峰尹凯甲谭资东夏绪朋崔国清蔡 亮周炳盛周晓芬陈冬艳赵明示林志平彭永华盛顺成胡 辉张志威杨佳荣李志生贺晓东张光强徐炳炎张盛军李日光曹小毛钟晓明孟 强杨 艳吴 东鲁耀成汪丽纯张合群王志军梁巨平赵国夫朱忠雄宋圆斌王志刚刘文武 贺礼耕 江 慧 刘秋先 王 群 彭润良 曾子英 张秀夫 周旭坤 唐 山 李建平贺 勇 李石山
杨 勇 邓建民 邓小春 罗 辉 谭寒松 廖兴华 李道明 李小毛 唐慧芬 李 莹 刘 利 王社标 侯识华 李灶龙 王德海 周平欧阳小荣 段晓军 谢初忠 郝冬桂 李桥亮 刘 敏 高遵新 黄孟芳 李建华 谭先文 李志勇 曹海波 廖善清 凌洪国 黄保佳 马碧玉 邝金飞 刘秀芬 曹圣之 王二玲 曹波苹 黄红芳 张满菊 蒋 艳 丁建军 何凌峰 郭自南 李建桢 陈建林 张光金 谭兴录 王晓阳 李晓华 永州市(105人)唐 巍 唐定奇 刘立新 蒋泽煜 杨正武 周 怡 田建勇 邓 斌 朱月玉 宋小云 罗 英 赵开宇 郑文辉 吕松燊 罗红莉 彭艳芳 蒋文明 胡国强 邓琴香袁群英郑光玉李会平段桂安何 艳彭卫东周明礼唐延成陈艳桃周早文何 俊张金泉唐甫华阳爱萍刘四平王奇华黄湘风朱吉兵扶彩球何 芬曹少华刘林秀陶晓俊张三贵黄仕亮龚军峰黄 谦朱 姮唐道司李华锋李 雄刘海燕胡龙发周纯军何小蓉谢 征蒋仕尧文承波蒋金平周 斐陈 键陈时永唐掌彬廖新桥黄武元胡红娟黄 剑黄桥生黄芳珩凡珍兰王菊花许 剑曾跃进戴剑弘周家湘王建勋廖光宇秦志恒唐银娟叶良生王 瑛 王小田 何 维 黄晓飞 侯春生 戴巧英 赵卓成 欧阳勇 李红专 黄 勇 蒋武英 谢贤文 伍英姿 谭文明 文双友
5肖国英周 蕙柴 辉卢光前张 军张月兴李桂生李建忠付前良易 萍杨泽斌陈帮建林利农龙章华宁有明廖慧芳方满伯周生国杨棋文向春林谌水燕米庆发李世华龙长生舒卫华王同健杨光河向孙云卿长武刘晓琼邓龙儒易 青杨司来周满红米庆上刘生贵吴亨玲周尚胜胡庆丰李小琴陈小林杨进旭杨锡鹤田明双李方金肖良华孙浩一廖有良向红葵曾振志雷汉生张晓梅周尚伟陈德军蒲曾吉罗 珺杨正莲陈早红宋宗桂肖容顺周攀峰 曾 军 邓运军 龚 勋 陈秋生 谌庚业 陈端礼 邢 凌 陈曼菲 张宗清 陈沛远 陆大权 危劲松 邓宗明 舒小林
娄底市(67人)
张正清 谢小玲 李荣健 陈晓军 廖建辉 罗小平龙 彬 刘文武 邹计初 阳裕光 陈先怀 邹常辉 袁小娣 陆 智 伍淑玲 戴秋丽 吴访光 张怡亮 赵剑波 刘石光 康洁平王湘泉 谢连平谢 敏 胡凤娥 贺甘来 罗雄群 贺彩和 朱玉辉 张洪池 匡志高李秀成 张玉强 周国栋李海雄 廖如兴 肖为国潘其初 李国秋 魏怡元成诗毛 吴旭平胡献成杨云昆 黄秀莲 颜桂群湘西自治州(83人)
何益群 向延友 毛光文袁 丁 滕 遥 李 芳麻庭升 吴自表 滕建平石远成 石 磊 孙庭辉戴昌辉 龙标云 向 涛张春华 吴松枝 彭冬翠王文军 张 翼 郑 勇吴世海 晏超恒 张海燕张文辉 黄老五 李 晖彭明生 陈祖银 贾绍金阳伟龙刘 杰吴沅江胡端亮邹益军卿剑英朱世博舒 玲龙桂群麻成国麻春兰杨泽根包海平瞿明富李忠晚宋清勇廖 智刘朝阳薛春燕周 辉刘跃良余 俊张俞玲田兴爱吴 檀左 宇彭湘平瞿开政龙有凤石云松彭 亮姚四龙颜建树聂杰斌成志中肖 亮周明胜向自爱杨正富梁梅兴向 浩符桂生李 娟麻吉安唐小平龙国强肖硕鹏 彭晓为 彭晓波 黄远见 刘玉辉 符满珍 杨爱生 廖昭俊 梁承志 向开明 杨明辉 汤 辛 吴乔刚 章丽萍 张秀群
第三篇: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规则
港南区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全国农业普查条例》和《贵港市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的通知》(百政发〔2015〕34号)和港南区人民政府关于做好我区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的通知》(田政发〔2015〕119号)精神,经港南区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批准,成立港南区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港南区统计局。第二条 港南区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港南区农普办)是港南区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简称港南区农普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在港南区农普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第三条 为科学、规范、有效地组织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特制定本规则。第二章
机构职责与分工
第四条 港南区农普办职责:承担港南区农普领导小组交办事项,主要负责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的组织和实施,指导地方和部门开展农业普查工作。负责农业普查日常工作。
第五条 港南区农普办设主任1名,常务副主任1名,副主任2名,成员若干名。
第六条 港南区农普办实行主任负责制,主持港南区农普办的全面工作。
第七条 农普办主任负责召集和主持港南区农普办全体会议和主任办
公会议,负责审批港南区农普办重要公文。
农普办副主任协助主任工作,并按照分工负责处理分管范围内的工作;受主任委托,负责其他方面的工作或专项任务,可代表港南区农普办进行社会活动,并负责审签港南区农普办有关公文和公函。成员协助主任、副主任工作,并受主任、副主任委托,负责处理有关方面的工作。
第八条 港南区农普办由11个部门组成,分别是:区统计局、区发改局、区委宣传部、区财政局、区农业局、区国土资源局、区水利局、区文化和体育广电局、区林业局、区水产畜牧兽医局、区农机局。第九条 港南区农普办组成部门职责分工如下: 区财政局负责协调普查经费的落实;
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协调普查用固定资产投资保障方面的事项; 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和体育广电局负责协调涉及普查宣传方面的事项;
区国土资源局负责协调普查过程中所需的地图等基础数据事宜; 国家统计局负责组织实施农作物播种面积遥感测量和事后质量抽查等工作。
其他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第十条 港南区农普办下设5个工作组,分别是:综合协调组、业务指导组、数据处理组、宣传报道组和执法检查组。
第十一条 港南区农普办各工作组实行组长负责制,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各工作组职责分工如下:
综合协调组负责农业普查工作的组织与协调、预算编制、普查设备采购等工作。具体包括:研究起草港南区农普领导小组及港南区农普办重要公文;提出普查工作总体规划;协调规范各工作组起草的公文,协调各工作组工作进度;督促检查各级政府普查机构有关工作落实情况;沟通协调普查经费和物资采购与安排等事项;港南区农普领导小组和港南区农普办印章的管理与使用;组织以港南区农普领导小组和港南区农普办名义开展的大型活动;承办综合性会议并负责会务工作;负责港南区农普办其他各项后勤保障工作。
业务指导组:负责设计普查方案和普查表,编写普查手册和普查员培训教材,协调制定普查中涉及的统计标准,组织普查人员培训,指导、督促、检查现场调查等工作。
数据处理组负责普查的数据采集与处理、软件开发、数据汇总等工作。具体包括:普查数据处理方案制订;普查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设备采购;普查数据采集和普查数据处理软件开发;组织普查数据采集设备、数据处理相关软件的培训与问题解答;负责数据接收、逻辑审核、汇总和数据反馈;参与数据质量抽查;配合进行普查资料开发和数据加工;负责更新普查数据库。
宣传组负责组织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的社会宣传动员工作。具体包括:撰写普查宣传计划,与媒体沟通与协调;征集农业普查宣传口号与标语;制作农业普查宣传片;实时宣传、报道农业普查工作开展情况。
执法检查组负责组织普查的执法检查工作,受理农普活动中的违法违
纪行为举报,查办农普活动中的重大违法案件;督促地方各级普查机构查处普查活动中的违法案件;对普查活动中的典型违法案件予以通报。
第十二条 港南区农普办各组成部门建立联络员制度。联络员具体负责本部门与港南区农普办的日常工作联系与协调。
第十三条 港南区农普办组成部门和人员依据本规则,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第三章
会议制度
第十四条 港南区农普办建立全体会议、主任办公会议和专题会议制度。
办公室全体会议由主任或受主任委托的副主任召集,参会人员为主任、副主任及成员,主要传达上级指示、通报重要事项、审议重大事项、部署重要工作。办公室全体会议根据需要不定期召开。主任办公会议由主任或受主任委托的副主任召集并主持,参会人员为主任、副主任及有关人员,主要通报工作进度,研究重要问题,布置普查工作。主任办公会议原则上每月召开1次,如遇特殊情况,可以临时召开会议。
专题会议由副主任或受主任委托的人员按照分工召集并主持,主要研究、协调和处理工作中的专项事宜。
第十五条 会议召集人应责成有关单位提前2天将会议讨论文件提交与会人员,以便准备意见。第四章
公文管理与归档
第十六条 港南区农普办行文种类分为:通知(港南农普组字、港南农普办字)、请示(港南农普办请示)、函(港南农普办函)、通告、工作简报、会议纪要等6类。
第十七条 以港南区农普办名义的发文,由公文承办工作组负责人审核,综合协调组核稿,港南区农普办主任或主任授权的副主任签发。发文内容涉及其他副主任分管的工作事项,须经有关副主任审核后签发;重要事项由分管副主任审核后送主任签发。
发文内容涉及其他部门及内设机构职权范围,承办工作组应主动先与相关部门或单位协商一致。
报港南区农普领导小组或港南区人民政府审批的公文,由港南区农普领导小组副组长签发。
第十八条 港南区农普办内设工作组负责人应对文稿内容进行认真审核,不得以工作组名义对外行文。
已经签发的公文,需作实质性修改的,应报原签发人复审。第十九条 港南区农普办公文发送和分阅范围:
(一)请示:发送上级机关。分阅主任、副主任和有关人员。
(二)通知:根据需要发送各级普查机构、港南区农普办组成部门以及有关单位。分阅主任、副主任、有关人员或全体人员。
(三)函:根据主(抄)送机关发送有关部门或单位。分阅办公室全体人员。
(四)通告:根据需要可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布,也可在普查系统内部发布。
(五)工作简报:发送各区级普查机构。分阅港南区农普办主任、副主任及成员。
(六)会议纪要:发送港南区农普办主任、副主任及成员,各工作组组长、副组长,必要时抄送领导小组;全体会议纪要,发送港南区农普办全体成员,分阅主任、副主任、成员和有关人员。
第二十条 综合协调组负责农业普查文件资料的收集、管理和归档。归档范围:在农业普查活动中办理的各类公文、有关文件资料、以及声像资料等。
归档要求:签发人手签原件1份,正式公文1份。
第二十一条 外部来文的签收、登记、传阅、承办和归档工作由综合协调组负责。领导小组下发的公文、港南区有关部门及各级普查机构报送且需办理的公文,由综合协调组按办文程序批转,并负责督办。第五章
印章管理与使用
第二十二条 “港南区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印章和“港南区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印章,由综合协调组指定专人负责保管和使用。
第二十三条 建立用印登记审批制度,并严格执行。使用港南区农普领导小组印章需经领导小组组长或组长委托的副组长在其职权范围内签批。使用港南区农普办印章需经主任或主任委托的副主任在其职权范围内签批。
第二十四条 如需将印章或印模携出办公室以外套印或盖章,应由综合协调组负责派专人专车随同监印或盖章。
第六章 经费管理与使用
第二十五条 经费根据《统计部门周期性普查和大型调查经费开支规定》,由农普办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和规定进行管理和使用,自觉接受监督。
第二十六条 各工作组根据普查任务提出预算意见,综合协调组协调编制预算,统筹安排普查经费。
第二十七条 各工作组要严格按照经费预算,合理安排,节约使用。经费使用前,要提出使用意见,经综合协调组协调后,报办公室主任或副主任批准。
第二十八条 差旅报销按财政部门有关规定执行。第七章 设备管理与使用
第二十九条 办公室的办公设备及其他物资采购统一按照港南区统计局政府采购要求进行。
第三十条 普查办公设备,由办公室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统一管理,使用的设备应指定专人做好日常维护和保管。
第三十一条 普查中采购的各种设备,包括手持智能终端(如PDA),要严格按照固定资产管理的规定进行管理。第八章
工作纪律
第三十二条 港南区农普办组成人员开展的各项公务活动都必须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的要求,认真落实港南区农普办各项工作部署,严守纪律,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
第三十三条 港南区农普办组成人员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禁
泄露国家秘密、工作秘密或因履行职责掌握的商业秘密等。第三十四条 港南区农普办部分人员实行集中办公。农普办工作人员在外出期间应保持通讯畅通。第九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本规则由港南区农普办负责解释,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第四篇:就第二次农业普查答记者问
农普知识问答
问:什么是农业普查?
答:农业普查是一项大规模的国情国力调查,是按照国家规定的统一方法、统一时间、统一内容和统一表式,对所有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以及所有涉农情况进行的全面调查登记。按照国家普查制度规定,农业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尾数逢6的年份为普查。1996年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今年将开展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06年12月31日24时,时期标准是200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浙江省确定的入户登记时间是12月15日。
问:农业普查的目的意义主要有哪些?
答: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目的,是全面掌握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基本情况,为研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农业生产经营者和社会公众提供统计信息服务。搞好农业普查,有利于制定科学的粮食生产政策,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摸清农业资源状况,了解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基本社会服务和农村经济情况,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社会服务、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依据;有利于准确掌握农民生活状况,正确制定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民收入的政策,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 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服务。
问:我市第二次农业普查的对象、范围和行业有哪些? 我市第二次农业普查的调查范围和对象是在我市境内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的单位、农村住户、城镇农业生产经营户、村民委员会和乡镇人民政府。普查的行业范围包括:农作物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我市将对全市21个乡镇(街道)、1093个村委会(社区)、23万多户农户,以及上千个非住户类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开展调查。
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这次普查有农村住户普查表、农业生产经营及服务业单位普查表、村普查表、乡镇普查表、农业用地普查表,共5类10张调查表,700多个调查指标。内容包括: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业土地利用、农村劳动力及就业、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社会服务、农民生活,以及乡镇、村民委员会和社区环境等方面的情况。
问:农业普查对象应该承担哪些义务?
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全国农业普查条例》规定:农业普查对象应当如实回答普查人员的询问,2 按时填报农业普查表,不得虚报、瞒报、拒报和迟报;在县级以上各级政府统计机构、国家统计局各级调查队依法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资料,不得拒绝、推诿和阻挠检查,不得转移、隐匿、篡改、毁弃原始记录、统计台账、普查表、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农业普查对象不履行上述义务的,除被予以警告等处罚外,对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可以处5万元以下罚款,对农业生产经营户可以处1万元以下罚款。拒绝或妨碍普查办公室、普查人员依法进行调查的,或拒绝、推诿和阻挠依法进行的农业普查执法检查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问:普查工作人员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答:普查工作人员有权就与农业普查有关的问题询问相关单位和个人,要求单位和个人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修改不真实资料。
普查工作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普查方案,不得伪造、篡改普查资料,不得强令、授意普查对象提供虚假的普查资料;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执行农业普查任务时,应当出示普查指导员证或普查员证。普查工作人员对在农业普查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和农业普查对象的商业秘密及个人隐私,应当履行保密义务,不得向农业普查机构以外的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或者泄露。问:农业普查对象的违法责任是什么?
答:农业普查对象有下列违法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或者国家统计局派出的调查队责令改正,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
(一)拒绝或者妨碍普查办公室、普查人员依法进行调查的。
(二)提供虚假或者不完整的农业普查资料的。
(三)未按时提供与农业普查有关的资料,经催报后仍未提供的。
(四)拒绝、推诿和阻挠依法进行的农业普查执法检查的。
(五)在接受农业普查执法检查时,转移、隐匿、篡改、毁弃原始记录、统计台账、普查表、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的。
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有前款所列违法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或者国家统计局派出的调查队予以警告,并可以处5万元以下罚款;农业生产经营户有前款所列违法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或者国家统计局派出的调查队予以警告,并可以处1万元以下罚款。
农业普查对象有上述第(一)、(四)项所列违法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问: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履行的义务是什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全国农业普查条例》的有关规定,普查人员应当坚持实事求是,恪守职业道德,拒绝、抵制农业普查工作中的违法行为;普查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普查方案,不得伪造、篡改普查资料,不得强令、授意普查对象提供虚假的普查资料;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执行农业普查任务时,应当出示普查指导员证或普查员证。普查人员对在农业普查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和农业普查对象的商业秘密,应当履行保密义务。普查员应当依法直接访问普查对象,当场询问、填报。普查表填写完成后,应当由普查对象签字或盖章确认。普查对象应当对其签字或盖章的普查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普查人员应当对其负责登记、审核、录入的普查资料与普查对象签字或盖章的普查资料的一致性负责。
第五篇:临沂市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汇总
临沂市第二次农业普查
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我市开展了第二次农业普查。这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06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06。普查对象为我国境内的农村住户、城镇农业生产经营户、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村民委员会和乡镇人民政府。普查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业土地利用、农村劳动力及就业、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社会服务、农村居民生活,以及乡镇、村民委员会和社区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农业普查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对所有普查对象由普查员进行逐个查点和填报。我市共组织动员了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和各级普查机构的工作人员近6万多人,填报普查表近550万张。通过普查,掌握了全市有关农业、农村、农民的基本情况。
按照国务院第二次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临沂市农普办组织了数据质量抽查,评估了普查数据质量:一是采用分层两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市抽选了340个住户进行再次访问,并与普查登记结果进行比较核实;二是随机抽选了100个普查区的基础数据,对普查表的抄录、填报、识别等方面的差错进行全面检查。综合抽查结果显示,全市农业普查应登记户的净漏报率、原始数据差错率均远远低于国家方案规定的标准。数据质量达到设计标准。
根据《全国农业普查条例》有关规定,临沂市农普办和临沂市统计局现向社会公布普查的主要结果。
一、普查对象基本情况
临沂市第二次农业普查共调查了180个乡级行政单位,其中乡32个,镇129个;7367个村级组织,其中7187个村;268.42万个住户,其中在农村居住1年以上的家庭户267.85万个。
二、农业基本状况和生产条件
(一)农业生产经营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
2006年末,全市共有农业生产经营户246.5万户,比1996年第一次农业普查时增长13.82%。在农业生产经营户中,以农业收入为主的户占62.61%。全市共有农业生产经营单位2653个。
(二)农业机械及使用情况
全市农业机械装备水平较第一次农业普查时有了显著提高。2006年末,全市大中型拖拉机1.52万台,比1996年末增长76.91%;小型拖拉机61.18万台,增长323.04%;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7173台,增长66.58%;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43.85万台,增长598.25%;联合收割机3311台,增长1447.2%。
2006年,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74.2%,比1996年提高28.11个百分点;机电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27.78%,比1996年提高4.53个百分点;喷灌面积和滴灌渗灌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分别为14.37% 和0.09%。机播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为21.83%,比1996年提高了14.07个百分点;机收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为22.86%,比
1996年提高了19.15个百分点。
(三)设施农业
2006年末,全市温室面积1966.9亩,大棚面积159439.6亩,中小棚面积48231亩。2006,在温室和大棚中,种植蔬菜209253亩,食用菌2059亩,水果6005.5亩,园艺苗木4867.1亩。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社会服务
(一)交通
2006年末,在乡镇地域内有火车站的乡镇占全部乡镇的8.33%,有二级以上公路通过的占71.67%。乡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在一小时车程内的占100%,距一级公路或高速公路出入口在50公里之内的占93.33%。
2006年末,100%的村和100%的自然村通公路,24.38%的村地域内有车站。25.23%的村进村公路路面以柏油路面为主,7.09%的村村内道路路面以柏油路面为主。
(二)电力、通讯
2006年末,100%的乡镇已经完成农村电网改造,100%的村和100%的自然村通电;100%的村和100%的自然村通电话;99.44%的乡镇有邮电所。
(三)文化教育
2006年末,13.33%的乡镇有职业技术学校。28.89%的乡镇有公园。90%的乡镇有广播电视站。
95.81%的村在3公里范围内有小学,77.99%的村在5公里范围内有中学。100%的村能接收电视节目,87.21%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36.88%的村有幼儿园、托儿所,4.43%的村有体育健身场所,7.33%的村有图书室、文化站,11.57%的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
(四)环境卫生
在本次普查的129个镇中,56.59%镇的镇区实施集中供水,13.95%镇的镇区生活污水经过集中处理,17.05%镇的镇区有垃圾处理站。
40.42%的村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8.12%的村实施垃圾集中处理,26.93%的村有沼气池,14.59%的村完成改厕。
(五)医疗和社会福利机构
2006年末,100%的乡镇有医院、卫生院,98.33%的乡镇有敬老院。
53.44%的村距离医院、卫生院在3公里以内,78.61%的村有卫生室。81.16%的村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医生,4.15%的村有行医资格证书的接生员。
(六)市场建设
2006年末,78.33%的乡镇有综合市场,42.22%的乡镇有专业市场,37.22%的乡镇有农产品专业市场,21.67%的乡镇有年交易额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专业市场。100%的乡镇有储蓄所。
52.8%的村地域内有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72.85%的村在村内可以买到化
肥,5.12%的村在村内可以买到彩电。
四、农村居民生活条件
(一)住宅
2006年末,农村常住户平均每户拥有住宅面积95.32平方米。99.94%的住户拥有自己的住宅,其中,拥有1处住宅的241.41万户,占90.13%;拥有2处住宅的24.81万户,占9.26%;拥有3处及以上住宅的1.47万户,占0.55%。
居住平房的256.36万户,占95.71%;居住楼房的8.28万户,占3.09%;居住其他类型住房的3.21万户,占1.2%。
砖木结构的154.01万户,占57.5%;砖混结构的97.78万户,占36.51%;钢筋混凝土结构的3.06万户,占1.14%;竹草土坯结构的12.54万户,占4.68%;其他结构的0.46万户,占0.17%。
(二)饮用水
全市有4.64万个住户反映获取饮用水困难[注1],占1.73%。使用管道水的住户128.45万户,占47.95%。67.22万户的饮用水经过净化处理,占25.1%;150.25万户的饮用水为深井水,占56.09%;48.39万户的饮用水为浅井水,占18.07%;0.71万户的饮用水来源于江河湖水,占0.27%;0.71万户的饮用水为池塘水,占0.27%;144户的饮用水来源于雨水;0.55万户的饮用水来源于其他水源,占0.21%。
(三)炊事用能源
农村居民炊事使用的能源中,主要使用柴草的148.46万户,占55.43%;主要使用煤的100.86万户,占37.66%;主要使用煤气或天然气的17.4万户,占6.49%;主要使用沼气的0.94万户,占0.35%;主要使用电的0.17万户,占0.06%;使用其他能源的0.03万户,占0.01%。
(四)卫生设施
使用水冲式厕所的3.30万户,占1.23 %;使用旱厕的112.05万户,占41.83%;使用简易厕所或无厕所的152.50万户,占56.94%。
(五)耐用消费品
农村常住户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78.93台,固定电话54.21部,手机51.82部,电脑1.41台,摩托车41.9辆,生活用汽车3.71辆。
五、农村劳动力资源与就业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与结构
2006年末,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596.39万人。其中,男劳动力301.49万人,占50.55%;女劳动力294.9万人,占49.45%。
农村劳动力资源中,20岁及以下85.02万人,占14.26 %;21-30岁97.71万人,占16.38%;31-40岁133.78万人,占22.43%;41-50岁126.03万人,占21.13%;51岁及以上153.85万人,占25.8%。
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45.65万人,占7.66%;小学文化程度199.58万人,占33.46%;初中文化程度296.99万人,占49.8%;高中文化程度49.71万人,占8.3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4.46万人,占0.75%。
农村从业人员543.6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91.15%。其中,在第一产业就业的占64.65%;在第二产业就业的占22.22%;在第三产业就业的占13.13%。
(二)农业从业人员
2006年末,全市农业从业人员352.49万人,其中,男性占44.8%,女性占55.2%。按年龄分,20岁及以下占5.13%,21-30岁占13.93%,31-40岁占23.02%,41-50岁占23.9%,51岁及以上占34.03%;按文化程度分,文盲占10.71%,小学占42.44%,初中占43.25%,高中占3.42%,大专及以上占0.17%。
(三)农业技术人员
2006年末,全市共有农业技术人员16067人,其中,在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中从业的9454人。按职称分,高、中、初级农业技术人员分别为1172人、3928人和10967人。
(四)农村劳动力流动
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注2]95.31万人。其中,男性劳动力64.85万人,占68.04%;女性劳动力30.46万人,占31.96%。
外出从业劳动力中,20岁及以下占22.79%,21-30岁占33.76%,31-40岁占22.71%,41-50岁占13.63%,51岁及以上占7.12%。
外出从业劳动力中,文盲占1.62%,小学文化程度占17.52%,初中文化程度占72.67%,高中文化程度占7.1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02%。
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在乡外县内从业的劳动力占22.27%,在县外市内从业的劳动力占27.53%,在市外省内从业的劳动力占32.2%,去省外从业的劳动力占18%。
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在第一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2.33%,在第二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54.84%,在第三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42.83%。
注:1.获取饮用水困难:主要指到取水点的水平距离大于1公里或垂直高差超过100米、正常年份连续缺水70天以上,或单次取水时间超过半小时。也包括村干部或农户反映的水质混浊、水质超标等现象。
2.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是指农村住户户籍从业人员中,2006年到本乡镇行政管辖区域以外从业1个月及以上的人员。.分县区数据是按行政区划汇总的数据,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临沂经济开发区数据已分别归并到罗庄区、河东区。
4.需要保留小数的数据尽可能保留两位小数。个别数据经过四舍五入,分组合计数可能不等于总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