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我国粮食安全和战略储备体系建设的提案
关于加强我国粮食安全和战略储备体系建设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案第2399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 由:关于加强我国粮食安全和战略储备体系建设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中央编办,财政部,国家粮食局办理
提 案 人:王济光
主 题 词:粮食,物资储备,国家安全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 容:
当前,世界经济与政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不可控性问题日益突出,粮食安全在我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改革和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我国粮食安全储备和经营管理体系建设,把粮食储备和粮食经营结合起来,把粮食战略储备的平战结合起来,以全面维护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稳定,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完整。
一、我国粮食安全和战略储备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本上解决了吃饭问题,并在国际市场上成为一个粮食生产、消费和储备大国。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已经连续九年增产增收,对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提供了强力支撑。但是,六十多年的和平生活已经使国人淡漠了战争的残酷,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成果也已将战争的硝烟淹没,从而,极易导致对粮食安全和储备重要性的忽视,管理意识弱化,从而造成粮食在安全、储备、流通等环节中出现了诸多方面的问题。
(一)粮食调控体系尚未完善。由于人们对粮食安全和储备管理意识弱化,有些地方对储备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至今尚未出台粮食安全、储备战略的规范政策法规,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之间、中央和地方分工不明确,尤其是在粮食安全储备与商业储备数量、品种、结构等方面没有明确划分比例,地方储备粮体系建设滞后,仓储资源利用不足,粮食储备数量、品种结构存在缺陷,致使粮食调控的依据不明、目标模糊、机制缺位,粮食调控在收储价格、储备仓库、储备数量、储运管理等方面的互动关系远未形成。
(二)储备粮食管理随意性、无序性明显。一是储备粮网点布局不科学。粮食储备制度建立初期,许多地方把粮食储备指标视作对基层粮管所、粮站的一项优惠政策,实行平均分配,出现了储备粮点多、面广、分散保管的格局。随着国家粮食储备库和省粮食储备库的命名挂牌,取消了部分储备粮网点,布局网点更加不够科学和优化。二是储备粮陈化问题未解决。近年来,有些地方受局部利益的驱动,片面认为储备粮是国家职能,与个人、企业无关,没有进行储备粮轮换工作。同时,由于受收粮难的影响,定购入库的粮食数量经常难以得到应有保障,影响了储备粮的轮换。在现实工作中,经常出现收购、调入粮食水分高、质量差,也不宜用于用作储备粮的轮换,导致储备粮油陈化问题日益突出。三是粮食安全责任没有列入考核。在很多地方,加强粮食储备管理、监督和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并未列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之中,致使用于粮食储备的财政投入下降,进而造成地方储备粮体系建设滞后,仓储资源利用不足等问题。
(三)粮食储备量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从1990年国务院决定建立以“丰吞歉吐、平抑粮价、调控市场”为基本功能的国家、省和县(市)三级专项粮食储备制度以来,专项粮食储备体系不断完善,储备规模逐步增大。强化粮食储备管理,既保护了农民利益,也维护了粮食市场平稳运行和安全。但是,由于三级粮食储备体系涉及中央、省、地方的各自利益,在粮食储备管理操作很容易出现问题,与10年前相比较,目前很多地方以储备粮食数量来测定的市场调控和安全能力明显下降,距离“产区3个月储备,销区6个月储备”的基本要求越来越远。
(四)民间储备的补充作用发挥不佳。推动粮食社会仓储体系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应放开商业储备,搞活农户储备。但在具体业务管理中,已经忽视了对粮食民间储备的推动工作。
二、健全我国粮食安全和战略储备体系的建议
(一)设立“饥饿体验日”,提高全体公民对粮食安全和战略储备平战结合的正确认识。“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条”,粮食在人类生存和整个国民经济中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世界上约有1/3人口仍然处于半饥饿生活状态,我国目前也仍然处于不平衡的小康水平,还存在着一定数量的贫困群体,只有改变全社会的粮食浪费习惯,才能完成广积粮、备战、备荒的粮食战略储备工作。做好粮食安全和战略储备工作,要从节约粮食开始,建议向全国人民发起倡议,把每年10月16日的“世界粮食日”设立为“饥饿体验日”,倡导自愿参加24小时饥饿体验活动,以更好地警醒世人“丰年不忘荒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广积粮备战荒”,强化我国粮食战略储备建设意识。
(二)建立健全粮食安全和战略储备的领导管理体系。进一步强化粮食安全和战略储备工作,加强粮食战略储备工作的领导,把粮食安全和战略储备工作摆上重要日程,打破中央、地方各自为政的局面,建议:为粮食安全和战略储备提供坚强领导保证,树立“管理与服务”的理念,成立决策、统筹和协调的“粮食安全和战略储备工作领导小组”,以国务院分管副总理为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决策和领导粮食安全和战略储备管理工作,实现粮食战略储备管理的科学化。与此同时,建立责任考核制度,制定具体粮食安全和战略储备工作考核目标,将粮食安全和战略储备责任列入政府工作和各级领导的考核内容。
(三)加强我国粮食安全和战略储备工作管理。一是出台管理政策法规。建议尽快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和战略储备管理法》,明确划分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之间的分工,明确粮食安全储备与商业储备的收储价格、储备数量、储备品种、储备结构的比例,规范粮食储备库、储备粮储运等管理体系,做到依法管理。二是增加粮食储备量。目前必须要解决国家、省和县(市)三级专项粮食储备量与实际需求差距太大的问题,建议从国家粮食战略储备考虑,按惯例产区应保持3个月、销区6个月储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三是加强我国储备粮管理。从战略高度,科学合理地设计建设仓储,科学合理地布局国家、省和县(市)三级专项粮食储备库网点,确保粮食储备安全。各级财政、农业发展银行要保障收储资金和建立粮油轮换风险基金,确保储存粮油收购、粮油轮换、储备粮食深加工,解决收储难和粮油陈化问题。严禁不按规范设计、违章作业建设储仓储;严禁不按规定使用、占用和管理粮食战略储备仓储;严禁不按要求收储和使用战略储备仓储粮食的违法行为发生。财政、审计、纪检部门应加强对储备粮油收购、仓储、轮换、处置和仓储投入使用资金等全过程监管,对发现的问题严肃处理。粮食安全和战略储备仓储的建设与管理要与时俱进,结合自身实际和廉政建设要求,探索建立公开透明、促进有序竞争的三级监督约束管理体制机制,确保战略储备仓储粮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发挥。
(四)发挥民间储备的积极作用。民间力量储存粮食用于短期周转和一般性消费需求,是国家粮食储备的重要补充。要制定并完善优惠政策,发挥农村家庭在社会仓储体系中的积极作用,推动粮食社会仓储体系发展,搞活农户储备,不断培育多元化的粮食储备主体,分散储粮风险和责任,在市场、技术与管理等方面推动实现政府与民间的粮食储备“双动”。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二篇:我国粮食安全储备
我国粮食安全储备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自1990年以来开始探索建立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加强日常管理,应对突发事件,确保粮食安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的生活资料,是稳定市场、保证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粮食与其它产品相比,它无可替代,只能靠农业提供。由于粮食生产的季节性和消费的常年性,其在国民经济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任何社会制度下,粮食工作都处于极端重要的位置。实践表明,保证粮食安全,通常是通过国内粮食生产、进出口和合理储备来实现的。国内粮食生产的增加可以避免粮食进口带来的风险,但其自身也存在波动风险。因此,对突发的粮食短缺而言,粮食储备是避免粮食短缺的有效手段。但是,当前的粮食储备目标、储备规模、储备品种结构和布局,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宏观调控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现行的中央储备粮管理方法和措施在实际运作和部门关系协调中,仍表现出诸多矛盾和摩擦。粮食储备对粮食安全影响的主要因素有:储备目标、储备规模、储备结构与布局等。粮食储备目标既是粮食储备政策的核心,也是制订粮食储备各项相关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关键词
粮食安全粮食安全粮食储备政策粮食流通体制
1粮食储备与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
1.1多头管理中央储备粮
目前,储备粮管理涉及的部门较多,运转程序复杂,很难根据市场信号做出灵敏反应。当市场形势发生变化需要有关部门安排储备粮收购和抛售时,部门之间往往因利益冲突或判断偏差而运行迟缓,势必错过最佳的操作时间,影响调控效果。
1.2各级储备粮功能定位不明确
我国实行中央——地方粮食储备分级管理,中央地方储备影响市场的协调机制尚未形成,信息不对称和利益不一致,导致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的行为偏差,特别是当粮情突变时,地方与中央往往很难做到利益兼容。中储粮主要用于调节全国粮食供求总量、稳定粮食市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而地方粮食储备是平衡全国粮食供求的第一道防线。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省份还没有达到国务院提出的“产区保持3个月销量、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的储备标准。而
1且,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目前在库点布局上缺乏统筹考虑,储存品种结构没有明确分工。现行政策和实际操作办法难以使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形成协同配合机制。1.3储备粮轮换运作不畅
现行的轮换计划管理方式要求层层报批,由于计划往往赶不上市场行情的变化,难免以牺牲效率和效益为代价。受轮空期的限制,储备粮轮换周期与生产和市场价格变化规律难以一致,导致储备粮轮换不仅不能抓住市场赚取价差,反而会打压市场价格,增加轮换成本。
2粮食储备管理方法与粮食安全改进措施
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粮食市场稳定,我们要充分认识粮食储备的战略意义,高度重视粮食储备的重要作用,坚持和完善我国的中央储备粮管理制度不动摇。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从世界粮食储备规模不断减少这一世界性趋势中把握未来,认真研究世界粮食生产和供应能力的现状与潜力,敢于和善于利用国际市场,在确保战略储备的基础上,优化储备粮结构,建立合理的中央粮食储备规模,积极探索储备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将储备粮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具体讲,笔者认为,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2.1完善粮食储备制度
从增强宏观调控能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看,进一步完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十分必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市场经济、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需要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体系,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建立国家粮食储备制度,通过储备粮的吞吐,保持市场粮价总体稳定,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是健全政府宏观调控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政府运用经济杠杆调控粮食供求的重要手段。
2.2逐步调整储备粮的主体
中央——地方分级的粮食储备体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调节粮食市场、保护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粮食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中央调控能力和调控手段的进一步加强,实行分级粮食储备体系,己不适应新时期粮食宏观调控的需要。因此,需强化中央储备,削减地方储备。将粮食储备过度分解给地方政府,很容易导致粮食生产的非专业化倾向,在全国范围内寻找粮食均衡点比在一省、一县内寻找更合适;地方储备是粮食省长负责制的一个结果,随着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力口强,粮食省长负责制的体制背景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况且也不能确保地方储备和中央储备粮的运作方向始终保持一致,它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中央储备的功效。因此,应调整省级粮食储备规模,大幅度收缩县级储备规模,逐步形成中央一级粮食储备体系。为此,在粮食市场化过渡时期,可先保留部分地方储备,防止区域性粮食市场的
2波动。随着粮食市场体系的完善,逐步减少地方储备,或将地方储备并入中央粮食储备.
2.3注重周转储备和农户储备建设
周转性粮食储备是确保粮食流通正常进行,居民一日三餐无后顾之忧的“蓄水池”。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经验性结论,周转储备应不低于全年粮食消费总量的12%。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周转储备主要体现在国有粮食仓储企业。而随着粮食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粮食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人,受收购资金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国有粮食仓储企业的粮食库存也越来越小。粮食购销和加工企业,零售市场上的私营粮贩与个体粮商热衷的是快进快出、边进边出,基本不搞库存,因而可以大量节省流通费用。周转性粮食储备是粮食储备体系的基础,应高度重视农户储备,保证农户充足的储备数量,真正做到“藏粮于民”。我国历史上储粮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公私皆储粮,况且我国农民历来有“养儿防老、积谷防荒”的传统。因此,国家大力扶持农户储粮对减轻财政负担,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鉴于目前我国农民收入水平偏低,独立承担建设或者改建现有粮食仓储设施比较困难的现状,国家应采取有效措施,主动引导农户的粮食储备行为,以此建立和完善农户储备体系。
2.4建立粮食储备管理的信息系统
粮食储备的有效性取决于反应灵敏、信息准确的信息系统。要对储备粮的收购、销售、调拨、储存、进出口及分库点、分品种、分价位、分年限、分仓位等相关信息实施动态监控,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要加强市场调研,建立“粮食和农业信息及预警系统”,及时报告全球范围内的粮食供应、需求、价格、贸易、储备等重要信息,为主动调控及时进行预报预警。
3粮食储备是粮食安全的“蓄水池”和“稳定器”
我国粮食已实现连续6年增产,近年来,国务院要求中央储备粮“维护农民利益、维护粮食市场稳定、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实践告诉我们,粮食储备垂直体系实力不断增强,影响力不断扩大,根本原因在于牢记出资人要求,牢固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社会效益优先的宗旨。想政府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通过企业化运作,让国家的政策措施和调控目标落到实处。
3.1维护农民利益与“三农”工作要求一致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种粮农民利益,是粮食安全的基础。要发挥垂直体系优势和基层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建立起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纽带。引导农民种什么,服务农民怎么种,帮助农民卖好价。促进农业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
3.2维护粮食市场稳定与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意图一致
粮食市场稳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要防止
“谷贱伤农、米贵伤民”,稳定发挥“丰则贵籴,歉则贱粜”的作用。提高中央储备粮的市场应对能力,通过“高抛低吸、削峰填谷”抑制“追涨杀跌、推波助澜”等市场过度投机行为。在多元主体竞争加剧、市场上“逆调节”能量不断增强的情况下,中储粮应始终成为稳定市场的健康力量。要健全从田间到餐桌的粮食流通主导产业链,提高调控终端市场的能力,防止因调控链条不完整增加市场波动风险。
3.3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与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要求一致
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依靠具有市场活力、影响力和保障力的大型粮企。近些年,民营和地方粮食企业形成一定优势,作为央企,中储粮总公司可以在跨区域提供粮原和产业链协作等方面与其合作,取长补短,共同为国家粮食安全服务。
参考文献
1.贺涛 中国市场化粮食流通体制系统研究 科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2.周小萍,卢艳霞,陈百明;中国近期粮食生产与耕地资源变化的相关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吕新业 中国粮食安全现状及发展战略[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4年01期
4.陶睿睿 中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J] 粮食科技与经济;2004年01期
5.陈江龙 曲福田 农地非农化与粮食安全:理论与实证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6年02期
6.吕新业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及未来发展战略[J] 农业经济问题 2003年11期
7.石少龙 2003年粮食安全研究综述[J] 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09期
8.陈江龙 曲福田 农地非农化与粮食安全:理论与实证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6年02期
9.陈江曲福田 农地非农化与粮食安全:理论与实证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6年02期
第三篇:关于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浅谈
关于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浅谈
一、我国信用体系现状分析及其存在的问题
1.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比较困难的原因
(1)信用法律法规缺失。信用如果没有法律作为保障就很难有效实现,法律法规的确立和健全(金融有关立法非金融有关立法失信惩罚机制)是社会信用制度及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的保障。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社会征信体系方面的法律框架和系列法规,对信用信息征集、使用和管理的权利与义务没有作出法律规定,这使得整个征信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和业务监管部门责任不明确,领导不统一,协调不一致,建设不到位。
(2)信用管理部门分散。目前,全国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没有制订一套全国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缺乏对各领域,各地区信用信息整合的统一指导、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没有形成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对信用体系建设和信用信息整合的合力,存在着多头建设的问题。
(3)信用标准规范模糊。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对各地的信用评级的统一化本身就带有不公平性,怎样把握才能恰到好处,这更增加了统一标准的难度。
(4)信息发布共享障碍。
2.信用体系缺乏会导致各个方面出现问题
(1)从企业来说,信用缺失损害了企业的长远利益。企业与企业间诚信水平低甚至诚信失常,会使交易过程中契约的有效性时刻面临挑战,让快捷现代化的交易手段和交易方式受到限制,阻碍贸易的扩大,企业发展的路子越来越窄。
(2)从金融环境来说,信用缺失加大了金融风险。
(3)从社会来说,信用缺失使道德失范,影响社会稳定,对社会道德体系形成强大冲击,还会加剧社会分配不公,影响市场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4)信用缺失使经济秩序混乱。
二、着力建设我国的信用体系,促进社会快速发展
1.从根本上解决失信问题的关键是建立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证的社会信用的三维制度模式
(1)将道德作为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重心。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主体的行为准则首先应是讲信用,无论是法人主体或公民个人,都应树立守信的公众形象,树立以讲信用为荣,不讲信用为耻的社会意识。
(2)以产权作为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
(3)以法律作为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保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在信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以比较完备的行政管理规定的形式颁布,尽早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健全奠定制度框架;抓紧研究,出台与社会信用直接相关的基本法。
2.此外应注意政府在构建社会信用体系中的巨大作用
(1)制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法律制度与规则要靠政府。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制度与规则的核心形式是相关的立法和执法。法律法规起草的主体,是政府授权的有关政府机构和部门,通过大量的立法调研起草法律草案,并依据相关的规定进入立法程序。
(2)政府在促进并实施征信数据的开放,实现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做出努力。在我国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过程中,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快实施对相关信用信息的公开和开放。
(3)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
(4)加强对信用管理行业的监管,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政府是很重要一个角色。
(5)健全失信惩戒机制,加大失信者的成本。
参考文献:
[1]梁卫军.浅议政府在构建社会信用体系中的作用[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7,(05).[2]钟瑶.对信用体系建设的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3]徐瑞娥.加快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观点综述[J].经济纵横,2005,(03).
第四篇:《关于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浅谈》
关于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摘要: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但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搞好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本文作者从我国信用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入手,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信用 社会信用体系 信用体系建设
一、我国信用体系现状分析及其存在的问题
1.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比较困难的原因
(1)信用法律法规缺失。信用如果没有法律作为保障就很难有效实现,法律法规的确立和健全(金融有关立法非金融有关立法失信惩罚机制)是社会信用制度及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的保障。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社会征信体系方面的法律框架和系列法规,对信用信息征集、使用和管理的权利与义务没有作出法律规定,这使得整个征信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和业务监管部门责任不明确,领导不统一,协调不一致,建设不到位。
(2)信用管理部门分散。目前,全国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没有制订一套全国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缺乏对各领域,各地区信用信息整合的统一指导、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没有形成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对信用体系建设和信用信息整合的合力,存在着多头建设的问题。
(3)信用标准规范模糊。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对各地的信用评级的统一化本身就带有不公平性,怎样把握才能恰到好处,这更增加了统一标准的难度。
(4)信息发布共享障碍。政府信用信息封闭,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客观上要求微观经济主体具有民事行为能力,我国征信行业没有建立行业协会组织,行业内普遍缺乏自律机制,各个行业各行其是,行业自律程度松紧不一,中介业务标准程度不一。此外,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普遍不高等等原因都导致了信息共享的障碍。
(5)失信惩戒机制薄弱。支撑社会信用体系正常运作的经济政策法规得不到严格的执行,失信者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
2.信用体系缺乏会导致各个方面出现问题
(1)从企业来说,信用缺失损害了企业的长远利益。企业与企业间诚信水平低甚至诚信失常,会使交易过程中契约的有效性时刻面临挑战,让快捷现代化的交易手段和交易方式受到限制,阻碍贸易的扩大,企业发展的路子越来越窄。企业的信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守诚信规范,损害的只能是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2)从金融环境来说,信用缺失加大了金融风险。
(3)从社会来说,信用缺失使道德失范,影响社会稳定,对社会道德体系形成强大冲击,还会加剧社会分配不公,影响市场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4)信用缺失使经济秩序混乱。在信用机制不健全及相关法律缺位的环境下,必然会有一些人不遵守市场规则,不讲信用,并因此获得更多的利益。此种现象一旦成风,则会导致企业的恶性竞争,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从而使社会信用整体水平下降,造成一种很难治愈的社会创伤。社会的经济秩序必然会陷入混乱之中,经济活动主体也就无疑要步入畸形发展的道路。
(5)信用缺失导致相应制度的扭曲。信用缺失往往影响到整个社会相关制度的正常运作(银行的借贷制度商业的交往习惯法律制度的构建政府行政管理的运作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会受到影响),整个社会制度是基于信用而构建的,一旦信用被打破,则原有的平衡必然陷入混乱,相应的制度就会出现扭曲,我们反思今天的制度构建往往最后会追根溯源至诚信这一最基本的话题。
二、着力建设我国的信用体系,促进社会快速发展
1.从根本上解决失信问题的关键是建立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证的社会信用的三维制度模式
(1)将道德作为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重心。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主体的行为准则首先应是讲信用,无论是法人主体或公民个人,都应树立守信的公众形象,树立以讲信用为荣,不讲信用为耻的社会意识。
(2)以产权作为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市场主体没有独立的财产,就没有真正的能力讲信用;市场主体没有独立的财产,也就没有动力讲信誉、守信用;市场主体没有独立的财产,也没有内在的压力守信用;市场主体对其财产权没有信心,就必然产生不讲信用的短期行为;市场机制不完善使市场主体没有外在的约束,讲信誉、守信用就缺乏感召力。因此,要彻底解决我国的信用问题,最根本的措施只能是进行产权改革,使我国的微观经济主体成为真正拥有独立财产的所有者或产权主体。
(3)以法律作为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保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在信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以比较完备的行政管理规定的形式颁布,尽早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健全奠定制度框架;抓紧研究,出台与社会信用直接相关的基本法。
2.此外应注意政府在构建社会信用体系中的巨大作用
(1)制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法律制度与规则要靠政府。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制度与规则的核心形式是相关的立法和执法。法律法规起草的主体,是政府授权的有关政府机构和部门,通过大量的立法调研起草法律草案,并依据相关的规定进入立法程序。
(2)政府在促进并实施征信数据的开放,实现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做出努力。在我国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过程中,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快实施对相关信用信息的公开和开放。
(3)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信用信息开放的同时,政府还需考虑旨在为社会提供相关信息的电子政务建设,信息集中的政府部门(如工商局、质检局)应整合内部信息资源,实现公开开放的数据的上网,推动电子政务。
(4)加强对信用管理行业的监管,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政府是很重要一个角色。
(5)健全失信惩戒机制,加大失信者的成本。
参考文献:
[1]梁卫军.浅议政府在构建社会信用体系中的作用[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7,(05).[2]钟瑶.对信用体系建设的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3]徐瑞娥.加快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观点综述[J].经济纵横,2005,(03).
第五篇:我国未来10年找矿战略路线确定 建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体系
我国未来10年找矿战略路线确定 建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体
系
《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获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20日 来源:新华社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会议强调,“十二五”期间要以社会成员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主要任务是:(一)加快征信立法和制度建设。抓紧制定《征信管理条例》及相关配套制度和实施细则,制定信用信息标准和技术规范,建立异议处理、投诉办理和侵权责任追究制度。(二)推进行业、部门和地方信用建设。当前,尤其要结合市场主体准入、纳税、合同履行、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和社会保障、科研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有针对性地加强各领域的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健全信用档案,尽快改善各行业、各部门、各地区的信用环境。(三)建设覆盖全国的征信系统。在实现行业内、地区内信用信息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大力推动信用信息在全国范围的互联互通,充分发挥信用信息对失信行为的监督和约束作用。(四)加强监管,完善信用服务市场体系。(五)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六)大力培养社会诚信意识。
会议讨论通过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纲要》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的目标任务:通过实施找矿战略,实现新的重大突破,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体系,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和产业支撑。一要加强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推进重点成矿区带基础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查明资源潜力和勘探开发前景。加快重点成矿区带的矿产远景调查,寻找新的找矿靶区。加强基础地质和成矿理论研究,研发和推广矿产勘查新技术新方法。二要加强重要矿产勘查。加强主要含油气盆地的地质勘查和老油气区的新领域深度挖潜。勘查开发以页岩气、煤层气为重点的非常规油气资源。通过整装勘查,增加重要矿产资源储量,形成大型矿产资源基地。开展老矿山深部和外围接替资源勘查,延长矿山服务年限。三要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发展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多元化投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