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
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维护学术尊严,加强道德教育,促进研究生学术创新,严明学术纪律,杜绝各类学术不端现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中国海洋大学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所有申请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者在学术活动中的造假、抄袭、剽窃等违背公认的学术准则的行为。
第三条 对出现学术不端行为的尚未毕业的学历教育研究生,可视情节轻重给予下列处理:
1.全校通报批评;
2.延期一年答辩;
3.取消答辩及申请学位资格。
第四条 对已毕业但未获学位的学历教育研究生以及尚未取得学位的非学历教育各类型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可视情节给予下列处理并通知所在工作单位:
1.全校通报批评;
2.一年内不得申请学位;
3.取消申请学位资格。
第五条 对已经取得中国海洋大学学位的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情节严重的,一经查实,撤销已授予的学位并通报所在工作单位。第二章 学术不端行为的鉴定程序
第六条 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遵循客观、公正、合法的原则,根据学术不端行为的性质和情节轻重,依据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理。处理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七条 学位评定委员会是负责处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评决机构。校学科建设与学位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学位办)负责受理关于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负责组织相关调查和学术不端行为的认定。
第八条 学术不端行为的鉴定程序:
1.成立调查小组。接到举报5个工作日内,学位办与被举报人所属学院负责人协商,成立不少于5人的调查小组。调查小组由具有较高学术声望、办事公正且与调查事件不存在直接利益关系的专家和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成员组成。调查小组成员也可以邀请校外专家参与。
2.调查取证。调查小组收集分析有关材料,与举报人、被举报人和知情者面谈并记录,被面谈者需在原始记录上签字并保留记录副本;敦请被举报人作出书面说明;形成书面调查报告(包括:调查过程、与调查相关信息的来源、调查结论和证明材料)。报告呈交之前须经举报人阅读并作出书面答复。书面报告一般应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
3.处理决定。调查取证结束后,被举报人所属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讨论提出处理建议报学位办,拟作出全校通报批评、延期一年答辩或申请学位处理的应报主管校长作出处理决定;拟取消答辩及申请学位资格、撤销已授予的学位处理的应召开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作出处理决定。
4.送达处理决定。处理决定做出后,由学院将处分决定书送达研究生本人,由研究生本人签字;研究生本人拒绝签字或因特殊情况不能签字的,由送达工作人员(至少2人)记录在案,视同送达。如当事人对调查处理结果有异议,可以在收到处理结果后7个工作日之内向学校申诉委员会提出申诉。
第九条 调查过程的一切程序和资料均属于保密范围内,所有参与调查的人员不得泄露调查和处理情况。以上相关书面材料正本应由校学位委员会保存3年。第三章 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
第十条 对引用他人的观点、资料和数据等未注明出处者,视情节给予以下处理:
1.整段雷同内容占整篇学术成果10%且非主要创新点的,构成轻度抄袭行为,给予全校通报批评处理;
2.整段雷同内容占整篇学术成果10%-30%且非主要创新点的,构成中度抄袭行为,给予延期一年答辩或一年内不得申请学位处理;
3.整段雷同内容占整篇学术成果30%以上,或将他人的学术成果作为自己学术成果的主要部分或实质性部分,构成重度抄袭行为,给予取消申请学位资格或撤销已授予学位处理。
第十一条 对伪造或篡改实验数据、研究成果等行为者,视情节给予以下处理:
1.使用不适当的统计或其它方法夸大研究发现的重要性,给予全校通报批评处理;
2.伪造注释或参考文献,或伪造导师或专家签名,或伪造导师或专家推荐信及其它评定意见,给予延期一年答辩或一年内不得申请学位处理。
3.对于伪造或篡改实验数据,且构成虚假的重要成果者,给予取消申请学位资格的处理。
第十二条 对学术成果虚假署名者,视情节给予以下处理:
1.未经他人同意签署他人姓名,或未经项目负责人同意标注资助项目,或未参加实际研究而在他人成果上附加署名,或通过不正当手段改动署名顺序,情节严重的,给予全校通报批评;
2.未经学校允许,擅自使用中国海洋大学学术成果或将其变为非中国海洋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的成果,给予延期一年答辩或一年内不得申请学位处理;
3.购买或由他人代写论文,给予取消申请学位资格或撤销已授予学位的处理;
4.未经指导教师或任课教师许可,将教师的讲义、课堂记录或集体研究成果私自发表,或未经他人同意将合作的研究成果私自发表、发布或转让,可视情节给予相应处理。
第十三条 提交学位申请材料时严重地弄虚作假,采用不正当手段干预并影响学位授予工作,给予取消申请学位资格或撤销已授予学位处理。
第十四条 一稿多投或稍作修饰重复投稿,给予延期一年答辩或一年内不得申请学位处理。
第十五条 凡未列入本规定的其他学术不端行为,由学位办会同有关部门讨论研究后,参照相近条款给予相应处理建议。
第十六条 由中国海洋大学资助的科研成果如果涉及学术不端行为,学校有权中止直至收回相关资助。
第十七条 署名中国海洋大学的科研成果如果涉及学术不端行为,未公开发表出版的可建议相关单位取消公开其成果,已出版发表的可建议相应期刊撤销已刊论文。
第十八条 对于有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生,其指导教师负有连带责任,可依据国家和学校相关规定对研究生指导教师进行处理。第四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中国海洋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 本办法业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六十七次会议通过,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中国海洋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 二○一○年四月二十六日
第二篇:关于学术道德规范及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
关于学术道德规范及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
第一条学术诚信是学术研究人员应遵循的基本准则,为鼓励学术创新,促进学术繁荣,强化我校教职员工的学术诚信意识,根据《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教社科[2009]3号),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及相关活动中发生的违反公认的学术准则、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本办法适用于我校所有教职工、各类在读学生、以及其它以名义从事学术及相关活动的人员。
第三条学校是学术不端行为预防与处理的主体,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应坚持预防为主、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由校学术委员会负责调查、认定学术不端行为。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适用于我校所有教职工、各类在读学生、以及其它以名义从事学术及相关活动的人员。
第五条应当遵守下述学术诚信要求:
(一)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尊重已经获得的研究成果,引用他人成果时,注明出处,所引用的部分不能构成引用人作品的主要部分或者实质部分,从他人作品转引第三人成果,注明转引出处。
(二)合作研究成果在发表前要经过所有署名人审阅,所有署名人对研究成果负责,合作研究的主持人对研究成果整体负责。
(三)学术成果应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通过正规渠道予以发表。
(四)在进行学术评价时,遵循公正、客观、全面、准确的原则。
第六条在学术活动中不得有下列学术不端行为:
(一)抄袭、剽窃、侵吞、篡改他人学术成果。
(二)伪造学术经历、学术成果、专家鉴定及学术能力证明材料。
(三)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
(四)未参加研究,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
(五)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
(六)其它学术界公认的学术不端行为。
第七条学术诚信的管理
(一)校学术委员会是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最高学术调查评判机构。校学术委员会负责评估学校学术诚信方面的方针、政策和存在的问题,对有关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调查,并提出明确的调查结论和处理建议。
(二)必要时校学术委员会可以成立独立的临时工作小组,负责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并向校学术委员会提出调查报告。
(三)各二级学院学术委员会为学院有关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机构。
(四)学术诚信管理工作方针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工作原则是:遵循客观、公正、合法的原则,遵循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五)对学术不端行为,部门和个人有责任劝阻、制止。
(六)在人事录用、职称职务晋升、项目申报、成果发布和考核评估之前,应建立有效的审核机制,认真核查候选人遵守学术诚信的情况。
第八条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和认定
(一)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应为实名举报,举报人向校学术委员会举报,校学术委员会有责任为举报人保密。
(二)校学术委员会在接到举报后立即根据举报人提供的材料进行查询、讨论,必要时可听取被举报人的申辩、解释。
(三)对于启动正式调查的可能涉及学术不端的行为,校学术委员会可以委托被举报人所在学院的学术委员会进行调查,也可以组成临时工作小组进行调查。
(四)参与调查的人员不应与被举报人或举报人存在亲属等密切关系。举报人和被举报人有权申请有关人员回避。
(五)正式调查应于30个工作日内完成事实认定,形成书面调查报告,提交校学术委员会。如有特殊情况,可向校学术委员会申请延长调查时间。
(六)校学术委员会将书面调查报告送达举报人和被举报人。在书面调查报告被送达后15个工作日内,举报人和被举报人可以书面形式提出对报告的不同意见。
(七)校学术委员会在以上调查工作基础上进行审议,做出事实认定与处理建议,结果须以无记名方式经三分之二以上的委员通过。
(八)参与调查的所有人员在受理举报和调查过程中,不得泄露调查和处理情况并须采取适当措施,保护举报人、被举报人和证人。
(九)若认定结果与举报人列举的事实不符,校学术委员会需要对举报人是否构成诬告做出认定。因诬告搅乱学院正常学术秩序,对他人造成严重伤害,也属于学术不端行为,校学术委员会也应根据情节严重程度,提出处理建议。
第九条处理和申诉
(一)校学术委员会对实施学术不端行为的个人可视其行为和情节,做出相应的处理建议。
1、处理方式包括:责令向有关个人或部门公开赔礼道歉、补偿损失,暂停或终止科研项目,并追缴已拨付的科研项目经费,暂缓学术晋升,撤销获得的有关奖励或其他资格,在一定期限内不得申请科研项目和科技奖励。给予警告、记过、降级、撤职、解聘、开除等行政处分。以上处理方式,可以单独做出,也可以并用。
2、行政处分决定须由校长办公会通过,开除处分须经学校党委会批准。
3、处分决定书应送达当事人。
(二)当事人如对处分决定有异议,可向上一级教育行政机关提出申诉,申诉期内不停止处理决定的执行。
第十条附则
(一)本办法由学校科技处负责解释。
(二)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三篇:2011.6研工部 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
关于印发《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时间:
2011-6-20 16:29:4 作者:admin 点击:163次
各学院,各有关单位:
为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弘扬严谨的学术风气,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学校制定了《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经2011年第七次校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印发,自2011年9月1日起试行,试行期一年,请遵照执行。
华 南 理 工 大 学
二○一一年六月十五日
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
(试行)
第一条 为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规范学术行为,弘扬严谨的学术风气,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思想品德高尚的高素质、创新型研究生,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人〔2002〕4号)和《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教社科〔2009〕3号)等文件精神,参考《华南理工大学科技人员学术道德规范管理办法》(华南工科〔2009〕38号),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学校全体研究生,包括以各种形式攻读学位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以及同等学力申请博士、硕士学位人员。
第三条 研究生在进行科学研究和参与学术活动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充分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和知识产权,求真务实,诚实守信,严谨治学,洁身自律,正确对待学术名利,远离沽名钓誉、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投机取巧等不正之风,拒绝不当得利,自觉抵制和坚决杜绝任何学术不端行为。
第四条 学术不端行为主要表现:
(一)抄袭、剽窃、侵占他人学术研究成果(包括论文、专著、报告、程序、数据等);
(二)伪造、篡改原始实验数据、调查数据或软件计算结果,隐瞒不利数据进而伪造研究结果;
(三)在公开发表的论文中引用他人的著述而不加以注明,或即使加以标注,但较大篇幅地(或过度)引用他人成果中的文字表述或图表;
(四)虽然参加过课题组的研究工作,但在未取得课题组负责人同意的情况下,私自使用或发表研究成果;研究生毕业后,未经许可,将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以个人或其他单位的名义公开发表,侵占学校研究成果或知识产权;
(五)由他人代写或代替他人撰写学位论文或学术论文,组织人员冒名代替他人撰写论文;
(六)在未参与工作的研究成果中署名,或未经他人同意在发表的论文中署上该人的名字,或未经项目负责人同意标注资助项目信息等;
(七)学术论文一稿多投;
(八)采取伪造或涂改等手段制作推荐信、成绩单、评阅(评定、鉴定、审批)意见、获奖证明、待发表论文的接收函或录用证明、导师或他人的签名等;
(九)盗用、贩卖或擅自传播课题组的技术专利、专有数据、保密文件资料、有偿使用的软件等未公开的技术成果;
(十)其他学术界公认的学术不端行为。
第五条 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负责受理对本校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投诉,并责成研究生所属学院对其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调查。学院应组织同行专家调查小组(由所在学科的至少3名教授组成),对所举报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鉴别、核查和认定,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初步处理意见,以书面形式报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第六条 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根据学院的初步处理意见进行核查,对查实确有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生,除进行批评教育外,还要视其情节轻重、负面影响大小、认错态度和表现等,根据《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违纪处分办法》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具有第四条第(三)、(四)、(六)、(七)、(八)款学术不端行为的,给予警告及以上处分;具有第四条第(一)、(二)、(五)、(九)款学术不端行为的,给予记过、留校察看或开除学籍(需经校长办公会议决定)处分。
第七条 因学术不端行为而被处分的研究生,将被取消受处分当学年的各类奖学金、荣誉称号及奖励、助学贷款、公派出国等申请资格;已获当学年优秀奖学金者将被停发余下奖学金;已获当学年荣誉称号及奖励者将被取消该奖励。
第八条 对在撰写学位论文过程中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生,在校生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决定是否授予学位;已毕业离校者,将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决定是否撤销已授予学位。
第九条 受处分的学术不端行为研究生若对处理结果有异议,可在规定的时限内向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申诉;若对复查决定仍有异议的,可向广东省教育厅提出书面申诉。
第十条 本办法自2011年9月1日起开始施行,试行期一年。第十一条 本办法由学校学术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授权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负责解释。
第四篇:厦门大学学术不端行为处理暂行办法
厦门大学学术不端行为处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强学风建设的有关规定,营造我校诚信、严谨的学术风气,维护良好学术氛围,提高学术研究质量,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处理厦门大学教职工、学生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学术不端行为。
第三条
查处学术不端行为应当坚持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程序正当的原则。
第四条
参与查处学术不端行为工作的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回避原则与保密规定。
第二章 基本学术活动规范
第五条
在学术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以下基本规范:
(一)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二)遵守学术界公认的学术道德,遵守论文写作、学术引文、学术成果、学术评价等方面的规范;
(三)如实记录、报告并保存实验结果、调查结果与统计数据;
(四)遵守相关学科专业的基本学术规范;
(五)发表学术论文和其他学术成果应当据实署名,并承担相应责任;合作成果发表时应当征得合作者的同意;
(六)充分尊重他人研究成果,不得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七)遵守有关保密规定。第六条
学术不端行为包括:
(一)引用他人成果不符合著作权法关于合理使用的规定而构成不适当引用;
(二)剽窃他人未发表的成果;
(三)重复发表自己内容实质相同的研究成果;
(四)请他人代写或者代替他人撰写学术或者学位论文;
(五)发表论文时未如实署名;未如实注明署名单位;在未参与实际研究的成果中署名;未征得合作者同意擅自发表论文;
(六)编造或者剽窃实验数据、调查结果和统计数据,篡改引用的资料;故意销毁实验原始数据;
(七)填报虚假的学术成果;伪造或者涂改推荐信、鉴定意见、评阅意见等反映个人学术能力的材料;
(八)以不正当手段干扰各种科研立项、成果鉴定、专家评审、论文评阅和答辩以及其他各类与学术相关的评奖活动;
(九)故意夸大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经济与社会效益,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
(十)其他违反学术规范的不端行为。
第三章 机构及职责
第七条
厦门大学学风委员会(以下简称“校学风委员会”)是厦门大学学术委员会下设的专门委员会,是履行对我校科学研究的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建设进行指导、咨询和调查等职责的机构。
第八条
校学风委员会接受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对有关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情况作出明确的认定结论。
第九条
校学风委员会下设秘书处,挂靠研究生院,负责处理校学风委员会的日常事务。秘书处秘书由厦门大学各学部秘书兼任。
第四章 举报和受理
第十条
秘书处负责受理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秘书处设举报电话和邮箱,并在研究生院网站公布。举报学术不端行为应当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有明确的举报对象;
(二)有明确、可信的证据材料。
第十一条
举报人应当实名举报,并提供必要的联系方式。举报人要求对其个人信息进行保密的,校学风委员会及其相关工作人员确保予以保密。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不予受理:
(一)不提供任何联系方式或者提供的联系方式不实的;
(二)缺乏关键性证据材料,经告知,仍无法提供的;
(三)其他不符合本办法第十条和第十一条规定情形的。第十三条
校学风委员会主任可以亲自审查或者指派专人审查举报材料。符合本办法第十条和第十一条规定的,校学风委员会应当于10 个工作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并通知举报人;作出不予受理决定时,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四条
如举报者对不予受理决定有异议,可于5 个工作日内再次提出受理的申请,校学风委员会主任应当将该申请提交校学风委员会全体委员审查并表决,如有三分之一以上委员同意受理,校学风委员会则必须作出受理的决定。该审查和表决可以通过电邮等通讯方式进行。
第五章 调查的程序
第十五条
在决定受理举报后,校学风委员会可以自行组织独立的调查组,也可以委托被举报人所在学院(研究院)成立调查组。
第十六条
学校发现的我校师生疑似学术不端的行为,参照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确定是否启动调查。
第十七条
调查组由不少于5 人的单数组成,其中同行专家不少于2人。调查启动时应当尽快通知当事人及其所在单位。
第十八条
调查组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要求当事人接受询问或者现场调查。调查人员不得少于2 人,调查时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表明/证明身份。询问和现场调查应当制作笔录或者现场调查报告,由参与人员签名或者盖章。必要时,可以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调查。
第十九条
校学风委员会成员、调查组成员以及相关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也有权用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
(一)是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近亲属的;
(二)与本案当事人有直接师生关系的;
(三)与本案当事人同一课题组的;
(四)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调查或者处理的。回避的申请由校学风委员会主任决定。
第二十条
调查过程中,当事人有权对事件进行陈述、申辩及表述自己的见解。对当事人提供的材料,调查组须纳入调查文档并进行核实。
第二十一条
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应当如实回答询问,配合调查,出示相关证据材料,不得隐瞒或者提供虚假信息。
第二十二条
调查组开展调查,应当在60 日内完成。如情况复杂,经校学风委员会主任同意,可以酌情延长工作期限,但是延长期限不得超过30 日。
第二十三条
调查组完成调查后应当形成书面调查报告,调查报告需由调查组成员半数以上通过。调查组成员应当分别在调查报告上签名。调查组成员如有意见分歧的,应当将分歧意见在报告中列明。
调查报告形成后应当及时提交校学风委员会,校学风委员会应当在30 日内召开全体委员会议审议调查报告,并作出结论认定。
全体委员会议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出席方能举行。认定结论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经三分之二以上与会委员通过方为有效。
第二十四条
校学风委员会的认定结论应当告之当事人。当事人有异议的,应当在5 个工作日内申请复议。复议决定的作出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执行。异议期满当事人未提出异议的,认定结论生效。
第二十五条
校学风委员会的认定结论或者复议决定是终局结论。如当事人无新的证据材料又重新提出申请复议的,校学风委员会不予受理。
第二十六条
对认定为学术不端的行为,校学风委员会根据厦门大学学术委员会的授权,可以依职权直接撤销或者责成相关部门撤销责任人相应的学术称号、学术待遇,并可以同时向学校及相关部门提出处理建议。
第六章 处理和申诉
第二十七条
学校及相关部门在接到校学风委员会的认定意见和处理建议后,应当在30日内作出处理决定。
第二十八条
结合行为性质和情节轻重,学校及相关部门依职权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教职工做出如下处理:
(一)通报批评;
(二)终止或者撤销相关的科研项目,追回已拨付的科研经 费并在一定期限内取消申请资格;
(三)暂停招生或者取消导师资格;
(四)延缓职务晋升、解职、解聘、辞退或者开除;
(五)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
(六)其他相关规定中的处理方式。
第二十九条
结合行为性质和情节轻重,学校及相关部门依职权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学生做出如下处理:
(一)批评教育;
(二)终止或者撤销相关的科研项目,追回已拨付的科研经 费并在一定期限内取消申请资格;
(三)暂缓学位授予、不授予学位或者撤销学位授予;
(四)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或者开除学籍;
(五)其他相关规定中的处理方式。
第三十条 学术不端行为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酌情减轻处理:
(一)主动承认错误并积极配合调查的;
(二)主动消除或者减轻不良影响的;
(三)经批评教育确有悔改表现的;
(四)其他可以减轻处理的情形。
第三十一条
学术不端行为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处理:
(一)藏匿、伪造、销毁证据,干扰、妨碍调查工作;
(二)打击、报复举报人;
(三)其他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情形。
第三十二条
借举报故意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或者以举报为名制造事端,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科研秩序的,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对举报不实,受到不当指控的单位和个人要及时澄清并予以 保护。
第三十三条
处理决定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以下:
(一)被举报人的基本情况;
(二)经查证的事实和证据;
(三)处理意见和依据;
(四)申诉途径和期限;
(五)其他按照有关规定应当包括的内容。
第三十四条
处理决定应当送达被举报人。被举报人拒绝签收的,可以留置送达。因被举报人下落不明等原因无法取得联系的,应当公告送达。公告送达的方式为在研究生院网站发布公告,自公告发出之日起,经过60日,即视为送达。
第三十五条
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处理决定后5个工作日内向厦门大学监察处提出申诉。监察处不受理当事人对校学风委员会认定结论不服的申诉。
第三十六条
对教职工及学生申诉的处理分别按照《厦门大学教职工申诉办法》和《厦门大学学生申诉办法》执行。
第三十七条
申诉期间,不影响处理决定的执行。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所称当事人是指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人或者被举报人。
第三十九条
本校其他涉及学术不端行为的管理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其他办法有规定而本办法未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条
本办法由学校法律事务办公室负责解释。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本科生学术不端行为处理暂行办法
长江师范学院
本科生学术不端行为处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本科生学术道德建设,规范学术行为,弘扬严谨学术风气,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培养思想品德高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根据教育部34号令《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和《长江师范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试行)》、《长江师范学院学生学籍管理规定》、《长江师范学院学生违纪处分管理规定》,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全日制本科学生、同等学力申请学士学位的人员。
第三条向学校申请学士学位所提交的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包括毕业设计、毕业创作或调研报告等其他毕业实践环节,出现本办法所列学术不端行为情形的,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处理。
第二章 学术不端行为的认定
第四条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均可认定为学术不端行为:
(一)抄袭、剽窃、侵占他人学术成果(包括论文、专著、报告、程序、数据、图片、设计等)。
(二)伪造、篡改原始实验数据、调查数据或软件计算结果,隐瞒不利数据进而伪造研究结果。
(三)在公开发表的论文中引用他人的著述而不加以注明。
(四)虽然参加过课题组的研究工作,但在未取得课题组负责人同意的情况下,私自使用或发表研究成果;本科生毕业后,未经指导教师或课题组负责人许可,将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以个人或其他单位的名义公开发表,侵占学校研究成果或知识产权。
(五)由他人代写、为他人代写学位论文或者学术论文,组织学位论文或者学术论文代写。
(六)在未参与工作的研究成果中署名,或未经他人同意在发表的论文中署上该人的名字,或未经项目负责人同意标注资助项目信息等。
(七)毕业论文一稿多投或重复发表。
(八)采取伪造或涂改等手段制作推荐信、成绩单、评阅(评定、鉴定、审批)意见、获奖证明、待发表论文的接收函或录用证明、导师或他人的签名等。
(九)盗用、贩卖或擅自传播课题组的技术专利、专有数据、保密文件资料、有偿使用的软件等未公开的技术成果。
(十)其他学术界公认的学术不端行为。
第五条学校监察处、教务处负责受理本科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或投诉,并责成本科生所属学院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对其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调查。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根据被举报或投诉所涉及的学科专业组织不少于5人(高级职称,其中2/3以上为学院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委员)的工作小组(与被举报或投诉有关联的指导教师不得参与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鉴别、核查和认定,并以书面形式报监察处、教务处,由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
第三章 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
第六条本科生如发生学术不端的行为,且被侵权人提出权益保护的,一经查实,当事人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并视情节轻重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第七条学校对查实确有学术不端行为的学生,除进行批评教育外,还要视其情节轻重、负面影响大小、认错态度和表现等,按照《长江师范学院学生学籍管理规定》、《长江师范学院学生违纪处分管理规定》,给予全校通报、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相应的处分。其中,为他人代写学位论文、出售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买卖、代写的人员,属于在读学生的,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第八条因学术不端行为而被处分的本科生,按照《长江师范学院学生违纪处分管理规定》,取消受处分当学年的各类奖学金、荣誉称号及奖励、助学贷款、公派出国等申请资格。
第九条被认定为学术不端行为的本科生和同等学力学位
申请人,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按照《长江师范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试行)》做出暂缓学位授予、不授予学位或撤销学位授予等相应的处理。
第十条已经获得学位者,其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决定将及时通告本人及所在单位或部门;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学校将依
法撤销其学位,注销学位证书,及时向社会公布。从做出处理决定之日起至少3年内,学校不再接受其学位申请。
第十一条 指导教师应当对指导学生进行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教育,对其学位论文研究和撰写过程予以指导,对学位论文是否由其独立完成进行审查。未履行以上职责,导致指导的学位论文存在作假情形的,学校可以给予警告、记过处分;情节严重的,可以降低岗位等级直至给予开除处分或者解除聘任合同。自取消指导资格决定之日起三年以内,不得提出指导学生的申请。
为他人代写学位论文、出售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买卖、代写的人员,属于教师或其他工作人员的,开除或解除聘任合同。
第十二条学位论文审查情况将纳入对教学院(部)等学生培养部门的考核内容。多次出现学位论文作假或者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影响恶劣的,学校将对该部门予以通报批评,并给予该部门负责人相应的处分。
第十三条对学生、教师、部门的学术不端行为处分或处理,由校长办公会给予最终裁定。
第四章 学术不端行为当事人对处理结果的申诉
第十四条对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组织专家认定结果有异
议者,可以书面实名方式向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提出申诉意见。
第十五条对学术不端行为处分或处理结果有异议者,可根据学校相关规定,在规定的时限内向学校提出申诉。
第十六条所有相关参与人员有责任对调查资料进行保密,以保证举报人和被举报人的名誉和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七条本办法由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授权教务处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定委员会审议,报请校长办公会决定。
第十九条
办法不一致的,按本办法执行。
本办法未尽事宜,由教务处动议,提交校学位评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凡以前有关规定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