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及学术不端行为处理规定(试行)(最终5篇)

时间:2019-05-15 02:35: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华中科技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及学术不端行为处理规定(试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华中科技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及学术不端行为处理规定(试行)》。

第一篇:华中科技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及学术不端行为处理规定(试行)

华中科技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及学术不端行为处理规定(试

行)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维护学校的优良学风,规范学术行为,严肃学术风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精神,特制定《华中科技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及学术不端行为处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全校师生员工和以华中科技大学名义从事学术活动的访问学者和进修教师等人员。

第三条 学校倡导严谨学风和学术诚信,坚持学术自由,鼓励学术创新,宽容失败,反对学术活动中的各种学术不端行为。

第四条 学校在校学术委员会中设立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遴选若干名委员担任委员会主任与常设委员,必要时可以增加特邀委员。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根据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和本《规定》确定的程序,负责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调查,并经由校学术委员会向校长办公会提交调查结论。

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作为日常执行机构,负责受理举报等日常工作。具体挂靠在校学位委员会办公室。

第五条 校人事处、学生工作处、教务处、研究生院、科学技术发展院、先进技术与装备研究院、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监察处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根据本《规定》及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的调查结论,提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具体处理建议。

校长办公会根据本《规定》、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的调查结论和校有关部门提交的具体处理建议,对学术不端行为作出正式处理决定。其决定由校长签署发布。

第六条 校各职能部门应迅速、严格地执行校长办公会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决定。

学校办公室统一对外发布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结论和处理决定。

第二章 学术行为准则

第七条 在学术成果(包括论文、专利、报奖等)中引用他人的思想、观点、实验数据、资料、结论或其他学术成果的,应当如实注明出处。

成果中的引用部分不得构成引用人成果的主要部分或实质部分。

成果中的引用部分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泄露他人技术秘密和其他秘密。

第八条 合作成果的署名人应对合作成果进行审阅并书面声明对成果表达的思想、观点和结论同意和负责。

合作研究的主持人或成果的第一署名人对研究成果整体负责;指导教师经审阅同意后为通讯作者,教师应负主要责任。

任何人不得假冒他人对成果及学术承诺署名。

第九条 在参与推荐、评审、论证、鉴定、答辩、评奖等学术活动中,行为人应坚持学术评价的客观公正原则,不得徇私舞弊或谋求不正当利益。

要实事求是、客观准确地提交学术成果总结、验收或鉴定报告,不得弄虚作假,夸大事实。

第十条 重大学术成果的发布,应经校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章 学术不端行为

第十一条 学术不端行为,是指严重违反学术道德、应受学术道德谴责并受相应处分的行为,包括剽窃、抄袭、私自署名、伪造、泄密、一稿多投等。

第十二条 将他人的学术观点、学术思想、实验数据、实验结论、其他学术成果和技术成果,通过不正当手段窃为己有,冒充为自己所创成果的行为,是剽窃行为。

第十三条 在成果中使用他人的学术作品时,不注明出处的,是抄袭行为。

第十四条 未参加实际研究或成果创作而要求或者同意在别人成果中署名,或未经本人同意而私自在成果及学

私自署名人不仅应对私自署名行为负责,而且应对成果本身负责。

第十五条 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属伪造行为:

(一)在提交有关个人学术背景的报告中,伪造学历、学术成果的;

(二)在提交有关个人学术背景的报告中,伪造专家鉴定证书、学位证书、获奖证书或其他学术经历与能力证明材料的;

(三)伪造或篡改实验条件、实验数据、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的。

第十六条 违反国家和学校有关保密规定,未经学校科研主管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批准,擅自将应当保密的学术事项公开的,为泄密行为。

第十七条 将同一稿件同时期两次或多次投送不同报刊或出版部门以求发表的,为一稿多投行为。

第十八条 在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就他人有关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调查时,故意隐匿有关事实和证据的,属于包庇行为。

第十九条 其他违背学术界公认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包括夸大、炒作个人学术成果价值,谋取不正当利益;虚报或重复申报同级同类奖项;滥用学术信誉,在参与学术评价活动中徇私舞弊;故意干扰或妨碍他人的学术研究活动等行为。

第四章 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和认定

第二十条 对本校及相关人员的学术不端行为,校内外任何个人和组织都有权向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举报。

举报的形式分书面举报和口头举报。

第二十一条 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受理举报、记录在案,并及时通报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负责人。

口头举报的,应将记录经举报人核实无误后由举报人签名确认。

举报人要求保密的,应为其保密。

第二十二条 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办公室应设专人对案卷材料进行严格保管,任何人不得私自泄露有关案情材料。

第二十三条 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在接到举报后,应在10个工作日内指派两名或以上人员到相关院系或单位的学术委员会,核实举报事实,听取相关院系或单位学术委员会的意见及被举报人的申辩,并于14个工作日内在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会议上(不少于半数委员)报告初步调查结果。经出席会议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同意的,予以正式立案。

第二十四条 由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正式立案的,应当书面送达举报人和被举报人,并要求举报人提供事实证据和相关证明。

正式立案后,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应责成相关院系或单位的学术委员会(不少于3人)在30日内进行调查核实,并向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提出书面报告,就举报的事实作出明确认定或否定的说明。如有特殊情况,可向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申请延长调查时间。

院系或单位学术委员会的报告应由多数成员通过并注明表决情况和分歧意见。

院系或单位的调查工作接受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的指导。

当被调查对象涉及院系负责人或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及必要时,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可邀请校内外有关专家组成专门调查组,独立进行调查。

第二十五条 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相关院系或单位的学术委员会中与案件举报人和被举报人有亲属关系、指导教师与学生关系的人员,应当回避。

举报人或被举报人若有充分理由证明上述机构人员中有不宜参加调查或审议的,经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主任批准,可以要求有关人员回避。第二十六条 在受理举报、获取证据、调查处理过程中,学校及相关方面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举报人、证人和被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七条 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在接到调查结果的书面报告后,应及时分发给有关委员,并在10个工作日内进行审议,作出明确的调查结论。

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在审议中,应充分听取相关院系或单位学术委员会的意见,并分别听取举报人、证人、被举报人的陈述。

校有关职能部门的有关人员可以列席审议。

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的调查结论,由全体成员的三分之二人数通过有效。

第二十八条 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通过的调查报告,应在7个工作日内提交给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并由后者在14日内提出具体的处理建议。

第五章 处理和申诉

第二十九条 学术不端行为受到道德上的谴责。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的,由有关司法部门或行政部门处理,违反有关项目管理规定的,由项目主管部门处理,但均不能免除学校的处分。学校根据有关规定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相应处理。

第三十条 对于侵犯他人著作权、名誉权或专利权的人员,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民法通则》和《专利法》等有关法律中的条款,当事人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对于违背职业道德,违反本规定的教师及相关人员,将依据学术不端行为的性质和情节轻重,追究相关责任,处理方式包括:全校范围内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或记过处分;暂缓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及硕导、博导岗位;取消今后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及硕导、博导岗位的资格;取消已有的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和硕导、博导岗位的聘任资格以及相应的工资福利待遇,按低一级的专业技术职务岗位或学术职位享受其相应的工资、岗位津贴和其他福利待遇;撤消当事人行政职务;对其所从事的学术工作,可采取暂停、终止科研项目并追缴已拨付的项目经费,撤销其因违反学术道德行为而获得的有关学术奖励、学术荣誉及其他资格;给学校造成重大损失、情节严重者,给予当事人解聘处理或行政开除处分。如当事人的行为侵犯其他个人或单位的权益,在给予上述处分的同时,责令其向有关个人或单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触犯国家法律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以上处理方式,可以单独作出,也可以并用。

第三十二条 对于违反本规定的在校学生,视情节轻重,追究相关责任,处理方式包括:全校范围内通报批评、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的纪律处分;撤销获得的有关奖励或其他资格;取消参加各类奖励评定资格;取消申请获得相关学位的资格。如当事人的行为侵犯其他个人或单位的权益,在给予上述处分的同时,责令其向有关个人或单位公开赔礼道歉,补偿损失。对于在读期间违反本规定的已毕业学生,将依照问题的严重程度,给予追加处分,直至撤销其所获学位,并通报其所在工作单位。以上处理方式,可以单独作出,也可以并用。

第三十三条 对违反本规定师生员工的处分期限,一般为2-4年。在处分期限内,无申请及获得相关学位资格,无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资格,无晋升工资资格,无申请科研项目和学术奖励资格。处分期满,经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和有关职能部门审查,确认其在受处分期限内能够认识错误,并有改正错误的实际行动,未发现新的违规行为,即可获得原有各项资格及权限。

第三十四条 校长办公会在接到经由校学术委员会报送的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的调查报告和校有关职能部门的处理意见后,在30日内作出处理决定。

处理决定书面送达被举报人、证人和举报人,10日内如无申诉则由学校公布处理决定。

第三十五条 举报人或被举报人为教职员工,如对处分决定有异议,可在接到处理决定后10日内向校有关职能部门书面申请复议。校长办公会在30日内对案件作出复议或不复议的决定。

被举报人或当事人为学生,如对处分决定有异议,则按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 61条、62条、63条履行申诉程序。

第三十六条 经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调查审议,确认举报失实的,学校及相关方面有义务维护被举报人的名誉和其他权益。

故意捏造事实诬告他人的校内举报人,由校有关职能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处理。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本《规定》(试行)由校学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规定》(试行)经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第二篇:关于学术道德规范及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

关于学术道德规范及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

第一条学术诚信是学术研究人员应遵循的基本准则,为鼓励学术创新,促进学术繁荣,强化我校教职员工的学术诚信意识,根据《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教社科[2009]3号),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及相关活动中发生的违反公认的学术准则、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本办法适用于我校所有教职工、各类在读学生、以及其它以名义从事学术及相关活动的人员。

第三条学校是学术不端行为预防与处理的主体,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应坚持预防为主、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由校学术委员会负责调查、认定学术不端行为。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适用于我校所有教职工、各类在读学生、以及其它以名义从事学术及相关活动的人员。

第五条应当遵守下述学术诚信要求:

(一)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尊重已经获得的研究成果,引用他人成果时,注明出处,所引用的部分不能构成引用人作品的主要部分或者实质部分,从他人作品转引第三人成果,注明转引出处。

(二)合作研究成果在发表前要经过所有署名人审阅,所有署名人对研究成果负责,合作研究的主持人对研究成果整体负责。

(三)学术成果应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通过正规渠道予以发表。

(四)在进行学术评价时,遵循公正、客观、全面、准确的原则。

第六条在学术活动中不得有下列学术不端行为:

(一)抄袭、剽窃、侵吞、篡改他人学术成果。

(二)伪造学术经历、学术成果、专家鉴定及学术能力证明材料。

(三)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

(四)未参加研究,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

(五)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

(六)其它学术界公认的学术不端行为。

第七条学术诚信的管理

(一)校学术委员会是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最高学术调查评判机构。校学术委员会负责评估学校学术诚信方面的方针、政策和存在的问题,对有关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调查,并提出明确的调查结论和处理建议。

(二)必要时校学术委员会可以成立独立的临时工作小组,负责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并向校学术委员会提出调查报告。

(三)各二级学院学术委员会为学院有关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机构。

(四)学术诚信管理工作方针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工作原则是:遵循客观、公正、合法的原则,遵循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五)对学术不端行为,部门和个人有责任劝阻、制止。

(六)在人事录用、职称职务晋升、项目申报、成果发布和考核评估之前,应建立有效的审核机制,认真核查候选人遵守学术诚信的情况。

第八条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和认定

(一)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应为实名举报,举报人向校学术委员会举报,校学术委员会有责任为举报人保密。

(二)校学术委员会在接到举报后立即根据举报人提供的材料进行查询、讨论,必要时可听取被举报人的申辩、解释。

(三)对于启动正式调查的可能涉及学术不端的行为,校学术委员会可以委托被举报人所在学院的学术委员会进行调查,也可以组成临时工作小组进行调查。

(四)参与调查的人员不应与被举报人或举报人存在亲属等密切关系。举报人和被举报人有权申请有关人员回避。

(五)正式调查应于30个工作日内完成事实认定,形成书面调查报告,提交校学术委员会。如有特殊情况,可向校学术委员会申请延长调查时间。

(六)校学术委员会将书面调查报告送达举报人和被举报人。在书面调查报告被送达后15个工作日内,举报人和被举报人可以书面形式提出对报告的不同意见。

(七)校学术委员会在以上调查工作基础上进行审议,做出事实认定与处理建议,结果须以无记名方式经三分之二以上的委员通过。

(八)参与调查的所有人员在受理举报和调查过程中,不得泄露调查和处理情况并须采取适当措施,保护举报人、被举报人和证人。

(九)若认定结果与举报人列举的事实不符,校学术委员会需要对举报人是否构成诬告做出认定。因诬告搅乱学院正常学术秩序,对他人造成严重伤害,也属于学术不端行为,校学术委员会也应根据情节严重程度,提出处理建议。

第九条处理和申诉

(一)校学术委员会对实施学术不端行为的个人可视其行为和情节,做出相应的处理建议。

1、处理方式包括:责令向有关个人或部门公开赔礼道歉、补偿损失,暂停或终止科研项目,并追缴已拨付的科研项目经费,暂缓学术晋升,撤销获得的有关奖励或其他资格,在一定期限内不得申请科研项目和科技奖励。给予警告、记过、降级、撤职、解聘、开除等行政处分。以上处理方式,可以单独做出,也可以并用。

2、行政处分决定须由校长办公会通过,开除处分须经学校党委会批准。

3、处分决定书应送达当事人。

(二)当事人如对处分决定有异议,可向上一级教育行政机关提出申诉,申诉期内不停止处理决定的执行。

第十条附则

(一)本办法由学校科技处负责解释。

(二)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三篇:厦门大学学术不端行为处理暂行办法

厦门大学学术不端行为处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强学风建设的有关规定,营造我校诚信、严谨的学术风气,维护良好学术氛围,提高学术研究质量,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处理厦门大学教职工、学生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学术不端行为。

第三条

查处学术不端行为应当坚持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程序正当的原则。

第四条

参与查处学术不端行为工作的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回避原则与保密规定。

第二章 基本学术活动规范

第五条

在学术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以下基本规范:

(一)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二)遵守学术界公认的学术道德,遵守论文写作、学术引文、学术成果、学术评价等方面的规范;

(三)如实记录、报告并保存实验结果、调查结果与统计数据;

(四)遵守相关学科专业的基本学术规范;

(五)发表学术论文和其他学术成果应当据实署名,并承担相应责任;合作成果发表时应当征得合作者的同意;

(六)充分尊重他人研究成果,不得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七)遵守有关保密规定。第六条

学术不端行为包括:

(一)引用他人成果不符合著作权法关于合理使用的规定而构成不适当引用;

(二)剽窃他人未发表的成果;

(三)重复发表自己内容实质相同的研究成果;

(四)请他人代写或者代替他人撰写学术或者学位论文;

(五)发表论文时未如实署名;未如实注明署名单位;在未参与实际研究的成果中署名;未征得合作者同意擅自发表论文;

(六)编造或者剽窃实验数据、调查结果和统计数据,篡改引用的资料;故意销毁实验原始数据;

(七)填报虚假的学术成果;伪造或者涂改推荐信、鉴定意见、评阅意见等反映个人学术能力的材料;

(八)以不正当手段干扰各种科研立项、成果鉴定、专家评审、论文评阅和答辩以及其他各类与学术相关的评奖活动;

(九)故意夸大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经济与社会效益,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

(十)其他违反学术规范的不端行为。

第三章 机构及职责

第七条

厦门大学学风委员会(以下简称“校学风委员会”)是厦门大学学术委员会下设的专门委员会,是履行对我校科学研究的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建设进行指导、咨询和调查等职责的机构。

第八条

校学风委员会接受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对有关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情况作出明确的认定结论。

第九条

校学风委员会下设秘书处,挂靠研究生院,负责处理校学风委员会的日常事务。秘书处秘书由厦门大学各学部秘书兼任。

第四章 举报和受理

第十条

秘书处负责受理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秘书处设举报电话和邮箱,并在研究生院网站公布。举报学术不端行为应当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有明确的举报对象;

(二)有明确、可信的证据材料。

第十一条

举报人应当实名举报,并提供必要的联系方式。举报人要求对其个人信息进行保密的,校学风委员会及其相关工作人员确保予以保密。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不予受理:

(一)不提供任何联系方式或者提供的联系方式不实的;

(二)缺乏关键性证据材料,经告知,仍无法提供的;

(三)其他不符合本办法第十条和第十一条规定情形的。第十三条

校学风委员会主任可以亲自审查或者指派专人审查举报材料。符合本办法第十条和第十一条规定的,校学风委员会应当于10 个工作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并通知举报人;作出不予受理决定时,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四条

如举报者对不予受理决定有异议,可于5 个工作日内再次提出受理的申请,校学风委员会主任应当将该申请提交校学风委员会全体委员审查并表决,如有三分之一以上委员同意受理,校学风委员会则必须作出受理的决定。该审查和表决可以通过电邮等通讯方式进行。

第五章 调查的程序

第十五条

在决定受理举报后,校学风委员会可以自行组织独立的调查组,也可以委托被举报人所在学院(研究院)成立调查组。

第十六条

学校发现的我校师生疑似学术不端的行为,参照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确定是否启动调查。

第十七条

调查组由不少于5 人的单数组成,其中同行专家不少于2人。调查启动时应当尽快通知当事人及其所在单位。

第十八条

调查组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要求当事人接受询问或者现场调查。调查人员不得少于2 人,调查时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表明/证明身份。询问和现场调查应当制作笔录或者现场调查报告,由参与人员签名或者盖章。必要时,可以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调查。

第十九条

校学风委员会成员、调查组成员以及相关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也有权用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

(一)是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近亲属的;

(二)与本案当事人有直接师生关系的;

(三)与本案当事人同一课题组的;

(四)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调查或者处理的。回避的申请由校学风委员会主任决定。

第二十条

调查过程中,当事人有权对事件进行陈述、申辩及表述自己的见解。对当事人提供的材料,调查组须纳入调查文档并进行核实。

第二十一条

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应当如实回答询问,配合调查,出示相关证据材料,不得隐瞒或者提供虚假信息。

第二十二条

调查组开展调查,应当在60 日内完成。如情况复杂,经校学风委员会主任同意,可以酌情延长工作期限,但是延长期限不得超过30 日。

第二十三条

调查组完成调查后应当形成书面调查报告,调查报告需由调查组成员半数以上通过。调查组成员应当分别在调查报告上签名。调查组成员如有意见分歧的,应当将分歧意见在报告中列明。

调查报告形成后应当及时提交校学风委员会,校学风委员会应当在30 日内召开全体委员会议审议调查报告,并作出结论认定。

全体委员会议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出席方能举行。认定结论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经三分之二以上与会委员通过方为有效。

第二十四条

校学风委员会的认定结论应当告之当事人。当事人有异议的,应当在5 个工作日内申请复议。复议决定的作出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执行。异议期满当事人未提出异议的,认定结论生效。

第二十五条

校学风委员会的认定结论或者复议决定是终局结论。如当事人无新的证据材料又重新提出申请复议的,校学风委员会不予受理。

第二十六条

对认定为学术不端的行为,校学风委员会根据厦门大学学术委员会的授权,可以依职权直接撤销或者责成相关部门撤销责任人相应的学术称号、学术待遇,并可以同时向学校及相关部门提出处理建议。

第六章 处理和申诉

第二十七条

学校及相关部门在接到校学风委员会的认定意见和处理建议后,应当在30日内作出处理决定。

第二十八条

结合行为性质和情节轻重,学校及相关部门依职权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教职工做出如下处理:

(一)通报批评;

(二)终止或者撤销相关的科研项目,追回已拨付的科研经 费并在一定期限内取消申请资格;

(三)暂停招生或者取消导师资格;

(四)延缓职务晋升、解职、解聘、辞退或者开除;

(五)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

(六)其他相关规定中的处理方式。

第二十九条

结合行为性质和情节轻重,学校及相关部门依职权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学生做出如下处理:

(一)批评教育;

(二)终止或者撤销相关的科研项目,追回已拨付的科研经 费并在一定期限内取消申请资格;

(三)暂缓学位授予、不授予学位或者撤销学位授予;

(四)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或者开除学籍;

(五)其他相关规定中的处理方式。

第三十条 学术不端行为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酌情减轻处理:

(一)主动承认错误并积极配合调查的;

(二)主动消除或者减轻不良影响的;

(三)经批评教育确有悔改表现的;

(四)其他可以减轻处理的情形。

第三十一条

学术不端行为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处理:

(一)藏匿、伪造、销毁证据,干扰、妨碍调查工作;

(二)打击、报复举报人;

(三)其他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情形。

第三十二条

借举报故意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或者以举报为名制造事端,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科研秩序的,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对举报不实,受到不当指控的单位和个人要及时澄清并予以 保护。

第三十三条

处理决定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以下:

(一)被举报人的基本情况;

(二)经查证的事实和证据;

(三)处理意见和依据;

(四)申诉途径和期限;

(五)其他按照有关规定应当包括的内容。

第三十四条

处理决定应当送达被举报人。被举报人拒绝签收的,可以留置送达。因被举报人下落不明等原因无法取得联系的,应当公告送达。公告送达的方式为在研究生院网站发布公告,自公告发出之日起,经过60日,即视为送达。

第三十五条

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处理决定后5个工作日内向厦门大学监察处提出申诉。监察处不受理当事人对校学风委员会认定结论不服的申诉。

第三十六条

对教职工及学生申诉的处理分别按照《厦门大学教职工申诉办法》和《厦门大学学生申诉办法》执行。

第三十七条

申诉期间,不影响处理决定的执行。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所称当事人是指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人或者被举报人。

第三十九条

本校其他涉及学术不端行为的管理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其他办法有规定而本办法未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条

本办法由学校法律事务办公室负责解释。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本科生学术不端行为处理暂行办法

长江师范学院

本科生学术不端行为处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本科生学术道德建设,规范学术行为,弘扬严谨学术风气,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培养思想品德高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根据教育部34号令《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和《长江师范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试行)》、《长江师范学院学生学籍管理规定》、《长江师范学院学生违纪处分管理规定》,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全日制本科学生、同等学力申请学士学位的人员。

第三条向学校申请学士学位所提交的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包括毕业设计、毕业创作或调研报告等其他毕业实践环节,出现本办法所列学术不端行为情形的,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处理。

第二章 学术不端行为的认定

第四条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均可认定为学术不端行为:

(一)抄袭、剽窃、侵占他人学术成果(包括论文、专著、报告、程序、数据、图片、设计等)。

(二)伪造、篡改原始实验数据、调查数据或软件计算结果,隐瞒不利数据进而伪造研究结果。

(三)在公开发表的论文中引用他人的著述而不加以注明。

(四)虽然参加过课题组的研究工作,但在未取得课题组负责人同意的情况下,私自使用或发表研究成果;本科生毕业后,未经指导教师或课题组负责人许可,将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以个人或其他单位的名义公开发表,侵占学校研究成果或知识产权。

(五)由他人代写、为他人代写学位论文或者学术论文,组织学位论文或者学术论文代写。

(六)在未参与工作的研究成果中署名,或未经他人同意在发表的论文中署上该人的名字,或未经项目负责人同意标注资助项目信息等。

(七)毕业论文一稿多投或重复发表。

(八)采取伪造或涂改等手段制作推荐信、成绩单、评阅(评定、鉴定、审批)意见、获奖证明、待发表论文的接收函或录用证明、导师或他人的签名等。

(九)盗用、贩卖或擅自传播课题组的技术专利、专有数据、保密文件资料、有偿使用的软件等未公开的技术成果。

(十)其他学术界公认的学术不端行为。

第五条学校监察处、教务处负责受理本科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或投诉,并责成本科生所属学院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对其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调查。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根据被举报或投诉所涉及的学科专业组织不少于5人(高级职称,其中2/3以上为学院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委员)的工作小组(与被举报或投诉有关联的指导教师不得参与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鉴别、核查和认定,并以书面形式报监察处、教务处,由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

第三章 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

第六条本科生如发生学术不端的行为,且被侵权人提出权益保护的,一经查实,当事人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并视情节轻重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第七条学校对查实确有学术不端行为的学生,除进行批评教育外,还要视其情节轻重、负面影响大小、认错态度和表现等,按照《长江师范学院学生学籍管理规定》、《长江师范学院学生违纪处分管理规定》,给予全校通报、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相应的处分。其中,为他人代写学位论文、出售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买卖、代写的人员,属于在读学生的,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第八条因学术不端行为而被处分的本科生,按照《长江师范学院学生违纪处分管理规定》,取消受处分当学年的各类奖学金、荣誉称号及奖励、助学贷款、公派出国等申请资格。

第九条被认定为学术不端行为的本科生和同等学力学位

申请人,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按照《长江师范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试行)》做出暂缓学位授予、不授予学位或撤销学位授予等相应的处理。

第十条已经获得学位者,其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决定将及时通告本人及所在单位或部门;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学校将依

法撤销其学位,注销学位证书,及时向社会公布。从做出处理决定之日起至少3年内,学校不再接受其学位申请。

第十一条 指导教师应当对指导学生进行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教育,对其学位论文研究和撰写过程予以指导,对学位论文是否由其独立完成进行审查。未履行以上职责,导致指导的学位论文存在作假情形的,学校可以给予警告、记过处分;情节严重的,可以降低岗位等级直至给予开除处分或者解除聘任合同。自取消指导资格决定之日起三年以内,不得提出指导学生的申请。

为他人代写学位论文、出售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买卖、代写的人员,属于教师或其他工作人员的,开除或解除聘任合同。

第十二条学位论文审查情况将纳入对教学院(部)等学生培养部门的考核内容。多次出现学位论文作假或者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影响恶劣的,学校将对该部门予以通报批评,并给予该部门负责人相应的处分。

第十三条对学生、教师、部门的学术不端行为处分或处理,由校长办公会给予最终裁定。

第四章 学术不端行为当事人对处理结果的申诉

第十四条对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组织专家认定结果有异

议者,可以书面实名方式向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提出申诉意见。

第十五条对学术不端行为处分或处理结果有异议者,可根据学校相关规定,在规定的时限内向学校提出申诉。

第十六条所有相关参与人员有责任对调查资料进行保密,以保证举报人和被举报人的名誉和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七条本办法由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授权教务处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定委员会审议,报请校长办公会决定。

第十九条

办法不一致的,按本办法执行。

本办法未尽事宜,由教务处动议,提交校学位评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凡以前有关规定与本

第五篇:防止学术不端行为长效机制研究

防止学术不端行为长效机制研究

目前高校“选题靠导师,资源靠网络,写作凭剪贴,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正在下滑,诚信危机日益严峻”。高校科研诚信问题,尤其是本科生、研究生群体中的作业抄袭、论文抄袭、考试舞弊、实验数据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屡见不鲜,甚至愈演愈烈,出现花钱买论文的现象。这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也逐渐被社会大众媒体所关注,给以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高科技和提供高水平服务为主要目标的高等院校带来巨大的压力。防治学术不端行为已成为高校提升学术诚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1 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

2009 年3 月19 日,教育部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惩治学术不端行为,发出《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给出了具体的界定。其中包括: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 捏造事实;伪造注释;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其他学术不端行为。在高等学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主要表现在实验数据剽窃、课程论文抄袭、作业网上下载、社会实践报告造假、学位论文大段引用不标明出处等方面。

学术不端行为与学术失范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有相同之处,如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但在程度上有明显的差别。学术失范主要指学者违背学术规范所犯下的技术性过失。学术不端主要指学者涉及抄袭、剽窃的不良行为,也指学者恶意的一稿多投行为。也就是说,学术失范是学者的非主观故意行为,是治学科研的不严谨而引起的失误;而学术不端行为则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主观故意行为,是明知故犯。因此,防治学术不端行为是急切解决的学术诚信问题。2 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原因分析 2.1 教育、监管体制不完善

从外因来看,社会环境对于学术不端行为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高校学生在某些恶劣的社会环境中深受其害,学术研究的荣誉感集体弱化。制度建设的不完善是不端行为得以出现、忽视、免于制裁从而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高校学生的行为能否符合道德标准和诚信准则,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学术制度来规范和引导学生的行为,从制度上进行监管约束。从而,学术诚信能更好地落实为具体的学术行为。

高校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管和惩罚不力是造成学生抄袭、剽窃等行为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目前,对学生学位论文的检查和评阅主要依靠指导老师或导师的同行,其评阅方式大多是非匿名的和相互评阅,而对于部分学生出现的论文拼凑或是大面积的引用他人文章状况,通常采取批评其“态度不端正”、警告“下不为例”,退回重新修改,从而导致有些论文定稿后仍然存在大段复制现象,却再无人追究。如果对这些不端行为,只停留在表面形式的道德教育,而不建立有效的学术研究监督和惩罚制度,形成强有力的监督、惩罚压力,学术不端问题得不到有效改善。

2.2 培养、考核机制过于量化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中,特别是研究生的培养考核,都是以发表文章的数量为基本的培养与考核标准。这种绝对依赖量化考核的学术评价机制在有意无意中模糊了成果的学术价值差别,无法有效、真实地反映其科研水平。过度依赖量化的单一考核,会使很多学生心浮气躁、急于求成,走上“短、平、快”的学术研究道路,这种“一年磨十剑”的后果自然使成果质量大幅度下滑,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止。2.3 抄袭风气习以为常

近十几年来,由于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使用的方便、快捷,尤其是近几年电子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容易获取等优点,其使用频次逐年增加,用户范围逐年扩大。就目前而言,用户的年龄跨度在不断拉大,年龄最小的用户是学前班的儿童,年龄最大的已进入耄耋之年。此外,在大学图书馆的各类期刊杂志上,也经常出现“此文已用”等字样,有的甚至直接将此页撕下带走。这些不端行为造成的效仿等恶劣影响严重阻碍了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2.4 功利之心让抄袭造假不以为然

现在,各个高校针对本科生开展的评优评奖、奖学金评定等活动层出不穷,学生为了得到额外加分而参加各种比赛、竞赛,部分学生为了在比赛中获胜,不惜抄袭他人成果、剽窃他人数据或是抄袭他人文章,而往往抄袭的都是相对较好的作品,那些踏踏实实、自己动手完成的学生反而不能胜出。这样将原本鼓励创新、激励进步、重在参与的竞技活动变成了个人急功近利的工具和手段,使其并非脚踏实地搞研究,而是费尽心思走“捷径”。这种不良的学术氛围直接影响了对学生进行科研诚信教育的效果。2.5 知识产权观念淡薄

长期以来我国对知识产权的认识不够。进入21 世纪,高校把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人才的培养作为主要工作,忽视了对科研工作者知识产权观念和科学研究行为规范的教育,更缺乏从娃娃抓起的知识产权教育体系。现已进入大学校园的90后正是缺乏科学研究也有知识产权的意识。由于对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和理解存在误区,很多大学生认为从网上下载的数字资源,经过复制粘贴就成了自己的东西,没有必要加以注释。这种观念急需改变。还有一些学生不知道如何正确利用别人的成果,如何引用别人的观点,这些都是缺乏相关的学术基本规范培训。3 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措施 3.1 完善学术制度规范,加大监管力度

2009 年教育部发布的《通知》要求高等学校遵循客观、公正、合法的原则,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处理办法,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第一,确立相应的规范,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管。最大限度地确保学生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从平时作业的批改到课程论文、学位论文的过程指导、答辩等多个环节进行监督,发现问题立即纠正。其次,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对优秀论文或作品给予奖励,对有抄袭甚至代写行为的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批评,视性质和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分。

第二,在高校内部形成完善的监督机制,设立相应的监督部门。除此之外,还可以把监察力度拓展到学校管理部门以外,让学术不端行为无立足之地。

第三,大多数高校研究生院(部)利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对学位论文进行检查。该系统为全文比对数据库,并生成检索报告,详细列出文献与对比数据库重合文字的字数、来源、发表时间与刊物等检测结果。但是毕竟只是一套机械系统,操作过程比较死板,其准确性和科学性还有待论证,怎样去鉴别抄袭还是引用,需要人力求证。因此,学校引用该系统,只能作为初筛工具,学位论文是否合格,最终还要由学位审议委员会专家鉴定,高校必须坚持技术支持与专家评议等多元评价相结合的监督机制。3.2 加强学风建设,净化校园环境

如果说制度完善和监管得力是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外部动力,那么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自律意识的加强则是学校学习风气得以改善的内因,也是决定性因素。自律就是把学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内化为自觉行为和自我要求,学校要切实提高广大师生的学术自律意识,使优良的校园环境得到良性循环。

一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要强化教师责任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师必须树立良好的形象和榜样,以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去影响和激励学生,同时教师还需要有坚决抵制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勇气和持久的耐心。在对优秀学生及其论文奖励的同时,还要追加对优秀指导教师的评定和奖励;而对于教师在指导过程中,由于审核、把关不严而导致学生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的,应视其情节给予行政处分,并且与教师个人年终考核、职称晋升等挂钩。

另一方面,学校要深入开展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这不仅关系个人品质,而且是推动创新的重要保障。深入开展学术道德和宣传教育活动,让校园的角落和广大师生的心中都充盈着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准则,从而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恪守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程,其成果的取得与广大师生提高遵守学术规范的自觉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全校师生共同努力,自觉遵守学术规范,拿出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勇气,才能营造健康进取的学术氛围和纯净的校园环境。3.3 发挥图书馆的支持作用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由于这些资源的获取方便快捷,尤其是网络资源的容易获得给图书馆及馆员提出了极大地挑战。如何积极引导和规范高校学生正确使用图书馆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着手解决的问题。图书馆员必须为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积极开展工作。

3.3.1 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增强知识产权意识

一方面,校图书馆的教师可以利用全校学生文献检索课的教育模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另一方面,图书馆作为师生科研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可以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开展书评、影视、音乐讨论会,举办讲座、演讲、辩论、知识竞赛等活动,以及书展、摄影等展览进行素质教育。在辩论、讨论中,学生还可以对案例中的做法发表自己的观点,经过支持和反对两大观点的辩论和讨论,让学生对法规和规范的理解有更进一步的加深,从而引导大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预防抄袭、避免抄袭,辅助和支持他们成为创新型人才。

学生知识产权意识的强弱和正确与否,对防治学术不端行为、净化校园环境的作用是显著的。但知识产权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知识传授和观念教化的双重目的。知识产权专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知识产权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图书馆在开设文献检索课的同时,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开设专门的信息素养课,课程以知识产权知识、诚信教育、鼓励创新等为主要内容,从思想源头上解决抄袭问题。3.3.2 积极参与防治学术不端行为

图书馆员是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在实际工作中,图书馆员支持学校反抄袭的方法有很多,包括讲授有关学术规范知识、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和信息检索能力、提供反抄袭的技术支持等。比如每年针对新生的入馆教育,图书馆员可以将学术道德和规范编入《新生入学手册》中,在介绍图书馆基本功能的同时,重点强调学术论文和文献引用的相关知识,从一开始就改掉新生的复制粘贴的坏习惯。图书馆员还可以对专业课的教师进行检索技巧的培训,介绍一些国内外反抄袭论文的检测网站。

此外,充分发挥图书馆网站的作用。高校学生浏览图书馆主页的频次较高,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网站介绍有关反抄袭的知识。国外很多高校图书馆网站的做法值得学习。如加拿大的艾尔伯塔大学和美国霍普学院的图书馆网站上都有关于抄袭方面的内容介绍。比如,在图书馆网站上挂一个反抄袭的网页,给学生在界定抄袭及检测抄袭方面提供指导,还可以将学校有关抄袭的惩罚措施也放在网页上供学生浏览,无处不在提醒学生避免抄袭。4 结语

“由失范而规范,亦即实现学术论文的规范化,非朝夕之功所能成就。欲达此学术佳境,须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共同作出持续性的努力和建设性探索。”因此,高校对防范学生学术不端行为要高度重视,从管理层到各个院系、部门,从领导到普通的教职工都要积极参与反抄袭,形成强大的反抄袭阵营,采取多方面措施杜绝学生学术不端行为,培养出真正具有高素质的人才。

下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及学术不端行为处理规定(试行)(最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及学术不端行为处理规定(试行)(最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