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审核管理办法-交通运输部
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工作,依法保护航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是指新建、改建、扩建(以下统称建设)与航道有关的工程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规范,论证工程对航道通航条件的影响并提出减小或者消除影响的对策措施,由有审核权的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者航道管理机构(以下统称审核部门)审核并监督实施的制度。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下列与航道有关的工程:
(一)跨越、穿越航道的桥梁、隧道、管道、渡槽、缆线等建筑物、构筑物;
(二)通航河流上的拦河闸坝;
(三)航道保护范围内的码头、取(排)水口、栈桥、丁(顺)坝、护岸、船台、滑道、船坞、圈围工程等临河、临湖、临海建筑物、构筑物或工程;
(四)调水工程等其他可能对航道条件、通航安全产生 影响的工程。
《航道法》第二十八条所规定的除外工程不需要进行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
第四条 交通运输部主管全国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管理工作。
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核准的建设项目,以及与交通运输部按照国务院的规定直接管理的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要干线航道和国际、国境河流航道等重要航道有关的建设项目,其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由交通运输部负责审核。其中,与长江干线航道有关的建设项目,除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核准的建设项目以及跨(穿)越长江干线的桥梁、隧道、拦河闸坝工程外,由长江航务管理局负责审核。
其他建设项目的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根据航道等级和重要性,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者航道管理机构负责审核。其中,涉及国家内河高等级航道和通航1万吨以上沿海航道的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审核意见,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者航道管理机构应报交通运输部核备。
第二章 评价报告编制 第五条 建设与航道有关的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按照交通运输部有关技术标准和要求编制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报告(以下简称航评报告)。
第六条 航评报告一般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建设项目概况;
(二)建设项目所在河段(湖区、海域)自然条件,通航环境,航道、港口、航运现状,以及相关发展规划;
(三)建设项目与航道有关的选址评价;
(四)建设项目有关通航标准和技术要求论证;
(五)建设项目对航道条件、通航安全、港口及航运发展的影响分析;
(六)对建设项目选址、建设方案的优化完善意见;
(七)航道与通航安全保障措施;
(八)图纸等相关资料;
(九)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规定的其他内容。第七条
航评报告由建设单位自行编制或者委托具有相应经验、技术条件和能力,信誉良好的机构编制。审核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要求建设单位委托特定机构编制航评报告。
第八条
编制航评报告,应当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标准规范要求,开展现场踏勘、调研,做到搜集资料齐全、论证充分、评价全面、结论明确、客观公正。建 设单位和航评报告编制单位应对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以及航评报告的内容与结论负责。
第九条 在航评报告编制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当征询建设项目涉及的航道、海事和港口等管理机构的意见。
在通航河流上建设永久性拦河闸坝的,建设单位应当书面征求上下游受影响省份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意见,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回复意见。
其中,在长江水系Ⅳ级及以上航道建设永久性拦河闸坝的,建设单位还应征求长江航务管理局的意见。在珠江水系Ⅳ级及以上航道建设永久性拦河闸坝和桥梁的,建设单位还应征求珠江航务管理局的意见。
第三章 申请与审核
第十条 建设单位应当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向审核部门提出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审核申请。
第十一条 建设单位申请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审核时,应提交以下评价材料:
(一)申请书;
(二)航评报告;
(三)项目的规划或其他建设依据;
(四)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意见;
(五)建设单位的机构证明文件;
(六)必要的协议或承诺函等其他材料。
建设单位应对所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第十二条 审核部门收到建设单位提交的材料后,应当进行形式审查,审查内容主要包括是否属于受理范围、材料是否齐全、航评报告文本格式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等。
不属于受理范围的,审核部门应当及时告知建设单位。申请材料不全或者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应在五个工作日内一次告知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形式审查通过的,审核部门应予以受理。
第十三条 审核部门受理后,应及时组织审核。审核部门认为必要的,可采取专家咨询、委托第三方技术咨询机构开展技术咨询等方式开展审核,相关费用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第三方技术咨询机构与航评报告编制单位不得为同一单位,与航评报告编制单位、建设单位不得存在控股、管理关系或者法人、负责人为同一人等重大关联关系。
第三方技术咨询机构应当充分了解委托事项与航道、通航有关的情况和相关方面意见,客观、公正、及时完成技术咨询工作,并对技术咨询结论负责。技术咨询报告应对审核的各项内容提出明确的意见,有重大分歧的,应当如实反映并提出建议。第三方技术咨询机构应当具有港口河海工程咨询、或水运行业设计、或水运行业(航道工程)设计资质,并按有关规定选取。
第十五条 审核部门审核的依据主要包括: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
(二)《内河通航标准》(GB50139)《通航海轮桥梁通航标准》(JTJ311)《运河通航标准》(JTS180-2)《长江干线通航标准》(JTS180-4)等有关技术标准、规范;
(三)航道、港口等相关规划;
(四)建设项目所在河段(湖区、海域)航道建设养护、通航安全、航运发展的相关要求。
第十六条 审核部门审核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航评报告内容、深度是否满足交通运输部有关规定和要求;
(二)拦河闸坝的选址、总平面布置、运量预测、代表船型、通航建筑物设计通航标准及规模、设计通航水位及流量、上下游梯级通航水位衔接、回水变动区淤积及坝下清水冲刷影响、施工期通航、通航建筑物施工组织计划、航道与通航安全保障措施等;
(三)桥梁、缆线等跨越航道建设项目的选址、河床演变分析、设计通航水位、代表船型、通航净空尺度、桥跨布置方案、墩柱防撞标准、航道与通航安全保障措施等;
(四)隧道、管道等穿越航道建设项目的选址、河床演变分析、埋设深度、出入土点、冲刷深度、应急抛锚影响等;
(五)临河、临湖、临海建设项目的选址、工程布置对航道通航条件的影响、航道与通航安全保障措施等;
(六)减小或消除影响的措施等;
(七)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其他要求。
第十七条 审核部门应当在受理评价材料后二十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并出具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审核意见(以下简称审核意见)。技术咨询、专家评审、评价材料修改完善所需时间不计算在规定的审核期限内。
第十八条 审核意见应包括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的主要审核内容。
审核未通过的,建设单位可以根据审核意见对工程选址或建设方案等进行调整,重新编制航评报告,并报送审核部门审核。
审核部门应当在审核意见中明确负责组织监督管理的部门或者建设项目所在水域负责航道现场管理的机构,并将审核意见抄送该部门或者机构。第十九条 审核部门出具审核意见后,建设单位、项目名称发生变化的,建设单位应当向原审核部门申请办理变更手续。
建设项目涉及航道、通航事项与原审核意见不符的,建设单位应当申请办理调整手续。其中,建设项目以下涉及航道、通航事项发生较大调整且对航道通航条件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建设单位应当开展补充或者重新评价,并申请办理审核手续。
(一)工程选址;
(二)拦河闸坝总平面布置,通航建筑物型式、有效尺度及规模,设计通航水位等;
(三)跨越航道建设项目的通航净空尺度、通航孔布置、墩柱布置等;
(四)穿越航道建设项目的埋设深度、出入土点等;
(五)临河、临湖、临海建设项目的设计代表船型、工程布置、功能用途、结构形式等;
(六)其他可能对航道条件、通航安全、航运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事项。
第二十条 建设单位取得审核意见后,未在审核意见签发之日起三年内开工建设的,或者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前,因重大自然灾害、极端水文条件等引起航道通航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建设单位应当重新申请办理审核手续。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一条 审核部门应当组织对建设项目审核意见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其中,交通运输部负责审核的建设项目,由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对建设项目审核意见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与长江干线航道有关的,由长江航务管理局负责组织进行监督管理。
建设项目所在水域负责航道现场管理的机构承担现场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十二条 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审核意见,并接受监督。
开工建设前,建设单位应向负责航道现场管理的机构报送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涉及航道、通航的内容。与航道、通航有关的建设内容完工后,建设单位应向负责航道现场管理的机构报送建设项目审核意见执行情况、施工临时设施及残留物的清除情况等资料。建设单位应对所报资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二十三条 负责航道现场管理的机构在日常巡查中应当加强对与航道有关的工程执行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审核意见的现场检查;对建设单位报送的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涉及航道、通航的内容等资料,应当及时进行复核。发现 工程建设与审核意见不符的,应当要求建设单位及时改正;建设单位拒不改正的,应当及时报告负责组织监督管理的部门。
与航道有关的建设内容完工三个月内,负责航道现场管理的机构应将监督管理情况、建设单位关于审核意见的执行情况等按程序报送原审核部门。
第二十四条 负责组织监督管理的部门在参与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审查过程中,应当对建设项目执行审核意见的情况进行复核。
在建设项目开工前,负责组织监督管理的部门应当根据审核意见和建设项目现场监督管理实际,向负责航道现场管理的机构明确现场监管要求。
第二十五条 对建设单位违反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规定进行项目建设的,审核部门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法》采取责令停止建设、限期补办手续、罚款、恢复原状、限期采取补救措施或者拆除等措施。
审核部门也可委托负责组织监督管理的部门或者负责航道现场管理的机构实施处罚。建设单位拒不改正的,负责组织监督管理的部门应报告审核部门,并提出处理建议。
实施罚款时,应当根据航道的等级及重要性、建设项目对航道条件与通航安全的影响程度、建设单位采取补救措施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等因素,合理确定罚款额度。第二十六条 审核部门应将开展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审核的依据、条件、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材料目录等依法予以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审核部门或者其上级管理机关,根据利害关系人的申请或者依据职权,可以撤销已出具的审核意见:
(一)建设单位以提供虚假材料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审核意见的;
(二)超越审核权限出具审核意见的;
(三)违反规定程序出具审核意见的;
(四)依法可以撤销审核意见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八条 审核部门、负责组织监督管理的部门或者负责航道现场管理的机构不依法履行职责的,由上级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依规给予处分。审核部门、负责组织监督管理的部门或者负责航道现场管理的机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审核部门应当加强对建设单位、航评报告编制单位、第三方技术咨询机构、评审专家的信用管理,对不诚信的单位、个人予以通报,促进评价工作科学严谨、客观公正。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并报交通运输部备案。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2016年
月
日起施行。《跨越国家航道的桥梁通航净空尺度和技术要求的审批办法》(交基发[1994]906号)、《关于进一步做好跨越航道的桥梁通航净空尺度和技术要求审批工作的通知》(交水发[2006]388号)同时废止。
第二篇: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审核管理办法(交通运输部令2017年第1号)
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审核管理办法(交通运输部令2017年第1号)
《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审核管理办法》已于2017年1月11日经第1次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3月1日起施行。
部长 李小鹏 2017年1月16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审核工作,依法保护航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对与航道有关的工程进行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审核及监督实施,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审核,是指在新建、改建、扩建(以下统称建设)与航道有关的工程前,建设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规范,论证评价工程对航道通航条件的影响并提出减小或者消除影响的对策措施,由有审核权的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者航道管理机构进行审核。
第三条 除《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法》第二十八条第一款第(一)
(二)(三)项规定的工程外,下列与航道有关的工程,应当进行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审核:
(一)跨越、穿越航道的桥梁、隧道、管道、渡槽、缆线等建筑物、构筑物;
(二)通航河流上的永久性拦河闸坝;
(三)航道保护范围内的临河、临湖、临海建筑物、构筑物,包括码头、取(排)水口、栈桥、护岸、船台、滑道、船坞、圈围工程等。
第四条 交通运输部主管全国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审核管理工作。
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核准的建设项目,以及与交通运输部按照国务院的规定直接管理的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要干线航道和国际、国境河流航道等重要航道有关的建设项目,其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由交通运输部负责审核。其中,与长江干线航道有关的建设项目,除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核准的建设项目以及跨(穿)越长江干线的桥梁、隧道工程外,由长江航务管理局承担审核的具体工作。
其他建设项目的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者航道管理机构负责审核。
本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的负责审核的部门或者航道管理机构,以下统称审核部门。
第二章 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报告编制
第五条 建设与航道有关的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按照交通运输部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要求编制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报告(以下简称航评报告)。
第六条 航评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建设项目概况,包括项目名称、地点、规模、建设单位等;
(二)建设项目所在河段、湖区、海域的通航环境,包括自然条件、水上水下有关设施、航道及通航安全状况等;
(三)建设项目的选址评价;
(四)建设项目与通航有关的技术参数和技术要求的分析论证;
(五)建设项目对航道条件、通航安全、港口及航运发展的影响分析;
(六)减小或者消除对航道通航条件影响的措施;
(七)航道条件与通航安全的保障措施;
(八)征求各有关方面意见的情况及处理情况。
第七条 航评报告由建设单位自行编制,也可以委托具有相应经验、技术条件和能力,信誉良好的机构编制。审核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要求建设单位委托特定机构编制航评报告。
第八条 编制航评报告,应当开展现场踏勘、调研,做到搜集资料齐全、论证充分、评价全面、结论明确、客观公正,并如实反映各相关部门、单位的意见及处理情况。
建设单位和航评报告编制单位应当对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以及航评报告的内容与结论负责。
第九条 在航评报告编制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当就通航影响征求港航企业等利害相关方的意见。
在通航河流上建设永久性拦河闸坝的,建设单位应当书面征求上下游受影响省份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意见。在长江水系四级及以上航道建设永久性拦河闸坝的,建设单位还应当征求长江航务管理局的意见;在珠江水系四级及以上航道建设永久性拦河闸坝和桥梁的,建设单位还应当征求珠江航务管理局的意见。
各相关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及管理机构应当及时向征求意见的建设单位回复意见。
第三章 申请与审核
第十条 建设单位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完成航评报告后,应当向审核部门提出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审核申请。
第十一条 建设单位申请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审核时,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审核申请书;
(二)航评报告;
(三)项目的规划或者其他建设依据;
(四)建设单位的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成立文件等机构证明文件;
(五)涉及规划调整或者拆迁等措施的应当提供规划调整或者拆迁已取得同意或者已达成一致的承诺函、协议等材料。
建设单位应当对所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第十二条 审核部门收到建设单位提交的审核申请后,应当进行材料审查,审查内容主要包括申请事项是否属于受理范围、材料是否齐全、航评报告文本格式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等。
不属于受理范围的,审核部门应当及时告知建设单位。申请材料不全或者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材料审查通过的,审核部门应当予以受理,并出具受理通知书。
第十三条 审核部门受理建设单位提交的审核申请后,应当及时组织审核。审核依据主要包括:
(一)有关法律、法规、规章;
(二)《内河通航标准》(GB50139)、《通航海轮桥梁通航标准》(JTJ311)、《运河通航标准》(JTS180-2)、《长江干线通航标准》(JTS180-4)等有关标准;
(三)航道、港口等相关规划;
(四)建设项目所在河段、湖区、海域航道建设养护、通航安全、航运发展的相关要求。
第十四条 审核部门应当围绕航评报告内容是否全面,程序是否合规,论证是否充分,结论是否客观,拟采取的措施是否得当等方面内容,针对下列事项进行审核:
(一)拦河闸坝的选址,总平面布置,运量预测,代表船型,通航建筑物设计通航标准及规模、设计通航水位及流量、上下游梯级通航水位衔接、回水变动区淤积及坝下清水冲刷影响,施工期通航方案,通航建筑物施工组织计划,航道与通航安全保障措施等;
(二)桥梁、缆线等跨越航道建设项目的选址,河床演变分析,设计通航水位,代表船型,通航净空尺度,桥跨布置方案,墩柱防撞标准,航道与通航安全保障措施等;
(三)隧道、管道等穿越航道建设项目的选址、河床演变、埋设深度、出入土点、冲刷深度、应急抛锚影响,航道与通航安全保障措施等;
(四)临河、临湖、临海建设项目的选址及工程布置对航道通航条件的影响,航道与通航安全保障措施等。
第十五条 审核部门在审核中认为必要的,可以采取专家咨询、委托第三方技术咨询机构开展技术咨询等方式。咨询费用由审核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纳入部门预算管理。
委托第三方技术咨询机构的,应当选择具有港口河海工程咨询、水运行业设计、水运行业(航道工程)设计资质之一,并具备相关专业业务能力的技术服务机构承担技术咨询工作。第三方技术咨询机构的选择应当遵守政府采购法律、法规的有关要求,并及时公告有关信息。
委托的第三方技术咨询机构不得与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航评报告编制单位为同一单位,不得与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航评报告编制单位、建设单位存在控股、管理关系或者存在法人、负责人为同一人等重大关联关系。
第三方技术咨询机构应当充分了解委托事项与航道、通航有关的情况以及有关各方的意见,客观、公正、及时地完成技术咨询工作,并对技术咨询结论负责。技术咨询报告应当对审核的各项内容提出明确的意见;有重大分歧的,应当如实反映并提出建议。
第十六条 审核部门应当在受理审核申请后二十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并出具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审核意见(以下简称审核意见)。技术咨询、专家评审、评价材料修改完善所需时间不计算在规定的审核期限内。
第十七条 审核意见应当根据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审核内容,提出明确意见,并作出通过或者不予通过审核的意见。
审核未通过的,建设单位可以根据审核意见对工程选址或者建设方案等进行调整,重新编制航评报告,并报送审核部门审核。
审核部门应当在审核意见中明确负责组织监督检查的部门或者建设项目所在水域负责航道现场管理的机构,并将审核意见抄送该部门或者机构。
第十八条 审核部门出具审核意见后,建设单位、项目名称和涉及航道、通航的事项发生变化的,建设单位应当向原审核部门申请办理变更手续。
其中,建设项目涉及航道、通航的以下事项发生较大调整且对航道通航条件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建设单位应当开展补充或者重新评价,并重新报送审核部门审核:
(一)工程选址;
(二)拦河闸坝总平面布置,通航建筑物型式、有效尺度及规模,设计通航水位等;
(三)跨越航道建设项目的通航净空尺度、通航孔布置、墩柱布置等;
(四)穿越航道建设项目的埋设深度、出入土点等;
(五)临河、临湖、临海建设项目的设计代表船型、工程布置、功能用途、结构形式等;
(六)其他可能对航道条件、通航安全、航运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事项。
第十九条 建设单位取得审核意见后,未在审核意见签发之日起三年内开工建设的,或者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前因重大自然灾害、极端水文条件等引起航道通航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建设单位应当重新申请办理审核手续。
第二十条 审核部门应当将开展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审核的依据、条件、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材料目录等依法予以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一条 审核部门应当组织对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审核意见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其中,交通运输部负责审核的建设项目,由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组织进行监督检查;但与长江干线航道有关的建设项目,由长江航务管理局负责组织进行监督检查。
建设项目所在水域负责航道现场管理的机构承担现场监督检查工作。
第二十二条 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审核意见,并接受监督检查。
开工建设前,建设单位应当向负责航道现场管理的机构报送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中涉及航道、通航内容的资料。与航道、通航有关的建设内容完工后,建设单位应当向负责航道现场管理的机构报送建设项目审核意见执行情况、施工临时设施及残留物的清除情况等资料。建设单位应当对所报资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二十三条 负责航道现场管理的机构在日常巡查中应当加强对与航道有关的工程执行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审核意见的现场检查;对建设单位报送的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中涉及航道、通航内容的资料,应当及时进行核查。发现工程建设与审核意见不符的,应当要求建设单位及时改正;建设单位拒不改正的,应当及时报告负责组织监督检查的部门。
与航道有关的建设内容完工后,负责航道现场管理的机构应当将监督检查情况、建设单位关于审核意见的执行情况等逐级报送审核部门。
第二十四条 负责组织监督检查的部门在参与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审查过程中,应当对建设项目执行审核意见的情况进行复核。
在建设项目开工前,负责组织监督检查的部门应当根据审核意见和建设项目现场监督检查实际,向负责航道现场管理的机构明确现场监管要求。
第二十五条 交通运输部和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建立随机抽取被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抽查人员的抽查机制,对建设项目执行审核意见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审核部门可以撤销已出具的审核意见:
(一)建设单位以提供虚假材料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审核意见的;
(二)超越审核权限出具审核意见的;
(三)违反规定程序出具审核意见的;
(四)依法可以撤销审核意见的其他情形。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 审核部门、负责组织监督检查的部门或者负责航道现场管理的机构不依法履行职责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审核部门、负责组织监督检查的部门或者负责航道现场管理的机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建设单位违反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审核规定进行项目建设的,由有审核权的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者航道管理机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法》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负责组织监督检查的部门或者负责航道现场管理的机构应当将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建设单位的相关违法行为报告审核部门,并提出处理建议。
第二十九条 实施罚款时,应当综合考虑航道的等级及重要性、建设项目对航道条件与通航安全的影响程度、建设单位采取补救措施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等因素,合理确定罚款额度。
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法》第二十八条规定,位于内河四级及以上航道或者通航5000吨级及以上海轮航道的建设项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的罚款幅度内给予从重处罚。
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法》第二十八条规定,位于内河四级以下航道上且对航道条件与通航安全影响较小并及时消除隐患的建设项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的罚款幅度内给予从轻处罚。
第三十条 交通运输部和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建设单位、航评报告编制单位、相关技术服务机构、评审专家的信用管理,依法将失信行为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开。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2017年3月1日起施行。交通部于1994年9月10日发布的《跨越国家航道的桥梁通航净空尺度和技术要求的审批办法》(交基发〔1994〕906号)和2006年7月26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跨越航道的桥梁通航净空尺度和技术要求审批工作的通知》(交水发〔2006〕388号)同时废止。
第三篇:交通运输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 - 副本(范文)
交通运输部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
【导读】《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是交通运输部在公路养护管理领域的第一部规章,旨在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向规范化、专业化、机械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切实实现“有路必养”。【发文字号】:交通部令第22号 【执行时间】:2016年01月01日 【信息来源】:交通部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养护资金 第三章 养护管理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政策解读 相关问答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已于2015年11月3日经第20次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促进农村公路可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公路安全保护条例》和国务院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农村公路是指纳入农村公路规划,并按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修建的县道、乡道、村道及其所属设施,包括经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认定并纳入统计年报里程的农村公路。公路包括公路桥梁、隧道和渡口。
县道是指除国道、省道以外的县际间公路以及连接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与乡级人民政府所在地和主要商品生产、集散地的公路。
乡道是指除县道及县道以上等级公路以外的乡际间公路以及连接乡级人民政府所在地与建制村的公路。
村道是指除乡道及乡道以上等级公路以外的连接建制村与建制村、建制村与自然村、建制村与外部的公路,但不包括村内街巷和农田间的机耕道。
县道、乡道和村道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农村公路规划的审批
权限在规划中予以确定,其命名和编号由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确定。
第三条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应当遵循以县为主、分级负责、群众参与、保障畅通的原则,按照相关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进行,保持路基、边坡稳定,路面、构造物完好,保证农村公路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第四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履行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主体责任,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农村公路管理体制,落实县、乡(镇)、建制村农村公路养护工作机构和人员,完善养护管理资金财政预算保障机制。
县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及其公路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养护工作机制,执行和落实各项养护管理任务,指导乡道、村道的养护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及其公路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完善对下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目标考核机制。
第五条 鼓励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提高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水平。第二章 养护资金
第六条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的筹集和使用应当坚持“政府主导、多元筹资、统筹安排、专款专用、强化监管、绩效考核”的原则。第七条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主要来源包括:
(一)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安排的财政预算资金。包括:公共财政预算资金;省级安排的成品油消费税改革新增收入补助资金;地市、县安排的成品油消费税改革新增收入资金(替代摩托车、拖拉机养路费的基数和增量部分)。
(二)中央补助的专项资金。
(三)村民委员会通过“一事一议”等方式筹集的用于村道养护的资金。
(四)企业、个人等社会捐助,或者通过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
第八条 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根据农村公路养护和管理的实际需要,安排必要的公共财政预算,保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需要,并随农村公路里程和地方财力增长逐步增加。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人民政府通过提高补助标准等方式筹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
第九条 省级人民政府安排的成品油消费税改革新增收入补助资金应当按照国务院规定专项用于农村公路养护工程,不得用于日常保养和人员开支,且补助标准每年每公里不得低于国务院规定的县道7000元、乡道3500元、村道1000元。
经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认定并纳入统计年报里程的农村公路均应当作为补助基数。
第十条 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协调建立成品油消费税改革新增收入替代摩托车、拖拉机养路费转移支付资金增长机制,增幅不低于成品油税费改革新增收入的增量资金增长比例。
第十一条 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协调建立省级补助资金“以奖代补”或者其他形式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地市、县人民政府加大养护管理资金投入的积极性。
第十二条 县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统筹使用好上级补助资金和其他各类资金,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不断完善资金监管和激励制度。
第十三条 企业和个人捐助的资金,应当在尊重捐助企业和个人意愿的前提下,由接受捐赠单位统筹安排用于农村公路养护。村民委员会通过“一事一议”筹集养护资金,由村民委员会统筹安排专项用于村道养护。
第十四条 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应当实行独立核算,专款专用,禁止截留、挤占或者挪用,使用情况接受审计、财政等部门的审计和监督检查。
第三章 养护管理
第十五条 县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公路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养护质量检查、考核和评定制度,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和信用评价体系,加强检查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第十六条 农村公路养护按其工程性质、技术复杂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小修保养、中修、大修、改建。
养护计划应当结合通行安全和社会需求等因素,按照轻重缓急,统筹安排。
大中修和改建工程应按有关规范和标准进行设计,履行相关管理程序,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验收。
第十七条 农村公路养护应当逐步向规范化、专业化、机械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第十八条 县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公路管理机构要优化现有农村公路养护道班和工区布局,扩大作业覆盖面,提升专业技能,充分发挥其在公共服务、应急抢险和日常养护与管理中的作用。
鼓励将日常保养交由公路沿线村民负责,采取个人、家庭分段承包等方式实施,并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逐步建立相对稳定的群众性养护队伍。
第十九条 农村公路养护应逐步推行市场化,实行合同管理,计量支付,并充分发挥信用评价的作用,择优选定养护作业单位。
鼓励从事公路养护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组建养护企业,参与养护市场竞争。
第二十条 各级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公路管理机构要完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信息系统和公路技术状况统计更新制度,加快决策科学化和管理信息化进程。
第二十一条 县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公路管理机构应当定期组织开展农村公路技术状况评定,县道和重要乡道评定频率每年不少于一次,其他公路在五年规划期内不少于两次。
路面技术状况评定宜采用自动化快速检测设备。有条件的地区在五年规划期内,县道评定频率应当不低于两次,乡道、村道应当不低于一次。
第二十二条 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以《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为基础,制定符合本辖区实际的农村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省、地市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对评定结果进行抽查。
第二十三条 地方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公路管理机构应当将公路技术状况评定结果作为养护质量考核的重要指标,并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
第二十四条 农村公路养护作业单位和人员应当按照《公路安全保护条例》规定和相关技术规范要求开展养护作业,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施工安全、交通安全和工程质量。
农村公路养护作业单位应当完善养护质量和安全制度,加强作业人员教育和培训。
第二十五条 负责农村公路日常养护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合同规定定期进行路况巡查,发现突发损坏、交通中断或者路产路权案件等影响公路运行的情况时,及时按有关规定处理和上报。
农村公路发生严重损坏或中断时,县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公路管理机构应当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及时修复和抢通。难以及时恢复交通的,应当设立醒目的警示标志,并告知绕行路线。
第二十六条 大型建设项目在施工期间需要使用农村公路的,应当按照指定线路行驶,符合荷载标准。对公路造成损坏的应当进行修复或者依法赔偿。
第二十七条 县、乡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有关规定对农村公路养护需要的挖砂、采石、取土以及取水给予支持和协助。
第二十八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公路法》《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组织划定农村公路用地和建筑控制区。
第二十九条 县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公路管理机构应在当地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大力整治农村公路路域环境,加强绿化美化,逐步实现田路分家、路宅分家,努力做到路面整洁无杂物,排水畅通无淤积,打造畅安舒美的农村公路通行环境。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在筹集或者使用农村公路养护资金过程中,强制向单位和个人集资或者截留、挤占、挪用资金等违规行为的,由有关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者由其向地方人民政府建议对责任单位进行通报批评,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对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不按规定对农村公路进行养护的,由有关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者由其向地方人民政府建议对责任单位进行通报批评,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停止补助资金拨付,依法对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其他规定,由县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者公路管理机构按照《公路法》《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相关规定进行处罚。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交通运输部于2008年4月发布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暂行办法》(交公路发[2008]43号)同时废止。政策解读:
中国交通新闻网邀请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农村公路处处长杨国峰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简称《办法》)进行详细解读。388.2万公里农村公路列养比例达97.3% 俗话说 “三分建、七分养”,必须继续坚持“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的理念。杨国峰介绍,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388.2万公里。“建设好这些路不容易,护好、管好这些路更重要。如果养护和管理工作跟不上,小病不治成大病,路网出现大面积损坏,会造成更大的损失,我们来之不易的建设成果也将大打折扣。”
据悉,2003年,原交通部根据中央“三农”工作的部署要求,提出了“修好农村路,服务城镇化,让农民走上油路和水泥路”的目标。2013年,按照党的十八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交通运输部进一步提出了“小康路上,绝不让任何一个地方因农村交通而掉队”的新目标。11年来,全国新改建农村公路333万公里,新增通车里程117万公里,截至2014年年底,乡镇和建制村通公路率分别达到99.98%和99.82%,通硬化路率分别达到98.08%和91.76%,通客车率分别达到98.95%和93.32%。全国农村公路列养比例达到97.3%,基本实现了“有路必养”,全国农村公路优良路比例达到61%。
加强制度建设实现“有路必养”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就农村公路发展作出重要指
示批示,明确要求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交通运输部去年年底召开了电视电话会,对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提出明确要求。今年5月,交通运输部印发了《关于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意见》,并于9月在甘肃庆阳召开了全国农村公路现场会,将建设“四好农村路”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农村公路工作的核心任务,并以此为载体,全面改善农村地区交通条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农村交通保障。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作为支撑农村公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必须加强。
杨国峰表示,完善法制是做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交通运输部制定《办法》,就是要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制度建设,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向规范化、专业化、机械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切实实现“有路必养”。部公路局2012年12月组织陕西省交通运输厅等单位启动《办法》制定工作,2014年11月形成了《办法》(送审稿),并在北京组织专家进行评审。之后,部公路局在广泛听取行业内相关单位、专家意见后,对《办法》进行了修改;部法制司按照立法程序向社会公开征求了意见,进行了合法性、合理性及立法技术的审核。经部专题会、部务会审核,《办法》最终出台。这也是交通运输部在公路养护领域出台的第一部规章。
细化县、乡、村的管养责任
杨国峰介绍,《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公路的定义和范围,即 农村公路是指纳入农村公路规划,并按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修建的县
道、乡道、村道及其所属设施,包括公路桥梁、公路隧道、公路渡口等。同时,《办法》还对县道、乡道、村道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制定了命名编号原则等。
作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责任主体,县级政府的履职能力直接关系到农村公路的发展水平。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对各级地方政府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资金、养护管理体制、职责分工及工作要求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办法》以该文件为依据,对县级政府履行主体责任提出了有关要求。《办法》提出,要遵循“以县为主、分级负责、群众参与、保障畅通”的原则,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农村公路管理体制,明确县、乡(镇)、建制村的责任,在机构、人员、资金等方面进行了细化。同时,《办法》对县级以上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及其公路管理机构的责任作了明确规定。
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为主的多渠道筹资机制
资金问题一直是影响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正常开展的主要矛盾。杨国峰介绍,《办法》明确了“政府主导、多元筹资、统筹安排、专款专用、强化监管、绩效考核”的资金筹集和使用原则。
要求各地推动加快建立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为辅的农村公路资金筹措机制,并建立稳定的增长机制。为提高上级补助资金的使用效益,《办法》要求逐步建立省级补助资金“以奖代补”或者其他形式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地市、县政府加大养护管理资金投入的积极性。
同时,《办法》明确规定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应当实行独立核算,专款专用,禁止截留、挤占或者挪用,使用情况接受审计、财政等部门的审计和监督检查。定期评定农村公路技术状况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正在从粗放型向规范化、专业化方向转变,生产作业正在从人工化向机械化、市场化方向转变。《办法》总结提炼了各地养护管理改革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公路养护的分类,对大中修和改建工程的设计、管理、验收等进行了规范,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选择农村公路小修保养模式,以进一步提升养护管理效率。
《办法》要求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以《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为基础,制定符合本辖区实际的农村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同时,省、地市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对评定结果进行抽查。对于评定频率,县道和重要乡道评定频率每年不少于一次,其他公路在五年规划期内不少于两次。《办法》还要求地方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公路管理机构将公路技术状况评定结果作为养护质量考核的重要指标,并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
逐步实现田路分家、路宅分家
《办法》要求建立定期巡查制度。当农村公路发生严重损坏或中断时,县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公路管理机构应当在当地政府的统一
领导下,组织及时修复和抢通。难以及时恢复交通的,应当设立醒目的警示标志,并告知绕行路线。
《办法》要求县级政府应当按照《公路法》、《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组织划定农村公路用地和建筑控制区。同时,结合“四好农村路”建设和贯彻落实国务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意见,要求县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公路管理机构应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大力整治农村公路路域环境,加强绿化美化,逐步实现田路分家、路宅分家,努力做到路面整洁无杂物,排水畅通无淤积,打造畅安舒美的农村公路通行环境。相关问答:
1、如何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
(一)加强宣传,培养全民爱路护路的意识。
(二)坚持建养并重,切实加大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投入。
(三)加强技术人员引进和现有人员培训。
(四)强化农村公路管护工作。
(五)健全长效机制,认真做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
(六)建立稳定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渠道。
(七)积极探讨保护农村公路路产路权的有益做法,实现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工作新突破。
2、如何使用农村公路养护专项资金使用?
第一、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投资力度。通过政府杠杆作用协调其他行业对农村公路投入资金,使社会和谐发展;各级政府应退出竞争性领域,将退出的这部分资金转移支持农村包括公路建设、养护在内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根据地区经济差异分档进行财政拨付,对特困地区政府有义务全权负责养护;从交通行业内部经济能力较强部门直接划拨资金,缩小行业内部差距。
第二、引导广泛社会资金汇集到农村公路。深挖农村公路第三产业潜力;农村公路沿线企业代养;扶贫挂钩单位出资;个人自愿出资,民间机构集资;其他社会资金。
第三、鼓励农村公路沿线受益企业或个人捐助或领养。
3、村级公路是哪个部门负责维护 ?
以县为主,乡村配合的原则,形成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养护管理体系。
第四篇:城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交通运输部
《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编写组
2014年11月
《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一、标准编制工作简况
1.1、任务来源
根据交通运输部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安排,由全国城市客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由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浙江省交通运输厅、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呼和浩特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6家单位负责编制交通运输部行业标准《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本标准计划完成时间为2014年。
1.2、目的及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展,道路交通拥堵频发,城市交通运行状况关系到城市中生活的每一个人,关系到政府交通工作的方方面面,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生产与生活。在传统的城市道路交通运行评价中,多使用流量或负荷度(V/C)等指标,然而这些指标往往只适用于路网运行静态评价,在道路拥堵状态下则会失效,同时,这些指标的技术性太强,不便于理解和接受。受交通检测技术条件的限制,基础数据存在盲区,只能获得断面的、不连续的数据,难以反映道路交通的时变特性。因此,国内缺乏一种统一评价指标反映路网的动态运行状况。
随着近年来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多种新型交通检测技术涌现,包括浮动车、视频、微博、地磁等等,为道路网交通运行评价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结合先进的数据处理、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等技术的发展,使得城市道路网运行整体评价成为可能。
与此同时,近年来交通信息发布手段逐步多样化,且有多个服务运营主体,由于缺乏相应的评价标准(规范评价指标和阈值等级),导致对道路运行评价的结果不一致,不利于信息的传播与应用。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展,交通问题越来越成为百姓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政府管理部门需要科学、客观地掌握城市整体或部分道路网交通拥堵的程度、时空演化规律和变化趋势,从而服务或指导疏 2 《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堵工程、交通需求管理措施的制定与效果分析、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与养护等工作。
科学、客观地掌握城市交通运行状况,特别是交通拥堵的时空演化规律和变化趋势,是指导疏堵工程,服务于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制定与效果分析,以及城市交通系统规划、建设、运营与管理的基础。易于理解的、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统一的交通运行状况的评价规范也是交通信息服务(动态交通诱导)开展和推广应用的基础。目前,我国北上广深等城市分别建立了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体系,但计算指标、指标数值范围、划分等级等方面均不相同,不利于从全国层面掌握各城市交通运行状况。因此,本标准的制定,用于规范城市道路评价体系和指标、评价技术方法、指标阈值等工作,为城市开展拥堵治理提供支持(为政府服务)。易于理解的、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统一的交通运行状况的评价规范也是交通信息服务(动态交通诱导)开展和推广应用的基础(为社会服务)。本标准建立的交通状况评价规范,侧重于交通拥堵评价应用的操作流程、方法,为决策支持提供依据,对规范交通状况评价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该规范直接指导各城市的交通运行状况评价工作,有利于更好地监测与对比不同城市交通系统运行情况,互相借鉴先进举措,有助于全面指导道路交通系统的建设与运营。
1.3、工作概况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承担本标准起草工作以来,针对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的技术内容与实际应用,以及我国标准化文件制定的流程、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调查和文本编制工作。
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2013年1月至12月,项目申报以及国内城市交通运行评价情况调研。2014年1月至2月,收集整理国内外文献资料,整理标准框架内容。2014年3月,全国城市客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下达标准参编单位名单。
2014年4月,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针对标准起草任务,进一步研究、确定了标准起草的技术路线和工作计划。
2014年5月,建立道路交通拥堵评价指标体系及各指标计算方法,通过各类数据调查与分析,划分各指标的等级阈值。《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2014年 6月,数据测算。
2014年7月,客标委召开工作进展检查会,听取本标准工作进展汇报,专家研提意见建议,并提出下一步工作要求。
2014年8月,形成标准编制初稿,向各个参编单位征询意见。
2014年9月,根据反馈意见,修改标准文本,召开标准讨论会,修改形成征求意见稿。
2014年10-11月,广泛征集意见,修改标准。2014年12,修改形成送审稿。
二、编制原则及依据
本标准的编制以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指标的科学性和可测性作为原则。为全面刻画城市路网或者特定区域的交通拥堵程度、时间和空间范围以及发展趋势,实现对交通拥堵的立体描述,便于多层面把握交通系统的总体运转状况,明确交通拥堵的变化趋势和时空演化规律,了解道路网运行的薄弱环节,因此,本标准建立了交通运行状况评价方法,从指标计算、集成方法、指标选取都进行了详细说明,特别是提出了基础性指标、特征性指标、决策性指标这三个层次的不同评价体系。基础性指标主要考虑到各个城市获取的基础数据;特征性指标主要评价城市交通运行状况相对于健康交通状况下的偏离程度;决策性指标是将具有普适性的特征性指标转换为较为直观,决策者和管理者使用方便的指标。
本标准的编制的依据主要是充分借鉴国内外已有标准或规范等经验以及严格按照标准化法律法规标准进行编写。国外方面,美国较早开展了系统的交通拥堵评价的研究与实践,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拥堵评价指标体系,如美国HCM(道路通行能力手册)、美国的畅通性研究报告(Mobility Report)、交通拥堵管理系统(Congestion Management System, CMS)等,欧洲和日本等其它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拥堵评价指标方面也有相关研究。已有的交通拥堵程度评价指标大体可分为以下五类,即拥堵定义指标、出行影响指标、交通流参数指标、服务水平指标和其它指标。国内已有标准(主要包括GBJ 124-88 道路工程术语标准和 4 《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GB50220-95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规定了车辆延误、速度等指标,用以反映道路交通状况,它们主要服务于交通规划与设计工作。与此同时,北京率先开展相关研究,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自2002年成立以来,持续进行北京市道路交通运行基础数据的采集与积累,智能交通系统新技术的研发、建设与应用(以浮动车系统为代表),为城市道路交通运行分析与监测工作积累了充分的数据资源与技术基础。2005年以来,在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智能交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资金支持下,开展了《缓解市区交通拥堵措施可行性研究及评价》、《交通拥堵评价》、《交通拥挤程度指标分析》等一系列专项研究,结合我国基础数据特点,首次建立了我国城市道路交通拥堵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建成了以浮动车数据和交通流动态检测数据为基础的北京路网运行评价专题数据库和评价分析平台。2009年初,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承担北京市地方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运行评价指标》的起草工作,该标准于2010年正式发布,在北京的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为《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的研究和起草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制定本标准过程中,编写组严格遵循了GB/T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 标准的结构和编写》作为该标准起草的重要依据。通过参考该工作导则,明确了标准编制工作应遵循的统一的原则和方法,使标准编写工作组能够以实际和有效的方式组织工作,能够在专业领域及相关领域之间保证该标准的一致性和逻辑上的完整性,能够有助于标准整体上的协调性、普适性和科学性。
三、标准范围及主要内容
3.1 标准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对道路、区域道路网、城市整体道路网的交通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测和跟踪评价。城市交通运行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标准在明确评价范围的基础上,确定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方案,保证基础数据质量,从城市交通运行评价基础性指标、城市交通运行评价特征性指标、城市交通运行评价决策性指标中 5 《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选取适宜的指标进行城市交通运行评价。
本标准可适用于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政策制定、城市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实施效果评价、交通运输组织管理、交通拥堵预测预警以及交通出行引导和信息发布。
3.2 标准内容
本标准包括封面、目次、前言、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评价流程、评价范围选择、数据采集内容要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方法、评价结果、附录、参考文献。其中,交通运行状况评价方法为本标准核心内容。
(1)指标计算
a)基础性指标 交叉口平均延误
交叉口平均等候信号灯周期个数 平均交通流量 自由流速度 平均行程速度 b)特征性指标 行程时间比 延误时间比 里程比例 c)决策性指标 交通指数 行程时间指数 延误时间指数
《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四、贯彻标准的措施与建议
4.1 加强标准宣贯力度,扩大标准宣贯范围
从高层单位到基层单位,从主管领导与专业人士到具体从业员,从客标委、出版社到网络媒体建立立体化,多形式广泛的宣贯网络,使标准宣贯具体到每一个岗位,深入到每一个角落。
(1)《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标准的宣贯首先应进行标准化意识的培训,营造广泛的标准化文化氛围,利用现代化网络建立标准化知识传播和交流的平台。
(2)《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标准宣贯不只包括标准本身,还应包括标准的制定依据、执行的程度。宣贯对象拿到标准之后,不能只读标准中的条文内容,也要了解该标准条款中制定的各种术语名词释义、适用范围和条件以及指标选取的依据。宣贯标准也应使宣贯对象了解标准的适用范围和执行的程度。另外,标准起草人员应讲解标准的起草背景,标准中各重要技术指标的术语释义,以事实为依据,深入浅出的说明该标准实施和推广的必要性,这样有利于参加宣贯班的人员能够深刻的理解标准的内容和要求,才能取得了很好地宣贯效果。
4.2 研究宣贯的有效途径,真正发挥标准的作用
(1)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以便加强标准的宣贯力度:标准宣贯的管理制度对其宣贯的力度和最终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标准的宣贯制度应规定以下内容:一是规定本标准宣贯要有专人(组织)负责;二是要规定本标准宣贯计划;三要规定参加标准的宣贯的对象;四要规定作为特定岗位,应知应会的标准有哪些,应了解的相关标准有哪些;五是规定新发布的标准组织宣贯的期限,六要规定宣贯效果跟踪反馈信息等。
(2)加强过程控制以便提供标准的宣贯效果:标准的宣贯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一项综合的工作。在《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宣贯过程中,首先要对宣贯的讲师提出较高的要求,要求其在宣贯前应编写适宜的教案,明确宣贯 7 《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的对象、宣贯内容、宣贯进度安排、宣贯的要求以及考核方式。另外,应该对宣贯过程中的每个工作环节的情况进行监视控制,城市公共交通管理部门或企业应制定某部门对宣贯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以确保讲解人完整地表达了标准中的内容和要求、确保相关员工都参加标准的宣贯、确保宣贯的进度安排合理、确保宣贯过程符合宣贯要求。
(3)做好信息反馈和适用性评价以便提高标准的实施效果。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5.1 标准实施的建议
建议各级城市交通主管部门、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在城市交通运行日常监测、交通管理措施效果评价、交通政策预评估、交通规划、交通信息发布等工作中积极采取本标准规定的评价方法。《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标准第一次制定并且与任何现行标准无冲突,建议颁布后,即实施。
5.2 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关系
《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标准与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有关基础和相关标准不矛盾。
5.3 标准性质的建议
《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标准不具有实施的强制性,建议作为交通运输部推荐性行业标准。
5.4 其它应以说明的事项
1、评价指标选取
进行城市交通运行状况宏观评价时应以统一取值范围和等级划分的交通指 《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数为主,其他指标为辅。交通指数应能够和出行者的拥堵感受相一致,且具有敏感性。
2、阈值选取
在进行多城市指标计算对比时,标准文本中表1和附录B至附录D的阈值宜取统一标准。城市自身进行针对性分析评价时,阈值宜根据城市特点通过调查和数据分析进行精细化标定。
3、算法和参数说明
各城市计算出的交通指数等指标数值应提供所使用的参数和样本数据,可通过第三方计算验证。
4、评价样本
评价样本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支路以上的路网。
5、评价结果验证
评价结果应通过拥堵感受调查进行验证。
第五篇:交通运输部--港口设施和航道及其设施建设项目竣工验收
港口设施和航道及其设施建设项目竣工验收
一、行政许可的内容
(一)港口设施建设项目竣工验收。
(二)航道及其设施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
(三)水运支持保障系统项目的竣工验收。
二、行政许可的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2003年国家主席令第5号)第十九条规定:港口设施建设项目竣工后,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验收合格,方可投入使用。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条例》(国务院国发[1987]78号)第十一条规定:建设航道及其设施,必须遵守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的规定。工程竣工经验收合格后,方能交付使用。
三、行政许可的实施权限
(一)经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核准和经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审批的港口工程竣工验收,由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负责。省级人民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核准和省级交通主管部门审批的港口工程竣工验收,由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负责。上述规定以外的港口工程由港口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负责。
(二)经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批准和经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审批的航道工程竣工验收,由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负责,其中,长江航务管理局负责其管辖范围内300万元以下项目的竣工验收。省级人民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审批和省级交通主管部门审批的航道工程竣工验收,由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负责。其中,有国家投资的四级以上航道工程竣工验收,由部、省联合进行。上述规定以外的航道工程由航道所在地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四、行政许可的条件
(一)港口工程竣工验收
1、港口工程有关合同约定的各项内容已基本完成,申请竣工验收的建设项目有尾留工程的,尾留工程不得影响建设项目的投产使用,尾留工程投资额可根据实际测算投资额或按照工程概算所列的投资额列入竣工决算报告,但不得超过工程总投资的5%,施工单位对工程质量自检合格,监理工程师对工程质量评定合格,项目法人组织设计、施工、监理、工程质量监督等单位进行的交工验收合格;
2、主要工艺设备或设施通过调试具备生产条件;
3、一般港口工程经过3个月试运行,设有系统装卸设备的矿石、煤炭、散粮、油汽、集装箱码头等港口工程,经过6个月试运行,符合设计要求;
4、环境保护设施、安全设施、消防设施已按照设计要求与主体工程同时建成,并通过有关部门的专项验收;航标设施以及其他辅助性设施已按《港口法》的规定,与港口同时建设,并保证按期投入使用;
5、竣工档案资料齐全,并通过专项验收;
6、竣工决算报告编制完成,并通过审计;
7、廉政建设合同已履行。
(二)航道工程及设施建设项目竣工验收
1.航运枢纽及过船设施工程
(1)船闸、升船机以及引航道、航标、等待过闸(坝)的靠泊设施、通信导航设施、船舶调度设施等主要项目按设计内容建成;
(2)船闸经充水、放水及无水试验,升船机经空载、重载试验,引航道经复测;
(3)船闸、升船机经实船过闸(坝)试验;
(4)船闸、升船机工程经半年以上试运行;
(5)航运枢纽及过船设施的其他工程按设计内容建成并符合有关验收规定。
2.航道整治工程
(1)短河段及单滩整治工程:筑坝、炸礁、护岸、航标等工程按设计内容完成;
(2)长河段及滩群整治工程:分段、分滩整治工程按设计内容完成;
(3)新开运河航道、裁弯取直工程:航道开挖(疏浚)、护岸、航标等工程按设计内容完成;
(4)交工验收后的航道须经一个水文年的效果观测及维护,并经设计船型实船适航试验及复测,航道尺度及航行条件达到设计要求。
3.航标工程
(1)航标标体、标灯、电源按设计内容建成并按配布图布设完成;
(2)航标站房、航标船(艇)、码头按设计内容建成。航标船(艇)经船检部门检验合格;
(3)电气航标灯帜经通电试验,符合设计要求。
(三)支持保障系统工程竣工验收
1.通信工程
(1)通信设备(收发信机、信道机、程控交换机等)按设计内容建成,频率配置、电路分配符合设计要求,经本机测试、系统测试及监控设备检测,符合有关规定;
(2)通信电源设备(配电屏、蓄电池、发电机组等)按设计内容建成,设备经接地电阻测试,蓄电池经充放电测试,符合有关规定;
(3)通信线路传输工程(明线、电缆、光缆,天、馈线系统等)按设计内容建成并经线路绝缘电阻、环路电路及近端衰减测试,电缆经闭性气压测试,符合有关规定。
2、船舶交通管理系统
(1)船舶监测、通信导航、航标系统及监督船(艇)等主要项目按设计内容建成。监督船(艇)经船检部门检验合格;
(2)船舶监测、通信导航设施经实船航行监测、导航试验;
(3)全系统经可靠性测试。
3、其他工程
(1)跨河(过河)建筑物按设计内容建成,符合通航要求;
(2)工业与民用建筑、消防等其它工程符合国家、行业有关规定。
五、行政许可的数量
无数量限制
六、申请人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
(一)竣工报告。
(二)质量监督报告,建设(业主)、设计、施工、监理工作报告。
(三)竣工决算报告,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报告。
(四)消防、环保、安全、档案等专项验收意见。具体格式及编写内容按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有关规定办理。
七、申请书示范文本
《交通行政许可申请书》
八、申请书受理机构
(一)经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核准和经交通部审批的港口工程竣工验收申请由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受理,经省级人民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核准和省级交通主管部门审批的港口、航道工程竣工验收申请,由省级交通主管部门受理。
上述规定以外的港口工程竣工验收申请由港口所在地港口行政主管部门受理。
(二)经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批准和经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审批的航道工程竣工验收申请由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受理,经省级人民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审批和省级交通主管部门审批的航道工程竣工验收申请,由省级交通主管部门受理。
上述规定以外的航道工程竣工验收由航道所在地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受理。
九、申请书受理期限
无期限限制
十、申请书递交方式
办公现场递交或信函方式递交。
十一、行政许可的程序
(一)共同程序:
1、申请书形式审查及形式审查结果告之;
2、对申请材料的实质性内容进行审查;
3、现场审查;
4、准予行政许可的,颁发竣工验收证书,决定不予行政许可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二)非共同程序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负责的竣工验收项目,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主管部门审核并转报。
十二、行政许可申请审批时限
审核机关自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审核完毕;许可机关自收到转报的申请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专家评审等时间不计算在内)。
十三、行政许可的收费依据及标准
本项目不收费。
十四、申请人及公众对审批结果的意见反映方式
信函、电子邮件、电话、其他。
十五、行政许可的监督部门及投诉渠道
审批机关及其上级机关的检察机构及法制机构。
交通部检察机构及法制机构地址: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11号 交通部大楼 邮编:100736监察机构电话:010-65292546 电子邮箱:jjzhc@moc.gov.cn
法制机构电话:010-65292615 电子邮箱:tfszhc@moc.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