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庆市加强惠农资金监管的意见(渝府办发[2010]323号)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强化强农惠农资金监督管理的意见
渝府办发[2010]323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强化强农惠农资金监督管理,确保强农惠农资金安全运行、规范管理、有效使用,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强化强农惠农资金监督管理的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逐年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投入大量涉农财政专项资金,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但是,一些地方在强农惠农资金的管理使用中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职责不够明确,资金分散管理导致资金安全风险加大;责任不够落实,只重视资金安排、拨付,不重视资金管理、使用、监督;管理不够规范,资金申报、分配、拨付、使用、检查、验收等环节的管理存在一定漏洞;监督管理不够到位,挪用、骗取、套取、贪污、侵占强农惠农资金以及在强农惠农资金管理使用中的失职渎职、以权谋私、营私舞弊、行贿受贿案件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强农惠农资金的安全运行和使用效益的充分发挥,损害了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全市各地和有关部门务必提高认识,强化强农惠农资金是“高压线”的法纪意识,切实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强农惠农资金真正惠及农村和广大农民。
二、强化强农惠农资金监督管理的总体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强农惠农资金监督管理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确保强农惠农资金安全运行、规范管理、有效使用为目标,以农民群众满意为标准,以切实解决资金监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为重点,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抓、纪检监察和纠风部门组织协调、涉农部门各司其职并相互协作配合、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有关资金主管部门、农民群众和监督部门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强农惠农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发挥应有效益。
三、强农惠农资金监督管理的对象和范围
我市涉及强农惠农资金的单位和个人都是加强监督管理的对象。监督管理的重点对象是市、区县(自治县)强农惠农资金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乡镇及其工作人员、村社及其干部、实施项目的业主单位或个人。中央和全市各级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各项资金投入,包括全市各级财政、发展改革、农业、林业、水利、畜牧、扶贫、农机、供销、交通、人力社保、教育、科技、民族、民政、国土房管、城乡建设、商务、文化、卫生、人口计生、广播电视、移民、环保、气象等有关部门分配下达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资金、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资金、救灾资金、扶贫资金等强农惠农资金,都要纳入监督管理范围。
当前,全市各级和有关部门要重点抓好以下10类强农惠农资金的监督管理: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类资金。主要包括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病险水库治理、农村能源建设、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水土保持、乡村公路建设、土地整理与耕地保护等方面的资金。
(二)涉农奖励补贴类资金。主要包括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农作物良种补贴、粮食基础能力建设资金、农机具购置补贴、“家电下乡”补贴、“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畜禽良种补贴、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补助、渔业补助、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与扑杀补助、“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资金、退耕还林补助、天然林保护资金、“森林重庆”建设资金、林权制度改革资金、产粮(油)大县奖励、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等方面的资金。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类资金。主要包括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专业合作社建设、农村科技、新农村现代物流网络建设、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方面的资金。
(四)农业综合开发类资金。主要包括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等方面的资金。
(五)农村综合改革类资金。主要包括乡镇机构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化解乡村债务、农村义务教育债务、“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等方面的资金。
(六)农业防灾救灾类资金。主要包括特大防汛抗旱补助、农业生产救灾资金、救济资金、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等。
(七)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类资金。主要包括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广播电视“村村通”、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农村劳动力培训、农民工培训、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农村低保、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农村医疗救助、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村五保供养和敬老院改扩建、农村安居工程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巴渝新居建设、农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资金。
(八)财政扶贫开发类资金。主要是中央和市财政用于支持扶贫工作重点县的资金。
(九)库区移民类资金。主要包括中央和市财政安排用于支持库区饮水、道路、困难移民住房等生活生产设施建设,库周绿化带建设和移民后期扶持、口粮补贴的资金。
(十)支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类资金。主要包括用于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乡镇机关办公用房建设等方面的资金。
四、强化强农惠农资金监督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明确监督管理责任。
全市各地和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认真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建立健全强农惠农资金管理长效机制。各级政府负责强农惠农资金监督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检查考核、责任追究等工作,确保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强农惠农资金的申报、分配、拨付、监督检查等资金综合管理监督工作,确保资金安全、及时、足额到位。市和区县(自治县)强农惠农资金主管部门、乡镇、村级组织负责本地和本单位强农惠农资金、项目的立项申请、组织实施、检查验收、绩效评估等管理工作,确保项目廉洁实施、资金安全运行、工程优质高效。各级审计机关要加强对强农惠农资金的专项审计,确保资金规范、高效、安全、廉洁使用。各级监察机关、纠风部门要加大综合监督力度,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强农惠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专项检查,采取督促整改、查办案件、责任追究等措施,为贯彻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提供有力保证。
(二)加强宣传教育。
把强农惠农政策的宣传教育作为党风廉政教育、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精心组织实施。要通过组建强农惠农政策宣讲团(队)、举办培训班和讲座、开设课程、召开院坝会、组织文艺演出、编发宣传手册等形式,强化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强农惠农政策的教育培训,把强农惠农政策宣传到农民群众,切实增强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严格执行强农惠农政策的自觉性,牢固树立强农惠农资金是“高压线”的意识,提高掌握运用政策、监督政策执行的水平和拒腐防变的能力。
(三)规范资金运行。
全市各级和有关部门要按照“分级负责、各负其责、职务行为终身负责”、“管事、管钱、监督相分离”和简便、易操作的原则,认真查找强农惠农资金运行中的廉政勤政风险点,制定完善资金申报、审核、立项、分配、拨付、实施、使用、管理、检查、验收、绩效评估等环节的具体操作规程,建立健全强农惠农资金流程式管理、全过程监督的风险防范控制机制。
1、规范资金申报、审核、立项、分配工作。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强农惠农资金主管部门和乡镇、村社对上报资金项目的真实性和合规性负责,特别要严禁多头申报、重复申报和虚报。①对直补类资金,相关主管部门应会同财政部门做好有关数据的调查、统计和核实工作;②对工程类项目资金,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在立项时应实行公示公告制、现场核查制和专家评审制,提高立项环节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公开性;③对其他非工程类项目资金,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应根据有关资金管理要求,综合各项因素,科学合理测算资金需求,制定定额或定项补助标准。强农惠农资金实行规范化分配,要采用公式法、因素法、竞争式等方法结合绩效评估结果科学合理分配资金。强化资金申报、审核、立项、分配的内部制约机制,实行集体研究制度,增加资金管理与政策执行的透明度。
2、规范资金拨付。财政部门要按照强农惠农资金计划进度下达资金。上级财政部门应及时、足额将强农惠农资金拨付到项目所在地财政部门。项目所在地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根据项目实施进度或项目建设年度自查验收情况,按国库集中支付程序办理资金拨付。除市政府有关部门直接实施的工程类项目资金外,均实行县级报账制管理,按照规定程序履行审核审批手续后拨付资金。对农民个人的直接补贴资金,凡能通过“一卡通”发放的都要通过“一卡通”发放。任何部门或单位严禁以直接补贴资金抵扣农户的任何税费和债务。
3、规范资金使用。要坚持“专户、专账、专管、专用”的原则,严禁任何部门、单位自行将上级部门下达已指定专项用途的强农惠农资金挪用于非扶持对象及项目,变更资金用途,或违规将资金通过所属单位划转其他部门使用;严禁将资金以工作经费、管理费、会费、赞助费等名目通过下级部门或有关企业、个人转回本单位使用;严禁以编造虚假补贴对象、虚增工程量、实报少支等弄虚作假的方式骗取、套取资金;严禁以任何形式将强农惠农资金(含保证金)设置账外账和私存私放;严禁将强农惠农资金用于购买装修办公用房和公务车辆,发放公务人员工资、津补贴、福利,用于办公经费开支以及其他违反规定的支出。规范工程类项目资金管理监督。除法律法规规定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明确要求由业务主管部门实施外,工程类项目的实施原则上由区县(自治县)业务主管部门管理监督、乡镇组织实施、项目业主具体实施、有关监督部门和人民群众参与监督。项目实施过程中,有关部门要加强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责令纠正整改。区县(自治县)业务主管部门要会同本级财政部门加强事中检查,并形成检查记录。项目完工后,由项目业务主管部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严格对照项目设计、招标文件、项目合同逐一验收工程内容、数量和质量。一个项目有多个渠道资金来源的,实行多部门集中验收制度,禁止多头、分散验收,防止出现同一项目以不同名目重复接受检查验收的弄虚作假行为。建立完善竣工结算审计、决算价款超合同价款多部门会审、资金项目绩效评估等制度。对工程存在严重质量问题、资金项目效益发挥较差和严重违反项目资金管理使用规定的区县(自治县)、乡镇、村社、业主单位、施工队伍、中介组织和个人,要通过行政处罚、列入“黑名单”、扣减所拨资金、次年不予下达或减少下达资金项目安排计划等方式加大处罚力度,严重违纪者要给予纪律处分,触犯刑律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各级财政要切实保障强农惠农资金主管部门、乡镇、村级组织的工作经费,确保其正常运转,严禁以项目资金折抵工作经费等费用。
(四)强化监督检查。
落实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市级强农惠农资金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将对农民的直补类资金名称、用途、标准、对象、资格条件以及其他要求通过市级主要媒体、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全面公开;对不涉密的其他资金的名称、用途、来源、数量、安排等情况要以适当形式予以公示,避免暗箱操作。区县(自治县)强农惠农资金主管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要在强农惠农资金安排后15个工作日内,将强农惠农资金名称、来源、数量、项目安排等情况列出清单,通过政府公众信息网站、政务公开栏、新闻发布会、广播电视、报刊等方式向群众公开。不涉密的工程类项目还应在开工前将建设内容、投资、工期、质量、参建单位、受理举报电话、监督部门、责任人等内容在当地主要媒体和所在村社予以公示。实施时间超过一年的项目,要在实施中期择时公布实施情况。项目竣工验收后15个工作日内要向群众公布实际工程量、资金决算等情况,对项目建设中的违规违纪违法问题要及时查处并回复检举人,在一定范围内公布查处情况。
实行备案报告制度。从2011年1月1日起,全市各级强农惠农资金主管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把上级财政及主管部门、本级财政安排以及其他途径安排的强农惠农项目的计划文件和资金文件,在正式文件下发后的15个工作日内报同级纪检监察机构和审计部门备案。强农惠农资金主管部门和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要按照分级负责和条块管理的原则,分别建立项目资料档案,并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问效。每年年底,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和强农惠农资金市级主管部门要将当年度强农惠农资金管理、使用、监督等工作情况书面报送市政府纠风办。
强化农民群众监督。要进一步畅通群众参与监督管理的渠道。对农村低保等社会救助类资金,应在乡镇、村级组织的领导、指导下由所在村社村民或村民代表公开评议并在乡镇、村社公示。对粮食直补等涉农奖励补贴类资金,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等支持农村社会发展类资金,市级重大投资项目资金,以及其他非工程类的建设资金,要有农民代表参与监督管理并切实保障其监督权。对不涉密的工程类建设项目资金,要实行村级义务监督小组监督制度,由项目所在地村民选举公道正派、廉洁奉公、有一定威信和监督能力的村民代表对项目实施进行监督。
推进信息网络监管系统建设。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政府门户网站、“114”信息查询、电视视频点播、手机短信等平台,开发建设强农惠农政策和资金的信息公开、查询、反馈系统,最大程度地满足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在电子监察系统建设中,要开发建设强农惠农资金监管、备案系统,实现对强农惠农资金管理使用的“实时监控”,提高监督手段的科技含量。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全市各级监察机关、纠风部门和强农惠农资金主管部门要组织或邀请有关部门、新闻媒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邀监察员和农民群众,通过开展执法检查、专项评议、全面督查、专项督查、分类自查、交叉互查、随机抽查、明察暗访等方式,加强对强农惠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对检查中发现的一般性问题要限期整改到位,严重问题要从严处理。
(五)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
全市各级监察机关、强农惠农资金主管部门的监察机构、审计机关和司法机关要把严肃查处强农惠农资金违纪违法案件作为推动强农惠农资金监管工作的有力抓手,建立健全执纪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相互通报、移送违纪违法案件线索制度,注重在监督检查、审计、信访举报和新闻媒体报道中发现案件线索,做到有信必查、有案必办,坚决纠正和严肃查处截留、挤占、挪用、骗取、套取、贪污、侵占强农惠农资金的行为,以及在强农惠农资金管理使用中失职渎职、以权谋私、营私舞弊、行贿受贿等行为。被截留、挪用、挤占、骗取、套取、贪污的专项资金要及时如数追回,典型案件要公开曝光。要充分发挥查处案件的治本功能,达到加强监管、堵塞漏洞、完善机制、教育警示的目的。
五、切实加强对强农惠农资金监督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统筹协调。成立重庆市强农惠农资金监督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市监察、审计、财政、纠风等部门主要领导任副组长,有关强农惠农资金主管部门主要领导和有关监督部门的分管领导为成员,负责全市强农惠农资金监管工作的统筹、协调、检查、考核。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政府纠风办。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或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二)实行目标考核。将强农惠农资金监督管理工作纳入对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强农惠农资金主管部门的综合目标考核、党政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考核,严格考核奖惩。
(三)强化责任追究。对市、区县(自治县)强农惠农资金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未按要求将强农惠农资金进行公开的,对不按规定备案报告的,对在监督管理工作中失职、监督不到位、发现问题查处不力的,要视情况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和调整岗位、免职等组织处理;对发生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并造成重大损失的,在严肃处理当事人的同时,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的规定追究有关领导干部的责任。
主题词:财政
资金
农民
通知
重庆市双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年1月15日印
第二篇:加强惠农资金监管的几点思考
加强惠农资金监管的几点思考
胡锦涛在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大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投入,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严格各项惠农资金的监管,顺利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纪检监察机关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充分发挥监督检查职能,保障各项惠农政策的顺利实施。当前,基层在惠农资金监管过程中,建立了各项制度,创新了各种发放模式,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是,各类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克扣截留、以权谋私等现象仍有发生。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三贪”意识导致惠农资金分配失真。所谓“三贪”是指贪功、贪量、贪利。在争取惠农项目资金过程中,一些领导好大喜功,觉得争取的项目资金越多,贡献就越大,申报内容不切实际,盲目包装,虽然取得了很多上级拔款,但因配套资金不能落实,政策处理得不到解决,具体项目成水中花、镜中月,最终只能仓促压缩调整,实际惠农效果并不理想。部分单位在项目申报中存在少报会吃亏的心理,在数据中添加剂量,有的甚至多上好多倍,专等相关部门挤水份,结果多出的资金分配不下去,为截留、移用惠农资金留下隐患。少数干部更是动机不纯,想从一级一级的资金分配中做好人、捞好处,在把关环节上管理不严,为虚报政策资金开绿灯,许多攻关费用通过“包装”后成了项目支出,削弱了惠农效果。基于上述三种意识的存在,资金分配部门采用增加配套,资金打折等方法约束下面的狮子大开口,但这种思想意识没解决,只能更加促进水份的泛滥,如此恶性循环最终使惠农资金分配失去真实的本来面貌。
二是“三缺”工作导致惠农资金管理失据。所谓“三缺”是指调查缺深入、制度缺完善、政策缺透明。一些干部在落实惠农政策中作风飘浮,依仗手中掌握着政策、资金,摆官老爷架子,等着项目上门;缺少对基层的调查研究,对自己职能上的点、线、面基础资料心中没底、手中没数;对存在的问题考虑的不深、不透。在制订一些制度性规范的过程中,没有结合当地基层的特点和实际,只满足于从上到下照搬照抄,制度建设缺乏可操作性和完整性,漏洞频出,给监管工作带来难度。在惠农政策宣传上,仅依托会议传达或媒介传播,没有建立一些固定的载体,可查的档案,群众获取惠农信息非常有限,参与度不高,政策执行偏差不容易暴露。上述“三缺”不能为监督管理部门提供真实的数据、有效的制度和有力的举报,给惠农资金监督约束机制的实施带来困难,没有可靠的监管依据,出现各类问题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是“三怕”思想导致惠农资金监督失力。所谓“三怕”是指怕扣上帽子、怕查出乱子、怕伤了面子。通过虚报、攻关等方式,多争取了当地的惠农资金,从局部利益来讲,毕竟是增加了当地发展资金,这种本位主义思想的存在,使监督管理部门在查处虚报项目资金问题上,担心被扣上影响经济发展的大帽子,因此,往往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一些惠农资金被基层单位以群众名义包装,窃取农民利益,公开查处会积起民怨、民愤,会损害政府形像,甚至造成群体上访,影响社会稳定,监管部门只能“忍辱负重”,内部处理。少数监督管理部门在检查惠农项目资金过程中发现移用、挪用专项资金问题,但因违纪性质轻微,加上基层财政困难现实,思想上比较同情,对有关领导又相对熟悉,怕伤了个人和部门的感情,往往以整改代替处理。上述的“三怕”的思想顾虑,使惠农资金监督失去力量,失去刚性,起不到案件查处的警示教育作用。
强农惠农政策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执行效果好坏直接关系“三农”利益。如何解决这些影响发展的观念,畅通政策执行的通道,堵塞制度机制的漏洞,笔者认为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抓思想教育,做好三个“提醒”,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增强惠农资金使用的实际效果。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过程中,克服本位主义和一些急功近利的思想,以真实的情况,还贯彻执行政策的正常秩序,是提高惠农实效的重要条件。在强农惠农工作中,要把干部党性教育一并列入惠农政策工作部署中,做到三个提醒:一是及时提醒惠农工作是否脱离实际,要着力培养党员干部的全局观念,在转变角度中思考问题,从实施效果中分析问题,从历史教训中总结问题,坚持实事求是执行惠农政策。二是及时提醒惠农工作是否脱离群众,要着力培养党员干部的亲民意识,从群众中了解情况,从群众立场去体会需求,从群众诉求中去解决问题,坚持惠农是为农的根本目的。三是及时提醒惠农工作是否脱离廉洁,要着力培养党员干部的清廉意识,以先进榜样来激励自己,以案件启示来警醒自己,构筑抵御腐败的思想道德防线,充分发挥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以勤劳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提高强农惠农政策的实际效果。
二是抓制度规范,力求四个“防止”,以科学严谨的管理措施,完善惠农资金分配的制度执行。制度建设是实现科学管理的基础前提,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底线规则,在加强惠农资金分配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政策要求,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结合管理目标,建立完善的制度规范体系。在制度设计中要做到四个防止:一是防止申报内容无据可查,对基础资料的掌握是工作开展的前提,也是作风扎实的具体表现。申报单位要建立规范全面的文字、图片基础档案,以翔实的数据材料进行项目申报。二是防止办事规程无章可循。理清思路把握重点,设臵科学的工作步骤,是工作开展的重要帮手,要吸收借鉴先进经验,从自身实际出发,多方认证,建立规范的项目申报、审批、分配、实施等细致的实体程序,确立完善的工作规程。三是防止出现问题无责可罚。在明确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的同时,还要确定谁来追究,怎样追究,制定细致的问题解决措施和人员处理办法,提高制度执行的效果。四是防止绩效评价无据可依。惠农资金使用的最终效果如何?是否经的住农村发展实践检验,是强农惠农工作的根本要求。要探索建立惠农政策效果评价制度,从客观数据上去体现,从群众评价中去认识,通过横向、纵向比较促进政策效益的提高。使惠农政策实施有据可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责可究。
三是抓监督检查,严把五个“关口”,以严格及时的执纪执法,增强惠农资金监管工作力度。严格的监督检查是提升制度执行力的重要保证,是促进和保障惠农政策实施的关键所在。在严格执纪执法过程中,监管部门和监管人员要抓住重点环节和重要关口,开展惠农政策保障落实的具体行动。一是严把政策公示关,从惠农政策宣传到惠农政策实施,都要通过有效的媒介进行广泛的公开,尤其是在惠农项目资金实施点,要细化公示内容,以群众明白为目标,将广大农民引导到政策落实中来,做我们的义务监督员。二是严把考核验收关,考核验收是资金分配的决定性环节,也是政策执行效果的具体评价,在验收中,要综合选派验收人员,防止同体监督,体现验收把关的公正性,要制订细致的可量化、可操作的具体指标,加强验收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学习,提高考核验收的实效性。三是严把资金审计关,惠农政策资金用途流向是政策执行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群众关心的热点,监察、财政、审计、农经等监督部门要发挥各自职能,从不同角度形成监督合力,严格资金进口和出口的审查,从源头上杜绝克扣、截留、挪用、移用、私设小金库等资金违纪问题的发生。四是严把问题查处关,监管部门在问题查处上要善于借力,特别是借助党委政府的力量,开展案件查处工作,在具体问题上要敢于碰硬、勇于亮剑,以“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来严格要求自己,取得案件查处的警示作用。五是严把责任追究关,对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因工作不负责任,不能正确履行职责,使惠农政策执行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的,要通过诫勉谈话、通报批评等方式给予责任追究,情节严重的要予以党政纪处理,以提高惠农工作的管理责任。
第三篇:重庆市信访听证暂行办法(渝办发〔2005〕166号)
【发布单位】重庆市
【发布文号】渝办发〔2005〕166号 【发布日期】2005-07-15 【生效日期】2005-08-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重庆市
重庆市信访听证暂行办法
(渝办发〔2005〕166号)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信访听证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五年七月十五日
重庆市信访听证暂行办法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规范信访听证行为,增强处理信访问题的透明度,依法及时就地处理信访事项,保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 信访条例》,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听证,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在处理信访事项过程中,采取听证会的形式,通过质询、辩论、评议、合议等方式,查明事实,分清责任,依法处理信访问题的程序。
第三条第三条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组织信访听证,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第四条 信访听证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便民原则,充分听取信访人的意见,保障其陈述和申辩的权利。
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信访事项,听证应当公开进行,并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条第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信访事项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可以举行听证:
(一)涉及人数多、政策性强、群众反映强烈的信访事项,承办机关或者上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行政主管部门认为需要举行听证的;
(二)信访人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处理意见或者复查意见不服,请求复查或者复核的;
(三)信访人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处理意见或者复查意见不服,既未请求复查或者复核,又未提出听证申请,仍坚持信访,原办理机关的上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或者行政主管部门认为需要举行听证的;
(四)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认为需要举行听证的其他信访事项。
第六条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在作出信访事项复查或者复核意见前,应当书面告知信访人可以提出要求举行听证的申请。
第七条第七条 信访人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处理意见或者复查意见不服,要求举行听证的,应当自被告知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提交书面听证申请,申请书应载明申请听证的事由、证据及要求,如有证人,需提供证人名单及证人住址。
第八条第八条 行政机关收到信访人书面听证申请后,属于本办法第七条规定范围的信访事项,行政机关应当决定举行听证,并当场或者在5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信访人。
行政机关应当自作出举行听证决定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组织听证。
在举行听证前,信访人自愿提出撤回听证申请的,应当准许并记录在案。
第九条第九条 依照本办法规定举行听证的,听证机关应当在听证会举行的7个工作日前,将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书面通知信访人;必要时予以公告。
第十条第十条 听证由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组织。组织听证的机关为该听证事项的听证机关。
由市、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组织听证的,市、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可以指定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有关部门可以联合组织听证。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听证参加人包括听证主持人、听证人、陈述人、信访人或者信访人委托的代理人以及其他与听证事项有关人员。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听证人由听证机关指定,并可根据信访事项的具体情况,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关专家、学者、新闻记者、法律工作者和其他社会人士参加;听证人数应为单数并不得少于3人。
听证设主持人,在听证人中产生,但须是该听证机关的有关负责人。主持人应当指定记录员负责听证准备和听证记录工作。
听证人与听证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可能影响听证会公正性的,应当回避。信访事项承办人不得担任所承办信访听证事项的听证人。
信访人认为听证人与听证事项有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可能影响听证会公正性的,可以在听证会开始前向听证机关提出听证人回避的申请。
听证人的回避由听证主持人决定,听证主持人的回避由听证机关决定。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陈述人包括作出原处理意见、原复查意见的承办人以及正在进行调查处理或者复查、复核的承办人。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信访人可以委托1―2人作为代理人参加听证,并在举行听证会前,提交授权委托书,授权委托书应当载明委托事项及代理权限。
集体访听证按照《信访条例》规定选派代表参加听证。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公开举行的听证会,公民可以按照听证机关的规定参加旁听。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在听证会开始前,记录员应当查明听证参加人的到场情况,宣布听证会纪律和听证会场有关注意事项。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信访人或者信访人委托的代理人、陈述人等听证参加人在听证过程中认为听证会程序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可以向听证主持人提出。听证主持人应当及时对听证参加人提出的异议予以答复。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听证主持人、听证人可以询问信访人或者信访人委托的代理人、陈述人等听证参加人。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听证参加人应当对其陈述内容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负责。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听证会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主持人宣布听证开始;
(二)主持人公布听证事由,介绍听证参加人基本情况,并询问信访人是否提出回避申请;
(三)信访人或者委托代理人陈述信访事项并就自身权益主张提出有关证据;
(四)陈述人提供处理信访问题的证据、理由和法律、法规、政策依据;
(五)信访人或者委托代理人进行申辩和质证;
(六)陈述人就有争议的事实、理由、法律、法规、政策依据进行答辩;
(七)信访人或者委托代理人作最后陈述;
(八)陈述人作最后陈述;
(九)听证人询问情况或者发表个人意见;
(十)主持人宣布休会,并组织听证人就听证事实、证据以及适用法律、法规、政策等对信访事项处理进行合议,并形成听证结论意见;
(十一)主持人宣布听证会继续进行,能够当场作出听证结论意见的,应当场公布;
(十二)主持人宣布听证会结束。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当场作出听证结论意见的,听证机关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书面送达信访人或者委托代理人;未能当场作出的,应当在30个工作日内作出并书面送达信访人或者委托代理人。
听证结论意见为本级处理该信访事项的终结意见。必要时,听证结论意见可向社会公示。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听证应当制作笔录,载明听证事项名称、事由和有关依据、材料,听证参加人基本情况,听证的时间、地点、经过,听证结论意见以及主持人认为需要载明的其他事项。听证笔录应当经听证参加人确认无误后签字或者盖章。听证参加人认为记录有错漏的,有权要求补正。听证参加人拒绝签字或者盖章的,由听证主持人在听证笔录上予以说明。听证笔录等有关资料由听证机关存档。
听证会结束后,主持人应当依据听证笔录组织写出听证报告,报送听证机关负责人。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信访人在本办法规定期限内未提交书面听证申请的,撤回听证申请的,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听证的,在听证过程中未经听证主持人允许擅自退场的或者严重违反听证会纪律并不听制止的,视为放弃听证权利。
因前款所规定的情形之一被视为放弃听证权利的,信访人不得再次对同一事项要求听证。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因不可抗拒力导致该信访事项不能如期举行听证的,经听证机关负责人同意,可以延长15个工作日,并将延期理由书面告知信访人;但延期不能超过两次。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听证过程中,需要通知新的证人到场或者需要重新鉴定、勘验的,信访人因无法抗拒的事实不能继续参加听证的,或者其他情形应当中止听证的,主持人应当作出中止举行听证的决定;中止期限不得超过30日。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按照本办法规定,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应当听证的信访事项而未组织听证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陈述人无正当理由不出席听证会或者拒绝在听证会上陈述的,以及在听证会上提供虚假、错误信息的,由该信访事项的组织听证机关或者监察机关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听证机关组织听证应当提供必需的场地、设备和其他工作条件,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信访人不承担行政机关组织听证的费用。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组织信访听证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2005年8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关于进一步强化财政支农惠农资金监管工作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强化财政支农惠农资金监管工作的意见
近年来,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在财政“三农”投入力度持续加大的同时,我省各级各有关部门不断从体制上、机制上探索加强财政支农惠农资金监管的新思路和新举措,财政支农惠农资金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得到有效落实。但是,目前财政支农惠农资金使用和管理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支农惠农资金多头管理、分散使用,主管部门重分配、轻管理、监管力度不够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支农惠农资金被截留、挤占、挪用、套取等违纪违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财政支农惠农资金的安全运行和高效使用。为进一步强化财政支农惠农资金监管,增强支农惠衣资金使用管理的安全性、有效性、规范性,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促进源头预防腐败工作开展,为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贡献,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对支农惠农资金监管工作的领导。强化财政支农惠农资金监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各有关与位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把“抓资金管理就是抓资金投入、抓资金管理就是抓使用效益、抓资金管理就是抓资金安全”的理念贯穿于“三农”工作的全过程,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用制度和机制保障财政支农惠农资金运行安全和合理有效使用。要加强部门协凋配合,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进一步加大支农惠农资金整合力度,逐步将部门间性质相似、功能相近的支农惠农资金归并,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部门实施,引导有关部门实现支农惠农资金项目相互衔接、匹配投入、项目共建、资源共享,形成分类科学、分工明确、权责一致、运转有序、管理规范的资金使用管理机制,着力解决资金多头管理、分散使用和重复建设等问题,提高支农惠农资金使用效益。要充买监管力量,加强内部监管,充分发挥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的作用,形成监管合力,为强化支农惠农资金管理提供坚强的保障。
二、建立健全公开公正的支农惠农资金监管制度。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先建制度、后分资金,先规范,后运作”的要求,建立健全科学、规范、覆盖全面的支农惠农项目资金管理制度体系,切实做到用制度管人、管钱、管事。条件、扶持重点、使用范围、报批程序、资金拨付与监管、检查验收方法等,建立科学合理、公正透明的项目库建设制度、公示制度、招投标刳度、资金分配制度、报账制度、绩效评价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三、规范支农惠农项目资金“阳光”运作程序。要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规范支农惠农项目资金管理程序,确保“阳光”运作、公开透明。l、完善项目立项申报制度。各地要因地制宜,精心编制支农惠农项目建设规划,建立完善支农惠农项目库,并实行动态管理,杜绝无序申报、重
复申报和随意争取财政支农惠农资金的行为。省级各业务主管部门要根据预算编制的情况和规划要求,及时制定、发布支农惠农项目资金立项指南,做到早谲知、早部署,明确资金申报程序、用途、补助标准、管理措施及工作要求等,提高项目申报工作的透明度。要加强资金分类管理,对直接补贴农民和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等补贴类资金,要加强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做好基础数据核查工作,逐步实现各有关部门数据共享;对农业科研及监测规划类、“三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类、扶持农业生产发展类重点资金项目要逐步推行专家评审制度,组织相关专家开展项目评审与论证,为项目立项、资金分配和监管提供科学依据。
2、推行项目资金公开公示制度。要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制度的宣传力度,逐步推行支农惠农政策、项目、资金、程序“四公开”制度,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公示公开财政支农惠农政策,让群众充分了解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内容及相应的监管制度。各市、县区)应根据项目资金的性质和管理制度的要求,分别在市、县、乡、村、组及相关媒体进行公开,公告和公示。要建设统一的公开公示网站或在政府信息网站中开设公示专栏,拐重点支农惠农资金项目进行统一公示,以便社会公众参与监督。
3、创新资金分配管理方式。要继续推广和运用公式法、因素法等科学方法合理分配财政支农惠农资金,积极利用以奖代补、民办公助.先建后补、以物代资、奖补结合等有效的激励引导手段,使财政支农惠农资金分配做到公平规范。要改进农业补贴资金发放方式,对石油价格补贴、粮食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生态公益林、农村低保等补贴类资金,要坚持方便群众原则,溻过“一卡通”、“一折通”等方式,及时足额地兑现给农民,切实把支农惠农实事办好。
4、强化县级报账制管理。要按照“财政部门管资金,主管部门抓项目,监理部门把质量,施工单位报账目”的管理模式,明确工诈职责,对支农惠农重点项目资金实行专账、专人、专户管理,实施县级报账制。有条件的县(市、区),应积极推行县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推行专项资金直拨给项目单位,减少拨款环节,努力提高财政支求惠农资金使用管理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规范性,防止资金被截留、挤占、挪用、套取等违规现象发生。要杜绝以任何形式用财政支农惠农资金设臵账外账和私存私放,促进源头预防腐败工作开展,确保财政支农惠农专项资金发挥最大效益,5、落实工程项目“五制”。即:项目法人责任制度、招投标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工程监理制度、竣工验收制度。将项目资金使用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具本人,做到项目建设有人管,资金风险有人担。“三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类等重点项目必须按有关规定实行招投标,建设项目需要的大宗材料应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采购,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项目竣工验收后,有关部门
应及时办理资产移交,明确工作职责、落实管护措施,建立支农惠农工程项目建设与管护并重的良性运行机制,确保支农惠农工程能够长期发挥效益。
四、完善支农惠农资金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机制。要探索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支农惠农资金监管机制,将支农惠农资金监管关口前移,把监督的重心由事后监督为主向立足源头的全过程监督转变,使资金监管贯穿于项目的立项申报、实施、资金分配和项目绩效评价全过程。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审计机关和财政部门监督职能作用,建立健全支农惠农资金监管的长效机制,定期和不定期对支农惠农资金进行监督检查,防止截留、挤占、挪用、套取、贪污支农惠农资金等违纪违法行为发生,杜绝“跑,冒、滴、漏”现象,确保支农惠农资金安全、合规、有效使用。要按照《福建省重大建设项目稽查办法》规定,加强对国家和省安排的重大支农惠农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情况的稽查。要健全公众参与监督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监管,真正落实群众对支农惠农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要加强项目跟踪问效,探索建立激励约束并重、奖惩结合、奖罚分明的绩效考评制度和责任追究制痰,逐步扩大支农惠农项目资金绩效考评范围,进一步强化以结果为导向的资金分配激励机制,将考评结果与预算编制、项目资金安排结合起来,对支农惠农项目资金监管工作做得好的地方和部门,在后续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支持;劝监管不力、发生违规违纪的,要查明原因、及时纠正,直至追究相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五、充分发挥乡镇参与支农惠农资金监管的作用。要调动乡镇参与支农惠农项目资金监管的积极性,健全乡镇集体会计委托代理、农村经济合同审核和乡镇招投标监督服务功能,落实村财乡镇代理制度和村级财务公开制度。要加强乡镇财政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以乡镇财政信息网络和相关软件平台为基础,依托制度建设、程序规范、全程跟踪、绩效考核等手段,达到乡镇财政财务全面、精准、细致、规范、高效管理的目标,不断提高乡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木平。要充分发挥乡镇财政所就地就近监管作用,利用基层财政所面向第一线、了解实际情况的优势,按有关政策规定参与支农惠农项目立项、申报、评估、项目实施、竣工验收、补贴资金发放及监督检查等,保障惠农项目资金安全规范使用。乡镇财政要逐步建立并全面推行惠农补贴“一卡通”发放系统,借助“金财工程”,构建财政惠农补贴信息化管理平台,实行各项惠农补贴资金“一个漏斗”向下,绽立起惠农补贴发放的“绿色通道”。要进一步加强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人员培训,全面提高村级财务管理水平。
第五篇:重庆市消防设施管理规定(渝府令【2002】140号)
重庆市消防设施管理规定
《重庆市消防设施管理规定》已经2002年10月15日市人民政府第122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2年12月1日起施行。
代市长 王鸿举
二○○二年十月十六日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消防设施的管理,适应公共消防安全的需要,增强抗御火灾的能力,根据《重庆市消防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消防设施的管理,适用本规定。本市行政区域内乡和集镇消防设施的管理,参照本规定执行。第三条 本规定所指消防设施包括:
(一)消防队(站)、消防趸船、消防直升飞机停机场(坪)、消防训练及后勤保障设施;
(二)室外消火栓、消防水池、消防取水码头、消防供水管网及其他消防取水装置;
(三)消防车通道、消防安全疏散通道、防火间距、消防安全标志、户外消防安全宣传设施;
(四)火警信号传输线路、户外通讯机站及配套设施;
(五)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防给水系统、泡沫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防排烟、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防火分隔、安全疏散等建筑消防设施;
(六)其他防火、灭火、抢险救援装备和设施。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市消防设施纳入公共安全设施,统一规划,同步建设,确保消防设施的建设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第五条 消防设施的设置,应当符合城市消防规划要求,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
第六条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建微型消防队(站):
(一)居民住宅小区住户在1500户至4000户;
(二)旧城改造、新区开发总建筑面积为30万至40万平方米。
未达到前款规定的,集中统一建站;超过前款规定的,应当根据《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建普通站。
微型消防队(站)可以单独建设,也可设置在建筑物平街层,建筑面积不应小于400平方米,配置不少于2辆消防车及相关的消防装备和设施。
微型消防队(站)房屋设施由开发建设单位出资修建,配备其他设施所需费用按第十六条规定办理。
第七条 根据城市规划和消防总体规划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分步骤建设消防固定取水点(取水码头)。
水文水资源单位应当向公安消防机构提供水文水资源情况。第八条 市政消火栓的设置和维护由城市供水部门负责。设置市政消火栓除执行有关规定外,还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街道宽度超过60米时,道路两侧和城市(镇)主干道十字路口应当设置消火栓;
(二)消火栓供水管网符合消防规划要求,城市(镇)主干道改造时,应当同时改造、安装消防供水管网和消火栓,城区主干道供水管道口径不小于300毫米;
(三)临近城市(镇)主干道的单位和居民住宅区域内的建筑物外的消火栓,应当设置在消防通道两侧或通道交叉口。
第九条 城市供水部门应当经常性对消火栓进行检修,发现问题应当及时处理,重大问题报当地公安消防机构。
第十条 设有消防用水设施专用水管的单位,应当在供水管网进户地点安装进户消防用水计量仪表,由供水单位管理。
实行二次加压供水的建(构)筑物,应当保证消防用水的水量和水压。二次供水涉及消防的安装设计经公安消防机构审核后不得随意更改。
第十一条 无消火栓或消防供水不足的大面积棚户区和耐火等级低的建筑密集区应当根据具体条件修建消防水池,且每个水池容量不应小于50立方米。城市(镇)主干道旁、人员聚集场所的消防水池应当加盖,并设置不得小于50×50厘米的取水口。
室外消防水池的水位不得低于上沿20厘米;单位、居民住宅区设置的生产、生活、消防合用的水池应当符合有关规定。
消防水池应当设置明显标志,水池顶部未经公安消防机构批准,禁止修建其它建(构)筑物或固定设施,取水口5米半径内不准设置固定设施。
对消防水池进行维修、换水作业时,应当告知当地公安消防机构。
第十二条 因城市(镇)建设需要拆迁消火栓、消防水池的,应当经公安消防机构批准。道路施工影响消防车执行任务或影响消火栓、消防水池取水灭火的,应当事先告知当地公安消防机构。
因施工可能影响消火栓使用的,应当告知当地公安消防机构,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设置醒目标志。
第十三条 电信部门应当按规定建设并确保火警信号传输线路的畅通。
第十四条 因道路施工影响消防车通行或者因故停水、停电、切断通信线路可能影响灭火救援工作的,有关部门应当事先通知公安消防机构,并采取相应补救措施。
第十五条 建筑消防设施使用单位应当按照公安消防机构的有关规定落实维护保养、日常管理、值班、检测等制度。
建筑消防设施发生重大故障进行维修和检测时,应当在当日内报告公安消防机构。
第十六条 属于固定资产投资范围内的消防设施建设和使用维护费用,按国家和市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企业、事业、机关、学校等单位内的消防设施建设和维护资金,由各单位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自行解决。
第十七条 单位出售已报废的消防设施设备应当出据证明,回收单位应当登记;物资回收单位不得收购公民个人私自销售的消防设施设备和抢险救援专用设施。
第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消防设施,严禁下列行为:
(一)将消防设施挪作它用;
(二)擅自拆迁、埋压、圈占、占用、停用或者损毁消防设施;
(三)在防火卷帘下堆放物品;
(四)损毁或擅自拆除消防安全标志、户外消防安全宣传设施;
(五)在消防队(站)前从事影响执勤训练、灭火出动等活动。
第十九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一条第四款、第十二条、第十八条的,对个人处警告或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警告或3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的罚款,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警告或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
埋压、圈占消火栓、消防水池,损坏、拆除、停用消防设施、器材,占用防火间距,堵塞消防通道的,除给予行政处罚外,还应当责令其限期恢复原状或赔偿损失。对逾期不恢复原状的,由公安消防机构强制拆除或清除,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
第二十条 对违反本规定行为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公安消防机构决定。第二十一条 当事人对公安消防机构行政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自2002年12月1日起施行。主题词:公安 消防 设施 规定 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