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会救助 促进精准脱贫

时间:2019-05-12 01:15: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强社会救助 促进精准脱贫》,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强社会救助 促进精准脱贫》。

第一篇:加强社会救助 促进精准脱贫

加强社会救助

促进精准脱贫

江陵县民政局 李静 2015年11月26日

2018年全县实现精准脱贫,是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当前摆在全县干部群众面前的头等大事。加强社会救助工作,关爱困难群众生活,发挥兜底保障作用,是促进特困群众脱贫的重要措施。本人从社会救助角度分析脱贫工作,具体如下:

一、致贫原因

精准脱贫,必须找准贫困原因,对症下药,挖出贫根。近期,本人对全县低保、五保群众困难情况开展了摸底调查:因病致贫的占48.83%,因残致贫的占25.9 %,因无劳动力致贫的占12.51%,因学致贫的占2.2%,因意外事故致贫的占2.83%,其他原因致贫的占7.73%。从调查结果来看,疾病、残疾、缺少劳动力和劳动技术是群众贫困的主要原因。

二、当前社会救助工作开展情况 目前我局主要开展了如下救助工作:

1、农村低保。低保即最低生活保障,它的保障对象是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目前我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为3000元。我县低保自2015年起实行“按标施保”,即对农村困难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的部分进行差额补助。截止11月,我县共有农村低保对象10614人。最高补助标准为330元/月.人,最低补助标准为60元/月.人,全县人月平补助标准为113元。

2、特困人员供养。国家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给予特困供养。具体包括:提供基本生活条件、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提供疾病治疗、办理丧葬事宜。目前我县有特困五保人员555人,其中集中供养256人,分散供养299人。2015年我县集中供养财政补助标准5680元/人.年、分散供养财政补助标准为4000元/人.年。福利机构供养的孤儿2人按每月1000元标准发放生活补助,社会散居孤儿159人按每月600元标准发放生活补助。

3、医疗救助。我县把农村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以及介于城乡低保边缘的困难户;家庭成员患重大疾病,个人负担医药费3万元以上,而且家庭生活因病陷入困难的对象都纳入医疗救助对象范围。另外对重症精神病患者每年给予1000元门诊救助。2014年我县医疗救助人数4513人,医疗资金共计支出643.7万元,其中支出大病救助506.74万元,五保门诊45.15万元,参合参保91.81万元。

4、临时救助。临时救助对象为在最低生活保障和其他 专项社会救助制度覆盖范围之外,由于突发事件造成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低收入家庭,重点是低保边缘家庭。截止目前,2015年共救助 1111 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 78.43 万元。

5、灾情救助。即对遭受自然灾害造成生活困难的群众发放救灾资金,灾情救助为一次性救助,根据群众实际受灾情况,每户最少救助100元,最多救助15000元(恢复重建)。截止目前,2015年共发放救灾资金693万元,救助61188人次。

三、存在问题

1、低保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每个月100多元的低保金,在当前不断上涨的物价形势下,仅能维持最低的基本生活水平。在农村低保人群中,因病、因残、无劳动能力的占大多数,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据村干部反映,部分尚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因缺乏一技之长,满怀希望地外出打工,但大多数没干多久就回来了,他们难以通过自立更生改变家庭困境。

2、现行的医疗救助政策不能满足贫困重疾患者的需要。一是受环境的影响,大病患者逐年增多,医疗总量扩大。二是医疗费价格上涨,救助对象病情难料,使医疗救助费用增大。三是医疗救助资金缺乏。全省大多数县、市区医疗救助资金严重透支,如我县2014年民政医疗救助资金透支170 万元。因此医疗救助上线较低。我市医疗救助上线为全年累计不超过8000元。但实际上有些危重病人全年的医药费远不止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据统计,2014年,我县低保群众在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之后,自付费用在1-2万元的仍然有126人,2-5万元的有34人,5万元以上的有5人。昂贵的医疗费用,对于每月靠政府发放100多元的低保金的困难群众来说,本来就一贫如洗的生活就变得更加艰难。

3、救助对象难以精准核定影响了救助资金效益的最大发挥。核实家庭经济状况是界定救助对象的前提,是有效实施社会救助的关键。当前,个人或家庭收入来源复杂多样,仅凭传统的入户调查走访方式核查,无法准确弄清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影响了对象认定的准确率,增加了救助工作的难度,同时也影响了救助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对策与建议

1、加强信息核对,精准核定对象。进一步完善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明确各职能部门职责。对救助申请家庭房产、车辆、保险、存款、工商登记等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进行比对,目前已开展手工核对。下阶段,将开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实行在线比对,便于高效、精准识别救助对象,使有限的社会救助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2、创新医疗救助,防止因病返贫。一是实行一站式医疗救助结算。在行政服务中心开辟医疗救助窗口,各部门医 疗救助工作人员对群众申报的医疗救助统一办理,一条龙服务,既能资源共享,快速办结,又方便了群众。二是按劳动力系数确定医疗救助比例。劳动力系数真实地反映了家庭的贫困状况,而且也非常好测算,群众也比较好接受。劳动力系数高的家庭救助比例低,劳动力系数低的家庭救助比例高。三是购买大病保险。为贫困人口购买大病医疗补充保险,解决重特大疾病患者因病致贫问题。四是实行重疾帮扶。对经基本医保报销和大病保险赔付后个人负担仍然过重的患者、精准扶贫对象和无钱弃医贫困人员等困难群体实施有效保障和精准帮扶。

3、整合救助政策,补给困难群众。对凡纳入低保保障范围的,要求必须是农村贫困人口,充分整合低保政策。对因残致贫的群众按照残疾等级发放不同的生活补助,解决残疾群众基本生活。对因学致贫的困难学生采取减免、发放就学救助金等方式开展教育救助,解决贫困学生的就学问题。对无劳动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抚、扶)养人的困难群众纳入特困供养,解决“三无”人员的基本生活。对住房困难群众实施危房改造帮扶,降低群众脱贫成本。

4、开展造血救助,帮助脱贫致富。实施就业救助扶贫。对低保对象中有劳动能力并处于失业状态的成员,通过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贴息、岗位补贴、培训补贴、费用减免、公益性岗位安臵等办法,给予就业救助。对实施就业的的低保 对象,在核算其家庭收入时,扣减必要的就业成本,鼓励低保对象就业。对五保对象中的孤儿年满18岁有劳动力时,优先安排就业。实施技能培训扶贫。加大“雨露计划”职业教育培训力度,促进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外出务工贫困人口参加就业技能培训的,享受职业培训补贴。实施特色产业扶贫。对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及其加工业的,在财政扶贫资金、扶贫贴息贷款及税收等方面给予奖励和支持,推进脱贫致富步伐。

第二篇:社会救助兜底脱贫实施方案

社会救助兜底脱贫实施方案

社会救助兜底脱贫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根据《**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明确办公室组成人员及成员单位分工的通知》精神,更好发挥社会救助在推进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我县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国务院令649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意见》(国发14号)、《中共**省委

**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的实施意见

》(陕发20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70号)和省、市相关政策文件为指导,坚持应保尽保、应扶尽扶、分类保障、动态管理,资源统筹、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与其它扶贫政策一起形成合力,编密织牢“覆盖全面、救急解难、托底有力、持续发展”的基本民生安全网。

二、兜底保障和社会救助扶持对象范围

(一)兜底保障对象范围

1、农村低保。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丧失劳动力,没有自我发展能力,到期无法通过生产扶持、就业发展、搬迁安置和其他措施脱贫的困难家庭,按条件和程序审核后纳入农村低保,给予兜底保障。

2、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丧失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法定义务人无履行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依法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做到应救尽救、应养尽养。

(二)社会救助扶持对象范围

1、医疗救助。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医疗救助和特重大疾病救助范围,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分类别、分层次给予救助。

2、临时救助。因火灾、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家庭成员突发生重大疾病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困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基本生活必须品价格上涨、家庭成员身患疾病维持基本医疗、接受非义务阶段教育等原因,导致生活必须费用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基本生活暂时出现困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及因遭遇火灾、交通事故、突发重大疾病或者其他特殊困难,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建档立卡贫困对象,给予应急性、过渡性基本生活救助。

三、兜底保障和社会救助扶持政策措施

(一)兜底保障政策措施

1、农村低保

——提高农村低保保障标准。根据《咸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关于市民政局等部门关于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加强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政策衔接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咸政办发108号)文件精神,从**年10月1日起,全市农村低保标准由2XX元/人年提高到3XX元/人年,达到扶贫标准。

——完善“分类施保”。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的70周岁以上老年人、儿童、重度残疾人、丧失劳动能力的重度患者、单亲家庭中的未成年人、哺乳期妇女、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等人员,按照低保标准比例的XX%到XX%增发低保金,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

——实施“渐退帮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收入来源不固定、成员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条件的农村低保对象,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社会救助与精准扶贫相衔接,促使其通过扶贫支持和社会救助两条路径实现脱贫致富。对接受扶贫开发项目取得收入尚不稳定,但已不符合低保条件的,按原政策给予XXX个月的农村低保,其中,残疾人家庭还可以在此基础上适度延长救助时限。

——强化动态管理。镇(街道)社会救助经办机构工作人员和包村干部要定期开展农村低保对象走访核查。民政部门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管理服务,根据农村低保对象家庭人口、收入和财产变化情况及时增发、减发和停发低保金。对家庭成员中有重病、重残人员且收入基本无变化的农村低保家庭,可每年复审一次。对短期内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成员基本情况相对稳定的农村低保家庭,可每半年复审一次。对收入来源不固定、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条件的农村低保家庭,每季度复审一次。民政部门要每年将新增低保对象名单及时提供给同级扶贫部门;扶贫部门根据认定标准和程序,符合条件的纳入“建档立卡”范围。每年初,县扶贫部门将上一“建档立卡”低保对象帮扶名单、帮扶措施、脱贫名单、脱贫家庭人均收入及时反馈给县民政部门,民政部门要以扶贫部门提供的脱贫名单为依据,将脱贫的农村低保对象作为核查重点,及时将家庭人均收入超过农村低保标准的对象按程序公正有序退出低保,做到应退尽退。

2.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

——提高农村特困人员标准。健全完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量化调整机制,县民政部门按照“分类定标、差异服务”的思路,根据特困人员基本生活需求和照料护理的需求合理确定并适时调整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最低限定的标准。特困人员救助供养金中的照料护理费用,由民政部门报人社部门统筹用于购买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服务。

——加强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将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机构建设纳入基本建设规划,以区域性特困供养机构为重点加大建设力度,“十三五”期间,新建区域性供养机构1——2个,新增床位300张左右。纳入易地扶贫搬迁范围的农村特困人员,实行集中供养,补助资金统一用于农村特困供养机构建设。开展农村特困供养机构设施达标创建活动,通过改建、扩建和设施改造,使现有供养机构单张床位面积、无障碍设施改造、应急呼叫系统设置以及消防设备、安全监控系统等符合对生活不能自理人员照料护理的要求。健全完善机构聘用人员薪酬待遇和运转维护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供养服务水平,优先安排完全或部分丧失自理能力的特困人员入住供养服务机构,确保他们及时得到稳定的生活照料。

(二)社会救助扶持政策措施

1.医疗救助。

——资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建档立卡扶贫户中特困供养人员参加新农合个人缴费给予全额资助,对低保对象参加新农合个人缴费按其家庭困难程度分类别、分标准给予定额资助,帮助其获得基本医疗保险服务。

——门诊医疗救助。建档立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患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或者患重特大疾病需要长期门诊治疗,导致自负费用较高的,特困供养人员医疗救助政策范围内个人自负给予全额救助。低保对象医疗救助政策范围内个人自负医疗费用在限额以内按XX%的比例给予救助,日常门诊每人每年给予XX元救助。

——住院医疗救助。按照救助对象类别和困难程度,分类设定救助比例和封顶线。救助对象医疗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支付后,医疗救助政策范围内个人自负费用,建档立卡特困供养人员给予XX%救助,建档立卡低保对象救助比例不低于XX%;其他建档立卡贫困户根据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分别按低收入对象(XX%)和因病致贫救助对象(XX%)的比例救助。建档立卡低保对象基本医疗住院救助累计封顶线提高到XX.X万元,重特大疾病住院救助累计封顶线提高到3万元。其他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医疗住院救助累计封顶线提高到XX.X万元;重特大疾病住院救助累计封顶线,根据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分别按低收入救助对象(2万元)因病致贫救助对象(XX.X万元)的标准执行。

——全费用定额医疗救助。纳入建档立卡范围的低保对象住院医疗费用经基本住院医疗救助和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后,当次个人自负部分超过当地上人均住院医疗费用的,给予2XX元的全费用定额医疗救助。全费用定额医疗救助每人每年不超过一次。

——加大未成年人救助力度。救助对象中0-14周岁(含)的未成年人救助比例上浮XX%。

上述所有救助流程结束后,剩余个人自负部分救助程序及标准按《**县精准脱贫攻坚医疗救助基金管理使用办法》执行。

2.临时救助。

——合理确定临时救助标准。临时救助标准原则上按我县1至6个月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定。

——加快推进“救急难”试点。加大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临时救助力度,规范救助范围和流程,突出临时救助“托底线、救急难”作用,覆盖所有遭遇突发性、临时性、紧迫性基本生活困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效解决困难群众面临的急难事项,及时兜住困难群众生活底线。积极建立急难对象主动发现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救助、早干预。不断总结推广前期“救急难”试点经验,进一步扩大救助面。

3.其他专项救助。

——受灾人员救助。完善自然灾害救助政策,确保自然灾害发生后,建档立卡贫困户有饭吃、有衣穿、有住处、有水喝、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全面开展农村住房保险,最大限度降低受灾建档立卡贫困户灾害损失。建档立卡特困供养人员倒损房屋原则上不再重建,统一纳入集中供养,补助资金用于供养服务机构建设。

——教育救助。对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学的建档立卡贫困低保户、特困供养人员给予教育救助。对在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含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阶段就学的建档立卡低保户、特困供养人员,以及不能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根据实际情况将其纳入教育救助的重点群体,给予教育救助。

——住房救助。对符合规定标准的住房困难的建档立卡低保户、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通过农村危房改造、提供建房技术服务等方式实施给予住房救助。

四、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办)要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兜底脱贫工作,将其纳入党委、政府脱贫规划和目标责任考核。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管理责任,健全政府主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工作机制。民政部门要履行统筹牵头职责,做好社会救助兜底脱贫方案制定、日常管理、兜底对象资格认定等工作并组织实施。财政部门要加大社会救助资金投入力度,加强资金的监督管理。扶贫部门要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资格认定和帮扶项目的落实工作,确保符合条件的农村低保对象及时纳入建档立卡并享受到相关帮扶措施。

(二)建立保障标准量化调整机制。各镇(办)要结合实际,根据本辖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建立健全低保标准量化调整机制,有效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采取消费支出比例法,依据我县上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水平,确保我县农村低保保障标准,随着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水平的提高按动态调整。

(三)加强政策衔接。在坚持依法行政、保持政策连续性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政策衔接。

对低保或低收入以及扶贫建档立卡家庭中靠父母或兄弟姐妹供养的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经本人申请,可以按单人户纳入低保范围。农村低保对象,按照家庭人均收入,实行分档救助。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根据不同致贫原因予以精准帮扶,明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资格条件和工作程序。

对丧失劳动能力,缺乏自我发展能力,无法通过生产扶持、就业发展、搬迁安置和其他措施脱贫,且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家庭财产符合当地规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按程序审核审批后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对于脱贫后再返贫的家庭,按规定程序,分别纳入农村低保和建档立卡覆盖范围。严禁不经调查核实直接将任何群体和个人纳入农村低保。

对于不在扶贫建档立卡范围内的农村低保对象,要确保其和其他建档立卡贫困户一起共享易地搬迁、生态保护教育扶持、医疗保障、资产收益以及社会扶贫等脱贫攻坚政策。

扶贫部门在核定建档立卡对象时,以县为单位,在宣布脱贫前,低保金暂不计入家庭收入,在宣布脱贫当年,再将低保金计入家庭收入。

(四)强化资金保障。社会救助兜底脱贫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财政、民政等部门要加强资金使用管理情况检查,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发放。

(五)建立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建立健全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提高低保等社会救助对象认定的准确性。

(六)加强基层经办能力建设。加强县、镇(办)两级社会救助经办机构建设,探索建设村(居)社会救助协管员队伍,进一步提高基层社会救助经办能力。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根据社会救助对象人数的一定比例量化配备工作人员,确保有人做事。健全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完善分办、办理、转办、转介程序,为困难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第三篇:完善社会救助促进社会和谐

完善社会救助 促进社会和谐

洪大用

2012-11-19 14:01:08 来源:《教学与研究》(京)2004年12期第18~23页

【作者简介】洪大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社会学博士。(北京100872)

【内容提要】 当前我国社会救助的突出问题表现为:没有实现城乡统筹、救助项目单

一、救助水平偏低、救助理念落后、资金分担不合理、救助管理缺乏协调。为了切实保障民生,缓和社会矛盾,进而促进社会和谐,有必要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覆盖城乡困难人群为目标,进一步完善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救助体系。

【关 键 词】社会救助/社会和谐/政府/权益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社会更加和谐。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更进一步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保障困难人群的基本权益,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机制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整体上进入从传统到现代的加速转型时期,与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救助制度也面临着全面转型。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城市社会救助改革为突破口,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取得了一些重要成就,但是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仍需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以充分发挥其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一、社会救助与社会和谐

社会救助可以这样理解,即当社会成员由于各种原因陷入社会生活困境或无法伸张其权益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向其提供现金、物资或其他方面的援助与支持。社会救助制度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甚至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内容。对于社会和谐这个概念,事实上可以有多种理解角度。我们认为,在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社会成员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睦相处,这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由此来看,社会救助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社会救助体现了政府和社会对于困难人群的关怀,有助于促进社会认同。互助互济是社会的基本价值。任何社会成员都有可能因为个人的、家庭的或社会的原因陷入贫困,此时如果不能从他人、社会和政府得到任何支持,他们就难以生存。而求生的本能会促使人们采取各种极端的手段获取生存资源,从社会的角度讲,社会稳定就面临着严重威胁。不仅如此,如果生活困难的人长期得不到有效的社会支持,还会滋生疏离主流社会,甚至反抗主流社会的情绪和心态,对他人、社会和政府失去认同和信任,由此造成社会隔阂乃至分裂,这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第二,社会救助有助于缩小社会成员在竞争起点上的差距,从而有助于促进社会公正。而社会公正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人类社会是充满着竞争的社会,现代社会的竞争尤其激烈。由于个人、家庭或者社会的原因。一些人总是有可能与其他人在竞争的起点上存在差距,比如说穷人与富人相比,有病的人和没病的人相比,不能接受教育的人和能够接受教育的人相比,就在社会竞争方面居于明显的劣势。如果不进行必要的社会干预,这种竞争显然是不公平的。放任这种竞争,实际上是把人类社会还原为动物社会,遵循简单的生物法则,从而也就损害了人类社会的独特价值以及人类社会和谐的基础。实施社会救助就是使陷于困境的社会成员得到一定的社会支持,有一个恢复调整自己的机会,以便在一个相对公平的起点上参与社会竞争。在这方面,基本生活救助、教育救助以及医疗救助等的价值是极其重大的。

第三,当代社会和谐是在发展进程中实现的动态和谐,而要在发展进程中实现社会和谐,就需要保证所有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增进社会成员对于发展的认同。如果发展的实践表明,只有一部分,甚至是一少部分人独占发展成果,或者说一部分人的获益以另外一部分人的损失为代价,那么这种发展是难以为所有社会成员认同的,由此也就容易引起部分社会成员对于发展的抵制乃至社会动荡。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促进发展成果的公平分配,缩小社会分配的差距,使得那些在发展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获益较少甚至利益受损的人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从而缓和其对于发展的抵触情绪,增进其对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的认同。

在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中国的发展进程伴随着体制的变革和转轨,在此过程中,一些与原体制相关的人员遭受了严重的相对剥夺,比如说国有、集体企业的失业下岗人员。对于那些生活陷于困难的失业下岗职工给予救助,可以说是支付改革成本的一种形式,这种救助对于缓和社会矛盾非常重要。另外,中国的发展实践确实导致了非常明显的贫富分化,社会成员在收入、财富分配方面严重不平等,相当一部分人有着非常迫切的社会救助需求。如果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社会和谐难以保证,社会发展也将因此而不可持续。

第四,在现代社会,社会成员在需要时享受社会救助是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权利,许多国家都有专门的社会救助立法。我国虽然还没有专门的社会救助法,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提供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国务院1999年发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国务院第271号令)也明确指出: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由此来看,社会救助的完善程度反映了公民权利的实现程度。而在现代社会,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无疑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

二、当前社会救助的突出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城乡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和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目前,主要的社会救助制度包括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自然灾害救助制度、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以及其他社会救济等。整体上讲,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在保障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已经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当前社会救助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第一,社会救助没有实现城乡统筹。城乡分割是我国社会结构的显著特征,这种结构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然而,现有的很多经济、社会政策仍然在强化着城乡分割,没有充分考虑促进城乡统筹和协调。现行社会救助制度就是如此。

可以说,改革开放以后,社会救助的转型首先是从城市开始的。在20世纪90年代发端、推广并逐步定型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城市社会救助转型的重要成果。这项制度初步整合并改进了城市社会救助,使得城市贫困居民可以享受基本生活保障。截止2004年9月30日,该项制度覆盖了全国城市2199.4万贫困人口,其中包括在职生活困难人员144.7万人,下岗人员469.6万人,退休人员78.1万人,失业人员417.7万人,“三无”(即无劳动能力、无收入来源、无赡养人或抚养人)人员96.8万人,其他人员992.4万人。[1]

而与此同时,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迟迟不能在全国推广,大部分地区的困难农民难以期望获得政府的制度性救助。截止到2004年9月30日,在部分地区试行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只覆盖了444.6万人,[1]其中还包括了部分原本就应享受“五保”待遇的人员。事实上,根据比较保守的估计,农村居民中有3000万人左右处于贫困状态,急需政府和社会的制度性救助。

由此可见,即使是在保障居民最低生活水平方面,目前仍然是城乡有别。现行社会救助更多地满足城市贫困居民的需求,而对农村贫困居民的救助需求满足不够。由此,事实上进一步强化甚至扩大了城乡差距。

第二,社会救助的项目比较单一。从整体上看,现行社会救助主要是单一的生活救助,重在保障贫困居民的最低生活需求。尽管一些地区在试行一些专项救助,比如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但是目前成效还不明显。我们也了解到一些地方有一些针对救助对象的优惠政策,比如可以减免一些服务项目的收费。但是,根据我们的调查,很多救助对象实际上并没有享受到。其他一些有助于救助对象摆脱贫困状态的支持性的救助项目,还几乎没有开展,例如,促进救助对象的社会参与,改进救助对象的生活质量等等。

另据我们对农村五保供养状况的调查,五保户本应享受的衣、食、住、医、葬或教育等方面的保障,在很多地区都演变成两保(保吃、保葬)甚至一保(保吃)。[2]

第三,社会救助的水平偏低。现行社会救助或者沿用十几年前的救助标准,或者有意制定偏低的救助标准,在实施社会救助时,过分强调保障“最低”生活水平。根据我们的研究,全国很多地区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要比当地的实际贫困线低,一般只占实际贫困线的79%,有的地区低保标准仅占实际贫困线的54%。[3]

根据民政部发布的数据,2003年全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月人均支出水平仅有59元,最低的海南省屯昌县,全年人均月补差金额只有20元。[4]很明显,这种救助水平是偏低的。低水平的救助不仅不能有效地支持救助对象摆脱贫困,甚至有可能制造贫困陷阱。

第四,社会救助理念落后。现行社会救助基本上还是延续传统的救助理念,即以个人或家庭的收入调查为基础,只有那些个人或家庭收入低于政府确定的救助标准的人才可以获得救助。实际救助的金额等于政府救助标准减去申请救助者的实际收入。

基于这种理念实施的救助,不可避免地导致以下结果:1.申请者想方设法隐瞒自己的实际收入,因为隐瞒多少意味着可以从政府那里多拿多少。2.申请者无意通过劳动或其他方式增加自己的收入,因为增加多少意味着失去多少,实际上意味着承担100%的收入税。一旦其实际收入水平超过政府颁布的救助标准,他/她还将失去享受救助的资格。3.由此,现行社会救助制度无助于贫困者摆脱贫困,相反却有可能长期维持一个最低收入阶层。4.如果收入补助之外的其他社会救助继续以这一部分人为对象,又会在客观上制造不公平,特别是那些收入虽然高出政府救助标准,但是并没有高出太多的人,将会感受到比较明显的相对剥夺,尤其是当他们确实存在一些专门的救助需求时,例如,确实需要住房救助、医疗救助等等。因此,现行社会救助所秉持的基本理念还是比较落后的。

第五,社会救助资金分担不太合理。现行社会救助在制度规定上过于强调地方责任。例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规定:该项制度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所需资金由地方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现行《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甚至规定:五保供养工作是“农村集体福利事业”,因此资金筹措的主体是乡镇和村集体,尤其是村集体。事实上,目前中国基层财政状况不好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在2001年以前,城市低保制度总是存在严重的“应保未保”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方政府拿不出钱来。而目前农村五保供养问题突出,同样是因为基层没有钱,尤其是村集体没有钱。[2]

自2001年以后,为了推动“应保尽保”,中央财政突破了制度规定,大幅度增加了社会救助支出,主要是增加城市低保金支出。然而,新的问题又出来了,主要表现为地方不配套、少配套或假配套,过度依赖中央资金,由此甚至导致低保金不能按时足额发放。

根据民政部发布的数据,2003年,全国累计支出城市低保金153亿元,[4]其中中央财政支出了92亿元,占到60%多。2004年全国城市低保金支出预算为180.8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92亿元,占50.86%;省级财政22.1亿元,占12.22%;地市级财政20.2亿元,占11.17%,区县级财政46.57亿元,占25.74%。[5]很明显,在中央财政出钱的情况下,低保金支出主要就依靠中央财政,省、地两级财政支出所占比例过小,财政状况最差的区县又负担较重。

第六,社会救助管理缺乏统筹。由于我国社会救助没有统一的设计和专门的立法,各项救助制度是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社会救助的管理表现出缺乏统筹和协调的特征。首先是没有统一的社会救助管理部门,例如,灾害救助、最低生活保障、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虽然都归民政部门管理,但是在民政部内部却又分属不同的部门;而一些专项救助,例如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以及司法援助等,更是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其次,由于部门分割,导致社会救助缺乏联动机制,难以有效地满足救助对象的各种救助需求。再次,由于不能适当地区分基本生活救助与专项救助,常常将它们捆绑在一起,由此导致一些迫切需要获得专项救助的人不能享受救助。

三、近期完善社会救助的重点

鉴于以上社会救助存在的突出问题,为了充分发挥社会救助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有必要进一步改革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加速形成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救助体系。我们认为,近期的工作重点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进一步调整和转变观念,正确认识社会救助。首先要转变的是对于穷人的看法和态度,不能简单地把穷人的贫穷归结为个人原因。在结构转型和体制转轨的当代社会,很多人的贫困不是由于个人原因造成的,更多的是由于社会原因,政府和社会应当承担对于穷人的救助责任,支付社会变迁的成本。

其次,不能把救助穷人单纯地看作是增加政府和社会的负担,而应看作是政府和社会的应尽之责,是保障公民基本生存权利的客观需要。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相比,人们过多地谈论社会救助的消极色彩。实际上,在促进劳动力的再生产,保障基本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是完全一致的。

再次,应当深入领会社会救助的内涵,明确区分现代社会救助与传统式的社会救济的差异。社会救助是向陷入困境者传递多种资源的复杂过程,而不仅仅是一次性的现金救济。社会救助也不以保障被救助者的生存为最终目标,而是把保障其生存看作一个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配套救助和社会工作,促进被救助者通过自助摆脱贫困状态,融入主流社会。因此,现代社会救助远比传统式的社会救济要复杂,是一项有着很强专业性的工作,是一项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工作。

最后,要正确看待社会救助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位置。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应该以社会保险为中心。但是,目前社会保险的实践并不理想,在很大程度上使雇主、员工和政府都不满意。必须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是,源于西方早期工业化、市场化实践的社会保险制度在当代中国社会究竟有多大的适用性和发展空间?基于社会救助现收现付、程序公开、运作成本低、收效明显以及很容易为中国公众所接受等特点,我们认为,必须高度重视社会救助体系的作用,甚至应该认真考虑构建以社会救助体系为核心的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二,积极促进社会救助的城乡统筹。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消灭城乡差别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所有的社会政策、经济政策都不应偏离这一重要目标。社会救助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理应促进城乡协调,而不能进一步强化城乡分割,扩大城乡差距。

为了促进社会救助的城乡统筹,需要强调各级政府在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突破农民有土地提供保障的错误观念,需要加速推进城乡一体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事实上,由于农业比较收益的持续下降、农村社会经济的持续市场化和城乡差距的持续扩大,土地和家庭对于农民的保障作用已经明显衰减,为农村贫困居民提供制度化的社会救助已经迫在眉睫。而一些地区的试点表明,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完全可行的,在财政上也不会增加过大的压力;当务之急是总结经验,广泛推行。

建立城乡统筹的面向全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资金保障方面看,应该坚持各级财政合理分担的原则。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应该负主要责任,承担主要的资金;地市级财政负次要责任;区县级财政负一定责任。四级财政具体分担比例可以考虑为40%,30%,20%,10%。

第三,使社会救助更有针对性。首先是要进一步识别和区分受助者的需求差异,改革平均施助的方式,推广分类施助和差异施助。研究表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家庭对于生活资源的需求也是不同的。比如,有未成年人、老人、病人或残疾人的家庭,与那些没有这类成员的家庭相比,可能就需要更多数量和更多种类的生活资源;而人口多的家庭由于规模效应的影响,可以共享很多资源,所以其所需生活资源比人口少的家庭要节约一些。有鉴于此,如果简单地按照家庭人均收入与政府救助标准之差计算并发放救助金,就会使得救助的针对性较差,也可以说是效率不高。事实上,有些地区已经在尝试分类施助和差异施助,近期应该在规范的基础上进行大力推广。

其次,应当适当区分基本生活救助和其他专项救助,这两个方面的救助对象不能完全重合。事实上,那些需要基本生活救助的人不一定全部需要教育、医疗等专项救助,尽管他们当中需要这些专项救助的人可能占的比例要高一些。如果将专项救助的目标人群锁定在需要生活救助的人,不仅有可能造成救助资源闲置或浪费,而且有可能制造相对不公平,使那些基本生活水平略微高于政府救助标准的人不能享受急需的专项救助。因此,为了使专项救助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应使其救助范围大于需要接受基本生活救助的人,也就是说,应当把那些收入稍微高于贫困线的人也纳入到专项救助的范围。

第四,重视受助者的能力建设。社会救助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维持或“制造”一个最低收入阶层,而是要使受助者借助外力摆脱贫困。为此,需要转变传统的救助理念,变消极救助为积极救助,变单纯现金救助为综合性服务提供,变对象化救助为参与式救助,变救助赤贫为促进资产积累,最终增进受助者自我摆脱贫困的能力。

具体到实际工作,主要体现为以下五点:一要改变救助工作者对于受助者的对象化态度,加强施助者与受助者的互动,促进受助者的社会参与;二是要适当丰富救助项目,不能把救助工作理解为简单地提供现金或物质支持,要拓展有助于受助者社会参与和社会竞争能力提高的服务项目;三是要允许受助者在一定的范围内积累资产,不能简单地把赤贫作为接受救助的前提,不能使受助者面临100%的收入税而失去增加收入的动机;四是提高社会救助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升社会救助的专业化水平;五是鼓励专业社会工作者和非政府组织介入社会救助事务。

第五,积极推动社会救助制度的有机整合。现行社会救助制度是在不同时期,由不同部门,为了因应不同的社会需求,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因此,各项制度之间缺乏有机整合,不成体系,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状况妨碍了社会救助制度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与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相称,与切实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不相称。在一定意义上讲,能否在新的形势下加速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是对执政党执政能力的一项考验。

我们认为,近期一个很迫切的任务是推动社会救助立法,这是促进社会救助整合的重要基础。从国外经验看,社会救助立法在社会保障的各项立法中是予以优先考虑的。但是,我国目前的社会救助所依据的还是各种“条例”、“决定”、“通知”和“办法”等,没有一部明确、统一的法律。我们建议尽快出台《社会救助法》,对社会救助意义和地位,对社会救助的理念和原则以及社会救助的主体、对象、类别、标准、程序、机构、人员、管理和资金来源等等进行明确的规范。

此外,我们认为社会救助制度的整合应以面向全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着眼于不断完善这项制度。在此基础上,努力在救助内容上做到普遍性救助与专项救助相结合、现金救助与服务提供相结合;在救助方式上做到常规救助与临时救助相结合;在救助管理上做到部门主导与部门联动相结合;在救助主体上做到政府负责与社会互助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参见民政部网站:http://“2004年三季度民政事业统计数据”.[2]洪大用,房莉杰,邱晓庆.困境与出路:后集体时代农村五保工作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1).[3]洪大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相关分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3).[4]参见民政部网站:http://“2003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主要指标呈健康态势”.[5]参见民政部网站:http://“2004年全国城市低保资金预算统计表”.^NU1

第四篇:农村扶贫促进精准脱贫汇报

农村扶贫促进精准脱贫汇报

一、经验做法

(一)全面完成了县高原生态野生菌供销一体化建设项目,厂房主体工程及附属工程建设、设备采购及相关配套建设。县供销社按照20xx年高原生态野生菌产供销一体化项目推进方案的安排积极开展工作,于20x年8月中旬已完工并已组织相关单位进行了竣工验收,野生菌加工设备已采购完成并安装完毕,可投入使用。

(二)努力打造“”野生菌品牌。我社已申请商标保护x类,申报x类,申报图形保护x类,注册图形设计1个和著作权保护1个;申请注册中英文网络域名x个,手机域名1个。目前正在学习申请中华供销e家电商平台,与邮政洽谈快递下乡合作,以解决农村网点农资快递困难和问题,扩大“”野生菌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

品牌市场占有率。

(三)以企业为龙头,加快龙头产品的推介,带动生态农产品为农增收,助力脱贫攻坚。以县贸易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积极申报对已注册的qs质量安全许可证变更为sc食品安全生产许可证,正在努力向“三品一标”上下功夫,以进一步拓展野生菌及土特产外销渠道,提升野生菌品牌效应,为农牧民增收创造平台。

(四)积极探索上下贯通、双线运行的供销行业指导和网点经营服务体系建设,创新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平台和充分发挥纽带作用。一是筹措资金,建好农资土特产品“小超市”。对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门市进行改造,配齐农业生产资料、边销茶专销产品、农药、化肥、农用工具、野生菌收购加工销售及农村日用品等,逐步将混合管理功能转变为以农资经营配送服务中心。二是初步建立起x个县、乡、村上下贯通的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并探索建立了以供销社行业指导、各网点具体经营服务的双线运行机制,既可以解决农牧民变废为宝,又可以为城乡环境治理和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五)依托精准扶贫电商项目,抢抓机遇,全力推进电商发展。

依托电商,通过互联网的运营模式和渠道,结合线上线下的方式促进的产业发展,助力特色品牌产品销往全国。

1.政府主导,构建服务网络。充分发挥政府在电商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主渠道作用,编制电商发展规划,设立x万元电商专项发展基金,建立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一个,搭建乡镇村三级物流服务站点x个,电商服务站x个,利用县供销社对接农户,建立定点采购网络,提升网络平台质量,形成了x大类x余个品类的网销产品。

2.立足优势,创建特色品牌。将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作为独特优势,努力创建县域公共品牌“”,开发了“菜籽油”“唐卡”“石刻”“藏香”“牦牛肉”等系列特色产品,制定支持电商助推脱贫的专项政策和销售特色产品的奖励政策。

3.线下体验,拓展运营空间。在等已建成4个较具特色的集产品销售、旅游咨询、文化分享、手工工艺制作展示等一体化的线下体验店,通过直观的线下店铺结合线上网店平台的宣推运营,提升知名度,为旅游+产品的互联网结合增加销售渠道及销售数量。仅成都、绵阳两店月平均销售额牦牛肉,藏香等多种产品在x万左右,截止20x年5月,共计销售x万多。其中70%的交易是通过电商平台实现的,体验店即成了体验的地方,也成了快递发货的地方。为特色产品走出,开启了新通道。随着时间和宣传的推广,销售一定会成几何倍的增长。这为种养殖户,特别是贫困地区的贫困户提供了脱贫致富的新渠道。

二、存在的问题和建议意见

(一)存在的问题。

1.知名度低,销售渠道受限;产品生产制造未形成规模;缺乏认定标准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供销扶贫资金补助额小。

2.传统经营服务水平较低,农村电商发展有待加快步伐。供销社的主营业务主要是供应农资,传统业务主要是烟花爆竹、边销茶、日用百货购销、农副土特产品、废旧物资收购等,在农产品上行和工业日用消费品下行方面还更多停留在线下实体销售上,农村电商发展还需加快步伐。

(二)建议意见

1.加大“xx”品牌建设,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力。建议将“”品牌作为“xx”大品牌下的一个品牌。

2.建立商品标准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开展名优产品评定。

3.制定奖惩办法。以奖代补,奖励扶助品牌创优和影响力大的企业,奖励销售业绩突出的企业。

第五篇:扶贫产品促进精准脱贫汇报材料

1

扶贫产品促进精准脱贫汇报材料 3 篇

扶贫产品促进精准脱贫汇报材料第 1 篇

一、经验做法

(一)全面完成了县高原生态野生菌供销一体化建设项目,厂房主体工程及附属工程建设、设备采购及相关配套建设。县供销社按照 2017 年高原生态野生菌产供销一体化项目推进方案的安排积极开展工作,于 2017 年 8 月中旬已完工并已组织相关单位进行了竣工验收,野生菌加工设备已采购完成并安装完毕,可投入使用。

(二)努力打造野生菌品牌。我社已申请商标保护 2 类,申报 9 类,申报图形保护 5 类,注册图形设计 1 个和著作权保护 1 个;申请注册中英文网络域名 4 个,手机域名 1 个。目前正在学习申请中华供销 e 家电商平台,与邮政洽谈快递下乡合作,以解决农村网点农资快递困难和问题,扩大野生菌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 品牌市场占有率。

(三)以企业为龙头,加快龙头产品的推介,带动生态农产品为农增收,助力脱贫攻坚。以县贸易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积极申报对已注册的 qs 质量安全许可证变更为 sc 食品安全生产许可证,正在努力向三品一标上下功夫,以进一步拓展野生菌及土特产外销渠道,提升野生菌品牌效应,为农牧民增收创造平台。

(四)积极探索上下贯通、双线运行的供销行业指导和

网点经营服务体系建设,创新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平台和充分发挥纽带作用。一是筹措资金,建好农资土特产品小超市。对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门市进行改造,配齐农业生产资料、边销茶专销产品、农药、化肥、农用工具、野生菌收购加工销售及农村日用品等,逐步将混合管理功能转变为以农资经营配送服务中心。二是初步建立起 11 个县、乡、村上下贯通的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并探索建立了以供销社行业指导、各网点具体经营服务的双线运行机制,既可以解决农牧民变废为宝,又可以为城乡环境治理和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五)依托精准扶贫电商项目,抢抓机遇,全力推进电商发展。

依托电商,通过互联网的运营模式和渠道,结合线上线下的方式促进的产业发展,助力特色品牌产品销往全国。

1.政府主导,构建服务网络。充分发挥政府在电商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主渠道作用,编制电商发展规划,设立 500 万元电商专项发展基金,建立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一个,搭建乡镇村三级物流服务站点 8 个,电商服务站 5 个,利用县供销社对接农户,建立定点采购网络,提升网络平台质量,形成了 6 大类 30 余个品类的网销产品。

2.立足优势,创建特色品牌。将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作为独特优势,努力创建县域公共品牌,开发了菜籽油唐卡石刻藏香牦牛肉等系列特色产品,制定支持电商助推脱贫的专

项政策和销售特色产品的奖励政策。

3.线下体验,拓展运营空间。在等已建成 4 个较具特色的集产品销售、旅游咨询、文化分享、手工工艺制作展示等一体化的线下体验店,通过直观的线下店铺结合线上网店平台的宣推运营,提升知名度,为旅游+产品的互联网结合增加销售渠道及销售数量。仅成都、绵阳两店月平均销售额牦牛肉,藏香等多种产品在 15 万左右,截止 2018 年 5 月,共计销售 55 万多。其中 70%的交易是通过电商平台实现的,体验店即成了体验的地方,也成了快递发货的地方。为特色产品走出,开启了新通道。随着时间和宣传的推广,销售一定会成几何倍的增长。这为种养殖户,特别是贫困地区的贫困户提供了脱贫致富的新渠道。

二、存在的问题和建议意见

(一)存在的问题。

1.知名度低,销售渠道受限;产品生产制造未形成规模;缺乏认定标准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供销扶贫资金补助额小。

2.传统经营服务水平较低,农村电商发展有待加快步伐。供销社的主营业务主要是供应农资,传统业务主要是烟花爆竹、边销茶、日用百货购销、农副土特产品、废旧物资收购等,在农产品上行和工业日用消费品下行方面还更多停留在线下实体销售上,农村电商发展还需加快步伐。

(二)建议意见

1.加大净土品牌建设,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力。建议将品牌作为净土大品牌下的一个品牌。

2.建立商品标准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开展名优产品评定。

3.制定奖惩办法。以奖代补,奖励扶助品牌创优和影响力大的企业,奖励销售业绩突出的企业。

扶贫产品促进精准脱贫汇报材料第 2 篇

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培训会召开后,我办组织专人到精准扶贫工作点贺家乡花石村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摸底了解,现将了解的情况和打算采取的帮扶措施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贺家乡花石村共有 9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 1050 人,扶贫人口 36 户、146 人,全村共有水田 553 亩,山地 3300亩,水塘 30 口,水利浇灌渠道 4000 米,连村水泥公路 4000米。村里主要产业是水稻、西瓜、香瓜种植,其他没有什么资源优势。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全村共有两台变压器,20XX年实行电改后,实现了户户通电。水塘 30 口,已水泥硬化 8口。电视信号均到户,但未通广播,没有村卫生室。全村适龄儿童均已入学。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产业发展不优,严重制约着村民脱贫致富。村里

种植水稻基本上处于传统农业阶段,品种不优,产量不高,效益不佳,靠种植水稻脱不了贫,而且村民种植积极性也不高。在种水稻之余,村民种了 10 多年的西瓜、香瓜效益也每况愈下。

2、基础设施不完善,所需资金缺口较大。还有 5 个村民小组没有通水泥路,除了一事一议解决几万元外,其余下差 70 多万元。有 800 米水渠年久失修,需资金 20 万元。在未硬化的十多口山塘之中,有三口山塘急需进行防渗防漏维修,需资金 12 万元。

3、劳动力素质不高,需下大气力对村民进行劳动技能培训。无论是发展农业产业,还是进行劳务输出,都需进行系统的劳动技能培训,而这一工程却是十分浩繁复杂的,真正要脱贫致富这一举措是必不可少的。

三、扶贫打算

精准扶贫工作队进村进行深入的了解后,正在采取有力的措施,对该村进行系统的帮扶,我办作为后盾单位之一,决心顷心尽力,服从工作队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切实发挥我办应有的作用,并打算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1、根据工作队的统一安排,我办将按结对帮扶的办法,帮助 3-5 户贫困户摆脱贫困。

2、千方百计为改善该村基础设施建设献计出力,每年为该村筹措部分建设资金,争取三年内使该村道路和水利

设施状况有根本的改观。

3、引进产业新技术、新品种,助推农业产业发展。每年在该村扶持 10 户以上农户作为特色产业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引进美国黑提种植和中药材种植,实行优良品种提供、技术指导和包产品销售三结合的模式,为当地通过产业致富提供可靠的保证。

扶贫产品促进精准脱贫汇报材料第 3 篇

20XX 年,本公司在省、市、县各级政府及扶贫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着力抓好经营管理,在抓品牌创专利,提升效益的同时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工作,扶持茶农增产增收。本公司通过与当地农户建设合作关系,实施技术服务、收购保障、组织示范三大体系,带动了周边 4760 户农民种植茶叶,促进 4750 多户茶农增产增收。目前,我公司已和 433 户农建立合同关系(建立其它合作方式的有 4317 户)。一年来,我们在实施产业扶贫工作方面的主要做法有:

一、做大做强产品品牌,建立扶贫保障基础

我们认为要做好产业扶贫工作,首先是要做大做强产品吕牌,建立强大的产业示范基地,才能真正确保产业扶贫的工作长久实施,增加农户信心,提高农户热情。20XX 年,我公司通过三个方面来提升公司利润,扩大产业基地。

一是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升产品利润空间。目前,我公司的包装盒茶御茗香、心眉红茶、红心铁观

音、明前香芽茶等七项申请专利已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产品在市场的影响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二是继续巩固和开拓销售市场,增加销售量。在巩固老市场的同时大力拓宽销售网络,以市级城市为中心,辐射到各个县域。目前已建立的有潮汕,珠三角、广州三大主销售区,形成固定销售网的有南京,昆明,赣州等地。

三是进一步扩大茶叶标准化示范基地,增加优质原材料。完善了在大北山高寒地带兴办茶叶示范基地 3660 亩,新建了大洋、良田等 20XX 多亩示范基地。在公司产品热销,茶叶基地创收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下,本地农户种茶、产茶的热情高涨,20XX 年农村共增种茶叶 8300 亩,增产茶鲜叶 2125吨。

二、建立技术服务体系,为农户提供技术保障

我们不断完善和发展在大北山区建立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的有关工作,依托基地,积累的高产优质茶叶栽培技术经验,引导茶农走科学种茶致富道路。

一是科学选种,因地制宜。我们邀请省、市专家到公司和周边考察,对周边各个镇村的山地土质进行研究分析,综合地理环境、气候、水源等各方面情况,针对实际环境情况选择最适茶叶种植品种和种植方式,给群众种植茶、管理茶叶,实现茶叶增产供提了科学保障。

二是建立专门的技术服务队伍。公司派出多名技术

人员经常到镇到村去作技术指导。从茶叶的栽植、施肥到产品采收全过程,每个产区均有 1 名技术员作指导服务,农户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可及时得到帮助解决。

三是依托基地给茶农举办技术培训班。全年共培训人员 20XX 人次。我公司通过实施技术服务,给合作茶农提供了茶叶的技术保障,确保茶叶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实现了茶农增产多产优质茶叶的良好效果。

三、保障产品收购,建立合作营销模式。

我们共与 5 个镇 8 个村 476 户种茶农户建立合同购销关系。在茶叶原材料收购的价格的制定上,公司作出大幅度的让利,给农户提供了最大的保障系数。我们制订的收购保价,充分考虑市场行情,根据农户的产品的交通、品质等情况,给予区别对待。

对于高山种植产品,因其交通不便,投入成本高,产品质量好,我们用高于市场价收购。近几年来,公司与农户约定的合同收购价不断上调。同时,年底公司还综合考虑农户的销售量和公司利润的情况,给高产大户一定的奖励,给个别农户提供了肥料补助。此外,针对其它没有建立合作关系的农户,我们在同样提供咨询技术服务的同时,在茶叶原料高产季节,为防止农户自制茶叶不及时造成鲜叶老化和变质,我们同样按照市场行情给予收购。

四、提供种植资金,增强农户种植信心

为充分调动农户发展茶叶种植的积极性,增加农户信心。我公司针对一些种植面积较大和新加合作农户,提供了预支种植资金的帮扶服务。农户在与公司签订定价合同时,如果自己存在资金投入方面不足的情况,可向公司申请预支一部份资金作为购买茶种和肥料的费用。通过预支资金的帮扶,调动了农户发展茶叶种植的积极性,增加了他们的信心。

一年来,通过我公司对茶叶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使京溪园镇粗坑等村、五经富大洋等村、南山镇归善等村共37 户贫困户摆脱了困境,帮扶效益比较明显。参与合作的农户平增收 2760 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公司建立的有机茶叶示范基地起到了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带动了村域经济的发展。幅射区域内的群从出现了六个方面的转变。

一是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该项目实施成功,使大部分群众从思想上认识到了发展茶叶种植的经济效益,思想基本上从要我发展转变到了我要发展的观念上来。

二是经营理念的转变。项目实施产生了一批专门从事茶叶加工、对外销售生意人,催生了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

三是种植技术的转变。通过接受培训和实际操作,增长了科学种植的知识。四是产业结构调整的转变。项目的实施改变了当地农村多年来单一传统种养模式,特色经济作用的种植得到了发展。

下载加强社会救助 促进精准脱贫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强社会救助 促进精准脱贫.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精准脱贫精准扶 贫困群众社会帮

    精准脱贫精准扶 贫困群众社会帮 开展驻村扶贫工作以来,团省委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挂包帮”定点扶贫工作的总体部署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

    精准脱贫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XX县XX镇XX村精准脱贫情况的调查报告XX月XX日,省扶贫办从XXX县、XX县分别抽调XX人,组成XX人专班,对XX县XX镇重点贫困村XX村精准脱贫工作情况开展实地暗访调查。调查组坚持......

    精准脱贫攻坚战

    精准脱贫攻坚战 2018-07-02 13:52:59 【背景链接】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社会救助

    社区救助 保障(B) 1社区养老保险、优抚、扶贫及最低生活保障金申报材料、管理名册,登记表,统计报表等2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名册、劳动技能情况登记表 3社区开展再就业培训及安......

    社会救助范文

    社会救助制度是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制度安排。今年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城乡低保提标重大战略部署,州委、州政府进行具体......

    社会救助

    开展社会救助专项整治 提高为民服务水平活动方案 为推动城乡低保等社会救助政策规范实施,推动基层社会救助服务水平全面提升,促进党员干部思想认识明显提高,工作作风明显转变,根......

    社会救助文档

    1、低保对象可不可养狗:一、何为低保对象,划分的标准应是此人的家庭实际收入,而不是此人是否养狗,以养不养狗作为划分低保对象的标准是错误的。二、既然以家庭实际收入作为划分......

    社会救助

    李子言事件——社会救助相信大家看到李子言事件心情都会比较沉重,这个比我们小一点点的孩子本来应该像许多同龄人那样在大学里学习,但是他接下来的生命却要在监狱中度过。更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