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销售误导之人寿保险篇
近期很多人咨询我人寿保险该如何配置,在诊疗过程中发现存在很多问题。普遍存在续保压力,不同生命周期错配了产品,花费巨大而没有解决实质问题,冲动消费导致进退两难等一系列无法挽回损失的感性决定。甚至多年后才感知,最为严重的是让保险成为一种风险(此方向在后期会陈诉)
寿险规划实则为一项很复杂的学科,我们为家庭为自己配置保险产品是为了保护家庭核心资产,作为经济补偿手段来转嫁风险,在合理而科学的配置下释放资金流,让我们的生活更踏实和坦然。今天,不过多的阐述寿险的作用于意义
目前市场中缤纷多彩的销售误导到底有哪些呢?
一.虚假宣传,夸大保障利益:例如XX公司夸大赔付额度,吸引眼球,误导消费者相信可以获得几倍保额款的理赔。私自印制保障利益说明,脱离保险条款实际功能,迷惑消费者
解析:中等收入陷阱不断出现,加速打劫中产
二.热销:对广大消费者陈述此款产品已经销售破几亿,自己也在不断购买和加保,身边的人都说好,不断主动购买。形成一种虚假的销售热度状态,刺激消费者跟风购买的欲望
解析:保监会官方网站每个季度都会公布各人寿保险公司新增保费量,一目了然 三.惜售:我们经常会接到或看到,某某公司产品保障额度下个月就要涨到多少,实则为保险公司销售战略而迫使营销员对其周边的人加速获取保费收入,产生挤压效应
解析:各保险公司都会根据整年销售部署而分化任务指标,考核新增与续保指标完成度
四.饥饿销售:此产品只发售3天或者下期停售,份额很少,快来购买!实际发售确实很少,就像小米手机的销售模式一样。下期产品转换名称或者找个理由继续补售
解析:利用消费者等不及,抢不到的心理,迫使快速消费
五.逃避主要条款说明:营销员不向消费者主动说明保险犹豫期,等待期,与保单现金价值等利益。在介绍产品时,没有明确解释分红的不确定性与费用扣除和投资风险等
解析:冲动消费后也有10天的犹豫期,这时要仔细阅读产品条款,如有不符可申请退保,损失最小,保监会规定只扣除工本费
六.混淆产品形态:每种寿险都有各自的功能和意义,由于培训不足,营销员专业度不足就进入市场展开销售,对消费者进行自我意识中的产品解读,而导致错配产品让一纸合同静静躺在柜子里好多年
解析:由于人寿保险缴费期多数为10年至20年,大量的资金积压在保险公司而对自身需求无用产生过度消费
七.口头承诺:承诺客户如果未来无法缴纳保费营销员会帮您缴纳,口头确定投连险收益高过同期公司产品,吸纳保费,导致客户本金受损严重 解析:很多营销员为完成业绩考核,而信口开河,承诺约定和预期收益,殊不知投连险关联投资账户是风险最大的一种保险险种
八.组织客户与会:多数公司会邀请营销员的准客户来参加说明会,进行洗脑式宣导,故意营造氛围,夸大与抬高自己,令消费者形成错误认知或被强植概念 解析:保险是法律合同,条款是理赔责任并无宾利与奥拓之差别
九.代客签字:营销员由于急于签下保单,便事先代消费者签好合同或先让消费者签字划卡再进行产品解读
解析:亲自签名才具有法律效力,在投保人签字与被保险人或其他补充说明中都需消费者自己签名
十.隐晦解读:如XX公司寿险产品,营销员解读不够精准,把重疾保额会占寿险额度隐晦解读,产生混淆,导致未来消费者在理赔时落差感加剧
解析:由于消费对身边的亲人或朋友过于信任,而草草了事,没有弄清产品结构而导致未来理赔纠纷
十一.弱势群体:由于学识与年龄的差距,营销员会区别对待,尤其针对老年人的善意接触,嘘寒问暖,在获取信任后便诱导消费,影响养老生活与产生家庭矛盾
解析:大部分中国人对金融知识的普及与底蕴不足,导致对金融产品无法解读而被动消费
十二.需求不匹配:不同的消费者会有不同的现实需求,营销人员往往会根据本公司的产品去灌输客户,避开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偷梁换柱
解析:寿险产品不同形态和不同条款的设定目前没有一个公司可以完全满足,所以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要注意关注切身担忧 十三.省略流程:由于营销人员为达成奖励与考核,在短时间内省略健康告知问卷,或明知消费者由于身体情况不符合投保要求而省略问卷流程或财务调查流程
解析:目前中国80%左右的理赔纠纷案件都是由于营销人员的不如实告知所致,为消费者埋下了拒赔的后患
十四.感情渲染:营销员在其宣导产品而无法签单的条件下经常会哭诉一些虚假故事或明知消费者购买力不匹配等情况下,用一场秀来感动消费者使其感性投保
解析:寿险规划保持双十原则,占用太大年收入就会形成缴费压力,影响其他生活与未来的资金安排
十五.捏造虚假消息:由于受公司不当宣传与营销人员的专业知识匮乏,会形成对其他公司的恶意宣导,比如无法获得理赔或偿付率下降的惊恐宣传,或者对经济局势的误导解析
解析:保险公司为维护自身利益会进行消息筛选,形成一级级的恶意破坏市场的宣导,目的是为销售本公司的产品
十六.返佣诱惑:由于营销人员之间的竞争,会主动或被动的利用佣金诱惑消费者签单,不但影响了整个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更是对消费者未来服务折扣行为 解析:营销人员为代理制没有底薪,佣金为合法收入,利诱行为不但会缩减职涯还会导致消费者未来服务的缺失
人寿保险发挥家庭资产护航作用,实则为一项简洁而实用的金融工具。在我国由于信息不对称,行业沉淀不足,培训体系不到位等等问题的存在,对广大消费者产生了许多不可逆的影响,也让很多人失去了庇护的机会与信心。由于不同家庭的经济状态不同,不同生命周期的待解决问题不同,负债与责任承担的不同,如何更准确的配置保险产品,让市场不断净化,企业增长,实现家庭美好生活的根基。作为国内第一批经纪人,本文作者一直坚守科学规划。在辅助大家规划生活的同时,不断学习相关金融知识与方案组合,希望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在利率市场化时代让您的资产持续保值到创造更多价值。
愿景:成为国内最全面最优秀独立经纪人
第二篇:销售误导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品质进一步得到了提升,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及家人保障问题,使得中国保险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某些保险公司一味的追求保费的规模,没有确实做到以客户服务为核心,产生诸如:理赔难、销售误导等现象,从而导致国内的保险形象不佳。
中国保监会于2月份下达了“关于人身保险业综合治理销售误导有关工作的通知”,可以说此次文件的颁布,预示着中国保险行业即将面临着一场“革命”!同时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2月10日主持召开主席办公会,研究寿险销售误导专项治理工作。项主席强调今年将重点解决车险理赔难和寿险销售误导问题,保险监管部门要做到下决心、动真格、出重拳,坚定不移地抓好寿险销售误导治理工作。一是强化保险公司责任。二是强化高管人员责任。三是建立评价体系。四是建立长效机制。五是做好舆论监督。
中荷人寿保险公司对14号文件的颁布极度重视,并对公司各个省市员工组织学习,通过切实的例子,让我们再次深刻领会想在这个行业扎根生存,必须切实做到合序、合规、合法。
追根揭底,销售误导产生原因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片面追求签单成功率、图省事简化销售环节、熟人么不用说的太多、自身业务不精通错误理解保险条款、缺乏职业认同感片面追求短期利益。误导的产生对销售人员、客户、公司以及行业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及不信任感。在以后的工作中要通过不断宣导让客户经理认识到误导的危害,做到自己及客户经理自查自纠、自负其责。把误导现象消灭于萌芽中。杜绝“误导”违规行为,是我们全体销售伙伴的共同目标,让我们一起努力!
第三篇:销售误导
最近,某公司的一位寿险营销员极力向记者推销一款寿险附加重大疾病保险的组合,并说这款组合产品是同类产品中最便宜、性价比最高的。记者不禁怀疑:寿险产品真的有性价比最高的吗?相信不少消费者也会遇到像记者一样的情况,面对寿险营销员的强力推销,对保险知识知之甚少的消费者害怕一不小心就被销售误导了。
保险产品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使消费者很难准确解读保险产品责任及其合同条款,加上很多保险营销员在销售过程中未能充分履行“明确说明”的义务,导致销售误导行为时有发生。很多消费者在买保险时都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听起来差不多的产品,价格上会有差异呢?能否根据产品的价格来选?
一位寿险公司精算师告诉记者,寿险产品的定价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过程。产品价格的确定除了要考虑保险公司对该产品的经验假设,还要综合考虑保险公司的产品策略及定位、产品面对的客户群体、核保及风险筛选的标准和方法等因素。举一个例子,某公司对产品的核保要求比较严格,其要求对所有申请投保的客户都进行体检,只有体检合格的客户才可以承保。这样的要求使该公司的预期死亡率和逆选择风险都得以改善和有效控制,但是,也使保险公司的营运成本有所提高。所以,最终对价格的影响要综合衡量这两方面不同的因素。
事实上,我国寿险产品的定价主要是根据生命表和预定利率来测算的,但是目前各公司的预定利率存在差异,参考的生命表也并不统一,所以价格上无法比较。但是,有一点可以让消费者放心,所有产品设计出来后都要报备保监会,然后才能上市销售。
“寿险产品单纯比较价格毫无意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庹国柱表示,寿险与财产险不同,虽然一直以来说寿险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但是市场上根本找不到两款同样的寿险产品,各公司的同类产品都存在差异,在保险期限、保险责任、除外责任等方面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单纯比较价格没有意义。消费者在购买时可以货比三家,但比的时候不能光看价格,还要看其保障范围、期限等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
上述寿险公司精算师也表示,如要做比较,就须做综合全面的比较,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产品时不应该只简单考虑产品的价格。对消费者来说,所购买的保险产品是否能满足其保障或其他方面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同时,购买一款寿险产品,消费者还要考虑保险公司所提供的服务及服务质量、保险公司的品牌以及保险公司的财务能力等。
其实,说到底,寿险产品之所以难通过价格比较,根本原因还是其条款没有实现标准化。一些条款设计基本实现了标准化的产品是可以比较价格的,比如车险和家财险。而寿险产品的标准化进程比较缓慢,目前,除了重疾险的基本保障疾病进行了标准化之外,只有一些简单的定期寿险可以拿过来比一比。
很多消费者在购买寿险产品时,都希望能够“明明白白买保险”,而“明明白白买保险”需要建立在产品条款标准化基础之上。保险公司在设计产品时,不能仅限于实现“通俗化”,用几个“您”和“我们”这样拉近距离的词语,更重要的是尽量实现同类产品条款的标准化,比如在具体的保障责任和理赔范围上,需要制定全行业的统一标准,不能只告知保障范围,不告知除外责任。
在2012年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表示,今年保险监管工作要重点解决车险理赔难和寿险销售误导问题。而逐渐实现寿险产品在产品条款、理赔服务等方面的标准化,也是解决销售误导的途径之一。令人欣慰的是,保监会已经把保险产品的标准化放到了议事日程之上,早在2008年便提出了“定期寿险、终身寿险和年金保险等将走上标准化条款的道路”。希望相关举措能够早日推出,诸如重疾险这样的标准化保险产品能够越来越多。
第四篇:九类销售误导
保监会:9类保险销售误导行为首次被明确界定日前,保监会发布《人身保险业务经营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下称《规定》),公开征求意见,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和讨论。该《规定》对一直以来概念模糊的销售误导行为作了明确的界定,首次将保险公司及其保险销售人员在销售过程中存在的9类行为界定为误导消费者的行为。
保监会对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可谓痛下决心坚决打击。该《规定》要求,保险公司应当加强对保险销售人员的后续管理,完善退出机制。同一销售人员被中国保监会、其他外部机构或保险机构查实存在两次或以上销售误导的,保险公司应立即停止委托其开展业务,取消其执业资格。由于销售误导被保险公司清退的,应当在保险行业协会网站公布其姓名及资格证书编号,其他保险公司也不得为其办理执业资格,委托其开展业务。
不过,对销售误导取证这一行业难题,仍需消费者自身提高防范意识。普通消费者在一般情况下,几乎收集不到证据证明当时业务人员有夸大收益、虚假宣传的事实存在。当保险消费者在进行销售误导维权时,或因缺乏证据,维权将困难重重。“消费者可以要求业务人员书面写下涉及到主要权利的相关内容,或用录音记录保存证据,加强证据意识。”法律人士向消费者建议。
规定亮点
9类销售误导行为首次被明确界定
1.片面或不完整地描述保险产品的特征及其内容,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
2.将保险产品与其他金融产品混淆,或将保险产品的利益与其他金融产品收益进行不当类比;3.将保险产品中的非保证利益当作保证利益进行宣传;4.对保险产品的红利、盈余分配或者未来不确定收益做出超出保险合同约定范围的描述或承诺;5.以不实或虚假的保险产品税收优惠利益对客户进行不当宣传;6.以不实或虚假身份误导客户,进行保险销售活动;7.以捏造、散布虚假信息等方式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或者以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扰乱保险市场秩序;8.承诺给予投保人、受益人、被保险人保险合同约定外的利益。9.除上述行为外,做其他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第五篇:保险行业销售误导
一、销售误导有可能涉及到的领域:
培训教材、产品说明书、建议书、宣传单张、海报、媒体公布、网站、手机信息、邮件等
二、销售误导有可能产生在以下途径:
1、媒体公布方面:通过媒体公布或宣传分红保险的经营成果或分红水平;
2、现场方面:银行代理网点、营销职场、管理职场、产说会/创说会/培训现场;
3、材料方面:产品说明书、建议书、培训教材、宣传材料、职场海报和墙报等方面;
4、形式方面:利用产说会、创说会、新闻发布会等形式进行不实宣传,对产品夸大保险责任、红利、收益率等,利用产说会制造“现场投保热”的假象。
三、销售误导包括以下内容:
比例性指标描述分红情况。
税;
包括数据比较、分红情况对比等。公布信息不得出现“第一”、“名列前茅”、“最高”等比较性词语。
“与银行联合推出”、“银行理财新业务”等;介绍保险产品时使用:“存”、“利息”、“存款自由,取款自由”、“活期月复利高息储蓄”、“本金”、“利息是银行定期利息的1.5倍多”等词语和字句,套用银行储蓄概念并与银行储蓄作不当比较。
金”、“免税”和“活期储蓄附带保险”、“月存”、“高息”、“马上停售”等。
四、其他
1、招聘广告:在广告中夸大个人代理人待遇,以投资理财顾问、投资顾问、医疗保险调查员等名义招聘个人代理人;
2、未经公司许可和审批,利用公司的名义自行进行网上招聘,利用手机短信群发招聘,在招聘或信息中提及其他保险公司任何信息;
3、未经上岗培训或培训考试不合格人员,销售新型险种;
4、产品说明书自行设计、印制任何宣传材料。
5、除了纸面上的材料和电脑中的教材,讲师在产说会、培训班的授课过程中任何误导性的内容和字眼。
案例:**中支业务员林**私印宣传单张
违规事实:
1、在公司培训资料《简单销售法》基础上对万能资料加入了主观的理解和臆断,对原稿中的“保守投资”直接改为“银行”,并自行加入“存”“本”“息”等违规字眼。
2、根据当地社保局的宣传资料,附加个人理解制作单张进行比较。
后续处理及影响:
1、要求中支对销售误导进行内外勤两个层面的全面核查;
2、出具《监管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