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对于煤炭类企业信贷的策略研究
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对于煤炭类企业信贷的策略研究
摘要:2013年以来,受经济转型和产能过剩影响,煤炭价格下调进而导致煤炭行业发展下滑趋势明显,煤炭类企业贷款风险已经逐步显著性暴露,商业银行应该如何应对已经成为非常紧迫的课题。本文就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对于煤炭类企业信贷的策略做一定程度的研究。
关键词:新形势;银行;煤炭企业;信贷;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7-0329
一、引言 0世纪初内蒙古经济飞速发展,煤炭类企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内蒙古地区的商业银行对于煤炭类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非常大。据有关数据统计,内蒙古煤炭类企业在银行贷款额度占比全部贷款余额8%,仅次于电力业排名第二。受国家经济转型发展和国内煤炭行业产能过剩影响,煤炭需求下降,库存偏高,煤炭价格直线下跌,内蒙古部分地区煤炭企业出现大规模减产和停产现象。受其影响,煤炭类企业的信贷逾期现象开始逐渐增多,信用风险逐步显现,局部地区个别煤炭类企业信任危机已经暴露,商业银行的债权面临挑战。总之,内蒙古地区的煤炭类企业信贷风险已经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商业银行如何面对正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二、新形势下煤炭类企业与商业银行风险的关系
由于煤炭产业是内蒙古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商业银行对于煤炭类企业给予了大量的信贷支持,投放了大量贷款。受经济形势和经济转型发展影响,我区煤炭行业已经呈现明显过剩态势,煤炭行业发展下行趋势明显,煤炭类企业产业过剩问题已经十分显著,引起了各个方面的重视。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煤炭行业的不良贷款余额逐渐增多,信贷风险加剧,资产质量趋于恶化。
首先,煤炭类企业产能过剩导致商业银行信贷质量下滑。目前我区的部分煤炭类企业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已经被国家列为限制发展的范畴,国家有关政策限制信贷资金投放此类企业,加剧了此类企业的融资难度和发展难度,进而影响此类企业的贷款偿还能力,导致了信贷质量下降,信贷风险突出。其次,煤炭类企业产能过剩容易诱发潜存的信贷风险集中爆发。由于煤炭类企业的贷款余额总量较大,我区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较为集中的投放在此类企业,因此,一旦市场需求萎缩,价格出现大幅度下滑,煤炭类企业产能过剩的风险就会大幅度加大,容易诱发潜在的信贷风险。再次,煤炭类企业特殊的贷款担保方式容易引起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集中爆发。我区煤炭类企业的融资贷款的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担保贷款这种方式进行的,但是给予提供担保的企业又往往是同类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这类煤炭企业之间有着较高的关联性,一旦出现风险,煤炭企业之间的这种担保难以起到作用。另外通过第三方担保的方式也不十分安全,在已经曝光的事件中一些担保公司给多家企业超限额担保,一旦出现问题,贷款资金难以通过连带担保的方式收回,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相当严峻。
三、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对于煤炭类企业信贷的应对策略
(一)落实宏观调控的政策,控制信贷总量调整信贷结构
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转型发展政策,坚决落实关于产能过剩的宏观调控政策。对于产业过剩的传统煤炭行业要坚持“消化-转移-整合-淘汰”八字方针,利用信贷手段进行差别化管理,对于已经准入授信的煤炭类企业要进行非现场和现场排查,切实把握其产能、产量和销量。要严格减少“能耗高、产能低、偿债能力不足”的煤炭类企业的贷款发放,从整体而言,对于煤炭类企业信贷总量要逐步减少。当然总量减少是对于传统型煤炭企业来说的,对于国家支持的新型煤化工类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信贷支持,优先保证国家批准和扶持的重点煤炭类项目的资金需求。简而言之,控制信贷总量调整信贷结构。
(二)关注现金流,测算偿债能力,把握其风险
现金流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通过一定经济活动(包括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和非经常性项目)而产生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及其总量情况的总称,可以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和应变能力。
当前形势下,大部分煤炭类企业的现金流趋紧,部分煤炭类企业的现金流有断裂的危险,这必然会危及到商业银行到期贷款的收回,因此要加强煤炭类企业现金流的关注,定期测算其偿债能力。笔者的经验就是不能仅仅依靠报表和审计报告对煤炭类企业进行排查,应该到现场实地考察其经营生产情况,定期获取其财务报表,这样才能对企业的现金流有很好的把控。同时要对于煤炭类企业的发展进行前瞻性的研究和评估,关注煤炭类企业贷款的市场风险,尤其是关注煤炭市场的供求状况和煤价的涨跌,提前预判风险,对于已经形成的风险,要采取多种手段进行化解。
(三)严格准入和授信,加强贷后管理特别是押品监控管理
在煤炭行业出现下滑趋势的形势下,要加强煤炭类企业贷款准入的把关。对于符合“三高一低”特征的中小型煤炭企业贷款申请原则上不予受理。对已已经发放的贷款要贷后管理工作,在形势好的时候信贷客户经理受买单激励的驱使,往往重视贷前轻视贷后。在煤炭行业出现下滑趋势的情况下,要加强贷款管理特别是加强押品监控管理。
加强对于煤炭类企业的贷后管理:一是坚持定期走访、定期财务报表检查、定期现场检查。二是通过定期走访和检查、定期开展贷后例会信贷资产评级和分类等各种渠道加强煤炭类企业贷款的跟踪与评估。三是贷款发放给煤炭类企业后,要持续跟踪贷款流向,对于信贷资金的流向要进行核实,确保流向与贷款合同约定的用途相符。在现阶段尤其要关注煤炭类企业是否存在以贷还贷、借新还旧的情况。四是贷款发放后定期作回访和调查研究,持续关注煤炭类企业的财务情况和贷款项目进展情况,定期对其第一和第二还款来源进行调研,不能流于形式,在回访和调研的基础上应该向上级行信贷部门提供具备参考价值的贷后检查报告。同时由于抵质押品是信贷资金的第二还款来源,也是信贷风险缓释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煤炭行业下滑形势下要进一步加强煤炭类企业贷款押品的监控和管理。一方面要严格押品准入条件,加强对外部评估机构评估结果的审核。另一方面要定期深入企业,现场查验与核对押品实物,防止借款单位私自转移和处置,确保帐实一致。
第二篇: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研究
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研究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企业的发展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尤其是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在企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结合目前企业发展的新形势,分析企业进行经济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针对目前企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探讨新形势下企业经营管理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 企业管理、经济管理、创新策略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内部经济的有效管理,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快以及世界经济危机等的影响,企业的发展正面临着较为复杂的国际和国内形势。因此我们必须从企业的内部管理到外部治理综合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经济的发展和革新离不开企业的支持,而企业的发展又直接受市场环境和外部经济形势的影响,如何在新形势下发展企业,做好企业的经营管理是目前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新形势下对企业的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各个方面限制了企业的经营行为,同时也规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传统的企业管理水平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企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创新的企业经济管理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进行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企业的经济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方面,它直接关系着企业的整体发展,在经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管理可以说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内驱动力和重要的表现形式,并且是整合企业内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本企业特征的内部管理方式和模式,并且影响着企业的各方面管理,经济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也受传统管理模式的直接影响,但是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以及市场形势的转变,传统的管理发展模式在许多方面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环境的发展。尤其是随着现代信息网络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互联网经济、信息经济对企业的影响逐渐加深,企业的发展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的管理模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经营管理模式,其管理的体系和内部结构也不尽相同。整体上来看,企业的发展都受目前经济形势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在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发展主题下,新的经济模式对企业的发展
方向起着不同程度的制约和推动作用;其次,随着全球化趋势的逐渐加强,经济全球化对企业的开放程度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国际国内环境走内外结合的道路是企业适应市场发展的关键;三是互联网及信息化的发展对企业的内部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和管理效率赋予了新的内涵。由此可见,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性和科学性是目前企业发展转型的必然趋势。企业经济管理上的创新不仅仅是管理理念和指导思想的创新还包括了企业内部经济管理组织结构以及制度方法的创新,是从经济管理的全方位共同推动企业的发展,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控制企业成本,提升经济效率的目的。
二、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发展面临的问题
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发展的必要性是与我国目前企业发展中面临的瓶颈和问题直接相关的,企业的性质和管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企业的经济管理无法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在管理中表现出了许多漏洞和难题:
一是从企业的管理发展理念来看,企业的管理还缺乏先进思想的指导。虽然大多数的企业经营者已经意识到了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并且注重企业发展的创新,但是在实际内部管理中却难以落实和推行,管理思想上没有根本性的转变,因此经济管理还缺乏实效性。还有很大一部分企业还没有现金的经济管理理念和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指导思想,会因此经济管理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成为制约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是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复杂化和发展,企业的内部经济管理模式也应该更加科学化和深层次化,随着经济管理复杂程度的加深,企业的管理投入和管理体制的建设也应该更加全面和科学,避免企业经济管理的畸形发展。但是目前的企业经济管理实际情况来看,其深度和广度明显没有根据市场环境调节,因此造成了企业经济管理与企业实际发展的严重脱节,制约了企业的后续发展。
三是企业内部控制力量不足。主要是指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意识的薄弱,没有将经济管理与内部控制相结合,因此使得内部控制力量严重不足,许多执行方式和执行效果过于简单和形式化,从而无法形成系统化的,具有权威性的内部控制体系,因此限制了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发展。
由此可见,目前企业经济管理的发展是与市场经济环境的发展不相适应的,企业经济管理的推行不是理论上的空谈,而应该是切实可行的执行手段和方法。
切实从企业内部的成本控制以及财务审计方面控制企业经济的发展,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水平,优化企业的管理适应新的世界经济形势。打破传统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局限性,结合现代市场经济环境的基本特征,加强企业经济的创新科学化管理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
(一)深入贯彻和落实创新的经济管理理念
思想观念对行为起着能动作用,并且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深入贯彻和落实创新的经济管理理念是从指导思想上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关键,也是促进经济管理创新化发展的基础和先导。因此在经济管理中必须密切把握好企业的经济管理这一创新性的切入点,以创新为核心转变企业内部管理的思想观念。从我国目前的企业发展阶段来看,企业经济管理难以推进的阻力主要还是来自于管理理念的落后,许多管理人和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缺乏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没有将经济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重点。由此可见在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深入贯彻和落实创新的经济管理理念,以全新的视角,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内部外部环境,不断提升管理理念,真正将深化改革与强化管理结合起来,树立企业内部科学先进的经济管理理念。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和重要指导思想,只有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并且及时革新企业内部的管理指导思想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变革,用新的思想理念应对变幻莫测的经济环境,提高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二)明确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战略的目标和方向
企业经济管理的战略目标是与企业的创新发展相结合的,在制定企业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将创新的经济管理战略考虑进来,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根本出发点,着眼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时抓住市场机遇,促进本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的制定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企业的经济管理的战略目标的制定要与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相结合,不可盲目借鉴和盲目跟从,要找到本企业的发展特色,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符合实际并且具有现实意义的创新经济管理目标;其次,企业的经济管理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密不可分的,尤其是随着企业的对外经济开放程度的提升,战略目标的制定还需要综合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特
征,与时俱进地制定发展战略,不可脱离市场环境进行单方面的市场发展战略设计;最后是经济管理的创新战略目标的制定仍然要与企业的整体生产经营目标结合起来,二者相互推动,经济管理的最终目的还是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经济管理的目标也要与企业发展联系起来。
(三)推进经济管理组织结构的创新
在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中,大多数企业面临着企业经济管理组织混乱、不成体系的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如果没有一个系统化的规范经济管理组织体系那么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目标的实现也是面临严峻考验的,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推进企业经济管理组织结构的创新:一是打破传统的垂直多层复杂结构,压缩企业的管理层次,将企业的关键机构部门精简化和精英化,从而使得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传达和反馈更加便捷、迅速,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更加科学和可靠的基础。二是经济管理结构的灵活柔性化,改变传统的组织结构的僵化模式,更加科学地推进企业经济管理的发展,减轻传统的组织结构对经济管理的束缚,增加经济管理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从而更加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根据外部环境和新形势的变化做出经济管理政策的调整。三是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提升企业内部经济管理组织结构的创新建设,从完善信息化的角度增强内部组织的整合和分工,从而进一步提高相关部门和组织的工作效率。
(四)坚持以人为本的经济管理
随着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的提出,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已经成为衡量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以人为本的经济管理方式是创新经济管理的重要体现,是人本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的经济管理首先是指增强内部经济管理的人性化和柔韧性,改变传统经济管理中物化管理的刚性,一方面增强了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一方面又有利于提高经济管理的效率。以人为本的经济管理还体现在对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挖掘上,重视相关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养,以物质辅以精神激励的方法为主,促进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更好地在企业的发展中提高员工的创造性和创新意识。企业经济管理以及企业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都依赖于企业的人才的培养,因此以人为本的经济管理是营造人本管理氛围,吸引人才的重要途径,也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人力基础。
四、小结
综上所述,面临日渐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以及国内国外愈演愈烈的竞争趋势,企业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制定相应的内部管理措施和政策才能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而创新的经济管理的提出是企业适应经济环境变化的必然措施,企业的经济管理的创新并不是盲目发展的,而是要根据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综合性的结合现实环境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是一项长远的,具有重要意义的管理艺术。
参考文献:
[1] 沈二琳,李德其.对构建企业创新管理体系的探讨和分析[J].《中国企业管理信息》,2010(26).[2] 王永芝,季磊.企业创新管理模式比较及启示们[J].《商场现代化》,2009.
[3] 钟桓昌.浅析柔性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J].《云南科技管理》,2007(5).
[4] 刘光耀,冯凡卡.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研究分析[J].《现代商业信息》,2010(12).
[5] 钟联昌.论新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理念[J].《企业经济管理》,2007(5).
第三篇: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策略研究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小微企业的发展,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业务范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也迎来了挑战。针对当前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发展现状,本文从构建小微企业放贷机制、服务方式专业化、进行小微企业贷后服务监管以及加快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产品创新等内容为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创造条件。
关键字: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策略
引言
在金融危机之后,商业银行加大了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重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但是,由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中关于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发展机制尚未成熟,配套机制还未到位,与小微企业的融资特点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商业银行如何创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帮扶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其必须要解决的重要任务。
一、小微企业的基本理论概述
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家庭式作坊的统称。根据统计,当前我国已经有超过4200万户的中小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95%以上,为国家和社会解决了超过85%以上的城市人口就业问题,贡献了国家财政收入的50%。其中,小型企?I和微型企业的数量约占我国中小型企业总数的97%,在促进经济发展以及创造就业机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组织形式多样化
当前我国对小微企业的投资主体没有特别的准入要求与身份限制。此外,投资人在创建小微企业时既可以选择申办个体户、独资企业,也可以申请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等。
(二)融资渠道形式广泛
小微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依托自身积累和民间借贷,在金融机构中的融资比例尚不超过20%。此外,小微企业的融资主要是为满足日常经营支出,而投资支出较少。同时,小微企业对经营所需要的机器设备等要求程度较低。
(三)小微企业组织形式简单,规模较小
当前我国的小微企业组织形式相对简单,经营管理决策层次少且效率快速。此外,在生产销售中更多采用直销方式且主要服务当地市场需求。我国大多数的小微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员工的技术能力要求不高,创新程度较低。
(四)小微企业经营管理灵活多变
目前我国的小微企业普遍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员工更多的是家庭成员,财务制度和薪酬制度等相对不健全。另外,小微企业存在着抗风险能力弱、融资贷款额度小等困难,导致其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
二、商业银行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发展现状分析
基于小微企业的发展阶段以及自身特点等,我国大部分小微企业的经营特点与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理念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其金融服务需求特点对商业银行传统的运营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求的特点
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不仅与传统意义上的中小企业存在差异,同时与个体户的小额信贷融资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别。目前,我国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特点比较明显,具有“急、短、频”的特点,虽然融资贷款业务量较大,但是每笔业务金额相对较小。随着小微企业的发展规模以及数量不断壮大,其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变化态势,对资金的需求更为迫切,金融服务产品日益多元化,由单一的金融服务需求向多层次、多元化、多方位的融资需求发展。
(二)商业银行关于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发展现状
(1)商业银行满足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求的动力不足
小微企业由于更多采用家族式经营模式,导致其内部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透明度较低,抗风险能力薄弱,以追求高风险高收益为经营理念。小微企业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其存在着较大的经营风险,难以满足我国商业银行对投资的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基本标准。此外,商业银行在进行投资需求配置时更多投放到安全性高的投资领域,容易放弃风险系数高的小微企业。随着小微企业的逐步发展成熟以及国家的政策支持,商业银行日益加大了对小微企业的重视程度,但是由于形成的固有顾虑以及外部金融市场环境的影响,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仍然处于商业银行中的边缘业务,与小微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不成比例关系。
(2)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相对保守,考核机制尚需完善
我国商业银行将资产主要投放于低风险低收益的领域,风险管理理念相对保守,此外贷款风险管控模式还有待成熟。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是以担保和抵押的方式发放贷款,没有制定与小微企业相适应的金融定价机制,更多的是采用基准利率上浮等传统服务企业的报价方式确定价格成本。与此同时,目前我国对小微企业的贷款业务考核奖惩机制仍然与传统业务相同,一线业务人员遵循着“终身责任制”原则,并没有制定独立完整的考核制度,严重影响了一线业务人员拓展小微企业市场的动力和士气。
(3)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模式尚需专业化发展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对所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均推行统一管理模式,没有针对小微企业建立专业化的金融服务需求策略,导致商业银行关于小微企业的业务不能发挥专业化的效率优势,同时也使其面临着各种风险,不利于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此外,我国关于小微企业的贷后服务机制仍然没有建立,需要加强资产管理手段和方式。
三、提高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策略研究
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业务不仅是商业银行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和客户群,而且是一种营销模式的创新。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结合小微企业的发展特点,不断优化和完善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机制,满足小微企业的实际需求,管控小微企业的风险,增强和提升其金融服务水平和能力。
(一)构建小微企业放贷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对小微企业实行独立的资金规模、用途管控机制,保证其贷款优先投放、足额投放。此外,商业银行应该简化小微企业的贷款授信和审批流程,压缩贷款的投放周期,提高小微企业的放贷风险评估机制。
(二)商业银行精确定位小微企业,将金融服务业务专业化
我国商业银行要精确定位小微企业,按照专业化的标准建立一套详细的组织体系。此外,商业银行应该将负责小微企业的一线业务人员按照团队进行专业化培训和管理,明确和清晰个人权责。商业银行应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先选择优势行业进行深度挖掘。
(三)商业银行应该完善小微企业贷后监管制度
基于小微企业的成本较高,导致其单笔业务风险很大。因此,商业银行应该综合考虑小微企业的自身特点、行业需求、经济周期等因素,在基准利率上附加其他风险补偿因素,在保证较高的资产收益率基础上降低风险可能性。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利用定价主导权,建立差异化的风险定价体系。
(四)商业银行应该完善金融服务产品配套制度创新
商业银行应该结合小微企业的多样化特点,设计开发模型,通过统计分析和定量分析提高小微企业的授信业务和贷款业务风险识别和计量能力。此外,商业银行应该加大力度建设小微企业金融贷后服务机构,转变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按照类别不同管理不同的原则开展贷后业务管理,建立新型的金融服务产品配套机制。
(五)加大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担保扶持力度
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担保扶持力度,形成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完善小微企业贷款贴息制度,给予小微企业贷款提供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降低其经营成本。同时,小微企业也应该补强自身实力,积极配合商业银行做好信用评级工作,树立起合法经营、业务强大的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张?F中.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策略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5(02):162-163.[2]胡援成,吴江涛.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3(01):159-160.
第四篇:新形势下电力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新形势下电力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尤其是对智能电网的发展需求,国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智能电网的规划,那么在智能电网的发展过程中,如何有效的提高电力公司的整体管理水平,推进企业的精细化管理,这是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文章主要从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的特点出发,进而总结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的现状,最终提出提高我国电力市场营销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水平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9-0126-01
电力营销体系
在电力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电力营销是主要的业务之一,在电力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国家电网公司以客户和市场为导向,建立了电力发展的新体系,也就是大营销体系,这个体系以“三集五大”为指导思想,并结合电力发展的大背景,以此提升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业务水平,进而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的特性分析
电力企业的核心业务是电力营销业务,这是电力企业获得长远发展的主要业务之一。企业进行电力营销业务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质量,推进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而电能作为商品则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①电能也属于商品,只是不同于其它实物商品,电能具有无形无体、无质、无形的特点,其商品特性比较特殊,在这种情况下客户往往靠感官来体验电力公司提供的电能服务,即所谓的电力营销服务,品质服务。②电能无法储存,只能当时发电当时利用,并且电能的生产、输送都需要电力公司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生产、配送,这样从侧面要求电力营销服务具备更好的客户管理能力和客户需求预测能力。③与普通商品的生产质量不同,电能的质量是由电力生产者和电力消费者共同决定的,其主要原因是电能质量主要体现在稳定性和可靠性两方面,并且同电压波动密切相连,这就需要电力营销部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交流。因此,想要提高电力企业营销管理水平就要转变电力企业的生产形态,要将电力企业转变为服务型企业,实现企业的服务便捷化、管理集约化、资源最优化、组织扁平化、信息共享化营销管理模式。我国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的现状分析
电力营销业务的目的是用最少的投入,以最快的速度为客户提供最满意的服务,主要包括电费和电价管理、电能计量、供用电合同管理、用电检查、营销稽查以及相关的业务扩充等,也即电力营销带有明显的服务性质,电力营销活动环节,如图1所示。
随着电力体制的不断升级,电力公司对电力营销的重视度也在进一步增强,电力企业的营销制度也在进一步完善,但由于电力企业长期处于垄断地位,长期受政企合一管理模式的营销,短时间内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服务信誉度较低,供需双方不能处于平等地位;电力服务意识淡薄,没有良好的服务质量;供电企业缺乏外在压力,没有自我紧张感;部门沟通不畅、管理未能实现集约化;管理信息不能有效统一,信息难以实现有效利用等。提升我国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水平的方法研究
根据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国家电网公司应该进一步推进电力营销管理的整体水平,深入发展集约化管理,提高营销水平,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营销体系。
4.1 转变服务意识,建立优质服务
针对我国供电企业电力营销服务意识还相对淡薄的现状,实施 “塑文化、强队伍、铸品质”供电服务提升工程,从服务文化建设、服务队伍锻造、服务品质提升三个方面入手,提升优质服务水平。
①服务文化建设。对于电力公司的发展而言,优质的服务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想要提高电力公司的服务水平就必须要改变电力公司的服务理念,要将电力公司从电网管理者的角度转换到服务者的角度,不仅要培养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而且要培养员工的服务意识,要做到以客户和市场为导向,要从服务行为、服务礼仪、服务语音方面开始,树立电力公司的服务意识和服务形象。牢固树立“形象就是生命、形象就是效益、形象就是品牌”的思想,以“95598”供电服务热线为平台,在企业与客户之间架起一座更好的桥梁。
②服务队伍锻造。根据市场发展需求以及电网发展的自身特点,积极培育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电力营销管理队伍,培育一支具有高素质、高修养、优质服务理念的管理团队,通过企业自身的努力,通过内部培养、业务锻炼、素质拓展等方式提升电力企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优质服务水平。
③服务品质提升。要进一步提高电力企业的服务质量,就需要进一步规划工作流程,要将业务受理、配网调度、电话呼入、故障报修、查询咨询、装表接电、客户投诉等纳入到管理体系中,形成完善的服务管理体系。另外,拓展个性化服务体系,根据客户需求需求体现企业的个性化管理特征,4.2 融入市场竞争,大力开拓电力市场
随着市场竞争机制在电力公司的引入,做好电力营销显得更为重要,尤其是做好电力营销管理和维护客户工作,例如,部分中小企业在供热方面依然采用较为落后的煤炉,没有使用电力供热,而一些较小的宾馆酒店在供热方面也使用锅炉供热,还有部分家庭生活采用的是燃气,这些都是电力公司应该通过自身努力应该合作的对象,通过自身宣传,提供优质服务不仅能够获得更多客户资源,而且能够为用户节省经济支出、提供安全保障。
4.3 进行市场细分,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在现实生活当中,用电具有多样性,有生活用电、工业用电、办公用电、商业用电等多种形式,根据用电目的不同也可以将客户进行细分,并且根据用电情况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例如:对于生活用电的客户,他们的需求往往是能够提供持续的用电,保障电压稳定、安全,缴费便捷、能够提供及时的上门服务等;而对于商业用电,他们则需要提供优质、稳定的供电;而工业生产部门,则需要提供大量优质电力供应,确保企业的生产经营。因此,供电企业要进一步对市场进行深入了解,对客户进行细分,根据客户需求特征制定合理化服务。
4.4 加强线损管理,提高计量工作规范化
随着电网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用电需求的增加,配电网由于多运行于户外,线路受到人为以及自然天气的影响遭到破坏,大多存在着老化、破损等问题,这就容易造成电力损耗以及电力伤亡事件的发生。因此,电力公司要进一步加强电力线路的管理,不断提高线损的计算和分析能力,加强小指标的考核与管理,细化抄核收管理工作。采取技术措施降低所用电内耗,减少高压线损。此外,还应加强计量管理,做到技术降损与管理降损同步。
4.5 注重技术创新,建设智能用电服务体系
随着智能电网的不断发展,电力公司要进一步提高技术创新,进一步依靠高速通信、快速储能、高级测量等技术,建立电动汽车储能、智能测量和控制服务,充分开发客户资源,实现与客户的有效沟通交流,实现电网与客户能量流、信息流、业务流实时互动,构建服务方式灵活、资源配置优化、管理高效集约、多方合作共赢的新型供用电模式。
参考文献:
[1] 何德浩.有关电力营销管理创新策略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 技(上旬刊),2009,(10).[2] 谭万胜.浅谈当前电力营销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广东科技,2012,(21).[3] 刑治国.关于电力营销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28).
第五篇: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对策及信贷管理制度研究
文章标题: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对策及信贷管理制度研究
内容提要:首先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现状不容乐观。本文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
资产的特点和形成原因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通过对上市前的工商银行不良资
产的特点和信贷制度的深入分析,阐明了建立完善的信贷制度是控制不良贷款增
长的主要手段和措施。最后采用
和国外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借鉴和对比的方法,对
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改革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不良贷款贷款五级分类资本充足率核销以物抵贷
1.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分析
1.1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基本概念
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或者已有迹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而形成的贷款。
我国曾经将不良贷款定义为呆帐贷款、呆滞贷款和逾期贷款(即一逾两呆)的总和。我国自2002年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该制度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将银行信贷资产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不良贷款主要指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
1.2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估算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降低不良贷款上的确下了不少功夫,如尝试制定严格的信贷管理制度,信贷业务的完全程序化改革,规定降低不良贷款的指标等。但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仍严重偏高,尤其四大国有银行为最。2004年,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减少3946亿元,下降4.56个百分点,已降至13.2%。这个比例已经远远高出世界银行业的平均水平,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仍处于高位,不仅已超过《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而且与国际先进银行不良贷款比率应保持在5%以下的要求相去甚远。如果考虑各国有商业银行对外公布的数字相对保守的因素,那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更是可想而知。
表1-1截至2003年国内各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
单位:亿元人民币
银行名称贷款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
中国工商银行29578.377598.7821.56
中国建设银行17663.882679.6011.90
中国农业银行19129.606982.0330.07
中国银行18161.894085.3118.07
合计84533.7421345.7225.26
尽管我国近年来频频采取诸如向国有商业银行注资、关闭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加强银行监管等一系列措施,但权威人士指出,高风险、低收益仍是国内银行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中国银监会研究局副局长杨再平说,2004年主要国有商业银行尽管实现了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的“双降”,但若剔除政策性剥离因素和新增贷款稀释效果的影响,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实际上是“不降反升”。由此可见,如何控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增长,使其不良贷款率达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仍然是国有商业银行乃至我们国家面临的重要课题。
2.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分析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已久,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也就比较复杂,其中主要是历史上的原因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因素的影响。当然,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机制方面的缺陷,也是不良贷款形成不可或缺的因素。
2.1历史原因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因素的影响
首要的是计划经济下国家对我有企业的资金扶持转移造成的,而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一大批旧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出现了严重的负债。
这当中,当然首先是因为体制方面的问题。在国有企业、国有银行、政府干预这种三位一体的国有经济体制下,国有经济这个整体对社会欠下的“坏帐”总会以各种形式发生,如:财政补贴、三角债、工资拖欠、垃圾股票、垃圾债券、通货膨胀等。但以银行坏债这种特殊形式发生,其中一个具体的原因,就是从8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逐渐地将国家财政对国有企业的财务责任,转移到了银行。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拨改贷”开始。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政府主导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国有银行根据政府的指令发放贷款,经济转轨后,改革的成本大部分由银行承担了,由此形成大部分不良资产。
政府几乎不再对国有企业投入资本金,企业的建立与发展,主要依靠银行贷款。政策性银行成立前,国家根据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发放的贷款,也就是所谓的政策性贷款,这些贷款中的大部分后来成为银行的不良贷款。
当时的对国有企业的银行贷款是要有政府批准的,无论是固定资本还是流动资本,都是如此。所谓“国有企业”,很多其实从一开始就没有国家财政的投入,而
大多是银行的政策性贷款投资。
第二,当企业发生亏损的时候,政府也几乎不再给企业以财政补贴,而是国有银行对其债务进行延期或追加新债。这样,国有企业经营出现亏损,以前由财政出钱补贴的办法改成了银行追加贷款的办法,这是造成银行坏债增加的一个基本的直接的原因。
可以看出,银行坏债实际上起到的是“财政补贴”的作用。国家建
国有企业而不注入国家财政资金为其注资和补贴,而以政府的名义给予国有企业不需审查评定的银行贷款,其结果必然是国有商业银行出现大量不良资产。而政府财政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损失。国有商业银行在这种政策性投资中充当了类似于“募捐者”的角色,最后的结果是所能够回收的利息或者贷款利息总额很少,甚至会发生全部损失。
表2-1国有企业资产投资总额中各种融资来源所占比例(%)
国家预算自筹资金国内贷款国外贷款
197075.323.90.8-
197564.434.41.6-
198044.736.511.77.2198526.440.423.010.2
199013.243.223.620.0
199110.243.128.118.6
19945.051.025.718.319964.650.923.720.8
19987.049.923.319.8
200010.445.325.219.1200112.347.923.116.7
2.2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机制方面的缺陷
从商业银行自身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法人治理结构未能建立起来、经营机制不活、管理落后、人员素质低等因素都影响着银行资产质量的提高。当然,与不良贷款形成关系最为密切的银行信贷制度也很不健全。
2.3从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中寻找解决的途径
从前面两点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国有银行在计划经济的历史时期背负了特殊的使命,而在我国体制的转变过程中又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而随着我国积极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国有商业银行所背负的历史使命也在很大程度上不复存在。
政府在近几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希望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14000亿元不良贷款的债转股;国家财政注入2700亿元资本金;设立银监会给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下达降低不良贷款的硬指标,如2年内不良贷款率下降3%-4%,不良资产余额下降700-800亿元;关闭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全面推行贷款的五级分类等一系列措施。可见国家在改变国有银行外部环境和降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方面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为国有商业银行降低不良资产率从根本上提供了条件。
然而,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改变和国家政策的改变不相适应的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制度,尤其是和不良贷款形成息息相关的信贷制度并不完善,导致了不良贷款一边剥离一边新增的现象。让我们看看中国工商银行不良贷款和信贷制度的特点。
3.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对我国不良贷款进行分析
3.1工商银行不良贷款特点及背景
工行2003年年报显示:2003年末,工行总资产为53000亿元,贷款余额33900亿元,不良资产8500亿元,不良贷款7200亿元。另有数据显示,2004年上半年,工行不良资产率为14.9,不良贷款率为19.6。总的说来,其不良资产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不良资产手续大多严重缺失。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不良贷款形成的时间太长,每笔贷款的银行信贷员有不少的变动很多信贷员已经退休,致使贷款手续严重缺失;另一放方面,由于很多贷款是行政命令的结果,银行本身就没有完整的贷款手续,加之当时的法律不完善,很多贷款甚至没有借款合同。
二是工商银行的不良贷款有三分之一以上是信用贷款。而放款的数额其实已经严重超出了企业的偿还能力。
三是工商银行的不良贷款80以上来自国有或集体企业,而这些企业大都已经停产或倒闭。主要是由于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很多中型甚至大型的国有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不能适应市场而纷纷倒闭或生产停滞,而银行资产也随之形成不良。
四是由于贷款大都投向国有和集体企业。工商银行的不少不良贷款牵扯到不少社会问题,清收难度较大。由于工行的不良贷款大都来自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的特点是人员多,负担重。如果按照一般的清收方法起诉企业的话,很多社会负担将转移给政府,这样不但加大了政府和社会的负担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执行的过程也必将难上加难。
五是部分贷款由于时间过长加上银行没有按时采用有效的方式延续债权,银行的贷款已经超过诉讼时效。而抵押贷款的抵押物价值也大多流失殆尽。
中国工商银行作为中国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其不良贷款形成的过程其实就是中国社会经济体制变革的缩影,和其他国有商业银行一样工商银行的贷款受到了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银行职能不明确的大环境影响。
3.2从不良贷款的特点来看信贷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
从以上工商银行不良资产的特点中,我们可以逐条来分析出工商银行信贷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一是信贷制度中没有明确的贷款风险责任制度。在贷款形成过程中,许多贷款
是口头的指示,没有明确的责任制度,加上发放贷款时和贷后管理的信贷员以及审批人和签批人频繁更换,导致贷款出现风险以后无法准确地确立责任人。而无法认定责任人的后果,必然使信贷人员和主管信贷的审批人存在侥幸心理,反正亏了是国家的,自己却没有什么责任,也没有几个银行领导因为形成不良资产而受到什么处罚,因此贷款发放时审查不严甚至为谋私利的情况并不少见。
二是银行没有严格的贷款审批标准,就是说没有一个严格的门槛。信用贷款是最好的例证,没有一条严格的限制,什么样的企业可以放贷款,可以放多少贷款,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银行没有严格的对企业评级和授信制度,盲目的发放贷款,往往使企业需要多少贷款或者领导说法多少贷款就放多少贷款。
三是银行贷款大都发放给国有企业或者一些大企业,以为企业越大风险越小。
以贷款投向的向大集中为特点,这种做法,不仅可能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且也不一定能降低贷款风险。因为“大”不一定等于“好”,大有大的弊端,大企业易得“大企业综合征”,韩国的大宇、美国的安然等庞然大物的倒闭,就是明显的实,至今那些贷款银行仍心有余悸。贷款过度投向大企业,显然不利于分散贷款风险,何况我国的大企业,目前尚是国有成份占主导地位,由于产权虚设,易得“国企病”,一旦发生贷款风险,对银行所造成的冲击也会不少(过去国有企业曾给我们银行带来了不少的不良资产包袱)。由于贷款牵扯到的社会问题较多,当贷款出现不良以后也会出现“执行难”的问题,加大了不良贷款处置的困难。
四是没有明确的贷后管理制度,致使贷后管理不善,出现风险不能很好的控制风险,使风险减少到最小化。当企业贷款出现风险以后,信贷人员不能及时地反映情况,不能把具体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信贷人员,不能及时的起诉企业追偿贷款,一拖再拖,导致银行丧失两年的诉讼时效,造成贷款全部损失。由抵押的贷款也是如此,由于贷款逾期以后银行不能及时地处置抵押物或者不能及时起诉企业,导致抵押物年久失修,价值流失殆尽,给贷款造成了更大的风险。
当然,我们只是从不良贷款形成的时候看工商银行的信贷制度的缺陷,近年来,工商银行不断的完善信贷制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工商银行信贷制度的缺陷中得到一些启示:那就是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与商业银行自身信贷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主要原因即历史因素和经济体制制度转变的影响不复存在的今天,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是我们解决不良资产困饶面临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4、国内外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借鉴和对比
4.1借鉴对比和完善国有银行信贷制度的必要性
4.1.1不良贷款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
事实上,不良贷款给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所谓在商言商,商业银行的目的就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而不良贷款数量和比例无疑和银行的利润息息相关,可以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国有商业银行在上市以后要和其他商业银行一样,采用利润冲销坏帐的方法来消化不良资产,也就是说只有在银行总利润减去不良资产形成的坏账以后才是银行的净利润。
工商银行的信贷手册里有一段名言:“我们收取的利息再高,也难以弥补贷款本金的损失!”举一个简单的例证:100万元的呆账,按年收益率2计算(贷款利率减存款利率),年收益为两万元;如果该笔贷款发生风险,冲销还账100万元,则需要用50年的收益才能补偿。如果考虑银行管理成本的支出、实践价值的因素、通货膨胀的因素,那恐怕需要用上百年的收益来补偿。”
不良资产对国有商业银行其他方面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小视的。
首先是坏账对银行信用的影响。信誉对银行来说就是生命线,如果银行失去了信誉就像一棵大树没有了根基,其后果可想而知。银行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采用的是负债经营的方式来获得利润,而银行的信誉如果受到影响,负债(简单一点说就是存款)就会在短时间在内减少,而银行放出去的贷款不可能短时间内收回,这样的话银行就会面临倒闭的危险。而从存款者的角度来讲,为了不使存款出现风险,显然不会放心的将存款放在一个频频出现坏帐银行或坏账相对较多的银行。
其次是坏账对社会诚信环境和贷款客户信用的影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现在有两个客户在同一银行贷款100万元,其中一个客户贷款出现了风险,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尤其是银行内部管理的原因,该客户逃避债务50万元,那么另外的客户显然心里不平衡,也会想方设法逃避银行银行的债务,这样的话银行的信贷环境就会恶化,则加了贷款出现出现风险的可能行。从大环境来讲,过多的不良资产的出现就会影响社会的信用,使我国的经济大环境受到影响。
其他方面:1.减少国家税赋收入。银行是国家税赋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不良资产增加,银行盈利下降,甚至出现亏损,国家税赋收入就会减少。2.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3.诱发通货膨胀。4.影响社会经济信用制度。5.引发金融危机。等等。
4.1.2建立完善的信贷管理制度是控制不良贷款问题的根本途径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不良资产对国有商业银行以及我国经济环境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实现不良资产的转化不仅使银行也是社会面临的严峻考验,然而,不良资产的转化并不是一劳永逸的。2005年4月,中国银监会研究局副局长杨再平说,2004年主要国有商业银行尽管实现了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的“双降”,但若剔除政策性剥离因素和新增贷款稀释效果的影响,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实际上是“不降反升”。尽管我国近年来频频采取诸如向国有商业银行注资、关闭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加强银行监管等一系列措施,但权威人士指出,高风险、低收益仍是国内银行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综合我们前面所分析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在处置不良资产的同时从制度上控制不良贷款的新增,才是解决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问题的根本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摆脱此消彼长的恶性循环。
怎样实现从总量上控制不良资产的新增呢?关键是不断的完善国有银行的信贷制度,那么要建立什么样的信贷制度,怎样建立完善的信贷制度呢?让我们从国有商业银行和国外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借鉴和对比中寻找答案吧:
4.2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借鉴和对比
相比较来看,外资银行是十分注重信贷风险防范的。在长期的商业化经营中,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科学、规范的信贷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对贷款原则、贷款程序、贷款审批、贷款风险分析,风险评定、风险控制体系等有规范的制度化要求,从而有效地控制了不良贷款的出现和增加。相比之下,国内银行的商业经营体制和信贷管理制度目前尚处在调整和逐步完善之中,诸多方面与外资银行有较大差异。
4.2.1组织结构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水平制衡,国内银行重视垂直管理。
外资银行在信贷组织上通常采用条块结合的矩阵型结构管理制度体系,信贷业务的组织除了有纵向的“总行-分行”的专业线管理之外,十分强调横向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约,较好地实现了纵横贷款风险控制制度体系。外资银行通常会设置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多个部门共同负责信贷业务的组织管理,如信贷政策制订部门、资产组合风险分析部门、业务管理部门、风险审查部门、不良贷款处理部门以及系统一体化管理部门等等。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业务上相互沟通、协作又相互监督。
贷款审批是信贷风险的关键控制点,在这一环节,外资银行多采取由隶属于不同部门的授权人员共同审批的办法,三人或双人审批有效。如某外资银行,贷款审批由业务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共同负责,每一笔贷款的发放都必须由最少两名授权人员主管——独立思考后签字同意方为有效。分行长主要起协调管理作用,不直接参与贷款的审查与签批。审批流程呈横向运动特征。这样既实现了银行内部的商业化管理和权责制约又避免了新增不良贷款的产生。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结构与外国银行相比,基本架构没有实质性的变动,仍是与行政体制高度耦合的“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机构,表现为管理责任关系和信息的汇报渠道均为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网点之间以及机构内部行长、科长、经办之间的分级管理。与外资银行比,纵向管理链条过长,而横向的分工与制衡关系强调得不够。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各级分行进行了内部结构调整,相继成立了资产保全部和风险审查部门负责处置不良贷款、评估贷款风险,改变了旧体制下信贷部“一统”信贷业务的局面,但信贷政策管理、信贷资产组合风险管理等职责仍然基本由审贷部门承担,部门的细分化程度不够。贷款审批实行逐级上报、层层审批制度,行长或主管信贷的副行长具有最终决策权。审批流程呈纵向运动特征。这种制度结构极易发生领导或者贷款主管人员利用政策进行非正式的贷款行为,最终形成新增不良贷款。
4.2.2制约手段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人员激励,国内银行重视人员控制。
外资银行强调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业务开展和管理中给予了信贷管理人员充分的自主权。信贷管理人员通常享有较强的独立性,从总行到分行自成一体,各级分支机构的信贷管理人员由上一级甚至上两级信贷主管直接任命或指派,并对上一级信贷主管负责。在某外资银行,总部每年会对信贷人员进行专门培训,逐步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水平,并根据其工作经验和能力,将其分为若干等级,授予相应信贷审批权限。
信贷管理人员的“超然”地位既保证了他们有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有效地避免了贷款的审批与发放过多受到行政干预,又充分调动了信贷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国内银行强调对员工加强控制。但国内银行内部制衡的组织体系尚未建立,各种财务激励措施尚未落实,贷款审批权也基本上是静态管理、多年难变,对人员的控制主要落实在贷款责任制上。各家银行建立了信贷资产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和不良贷款终身追缴制度,制定了详细的考核办法和严厉的处罚办法,期望在信息不对称、监督困难的情况下制约信贷人员的放贷行为,加大违规成本。一些要求和规定近乎苛刻,如一些银行规定新增贷款要实现“零不良”;一些银行规定如果确因员工的过错形成不良,则经办人员将立即被解除合同,有关负责人也要受到相应行政处分。但事实上,由于存在信息严重不对称和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的问题,再严格、细致的责任制度也无法防范道德风险,近年来信贷人员违规事件以及内外勾结诈骗银行资金案件仍然层出不穷便是明证。与不断加强的控制力度相对照,人员的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这样使我国不良贷款的形成又多了一个复杂而又特殊的原因。
4.2.3贷款处理策略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转化,国内银行重视清收。
外资银行在贷款发放后,客户经理会主动参与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帮助解决具体问题。贷款出现问题后,银行会成立专门小组,帮助借款企业渡过难关。如在某外资银行,贷款发放后,基于同客户建立长期信贷合作关系的理念,客户经理往往渗透到客户整个经营过程,利用银行网络优势,协助客户分析研究市场容量、市场份额、竞争对手等详细情况,并针对客户经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详细的咨询指导意见。如果客户出现还款困难,也会尽量帮助其搞好经营,争取实现双赢目标。
国内银行普遍存在“重贷轻管”的问题,贷款发放后的后续管理没跟上,往往要等出现问题之后才被动研究对策。企业经营困难暴露后,往往急于抽出贷款,手段单一,主要靠处置抵押物或司法诉讼,容易雪上加霜,将企业置于死地。
在国际金融论著里,银行的主要职能中有一条银行应该参与所贷款的企业的策略制定和生产经营的监督管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这一点上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制度体系。建立一套完整的银行指导管理企业的制度体系是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一个根本方法。在这方面我们仍需改进。
5.国内外商业银行管理制度比较得出的借鉴和启示
综上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制度上的科学性和成熟性与外资银行有着比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直接导致了中外资银行在贷款的竞争能力,经营效率和风险控制水平上的距离。因此,借鉴国外银行先进做法,改革现有信贷管理制度是势在必行的。
5.1按照权力制衡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信贷组织管理体制
我们应该借鉴外资银行日趋成熟的信贷管理经验,按照权力制衡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信贷组织管理体制。
遵循信贷组织机构设置的三大原则,在现有信贷制度的基础上强化信贷部门内部横向制约机制的作用。一是遵循相互牵制原则,即信贷组织各部门、各岗位、各权力之间形成一种约束制衡机制;二是遵循程序定位原则,各部门各岗位、各人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和授权批准,相互之间必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不能超越职权;三是遵循系统协调原则,各部门要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动作,理顺关系、增强实力、杜绝内耗。
即规模较大的分行可在现有审贷部门、风险审查部门和资产保全部门的基础上,加设信贷资产组合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对全行信贷资产组合、资产多元化、整体信贷资产回收特点进行分析,对全行潜在集中风险进行评估,并向银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银行监管机构、投资者提供报告,根据既定的整体资产优化策略对各业务部门、区域经营管理的信贷资产状况进行监察。
同时,应将风险审查部门与信贷业务部门在行政上的管理主线区别开来,以改变当前由于偏重业务扩张而忽视风险控制部门意见,导致风险审查部门事实上无法从组织上来制衡业务部门的弊端。
5.2树立以人为本、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信贷经营管理思想,信贷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激励和控制,目前我国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强调通过制度加强控制,对人的激励显得不足。过份以责任制来制约信贷管理人员,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责任人为了避免出现贷款损失从而避免处罚,往往对有问题贷款在到期前进行不应有的展期或给予新贷款以收回旧贷款的本息,反而隐藏了风险,为了将个人责任变为集体责任,往往将所有贷款,无论金额大小都推给审贷委员会研究决定,降低了工作效率。
现时的问题应是强化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信贷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打破目前信贷审批权限按行政职务大小层层下放的旧框框,实行审批放贷和行政完全脱钩。可按实际能力和以往业绩给予信贷管理人员相应审批权限,并每年进行一次审定,视情况决定提升或降级,创造既有压力又有动力的工作环境。第二,把实际工作中过多的负激励转为正激励。加强正面引导和管理的同时,充分尊重和发挥员工的能动性,满足他们受到社会尊重的心理需要。第三,改革现行工资分配制度。坚持市场化的报酬原则,调大绩效工资比重,破除行政级别的工资制度,全面推行客户经理等级薪酬制度。
5.3正确处理好风险管理与提高效率的关系
客观评价银行信贷风险,改变信贷营销观念,正确处理好风险管理与提高效率的关系。我国银行业在信贷管理中往往陷入两个极端:
一是灵活性过强。对上市公司、垄断性企业等客户群体,在信贷管理中放松条件,不顾企业负债总规模和偿债能力,为企业多头开户、盲目授信,甚至于违反国家账户管理、现金管理等有关制度,依赖垒大户带来的短期效益。
二是过于教条。在商业银行贷款企业结构中,中小企业仍然绝对主体,但在信贷管理中,过份强调形式上的风险防范,一味要求提供抵押担保手续,不能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品种,消极逃避承担适当信贷风险的责任。灵活性过强实际上是没有原则性,过于教条则制约正常发展。银行本质上就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不可能消除信贷风险,只能通过制度的完善适度规避信贷风险,对风险的过度约束必然制约商业银行的正常发展。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在重新树立正确的信贷风险观念,在防范信贷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创新力度,提高经营效益水平。
5.4改革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变侧重贷前测控为全过程监控
目前各行贷款风险意识显著加强,但主要侧重于贷前测控,即重视贷前的信用等级评定和贷款风险度测算,这对于优化贷款投向的确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贷前、贷时是效益好的单位,贷后有可能因市场变化或经营管理不善而变成效益差的单位,因而贷款的风险度有可能增大。因此,只重视贷前测控,轻视贷后监控,仍不利于降低贷款风险。只有对贷款进行全过程监控,贷后定期(如分月或分季)和不定期地(如,当单位出现重大变故时)多作信用等级评定、贷款风险度测定和还贷能力测算,并以此作为调整贷款投向、是否采取信贷措施的依据,才有可能较好地防止新的不良贷款的产生。同时,对质押贷款、抵押贷款和保证贷款,贷款银行还应全过程监控质押物、抵押品的保管状况和担保单位的经营管理状况,严防因质押物或抵押品遗失变动、残损变质和因担保单位经营管理不善而引致担保失效。当企业改制或关停并转破时,一定要认真积极主动参与,随时关注,坚决维护银行正当权益,防止企业趁机丢包袱、卸责任,搞“金蝉脱壳”或“过河拆桥”。当贷款出现风险时,一方面要迅速采取补救措施,另一方面要分析原因,总结教训,惩前毖后,“亡羊补牢”。对呆帐贷款进行认定和核销时,一定要追根到底,查出究竟,防止企业通过弄虚作假手段逃废银行债务。
5.5改革贷后日常管理制度,变软约束监督为硬约束管理
国有商业银行把贷款投放给企业,贷款使用的主动权基本上握在企业手里,银行对贷款实际使用的监督不仅是事后的,而且也是被动的,致使一些贷款使用不当,危及了贷款安全。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贷款的贷后日常管理,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管理,建立对贷款单位从贷款发放起始至贷款本息全部收回截止的全过程的贷款使用情况日常硬约束管理制度。具体可以考虑以下几点:(1)建立对贷款第一次投入使用的控制制度。贷款发放到帐户,银行可严格控制此笔贷款的支付,贷款单位如需支付使用,须先经信贷部门对实际使用用途进行符合式核准后,会计部门才可办理付出。(2)建立对贷款日常周转使用的控制制度。贷款投入到企业并经第一次使用变成贷款单位的流动资产或固定资产后,银行更应加强贷款管理,严防贷款在周转使用过程中被逐步挤占挪用和转存他行。信贷部门除勤下贷款单位明查暗访贷款的实际周转使用情况和贷款单位的经营管理状况外,还应通过书面签约方式要求贷款单位将货款回笼到贷款银行,不得搞体外循环。同时,应通过参与企业管理,直接管理贷款的日常周转使用。(3)建立对贷款单位违约的信贷制裁制度。凡贷款单位货款不回笼到贷款银行、违约使用贷款、不按时归还到期贷款本息或经营管理状况恶化危及贷款安全,银行可采取停止发放新贷、在帐户上直接扣收贷款本息、拍卖抵押品还贷、向担保单位收贷或登上企业黑名单等制裁措施,如果贷款单位逃避贷款银行制裁,贷款银行可要求金融同业联手制裁甚至采取法律手段收贷。
[1]华金秋.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不良资产新视点.中国市场出版社,200
4[2]杨凯生.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实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王晓芳.银行信贷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季爱东.银行新存贷业务与法规.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5]易宪容.国内银行不良贷款原因新解释.香港商报,200
3[6]李杨,刘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技术.实践.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7]肖汉奇主编《商业银行法律制度与实务》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
[8]郭俊秀主编《中国商业银行法律与实务》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9]注鑫主编《金融法学》中国政治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范从来、夏江主编《主券投资》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1]刘国主编《国际商务谈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梁春满、陈静主编《现代银行内控》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13]庄思岳主编《银行业风险与防范》经济出版社,1998版。
[14]大和证券业务开发部编著《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版
[15]klingebiel,daniela.theuseofassetmanagementcompaniesintheresolutionofbankingcrisis——cross-countryexperiences.wordbankworkingpaperworldbankwashingtondc,2001
[16]liu,guangming.cooperationbetweentheamcsandbanksinnpldisposition,developmentresearchcentreofthestatecouncil,beijing,2001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对策及信贷管理制度研究》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对策及信贷管理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