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救助工作管理制度
社会救助工作管理制度
一、城乡低保申请制度
(一)凡持有我办户口的居民,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月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的(城市2011年保障线210元/月,农村低于国家贫困线,因病、因残、因年老体弱、因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因生存条件恶劣等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五种对象),可以申请享受低保待遇,由户主申请办理有关申报审批手续。
(二)凡在我办辖区内,申请对象的户口所在地与经常生活居住地不一致的,向户主户口所在地申报。一家多户口的,向家庭经常生活居住地申报。一户不得多地重复申报。
(三)申请享受低保的对象,由户主向村(社区居)委会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1、申请书;
2、户口簿、户主及家庭成员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3、家庭成员收入证明;
4、民政部门规定应当提供的其它材料。
申请对象家庭成员中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还应提供下列材料:
1、收入证明;
2、重病人员提供住院证明、医药费发票原件与复印件,查证后原件退回;
3、离(退)休人员提供领取离(退)休养老金证件或有关凭证;
4、残疾人提供残疾人证;
5、因夫妻离异涉及有关抚、扶养义务的,提供离婚证与离婚协议书或离婚判决书或调解书;
6、人民法院判决具有法律效力的赡养费、扶养费和抚养费方面的法律文书。
二、城乡低保入户调查制度
(一)村(居)民提出低保申请后,村(社区居)委会、办事处驻村干部必须及时入户调查。必要时,办事处民政所和市社会救助局可以进行复查。
(二)入户调查必须有2名以上工作人员参加,并认真作好调查记录,填写《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入户调查表》,调查表须经双方签字认可。
(三)调查必须做到“四看三问一访”,即:看住房情况、看生活状况,看家庭成员构成与劳动力状况,看户口性质;问经济来源,问消费情况,问生活困难情况;访其亲友邻里周边群众。
(四)申请低保对象要如实回答调查人员的询问,积极配合调查人员的调查。不得虚报、隐瞒经济收入和提供其它虚假情况。
(五)入户调查结束后,应及时组织民主评议,张榜公布初审对象名单,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审批。
(六)调查人员在调查时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救助政策,不得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玩忽职守和滥用职权。坚持“谁入户、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出现问题严肃追究调查人的责任。
三、社会救助民主评议制度
(一)民主评议机构:各村、社区成立民主评议领导小组,评议小组成员由驻村干部担任第一组长、村(社区居)支委会干部、村(居)民小组长、村(居)民代表、党员、低保专干、群众代表组成,人数不少于30人,其中群众代表不低于30%。
(二)民主评议对象: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城乡医疗救助对象;临时困难救助对象。
(三)民主评议原则:
1、依据社会救助法规政策评议的原则;
2、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3、未经过入户调查的对象不得排入评议程序;
4、民主评议参会人数须超过评议小组成员总数的4/5,评议方为有效;
5、民主评议每半年举行一次,特殊情况,可临时召集评议。
6、评议结果必须及时公示,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四)民主评议方法:民主评议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按评议对象获票多少顺序确定初审对象,评议对象获票须超过投票总数的2/3,经公示无异议后才能确定上报。
(五)民主评议:民主评议小组开展评议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或存在较大争议时,须报请上一级主管部门裁决处理;评议对象对评议程序或评议结果持有异议的有权向上级机关申请复议。
四、城乡低保申报审批制度
(一)城乡低保申报审批按村(居)民个人书面申请、村(社区居)委会调查评议、办事处民政所复查审核、市社会救助局核准审批的程序办理,实行三级把关和三榜公示制。
(二)村(社区)对申请低保的家庭要入户调查核实,将调查情况逐项填入《入户调查表》,调查结束后及时组织民主评议,确定初审对象,并张榜公布,对经公示7日无异议的对象名单连同《入户调查表》与《民主评议表》上报办事处民政所复查审核。
(三)办事处民政所收到申报材料后15日内组织人员抽查审核,抽查户数不得低于申报户数的50%。抽查审核后,对符合条件的,通知申请对象填写《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审批表》,并将对象名单在村(社区)再次张榜公布,公示7日无异议后上报市社会救助局核准审批。
(四)市社会救助局收到申报材料后15日内作出审查决定,对经审查符合条件的给予批准,并按照有关法规政策,确定救助标准,填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及代发银行存折。领取证与存折由乡镇统一发到各低保对象,并将对象名单在村(社区)进行第三次张榜公布。
(五)对经审查不符合低保条件的对象,审核未通过,即由村(社区)向申请人出具书面通知说明理由。各级工作人员必须切实履行职责,严格把关。对调查不实、评议不准、审核不严的,严格执行问责制,问责主管领导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五、城乡低保动态管理制度
(一)低保动态管理工作由村(社区居)委会、办事处驻村干部和民政所具体组织实施,市社会救助局负责指导、协调和监督。
(二)实行分类动态跟踪管理,按低保对象的不同类型分别进行重点跟踪、定期随访。一类“三无”对象每年走访一次;二类重病重残对象每半年走访一次;三类其他困难对象每季度走访一次,每年底对所有低保对象进行一次年检。
(三)动态管理坚持“应保尽保、应退尽退、进退及时”的原则,采取定期不定期入户调查、邻里走访、信函索证及民主评议等方式调查了解低保对象家庭生活、家庭收入和家庭成员变化等情况,每季度的第一个月4日前按申报审批程序办理保障金增发手续。每月4日前办理减发、停发手续。
(四)动态管理走访调查工作人员须2人以上,由村(社区居)委会成员、驻村干部、村(居)民代表共同组成,走访调查应如实做好调查记录。
(五)低保对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消低保待遇:
1、不按规定如实申报家庭收入的;
2、家庭近期购买冰箱、空调、数码相机、电脑、摄像机等高档生活用品的;
3、家中有小汽车、出租车或其它机动车辆的;
4、家庭拥有商店、饭店、修理店、门市部或其它企业的个体工商户;
5、家里有高价值收藏品或有购买股票、有价证券投资行为的;
6、近三年内购买商品房、自建楼房、高标准装修住房或家庭有2套(含2套)以上住房的;
7、家庭有门面、房屋出租收入且收入超过低保保障标准的;
8、从事种植、养殖的专业户;
9、家庭饲养高级宠物的;
10、经常在营业性餐饮、娱乐场所消费的;
11、劳教和服刑期间人员或有吸毒、赌博、嫖娼行为未改正的;
12、安排子女择校就读、出国留学或子女在义务教育期间入私立高收费学校就读的;
13、家庭实际日常生活消费水平明显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连续三个月不领取保障金的;
14、在就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经就业服务机构3次介绍就业无正当理由拒绝的;
15、在就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因游手好闲、好吃懒做造成生活困难的;
16、家庭成员有合法赡养、抚养、扶养人且有能力履行赡养、抚养、扶养义务而没有履行,从而导致生活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17、有固定工资收入的家庭(包括享受退休、退职待遇的);
18、家庭成员长年在外打工收入难以核定的;
19、家庭或家庭共同生活的成员领取2份(含2份)以上保障金的;
20、拒绝履行低保管理审批机关规定应履行的责任义务的;
21、不接受低保核查人员入户调查的;
22、威胁、恐吓、打骂低保管理工作人员或故意无理取闹、干扰低保管理审批机关正常工作的;
23、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因上述原因或不履行有关规定,被停止保障未满6个月的;
24、其它经低保管理审批机关按有关程序认定不能享受低保待遇的。
六、社会救助监督制度
(一)业务督查监督。市社会救助局每年对乡镇办事处的督查指导,办事处对村(社区)的督查指导,主要督查社会救助的法规政策执行落实情况,入户调查、民主评议、三榜公示及审核审批程序的规范情况,救助资金的发放到位情况,工作台帐和档案资料的建设情况。
(二)城乡居民监督。办事处、村(社区)要建立社会救助政策宣传栏和救助对象公示栏,设立举报箱和监督、咨询、举报电话,及时将救助情况公之于众,受理城乡居民举报、投诉和咨询。开展民主评议时,建立民主听证制度,尽量多让村(居)民与申请救助的对象参与听证,保障村(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
(三)部门联合检查监督。由办事处民政所牵头,联合各片片长、各驻队干部一起对村(社区)的社会救助情况进行督查审计,及时查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违法违规现象。
(四)社会舆论监督。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自觉接受新闻媒体的跟踪采访,及时将社会救助工作的有关情况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报道,接受社会各界的广泛监督。
七、社会救助信访接待处理制度
(一)各级社会救助工作机构工作人员应热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认真听取群众关于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并进行详细登记,建立信访处理台帐。
(二)接待群众上访,要耐心细致的讲政策、讲法规、讲制度,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妥善处理。属本级社会救助工作机构能解决或解答的问题,必须予以解决和答复,避免出现越级上访现象;本级不能解决和答复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调查核实,逐级上报。
(三)对群众来信来访记录要妥善保存,保守秘密,不对外泄露。对群众反映的违规违纪等问题要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由主管领导协调有关部门共同查处,并将处 理结果向来信来访群众反馈。
(四)保护来信来访群众的人身权利,不得进行打击报复。对因不负责任、办事拖拉推诿、未及时查处和答复,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追究有关
八、社会救助资金管理制度
(一)社会救助资金坚持专户储存、专帐管理、专款专用原则,不得截留或挪作它用。
(二)办事处建立社会救助资金发放明细帐和救助对象台帐;各村(社区)要建立救助对象台帐。
(三)社会救助资金的审批发放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按村(社区居)委会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办事处审核、市民政部门审批的程序办理,做到救助对象、救助标准、救助金额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四)接受救助的家庭,必须如实反映家庭生活困难情况与经济收入状况,不得隐瞒、虚报和冒领。违者一经查出,立即取消救助,责令其退回已领的救助金,并视情节予以严肃处理。
(五)各项救助专项资金的使用,必须接受民政、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的监督审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救助资金的使用、管理规定。
(六)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不得优亲厚友、徇私舞弊、弄虚作假,违者依法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九、社会救助档案管理制度
(一)社会救助档案的管理,各村(社区居)委会要建立社会救助信息台账,按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五个类型分类建档,有专门的档案柜和档案盒,做到档案整齐、清洁。
(二)办事处和村(社区居)委会必须建立以下综合档案:本市社会救助有关政策法规;社会救助工作的请示、报告、批文;申报审批表、入户调查表、民主评(审)议表;救助资金发放花名册、汇总表;停发保障金通知、低保待遇变动申请及通知;低保对象参加公益劳动登记表等。
(三)低保信息计算机联网。乡镇民政所和有条件的社区居委会建立网络终端,与市社会救助局实行联网,按要求及时采集有关社会救助数据信息,数据资料应备份。
(四)严禁损毁、遗失救助档案资料,严禁擅自转借,擅自销毁、更改档案信息数据,查阅档案须经社会救助工作人员同意并办理登记手续。
十、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一)救助对象: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实行属地管理,救助对象为具有当地户口的以下人员:
1、农村五保户;
2、城乡低保户;
3、百岁老人;
4、其他特殊困难户。
(二)救助类别:日常门诊医疗救助、特殊慢性病门诊救助、特大疾病门诊救助、住院医疗救助、临时大病医疗救助、资助参合、参保。
(三)救助标准:
1、日常门诊医疗救助:对农村五保户和城乡低保户中的“一类”人员需长期维持院外治疗的,每年由市民政局救助门诊费用200元。
2、特殊慢性病门诊救助:对患高血压(心、脑、肾合并症)、糖尿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肺心病、肺气肿、风心病、慢性肾病综合症等特殊慢性疾病的农村五保户和城乡低保户人员,且年度内没有享受住院治疗费用报销补助的,需凭市级或市级以上医疗机构技术性诊断证明,每年由市民政局救助门诊费用500元以下。
3、特大疾病门诊救助:对患恶性肿瘤、白血病、尿毒症、肝硬化晚期腹水、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其他疑难病等重大疾病的城乡五保户、低保户人员,且年度内没有享受住院治疗费用报销补助的,每年由市民政局救助门诊费用1000元以下。
救助对象每年只能享受其中一种门诊救助,不得重复享受。
4、住院医疗救助
按湘卫合医发[2007]3号文件规定,农村五保户、农村低保户因病住院的,在获得新农合补助和定点医疗机构减免后,自负部分的住院费用由市民政局按下列标准救助。
(1)农村五保户在指定乡镇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住院费用从零起报,由市合管局报销90%,市民政局救助10%;在指定市级或市级以上医院住院治疗的,住院费用从零起报,由市合管局报销80%,市民政局救助20%。
(2)农村低保户在指定医院住院治疗的,在市合管局按新农合政策规定比例报销后,市民政局凭市合管局的结算单,按救助对象自负部分的30%给予救助,但年度内救助总金额不超过3000元。
(3)城市低保户在指定医院住院治疗的,在市人社局按城市居民医保政策规定比例报销后,市民政局凭市人社局的结算单,按救助对象自负部分的20%给予救助,但年度内救助总金额不超过3000元。
需住院治疗的,必须按市卫生局、民政局有关文件规定,办理住院治疗审批手续;享受了住院医疗救助的,不再重复享受特殊慢性病门诊救助和临时大病医疗门诊救助。
5、临时大病医疗救助
农村五保户、城乡低保户以外的百岁老人及其他特殊困难家庭人口,因大病医疗费用过高,造成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每年由市民政局救助1000元以下。
6、资助救助
(1)对农村五保户和农村低保户(市民政局年审确定的对象),按有关文件规定报销补助后,由市民政局全额资助其参加新农合,实行统一缴费,整体参合。
(2)对城市低保户中的三无人员(民政部门年审确定的对象),按有关文件规定报销补助后,由市民政局全额资助其参加城市居民医保,实行统一缴费,整体参保;对其它低保对象,按有关文件规定报销补助后,由市民政局资助其参保费的50%,统一支付到人社局帐户,然后由救助对象自行参保。
(四)救助程序:
1、申请参合参保程序:由乡、镇、办民政所根据市民政局审批核定的对象名单与乡镇相关部门衔接,按照市相关部门的规定在年度参合参保时间内统一由市民政局集中缴纳。
2、申请门诊医疗救助、住院医疗救助和临时医疗救助的程序:由本人向户口所在地提出申请,填写医疗救助申报审批表,并如实提供市级以上医疗机构技术性疾病诊断证明、医疗费用收据、病史资料、户口本或身份证、低保证、五保证、百岁老人及其他特殊困难证等材料复印件。已参合参保的需提供医疗保险的补助报销凭证,由村(居)居委员会签署意见报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
3、乡(镇)、街道办事处对医疗救助申请人上报的材料进行逐项审核,采取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医疗费支出和家庭经济状况等有关材料进行调查核实。对符合条件的,在申请审批表中填写救助意见,报市民政局审批。对不符合条件的退回村(居)民委员会书面通知申请人。
4、市民政局对乡(镇)、街道办事处上报的医疗救助申请人的相关材料进行复查审定,对符合参合参保或医疗救助条件的,按规定程序审批;对不符合条件的,将有关资料退回乡镇办事处,由乡镇办事处书面通知村(居)居委员会及申请人。
十一、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一)救助对象:
1、无劳动能力。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二级以上残疾人、未满16周岁或者已满16周岁但仍在接受义务教育的青少年,视为无劳动能力。
2、无生活来源。虽然有土地承包经营收入、集体经营分配收入或者其他收入但生活水平仍低于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的,视为无生活来源。
3、无法定赡养、扶养、抚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扶养、抚养义务人无赡养、扶养、抚养能力。法定赡养、扶养、抚养义务人因生活困难需要经常救济,或者法定赡养、扶养、抚养义务人年老、多病、残疾、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或者失踪的,视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
(二)供养形式: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可以在当地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也可以在家里分散供养。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可以自行选择供养形式。
(三)救助程序:由本人向村委会提出申请,村委会在收到申请后,进行调查、评审,对符合条件的,报乡镇办初审,乡镇办对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和经济条件进行调查核实后提出审核意见,报市社会救助局审批,市社会救助局在调查核实后做出审批决定,对符合条件的纳入保障范围,并发放《农村五保供养证》。
十二、临时救助制度
一、临时救助的对象和范围
(一)临时救助的对象。凡具有本市户口的城乡居民因突发性、临时性等各种特殊原因造成基本生活暂时困难的城乡困难家庭,可享受临时救助。主要包括以下对象:
1、在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供养及其他专项社会救助制度覆盖范围之外,由于特殊原因造成经济支出过大,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难以维持生活的低收入家庭,重点是低保边缘家庭。
2、虽然已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供养及其他专项社会救助制度覆盖范围,但由于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较大困难、难以维持生活的家庭。
3、民政部门认为应当救助的其他特殊困难人群。
(二)下列情况不属于临时救助范围:
1、具有本地户籍而长期不在本地居住、生活的。
2、属于责任事故,已得到责任人足额赔偿或保险机构赔偿的。
3、因打架斗殴、赌博、吸毒等违法犯罪行为造成贫困的。
4、因流域性水灾、旱灾、风雹灾等自然灾害,以及较大范围遭遇环境污染、破坏性灾害和不可抗拒因素造成某一地区普遍性灾害的。
二、临时救助的标准
临时救助标准根据年度经济发展水平、财力和临时救助资金筹集状况,以解决临时性家庭基本生活困难为底线,参照当地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和救助对象家庭人口等因素,适当给予救助。今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投入的逐步加大,不断提高救助水平,符合临时救助条件的特困家庭一年内享受临时救助原则上不超过一次。
三、临时救助的申请、受理和审批程序
(一)申请临时救助的对象以家庭为单位,由户主向户籍所在地村(社区居)委会提出书面申请,也可直接向乡镇人民政府、蓝田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并出具以下相关证明材料:
1、居民户口簿;
2、居民身份证;
3、低保证或家庭成员收入证明;
4、致贫原因及经济支出证明材料;
5、保险、理赔、受助情况等证明材料;
6、民政部门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申请人所属单位或村(社区居)委会应当为其出具真实准确的有关证明材料,并在书面申请报告或申请临时性生活救助审批表上签署意见。
(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接到临时救助申请和有关材料后,应及时会同申请人所在村(社区居)委会进行调查、核实,必要时进行评议或公示,对情况属实符合临时救助条件的,在申请报告或申请审批表上签述审核意见,并将有关材料上报市级民政部门审批。对困难程度和救助金额较小的,由乡镇、蓝田街道直接审批救助。
(三)市民政部门收到乡镇、蓝田街道办事处上报的材料后,对符合临时救助条件的家庭,应审批及时进行救助。
(四)对因突发事件无法继续维持基本生活的特殊困难家庭,必要时要简化程序,特事特办,也可由市民政局直接受理,进行调查,实施救助。
(五)临时救助金的发放,根据及时高效和便民利民的原则,对因突发事件无法继续维持基本生活的特殊困难家庭,特事特办,由市民政部门直接将临时救助金发放给救助对象,其他对象由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发放。
第二篇:社会救助工作职责[定稿]
一、按照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编制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工作计划并组织落实;
二、会同有关部门拟定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标准,并负责标准的调整和上报备案工作;
三、编制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的资金需求计划,负责资金的发放和监管;
四、负责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对象待遇的审核、审批工作,核发保障金及有关证件;
五、指导、督促、检查各镇、园区、居委会的相关工作;
六、开展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和向上级反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七、受理公众有关事项的咨询与投诉,查处举报、投诉事项,负责行政复议工作;
八、负责有关数据的统计汇总和档案管理工作;
九、负责全县各镇、园区、村(居)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
办事流程
城乡医疗救助办理流程
一、申请:个人申请或村(居)民组提出书面申请
二、初审:村(居)代表会议对申请人提出救助进行评议、公示后填写《城乡医疗救助申请审批表》
三、审核:镇政府对村(居)委会上报的《城乡医疗救助申请审批表》及相关材料进行审核,重点调查申请人的医疗支出和家庭经济状况,然后在镇政务公开栏公示无异议后签署意见,并加盖印章填写《城乡医疗救助申请备案表》报民政局。
四、建档:经镇政府核实后救助户应提供:
1、五保户、低保户、重点优抚对象证明,身份证、户口本原件及复印件;
2、住院病历、正式发票(医保或农合证明)原件、复印件。村(居)委会将有关材料按照一户一档整理报送镇政府。
五、审批、发放:民政局对镇上报有关材料进行复核,对符合享受救助条件的及时审批,并将救助花名册转县财政局打卡发放。
城乡低保办理流程
一、申报受理
农村家庭成员年人均收入低于1320元(城镇月人均收入低于290元),且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申请低保救助: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依无靠的孤老残幼者(已享受五保供养和孤儿救助的不纳入此保障范围);家庭主要劳动力因残、因病、因灾丧失劳动能力者;因意外事故或遇重大自然灾害造成家庭生活严重困难,且生活标准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由户主向村(居)委会提出申请加入最低生活保障的书面申请。
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在低保救助范围之内: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无正当理由拒不参加劳动游手好闲的;有赌博、吸毒、嫖娼行为造成家庭生活困难且尚未改正的;依法具有赡(扶、抚)养关系、且法定赡(扶、抚)养人有赡(扶、抚)养能力,但未履行赡(扶、抚)养义务的;家庭实际生活水平明显高于农村低保标准的;违犯国家法律、法规、规章规定造成生活困难的。
二、申报程序
1、村(居)委员会在接到申请后,及时对申请人的家庭状况进行入户调查,并认真做好调查记录(包括调查时间、调查情况、调查人签字等),如实填写《低保家庭入户调查表》。
2、入户调查结束后,村委会主任应及时组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以低保标准和申请人家庭收入、实际生活水平、贫困原因为主要依据进行民主评议,并做好《评议记录》(包括评议时间、参加人员、评议意见和结果等)。
3、民主评议后,张榜公示7天(申请人姓名、家庭人口、家庭收入及民主评议意见等)。
4、民主评议和公示无异议后,村委会在《申请审批表》上签字盖章,连同申请人的其他证明材料报办事处,办事处书记签字盖章后,将申报资料等报镇民政办。
5、镇接到村(居)上报材料后,及时组织人员对申请人家庭状况按照20%的比例入户调查核实,并认真做好调查记录(包括调查时间、调查情况、调查人签字等),如实填写《低保家庭入户调查表》。调查核实后,镇由分管领导组织召开城乡低保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对申请人是否符合低保条件进行集体研究,并做好《会议记录》(包括时间、参加人员、意见和结果等)。张榜公示7天,无异议后在《申请审批表》上签字盖章后,连同申请人的其他证明材料报县民政局审批。
6、民政局接到报送的有关材料和初审意见后,对上报对象的家庭情况进行抽查,并进行第三榜公示,在10日内办结审批手续。
社会救助股首问负责制度
为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结合实际,制定本制度。第一条 首问负责制度适用于低保办全体工作人员。
第二条 首问人是指在本系统范围内第一个接待来电、来访、来信、来函或其他有关人员(以下简称办事人)询问的工作人员。首问人负有首次接待的责任,在处理过程中必须作出的热情周到、认真负责的反应,不履行首次接待负责将受到追究处罚的制度。
第三条 首问负责制度按“首问负责,对口接待”的原则进行。
(一)办事人提出的办理事项,属于首问人职责范围内能够解决的,首问人应当及时(在规定办结时限内)办理或一次性告知有关事项,必要时提供有关资料,热情耐心地解答对方的询问。
(二)办事人提出的办理事项,不属于首问人职责范围的,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但有关责任人不在或联系不上的,首问人应当将办事人的单位、姓名、联系电话及拟办事项内容、留言等负责转交责任人或本部门负责人。责任人应尽快与办事人联系。
(三)办事人提出的办理事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的,但属于本系统职责范围内的,首问人应主动告知办事人与何部门联系,并为对方联系有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联系不上的,应告知相应的联系方式。
(四)办事人提出的办理事项,不属于本局系统职责范围的,首问人应当耐心解释,并尽自己所知给予指导和帮助。
第四条 首问人在接待办事人时,应文明礼貌、热情大方,使用文明用语,不得敷衍、应付、推诿。
第五条 首问负责制要求全体工作人员必须熟悉本部门工作职能和办事程序,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了解各部门的基本职责;强化职业道德意识,树立为办事人服务的思想;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做到内增素质,外树形象。
社会救助股离岗告示制度
为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强化服务意识,结合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社会救助全体职员必须严格遵守机关作息时间,工作期间必须坚守工作岗位,严禁擅自离岗、串岗。确有特殊事由,需离开工作岗位超过30分钟的,必须履行离岗告示手续,具体说明离岗事由、时间及到岗时间。
二、股室工作人员临时离岗在30分钟以上、半天以内的,必须向股室负责人汇报,经股室负责人批准后离岗;股室负责人离岗在半天以内的,需向股室其他工作人员告知。
三、股室工作人员离岗在一天以上(含一天)的,按《民政局考勤制度》办理请假手续,并告知办公室。
四、股室工作人员因公同时离岗的,必须告知低保办及相邻科室,并在办公室门外醒目位置张贴离岗告示,标示离岗事由、到岗时间、联系方式等,提醒服务对象。同时所有离岗人员必须保持通讯畅通并按时归岗。
五、工作人员离岗在一天以上的,必须按“同岗替代制”确定代为履行工作职责的人员,禁止因工作人员离岗导致工作流程中断,影响群众办事。
社会救助股同岗替代制度
为保证社会救助股工作岗位的连续性,当相关人员因故缺岗时,按下列办法进行同岗替代:
一、同岗替代人员必须以熟悉和知晓缺岗工作业务,能独立完成工作为前提。反之,不得进行同岗替代。
二、承担对外服务或管理岗位工作缺岗时,由熟悉该岗位业务的工作人员替代。
三、任何岗位在缺岗前,应向替代人员作好有关工作、相关资料、手续上的交待,不得因缺岗而影响本局各项正常工作的开展。
四、同岗替代人员对替岗期间的工作负责。
五、同岗替代前,必须经分管领导批准同意,并在办公室备案。
六、为保证社会救助股各工作岗位的连续性,当相关人员因故缺岗时,按下列办法进行同岗替代:
(一)城市低保工作:A岗 王效雷;B岗 侯伟丽;
(二)农村低保工作:A岗 侯伟丽;B岗 朱文君;
(三)城乡医疗救助工作:A岗 朱文君;B岗 侯伟丽;
(四)临时救助工作:A岗 王效雷;B岗 朱文君。
砀山县医疗救助工作岗位责任制
为认真做好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工作,明确各级工作责任,现根据《砀山县城乡医疗救助实施办法》有关规定,制定本工作岗位责任制。
一、村(居)委会的职责
1、受理个人申请及初审工作;
2、负责张榜公示工作。
二、镇(园区)的职责
1、可直接受理个人申请;
2、做好入户调查、政策宣传和资料审核上报工作;
3、按照规定做好门诊救助和小额临时医疗救助工作;
4、负责指导村(居)委会认真做好张榜公示工作;
5、认真做好医疗救助资金的发放工作;
6、认真做好医疗救助对象相关档案管理工作。
三、县民政局的职责
1、制定城乡医疗救助相关政策,做好与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工作;
2、按照规定要求,认真做好城乡医疗救助对象的审核、审批工作;
3、开展好医疗救助、二次救助、门诊救助、临时救助等工作;
4、认真做好医疗救助资金的发放工作;
5、认真做好城乡医疗救助对象档案管理工作,按户建档,资料齐全,及时准确上报统计报表;
6、按规定做好医疗救助资金的使用管理工作;
7、加强医疗救助工作的监督检查。
社会救助股内部管理制度
一、要服从领导,遵守局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
二、坚持局统一的学习和会议制度,集体学习时要按局的统一要求,认真做好学习记录。
三、坚持请示报告制度,对职权范围内的工作要认真办理,对重大问题应及时报告,事后要汇报办理结果。
四、办事要讲究工作效率,严格按规定期限办理,对申请办理低保的群众要及时安排人员入户调查,按照调查、审核、公示的工作程序办理。
五、要保持良好的办公秩序,上班时间禁止随便串岗聊天,上班时间不得办私事、干私活。
六、要热情接待来访群众,并耐心做好解释工作。
七、要保持办公室内的整洁,公共卫生区要经常打扫,严格正规着装,做到整齐、整洁、文明大方。
社会救助股服务承诺
一、工作职责
1、起草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工作地方性政策,制定城乡低保和医疗救助制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低保和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政策宣传工作;
2、编制城乡低保和医疗救助资金需求计划,负责本县城乡低保资金和医疗救助资金的发放;
3、指导、监督、检查各镇城乡低保和医疗救助制度实施情况,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4、负责对城乡低保、医疗救助工作的协调,对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5、负责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统计汇总、档案管理和信息计算机网络管理;
6、负责城乡低保待遇和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申请的审核、审批工作。
7、受理城乡低保和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的咨询、投诉和信访接待工作。
二、承诺事项
1、严格执行国家、省、市、县城乡低保和医疗救助工作政策法规;
2、提高办事效率,对各镇上报的符合条件城乡低保和医疗救助申请在10日内办理完相关审核审批手续;
3、工作中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吃、拿、卡、要;
4、热情接待群众来访,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5、咨询电话:8096261 监督电话:8096256
城乡低保入户调查制度与问责办法
1、对申请要求办理低保的家庭,必须入户调查;
2、入户调查实行“谁入户、谁审核、谁签字、谁负责”的首问责任制;
3、入户调查时必须由两名以上调查员同时在场;
4、调查员需详细了解低保申请人家庭实际情况,调查记录由调查员签字后报低保评议、评审小组;
5、负责入户调查的工作人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主动出示工作证;
6、低保调查员不得对申请人透露调查结论,也不得当场表态承诺;
7、不准以任何形式收取被调查人的钱物及赠品;
8、低保员调查、审核不负责任,错办低保或为申请人隐瞒情况、弄虚作假骗取低保的,发现一次,给予警告或行政记过处分,发现二次,给予解聘;
9、低保对象核消低保,凭调查报告经审核领导小组研究批准并保存档案。
农村低保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健全和完善农村低保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责任制,促进农村低保工作廉洁、高效、公正透明,根据《砀山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特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 农村低保工作实行镇(园区)政府负责制,各镇(园区)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分管负责人具体负责、包村干部及村干部村级负责。应当履行以下职责:(一)负责宣传和解释有关农村低保政策及管理规定。
(二)负责辖区内农村低保对象的咨询、申办、家庭收入的审核工作。
(三)严格按照规定填报农村低工作有关表格,经镇(园区)负责人签字后,上报县民政局,严禁虚报、瞒报。
(四)及时准确掌握农村低保对象家庭收入变化情况,做好低保金增发、减发、停发等动态管理工作。
(五)严格把关,认真确定农村低保对象,做到不错保、不漏保。第三条 县民政局负责全县农村低保日常管理工作。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据实编制农村低保用款计划,负责提出农村低保资金初步分配方案,会同财政局协调后一致后报县政府审定。
(二)会同有关部门核定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报县政府审定并向社会公示。
(三)按月足额发放农村低保资金。
第四条 县财政局按照规定落实农村低保保障资金,并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农村低保保障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五条 县审计局负责农村低保资金的审计工作。县监察局负责对农村低保工作的监督及对农村低保工作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
第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依纪对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一)挤占、截留、挪用、克扣、拖欠低保金的;
(二)虚报、瞒报农村低保人数的;
(三)按规定应出具证明而拒不出具证明或出具的证明材料不真实的;
(四)对不符合农村低保条件而批准其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
社会救助股限时办结制度
第一条
为加强机关工作作风和行政效能建设,提高工作效率,树立“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管理形象,同时向外来办事人员提供优质、高效、满意的服务,结合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限时办结制度是指城乡群众前来咨询、申请办理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业务事项,按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标准在承诺的时限内办结或予以答复的制度。
第三条 实施限时办结制度要坚持效能的原则,在处理行政事务和管理事项时,要不断优化工作程序,减少环节,方便群众,强化服务。既要按时办结,又要保证办理的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第四条 局长对实施限时办结制度负总责。第五条 限时办结事务、事项的主要内容:
(一)城乡低保审核、审批;
(二)医疗救助审核、审批;
(三)临时救助审核、审批;
(四)向社会公告的其他服务承诺事项;
(五)其他按规定需要限时办结的事项。
第六条
依据法律、法规、规章明确办事时限或承诺办理时限的,按照规定时限完成。可以提前的要争取提前办结。
第七条
办理业务工作的承诺办结时限有:
(一)城市低保10个工作日(人户分离的15个工作日);
(二)农村低保10个工作日;
(三)医疗救助5个工作日;
(四)临时救助10个工作日。第八条
没有规定办事时限的事务、事项的处理,其办理时限应根据事务、事项的轻重缓急按照时效性要求尽快办理。
(一)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的事项,有明确规定时限的,按照时限要求,尽快办理;没有时限要求的,按照批办领导批示时限要求办理。
(二)上级业务部门交办、转办的事项,有明确规定时限的,按照规定时限办理。没有明确规定时限的,一般性事务、事项要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并将办理结果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
(三)信函件(包括市领导批转件、批评、意见、各类信访件等)有明确时限的,按照时限办理;未明确时限的,在备案登记后15个工作日内办结。
(四)人大议案和代表建议、政协提案按规定要求办理。
(五)局领导交办、批办事项,明确规定时限的按规定时限办理;未明确时限的在15个工作日内办结。办理结果应在规定时限内向交办、批办领导汇报;重要事项应及时汇报办理的进展情况。第九条
本局办理事项的每个环节,必须做好交接登记,确保按时办结。
第十条
限时办结的时限以日计算,开始之日不计算在办理时限内。符合条件的,办理时限从收到申请的次日起计算。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办理条件的,在办理时限内通知申请人。
第十一条
对特别紧急的事项,应当急事急办,随到随办。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期办结需要延期的,需请示有决定权的领导签字同意,并积极与交办事项的有关部门、行政管理相对人协调,说明理由,经同意后方可延期。
第十二条
因工作效率低下,未能在规定的工作时限内办结有关事项或作出明确答复的,按照有关规定作出相应处理。
第十三条
未按时限办理或对应办事项造成延误的,均要追究责任。第一次予以诫勉教育,第二次予以行政告诫,并责令采取补救措施。经告诫仍不改正的,要做出相应处理或给予行政处分,并追究科室负责人的责任。
第十四条
对限时办结制度的执行,局各科室、下属单位、全体干部职工和外来办事人员均可进行监督和举报。对不执行本制度或不按制度办理的可向局纪检组投诉,投诉电话:8096256,对举报和投诉的,一经查实,要对有关责任人做出处理。处理结果和干部职工考核、晋级、升职等挂钩。
社会救助股“一次性告知”制度
第一条 为提高机关效能,简化程序、减少环节,加强管理,提高效率,强化服务,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便民的原则,强化工作人员的行政效率意识,塑造廉洁、务实、高效的机关形象制定本制度。第二条 一次性告知制是指承办人对管理和服务对象要求办理的事项,应当场审核其有关手续和材料,按照规定即时办理和对手续、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在规定时间内一次性向服务对象,告知办事程序和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工作制度。
第三条 对于服务对象申请办理的事项,承办人要当场确定是否受理,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目录及材料格式进行形式审查。审查的内容有:
(一)申请事项是否属本局职权范围;
(二)申请事项是否属于依法需要取得行政许可的事项;
(三)申请人是否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提交了符合规定数量、种类的申请材料;
(四)申请人提供的行政许可或非行政许可申请材料是否符合规定的格式;
(五)其他事项。(如申请人提供的材料是否有明显的计算、书面填写错误以及类似错误等)。第四条 申请事项依法不需要取得行政许可的,应当即时告知申请人不受理。
第五条 申请事项不属于职权范围的,应当即时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请。第六条 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应当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
第七条 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3个工作日内一次性书面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第八条 申请事项法律、法规和规章不明确或情况特殊的,承办人要在第一时间请示有关领导,按照规定时限告知申请人。
第九条 申请事项属于本局职权范围,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申请人按照本局的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应当受理。
第十条 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事项应当出具书面凭证。不予受理的按照否定报备制有关规定执行。第十一条 不能正确执行一次性告知制或因不负责任产生不良后果,一经举报查实,按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处理。三次以上不能正确履行制度的要调离相关工作岗位。
第十二条 民政局作风效能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局各科室、下属单位及承办人执行本制度情况进行指导、检查和考核。局纪检组受理投诉举报事项,并组织调查核实。
社会救助股工作效能考评制度
第一条 为提高机关效能,强化内部管理,科学评价局本科室工作人员的绩效,建立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制定本制度。第二条 考评的原则:
(一)客观公正的原则。对本科室干部职工的考评严格按照考评的程序、方法、标准,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坚持求真务实,客观公正的考评被考对象。
(二)民主公开的原则。实行上级、同级和下级共同参与考评的立体考评方法;并适时公开考评结果,以利于群众的参与和监督。
(三)注重实绩的原则。落实效能考评以提高机关效能建设为最终目标,充分体现“以结果为本”和“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考评,真正调动干部职工办实事、求实效,讲质量、重效率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推动机关效能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第三条 考评对象及内容
(一)考核对象:本科室全体干部职工。
(二)考核内容包括:
1、工作目标、履行职能(职责)、工作效率和廉政建设四个方面。
2、全体干部职工: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第四条 考评的组织领导
(一)考评工作由局作风效能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实施。考评小组成员由领导小组研究决定。
(二)考评小组对科室主要负责人的工作进行直接考评。第五条 考评办法
(一)对科室主要负责人的考评。
1、实行立体测评办法,由考核对象的上级、下级、同级进行测评。
2、平时考评与考评相结合、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相结合、外部测评与内部考评相结合。各项考评得分按照一定的比例系数综合得分为单位成绩。
3、科室主要负责人考评实行百分制,各项考核指标系数:局作风效能领导小组考核占70%,科室互评占10%,科室自评占10%,基层测评10%。
(二)干部职工的考评
1、考核依据:国家、自治区、市有关国家公务员管理的相关规定。
2、考评程序(1)个人自评;(2)科室内部评价;(3)科室外部评价;
(4)局作风效能效考核小组审核;(5)考核结果反馈。
3、考核等次:干部职工考核等次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档次。考核实行百分制,优秀档次为85--100分,称职档次为70--84分;基本合格档次为60--69分,不称职档次为59分以下。第六条 考评结果的应用
(一)作风效能考评结果作为局评优的依据。
(二)评选优秀的科室和先进个人要从作风效能考评优秀中产生。
(三)对于在作风效能考评中被考评为不称职者,局党组要给予作风效能告诫。考评成绩在70分以下,要进行整改,由局作风效能考评领导小组对整改情况进行鉴定。第七条 其他事项
因病、事假或非单位派出、学习等原因,累计时间超过6个月的人员,不进行效能考评。
第三篇:社会救助工作实务
案例:
小强今年12岁,刚刚读完小学,将要升学到一所中学。小强的父母在同一个国营企业上班,原先的收入不算少,一家人的生活还不错,小强的学习成绩也在班上名列前茅。但在最近的企业改制中,小强的父母相继被裁员,双职工家庭变成了零就业家庭,只能靠领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勉强维持生活。家庭发生变故后,原先性格开朗的小强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整天呆在家中不出门。眼看暑期就要结束,小强突然向父母提出不想再去上学的想法,这让本来就十分焦虑的父母更加坐卧不安,决定向社会工作者求助。问题:社会工作者如何介入本案?
第一节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概述
一、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是社会成员因个人原因、自然原因或社会原因生活发生严重困难时,由政府和社会对其提供基本物质保障的救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社会救助的特征
1.权利义务的非直接对应性
社会救助强调国家和社会对维护社会成员基本生存权利的责任和义务。当社会成员因各种原因陷入贫困时,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基本生活的保障,是宪法赋予的基本权利,此种权利的享用并不以履行某种义务为直接前提。
2.救助对象的限制性
社会救助的对象只有符合法定条件,因个人生理原因、自然灾害原因或社会原因,真正陷入生存困境的社会成员,才有资格享受社会救助待遇。
3.救助标准的低层次性
社会救助作为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其目标是应付灾害和贫困,满足的是社会成员最低限度的生活需求,而不是提高和改善生活质量。
4.救助手段的多样性
实施社会救助,既可以采用实物救助,也可以使用现金救助;既有临时性的应急救助,也有长期性的固定救助;既有政府救助,也有民间救助。
5.社会救助的时限性
社会救助一般是暂时的、短期的、应急性的,一旦救助对象摆脱了困境,社会救助也就随之而终止。
三、社会救助的领域
我国社会救助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灾害救助、司法救助、五保供养、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等等。
1.城乡最低生活保障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为了保障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开始试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农村“五保供养”
农村五保供养的对象,是指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
五保供养的内容是指对五保供养的对象在吃、穿、住、医、葬(教育)等五个方面给予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
3.自然灾害救助
自然灾害救助是为了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对灾民实施紧急救助和帮助灾区民房恢复重建。
4.流浪乞讨人员救助
流浪乞讨人员是“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简称,对他们的救助是我国专项救助制度的重要内容。流浪未成年人是流浪乞讨人员中相对弱势的一群,要预防他们违法犯罪,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四、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务实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指在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和理论、知识引导下,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技巧,帮助因个人原因、自然原因或社会原因生活发生严重困难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物质方面获得社会救助的同时,得到精神放方面的提升和社会功能的恢复,以便摆脱生活困境,或减轻生活困境的负面影响,过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专业服务活动。
五、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特点 1.服务对象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社会救助对象是因个人原因、自然原因或社会原因生活发生严重困难的社会成员,他们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低,易发生严重生活困难。另外,当严重的生活困难发生时,对家庭成员产生心理、精神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负面影响。
2.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在社会救助领域开展社会工作,就是实现社会物质保障和服务保障的完整统一。这种完整统一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1)表现为叠加式的保障服务:即向救助对象提供物资或现金给付又向其提供技术培训、信息咨询、心理辅导、精神慰藉、行为矫正等非现金、非物质的服务。
(2)嵌入式的保障服务:用社会工作的价值、理论、知识、方法去实施社会救助,已使社会救助工作更人性化、更富有成效。
3.救助服务范围的政策性和专业性
(1)社会工作者要严格按照社会救助的法定资格条件和法定实施规程来开展工作,不能解口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要求而破坏社会救助法规的统一性。
(2)工作则要遵循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以及务实工作的规范要求来提供服务,不能借口统一的政策法规要求而忽视了服务对象个别化需求的满足。
第二节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涉及的内容主要是贫困救助、自然灾害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三个方面。
一、贫困救助领域社会工作。
贫困救助包括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等领域。贫困救助政策的目标是使贫困人口得到必要的基本生活资料,体现国家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社会工作者在贫困救助中主要有两个成面的工作:
1.社会结构调整层面上的社会工作
(1)参与贫困救助制度的设计、修订与实施,使救助对象通过这一政策实惠。
(2)改善救助对象劳动就业环境。①倡导救助对象通过劳动就业解决自身困难。一是呼吁政府积极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二是政府通过购买岗位,为救助对象提供补贴生活经费的就业机会;三是鼓励救助对象自办企业和经济实体。
②倡导劳动力市场的规范。一是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二是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歧视。
2.个人改善层面上的社会工作
(1)评估救助对象的需求,审查申请者的条件,包括收支比、扶养负担等,以评估其需求,并帮助确定其申请的资格。
(2)帮助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但是未被纳入保障范围的困难家庭申请低保,同时,对申请未批的居民进行辅导。
(3)推动服务对象的就业和经济自主,通过给予救助对象一些短期补习课程、就业辅导和职业训练,提升救助对象的人力资本。
(4)有组织、制度化地推进扶贫计划的实施。
(5)鼓励与激发他们的自信心,提高救助对象的参与意识和能力。(6)为救助对象解决实际的困难。
社会工作者通过社区,协调和动员社会资源,构建社会支持网络,解决救助对象的健康问题、婚姻质量问题、亲子关系问题、贫困家庭子女的问题等。
二、自然灾害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1.灾害应急救助
我国灾害应急救助工作主要包括应急救援、受灾群众转移安置、救灾资金与物质拨付等方面。社会工作者主要负责组织转移受灾群众、安排灾民基本生活、为灾民提供心理抚慰等专业化、人性化的服务。
2.灾后社区恢复重建 主要包括:具体负责组织协调社区人居环境的恢复重建,参与监督管理社区重建工程建设进展,加快恢复社区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和经济秩序,帮助受灾群体恢复生产能力。
3.社区减灾
社会工作者可以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和专业减灾机构在开展社区灾害风险分析、减灾宣传和知识普及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三.流浪乞讨人员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1.进入服务机构之前的救助,包括街头救助、全天候救助。2.服务机构内的救助
服务机构是指分布在城市各处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救助中心等专门组织和设施,其主要功能是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偏差观念和行为要进行引导和矫正服务。
3.回归主流社会阶段的服务(1)类家庭
是由救助机构聘请成年人充任地“父母”或辅导员,对流浪儿童进行生活上的照顾,使他们过类似家庭的生活。
在类家庭服务中,社会工作者要甄别,评估救助服务机构所聘请的成年人是否具有资质担任辅导员,并对其进行培训、监督及评估他们的服务,维护未成年人的利益。
(2)家庭寄养
是将具备一定条件的儿童寄托到社会上的正常家庭中去,以使其进一步融入主流社会,促进其发展的服务项目。
社会工作者在家庭寄养服务中,需要甄别寄养的家庭;甄别适合的未成年人;评估未成年人与寄养家庭的匹配度;为寄养家庭及未成年人提供培训;对家庭寄养提供跟踪服务,协调家庭关系,介入家庭的问题处理,维护未成年人的利益,促使其健康成长。
(3)教育培训
是通过对受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思想教育和正面引导,消除不良社会影响,通过技能培训,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4.返家安置之后的服务
返家安置之后的服务主要是跟踪回访,即对已经回到原生家庭的原流浪儿童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解和访问,了解儿童回归后的生活困难,协助解决某些问题,改善儿童生活状况,巩固其融入主流社会的成果。
第三节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贫困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1.个案工作方法的运用
个案工作方法可以为贫困者提供差异化的、面对面的、有针对性的个人服务,能有效地帮助对象缓解贫困所带来的精神和心理问题,增强他们摆脱贫困的信心和能力。
运用个案工作时应注意的问题:
(1)要尽可能主动接触贫穷者,并对其说明可以要接受专业人员的帮助,说明这种帮助的性质与程序如何;
(2)注重对服务对象的引导,从与贫穷者接触开始,就要向他们说明他的问题、所处的情情况以及应努力的方向;
(3)要正视救助对象实质需要的满足,也就是说,对救助对象的一些生理、物质以及精神方面的实质需求,要及时提供;
(4)注重资源协调
2.小组工作的方法的运用
小组工作方法借助团体的动力和过程,强调相互支持的原则、分享的原则、协作的原则、共同成长的原则,可以帮助贫困者改善自身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并通过教育、娱乐和经验分享,提高贫困者对自身状况的认识和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小组工作方法在不同群体中的运用:
(1)由救助对象子女参加的成长小组:要能够帮助他们互相接纳、彼此支持,并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全的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2)由贫困单亲母亲组成的女性小组:可以通过讨论,了解自身的问题与需求,学习各种应对困难的技巧,同时也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提升生活信念。
(3)由下岗失业人员组成的支持小组:宣泄心情,激发主体体性意识和自主创业的能力。
3.社区工作方法的运用。
社区工作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通过发动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确定社区的问题与需求,争取外力协助,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调整和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培养社区居民自助、互助的精神,更新价值观念,培养新的行为方式和社会互动关系,动员和整合社区资源致力于社区发展以消除贫困,为贫困者摆脱贫困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区工作方法在贫困救助中的关注点:
(1)关注环境的改善,为贫困者争取更好的资源。
(2)帮助救助对象建立和发展社会支持网络,以增强其应对贫困处境的能力。
二、灾害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1.灾害应急救助中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
(1)用专业方法组织受灾群众转移:评估群众转移需求和对象,制定紧急转移工作方案,看展说服教育,搭建临时避难所,进行心理辅导站。
(2)用专业方法安排灾民基本生活:评估灾民的应急生活物资需求,协调关系,组织募捐,发放物资,开展医疗救助。
(3)用专业方法维护社会秩序:对有需要的受灾对象开展个案心理抚慰,组织策划一些专题活动,舒缓情绪,制定管理措施,协助社会稳定。
2.灾后社区恢复重建中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
(1)用专业方法组织开展社区人居环境重建:评估各种重建需求,征集意见,向政府提出建议,并协助、监督重建。组织受灾群众参与与恢复重建活动,征集受灾群众意见,向地方政府提出社区重建规划建议。
(2)用专业方法恢复社区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协助组织重建社区管理杂志系统、社会服务系统,组织策划专题活动,重建邻里关系,救助困难群体。
(3)用专业方法恢复社区正常的经济秩序:协助企业恢复生产和经营活动,策划专题,引导投资,安排就业。
3.社区减灾中的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
(1)社区灾害风险分析。社会工作者应了解和分析社区存在的灾害风险,调查各类灾害隐患,研究和提出加强减灾能力的措施和办法
(2)减灾宣传和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减灾宣传教育的效果和人们自觉参与的热情。
三、流浪乞讨人员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1.外展服务
外展服务是对流浪乞讨人员实施社会服务的重要方法,这是工作人员走出服务机构,走近流浪乞讨人员,同他们交往,向他们提供服务,以使其走出边缘状态的工作方法。这种方法在初次接触救助对象时经常运用,其主要内容体现在街头救助中。外展服务在对流浪乞讨儿童救助中运用尤其广泛。
2.思想和行为矫正
社会工作者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领域的主要工作职责,就是运用专业的方法促使其改变偏差思想和行为。在国内的一些流浪儿童救助机构,开始尝试用艺术治理的方法来实施对流浪乞讨儿童思想和行为的矫正。艺术治疗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治疗的方法,即利用艺术形式通过人的心理作用影响人们的心身功能协调和行为变化,可以振奋人的精神,激发人的情感,改变人的情绪状态。
3.教育和技能培新
技能培训主要是针对流浪未成年人和青壮年,对他们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以争强其依靠自身技能、通过正常途径谋生的能力。
4.跟踪回访
跟踪回访时为了巩固流浪儿童返乡回家效果而开展的活动,即对已经回到原生家庭的原流浪儿童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解和访问,了解儿童回归后的生活困难,协助解决某些问题,改善儿童生活状况,巩固其融入主流社会成果的工作方法。
第四篇:城乡社会救助工作
根据文件通知要求,我局涉及的民生保障工作主要是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面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一)、抗灾救灾工作情况。一是进一步完善了灾害应急体系,完成了《**县重特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修订(草案),落实了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救灾款分级负担责任制,规范了部门预案的衔接工作
。二是及时下拨救灾款物。上半年我县遭受了风雹灾害,农作物橡胶、玉米、茶叶等受灾面积达1183公倾,成灾590公倾,绝收30公顷,受灾人口51835人,因灾倒塌房屋3间,损坏房屋1342间,直接经济损失3725万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3515万元。灾情发生后,及时下拨救灾款物,解决灾民的实际问题。上半年,拨付救灾救济款191万元,其中:用于民房恢复建设资金133万元,用于灾区和困难群众生活救济58万元,救济人口3640人次;为受灾群众、困难群众发放棉被650床、衣物2500件,救济人数1350人次;受灾群众和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继续做好民房保险工作,完成了《**县农村居民住房保险协议》签订工作任务。1—7月份农村居民住房保险共理赔农户292户,理赔金150075元。
(二)、扩大城乡医疗救助工作覆盖面。严格把关救助范围和救助程序,扩大贫困群众救助面,搞好与新型合作医疗的衔接工作。1-7月份,共发放城乡医疗救助金221.05万元,其中救助城市贫困群众53人,发放城市医疗救助金16万;救助农村贫困群众357人,发放农村医疗救助金73.61万元;为农村五保对象和农村低保对象缴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65722人,每人每年20元,共支付参合金131.44元。
(三)、城市低保工作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认真落实了低保工作实施细则,严格按照申请、审核、审批、张榜公示的程序,科学操作,规范管理。实行集体审批,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实现了动态管理,有升降,有进出,让困难群众真正享受低保政策。1—7月份,我县共纳入城市低保救助人员达7620户(次),18174人(次),发放城市低保救助金329.26万元。使城市贫困居民得及时救助,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四)、农村低保工作情况。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对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县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委、省政府以及州委、州政府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要求,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农村低保工作,把农村社会救助工作作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县人民政府2007年9月13日制定出台了《**县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操作规程》。并成立了**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领导小组,县民政局是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职能部门,根据职责权限,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日常事务管理工作。于 2007年正式建立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规范管理,健全组织,明确责任为目标,积极探索,努力工作,建立健全制度,严把关口,规范运行,将特困农村居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畴,截止2009年6月,全县累计发放保障金达2000.1万元,保障对象从民政救济对象、特困居民扩大到年人均纯收入低于720元的所有农村居民,覆盖了所有收入低于全县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根据我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条件等实际情况,按照不低于每人每年720元的绝对贫困标准确定,人均补助水平不低于每月30元。保障标准确定后,按照差额补助的方法,结合农村家庭收入的实际,分为一类每人每月40元,二类每人每月30元,三类每人每月20元,经核实一类 4465 人,二类 3825人,三类 4467 人。其中243人新增五保供养对象纳入农村低保。加大农村低保政策的宣传力度和监督力度,对上报的低保名单进行严格审核,并组织人员深入各乡(镇)进行调研检查工作。纠正了在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基本上做到了应保的一户不漏,不该保的一律不保的原则,使上半年的农村低保工作稳步推进。1-7月份全县共纳入农村低保救助的农村贫困群众达9665户2万人(包括全县12个克木人村寨326户838人克木人纳入了农村低保),发放农村低保金600万元。发放农村低保一次性生活补贴费7918户2万人次,发放金额128.95万元。实现了应保尽保的目标,切实保障了农村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
(五)、进一步落实了农村五保供养救助政策。1-7月份全县共有五保户435人,其中:集中供养18人,分散供养417人。供养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800元,全部纳入财政预算。进一步加强敬老院建设工作,认真做好敬老院“三年规划”和“十一五”规划,今年新建农村敬老院工程两个,其中:**镇敬老院投资350万元,勐捧镇敬老院投资150万元。目前已完
成填土方、挡墙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其次加强了勐仑、易武敬老院的内部管理,规范了卫生、饮食、医疗等服务,使集中供养的老年人得到较好的服务。
(六)、加大优抚对象的救助工作。严格执行标准,及时发放各种抚恤金,1-7月份,解决在乡老复退军人“三难”(生活难、住房难、看病难)经费1.3万元;发放义务兵优待金22.6万元;“三
属”定补2.09万元;发放伤残抚恤金8.79万元;发放在乡老复退军人定补2.84万元;春节慰问军烈属6.51万元;发放两参人员生活补助金47.86万元。认真解决了下岗失业的老复退军人的生活问题。我们对生活困难的重点优抚对象、复退军人纳入了城乡低保范围,患病困难的复退军人给予医疗救助。
(七)、老龄工作开展情况
认真贯彻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老年人办理老年优待证674本。其中免费办证353本,截止2009年6月全县持有老年证人数已达3146人。上半年申报10个老年活动项目和1个百村建设项目。认真落实80周岁以上老年人补助工作,通过认真核查统计,截止6月应享受补助的老年人80-99周岁达1298人,100岁以上14人。全县应享受老年人健康补贴达1312人,比去年增加237人。共需发放老年人健康补贴金663000元。
(八)、流浪乞讨、生活无着人员救助情况:救助生活无着人员36人次,救助金达3万元。
(九)、扶贫挂钩工作开展情况。按期完成尚勇镇南欠村(克木人)62户安居工程项目,投入资金100万元。
二、为加快全县城乡贫困人口的救助面,我们主要做法。
1、认真学习和宣传《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云南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及《云南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程》,为了做好城市贫困人口的工作,县政府于1999年制定出台了《**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2007年制定出台了《**县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操作规程》,工作开展以来,采取了不同形式进行宣传,可以说做到了家喻户晓,使城乡贫困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得到较好的落实。
2、严格城乡贫困居民对象申报、审批关,采取听、看、访、查、算的方式入户调查。严格规范城市贫困低保申请、审核、审批、评议、公示等程序,实现了操作程序规范化;坚持个人申请,并对申请家庭进行入户调查,经过民主评议,符合条件的家庭,在辖区内进行张榜公布为意见榜,对征求意见榜无疑的填写申请表,上报民政局审批,对证明材料不齐全或有疑问的家庭,重新入户调查后再予审批,再次进行张榜公布为兑现榜,公开了申报、审批程序。做到申请低保要评议,日常核查要评议,退出低保要评议,使评议工作贯穿在低保管理审批的各个环节,在“阳光政策”下操作,增加低保工作的透明度。在核算家庭收入时一律按实际收入计算,不计算虚拟收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使符合低保条件的家庭及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保障其基本生活。
3、坚持动态管理的原则,城乡贫困人口实现应保尽保
城乡贫困居民低保实行按季审核、按月发放,实行动态管理,跟踪调查,审核采取入户调查的方式,是整个低保审批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对已保对象进行规范化管理和动态管理的一个手段。在对低保对象分类管理时,我们采取低保对象一类、二类、三类动态管理,即:一类是老、弱、病、残、憨、傻、痴、呆等人员,二类是下岗失业人员中年龄偏大、身体差,经常患病住院的人员;三类是比较年轻,有就业能力的下岗失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一类、二类属于长期施保对象,采取定期走访的方式管理,三类人员属动态管理对象,变动较大,采取信息反馈制度,每季度需要提出续保申请,季度入户调查,及时掌握情况 ,及时变更;杜绝“关系保”、“人情保”,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4、严把“城乡低保”资金发放关
为了进一步加强城乡贫困居民低保资金的管理,减少低保发放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按时足额发放,专户运行封闭管理,形成民政、财政一体发放程序,按照《**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工作方案》进行操作,城市贫困居民低保金当月下拨当月核销,农村低保半年发一次,严格审查审批程序,专款专用,保证低保金按时发放到低保对象手中。
5、对城市贫困居民临时救助工作情况
2008年以来,由于肉食价格上涨,我县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州的指示精神,关心好城镇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组织人力、物力看望城镇困难群众家庭,及时采取临时救助的办法,先后两次下拨资金328678元,第一次按分类救助,六类人员662人,每月每人17元,发放救助金78778元,其它人员1704人,每月每人15元,发放救助金178920元;第二次每月每人10元,发放救助金70980元。县人民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也拿出来50万元进行临时救助,采取食物和货币相结合的救助办法,发放大米18775公斤,油749瓶,资金 260190元,共2366人得到临时救助。这次由于肉食价格上涨临时救助,全县发放临时救助金共828678元,有效地解决了物价上涨给城镇困难家庭生活带来的困难,稳定了民心,今年又建立城市贫困低保家庭廉租住房,共解决城市贫困居民住房困难48户。有效的解决了城市贫困居民的困难的实际问题,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三、当前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
(一)居民收入核定难。当前的个体私营企业雇员和灵活就业占了就业市场的大部分,工作极不稳定,而且这一部分的劳动合同签订率是最低的,核实居民收入的准确依据少;少数单位、企业不愿提供本职工的真实收入情况,部分人也不愿透露自己的真实收入和财产状况,而低保工作者无权强制进行收入和财产状况调查;另外现有的政策对低保户的界定不严格,有较大的模糊性。
(二)低保对象“混”低保的思想较重。由于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下降,部分改制职工心理不平衡,思想消极和偏激,认为“四处奔劳,不如坐吃低保”,贪图不劳而获,嫌弃累、脏、差的工作,主动放弃就业机会,有的对低保存在“不要白不要”的心理,愿进不愿出。
(三)人员编制紧张。我县共有4个社区居委会每个社区5人。十个乡镇,每个乡镇只有一名民政助理员具体从事低保业务工作,同时还兼管其他民政工作,有的民政助理员还兼任出纳、统计、计生等非民政工作。每个社区居委会虽设有从事低保的工作人员,但也都不是“专职”,4个农场也没有配备专职低保工作人员,由于人员紧张,对低保对象无法过细了解,在工作中难免有一些不规范的问题存在。严重影响了低保工作的正常进行。
四、今后对城乡贫困人口的管理,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和对策
从城乡贫困人口的基本情况,从业人员情况、家庭收入状况和致贫原因的分析情况看,贫困原因各不相同,所以解决的办法也不能完全相同,应该因户制定进行解决。
(一)加强再就业管理,实现充分的就业形势。
一是加强就业培训管理,专门成立为城市贫困居民就业服务机构,实行无偿培训、无偿安排就业,并实行跟踪管理。充分利用劳动就业职能部门的平台,组织有劳动能力的城乡贫困居民低保对象进行劳动技能培训,根据贫困对象的年龄、文化程度、身体状况的不同,根据市场需要,因人而异地开展多类别多形式的培训,努力提高广大城市贫困居民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通过举办培训班、专家咨询等方式,向贫困居民传授实用科技知识,市场经济知识,营销管理知识和名特优产品的种养殖业和加工操作技术,把新的成果、新的技术、市场信息及时传递给贫困人员,以取得最佳的科技效益。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二是要拓宽就业渠道,加大贫困人口劳务输出工作的力度。根据城乡贫困居民低保群体的实际情况,建成一套便民、高效、务实的就业管理制度,为城市贫困低保对象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支持。扩大社会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增加服务设施,通过兴办家政服务中心、老年服务中心、便民利民服务网点等有市场需求的服务项目,为有劳动能力的城市贫困居民低保对象广开就业门路。完善再就业优惠政策,对积极参加劳动、自食其力的城市贫困居民低保对象给予优惠政策。对贫困对象短期内(可定为半年或一个季度)的劳动收入可不计算为其家庭收入,在此期间允许其继续享受低保;对一些长期从事险、累、脏等工作的,减半计算其收入,在此基础上符合低保条件的,仍可享受低保。
(二)完善城市贫困人口制度,形成详备的制度体系。
一是科学制定贫困低保标准。按照“最低”和“保障”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我县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发展不断提升低保标准。充分考虑家庭的结构性效应,对贫困家庭的救助不能随家庭成员的增加而简单地增长。二是合理设定限制性措施。有劳动能力的城市贫困对象,如果在一年内累计放弃三次由政府部门或公益性职介机构提供的就业机会,则取消其享受低保的资格。遵循“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规定有劳动能力的低保户无特殊原因必须参加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对无故不参与者,可扣发一定的低保金。
三是不断完善社会化救助体系,城市贫困居民中因病、因灾、残疾等因素致贫的贫困户占一定的比重,这部分贫困户不是通过帮扶就可以走出贫困的,这些贫困户需要通过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其过上正常水平的生活。主要着于完善贫困人口养老保障制度、医疗大病保险制度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在各种保险上,对贫困户应有政策倾斜,可以采用政府财政、保险单位、社会募捐、贫困居民共同出资的方式解决。在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后,城市贫困人口的专项救助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有关优惠政策,如以大病救助为重点的医疗救助,针对贫困家庭子女就学问题实行教育救助,低保户的住房政策等以低保为基础的社会救助体系在逐步建立和完善。
(三)规范动态管理,完善能进能出的管理机制。
一是规范贫困人口纳入低保工作环节。继续完善目前由个人申请,居委会入户调查为重点,坚持低保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坚持低保群众监督制度,公开低保政策,同时公开举报单位和举报电话,坚持低保的动态管理制度,建立贫困人口户实名档案管理制度和低保对象分类管理制度,将贫困对象分为长期保障对象,相对固定的保障对象和不固定的保障对象,所化分的三类采取不同的动态管理方式。居民代表会议评定,张榜公布,县民政局核实审批的制度。要依靠和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尤其是居民小组长和楼幢长的力量,建成一支信息灵通、反应快捷的群众义务服务队。要在居委会形成一套完整的评定低保的工作流程:居民提出申请,居民代表(居民小组长、楼幢长为主)讨论确定,居委会工作人员及居民代表入户调查核实,社区居民大会表决,对可享受低保的人员在社区张榜公示,上报居委会,真正形成低保对象情况有变化,真正做到该保的一个不漏,不该保的一个不保。
二是城乡贫困居民纳入城市医疗救助,孩子上学困难的给予临时生活救助解决。三是建立全县城乡贫困人口的信息管理平台。加强贫困人口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尽快建立计算机管理网络,提高办事效率。
四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采取扶贫与扶志相结合的方法,重在扶志。不断创新社区思想道德教育方式,重点培养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的自尊、自立、自强、自信意识和诚信意识,鼓励和支持他们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早日摆脱贫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严格按照城乡低保程序操作,全面提高城乡贫困人口管理水平,推进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使城乡贫困群体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同时,要建立城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公开透明、管理科学、监督严格的体系,在工作中探索、在探索中提高,及时总结经验;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解决民生问题出发,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的城市贫困人口的扶助,加快扶助力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第五篇:社会救助
社区救助
保障(B)
1社区养老保险、优抚、扶贫及最低生活保障金申报材料、管理名册,登记表,统计报表等2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名册、劳动技能情况登记表
3社区开展再就业培训及安置就业情况计划、总结、统计报表等
4社区残疾人工作计划、总结、调研材料等社区残疾人登记表、办证登记表、人员状况登记表、各类统计表、调查表等材料 6社区老年工作计划、总结、活动记录、统计报表等其它各种统计表
8上述内容形成的有关音像、实物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