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网络服务中心大全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网络服务中心
简
报
(第八期)
法学院网络服务中心编
2010年1月20日
法学院网络中心2009年度工作总结
回顾2009年,在易继明院长、姜燕兰书记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在饶传平、张雪梅老师的带领下,网络中心全体工作人员齐心协力,勤勉工作,在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追求创新,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网络中心在各项工作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下我们将从学院新闻报道、学术栏目建设、网站技术维护、网站团队建设四方面来汇报网络服务中心2009年度的工作情况。
一、学院新闻宣传工作
本着宣传法学院、弘扬法律文化、服务学院师生的宗旨,法学院网络服务中心全体成员齐心协作,大力加强法学院新闻报道工作力度,不断尝试新的报道形式,以不同的视角对我院的党团工作、科研外事、教研成果、学生活动等进行了系统报道,从不同侧面宣传了法学院,塑造了我院良好的对外形象,提升了我院的知名度。
具体来说,在学院新闻宣传中,我们坚持从学院重大新闻采写、院系各学生组织以及各办公室投稿的审理编辑、向学校各媒体投稿、加强网站成员内部的新闻写作能力以及摄影、摄像能力等各个环节来展开工作。
(一)注重学院重大新闻采写
网络中心一直注意加强和学院各职能部门、各老师的联系,积极的配合学院各项新闻宣传工作的开展,并积极主动的发掘学院重大新闻。据统计,2009年度,“学院新闻”栏目共发表新闻147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网站成
法学院网络服务中心
2010年1月20日
员自己采写的,成为学院师生了解学院党团工作、重大事项的途径;本年度学院共计举行“法学讲堂”20余期,网络中心新闻组成员对每期讲座都进行了跟踪报道,使师生了解学院学术动态。
具体来说,对于我院的大型活动如普通法年会、近代法年会、毕业典礼、开学典礼、行政法年会等,中心都派出专人采写新闻、录制视频,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另外,“祝贺省科技法年会隆重召开”、“近代法研究所第一届工作年会专题”、“优秀毕业生访谈专题”、“新生专题”等专题报道也取得了较大反响。
(二)加强学院投稿审理
网络中心不仅仅对学院重大新闻进行采写,同时,对于各办公室、各学生组织的稿件进行审核。据统计,2009年度,中心共审核学生投稿135篇,审核其他途径的投稿也占到很大比例。于此同时,在学生新闻方面,我们积极加强和本科团学联新闻部和院研究生会宣传部的联系;在学院新闻方面,我们积极加强和科研外事办和学生工作组的联系。对于未被才难的稿件,及时反馈信息;对于需要修改的稿件,及时反馈修改意见;对于已被采纳的稿件,及时给予稿酬。
(三)强化校内投稿制度
网络中心建立了完善的新闻投稿制度,每天都有专人将华中大法律网上的稿件经过编辑择优投向校内外各个媒体,并及时填写投稿记录。此项制度的实施使得我院在校主页、华中大在线等各级媒体的发稿量显著增长,同时稿件质量和准确性也得以保证。据统计,2009上半年度法学院在校内各级媒体发稿量达180余篇,主要集中在华中大法律网(学院新闻栏目57篇、学生活动栏目61篇),醉晚亭新闻频道(25篇,位居院系新闻数量前列),华中大在线新闻网(新改版,包括校主页新闻)(18篇,数次位列投稿前三),喻园晨光以及《华中科技大学周报》、《华中青年》等校内各级媒体。
(四)完善内部培训制度
2009年时网络中心新老成员交接最为艰难的一年,2009年度网络服务中心进行了两次招新,09年进行了一次招新,新成员逐渐培养成为网站的主力。为提升中心成员新闻写作能力,09年上半年度中心分别邀请了新闻学院、校报记者团等专业记者为中心成员分别进行了摄影、写作等新闻技能培训,使成员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法学院网络服务中心
2010年1月20日
二、网站学术栏目建设
2009年度,“华中大法律网”在秉承以前惯例的基础上,继续追求内容和思想上的活跃。“华中大法律网”的学术栏目包括“最新作品”、“学术午餐”、“法学讲堂”、“学生副刊”、“法苑茶语”等7个栏目。本着弘扬法律文化、服务全院师生的宗旨,网站积极为学院各项学术活动开展提供宣传平台、为推动我院学术研究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学术午餐”栏目建设
对于“学术午餐”栏目,下开设“通知”、“录音”两个子栏目进行通知发布和录音上传。由于录音整理的时间过长,为了满足大家对知识的渴望,对此网站特开设了“纪要”子栏目。即每期“学术午餐”我们都会派出成员去拍照、报道并对主讲人、点评人的主要观点进行概括,在3天之内将“学术午餐”既要上传网站,并配上现场图片,做到图文并茂,使大家对于“学术午餐”有更深刻的了解。目前,纪要已经做了14期,虽然每次都需要投入很长的时间来完成,但是每期的点击率都达到三四百,深的广大师生好评。
(二)“法学讲堂”栏目建设
对于“法学讲堂”栏目,我们一直进行跟踪报道,并及时对录音进行整理。本学期,我们对“法学讲堂”栏目进行了修改,下设“通知”和“录音”两个子栏目。及时对讲座通知进行发布,并在一个月内对相关录音进行整理,以方便大家阅读和后期资料的整理。
(三)“最新作品”栏目建设
对于“最新作品”栏目,“最新作品”栏目一直是我院老师展示最新学术成果的窗口。为了建设好这一栏目,展示学院老师的学术风采。网站编辑积极与学院各位老师联系,加强与老师的沟通和交流。在我院广大老师的大力支持下,网站将老师最新的、高质量的文章悬挂于网上。不仅为同学学习提供帮助,同时也展示了我院的学术风貌。
(四)“学生副刊”栏目建设
对于“学生副刊”栏目,此栏目系由“学生沙龙”栏目改编而来。为了调动学院学生在文学、学术创作上的积极性;解决“学生沙龙”栏目稿源的 法学院网络服务中心
2010年1月20日
贫乏,中心将“学生沙龙”栏目更改为“学生刊物”。栏目改版以来,吸引了大量学生投稿,不仅改变了之前“学生沙龙”稿源缺乏的问题,而且为营造我院学生间的文学、学术氛围提供平台。此栏目的稿件主要以学院研究生读书会的稿件和学院学生自主创作的学术作品和文学作品为主。此栏目改版以来,引起了众多师生的关注和支持,目前发表学生原创作品80余篇。随着我院交流合作项目的逐步推展,学院越多的学生奔赴国外知名大学留学。他们身处国外而心怀母校,希望将自己的经历和感悟通过“华中大法律网”与大家一起分享。对此,“华中大法律网”特开设了“密苏里专题”、“哥大纪事”、“读书会”等专题作为大家交流的平台。“学生副刊”栏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稿,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以上是对网站主要学术栏目的介绍,其他学术栏目亦办得有声有色。其中,“法苑茶语”栏目转载“法律博客”、各大法律网站的最新、最有影响力的文章,为大家了解对新近的社会问题得了解提供窗口。“法治时空”栏目主要对重大、疑难和影响比较大的案件,重要立法活动的报道。“法律职业”栏目系由“法律培训”改版而来,主要针对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法律共同体等相关信息作为主要内容为大家的职业规划提供帮助。这些栏目都注重信息的广度和深度,丰富了网站内容,提高了可读性。
三、网站及学院技术维护
网络服务中心技术组是中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院电脑维护、网站技术支持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技术组的工作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网站日常维护和修改、学院各办公室电脑维护、学院电子阅览室维护、网站刊图及专题图片设计、学院IP管理等方面,工作繁琐复杂。2009年上半年,由于张雪梅老师不在中心,技术工作主要由计算机系09级硕士生郑伟德、法学院07级本科生白恩鹏承担。09年下半年学年,技术工作的开展是在张雪梅老师的带领下完成的,由计算机学院的郑伟德、王长涛、李俊尧,法学院白恩鹏同学等协助承担。
(一)网站日常维护及修改
2008年12月,在易继明院长的指导下,中心全体工作人员经过两个月的群策群力,参考多方意见,不断调整纠正,新版“华中大法律网”终于定稿。但是,网站依然还是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2009年度,在饶老师和张老师的带领下,网络工作人员继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敢于创新,勇 法学院网络服务中心
2010年1月20日
于突破,在细节上下功夫,在力求做得更好精神鼓励下,对新网站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主要体现在页面布局的调整、栏目的分立与合并、作者连接的完善、在线调查投票系统的设计、网站滚动新闻滚动条的设计、水印的修改、投稿信箱的添加、近代法网站和普通法网站的连接等问题上。这些问题看似不复杂,但是我们技术人员耗费了很长时间的摸索才得以完成。
(二)学院各办公室电脑维护
除了网站的日常维护和修改外,中心还承担了学院各办公室电脑维护的工作。据统计,09年中心共为学院各办公室维修电脑70余次。电脑故障主要体现在:IP冲突、死机、黑屏、蓝屏、系统组装、中毒、主板糊状、硬盘故障等。开学之初,各办公室电脑故障频出,网络中心的技术人员频繁处理各种故障,尤其对于重装系统,往往一次就需要几个小时,技术人员均耐心认真地处理。由于各办公室电脑故障次数之多,且学院自身技术人员缺乏,故中心与计算机学院建立联系,招募计算机学院的学生作为中心的技术力量。
另外,鉴于学院购买的系列电脑主板频频出现故障,仅本学期开始就有五个主板故障,经联想维修人员提示,我们积极的与联想公司沟通和向学院相关领导汇报,对于该系列40台电脑主板全部更换。更换后的设备运行稳定,保障了老师稳定、安全的工作环境。
(三)学院电子阅览室维护
学院电子阅览室为学生提供给了一个很好的网络学习环境,是学院对学生的关爱体现,但是其维护的投入也是相当大的。其中,网络中心顶起对电子阅览室进行维护,保障阅览室正常的开放。中心至少每周一次对电子阅览室进行一次彻底维护。另外,对电子阅览室突发的问题也及时进行维护,尤其是开学初期,电子阅览室多台电脑相继出现各种软硬件故障,均及时一一维护,并配合图书馆,对机房计费管理系统进行及时维护。
(四)网站刊头及专题图片设计
网站对于重大新闻一般都会设置专题进行系列报道,同时配以专题图片达到更佳的宣传效果。技术组还承担了网站刊图及专题图片设计的任务。2009年度,网站一共推出了7个专题,其中有5个专题做了相关的专题图片。其 法学院网络服务中心
2010年1月20日
中,本学期还对刊图进行了重新设计,目前还在不断完善之中。专题图片及时跟进学院重大新闻,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五)学院IP管理
网络中心对学院网站IP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申请IP、管理IP、对IP故障进行处理。首先,对学院工作人员和教授、教师工作间的老师的上网申请,及时与之沟通并填写好相关表格,及时向学校网络中心代为申请。另外,对学院IP进行管理,以防IP流失或被人乱用,同时为老师查询IP账号、密码提供服务。除此之外,学院老师IP还经常出现故障,主要表现在IP被人盗用等,这时中心全力协助解决。
四、团队建设
网络中心团队由指导老师饶传平、张雪梅以及本硕学生共15余名成员组成。由于网站内部结构的特殊性,有本科生有研究生;网站工作的特殊性,不仅仅进行日常的值班、编辑工作,还需要进行随时的新闻采写、技术维护、学术栏目建设等。为了加强团队的战斗力,更好的服务学院,网络中心内部不断建立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吸收新鲜血液、举行专业培训、开展凝聚力活动以强化团队建设、提升团队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一)招募成员、提升团队质量
2009年2月至今,网络中心先后进行了两次招新工作。上学期,随着张雪梅老师的退出,以及老成员的先后离去,网络中心的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上半年,网站引进本科四年级的唐丹丹、何家华和法律硕士一年级的刘云成、杨小垒以及计算机学院的郑伟德同学加入网络中心。其中唐丹丹担任网站负责人,计算机学院的郑伟德主要负责网站的日常维护和完善。2月份新老成员就完成了工作交接。下半年伊始,网站招募了法学研究生二年级候永宽、法学研究生一年级穆欣作为学术栏目编辑,计算机学院王长涛、李俊尧作为技术组成员,法学本科07级刘彬彬作为新闻组成员。至此,中心的力量不断得到扩充,新闻、学术、技术事务的分工也相对明确,各项事务的处理日趋专业。
(二)提高技能、强化团队建设
法学院网络服务中心
2010年1月20日
由于新成员的新闻写作与摄影水平有限,以及中心对新闻稿件和照片质量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我们分别针对以上的情况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先后邀请了喻园网视的站长王云龙与校记者团的雷磊对成员进行了培训。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大的加强了成员的素质能力。同时,内部成员之间也不断饯行老带新制度,共同进步。
(三)完善制度、提高工作效率
09年是网络中心的各项制作不断成熟化,制度化的半年。网络中心在已有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制度以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工作方式。例如,本学期我们积极改进了值班制度、例会制度、编辑规范以及工作激励制度等。每学期期末我们还会将会对本学期的工作开展情况以简报的形式进行总结汇报。
(四)开展活动、调动成员积极性
网络中心每两周一次的例会制度是成员之间很好的交流平台,在会上大家对网站工作中现存问题进行讨论,对于各项工作不断提出自己的建议。
除此之外,我们还组织了多次凝聚力活动来增强团队内部的团结。上半年度是新成员适应工作、融入团队的半年。为了增强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中心积极的组织K歌、羽毛球比赛等活动以增强彼此的交流,为共同协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在端午节来临之时,办公室还为每个成员准备了粽子、咸鸭蛋,营造温馨的工作环境。本学期,为了加强团队的凝聚力,中心组织了羽毛球比赛活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网络中心经历众多的挑战和压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很多不足。我们会不断积极改进,为打造一流的网站与一流的服务平台而努力。在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易院长和姜书记的指导下,在饶老师和张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网络中心的团队建设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展望未来,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在新的条件下,紧密围绕服务法学院发展、建设这个中心,网络中心的团队建设也定会实现质的跨越,迎来下一个生机蓬勃的春天!(作者:唐丹丹)法学院网络服务中心
2010年1月20日
网络中心负责人饶传平谈法学院的网站建设
采访时间:2010/01/06 19:35-20:10 采访地点:华中大法学院网络中心 采访对象:饶传平法学院网络中心主任 采访内容:华中大法学院网络建设的沿革 采 访 人:法学院院史小组 吴 剀
网络中心作为我院的宣传平台,在学院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院网络建设已有九个年头,网络中心成立也已过了三年。下面,通过对我院网络中心负责人饶传平老师的采访,对我院的网络和网站建设做一个回顾。
吴 剀:“华中大法律网”的前身是“缘法网”,能简要地介绍一下它的历史吗?
饶传平:网络时代,网络中心的学院的“窗口”作用十分重大。建院初期,即2001之后,我院的蔡伟钊、陈志宏等几个学生自发地设计出一个学院的网站,但那时不叫华中大法律网,叫“缘法网”。当时罗玉中院长也很支持。当然,当时的网站比较简洁、简单。
吴 剀:您刚才说的支持体现在哪?
饶传平:学院提供了几台电脑,一个办公间,蔡伟钊、陈志宏他们在那里做一些基本的维护。易老师做院长之后对这个更重视,专门成立了网络中心这么一个部门。在搬入东四楼后,有了一个相对宽敞的办公间,设备也有新的添加,比如服务器、摄像机、照相机。在编制上,学院也请了专人来做这个工作。张雪梅老师现在就是网络中心的专职老师。我是兼职的,主要负责整体规划和统筹管理。
吴 剀:建院以来到现在,我院的网络工作经过了近九个年头。期间,您认为可以划分为几个发展阶段?
饶传平:从缘法网,到后来的网络中心,我一开始就有参与,只是前期参与的少一些。到易老师做院长以后,他跟我深入地谈过这个事情,要我起 法学院网络服务中心
2010年1月20日
一个统筹、指导的作用,之后我对网络中心的工作就有了更多的参与。这么多年来,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其实也就是我一个人从头到尾在这里坚守,无论感情还是精力都投入了很多。
从发展的角度看,网络中心的工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学生们做缘法网的阶段和搬迁到新楼以来正式成立网络中心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前面已经提及。在第二个阶段,工作范围有了极大的扩展,全面承担起了学院网络系统、学院办公电脑、电子阅览室、以及学院网站的技术维护工作。当然,几次改版后的“华中大法律网”的新闻采写和内容更新更是网络中心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吴 剀:您刚才提到四次改版,那各次改版的特点是什么?
饶传平:华中大法律网总共经过了四次大的改版,每一次都吸收了许多的反馈意见。我们现在对它的追求是:页面简洁、大方,内容权威、丰富,能体现学院快速发展的精神风貌。
吴 剀:请您简要介绍网络中心的人员变动情况?
饶传平:网络中心的具体工作,包括各项技术维护和网站的新闻采写和内容更新,工作量是非常大的。我做过调查和测算,像我们这样的工作量,完全达到了4名全岗岗位人员的工作量。但网络中心现在就张雪梅老师一位是全岗,我是教师编制,是兼职的。这就势必要求大量学生加入,一起完成这些工作。吸纳学生参与网络中心的工作,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他们搭建舞台,让他们从中得到最大的锻炼。
但这么众多而且重要的工作都具体交给学生做,有一个很大的麻烦,就是,学生都要毕业,是流动的。我们招他们进来了,要严格培训他们,等一段时间后他们上手了、熟练了,却要走了,我们又得重新开始招新、培训。一般来说,我们培训一个学生大概要一两个月时间,他们能真正熟练地工作大概需要半年时间,但差不多半年后,又要退出了。这对网络中心工作的连续性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吴 剀:网络中心一路发展过来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那有哪些困难让您印象深刻?以及怎么克服的?
饶传平:最大的困难就是刚才提到的学生的流动性的问题。要克服这个困难,主要是依靠建立一套制度化的运作模式。
最典型的例子是“例会制”,我们自法学院搬入新楼以来,每两周开一次例会,风雨无阻。在双周的周日晚上,例会要求网络中心全体成员都参加,从七点开始,一般都要到十点或十点半。通过例会,就近两个星期工作上的问题,尤其是对网站每一个栏目的每一篇稿子,进行深入的讨论,相互交流、法学院网络服务中心
2010年1月20日
纠错。在这么一种工作例会上,大家也可以在一起交流各种信息和心得。例会制能够尽大程度地保持我们工作的一贯性、延续性,这对学生的流动性问题的解决起到一个很好的弥补作用。
其他相关的制度还有学生值班制和培训制。值班制度要求值班人员一定要详细记录“值班日志”,这样就可以让每件工作即使经过几个人的手而不至于没有落实;培训制能让我们的工作保持相对稳定的质量。培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性的,二是内容性的。网络中心不但直接吸纳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的学生参与到我们的技术工作中来,还定期地请他们做相关技术问题的培训;内容方面,我们也会定期请校报的编辑和记者对我们的成员做有关新闻稿的写作、摄影技巧等各种知识的培训。因为学生的流动性非常大,网络中心工作的技术含量又比较高,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培训学生,这里面的工作量很大。外界只是看到网站每天正常的运行,其实这背后的工作量和压力确实是很大的。
当然,我对我们网络中心的学生,要求也是很高的。我要求大家——包括我自己,每天都要浏览我们的网站,不管是不是自己负责的栏目,只要一发现上面有差错——即使是一些细微的措辞或标点符号的差错,都要在我们的QQ群上指出来,不留情面。我一直跟大家说,我们的工作会直接影响到学院的“脸面”,是容不得差错的。学生们有了这么一段工作经历后,在个人的能力、素质、责任上会得到一个很大的提升。他们离开之后都会很怀念、很感谢网络中心。从这个角度,网络中心确实是一个培训学生、锻炼学生的一个平台。
吴 剀:网络中心在我院里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怎样一个定位?
饶传平:就是刚才说的那句话,华中大法律网实际上就是学院在网络上的“脸面”。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网站所起到的宣传、展示、沟通的功能,在互联网时代,就很重要。比如,很多学生和学生家长了解我们法学院实际上最开始就是通过我们网站。很多学者也是看到我们网站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欣欣向荣的气象,而对我们学院有了更深刻的印象。还有,我们毕业了的校友,也主要是通过这个窗口来了解学院的最新发展。很多人知道我在负责这个工作,我就经常收到各方面的人打电话表扬我们网站,并提一些建议。所以,这个网站做得好不好,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当然,前面也说过了,网络中心的工作不仅仅是承担华中大法律网的维护与更新,还包括学院各项技术设备的维护,这是为学院的办公和正常运转做好背后的技术支撑。
吴 剀:我们网络中心与校内外其他组织有什么交流吗? 法学院网络服务中心
2008年4月26日
饶传平:在校内,网络中心和校网络中心有很好的联系,和校宣传部、华中大校报、华中大在线这样一些单位和媒体保持了稳定的体制化的沟通关系、工作关系。
在校外,我们很多学生做网站的同时,会和其他法律院系有很多沟通和交流,包括很多信息的共享和沟通。比如和上交法学院以及浙大法学院的网站都有交流。
吴 剀:刚刚过去的09年网络中心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现在是新的开始,新的起点,能谈谈10年的新打算?
饶传平:新的打算谈不上,就是把工作继续做好。网站强调一种稳定性、延续性和作为官方媒体的权威性、准确性。按照既有的思路不断做好,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完善的过程——这需要大家集思广益、多提意见,然后我们一点点去落实。
吴 剀:您对网络中心的工作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饶传平:不满的地方?暂时还好,就是压力还是比较大。比如,我们的学生队伍现有14人,但是因为学生的流动性,这学期结束后,大概有一半的学生又要退出了,然后是要重新招人、培训、让他们重新上手,这个过程又要重新经历一遍。虽然做教师要求“诲人不倦”,但真要做到还是很难的。
吴 剀:网络中心隶属于我院那个部门?对谁负责? 饶传平:它是学院一个独立的二级机构,这个独立机构在华工很多学院里是没有的,这一点体现了我院领导们尤其是易继明院长对学院网络和网站工作的高度重视。
网络中心的工作直接对学院的院长和书记负责,并向他们定期做工作汇报。网络中心还不定期编辑简报,每年也会有工作总结,向全院师生汇报相应的情况。
吴 剀:从您对网络中心工作的角度,您对易院长“教授治院,学生为本”的治院理念有什么理解?
饶传平:我刚才也强调过,网络中心本来就是一个培训学生、锻炼学生的一个平台。网络中心不仅需要承担学院相关的具体工作,同时也是学生锻炼的一个平台,让学生们在承担责任的同时得到成长,网络中心的学生对此都有很深的体会。我想这应是体现了“学生为本”的理念。当然,我们更希望学院里的老师们能更多关心、支持学院的网站建设,以让我们的“脸面”越来越美、越来越有内涵。(作者:吴 剀)法学院网络服务中心
2008年4月26日
工作心得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在网络中心已经度过了两年——大学生涯的一半,说实话,我在其中学到了很多,工作上的、做人上的、生活上的,所以我首先要真心的感谢网络中心带给我的成长,谢谢饶老师、张老师、陈颖师兄、唐丹丹学姐等等所有网络中心的成员。
让我体会最深的倒不一定是学写了多少新闻、多少纪要,而是网络中心这个团队的氛围——团结、负责、积极,而这点对于大学里的团队来说是很难得的。
工作中每个人都态度积极,哪怕是天性比较懈怠的我在这里也能被调动起来,我想根本原因在于在饶老师和张老师的带领下,大家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做好华中大法律网,为法学院做好宣传,我们就会知道自己工作的价值之所在,在使命感之下做起事来便会尽职尽责,争取做到尽善尽美。
工作之外大家的私交也很好,彼此都是好朋友,年龄已经不是差距,每个人都可以很好的融入集体,有了困难总会有人关心的帮忙,学长学姐会教我不少学习为人的经验,我也乐于和学弟学妹答疑解惑,这种团队中的归属感让我觉得这两年在这里度过的很值。
再有我作为老成员,也能深刻感到网络中心和华中大法律网的进步。从网站初创的略显潦草,到现在华中大法律网井井有条的成熟,渗透着所有网络中心老师、同学的投入,同样网络中心的团队也伴随着网站一起成长。记得刚进中心,似乎大家分工还比较混乱,工作积极性也没有很强,而两年之后各个板块定为已经较为完善,大家各司其职,网站的宣传功能也越加强大,各方面的赞誉也越来越多。我想对于每个成员来说,团队的成长也意味着自己的成长,也更有成就感。
最后从我个人来说,在写新闻、做报道、写纪要等日常工作中,出去新闻写作能力的提高,可以接触到学院最新的信息资源和学术活动,这本身就是一份巨大的财富。就算是出了纰漏,老师和同学善意的批评也会让我受益匪浅。而看到自己的作品在网站上刊登,无疑也是对个人的贡献与激励。身边同事们身上的各种优点,也让我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与缺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也十分高兴在与他们的相处中,我也看到自己不断的进步。
眼看就要光荣“退休”了,我衷心祝愿每个离开的同事都有个好前程,常回来看看;也希望每个留下的生力军能在饶老师、张老师的指导下把网站做的越来越好。(作者:钟 声)法学院网络服务中心
2008年4月26日
工作心得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一个学期已经进入尾声了。在网络中心,我度过了半年快乐而充实的时光,与中心的饶老师、张老师相识,令我受益匪浅;与许多的研究生师兄师姐和本科同仁共事,从中我收益颇丰。
在中心的半年里,我收获了新闻采写、摄影摄像等工作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上学期期尾,通过白恩鹏的介绍,我对网络中心有个了解;并在本学期初课余时间较为充裕时,加入了这个团队。在这里,我受到了老师和同仁的鼓励,并得到了中心学生团队负责人唐丹丹师姐的细致指导。进入到中心新闻组,从事新闻采写、摄影摄像等工作。这也是我的兴趣所在,在之前的学生工作中有过相关的经历。在中心新闻组这个平台上,我能接近第一现场感受我院学子的青春风貌,无论迎新晚会、12.4法制宣传日或是红歌会,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和法学院学子的时代使命感。通过新闻报道,我也领略了国内外法学大家的风采,增长了建文学识。
每周一次的固定值班,给予我充分的条件,尽快地熟悉中心的设置、日常工作及流程等情况,及早的融入到集体中来。两三次值班之后,在众位同仁的指导、帮扶之下,我就基本进入了新闻工作的正常程序中了,并且积极地参与到中心的工作中,积极主动、想法设法将工作做得更好、更漂亮。课余还经常查找新闻和摄影相关知识,满足我的好奇心,尽量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在此过程中,中心的老成员们给予了我横多的帮助和经验指导。网络中心是一个特别的地方,这里有两位技艺精湛、温和可亲的指导老师;这里聚集了许多如唐丹丹师姐、何家华、侯永宽师兄等品学兼优的同学;加上良好的工作环境,使我得到了和好的培养和锻炼。在日常工作中,我犯了许多错误,他们或谆谆教诲、或善意提醒、帮我纠正,并包容我的缺点和过错。让我充分认识到我的不足,并能过及时的加以改正,避免以后我多走弯路,或是付出更多的代价。
在大三才加入网络中心,是我的损失;这半年在网络中心,是我的幸运。这半年的学生工作经历是我大学里舒心、惬意的记忆,是我充实的学习生活中亮丽的一笔。时光匆匆,在接下来的2010年里,我面临著重要的抉择,学业压力比较大,不得不放下中心的工作,这让我很不舍。我相信,这也是对我的锻炼——学会正确、理智的做出选择!法学院网络服务中心
2008年4月26日
最后,感谢饶老师和张老师的悉心指导和照顾!感谢所有同仁的支持和帮助,我从中学到很多,并将受益于今后的学习和生活。祝愿我们华中大法律网越办越好、中心工作顺利、同仁学业进步!(作者:刘彬彬)
附:“华中大法律网”2009年度稿件统计概况
经过全院各宣传部门的一致努力,我院上学期在宣传工作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0日,“华中大法律网”共计发表文章333篇目(其中学院新闻147篇、学生活动135篇、学生副刊51篇)。
主题词语:网络服务中心
工作总结
工作展望
报:院领导办公室
送:法学院各研究所、中心、教研室、资料室、办公室 本期责编:唐丹丹
地址:东四楼216室 电话:027-87558102
第二篇:华中科技大学远程网络教育招生简章
华中科技大学远程网络教育招生简章
一、学校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远程与教育学院按照“开放办学、规范管理、积极开拓、科学发展”的办学方针,充分利用我校的优质资源,积极推进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现已形成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良好优势。2009年被《中国远程教育》学习港网站评为“十大热门现在远程教育试点高校”,2010年被腾讯网评为“中国最具有影响十佳网络学院”。
二、报名对象及条件
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是以面向成人从业人员为主的非全日制教育。
1、专科:年满18周岁,具有普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执业技术学校毕业证书或同等学历。报考医学类专业考生还具有医学相关专业中专毕业证书或卫生类执业资格证书
2、专科起点本科:具有国民教育系列专科及以上毕业证书。
三、入学资格审核
按教育部规定,网络教育专科和专科起点本科学生,必须按照规定的相应学历条件报名入学(含免试入学)。严禁未获得专科毕业证者取的专科起点本科入学资格;严禁非高级中等教育毕业或者不具有同等学历者取得专科入学资格。所有报名入学者必须提供真实、有效上的证件受审核与办理注册。
四、报名专业
高中起点专科:行政管理、经济管理、建筑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模具设计与制造、会计、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电子电路设计与工艺、应用化工技术、电子商务、道路桥梁工程技术
专科起点本科:行政管理、法学、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工程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土木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电子商务
五、报名方法
1)报名时间:网络教育春、秋季招生,常年招生;
2)报名方式:持本人身份证、毕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一寸免冠正面登记照片2张,电子照片数据(蓝底,规格320*240像素[高*宽],JPG格式),到学习中心现场确认报名信息。
六、免试入学条件
已具有专科学历报考专科层次,或具有本科及本科以及本科以上国民教育系列学历者报考专升本层次者,学历证书验证合格(本科证书必须有学信网验证证书)可免试入学。
七、毕业证书、学位证书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修满学分,成绩合格(本科层次必须通过教育部规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和《大学英语》2门网络教育统考课程,并且毕业设计(论文)合格,经毕业资格审查合格,给予毕业,颁发华中科技大学网络教育专科或本科毕业证书;达到学士学位标准的本科毕业生,授予华中科技成人学士学位。毕业证书在教育部进行学历电子注册,可登陆“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查询。
一期名单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复旦大学
浙江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大学
厦门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湖南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重庆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兰州大学
四川大学
中南大学
二期名单
中国农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一期名单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复旦大学
浙江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大学
厦门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湖南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重庆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兰州大学
四川大学
中南大学
二期名单
中国农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第三篇:华中科技大学个人简历
柳如白
应届毕业生 | 男 |25岁(1985年6月1日)
居住地:武汉
电 话:139XXXXXXXX(手机)
E-mail:Liurubai@51job.com
最近工作 [ 1个月]
公 司: XX技术有限公司
行 业: 通信/电信/网络设备
职 位: 实习生
最高学历
学 历: 硕士
专 业: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学 校: 华中科技大学
------------------自我评价
性格开朗、稳重、有活力,待人热情、真诚;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能吃苦耐劳。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团体协作精神,能迅速地适应各种环境,并融合其中。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 待定
工作性质: 全职
希望行业: 计算机软件,航天/航空,计算机服务(系统、数据服务,维修),学术/科研,通信/电信/网络设备
目标地点: 北京,深圳,杭州,成都,西安
期望月薪: 面议/月
目标职能: 科研人员,互联网软件开发工程师,语音/视频开发工程师,软件工程师
工作经验
2010 /7--2010 /8:XX技术有限公司(500人以上)[ 1个月]
所属行业: 通信/电信/网络设备
软件组 实习生
在XX技术有限公司武汉研究所实习,主要从事与光通信产品相关的测试及维护工作。实习中通过参加公司组织的各种产品知识培训深入学习了光通信领域的相关技术,并了解了企业产品开发的流程规范。在实习中因高效的完成实习任务而获得奖励。
项目经验
2010 /2--2010 /7:人机交互技术研究
软件环境: C
开发工具: PC
项目描述: 将人脸识别、手势识别、摄像头测距等技术作为人机交互的媒介,从而利用人体生物特征及姿态特征与机器进行相应的互动操作。在PC平台上已经实现了人机交互的算法设计及研发工作,还在进行算法的优化工作。
责任描述: 负责手势识别算法的设计与实现。承担算法设计、算法实现、算法优化工作。另我对人脸识别算法技术也较为熟悉,可以从事相关技术的研发工作。
------------------2009 /10--2009 /12:图像型垃圾邮件过滤技术研究
项目描述: 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完成在互联网中“图像型垃圾邮件过滤技术”的研发。责任描述: 负责“图像型垃圾邮件过滤技术”的方案设计及方案可行性论证,完成了图像型垃圾邮件的特征提取算法。
------------------2009 /6--2009 /9:光学乐谱识别技术
项目描述: 利用图像识别的方法解译光学乐谱图像,按照五线谱的规则把解译结果生成成相应的MusicXml文件,并同时生成标准音乐格式的可播放文件。
责任描述: 负责对整个软件架构及算法的设计,实现了乐谱识别中的大部分音符识别算法。------------------2008 /7--2009 /12:智能视频图像分析技术---实时公交车客流量统计系统的设计与研发硬件环境: Arm9 hi3511,DSP6437
开发工具: C
项目描述: 项目描述:分析车载监控系统输入的视频图像数据,通过设计复杂环境条件下的人体检测识别跟踪算法并结合行为分析技术,达到精确统计上下车的客流量的目的。
成果:该客流量统计系统成功满足客户需求,并已经实现了产业化,开始了批量生产。同时该系统申请了两项专利。
责任描述: 作为核心研发角色承担着该系统的整体方案设计、算法实现、算法优化、算法性能测试等主体工作,并协助小组其他成员完成系统算法在Arm及DSP平台上的移植工作。
教育经历
2008 /9--至今 华中科技大学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硕士
------------------2004 /9--2008 /7 华中科技大学 应用物理学 本科
所获奖项
2009 /12 华中科技大学“三好研究生”
------------------2009 /11 华中科技大学“科技成果奖”
------------------2008 /8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优秀个人
------------------2008 /2 华中科技大学“优秀毕业生”
------------------2006 /12 华中科技大学三好学生
------------------2006 /1 华中科技大学优秀学生干部
------------------2005 /11 华中科技大学三好学生
------------------2005 /4 华中科技大学学习优秀奖学金 A级(多次)
社会经验
2010 /8--2010 /8 参加“飞天杯”夏令营
参加了由“阿里巴巴集团”与“上海交大APEX实验室”联合举办的“飞天杯—全国大学生互联网计算大赛”,通过本次夏令营活动,认识到图像与语音内容分析技术在当今互联网中的深入应用,同时借助本次夏令营的机会也让我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了阿里巴巴集团,了解了“阿里云”的理念。夏令营期间,聆听了多位著名学者关于“云计算”、“机器学习”、“机器翻译”、“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等相关内容的学术报告,受益匪浅。
校内职务
2008 /7--2009 /4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管理部部长”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管理部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基金,该所有项目的征集、组织专家对所有申报的项目进行初审和复审以最终确定可以获得创新基金资助予以立项的项目。同时在这些项目的研究过程中,项目管理部负责组织专员对各个项目进行定期审查,以保证项目如实的按计划进行,不合格的项目可予以终止资助,优秀的项目会进行适当的奖励。最后管理部还需组织专家对所有项目的结题进行答辩考核。整个过程中项目管理部门需要全权负责,合理组织所有事宜。每一批项目历时一年时间。
语言能力
英语(良好)听说(一般),读写(良好)
英语等级: 英语六级
IT 技能
技能名称 熟练程度 使用时间
------------------C/C++ 熟练 24月
Data Mining 了解 2月
Visual C++ 熟练 12月
第四篇: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2012)
一、总体情况
我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总体思路为“夯实基础、能力导向、创新机制、校企联动、个性培养、拔尖示范”。
培养目标定位在:具有实践能力、创业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未来卓越工程师,即具有宽厚的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知识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团队精神、国际视野和领导力。
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上,基于如下基本原则: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工程和社会的重大(重要)问题; 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自主设计、自主管理;
主动实践:学生主动设计并选择实践的对象、方法、内容,学生自己寻找或提出实践课题等;
多学科交叉:在课程学习、工程研究等方面进行多学科交叉; 团队精神:团队学习、团队研究、团队合作。
我校在机械大类、电气大类、信息大类、土建环大类等9个优势工科专业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从高考招生进入我校后的新生中,经过启明学院组织的考试和面试,选拔具有良好学习能力和习惯、并追求创新的高素质本科生组成实验班,采取先期试点、逐步推开、面向试点全体学生的方式,确保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部分专业实行本、硕、博三段式培养模式,部分采用本、硕两段式培养模式。每一阶段具有明确相应的培养目标,阶段之间建立相应 1 的分流和衔接机制。
2011年,我校在九个专业试点招收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实验班,开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每个实验班招收人数为30人左右,每年招生规模为270人左右。涵盖专业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光电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2012年继续推进卓越计划各项工作。现有两个年级的九个专业卓越计划实验班共18个,500余本科生。
2010-2011年,我校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制订了《华中科技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行)》和相应的卓越计划专业实施方案、人才培养计划和卓越工程师计划实验班管理办法,全面梳理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课程体系,整合了相关课程,特别是对实践教学、企业实习环节进行了重新设计,建设了一批企业实践基地,加强了相应的管理。2012,在前期课程整合的基础上,重点实施了整合后的各环节教学,引入了数十门业界课程,请业界知名人士为卓越计划实验班授课,让学生大量接触工程问题,同时加大科技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力度,开展工程问题研究和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为卓越工程师计划实验班今后的基于问题和基于项目的企业实习实践环节,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机械学院等有条件的专业,提前在原有的创新实验班中实施了卓越工程师计划中的部分方案,实施了结合项目研究的企业实习,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实际上目前参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学生人数已超过600人。
二、组织管理
我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行校院两级联合管理的组织架构:以启明学 2 院为依托建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基地,本科阶段9个专业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实验班均挂靠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管理,教学实施则依托各专业院系完成。
学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领导小组由教务处、启明学院、研究生院、学生处、人事处、设备处、科发院、财务处等部门负责人,以及相关企业代表参与组成。校长李培根院士亲自担任组长,主管教学工作常务副校长林萍华教授任副组长,领导卓越计划的设计与实施工作。
启明学院作为培养基地,成立了专门的校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家组。在启明学院统一规格要求和规范管理下,各卓越工程师计划实验班所在院系充分发挥专业和行业优势,积极探索面向大型企业以及国家重大项目高端工程人才的培养思路和措施,努力创建卓越工程人才的全新培养模式,全面提高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
实施卓越计划的院系相应地成立了组织管理机构,包括由行业专家参与的卓越工程师计划专家组,让企业人士参与工程人才培养,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培养标准,具体开展实施工作。
三、政策措施
各类卓越计划实验班建立时,学校统一下拨30万/专业作为建设和研究经费。2011-2012年,我校的机械、能源、电气、材料等四个院系获批教育部专业改革试点和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单位,分别获得相应的150万元+200万元的经费支持。
同时以启明学院作为管理机构,出台相应的管理文件和办法,并负责落实。目前学校出台了有关卓越工程师计划实验班的管理制度等文件有:
《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卓越工程师计划实验班管理办法》[(校教2011)3 60号],在卓越计划实验班生源的选拔与录取、学制与培养模式、教学管理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其中特别明确了“卓越计划实验班遵循‘兴趣驱动、学生自主、注重过程’的原则,每位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至少须完成一项工程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并纳入必修学分。”
《启明学院大学生自主创新项目管理办法》[院教(2012)2号],规定实验班学生的创新实践项目应与课程学习(包括实习实践环节)相结合,开展理论探究、实践性研究等创新训练。
学校2012年拨专款150万支持启明学院学生的创新性学习和创新实践项目。2012年启明学院分2批立项建设了自主创新项目128项,并开展了中期检查、年底结题验收工作。
按照学校卓越计划的政策和精神,院系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措施:制订了导师制管理办法,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设立了学业导师,具体负责学生兴趣学科方向的指导,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均分别针对本学科专业特点,制订了学业评价细则,每学年开展学业评价工作,实行了优补与退出机制(具体内涵见相应文件),确保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质量和后期实践环节的学科基础保障。
四、培养模式
1.学校培养标准和专业培养方案
指导思想:以教育的“三个面向”为指导,遵循“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把强化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实践、国际视野、追求创新”的意识与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致力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强大发展后劲的卓越工程师人才,为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提供高端的人才支撑。
鉴于我校长期以来实施宽口径培养和取得创新教育成果的沿革,我校多次召开相关研讨会,确定各实施专业基于能力导向,按照自身优势和学科特点建立培养方案,不实行一刀切的标准。
具体专业培养方案已报送。
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2011年,根据初步完善的卓越工程师实验班人才培养计划,对照各实验班专业能力培养矩阵,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再设计,重点整合了一系列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对课程内容重复、陈旧的部分进行删减,增加了“基于项目、基于问题”的实践教学环节,在专业方向课程上,增设新方向、新技术等内容。参照培养标准和能力要求重新编写卓越工程师计划实验班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并组织了相关专家论证。
2012年,继续加强课程体系内各个知识模块的凝练和归并,修订了教学大纲,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课程体系中增设了大型集中综合实践性课程,三个Project环节和一项科技创新活动环节;
“光电信息工程”专业采用特别设计的含CDIO全过程的项目,将所学课程串联起来,加强工程项目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专业课上引入了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两门核心课程。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完善了四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大纲、教学内容,确定了三个专业方向的主要课程。
3.改革教学方法 我校“卓越计划”实验班一般采用小班教学。2010-2012年,我校设立启明学院教学研究专项,开展教学体系构建、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教育教学研究,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共立项27项教学研究专项,开展实验班教学方面的专题研究。实施2年来,效果明显,并逐渐辐射到面上教学,示范作用开始彰显。主要的教学改革特点为:
理论教学全面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全面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开展专题探讨、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实践性教学向知识综合应用方向改革,采用课程群综合实验模式,加强同方向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培养;
依托导师的工程背景和企业资源,从工程应用、研发、管理多方位对学生进行训练
为学生配备企业导师,结合企业认识实习、工程创新实践、企业专业实习、专业课程工程训练、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环节和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教学,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有的学科优势强、教改成效走到全国前列的专业,如机械学院、生命学院等,根据自己专业特点,实行了特色改革:
机械学院:采取“改革课程大作业”、“自主实验课程模式”,“项目式实践模式”、“基于学生课程作业的作品举办创新比赛”的教学方法;
生命学院:实行主讲与助讲任课制,大力推行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和 TBL(Team based learning)教学法,强化问题引导意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电气学院:以课程群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将数门理论课程与综合实验结合,6 开展研究性学习和主动实践,在理论课程中开展创新教育,在对应的综合实验中实践创新思维,涌现了多个学生的创新设计。
五、师资队伍建设
注重加强企业师资聘任工作,聘请企业和科学研究机构的领军人物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电信系连续2年邀请了中兴通讯等企业高管参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验班选拔考试的面试环节。
定期邀请企业兼职教师为学生开展企业管理、团队精神、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讲座、报告建设,电气学院持续举办的“携手电气精英与未来同行”系列讲座,为学生开设了解行业和社会的窗口。
六、校企合作
我校与多家相关大型企业构建战略联盟,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体,覆盖了所有卓越工程师计划实验班专业。除9个卓越工程师计划实验班外,这些专业的面上学生也直接或间接受益(业界课程授课;实习或实践),受益面超过60%。
1.建立了向业界高度开放的创新人才培养合作机制
启明学院与40余家中外知名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包括设立联合实验室、人才培养基地,委托开展科研合作项目、创新项目指导和孵化、举办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由企业资助经费支持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启明学院内开辟了校企合作专区,并有多家知名企业入驻启明学院。
2.与知名企业共同开设校企合作选修课程
启明学院与丝宝集团、华工创业投资集团等多家企业,共同建设了《创业基础》课程,授课教师全部由集团企业高管担任,课程教学效果好,受到学生普遍 7 欢迎。
依托学校的本科教学工程协同计划,我校2012年新建设了39门业界课程。邀请东风汽车、玉林柴油、中信机械、大族激光、华中电网、中兴通讯、中建三局、微软等几十家知名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为在校学生授课。
3.推进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
为推进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并根据我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9个专业的特点以及企业的条件,建设了28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见附件2。
4.企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情况
我校企业培养方案要求:企业为学生配备企业导师,由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在企业培养阶段的学习与实践,并由双方导师共同为学生确定研发方向或课题,指导学生的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
先行启动企业实践环节的机械学院,采取了为学生1:1配备指导教师的“集中性实践模式”,面向企业需求,开展工程实践的“常态化贯通式实践模式”、以项目方式进行的“本科研究机会计划(UROP)”、“主动走进中小企业,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等四种模式。机械学院20多名学生还利用国内实习,成功解决了中小企业十多个难题,受到企业一致赞扬。
六、国际化
1.聘请一批海外知名教授给本科生开设一批优秀的国际课程
机械学院开设《机电创新决策与设计方法》、《精益制造理论与实践》、《计算材料学》、《能源材料》等6门国际课程;
电信系开设《信号完整性及高速数字电路设计》、《信息光学》、《自动化仪表 8 与执行器》等10门课程;
能源学院引入《计算机辅助工程》、《工程热力学》、《工程传热学》等5门国际课程。
2.开展跨国界的科技创新与企业实践活动
利用和国外知名高校的办学协议,2012年在我校教学协同计划中,设立专项经费,选拔资助了47名优秀学生参加美国Rosehuman科技夏令营等暑期实践项目、短期国外实习项目、参加国际大赛、国际论坛/国际会议等。邀请休斯顿大学等国外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为学生创新项目提供专业指导并开设专题讲座。
我校机械(HUST)和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WPI)长期联合开展国际合作工程实践教育活动(HUST-WPI工程实践教育项目)。每年由我校选派学生和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的学生混合编队,在美国和中国企业分别用7周时间完成美国和中国企业分配的任务,完成企业工程项目,解决企业问题。
七、其他(特色)1.发挥启明学院作为卓越计划培养基地的作用,搭建多学科交叉学习和研究平台,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组建多学科交叉团队赴企业开展实习:2012年,启明学院组织了机械、控制、软件、计算机、经济、人文等7个学科数十名学生,联合组队赴东莞工业研究院开展实习,结合企业课题开展实践。由启明学院和企业共同承担实习所有费用,企业为学生配备了导师,学生在业界导师的指导下,真刀真枪地完成研究课题,效果良好。其中,计算机学院的实习学生参与了东莞工业研究院承担的“大气污染研究及治理”项目,他们应用所学知识,改进项目原有的算法,将大气污染检测速度大大提高,成果《基于ArcGis的大气污染扩散模型的构建及其flex 实现》已经整合到公司整体项目中并申报专利。
发布多学科交叉自主创新研究项目,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2012年启明学院除了设立实验班以课程学习形式的自主创新项目,还设立了不同学科学生联合组队开展的学科交叉研究项目,和将竞赛成果及研究成果/技术向创业转化的自主创新项目,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需求和解决问题,推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2012年投入100万元资助的100多个项目,已有部分项目结题,取得初步成果。
2.实施“卓越计划”对我校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示范性作用开始彰显
启明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前后,召开多次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每年暑假召开的全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2011-2012连续两年均以高等工程教育为主题,邀请国内外和校内知名专家做主题报告,介绍国内外发展改革现状和经验,全校各专业教学负责人和院系党政一把手参与研讨;启明学院连续两年开展以工程教育改革委主题的“启明创新论坛”,邀请国内外高校和企业界专家做报告、各专业师生共同参与研讨。这些研讨会不仅有教学改革理念上的升华,也获得了专业改革、课程体系建设上的经验,使所有学科和专业都能基本同步地开展教学改革。
医学专业师生反映,通过卓越工程师教育实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实际上理念在各专业都是相通的,极有借鉴作用。在此基础上,医科各专业开展了各种专项教学改革工作,于2012成功入围全国首批“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
启明学院中有多种“实验班”(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和多个学生创新团队、特优生。启明学院每年通过研讨“卓越计划”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带动了启明学院内其他专业创新实验班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影响了多个学科和专业教学改革(如管理学实验班、物理学实验班、医学教育实验班,等),同时 通过启明学院学生,将主动学习、交叉研究的氛围,带到了面上普通本科生的学习中。
启明学院具有特色的跨学科组队联合实习实践活动,更是将能力导向、研究性学习的风气传递到不同学科。
八、下一步工作计划与建议
1.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思路
因行业特点和优势随国际国内市场而改变的情况比较明显,或行业在实践方面的特殊性,有的专业的企业实习遇到新问题:
电气学科:近年来专业就业火爆,毕业生抢手,而电气学科内部也有不同就业去向,学生们争着去“系统”尽量避开“企业”的情况比较严重,以至于企业要不到毕业生去那里就业,严重影响了企业接受学生去实习实践的积极性;
土木工程学科:土建类工程就非常明显非常漫长的周期性,受到资金到位的影响,这些周期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例如桩基工程可能需要1-2年,混凝土工程可能需要1年,等等。如果强调一年的集中企业实践,则这一年可能都在某单一的工程阶段,而不是全部过程,实习显得冗长而无意义。
这些问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柔性地实施“卓越计划”,使工程教育改革落到实处,而不是走形式和过场。
2013年是逐步推进企业阶段方案的关键一年。在前期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的基础上,我校将总结教学过程中和潜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业界课程和国际课程的建设,继续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完善企业培养方案,落实企业培养机制;启动卓越计划教学评估工作,保障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质量。
2.建议 目前经费投入比较大、成效明显的,仍是教育部已经拨款实施专业改革和实践基地建设的那些专业。我校9个专业中尚有5个专业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企业基地建设。因此希望实施卓越计划的专业都能投入相应经费,鼓励优秀学生参与卓越计划,并调动企业积极性,有更多企业参与卓越计划。
第五篇:华中科技大学复试
材料学院2013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安排
一、各专业复试成绩要求
材料学、纳米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
报考学术型学位的考生总分在335分(含335分),单科校线(505090
90)以上者可参加复试。按复试分数从高到低依次录取。
材料加工工程、数字化材料成形专业:
报考学术型学位的考生总分在368分(含368分),单科校线(505090
90)以上者可参加复试。按复试分数从高到低依次录取。
材料工程专业:
报考专业学位的考生总分在330分,单科(50509090)可参加复试。以上各专业招生总数:含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光学工程专业和WISCO联合实验室材料工程专业专业学位硕士的委托生源。
二、WISCO联合实验室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可接受调剂生15名,报考科学学位的考生可以报名复试,报名人数按1:1.2确定为18名。想报名的学生填写报名表,交教务科张绮琳老师(也可填表签名后,扫描发张老师邮箱clxyyjsh@mail.hust.edu.cn)。
报名时间3月9日上午8:00至3月9日下午5:00,报满为止,以收到报名表时间为准。
报名要求:
1.材料学、纳米科学与技术专业总分330分以上(含330分),单科为本校校线。
2.材料加工工程、数字化材料成形专业总分345分以上(含345分),单科为本校校线。
三、攻读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的区别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工程硕士教育侧重于工程素质培养和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工学硕士是侧重于基础理论学习和学术研究。
(1)工学硕士(学术型学位)
工学硕士学制为3年,奖学金资助比例为100%;在修完规定的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答辩通过后,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和工学学位证书,参加学校统一的毕业派遣。
四、复试形式及内容
材料学、纳米科学与技术专业、材料工程(材料方向)专业:
1.笔试(40%):①高分子物理和化学、陶瓷材料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三组试题,考生可任选其中一组试题作答,30分。②英语专业翻译,10分。
2.英语口语(20%):简单的英文对话;听录音回答问题。两位主考老师的平均分为该考生的成绩。
3.面试(40%):3分钟的中文ppt考生自我介绍(文件名:考生姓名+考号),推销与展示自己;面试老师随机提问,五位面试老师的平均分为该考生的成绩。
材料加工工程、数字化材料成形、材料工程(加工方向)专业:
复试分为笔试、面试两部分。
1.笔试部分共40分:综合考查考生的数学、英语、计算机及专业知识水平。
2.面试部分分两小组进行,共60分。
①.英语口语组20分:简单的口语对话;听一篇短文,根据短文的内容,回答老师的提问。
②.专业知识组40分:从若干题中抽取一题解答;回答老师的提问。
五.报到时请考生提供以下材料:
考生请带上准考证(材料学、纳米科学与技术专业考生同时提交ppt)、应届生 需带上学生证、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复试政审表并加盖院公章(附件中下载)和在校成绩单(盖院公章)以及身份证;往届生 需带上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复试政审表并加单位公章和单位同意报考的证明或已辞职的证明,无工作单位者出具街道居委会或村委会证明,以及毕业证、学位证原件和复印件。
考生需交复试费100元。缺证明或缺材料的考生不得参加复试。
六.预报指导教师:
参加复试的考生可到研究生院网页导师系统中查询导师的研究方向及研究成果等信息,报到时考生要求预报导师,双向选择。
七.复试安排:
1.报到时间
3月16日上午 8∶10~11∶30,下午2∶30~5:00东三楼320(材料学院会议室)。
2.体检时间
3月16日下午(带近期免冠一寸照片一张、体检费35元到校医院体检),体检表单位一栏要填写材料学院。
3.综合素质考核地点:3月18日上午 8∶30 ~11∶50,材料学专业:东三楼330室;材料加工工程专业:东三楼320室;
纳米科学与技术、数字化材料成形、材料工程(材料、加工方向)专业:东三楼321室
内容:专业素质以外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着重了解考生对重大政治事件的看法和认识、专业思想和治学态度、参加社会工作和实践经历,以及个人成长等方面的情况。
4.心理测试时间
3月18日中午12∶30~13∶00,地点:主校区计算机中心机房(南一楼北 面)具体教室待定。
5.专业课笔试: 3月16日晚上7:00
东九楼C201:材料学、纳米科学与技术、材料工程(材料方向)专业
东九楼C202,C203:材料加工工程、数字化材料成形、材料工程(加工方向)专业
6.专业课面试:
材料学、纳米科学与技术、材料工程(材料方向)专业:
3月17日(全天)上午8∶15开始,地点:先进制造大楼西楼C306、C417。
材料加工工程、数字化材料成形、材料工程(加工方向)专业:
3月17日(全天)上午8∶15开始,地点:东三楼317,320室
7.复试成绩不合格者(若复试成绩以100分算,即低于60分者)、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考核不合格者、体检结果不合格者、同等学力考生的加试课程成绩不合格者,均不予录取。资格审查未通过者不予复试和录取。
8.公布录取名单:3月18日下午3∶00,地点:东三楼材料学院教务科橱窗
9.录取考生签协议时间:
材料学、纳米科学与技术、材料工程(材料方向)专业:
3月18日下午先进制造大楼西楼C306、C417
材料加工工程、数字化材料成形、材料工程(加工方向)专业:
3月18日下午东三楼320室
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领导小组
20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