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新疆中小学地方性教育的优势及发展
浅谈新疆中小学地方性教育的优势及发展
摘要:新疆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由于政策、地域、文化的特殊,它的教育形势也显得十分特殊。新疆地区的教育前景十分广阔,探索新疆地方性教育优势及发展策略,对于当地素质教育质量的提高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 也为我国整个少数民族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在本文中,利用文献研究法、例证法、归纳总结法等,打破了以往将研究重点放于舞蹈音乐,把普通学科作为研究对象,更具有普遍性和说服力。就以数学学科为例,结合新疆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众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特殊的国家政策,更加具体地研究讨论出新疆地区中小学性教育的优势和发展策略。关键词:新疆 中小学 地方性教育 优势 发展策略 引言:
教育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根基所在,一个民族的发展无论如何都要教育的发展身影。教育并不是一成不变,每个地区都会有它的独到之处,发展地方性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在全新的社会环境和国家的政策扶持下,新疆中小学地方性教育迎来了一个全新的转折点,机不可失,需要及时作出应对措施,抓住这个机会,积极开展中小学地方性教育。上苍赐予了新疆一副独特的“面容”,赋予它不同的文化底蕴,国家政策也因此给他开了一条特别的“绿色通道”。只要适当充分利用好这些优势,再加以灵活的教学策略,地方性教育必定会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这不仅会促进当地教育的发展,还能为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提供新的教学思维模式,整个少数民族素质教育质量也因此会发生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一、新疆地区整治对当地教育的影响
第一,大力开展专项整治活动,进行“四整治四规范”,规范党内整治作风,为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氛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讲话:深入学习习近平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履行作为人民公仆的职责;转变作风:着力营造清廉高尚的政治作风,严于律己,保持坚决的态度,自觉维护党的形象;促落实:切实推进整治工作的开展,切实改善政治环境,做到各司其职,将人民利益置于首位。这一举措对于教育无疑是有益无害的,党成为教育发展的坚强后盾,给予源源不断的政策和物质支持。
第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经济的支持,发展教育便不知从何做起。优化新疆兵团“三化”发展机制,加快了构建新产业体系的脚步,构建新的发展动力。在进一步发展传统行业的同时,又着手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激活私人资产。改善农村地区经济生活条件,带动城乡一体化。
第三,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形成特色农业优势,在提高农民的收入的同时也增加了大量就业岗位,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建设。由此,教育支出就会有所增加,教育投资也会提升到一个新高度,给当地教育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为之建造了一个强大的物质堡垒。
第四,加大反恐反**力度,切实维护当地治安安全,试图营造一个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让教育的发展多了一层安全保障。新疆历来是我国矛盾纷争繁多的领土之一,近年来,受其他国家的挑唆,恐怖分子日益猖狂,恐怖袭击事件频频发生,为了不使不良分子的阴谋得逞,国家特意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理,督促当地相关部门认真履行义务,树立高度的警觉意识,严厉打击破坏分子的势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治安整治保障了人们生命财产安全,也尊重了教育教学规律。
第五,对宗教信仰进行管理毋庸置疑会对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合理的宗教管理可以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地区和谐发展。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对待宗教问题的一项基本国策,但宗教信仰并非是没有限制的,他必须在法律政策规定范围内,适应社会主义制度的。少数民族大多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宗教信仰也各不相同,同时具备多样性和多元性两个特征。宗教信仰往往可以使民族间变得团结,也可以使之支离破碎,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所以,宗教因素是影响新疆地区和谐稳定、民族团结的一个重要因素,管理宗教信仰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难题。加强对宗教管理的治理对于维护我们的社会主义基础,促进整个地区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对于一个地区的教育事业也是一个保障。
第六,完善当地基础设施,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有利于先进教育设备、经验的引进和师资力量的壮大。新疆地处我国的西北角,地形相对闭塞,交通十分落后,生态环境脆弱,很大程度上制约当地教育水平的提高。最近几年,为了开发当地的油气资源,为了适应“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当地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新疆与外界的联系大大增加,服务业因此受益,教育也尝到了甜头。
二、新疆中小学地方性教学的优势
1、地域自然环境特殊,能为课外活动创造条件
新疆多为山地和盆地地形,呈现出“三山夹两盆”的地势,盆地腹部多为沙漠地带。他深居内陆,大部分为干旱区,降水十分稀少,河流短小,多为内流河。它远离海洋,境内冰山密布,绿洲点布这是地理位置作用的结果。它的生态环境也因此相当脆弱,但因为它是我国毗邻国家最多、陆地边境线最长、面积最大的省份—地域相当辽阔,地形复杂多样,他的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独特的地域位置造就了独特的自然环境,在这里我们可以见到耸立的高山,也可以见到浩瀚的沙漠;既可以看到牛羊成群,在广阔的草原上悠悠扬扬地吃草,也可以看见一片片绿色的稻田和各种蔬菜瓜果;既能见识雄伟的冰峰,烈日当头的日子也不少见。不可否认,新疆的地域自然环境给它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落后的交通,恶劣的天气,在建设初期无法打开局面,一旦充分发挥它的自然优势,他所能产生的价值也是客观的。对于教育,尤其是针对地方性教育,独特的地域自然条件能够为之提供相对广阔多样的活动空间。通过发挥当地的自然条件,多多开展课外活动,让中小学生们走出教室,带他们去体验大自然的伟大和美好,在玩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利用当地多元的自然环境,让学生们在生活去寻找原因,探索其中的奥妙。学生不再是人们眼中埋头苦读的“书呆子”,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这也是提高当地素质教育重要的一步。
2、民族文化特色突出,能多科协调发展
在上文中我有提到过新疆一个宗教色彩十分浓厚的地区,那里的宗教信仰繁多复杂,不一样的宗教信仰就会有不同的文化风格,他们各具特色,各有韵味。谈起对于新疆的文化,新疆姑娘们曼妙婀娜的舞姿和悠扬轻快的节奏便是我第一时间能够想到的。不论是维吾尔族、回族还是其他民族,新疆人儿似乎天生就带有音乐舞蹈的基因,不像大多数生活在其他地区的人,他们不需要从小参加各种培训班,接受专业系统的训练才能具备跳舞歌唱的能力,也许整个新疆的每一个角落都是他们的“培训班”。当然,除了舞蹈音乐,他们的民族文化里还有很多其他优秀的成分,只是大众最为熟悉而已。这就是他们独具风格的民族文化给他们带来的福利,整个地区的人们都热爱生活,热爱唱歌跳舞,这种情怀是其他民族不能复制的。他们的教育内容里不只是学习课本知识,还有民风民俗赐予的礼物—舞蹈音乐等。民族文化里包涵着一个民族的信仰信念,具有很强的教育教化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到的不仅是形式,还有一个民族的文化礼节。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不正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吗?
3、国家保护政策优厚,有利于地方性教学开展。
新中国成立伊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存在了,法律明确规定少数民族自治区可以自行行使民族区域自治权。少数民族自治区可以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区域的教育制度,以及不同级别学校的设计、学制、办学模式、教学教材、教学语言等,培养少数民族专业人才。根据当地特点,发展尊重的教育、创造的教育。当地牧民数量大,牧区的教育是新疆教育改革中的一大难点。于是,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设置以寄宿制为主的公办民族中小学,改善牧区教学条件。重视民族双语教学,设立一大批双语实验班,把汉语教学当作一门重要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立预科、汉语学习班等,培育真正的“民汉兼通”的人才。大力普及义务教育,发展当地基础教育,联合其他高校提高中高等教育水平,对于发展滞后地区的学生、女生在同等条件下按照标准优先录取。国家非常重视“两基”工作的开展,取得了骄人成绩。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国家培养大批援疆教师,并对当地教师给予补助,同时,也积极开展与国外教育交流活动。财政方面在教育领域的支出扶持力度加大,促进地方信息化教育进程。总之,国家向来就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根据各自的特点,推行优惠政策,减少对他们的限制,给地方性教育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利于激发地方性教学灵感,释放教学活力。
三、发展新疆中小学地方性教学的游侠策略—以数学学科为例 1.结合地区优势,丰富课外教学活动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课外活动由来已久。数学课外活动是指在数学教学大纲范围之外,学生自愿参加或组织的多类型的教育活动。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课堂教学,课余时间里参加校内外的数学活动,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促进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新疆独特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则为他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鼓励孩子在课外寻找数学问题,提出疑问,教师有时只需要加以引导,学生就可以探索出数学的奥妙。数学不像文科那样注重文字的推敲,它是一门自然科学,数学概念大都抽象,光凭借想象是很难把公式、定理等记住并充分理解其中的含义,所以适当的课外教学是有必要的。但数学课外活动开展的范围是很有限的,新疆独特多样的地域条件就给了他一个平台,极大地丰富课外教学活动。将生硬难懂的数学理论知识融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将抽象多变的几何图形带入课外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发掘,数学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朝着全方面多层次发展。2.结合音乐舞蹈,创设有趣味的数学课堂
孩子的学习能力受到多方面影响,但其中兴趣才是最重要的。很多学生觉得在学习中感受不到乐趣,学习的过程太过于枯燥,因此讨厌学习甚至放弃学习。试想,教室里不再只是有黑板、桌椅、学生和老师,还有音乐和舞蹈,学习是否会变得不一样?如果是要在中国其他地区的课堂融入音乐舞蹈,我想就目前而言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在新疆,无论男女老少,音乐舞蹈是离不开的一部分。因此,将数学教学和音乐舞蹈结合的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明智之取。把数学定理、数学公式改编成朗朗上口的歌曲,亦或是用妖娆的舞蹈表达,再加上熟悉的旋律,数学学习会变得容易起来。除此之外,还可以用音乐舞蹈讲述数学故事,展示数学魅力和它包含的艺术成分。利用学生熟悉的艺术形式传授原本干涩无味的数学知识,发扬了民族文化,活跃了课堂气氛,保证了学习效率。3.相应国家政策,开展信息化的数学教学。
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信息技术活跃于各个领域。其实,许多东部发达城市学校早在几年前就初步实现了教育信息化,但在西部相对落后地区,网络覆盖率很低,教育信息化进程发展十分缓慢。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以及扶贫开发项目的启动,国家对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大,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支出比重加大,购买先进教学设备,引进优秀教学经验,并指引其走向国际,与国外教育进行交流合作,信息化教学逐渐走入数学课堂。开展信息化的数学教学,把依靠人力不能完成的数学实验,人工无法建造的数学模型,不能描述的数学现象用信息技术实现、构建、解释。信息化教学具有视听性、活动性、可重复性,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化抽象为具体,学生一目了然,达到数学教学最优效果。结语:
我国少数民族民族地区教育仍处于低水平阶段,这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而造成的,其背后隐藏着各种矛盾。在新疆,中小学教育现状并不乐观,开展中小学地方性教学成为打破中小学教育僵局的必经之路。目前看来,新疆中小学地方性教学有着相当不错的发展前景,独具特色的地域条件,深厚的民族文化,还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所以,当地教育部门要及时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变现状。就以数学学科为例,可以结合地区优势,利用当地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丰富数学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的点滴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也可以利用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来创设有趣味的数学课堂,了解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做好教学规划,开展信息化的数学教学,发掘学生个性化特点,提高教学系效率。探讨新疆中小学地方性教学,找寻发展优势,传播民族文化,并获得相应的解决策略,创新教学模式,这对于新疆地区中小学教育水平的提升有着重大的意义,更为少数民族地区素质教育的探索之路开辟了一条新路,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参考文献:
[1]高校教学模式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J].蒋霞.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6(07)
[2]和田地区中小学“维汉双语”教育三种主要模式及分析[J].艾力.伊明.新疆教育学院院报 2011(01)
[3]为学生搭建一个开掘数学潜能的平台——“共生”理念下课外活动的探索和实践[J].陆晓林.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11)
[4]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新模式探析[J].方晓华.语言与翻译.2008(01)[5]高校教学新模式的分析与探索[J].潘爱玉,王玉华.邢台学院院报.2010(03)
第二篇:新疆地方教案
新疆巴音布鲁克天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了解巴音布鲁克天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理位置 知道保护对象为天鹅等珍稀水禽及其栖息繁殖地
过程方法目标: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了解天鹅繁殖的环境。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和对旅游的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保护对象为天鹅等珍稀水禽及其栖息繁殖地 教学难点:知道保护对象为天鹅等珍稀水禽及其栖息繁殖地 教师资料与媒体:课件、视频、投影„
学生资料:搜集与天鹅湖有关的文字信息或者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课前准备
1、搜集与天鹅湖有关的文字信息或者图片资料
2、组织教学
将课前准备资料放在桌面。
二、导入新课
三、新授环节
展示课件,出示天鹅湖图片。提问:这里美吗?
提问:谁知道这美丽的地方是哪里? 出示课题(天鹅湖)
1、继续在多媒体中展示天鹅湖的图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提问:欣赏了这么多图片,哪位同学愿意介绍一下这个美丽的地方?
教师补充:天鹅湖位于巴音布鲁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巴音郭楞州和静县西部。(出示地图,明确位置)
2、教师阐述:天鹅湖平均海拔2400米,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地势平坦,水草丰盛。“巴音布鲁克”蒙语意为“丰富的山泉”,天鹅湖是由众多相通的小湖组成的湖沼地。提问:这么美的景象,是谁发现的呢?
3、教师提问:天鹅湖有什么物种资源?
4、欣赏天鹅湖的视频,再次感受天鹅湖的神奇力量。
5、翻开书的22页学生阅读课文。
欣赏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学1:天鹅湖在和静县。
同学2:因为天鹅湖有许多天鹅在那里栖息所以被人命为“天鹅湖”。欣赏天鹅湖的图片,并认真听老师描述天鹅湖的样貌。
学生:天鹅湖有鸟类128种,繁殖鸟95种,其中留鸟34种,栖息着我国最大的野生天鹅种群,是鸟类繁殖和渡夏的栖息地。兽类有20余种,其中,两栖类2种,鱼类5种。其中属国家一类保护的有8种,如雪豹、黑鹳、金雕、白肩雕等,二级保护的有25种,如天鹅、盘羊、雪鸡等。
由于大多数学生能养成习惯并按照要求做好课前资料搜集准备,因此在导入环节能够进展的十分顺利。
此环节重在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美丽的图片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因此在授新的过程中语调要有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视频让学生开拓了眼界,丰富了课外知识。
四、总结
1、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天鹅湖,谁来说一下它的地理位置?
2、天鹅湖有什么物种?
学生1:巴音布鲁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巴音郭楞州和静县西部。学生2:天鹅、盘羊、雪鸡 马
学习了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应当学会归纳总结,锻炼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能及时反馈出自己在本堂课中的收获。
板书设计:
新疆巴音布鲁克天鹅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位置:巴音郭楞州和静县西部
物种:天鹅、雪豹、黑鹳、金雕、白肩雕
马晓娟
第三篇:发展优势
存忠:对黑龙江发展优势的几点认识
(2005-2-7 9:25:38)
中共哈尔滨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方存忠:老工业基地留给我们的究竟是包袱还是财富,是阻力还是动力?黑龙江省所处的区位究竟是优势还是劣势?与国内其他省市相比,黑龙江省具备六个方面的比较优势:基础雄厚的产业优势,成为加快发展的重要引擎;丰富充裕的资源优势,为加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无与伦比的生态优势,为加快发展拓展广阔空间;潜能巨大的地缘优势,为加快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鲜明独特的人文优势,为加快发展营造了社会环境;重点倾斜的政策优势,为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新一轮加快发展的热潮中,黑龙江省具备其他省份所无法比拟的六个方面的优势。
一、基础雄厚的产业优势,加快发展的重要引擎
产业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以装备制造业为主要特征的老工业基地,曾为我们赢得了“共和国长子”的荣耀与自豪,同时也承受了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补轻工业短腿的冷遇与无奈,虽然我们还存在经济总量增长缓慢、资本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但是,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拥有一批国家重点大中型骨干企业,支柱产业基本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竞争优势逐步增强,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1.装备制造业独领风骚,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产业主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增强竞争力的前提。黑龙江省最大的产业优势在装备制造业,现已形成了以发电设备、机床设备、机车车辆、农业机械、工程机械、微型汽车、石油化工、煤化工及食品等为主的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拥有“三大动力”、哈航集团、轴承集团、一重集团、大庆油田等一批“国宝”级企业,许多产业和产品处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最高水平,如锅炉及原动机制造、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木制品等行业比较优势在全国居第一位,石油制品、人造原油生产等行业比较优势在全国居第二位。实力雄厚的装备制造业在黑龙江省工业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推动黑龙江全省工业经济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支撑。在黑龙江全省经济总量中,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超过50%,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黑龙江省所拥有的世界上少有的配套齐全、结构合理且发展势头强劲的装备制造业,恰恰迎合了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完全有能力有条件舞起振兴工业的龙头,黑龙江的振兴恰逢其势,并非梦想。同时,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主要依靠国外装备和技术,黑龙江省依托良好的重化工业基础,增强产业竞争优势,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抢占国际国内庞大市场正当其时,潜力非凡。
2.十大主导产业竞争优势增强,成为加快发展的驱动轮。主导产业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牵动作用。除了装备制造业以外,黑龙江省确立的石化、食品、医药、电子、汽车、煤炭、机械、电力等十大主导产业不仅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而且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目前,十大主导产业基础雄厚,规模较大,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在国内同行业居重要地位,仅石化、食品、能源、医药等六大主导产业,规模在全国同行业居前列的龙头企业已达33家,生产能力居亚洲或国内前列,生产的产品在全国位居第一的已达12种,产品数量也很可观,如原油、木材、电站成套设备等产品产量居全国首位,天然气、工具量具、中小轴承等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二位。十大主导产业对黑龙江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突出,机械、石化、食品三大传统支柱产业的总产值占黑龙江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到41%,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三个新兴产业的工业增加值5年增长了70%,成为黑龙江省工业经济
增长的一大亮点。黑龙江全省工业在已经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基础上,2004年又继续保持了良好的态势。可见,依托强大的主导产业,牵动黑龙江全省经济整体发展和快速发展是完全可能的。
3.六大产业基地集聚效应初显,为经济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具有巨大的引领和带动作用,集群战略已经成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模式。黑龙江省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重点发展了装备制造、石化、能源、食品、医药、森工六大基地。目前,六大基地建设成效显著,产业集聚初露端倪,带动效应不断扩大。如装备工业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配套协作体系不断完善,哈尔滨、齐齐哈尔两市装备制造业的集中度不断提高;以大庆为龙头的石化产业带初步形成;能源工业、食品工业加大了产业集中度,增强了发展后劲,其中,哈尔滨、绥化南部区域的制奶业已有百家以上大企业;医药工业以哈药集团为龙头,园区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医药工业整体竞争力不断提高,等等。资料显示,2004年1-10月,六大产业群实现销售收入2572亿元,占黑龙江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91.3%;实现利税和利润分别占全部工业利税和利润的96.6%、98.7%。黑龙江象表明,六大产业基地已成为提高黑龙江省竞争力的主要力量,为不断推动黑龙江省形成快发展大发展的强势,在日益崛起的“第四增长极”中占有重要位置提供了现实基础。
二、丰富充裕的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的坚实基础
21世纪,谁掌控了资源,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自然资源作为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经济增长具有稳固的支撑作用。黑龙江省的煤、木、粮、油和土地及淡水资源,在新一轮竞相发展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为我省传统产业调整改造、换代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1.土地资源丰富,是吸引投资的最重要因素。同时,工商建设用地后备资源充裕。即将建设的哈大齐工业走廊,近中期规划用地451平方公里,相当于香港面积的5倍;远期还将规划420平方公里,把土地开发和盐碱地整治结合起来,使其成为黑龙江省具有吸引力的一大亮点。耕地后备资源丰富,通过对现有耕地整理、灾毁土地整理、撤村并屯土地整理等措施,预计到2005年黑龙江全省可新增耕地264万亩,是1999年以来5年间建设用地总量的4.9倍。
2.电力资源供应充足,为加快发展提供重要的动力源。经济要增长,电力必先行。电力是经济发展的命脉,是必不可少的动力源。近年来,我国多数地区电力供应十分紧张,已经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而黑龙江省作为能源工业基地,电力供应充裕,现有电力装机容量1200万千瓦,到2010年可达到2200万千瓦。不仅如此,生产电力的煤炭资源丰富,储量高达221亿吨,占东北三省的72%。黑龙江省电力供应稳定,电价较低,每度电的平均价格大约只有南方省份的一半。特别是可利用地缘条件低价从俄罗斯输入电能,为发展高耗能产业提供可能。可见,黑龙江省电力资源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在电价成本上,都具有较大优势,将对黑龙江省加快发展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
3.煤、木、粮、油自然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为加快发展提供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支撑。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经济的增长对自然资源的依存度虽有所下降,但仍建立在强大的能源供给规模基础上,尤其是对煤、木、粮、油等自然资源的需求,而黑龙江省在这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占全国采掘工业的1/4。许多大企业看好了这一点,大唐、国电、华电、华能及山东鲁能将分别在双鸭山、鹤岗、七台河建设煤矿和大坑口电厂。煤的深加工也可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以原煤发展煤化工,其附加值可增加十数倍。此外,在国家把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
务,强调要在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增值转化上下功夫,并相继出台一系列支持措施之际,黑龙江省煤、木、粮、油等开发潜力就是加快发展的后发优势,更是吸引省外投资者的竞争优势。如果我们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实施“以化补油”战略,抓好煤的“四转一开发”,促进林木资源由采伐向培育保护转型,实施林浆纸一体化,就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竞争优势,不断增强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后劲。
4.淡水资源充沛,为投资者生产经营及生活提供重要条件。水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东北则是降水和可开发的水资源相对多,耕地资源也相对多的唯一地区,其水土资源配置以黑龙江省为最佳。”可见,面对国家淡水资源严重紧缺,不惜巨资“南水北调”的严峻形势,黑龙江省充沛的水资源,不仅成为我们加快发展的又一亮点,而且为投资者舒心生活、企业正常生产提供重要条件,更为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三、无与伦比的生态优势,加快发展的广阔空间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是一个地区发展潜能的重要标志。为此,世界各地不惜巨资建设生态城市和地区,联合国每年都要评出一批适合人居的城市。黑龙江要实现大发展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为我省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依托。
1.独具特色的生态资源是支撑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分布最为集中的湿地,已被列入亚洲重要湿地名录。在全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情况下,黑龙江省这种独具特色的生态资源,将成为黑龙江全省乃至全国未来发展的稀缺资源,成为支撑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弥足珍贵的物质基础。
2.优势明显的绿色农业是加快发展的特有品牌。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深入和健康理念的变化,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迅猛增长。据有关机构预测,未来二三十年是绿色食品生产和销售高速成长的时代,到2030年,绿色食品的生产销售将占总量的80%。面对这样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作为农业大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黑龙江省绿色农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应该成为我们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巨大资本。特别是加入WTO之后,面对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我们的农业要实现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赢得迈入国际市场门槛的“绿色护照”,必须发挥这一独特的优势,“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3.前景看好的生态旅游资源将成为拉动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旅游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形态,已经成为一种朝阳产业。这是我们在新一轮全国旅游发展竞争中的强项,我们只要充分发挥这些基础性、资源性、区位性的独特优势,就一定能够按照“春季活力世界、夏季清凉世界、秋季多彩世界、冬季冰雪世界”的目标,把黑龙江省打造成蜚声全国、名扬海外的旅游热点城市。
四、潜能巨大的地缘优势,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
从传统经济地理学角度看,黑龙江省地处祖国东北边陲,是中心经济发展的末端和边缘,但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的时代潮流中,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特别是在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我们所处的区位正由“边缘”向“中心”、“末端”向“前沿”转化,传统的劣势已变成现实的优势。我们必须运用时代的眼光,站
在世界经济发展的高度来看待我们的地缘优势。
1.地处“南沈北哈”轴心经济带,为扩大开放提供了重要支撑。东北振兴是区域的振兴,是整体的振兴。在实施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过程中,由于经济的互补和产业的关联,东北三省已经构成了以“南沈北哈”轴心经济带为骨架,以“沈大长哈”都市圈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在这个经济共同体中,黑龙江以其辽阔的腹地,为东北的振兴提供重要支撑。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哈尔滨的辐射牵动作用,以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为重点,打造哈大齐重化工业带,使之与“南沈北哈”轴心经济带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共同参与国际分工,共同创造对外竞争优势。
2.与俄毗邻,是扩大对俄科技经贸合作的桥头堡。毗邻俄罗斯的地缘优势,是国内其他省份无法替代的天然条件,对俄开展科技经贸合作是黑龙江省的传统优势,也是打破末端经济状况的关键所在。从地理位置看,黑龙江省的东部和北部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有3045公里水陆边界线,是国内通往俄罗斯的重要通道。凭借沿边地理优势,经过多年的开发和建设,我们已经开通了25个对俄贸易口岸,构成了水陆空健全、陆海空联运、客货运兼有的过境通商方式。同时,近年来,省内以哈尔滨、黑河、绥芬河、同江等城市为重点,坚持“南联北开”,为吸引国内发达地区参与对俄科技经贸合作,开发建设了一批对俄出口加工、科技合作、商贸、物流、旅游及金融服务等项基础设施,这些都将成为黑龙江省及全国各地加大对俄开放的阵地和平台。占据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地缘优势,黑龙江对俄科技经贸合作的龙头地位当之无愧。
3.位居东北亚中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我们打开国门、打破国界,把黑龙江省放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去考量,黑龙江省正处在东北亚经济贸易区的中心位置,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南部与吉林省接壤,北部和东部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与俄罗斯相邻,境内有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从俄罗斯出海,直达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哈尔滨为枢纽的滨绥、滨洲铁路大动脉,经满洲里、绥芬河直通俄罗斯,省内有直接飞往俄罗斯、日本、韩国的航线7条,这些都为东北亚各国间的贸易往来创造了便利条件,同时,已经开通的25个沿江贸易口岸和若干个中俄贸易互市区,为东北亚区域内各国、各地区的经贸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重点倾斜的政策优势,加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经济发展,既需要产业基础、自然资源、地缘优势等内生力,也需要外在支持力。国家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等一系列倾斜政策相继出台,无疑为黑龙江省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1.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国策,为催生“眼球经济”效应、加快老工业基振兴注入了“强心剂”。在国际新一轮产业转移、资本转移步伐加快和国内新一轮加快发展之际,国家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优惠政策,为奋进乏力的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吹来了一股强劲的“春风”,成为国内外关注和投资兴业的一个新热点和新亮点,加快了振兴腾飞的步伐。如国家实施加大国有骨干企业重大项目的资本金投入、在8个行业试行增值税转型试点、对具备条件的矿山和油田适当降低资源税额标准、实行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和企业所得税优惠等税收政策,特别是出台的灵活处理银行不良贷款、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豁免陈欠税金等优惠政策,为国企改革扫除障碍、攻克堡垒、加快转制创造了条件。目前,黑龙江省已对诸多国有企业不良贷款进行集中处置,通过卸包袱吸引了国内外诸多投资者前来投资与合作。今年中央经济政策取向仍向东北地区倾斜,支持重大装备制造业发展,加大石油、煤炭等行业技术改造投入;选择煤炭、森工、石
油等陷入困境的资源型城市进行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试点,等等。这些优惠政策无疑将对黑龙江省集聚域外资本、人才、技术,攻克体制性问题,突破结构性矛盾,加快发展振兴步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带来更大的商机。
2.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为推动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粮食生产是东北农业的核心。建设东北商品粮基地是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的资源基础,也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中央把黑龙江省作为先行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地区,并实行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补贴及主要粮食品种实行保护价收购等一系列扶持措施,其力度之大、含金量之高前所未有。党和国家的一系列重大政策和措施,极大地调动了黑龙江省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粮食生产大丰收,四大作物种植面积增加1200多万亩,预计粮食总产627亿斤,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农民人均收入增加500元,全年达到3000元。正是得益于对农民实行“两免”、“三补”政策,不仅降低种粮成本,减轻农民负担,而且改善了农民种粮条件,对更大范围地吸引跨国公司和著名企业来黑龙江省建立新的粮食产业生产加工基地,迅速提升黑龙江省食品加工业的产业市场竞争力,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不断推动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大发展快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3.黑龙江省被纳入国家推进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试点,为引入战略投资者提供了可靠保障。国有企业改革重组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首要任务,而国企改革的核心就是产权制度改革,突出的矛盾是妥善解决职工的安置问题。随着黑龙江省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将有大批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能否解决好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和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事关全社会的稳定,事关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成败。国家把黑龙江省纳入实施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为我们有效破解这一难题,加快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老工业基地振兴相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目前,黑龙江省已初步形成了以“三条保障线”为基础,“两个确保”为重点,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五险合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截至目前,黑龙江省已有886户企业、50.4万人启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黑龙江全省新增就业50.2万人,有49.5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为黑龙江省经济的腾飞解除了后顾无忧。由于解决企业冗员,减轻企业负担,推动了企业改制,现已有60%的企业正在与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进行招商洽淡。2005年还有80万国有企业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将会引来更多的国内外投资者参与企业改革和发展,为加快我省老工业基地振兴献力。
综上所述,黑龙江省蕴含着巨大的发展优势和发展潜力,认清省情,发掘优势,是把握发展方向、明确发展定位、创新发展举措、加快发展步伐的重要前提。着眼时代,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引入战略投资者,是加快发展、实现振兴的必然选择。发扬“四大精神”,坚忍不拔,脚踏实地,艰苦创业是加快发展、实现振兴的必要条件;目前省委已经明确了发展思路,只要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够迎来辉煌的明天,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四篇: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
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程自2004年开始实施以来,相关研究较少,现有的研究成果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
(1)对新疆双语教师培训工程的总结思考库热西•艾赫麦提在《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作几点思考》中总结三点思考内容:确定培训目标是做好培训工作的关键;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才能实现培训目标;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各地、各校齐心协力才能更好的实现目标。⑤王永刚阐述了双语教师培训工作应关注的几个重要问题:准确把握双语教师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双语教师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做好双语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采取分科、分级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是做好双语教师培训工作,实现培养目标的有效方式和途径;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合理的管理模式,有效的时间和空间利用,是我们做好双语教师培训工作的关键措施和保证。
(2)通过实地调研,提出问题,并给予建议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程提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1)参加培训的教师专业课水平较低,有的不能胜任教学工作。部分参加培训的双语教师汉语水平不达标。应该加强学员专业基础知识培训。2)HSK不宜作为“双语”教师结业考试的标准。而专业知识考核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致使考核流于形式。“要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 既要提高学员的汉语水平, 同时要采取措施, 努力把学员的汉语水平转化为使用汉语讲授专业课的能力。”②3)培训时间过短,缺乏教学实习。这是针对一年制双语教师培训提出的问题。在2007年3月,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改为两年制。4)违反规定安置参训后的“双语”教师,相当一部分学员在返回原单位后,在教学活动中仍然完全或基本上使用母语授课。应当“加强对教师培训后的跟踪管理。参加自治区和国家双语教师培训返回原籍的教师,是各地推进双语教学的宝贵人力资源,自治区和各地部要建立有效的双语教师培训陈督机制和信息反馈渠道,及时掌握双语教师的培训和使用情况,切实做到把受训双语教师的安置情况纳入各地教育部门政绩考核之中,对工作不力的地区和领导及时予以通报批评。各地要按照新疆教育厅的要求,对双语教师统筹安排,统一调配,确保培训回来的教师从事双语教学工作或者到汉语言学校实习,使双语师资力量得到合理配置。”
(3)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程中个别科目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初中物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中存在问题包括专业汉语课所使用的教材名不副实,不适应语言教学的需要和缺乏奖惩机制,培训效果不理想。应当编写符合语言教学规律和特点的专业汉语教材同时择优录取参训双语教师,引进竞争和激励机制。④2)美术专业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专业汉语》开课时间晚,致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时受到影响;美术专业课程设置需调整。“应在中小学美术专业双语培训的第一学期就开设《专业汉语》课程,以便在学习后期方便专业教师的授课过程。”“建议将《透视》等专业理论难度较深的课程调整为《美术字》和《基础设计》等课程,相关的基础设计也可以为后期开设以软件课为主的《电脑美术》课程作设计理念的引导。”①
第五篇:新疆地方史总结
新疆地方史工作总结
1、古代西域界说。
标准答案:西域地名自汉代出现后,又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包括新疆及中亚、西亚、北非、地中海北岸及印度北部等地。狭义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葱岭以东,以我国中央及地方政权所管辖的地方。今天新疆境界,是近代资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大片疆土之后形成的。
2、新古器时代遗址分布状况。
标准答案:新疆已发现的新石器遗址有:哈密地区的三道岭、七角井;吐鲁番盆地的阿斯塔那、雅尔湖、辛格尔;乌鲁木齐县的柴窝堡;天山北麓的木垒、奇台、吉木萨尔、伊吾、巴里坤及伊犁河谷;天山南麓的库车、巴楚、柯坪;;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博斯腾湖沿岸;昆仑山、喀喇昆仑山下塔里木盆地南缘的且末、民丰、于阗、皮山等地。从这些石器的型制、打制技术、品类、用途以及共存的陶器色彩、花纹的考察,与内蒙、宁夏、青海甘肃细石器文化相一致。当时人们由于居住的自然环境不同,有的以狩猎、游牧为主,逐水草而居;有的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相对定居。逐渐出现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分工,发生产品交换,与内地联系密切。社会形态由氏族制的母系社会,随着生产的发展,新石器晚期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
3、原始居民种系族属及大体分布情况。
标准答案:新疆地处亚洲腹部,是古代中西交通孔道,也是历史上各种族、民族迁徙角逐和交汇融合的地方。由于自然、社会或战争的原因,一些种族民族迁来了;又因同样的原因,他们或者迁往它处,或者被征服,或者部分留下来与后来的种族、民族融合同化,成为新的种族、民族。就这样,东来西往,南迁北移,形成了新疆古代史上复杂的居民关系。
根据出土的古代人的骨骼研究,孔雀河古墓沟地为原始欧洲人类型,昭苏县土木墩墓为高加索人种的支系,洛浦县山普拉墓地具有地中海东支类型特点,楼兰遗址东郊墓地绝大多数呈欧洲人种特征,天山阿拉沟墓地西方人种形态约占85%,但有明显的变异趋势,呈现俩种欧洲人种支系类型混杂现象,并有少量蒙古人种支系或两大人种混杂现象,哈密柳树泉焉不拉克墓地多为东方蒙古人种特征,兼有少量欧洲人种,二者的比例约为7:3。远古的羌人的居住区,自塔里木盆地南缘、昆仑山下直达葱岭,小月氏、羌氏、苏毗与羌族共处或相邻。塞人、大月氏人、乌孙人自公元前6世纪后,先后活动在伊犁河流域。同时在天山南北还有匈奴人、丁零人、乌揭人、汉人等活动。
4、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原因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标准答案:原因:公元前141年,刘彻即位皇帝,史称汉武帝。这时,汉朝内部稳定,社会经济不仅得到了恢复,而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军事力量也得到了加强,汉武帝组织训练了一支强大的骑兵。因此,对汉朝来讲,制止匈奴的侵扰,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这是张骞出使西域的总的历史原因。其次是为了消除匈奴对中原北部边境的威胁,汉武帝除派军队正面进攻外,又决定联络大月氏断匈奴右臂,以彻底战胜匈奴。于是,招募自愿出使西域的人,张骞“以郎应慕,使月氏”。这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直接原因。
意义:张骞以高尚的献身精神和顽强的毅力,两次出使西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①由于张骞的出使,汉朝对西域诸国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交通路线有了叫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建立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直接联系,从而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②张骞通使西域后,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丰富了两地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同时随着西域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交往的增多,尤其是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的屯田,是内地比较先进的农耕技术,逐渐在西域推广。③继张骞之后,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者“相望于道”,西域各国的使节和商人接踵东来,丝绸之路由此而繁荣。所以,史称张骞是丝绸之路的拓荒者,是“凿空”
5、汉朝中央政府是怎样对西域进行管辖的?
标准答案:
①派遣官吏。西域都护是汉朝委派管理西域事务的最高官吏,都护的级别相当于郡太守,由中央政府任免。西汉先后派往西域的都护有郑吉等18人。都护任期一般为三年。随着屯田事业的发展,汉朝从公元前48年复置戊己校尉,级别同于都护,也有中央直接任免,其副职称为史。
②册封地方首领,颁发印绶。西域各地行政组织,仍然保留了“国”的称谓。其首领由中央任命原有的国王担任。西域都护代表中央直接行使对西域诸国国王和官吏的任命、册封、升迁、降罢、奖励、处罚等权利。汉朝颁发给西域各地方政权的首领和官吏的印绶为两种:一是金印紫绶高级官员佩带;二是铜印墨绶,级别较低的官员佩带。
③实行屯田。西域都护的主要职责是总领 天山南北两道,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因此,屯田成为最主要的军事建设和生产建设措施。各地屯田士卒平时屯垦耕种,战时出征打仗。通过屯田,基本上解决了汉朝驻军和往来使者商旅的安全和食宿问题,密切了汉和西域各族的关系,加强了边防
④修筑烽燧列亭。为了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汉朝政府在西域各商道修筑了许多城堡和连绵不断的烽燧列亭,驻扎军队,执行军事任务和兼管交通。
⑤派遣侍子制度。西域都护府建立之后,西域诸国国王遣子入侍者纷纷而至,以表示对中央汉朝政府的信赖。
⑥纳贡制度及宽抚政策。西域都护府建立后,纳贡被确定为一种经常的制度汉朝中央政府对西域各族实行宽抚政策,基本上不向西域诸国征收赋税
6、汉代新疆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如何?原因是什么?
标准答案:原因:首先,自张骞出使西域以后,西域与内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内地先进的生产工具如铁制工具和先进农耕技术如代田法等传入西域,有力地推动了西域的经济发展。
其次,西域都护府的建立,标志着汉朝正式统一了西域,它使天山南北与内地联为一体。西域都护府在稳定社会秩序,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组织西域社会经济建设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为西域 各族人民发展社会经济提供了一个安定的政治环境。
第三是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共同开发。各族人民共同奋斗,不仅使西域社会经济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而且增进了西域与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状况:
首先是屯田的发展。屯田是汉朝政府加强在西域统治的重要措施。汉朝政府在西域的屯田经历了一个逐渐扩大的过程。早在公元前105年,为了解决细君公主数百随行人员的口粮问题,汉朝就派军队在乌垒屯田。公元前101年,汉朝在西域设立使者校尉,率领士卒在轮台、渠犁一带屯田。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成立后,屯田地区不断扩大,屯田人员不断增加。屯田的发展,扩大了耕地面积,解决了军队和来往使者商旅的粮食问题。在物质上保证了西域都护府的正常运转,没有加重当地人民的负担,从而赢得民心。随着屯田的发展,内地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传到西域,推动西域生产的发展。
其次是农作物种类增多。汉代,西域的农作物主要有粟、稷、小麦、大麦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有葱、蒜、黄瓜、胡萝卜、菠菜等蔬菜;有葡萄、核桃、梨、桃、石榴、杏等水果,还有苜蓿等饲料作物。
第三,水利工程的兴修。汉朝在西域大兴屯田的同时,也兴建了大量的水利灌溉渠道。考古工作者在不少地方发现了汉代渠道遗址。如沙雅、米兰等地的古渠道遗址等。
第四,畜牧业经济发达。畜牧业是汉代西域的主要经济部门。乌孙、大宛都有大批良马,号称“天马”。除马以外,还有骆驼、驴、骡、牛、羊等。
第五,手工业状况。手工业也是西域重要的生产部门,有金属冶炼业,其中冶炼业相当发展。考古工作者在库车、民丰、洛浦等地发现了汉代的矿业遗址。此外,还有陶器制造、毛纺织、皮革加工业等。
第六,商业的繁荣。商业贸易分为官商和民间贸易两种形式。各国商人往来于丝绸之路上,形成了丝路的兴盛。
7、为什么说自汉代起,新疆就成了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异步组成部分?
标准答案:国家是历史的产物。中国是在秦汉时期成为中央集权的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的,中国版图的基础是在汉代奠定的,现在我国的绝大部分,除西藏和台湾外,基本上都是汉代的版图。新疆归并中国版图的时间与国内大多数地区基本上是同步的。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设西域都护府,对西域进行管辖。新疆正式归并中国版图,距今两千多年。我们说,:“自西汉起,新疆就成了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完全符合历史实际的。
8、简要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的政治形势。标准答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西域,在匈奴和中原王朝政治势力此消彼长的背景下,出现了如同春秋战国时代那诸国纷争兼并的局面,并最终形成七国对山寺的形势。这一时期,我国北方的鲜卑、柔然、高车、口厌哒等几个游牧民族在西域进行了一个多世纪的争霸斗争。促成民族大交会大融合。
9、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民族大融合的特点及其意义。
标准答案;特点;①鲜卑、柔然、高车、口厌哒等政权在西域进行的一个多世纪的争战,引起了这一地区政局的大动荡,给当地社会经济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但是,应该看到,国内各民族间的战争,促成了各民族间特殊环境和形式下的交往与交流。致市使这些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语言与风俗习惯诸多方面互相影响、相互吸收,甚至血统的相互混杂。这一切,导致了天山南北居民间一次自然的大融合与某种程度上的同化。②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与同化,明显的表现出铁了化的趋势。这个趋势从两个方面体现,一方面,原与铁勒民族血缘亲近,或语言与风俗习惯基本相同的民族相互融合,如柔然、悦般、口厌哒基本上融合于铁勒族中,另一方面,非高车族人,如康居人、乌孙人、月氏人和部分汉人中的一部分,被逐渐融合于铁勒人中。
意义;①为9世纪40年代漠北回纥转移时主力西迁方向的选定奠定了历史性的基础。②为塔里木盆地的维吾尔化奠定了 民族性的基础。
10、用充分的事实论证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有效管辖。这种管理意味着什么?
标准答案:①中原王朝向西域派出了行使了主权的官吏。如曹魏政权向西域派驻戊己校尉和西域长史。西晋向西域派驻戊己校尉和西域长史。前凉派西域长史。前秦派驻高昌太守,后凉派驻西域大都护。西凉派驻敦煌太守,兼管西域事务,北凉派驻高昌太守。北魏派驻西域校尉。②推行了中原的政令③册封当地少数民族的首领④西域地方政权向中央王朝派出质子“入侍”,这是中央对中央政府信赖的一种表示。⑤中央政府在西域直接实行中原的行政制度。如327年前凉在高昌设置郡县乡里。此外西凉和北凉也延续推行了这一套行政体制。
这种管理说明了什么?
a)中原王朝更迭频繁,但在360多年中,中原王朝对西域的联系从未中断,没有放松或放弃对西域的管理权。
b)西域地方政权从总的趋势来看都不自外于中原,始终保持着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这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