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响农村体育教师发展的问题及对策探究初稿
影响农村体育教师发展的问题及对策探究-----以四川省2012国培置换初中班为例
蒲国庆
四川 米易三中 617200 摘要:采用调查访问法,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等,对参加2012年国培置换初中班(攀枝化、遂宁、乐山、德阳、眉山、自贡六地市)的农村体育教师,在教师现状、教学安全、课程改革情况及新技术的应用能力等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和制约国培置换初中班农村体育教师发展的因素大致有:各方面对体育老师的压力;体育教师面对教学安全处于被动地位并带有恐惧心理;农村体育教师的能力水平达不到课程改革的要求;体育教师在新技术的应用能力上不能为自身发展提供帮助等。为此,结合此次国培理念和内容,提出若干对策。关键词: 农村体育教师 发展 问题 对策 “科技强国,教育兴国。”国家对教育投入,教师培训投入日渐加大,近几年开始推行实施的以远程、置换、短期等的省、部、国家级专门培训机制,包括了边远农村地区的体育教师,重点针对农村体育教师素质和能力的发展进行培训,但现实中存在影响农村体育教师发展的诸多因素。研究影响农村体育教师发展的问题,利于农村体育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教学模式,推动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通过对影响农村体育教师发展的问题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办法,希望研究结果能对农村体育教师发展做出参考。1影响农村体育教师发展的问题 1.1教师自身态度、学校体育制度和家庭教育方式等三方面对农村体育教师的压力
第一、农村体育教师自身的自卑心理对教师发展产生无形的压力。研究显示,在农村教育资源匮乏的条件下,调查的农村体育教师所在学校主体上都存在追求升学率,将体育划规到“小三门”,学校不重视,农村体育教师的地位也就被定为可有可无的学科类,导致农村体育教师态度转变,由此产生心理自卑感。加上农村地区生源素质差,体育资源更是少之又少,学校从而更重视少数尖子生的选拔和培养,农村体育教师对自身发展在放弃还是继续两者之间徘徊,影响着农村体育教师的发展进程。第二,学校体育制度对农村体育教师的压力。首先体育教师编制是受实权部门掌握,教育行政部门无决策权,在农村教师缺失的体育教师编制更被边缘化,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多少,国家和地方都无明确规定,难以突破的制度的问题对农村体育教师的工作激情的压力;其次,学校体育经费得不到保证,表现在总体投入不足,重设施建设,轻锻炼器材,体育经费投入没有制度保障,农村体育教师在心理上产生不平衡的压力。如:中央教科所体卫世教育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因经费投入少,全国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总体达标率在28%-35%,其中投入到日常体育器材(篮球、足球、跳绳等)极少,在低值易损的器材补充、体育教师服装补助、运动训练补助等体育日常经费没有列入学校公用经费中,在农村学校中体现更加突出。第三,家庭教育方式对体育教师的压力。在我国,学习成绩是父母看的头等大事之一,调查显示有70%的毕业班的学生在休息日和节假日参加课外辅导,67%以上的儿童活动被限制在家中不准到户外,同时96%以上的祖辈家长不限制儿童的饮食习需求,加上KFC等洋快餐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为青少年所喜爱。学生参与锻炼活动没时间,没场地,加上过度摄取能量,导致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降对体育教师教学难度增加的压力。1.2体育教师面对教学安全处于被动地位并带有恐惧心理;
现实中,只要出现安全事故,体育教师无论是否有责任,或多或少都要担负责任或赔偿,令体育教师处于被动地位,谈及体育安全时心理上就产生恐惧。从国培学员调查表明,虽然现在初步建立有运动伤害赔偿保险制度,但还不完善,而且部分学生家长对学校赔偿的过度要求,同时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学生运动伤害的判定存在不利学校的倾向。体育安全”束缚了体育教师发展,使体育教师的发展限制在最小的空间里面。
1.3农村体育教师的能力水平达不到课程改革的要求 第一、农村体育教师对课程改革,存在“改和看”“积极参与和消极反对”对立的几面。研究显示,客观存在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农村体育教师更多是安于现状,“看,看会了再说。”“改来改去,也没结果,何必给自己找事做!”的消极反对思想。第二、农村体育教师对新课改的的可行性不认可。基其原因,主要是农村体育教师大多数没有达到新课程改革的最低水平,在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建立、全面动员、学习讨论、课程教材解读、试验教学、总结修正、经验提炼等连续七个环节的缺少或缩水,在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表现出认识不全面,理论知识储备太少的被动地位,导致农村体育教师不能在某一层度认可新课程改革。第三、农村体育教师能力提升与新课程改革需求差距逐步加大。在体育新课程改革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不同程度的教学技能创新,部分农村体育教师在教学计划制订、教学内容选编、教学评价没有创新更没有结合实践,在各级教学计划衔接、教学内容资源开发与选编依据、教学方法应用的量与度、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的标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困惑。调查显示,中小学体育教师无论年龄教龄长短,在工作两三年或长点时间内,初步熟悉了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就感到学生满意,自己也能充分胜任教学工作,在没有压力和动力下,体育教师就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出现体育教学能力提升停滞不前或进展缓慢的“高原期”现象,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节奏。
1.4农村体育教师在新技术的应用能力上不能为自身发展提供帮助 现阶段的农村体育教师没有将新技术应用到提升自身能力方面来。首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在已具备网络平台的计算机普及的农村中小学,农村体育教师运用这个平台时不知所措,娱乐占很大比重,更有部分教师把这个平台当成自己的脑袋,代替自己的思考,完成各项教研培训总结等的答题机器,忽视自己的实践反思,在教学上完全照搬不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案例;其次,农村体育教师新技术就用能力的掌握停留在初级层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自我创新设计内容,对辅助体育教学、体育教学管理、体育科学研究等具体现代技术应用,被局限在“瓶子有多大,就能装多少水”的层面。2.农村体育教师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2.1农村体育教师应科学合理地正视体育安全,辩证的看待体育教学中的安全事故
农村体育教师首先应科学正视体育安全,明确发生体育安全事故的原因是很多的,我们没有能力全部避免,它是必然发生的,只是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将安全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体育教学是身体必需要参与的教育活动,在教学活动中伴随着走、跑、跳、滚翻等身体活动,还有各种激烈的对抗练习,难免会出现磕磕碰碰,甚至破皮流血、伤筋动骨,所以体育教学中出现安全事故是免不了的。其次,辩证的看待体育活动中的事故。安全事故发生了,我们要认真分析,区别对待,不要怕出了一点安全事故就畏惧不前,对于自己教学可以避免但是没有避免的,要承担责任,反思教学中安全步骤,为自己和同事做出前车之鉴。同时,农村体育教师更要树立让孩子吃苦、受挫的意识,要放开手脚让他们去锻炼,在各种活动经历中去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对在有组织、有计划活动中出现的意外事故,可以把它看作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磨练,跌倒就再爬起来。
2.2重视安全预防意识,强调教学纪律管理,提升教学能力,加强教学安全保护措施。第一,培养安全预防意识不仅是体育教师,也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最基本的要素。安全事故发生无论是谁的责任,发生了就是件麻烦事,所以将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要摆在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和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首位。只有先思想重视才能够引起行为的重视,同时因安全事故发生者是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安全观念,使其了解体育教学中常见规避安全事故的基本常识,具备对危险的初步判断能力,掌握躲避危险和自我保护的简易方法。只有提高学生的自我安全意识、自律意识和自护能力才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率。第二,体育教师应规范体育教学活动过程,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强化学生的课堂组织纪律性,预想安全事故发生的种种可能,将安全事故预防具体细化,强调教学纪律管理。针对体育教学的特点和需要,每次课前,体育教师都必须仔细做好场地、器材的安全检查,并且要做到器材摆放有序,活动场地安排合理。课中,教学内容要科学合理,动作难易程度要得当,要始终加强课堂组织纪律。课后,要认真做好整理放松活动并及时收缴活动器材。第三,提升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对学生活动提供保护与帮助。体育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学习,提高业务水平,积累教学技能经验,建立可能造成事故的教学辅助措施,并运用新课标教学理念,结合本地校实际情况,选择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安排有效教学手段来对学生保护帮助,将安全事故最小化。
2.3农村体育教师从“三个基于”进行审思,全面落实课改,创新教学模式,促使自己成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三个基于”指的是在新课程改革中基于教学技能、基
于学生体质健康、基于专业发展三方面的审思。第一,基于教学技能的审思,是以新的课堂教学观念重新审视体育教学,开发和创新体育教师教学技能。体育教学技能是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的保障之一,在新课改中教学技能如:教学计划设计与实施、教材内容分析与处理、教具使用和演示、课堂气氛的形成与控制、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评价的实施、教学研究开展等均要求不同程度的创新,保证新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第二,基于学生体质健康的审思,是指体育教师如何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国家民族复兴大业重要的一环,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学生体质提高的关键是提高学生健康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经常性的进行锻炼,那么体育教师应思考如何增强学生的体育能力,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提升锻炼意识,形成习惯,思考如何改革体育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适应学生身体发育特点和认知规律,思考如何让更多的学生通过体育活动来发展体能增强体质。第三,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教学理念贯彻的体育教师素质能力的审思。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是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新课程的新要求就需要体育教师进行专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和支持。
基于以上三点审思,结合我国升学制度和实施素质强国的特点,首先体育教师要建立不能单方面侧重,应两手抓,并重而行的思想观念,充分认识新课改中学生素质的重要性。严格按照新课程设定的目标体系,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适应青少年神经系统发育、身体素质和机能发育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内容手段和教学评价等,通过课程创新,既能达到新课程改革目标,保证学生运动技术技能的掌握,为终身锻炼培养意识,又能提高升学考试能力,为评价学校、教师做出数据指标参考,为探索新的人才选拔机制提供依据。其次,体育教师应具有扎实全面的功底,如,人品德行、专业基本功要扎实,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要全面,以体育教学实践问题的指导解答为理念,转变教学观念,更新知识结构,强化专业功底,促使体育教师素质提升,并以课程改革与体育文化为主线,培养精于自己工作,精于专业熟练,具有奉献精神,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体育教师;第三,体育教师要以教学技能和课堂案例分析为形式,巩固教学基本功,创新教学设计,丰富教学方法,要在全面的技能技法技艺上,以运动技能、专项特点为基础,适应时代要求,创新创作具有特色的体育教学和创立有自身教学风格的体育教师。
2.4体育教师是课改的实际执行者,只有参与其中、投入其中,坚守信念,积极反思才能跟上课改,并带动自身发展。体育教师战斗在新课程改革的第一线,“课改怎么改”是我们学习的的目标,也是我们研究探索的目标,因为我们就是改革中的领航者。第一,体育课改依靠体育教师,只有体育教师广泛参与,从认识和行为上做到:课改是教师的义务和职责;认真学习有关课改理论,关注课改动向,积极不断的和同事交流讨论;领会课改精神,结合本地本校体育课程教学难点问题,找出解决的途径。第二,体育教师应理性投入课改,因为课程改革是一科学严谨的过程。体育教师先要明确解决现阶段存在的体育教学问题是课改必要性,课改是在实践中证实的理论,体育教师要对课改有可操作性,投入体育教学实践中运用。第三,体育教师要时时明白课改是体育的课程教学改革,是自己的问题。面对课程编排盲目,运动技术掌握的学理不明白,教法学法的停留外部形式,体育评价的缺失等问题的困惑,只有坚定信念,把体育学科的事搞好,把体育教学质量搞上去,才是体育教师最重要的使命。第四,体育教师要端正态度,积极反思,做到不骄不躁,保持一个沉稳的心态,对适合国情的课改理论深入论证,寻找出真实的,有用的,稳妥的课改成果。
2.5新技术的运用是体育教师教学和拓展学习提升的最佳交流平台或手段
随着科技以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运用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对计算机的使用目的及计算机水平决定了体育教学质量和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体育中新技术的具体应用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辅助体育教学,例如利用计算机的海量储存介质提供大量的教学素材和教学资料,为课前准备更合理科学;借助形象的图文声像等多种信息激发学生兴趣,突破体育教学中的难点;第二,辅助教学管理,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简化学生的体育成绩管理,如常见的Excel可将成绩录入、处理、评分、统计等同步完成;利用简单的统计函数,可获得学生学期或学年综合得分,全班或任教班级的总平均分、合格率等;图表功能更能直观的反映出学生个体与整体,横向与纵向的发展趋势等,第三,辅助体育科学研究,利用SPSS等软件帮助体育教师完成信息收集、存储、检索等工作,方便数据统计分析,确保数据准确性同时,实现定量科学的的研究。还可以利用网络帮助体育教师获取科学研究信息,了解最新研究成果,搞高科研水平和效率。第四,与同行及专家通过聊天工具或论坛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交流探讨,教研培训,减少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3.结语
农村体育教师的发展面临许多的问题,要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高水平的体育教师队伍需要我们学校体育工作者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要彻底解除农村体育教师发展的瓶颈,并非一两个人,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但我相信,农村体育教师自身观念变了、学生素质摆在课程教学改革的第一位了、并时时刻刻审思和提升教学水平了,全身心爱上体育教学,融入体育发展中去了,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将不再是问题。
(指导教师 王远金)参考文献:
[1]陈雁飞.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引领与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9 [2]毛振明.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体育与健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3]陈雁飞.农村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4]陈雁飞.体育新课程教学与教师成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李方,钟祖荣.教师专业标准与发展机制:教师专业化国际研究文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第二篇:影响农村稳定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影响农村稳定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农村社会稳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关系到改革开放事业和现代化进程的全局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应该说,改革开放特别进入新世纪以来,我镇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呈持续、健康和稳定的态势,农村的整体形势是稳定的。但一些地方也潜伏着许多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因素,既有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又有比较棘手的各类矛盾,影响和威胁着农村的稳定。统筹城乡发展,离不开农村的稳定安定。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及时发现并解决农村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努力打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当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因素
农村稳定问题的出现,其实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没有解决的深层次矛盾的一种反映和显化。当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村级组织软弱涣散,村干部整体素质不高。目前在有的村级班子中,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存在“两张皮”现象,相互争权夺势,闹不团结;有的风气不正,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党组织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不强;有的一事当前,怕这怕那,在歪风邪气面前软弱无力,引发群众上访。有的村干部不廉、不勤、不公,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居高临下发号施令,压人、整人,群众难以接受,因而引发矛盾;有的工作不踏实,只作表面文章,引起群众反感;有的对工作应付,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拉拉扯扯、吃吃喝喝上,奢侈浪费严重,群众怨声载道;有的心术不正,谋取私利,认为捞钱越多越实惠,出了问题撂挑子,群众对此反映强烈。
2、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流于形式。有的村集体经济空白,没有村办企业等经济集体,因此没有资金、没有能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无法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村民仅靠种地养畜又难以增加收入,快速致富,长此以往产生怨恨心理,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另外,一些村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不够规范,流于形式,如公开的内容笼统不具体,群众不能全面了解村务、财务情况;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大多都是只规定了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很少规定监督落实和责任追究的具体措施,缺乏约束力;村民代表小组、财务监督小组或碍于面子,或应付差事,或怕这怕那,一味随着干部走,不能真正发挥其监督作用;上级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检查,只看公开的项目和各种表格、记录等,对内容的虚实真伪很难做进一步的考核验证等等,最终导致村级财务管理出现混乱,村干部财务开支失去监管,致使群众产生不满情绪。
3、家族势力、宗派观念严重,村委会换届选举留有隐患。自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来,一大批年富力强、有科技文化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村民进入村委会领导班子,他们积极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好事,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但是,一些村民对民主选举重要性认识不高,难以摆脱家族观念、亲戚观念、派别观念的影响,不能严肃、认真、公正的投票;有的候选人竞选目的不纯,不惜采取威胁、贿赂、拉帮结派等不正当手段拉票,致使选举结果不能充分体现广大群众意愿。有的候选村委会主任在选举时大都对村民许下要发展经济、增加群众收入、廉政为民、降低农民负担等承诺,上任后却忘得一干二净,村民发现其上任时的承诺都变成了空头支票,不满情绪急剧膨胀。个别村委会主任上台后,任人唯亲、任人唯友,甚至把一些有劣迹、素质很低的人拉进村委会,明争暗斗,打击报复,加深了家族或派别之间的矛盾。有的现任村委会与上任之间矛盾重重,换届选举后,一些新上任的村委会主任急着检查原村委会的账目,夸大其工作失误和不足,原村委会成员认为这是存心与自己“过不去”,便找“茬”报复,处处阻碍现任村委会工作,甚至发生冲突。
4、农民法律意识相对淡薄,违法案件时有发生。目前,有相当部分的农民法律意识还比较淡薄,法制观念差,运用法律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加上农村调解组织不健全,调解人员素质不高,调解方法简单,不能达到化解矛盾的目的,群众又不愿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只是一味上访,从而造成事态扩大化。黑恶势力(包括村霸、路霸、流氓、烂头等)犯罪在农村有所抬头,广大群众对此深恶痛绝但却不敢言、不敢惹,更不敢管,助长了不法分子的气焰,从而导致各类案件增多。一些群众对赌博、封建迷信等活动不但不予制止,而且还热衷参与,进一步败坏了社会风气,直接影响社会稳定。
5、群众思想日趋复杂,信访形势不容乐观。目前,整个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人们的观念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复杂。目前群众的上访事件大多数都是因为确实有问题要反映,但其中也有一些上访却是因为个别人为了私利和不可告人的目的,故意挑拨是非,煽动群众上访闹事。他们有的夸大事实,把本来能在基层解决的问题,举报到上级机关;有的捕风捉影,对不知道的事情,故意渲染夸大;有的因为村干部得罪了自己,一心报复,在上访事件中推波助澜;有的煽动群众,制造矛盾,企图借群众集体上访,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二、确保农村安定稳定的对策建议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处理好改革、稳定、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首要的、迫切的任务。在实践中,必须把握农村稳定工作的主动权,坚持走群众路线,以人为本,勤于为民,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解决好热点难点问题,保证群众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确保农村社会的安定稳定。
1、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是硬道理”,加快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现实证明,农村稳定问题越是复杂的地方,其经济发展越是滞后,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稳定问题,还是要靠发展农村经济,这是农村社会稳定的内在动力。大力帮助集体经济薄弱村搞好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当地各种资源和有利条件,精心谋划经济发展新路子,千方百计地开发新项目,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生财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发挥人民群众自己的积极性,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产业合作社,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政府要在加大资金、政策倾斜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服务质量,为群众提供各种信息和先进技术,做好指导、引导和督促工作,切实为村级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只要农村经济发展起来了,多数人就有了事做,生活也就有了保障,农民对经济负担的承受能力也提高了,农村社会稳定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
2、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维护农村稳定是离不开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严格按照上级部署和要求,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镇级干部的宗旨教育,深入基层,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批评和监督,围绕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办好事、办实事,秉公处理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不断规范和搞好村级组织民主换届选举,充分发扬民主,最大限度地体现党员、群众的意愿,真正让党员群众自己选举当家人。大力提高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强化农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建好党员队伍和村民代表队伍,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对农村干部不断加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加强群众观点教育,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技文化和有关法律知识的教育,并形成制度,不断提高农村干部的自身素质和带领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本领,使依法施政、民主管理真正成为农村干部的自觉行为。
3、完善落实村民自治制度。在新的形势下,农村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如何有效地化解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科学地管理农村事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这就需要全面贯彻村民自治制度,这是从政治上解决影响农村稳定问题的关键,它不仅能够确保基层民主作用的发挥,而且可以减轻乡镇很多的事务负担。要加大力度宣传村民自治法,切实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完善符合村级实际的村规民约或村民自治章程,落实好村民的各项民主权利。要尽快培养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工作者队伍,帮助推进村民自治法的广泛、深入运用,尽量避免出现新问题、新矛盾。同时还要针对各地实际,组织学习与维护稳定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基本知识,全面提高农民法制意识。使其晓理知法,并善于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发展经济,不盲目听信别人的挑拨、诱惑,不受宗族势力所左右,不上“黑恶”势力的当。
4、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对涉及农民负担的政策、项目等再进行一次系统的清理,取消农村乱收费项目,并进一步抓好制度建设,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社会资源调配功能,力使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制度化、法制化,防止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继续强化监督和检查力度,严肃查处加重农民负担的违法违纪行为和涉及农民负担的恶性案件,确保上级对农民减负的各项政策得以全面落实。加强对镇村两干部的监督管理,严厉惩治腐败现象,对于那些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的干部,不得予以提拔重用,要按降职降级处理,并追究其法律责任。坚持搞好村务公开和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村务公开流于形式,不实,不详、假公开等问题,按照巩固完善,深化提高的原则,提高认识,规范操作,强化督查力度,使村务公开质量不断提高,坚决维护群众的利益,夯实农村社会稳定的基础。
5、加大对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力度。农村稳定问题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要妥善处理这个问题,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是做好农村稳定工作的有效手段。我们要在关心农民的生活、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更要结合农村工作,贴紧农村实际,理直气壮地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引导和教育基层干部和农民学习市场经济知识、科技文化知识、法律知识,在农村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用正确的思想观念抵制各种错误的思想倾向,进一步增强群众的政策意识、守法意识、集体主义观念和道德观念,提高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同时要努力体现时代特征,不断创新宣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针对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多做释疑解惑、耐心说服的工作,增强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保证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6、全面提高对社会面防范和控制能力。牢固树立“固本强基”的思想,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及时发现和化解各种不利于农村稳定的因素。进一步完善纵横结合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及时排摸掌握各类不稳定因素和治安问题苗头,把握工作主动权。全面落实矛盾纠纷化解责任制和重大矛盾纠纷领导包案责任制,把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人民信访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扩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覆盖面,提高调解的成功率,力求各种矛盾纠纷不出村、不出镇,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当地,解决在萌芽状态。建立完善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提高对群体性事件的控制力。有针对性地建立和完善严打整治工作的长效机制,加强对社会稳定的热点、难点、乱点的整治力度,适时适地开展集中整治、专项整治、区域整治、行业整治和季节性整治,严厉打击社会上一切黑恶势力和丑恶现象,重点打击严重暴力犯罪、黑恶势力犯罪,抢劫、抢夺、盗窃等多发性犯罪。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对敌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增强政治敏锐性和责任感,严密防范,依法打击,防止“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违法犯罪活动在农村渗透。
总之,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工作,既是保一方平安、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对基层党组织执政和工作能力的检验,要切实做好维护农村稳定各项工作,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三篇:影响农村稳定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影响农村稳定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当前影响农村稳定的主要问题
一是盗窃、破坏生产设施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地干扰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村工作和农村的稳定。
二是假种子、假农药等坑农害农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农业、农民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三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矛盾突出,影响了农村稳定,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四是部分村级班子软弱涣散,任务、目标责任不能认真落实。村两委班子绝大部分是坚强过硬的,但也有少数后进村,班子涣散,致使农村工作难以开展。
五是矛盾纠纷调处不力,组织群众开展群防群治工作难度大。
六是农村民主化、法制化管理尚不够健全。主要表现在农村村务管理方式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民主法制意识还不相适应。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广播、电视、网络等主流媒体的广泛介入,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逐渐增强,关心集体经济,要求参与村务政务、财务管理的人越来越多。
总之,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当前农村的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还很多,并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矛盾的主体和内容发生了变化。过去,矛盾主要反映在户与户之间,主体是村民与村民。现在,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矛盾集中体现为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冲突,部分已转化为村干部和
村民的矛盾。过去,矛盾的成因多是家庭不和、邻里纠纷,现在,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村政、财务和干部作风等问题上。二是处理矛盾的部门和职能发生了变化。现在,农村的矛盾纠纷日益复杂,问题的解决涉及多个部门,单靠—个部门处理起来难度很大。三是化解矛盾的方法和手段发生了变化。过去,农村化解矛盾纠纷主要靠感情、靠辈份、靠行政手段。现在,群众的法制观念增强了,盼富裕、盼稳定,盼公正、盼尊重,遇到问题常常要讨个“说法”,解决矛盾的一些老办法不灵了。出了矛盾纠纷,部分群众找律师,找领导。如果我们不依法办事或方法简单粗暴,群众就不服,弄不好还会激化矛盾。同时,也要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好多措施跟不上,特别是农村工作中法制化和规范化滞后,许多方面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再加上有些农民不能自觉地用法律规范约束自己,致使化解矛盾纠纷的难度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工作中,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从实际出发,同时又要十分注意运用法律的手段,充分发挥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二、解决农村稳定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农村群众的政策法律意识。一方面要加强政策宣传,以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在每一项政策实施前,各职能部门应切实加强宣传工作,使群众真正明白,从而理解并主动配合。同时要确保政令畅通,严格执行上级的政策规定。另一方面要结合普法活动,增强群众的法制意识,提高群众的自我约束能力,使群众逐渐能自觉通过合法渠道有序解决矛盾纠纷。
二是不断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改进工作作风,充分发挥基层治保调解组织的作用,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党委、政府要重点整顿治理后进村班子,选好配强村支部书记,健全村级各种组织,始终抓住基层班子建设这个“牛鼻子”,从转变干部工作作风,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防止和减少因工作方法不当而引发和激化矛盾。要对农村于部进行群众观念、群众路线的再教育,使他们做到位为民正,权为民用,利为民谋。
三是遏制源头,强化对基层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是进一步推进农村民主化、法制化进程,确保农村经济稳定发展。二是抓好基层干部的素质教育。三是抓好农村干部行为规范,切实落实好相关制度建设,使干部自身行为有硬性的规范和约束,强化对基层干部的党内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和法律监督。四是强化责任,及时化解和果断处置群体性事件。首先,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对能解决的群体性事件,由于主观的因素而造成上访导致混乱的,要坚决实行问责。其次,要按照“可散不可聚,可顺不可激,可解不可结”的总体原则和“研究策略、把握时机、严格执法、冷静稳妥”的基本要求,认真研究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形成的原因、表现形式、发展规律和激化条件,积极探索化解的新路子。再次,实行群体上访安全分析制度,跟踪调查通报,主动化解矛盾纠纷,使问题解决在基层。
第四篇:影响农村和农民稳定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影响农村和农民稳定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尹丽娥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一免两补”政策实施,农村工作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不稳定因素日渐增多,一些问题和矛盾也凸显出来,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基础。正确认识、把握和处理农村稳定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
(一)利益分配的冲突和历史遗留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和中央惠农政策力度的加大,部分群众因对利益的过分追求,有意通过各种途径,甚至是违法途径取得最大利益,导致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1、土地矛盾纠纷。主要表现在:一是土地征用补偿等遗留问题引发的矛盾增多。当前,道路建设及城镇化建设性征地范围逐渐扩大,征用农民土地越来越多。一方面,由于不同时期项目的补偿政策、补偿标准不统一,导致被征地百姓不满而赴昆进京上访,在我院领导包案信访案件中就有一起征地上访案件。另一方面,城区部分农民土地因全部被征收,一时无法找到工作,成天游手好闲,如:赌博、盗窃、抢夺等给社会治安稳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二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矛盾突出。在农村耕地、良田私自转让、送人耕
2散,骨肉相残。所以吸毒者在自我毁灭的同时,也毁灭了自己的亲人和家庭,搞得家破人亡,影响社会安定。
2、吸食毒品而走上盗窃、抢劫、贩卖毒品等犯罪道路。由于吸毒者对毒品的强烈依赖性、成瘾性,而毒品十分昂贵,高昂的毒资,对绝大多数农村吸毒者来说是难以承受的,是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多数吸毒者为了购买毒品,或偷或抢,一些吸食人员为筹措吸毒资金又吸又贩,以贩养吸,形成恶性循环。在本院受理的刑事案件中,有相当一部分吸毒人员都是因吸毒而走上盗、抢、贩毒犯罪道路的。
3、艾滋遗孤生活问题。HIV感染者发病死亡后,留下许多年幼的子女无人看管或勉强由其他亲人照顾,这些被称为“艾滋遗孤”的孩子们大部分生活极端贫困,基本的医疗、教育等无法保障。目前,虽然我县启动了一些关怀救助项目,但因财政等各种原因而致使项目救助面小,且不具有长期稳定性,无法完全照顾到所有艾滋遗孤的生活、学习方方面面。
(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问题。个别村级组织凝聚力弱,合力不强,不能及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从而影响农村稳定。主要表现在:
1、少数村级基层组织涣散,战斗力不强。少数村级组织对社会稳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各项稳定工作措施没有落到实处,应对突发事件和群体事件存在薄弱环节,导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水平低。
2、村干部工作作风和工作能力差。个别村干部群众观念和政策观念淡薄,工作方法简单,为民办实事少,接触群众有冷、硬、横现象,有的村干部处理问题不公正、有偏袒,从而引发矛盾纠纷。且因村干部总体素质也不高,因而出现矛盾和纠纷后,不能及时得到有效化解,虽然现在也有许多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但缺乏基层工作经验,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提高还需要一定时间。
3、村务公开不规范、不彻底,透明度不够。随着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深入,广大村民参政议政的意识逐渐增强,对村务公开的要求越来越高,但许多村务公开的透明度不够,甚至是流于形式,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回避、推诿的态度,甚至侵犯农民群众利益,个别村干部小贪小占,侵吞集体财产,存在一定的腐败现象,引发农民群众上访,造成农村社会不稳定。
二、解决农村不稳定因素的主要对策
农村不稳定因素的产生和存在,不但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也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发挥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中的作用,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始终,积极探索建立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的有效机制,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作用,对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起到遏制作用,对农民群众起到教育作用。
(三)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个强有力的基层组织,对农村社会稳定起到至关重要作用。一是配好班子强素质。要根据新形势工作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培训班,着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提高领导干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能力;积极拓宽用人渠道,选出组织和村民比较满意的“两委”班子,为维护稳定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发扬民主促管理。健全和完善村级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实行集体领导和民主决策,及时全面地搞好村务公开,对重大事项做到事前公开,发扬民主,让群众参与决策。推行村民小组财务审计制度,全方位、多渠道加强对村级财务监管,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进一步增强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
(四)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信息预警等机制,建立健全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处臵预案,及时掌握新问题、新矛盾,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一是健全防控网络。各乡(镇)、村级组织要认真开展好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对各种可能诱发群体性事件的不稳定因素,要及早防范,争取主动,做到抓早、抓小、抓苗头,及时准确掌握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发生、发展情况和新产生的矛盾,防止诱发群体性事件。二
第五篇:农村养老问题探究
农村养老问题探究
—基于广西象州县罗秀镇大三岔村的调查
中文摘要:随着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中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农村养老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对中国经济社会的繁荣稳定有着深远影响。
本文以广西象州县罗秀镇大三岔村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式访问的方法对大三岔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从五个方面对大三岔村养老现状进行分析和整理,探讨解决本村养老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社会养老
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变革不断深化的今天,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摆在了中国的面前,那就是人口问题,尤其是人口老龄化问题。根据最新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总数接近
1.6亿,每年还以3.2%速度增长。
长期以来,国家和社会较多的关注城镇居民的养老,对经常耕作在土地上的广大农村老年人缺乏应有的关注。农村老年人步入晚年时,由于经济收入低、身体素质差和社会保障水平低下,从而导致晚年生活质量每况愈下。同时,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子女之间相互推诿,这些新情况都使得农村传统意义上的养老模式面临种种困难。加强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建立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面对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本文以广西象州县罗秀镇大三岔村为例,通过结构式访问等方法,对该村的养老情况进行调查,探讨破解当前农村养老困境的途径,为建立适合我国农村养老的模式提供一些参考。农村言老问题的研究,一方面有利于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也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良好的基础。
1.罗秀镇大三岔村当前养老状况
1.1 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从本次调查中得知,本村老年人总体的身体壮不是很好,只有10%左右的身体状况良好,其余的或是有慢性疾病(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呼吸衰竭等),或是由于过度劳作造成身体功能衰退。同时,由于村里经济落后,医疗卫生条件差,国家医疗保障水平低,致使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成本较高。所以,许多老年人平时是小病不去医,大病尽量拖,这也是造成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的重要原因。
1.2 老年人的文化娱乐活动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文化娱乐水平,这是从本次调查中得出的结论。大山岔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发展不平衡,村里只有一个篮球场作为公共娱乐场地,没有老年人的娱乐休闲场所,养老服务水平比较低。
在调查中发现,村里老年人的娱乐活动主要是看电视、赌博等。男性老人以赌博为主,女性老人以看电视为主。还有一些终日耕作的老年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由于缺乏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导致部分老人孤独感和失落感增强,精神压力大甚至失常。更有甚者,还有老人离家出走的。村里老年人的精神健康状况堪忧。
1.3 老年人的经济来源
据调查可知,村里老年人的经济来源呈多样化趋势,除了传统的子女提供和劳动所得以外,还有最低生活保障金和“五保户”生活补助以及退休金。此外,还有一些老人依靠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领取农业补助来生活。在各种收入来源中,由子女提供的部分占到总数的50%以上,自己劳动所得也占较高比例。由此看来,“养儿防老”和“土地养老”功能虽然弱化,但是还是村里主要的养老模式。
1.4 老年人的家庭关系
在社会经济文化已经深刻变革的今天,传统的道德体系和孝道文化正在逐渐瓦解。经过调查发现,村里劳动能力较强的老人,或是有退休金的老人(以前的公社大队干部)受到较多的尊重,与家人和邻居的关系比较好。而那些年老体衰的老人,除了少部分子女比较孝顺外,大多受到子女嫌弃,有的甚至被驱赶至偏房中居住。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一位男性老年人被子女相互排挤,只好到老旧的泥房中居住,还时常受到子女责骂。在相对贫穷落后的农村,传统道德的约束力已经减弱,村里老人的家庭关系趋于恶化。
1.5 本村的社会保障
从调查中得知,大三岔村的老年人可以享受到的社会保障主要有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户”,前者每月50元人民币,后者每月150元人民币。此外,还有一位老年人以一次性购买的方式获得国家养老保险。独生子女户的老年人,60岁以后每月获得1200元人民币补贴(目前尚无人获得)。“五保户”老年人还可以申请去乡镇养老院。
本村的社会保障水平比较低,自2006年以来,物价上涨非常快,享受到社会保障的老年人受到物价上涨的压力越来越大。国家自2009年开始的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尚未涉及本村。综上所述,大三岔村的老年人社会保障层次还是比较低,养老服务水平比较差。
2.大三岔村养老困境的成因
2.1 个人原因---老年人身体素质差,精神压力大
人到老年,身体素质下降,身体机能减退是不可避免的事实。村里的老年人操劳一生,步入老年时身体虚弱,加上没有相应的医疗保健措施,所以身体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部分家庭不理解老年人的处境,觉得老年人不能再为家庭创造价值,是家庭的负担,所以排挤老年人。同时,村里老年人的文化水平普遍低下,观念保守,正当利益被侵害是往往忍气吞声,不向国家和社会求助,“家丑不外扬”的观念根深蒂固。
中国家长的悲剧之一是很多家长是为子女而活,或者再深刻一点,是为了传宗接代、光耀先祖而活。一些老人觉得自己是家庭的累赘,为了子孙过得更好,宁可自己受苦受累,也要维护家庭的发展和完整。
2.2 家庭原因---子女推卸赡养责任
在传统观念里,“养儿防老”和“土地养老”一直是农村养老的两道坚固的防线。在市场经济文化的冲击下,老人由于经济收入低下而导致家庭地位下降,这两道防线正在瓦解。子女之间赡养观念落后,相互推诿,没有尽到赡养义务的比比皆是。一些子女成家后离开老人居住,只提供老人的生活费,使得老人的生活缺乏相应的家庭照顾,传统农村的宗族社会已经名存实亡。此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使土地的产值逐渐下降,土地对农民的意义减轻,仅仅依靠土地已经越来越难以支付快速上涨的生活成本。
2.3 国家和社会原因---社会保障水平低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农业的思维惯性在中国广泛存在。国家和社会长期以来关注的是城镇居民养老,对农村居民养老关注较少。城镇老年人普遍都有退休金、养老金和医疗保险,还可以享受到众多的养老服务,比如老年人娱乐中心、老年人免费乘车等。国家和社会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城镇居民养老中,给城镇老年人的养老提供了良好的规划。农村养老一直是民生短板,同样劳苦功高的农民为国家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逐步推行新农合、新农保。然而,新农合的保障水平比较低,难以跟上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和物价水平。新农保政策则是在2009年11月开始试点,以当前国家的财政水平,保障水平比较低,由试点到全面覆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破解大三岔村养老困境的思路
随着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中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农村养老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对中国经济社会的繁荣稳定有着深远影响。
从大三岔村的调查结果来看,要提高大三岔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适合本村的解决方案。
3.1 从老年人自身出发
要增强老年人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时候要敢于向国家和社会求助。老年人要认识到,自己是家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消除自身的自卑、怯懦心理。同时,老年人要同分利用条件掌握自己的经济收入,保障自己的经济独立,经济独立是保障老年人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
3.2 从家庭出发
家庭成员要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改变对老年人的看法,认识到人人都有步入老年的时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促进家庭形成一种尊老、敬老、爱老的氛围。子女们要认识到,老年人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庭生活幸福美满的重要因素。老年人为了家庭操劳一生,晚年应该得到应有的回报。家庭养老模式子长期内还是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必须巩固和完善这一模式。
3.3 从国家和社会出发
国家和社会要加大对农村养老的关注,加强对农村敬老爱老的宣传,提高农村的基础公共服务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加大新农合的保障力度。同时,国家要尽快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创造条件引入农村养老商业保险体系,做到应保尽保,广覆盖、多层次,从国家层面上帮助农村养老。
4.结语
本以从大三岔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为基点,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文化娱乐、经济来源和家庭关系等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整理,得知本村老年人的生活不尽人意,亟需提高和改善。
鉴于作者的调查研究水平有限,对农村养老问题的认识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大三岔村的养老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田先梅.对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2月,第18卷2期
2.孙鹃娟.劳动力迁移过程中的农村留守老人照料问题研究【J】.人口学刊,2006年4月
3.苏保忠.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梁鸿.农村老年人自理能力研究【R】.人口与经济,2002年4月
5.李德明,陈天勇,吴振云.中国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年12月
6.马运华.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分析【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1年12月
7.贾海龙,管雷.我国中西部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J】.中国改革论坛,2004年3月
8.袁方.老年学导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