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时间:2019-05-12 11:27: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同心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同心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第一篇:同心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同心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中共赫章县委统战部 李灿

胡锦涛同志春节前在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最鲜明的特质,是我们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有力保证”。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三同”重要思想(即同心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多党合作理论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的宝贵财富,是开拓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新境界的重要成果。认真学习领会同心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是统一战线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最主要的工作任务之一。

一、同心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4.14”会议将毕节试验区建设推向新的高潮,是“同心思想”提出的理论基础 1988年在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的倡导下,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贫困地区建立的第一个以消除贫困、实施可持续发展为突出特点综合性改革试验区。试验区成立2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中央各部委、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的大力支持下,在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牢牢把握“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创新思路、深化改革、艰苦奋斗,率先在喀斯特贫困山区进行了科学发展的有益探索,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88年到2009年,全区农民人均收入从226元增加到3109元,农民人均粮食从194.3公斤增加到417公斤,绝对贫困率从65.4%下降到6.7%,森林覆盖率从14.9%上升到40.03%。创造出了一条在贫困地区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毕节之路”。

2009年4月14日在北京召开的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座谈会和支持毕节试验区建设工作研讨会(简称“4.14”会议),“4.14”会议将统一战线参与支持毕节试验区建设提上了新的日程,将毕节试验区建设推向新的高潮,是毕节试验区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是“同心思想”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6.28”会议催生“毕节模式”,是“同心思想”形成的又一理论支撑

2010年6月28日,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在北京召开了统一战线参与支持毕节试验区建设工作联席会议第三次全体(扩大)会议,杜青林在会上开创性地提出了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的“毕节模式”这一重要命题。毕节试验区的建立和发展直至“毕节模式”的形成,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共同推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伟大创举,也成为统一战线成员投身社会主义事业社会实践的重要阵地。毕节试验区的发展,凝聚着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的心血。统一战线参与支持毕节试验区建设22年来,思路不断完善,内涵不断丰富,领域不断拓展,形式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为参与主体,以智力支持为主要内容和特点,以长期共同支持一个贫困地区为形式的独具特色的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的“毕节模式”。可以说,没有统一战线的服务,就没有毕节实验区的今天,更没有今天的“毕节模式”。这一模式的创立、形成和发展,开创了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的成功 范例,形成了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生动实践,是“同心思想”形成的又一理论支撑。

(三)“同心工程”建设成为了“毕节模式”最亮丽的风采,是同心思想形成的实践典范 2010年统一战线参与支持毕节试验区“同心工程”建设涉及23类88个项目,遍及全区8个县(市)、250个乡镇,总投资1.5亿多元。在具体建设中,坚持工作思路以关注民生为本、资金投入以改善民生为先、项目建设以保障民生为重,共援建1.28万口“同心水窖”、6处集中供水工程,解决了8万多群众饮水安全问题;支持建设5.1万口农村沼气池,有效解决了15万人做饭、照明问题;援建130所农村卫生室,帮助22万名群众实现了“不出村屯、就能看病”的多年夙愿;培训各类人才1万余人,3000多名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完成三所“同心网校”试点建设。同时发挥各方优势,形成帮扶整体合力。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14位领导同志先后21次深入毕节开展调查研究,推动10个专题成果转化,加强定点帮扶县市工作。国务院19个部委加大支持力度,部局级领导57次深入毕节,推动落实项目71个,涉及资金321亿元。东部十省市党委统战部筹集1亿元资金支持民生项目。

可以说,“同心工程”解决了试验区多年来需要解决而又未能解决的问题,实现了广大群众渴盼已久而又未能实现的夙愿,改善了民生,赢得了民心,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赞誉。实践表明,统一战线在毕节试验区实施的“同心工程”,已经超越了单纯意义上的帮扶范畴,不仅成为统一战线帮扶欠发达地区、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的有效借鉴,更为重要的是,使试验区广大干部群众激发了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同时也成为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的又一重要平台。大批“同心工程”的成功建设成为了“毕节模式”最亮丽的风采,是同心思想形成的实践典范。

(四)“同心”品牌的完美打造提速同心思想的诞生

1、“同心”集结号奏响科学发展新乐章

2010年11月8日至14日,杜青林带着党中央、国务院和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深情厚意率团赴贵州毕节考察调研。通过考察调研,杜青林指出:“‘同心’工程是顺民意、惠民利、得民心的工程,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能够增进人民群众与党同心、参政党与执政党同心、统一战线各界人士与党同心。”这是统一战线在试验区大会战的成功杰作,是“同心”集结号奏响科学发展的新乐章。

2、在“同心”实践中收获人生价值和事业追求

也是2010年11月8日至14日,杜青林一行深入到毕节试验区,就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深入扎实推进毕节试验区建设和科学发展问题进行视察调研。杜青林强调,要立足“民心”项目,打造“同心”品牌,帮助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提高幸福指数,切实体会党和政府的温暖,切实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让“同心工程”真正成为暖民心、得民心、聚民心的工程。要突出“同心”品牌的民生内核,“同心工程”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优先位置,办了一些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好事,解决了一些群众在上学、就医、饮水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受到干部群众普遍欢迎。要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主攻方向,继续把职业教育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小水窖、农村沼气池、海联新农村卫生室建设等做扎实、做到位,对农村科技示范、生态建设、旅游示范点等项目,也要加紧论证、科学规划、尽快展开。要立足“精品项目”,打造“同心”品牌。

3.“同心”品牌的完美打造提速“同心思想”的诞生

试验区配合中央统战部,创造性地策划并实施了以改善民生为主要内容的“同心工程”,为数万农村群众解决了饮水、就医和提高外出务工技能、中小学教学质量,以及照明、烧饭等实际问题,深受老百姓欢迎,得到了胡锦涛、温家宝、贾庆林、杜青林等中央领导和栗战书、王富玉等贵州省领导的充分肯定,中央统战部决定在统一战线中大力开展“同心”实践活动,并将于2011年在重庆、湖北、湖南和贵州省内其他地区推广“毕节模式”。中央统战部要求,“毕节模式”推广后,各试验区要精心谋划,将各有关项目整合在一起,冠以“同心”之名,全力打造“同心”品牌。“同心”品牌的完美打造提速了“同心思想”的诞生。

2011年1月30日下午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胡锦涛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9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最鲜明的特质,是我们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有力保证。“三同”重要思想就是多党合作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是新时期多党合作理论的又一次升华。

二、同心思想的科学内涵

(一)“同心”的基本含义

要挖掘“同心”内涵,首先要科学界定“同心”品牌,明确它具有的价值和意义至关重要。要正确把握“同心”品牌的主题、目标和本质。从根本来说,“同心”品牌就是对践行精神理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目标追求的正确诠释,它的形成既体现了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反映了政治协商制度、我国国情以及时代的要求。她是统一战线品牌建设与科学发展最完美的融合,是多党合作理论与构建和谐“碰撞”出的最闪亮的火花。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四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是党同人民群众同心。在“同心行动”中,老百姓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增强对党和政府的感恩情、信任度、追随感,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第二是参政党与执政党同心。通过智力支持、扶贫开发、捐资助学、公益慈善等,引导参政党坚持政治发展道路、传承团结进步,与执政党风雨同舟、戮力同心,不断深化团结合作的政治共识。第三是统一战线各界人士与党同心。统一战线各界人士在参与中真实了解中国国情,增强社会认同感、责任感、使命感,进一步坚定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决心和信念。第四是参政党内部同心。参政党成员在参与中受教育、起作用、长才干,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

1.“与党同心”是必然要求。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也是各阶层、各民族、各党派、各团体和各界人士的历史任务,这就决定了与党同心,成为时代赋予全体中国人民、全部拥护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必然要求。与党同心,就是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着力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就是要把长远目标和现实任务结合起来,努力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为到2020年把我国全面建设成为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同心”品牌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根本追求,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行动指南,以促进科学发展为首要目标,进一步彰显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有利于引导参政党坚持政治道路、增强与执政党同舟共济、戮力同心,深化团结合作的政治共识;有利于人民群众增强对党在社会 3 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理解,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这就是对“同心”最完美的理解。

2.“与民同行”是根本目标。中国共产党始终与最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与人们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与人民群众同行,才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党的统一战线工作说到底就是要获得最广泛的社会阶层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支持、拥护,使执政党永远具有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因此,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最现实、最急迫、最直接的切身利益——成为“同心”品牌的工作重点;关注社会阶层发展的新趋向,正确引导他们有序政治参与,合理表达诉求,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成为“同心”品牌的重要支撑。与人民群众同行,就是要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同心”品牌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基点,帮助老百姓更好地解决饮水、做饭、就医、就学、就业等现实问题,把发扬统一战线扶贫济困优良传统与开拓创新结合起来,把发挥统一战线作用与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结合起来,是统一战线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本领,使统一战线更好地履行联系人民群众的职责,引导统一战线广大成员深入基层、走进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沟通,了解群众所思所盼,与群众同甘共苦,反映社会和基层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把党和人民群众的心连在一起,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和信任度,增强党组织的执政能力,保证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任何艰难困苦,无往而不胜,这就是对“同心”最好的诠释。

(二)“同心思想”的本质要求

1.同心同德是政治立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永远跟共产党走是“同心思想”的核心。回顾历史,过去的90年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波澜壮阔的90年,是不懈奋斗、自强不息的90年,也是开拓创新、铸造辉煌的90年。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肩负起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任,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正确的发展道路。多党合作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理想的共识,道路的认同,是巩固和发展我国的多党合作事业,团结和凝聚广大成员沿着正确的方向完成民族振兴大业不断前进的根本前提。无论是历史的发展,还是现实和未来的发展,中国都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中,社会主义事业必须有自己的主心骨,要有自己的核心,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和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参政党要始终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增进共识。不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始终做到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动摇。坚持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大力弘扬我国多党合作事业的优良传统,不断巩固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充分体现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和谐政党关系。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于参政议政全过程,贯穿于一切政治活动中。

2.同心同向是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奋斗是“同心思想”的要求。伟大的事业需要坚定的信念支撑和推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之奋斗的目标。目标就是方向。作为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风雨同舟的参政党,目标追求必须与中国共产党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坚持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把握经济 4 社会发展规律,集中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以强大的民族精神凝聚人心,汇聚力量,致力于共同的理想和事业,不辜负历史、国家、人民赋予的使命。

3.同心同行是政治责任。坚持和共产党同心同行,共同推动各时期工作任务落实是“同心思想”的具体体现。参政党践行“同心思想”,就是要以共识坚定立场,以目标引领方向,以实践推动发展。一是服务于主题主线,就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等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为“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凝聚智慧和力量。二是充分发挥党派的特色和优势,立足改善民生,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践。贴近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竭尽全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千方百计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动员组织会员中的实业家研究策划“同心工程”,打造多党合作的“同心”品牌,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通过实践不断完善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充分发挥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优势。着眼于提高政治协商的质量,研究、分析、判断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复杂情况;广泛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诉求,为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依据。化解社会矛盾,凝心聚力推动社会科学发展。

(三)“同心思想”的科学内涵

“同心”是统一战线存在发展最坚实的根基。统一战线作为各种力量的政治联盟,离不开共同理想的感召、共同目标的激励、共同利益的维系,而根本归结于人心的凝聚。众人同心,形成的力量牢不可破,结成的联盟历久愈强。只有始终与党和人民同心,各方面成员同心,统一战线才能保持强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

“同心”是统一战线价值追求最核心的体现。实现大团结大联合是统一战线的永恒主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是统一战线的不懈追求。这实质上是力求在差异性中实现一致性,最终达到同心这一最高境界。只有真正做到同心,才能多元而不冲突,多样而不分散,多变而不偏离,凝聚强大力量。

“同心”是统一战线鲜明特色最集中的反映。统一战线作为同与异的矛盾统一体,具有独特的理念、思维、风格和艺术,构成区别于其他领域的显著特点。以求同存异弥合分歧,以民主协商扩大共识,以和谐共赢深化合作,以荣辱与共坚定信念,从而达到思想、目标和行动上始终同心。这是统一战线保持特性、彰显特色的根本所在。

“同心”是统一战线作用发挥最重要的保障。统一战线最大优势在人才,发挥作用的大小,关键看各方面成员是否前进方向同向、拼搏奋斗同力、合作成果同享,而根本在思想上是否同心。只有真正对共同事业具有认同感,对团结合作负有责任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效能,最大程度地形成整体合力。

“同心”是中华民族自古的美德,是与党同行的坚实纽带,是统战品牌上的闪光标签,是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同心”是多党合作的价值丈量,是党内外人才整合的智慧资源,是差异性中实现一致性的多元凝聚,是一切积极因素调动的最高境界;“同心”是推动科学发展的行为标准,是和谐共赢的坚定信念,是统战成员拼搏奋斗的成果同享,是执政党和参政党团结合作的生动实践;“同心” 是民主党派立党为公参政为民的共同宗旨,是党外干部与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合作动力,是民主党派成员与党同心同行的力量源泉,是统战成员保持平民情结的试真 5 检验; “同心”是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精神内核,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载体,是合民意解民忧惠民生得民心的聚合效应,是党的统一战线的智慧结晶。

三、同心思想的重大意义

“同心”思想孕育于中国民主革命的丰厚土壤,发端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伟大实践。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各民主党派从同情、认同到最终选择并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党同道相谋、同气相求、同舟共济,形成了历久弥坚、牢不可破的“同心”品质,具有厚重的历史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巨大的包容性。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三者互相印证、互为因果,同德是“同心”的思想根基,同向是“同心”的目标保证,同行是“同心”的实践检验,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衬托着“同心”思想的耀眼光芒。“同心”思想是对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理论的最新发展,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时代内涵,为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提供了重要指导。“同心”思想深刻揭示了多党合作的本质内核,深化凝练了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集中体现了多党合作的政治优势,鲜明提出了多党合作的目标方向。我国多党合作不仅是要巩固和谐政党关系,更要共同致力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同心”思想既是基于历史经验的总结升华,也是着眼未来发展的更高追求。同心同德是思想上的最高境界,要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进共识;同心同向是目标上的高度契合,要求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信念;同心同行是行动上的根本准则,要求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共同实践汇聚力量,不断增强多党合作事业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认真回顾总结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和未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时提出“同心”思想重要理论,是为了回顾总结中国共产党的90年来光辉历程和辉煌成就;是为了更好地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历史必然性、伟大独创性和巨大优越性,理解和把握统一战线在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入研讨、学习和领会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同心思想”的重要价值和丰富内涵,理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民主党派在服务社会、助推跨越的重点和方向。

第二篇: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和指导意义,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我们必须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从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所说的“发展”,是指在生产力变革基础上的社会全面进步过程;“观”是指对某个问题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发展观”,是指对发展问题的看法和基本观点;“科学发展观”,是指对发展问题形成的一系列科学、正确的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胡锦涛同志曾在十七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又进一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 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上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外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 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有和谐相处的局面。”

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一是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来看,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性成果;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它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 时代内涵和时代特色,为我们观察、分析、解决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二是科学发展观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一系列战略部署,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着力推进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战胜了一系列重大挑战,创造了科学发展的辉煌业绩。十年来,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战胜了我们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有效应对外部经济风险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们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了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在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妥善处置了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党和人民经受住严峻考验,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丰硕的实践成果、生动的发展事实,充分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力量,充分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价值。

三是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指明了前进方向。推动发展,不仅是模式、途径的问题,更是世界观、方法论问题,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努力实现的新要求,即要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同时,围绕这些新要求,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做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任务和举措。这些新要求、新任务,突出强调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原则,体现了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领域的总体要求。因此,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准确领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内涵和新要求,准确领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和基本思路,准确领会党的十八大关于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的战略部署和政策举措,切实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系统性,加大各项任务的推进和落实力度,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四是科学发展观为我们不断提升党的执政理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科学指导。新形势下党所处历史方位和执政条件、党员队伍组成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同党肩负的使命还不完全适应,党员、干部队伍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科学发展观把加强党的建设同推动科学发展联系起来,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新思想新要求,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科学指南。党的十八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挑战新课题,提出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方法和制度推进党的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使党的各项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 中,始终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我们就必定能担当强国富民的历史责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三篇:试论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与重大意义

根据胡锦涛总书记的一系列论述,我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人本发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包括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依靠人民群众谋发展。这回答了发展的目的和依靠力量,也部分回答了发展的内涵(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体现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个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基本经济规律。

2)全面发展。就是要形成并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布局,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发展,拓展了发展的内涵,即不仅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是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其中,文化建设的一个突出任务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协调发展。就是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之间保持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展程度、发展效益等方面的比例适当、结构合理,能够达到相互促进、良性运行、共同发展的状态。这就要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册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特别是要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持续发展。即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主要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目的是实现人类福利连续不断地增加或保持。这体现了发展的代际关系原则(即每一代人的发展应该为下一代人的更好生存和发展留下空间和条件)。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道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们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5)和谐发展。就是要注重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核心问题是要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形成一个和谐的创业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6)和平发展。就是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创造和平发展环境。要坚持中国发展对世界的建设性,实现互利共赢,并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科学发展观内涵十分丰富,还包括文明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正确的政绩观、人才观、群众观等。它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环节,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贯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用一系列富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新思想、新观点,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等的认识。

三、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意义与理论意义

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前人又勇于创新,深刻阐明了发展的本质和基本内容,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进一步深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科学回答了何为发展、为何发展、如何发展这个基本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实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对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及其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的一些基本观点和重要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都能找到思想源头,但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个总的概念,明确“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提出“五个统筹”等重要思想,并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大战略思想来加以展开和深化,从而形成一个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是第一次。它把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系统概括,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实现了我们党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新的飞跃。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和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进而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什么、为何发展、怎样发展”这个根本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打下了新的时代烙印,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

总之,科学发展观同马列主义、毛思想、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又是对它们的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的标志性的内容,它将引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入一个新阶段。一个科学理论的产生,必然对实践起到重大的指导和巨大的推动作用。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指导方针。随着科学发展观及一整套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办法措施的贯彻落实,我国发展思路发生了重要转变。发展观念从以往只注重增长速度,转变为注重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推动了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了自主创新。同时,科学发展观促进了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解决,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事实表明,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发展的要求更明确了,发展的目标更合理了,科学发展转化成了谋划发展的新思路,转化成了促进发展的新战略,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走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因此,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发展的需要,也是现实的选择.

第四篇: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2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

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形势变化,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时代发展脉搏的清醒把握,对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要求的高度自觉。

(一)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摆在党的全局工作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对于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学习能力、理论素养和执政本领,更好地担负起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责任,具有决定性意义。

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巩固党的政治优势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始终把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加强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的学习作为巩固和发展党的政治优势的根本途径。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我们党总是根据时代条件、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有针对性地组织全党的学习教育活动。尽管每个时期学习教育的内容、做法和要求有所不同,但都有力地促进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从延安整风到新中国成立初的“重新学习”,从改革开放开始时的“再重新学习”到近年来以学习实践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为主题的集中教育,我们党一次次达到解放思想、统一认识的新高度,一次次形成振奋精神、凝聚人心的新动力,一次次实现攻坚克难、推进发展的新跨越。实践证明,学习是我们党发挥自身优势、增强自身活力的可靠保障,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开拓前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只有更加自觉地继承党的优良传统,更加自觉地用科学理论和先进文化知识武装自己,才能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文化素养、巩固党的政治优势,切实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和责任。

适应时代发展潮流、更好地执政兴国的重要保证。知识是人类进步的恒久阶梯,而学习则是攀登高峰的不竭动力。从渔猎采集到男耕女织,从手工劳作到大机器生产,从工业文明到信息时代,从物质生产到创意经济,人类社会每前行一步,都离不开知识,离不开学习。当前,世界格局深刻变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信息更新之快前所未有,社会实践发展之深前所未有,对学习的要求之高前所未有。面对时代大潮,谁能学得早、学得好,谁就能抓住先机、占据主动。世界上许多国家、许多政党纷纷提出和实施建设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战略,力争通过学习增强适应环境变化能力、提升发展竞争实力。我们党作为一个具有崇高追求、肩负崇高使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崇尚学习、坚持学习,才能适应形势变化要求,不断提高执政兴国和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动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我们党在认真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深刻分析我国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一个在深化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发展规律、创新发展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有很多不懂得、不熟悉的东西,还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如何抓住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如何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这个主题,解决好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如何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如何推进改革发展各项重大举措,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等,都迫切需要认真研究解决。只有更加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在学习基础上深化认识,在深化认识中推进实践,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转变发展观念,把握发展规律,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切实把我国经济社会转入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

保持全党理论和实践上的先进性、增强各级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关键环节。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先进性从何而来?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的指导,1

就是因为不断用人类先进文化知识提高自己。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以勃勃生机;始终坚持用人类社会先进文化知识丰富自己,努力做到思想素养、业务本领的与时俱进,不断增强了全党的领导水平和驾驭能力。应该看到,党的先进性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只有强化学习意识、提升学习能力,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转化为坚定意志和理想信念,转化为现代化建设的过硬本领,才能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发展前列,得到人民群众拥护。

(二)我们党提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与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完成党的执政使命、更好地造福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根本目的是,在全党形成学习科学理论和先进文化知识的浓厚风气,使学习成为党的生存之基、成长之道、力量之源,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一个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思想理论素养,不断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确保党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牢牢把握正确前进方向。方向决定前途命运、事业成败,把握正确方向才能开辟广阔发展道路、汇聚强大发展动力。加强学习,最具基础意义和根本意义的是,通过学习不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鉴古知今、彰往察来、把握正确前进方向的能力。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国内社会思想多样、多元、多变特征更加明显。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挥好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好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更要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前进等重大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始终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就是要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加深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学习理解,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做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表率;就是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澄清模糊认识、明辨理论是非,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就是要培养战略思维和辩证思维,善于从历史和现实的交汇中把握社会发展趋势,从国际和国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发展方向,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坚定性。

通过学习,进一步焕发创造激情、激发创造活力,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新能力,使党的执政理念、体制机制更加富有活力。创新的基础在于学习,前进的动力源于学习。只有加强学习,才能知不足而奋起,不断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提高。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我们党所领导的事业正在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坚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提高完善自己,使我们党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勇于变革、持续创造,已经成为保持党的生机活力的决定性因素和紧迫课题。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就是要树立创新理念,培育创新意识,积极回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的热切呼唤,使党的执政理念更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就是要焕发创造激情,调动创新潜能,鼓足创新勇气,始终保持创新的干劲和力度,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不断积蓄和持续释放创造能量;就是要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使党的执政机制更加科学顺畅、充满活力,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通过学习,进一步完善工作思路、措施和办法,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学习的成效要靠实践来检验。当前,我国正处于黄金发展期,也处于矛盾凸显期,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热点难点相对集中。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问题的解决,是抓好学习、推动学习的重要出发点和着力点。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就是要突出实践特色,注重实践锻炼,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以学习打开工作思路,在破解发展难题、推动本地区本部门科学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就是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强化执政为民意识,在解决人民 2

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利益问题上取得新成效;就是要着力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在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上取得新成效。

通过学习,进一步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能力,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学习是丰富人们精神世界、提升精神境界的重要手段,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重要途径。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就有变质的危险。面对不良思想侵蚀和各种利欲诱惑,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就必须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使提高思想觉悟、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健康生活情趣成为一种自觉行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加强党性修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道德操守,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就是要强化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意识,提高管党治党水平,把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贯穿党的建设始终,更好地肩负起造福人民的历史使命。

(三)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创新理念,不是把学习作为一般性的任务,也不是一般性地号召学习,而是有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从性质定位上看,更加强调学习的思想性政治性。思想旗帜和政治属性是政党的根本特征。我们要建设的政党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与其他学习型组织的本质区别,就是把讲政治、讲党性作为最基本的原则,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使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力量。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学习型党组织的真谛。必须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党员干部模范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筑牢思想防线,清醒把握“六个为什么”、自觉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切实把思想上政治上的坚定性体现到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上来。

从意识理念上看,更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学习上的发展进步,要靠科学先进的学习理念来引导。学习型党组织既坚持和实践我们党关于“要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建设“无期大学”、让党员和干部“甘当小学生”等已有的学习理念,更重要的是一次“学习的革命”,要求人们树立体现时代特征、顺应发展潮流的学习理念,打开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总开关”。主要包括:学习是全党政治责任的理念,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态度,以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主动学习;全员学习的理念,把学习作为党的组织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求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都要积极参与、共同推进,在学习中实现整体提升、共同进步;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作为永恒课题,融入政治追求,形成终身习惯,自觉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工作学习一体化的理念,把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实现工作与学习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学习是创新之源的理念,把学习作为创新的重要基础,通过学习实现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制度模式的重大变革。

从内容范围上看,更加强调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当今时代是一个变革、调整、创新的时代,新创造新发明层出不穷,知识总量呈几何级数增长,需要学习、熟悉和掌握的东西很多,必须不断拓展学习领域、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学习要博而后专,要精,要管用。就全党来讲,应该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各项方针政策,学习党的历史,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以及现代社会管理等方面知识,3

学习总结改革建设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就党员个人来讲,由于知识结构、能力素质、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的差异,在学习中应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从形式方法上看,更加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多样性。随着社会生活环境和社会组织结构的深刻变化,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日益多样,对学习的自主性、即时性、便利性的要求显著增强。以往组织党员干部学习的一些传统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必须在继承和发展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成功方法基础上,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管理学、组织学、心理学等现代科学方法来推进学习;充分发挥互联网等覆盖面广、传播快捷的特点和优势,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学习网络平台;大力倡导互动式、研究式、共享式学习,使学习活动更加体现时代特点、贴近党员需求、富有实际成效。要坚持把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统一起来,善于从群众的创造中获得智慧,从丰富生动的实践中汲取营养。

从动力保障上看,更加强调学习的科学性制度性。学习涉及人们的价值追求、习惯养成、精神感悟和实践运用,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必须靠制度来保障,坚持用制度管学习、促学习。缺乏制度性保障,很容易造成应景式的短期行为,就难免流于形式、走过场。衡量一个党组织是不是学习型党组织,很重要的一条标准,就是看有没有科学完备、行之有效的学习制度。推动党员干部学习,要在健全制度、完善制度,提高制度执行力上下功夫,通过督促检查、考核考评等形式,使学习逐步由“软任务”向“硬约束”转变、由“抓活动”向“促常态”转变,不断提高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要有现实紧迫感,更要有长远眼光;要注重传承积累,更要开拓创新,不断形成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更好地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第五篇:钱伟长教育思想的科学内涵

钱伟长教育思想的科学内涵

1、建设研究性、综合型一流大学是钱伟长教育思想的第一要义发展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上新台阶、谋新发展、创新业绩。钱伟长教育思想内合了科学发展观。钱伟长非常重视文,理各科的协调发展,相互渗透,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创新性,高水平人才。

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钱伟长教育思想的核心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发展作为衡量一切进步的最终标准。钱伟长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辨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修养 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这句教育史上的名言是钱校长最常对学生说的话语。

3、坚持学校的发展与学生的成才相统一,坚持学校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相统一,坚持学校的发展与国家的要求相统一是钱伟长教育思想的根本要求。

通过跨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突破“目标——手段——控制” 的途径,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一个在跨学科的环境中自然而然的内化过程,这样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能体现出大学对国家的引领和推动作用。钱伟长教育思想对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的贡献

作为一名教育家,钱校长提出了一套完整、丰富、系统、科学的中国高等教育理论。

1.拆除“四堵墙”理论,是对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的突出贡献

首先,拆除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墙 大学是开放的,为加强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为适应国家工业结构的需要,必须改造和发展。钱伟长反对照本宣科的教书匠,他说:“一个搞科研的教师和不搞科研的教师是有根本的差别的。必须把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带给学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科生达到无师自通,硕士研究生要创新创造,博士研究生要攀登新高峰;再次,拆除各学院和各专业之间的墙。钱伟长反对专业分的过早、过专。他认为专业的教育应该放到研究生阶段,本科还是一个打基础的通识教育。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科分割线如果消除,不同学科之间不再是“隔行如隔山”,而是取长补短;最后,拆除教与学之间的墙。钱伟长认为学生只有通过主动学习才能把所学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高等教育应该把学生培养成自学能力的人。如果学生毕业了还是不教就不会,那就说明你办教育失败了。

2.科学教育思想和人文教育思想是对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的又一贡献

科学教育思想的内涵是科学主义指导下的中国高等教育。科学主义是指,科学是探索真理的唯一模式和途径,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力量,是社会进步的标志。钱伟长提出在大学校园开设专题课以代替专业课,大力提倡学术研讨会以活跃学术思想,增强学术氛围。

人文教育思想的内涵是人文主义指导下的中国高等教育。人文主义又称人本主义,是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任何哲学。人文教育的任务不仅在于传授人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于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和谐的人、人文教育的目标在于通过完整的教育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上世纪九十年代,钱伟长亲自出面抓艺术教育和社团发展,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3.和谐教育思想和美育思想是对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

儒学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钱伟长教育思想是一种美育思想。他通过开展多门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科目,对传统学科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这种改革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让学生们感受到了知识的美,和学习知识的乐趣。

世界教育理论经历了18世纪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19世纪英国的博雅教育、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的新教育和美国的进步教育思想。在中国曾经存在着平民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教育思想、乡村教育派等教育思想流派。钱伟长教育思想是吸收了这些教育思想的合理成分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思想,是一种和谐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不是把知识交给学生,而是要把获取与处理知识的能力交给学生。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科学的方法和辩证的思维逻辑。这样的教育是和谐、有序的教育。

年逾九旬的上海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钱伟长,称得上是一个传奇式的老人。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他就与钱学森、钱三强一起被周恩来总理称为我国科学家中成就卓越的“三钱”;他也是我国目前在位的最年长的大学校长。

钱伟长从念大学起,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体育锻炼。如今的钱老对日常的锻炼依然锲而不舍。他说:“不能吃身体的‘老本’”。

古稀之年的钱伟长是以长跑作为锻炼形式的。如今九十岁了,虽然长跑已不太合适,但钱老依然“规定”自己每天要步行三千步。

正是依靠体育锻炼,钱伟长一直保持了健康的体质和头脑。前不久,上海大学为钱伟长九十华诞举办“钱伟长杯”大学生足球比赛,钱老亲自策划撰写了足球比赛的竞赛规程,并出资打造了足球赛的奖杯。在闭幕式上,钱老兴致勃勃地为学生发奖,还滔滔不绝地作了一个多小时关于足球和体育锻炼的发言。

说起长寿的心得,钱老认为,靠药补,靠食疗,靠遗传,这些都只能是一些辅助的措施。他认为:长寿关键靠自己。

一是长寿就要相信自己。据科学家研究,人的寿命可以达到150岁。实际生活中大多数人只能活到90岁以下。人的寿命的潜力是很大的,可从先天和后天的素质中去挖掘这种潜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充满自信。有的人被医院错判为癌症,由于丧失了自信,精神堤坝垮了,本来并没有什么大病,最后却丧了命。相反,有的人得了绝症后能正确对待,既来之,则安之,与疾病展开不懈的斗争,结果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自信的力量是长寿的一个重要的源泉。

二是长寿就要说服自己。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生活中的坎坷势必造成感情世界中的大起大落,控制不好就要损寿。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被卷入感情的波澜而不能自拔,最后多以轻生折寿而告终。他们的悲剧就在于不能说服自己。要学会说服自己,吃了亏不生气,深知“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的哲理。在困难的时候不断调理心绪,真正驾驭住自己的命运。这样,就为长寿打好了心理基础。

三是长寿就要发现自己。人易于发现世界,发现他人,而往往会把自己忽略掉了。生命中有一种巨大的潜能需要我们去发现。一个能够发现自己的人,就能不断地调整自己、改造自己、更新自己,从而发展、壮大和巩固自己。

四是长寿就要征服自己。羡慕他人,仿效他人,忽略自己的社会角色,这是人们最常见的缺陷。只有征服了自己,才能任凭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钱伟长最后说,体育锻炼要坚持不懈,因为体育是人生的一部分,它能给人以无比坚强的意志,一个人只有具备完整的人生,才会勤奋钻研、努力创新,才会有精力去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从而为国家做出贡献。

钱伟长语录

1、比如走马路,会有很多障碍,有沟、石块什么的。有的人碰到沟、石块,他非得把沟填满,把石块搬掉才肯过去,把时间和精力泡进小问题里去了。其实,只要你跨过去,绕过去就行。

2、学习要学习那些关键的东西,要大踏步往前走,走远了再回头来看,原来的东西就不见了。

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教育事业会更加繁荣,我们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教,关键在于“授之以渔”;教书,关键在于教给学生一种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

4、一个人也许很聪明,也许可以拥有许多知识,可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就不仅不能对社会有益,反而可能危害社会。

1、他回国后从事的一项有影响的工作是圆薄板大挠度问题的摄动解法。圆薄板大挠度问题,是一个典型的非线性问题,其非线性微分方程由冯·卡门在1910年提出,但长期没有找到好的求解的方法。1934年,S.韦(Way)提出了幂级数解法,但是,收敛太慢。冯·卡门在1940年提出这个问题还需要一种工程师能够运用的解法。钱伟长在1947年做到了这一点,其计算结果和1942年由麦克弗森(Mcpherson),朗布尔格(Rumberg)及利维(Levy)所完成的实验相符合。在有了电子计算机之后,叶开沅的一个博士研究生用韦的级数解法进行了计算(称为精确解)。与这些晚近的数值解法相比较,钱伟长用解析法手算所达到的精度以及方法的巧妙都是令人赞叹的,在正则摄动理论方面创建的以中心挠度wm为摄动参数作渐近展开的摄动解法,国际力学界称之为“钱伟长方法”。

2、与世界导弹之父冯o卡门合作发表《变扭的扭转》,成为国际弹性力学理论的经典之作。

3、在奇异摄动理论方面独创性地写出了有关固定圆板的大挠度问题的渐近解,国际力学界称之为“钱伟长方程”。

50年代初,钱伟长、叶开沅等曾经在清华大学召开薄板大挠度问题的研讨会,并出版了论文集《弹性圆薄板大挠度问题》。后来,钱伟长、叶开沅又计算了多种载荷和边界条件下的圆薄板和矩形薄板大挠度问题,参加了1956年布鲁塞尔的第九届国际应用力学会议。1957年,有关论著由莫斯科译文出版社译成俄文。此后,潘立宙在1957年和美国纳什(Nash)教授在1959年分别独立用此法求解了椭圆板大挠度问题。

钱伟长有关圆薄板大挠度问题的工作,曾在195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4、在给出上述参数摄动法的同时,1948年,钱伟长还用奇异摄动法解决了圆薄板大挠度的问题,薄膜解适用于边界位移为零的挠度很大的情况,它除了不能满足转角为零的夹紧边界外,在全场适用,称为外场解。把边界法向的尺度放大,设立边界内层坐标,以无量纲化中心挠度为尺度参数,并以此量摄动展开,称为内层解。外场解和内层解的合成展开是用不同尺度来研究边界效应,在薄膜解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可以解决边界转角为零的问题。展开式中幂次有正有负,又称为奇异摄动法。

钱伟长的这一工作是国际上有关奇异摄动理论的最早的少数著作之一,在50年代,由于郭永怀的边界层匹配法获得成功,林家翘不动点理论、钱学森的爆炸波处理确立之后,奇异摄动理论才受到重视,被认为是摄动法的新领域。由于1948年中国的杂志在国外没有正常传播,晚至1956年E.布朗伯格(Bromberg)和1961年Л.C.克鲁布钦科(Cpyбщик)等人还用类似的合成展开法来求解这同一个问题。

在80年代,钱伟长指导研究生对上述圆薄板大挠度问题的研究工作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如用均方根挠角做摄动参数,解决了在均布压力和中心集中力复合作用下,由于中心点挠度可能为零而带来的困难;又如在合成展开法中,用中心点位移替代载荷作展开参数,大大提高了收敛速度,并使所有边界条件都在各级近似中跨级满足。

5、圆环壳的一般解是钱伟长的另一个贡献。圆环壳是弹性元件和其它壳体结构中常见的形式之一。在赖纳斯(1912)和E.迈斯纳(Meissner,1915)轴对称壳二阶微分方程组的基础上,F.托尔凯(Tolke,1937),R.A.克拉克(Clark,1950)和B.B.诺沃日洛夫(Новожилов,1951)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复变量方程,克拉克求出渐近解。诺沃日洛夫求出了非齐次解,但不能满足不同的边界条件。钱伟长给出了齐次解并且证明了解的收敛性,和非齐次解结合,给出圆环壳的一般解,解决了这个几十年来悬而未决的难题。

在圆薄板摄动解和圆环壳一般解的基础上,钱伟长在80年代里先后承接过两项国家重点攻关课题,提出了仪表弹性元件和波纹管膨胀节的理论计算方法,如U形波纹管非线性特性的摄动解法、三圆弧波纹膜片的设计,以及轴对称载荷下旋转壳弹性元件的非线性计算通用程序等。

钱伟长仍在对壳体的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进行新的探索,一方面开展对非Kirchhoff-Love假设壳体理论的研究,另一方面大力组织在仪表弹性元件行业和波纹管补偿器金属软管行业中壳体理论的工程应用。

6、除了在板壳理论方面的工作以外,钱伟长另一项享誉世界的成就是对广义变分原理的研究。由于60至70年代有限元方法的发展及其在工程上的广泛应用,变分原理作为其理论基础,显示出重要性。世界上有两个学术中心,引起各国学者的注意,一个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赖斯纳、日本著名学者:鹫津久一郎、卞学鐄等人,另一个就是钱伟长等一批中国的科学家。

以往的变分原理工作,大都是凑出来的,即首先写出泛函,再取驻值验证。所以每一个新原理的出现都是一项重要成果。钱伟长试图找到系统的做法,他首先从最小位能原理和最小余能原理出发,把约束条件利用拉格朗日乘子引入泛函,从而先放松条件,得到相应广义化的变分原理。在变分中可以把待定的拉氏乘子确定下来,这是对建立广义变分原理的泛函提出合乎逻辑的数学方法,无疑是一个重要成果。可惜在1964年将文章投给《力学学报》后,该报的编委予以退稿处理。从审查意见中可以看到,审查者并不完全理解拉格朗日乘子法。日本鹫津久一郎在1968年出版的《弹性和塑性力学中的变分法》一书中,才比较明确地应用了拉氏乘子法,但还有一些要点上不够明确,如待定乘子通过泛函驻值条件来决定的观点还没有反映。一直到1977年,国外的文献上才有这一方面的论述。O.C.钦科维奇(Zienkiewicz)在《有限元法》一书中明确地把Courant和Hilbert的经典著作中有关变分约束条件,待定拉格朗日乘子法加以讲解,应用到弹性力学变分原理中。比起钱伟长1964年的工作已晚了15年。7、1964年,钱伟长把拉格朗日乘子法应用到壳体理论方面,用变分原理导出壳体非线性方程。1978年,他进一步讨论了广义变分原理在有限元方法上的应用。多次开设变分法和有限元的讲座,听讲者总计达3000余人次,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变分原理和有限元方法的研究。在1978年恢复研究生和建立学位制度之后,一时间,摄动法、变分原理和有限元的应用成了研究生论文中的一种时髦。1983年,钱伟长作了广义变分原理的系列讲座并出版专著。通过学术性的争论,启发了中国学者在变分原理方面更深入的思考,促进了拉格朗日乘子法在变分原理中的应用,推动了有限元、杂交元和混合元等方面蓬勃的研究活动和广泛的工程应用。

1982年,钱伟长等在广义变分原理方面的工作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在广义变分原理方面,钱伟长的工作还有:(1)把广义变分原理推广到大位移和非线性弹性体。(2)提出以进入泛函而消除掉的微分方程或以约束条件为依据的分类原则,并由此而确定变分原理间的等价定理。(3)高阶拉氏乘子法,解决了在Hellinger-Reissner原理中消除应力应变关系的约束时所遇到的临界变分条件的困难,即待定乘子为零的困难。(4)在非协调元中采用识别了的拉格朗日乘子法,从而减少了和待定乘子有关的自由度,其《以广义变分原理为基础的非协调薄板有限元》一文被收进美国1984年《应用力学进展》,被世人公认为是一项国际上重要的进展和贡献。

8、钱伟长在流体力学方面也作出积极贡献。在40年代,他用一种巧妙的摄动展开法,给出高速空气动力学超音速锥流的渐近解,大大改进冯·卡门和N.B.摩尔(Moore)给出的线性化近似解,与G.I.泰勒(Taylor)和J.W.麦科尔(Maccoll)的数值结果相吻合。文中证明了卡门-摩尔的线性解仅在圆锥角很小时适用。过去,人们在渐近序列中一般是采用幂级数,钱伟长拓宽了渐近序列的范围,采用幂级数-对数函数的混合序列,这对摄动法是一项重大突破,50年代之后,才被人们认识和接受。

1886年,O.雷诺(Rynolds)做了7个假设,提出润滑的原始模型,导出了著名的雷诺方程。1949年,钱伟长基于滑板间粘性流体层很薄的实际情况,以流体特征厚度为小参数,进行摄动展开,仅用3个简化假设,从流体力学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出发,导出了润滑问题的高阶雷诺型方程。并进一步建立相应的变分表达式,导出等价的变分问题,从而使计算工作量大为减少。并可用于计算有限宽矩形润滑轴承问题。算例表明,计算结果正确可靠,大大改进了M.马斯卡特(Muskat),F.摩根(MORGAN)和M.W.默里亚(Merea)1940的结果,是世界润滑流体动力学一篇成功的早期之作。

对流体力学的变分原理,多数理论工作是从伯努利方程出发,研究无粘外部流动。1984年,钱伟长从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出发,对内流、外流等一般的粘性流动建立了更为普遍的变分原理,对不可压缩流体和可压缩流体分别建立了最大功率消耗原理。并以运动方程为基础,用拉格朗日乘子法消除诸如物态方程、连续性方程及边界条件等变分约束条件,建立了无条件的广义变分原理。从而把固体力学中变分原理方法推广到粘性流体力学,奠定了流体力学中有限元方法的基础。

9、研制出超过国际水平的锌-空气电池 在清华大学学习时,钱伟长不但读了物理,还修完了化学系的主要课程。1972至1974年,当他接到为坦克和野外作业部门研制大电流高能电池的任务时,他查阅了有关的国内外资料,成功地研制出多项指标超过国际水平的锌-空气电池,并协助建立了锌空气电池厂。受到周恩来总理的称赞和支持,并获北京市1975年科技进步奖。

10、出版专著《穿甲力学》对高速撞击问题,他也有多篇研究论文,并出版专著《穿甲力学》,该书获1998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11、推导三角级数求和公式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虽然缺乏起码的工作条件,但他以非凡的毅力,推导了12000多个三角级数求和公式。其中不少很有实用价值,也是前人所未知的。

12、对中文信息处理作出重要贡献 钱伟长还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对中文信息处理作出重要贡献。191年,他担任了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1984年,他提出汉字宏观字形编码,简称“钱码”。1986年,在国家标准局组织的全国第一届汉字输入方案评测会上,在34种方案中,“钱码”被评为A类方案,单人输入速度第一。并在同一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有人说,钱伟长太全面了,他在科学、政治、教育每个领域取得的成就都是常人无法企及的。钱伟长见到记者时仍然在强调他不变的那句话,“我没有专业,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我从不考虑自己的得与失,祖国和人民的忧就是我的忧,祖国和人民的乐就是我的乐。”他用六十多年的报国路诠释了自己一直坚持的专业:爱国。

下载同心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同心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