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3(5篇材料)

时间:2019-05-12 11:56: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3》。

第一篇: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3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3-2014》发布 农村教育薄弱状况依旧突出

2014年12月22日 14:5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毛莉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毛莉)12月18日,由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课题组完成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3-2014》在京发布。2013-2014年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实施的第三和第四个年头。报告通过实证调查,力图全面呈现我国农村教育发展进程中的新成就及新挑战。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迅速,已接近实现2020年发展目标

学前教育规模持续扩大,可提前六年实现《规划纲要》2020年目标。2013年,全国新增幼儿园1.73万所,总数达到19.9万所,其中镇区(67436所)和乡村(69878所)合计13.7万所,占总数的69.2%,农村幼儿园增长迅速。在园(班)人数达3894.7万人,即使按每年新增入园(班)人数200万的保守数字计算,实际上2014年已经提前6年实现了《规划纲要》到2020年达4000万人的发展目标。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7.5%,按照目前年均3.6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实际上2014年可能已经实现《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70%的发展目标,这是学前教育发展中一个了不起的伟大成就。

幼儿园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机会显著增加。2013年,全国有幼儿园教师188.5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58万人,增长了44.4%。国培计划投入了11亿元培训幼儿园教师,农村有29.6万人,占镇区和乡村幼儿园教师总数的29.7%。各地普遍制定了幼儿园教师培训计划,2015年可望完成一轮全员培训。幼儿教师职前教育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培养幼儿园教师的高等院校和中等师范学校已达739所,在校生规模达53.7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25.8万人,增长了近1倍。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取得重大成就,学前教育投入大幅增长。三年来,政府积极加强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建设,共新建幼儿园 2.5万所,改扩建3.4万所,增设小学附属幼儿园4.6万所。全国在园幼儿三年增加918万人,比过去十年增量的总和还多,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提高10.9个百分点。同时,采取补助生均经费、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免费培训教师等方式,扶持民办幼儿园6.9万所次,受益幼儿约1000万人次;中 央财政学前教育巡回支教项目在全国13个省区设立1500余个支教点,聘用乡村幼儿园教师和志愿者4000余名,受益幼儿约4万人。三年来,中央财政学前教育项目经费投入500亿元,带动地方各级财政投入1600多亿元。社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13年企事业单位办、集体办和民办园比2010年增加3.2万所,增长26%。农村义务教育有突破性进展,各项政策稳步落实

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有序推进,校际资源配置差距有所缩小。2011年3月-2012年9月,教育部先后与全国31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各地承诺到2015年底使1761个区县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2013年5月,国家正式启动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区县评估认定工作。截至2014年11月27日,全国共有673个县区申报督导验收,617个区县通过评估认定,通过率达91.7%。据我们对全国17个区县的调查发现,在人力资源配置上,校际之间的师生比、师班比以及高级职称比三个指标实现了基本均衡,基尼系数基本低于0.4,东中部地区大都低于0.3;在财力资源配置上,校际之间生均公用经费基本均衡,87.5%的省份基尼系数均未超过0.4,大部分都处在0.3以下。在物力资源配置上,生均用地面积和生均图书册数两个指标普遍达到基本均衡。

国家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计划,乡村教师吸引力有所提升。2013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落实2013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对在连片特困地区工作的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的通知》,提出按照“地方自主实施、中央综合奖补”的原则,对在连片特困地区工作的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2014年,中央财政共下达综合奖补资金21.14亿元,有20个省份实施了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平均补助标准达到每人每月352元,其中23%的实施地区平均标准在500元以上,最高补助标准达每月1400元,极大地调动了优秀教师留任和到任的积极性。自实施“国培计划”以来,国家已完成近640万名中西部农村教师的轮训工作。调查显示,农村教师目前月平均工资为2359元,但如果月薪达到4000元时会有79.4%的师范生愿意去农村任教,月薪达到5000元时会有70.6%师范生会克服困难到边远艰苦农村任教。2013年特岗教师报名与录用比,初中为5.7人选1,小学为3.8人选1,有一定的吸引力。

国家实施“全面改薄”工程,公共财政预算增长农村高于全国。尽管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14万亿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为15.3%,比上年降低了0.9个百分点,但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56.9万亿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4.3%,比上年增加了0.02个百分 点。2013年末,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颁布《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可望到2018年投入1750亿元,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2014年中央财政已下达“全面改薄”资金310亿,并提前下达2015年“薄改专项”资金215.6亿元。2013年,义务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农村小学为6856.0元,比上年增长13.9%,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1.3个百分点;农村初中为9195.8元,比上年增长16.3%,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2.5个百分点。义务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农村小学为1973.5元,比上年增长13.2%,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0.1个百分点;农村初中为2968.4元,比上年增长14.1%,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3.2个百分点。

农村营养改善计划成效显著,学生身体素质、学习质量明显改善。自2011年在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试点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已累计投入营养改善计划资金1149亿元,在全国28个省份的1238个县(包括699个国家试点县和539个地方试点县)开展了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试点县占全国总县数的1/3以上,覆盖学校近13.6万所,占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59.3%,受益学生近3300万人,占到农村义 务教育学生总数的34.4%,我国的农村营养改善计划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的学校供餐项目。调查显示,国家试点县供应两餐以上的比例为39%,供应三种以上食品的比例为94.7%,89.4%的学生能够吃饱;地方试点地区供应两餐以上的比例为58.3%,供应三种以上食品的比例为71.5%,91.5%的学生能够吃饱。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后,6-15岁各年龄段男女学生平均身高同比增加0.4和0.6厘米,体重均增加了0.3公斤;西部小学男女生的贫血率下降了3.3和3.9个百分点;西部小学生的语文和数学平均成绩同比提高了4.6和4.5分。

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取得重要进展,利好消息不断

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继续扩大,农村学生上大学机会显著增加。自2012年教育部实施面向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以来,专项计划名额不断扩大,由2012年的1万名增加到2013年的3.2万名,又增加到2014年的5万名,名额分配重点面向832个贫困县,以及重点高校录取比例相对较低的河北、山西、安徽、河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甘肃等省区。与此同时,普通高中升学率逐年增加,应届高中毕业生升大学的比例由2012年的87.0%上升到2013年的87.6%。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持续增加,有望提前一年实现《规划纲要》2015阶段目标。高中阶段在校生经过2010和2011连续两年的增长之后,近两年呈持续下降趋势,2013年高中阶段在校生规模只有4369.9万人,比上年减少225.4万人,离《规划纲要》提出的2015年4500万人的阶段目标略有差距。可喜的是,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近年来持续增长,由2010年的82.5%增加到2013年的86.0%,年均增长1.7个百分点,即使按近两年1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规划纲要》提出的2015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7%的发展目标也可望提前一年实现。

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持续下降、占比减少,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受到重视。2010年时有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2238.5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7.8%,到2013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只剩1923万人,仅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4%,与《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15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2250万人的目标有一定差距。但是,2014年国家实施了“春潮行动”,拟每年面向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和转移就业劳动者开展政府补贴培训700万人次,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就业率达到80%以上;每年面向在岗农民工开展政府补贴的岗位技能提升培训300万人次,培训 合格率达到90%以上;每年面向有创业意愿的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100万人次,培训合格率达到80%以上,创业成功率达到50%以上。农村教育薄弱状况依旧突出,提升空间依然很大

报告在总结我国乡村教育取得进展的同时,也对存在的四大问题进行了梳理。一,乡村公办幼儿园占比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师资配置水平亟待提高。《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的政策,近来年公办园比例持续增加,由2011年的30.8%增加到2013年的32.8%,乡村公办幼儿园的比例更是增加到42.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9.5个百分点。但是,农村幼儿园教师中拥有专科以上学历的,镇区占66.9%、乡村仅占54%,比城市的76.9%分别相差10个和22.9个百分点。而乡村幼儿园代课教师的比例却高达9.2%,镇区也有8.5%,远远高于城市2.9%的比例。乡村幼儿园保健医(乡2.2%,城2.9%)和保育员(乡13.6%,城18.6%)的数量也显著低于城市。

二,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稳步增长,但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目标压力较大。2013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已达92.3%,若按每年0.375个百分点的平均增长 8 率计算,2015年基本可以实现《规划纲要》确定的93%发展目标。但是,按照各省签署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的承诺内容,到2015年底全国应有1760个区县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截止2014年底,全国只有617个县区通过评估认定,仅完成承诺任务的35.1%。其中,中部地区仅完成承诺任务的28.2%;西部只完成了28.1%。因此,中西部地区要实现2015年底的预定目标还需付出较大的努力。

三,乡村学校办学条件依然有改善空间,乡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亟待提升。2013年,小学各类器械配备达标率乡村仅为42.2%,镇区为59.6%,城市为76.5%,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尽管2012年国家出台了叫停盲目撤并乡村学校的政策,农村(镇区+乡村)教学点数量也由2011年的6.7万个增加到2013年的8.2万个,但乡村小学两年间却减少了2.9万所。由于乡村教育条件和工资待遇依然较差,对优秀教师的吸引力依然较弱。调查显示,农村教师队伍中有51.2%的人被初次配置到乡村学校,但在二次配置中有56.9%的教师调进了县城,有36.7%的农村教师“想要离开”现在的岗位。在县域教师流动中,有67.3%为“向上流动”,28.2%为“平行流动”,只有4.5%为“向下流动”,而且流动者多为年轻教师、高职称教师和优秀教 师。有77%的城镇教师不愿意交流到边远艰苦农村学校任教;有80.2%的师范生“愿意当教师”,但“愿意去农村当教师”的仅有38%。

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总量虽然有所减少,但中考升学压力依然较大。2010-2012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我人员随迁子女数量呈增长态势,由1167.2万增加到1393.9万,但是2012-2014年却呈减少趋势,减少到2014年的1061.7万,三年共减少332.2万人。尽管如此,人口流入主导型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公办学校就读率和中考压力却有增无减。2013年,全国普通初中随迁子女毕业人数为92万人,其中,外省迁入32万人,本省外县迁入60万人。而当年普通高中招生数中只接收了25.5万名随迁子女,其中,外省迁入的为6.9万,本省外县迁入的为18.6万。这意味着有66.5万随迁子女毕业后无法在流入地上普通高中。其中,外省迁入的高达25.1万,本省外县迁入的达41.4万。如果按2013年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比例为55:45及81.2%的初中升学率计算,那么这意味着有29.7万随迁子女无法在流入地升入普通高中。

全面应对新型城镇化挑战,不断提升农村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

为破解我国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报告提出了三大对策建议。一,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教育发展道路问题。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后一个时期要着重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即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随着城乡学龄人口的空间流动,城市教育过密和乡村教育过疏的格局将被进一步强化,大城市教育将面临土地、资本和劳动的三重压力,特别是在财政供养人口只减不增的背景下,如何回应大城市学龄人口大量涌入所带来的教师数量需求压力,将是极为严峻的挑战;乡村学校也将面临学校小型化、教学复式化、教师全科化等多重压力,特别是在生源抽离式减少的情况下,如何重新规划乡村学校布局,也将面临重大考验。因此,我们必须运用系统化思维,整体摆布农村与城市、工业化与城市化、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运用产业布局、公共服务等多种手段科学引导人口有序流动,科学预测未来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对农村教育的战略需求,努力促进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发展。

二,继续深化现代化治理视域下的乡村教育综合改革问题。早在1937年,梁漱溟就提出“乡村学校是一 个社区组织”的命题,强调“治乡三约”即社学(教育)、社仓(经济)和保甲(政治)三位一体,强调共同体的共治善治。然而,随着近十余年来乡村学校的大量撤并,农村学校离所从出的乡村社会渐行渐远,在“人民教育人民办”的年代,人人还都关心教育,但在“人民教育政府办”的时代,似乎一切教育都是政府的事了,缺少了学校与社区、家长之间基于共同价值观的互动与联系,甚至一些家长把留守子女的监护责任也全部交给了学校。当下,应着力激发政府、市场、第三部门、社区和利益相关者参与乡村教育治理的动力,激发校长和教师改变乡村学校教育面貌的积极性,以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乡村学校,形成现代化的乡村教育治理机制。

三,努力提升有质量公平主题下的乡村学校核心能力建设问题。总书记在2014年9月9日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提出了党和人民“四有”好教师的标准,为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教师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人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能动因素,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保证,是一切重大教育变革的核心力量。教师所能发挥的作用是其它任何硬件资源都不能替代的,具有不可替代性,教师却可以弥补硬件配置的不足,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乡村教育发展的下一步战略应当是乡村学校的核心能力建设,即 教师队伍建设。虽然新世纪以来国家实施了“特岗教师”“公费师范生”“国培计划”“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等一系列惠及农村教育的新政策,但与农民的期待、社会的关切和国家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应积极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提升乡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努力开创农村教育的美好未来。

第二篇:关于农村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乡村要振兴,教育必振兴。乡村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对接乡村振兴战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办好满足乡村振兴需要的教育,是当务之急。为推动我县农村教育质量快速发展,近期,通过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对全县农村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当前,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根本上是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和农村教育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尤其是农村教育发展仍然是国民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继续把国家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促进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资源向农村倾斜,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这一战略思想的提出,为更好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全面提升农村教育质量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要坚持振兴乡村的根本是振兴乡村教育、优先发展教育的关键是优先发展农村教育的原则,紧紧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高农村学校保障水平,协调发展,使农村教育优先发展真正落到实处。

二、主要做法

一是破解思想定位问题,强化发展农村教育的责任意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始终坚持把农村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力抓基础建设、抓队伍提升、抓改革创新、抓特色发展,努力办好农村每一所学校,努力让每个农村孩子都享有高质量的教育。要党政同心,齐抓共管。坚持把推进农村教育发展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列入党委实事予以重点推进,列入政府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统筹部署,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工作目标,形成党委引领、政府主导、教育部门主抓、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

要统筹规划,稳步推进。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规划要求,结合教育发展规划,认真编制乡村振兴战略教育发展规划,按照农村教育总体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差距明显缩小的工作目标,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前三年行动计划、职业教育提升工程等重点环节,细化工作重点,明确政策措施。要健全机制,强化督办。建立健全乡村教育振兴的统筹决策、研究咨询、分工落实、督查督办、总结推广的工作链条,统筹谋划、综合协调、检查指导,解决乡村教育振兴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建立督查机制,将乡村教育振兴纳入重点工作督办事项及时跟踪督查。

二是破解投入瓶颈问题,提供农村教育必须的设施条件。

坚持“集中资金办大事、实事求是办急事”的原则,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补齐农村教育短板。将农村教育经费在财政预算中单列,全额纳入财政保障范畴。确保生均教育事业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教师

年平均工资逐年增长。教育规定收费足额征收,全部用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经费的X%全部用于教师培训。紧紧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契机,争取资金和项目支持,加快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采购教学仪器设备,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学装备水平。坚持向上争取和政府投入相结合,拓宽筹资渠道,确保学前、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定额资助、乘坐校车补助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落实到位。

三是破解学前普惠问题,办好幸福起跑的农村学前教育。

发挥先进园示范带动作用,让公办园均衡发展。以教育中心幼儿园为龙头,将其作为县域内学前教师培训中心、教学科研和成果推广基地,开展各级各类幼儿园培训,组织观摩学习现场和专题讲座,并与乡镇中心幼儿园开展“手拉手”“结对子”活动,缩小城乡差距、园际间差距,推动学前教育均衡发展。集中优势力量清理整顿,让民办园规范运营。按照《民办幼儿园设置基本条件》,集中教育、卫健、公安、消防、物价等相关部门优势力量,对民办幼儿园进行规范、整顿和验收,进行常态化联合监管,督促民办幼儿园整体管理水平、群众满意度、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让孩子低费用入园。要致力于发展普惠性幼儿园,提高保教质量,降低学前教育成本,解决农村幼儿“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第三篇:浅谈农村教育发展

农村教育发展浅谈

在新形势下,我县教育如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此,提一些个人的意见与建议,供县教育局领导参考。

一、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

据统计,我县“留守学生”占有相当比例,留守学生一般是问题学生、学习后进生,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是个难题。留守学生一般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家庭教育缺乏。大部分家庭父母均外出打工,孩子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得不到良好的教育监护;二是学校教育缺位。学校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导致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三是社会教育缺失。有关部门对网吧等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建议政府及有关方面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切实担负起责任,把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建立由宣传部、文明办、公安、教育、司法、民政、关工委、妇联、共青团等多部门组成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加强联系,各司其职,共同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我县教师队伍建设虽然近年来得到加强,但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队伍总量不足,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教师缺编;二是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老化;三是学科教师结构不合理;四是教师队伍布局不均衡;五是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部分教师从教思想不稳定,敬业意识不够。为此,建议县教育局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比如,在教师的入口上制定优惠政策,引进一些优秀、有特长的大学毕业生,补充“新鲜血液”,保证教师队伍动态平衡;进一步落实国家和省规定的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尤其是解决农村教师培训经费紧缺的问题,切实做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实行城镇富余中小学教师到缺编乡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待遇,提高教师职称聘任比例,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稳定教师队伍。

三、我认为我县城乡教育存在问题:

1、教师队伍结构、学科分布不合理,教师在区域间、城乡间分布不均衡,教师的配备亟待优化。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教师偏多,音乐、美术、体育学科教师偏少。当前我县农村学校受生数急剧锐减的影响,一方面教师队伍严重超编,一方面几乎没有音体美学科等专业性强学科的专业教师,影响了农村学校课程的开设,影响了农村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大部分优秀、年轻的教师集中在县城的中小学校,人才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和我县实施“大城关”战略的影响导致家长想尽办法把孩子送往教育资源较好的城关学校,这样既造成乡村中小学生源偏少,教育资源闲置、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又造成部分学校人满为患,给教师规范管理带来压力,城区学校教师工作量太大,难以应付,不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持久稳步发展。

2、教师师德师风不容乐观,教师职业倦怠情况不容乐观,有的教师无事业心,责任心不强,对教师职业本位认知不够,缺乏广泛的内在认同。教耍耍书、跑跑书,把教书当第二职业的大有人在,工作始终处在应付之中。

3、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一是道德素质不高。有的教师受不正之风和拜金主义的影响,多看收入,少讲奉献,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少数青年教师向往政界、商界,待机弃教从政经商。二是文化业务素质欠佳。部分教师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不强,专业知识陈旧,教育科学知识贫乏。三是能力素质较差。小部分教师不能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缺乏教育、教学综合能力。四是心理素质偏低。部分教师难以适应教师特殊劳动的需要,情绪不稳定,敬业精神较差,缺乏创新意识。

3、素质教育难以提高。教师疲于包班上课,无时间无精力备课,搞教研,影响教育质量,无法提高教学水平。专业教师奇缺,农村小学素质课难于开设,即使开设质量也不高。如英语课,有的乡镇英语教师本身业务素质低,只是经过稍微培训就上岗,其结果确有误人子弟之嫌。

4、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青年教师出现断层现象。农村小学教师工作条件差,工作辛苦,造成教师思想不稳定。如有些青年教师想方设法通过调动、考研、外出打工等途径改变现状,从而造成乡镇小学教师队伍年龄偏大,严重制约农村小学教育的持续发展。

5、全天满负荷工作,部分教师负担过重,身体健康受到影响。农村小学教师一人包一个班的情况多,除了6节课外,加上早读和下午的课外活动,一天实际上是8节课。许多教师因此积劳成疾,却因包班上课,即使有病也没时间看,教师请假意味着学生必须停课或者 “放羊”,这些教师小病拖成大病。

四、解决问题建议

1、加大力气进行人事制度改革,不断优化我县各层次学校教师队伍结构。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观,拓宽平台让优秀的教师尽情施展。加大对农村学校薄弱学科,如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科目教师的补充和培训。

2、建立合理有序的城乡校长、教师交流制度。按照因地制宜,县里统筹、政策引导、城乡互动的原则,推动教师由城区向农村、由超编学校向欠编学校、由强校向薄弱学校流动。一是完善城乡间、乡镇间优质学校帮扶农村薄弱学校制度和有关评估机制。对同片区管理学校实行捆绑式考核,加强双方的利益联系,增强双方帮扶力度和实效。建立和完善城乡间“校对校”交流制度,通过输血增强农村学校造血功能。二是完善和落实交流教师的优惠政策。比如,对愿意交流到农村任教或者支教的优秀教师,在职称晋级、评优评先、绩效工资发放上给予一定照顾。也可以硬性规定,凡是晋升中、高级职称必须分别3年和5年以上(累计)的农村教学工作经历。

3、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地位和职业的吸引力。加大财政投人,进一步改善教师待遇,解除教师的后顾之优,使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高要求与其待遇相一致,是减少教师职业倦怠的有力措施。

4、切实提高农村山区学校教师待遇。每个人都是“经济人”,农村教师同样也有趋利行为,只有农村教师进城后所带来的眼前利益少于扎根山区的利益,或因留下来,所带来的未来利益高于眼前变动的利益时,农村教师队伍才能得到稳定。我认为,为鼓励教师扎根山区,就要给他们以“利益之油”。要在绩效工资、职称晋级、荣誉等各种待遇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在地方财政允许的情况下,考虑为农村教师发放特殊补贴,让农村教师在忍受寂寞和经受艰苦的环境中考验之后,有一定的经济回报,真正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

5、一个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弱的不是硬件和经费,而是人心。人心散了,便无目标;目标没了,便无追求;没了追求,生活便是了了然了。学校硬件是可以改变的,可以通过建设重新来过,几个月时间便会有大改观。而人心散了再收拢而来,可不是短短几天几周几个月能行的。

6、按照有关文件精神,重新核编补员。清理在编不在岗人员。对长期占编而不在岗的人员,按有关规定给予尽早处理。在编制内尽快向社会招聘大中专毕业生补充到教师队伍。面向社会招聘教师时,应加大宣传力度,早发通告,让在外地打工的大中专毕业生了解政策,提前做好准备。另外为稳定教师队伍,招聘教师尽量要本土化(即缺编严重的山区乡镇多给指标,由政府统一招聘本乡镇的大中专毕业生回本乡任教),同时适当放宽招聘条件,可放宽到中专学历。

7、落实相关待遇,解决实际困难。县政府应逐步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经济收入,鼓励他们终身从事教育,特别是对边远山区、教学点的教师津贴标准适当给予提高。目前农村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待遇和福利虽然有了一定提高,但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还未能和他们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相符,我们应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外,还要待遇留人。

8、整合教育资源。分片办初中,适当减少初中教学点,扩大办学规模(因为初中生大多寄校,可集中办学),将富余初中教师补充到小学任教。

9、发挥政策优势。鼓励县城优秀的教师到农村去支教;鼓励招聘教师到基层去工作,并形成制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采取可行措施,逐步优化农村小学教师结构,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以促进我县农村教育的不断发展。

第四篇:农村教育发展问题

农村教育发展问题文献综述

摘要:“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政府考虑的核心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后的现代化建设中,“三农”面临着剧烈转型与阵痛。在种种矛盾冲突与调谐过程中,人们认识到,要实现农村社会长期的、持续的、和谐的进步和发展,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根本。最近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再次强调农村教育的发展问题。回顾农村30年发展历程,探讨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推动农村教育的未来发展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农村 教育 发展

Abstract: “three rural” issue has always been the core of our government to consider the issue.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modernization, the “three rural” is facing intense transformation and pains.Among the various conflicts with the tuning process, it is recognized that, to the rural community long-term, sustainable, harmonious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is the key to solving the problem and the fundamental.Recently introduced “long-term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Program”(2010-2020)re-emphasize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issues.Recalling the 30 years of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the process of rural development problems, the promotion of futur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has a positive meaning.Keywords: RuralEducationDevelopment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大国,全国13亿人口,9亿多在农村。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也是当前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其发展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农村教育既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农村发展状况的重要表征。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在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农村教育获得了长足的进展,而9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财政体制与农村经济状况的变化,农村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严重的困难,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面临经费短缺的困难,继续提高教育水准更是举步维艰,城乡教育与知识差距明显加大。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改变,不仅影响教育的普及与提高,更将影响社会的公正与稳定乃至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把农村教育作为一个战略性问题进行全局性的思考与筹划,实在是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梳理与归纳,将我国理论工作者关于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的观点及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了整理和总结。

一 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意义

仲德涛总结了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意义:第一,发展农村教育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直接关系9亿多农民切身利益,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求的一件大事;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第二,发展农村教育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着力点,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教育面广量大,教育

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农村学校作为遍布乡村的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在培养学生的同时,还承担着面向广大农民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任务。发展农村教育,使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是实现教育公平和体现社会公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第三,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农民素质低是导致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也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突破上述瓶颈的关键,是解决我国农业发展问题的矛盾的主要方面。通过发展农村教育来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进而增加农民人均收入,乃至增加我国国民收入,从而彻底解决我国三农问题[1]。

二 农村教育发展现状

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65%,但农村文盲和半文盲人口2.19亿,占农村人口的35.9%,初小文化程度约占37.2%,1万名农村人口中大学生仅有4名,且多住在县乡两级所在地。农村人口的平均文化程度为4年。据统计,2000年全国小学55.36万所,其中城市、县镇、农村分别占5.81%、14.66%和79.53%;小学在校生数分别占13.96%,20.69%,65.35%。初中学校6.27万所,其中城市、县镇、农村分别占18.73%、26.99%和54.28%;中学在校生分别占16.78%、27.64%和55.59%。可见农村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中占有主导地位,提高农村教育的水平是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重要举措。从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公布后,全国分三片地区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2000年,全国有2 410多个县通过了九年义务教育的验收,人口覆盖率达到85%,其中,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地区的覆盖人口已达到54%左右,但总体上发展不平衡、水平低、巩固率差,城乡教育间的差距日益扩大。据统计,1990年全国只有40%左右的初中达到了国家教委规定的实验仪器和图书配备的标准,而农村中学绝大多数没有达标。许多乡村学校的学生还无法得到必须的书本,教师缺少教学材料。耿德英指出:在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以来,这些状况得到改善,但是农村的教育状况存在的困难仍然是巨大的[2]。伍云峰从教育投入方面指出农村教育发展现状: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农村义务教育占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的比重偏低,在全国教育总经费支出构成中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比重呈下降趋势;各级政府负担的教育经费不合理

[3]。刘克亚亦指出现状如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且城乡教育经费分配不均城市教育的发展展现出了现代教育的气息,而农村的绝大部分学校则连一间像样的教室都没有,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中学的危房都还未得到解决,就更谈不上实验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教学必备条件的改善了;农村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且呈年龄老化和不稳定状态农村教师普遍学历低,在新课改实施后,由于缺乏经费培训,教育观念和教学能力不适应教学需要的状况进一步加剧,很多地方因缺教师而大量使用代课教师;农村中小学生辍学严重,且存在应试教育与读书无用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初中阶段辍学率居高不下。我国西部地区很多地方,才刚刚解决温饱问题,在农村经济收入低的农户多的是,特别是离异家庭的子女、外地打工族的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又缺乏教育方法,造成了这些学生的辍学根源[4]。而忽视教育的重点,同样把应试升学作为教育主要目的和人才培养主要目标,而忽视了应用型知识的传授、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是一个问题。

三 解决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的方法

杜琳娜指说:1.转变观念。转变农村落后的教育观念,转“向城市靠拢”为“为农村服务”。以新观念带动教育实施,真正从农村的发展需要出发,为农村培养农业生产需要的专业人才,在农村的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发展特点,适当加入相关乡土课程2.加大经费投入,科学管理经费。2000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规定: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际的领导下,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3.转变家长观念,实行家、校、社会合作。要转变家长对于教育的“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观念,提倡科技兴农,加大引导农民认识知识文化对于提高家庭收入重要作用的力度,同时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助其了解孩子的发展方向与需要。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保证教师的工资按时发放,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建立教师工资由中央、省、地、县几级政府分担的机制,根据各个学校不同的现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担[5]。杜爱华指出:调整并逐步完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与投资体制。端正教育思想,加强城乡教育交流与互助,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积极推进农村教育创新,探索农村教育结合农村实际新模式[6] 谈松华认为,调整并逐步完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与投资体制;采取应急措施,缓解现阶段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困难,中央与省级政府采取一些特殊政策,解决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燃眉之急,加强城乡教育交流与互助,逐步缩小城乡知识差距,积极推进农村教育创新也是重中之重[7]。加快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制定适合农村环境的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农村教育环境及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农村引进优秀的教师,对现有教师开展在岗培训;加强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监督,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形成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庭三面监督的体系;加强对农村父母的教育指导,引导其正确、科学、合理地教育子女

[8]。肖月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指出,强化政府责任,加强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经费保障机制;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共享在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管理上,应该实现区域的资源共享,促进教育资源在区域内的流动;建立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观念,要加强对农村学校的改造,以更多的政策支持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建立起制度化、规范化的教师流动机制教师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之间办学水平的差距从根本上讲是师资水平的差距[9]。丁麦秋指出优化农村教育发展环境,为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创造条件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10]。赵家骥认为应该从关心物的发展向关心人的发展转变,关注农村学生的生存发展和个性特长发展[11]。马雪琴认为在国家宏观教育政策中突出农村教育的地位,并加强农村教育政策的可操作性;多途径提升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个人专业能力;完善农村教育结构,建立适合农村发展需要的农村教育体系;在坚持政府办学为主的同时,应该鼓励和吸纳社会力量共同办学[12]。

四 评价

对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的研究我国政府部门及相关专家学者一直在不断的摸索,通过不断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是值得我们庆幸的。

从大量的文献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学者们提出了自己对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的看法及一些解决方法。但是这些很多都停留在理论方面,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实施起来比较麻烦。关于农村教育发展的可行性,学者们认为,我国的农村教育发展制度尚处于试点阶段,制度设计与理论研究方面都存在一定缺陷,我国政府工作者与学者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以尽快完善农村教育体系,服务于民,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仲德涛.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2] 耿德英.浅谈农村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614-7616

[3] 伍云峰.发展农村教育的投入问题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6)

[4] 刘克亚.农村教育现状分析与改进措施[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S1).[5] 杜琳娜.关于我国农村教育存在问题的思考[J].华章,2010(1)

[6] 杜爱华.我国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研究[J].2011(4)

[7] 谈松华.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8] 范林.论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三农问题,2011:03-0095-01

[9]肖月.农村教育公平问题及对策研究.教育论坛,2008(08)

[10] 丁麦秋.制约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四大瓶颈及对策思考[J].农村教育

[11] 赵家骥.改革发展农村教育促进农村发展[J].中国农村教育,2010(5)

[12] 马雪琴.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西昌学院学报,2010(3)

第五篇:农村教育发展之我见

庄浪县农村教育发展之我见

庄浪县第二小学

李小涛

一、对教育现实的反思

教育是最需要以人为本的行业,因为它的工作对象是万物之灵的人。然而北京零点公司曾做过一项调查,在100种职业中,教育被列为10大暴力行业之一。尽管我们教育系统也有为救学生而英勇献身的江苏常州小学教师殷雪梅,有献身讲坛的49岁北大教授孟二冬,有开县井喷事故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教师群体,甚至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的许多舍生为生的教师„„但我的感觉是,似乎没有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世人对教师的看法,对教育的不满。人们对教育收费的不解,对学校管理的误解,对教育教学的苛求,作为老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怎么面对?我们不妨来具体分析一下。

1、教育管理——“盲”。基层的教育管理有点无所适从,上面的文件堆积如山,根本不考虑基层工作的实际,布置的多,检查落实的少,上报的材料张口一要,闭口就到,不按规律办事,只要搁平作数。一个公认的高三二诊考试要一推再推。周六上不上课?早晚自习上不上?上怎么办,不上又怎么办?这些重大问题没有明确的说法。一方面是“规定”——不准补课,另一方面有学生及家长有要求(特别是干部)找老师给孩子补课。主管部门、上级领导希望老师们不要节假日,不要星期天,不分白天黑夜地干,干出成绩,报效国家。你怎么适应!

2、校园安全——“悬”。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学校已不准组织春游、秋游,班会活动也被挤占,团队活动也不组织,我们的班主任、科任老师已经不会组织活动了;单杠、双杠、铁饼、标枪、手榴弹等体育项目都被迫取消——除了学习还是学习,除了安全还是安全!同志们认为这样的学校是正常的吗?学生与老师的纠纷,学生与学生的纠纷,甚至学生与家长的纠纷,出现任何安全事故学校都有脱不了的干系。学生逃课,老师的责任,学生出走,老师的责任,学生摔跤了——地板不平,学校的责任,学生踢球受伤了——场地不好,学校的责任„„学校真是权力有限,责任无限啊!

3、招生工作——“窘”。生源大战轰轰烈烈,挖学生、骗学生、买学生、卖学生的人太普遍!学生成了某些人谋求小利的砝码!于是学生与老师讨价还价,老师与校长计较斤两——用权利相威胁者有之,用成绩相要挟者有之,确因困难相求者有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家长不是从自身发展的需要来选择学校,老师成了“龟儿子”,校长成了“磨心”!生源之战何其尴尬!

4、教育教学——“玄”。第八次课程改革如春潮涌来,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铺天盖地,结果——教师还是老一套,学生还是老样子。怎么教都是,怎么教都不是,老师把握不住课堂的玄机,连看家本领都丢了,老师本末倒置,忘掉了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忘掉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真谛,学生也忘却了“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根本!

这些就是我们现今的教育现状。

二、重温古人的教育思想

《四书》《五经》《老子》《庄子》《佛经》《圣经》为什么会万古不灭?因为她是从一切生命的最深处流露出来的,是天地的语言,宇宙的心声。而黄帝、老子、庄子、佛陀、耶稣等人则是天地的喉咙,宇宙的口舌。《论语》里说“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庄子也说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所以《论语》,《庄子》等书不是孔子说的,不是庄子说的,而是天地说的,是日月星辰说的,是高山流水说的,是绿叶红花说的,是你说的,我说的„„因为宇宙万物在最深层次上是浑然一体的,一切经典都是这个浑然一体的生命发出的“天籁”。顺乎天地治国一定太平,顺乎天地办厂一定兴旺,顺乎天地治病一定痊愈。饮食顺乎天地就无疾病,处事顺乎天地就无冲突,科学顺乎天地就无后患,教育顺乎天地就无流弊。

让我们来聆听一下古人为我们留下的教育“天籁”:

有教无类。

——教育公平。

三思而后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为人之道。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听其言而观其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师之道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为学之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兴趣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教育原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教学方法

教学相长

——教学关系

这些是我们现代教育工作者应该信奉的天籁之音。我们若能融会天地之心,通达万物之情,我们的教育就会步入她本来的境界,天地精神才是万物的真正尺度,才能历经千古而不变,泛之四海而皆准。

三、顺乎天地办教育

教育成功的根本条件是刻骨的爱心和高度的责任心。而这种爱心和责任心在父母那里天然具备,我们强调家庭教育,强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这个道理。

现实的孩子,说得不好听一点,是处于父母“双亡”的孤儿状态,因为多数父母要么忙于工作,要么忙于打牌,要么忙于生存。特别是农村留守孩子,更是缺少父母的关怀。而那些真正的孤儿就算有慈善机构的照料也极难消除心中的阴影,即使有别人领养而有了后爸后妈,也难以贴心,所以才有“可怕的后娘的拳头”的说法。那么我们校长的爱心如何?我们老师的爱心如何?咱扪心自问,比得上后爸后妈,比得上慈善机构吗?无论你多么负责,无论你多么敬业,最多只能是“象”对待自己孩子那样对待学生,更何况现在的老师第一不是直接受聘于家长,他不必那么尽心尽力为家长负责;第二孩子并非自己亲生,要求老师有父母一样的心态,其实是一种不合人情的苛求与刁难。由学校全权负责孩子的教育而父母一概不管,等于由路人负责婴儿的照料而父母撒手一边,稍微一想就会知道这里面的暗伤之大几乎无可估量!现在孩子们整天住在父母无权干涉的幼儿园或学校里,也就等于整天托付给几乎连后爸后妈都不如的人,岂不成了一校一校的受伤孤儿吗?孩子们的父母长年累月不在家或被排斥在教育教学活动之外,就渐渐退化成了只负责孩子学费和生活费的“慈善机构”。现在的家长们全然没有教育意识——吃喝玩乐,无所不为,身教全无;束书不观,自甘浅陋,言教全无。他们一股脑儿把孩子的教育责任全推给学校,只在期末看看成绩单,分数好,笑一笑,夸几句,奖励几张钞票;分数差,打一顿,骂一通,生几天气,如此而已,孩子们在家里其实也成了孤儿。我们能为这些受伤孤儿做点什么呢?我们需要坚持提倡的是“事业心”,是“责任感”,那些成名成家的老师,那些深受学生拥戴和家长欢迎的老师,无一不具有超乎常人的“爱心”和“责任心”。

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时期,各种矛盾日益尖锐,人们的思想更加混乱,其根源是人们的精神出了问题。但即使社会坏了,我们也不能坏,人家颓废了,我们也不能颓废。所以我们学校提倡全校师生课外读经。学校最反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一说读经,就想起孔乙己,却不知写《孔乙己》的人读经用功之深。提起学生专心致志,就认为是培养书呆子,却不知道书呆子多已销声匿迹,而涌现出了遍地的牌呆子、钱呆子、酒呆子、色呆子、玩呆子、网呆子、名呆子、权呆子„„其流毒之深,危害之烈,万倍于书呆子。由于没有人文精神的积淀,他们苍白无力,没有依托,没有内涵,只好去读浮浅无聊的言情小说之类,根本树立不起远大的理想、宽广的胸怀。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我们要“育自强不息的现代中国人”。教育的真正内核是精神的培养,而不是外在的服务条件。孔子在树下,就是一所大学;鲁迅在寓所,就是一所大学,“大学者,非高楼大厦之谓也,大师之谓也”。教育应该按照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来安排课程,所谓“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素质教育的理念那么好,我们怎么去实践?我以为,我们要抓住积极主动、昂扬向上的人的主体性,这是素质教育之“魂”。“课内应试,课外素质”的认识偏差,教学中“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的现象,使知识点成了教学和考试的重点,本来作为一个人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手段的知识,被当成了目的,其实对知识的掌握不应限制人们的思维和想象,而应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的基础。我所说的主体性不仅是指就学习和发展而言,应以学生为主体,还指就办好学校而言,教师队伍是主体,概而言之就是师生整体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精神力量。要知道,热爱事业、无私奉献、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责任心、进取心、孜孜不倦、求真务实,才是我们深深感染学生的根本。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我们要化育灵魂,至善德行,启迪灵性,升华人生。我们的学生哪怕他考试成绩并不出色,只要他在学校心灵没有受到伤害,他对未来充满信心,他以一个开拓者的身份走出校门,那是我们教育的最大成功。

我们站在历史的门槛来反思教育,丝毫没有否定当今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用世界1%的教育经费培养了占世界18%的学生,国家要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经费全由政府承担,尽管任务十分艰巨,但前途也十分光明。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如何处理“创新”与“复兴”的关系,真是值得深思。教育是正心、壮志、强能、健体的活动,教育不能心浮气躁,教育不能急功近利,教育不能好大喜功!

所以,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好形势下,我们一方面要勇于改革,一方面还需要发扬光大我们的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做到顺乎天地办教育!这,也正是我们学校在努力实践的办学策略。

2009年5月

下载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3(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3(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教育发展之我见

    农村教育发展之我见 湖北省麻城市顺河镇谢垸小学 肖铭青 我是一位60后教师,上世纪80年代,以鲤鱼跃农门的方式跨入教师队伍。久居“樊笼”里,一去三十年了。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

    试析中国农村教育现状

    试析中国农村教育现状 郑桂斯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广东 佛山,528000) 摘要:科教兴国是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但是教育投入现状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却难以满足......

    农村教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5篇)

    一、调查目的 对务川县分水镇教育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在乡村振兴中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发展当前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措施建议。 二、调查对象 分水镇中学、中心......

    关于柳州农村教育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社会实践报告题目:关于柳州农村教育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班级英语师范九班学生姓名 李振倩学号20100511340指导教师日期2012-8-11重......

    中国农村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农村教育现状分析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

    中国农村教育向何处去

    中国农村教育向何处去? 作者:杨东平等 编者按:9月21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南都观察(微信id:nandugongyiguancha)、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联合主办了“农村教育何处去”主题沙龙。REAP......

    中国农村教育现状和分析

    中国农村教育现状和分析 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约占据9亿人,农村的发展对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然而,......

    关于某地农村教育发展的暑期调研报告

    关于某地农村教育发展的暑期调研报告2010级电信1班 胡阳这是我第二次参加社会实践调查,今年暑假我前往四川省江油市六合乡进行了走访与调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我们大学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