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均衡发展对策思考

时间:2019-05-12 11:49: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均衡发展对策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均衡发展对策思考》。

第一篇:城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均衡发展对策思考

城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均衡发展对策思考

摘 要: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不断深入落实和“五个重庆”的提出,城镇与农村经济差距日趋加剧,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均衡发展是当下各区县政府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只有继续坚持以农村教育为重点;加大农村学校“普九”欠债清理;重视师资培训力度;建立长效教育机制;确保农村孩子与城市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平等、优质教育;健全贫困学生助学制度;才能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科学、统筹发展。

关键词: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均衡发展 农村教育 研究

教育是一个地区发展、繁荣昌盛的基本条件;是社会进步、民族兴旺的助推器;是提高人民整体素质、增强凝聚力的粘合剂;是促进人类文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建设“五个重庆”具有决定性意义。然而,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以及人才资源的加速中心聚集化,使得城乡经济差距日趋加大。真正实现全民走上共同致富道路、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目标,必须缩小城乡差距。如何缩小城乡差距呢?着眼于长远利益,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无疑是缩小城乡差距的起始之步。实现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中心是城乡帮扶发展,重点是加快 1 农村教育发展,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并肩发展,促进人才的整体稳步推进。教育的发展,从而推动地区物质、文化、精神的谐调发展。

一、整体认识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城乡教育均衡发展。1.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中心经济和区域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结合体,城市和乡村构成了完整的社会。构建经济全面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一枝独秀不是春,农民素质不提高,和谐社会难以形成;百花齐放春满园,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农村学校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

2.教育资源配置与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是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精神文明发展之间联系的核心,是教育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关键之处。

教育资源合理、科学配置与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对高效、科学利用教育资源及国民经济结构整体协调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3.教育资源配置与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农村办学条件。

二、客观认识地区教育发展。

(一)义务教育概况。

近年来,受人们意识提高、人口出生率降低、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激增等诸多因素影响,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着投入严重不足、学校布 2 局不合理、规模效益低、校际之间办学差距扩大等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学校布局结构不合理,规模效益低。我国长期实行“城市优先”的教育发展战略在发展“龙头示范教育”上彰显了时代色彩。但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城市优先”也表现出了它的时代局限性:农村学校的各个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学校。并且农村学校数量多、布局分散、生源不均、资源利用率不高是目前农村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其中以边远乡镇最为突出,我市很多县,除镇中心校外,很多行政村都设有村小。且普遍存在校小、班少、学额不足的问题。这些村校大部分平均每班只有十余名学生。虽然解决了学生就近入学问题,但因规模太小,条件太差,不仅投入高成本不划算,而且师资、设施、管理等内部结构难以优化,师资严重过剩或师资良莠不齐,教学设备、设施得不到充分利用和改善,投入浪费和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尚且只能低水平维持。

二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矛盾日益突出。随着城镇经济的腾飞,人口低地势、高效率的区域流动性加大,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激增,生源向城镇流动的速度加快,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短缺矛盾加剧。一方面,离城市较近的农村乡镇中心小学平均每班学生达六、七十人,最大的班 3 级学生80人左右,远远超过了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40人班额标准。进而增加资源的利用,降低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离城市较远的农村乡村中心小学亦有学生人数急剧下降的趋势,造成师资浪费、教学资源浪费的现象。从而严重制约了教学及学校健康发展。

三是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上个世纪90年代,在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全国广泛动员,掀起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热潮。为实现“普九”目标,重庆市2001年开始,各县、乡镇举债建设了大量的硬件设施,明显改善了中小学办学条件,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水平,保证了 “普九”目标的顺利实现,使适龄儿童依法享受了九年义务教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但是,因为“普九”负债过多,一直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根据当时的政策,政府对“普九”债务的偿还基本上做出了安排,即通过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等方式逐步还清。实施“两基”过程中的学校建设负债,凡属政府行为的,经核实后纳入政府的消赤减债整体规划,实行债务主体转移和剥离,由各地政府负责逐年消除,并要求农村中小学不得举债建设。但由于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全面推行,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从而导致“普九”负债的偿还失去保障。加之各级财力薄弱,政府无力为学校建设还债,县市名义上将债务由学校剥离到了政府,实际上绝大多数债务仍由学校背着,本息不断增加,成为越来越沉重的负担。债权人只找学校,致使包工头锁门事件屡屡发生,学校债务纠纷不断。

四是失辍学现象有待于进一步控制,贫困地区巩固成果的任务艰巨。随着义务教育及“两基”基本完成,学年初小学的辍学现象基本得到了遏制,但初中辍学现象不容乐观,特别是山区乡镇中学辍学的现象有所反弹,乡镇初中三年累计流失的学生儿童尤为严重。流失原因:一是因家庭贫困缺少劳动力、家庭成员长期生病、家庭经济困难;二是新的“读书无用论”滋生蔓延,认为读书无用、毕业后没有门路找不到工作,家长让子女辍学;三是因学校管理、教育与农村生产生活脱节、课业负担过重、学生厌学而辍学;四是因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上学交通不便、伙食条件跟不上,有的学生年龄太小要人陪读等困难而辍学。

五是农村师资队伍流失与短缺并存,教学科研能力低下。由于城乡之间存在着工资待遇相差几倍差距,是造成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强出弱进”的重要原因。现阶段仍存在着优秀教师不愿到农村任教的现象,同时农村学校流出的大多是中高级职称的教学骨干,流进的是较少的新就业的毕业生。“强出弱进”的结果是,增加了农村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难度。教师队伍分布存在着地区、城乡分布、学科分布不合理现象;有的学校课程开设不全,部分学校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在教师短缺的同时,存在着县镇以上的学校超编,边远农村学校、小科类专业教师配置不合理现象。从农村学校教师的构成看。

(二)农村成人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从整体上来说,农村地区经济基础差,社会发展缓慢,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低,农村成人教育十分薄弱,虽然县市职业教育在近几年不断加强。但是,不可否认,当前许多地区的农民扫盲班只是为了应付上级 5 检查而临时找些识字的人来上课走过场。乡、村农技员并不能真正指导农民生产,各级地方政府对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总体来讲,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陈旧。对于农村成人教育的地位、作用的认识限于传统的观念之中,不能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和农民的需要准确定位,未能在农村成人教育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监测评估等方面进行大胆的创新与实验。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仍然走着过去的老路子,使农村成人教育的处境越来越困难。

2、政府重视不够。各级地方政府普遍存在重现普通教育轻视成人教育、尤其是轻视农村成人教育的倾向。认为搞好普通教育是国家的责任,而成人教育则是个人的事情,政府没有能力也没有责任来管理和支持。对于农村成人教育来说,认为农民没有必要进行教育,农民一辈子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干活,能够识几个字,会写自己的名字,出门不要搭错车,分清男女厕所就行了。我们认为,这种认识是非常狭隘的。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和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不断进步,对农民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农民也需要不断地学习来适应生产和生活的变化。其实,终身学习对于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各个角落的人来说都是非常现实的,社会变化的进程不断地加快,人不能迅速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就会变得越来越被动。对于农村地区各级政府来说,应该充分认识到劳动者素质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和终身教育的巨大意义,从而对农村成人教育给予应有的重视。

3、职教学生留不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落实,发达地区、城市的经济不断腾飞,就业条件及就业环境不断优化。职业学校毕业学生放弃了条件恶劣的农村,到发达地区、城市发展。同时,将农村主力军---青壮年也引出到发达地区、城市,使得原本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村愈加低水平。

三、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均衡发展思路与对策

把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第一战略,并作为农村扶贫和发展经济的首要任务。今后一段时期,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必须确立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积极推进“两基”攻坚、巩固义务教育成果、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全面提升农村教学质量为重点,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1、继续坚持以农村教育为重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从市级和县级两个层面上继续坚持以农村教育为重点,确保新的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得到实施;继续落实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落实县级政府对农村教育管理责任,健全贫困学生助学制度。通过各级部门支持和农村地区的自身努力,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学校“普九”负债、公用经费不足、基本建设配套不到位的问题,改变学校布局长远规划不到位、资金不能形成合力的缺陷。坚持学校布局规划先行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大上级统筹规划的力度,在确保科学论证、决策到位的前提下,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益。前几十年,农村地区把主要精力放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建设上,使农村青少年、儿童有学上。今后,在继续改善办学条件的基础上,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巩固“普九”成果和提高教育质量上。以区域推进为重点,缩小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大农村薄弱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的力度。提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 7 程教育设备的利用率,加快基础教育资源库建设,实现更多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2、巩固农村“普九”成果,把控制辍学工作落到实处

农村地区要把控制辍学工作提高到依法行政,提高人口素质的高度来认识。在抓好农村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的基础上,确立适龄儿童百分之百要接受并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改变目前97%的低标准管理的模式,建立层层控制中小学辍学的工作责任制,县级领导负责到乡,乡级领导负责到村,村级领导负责到户。校长负责学校,教师负责到学生。教育行政部门要选点建立学龄儿童入学情况的动态监测点。乡镇和学校要建立辍学学生的档案,并及时向县乡政府报告学生辍学的情况。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与受教育的情况,从投入机制上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和贫困学生辍学的问题。县级教育部门要做好返校学生留得住、学得好的返校巩固工作,民政、扶贫部门要做好贫困学生家庭的救助等扶持工作。禁止用人单位招用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少年。

3、适应农村发展需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从文化课和技能培训两个层面来增强农村孩子学习进取的精神,将农村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实力群体。农村地区完成“普九”之后,初中毕业文化的劳动力规模增长显著,接收了义务教育回家务农,能否与同村没有文化的劳动力有所取别,主要体现在掌握职业教育的劳动技能上。在人口较多的乡镇重点办好一所初中阶段渗透职业课程教学的试点学校,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业生产培养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建议采取区域联合的形式,加大对农村地区县及县以下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贫困学生就读的资助制度。实施素质教育已经到了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进程中,争取中央支持,在农村地区的少数贫困县市,实行免费职业教育。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西部教育发展的最优先的地位,形成有效的保障机制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进一步明确农村教师培养方向和定位的问题,师范院校培养学生要紧扣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中小学特色教学的主题,明确实践环节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调整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

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待遇,由各级财政出资为偏远的学校修建教师生活周转房,让农村教师安居乐业。

完善对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师资的对口支援和定期交流制度,并作为评聘职称、评选先进的考核指标。组织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轮岗任教,采取挂职锻炼、任职交流等措施,培养和培训各类农村学校的管理干部。

在提供专项培训、培养经费的基础上,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抓好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重点的教师全员培训工作,鼓励农村中小学教师一专多能,成为“通才”型教师,同时创造条件吸引优秀青年进入农村教师队伍。

实施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网络远程教育工程,采用灵活的培养模式,为师范类学生和在职教师进修提供内容丰富的学习菜单。

5、加大农村的教育投入,为教育发展提供经费保障

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长效新机制。制定农村中小学和职业教育办学的拨款标准,编制和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两免一补”、中小学校舍维修、公用经费保障的投资计划。增设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维护、运转和购置的专项经费;为确保义务教育的资源在区域内实现均衡配置。

第二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缩小城乡差距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的核心是教育资源的合理配臵。合理配臵教育资源,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如何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化,让人民群众受到公平公正的教育资源,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我们分别到仁化、曲江等县(市、区),对目前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写出本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目前,R县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有121所,其中:完全中学2所,独立初级中学1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完全小学25所,教学点77所。在校小学生23340人,教学班706个,平均每班33人(县城班额偏大,每班大都超过50人);在校初中生16892人,教学班329个,平均每班51人。

二、目前城乡教育存在问题

一是教学资源配臵不合理。城乡教育资源配臵不合理最直观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教学资源的配臵不合理。R县的县城学校、镇级学校与乡村学校在办学条件上的差异表现非常明显。县城学校享受了优质的教学资源,各类设备十分完备,镇级中小学校教学资源也较为完备,村级小学条件相差较远。近十年来,该县基本上没有专项资金投入乡村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村级小学教学设施设备陈旧,教学器具缺乏,没有配备多媒体电脑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一些位臵上较偏远、经济上欠发达的乡镇,学校的校舍残破不堪,有些甚至成了“危房”,在一些远离城镇的村办学校,校舍条件就更是简陋。由于许多村级小学面临被撤并,办学条件无法提升,教育教学总体质量非常不乐观。

二是师资配臵不合理。R县各镇特别是村级小学师资力 量非常薄弱,镇、村教师的学历达标率较低,相当一部分是由民办教师转正而来,普遍存在着教育观念滞后、知识结构单

一、教育教学方式落后等情况,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有的甚至连基本的教育教学都难以保证。由于历史原因,乡村小学已多年未补充年轻教师,现在很多乡村小学教师年龄严重老化。很多村小教师的平均年龄都在50岁以上甚至更高,比如翁源县江尾镇新生小学教师平均年龄达55岁。镇村两级学校紧缺英语、计算机、体、音、美等学科教师。村级小学基本上是教师包班教学,学校没有专职音、体、美、计算机课教师,只能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有的村小教师甚至只上好语文、数学课,其它学科安排了课程也没人上。由于城乡教学条件和生活条件的差距明显,近年来R县“教师入城”风潮引起社会的相当关注,许多教师都挤着调入县城或镇级中小学校,乡村学校的师资只有流失没有补充,严重影响了基础教育的稳定。

三是经费配臵不合理。城乡教育经费配臵差异巨大。由于教育政策中的“城市中心”取向和近年来创建教育强县的政策引导,R县对教育的资金投入主要用于城镇地区。有限的教育经费主要集中于城镇,原本更需要扶持的乡村教育得到的资金支持远远少于城镇,很大程度制约了基层教育的发展。

四是生源配臵不合理。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合理配臵导致学校条件及教学水平上存在差异,优质资源集中在城镇少数的学校。教育优质资源的稀缺性导致择校风盛行,家长都争相让自己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上好学校,争相往城镇里钻,导致乡村学校生源减少严重。同时好学校对生源进行“择优”录取,导致优质生源向少数学校不断集中,基层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则步入恶性循环。

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不仅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我们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程 度。当前存在的教学资源配臵不合理、师资配臵不合理、经费配臵不合理等不均衡的现象,必然制约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影响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进步与发展,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因此就会越拉越大,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对乡村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对乡村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各级领导干部的思维惯势,总以为基层学校的投入难出成绩,基层学校“庙小人少”没必要花太多的人力物力,在分配教育资源时“重城市轻基层”,导致城乡差异明显。

二是基层学校难以留住优秀教师。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城乡师资配臵不合理的根本原因。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教师待遇差,很多人不愿去农村任教。到农村任教的教师很多因为条件差,待遇低而离开。另一方面,农村生活环境差,没有完善的体育场所,娱乐场所、教师居住社区,在硬件环境上跟城镇差别很大,同时农村的多媒体的建设、互联网工程也不完善,农村教师的生活面较窄,精神文化匮乏,不能满足教师的精神需求,造成愿意到基层任教的老师少之又少。

三是经费配臵重城市轻基层。在教育经费配臵上,长期以来存在着重城市轻基层的偏向。由于基层学校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而且教育经费的投入也是往往集中在县城学校或是个别的好学校,导致乡村基层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拉大。

四是优质生源被城市学校优先选拔。乡村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落后,教育结构失衡,校园环境不好,人才流失严重,教育质量低下,办学水平不高,学生家长逐渐丧失信心。同时“普九”后学生家长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大大提高,“上好学”的需求日益凸显。城市学校对优质生源进行选拔,优质生源流向县城现象严重。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决定 城市学校的容量有限,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城市好学校就读。R县县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位紧张,县城小学班额人数每班都达到50多人,有的甚至安排到60多人一个班。随着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许多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无法就读,使县城学校面临更大压力。

四、对策

(一)确立均衡发展的教育观,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就是在不断加大、保证教育投入的前提下,合理配臵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群体素质,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实现不同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受教育群体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一是充分认识乡村教育重要性,树立城乡均衡的发展观。要在思想意识里树立发展乡村教育是农村的希望所在,是千家万户农民的希望所在。只有加快发展乡村教育,才能切实保障农民及其子女受教育的权益,实现广大农民求知求富的愿望,才能有效解决城乡教育发展不协调问题,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要充分认识乡村教育的重要性,改变过去的那种“城市中心”偏向,牢固树立城乡均衡发展的教育观,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变教育资源城乡分配不合理的格局,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全面理解均衡发展的教育观,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要在资源配臵上改变过去的重城市轻乡村的做法,向农村倾斜,保障乡村教育的发展。要克服均衡发展就是搞平均主义的倾向,逐渐消除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不合理差距,落实教育平等,在城乡之间建立协调的比例关系以达到教育平等的目的。

(二)加大学校布局调整力度,走规模办学之路。优化学校布局,要统筹兼顾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类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使全县教育布局结构更趋合理。一要重视学前教育,赢在起点。学前教育是一个人一生重要的奠基阶段。学前教育是儿童各种行为、习惯和性 格和学习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状况直接影响儿童性格的形成及日后的发展。因此,要重视办好学前教育,从缩小城乡教育的“起点差距”着手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尽量不要在出现农忙时节适龄儿童在田间地头独自玩耍的情景。首先学前教育要加大投入,尤其是对乡村公办幼儿园的投入。县财政要加大对乡镇公办幼儿园的倾斜力度,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教育资源,改建成幼儿园。其次是要发挥社会合力办好学前教育。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做大做强民办幼儿园,对各镇(场)中心幼儿园进行政策扶持和资金扶助,推动中心幼儿园上等级、上水平。民办幼儿园在审批登记、分类定级、评估指导、教师培训、职称评定、资格认定、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具有同等地位。再者要提高幼儿教师水平,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实行园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合理确定生师比,基本达到每班配备二教一保,实现全县幼师学历达标,并持证上岗。二要做好撤点并校,优化布局。撤点并校是为进一步整合资源、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学校结构。工作中要坚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愿望,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稳妥实施学校布局调整的原则,并综合考虑我县人口分布密度、地理环境、交通状况、经济条件、文化传统和学校分布现状等因素。撤点并校工作首先要着眼于科学规划,围绕“一个镇办好一所中学和一所中心小学”的目标,村小、教学点向中心小学集合,村小高年级向中学或中心小学集合的做法,整合和配臵教育教学资源。积极鼓励支持各镇撤并规模小、质量低的教学点。想方设法撤并30人以下的教学点,以规模促效益,以规模促质量,从而达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其次撤点并校工作不搞“一刀切”。对目前校园、校舍条件较好,又具有一定生源的学校,予以保留;对离镇区较远,交通不方便的山区小学要保留,并结合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寄宿制学校建 设、规范化学校建设、教育创强工程等对校舍及设施进行改造,在建立和完善镇中心小学或片完小,形成规模办学的同时统筹兼顾偏远山区孩子上学问题。三要发展职业教育,创造未来。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实现农民创富的重要途径。县政府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走资源共享、集约发展的路子。对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免费入学的政策,继续扩大农村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免费就读职校的范围。同时,职业教育和市场需求、企业需求相结合,推行企业“定向式”、“定单式”培养,不仅重视培养学生技能的,还加强对学的就业指导,努力做到“助学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三)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主要依靠力量,要实现教育公平,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解决城乡教师资源配臵不均的问题。一是建立稳定的教师队伍补充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强经济实力,加大对教师待遇的资金投入,提高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及福利待遇,吸引优质师资。按照每年不低于50人的规模,引进补充教师队伍,改变目前农村教师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的状况,不断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同时健全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机制,加强在职继续教育。县要拿出一定的资金作为继续教育经费用于教师学历提升及素质提高。二是形成稳定的教师农村任教机制,改变农村师资结构。引导新的师范毕业生到农村任教,以改变目前农村学校老师年龄偏大、学历层次偏低的状况;制定申报高级职称时必须有农村学校任教3年经历的政策,这样,每年将有一定数量的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县人事部门要考虑作为山区县要适当增加教师编制比例,切实改变山区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三是创新教师交流制度,缩小城乡师资力量差距。首先,实施县域内 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制度,建立县、镇教师流动或支教机制,每年以10%的教师数进行流动,以加强校际沟通交流,让一些边缘薄弱学校的教师、中层领导与先进学校实行对口轮换。其次,充分利用与城市学校对口帮扶的机会,促进学校教师的交流学习,不断提高本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四)加大基层教育经费投入,确保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基层教育经费的投入,是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保障。进一步完善以政府为主体确保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投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形成合力的资金投入体制,确保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一是要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依法和按政策增加教育投入。要按照有关规定,不断增加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在实现教育投入“三个增长”的同时,应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支出结构,优先安排农村教育发展经费。在目前地方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做到“三个确保”,即确保省转移支付用于教育的资金按省核定数全部用于农村中小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确保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拨款标准足额拨付;确保上级教育专项补助资金及时拨付学校使用,不挤占、挪用或抵顶原有教育经费拨款。改变过去在学校建设上先保城市教育后发展农村教育的做法,更多的关注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将财力重点投入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的规范化建设中去,着力解决农村学校校园校舍、设施设备和场地不足的问题。二是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办学。在乡村教育投入不足,学校建设发展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学校要积极与市场接轨、与企业联合,争取更多的各级各类项目资金,以项目建设推动我县教育资源的优化;鼓励支持发展民办教育,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积极开展捐资助学,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利用社会力量办学。充分调动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提高乡村办学的质量和水平,缩小 城乡教育差距,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第三篇:山区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考

日前,国家实行义务教育新机制,对城乡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用全免后,政府教育投资增大,如何优化山区农村教育资源?笔者结合**县的教育实际情况,就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简称“新机制改革资金”)的拨付、管理、使用情况及资源科学整合进行探讨。

一、农村教育现状令人堪忧,教育发展受限制

**县

地处武陵山区腹部,是一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少数民族县。全县7乡2镇和一个副县级经济开发区,共计204个村,是一个富有民族传统教育的县。**县地处武陵山区腹部,是一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少数民族县,总人口22.02万人,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70.9%。1983年被定为苏区县,1986年、1994年两轮被定为国家级贫困县,1996年被定为湖北省12个特困县之一,2002年被定为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国家首批星火西进科技示范县,是农业部8个定点扶贫县之一。

近几年来,**县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一主三化”方向和实施“六大一强”战略,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新一轮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机遇,全力推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2007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19亿元(2000年价),实现财政收入1.12亿元,人均gdp为7358元,农民人平纯收入2202元。

**县是一个富有民族传统教育的县。全县103所中小学中,有农村寄宿制学校56所,其中,普通高中二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一所,小学37所,初级中学7所,九年制学校9所(民办1所),约占全县农村中小学总数的54.4%;在全县33023名中小学生中,有寄读学生18492人,占全县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总数的63%。全县教职工1906人,另有“资教”、“特岗”教师217人。目前全县小学入学率达100%,初中毛入学率达96.3%;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到国家“普九”验收标准。

教育资源配置现状问题:

(一)学校布局不合理,趋向城镇化。以前“普九”强化村级乡级学校建设,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出现“普九债务”新名词,造成目前各个学校举债办学,滞后发展。近几年来,随着农村向城镇化发展,过去“普九”花钱建起的学校,现在很多村小成了管理区办公场所,有的学校是人去楼空,造成不少教育资源的浪费,由以前的“定点式学校”到“流动式学校”,由过去学生跟着学校走到现在学校跟着学生跑,造成少数孩子上学难。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的计生观念发生了改变,由以前的“多子多福”到“独子培训”,有的乡村一年生育不到10例孩子,加之现代年轻人的生育观也发生改变,大多年轻人三十左右才要孩儿,随着大多农业人员进城镇务工,边远山区学校生源日趋减少,有的村一年生育不到3至5名学生,形成由以前的一村一所小学到现在的几个村供一个小学,还仍装不满教室,大量的农村生源进入城区,城镇学校由此长出了“超大班”,多的一个班80人至100人,少的有80人以上,造成师资力量和学科配套的配置难。**城区仅有1所高中1所初中、1所民办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小学和3所幼儿园,规划扩大城区教学规模,以满足进城学生所需,又都存在现有周边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使得城区学校的搬迁扩展投入过大而无法实现。

(二)教育质量不高,优质教育资源大量外流。

1、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日趋老龄化,知识结构单一。教师队伍老化,青黄不接。从**教师队伍来看,平均年龄40岁以上,大多数教师是五、六十年代参加工作,还有大部分教师是六、七十年代民办教师到八十代年由民代转公,不少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在59岁还站在讲台上。不少教师年老多病,无钱治疗,在乡下也只能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还有教师是“半边腿”,上课在教室,下课在田间,知识老化不全面,致使教育水平不高。

2、教师队伍素质不强,待遇偏低,激励机制不健全。新补充的教师、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从初中择优调入的教师短期内不能形成长为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现有教师的知识更新不及时,课堂与教学设计的理论知识与能力较差,无法适应新课程和当代学生的要求,课堂设计与教学安排基本上是面向整个班级,对学生个体差异的适应性和针对性缺乏研究,导致教学质量低下。同时由于教师待遇偏低,激励机制不灵活,致使不少年轻优师外流,**县每年要外流5到10名优秀教师,据统计近5年县内的骨干优秀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离开教师岗位的就有44名。另外受社会不良影响,少部分教师见利忘义,违规违纪,上课不认真讲课,放学后要求学生再补课,加重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学生不欢迎,家长不满意。这些因素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教育质量的下滑和教育人才难进的恶性循环。

3、学科结构不合理,提高教育质

量难。据调查全县在计算机、理化生、科学、英语、美术、音乐等学科至少缺乏专任教师158名,如“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燕子民族学校初中部14个班仅有5名英语教师、3名物理教师和2名生物教师,有的学校根本就无法开全所有学科,致使学生知识不全面,教育质量难以提高。

(三)保育寄宿制学校覆盖不全,条件不能满足学生所需。

1、全县在国家国债项目的支持下,已建有农村寄宿制学校56所,按全县教育布局调整规划,至少还需新建农村寄宿制学校9所。

----教育发展资金不足,顾此失彼事难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教育投资成本增大,虽然《教育义务法规定》政府财政5%优先发展教育,但教育资金还是严重不足。**县2007全县共安排新机制改革资金924万元,其中:中央579万元,省级183万元,县级财政配套的162万元,学校建设投入大、学校现代教育配置较多,几十上百万元的经费只能用于学校修修补补。如**县实验中学就负债高达300万元,全县负债高达1900余万元,学校实行一费制收费后,自身没有其它的收入来源,债务偿还没来源,教育发展更是纸上谈兵。

----生源分配不合理,趋向城镇化。在知识与市场经济的社会今天,人们的计生观念发生彻底改变,由以前的“多子多福”到“独子培训”,有的乡村一年生育不到10例孩子,加之现代年轻人的生育观也发生改变,大多年轻人三十左右才要孩儿,随着大多农村人进城镇务工,造成农村中小学的学生源极少,形成由以前的一村一所小学到现在的几个村供一个小学,还仍装不满教室,城镇学校就长出了“超大班”,多的一个班80人至100人,少的有70人以上。

----学校布局不合理,学校自然减少。以前“普九”强化村级乡级学校建设,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出现“普九债务”新名词,造成目前各个学校举债办学,滞后发展。近几年来,随着农村向城镇化发展,过去“普九”花钱建起的学校,现在很多村小成了管理区办公场所,有的学校是人去楼空,不少教育资源浪费掉,由以前的“定点式学校”到“流动式学校”,由过去学生跟着学校走到现在学校跟着学生跑,造成少数孩子上学难。

----资金杯水车薪,顾此失彼事难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教育投资成本增大,虽然《教育义务法规定》政府财政5%优先发展教育,但教育资金还是严重不足。学校建设投入大、学校配置多、教师福利高,几十上百万元的金费只能用于学校小敲小打。**县实验中学负债400万元,学校仅此一点办公经费,教师待遇难于落实,至使一些教师不专心教学,热心补课。资金投入成了学校发展最大障碍。如**县2007全县共安排新机制改革资金924万元,其中:中央579万元,省级183万元,县级财政配套的162万元,学校要用资金太多,县级财政政难于解决。

----教师队伍老化,知识结构单一。教师队伍老化,青黄不接。从**教师队伍来看,平均年龄40岁以上,大多数教师是五、六十年代参加工作,还有大部分教师是六、七十年代民办教师到八十代年由民代转公,不少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在59岁还站在讲台上。不少教师年老多病,无钱治疗,在乡下也只能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还有教师是“半边腿”,上课在教室,下课在田间。山区教师待低,劳酬不均,不少年轻优师外流,**县每年要外流5到10名优秀教师。加上社会不良影响,少部分教师见利忘义,违规违纪。教师再教育不够,教学水平有待提高。课堂与教学设计的理论知识与能力较差,无法适应新课程和当代学生的要求;课堂设计与教学安排基本上是面向整个班级,对学生个体差异的适应性和针对性缺乏研究,教学质量低下,学生不欢迎,家长不满意。

三、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保证公平教育思考

----合理布局学校,优化学校结构。本着“小学相对集中、初中形成规模、优化资源配置”的思路,按照“入学率不降低,辍学率不上升,农民负担不增加”的原则,根据乡镇(开发区)的人口规模、出生人口趋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每个乡镇建设好1所寄宿制初中、2到3所寄宿制完全小学;打破行政区划,以空间地域就近撤并边远农村小学,取消现有的教学点。

规控城区学校建设用地,调整优化城区学校现有格局,每县建重点办好一所高中、城镇初中、小学,形成城乡一体学校布局。逐步实现中小学布局由数量型向规模质量型转变,努力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全面促进我州教育事业的快速稳步发展。

----资金重点投放,培植重点学校。教育体制改革实行新机制后,实行校财局管,学校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办学经费单靠政府拨款尚有缺口,教师单靠上级指派难如人意,热点学校人满为患,薄弱学校生源不足……要求各级党政解放思想,用经营企业的理念经营学校。

一是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新机制改革资金的相关政策,做到在政策的有效执行不打折扣。二是加强对新机制改革资金的有效管理、分配和使用。在管理上建立健全了严格的内控制度,从而保证新机制改革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在资金使用上做到层层把关,严格审查,公示公开。三是进一步规范学校的收费行为,严格执行各项收费政策和标准。特别是按国家政策规定从2007年秋季起我省农村中小学生免费使用国家教科书后,补助贫困寄宿生的生活补助费也已全部按标准补助到位,此举深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同时也体现了党的惠民政策在我县落到了实处。四是做到专款专用,确保教师工资按时拨付,足额发放,没有任何拖欠教师工资现象,保证了教师队伍的稳定。

新机制改革资金得到了规范管理,有效使用,为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巩固,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一是将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就**县来说,农村税费改革固定性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的比例不低于60%,主要用于弥补学校公用经费不足、改造中小学危房、偿还“普九”债务等,每年预算专项经费60万元用于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设施的维修和更新及中小学理科实验室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每年预算专项经费30万元用于全县教师培训;足额征收“三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发展费,县财政继续按照中学生每年15元、小学生每年12元的标准,预算安排中小学公用经费补助,每年预算专并全额拨付教育部门安排使用。县财政按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总额的5%安排优先发展教育专项资金,解决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建立高中教育多元投入体制。通过立项、对口支援、招商引资等办法筹措高中项目建设资金。县发改局、财政局、教育局要加大对高中教育项目、资金、政策的争取与支持力度,全力扶持高中学校发展。高中教育发展专项资金、财政资金、上级项目资金及学校自筹资金主要用于教学用房和设施配套;学生宿舍、食堂和其他服务设施以学校建设为主,适当吸纳民间资本辅助建设。积极鼓励和争取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对高中教育的捐赠,允许捐资人在校内冠名建筑,捐赠个人享受国家和省、州有关优惠政策。设立高考突出贡献奖,对高考作出突出贡献的学校和教师予以表彰和奖励。

----更新教师队伍,加强后续教育。根据有关政策,合理核定教师编制,及时补充中小学教师。县教育局要依法履行对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和考核等管理职能,按权限归口管理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培训、考核和交流,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聘用制和校长聘任制,逐步建立起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合理高效的用人机制。

编办、教育局要根据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生源及学校布局变化等情况定期调整学校教职工编制,实行动态管理,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中小学校教职工编制,各类在编不在岗的人员要限期与学校脱离关系;完善城区学校编制管理办法,按照“有编则进、无编则出、优进劣出、末位淘汰”的原则,建立管理规范机制。采取“退一补一”的办法,每年补充一批中小学教师,逐步解决教师队伍年龄老化、知识老化、学科结构不配套等问题。

在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落实教师的各项福利待遇;实施“安居工程”,逐步改善乡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努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真情关心教师疾苦,建立教师定期体检制度;设立边远高寒地区教师津贴,对长期在边远高寒地区工作的教师每月给予100元至200元的生活补贴;鼓励重点大学毕业生到山区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实行重点大学毕业生到山区县高中任教每月发给500元的山区津贴,硕士研究生每月发给1000元津贴,教育硕士享受重点大学毕业生待遇的优惠政策,在一定时期内迅速成长为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实施教育人才培养工程,在落实相关教师待遇政策的基础上,对公办高中校长实行年薪加高考奖薪金制度,对公办中小学校长(含幼儿园园长)实行基本工资加岗位津贴制度,对重点中学校长用高薪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对高中一线教师和非教学人员实行学校绩效结构工资制度;分层次完善班主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高学历和高学位人才津贴以及边远艰苦地区教师补贴制度,每年表彰一次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鼓励教师到农村任教,凡到农村边远学校任教的骨干教师给予特殊补贴;打破城乡学校职数界限,以县教育系统为单位落实好教师职称评聘工作。完善教师工资发放及社会保障长效机制。坚持中小学教职工工资由县统一管理、县财政统一发放的制度,全额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及时按月足额拨付到教师个人账户;教师住房公积金、医疗、社会保险按政策规定除个人负担部分外,其余部分全额纳入县财政预算。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创新教育管理机制。县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全县教育工作的统筹、决策和管理,大力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切实改善办学条件,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乡镇人民政府要切实肩负起组织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关爱贫困及留守学生,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维护学校、师生合法权益及学校治安、安全和正常教学秩序,治理校园周边环境,筹措经费改善办学条件等重要责任;县教育主管部门要强化乡镇教育教学业务指导与管理,促进基础教育稳定、协调、持续发展,逐步完善“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农村保育寄宿制学校后勤保障体系,全面改善学校生活设施和教学设施,满足师生教学生活基本需要,学校建设和内部管理日臻完善,努力创建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四篇: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农村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已得到了基本保障,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教育格局,致使城乡教育在设施、师资、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不均衡现象,进而造成了城乡学生之间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上的较大差距。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基石,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教育公平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城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矛盾、社会不安定因素已逐渐显现,引起了“择校热”和“进城热”,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就在于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只有全面了解农村教育的现状,才能不断推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农村教育的现状

一是办学条件不均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来,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大有改观,但在“政府负责、分级办学”体制下,造成了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距加大。尤其是农村地区小学。教室依然破旧、简陋,教师办公条件艰苦,学生住宿环境差,运动器械数量不足,活动场地不达标,功能科室配备不全,图书资料少,教学用具不齐,艺体用具缺乏。校舍年久失修,缺少必要的音乐、体育、美术、科技、劳技、物理、化学、生物实验设备;教师办公条件落后,学生学习、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等等。滞后的硬件设施,使得许多学校教学方式仅维持在“黑板+粉笔”的最低办学层面,教材所要求的教学内容无法完全落实。此外,农村地区地形多样,人口居住分散,住宿条件差等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办学规模。诸如此类的问题,拉大了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办学条件的差距。二是师资力量不均衡。优质师资资源的均衡是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的 1

关键。但是,农村学校捉襟见肘的师资配置严重制约着教育向公平化和均衡化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年龄结构失衡。师资结构不合理农村教师老龄化现象和专业教师匮乏十分突出。农村学区小学45 岁以上的教师平均占60%,年龄偏大,农村教师队伍青黄不接。

2、教师结构配置失衡。近几年,正规大中专毕业生纷纷外调,在乡镇学校全日制本科毕业生更是凤毛麟角。一些民办、代课教师转正后成为教学的主力,不少教师不会讲普通话、不会操作电脑、不会制作课件,教育教学理念落后,管理学生简单粗暴,教学基本功不扎实,讲课时夹杂着浓浓的家乡话。

3、科目配置失衡,学科专业教师严重缺编。在农村学校,数学和语文教师偏多,理化教师偏少,专业的音、体、美教师奇缺,很多学校开课不全,有的课程甚至开不起来。

4、校长工作重心失衡。许多农村学校校长忙于教学和学校行政管理,对学校发展、学生教育的研究不够深入。由于师资和办学条件的差距,导致了很多的农村孩子从开始上学就输在了起跑线上,从而产生无望、无助的想法,最后辍学从商。

三是学校生源不均衡。城镇学校人满为患,存在超级大班现象,而农村学校却生源不足,门庭冷落。很多农村学校全校学生数还抵不上城镇学校的一个班。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1、适龄学童逐年减少。由于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加之农村地区人口密度本来就小,学生绝对数量减少。

2、进城读书渐成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流动,一些家长进城务工,孩子随家长进城就学。同时,由于农村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部分富裕的家庭送子女入城上学。

四是学校办学经费不均衡。无论是过去向学生收取学杂费,还是由财政统一拨付经费,学生数量直接决定了学校办学经费和教师待遇。一方面,由于生源流失、学生数量减少,导致办学经费更加紧张,很多农村学校不得不负债运

转。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标准低、功能差,学校有限的经费主要用于改善基本办学条件,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教师的进修学习,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和工作积极性受到较大影响。许多农村教师人心思走,忙于跑调动。

二、多措并举,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在二元体制下,公共资源分配向城市倾斜,教育资源也不例外。而农村教育有限的资源在分配上又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要改变这种状况,应着眼并着手于以下三个方面:

1.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加快教育布局调整步伐。通过调整、优化布局,对农村分散、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集中、整合,合理布局教育资源,科学配置建设设施,努力使各项设施发挥最大效益。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统筹和投入力度,真正把农村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思想上要关注农村,行动上倾斜农村,提高办事效率,严格落实相关政策措施。把让农村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最大努力实现办学条件的统一化、标准化,让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平等地享受到先进的教学设施所带来的教育愉悦,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是均衡教育发展的物质保障。此外,还应在优化布局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办学模式。把寄宿制学校作为农村学校建设的首选,解决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女子无人管、学生居住分散上学往返难的问题。

2.壮大农村师资队伍,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每年都选招新教师加盟教师队伍,并且数量每年都在增加,但仍满足不了农村学校的师资需求,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学区小学,年轻教师仍是少而又少。

各级政府要不惜资金,足额足量地补充农村所需要的年轻教师和专业教师。壮大农村师资力量是均衡教育发展的最重要的保证。针对农村教师队伍,除了正常的工资保障外,要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每年都有很多新教师不愿去农村,但不得不去农村任教,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农村学校条件艰苦,待遇低,得不到更多的关注,并且自己要付出很多,还面临着不少现实问题。如果各级政府能对教师的现实问题高度重视,年轻的教师们就会在农村教育战线上留得住、干得好。

3.制定激励措施,引入竞争机制。

随着中小学校长竞争机制的不断完善,校长年轻化彰显着农村教育的生命活力和教育潜力,大多数校长工作热情高涨,严谨务实,理念先进,思路创新,是推动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主力军,是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行家里手。但在农村中小学校长队伍中,自身素质、管理水平和工作思路参差不齐,有些教育管理理念滞后,不懂教育规律,对自己要求不严谨,缺乏常规管理和科学管理的经验,具有严重的守摊思想和小进即满意识,这些校长的办学思想无疑会成为制约教育健康发展的阻力。因此,应该加大考核力度和完善任用机制,能上能下,动态管理,通过有效机制,让懂教育、明白教学常规、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的一线骨干教师走上领导岗位。

4.搭建成长平台,全面提升干部和教师的整体素质。

目前农村中小学校长队伍对农村教育面貌的改善起着强有力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但社会形势、经济形势、教育改革不断发生着变化,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校长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学习应对新形势下的教育管理方法。教师进修学校要加大对教育干部的培训力度,请进来,走出去,拓展培训途径,创新培训模式,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干训工作,为农村教育做好引领示范工作。

教师进修学校要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均衡教育为导向,树立坚定的教育引导意识和服务意识;探究与时俱进、追求新知、切合实际的新的教学模式;搞好以教研带培训,以培训促科研,提高培训的多样性,全心全意为农村中小学提供优质服务,卓有成效地发挥教师进修学校的职能作用,为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搭建成长的平台。采取多种形式搞好调研,全面了解农村不同层次教师的培训需求,掌握培训的第一手资料,增强各类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结合农村教育现状,探索符合农村学校特点的培训模式,尝试“订单式”培训、现场指导培训、长期培训等模式。有效提高农村教师。

5、深化政策扶持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

各级政府要把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新时期义务教育工作的重点,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体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教育技术装备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切实缩小城乡之间办学差距。同时,各级政府应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政府、银行、社会三位一体教育扶贫机制,保障农村学校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努力促进均衡发展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努力促进均衡发展

洪湖市新滩镇中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组长:周华明

副组长:李长发 张振涛 胡旭东

成员:程昌云 胡永斌 李永安王 进 张毅君 高加坤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程昌云同志兼任。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关知识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事关教育公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是解决了“有学上”之后,逐步解决“上好学”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缩小校际差距、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提高教育质量的本质要求。

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本质属性的要求,是政府公共服务的法定职责,更是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

措,将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宽松的环境。

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 —— 学校的均衡发展,因为学校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实施机构。

4.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 ——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5.均衡发展“八大均衡”:入学权利和入学机会实现均衡发展,区域间实现均衡发展,城乡间实现均衡发展,校际间实现均衡发展,学生间实现均衡发展,不同类别、不同级别教育间实现均衡发展,教育质量实现均衡发展,教育结果在学校教育中和受教育者间实现均衡发展。

二、湖北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摘要)

总体目标

到2015年,使我省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在师资水平、生源分布、教育质量等方面基本均衡,切实体现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平等性原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教育质量一体化。学校、学生、教师、教学四位一体的评价制度基本建立。生源分布均衡,择校现象有效缓解。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办学质量差距缩小,教育质量整体明显提高。

2、师资配备均衡化。教师编制配备适应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教师补充渠道畅通、科学。县域内教师的定

期交流形成制度。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制度健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3、基础设施标准化。学校数量、规模满足生源变化的需求。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设备符合要求。

实施措施

配套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工程”、“义务教育关爱工程”等“四项工程”。

1、实施“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一是激励“优者从教”。加大实施“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的力度。实行“双岗计划”,推行“师范生顶岗实习、农村教师脱岗培训”。实施“启明星计划”,从城镇学校选派优秀校长教师,到乡村中小学任职任教。实施“城镇教师援助农村教育行动计划”。二是保障“教者从优”。对在农村任教满30年、贡献突出的教师,设立荣誉称号予以表彰奖励。实现农村教师培训全覆盖。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计划”。实施“楚天中小学教师校长卓越工程”,培养一批教育家型的教师和校长。加强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培养培训,重视后备人才建设。三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制定教师的师德标准和考核办法。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岗位聘任、职务晋升、考核的首要内容,实行 “一票否决制”。每年评选十

大“荆楚师德楷模”,树立师德典型。建立学术不端行为监督和查处机制。四是完善管理制度。全省统一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资格认定,统一组织中小学新进教师考试,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逐步建立“省考、县管、校用”的教师管理体制。

2、实施“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工程”。建立义务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质量保障体系和质量提升机制,整体提升义务教育水平。加强德育工作,建设一批德育精品课程、一批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一批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加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和备课组建设。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国家课程,加强地方课程建设,鼓励学校根据自

身特点开发校本课程。积极推行小班教学,逐步达到小学每班35人以下、初中40人以下。落实国家体音美课程计划,完善学生升学体育考试和体音美学业水平评价办法。关注学习困难学生,建立学习困难生帮扶机制。健全防止与控制学生辍学和动员辍学学生复学机制。广泛开展“湖北省千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实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保证学生、教师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建立学生体质监测和免费健康检查制度,加强学生食堂食品安全卫生管理,提倡合理膳食,改善营养状况。落实体育大课间,深入开展中小学“大家唱、大家跳”等体育和艺术教育活动,加强国防教育。大力推进普通话教学,使用规范汉字。提高农村学校语言文

字水平。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严禁增加课时和教学难度,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探索率先在小学低年级实现学生家庭书面作业零负担。

3、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以县域为单位,以乡镇为重点,合理规划学校布局,按县确定“永久保留”、“过渡性保留”、“撤销”三类学校名单。制定学校建设标准,实施标准化建设工程,提高学校装备水平。从2010年起,以县域为单位,统筹实施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项目,提高综合效益。在县域内统一义务教育学校的标识。进一步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促进优质教

育资源共享,提升学校信息化发展水平。

4、实施“义务教育关爱工程”。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探索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寄宿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建立残疾儿童确认、登记和组织入学制度,完善随班就读制度,切实保障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小学阶段特殊教育原则上集中在县(市、区)进行,初中、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原则上集中市(州)进行;加强特殊教育师

资队伍建设,采取措施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在优秀教师表彰中提高特教教师比例。加大贫困生资助力度,创新立体帮扶机制,关爱弱势群体。

保障条件

为保障此项工作顺利推进,重点落实“两项机制”,开展“两个创建(评选)活动”。

1、探索建立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费投入机制。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筹资政策,探索县(市、区)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长效机制,激励地方政府加大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资金投入;加强政策引导,统筹使用中央和省在县域内相关项目的经费,主要投向均衡发展。

2、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价机制。研究制定促进义务教育均

衡发展的督导评估指标体系,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评价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质量信息库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信息库,逐步建立和完善经常性、过程性、客观性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和督导机制;进一步完善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制定出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方案”,加强对各地教育质量监测,切实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落到实处。开展探索建立省域基础教育质量标准和监测体系、改革教育督导运行机制两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

3、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对于经过省级综合督导评估认定达到义务教育均衡发

展要求的县(市、区),授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市、区)”的称号。2010年开始开展创建活动,2012年开始接受申请。

4、开展湖北省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评选活动。制定《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评选办法》,从2010年开始,每两年开展一次地方教育制度创新评选活动。对于获奖单位,予以表彰奖励。

学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的成绩

1.各级政府加大投入,保障义务教育学校基础建设经费,学校办学条件大大改善。2010年223.7万元新建塑胶运动场、水泥校道、门房安装电动本校门和对教学楼进行装修改造;2012年投入

60万元对学生食堂进行改扩建和校园环境进行改造;2013年投入54万元搭建学生舞台,新建文化长廊和实施校园绿化工程。教学用房、教学辅助用房、生活用房生均达到国家标准,校园环境优美。

2.实施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学校教学设备现代化程度大大提高。学校建成标准化实验室3个,计算机室1个,多媒体教室1个,班班通教室13个,图书室、阅览室、音乐室、美术室、体育器材室、心理(卫生)咨询室、科技活动室等一应俱全。各室装备按二类及以上标准配备齐全。3.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学校现有学生数536人,教学班12

个,平均班额45人。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学校分班采用电脑平均分配学生,各班科任教师配备均衡,课程设置按国家标准设置,学生文体活动时间充足,各项活动丰富多彩,学生课业负担安排合理,教育教学成绩显著提高。

4.重视师资培训,教师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学校保障教师培训经费,2010年培训经费占公用经费投入5%。2011年培训经费占公用经费投入5%。2012年培训经费占公用经费投入6%。学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和“比教学活动”的开展,宣起校际交流和校本教研活动的高

潮,做到教师个个参与,教研氛围深厚,教师业务能力不断提升,11名参加市级教学比武的教师中有5人获得了市一等奖,6人获得了二等奖。省级教研课题被评为优秀课题。5.特色教育亮点突出。学校注重书法教育,在全体学生中开设书法写字课,教育学生写规范字,学校配备专职书法教室,成立兴钟书法社,活动开展常态化,活动成果突出,经常组织学生作品展,学生在各级书法比赛中获奖人次多,级别高。

下载城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均衡发展对策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均衡发展对策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关键是公平配置教育资源

    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关键是公平配置教育资源张放平“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十七大代表、湖南省教育厅厅长张放平说:“这就要求我们更加合理地......

    均衡配置资源 构建和谐教育

    文章来源莲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6 均衡配置资源 构建和谐教育我家屋后有一名后生小子,名叫朱xx,他现在在xx二中校内参加七年级暑期补课。每年暑期,xx二中担心优质生源流失......

    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5篇范文)

    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构建治理和预防教育乱收费的长效机制 ——省纠风工作暗访片观后感 在单位的统一安排部署下,我们观看了广东省纠风工作暗访实录的影像,影片中反映出来的形......

    关于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若干思考

    关于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若干思考2011-1-30学习记录率先实现县域内城乡、校际之间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一是教师招聘录用政策。二是教师编制核定政策。三是教师岗位设......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 教育关系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好的教育可以使民族文化得到弘扬和传承,反之,则必然致使民族断根。自建国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都十分......

    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我国基础教育城乡均衡发展的期待与展望 姓名:郑静学号:200921340120 指导老师:刘士民 摘要:经过几十年的教育整合及改革,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呈现一番新景象,但是与此同时,教育......

    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我国基础教育城乡均衡发展的期待与展望 姓名,郑静 学号,200921340120 指导老师,刘士民 摘要:经过几十年的教育整合及改革,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呈现......

    如何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如何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望谟县乐旺镇中心小学 李路云近年来,教育部、财政部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并逐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学校的教学硬件设备的投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