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镇优秀教师“逆向流动”不畅的原因及对策
城镇优秀教师“逆向流动”不畅的原因及对策
摘 要 教师轮岗是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城镇优秀教师的“逆向流动”则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但实践中,因城镇优质学校“不放手”、城镇优秀教师个人“不主动”、农村流入学校“不积极”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城镇优秀教师“逆向流动”不顺畅。可通过改革相关教育管理制度、让城镇优质学校愿意放手,外在激励和内在引导相结合、让城镇优秀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农村流入学校以自身的内在发展为目标、挑选城镇优秀教师等措施予以解决。
关键词 城镇优秀教师 “逆向流动” 农村学校
教师轮岗又称教师交流,是指“为了促进教师成长和教育均衡,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有计划地组织其所属行政区域内教师,在不同学校间进行定期或不定期交流任教”[1],它是一个含有顺向流动和逆向流动的双向性交流过程。顺向流动是指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教师到城镇学校或发展基础较好的学校任教、学习;逆向流动是指城镇学校或发展较好学校的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特别是乡村边远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县域内教师轮岗中城镇优秀教师的逆向流动尤为重要,直接关系着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县域教师轮岗现状
从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中小城市(镇)学校教师以各种方式到农村缺编学校任教”到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均表明国家正在积极推进教师轮岗,促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但在实践中,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如在海南,教师轮岗出现“乡村小学特别是边远农村小学教师向镇中心学校或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流动,乡镇中学、中心学校教师向县城学校流动,流失的教师以中青年骨干、中高级职称和高学历为主”[2];在浙江,“城镇优秀教师流出难、优秀教师流入农村薄弱学校难”[3];在北京,“教师在交流方向上倾向于办学水平相近或更高的学校”[4]。这些研究成果表明:乡村学校教师顺向流动比较顺利,而城镇优秀教师的逆向流动不顺畅。如果对此现象不重视,结果不但不会促进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反而会进一步拉大城乡间的教育差距,有违于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初衷。
二、城镇优秀教师“逆向流动”不顺畅的原因分析
1.流出学校“不放手”
流出学校“不放手”,是指城镇优质学校不愿将本校的优秀教师交流轮岗到农村学校,这与当前的教师管理制度和学校利益主体有关。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师管理奉行以学校为单位,教师隶属于某所学校,无论是福利待遇还是社会声誉均依赖于所在学校。而学校的发展也基本倚重于优秀教师,以求在有限的教育资源竞争过程中占据优势,而竞争的优势便“集中体现为优质师资的多寡”[3]。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在竞争有限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城区很多优质学校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对教师交流轮岗的行政指令或任务采取应付了事的态度,并不将本校的优秀教师派出交流,而是“将缺乏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或者教学绩效比较差的教师安排到农村学校参加交流”[3]。
2.城镇优秀教师“不主动”
从理论上讲,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是主体,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城镇优秀教师未能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多数“不主动”参与交流活动,既“不敢”也“不愿意”。“不敢”与过去教师交流轮岗实施“失真”有关,在过去的教师交流轮岗中曾出现“锻炼青年教师、末位淘汰、排斥异己”[5]等不正常现象,使得社会上误解了参与交流的教师。城镇优秀教师交流到农村任教,本身是值得称道赞赏的行为,结果却被误认为是在城里学校犯了错误或者是待不下去而采取的迫不得已的行为。造成了优秀教师“逆向流动”心理压力过大,不敢参与教师交流。“不愿意”与生活和工作上的适应问题有关。有研究者指出,稳固的社会空间和持久的工作空间是个人维系其自我认同的基本条件,在轮岗的背景下,教师的生活必然遭遇“偶然性”、“不确定性”、“不安全感”的困扰[6]。在这些困扰的影响下,城镇优秀教师势必“不愿意”参与轮岗。
3.流入学校“不积极”
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初衷是为了促进农村学校的发展,最终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应受到农村学校的欢迎与积极支持。但农村学校对教师交流轮岗并“不积极”。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一项调查显示:72.8%的校长认为,流入教师不是学校需要的;57.14%和54.86%的中部、农村校长认为,很难满足交流进来的教师的所谓需求;44.59%和41.57%的中部、农村校长认为交流来教师不好管理;38.31%和36.92%的中部、农村校长认为,教师交流不利于教师队伍稳定;22.9%的校长认为,教师交流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7]。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超过半数的农村学校并不积极支持教师交流轮岗,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城镇优秀教师“逆向流动”。
三、城镇优秀教师“逆向流动”不畅的对策
1.改革相关教育管理制度,让流出学校愿意放手
城镇优秀教师“逆向流动”顺畅的前提是流出学校真心愿意放手其轮岗至农村学校任教,就当前的情况看,欲让城镇优秀教师能够顺利流出,一方面要消解城镇优秀教师流出学校阻碍优秀教师流出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消除其后顾之忧,而这两点可以通过改革教师管理制度和招生制度予以解决。
一方面,改革教师管理制度,消解城镇优秀教师流出学校阻碍优秀教师流出的能力。城镇优秀教师流出学校之所以有能力做到“不放手”优秀教师,主要依赖于当前的以校为单位的教师管理制度,教师作为“单位人”必须服从学校的需要与安排。这就出现教师个人愿意轮岗至农村薄弱学校任教,但其所在学校不放手,或是其单位敷衍交流轮岗行政命令的情况。而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就是在教师人事管理上取消校籍管理,将其划归至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教师个体不再隶属于某个具体学校,教师的身份由“单位人”转变为“系统人”或“学区人”。如此一来,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就可以根据当地教育发展实际情况,对教师进行调配,而具体学校尤其是城镇优质学校对此无法阻拦。
另一方面,改革招生制度,消除城镇优秀教师流出学校的后顾之忧。若要让城镇优质学校真心愿意放手本校优秀教师轮岗至农村薄弱学校任教,就必须彻底解决其所面临的有限教育资源的竞争问题,其中最核心的是生源竞争,“择校”热就是例证之一。大中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招生,基本上实行“划片、就近入学”,但县城一级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招生基本处于无序状态,出现城区学校与村镇学校、城区学校之间争抢生源的现象。而城区优质学校最核心优势就是拥有大量的优质师资。一旦县城一级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招生也实行“划片、就近入学”制度,其就无生源竞争之苦,保持强大的优质师资竞争优势就无必要,必然会真心愿意放手其优秀教师交流轮岗至农村薄弱学校。
2.外在激励与内在引导相结合,让教师个人积极主动参与
城镇优秀教师“逆向流动”成功与否的核心要素是教师个人的意愿,必须将外在激励措施与内在引导相结合,让教师个人积极主动参与。
外在激励措施重在公开、透明、系统、落实,增强“逆向流动”的吸引力。当前很多地方制定的旨在鼓励城镇优秀教师参与“逆向流动”的提高工作待遇、职称评定优先、专业评优优先等措施均属于此范畴。纵观当前相关外在激励措施,总体特点是并不公开、透明、系统,仅限教育系统内部,有些地方甚至存在“经济奖励空设”[8]、“政策执行缩水”[9]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有效性。因此,应以政府为主导,综合统筹外在激励措施。首先,利用媒介力量将吸引城镇优秀教师参与“逆向流动”的外在激励措施在全社会公开,增加其透明度。这样,一方面可破除人们过去对城镇优秀教师“逆向流动”的误解,让全社会尤其城镇优秀教师个人家庭都了解、理解并支持城镇优秀教师参与“逆向流动”;另一方面可让全社会都来监督对城镇优秀教师参与“逆向流动”的外在激励措施的具体落实情况,确保政策执行不缩水。同时,注重对参与“逆向流动”的城镇优秀教师优秀典范的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其次,物质激励应让参与“逆向流动”的城镇优秀教师得到更多的实惠。尽管当前不少地方,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向参与“逆向流动”的城镇优秀教师倾斜,但力度、吸引力有限。鉴于城乡教师在社会地位及享有的社会资源上存在明显差异[10],建议进一步提高参与“逆向流动”的城镇优秀教师的工资待遇。
内在引导侧重将“逆向流动”当作教师专业发展提升的机会,增强参与城镇优秀教师的归属感和成就感。当前的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主要侧重于外在激励,而对“教师专业发展机会没有重视”[6],使得城镇优秀教师参与“逆向流动”的内在动力不足。由此可见,欲让城镇优秀教师主动参与“逆向流动”,还应当有相应的内在引导措施。首先,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时间期限要求。一般而言,小学6年,初中3年较为合理。这样不仅可以让参与“逆向流动”的城镇优秀教师有足够的时间融入新的集体,而且可以要求教师“既来之则安之”,不再是匆匆过客。其次,将参与“逆向流动”的城镇优秀教师定位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示范者和培训者,其主要目标应为带动农村学校师资水平的提升,不再是单纯地教育教学,对其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也应当为其提供相应的支持性的配套措施,如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专项支持经费等,这样既能促进其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又能带动流入学校的师资水平的整体提升,达到双赢目的。
3.流入学校以自身的内在发展为目标,挑选城镇优秀教师
教师轮岗交流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乡村流入学校发展,可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由于未能考虑流入学校的发展状况及现实需要,导致流入学校对此项政策措施并不积极,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城镇优秀教师的“逆向流动”。因此必须转变思路,尊重乡村学校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即流入学校以自身的内在发展为目标,挑选城镇优秀教师。首先,流入学校要积极争取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流动的后勤保障工作的投入与建设。为城镇优秀教师的到来创设必要的生活保障,如食堂、宿舍等基本生活条件,是流入学校通过引城镇优秀教师的“智”来促进自身发展的前提。但当前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没有经济能力从事该项建设,需向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专项建设经费,实行专款专用。其次,流入学校以自身的内在发展为目标,做好接收城镇优秀教师流入的规划。以前的教师交流轮岗,大多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分配,未能考虑流入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师需求,流入学校只能被动接收,导致所接收的轮岗教师非本校所需。为避免此类现象再次发生,流入学校需做好接收城镇优秀教师的规划,细化到学科专业、年龄、性别等项目,并将相关需求信息呈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由其根据需求信息选派合适的教师或在有“逆向流动”意愿的城镇优秀教师中进行挑选。再次,流入学校以城镇优秀教师为中心,搭建工作平台,促进本校师资队伍建设。流入学校的内在发展,关键在其造血功能的增强,而不在输血的多少。城镇优秀教师轮岗至农村学校任教,其目的是增强农村学校建设的造血功能。为此,农村学校要以流入的城镇优秀教师为中心,组建教科研团队、营造学术氛围、搭建发展平台,这样既能激发城市优秀教师内在的工作热情,真正发挥优秀教师的骨干带头作用,引领学术方向;又能带动农村教师的共同成长,缩小城乡学校的师资水平差距,促进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马焕灵,景方瑞.教师轮岗政策实施问题检视[J].中国教育学刊,2009(6).[2] 王彦才.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及对策[J].教师教育研究,2014(2)
[3] 王凯.城镇优秀教师流动难的现状、原因与对策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7).[4] 田汉族,戚瑜杰,李丹华.北京市义务教育教师交流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4(12).[5] 朱洪翠,杨跃.关于中小学教师消极轮岗的调查与反思[J].教育导刊,2013(3).[6] 操太圣,吴蔚.从外在支援到内在发展:教师轮岗制度的实施重点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4(2).[7]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流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校长视角下的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状况调查分析[N].中国教育报,2012-08-27.[8] 黄炜添.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教师轮岗激励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4(12).[9] 赵爽.政策工具视角下T市中小学教师交流政策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13(20).[10] 李金奇.优化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的治本之策[J].教育实验与研究,2010(4).[作者:周珂(1993-),女,安徽桐城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郭振玲】
第二篇:试析影响教师流动制度实施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面对教师单向不合理流动问题,制定并实施教师流动制度是最佳选择。政策制度不完善、宣传不足、办学观念以及教师培训的落后等都影响着教师流动制度的实施。要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办学观念,促进全社会对教师流动制度的理解。
关键词:教师流动;效果;障碍因素;对策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乡差距显著,这一差距使得各种资源向城市流动,同样,优质教育资源也向城市集中,造成了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这种单向的不合理流动致使过剩与短缺共存,造成人才浪费和教育不公平产生。在过去很常见的做法就是以扣留档案或要求高额费用的方式,使教师不能顺利实现流动,强留住教师,即“堵”。近年来一些地区开始对教师的流动进行合理引导,通过制定一些政策措施,促进教师合理流动,以实现校际师资均衡,即“疏”。
一、教师合理流动的意义与我国教师流动制度的现状
从长远角度来看,教师合理流动制度,对于基础教育质量提高和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打破重点和非重点学校的划分,实现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和优秀教师资源的共享,使各校师资力量趋于平衡,缩小教育差异,对于改善弱势学校的教育质量,推进一定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学校来说,它给学校带来新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它能够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使教师保持教育工作的新鲜感,克服职业倦怠,并在新的学校谋求新的发展,更加认真努力工作,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激发工作热情,发挥创造力,同时还有助于教师真实了解所在学校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从而更深切的把握教育规律,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及整体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对于学生来说,不同风格教师的授课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开拓思维提升素质。
近年来,由于城乡教师待遇、受尊重程度、发展空间、管理模式以及占有各种资源的明显差距,加之人们的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教师单向流动越演越烈。针对这一现象,部分省市也积极探索解决的途径,如:针对乡村学校师资匮缺,与城镇学校形成鲜明反差的现状,2007 年9 月起,新疆阜康实施城乡教师轮岗。规定轮岗的教师主要从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和学校中层以上且有培养潜质的管理人员中选出。轮岗期限为两年,轮岗人数控制在学校教师总数的2%至5%,将轮岗与教师评优、晋升和奖励挂钩。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地区文教局出台的《教师流动“转会制”实施意见》要求当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从一所学校转入另一所学校时,转入学校应支付转出学校一定的转校费。转校费根据教师在教育教学上获得的荣誉、成果等级划分档次,最高15 万元,最低1万元。
江苏省丹阳市规定:农村教师调到城区学校工作,个人的农浮工资将被取消,且城区学校需向农村学校支付拔尖人才培养补贴。
与此同时,其它部分城市也出台了相关指导性政策或意见。希望通过教师的合理流动来促进区域的教育均衡,缩小校际差异。但是由于配套措施的不健全、流动教师的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及部分教师甚至不能理解轮岗制度的意义,致使教师轮岗只是小范围实行,距离教育均衡这一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二、影响实施的因素
任何改革都会有利有弊,教师流动制度同样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教师合理流动带来校际差距缩小甚至消失的同时,教师将面临各种不同的学生,重点学校也将失去往日的光环,当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的时候,将成为阻碍教师流动制度实施的障碍,具体来说:
办学观念陈旧。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我国要以有限资源培养出更多的精英人才,所以学校教育中重视评价的选拔功能,久而久之,集中力量办几所重点学校成为各级教育部门的共识。而如今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越发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很多学校尤其是重点学校担心自己的优秀教师流动走,而流动来的教师不一定优秀。因此,陈旧的办学观念是教师流动制度的一大障碍。
制度层面的缺失。从我国各地教师流动的政策来看,这些制度都规定了交流流动的某一个方面,而不是以完善的制度形式出现,对于教师流动所带来的问题估计不足。比如,对于流动对象的确定,流动方式、形式、年限、实施的具体办法(包括流动的地区、原则和要求)以及流动教师的待遇等考虑不足,没有做出相应规定。
宣传工作不到位。
目前对于教师流动制度宣传较少,教师流动制度要求教师要到不同学校去工作,对于流向学校的位置、流动后的收入水平、档案户籍去向以及将来发展等都担心,甚至害怕流动到农村等弱势学校后要扎根那里,因此不少教师还在观望。学生家长对流动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孩子的适应情况产生忧虑。尤其是重点学校学生家长,甚至不希望优秀教师流动。而学生既期待流动教师带给自己新的转变,又担心对新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不适应和学科知识的连续性被打断。由此看来,由于不了解而产生的顾虑也影响教师流动的实施。
教师培训滞后。教师流动制度要求教师将流动当成一种常态,教师职业的稳定性降低,到新的学校工作,教师要面对不同的同事、不同的领导和不同的学生,由于区域文化、教学评价、教学对象、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差异,教师每次流动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适应和改变。而现有的教师培训形式化严重,内容空泛陈旧,脱离实际。如果对流动来的教师不能进行有效培训,就会影响教学工作和教师成长,对学校、学生和教师都不利。所以能否为流动教师提供有效培训是教师流动后适应和成长的关键因素。
第三篇:城镇雨季内涝排水不畅成因及治理
城镇雨季内涝排水不畅成因及治理
一、“大排水”理念得到共识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系统承载着卫生防疫、内涝防治、污染减排、水环境改善的基础功能,是维系一个城镇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多年来,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领域一直缺少一部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2014年1月1日,《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出台,对城镇内涝防治、海绵城市建设等,作出了具体规定,使我国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行业从此有了依据。
《条例》出台以来,全国各地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为规范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纷纷出台了地方条例或办法。按照住建部的统一要求,全国各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排水管网普查活动,建立了地理信息系统;从政府层面广泛开展了《条例》的宣传和督导落实工作,各地财政逐步加大了对排水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投入。如今,全国各地对系统建设“大排水”的理念得到了共识和普及,排水系统的规划建设将更加规范科学,排水设施的管理也将更加精细化。
二、新规范首提“内涝防治系统”增加“重现期标准”
应当承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城镇排水防涝方面的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新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首次提出了“内涝防治系统”的概念,即用于防止和应对城镇内涝的工程性设施和非工程性措施以一定方式组合成的总体,包括雨水收集、输送、调蓄、行泄、处理,以及利用天然(地势)和人工设施及管理手段等。新规范还首次增加了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标准,增加了内涝防治设施、雨水调蓄、雨水利用等强制性新规定。特别是提高了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标准,即大城市的中心城区、非中心城区;中心城区的重要地区、中心城区的地下通道等,规定分别采用2-
5、2-
3、5-
10、20-30年重现期;对于整体改建地区相同设计重现期,改建后的径流量规定不得超过原有径流量;对于影响设计流量的另一重要参数――径流系数,新规范要求核实地面组成和比例。
城镇排水系统属于公用事业,关联服务城镇社会的各个方面,只有在法律法规的支撑和政府的领导下,科学系统规划、管理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和维护,才能充分发挥城镇基础设施的保障作用。城镇雨水管道的淤堵,造成的可能是一段道路的积水;而一条河道的淤积,就有可能给一个城镇带来灾难。《条例》中提出的加强城镇河道防护、整治,定期清淤疏浚以保障排水出路,充分体现了“顺应自然”的立法原则。而“尊重自然”则是统领性原则,贯穿于《条例》始终。如“削减雨水径流”、“雨水径流控制”的要求;明确雨水的排水分区和排水出路的要求;加强雨水排放管理,发挥河道行洪能力和水库、洼淀、湖泊的调蓄功能等。如果说,雨水管网、调蓄、下渗等内涝防治工程设施是“硬件”基础,那么以排水防涝设施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先进的现代化、数字化管理手段,则是排水防涝能力飞跃的“软件”保障。实践表明,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数字模型分析、地理信息技术等对排水设施进行管理,可以有效分析、解决排水设施在规划、改造、建设和运行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变“被动应对响应”为“主动预警处置”;变“看不见的风险”为“可预测、可感知”的形象内容。
三、排水不畅成因分析
(一)内部问题
根据笔者多年来工作实践所掌握的情况,缺乏系统科学的城镇排水防涝规划、没有全面考虑“超标”排水需要,造成排水出路不畅等是普遍问题。
造成积水内涝的成因是因为雨水排放不畅,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雨水排放出路不畅。雨水管道排放出路的河道、沟渠能力不足,远远达不到设计泄洪能力,从而导致积水严重;二是承接雨水排放的河流、沟渠虽然经过了治理,设计能力达到标准,但是处于城镇之外的下游河段并没有得到治理,造成“肠梗阻”,导致雨水无法向下游排放;三是无出路或无“临时出路”。由于受城镇规划和建设计划的影响,虽然城区道路的排水管网进行了改造,但是下游的排水管网尚未建成,没有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导致排水管网成了“断头管网”,雨水根本无法排放。
除上述外,还有一部分因素也直接影响到雨水排放。一是雨水管网设计标准低,泵站供电多采用单电源,不仅可靠性差,而且抽水能力严重不足。特别是立交桥下的抽水设施,暴雨时节往往造成桥下积水,中断交通,甚至车辆被淹;二是在规划设计时仅考虑了依靠原有的排水管网排水的问题,没有考虑利用道路坡度等承载“超标”雨水的排水问题;三是在设计施工中,对排水管网的细节考虑不周,比如雨水口的位置、数量安排多少合适等,同样会影响雨水不能及时收集排放。对城镇排涝起决定性作用的除了地下管网外,还有地表径流。近年来,随着城市的迅速扩张,一些天然河(湖)水系被侵占,植被大量减少,雨水调蓄设施、透水路面、河(湖)池塘建设严重不足,造成雨水渗透能力大大降低。
(二)人为因素
管理不到位、部门联动滞后的问题非常普遍。由于排水设施运行和维护资金不足,对排水管网和泵站的维护不能形成周期性机制,造成雨水管网淤积严重,排水能力大大降低,无法发挥管网的实际排水能力。此外,老旧管道使用多年,很多已接近报废年限,因腐蚀等原因造成管道渗漏,道路塌陷时有发生。
做好城镇排水防涝工作不是一个部门的事,但是哪一个部门又不可能独立完成。由于联动机制的不完善,造成气象部门不能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由于水利部门河道提闸不及时、交通部门疏导交通不到位、媒体发布信息不及时,造成雨天城镇运行秩序混乱;由于没有建立排水管网和泵站的视频监控系统、积水点预警预报系统、泵站联合调度系统,不能及时掌控全局情况,无法及时作出决策,进行联合指挥调度;由于没有建立排水管网水位运行在线监测系统,不能实时掌控管网运行状况,不能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维护、疏通,结果只能是哪里冒水就疏通哪里;由于没有建立排水管网的地理信息查勘系统,只能依靠传统的图纸方式进行查阅、记录,管理水平和效率不高。
四、解决对策
(一)提高管渠设计系数
城镇管渠和泵站的重现期、径流系数等设计参数应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要求,在计算径流系数时不得考虑在雨水控制设施的情况下,规范规定取值,以保障系统运行安全;对人员密集的中心城区,如火车站、学校、医院等,应在管网的设计标准上取上限值。雨水管渠设计的主要内容有:确定或选取当地暴雨强度公式;确定排水流域和排水方式;进行雨水管渠定线;科学计算泵房、雨水排放口的位置和数量;综合考虑设计流量计算方法与有关参数;在雨水管渠的水力计算上要确定管渠尺寸、当地坡度、标高及埋深等。
(二)明确防治和径流控制标准
根据国家规范标准,大城市的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为30年,居民住宅和工商业建筑底层不进水,道路中一条车道积水深度不得超过15cm;城镇开发和建设前后,雨水径流一般应按照不超过0.5进行控制,旧城改造后的综合径流系数不能超过改造前;在新建及整体改造地区的道路硬化面积铺装时,透水性地面的比例不应小于40%,下凹式绿地占城市绿地总面积不得低于20%,且下凹式绿地标高要低于周边地面5-25cm;新建和整体改造的地区,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为70%。按照生态环保景观设计要求,在高标准整治城市河流的改造中,一定要考虑增加湿地面积,使之具备调蓄功能;治理城镇河流应统筹规划,对上下游进行系统治理,以便使排水出路更畅通;城镇雨水通过管网排入河道后,要求能够快速向河道下游排放;城镇因景观水面需要在河道设置闸坝时,应充分考虑雨水排放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河水顶托影响,加强汛期调度,根据需要设定景观水位、汛期水位和主汛期水位。
城镇排水不仅仅是排水管网的问题、排水防涝的综合排水问题,而是现代化中国城镇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全面做好城镇排水防涝设施的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对于减少雨天积水、方便市民出行,确保城市运行秩序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责任编辑:李静敏)
第四篇:农村人口流动的原因
目前,农村流动人口已经成为全国流动人口大军中人数最多的一部分,而且数量还在逐年剧增。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动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背景,同时对社会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能否安排好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关系着国家的安定和发展,应该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给予格外关注和重视。
1、紧张的人地关系是农村人口流动的基本推动力。尽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刺激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但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事实就是:由于农村人口实在太多,劳动力资源沉淀太久,在面积有限而又在日渐缩小的耕地上实在难以容纳现有的劳动力。目前中国人均耕地只有1.43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与此并存的另一问题是,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和污染等原因,现有耕地的质量在逐年下降,耕地后备资源也不足。追求生存和发展促使农村人口大规模的流动在不可避免地产生和发展,由此产生了空前的人口流动浪潮。
2、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为农民流动创造了条件。农村的改革使我国粮食生产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时期,目前已基本解决了传统饮食习惯下的城乡居民温饱问题。虽然近几年粮食产量出现了小幅度减产,但人均粮食占有水平仍大大高于前期水平。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国家逐步缩小了农产品指令性计划收购范围,扩大市场调节比重,定购以外的粮棉均允许自由购销,放开价格,同时国家还大力恢复和发展了城乡集市贸易,这为农村人口流动提供了极大便利,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了广阔选择空间,促进了他们的流动。
3、利益增大刺激了农民的流动
(1)农村中农业劳动者内部收益差距拉大。在农林牧渔业职工的年平均工资中,纯种植业为生的农民收入最低,而与农林牧渔相关的服务业工资最多,农业劳动者内部收益的差距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原来的纯种植业,流动到收益比较客观的别的生产领域中去。
(2)农村中非农产业劳动者的效益要高出农业劳动者数倍。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非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乡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已发生了极大变化。在非农业劳动力中,外出就业者的平均收入相比未外出就业者的平均收入更高。农村中非农产业劳动者的劳动效益要高出农业劳动者的数倍,其结果刺激了农村劳动人口大规模地向非农领域转移。
(3)地区间的发展差异加大了人口流动的势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区域间发展水平不一,地区间差距拉大,使得人口迅速以较大的规模向发展程度较高的区域流动。地区间的这种差异自然促使了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往东部地区进行大规模地流动。
(4)城乡间收入差距的加大促进了农村劳动人口的流动。中国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一个先上升后扩大的过程。从1994年开始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是从1997年起又逐步扩大。
第五篇:原因对策万能
原因分析法(14条)
一、内外因分析:
1、党性不强;
2、错误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
3、官僚主义严重,工作作风漂浮;
4、决策不科学,不民主;
5、工作艺术欠缺,工作方法不当;
6、推进科学发展的能力有限;
7、对什么问题认识不到位。
8、体制机制不科学、不合理。主要是政绩考评机制和干部考核机制不科学、不合理;
9、投入不到位;
10、科技创新滞后;
11、不健康的政治生态环境;比如“官出数字,数字出官”、“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拉“小圈子”、搞“小山头”、贪污腐败等。
12、监管不到位;比如食品市场监管,“八个大盖帽管不住一个月饼。”政府职能交叉,严格监管缺位等。
13、问责不力;比如出现问题之后,问责时失之于宽、失之与软。
14、制度不健全。
主体分析法。
个人;单位;政府;社会;国际。多角度分析
对于宏观的社会问题要分析其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和社会原因;要分析现实原因,还要分析历史原因;要分析内在原因【主观原因】,还要分析外在原因【客观原因】等等。对于微观的具体社会问题要分析其思想层面、制度制定和执行层面以及人的素质方面的原因。总之是要全面地、多方位地看待问题产生的原因。需要补充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多维度的原因分析,并不是指一对矛盾中必须涉及上述的所有方面,而是提醒各位考生对问题的分析应尽可能地全面到位。
例如造成当前社会不公正的原因就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既有改革不完善和体制不健全的原因,又有政策执行不到位的原因;既有现实因素,又有历史因素;既有政治方面的原因,也有经济方面的原因,更有社会方面的原因。所以,要维护社会公正就必须根据以上原因提出一整套对策措施。
提出对策的“钻石十三条”
“钻石十三条是内外因分析和多角度分析的写照,更是所有主观题关于“怎么办”这一部分答题的万能钥匙:
一是着眼长远,科学规划。规划就是财富,结构就是效率。规划管长远、管全局、管根本。
二是领导重视,转变观念。“闪电总在雷雨之前,观念总在行动之前。”
具体措施:
要严格实行各地各单位一把手负责制;
要把„„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引咎辞职制度;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领导问责制度;
要进一步加强对问题的调查研究,从源头上理清„„问题的来龙去脉;
要进一步增强„„的意识;
要进一步倡导„„的理念;
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密切关注„„问题。
三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具体措施比如。电视、电台、报纸、网络等媒体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的认识;
舆论关注;
典型示范;
社会示范;
要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关于„„良好的文化氛围
四是教育培训,提高素质。
具体措施比如:
通过„„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广大领导干部的„„素质;
通过„„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广大工作人员的„„素质;
通过„„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等等。
五是完善制度,出台政策。“制度是第一生产力”,制度至关重要。规则问题至关紧要,它比技术更重要。
具体措施比如: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法律),做到有法可依;
激励制度;
利益相关制度;
监管制度;
分工制度;
规则制度;
惩罚制度;
干部考评制度;
决策制度:包括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社会公示制度、官员问责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决策前的论证制、决策中的票决制、决策后的责任制。
六是创新机制,激活队伍。
在解决社会问题时,我们不但需要组织协调,更加需要形成机制。我们常说的与“机制”相近的含义是指做事情的方式、方法等,但又不等同于这个意思。简单地说,机制就是制度加方法或者制度化了的方法。为什么要形成良好的解决问题和提高工作效率的机制呢?
首先,机制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有效的、较为固定的方法。所谓有章可循,机制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例如,党建的工作机制,不因党组织负责人的变动而随意变动,而单纯的工作方式、方法是可以根据个人主观意愿随意改变的。
其次,机制本身含有制度的因素,并且要求所有相关人员遵守,而单纯的工作方式、方法往往体现为个人做事的一种偏好或经验。所谓万众之法,机制具有较大的普遍性。例如监督机制,它既指人人必须遵守的制度,也应该包括各种监督的手段和方法,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
第三,机制是在各种有效方式、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的,而方式、方法往往只是做事的一种形式和思路。机制一定是经过实践检验有效的方式方法,并进行一定的加工,使之系统化、理论化,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而单纯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则因人而异,并不要求上升到理论高度。
第四,机制一般是依靠多种方式、方法来起作用的,而方式、方法可以是单一起作用的。
例如,建立起各种工作机制的同时,还应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动力机制和监督机制来保证工作的落实、推动、纠错、评价等。建立完善的机制,才能使党的建设稳步发展,保持长久的活力。
具体措施比如:
要进一步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考评机制;
要进一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科学决策机制;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预防应急机制(编制应急预案,增加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和保障机制;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组织机制、协调机制:包括派工作组/成立专门机构/增加人员等等;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建立完善各种监督机制;形成信息的反馈机制;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建立和完善奖惩机制。七是组织协调,齐抓共管。
政府的管理就是要通过组织协调,对各种资源进行分配与整合,使各个职能部门能够相互配合,相互协调,进而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比如解决好“八个大盖帽管不住一头猪”的问题怎么办?比如当前的城管工作需要依靠公安、工商、税务、城管、市政等部门的联合执法,文明办网工作则需要依靠公安、文化、通信、工商等部门的齐抓共管。
八是科技创新,提升实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十八大指出,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九是多方融资,加大投入。“打胜仗没有子弹是不行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本前提。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可见,物质上的满足是民心和社会秩序得到保证的基础。
具体措施比如:
在„„方面,适度增加财政投入;
加强对„„的财政和金融支持;
要创新„„技术,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十是强化监管,防范未然。
卢梭说过:“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权力之所以走向腐败就是因为缺乏必要的监督。
具体措施比如:
加强社会监督(群众监督),设立举报热线(举报信箱);媒体监督(舆论监督);
领导(上级)监管;建立完善系统严格的评价、考核的指标体系;
加大整顿力度;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严厉查处和惩处责任人;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顶风违纪的行为从严查处,绝不姑息;
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强调权力制衡、官员问责)。
十一是转变作风,全面落实。“千忙万忙,不抓落实就是瞎忙。”
十二是举一反三,总结反思。毛主席说过:“我们党就是靠总结起家的。”
十三是借鉴经验,发展自己。
借鉴外面的经验“要精要管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所谓人“不迁怒,不二过。”【是不迁怒于人,不重复自己的过错】理性的人总是具有反思和忧患意识的,通过不断的试错积累最终获得成功;来自外部的经验就是借鉴他人长处,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