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逆向歧视”角度浅析城镇教师平等权

时间:2019-05-12 13:01: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逆向歧视”角度浅析城镇教师平等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逆向歧视”角度浅析城镇教师平等权》。

第一篇:从“逆向歧视”角度浅析城镇教师平等权

摘要:逆向歧视(reverse discrimination)一词最早适用于美国平权运动中,由于政府在教育和就业中对少数民族实行配额制,致使白人处于歧视地位。在印度,弱势族群权益也会由于种姓制度、宗教信仰、性别等原因而优先得到保障,使得传统的优势群体受到歧视。在中国,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少数民族高校教育、计划生育政策、就业配额等方面。在教师队伍当中,也存在着对乡村教师过于保护而引起逆向歧视的

现象。

关键词:逆向歧视;平等权;城镇教师;乡村教师

中图分类号:d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6)20-0069-03

作者简介:朱田恬(1995-),女,穿青族,贵州毕节人,中南大学法学院,本科生。

一、“逆向歧视”、“平等权”

一个人正式进入社会前,大概80%的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学校对外是一个教育系统,就其内部而言也是个微型社会,教师作为教育行为的直接实施者,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是我国关于教师权利义务的保障体制却不够完善,尤其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更加得以体现。我国乡村教师的传统歧视问题依然存在,但另一种对立的歧视现象也逐渐显现,即“逆向歧视”。所谓逆向歧视,是传统歧视的另一极端,源于对传统歧视群体的过度补偿。具体是指以牺牲传统地位相对强势的群体成员利益为代价而使传统地位相对弱势的群体成员取得相应的利益。以《贵州省中小学教师中高级职称评审条件(试行)》对于中学教师职称评定的论文要求为例,其对乡村教师、城镇教师设定了不对等的条件,具体规定为:省、市(州、地)及所在地中学教师发表本专业论文2篇,或获省级三等奖以上。县、乡(镇)中学教师发表本专业论文1篇,或获地级二等奖,或至少有2篇论文获县级一等奖以上。但纵观全省,职称的名额是有限,这种以牺牲城镇教师利益为前提使乡村教师谋取到更好福利的现象即为“逆向歧视”。

平等权是指人人均能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这种平等保护应是法律形式上的平等,即在立法、执法、司法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障大多数人的利益。因此这要求立法本身能够体现平等,即法律本身有平等对待不同主体的内容及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对相同的问题相同对待,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规定,从而使得不同主体能平等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但形式平等并不代表不能存在合理的差别待遇,反之,差别待遇是实现公平的一个重要手段。以乡村教师和城镇教师为例,在立法、执法过程中应该正视两者之间的差别,仔细分析不同的情况,再针对不同情况设立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从而保证农村与城镇教师之间的形式平等。以下将从传统歧视和逆向歧视两个不同视角分析教师的平等权问题。

二、乡村教师传统问题的体现

(一)资历歧视

一直以来,农村学校的升学率普遍低于城镇学校,且存在较大差距,因而大众留下了农村教育水平低于城镇,并对乡村教师的能力、资历产生错误的认识甚至歧视。但我认为,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并不全然是乡村教师与城镇教师的实力悬殊,学生、家长的学习和教育态度也是重要原因。由于经济能力及信息接收途径局限,农村家庭大多更重视生计,导致教育问题受到忽视。相比之下,城镇家庭具有较好的经济实力和多元化的信息接收途径,大都较为重视孩子的教育,将其置于家庭目标首位,这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无疑起着引导监督作用,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师资和编制失调

自2000年开始,为响应国家政策,大量农村中小学民办教师转为公办学校教师,简称“民转公”。但由于参加工作时间较早,民转公教师在转正时大多已接近退休年龄,客观情况下很难保持工作的积极性。此外,由于农村民办学校的管理和资金欠缺,民转公教师很少能参与培训和学习,导致教育方式老化,难以满足的当前教育需要。但根据政策规定,转正教师拥有正式教师编制,无法定理由不得随意取消,因此大部分学校出现教师编制满额以及轻微超编,但由于真正上讲台的可用教师数量远低于实际数量,出现了名义“超编”实际“缺编”的现象,乡村教师队伍的“进出口”出现障碍,教师队伍质量下降,阻碍了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发展。

(三)待遇歧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下简称《教师法》、《公务员法》)的规定,教师基本待遇包括:基本工资、工资补助、职工福利、社会保障金、绩效工资。早些年,农村教育经费多由县、乡级政府承担,因此当出现地方财政紧张的情况时,乡村教师的收入便失去了保障,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从而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由于以上这些原因,国家针对乡村教师问题出台了相应政策,采取了对应措施,改善这一现象。但在此过程中,由于对乡村教师传统问题的过于补偿,使另一极端现象“逆向歧视”又逐渐出现。与传统歧视相比,“逆向歧视”容易被人忽略,难以被大众所感知。

三、“逆向歧视”下的城镇教师现状

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保障和完善农村教育和教师发展的政策,使得乡村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社会地位如升迁、评定职称、工资待遇等得以改善,甚至在一些欠发达地区远超城镇教师。但在社会教育需求增长的情况下,城镇教师的工作压力、工作环境、待遇逐步却体现出权利与义务不成正比的现象。

受城镇化进程的影响,社会格局发生改变进而引起劳动力转移,进城读书的农村学生数量陡增,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12年在城区小学就读的农村学生有1035万人,同比增长11%,一些本为农村学校特有的问题如留守儿童在城镇学校也逐渐体现。但城镇教师数量、教学设施、学校规模并没有得到相应提升,部分城镇中小学校出现大班额化。以贵州省毕节市为例,当地公认的“重点中小学”,每个班学生人数大都在56人以上,师班比、师生上升,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教师工作压力和难度上升。反观农村中小学,生源的流失以及部分家庭缺乏教育意识,学生数量较少,近几年甚至还出现了一个农村老师带不到20人的小班级,师生比、师班比远高于城镇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压力也明显小于城镇教师。在福利待遇方面,虽然近几年来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如转移支付、拨付专项资金帮助解决教师工资拖欠问题,但由于地方财政原因,在中西部地区这一现象依然存在,教师的工资得不到保障,其安全需要无法满足,对工作的热情也会受到影响。并且由于逆向歧视不易发现的性质,社会普遍关注的只是传统歧视的对象,即乡村教师,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保障和补助政策也仅以乡村教师为对象,如教育部财政处于2013年先后出台了《关于落实2013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对在连片特困地区工作的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的通知》、《关于加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经费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确定了教师补助的制度并明确了“在岗定补”的原则以及农村学校和教学点倾斜补助的标准。但是在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抑制教师诉求,使得城镇教师这一群体缺乏社会关注,权利难以得到保障和维护。

四、“逆向歧视”产生的原因

教师的平等权是一种根本的内在权利,其中包括教师的平等受偿权、机会平等权以及作为劳动者的同工同酬权。《宪法》中就明确规定了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的原则,根据《劳动法》中市场按劳分配的原则,劳动者从社会取得的利益取决于劳动者对社会的付出程度。中国特色的城乡二元化体制导致社会利益的分配不均,社会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长期存在不平等。在考察社会弱势群体时不难发现,导致群体处于弱势地位的根本原因并非其自身条件的弱势,而是该群体在制度性资源占有上的弱势。当代中国弱势群体之所以弱,在于他们在权利的享有、实现、救济层面上都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

(一)法律制度的不完善

我国自1994年颁布《教师法》以来,没有出台过相应的司法解释,而《教师法》的内容多为教师的义务,即应该如何保障学生权益、完善教师工作,关于教师权利缺乏强制性的规定。此外,与教师相关的立法大都下放到行政机关,如关于教师的工资,《教师法》中只是概括性的规定不得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并应该逐步提高,建立相应的晋升制度,应当完善中小学教师补助,具体的规定都是由国务院及其下属部门制定。虽然近年来出台了一些关于提高教师待遇的法律法规,主体上都仅限于乡村教师,城镇中小学教师被边缘化,成为了制度调整范围的死角。

(二)教师的法律地位不明确

在传统歧视中,乡村教师也是由于自身地位的尴尬使自己处于弱势地位,造成权利义务得不到保障,在“逆向歧视”中也体现了由于教师这一群体缺乏一个严格的法律定义,也被排除在体制之外。九年义务教育是国家写入宪法的一项基本公益事业,也由此决定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教师的身份不仅是教师社会和法律地位的确立标准,也是教师的权利义务、待遇、救济途径等的根本依据。而在现有法律的规定下,中小学教师的身份是十分尴尬甚至具有矛盾性的。

(三)权利救济难

现有司法救济途径可行性低是教师权利难以维护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教师权利救济司法途径主要是诉讼、申诉和行政复议,但这些救济途径在实践中的作用并不乐观。实践中,教师提起诉讼的案件数量极少。以湖南省浏阳市为例,自1995年浏阳市法院开始受理行政诉讼案件以来,涉及教师权利的行政诉讼案件数量为零,由此可见。在部分地区,诉讼这一途径形同虚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法律的规定模糊,虽然在1995年10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出台了《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八条规定当事人对涉及人身权、财产权及其他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申诉结果不服的,可以依法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但反观《行政诉讼法》及《行政复议法》,并没有规定不服申诉结果能提起行政诉讼。因此教师不满行政行为时,很少通过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的途径来保障自身权利。根据《教师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申诉是指教师对学校、相应教育行政部门做出的影响其权利义务和违法的处理不服时,向有关行政部门提出异议要求做出新的处理决定的制度。但法律没有规定侵权发生时的申诉部门及相应的程序,加上相应规定模糊化,如对“有关部门”概念缺乏明确定义,会导致行政部门之间相互推卸责任,致使申诉制度的实施甚至无法进行。因此在实务中,教师的维权需求因行政专管部门的不作为而无法满足。

五、“逆向歧视”的负面影响

(一)对个体的影响

首先,公民自由选择工作的权利受到限制,促进农村教师、特岗教师的岗位就业率的手段之一就是限定城镇教师岗位的数量或将担任农村教师作为竞选城镇教师的门槛,迫使求职队伍分流到农村教师和特岗教师的岗位。其次,逆向歧视损害了教师平等受偿权,劳动报酬是社会对劳动者所付出劳动的反馈,体现着社会中不同劳动者对社会建设的贡献程度,一定程度上体现这社会的公平和公正。虽然根据《教师法》的规定,政府负有从宏观调控角度保障和完善教师福利待遇的责任,但在国家教育部出台的一系列保障教师权利的规定中都将城镇教师排除在外,城镇教师与乡村教师虽从事同一类工作但却不能根据《劳动法》中“同工同酬”的原则获取报酬。即使在强调平等的同时允许合理差别对待的存在,但是当这一问题已经开始严重影响到社会某一群体的利益时就已经明显超出了合理范围。

(二)对社会的影响

从社会稳定的层面来看,歧视造成的社会资源分配不均会引发被歧视群体以及被保护群体的对立情绪及两个群体之间的矛盾,而劳动是个体获取社会资源的基本途径,个人希望通过自身对社会付出换取相当的报酬,这一环节中如果出现不平等现象会引起公众对社会制度的不满及不信任,公正、平等是个体的核心追求,歧视会使个体的精神需要无法满足。进而影响社会稳定。

从社会的发展效率来看,逆向歧视的存在影响了城镇教师这一群体的自我认同感、成就感和工作的积极性,但教师作为教育建设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其对教育建设的贡献决定了这一建设的发展教育,教育又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核心建设,其发展状况会影响社会的整体效益的变化。政策规定的歧视性导向,对选择就业的多样性的限制会降低就业市场的流动性并引发就业市场竞争滞后,使得人力资源失去最佳配置,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效率。

六、结语

当人们讨论平等权时,往往都会先考虑传统意义上的弱者,但如前文所说,当对一群体的保护是以牺牲另一相对群体的利益为前提并超过必要限度时,新的歧视就会出现,因此弱者是一个具有不稳定性的相对概念,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转变。当代中国弱势群体之所以弱,正在于他们在权利的享有、实现、救济层面上都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因为对农村教师权益的过度关注和保护,城镇教师逐渐成为保护的盲点,如同美国的“肯定性行动”所引起的白人与黑人之间的“逆向歧视”一样,教师群体中长期处于相对优势地位的城镇教师拒绝这一现象的发生,因此希望寻求途径改变这一现象。虽然法律本身具有局限性,但是反观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完善教师权利的救济路径,明确法律中的模糊性规定,都对保护教师权利、消除传统歧视和“逆向歧视”有重大意义。无论乡村教师还是城镇教师,在其权利受到侵害时,能通过特定的部门和完善的程序维护自身的权益无疑会促进社会群体之间的平等,进一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使法律的价值不再停留于政策之上。

第二篇:试从生态角度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行

试从三大效益角度分析江西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李海栗

(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摘要:任何改革都和效益分不开,改革就是为了追求最大效益的结果,因此可以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本质上是一场效益改革。林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集三大效益即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从而林权改革更能体现改革和效益的关系。本文通过对江西省林业概况及集体林权改革进展情况的简单介绍,然后从以上三大效益角度来分析和思考其改革,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关键字:江西省;林权改革;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Analysis on JingXi Province Collective Forest Ownership Reform basing on three Benefits

Li Haili(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Abstract: Innovation can not detach from benefits.Innovation is the result of pursuing the most benefit.So we can say the essence of Forest Ownership Reform of Collective Forestry Area is an effect revolution.Forest is a special industry, which gathering three Benefits, namely economic benefit, ecological benefit and social benefit.Therefore, the Forest Ownership Reform of Collective Forestry Area can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novation and benefits well.This study introduces the forest situation and the instance of Forest Ownership Reform of JIANGXI Province, then the author analyze and consider this revolution basing on the former three Benefits, find the problems and finally propose some suggestions on dealing with those problems Keyword: JiangXi Province;forest ownership reform;economic benefit;ecological benefit;social benefit

江西省是我国南方重点集体林区之一。全省土地总面积1669.5万公顷,林业用地面积1062.9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3.7%;活立木总蓄积35357.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0.05%;全省2/3的国土面积是山区,2/3的人口在山区农村,2/3的县是重点林区县,林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林业发展缓慢,集体林权经营管理体制存在着不少问题,林地和林木产权不清、税费过高、经营机制不活、产权流转不规范等,严重制约了林业经济的发展。为此2004年9月以来,江西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通过认真学习,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实事求是,在全省范围内展开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农民收入增加,经济获得增长,生态得到保护,为全国树立了典范。但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毕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不是一蹴而就的,改革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可以预见以及不可预见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本文从经济,社会,效益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本次改革所取得的成效以及尚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以便进一步改革的顺利开展。江西省森林资源状况

根据2004年全省“十五”期间县级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显示,全省土地总面积为1669.5万公顷。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062.9万公顷,占63.7%;非林业用地面积606.6万公顷,占36.3%。森林覆盖率为60.05%,其中有林地覆盖率52.21%,灌木林地覆盖率7.10%,四旁树覆盖率0.74%(四旁树按1500株折算1公顷面积)。活立木总蓄积35357.2万立方米。其中乔木林蓄积33231.0万立方米,占94.0%;疏林蓄积89.9万立方米,占0.3%;散生木蓄积1505.4万立方米,占4.3%;四旁树蓄积530.9万立方米,占1.5%。竹林面积82.4万公顷,活立竹总株数150148万株。江西省集体林权改革进展情况

1981到1983年期间,根据全国统一部署,江西省进行了一次山林权属落实,即简称为林业“三定”。其主要内容是: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了出来,严重制约了林业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此2004年9月以来,江西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在林业“三定”落实的山林权的基础上,在全省又组织开展了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综合配套”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改革分为四阶段进行,即:第一阶段,宣传发动,开展培训。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林权制度改革的意义、内容和具体的政策措施,;力求每一个群众都成为林改政策的明白人。同时,逐级组织林改骨干进行培训,使参与改革的各级工作人员和基层干部也成为林改政策的明白人;第二阶段,调查摸底,制定方案。由县(市、区)组织农村工作经验丰富、政治责任感强、熟悉林改政策的人员组成调研组进村入户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全面了解林业“三定”以来农村山林权属变更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了解广大林农的改革要求,进而制定各地的具体改革方案。第三阶段,组织实施,确权发证。以各行政村组为单元,组织县(市、区)、乡(镇)、村、组、户主五级人员到山头地块逐一核实山林权属、面积和四至界线,并将结果张榜公布。山林权属实行二榜定案制。第一榜,以“三定”为基础公布山林权属现状。如有异议或者权属纠纷,则按照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进行协商、调解,直至没有异议和纠纷为止,最后经双方签字确认后进行二榜公布定案。然后由集体经济组织与林农补签林地承包合同书,并将权属落实情况勾图造册,连同与林农签订的合同书一并报乡(镇)政府审核,乡(镇)政府汇总后报县政府登记,核发林权证书,同时将有关的资料建立档案永久保存。第四阶段,检查验收,总结完善。改革工作基本结束后,由各级林业改革领导小组组织对改革工作进行逐级检查验收。

到目前为止,江西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已进入扫尾阶段,成效显著。共落实自留山2358.1万亩,家庭承包山(责任山)8135.7万亩,分山到户率达82.7%。发放林地使用权证312.2万本,宗地756.7万宗,面积13525.5万亩,宗地发证率为89.7%。配套改革全面启动。全省共组建县市林业产权交易中心36个,交易山林1169宗,金额7.37亿元;开展林权抵押贷款1857宗,贷款金额2.13亿元;组建民间森林防火、防盗伐、防病虫害的“三防”协会等林业合作组织4061个,参加农户94.02万户;落实生态公益林补偿面积5100万亩,其中省级财政每年安排补偿资金1.78亿元。

3林权改革的三大效益分析

3.1林权改革的经济效益分析

从经济效益角度来说,一是促进了林业生产力的发展,二是显著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3.1.1 林权改革促进了林业生产力的发展

林权制度改革后,经营山林的利润空间明显加大,农民造林育林的积极性和社会投资林业的热情空前高涨,各种生产要素迅速向林业聚集,全省荒山流转价格由改革前的年均每亩17元提高到50多元。改革后的3年,江西省每年完成造林都在320万亩以上,其中2006年达到352.4万亩,创近10年来的新高,且社会造林比重达83.3%。铜鼓县造林大户谢忠仁2005年造林4400亩、抚育5000亩,2006年又购买山林1800亩,并全部完成了造林和抚育。德兴市2004年以来累计造林18.1万亩,相当于改革前10年造林面积的总和,其中造林50亩以上的农户有近千户。许多农民对林中空地也进行了补植,极大地提高了林地利用率。总而言之,本次改革激活了林业,促进了林业生产力的发展。2006年全省实现林业产值483亿元,比上年增长25.9%。

3.1.2 林权改革显著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林权制度改革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为广大山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有效途径。通过减免木竹税费、政策性让利和发展林业产业,加上改革拉动木竹价格上涨和林地林木升值,使得农民来自林业的收入大幅度增加。据江西省统计局调查,2006年全省林改政策直接让利14.61亿元,全省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达490.7元,比上年增长32.5%,其中来自林业的现金收入增长36.6%。36个山林资源丰富的重点林业县,农民人均来自林业的收入普遍增长了500元以上。

3.2林权改革的生态效益分析

从生态角度来讲,一是使森林资源保护取得了新突破,二是增强了林农的森林保护意识。

3.2.1 林权改革使森林资源保护取得新突破

实施林权改革后,当地的森林资源由以前的集体所有变成了现在的个人所有,使用权转移到了当地农户手中。在得到森林资源的使用权后,农民对森林保护的积极性提高了。同时,也加强了对自己所用森林的管护。这样,一方面降低了森林资源的病虫害和火灾的风险,另一方面提高了森林的经营水平。因此,在林权改革后森林资源的保护由以前的集体保护转变为现在的个人保护。3.2.2 林权改革增强了林农的保护意识 分山到户后,林农做了林地的主人,他们对山林资源十分珍惜,保护的意识普遍增强,“看好自家山、管好自家林”、“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成为林农的自觉行动,据统计,2006年全省完成造林总面积333.5万亩。林农们对于自己的山林看管很严,经营很精心,砍伐也很谨慎,有时连挖一棵竹笋都得思来想去。为了达到保护资源,很多农民不再把眼光仅仅盯在砍伐木竹上,而是千方百计发展林下产业。

3.3林权改革的社会效益分析

从社会效益角度来说,本次改革一方面维护了林区稳定,另一方面加快了政府职能转变。

3.3.1林权改革极大地维护了林区稳定

山林权属纠纷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在这次改革中,江西各地充分发挥民间调解机制的作用,对历史遗留的6.66万起山林权属纠纷进行了全面调处,目前已完成6.28万起,涉及纠纷面积507.9万亩,纠纷调处率达94.3%。武宁县山林纠纷调处率达到99.7%过去纠纷不断、争斗不止的村组之间、邻里之间,现在都互谅互让、和睦相处。更为重要的是,林权制度改革始终坚持把学法用法和政策宣传放在首位,充分尊重群众,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整个改革过程体现了民意,体现了民主。有的村组织开会多达二三十次,这实际上是一次以与老百姓切身利益关系最密切的事情为载体,对他们进行的一场全面、深入、生动的民主、法制教育,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促进了村民自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建设,其效果比任何一次简单的说教活动都来得更好。同时,广大基层干部在改革中倾心为老百姓服务,历尽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深入千家万户、费尽千言万语,感动了群众,锻炼了干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农村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3.3.2林权改革加快了政府职能转变

在改革的过程中,江西省委、省政府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都必须真心实意为农民群众着想,始终把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作为处理改革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组织都不得与民争利,从而使各级干部的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得到增强。改革期间,各级干部深入乡村农户,宣传改革政策,开展帮扶活动,扎实的工作作风受到群众的普遍赞誉。通过改革,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执政理念和服务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职责进一步廓清,履行职责的方法进一步优化,执法、管理、服务三大职能进一步加强。林业管理体制得到理顺,全省林业行政事业经费全部纳入了财政预算,彻底结束了林业部门长期靠规费供养的历史,各级林业部门开始把工作重点和履职方式转到加强管理和提供服务上来。

3.4林权改革的问题分析

林权改革在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同样还面临许多问题。林权改革毕竟不仅仅是一场改革,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经济发展、生态建设以及社会稳定,可谓林业史上的一大革命,不是一蹴而就的,本次改革只是一个开始,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3.4.1经济效益问题

一方面目前林农增收,获得了利益,从中得到了好处,但从长远看,如何帮助林农利用好山林,经营好山林,最大限度地挖掘林地潜力,发展林业生产已成为当务之急。二是分山到户后,林业建设呈现出林权结构分散化、经营主体多元化、经营形式多样化的特征,林业生产建设的组织管理难度明显加大,任务明显加重。如何根据形势变化,大力加强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体系建设,也成为一个必须高度重视的紧迫问题。三是怎样依照林业的特点和规律,创新林业经营方式,引导群众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和生产合作,也必须提上日程。3.4.2生态效益问题

林权制度改革后商品林经营效益大幅度提高,相比之下公益林则由于补偿标准太低,群众意见较大,纷纷要求退出公益林范围,给生态公益林的保护管理和长远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生态公益林管得太死,完全不准采伐,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损失了经济效益;再就是对灌木的采伐,完全不管,容易导致林农皆伐,造成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3.4.3社会效益问题

为了真正做到利民惠民,把利益最大限度地让给了老百姓,本次改革取消了县乡村所有收费项目,一方面使得各级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加大,特别是重点林区的乡、村、组,改革后的财政正常运转受到很大影响,另一方面基层的收入来源减少,严重打击了基层干部投入改革的积极性,改革只是服从上级命令,不利于改革的有效开展;同时,林权制度改革使集体林的发展机制大大激活,而国有林场的改革严重滞后,反差较大,长期下去容易产生新的矛盾和问题。

此外,由于分山到户后,各户自主经营管护,力量分散,防火力量薄弱,因此森林防火是一个值得强调的问题。

4.完善江西集体林权改革的对策建议

4.1基于经济效益的对策建议

4.1.1加强对林农的指导

通过设立免费培训小组或者培训机构,专门负责传授给林农科学技术知识,让他们能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种植林木,经营林地。同时鼓励他们多种经营,用科学的手段经营和管理山林,发挥林地最大的潜力,走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林业建设道路。

4.1.2加强对林农资金的扶持

金融机构要积极稳妥地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等金融服务,抓紧建立和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办法,简化贷款手续,降低融资成本,加大农户联保和小额贷款力度,积极支持林业产业龙头企业和商品林基地建设,同时国家金融机构应尽快针对森林资源资产和林业产业发展的特点,开发必要的金融产品,积极推进村“镇银行”和“小额信贷组织”的设立,从而进一步解决农民发展林业生产资金难的问题。总之,要广开资金渠道,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农民发展林业生产资金难的问题。4.1.3建立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林权改革只是解决了林业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要真正实现兴林富农的目标,就必须同时加强管护保障,科技保障,流通保障等工作,建立也林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林业中介服务组织,咨询部门,提供市场信息,同时,健全交易中心,设立适合林业发展的交易体系,一方面加大林木培育的服务,另一方面,为其林木 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 4.1.4加强林业科研队伍的建设

加强林业科研队伍的建设,依照林业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探索和创新林业经营方式,引导群众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和生产合作,尽可能地发挥林地的潜力,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4.2基于生态效益的对策建议 4.2.1加强对国家重点公益林补偿力度

一是提高补偿标准。目前中央财政对国家重点公益林的补偿标准为每亩每年5元,与经营商品林的效益相比,显然不合理,建议国家根据财力状况,逐年提高补偿标准。二是地方不要完全依赖于中央,自己应适当增加公益林财政支出,同时积极探索和建立多渠道筹集公益林补偿资金的机制,但不要寄希望于企业,加重企业负担。

4.2.2加强对公益林的采伐管理

林木像人一样,有其寿命周期,有其价值实现的最佳期限,所以各级政府应积极探索和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允许对公益林在不影响生态功能发挥的前提下,进行经营性采伐和科学利用,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4.2.3完善对灌木林的管理

灌木林在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和生态建设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灌木林的管理,加快制定灌木林采伐管理办法,在放宽采伐的同时不能放任林农不管,让他们胡作非为,要做到放而有序、活而不乱、管而不死。

4.3基于于社会效益的对策建议

4.3.1加大对地方财政的支持

国家一方面应尽快研究出台中央财政林权制度改革专项转移支付政策,特别是对财政困难的县、乡、村,给予大力支持,财政补贴,工作经费补助;另一方面,应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切实做到专款专用。4.3.2加快制定基层干部绩效考核制度

国家应尽快制定林业干部绩效考核制度,根据其所管辖的范围,通过科学的指标,衡量该区域内林业所产生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评估其工作绩效,然后按绩效等级给予奖励,激励林业干部(特别是基层林业干部)全心全意搞林业,为林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4.3.3加快国有林场改革步伐

长期以来,国有林场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目前陷入贫困边缘,人员包袱沉,债务负担重,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林场职工的收入水平普遍低于当地农民。建议国家统筹考虑,尽快出台具体改革政策,重点解决国有林场职工社会保障问题和历史债务问题,加大对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保证集体林场和国有林场的协调发展。

4.4切实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此外,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还需要搞好森林防火工作。森林火灾一直是林业经营的大敌,为防止森林火灾,国家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分山到户后,林农自主经营管护,由于他们防火意识不强,防火设备不齐全和落后,不懂专业防火知识,这样就容易造成生命危险以及森林资源损失。因此,森林防火仍然应作为林业部门的重点工作,不得因为属于林农自己的管护范围而不管不顾,或者说讨价还价,收小费等等,必须一如既往地做好监测和预警工作,使部队布防、物资储备、应急保障等防护措施及时到位,实现火患早排除、火险早预警、火情早发现、火灾早处置,努力保障人民财产安全和国家森林资源安全。

参考文献:

[1] 赣州市林改办.赣州市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答疑,2005,(05)[2]董峻.我国全面推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J].共产党员,2007,(04)[3]徐洪星.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J].新疆林业,2006,(06)

[4]杨云锦.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培训会议在昆举行[J],云南林业,2006,(05)[5]黄周玲,健康.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座谈会[J].广西林业,2007,(01)

[6]贾治邦在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上强调 精心谋划 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J].中国林业产业,2006,(09)[7]林文耀.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硕果[J].造纸信息,2005,(10)

[8] 贾治邦.认真总结 精心谋划 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J].中国林业产业,2006,(10)[9]盛世兴林 关注生态[J].绿色中国,2005,(05)[10]生态视窗[J].中国林业,2005,(10)

第三篇:从职业角度看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从职业角度看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教师要教书育人,要为人师表,从职业角度的层面看,注定了这种职业的特殊性,即与其他职业的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教师本身要用自己的思想、知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服务对象。教师本人言谈的谦和,举止的端庄,仪表的朴素整洁等各方面都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所以我们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找到、找准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圆满而高质量地完成自己教书育人的工作任务。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是交流思想、传承文明的工具,同时也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工具,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在学生所有的求学阶段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生的头脑几乎还处在知识空白期,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语文教学此时的任务就是传授基本知识,引导他们学会思维,让他们接受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一些高尚思想、基本道德的教育也几乎是语文开始,所以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主要在传道授业,为学生奠基美好人生。

基于此,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听、说、读、写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一定要确保正确、清晰、严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必须具有鲜活的源源不断的长流之水才能不断地滋润求知若渴的孩子们的心田。因此,语文教师,应树立重视培训,不断“充电”,终身学习的从业理念,多渠道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更新知识结构,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扎扎实实地提高业务水平。

未来教育呼唤高素质教师,未来语文教学呼唤高素质语文教师。所以,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不但要具备过硬的语文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只有具有良好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激趣导入,环环相扣,游刃有余,才能将一节平淡的语文课讲得鲜活生动,扣人心弦,让学生经久不忘,真正享受学习的乐趣,真正步入知识的殿堂。

第四篇:从个人角度看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从个人角度看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教师要建立和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而且心理健康应主要靠自己来维护。只有自己才能最好的帮助自己,一切外部的帮助都只能是起到“助人自助”的作用,都只能通过个人的吸收、内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具体而言,教师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

首先,一个人要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必须清醒的看待自己,对自己有现实的知觉,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有恰如其分的评价。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必须无条件的接受自己,心理上应独立自主,不只是用外在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必须坦然面对自己的一切,深信自己的价值和无可替代的独特性,即使有无法弥补的缺陷也能泰然处之,而不是贬低自己,妄自菲薄。就教师而言,要维持自己的身心健康,就必须能正确对待自己,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保持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的个性的核心,在个性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个体若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则会发展成自尊、自信的良好品格,其潜能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反之,则容易导致自卑、焦虑,其潜能就很难发挥出来。

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就要求个体能保持良好的情绪。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绪会影响到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到其对外界信息的选择、加工。积极乐观的情绪,良好的心境,会使人更多的关注自我积极的方面,从而易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消极的情绪、不良的心境会使人更多的关注自我消极的方面,从而易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识。

要确立良好的自我意识,还必须使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保持适当的距离。所谓现实的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现状的知觉与评价;而理想的自我则是个体希望自己要成为的样子。个体要能够接受真实的自我,改变对自我的不正确的认知,因为真实的自我蕴藏着创造的潜能和自我实现的潜能。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距离过大的人,凡事都要追求完美,总是会给自己设置过高的、力所不及的目标。因此,不论实际取得了多大的成绩,个体还是会体验到失败和挫折,因此总是陷于自卑和焦虑之中。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距离适当的人,能够为自己确立适当的、力所能及的目标,故总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不断增强自尊和自信,从而使已有的良好的自我意识更为巩固,而良好的自我意识又能促使个体自我潜能的发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二)教师应强化自身的角色意识,认同自己的教师身份

教师的角色意识,是教师个人对社会、团体所规定与期望的教师典型行为系统的认识。它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提高自身的水准、更好的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认识的越清晰、客观、准确,其活动就越主动和自觉,越能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发展适应角色所需的心理素质,减少心理压力与冲突,提高与角色相适应的能力。社会期望角色与教师实际角色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角色水平总难跟上不断发展的形势要求,因而教师实际角色与社会期望之间总会有差距,于是教师在这方面始终存在内心冲突。另外一个突出的矛盾是教师角色劳动艰辛与待遇偏低的矛盾,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一矛盾更加突出,虽然八十年代以后,教师的待遇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横向相比,教师的收入并没有什么增长,甚至反而显得更少了,于是导致冲突加剧。在日益现代化的社会中,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条件,较其他很多行业的职工更慢、更难,自然心理易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教师本人应及时调整自己的这种不平衡的心理状态,正确认识教师角色,努力提高自己的角色意识。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加以弥补,同时也不能对自己有过高的期望。

(三)、教师应树立正确合理的价值信念

有时侯人内心的冲突是由于自身所持的观念不正确造成的。不正确的观念会导致不恰当的行为,进而造成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有的教师认为“我在课堂上把知识教授给学生了,学生就应该学会”。持有这种观念的教师往往在学生没学会时非常气愤。而事实上,由于主客观原因,不可能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进度都是一样的。因此,教师如果了解了学生认知上的差异,就会持宽容的态度,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帮助每一个学生取得进步。

那么,有那些不合理的信念会使人产生不恰当的行为呢?艾里斯认为,有11种不合理的信念会使人产生困扰,甚至诱发神经症。它们是:(1)每一个人绝对要获得周围每一个人,尤其是生活中重要他人的喜爱;(2)个人是否有价值,在于他是否全能,是否在人生各个方面都有成就;(3)世上有些人很邪恶、可憎,故应对他们进行严厉的惩罚;(4)事情不如意是非常可怕的、悲惨的;(5)对人生中的责任和困难,逃避更省事些;(6)人的不快是由外在因素造成的,所以人是无法控制自己的痛苦和困扰的;(7)对于危险和可怕的事物,人应非常担心,要不断的去关注,随时注意它们会不会发生;(8)一个人的行为完全取决于过去的经历,这是不可变更的事实;(9)一个人总要依赖他人,同时也要依附于一个比自己强有力的人;(10)一个人应关心他人的问题,也应为他人的问题悲伤难过;(11)人生中的每一个问题,总会有一个精确的答案,若得不到合理的答案则会很痛苦。以上这11种不合理的观念是形成神经症的根源,应予剔除,这样才能为自己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保持心理健康。

(四)调节自身心理冲突和自身情绪。

佛洛伊德认为,无意识中的心理冲突是焦虑发生的心理根源,而为应付焦虑所发生的防御反应若过于严重则会导致神经症。生活中充满选择,人在面临多种选择的时候往往会陷于认知失调的冲突中,而且大多是多重趋避式冲突,即做出某种选择便意味着失去其他机会,有时由于无法权衡某种选择所带来的利弊得失,就会陷入严重的心理冲突之中。这种心理冲突如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使身心处于应激状态,危害心理健康。因此要及时化解心理冲突,这要求教师能够清晰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冲突是什么,其原因何在,然后做出比较恰当的取舍,这时教师应有做出选择的勇气,虽然有时做出选择也会失去一些重要的东西,但既然是自己深思熟虑后做出的选择,也不应患得患失,瞻前顾后。

对于日常生活中种种小挫折所引起的不良情绪,也应及时加以疏导,否则,如果压抑在心中会造成极大的心理困扰,并使人无法找到其根源。疏导的方法可以是向亲朋、同事倾诉,缓解不良情绪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也可以是把心理压力

事件写出来等等。对于愤怒情绪,要控制自己,不能随意发泄,因为这样做可能伤害他人,带来诸多不良后果,事后又可能愧疚不安。如有的教师在工作中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一时性急打骂学生,甚至失手打伤学生,造成这些事件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教师震怒之中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致失手,而并不是教师有意如此。这样做已被证明有损于心理健康。对愤怒情绪应做无害化处理,如脱离引起愤怒的情境,然后冷静思考,接受他人劝告,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等等。教师也要善于从生活和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生活的乐趣,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是把工作看作谋生的手段,更要把工作看作是安身立命、发挥自己潜能的所在。

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既劳神又费力的工作,已有研究表明沉重的工作压力也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长期应激源,学校应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量,教师本人更要注意劳逸结合。在辛勤工作的同时,注意放松自己,适当的给自己减压。

(五)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校人际关系是指学校中人与人之间在工作关系的基础上,由个体个性调节并伴随情感状态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关系,他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心理相容则是指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吸引,和睦相处,相互尊重、信任和支持。心理相容是良好人际关系的条件。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具有心理相容的需求,希望与别人交往,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理想工作环境的重要条件,不仅有助于教师群体对学校教育目标和工作任务的认同,而且有助于教师归属感和荣誉感的产生,满足交往双方的各种需要。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一个单位人际关系紧张,个体就会缺乏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并处于经常性的应激状态,导致焦虑的发生,一旦生活中遭到重大挫折,便会缺少来自他人的心理上的支持。即使事业有成,也易招致嫉妒,无人与之分享快乐与成功,人际关系紧张的个体也难于得到来自他人的积极的评价,因而他的自我意识也是消极的,不良的人际关系还是导致神经质的重要因素,人际关系不良常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存有敌意,但这种敌意并不总是能够随意表现出来,有时人们必须压抑这种敌意,而对敌意的压抑就会造成焦虑,个体为了应付焦虑,就会发展出种种神经症倾向。而如果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个体便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个体必然会得到更多的肯定性评价。在遭受挫折时,会得到朋友和同事的心理上的支持,进而克服由挫折感带来的消极情绪,由此可见,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在学校情景中,教师所具有的重要人际关系包括教师同学校领导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其中,前两种关系与教师的心理健康关系最大。要处理好这几对关系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要注意了解他人的需要,关心他人的各个层次上的需要的满足,工作上要积极配合,相互帮助,共同走向成功。要重情谊,轻名利,若过分看重名利,就容易视同事为对手,有时就会为争夺有限的机会,进行不适当的竞争,从而导致关系的紧张。要能容忍别人的过失,即便是批评他人的缺点,态度也一定要诚恳,要在了解事实真相的基础上,平心静气的进行,避免损伤他人的自尊,努力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善意,要能接受悦纳他人,善于发现和欣赏同事的优点、长处,并给予赞赏和肯定;对人不能求全责备,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善于同他人沟通思想、交流情感;要善于融入教师集体,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目标,以同集体的行为目标相一致。对待领导,要服从其合理的工作安排,努力工作,及时完成领导所交给的教育教学任务,学校领导的最大需要就是使工作有起色,获得成就感。对待同事应相互尊重、利益协调。人际相互作用的形式分为合作与竞争两大基本类型。合作是互动的双方联合起来,为共同利益而协调一致的活动,活动的结果不仅有利于本人也有利于对方。竞争是互动的双方为了一个物质的或精神的目标而争夺的过程,争夺的结果是区分出优劣胜败的名次。竞争还是合作与能否满足各自的利益,即满足各自的物质、精神需要密切相关。如果利益相斥,一方需要的满足会阻碍另一方需要的满足,就会导致竞争。如果利益一致,相互合作有利于各方需要的满足,往往出现合作,合作导致亲密关系的形成。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彼此之间的利益有的是相互矛盾的,有的是相容的,大多数情况则是排斥、相容共存的。教师在协调人际关系应尽量不着眼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应把眼光放长远一些,着眼于长远的利益和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这样有利于建立融洽的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要在学校中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要求教师善于与人沟通,要能开放自己,表露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待人处事的原则。对他人开放也意味着信任他人,他人才有可能相应的开放自我,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志同道合者,才有交流沟通的可能。,若是一味的封闭自我,沟通和交流便不可能,要掌握沟通的技巧,在沟通过程中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应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了解他人的思想观点,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

不盲从,不丧失自我也是与领导、同事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条件之一,一味迁就别人,丧失自我,一定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与信任,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便不可能。因此与人交往必先尊重自己的立场,如果对方的要求违背自己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与立场,就应说“不”,但在拒绝他人时,应避免伤害他人的自尊心,切忌标榜自己清正、高洁而指责他人污浊,不堪共处,最好能公开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这样他人一般也不会强人所难。

第五篇:试从生态角度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行分析和思考

试从三大效益角度分析江西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李海栗

(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哈尔滨 150040)

摘要:任何改革都和效益分不开,改革就是为了追求最大效益的结果,因此可以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本质上是一场效益改革。林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集三大效益即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从而林权改革更能体现改革和效益的关系。本文通过对江西省林业概况及集体林权改革进展情况的简单介绍,然后从以上三大效益角度来分析和思考其改革,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关键字: 江西省;林权改革;三大效益

The analysis of JingXi Province Collective Forest Ownership Reform basing on three Kinds of Benefits

Li Haili(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Abstract: Innovation can not detach from benefits.Innovation is the result of pursuing the most benefit.So we can say the essence of Forest Ownership Reform of Collective Forestry Area is an effect revolution.Forest is a special industry, which gathering three Kinds of Benefits, namely economic benefit, ecological benefit and social benefit.Therefore, the Forest Ownership Reform of Collective Forestry Area can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novation and benefits well.This study introduces the forest situation and the instance of Forest Ownership Reform of JIANGXI Province, then the author analyze and consider this revolution basing on the former three Kinds of Benefits, find the problems and finally propose some suggestions on dealing with those problems Keyword: JIANGXI Province;forest ownership reform;three kinds of benefits

江西是我国南方重点集体林区之一,全省国土总面积2.5亿亩,其中林业用地1.59亿亩,占63.7%;有林地1.31亿亩,活立木蓄积量3.54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0.05%。全省2/3的国土面积是山区,2/3的人口在山区农村,2/3的县是重点林区县,林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林业发展缓慢,集体林权经营管理体制存在着不少问题,林地和林木产权不清、税费过高、经营机制不活、产权流转不规范等,严重制约了林业经济的发展。为此2004年9月以来,江西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通过认真学习,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实事求是,在全省范围内展开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农民收入增加,经济获得增长,生态得到保护,为全国树立了典范。但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毕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不是一蹴而就的,改革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可以预见以及不可预见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本文从经济,社会,效益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本次改革所取得的成效以及尚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为进一步的改革顺利地开展尽微薄之力。

1江西省基本林情

1.1林业资源

据199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统计,江西省林业用地面积1050.79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62.9%,其中:有林地面积950.63万hm,疏林地面积16.83万hm,灌木林地面积39.70万hm2,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4.37万hm2,无林地面积29.12万hm2,苗圃地面积0.14万hm2(详细见下表);活立木蓄积量2.9亿m3;森林覆盖率59.7%,位居全国第二位。毛竹和油茶是江西的两大优势林业资源。全省竹林面积76.5万hm2,活立竹13.8亿株,年产竹材5000万根;油茶林面积83.3万hm2,年产茶油4000万kg。

199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统计表

22类型 面积(hm2)占林也用地面积(%)有林地 950.63 90.47 疏林地 16.83 1.60 灌木林地 39.70 3.78 未成林造林地 14.37 1.37 无林地 29.12 2.77 苗圃地 0.14 0.01 合计 1050.79 100 数据来源:实地调研资料整理得出

1.2林业科技与教育

建国以来,江西林业科技与教育取得显著成绩,共取得科技成果400多项,其中获国家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60项。已颁布林业行业地方标准2项,建立省级林木种子监督检验站1个、森林生态定位观测站2个、高等林业院校2所。省、市、县均设有林业科技推广机构,有林业科技推广人员1241人。铜鼓县、德兴市、靖安县和枫树山林场等4个县(场)被列为全国科技兴林示范县(场)。

1.3林业机构与队伍

省林业厅内设办公室、造林经营处、林政资源保护管理处、政策法规处、计划财务处、科学技术与国际合作处、人事教育处、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省森林防火总指挥部办公室、直属机关党委、老干部处、驻厅纪检组监察室等12个处室,人员编制75人。林业厅下属单位共35个。其中行政单位1个,事业单位17个,自然保护区6个,森工企业11个。还主管省林学会等7个社会团体。

全省有森林公安机构400个,木材检查站209个,基层乡镇林业工作站941个,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机构108个,并设立了林木种苗、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等执法机构,拥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林业执法工作体系。

全省现有国有林场422个,经营面积166万hm2;县以上国有苗圃99个,面积0.33万hm2;森林公园70个,面积35.68万hm2,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28个,省级森林公园42个。全省林业系统干部职工10万多人。江西省集体林权改革进展情况

1981到1983年期间,根据全国统一部署,江西省进行了一次山林权属落实,即简称为林业“三定”。其主要内容是: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了出来,严重制约了林业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此2004年9月以来,江西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在林业“三定”落实的山林权的基础上,在全省又组织开展了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综合配套”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改革分为四阶段进行,即:第一阶段,宣传发动,开展培训。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林权制度改革的意义、内容和具体的政策措施,;力求每一个群众都成为林改政策的明白人。同时,逐级组织林改骨干进行培训,使参与改革的各级工作人员和基层干部也成为林改政策的明白人;第二阶段,调查摸底,制定方案。由县(市、区)组织农村工作经验丰富、政治责任感强、熟悉林改政策的人员组成调研组进村入户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全面了解林业“三定”以来农村山林权属变更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了解广大林农的改革要求,进而制定各地的具体改革方案。第三阶段,组织实施,确权发证。以各行政村组为单元,组织县(市、区)、乡(镇)、村、组、户主五级人员到山头地块逐一核实山林权属、面积和四至界线,并将结果张榜公布。山林权属实行二榜定案制。第一榜,以“三定”为基础公布山林权属现状。如有异议或者权属纠纷,则按照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进行协商、调解,直至没有异议和纠纷为止,最后经双方签字确认后进行二榜公布定案。然后由集体经济组织与林农补签林地承包合同书,并将权属落实情况勾图造册,连同与林农签订的合同书一并报乡(镇)政府审核,乡(镇)政府汇总后报县政府登记,核发林权证书,同时将有关的资料建立档案永久保存。第四阶段,检查验收,总结完善。改革工作基本结束后,由各级林业改革领导小组组织对改革工作进行逐级检查验收。

到目前为止,江西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已进入扫尾阶段,成效显著。共落实自留山2358.1万亩,家庭承包山(责任山)8135.7万亩,分山到户率达82.7%。发放林地使用权证312.2万本,宗地756.7万宗,面积13525.5万亩,宗地发证率为89.7%。配套改革全面启动。全省共组建县市林业产权交易中心36个,交易山林1169宗,金额7.37亿元;开展林权抵押贷款1857宗,贷款金额2.13亿元;组建民间森林防火、防盗伐、防病虫害的“三防”协会等林业合作组织4061个,参加农户94.02万户;落实生态公益林补偿面积5100万亩,其中省级财政每年安排补偿资金1.78亿元。从森林三大效益角度分析与思考本次改革

3.1从经济效益角度分析

从经济效益角度来说,一是促进了林业生产力的发展,二是显著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3.1.1林权改革促进了林业生产力的发展

林权制度改革后,经营山林的利润空间明显加大,农民造林育林的积极性和社会投资林业的热情空前高涨,各种生产要素迅速向林业聚集,全省荒山流转价格由改革前的年均每亩17元提高到50多元。改革后的3年,江西省每年完成造林都在320万亩以上,其中2006年达到352.4万亩,创近10年来的新高,且社会造林比重达83.3%。铜鼓县造林大户谢忠仁2005年造林4400亩、抚育5000亩,2006年又购买山林1800亩,并全部完成了造林和抚育。德兴市2004年以来累计造林18.1万亩,相当于改革前10年造林面积的总和,其中造林50亩以上的农户有近千户。许多农民对林中空地也进行了补植,极大地提高了林地利用率。总而言之,本次改革激活了林业,促进了林业生产力的发展。2006年全省实现林业产值483亿元,比上年增长25.9%。3.1.2林权改革显著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林权制度改革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为广大山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有效途径。通过减免税费、政策性让利和发展林业产业,加上改革拉动木竹价格上涨和林地林木升值,使得农民来自林业的收入大幅度增加。据江西省统计局调查,2006年全省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达到490.7元,比上年增长32.5%其中来自林业的现金收入增长36.6%。36个山林资源丰富的重点林业县,农民人均来自林业的收入普遍增长了500元以上。

3.2从生态效益角度分析

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合理地经营林业,既能发挥森林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防治污染等巨大作用,还能能动地改善生态环境,使恶劣、脆弱的生态环境向良好、稳定的方向转化。本次改革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森林保护,而且强化了生态建设。分山到户后,农民对山林资源十分珍惜,保护的意识普遍增强,“看好自家山、管好自家林”、“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看管很严格、经营很精心、砍伐很慎重,有的农民连挖一棵竹笋都得思来想去。为了达到保护资源,很多农民不再把眼光仅仅盯在砍伐木竹上,而是千方百计发展林下产业。这一些做法保护了森林,为建立“生态省”打下了基础,从而有利于森林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

3.3从社会效益的角度分析

从社会效益角度来说,本次改革一方面维护了林区稳定,另一方面加快了政府职能转变。

3.3.1林权改革极大地维护了林区稳定

山林权属纠纷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在这次改革中,江西各地充分发挥民间调解机制的作用,对历史遗留的6.66万起山林权属纠纷进行了全面调处,目前已完成6.28万起,涉及纠纷面积507.9万亩,纠纷调处率达94.3%。武宁县山林纠纷调处率达到99.7%过去纠纷不断、争斗不止的村组之间、邻里之间,现在都互谅互让、和睦相处。更为重要的是,林权制度改革始终坚持把学法用法和政策宣传放在首位,充分尊重群众,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整个改革过程体现了民意,体现了民主。有的村组织开会多达二三十次,这实际上是一次以与老百姓切身利益关系最密切的事情为载体,对他们进行的一场全面、深入、生动的民主、法制教育,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促进了村民自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建设,其效果比任何一次简单的说教活动都来得更好。同时,广大基层干部在改革中倾心为老百姓服务,历尽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深入千家万户、费尽千言万语,感动了群众,锻炼了干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农村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3.3.2林权改革加快了政府职能转变

在改革的过程中,江西省委、省政府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都必须真心实意为农民群众着想,始终把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作为处理改革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组织都不得与民争利,从而使各级干部的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得到增强。改革期间,各级干部深入乡村农户,宣传改革政策,开展帮扶活动,扎实的工作作风受到群众的普遍赞誉。通过改革,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执政理念和服务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职责进一步廓清,履行职责的方法进一步优化,执法、管理、服务三大职能进一步加强。林业管理体制得到理顺,全省林业行政事业经费全部纳入了财政预算,彻底结束了林业部门长期靠规费供养的历史,各级林业部门开始把工作重点和履职方式转到加强管理和提供服务上来。

3.4存在的问题

在带来以上效益的同时,也显现了一些问题,同样从三大效益角度来分析。3.4.1从经济效益角度来讲

一方面目前林农增收,获得了利益,从中得到了好处,但从长远看,如何帮助林农利用好山林,经营好山林,最大限度地挖掘林地潜力,发展林业生产已成为当务之急。二是分山到户后,林业建设呈现出林权结构分散化、经营主体多元化、经营形式多样化的特征,林业生产建设的组织管理难度明显加大,任务明显加重。如何根据形势变化,大力加强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体系建设,也成为一个必须高度重视的紧迫问题。三是怎样依照林业的特点和规律,创新林业经营方式,引导群众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和生产合作,也必须提上日程。3.4.2从生态效益角度来说

林权制度改革后商品林经营效益大幅度提高,相比之下公益林则由于补偿标准太低,群众意见较大,纷纷要求退出公益林范围,给生态公益林的保护管理和长远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生态公益林管得太死,完全不准采伐,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损失了经济效益;再就是对灌木的采伐,完全不管,容易导致林农皆伐,造成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3.4.3从社会效益角度来讲

为了真正做到利民惠民,把利益最大限度地让给了老百姓,本次改革取消了县乡村所有收费项目,一方面使得各级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加大,特别是重点林区的乡、村、组,改革后的财政正常运转受到很大影响,另一方面基层干部没能从中得到实惠,严重打击了基层林业工作者的积极性,不利于配套改革的实施;同时,林权制度改革使集体林的发展机制大大激活,而国有林场的改革严重滞后,反差较大,长期下去容易产生新的矛盾和问题。完善江西集体林权改革的对策建议

4.1立足于经济效益的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对林农的引导,通过设立培训小组或者培训机构,负责传授给林农科学技术知识,让他们能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鼓励他们多种经营,用科学的手段经营和管理山林,发挥林地最大的潜力,走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林业建设道路;二是加强对林农资金的扶持。金融机构要积极稳妥地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等金融服务,抓紧建立和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办法,简化贷款手续,降低融资成本,加大农户联保和小额贷款力度,积极支持林业产业龙头企业和商品林基地建设,同时国家金融机构应尽快针对森林资源资产和林业产业发展的特点,开发必要的金融产品,积极推进村“镇银行”和“小额信贷组织”的设立,从而进一步解决农民发展林业生产资金难的问题。总之,要广开资金渠道,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农民发展林业生产资金难的问题;三是积极探索和开发森林保险,确保农民的利益;四是建立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林权改革只是解决了林业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要真正实现兴林富农的目标,就必须同时加强管护保障,科技保障,流通保障等工作,建立也林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林业中介服务组织,咨询部门,提供市场信息,同时,健全交易中心,设立适合林业发展的交易体系,一方面加大林木培育的服务,另一方面,为其林木 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最后,加强林业科研队伍的建设,依照林业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探索和创新林业经营方式,引导群众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和生产合作。总之,尽可能地发挥林业的经济效益,为林业经济的发展打好基础。

4.2立足于生态效益的对策建议

4.2.1加强对国家重点公益林补偿力度

一是提高补偿标准。目前中央财政对国家重点公益林的补偿标准为每亩每年5元,与经营商品林的效益相比,显然不合理,建议国家根据财力状况,逐年提高补偿标准。二是地方不要完全依赖于中央,自己应适当增加公益林财政支出,同时积极探索和建立多渠道筹集公益林补偿资金的机制,但不要寄希望于企业,加重企业负担。

4.2.2加强对公益林的采伐管理

林木像人一样,有其寿命周期,有其价值实现的最佳期限,所以各级政府应积极研究和探索出台相关政策,允许对公益林在不影响生态功能发挥的前提下,进行经营性采伐和科学利用,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4.2.3完善对灌木林的管理办法

灌木林在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和生态建设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灌木林的管理,加快制定灌木林采伐管理办法,在放宽采伐的时不能放任他们不管,让他们胡作非为,要做到放而有序、活而不乱、管而不死。

4.3立足于社会效益的对策建议

4.3.1加大对地方的财政支持

中央应尽快研究出台中央财政林权制度改革专项转移支付政策,特别是对财政困难的县、乡、村,给予大力支持,财政补贴,工作经费补助,特别是要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补贴,让利于林农的同时地方政府也能从改革中获利,从而提高基层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为民服务。4.3.2加快国有林场改革步伐

长期以来,国有林场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目前陷入贫困边缘,人员包袱沉,债务负担重,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林场职工的收入水平普遍低于当地农民。建议国家统筹考虑,尽快出台具体改革政策,重点解决国有林场职工社会保障问题和历史债务问题,加大对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保证集体林场和国有林场协调发展,共同富强。

4.4切实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除此之外,需要强调的是森林防火。火灾一直以来就是林业经营的大敌,为防止火灾,国家也付出很大。山林分到户后,自主经营管护,但毕竟林农防火意识不强,没有防火知识,容易造成生命危险以及森林资源损失,因此,防火仍要作为林业部门的重点工作,不得因为属于林农自己的管护范围而不管不顾,或者说讨价还价,收小费等等,必须做到监测和预警到位、工作措施到位、部队布防到位、物资储备到位、应急保障到位,实现火患早排除、火险早预警、火情早发现、火灾早处置,努力保障人民财产安全和国家森林资源安全。

参考文献:

[1]赣州市林改办.赣州市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答疑,2005,(05)[2]董峻.我国全面推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J].共产党员,2007,(04)[3]徐洪星.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J].新疆林业,2006,(06)

[4]杨云锦.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培训会议在昆举行[J],云南林业,2006,(05)[5]黄周玲,健康.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座谈会[J].广西林业,2007,(01)

[6]贾治邦在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上强调 精心谋划 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J].中国林业产业,2006,(09)

[7]林文耀.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硕果[J].造纸信息,2005,(10)

[8]贾治邦.认真总结 精心谋划 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J].中国林业产业,2006,(10)

下载从“逆向歧视”角度浅析城镇教师平等权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逆向歧视”角度浅析城镇教师平等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教师角度谈如何减轻小学生的课业负担1

    从教师角度谈如何减轻小学生的课业负担 张继红 (甘肃省静宁县德顺小学 743400) 【论文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更新教育观念,......

    从预备教师的角度谈教师道德(小编整理)

    从预备教师的角度谈教师道德 ——基于“打伞事件”的思考 摘要:现如今,师德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如“打伞事件”一样的“失德”事件,引起人们对教师道德问题的......

    教师教育结业论文——从师德角度谈[全文5篇]

    身正为师,学高为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中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修养以及道德水平显然是积极关键的。教师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而存在,所谓“浇菜浇根,教人教心”,教师这一职业......

    从教师角度看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因素

    从教师自身角度看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因素 阜宁县芦蒲初中肖正州 [内容摘要]:农村教育的发展受到教育管理、教师素质、教育环境、教学设施、家庭教育、布局调整、经费投入、政......

    从学校管理的角度谈谈如何为教师减负

    从学校管理的角度谈谈如何为教师减负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教师减负一直是备受关......

    从博览的角度论述教师读书品质提升的意义

    从博览的角度论述教师读书品质提升的意义摘要: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当与书籍、知识、文化有着一种天然的、不可分割的亲密联系。也应当具有哲学的素养、宗教的情怀、艺术......

    教师资格证教师职业道德论文幼儿教师心得体会从学前教育角度浅谈为人师表

    文章要求: 根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 紧紧围绕 “为人师表”的思想主题, 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

    从教师和学生角度看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五篇材料)

    从教师角度和学生角度看小学数学教学 王坊中心校 张宇 内容摘要: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都要作好表率。一旦跨入教师这个行业,一定要热爱自己的学生。要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