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科教育史的角度谈中小学教师个人专业的发展

时间:2019-05-13 08:50: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学科教育史的角度谈中小学教师个人专业的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学科教育史的角度谈中小学教师个人专业的发展》。

第一篇:从学科教育史的角度谈中小学教师个人专业的发展

从学科教育史的角度谈中小学教师个人专业的发展 潘新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过去我曾无数次想过:许多教师(包括教研员)几乎从不曾接触过学科教育史,他们既不知道过往两三千年的同行怎么教书,也不知道往圣前贤思考过什么问题,做出过什么努力与贡献,怎么就敢在讲台上毫不心虚地“诲人不倦”?就敢在文章中理直气壮地颐指气使?难道就不怕误人子弟、贻笑大方?

每逢听课、翻阅杂志时,我常常替他们的无知汗颜,因为我也是教师。然而,事情就是如此荒谬,恰应了那句名言:无知者无畏。一切仿佛都顺理成章,都是那样“正常”:课照上、文照发。久而久之,我也就见怪不怪、麻木不仁了。

进一步想,这责任也不完全在教师。他们中有我的学生,我也难辞其咎。其实,造成他们认知局限的原因有许多,光指责他们是不公平的。

我们的高等师范教育从来就没有开设过学科教育史的课程。今天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极不完善,只是在综合性大学的课程结构中加进几门课程,如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其他的基础课、专业课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几乎没有任何“师范教育”的特点。担任这些课程的教师,从不联系中学教学实践,仿佛不知道他们是在培养未来的教师。这种“目无教育”的教育,最典型的就是“学科教育史”课程的阙如。如师范院校中文教育专业有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课程,竟然没有“语文学科教育史”课程,其他学科大约也都是如此,这就使培养出来的教师严重缺乏学科教育、学科教育史意识。

更难以理喻的是,学科教学法教师自身也普遍缺乏学科教育史素养,自然就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学科教育史意识。1949年后,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在师范院校担任教学法课程教学的教师,多数来自中学。他们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教育教学理论素养严重不足,更遑论学科教育史素养。20世纪90年代以后,虽然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教育开始兴盛,师范院校开始有了“科班出身”的教学法教师,他们的理论素养也比前辈们有较大的提升,但是,由于他们接受的研究生教育未必都开设学科教育史课程,他们的导师自身对该课程的重要性大多认识不足,且他们毕业后所担任的师范专科、本科教育工作也没有设置学科教育史课程,这些都影响到他们在该领域进修与研究的意愿。上述原因,造成了长期忽略学科教育史教育的现状。

此外,中小学教师封闭式的经验型教学传统,也导致教师缺乏理论的自觉。由于教师相互间的交流、切磋的欠缺,与教育理论进修、教育教学研究的贫弱,多数教师一辈子都是凭一己的经验教学。在应试教育的语境下,居然也成就了许多“特级教师”“名师”。这种“井蛙”现象的陈陈相因,使一代代教师囿于自身的三尺讲台,自给自足、自以为是、自得其乐。也许还有理论界“不小心”的误导。例如我们常听到“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之类的说法,试想,在封闭式的语境中,作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反思”,又能“反思”出多少有价值的思想?对于教师的成长有多大益处?当然,这里说的是“有可能成为名师”,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或然性,不是必然性。但我还是认为应客观全面地审视当下,免得许多粗心的、急切期盼成为“名师”的教师,为着这种“可能”,埋头写了多年的“反思”还是枉费心机,岂不是比窦娥还冤?不禁想起《庄子•秋水》中“望洋兴叹”的寓言故事。难道我们甘做“‘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难道我们不该有“河伯”的觉悟——“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一己之经验是“河”,学科教育史是“洋”。“河”如果不能汇入“洋”之中,它便只有一个结局:干涸。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画地为牢、孤芳自赏的理由似乎又都不是理由了。

不了解学科教育史,不了解往圣前贤,不曾向他们请益、与他们对话,岂不等于褫夺了自己的发言权、话语权?这对于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业的教师来说,不就等于自杀吗?

学科教育史是教师永恒的家园。千百年来,无数同行的智慧都积聚在这里,经过岁月的淘洗,益发显出其价值。在教育史上,能扬名至今的人物,其智商都超平常人,其教育思想,都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在学科教育领域中的多数问题,前人已实践过、思考过,已有无数的经验积累与规律性的认知、逼真性的观点。这是今人难以超越的思想成果与精神存在。尽管就跟血缘一样,不论你是否承认,它都在相当程度上对你发挥着潜在的影响,甚至左右着你的行为,但是,对其作有意识的主动了解、思考,与只是无意识地被动接受,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是否具有学科教育史意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作用是迥然相异的。

思想成果、精神血脉的承传,需要后世“家族成员”的识别、认同与改良、优化,只有在有意识地识别、认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作自觉的改良与优化。学科、学术领域的识别与认同,仿佛是认祖归宗,需要拜见历代祖先,了解家族谱系、先人业绩,才可望续写辉煌、光宗耀祖。这便是人类天生的家园感、归属感、成就感。思想、精神的承传比起血缘的承传,其重要性有过之而无不及。

对于人类来说,家族的血缘承传,对于生命繁衍有一定的作用,但并非不可或缺。因为,个别种姓的存亡,对人类整体的影响微乎其微。其实,个人有没有“后”一点都不重要,可谓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人类这个物种从来就不是以量取胜,而是以质取胜、以智取胜的。以质取胜、以智取胜,主要就体现在思想、精神的传承上,而这从来就不是个体生命的行为,而是人类整体的事业。

这个人类整体的事业,是以学科知识跨时空、层累式结构呈现的。只有进入这个结构之中,为某个学科、专业领域学术共同体所接纳,成为学术共同体的成员,才能发挥个体的效能。要为学术共同体所接纳,必须具备与其他成员沟通、对话的资格,其中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对该学科、专业领域知识进程、进展的了解。一个教师,或一个学科教育学者,只有获得学科教育史知识的滋养,才可望成为该学术共同体的一员——“家园”中的“自己人”。否则,你“无畏”地说出的每一句话,都会遭遇“无知”的尴尬。你所做出的任何努力,也许都会遭到“家族成员”的拒斥。

一个教师如果缺乏基本的学科教育史知识,只凭一己的经验教书、思考,即便他教了一辈子书,“著作”等身,即便侥幸挂上了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的头衔,到头来他也许还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门外汉”,他做的可能都是无用功,他的一切教育经验与思考,都难以积淀到学科教育史这部皇皇巨著中。因为,他始终是外在于学科教育思想、精神潮流的。如果不知道前人做了什么,又如何能超越前人?如果不能超越前人,对于学科教育史——人类在该领域的认知进程又有什么意义呢?要有所继承,才能有所创新,这是最基本的道理。

冯友兰先生在完成自己的《中国哲学史》一书之后,谈到他的研究进程时,将做一个“哲学史家”和“纯哲学家”的工作加以严格区别:

我在这部著作里利用了汉学家研究古代哲学家著作的成果,同时应用逻辑分析方法弄清楚这些哲学家的观念。从历史学家的观点看,应用这种方法有其限度,因为古代哲学家的观念,其原有形式,不可能像现代解释者所表述的那样清楚。哲学史的作用是告诉我们,哲学家的字句,这些人自己在过去实际上是意指什么,而不是我们现在认为应当意指什么。在《中国哲学史》中,我尽量使逻辑分析方法的应用保持在适当限度里„„我不愿只做一个哲学史家。所以写完了《中国哲学史》以后,我立即准备做新的工作。(这个新的工作,指的是他后来写的阐明自己哲学观念的一系列哲学论著——“贞元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原人》《新知言》《新世训》《新原道》)

他这里所谓的“哲学史家”的工作,指的就是对历代哲学家哲学思想的研究,先要搜集、考订相关的资料,搞清楚前人的贡献,历代哲学思想发展、沿革的脉络;在这个基础上,他才开始了“纯哲学家”的工作,就是他所说的“新的工作”——自己的哲学理论创造。他将这两个阶段的工作,通俗地称为“照着说”和“接着说”。必须先有“照着说”,才可望做到“接着说”。

这种治学方法并不是冯友兰先生的发明,源头可以追溯到孔子。孔子不但是我国私学教育的祖师爷,也是我国古代的“文化史家”,他开创了“向后看”——“照着说”的学术传统。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他对夏、商、周的文化都有精深的了解,才能做出“吾从周”的理性判断。他一辈子做的主要工作就是整理古籍、弘扬中华文明的工作。他称这一方法为“述而不作”:“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朱熹注曰:“‘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也。故‘作’非圣人不能,而‘述’则贤者可及„„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故其自言如此盖不惟不敢当‘作’者之圣,而亦不敢显然自附于古之贤人。盖其德愈盛而心愈下,不自知其词之谦也。然当是时,作者略备,夫子盖集群圣之大成而折中之,其事虽‘述’,而功则备于‘作’矣。此又不可不知也。”朱熹的评价是恰当的。没有“述”,何来“作”呢?“述”得好,能“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能“集群圣之大成而折中之”,“作”便也在其中了。这“述”——学旧、理旧、思旧、传旧的工作,学界称之为“述学”。这是作为一个“××史家”的基础工作。孔子说的“述”与“作”,就是冯友兰先生的“照着说”与“接着说”。

在学界,没有可以不“述”而能“作”,或不“照着说”而能“接着说”的。就是说,每一个研究者,都必须在做本学科的“××史家”之后,才可能成为该学科的“××学家”,才获得真正的发言权。一个学者型教师,要对学科教育史有基本的了解与研究,要先做“教育史家”,再做“教育学家”,这是无可逾越的铁律。否则,一定只能成为空头“教育学家”、伪“教育专家”。

那么,普通教师如何才能“照着说”呢?当然可以读些“××学科教育史”之类的书,但是,请注意,这是别人“照着说”的成果,是作者对学科教育史的资料搜集、整理、归纳、研究,反映的是作者个人的认知水平,也可以说是作者对学科教育史的“误读”。这对我们有启发,能从中获得一些教育史知识,但也可能会缩小了我们的眼界,甚至遮蔽、误导我们的认知。而且,我们所能看到的往往只是“一鳞半爪”,无法一窥全貌。因此,读是可以读,但只能作为一个“参照系”,切不可局限于此。最好的办法是读些历代有代表性的教育原著,作第一手的梳理与探究:走进学科教育史,直面往圣前贤,与他们进行思想的碰撞、深度的对话,才可能获得自己的“初感”,真正从中受益,形成自己的“照着说”的成果。

限于条件,在学科教育史研究领域,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就拿语文教育来说,已有三千多年历史,语文教育史资料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无论是谁都难以穷尽,都只能量力而行。我们可以先把重点放在现代语文教育史研究上,读读梁启超、黎锦熙、陈望道、胡适、朱光潜、朱自清、阮真、夏丏尊、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有余力再进入古代语文教育史,读读孔子、老庄、墨子、荀子、韩非子、王充、刘勰、颜之推、韩愈、苏轼、朱熹、谢枋得、真德秀、吴讷、章学诚、唐彪、曾国藩„„如果我们读现代还是力所不能及,也可以先读叶圣陶的著作,以此作为重心,读透之后,再读夏丏尊、朱自清„„逐步扩大阅读范围、思想的境界。请不要忘了,每读务必“提要钩玄”——“照着说”噢。读而不“述”,等于白读。前人的书是读不完的,所以,在学者的一生中,“述学”的功夫没有终结,不可能等到“述”完之后再“作”。“述”到了一定程度,有了基本的学科教育史背景之后,便可以“述”中有“作”、边“述”边“作”。这是一个水涨船高、水到渠成的过程,也是一个艰辛、漫长的过程。

如果你想当一个学者型教师,却想偷懒,注定会受到世人的耻笑,注定会一事无成。借

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话便是:你一生都会很不幸!

第二篇:论从生存的角度谈发展

论从生存的角度谈发展

【论文摘要】:发展既是人类生存的需要,又会在一定阶段上与生存发生冲突;解决冲突的根本出路就是科学发展;而科学发展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本文的三个部分是:

一、发展的临界点:发展与生存已起冲突;

二、破解冲突的根本出路:科学发展;

三、科学发展的核心:以人为本。

党的17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围绕这一战略思想,从生存的角度深化对科学发展问题的认识极其重要。

一、发展的临界点:发展与生存已起冲突

(一)发展是生存的本质要求, 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是否发展似乎成了判断一切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大家想的较多的是怎样发展,怎样大搞快搞发展,而对于为什么发展,发展意味着什么却想的不多。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中国解决一切问题都依赖于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出路。只有发展,才有出路,这是硬道理。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样的发展?什么样的出路?谁有出路?是永续发展还是断子孙路的发展?是国家的出路还是小团体的出路?是大多数人的出路还是个别人的出路?有些领导爱说思路决定出路,有为才能有位。这本没有错。但是认为发展就是要有速度,就是GDP;有速度、有GDP才能有位、有出路。这种思路就值得怀疑了。最要害的一点,是发展的出发点错了。在这种思路指导下,一切发展围绕速度、GDP而展开。一些大手笔,大蓝图,大思路出台了,一些大开发,大工程,大战略上马了。或为升迁,或为留名,或为人生抱负,或为生命豪情,真的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在这样的大发展态势下,我们确实沐浴着发展的阳光带来的光明和温暖,但同时却不得不接受一个又一个灾难的降临。我们的美好家园被污水、废气、毒素所包围。发展的结果是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结论:发展对我们的生存已构成了威胁。

生存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没有生存就没有一切。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我们不仅要生存,还要生存的更好,这才是问题的实质。人人都明白的道理却往往被某些人所忽略。

(二)在临界点附近,发展与生存已起冲突

我们要生存,所以要发展。但是发展为什么又威胁到生存呢?根本原因在于发展是有度的,有临界点。越出度,接近或超过临界点,就会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这个度,既包括规模也包括速度。其根本是发展方式问题。

几十年来中国的工业化道路走的都是粗放型发展道路,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加上以煤炭为主题的能源结构,使得我国几乎所有的城市都陷入严重的环境污染之中。八十年代以来,由于乡镇企业的大规模发展,本来局限于城市的污染迅速向农村蔓延,形成了举国环境恶化的态势。发展极大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同时盲目发展所带来的恶果也正在威胁着我们的生活。发展不仅仅是对生存锦上添花,在一定的限度内,发展是对生存的完善和促进,但是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发展就反过来对生存构成了威胁。曾有人设想,按照进化的原则,我们人类可以适应被我们自己大量污染了的环境。也许若干年后,今天被视为污染了的空气和水到那时就是洁净的了,而今天所谓洁净的空气和水却成了毒素,就像地球生命系统进化早期,氧气这种的养命之气对当时的生物厌氧菌来说就是毒气一样。这个设想抽象地来看是可能的,但是只要考虑一下进化的时间性和历史性,他就是荒谬的。地球大气由还原大气变成氧化大气花了几十亿年,哺乳动物包括人类在内适应今天的大气和水体环境也花了数千万年。工业文明改变大气和水体环境却只花了几百年甚至几十年,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要让人类及其它生物适者生存下去是完全不可能的。发展太快,人类还来不及适应,就可能被进化给淘汰了。生存还是发展?这是个问题。当然答案是明了的。我们不仅要生存,还要生存的更好。破解二者的冲突,使我们生存的更好,根本出路只有一条:科学发展。

二、破解冲突的根本出路:科学发展

(一)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

历史上的发展方式是多样的。有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有暴力掠夺式的发展,有饮鸩止渴式的发展、有蒙鸠筑巢式的发展等等。实践已经并且继续证明这些违背了事物本质规律的发展方式给人类带来温暖和光明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致命的灾难和威胁。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站在时代高度,深刻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科学分析我国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各种新问题新情况,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战略思想密切结合新的发展实践,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17 大报告以辩证思维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全面深刻分析了现阶段8方面的基本特征。在这一基础上,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各种新机遇新挑战,提出了科学发展要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全面,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就是坚持“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可持续,就是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社会经济永续发展。深刻理解这一要求的实质并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

当前实践中对理解贯彻科学发展观存在着三种错误认识和做法:一是把变化当作发展。追求形式,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只讲数量,不求质量;只求速度,不重效益。只求当前面貌的新,不求长远实质的好。二是豁出生存搞发展。不顾后果,不惜代价,唯发展高于一切。机械理解发展,盲目大搞快上。

三是把科学当作发展的点缀。时时处处讲科学发展,但是科学只是用来装点门面。把科学当作发展的装潢摆设。只讲科学而不用科学。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方针。在发展问题上,要充分认识到不发展就要落后挨打危及生存,盲目而不计后果的发展则是饮鸩止渴,自取灭忙。我们不仅要牢记发展是硬道理这句话,还要牢记硬发展没道理这句话。针对实践中对发展问题的各种错误认识和做法,建立科学发展的保障体系刻不容缓。

(二)建立科学发展的保障体系

科学发展的保障体系应包括决策、监督评价、执行等主要环节。按照17大报告提出的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的要求,科学发展的保障体系最重要的应体现四个方面的要求:

1.做到“五个统筹”;

2.符合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3.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4.遵循事物内在的本质规律。

这四个方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只有建立起一系列科学完善而又行之有效的科学发展保障体系,才能使发展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才能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生存的更好,而实现这一目的又依赖于人类自己。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这一切离开了人都无从谈起。17大报告所阐述的科学发展观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那么在科学发展中怎样理解并贯彻以人为本这一核心呢?

三、科学发展的核心:以人为本

(一)坚持以人为本核心的总要求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集中体现。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核心的基本原则

在科学发展中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呢?我认为最根本是要坚持三项基本原则:

一是把依靠人当作发展的力量基石。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发挥聪明才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没有大批的人才,我们的的事业就不能成功”。

二是把尊重人当作发展的价值标尺。获得尊重是人生存的基本要求,是人生命价值的体现。一切不以尊重人为前提的发展都是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的。

三是把为了人当作发展的唯一目的。要全面理解为了人这一目的。不仅为了个人,还要为了集体;不仅为了团体、局部,还要为了国家、全局;不仅为了当代人,还要为了子孙后代。要算好三本账:公平帐、全局帐、子孙帐。

实践永无止境,发展永不停步。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好家园的唯一正确选择。“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站在新世纪、新起点,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只有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才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高展飘扬,才能让我们的国家更富强、家园更和谐、生活更美好。

第三篇:从新闻专业主义角度谈新闻报道体裁分类

不同新闻写作的教材书,对新闻报道体裁大都有不同的划分方法,这给初学新闻写作的学生或爱好者带来不少困惑,其实也是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感到难解的问题。

在新闻体裁的传统划分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依据这些划分方法,对不同体裁的界定、区分仍很困难。如综合消息(或长消息)与通讯、深度报道,新闻特写与通讯,描写性消息与特写等等。

第二、对一些功能、性质相近的新闻作品,以不同的体裁进行界定、归类也是没有意义的。仍以综合消息与深度报道为例,两者都是运用大量的事实材料,包括大量的新闻背景,对一个较为复杂的事件进行报道。这两者都可以说既有综合的特征又有深度的特征。一般来说,综合了才有深度,或者说要有深度就必须综合。这样的区分反而让一些写作者犯糊涂,难以适从。

第三、有些教材的划分方法,在理解上存在着一些矛盾,如《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把新闻体裁归为上下编,即消息和通讯。在消息的编类中包括事件性消息、非事件性消息、描写性消息、分析性消息。在通讯编类中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社会观察通讯、专访、新闻特写。这个方法很简明,但也有些欠妥,如把分析解释性的新闻作品归为消息类,就会与该书中所说的消息有别于其他新闻体裁的本质特点就是简要、概括地反映事实这一说法自相矛盾。

第四、对新闻进行体裁分类,其目的是服务、方便于写作。这一点与其他文体并无区别,但在新闻写作中重视却不够。

在《当代新闻写作》(尹德刚、周胜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一书中,作者指出,区分不同报道体裁的依据是表现手法、口吻与人称、结构布局。不同的新闻体裁中,这些因素的构成是不同的,这种判断主要缘于对不同体裁进行的分类比较,是一种结果。要能有效地成为我们进行新闻写作的手段,我们首先要认清新闻报道的目的,因为目的决定方法和手段。况且,以这些依据去区分一些文体,如上文提到的综合消息与深度报道仍比较困难。

在初步学习新闻写作时,一个让多数人为难的问题可能就是如何告别以前的写作习惯、定势,许多人在写作中不知不觉走上以前写作的路子,写出来的像记叙文、小说或散文。究其根子,仍在于作者没有十分明确新闻报道的目的,以及这种目的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大概说来,新闻报道的目的主要分三类。一是告知读者是什么,二是告知读者为什么,三是向读者宣传一个道理,对他们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按照这三个目的,可以把新闻报道的体裁分为客观性报道、述评性报道和宣传性报道三大类。下面对这三类体裁略作一些说明。

1、客观性报道。客观性报道是指客观叙述事实,作者不进行任何主观评论,报道目的主要是让读者知道“是什么”。报道只提供事实(包括作为别人的言论的事实),记者是历史的记录者、旁观者,不发表个人意见观点,强调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其主要功能是让读者了解这个事实,由他自己对该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客观性报道包括消息、专访、调查等体裁。消息分为简讯、事件性消息、非事件性消息、描写性消息等。

2、述评性报道。述评性报道是在客观叙述事实的基础上,可以加入适当的议论,以揭示反映事实的本质、作者的态度看法。这种报道是让读者在知道是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知悉为什么、及将来会怎么样。述评性报道强调报道的客观、公正、全面。

我们所说的新闻述评、特稿、深度报道、专题报道、特别报道、特别关注等等都可以纳入这种体裁类型,这些报道的共同点就是可以有作者的主观性评论。再细化功能,可以把它们分为三类,分析说明解释(原因)、总结判断(经验、性质、影响)、预测(趋势、走向)。

3、宣传性报道。宣传性报道是指围绕特定的报道主题,通过对事实材料进行有意识的选择,显现宣扬一种观点、思想,以期影响人们的情感态度和行为。

宣传性报道有明显的价值倾向,目的也非常明显,即去影响改变人的情感态度甚至行为,这一点在以前的报道中较为突出,主要是以创造典型,树立样板为手段制造感召力,进行广泛的号召和社会动员。因此,宣传性报道强调情感情节,写作手法可运用描写、叙述、议论、抒情。

宣传性报道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处理好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的关系。新闻价值是事件本身所具有的,是中立的、客观的,宣传价值则是传播者事先设计并希望事后实现的一种主观意图意愿。可见,在这类报道中,对事实材料选择加工的标准主要参照宣传价值的大小,虽然新闻价值的提高可以提升宣传价值。由于通讯在历史中主要承担了宣传的功能,因此这一类题材实际上就是指通讯。

以前对新闻体裁的划分和界定,主要适用于纸质媒体,这种三分法可适用于任何媒体,这实际上为所有的新闻写作者提供了一个现实、简单、有效的思路。

这种写作思路还有一个很大的作用,就是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通讯这个在传统新闻体裁中除消息之外最为重要的体裁。

通讯是在通信技术手段受到局限,新闻(消息)的报道传递不能满足受众需求等历史条件下,作为一种补充、补救手段产生的。而现有的通信技术条件下,如果要详尽地报道一则新闻,消息这一体裁已完全可以胜任。面对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和越来越先进的通信技术,对重大的复杂的事件进程的即时报道、连续报道、或者通过链接的方式展示事件的全貌已成为必然选择。

对于纸质媒介而言,通讯体裁所具有的形象生动性由于互联网的崛起,和电视对新闻报道全新革命和重力打造而魅力不再(通讯以前常借用文学的写作手法、技巧,来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事件或刻画一个新闻人物),失去了原有价值和优势。现在,对于受众来说,通常情况是在电视或互联网等电子媒介上看到新闻,在报纸上得到证实和解释。纸质媒介转而追求思想性和文化内涵,以此重新建造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一任务已由深度报道这类体裁承担。

从传者、受者的角度来说,提供高纯度的信息,是新闻工作者日益提高的专业主义或职业精神的自然结论,更是受众日益提高的信息鉴别、分析、判断能力的必然要求。在写作手法上,抒情是通讯特有的,但现已基本不用,通讯所着重的情感铺垫和渲染只有在特殊的情形下(如人物通讯,或题材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宣传价值)才使用。

从社会环境来看,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某企业某产品或企业家的正面新闻报道(以人物通讯或工作通讯的形式)会产生广告宣传的效果,从而影响公平竞争。同时,这种新闻报道方式,很容易使新闻从业人员产生新闻腐败。如果说以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通讯中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可以合二为一,不会对社会中的某一群体或个人产生不良影响,两者之间不产生矛盾,那么现在有必要进行细分明确。

如果从本文论述的写作思路出发,就可以把宣传性报道与其他报道明确地区分开来,也能够更好地根据具体的新闻题材,写出主题明确的新闻作品,而不会因为通讯与其他体裁的模糊界定而无所适从。

(作者单位为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

作者:刘承武

第四篇:浅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

浅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

天台县教育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蒋骁华

[摘要]在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从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出发,在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必要性、内容和策略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阐述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师 专业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教师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课程改革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处决于教师的素质。由此,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信息技术是一门新的学科,信息技术教师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信息技术教师更面临着专业化发展问题的严峻挑战,这是摆在信息技术教师前面的一项战略课题,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只有坚定地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早在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化作出了明确说明,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1

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 上世纪80年代后,教师专业化运动的重心开始由关注教师的地位论转向关注教师的角色论、实践论的转变。可以说,时代赋予了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内涵,在传统“专业特性”的基础上还增加了新的含义——有能力通过系统的自我研究、通过研究其他教师以及通过课堂实践中对有关理论的检验,实现专业上的自我发展,并且从更宏观的角度来审视教师专业发展。

由上可见,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意等方面的不断提升、持续发展的过程,是由非专业人员转向专业人员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在现代社会中,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发展成为是一种专业。如同医生、律师一样,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能力、经验和道德修养,并且能在实践中实现自我发展。

二、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专业发展是信息技术教师的当务之急和必由之路,具体表现在:

1、专业成长是改变信息技术教师生存状况,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教师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在学校中往往扮演着多种角色,既是信息技术教师,又是机房管理员,电脑维修工,还要维护校园网,给其他老师制作课件,甚至还兼着学校的打字员、电工等等。以至于信息技术教师大都忙于应付这些“杂事”,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做好教学工作,更谈不上专业发展,相信这是困扰许多信息技术教师的一个难题。

信息技术教师付出比别人更多,却很难得到回报和认可。虽然形成这种状况有多方面的原因,但通过教师专业发展,是改变信息技术教师生存状况,实现自我价值,赢得尊重和认可的有效途径。

2、专业发展是时代对于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对于信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应承担起培养这种

素质的职责。信息技术教师只有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才有可能培养出适合信息社会的人才,这是社会对于我们的必然要求。

3、专业发展是教学的需要。在信息时代,课堂和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到很多新的知识,在某一领域超过教师,教师的知识权威受到挑战。另一方面,新课程倡导教师角色的转换,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有更宽的知识面和更深入的专业知识才能适应未来教学的需要。

三、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教师专业化发展包括学科专业知识、教育能力、职业道德三个方面。教育部师范司编撰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明确地把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作为教师专业化的三大标准。

1、专业知识。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具备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熟悉和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两者缺一不可。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非常之快,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教师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和跟踪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2、教育能力。指来自教学实践的能力和经验,教师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它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因此,教育能力的实质是实践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信息技术教师存在 “重技术、轻教学”的现象,比较注重技术方面的钻研,而忽视了教育知识的学习、教学能力的培养,导致在教学中存在不足。教师也需要全面发展,仅有精通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信息技术教师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和教学业务的钻研,只有用两条腿走路,才能走的更好、更远。

3、职业道德。包括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开放心态和创新意识等。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外,还须努力提高自身信息伦理道德的修养,尤其要模范遵守网络的道德规范,为学生树立良好榜

样。

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1、立足课堂,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水平。教学是教师的天职,课堂是教师的最重要的“战场”,教学质量是衡量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标准,对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思想上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分清主次,抓住重点,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只有立足课堂,面向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和磨练自己。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是获得专业发展的先决条件。

2、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实践中对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自我观察、监控、调节和自我评价。具体包括对备课、上课、课外作业与辅导、教学评价等各教学环节的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说充分说明了教学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教师同样要学会反思,善于反思,使之为一种日常习惯,形成“实践->反思->提高”这样一个良性的循环。通过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师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联系起来,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从而促使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化。

3、通过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即研究者”的早期倡导者布克汉姆曾经说过:研究不是一个专有的领域,而是一种态度。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研究的意识,是一个在教学中善于发现问题,并且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教师。

近年来兴起的校本教研就是一种操作性强、非常有效的研究形式。它是指学校根据本校及其教师的需要,以问题为中心,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组织指导教师从事适合本校教育教学需要的研究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活动。校本教研的目标是让教师从“教书匠”发展为“研究者”,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校本教研不同于专业的理论研究,它着重考虑如何解决教学中出现实际问题。因此校本教研必须要有明确的主题,要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捕捉的能力,善于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并把它作为校本教研的主题,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校本教研不应拘泥于某种形式,但务必追求实效,防止校本教研随意化、形式化、空泛化。

除了开展校本教研,信息技术教师还要加强与同行或其他学科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教研不能局限于学科内部或学校内部,要以开放的态度对待教研,一个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的人数一般都不多,开展校内教研有一定困难,学科之间、校际之间也有必要开展交流,向其他学科教师、外校的同行学习、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4、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信息化环境给教师专业成长带来了跨越式发展的机遇。通过网络,极大的开阔了教师的视野,增加了交流的机会。将以往的封闭独立的环境转变为交流丰富的、师生共同成长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信息技术教师本身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信息技术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优势,积极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通过专题网站获取资料、信息。网络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如以“信息技术教研网”作为关键词用google进行搜索,找到了2,010,000多个网页,可见网上相关的资源之丰富。但网上的信息浩如烟海,要学会如何筛选、鉴别有价值的信息,为我所用。

通过论坛交流经验。很多网站上都有专门信息技术的论坛,如:如苗逢春博士主持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上的论坛(http:///nrcce_bbs/index.php)。很多经验丰富的同行和专家相聚在论坛上,发表见解,交流经验,热心的帮助你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营造了良好的交流和研究的氛围。

教育blog和基于blog的教育叙事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新的应用

形式。通过blog,找到表达自己的空间和机会,会拓宽社交范围,获取更多的社会承认。

总而言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是漫长而复杂一个过程,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与探索,实践与磨练,追求与付出。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素质决定着信息技术教学的未来,相信通过我们不懈努力,一定会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带领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走向辉煌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浅谈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倪望跃 《走向校本研究》叶平《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断想》段 青

第五篇:从自身经历谈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

从自身经历谈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

做教师,辛苦!其中的心酸不需要多说。我和大家一样,从走上讲台的第一天开始就累死累活地干着,有时也想:这么辛苦地忙碌,图个什么?其实我只是想通过奋斗实现我的快乐,我不甘心就这样默默无闻地奉献,付出了,我就想收获。所以,说白了,我辛苦,我奋斗,是为了我的成长,为了我的理想,为了我的快乐。

我初中和高中在当时的县中读的,靖江的名校,名校毕竟是名校,正是受这6年良好校风和学风的熏陶,奠定了我今后从教的教风。当时县中的很多名师都曾是我的老师:毛益群、宗式仲、严侠华等,至今记得教我们的毛益群老师,50几岁,一头白发,每天上课手提一个自制教具,好像是两片竹片夹着一张大白纸,一根铁丝绑在竹片的两头,纸上都是他自己用毛笔写的经典诗词,诗从他进教室,就一直挂在黑板的旁边,让我们有空就背,第二天再换新的。他说他反对高三的时候布置语文作业,只要我们上课认真听就行。高

二、高三教我们地理的严老师(现在是省靖中的教科室主任),那时候刚走上工作岗位没几年,那个课上得真是条理清晰,重难点把握到位,可以说她的课上没有一句废话,句句都浅显易懂,那年高考我地理91分,那时全省地理均分是不及格的。直到现在,将近30年过去了,我儿子问我其他功课我是一问三不知,唯独地理知识从气象到气候、从时区到地理与经济的关系,我都能说出一点来。当时我们的班主任是张育忍,他也是一个半路出家的英语教师,他上大学学的是地理,工作后改行教英语,他经常拿出他手抄的一本又一本的语法书,整整齐齐,至今让我难忘。感谢母校老师的教育,从走上讲台那一天,我就一直以他们为榜样。

由于高考志愿填报的失误,我错失了读第一批英语大学本科的机会,最后勉强读了历史大专,两年后毕业,分配工作时,当时三中的校长徐森源说:我们学校不需要专职的历史教师,你如果愿意教英语就来吧。我一直喜欢英语,于是就这样当上了英语老师。由于没有接受过专业培养,但我凭着认真的工作态度,很快就站住了脚跟。记得第一天我把学生作业带回家批,一个一个纠正学生写得不规范的英语字母,批到11点。经常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辅导,一有空就钻教室里给学生上课,很快嗓子就喊哑了,落下了声带小结的毛病。从第二年开始,我教的班级英语基本都是第一、第二名。工作第二年,母校寄来信,询问是否报考母校的历史专升本,我找校长批,校长说:我们学校不需要历史本科生,如果什么时候有英语培训,我就批准。于是当我得知有英语专科函授的时候,就立刻报名了,那年入学考试我考了全省第一。三年的英语专科函授结束后不久,我又报考了英语专升本。所以在三中,我度过了重要的打基础的阶段,也是不断充实自己知识的几年,也是埋头奋斗的几年。我参加过张思中16字教学法的改革,参加过学习洋思中学“先学后教”的课改活动,向全泰州市开过几节公开课,从此教学上走向了成熟。就这样,主要靠自学,我实现了自己的一个飞跃,做我喜欢做的英语老师。

2000年的时候考到了——实验学校,从初一教起,恰逢第一年使用那种4A纸大的人教版的英语课本,教材很难,没有什么参考资料,学校有惯例,每天的作业和默写由教师根据当天所教内容精编练习,不用现成的参考书,我和季主任、陈丹等老师每天轮流编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和默写,而且所有这些都全批,对每天默写进行人人过关,每个错误的地方都得到我那里背完才允许回家,两个班110个学生,每天都要排队到我那里背,有时背诵的队伍排得老长,我和学生都

花了不少时间,为此还被学校领导经常批评,说有家长反映,只知道买菜要排队,不知道背书也要排队。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学生的英语成绩很喜人,那几年也是实验学校很辉煌的日子。

04年,江苏省全面推广初中牛津英语教材,我恰好又从初一教起,从初一到初三,参与了7A至9B的每一次省里的培训,并担任牛津教材的二级培训员,培训市里的教师。由于当时没有现成的教辅资料,从每一节课的教案到每一节课的课后练习,都是我们自己编写的。我和组里的老师一起,研究新的教学理念,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录像课,探讨每个单元每一课时的教学模式。在教研员卢老师的指导下,分析教材,写集体教案和学案,与全市老师分享,我们学校还多次承办教学研讨会,做经验交流报告。在全市的集体备课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使用牛津教材以来,我吃了不少苦,但这些苦没有白吃,正是这套教材让我在教学上走向成熟。使用这套教材5年以来,我参编和主编过20多本教辅书,高级职称评到手后我也没有就此止步,我给自己的要求是每年至少撰写一篇有关英语教学的论文,到现在有10多篇文章发表、获省级论文奖或在泰州市教学研讨会上交流。

这些年还有一个最大的收获,就是任省牛津英语教研网的版主、超级版主、资料审核员和专家答疑板块的版主,并全面管理整个网站的博客区。4年多来,我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扑在上面,很少看电视,甚至4年的春节晚会都没有看全过。我认真看每一个教师的贴,和他们探讨教学,耐心解答每个教师的问题,有时遇到自己不会的,就到处查阅资料,直到搞清为止。论坛和博客区有很多老师写教学随笔、教学反思,我每篇必看,并点评,有时打分。这个过程就是自己学习的过程,表面看我花去了很多时间,但其实我也获得了很多,有时感觉获得的比失去的更多。在其他博友的带动下,我也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很多教师因为我的鼓励坚持写教学随笔、教学反思等。在教研网服务的4年里,结识了众多的牛津同行,大家共同探讨教学、分享资源,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生活充实而快乐。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有时候掌握了最新的信息,也就掌握了机遇。所以我们要正确运用网络,使网络成为自己成长的助推器。

也就是在近几年,学校和市里给了我不少荣誉,07年被评为泰州教学能手,09年成为学科带头人,现在我是泰州初中英语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高中英语名师工作室的成员,靖江名师工作室的组长。如今四十三岁的我,本可以休息休息,但身上挑着重担,不干示弱的我又咬着牙,给自己确立了下一个奋斗目标。下面我从理论上讲讲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当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经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无论是上级教育部门、学校还是教师个人都把专业化发展当做重中之重,因此它也成为当前教育发展里最为紧迫的问题。尤其是当前中学教师队伍的年轻化为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但教育的大环境又使年轻的教师队伍面临一个更大的挑战,我们的青年教师已经不再拥有较长的业务、素养的自然成长期,为适应新时期的要求,我们的青年教师不得不尽快地进入状态并得以迅速成长。

(一)什么是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过程,这是教师自身自省和反思而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态度上的个人成长或自我实现;另一方面是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这是学校或

其它部门开展的各种提升专业的学习活动或培训活动,以期促使教师达到教师专业标准,促进教师得到专业成熟。

在新课程中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标志是:确立了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教学信念;构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风格;形成了驾驭新课程教学的有效经验、教育智慧;具备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知识和能力;产生了很多个性化的教学故事和案例。

(二)专业成长的发展阶段

从教师成长的过程看,我们可以粗略的把教师专业成长分为几个阶段:

1.调整磨合期——前2年

新教师刚迈上工作岗位,有很多的理想和冲动,有让人羡慕的激情。但是,或许从学校到学校的过程中,缺乏对教师岗位和职业的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同。因此,在工作中会常因为缺乏经验,或不善于与人交流沟通产生一些困难,更为主要的是对教育对象和教学过程缺乏完整的了解,因此可能出现暂时的困难。这是一个正常的阶段,这需要导师和周围其他教师的扶持和善意的指导。

2.适应发展期——3-5年

通过一到两个循环的教学磨练,教师对教材的整个知识的体系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对教学的全过程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教师比较适应教学岗位的要求,由此进入一个顺利的发展时期。

3.成熟提高期——6-10年

在适应期的基础上,教师会因为个人职业的理想和发展需求,产生进一步提高和发展的欲望,这个阶段教师可能开始进行更告层次的职业的培训和进修,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熟练掌握学科课程标准,熟悉初中阶段教学的全过程要求,能有意识和目的的开展教学工作,积极开展教科研工作,并有初步的成果。恰当的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建立体系完整符合个人教学需求的学科资源库;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需要,有选择性的进行业务进修与培训,能成为学校的学科骨干。

4.反思创新期——10以后

在近10年的教学生涯中,教师的职业的经验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从现实中,教师也属于学校的骨干教师,甚至是把关教师,教师也从此走入了自我反思阶段,反思自己10年的教学历程,同时,积极尝试教学创新,不断追寻符合个人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实现经验型向学者型教师的转变。能全面、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系统把握学科内容,能结合本学科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熟练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策略,教学态度认真严谨,教学风格鲜明,教学成效明显,能注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教研科研能力,掌握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最新动态;积极参与专业建设、学科建设、课程改革和实验室建设,取得显著成绩。能独立指导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并有成效。

(三)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1、深入课堂,大胆尝试教学研究

教师立足自身,关注课堂,聚焦课堂,把课堂中生成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以提高课堂教学绩效为出发点,以促进师生发展为归宿,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即教师的教学研究。

2、把握教研信息,参与教研活动

英国课程理论家斯腾豪斯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参与教研活动、课题研究等多样化研究活动,不断提高教师参与校本科研积极性。观摩各类

研究课,通过观摩、比较和个人实践,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或从他人的失败中汲取教训,促进自我不断成长。

3、向名师学习,感悟成功的轨迹

借助学校组织的新老教师“拜师结对”活动,聆听专家报告,以及“导师制”、外出教研等形式,向名师学习,从名师的成长足迹中体悟成功的经验。

4、自学、学历进修

随着学科专业知识发展与更新需要,教师专业成长离不开专业知识的再学习。因此,教师应主动阅读一些专业书籍,进行专业提升。还可以利用学校和教培研中心组织的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拓展视野,更新观念。但是,教师业务进修和专业提高应把握以下几点,即首先要立足一个“新”,因为教师是一个面向未来的职业;其次要着眼一个“宽”,教师要注意不断拓宽知识面,满足教学的需要;再次适当注意一个“专”,应适当加强专业的深度,做到居高临下;最后,落实一个“用”,即加强理论与知识的应用,增强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5、同伴互助,借助网络与同行交流。

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网络教研,实现学科课程资源共享,实现教学经验的分享。

6、积极参加教科研,做一个科研型的教师

一个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科研的支撑,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是教师在新课程中成长有效途径,通过参加教科研,不仅加强了青年教师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它使青年教师迅速地成长起来。

7、制定发展规划,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教师职业发展是一个终生、全面、持续的过程。有效整合各种因素,科学而有计划的规划个人发展规划,可以使教师职业发展道路将更为顺畅,成长的机会将更大。工作要有目标,要有理想,不能毫无目地的走哪算哪。要结合自身实际为自己的发展制定未来发展规划。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应注意以下几点:充分认识自我并评估时间与空间环境;分析相关资料,审视发展机会;确立发展目标与行动策略;按目标逐步执行;评价发展计划。

我一直信奉一位哲人说过的这样一句话:“我不能肯定努力了一定成功,但有一点我能肯定,那就是不努力一定不能成功!”

有幸听过省靖中张纯老师的一个讲座,他就平凡和平庸两者关系的阐述我很喜欢,拿来与大家共享:(见PPT)

这个世界名人很多,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名人的。

我,命中注定只能是一个平凡的人。但尽管平凡,还是不要选择平庸。平凡

平凡的人不一定能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在生活中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实现了自我价值。

人尽其能,对个人而言这叫平凡

平庸

有能力没发挥,才华尽掩

像河蚌里拒绝成为珍珠的沙子,自甘埋没

大家听说过MBA教育的“热带雨林效应”吗?

热带雨林效应告诉我们,要想从遮天蔽日的密林中获得生存的空间,只有两条选择:一条是依附于地皮,成为苔藓类植物。虽然得以生存,却永不见天日;二是

集中全部精力、创造相对优势,即长得非常细却快速增高,直到赶上并超出密叶进而得到阳光雨露的滋润,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拓展长粗。

心理学中的有个“磨道效应”的说法,有的教师在教师这个职业走了很久,可十年中有九年都在重复第一年的工作和经验,因此尽管走了很久,但是始终走不远。我们每天都在很辛苦的劳作,我们走得很久很累,但如果我们没有所突破,我们就永远走不远。

最后讲个故事给大家听:一个上了年纪的木匠准备退休了。他告诉他的老板他不想再盖房子了,想去与他的老伴过一种更加悠闲的生活。他虽然很留恋那份报酬,但他该退休了。他们的生活也能过得去。老板看到他的好工人要走感到非常惋惜,便问他能不能再建一栋房子,就算是给他个人帮忙。木匠答应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显而易见的是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不仅手艺退步,而且还偷工减料。以这种方式结束他所热衷的事业令人感到遗憾。木匠完工后,老板来看房子。老板把大门的钥匙交给木匠。“房子归你了,”他说,“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木匠感到很震惊!太丢人了!要是他知道他是在为自己建房子,他做事的方式就会完全不同了。我们也是一样。

启示:

1.人生是一项自己做的工程。

2.我们都是木匠,每天都在创建我们的人生,往往并没有竭尽全力。

3.最后我们也会吃惊地发现我们将不得不住在我们自己建的房子里。

4.如果我们可以重来,情形就会大不相同,但我们无法回头。

前路漫漫,青年教师经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一定能体验到成长的快乐,更自信地站在三尺讲台上,书写人生的美丽。

下载从学科教育史的角度谈中小学教师个人专业的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学科教育史的角度谈中小学教师个人专业的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教师角度谈如何减轻小学生的课业负担1

    从教师角度谈如何减轻小学生的课业负担 张继红 (甘肃省静宁县德顺小学 743400) 【论文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更新教育观念,......

    从预备教师的角度谈教师道德(小编整理)

    从预备教师的角度谈教师道德 ——基于“打伞事件”的思考 摘要:现如今,师德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如“打伞事件”一样的“失德”事件,引起人们对教师道德问题的......

    教师教育结业论文——从师德角度谈[全文5篇]

    身正为师,学高为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中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修养以及道德水平显然是积极关键的。教师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而存在,所谓“浇菜浇根,教人教心”,教师这一职业......

    中小学英语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五年规划[模版]

    1.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没有计划的生活是盲目的,停滞的知识迟早会被淘汰,现今世界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人才竞争尤为突出,这股强劲的竞争风伴随着教育改革席卷校园。本来在普通......

    从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谈职教师资的培养

    从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谈职教师资的培养 摘 要:从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来谈职教师资的培养,论述了职教师资专业培养的制度化、系统化;职教师资专业伦理的培养;职教师资教育......

    从私密性角度谈中国私人银行发展的障碍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从私密性角度谈中国私人银行发展的障碍 从私密性角度谈中国私人银行发展的障碍 【摘要】 私人银行是向高净值客户提供高端金融服务的......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心得体会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心得体会]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心得体会 这个暑期,我参加了瑞安市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的教师培训班,在8月8日——8月14......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三年规划

    令川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三年规划 一、学校教师队伍状况分析: 目前,我校共有一线专任教师40名(含2名县请代课教师,期中35岁以下教师有6名)。从学历层次上看,在我校一线教师队伍中,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