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在农村及城镇无序发展的原因及对策浅析

时间:2019-05-13 12:08: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督教在农村及城镇无序发展的原因及对策浅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督教在农村及城镇无序发展的原因及对策浅析》。

第一篇:基督教在农村及城镇无序发展的原因及对策浅析

基督教在农村及城镇无序发展的原因及对策研究平定县监察局副局长王红梅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中国基督徒数量在大部分地区发展迅速,2010年《宗教蓝皮书》发布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课题组所作的《中国基督教入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基督教信徒人数总体估值为2305万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基督教徒大都以建国初期信教者为主,关注基督教发展状况者将这种情况归结为“老弱病贫加文盲”,但是,根据近期对信仰基督教的一些调查显示,基督教作为西方主要宗教之一,近年来在我国不少城镇农村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呈无序状态,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当前农村及城镇基督教发展的基本特点

从总体上看,我县的基督教活动还是在法律、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开展活动的,但是也存在着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和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督教信徒队伍不断扩大。在年龄结构上,由以年老、体弱、妇女居多向年青化转变。在知识结构上,由农村以文盲或半文盲居多向县城有一定数量的高学历公职人员,甚至还有少数党员干部转变。

二是基督教私设聚会点和家庭聚会点暗中发展且屡禁不止,屡劝不散,外来传教人员未经政府职能部门批准还在适时活动,信徒发现外来传道人认为是信友而不举报,不协助宗教管理部门开展有效地打击,给基督教的监管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是各聚会点负责人、传道人及组织成员文化素质普遍偏-1-

低,讲经诵经能力较差,有的甚至曲解经文。据了解,全县经过专门培训的神职人员寥寥数人,远远满足不了我县众多名信教传道的需要。

四是宗教活动频繁,除规模较大的礼拜天讲经外,平时一、三、五小聚会,另外还有家庭聚会和私设聚会点,特别是当前农村,非正常基督教活动情况复杂且具有隐蔽性。

五是宗教内部问题较多。如教义纷争,争夺领导权、经济权、财物管理权等,宗教内部的利益争夺往往演变成宗教外部矛盾,影响信教群众的团结和社会稳定。

六是信教具有世俗性趋势,一人信教即全家信教,老辈信教,即下辈也信教,盲目追求。甚至部分信教群众认为只有信教才会有美好的未来,心中只有“上帝”,宗教意识强烈,社会责任感淡薄。

七是各教堂、教点消防安全不容忽视。我县的教堂、教点多为砖木结构建筑,且已建成多年,绝大多数没有消防设施,安全通道单一,加强各教堂、点的消防安全已刻不容缓。

二、农村及城镇基督教无序发展的成因分析

(一)职能部门管理不够到位,管理人员认识不到位,为基督教无序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一是认识不到位。部分基层干部对宗教工作的复杂性、严重性在政治上缺少足够的认识,对党的宗教政策缺少全面的理解,因而措施和行动不得力,有的甚至认为,信教群众既不向你要钱,也不到政府告状,宗教信仰是他们的自由,也就不多管。

二是基层单位监管不到位。各乡镇宗教管理工作由乡镇党委副书记负责,但由于乡镇工作千头万绪,党委副书记还要兼顾其他必要的工作,难以将宗教管理工作摆上应有的位臵,一年难得到各教堂、点一次,管理职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弱化现象。

三是宗教管理部门力量薄弱。县宗教局人员少,没有专门经费,没有必要的交通工具,要对所有的教堂、教点进行管理,困难可想而知,偶遇突发性群体事件,很难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有效处臵。

(二)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弱势群体诉求得不到有效解决,使基督教无序发展有了一定的市场。

农民信教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和农村卫生、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从事生产劳动的时间日趋减少,闲暇时间相应增加,而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相对较少,不少农民往往感到孤独,精神空虚,故而求助于宗教,以获得精神慰藉。加之当今农村、农民的医疗成本大,但收入有限,看病问题成为农民心中的病痛;面对困境,选择信教便成了他们生活中的最后依托。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些信教群众并不是真心信仰宗教,而是处于某些动机利用宗教,尤其在农村,由于发生天灾人祸或其他突发事件,使农民失去依靠对象,需要寻求依托的人和组织,在“宁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思想的支配下,走进教堂。同时由于宗教理念和教义本身的局限性,使分部信教农民过分地相信命运,依赖神灵,削弱了穷则思变、尊重科学、勤劳致富的决心和勇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兴农、脱贫致富的步伐。

(三)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交流加深,宗教文化的迅速传播渗透,将基督教的发展推上了快车道。

随着世界交流的日渐紧密,西方的文化不断流入中国,基督文化也随之发展,特别是基督的节日的丰富多样成为中国人的假日生活的补充,对基督文化的传播有一定的作用。基督教会的社会交流特点也吸引了大量信徒尤其在社会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农闲时期的教会聚会文化娱乐活动的举办,为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教会又往往会组织一些对困难教

徒的互帮互助,在教会内不少教徒可以体会到人间的真诚友爱,这是将宗教传统、宗教感情曲解为现代文明和真诚的人间友爱,这种思想导致了对基督教的盲目接纳,并视为骄傲时髦,为部分人效仿。

三、促进基督教在农村及城镇有序发民的措施和对策

“民族宗教无小事”是江泽民同志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向全党提出的严肃要求。宗教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要求我们思想上只能重视、不能忽视。精力上只能集中、不能松懈。措施上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因此加强对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加强对宗教活动场所的建设与管理已成为当前宗教事务的重要工作和任务。

一是综合运用各种媒体,加强宗教政策宣传教育,为基督教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电台、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基层干部群众的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对宗教问题的认识,增强政治观念、政策观念、法制观念,使基层干部群众都能分清宗教与迷信、合法宗教活动与非法违法宗教活动等界限,从而正确认识、对待、处理好宗教问题。特别要坚持不懈地对青少年进行无神论思想教育。宗教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容忽视。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未来发展方向存在着诸多可能性,环境的熏陶作用举足轻重。家庭要力避有神论对孩子的潜移默化,学校要加大科学世界观教育的执行力度,社会要营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优良氛围。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密切配合,不断加强对青少年的无神论教育工作,使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成为鼓舞广大青少年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成为激励广大青少年献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强大精神支柱。

(二)认真落实宗教政策,加强日常监督管理,促进基督教

健康、有序、和谐发展。

宗教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群众性决定着宗教管理必须立足长远、把握主动、常抓不懈。一是要成立由宣传、统战、民政、公安、综治办等主要负责同志组成的宗教工作协调小组,经常研究宗教政策、法律法规的落实情况,及时处理宗教活动中心重大问题。二是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这样有利于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有利于政策的贯彻落实,有利于协调步骤。三是要加强宗教管理部门建设,在现有基础上,配齐配强宗教管理人员队伍,保证经费足额到位,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为进一步加强管理创造良好条件,满足宗教管理部门的工作需求。四是依法加强对合法宗教场所的管理。对宗教场所的主要负责人、传道人及管理组成人员要加大法律法规、宗教政策的宣传教育力度。加强年检,严格把关。对年检不合格的场所,限期整改。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加大对宗教界人士的法律法规培训力度,定期举办培训班,不断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整体素质,使广大信教群众在信仰上做一个信教的好群众,在社会上做一个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三)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合理解决群众诉求,逐步铲除基督教无序扩散的土壤和环境。

一是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以村镇为单位的剧院、图书馆、群众娱乐场所、文化站等场所的建设,规模不求宏大 ,重要的是突出地方特色 ,方便村民的自娱自乐;并对某些有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间艺术和娱乐形式加以扶植和发展。要有目的的、有策略的培养文化宣传人才,使之能够发挥在农村科学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心作用,将农民吸引到用科学文化实现自己的愿望、改变自己处境的轨道上来。

二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各种互助活动的开展。对原有的敬老院、五保户、合作医疗制度 ,应加以完善 ,有条件的地方应大力推行养老保险制度等新的事物 ,从而从根

本上提高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为广大农民、尤其是困难农户解决后顾之忧。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有效的组织农民进行互帮互助良好社会关系和风尚的形成,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四)加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科学引导农民正确认识基督教。

当前,新农村建设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街道宽了,环境美了,农民收入高了,但这只是物质条件的变化,新农村建设要实现物质精神双丰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偏废不得。要及时挽救濒临失传的传统娱乐方式,赋予时代的活力。要跟上时代步伐,创新一些群众乐于参与的活动,让广大群众闲有所事,闲有所乐,闲有所好,让健康向上的文化成为新农村生活的主旋律。要正确引导基督教弘扬教义中的积极因素,支持基督教会对教义做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鼓励信教群众树立良好的道德目标,为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服务。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科学,普及科学,进一步培养广大农民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要注意挖掘恢复传统的优秀文化,通过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给广大农民提供更广阔的精神修养空间。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努力使广大信教群众在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促进社会和谐等重大问题上取得共识。只有正确引导基督教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发挥广大信教群众建设国家、勤劳致富的积极性,才能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〇一二年九月二十日

第二篇:基督教在农村及城镇无序发展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基督教在农村及城镇无序发展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十一五”期间的五大战略任务之一,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明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必须正视基督教场所和信教人数大多分布在农村,基督教活动也大多发生在农村的实际,把加强对基督教工作的研究和管理,提高到贯彻体现党的宗教政策,掌握农村工作的主动权,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来加以认识,要切实做好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以“合理、合法、合情”的措施和手段,将农民引导到我们党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来。

农村宗教活动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心里、交往活动等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也对我国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农村正当的宗教活动受到国家法律保护,农民也有选择自己信仰的自由。但是,如何使农村基督教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相适应,这是我们需要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

一、农村基督教信仰的基本现状

(一)基督教的发展规模

当前在农村最为活跃、信徒较多的宗教是基督教。近年来,信教群众呈较快增长的态势,特别是在农村,由于人员素质相对较低下,业余文化生活相对匮乏,各项管理相对松散,给宗教在农村的无序发展带来空间。加之基督教的传教和活动方式适应了当前农村的现状和农民的要求,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发展迅速,传教人员的素质普遍提高,活动场所增加很快。信徒中以老人、妇女为主,也有相当部分的中年和青年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二)对基督教信仰的特点

1、基督教信徒增长较快,对社会的影响有扩大趋势。信仰宗教在农村成为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其中以基督教发展最为迅速。信教群众由过去的青年妇女多、有病的多、无文化多等“三多”又向“三增多”发展:男性增多、年轻人增多、知识分子增多。

2、农民信教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和农村卫生、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如今农民从事生产劳动的时间日趋减少,闲暇时间相应增加,而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较少,往往感到孤独,精神空虚,故而求助于宗教,以获得精神慰藉。加之当今农村、农民的医疗成本大,但收入有限,看病问题成为农民心中的病痛;面对困境,选择信教便成了他们生活中的最后依托。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许多人信教就是因为听说了有人信仰基督教后原有的疾病痊愈的事迹。

3、多数信教农民对基督教的认识不深,主要出于非理性因素。

信教的农民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对基督教的认识不足,甚至弄不清基督教和迷信、邪教等的区别,往往是在不了解宗教的情况下信教的。有的信教群众看到隔壁邻居或朋友信教了,平安大吉,就抱着不妨试试的心态,加入了基督教组织。有的认为自己或家庭有灾难或不顺意,通过信教可以化解。有的心灵空虚,烦躁不安,认为通过信教可以寻找一种寄托,平静自己的心境。

二、基督教信仰兴盛的原因

(一)政府管理不够到位,村级自治组织缺乏活力,不能充分发挥职能

1、宗教事务依法行政中的“缺位”。《宗教事务条例》颁布实施后,行政执法的步伐更加迅速,但很多人将宗教事务局限于意识形态,认为宗教工作是党的统战工作的一部分,工作方法和工作手段也多以统战方式为主,导致宗教事务依法行政意识的“缺位”。基层专职宗教工作干部严重缺乏,导致依法行政主体的“缺位”。宗教事务活动的多样性和相对人行为的交叉性,导致相对人非法行为涉及面广,造成多个部门、多条法规管理,结果形成了哪条法律都管不到的局面。

2、基层宗教工作管理小组大多徒有形式。一是责任不落实。一些村干部甚至自己都不知道其小组成员是哪些人,对辖区内的宗教场所情况不清;二是宗教政策一知半解,只知道一句“宗教信仰自由”。碰到宗教方面的问题,不是简单粗暴伤害宗教感情,就是无原则放任,造成宗教管理无序的现状。

3、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工作力度不够。村级自治组织是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现实组织者,具有以发展经济、维护稳定、带领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为主的服务功能。但是,我们明显感觉到在实际工作中,当前开展新农村建设与经济发展相脱节。许多地方的精神文明建设、经济条件较好的村,主要把精力和资金投在了改善村庄环境和生产条件上,着重发展生产,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大多并不看重,经济条件不发达的更难以有财力物力建设诸如图书室、文化室之类的精神文化生活场所了。单调乏味的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使人们缺少寄托,农村妇女和老人为寻求精神寄托,于是许多人选择了信教。所以说,农村各种文化活动缺乏的现状与农民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的状况结合起来,构成了农民信教的主要原因之一。

4、村级自治组织活力不足,不能组织和团结群众。农民长期听不到来自政府、基层组织的声音,失去了可以信赖的对象,为寻求心理安稳和寄托,许多人投向了宗教。

(二)基督教自身适应农村和农民的要求,在发展中呈现新的特点 与有的村级自治组织疏于组织群众,团结群众相比,基督教在某种程度上行使了村级组织的部分功能,使农民能找回在集体的感觉。应当说,基督教在一定程度上是发挥着积极作用的。

1、提出切合农村实际,能满足农民需求的一套理论,使农民在信教后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基督教的观点,劝人向善、乐观好施、相互帮助、远离邪恶、清心寡欲的要求,能适应农民的不平衡心理,使他们释放心灵上的不快。

2、提高传教者的素质,调动信教人员的积极性。组织培训班,培养专职信教人员,并着力吸引有较高文化水平的青年加入传教人员队伍,我和一位基督教传教人员面谈时可以感受到初中水平的他经过培训,知识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传教的能力也大大增强。

3、定期举行聚会,采取措施吸引群众参加。聚会使农民有机会在一起活动,有场所进行交流,使他们能找到归属感,排解心头的压力、空虚感,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依赖感。加之请省基督教神职人员传道吸引群众。为方便农民参加聚会,往往在农民身边设置许多活动地点。

(三)从农民自身来说,信教能满足他们心理上的平衡

1、农民文化水平低,对基督教认识不深,说不清基督教的教义,只是认为信教使他们的心里有安慰感,有归属感,有现实的好处,如看到有些人信教后能改掉坏脾气、戒烟等恶习、能治好病等,便自己也信了教。

2、精神文化生活不丰富。农民有很多的空闲时间,但能参加的文化活动较少。村里没有图书室、文化活动室之类的活动场所,加入活跃的宗教组织,到宗教活动场所去和邻居、乡亲一起活动就成为一个相对理想的选择了。

3、因为非理性因素而信教。在调查中,我们知道大多数信徒对基督教的教义不甚了解,往往将基督教信仰与迷信混为一谈,却依然对自己信仰的宗教有着浓厚的感情色彩,比较盲目。

农村信教群众之所以呈高速发展态势,一是有深厚传统观念为基础,信教群众为了医病驱鬼,祈祷消失的实用功利目的,导致封建迷信和非法宗教活动屡禁不止;二是市场竞争中面临着种种不确定性和风险,使一些人期望得到神灵的保佑,为宗教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三是社会转型期价值取向和信仰需求多元化,使一些人在宗教中寻求解脱;四是农村党组织一年也没有几次活动,普通农民更是无人理睬,还不如信仰宗教,有个交流思想的场所,还能增加见识,更能感受温暖。多年来,我们基层组织对农村、农民的关心教育不够,为农村信教人数越来越多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如何解决农村基督教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就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的方针政策,提出了较为详细的方法、措施,如果这些方针、政策、措施得到切实的贯彻执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多数问题将得到解决。通过调查和深入思考,认为农村宗教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必须正视和解决好这一问题。

(一)认真落实党宗教的政策,科学引导基督教健康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宗教事务管理条例》引导基督教活动在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要努力塑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尚,在农村形成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和谐社会氛围。积极开展科技知识培训活动,努力为农民提供致富途径。

(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对农民的领导和组织能力

在市场经济逐步健全的今天,体集意识、集体观念受到了很大的削弱。受调查的部分农民信徒说,村里除选举外没有开过会,组织过活动,心里几乎没有集体这个概念了。要确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活动室的功能,积极对干部进行专门教育,增强宗教知识、工作方法方面的素质,提高他们宗教的工作水平。重视抓好对党员的宗教政策教育,努力改变基层干部对宗教工作不想管、不会管、不敢管的状况。

村级组织要从实际出发,真正下力气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使农民得到实惠,要采取措施广泛联系群众,增强带领群众增收致实能力,使基层组织有凝聚力、战斗力、吸引力。

要经常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定期组织党员和农民进行学习,使党员用科学理念武装头脑,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党员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带领组织群众向党的方针政策。通过党员的示范导向作用,使广大农民更新观念,树立科学发观。只有农民接受了先进的主流文化思想,宗教在农村中的传播与盛行自然就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

(三)加强农村先进文化建设,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村党支部要着力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形成文明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

2、加强文化生活设施的建设和完善,要着力兴建图书室、文化活动室之类的文化活动场所,使农民在农闲之余有地方阅读书报,参加科学文明的文化娱乐活动,开阔眼界,了解外部信息,充实精神世界,并能学到知识、发展技能、提高素养、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这样,既可帮助农民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也可以培养农民的文化生活素养,精神充实就不会在宗教中寻求慰藉了。此外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群众乐意参加的文化活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使群众接受正面教育,要用文明、科学、现代的生活方式吸引群众,使更多的人自觉远离宗教信仰。

(四)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民素质

党中央、国务院就新农村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对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民素质作了详细的规定。包括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等。这些政策的贯彻实施,为改变农村宗教现状,吸引广大农民加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队伍中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相信广大信教农民能从新农村建设中切实受益,得到最大的实惠,进而相信科学,接受先进思想,相信并支持村级组织,一起全力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

牛村镇党委委员 付晓丽

第三篇:农村文化原因及对策

论文概要:本文通过作者的深入调研,提出连云港市农村文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尤其是农村文化站投入、运行、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有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就如何大力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与对策。

关 键 词:农村文化 存在问题 对策

近年来,连云港市文化主管部门在全市城乡广泛开展了“在海一方”广场文化活动及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工作,通过多方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城乡文化的发展。但从整体情况看,市区文化活动较乡村来讲相对丰富多彩,农村文化活动仍然十分匮乏。是什么瓶颈制约了我市农村文化的发展,怎样推进农村基层文化改革?近日来,笔者深入到我市农村基层宣传文化单位进行深入的调研,以期引起高层领导的重视。

一、连云港市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基层文化阵地投入不足,严重影响新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

基本文化阵地之所以投入不足,就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言,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基层领导对文化的认识不到位,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中心工作忙起来不要。对西部落后地区来讲,主要是乡镇财力不足,无力投资。有的地方,为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考核,做一时的表面文章,检查组来了找几间房屋应付一下,检查组一走又物归原主,文化站成了超级“流动站”。当前,在不少农村,文化设施大多数为上世纪80年代中期投资建设,至今已破旧不堪,尤其是乡镇电影院1/3以上是危房,有的已经倒塌。特别是在近年来城镇规划过程中,文化设施大多处在镇区的黄金地段,由于工业开发、道路建设等原因,1/3的文化设施流失,被随意挤占、挪用、变卖。

2、基层队伍建设人才不足,严重影响新农村文化队伍的稳定和

壮大。

业余团队要靠文化站专职干部去抓,因此文化干部个人的文化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决定着业余团队的建设成效。当前农村文化站干部队伍建设却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年龄老化、素质不高;二是专职而不能专用,人才大量流失;三是通过不当手段安排不懂文化的人进文化站,占编制、拿工资、不干事。造成没有文化的人出不去,有专业才能的进不来。

基层文化干部人心浮动,有的改行,有的被随意抽调,也有的尽管还在文化工作岗位,但观念比较旧,很少有更新知识的机会。现在一说起改革,在有些农村基层文化干部的心目中就认为是为了减人、减支、减编制。不错,改革的手段是为了精简机构,建立高效政府,但基层文化体制改革的终极目的是为了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必须有一支高度负责、“一专多能”的文化队伍。

3、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建设缺乏创新,难以满足农民

精神生活需求。

这些年连云港各乡镇文化活动确实彼此起伏,一个接一个,但大多数单调枯燥,缺乏新意。有的乡镇活动虽多,却流于形式,应付为主,不肯在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上下功夫,看上去很热闹,但真正是农民参与的却很少,难以让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当前,随着农村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到位,农民的收入逐年增加,但文化工作却长期处于“弱势”,仍是传统的吹拉弹唱和读报,参与率不高,几乎所有的文化消费都在一台电视机上,或者三五成群地邀约在一起搓麻将。其根本原因就是这里的基层文化体制改革进展缓慢,导致乡镇文化站长期受到冲击,致使乡镇文化站在农村基层的龙头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就当前开展的文化“三送”工作而言,农民就颇有怨词。某县电影公司根据县“三送”活动统一安排,到某村组织了一次电影放映活动,经过提前几天的宣传,当晚来了一百多位农民。可第一部影片上映后不久,就有几位农民离场;放映第二部时,有一半人离场;第三部放完时,只剩下三四个观众。乡文化站对此十分不解,事后专门对此进行了调查。当天坚持看完电影的一位民办教师直言不讳地道出了其中的缘由:不是农民对送电影的形式不接受,而是对有些内容不喜欢。譬如,那天放映的第一部关于养猪的科教片,其内容早已过时;第二部战争片,很多人小时候就看过;第三部武打片,农民更不爱看,因为村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下来的尽是些老人。农民对不喜欢的电影说不,至少给广大文化工作者传递了这样几个方面的信息和启示:首先,农民对文化生活的要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增长的。如果我们用一些过时的、陈旧的、不对路的影片来糊弄农民,农民肯定不会买帐。其次,送文化下乡的形式要不断改进和丰富。就送电影而言,片源奇缺,某县电影公司两年才进5部新片,怎么能满足二十多个乡镇放映!再者,乡镇电影机器老化,声、光、色效果极差也是主要原因。综上所述,并非农民看电影难,而是农民难以看上好电影。今后我们送文化下乡,不能仅仅局限于送电影等,还要注重帮助农村培训文艺骨干,建设文化阵地,让农民自己组织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再次,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送文化”工作,无论是放电影还是文艺演出,一定要适合广大农民的口味。

4、文化站定位不准,乡镇文化站改革与农村综合改革不配套。

当前,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正在进行之中,但对于基层文化体制改革尤其是乡镇文化站改革在有些地方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定位,有的定性为全民事业单位,有的定性为文化经营单位。定位不准,造成有的文化站与广播站的撤并,与广播站分分合合,用广播站经营性管理模式生搬硬套在文化站上,具体操作起来不伦不类。为此,基层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对乡镇文化站有一个准确定位,并与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同时进行,协调发展。

二、解决农村文化站发展的主要对策

1、必须尽快出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相应法规,以保证文化经费投入。

要明确规定文化阵地面积与乡镇人口的比例;要建立合理的领导班子考核机制,提高文化的考核分值,健全严格的奖惩制度;要尽快制定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对已建成的达标文化站,任何单位和部门都不得挤占、挪作他用,已经挤占挪用的要立即收回,限期使用。对经济条件差的乡镇可采取政府出资补贴等措施;对那些在经济条件并不很好的情况下却能让文化工作红红火火的乡镇领导则要给予精神和物质双重奖励;对文化工作中涌现出来的新方法、新思路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应及时总结和推广,鼓励乡镇领导和文化干部上下齐心,为促进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做出新贡献。

2、必须建立严格的文化干部考核任用制度,以保证文化站队伍的稳定。

要通过规范的制度,把具有群文业务专长的人才吸纳到文化站,把热爱群文、有较强文化创新能力的群众文化工作者推荐到文化站长岗位上;要彻底杜绝任人唯亲现象,避免让那些不懂文化、毫无责任感的人混进文化队伍,危害我们的农村文化事业。

3、必须在创新上下功夫,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

首先要逐步改变只停留在唱唱跳跳一般层面上的演出活动的老格局,注重文化活动的特色和个性,因地制宜地广泛开展一些适合农民口味的自娱自乐活动,力求有新的表现形式和新的表现内容,并体现较强的群众性和参与性。其次,我们要抓住各地的文化品牌。俗话说: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我们要继承和发展本乡镇、村落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包括动态的表演艺术和静态的造型艺术,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发展。第三,大力提倡中小型文化活动,不要为了一时的文化政绩而搞脱离农民群众需要的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去年就有一个县花300多万元举办大型明星演唱会,当地老百姓心痛地说:花这么多钞票真是劳民伤财!这笔巨款如果用于当地的文化阵地建设,岂不更贴近农民的实际需要?

4、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平台。

政府统揽、财政支撑、社会合力、资源下移是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对策,具体说来:第一,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支撑体系,落实文化经济政策。从当前许多省市已全面进入以工促农、城市反哺农村的发展阶段这个实际出发,切实增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在整个财政资金所占的比重;在政府预算中设立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金,动员社会力量支持文化基础服务质量。一是文化交流平台,每个中心村和较大的行政村都应该有篮球场、文化活动室等公益性文化设施作为文化交流平台,对农村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在融资、用地、税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建立以民间艺人为主体,组建以镇乡村曲艺团、小剧团、秧歌队等为载体的业余文艺团体作为文化交流基本组织;二是农村文化队伍培训平台,以农村业余文艺骨干为重点,以县及镇乡文艺团队工作者义务定向培训为辅助,实施“农村文化艺术人才培育工程”,从而为农村带来实实在在的文化利益,促进“三个文明”建设的和谐发展。

第四篇:浅谈农村中学生辍学原因及对策

浅谈农村中学生辍学原因及对策

山东省安丘市景芝镇浯河中学

随着近几年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的实行以及农村人均收入的提高,中学生辍学的原因已经由过去的经济原因占主导因素转变成了非经济原因占主导因素。虽然辍学有所减少,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村中学生辍学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那么导致农村中学生辍学的原因有哪些呢?我认为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厌学

调查显示,厌学是导致农村学生辍学的最主要的原因。农村初中辍学生中,多数对学习产生一种厌恶的心理,由厌学走向辍学。初中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是对学习没有兴趣。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后,学习的科目一下子增加到至少7科,学生无法快速的接受如此之多的学习任务。学生说,一科还没有学明白,其他学科的内容就又上来了,好像有学不完的内容在等着自己,时间长了对学习的兴趣逐渐减少,越来越觉得学习是—种负担。

二、“读书无用论”

根据有关统计资料,从农村小学进入初中、考入高中,继而进入大学的学生仅为农村学生总数的25%;绝大多数的农村孩子,无论是初中、高中还是职业高中的毕业生,完成相应学业后都要回到农村。因而在大多数农村学生及其家长看来,耗费几年乃至十几年的时间上学读书,其结果都是要回到农村,读书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一种“无用”的事情。另一方面,大学期间的教育

成本不断增加,收费连年增长,毕业后又面临着就业的压力,因而对于少数即使能够升入大学的佼佼者而言,上学也成为一种不堪其累而又意义不大的事情。此外,在不少农村学生看来,其父辈及周围邻居虽然学业不佳却能够维持温饱乃至致富有方者,也不乏其人。生活中、现实中活生生的例子,加重了人们“读书无用论”的思想。

三、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一直是近几年我们教育上的痛,一方面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没有时间照顾他们。另一方面,负责照看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加上年龄偏大,时间和精力有限,带给孩子在学习上的帮助少之又少,很多孩子因为父母外出打工而出现成绩下滑的现象,由此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放任自流,不服管教,甚至结帮拉派到处游荡,留恋于网吧,荒废了自己的学业。

以上是我们对中学生辍学原因的分析,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和手段,来解决农村中学生的辍学问题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家长应根据学生本身情况,确定目标和方法,对子女的学业要实事求是,不要过高要求。家长要学会为孩子排忧解难,给他们信心和勇气,让他们发现学习的乐趣,克服厌学情绪。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学习贯彻素质教育,而不是一味追求升学率。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从小事中悟出大

道理,关心学生,以诚相待。

二、通过各种渠道转变家长观念,当今社会是经济知识竞争的社会,让家长认识到只有让孩子通过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让孩子只有参与到竞争中才能挖掘其潜力,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

三、对留守儿童学校要特殊关照,提供良好的宿舍和食堂,分配生活辅导老师,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另外,开通教师——监护人、教师——家长热线,增加学校和家长、监护人之间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三方共同努力,共同教育。同时,促进户籍改革,让更多的孩子能跟着自己的父母上学会更好。

第五篇:农村“空心化”形成原因及其对策探讨

农村“空心化”形成原因及其对策探讨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非农化的推进,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在当时的二元社会体制下,空心村的产生有了可能。在经济,自然,社会文化以及制度与管理等因素的影响下,农村“空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范围越来越广,对农村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将针对我国农村“空心化”这一现象,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其对我国农村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空心化”;形成原因;影响;对策引言

空心村是在我国特有的城镇化过程中发生的,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过程在村庄的物质形态中的表现。对于农村“空心化”,国内外学术界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明确的定义。程连生、冯文勇等,把相对成新原则、功能转换原则、绝对抛弃原则、人口锐减原则作为界定空心化聚落的4个条件集,将空心化聚落定义为“居住在农村的住户,在空间欲望驱使下逐渐向周边新扩带迁居,导致原聚落成新度下降、非居住房屋增加、废墟面积扩大、人口密度锐减,并与新扩带形成强烈反差的一种聚落形态。由原来成新度相对均质的聚落,发展为新旧二元结构的空心化聚落的过程”。这一概念完整而准确地概括了农村空心化的特征。

经济意义上的“空心村”和地理意义上的“空心村”相互交织的“空心化”的出现制约了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大批农民工的进城, 而且都是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劳力, 剩下的则基本都是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 这是一种经济意义上的“空心”;而受前者的影响,地理意义上的“空心村”出现,它具有以下特点:随着距离村庄地理空间距离的加大,农庄的质量水平呈现递增状态,村庄的人均占地呈现递减状态,村庄的人口密度呈现递减状态,家庭规模向小型化转变。

本文将以空心村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形成机制,以及对我国农村发展的影响,并基于此,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2农村“空心化”现状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2.1当前的现状

统计发现,在胡焕庸线东南半壁43%的土地上集中了全国约90%的村庄和耕地。农村“空心化”与新房扩建占地相伴而生,造成了大量耕地被占用及土地资源的闲置浪费,成为城市化和城乡土地利用配置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障碍。据了解,“空心村”的空心,少在0.0671

hm2左右,多在0.200 hm2以上,一个中等乡镇约有300来个自然村,平均一个自然村以0.133 hm2计算,一个乡镇就有40 hm2以上的土地被废弃。调查显示,山东临朐县2001 年出现了80多个“空心村”, 河北石家庄在2002 年6 月前有201个“空心村” ,到2003 年5 月,河南省临颍县326个行政村已有三分之一形成“空心村”。

随着人们对住房要求的提高,人们的住房投资比重增大。农户逐渐向周边地带如耕地上迁居,一旦有一户人在耕地上建房,就会产生连锁反应,这种占地具有放大效应。原来的大量耕地遭到破坏,人地矛盾加剧。

2.2空心村形成的原因

2.2.1 农村经济的发展

随着农民工进城务工,农业的发展,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民的经济经济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大量条件好的农户已经具有了更新其住宅的能力。城市吸引了许多农民进城来工作,却无法给予他们更多的生活保障,进城的农民无力在城市购买住房,只能在农村置地建房。

农村“主干”家庭向“核心”家庭的快速变迁, 加剧了分家立户及其建房高潮的到来。原有旧住宅环境较差、面积偏小等固有缺陷, 促使农户住房投资区位的明显改变[ , 从而使旧宅基地的废弃或闲置成为可能。而交通线的一侧或两侧,土地利用空间更为广阔的村外成为建新宅的首选。

2.2.2农民对住宅的要求更高

旧有的聚落形态特征是住宅建设布局无序,宅基地缺乏统一规划,邻里间隔小,房屋采光、通风效果差,且每户的住宅面积也很小,加上道路狭窄,排水排污能力差等多种因素互相交织,使人们在选择宅基地时不会对旧宅基地产生偏好。而迁居地的自然条件如地势,地貌,河流等人居环境更为理想,住宅用地的扩展空间大,农户建房的随意性和自主性更强,这样新宅会更宽敞,舒适。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民对住房环境、条件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废弃旧宅基地建新居成为可能。

2.2.3农户主体观念狭隘

受传统消费观念的支配,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对建房的需求越来越大,建房欲望的扩张必然导致村子向外围扩张。同时中国人又极富虚荣、攀比之心。因而大家都想往村子外围和马路边上建房,用房子来挣面子。这种攀比、虚荣之心也促使农民向外围建房。最后,中国农民建房选址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特别重。很多人选址不是按照村里规划来,而

是请“风水先生”看风水,抢龙头宝地。而已建新宅的区位又潜在的影响了农户对宅基地的选

择。一些素质较低的农民珍惜土地和法律观念淡薄,于是大批农户相继搬到村外,宅基地占地面积迅速扩展。

农业作为弱质产业已经不能给农民带来高收益,新宅建成后,许多农民依然选择外出务工,形成产业空心化——人口空心化——居住空间空心化——产业空心化的恶性循环。

2.2.4制度不完善,规划管理滞后

根据《土地管理法》“一户只能拥有一块宅基地”的规定, 农户新批宅基地必须用旧宅基地来置换, 房产归房主所有, 限期在一定时期内拆除旧房。但是了解并遵守这些规定的农民并不多,并且没有严格的相应惩罚措施。我国目前比较成体系的土地使用制度只适用于国有土地,对农村的使用制度至今无实际可行的法律法规。宅基地的无偿无期使用是农民滋生超标抢占宅基地的根本原因所在。宅基地管理,耕地保护的正常实施所依靠的村镇土地利用规划,建设发展规划也普遍缺失,或是科学性,可操作性不强。

3.农村“空心化”的影响

3.1 土地资源严重浪费

我国耕地资源人均数量少,而且质量不高。村落空心化是与居住用地的扩展相伴而生的,这就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双重浪费。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1.59亩,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3.75亩的0.43 ,我国人口却以每年1500万的速度猛增,同时又存在着土地荒漠化、土壤退化、地力下降、农业环境污染、土地后备资源不足等等严重的生态问题。

由于空心村是一种核心和边缘的空间分异现象,空宅地,废弃地大多位于村中央,这对以后的村庄改造以及退耕还田造成一定的困难。

3.2 稳定的人居关系遭到破坏

在计划经济时代,农村聚落较为稳定和协调。住宅空心化不仅会影响和改变着农户间睦邻友好的关系和农村的干群关系,而且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旧宅更显区位差,内部出现萧条景象,交通更加不便。旧村的养老问题,改造问题,以及贫困农户的生产生活问题将会更加突出,农村的不安定性因素增多。随着住宅用地的扩张,势必加剧农村人地矛盾。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关键,社会现代化的难点在农村,农民富裕、农村振兴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空心村”继续蔓延将导致农村居住环境持续恶化,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势必造成这些闲置土地升值,由此引发家族内或家族间的矛盾,既不利于农村的繁荣,又威胁到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

3.3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制约

住房投资比重大,生产性投资不足, 影响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许多农民把所有积蓄都

投到房子上了, 导致整体生活质量低。同时, 用于住房的投资多了, 用于其他生产性投资的资金自然就少了, 这影响到农村扩大再生产能力, 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无法带来农村经济真正的繁荣。

随着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空心村”,人才短缺、资金流失、土地抛荒、组织涣散等问题趋于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稳定。

社会现代化必须是人的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也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新”农民。随着大量素质较高的农民外出务工,目前农民的素质与“新”相去甚远,这不能不说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远忧。

4.农村“空心化”的解决对策

4.1对空心村进行改造

农村“空心化”问题与国家粮食安全,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扎实推进我国空心化村庄整治势在必行。

顺应村庄演变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空心村,改善村内的卫生条件和空气质量,交通条件,优化村内居住环境。在旧村建一些娱乐设施,公共设施,作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因地制宜最大程度的利用现有宅基地。

鉴于空心村改造过程中资金严重缺乏的问题,借鉴城市经营理念进行“村庄经营”,即对村庄资源的使用权,经营权等权益进行市场化运作,为“空心化”改造筹措资金。

4.2制定和落实相关的法律法规

2004 年国土资源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 对如何促进农村土地集约利用, 提出了一些可操作、实用的措施;《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也对宅基地的集约利用提出了要求, 宅基地的集约利用受到极大的关注, 要实现村庄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 “空心村”改造势在必行。

制定10年发展规划目标,实施目标管理考核和跟踪制度。修订完善的农村宅基地管理规章制度,在政策法规方面为解决多占、超占、强占宅基地问题提供可操作的政策法规依据。减少农民对宅基地需要的压力,以“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拆迁、统一建设”为主要手段,通过行政、法律、经济途径管理农村建房,开展宅基地整理,向旧村要地。促使宅基地使用有偿有限化,同时培育宅基地转让市场,针对新占宅基地实行征税,提高土地使用的边际成本。

4.3大力促进农村城镇化和集镇城市化,统筹城乡就业

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允许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城市问题一时难以解决。同时让大量的农民同时进入城市,城市无法承担如此巨大的压力。

因此,统筹城乡就业至关重要。

一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资源管理制度.实现城乡就业的统筹规划和调控管理,实现城乡劳动者的平等就业;二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为城乡劳动者就业再就业提供良好服务。建立城乡统一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高城乡劳动者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三是建立城乡统一的用工管理制度。切实维护城乡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加快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妥善解决城乡劳动者的社会保障问题;四是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经济,利用农村现有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合理开发旅游资源等,倡导农民工就近就业。

4.4加强对农村建房的技术支持

空心村的形态特征非常直观,但其发展机理,动力及过程却十分复杂,亟需理论创新和科技支撑。在城乡转型发展过程中,如何推进乡村聚落由“生活”功能向“生活,生产,生态”的多功能转变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全面开展农村用地规划应首先进行在村组一级基础上的乡村土地利用规划。确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用地的地域范围和边界红线。规划引导建房朝向一致化,房屋间距最小化,既有利于村庄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提高村内居住环境质量,又可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宅基地。

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现状,结合当地地形地貌和风土人情,体现“以人为本,统筹发展”的理念,坚持集约用地要求,强化农民居住质量,鼓励开发兴建农户多层住宅小区。同时,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细化建新拆旧规模、用地布局,划定耕地保护“红线”,约束和控制村庄外延,道路、通讯、电网改造和环境保护等分项规划要与村庄规划修编同时展开、同期实施,规划要注意区分类别和有一定的超前性。

4.5加强宣传力度

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工具,加大对科学文明的宣传力度,减少“风水”等思想在住宅建设中的影响,淡化农民在建房上攀比,跟风的观念。同时加大对土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力争做到家喻户晓。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和对国土资源的隐患意识,引导农民合理分配生产性投资资金和消费资金,促进农村经济健康,长足发展。

统一了标准, 排除了不平等、不公正、不透明的建房占地, 从根本上消除纠纷和矛盾,改善邻里关系和干群关系

5.小结

根据国土资源部2003 年3 月发布的《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可知, 全国土地开发

整理补充耕地的总潜力为1340 万公顷(20100 万亩), 其中全国土地整理补充耕地潜力约600 万公顷(9000 万亩),占补充耕地总潜力的45 %。通过对现有农村居民点逐步实施迁村并点、治理“空心村”、退宅还田等整理措施, 可以增加有效耕地约286.67 万公顷(4300 万亩),约占土地整理补充耕地潜力的48 %。我国耕地补充潜力巨大,尽管如此,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机械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为保住我国耕地的18亿亩红线,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于农村“空心化”这样浪费土地严重的影响农村长足发展的现象,应该尽快予以整治。

参考文献:

[1]王海兰.农村“空心村”的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探析[J].农村经济, 2005,(9): 21-22.[2]薛力.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讨[ J].城市规划, 2001, 25(6): 8-13.[3]冯丽.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调控机制探讨.理论界, 2008 ,(2): 174~175.[4]单胜道.“空心村”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J].农村经济,2000(3): 242-245.[5]张春娟.农村“空心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J].哲学视界,2004(4): 83-86.[6]王成新,姚士谋,陈彩虹.《中国农村聚落空心化问题实证研究》[J].地理科

学,2005(3):257-262》

[7]许树辉《.农村住宅空心化形成机制及其调控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1):11-12..

下载基督教在农村及城镇无序发展的原因及对策浅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督教在农村及城镇无序发展的原因及对策浅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看电影难原因及对策

    论文提要 解决农民看电影难问题,必须理顺行业管理渠道,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建立适应农村电影市场要求的运营新机制,优化整合农村放映队伍,完善农村电影放映网络,使电影发挥其应有的......

    制约贫困地区我市农村发展的原因与对策

    《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

    农村违法生育原因及处理对策

    农村违法生育原因及处理对策三江口镇计生工作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坚持落实“三为主”、推行“三结合”,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然而,各村违法生育现象依然存在,违生对象处......

    浅议农村水体污染原因及防治对策

    浅议农村水体污染原因及防治对策探讨 理不当,已对农村饮水安全构成新的隐患。文章从分析农村水体污染原因展开,对其防治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这对新农村建设中水资源的合理......

    浅谈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原因及其对策

    浅谈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原因及其对策 江夏五中严洪斌摘 要:当前农村中学生辍学状况及特点。农村中学生辍学的原因。控制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应采取的对策。 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问......

    农村初中生辍学的原因及对策

    课题调研材料(二)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原因及对策我乡现有中小学校16所,其中小学13所,初中3所。小学阶段的入学率和巩固率等四率都能达到“普九”要求,初中阶段学生辍学的问题却......

    农村中小学生辍学原因及对策分析

    农村中小学生辍学原因及对策分析 更新日期:2008-11-27 19:53:53 索 引 号:533423-009578-20081127-0019 发布机构:维西县康普中学教科室 发文日期:2008-11-27 名 称:农村中小学生......

    农村中学教师流失原因分析及对策

    农村中学教师流失原因分析及对策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否,关系着教育事业的成败兴衰,这是不可等闲视之的大事。一、当前关于教师流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