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制约贫困地区我市农村发展的原因与对策
《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稳住农村这个大头,就有了把握全局的主动权。”贫困地区沟壑纵横,山穷水恶,一般都是典型的农业区,农业是其主要经济命脉。而农业的承载体,则是广袤的农村。因此,探讨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与对策,对贫困地区搞好农业、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制约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及表现
1、农民自身的知识素质不高,市场经济观念淡薄。目前,贫困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其他服务行业的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文盲半文盲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不足10%。这些低知识化和无知识化的农村从业人员,既受自身认识和思想观念的限制,又受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耕种方式和经营方式的影响,只会简单地重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作方式,将农业生产的目的一味锁定在自给自足的状态中,追求四平八稳的平静生活,根本就没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和利润价值观念,更别奢谈什么用知识和技术武装起来的现代农业了。简单的思想认识,造就了简单的生产劳动,这是贫困地区农村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的主要原因。
2、政府引导不力,干部作风漂浮,农民仍旧采取被动应付式的土地经营方式。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但我们的政府部门的职能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计划经济色彩仍然十分浓厚。部分领导习惯于高高在上和发布行政命令,习惯于作指示、听汇报、下级绝对服从上级,检查走马观花,调查研究只走过场。有的热衷于摆架子、做样子、捞面子,有的安排部署朝令夕改、杂乱无章,一心只想出政绩,往上爬,完全不顾基层的实际和农村发展的现状。有的政府干部下乡,不是真心实意为农民谋利益,求发展,而是想方设法完成催粮催款、刮宫引产之类的任务,完全悖离了基层干部的职责。有的作风粗暴,行为蛮横,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农民的抵触情绪很大。造成有些本应是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大好事,也会在农民的抵制和被动应付下终归失败。农民的自主经营权受到限制,生产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打击,农村发展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3、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过大,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过多,耗费了
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村发展的后劲。近些年来,从集资建厂到修建省级路、县级路和乡村路,从旱地改制到五改三建,从小集镇建设到文明新村建设,贫困地区确实搞了不少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确实为人民群众创造了不少的便利条件,也极大地改善了几千年来的农村面貌。但是,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时间过于集中,规模又十分庞大,需要巨大的人、财、物力作支撑。更有甚者盲目学先进,塑典型,照抄照搬照转别处的经验,仓促立项,重复上马,使微水池不能蓄水,经济林不能见效,投入越大,浪费越大。而贫困地区财源单一,财政收入总量很小,政府投入极为有限,农民既要出力、交物,还要出钱集资。但农民收入水平极低,人均负担十分沉重。年复一年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民的时间耗了,精力疲了,钱袋空了,再也没了创业的本钱,农村发展自然就会迟滞不前了。
4、农民收入渠道单一,没有多余资金进行农业经济结构的调
整和转型。贫困地区一般都处于内陆省份和边疆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成分单一,工业和第三产业不发达,农业劳动成本价值高,利润空间狭窄,只靠土地从事纯种植业的农民收益极低,有的甚至温饱都难以解决。土地增值效益低,缺乏知识和技术的农民只能靠外出打工挣钱,或以饲养小家禽获取微薄收入。农民辛辛苦苦一年所得,除去上交税费、各种摊派和集资、子女上学、农业再生产的投入以及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的开支外,所剩寥寥无几。因而很少能有资金进行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改造,引进农业新品种,建立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实施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
5、农村人口基数大,就业不充分,失业人口多,农民难以摆
脱以养家糊口为目的的低层次生产经营活动。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仍然打着深深的城市化烙印。城市里的失业人口,有着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以及最低生活保障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这对于农村大量的失业人口来说,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另一方面,农村人口的负担又远比城市居民要重,除了共同的养家糊口外,农民还要负担各种税费、摊派和集资,这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则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同时,我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是靠牺牲农业发展起来的,但是它们很少或没有反哺过农业,农业和农民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因而,在这种情况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不得不陷入忙于生计、疲于应付
的状态中,也就不得不重复着千篇一律的生产经营活动,农村发展必然大受制约。
二、推进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1、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变命令为服务,大力宣讲市场经济
知识,帮助农民转变陈旧的思想观念。今年,我国顺利加入WTO,这为政府职能的转变带来了新的契机。各级政府不但要熟悉WTO法规,而且要对自身的角色重新定位。对农业而言,要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经营权,不强制农民种这种那,要积极为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服务。最要紧的,是要引导农民不断解放思想,树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理念。既要大力宣讲市场经济知识,让农民明白WTO的冲击,又要帮助他们克服等、靠、要、墨守成规、自给自足、小富即安的保守思想,树立市场意识、商品意识、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危机意识、科技意识、法制意识和利润意识,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农民。
2、政府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短期、中期、长期项目相结合的,具有政策连续性和发展藕合性的战略规划。长期以来,为赶时髦风,图一时名利,政府规划的短期行为性很明显,主观随意性较大,农村发展杂乱无章,费效比太高。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严重挫伤了农民自主经营的积极性,使多年的心血几乎白费,而且削弱了农村发展的后劲,农业仍处于原始的耕作状态下。因此,每届政府在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时,要注重承前衔接,深远考虑,切实以当地发展为着眼点,不以个人名利为目的。要把短期、中期、长期发展项目有机统一起来,做到短期、中期、长期效益兼顾。这样层层递进,逐次推进,农村的发展面貌就会大为改观。
3、充分发挥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信贷支农作用,加大农业投入力度,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型。要完善农村小额信贷机制,用好用活世行扶贫资金、财政周转资金、以工代赈资金以及其它配套资金。在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投入上,要着重支持市场前景看好、预期效益佳的发展项目,对于传统的种养生产项目,除非有科学的经营方法和良好的经济效益,否则不予信贷支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目前的信贷发放有一种普遍的趋势,即大多倾向于较富裕或有还贷能力的农户,而穷困家庭,或当前没有还贷能力的家庭,也就不在考虑之列。这样造成了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现象,严重违背了信贷支农的初衷。因而要使人民群众共同致富,对穷困户的帮助和支持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建议信贷支农部门要加大对穷困户的信贷支持力度,要帮助他们确立科学的发展项目,要监督他们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还有,为了保证扶贫资金发放到户,避免被乡、村截留代扣或挪作他用,有必要建立信贷农户个人帐户,由信用社直接将扶贫资金发到每个农户手中。通过长期支持和引导,实现农业结构优化布局,农业生产技术化、规范化和机械化,农业经营科学化、规模化和集约化。
4、加大农业技术部门对农村发展的技术支持力度,走出一条
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的新路。农业局要对农业的生产布局、粮经结构进行合理的规划,真正担负起支农、为农、富农的职责。种子公司要为农民引进适合本地发展的优良品种,在农业的增产增收、优质高效上多做文章。农技推广站要配备正规的有一定专业技术的农业大学毕业生,充分运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为农业生产出力。有条件的,还可以开办农民技校或夜校,让农民掌握科学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
6、大力发展农村小集镇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拓宽农村人口的就业门路,壮大农村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传统农业生产活动的单一性,决定了农村就业门路的单一性。通过外出打工的方式,的确能解决部分农村失业人口的就业,但这只是杯水车薪和权宜之计,还不能从根本上保证农民的充分就业。小平同志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只要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的就业门路也就越宽。根据贫困地区农村人口的知识化程度低、技术含量少的特点,农村失业人口的解决还是主要以就地消化为主。一是发展农村小集镇,可以将部分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下转移出来,从事商品流通、餐饮业、零售业或其它第三产业;二是根据本地资源优势,采取外引内联的办法,鼓励外地客户或本地工商企业界人士兴办乡镇企业,通过“公司+农户”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解决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6、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着力培养现代新型农民。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大计来看,农村的教育事业就显得特别重要。农村的教育事业包含两个方面,即适龄儿童的在校学习和农民的后续教育。对适龄儿童的在校学习来说,要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资支援力度,切实改善农村孩子的学习环境和办学条件,特别要注重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投入力度。对失学儿童,要创造一切条件,建立健全相应机制保证他们入学就读。这是关系农村发展的长远大计,应当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教育来说,后续教育应突出农业方面的政策法规、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科学的农业经营管理方式。政府和农技部门应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可以举办农校,开办专题讲座,也可以捐赠图书,在各村创办农民图书馆。
总之,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直接成为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我们要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深入贯彻“七一”讲话以及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充分运用市场经济法则,加强农村建设,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为新世纪国民经济发展大计打下坚实的基础。(作者单位:南江县委党校)
第二篇:制约贫困地区我市农村发展的原因与对策
《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稳住农村这个大头,就有了把握全局的主动权。”贫困地区沟壑纵横,山穷水恶,一般都是典型的农业区,农业是其主要经济命脉。而农业的承载体,则是广袤的农村。因此,探讨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与对策,对贫困地区搞好农业、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制约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及表现
1、农民自身的知识素质不高,市场经济观念淡薄。目前,贫困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其他服务行业的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文盲半文盲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不足10%。这些低知识化和无知识化的农村从业人员,既受自身认识和思想观念的限制,又受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耕种方式和经营方式的影响,只会简单地重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作方式,将农业生产的目的一味锁定在自给自足的状态中,追求四平八稳的平静生活,根本就没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和利润价值观念,更别奢谈什么用知识和技术武装起来的现代农业了。简单的思想认识,造就了简单的生产劳动,这是贫困地区农村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的主要原因。
2、政府引导不力,干部作风漂浮,农民仍旧采取被动应付式的土地经营方式。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但我们的政府部门的职能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计划经济色彩仍然十分浓厚。部分领导习惯于高高在上和发布行政命令,习惯于作指示、听汇报、下级绝对服从上级,检查工作走马观花,调查研究只走过场。有的热衷于摆架子、做样子、捞面子,有的安排部署朝令夕改、杂乱无章,一心只想出政绩,往上爬,完全不顾基层工作的实际和农村发展的现状。有的政府干部下乡,不是真心实意为农民谋利益,求发展,而是想方设法完成催粮催款、刮宫引产之类的任务,完全悖离了基层干部的职责。有的作风粗暴,行为蛮横,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农民的抵触情绪很大。造成有些本应是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大好事,也会在农民的抵制和被动应付下终归失败。农民的自主经营权受到限制,生产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打击,农村发展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3、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过大,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过多,耗费了
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村发展的后劲。近些年来,从集资建厂到修建省级路、县级路和乡村路,从旱地改制到五改三建,从小集镇建设到文明新村建设,贫困地区确实搞了不少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确实为人民群众创造了不少的便利条件,也极大地改善了几千年来的农村面貌。但是,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时间过于集中,规模又十分庞大,需要巨大的人、财、物力作支撑。更有甚者盲目学先进,塑典型,照抄照搬照转别处的经验,仓促立项,重复上马,使微水池不能蓄水,经济林不能见效,投入越大,浪费越大。而贫困地区财源单一,财政收入总量很小,政府投入极为有限,农民既要出力、交物,还要出钱集资。但农民收入水平极低,人均负担十分沉重。年复一年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民的时间耗了,精力疲了,钱袋空了,再也没了创业的本钱,农村发展自然就会迟滞不前了。
4、农民收入渠道单一,没有多余资金进行农业经济结构的调
整和转型。贫困地区一般都处于内陆省份和边疆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成分单一,工业和第三产业不发达,农业劳动成本价值高,利润空间狭窄,只靠土地从事纯种植业的农民收益极低,有的甚至温饱都难以解决。土地增值效益低,缺乏知识和技术的农民只能靠外出打工挣钱,或以饲养小家禽获取微薄收入。农民辛辛苦苦一年所得,除去上交税费、各种摊派和集资、子女上学、农业再生产的投入以及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的开支外,所剩寥寥无几。因而很少能有资金进行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改造,引进农业新品种,建立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实施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
5、农村人口基数大,就业不充分,失业人口多,农民难以摆
脱以养家糊口为目的的低层次生产经营活动。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仍然打着深深的城市化烙印。城市里的失业人口,有着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以及最低生活保障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这对于农村大量的失业人口来说,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另一方面,农村人口的负担又远比城市居民要重,除了共同的养家糊口外,农民还要负担各种税费、摊派和集资,这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则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同时,我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是靠牺牲农业发展起来的,但是它们很少或没有反哺过农业,农业和农民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因而,在这种情况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不得不陷入忙于生计、疲于应付
第三篇:制约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制约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康家会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政协联络组长 刘凤仪
近年来,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村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农民将面临严峻的发展挑战。在新形势下,贫困地区的农村将如何去经济建设,找出制约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研究新的应对举措,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制约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四大“瓶颈”
(一)农业结构不合理,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化力度不够。近年来,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市场需求向多样化、高品质方向转变,农业结构越来越显得不合理。政府虽然积极帮助和引导农民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但由于不少农户无技术、无资金、无经验,不能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无法形成规模效应,造成投入多、产出少、销售难。再者,由于农业生产的低效益,农村中稍有文化素质、有一技之长的青年男女,纷纷外出,不愿从事劳动强度大的种植业,而留在农村的老年劳动力和妇女劳动力,因缺文化、见识窄,对新技术、新生事物接受慢,宁可固守低效益的传统种植业,不愿向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植物饮料、花卉等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高效农产品转型,长此以往,还会造成农业生产中的恶性循环。
(二)镇、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大发展。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近乎空白,集体没有收入。有的村经济负债相当严重,负担沉重,严重影响镇、村组织正常工作的开展。许多村组织在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上缺乏思路,步伐缓慢,不敢担风险,导致集体经济无项目,“空壳村”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另外,有许多村,看上去每年有几万元的收入,但是给老百姓均分一光,不能集中使用,集体公用资金等于负数。在这种情况下,领导班子威信自然降低,集体的凝聚力愈加弱化。如此,集体没有经营收入,欠债本利要归还,集体办事要开支,“无钱办事”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镇、村干部素质参差不齐,缺乏战略眼光,影响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有些镇、村干部,整天忙于应付日常事务,精力难以集中到经济建设上来,还有的偏重于显性的政绩,乐于做“形象”工程,对“高、大、外”项目的战略性投入思考较少。有的村干部精简后人数减少,但工作量大,有时因为一些硬性任务等,上面不满意,群众不理解,加上工资待遇低,工作积极性不高。另外,有少数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素质差,工作方法简单,对党在农村的政策缺乏深刻的理解,不善于做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得不好,缺乏引导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干群关系紧张,矛盾较多。这些都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农民群众观念陈旧,市场意识不强。大部分农民文化素质太低,据有关权威机构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农村住户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6.66年,纯农业户的从业人员中还有17%为文盲。青年农民的素质高一些,但仍然达不到九年义务教育水平,而46岁以上的中老年农民,35%为文盲和半文盲。这组数字与我镇目前的农村从业人员文化教育程度基本相符。具有较低文化素质的农民,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市场意识不强,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不能正确分析当地的资源优势,抓不住市场竞争强的支柱产业和名牌产品,只是盲目跟从,盲目投资。有的村庄千方百计从外地引来外资项目,给农民提供最优惠的政策和服务,但大家就是脑袋不开窍,不配合,致使成型的好项目无法落实。许多农民只是观望,缺乏行动。还有的村庄,村委多次动员群众把山岭薄地由种粮食作物改为种高效经济作物,但是,很多群众思想不接茬。甚至还有个别村庄,项目引到家门口,但村民只顾眼前小利,忽视长远效益,不出让土地,制造种种借口阻碍项目的落实。总之,农民文化素质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对策
(一)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当前,我镇资源密集型农产品如胡麻、红芸豆、茴子白等,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打品牌,要不断提升生产档次,扩大生产规模。在农业条件较好的村庄,要重点鼓励农民开发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畜产品、水产品、蔬菜、花卉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此外,要突出发展专业村经济,逐步形成以规模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为特征的一方经济隆起带,使专业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农民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二)壮大集体经济,构筑农村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江泽民同志曾强调指出:“要通过多种形式逐步壮大集体经济,这是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集体服务功能,增强党在农民群众中的凝聚力的需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客观需要。只有集体经济实力强了,才有能力兴办文化教育等公益事业,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变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素质,带动农民共同富裕。“大河满,小河平”就是这个道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要因地制宜,选好路子,结合当地传统和自然优势,能农则农,能工则工,能商则商。坚持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这种农村集体经济最有效的实现形式,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模式,切忌东施效颦,不切实际盲目立项。
(三)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干部服务经济的本领。新形势下,政府职能要由行政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由行政命令转化为政策引导与协调,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的客观要求。我们镇村干部不仅要在理论上有清醒的认识,也要将这一原则落实在从政的行动上。政府要围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制定各项政策,只要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就要大开政策绿灯;干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强化服务观念,努力提高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服务经济的本领。
(四)加强对农民群众的科技培训,切实为农民群众搞好服务。一方面,政府要努力加大农村科技教育投资,采取各种形式对农民进行种、养、加实用技术培训,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此外,镇村干部要牢固树立服务经济意识,扎扎实实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服务,要为农民送项目、送资金、送技术,搞好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第四篇:制约微山县农机化发展的原因及对策
制约微山县农机化发展的原因及对策
近几年来,微山县政府为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出台了一系列扶农惠农政策,使农业机械在农村、农业生产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为抢季节保农时,抵御自然灾害,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但与我市先进县相比,我县农机化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下面,我就微山县农机化发展滞后的原因以及对策,简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制约我县农机化发展的因素
一是政府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是农机化发展的必备条件,微山县由于起步较晚,经济总的来说是欠发达的。近几年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发展工业经济中,发展农机化的资金投入相对不足。而农机具的价格偏高,很多农户依靠自身力量,难以承受购买新机具的经济负担。另外,近几年的农药、化肥、种子价格节节攀高,使得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度增高,但农产品的价格却依然偏低,农民增产不增收,农户难以从中看到多少效益,影响了农机户的购机热情,影响到农机化发展速度。
二是农民对农机化认识不足。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著名论断。充分显示了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建设现代农业,离不开农业机械化,作为先进农业技术实施的载体,农业机械化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进而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保证农产品质量,减轻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在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增强农业的功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以农业工程技术为主导的农业机械化,就没有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但到目前为止真正认识到农机化重要性的农民还不多,对农机化在农业现代化中该是个什么样的角色还不很清楚,很多农民认为农机部门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部门。
三是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微山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湖区、矿区,南北狭长,耕地面积分散,作物品种不一,小麦、水稻、玉米、大豆、莲藕均有种植,不便于统一管理,规模经营的程度比较低,以致农机具难以发挥其技术优势,农机化发展速度自然较慢。
四是农机用户素质的影响。多年来,微山县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少,经济收入低,很多壮实的劳动力不愿在家务农,农村劳动力纷纷向非农产业转移,务农劳动力锐减,使得农田操作人员大部分为中年妇女和老人,他们大多知识层次较低。农机具的效益好坏关键在于操作人员的技术素质的高低,同样的机械,不同人操
作,效果完全不一样。如果操作不当,即使最好的机械也无法产生效益,而且还会挫伤农户对使用农业机械的信心。
二、今后农机化发展对策
面对农机化发展缓慢的情况,在新形势下,微山县的农机化事业应走“增加资金投入、完善服务措施、规范执法程序、加大推广力度”的发展之路。一是大力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近几年国家对购买农机实行补贴的力度不断加大,要抓住机遇,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把国家的惠农政策落到实处,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二是增加投入,加大扶持力度。农机化的发展与政府对农业的扶持政策是分不开的。政府要切实重视农机化工作,在政策、资金上予以倾斜。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坚持国家投入为导向,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投入为主体,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建立农机化发展资金及其管理制度,把推广新型农业机械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新发展农田主要作业机具实行财政资金补助;农业信贷部门要为农机化发展提供适当的信贷额度和利率优惠;要广泛采取股份制、租赁制等灵活多样的经营形式,引导农村集体经济和广大农民增加对农机化的投入,促进农业机械化的稳步发展。
三是加强农机合作组织建设。要把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新形势下农机化的工作重点来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大力创办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济成分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大力扶持农机大户、种粮大户、推进农机化规模服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扩大服务项目,丰富服务内容,拓宽服务范围,提高农机经营效益,达到兴机富民的目的。促进农机化的发展。
四是规模经营,提高农机使用效率和机械化水平。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通过政府引导,按照 “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采用土地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大力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加强农田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适合机械作业的高标准农田,搞好机耕道路配套工程。此外,要改革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加强农机与农艺的结合,寻求农机和农艺的最佳结合方式,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五是加大农机执法力度,确保农业机械化事业健康发展。农机管理部门要加强农机行政执法工作,加快农机化法规体系建设,把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管理等纳入法制化轨道。要进一步加强农机行政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按照“文明执法、优质服务”的要求,完善农机执法装备,提高执法人员素质,逐步实现农机行政执法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第五篇:制约公办幼儿园发展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制约公办幼儿园发展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近几年,民办幼儿园开设的兴趣班、特色班,受到了广大民众的追捧,然而随着民办幼儿园虐童、天价收费等负面问题被大量曝光,社会大众再次将视线移到了公办幼儿园的发展上,同时对公办幼儿园的办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与庞大的社会需求相比,公办幼儿园的办学数量、质量仍显单薄。分析制约公办幼儿园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原因分析
(一)幼教队伍建设滞后。2011年前,我县公办幼儿园只有两家,其余4家均是学前班。2011年我县改扩建幼儿园13家,其中12家已投入使用,一家正在建设;2012年改扩建12家幼儿园,其中9家已投入使用,3家正在建设。11-12年成立的幼儿园由于编委没有批下来,暂时没有编制。目前,我县正式运行的幼儿园有24所,近120个教学班,按两教一保来算的话,共需近300个幼儿教师;而我县如今只有公办幼儿教师74个,幼儿教师队伍的缺口仍很大。
(二)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没有跟上。目前,成立一所公办幼儿园主要有新建和闲臵校舍改扩建两种途径,新建一所幼儿园需80-100万元左右,改扩建一所幼儿园需30-50万元左右,其中新建一所公办幼儿园由于资金过于巨大,若无地方财政支 1 持,将难以筹集。改扩建幼儿园中央奖补资金滞后,幼儿园建设缺乏启动资金,2011-2012年项目幼儿园都是借钱建设,给幼儿园建设正规化管理造成很大困难。
(三)学生入公办园率偏低。当前,公办幼儿园幼师无证上岗现象普遍存在,幼儿教育质量难免令人担心,加上近几年媒体对无证幼师伤害幼儿等负面问题的大量报道,导致家长对无证上岗教师产生惧怕、恐慌心理。一些家长为了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不惜花重金将孩子送往县级、市级甚至省级幼儿园就学,致使一些基层公办幼儿园招不满学生。据调查,温县农村公办幼儿园教师大部分是高中毕业,90%以上都未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入园率通常只能达到60%。
二、对策建议
(一)落实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明确公办幼儿园事业单位法人资格,按照生师比核定、增加教职工编制,逐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岗位;同时落实工资、职称等方面的待遇,根据教师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从事幼教工作年限、承担的工作职责及考核业绩,确定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切实维护教师权益。
(二)加大幼儿教育财政投入。将学前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学前教育专项资金,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满足公办幼儿园发展需要。另外充分挖掘各类教育资源,通过政府投资新建、开发商配建、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闲臵的校 2 舍改建等途径创办公办幼儿园,提高幼儿园覆盖面,保证每个适龄儿童都能就近入园。
(三)不断提升幼儿教师资质。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幼儿教师招聘培训机制,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每年有计划地从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中招聘一批具有幼教资格的教师,不断优化幼儿教师队伍。同时,加大对幼儿教师的培养力度,每年选派部分优秀初中毕业生到师范院校进行定向培养,扩大幼儿教师资源。(据温县纪委信息)
信息员:岳晓晓 联系电话 :0391-619253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