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制约中层干部发挥作用的原因和对策
制约中层干部发挥作用的原因和对策
古人云:“为政在人,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现代伟人也曾说,领导的责任就是出主意和用干部,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邓小平说,我的抓法就是抓头头,抓方针。出主意就是抓方针,用干部就是抓头头。可见事业成败,关键在人。中层干部上接单位领导,下接群众,是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是领导班子决策得以推进和落实的重要环节和有力保证,是干事创业的主力军,因此如何从主观、客观、体制、组织全面考虑,激励和调动中层干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中层干部队伍,发挥好其作用已成为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现状分析——中层干部的三大硬伤,是“中流砥柱”还是“中煎力量”?
年龄瓶颈。近年来,中层干部年轻化已成趋势,但不可否认,中层干部队伍仍以60后为主流。这部分人年届四十,说不惑但也遭遇中年危机,可能经历事业、健康、家庭婚姻等各种关卡和危机,在工作中由于一些原因这些同志往往难于激励,对工作缺乏热情和创造力,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更有甚者利用手中的权力搞腐败、滥用职权,也是干部管理上的一个难题。
职业瓶颈。职业生涯犹如爬山,越是下面,往上的步伐越轻松,动力也越足;越往上,步履越艰难,每走一步都相当艰辛,不爬又不甘心,继续前进,又筋疲力尽,无可奈何。人到中年遇到职业瓶颈,可望不可及,饱受难求发展的困惑和烦恼,于是便求得过且过。
动力瓶颈。工作出勤不出力,丧失积极性;或者出勤也出力,但是处于应付状态,缺乏创新意识,更有甚者发生腐败问题,铁饭碗使部分中层干部滋生饱食终日之心,无进取之志,公共服务意识淡薄。
二、原因分析
激励机制不完善。激励机制是干部行为的指挥棒,但现有激励机制不完善,表现在:一是物质激励手段单一,工资统发,难以通过工资来奖勤罚懒,调动积极性;二是精神激励常常流于形式,作为人民公仆,只能多讲奉献,少谈利益,不符合“经济人假设”理论(人都是以追求物质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比如现在的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即使是确有其人、其事,也不禁会被认为“又是吹捧出来的”,其道德激励作用弱化;三是晋升激励机制存在不足,职业稳定性使得干部缺少竞争压力,或者“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论资排辈现象仍然存在,使得激励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
干部流动性不畅。有些中层干部任职时间长,人员的流动不畅,缺乏应有的活力和激情,且容易产生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滋生腐败的土壤,影响整体工作。
教育培训不出新。以前大部分针对中层干部的培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科学的需求分析,导致培训没有明确的目标,效果无法评估;培训内容不科学,不注重人的潜能的全面开发;培训方式落后,效果打折扣,难以切实提高中层干部素质。
三、对策建议
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多注重事的管理而忽略人的积极因素,不注重发挥干部潜能的开发和利用。“以人为本”要求宏观上从全局着眼,重视干部的需求,一个都不能落下;微观上,注重发挥个人的个性和潜能,因为根据马斯洛的基本需要层次理论,人是有多种需要并且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工作中要为干部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在其取得成绩时以适当方式给予奖励,提高其工作满意度,增强其主人翁责任感,使他们更加忠诚于事业。完善中层干部任用制度。一是实行合理流动机制。中层干部,尤其是中层领导干部应在任职一定年限后实行纵向或横向流动,盘活整体人才资源;二是实行中层干部领导岗位任期制。西方国家的公务员分为两大类,政务类和事务类,其中,政务类公务员是通过竞选而走上政府各级领导岗位的,有一定任职年限,我们可以借鉴此种做法,创造公平竞争的用人机制,激发干部队伍积极向上、开拓务实的进取精神。
建立“待遇差异”的薪酬机制。在现有晋升激励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薪酬的管理,激励中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有效性,也为其廉洁自律提供保障。按照人力资源管理原理,表现好则应有薪酬等物质奖励,表现差则不但不加薪还应相应罚俸。西方发达国家公务员的工资制度普遍强调以下原则:定期加薪原则、平等原则、平衡原则和适应形势的原则等,尤其是定期加薪原则深受各国政府的重视,如日本的《一般职员报酬法》规定,公职人员工作优秀者12个月加薪一次,工作成绩格外优秀者提前提薪或越级加薪。美国政府的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主要由以下四部分组成:年薪、股票薪酬、金色降落伞、各种保障计划和福利补助;还有新加坡政府及我国香港地区高级公务员实施高薪养廉,令人,具体到我国的国情,还不具备照搬高薪养廉模式的条件。可借鉴美国、英国和日本的经验和做法,采用待遇差异的做法,体现责任与绩效的统一,适当拉开收入差距。
总之,应重视中层干部队伍的管理,营造谋实事、谋公事、谋成事的氛围,让愿意谋事的人心情舒畅,让善于谋事的人大展拳脚,让懒于谋事的人坐立不安。
第二篇:中层干部交流“难”的原因及对策
中层干部交流“难”的原因及对策
内容提要:干部交流作为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平稳建设发展,但在党政干部的交流工作日趋完善,走上良性循环轨道的同时,中层干部交流工作却因其固有的特性,出现了与现实要求相脱节的现象,体制改革困难重重,急需解决。
因为收入差异,职能要求,部门本位意识等因素的影响,不少地方部门都存在着干部交流难的现象。又因交流难致使工作难以进行,部门业绩难有提升,优秀人才得不到充分利用,现实要求我们只有切实有效的解决好干部交流难这一问题,形成一个吸收进来、交流出去、再吸收进来、交流出去的循环往复的良性动态模式,才能提高部门效率,工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关键词:利益 小团体意识 制度化 监督
所谓干部交流制度就是对干部实施的不同岗位或不同单位的调动和轮换规程。旨在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改进领导工作作风;培养锻炼干部,使在更广阔领域内获得领导经验,增长才干,全面其提高素质。
当前,导致中层干部交流“难”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小团体意识比较强烈,导致中层干部交流难。我们知道,一个组织一个部门的工作不是游戏,社会化的活动绝不是搞搞临时组合就可以的完成的,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环境,任何的工作都需要团体的配合来完成,而决定结果的优劣,“默契”至关重要。小团体意识使得各部门都不愿意交流优秀、年轻、有潜力、用得顺手的干部,生怕一旦交流出去就会影响到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有的干部则是费尽心机的要把
那些政绩平平、难以胜任或“看不顺眼”的干部推荐出来交流,以此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提高自身的业绩;也有的怕交流进来的干部占了位置,影响到本单位、本部门干部的提拔使用。而就被交流干部本身而言,长期在一个单位势必会形成一定的关系网,因此无论是从利益、关系、情感上都不愿被交流到新的环境。再从社会公众心理来看,很多人都会认为干部交流实际上就是把那些在原单位犯了错误的或者是办事能力低下的替换出去。由于这种错误意识使得人们都不大愿意接受交流,担心被交流到新的单位会不利于将来的发展,即便是勉强接受了,在心理上难免也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影响了中层干部交流的积极性。
二是待遇、专业要求上的差异,导致中层干部交流难。我们都很清楚,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单位、部门之间的职能差异,造成事实上的分配差异。即便是一模一样的岗位,在不同的部门,不同的环境下,对从业者的“回报”像收入或是升职的机会也都是不一样的,由此好的单位人们都争先恐后,可是差的单位呢,可想而知。既然是交流,势必就有进有出,进好单位的人自然是很高兴了,可要被交流到差的单位的干部也会悻然接受吗,我想他们心中难免会有不快了。这是其一,再者像中层干部岗位一般专业性都比较强,对政策把握、业务要求都比较高,然而有些领导人为了应付上级的指令,或者仅凭主观想法随性的就把干部给交流了出去,完全不顾被交流的中层干部的专业素质,个人才能。
三是制度简单,滞后难以解决当下出现的各种突发问题,导致中层干部交流难。我们都知道一个完善的制度对政策运行的重要性。交流之所以
“难”,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在这方面还不够成熟。没有保障自然就缺乏吸引力,要一个人放弃现有固定的人脉关系,固定的工作环境,去到一个陌生的单位,在行政岗位与事业岗位之间如何实现双向流动,不同的职称与职位设置之间如何实现互评互聘,不同的岗位之间如何实现职级、职称、待遇的有效调节等等一系列都是实际需要考虑的问题。四是各组织部门领导人在理解执行中层干部交流的时候出现了偏差。就像时下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想富,调干部”。他们错误的把干部交流当成了一种创造财富的有效手段。数量是有了,可是却背离了中层干部交流真正的目的。大批量大规模有频繁的调任,使得被调任者在思想观念上出现了偏差,他们相信每次被调任到新的单位都不会待太长的时间,那么如何在下一次的调任中被安排到好一点的单位就成了他们首要考虑的问题了,这也是腐败问题的根源。既然现实表明了自己在一个地方待不长,那么就利益而言,群众问题就无足轻重了,重要的是如何建立与上级领导的“友好”关系,如何在现任职务上做出一番立竿见影的业绩来,不管是用什么手段,管你百姓如何评价,那都不重要,只要上级领导看见了就行了,反正看完-调任-拍拍屁股走人,剩下的要怎么样那就留个下一任再说了。
当下虽然还没有彻底解决干部交流难的方法,但是针对原因我们可以寻求到一些有效的对策:
首先改变传统思维模式,为中层干部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是搞好中层干部交流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改变人们以往
认为被交流者就是那些办事能力低下,犯过错误的干部的观念,改变部门的小团体意识,不能只顾及自身部门的业绩,抓着优秀人才,先进的管理理念不放手,在整个中层干部环境中营造一种互利互信的关系,从而推进人才交流,理念革新,努力去创造一种高效,和谐的交流环境,以达到强强联合,经验交流的目的。
其次是按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保障被交流干部的切实利益。中层干部交流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岗位的职员有着不同的技术知识要求,所以在交流的时候必须考虑对口问题,如果脱离了实际而仅仅凭主观判断或单纯为了形象工程,完成任务那只能说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了。再说待遇问题,很多人回避但却是一个最直接最现实急需面对的问题,有什么理由让人放弃相对安逸的环境去到一个陌生又相对不利于自身前途发展的地方呢,只有在他的基本权利得到保障的情况下,我们才有可能做到有效率的交流。
再次,对不同人员,不同岗位进行分类指导,不断增强中层干部交流的质量,物尽其用,因材施教。根据各个后备干部自身的特点、能力状况和岗位元需要,通过置换的办法,把他们安排到合适的职位上,三是要加强群众监督的力度,发挥群众的力量。建立落实民意部门的建设,发挥群众监督的力量,以此来刺激干部的危机意识和作风的建设。四是实施回避型交流。
当然也不能一味的考虑对口,毕竟要实现大量人员交流的完全对口也是不现实的,以此我们还有不要实行多岗轮换锻炼。在选调生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有意识地进行多部门、多岗位的实践锻炼,提高他们的适应能
力和综合能力,逐步由“专长”变为“通才”,增加经验积累,提高综合素质。
科学合理的交流不但能够提高部门效率,而且有利于人才的有效使用,实现资源的最大效用的开发。有助于提高中层干部和社会公众的接受程度,推动中层干部交流正常有序的进行。同时也要防止内部调节,避免响应号召却不见行动,大幅交流却不见人员出入的怪象,确保政策真正有效的落实,推动人事制度的全面完善。
最后要正确的理解中层干部交流的目的,不能只顾着追求数量而不顾及质量。虽然这只是众多问题中的一个,但是却也不可小视。一来二往的,人们自然会发现到其中的问题,中层干部交流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要是一度的放任下去,结果可想而知:真正有才能的人不能被任命,打击到人们对干部交流的信心,贪污腐败,劳民伤财,极大地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我们有必要明确干部交流是为了实现干部资源的优化利用,锻炼中层干部的工作能力,实现先进管理经验交流,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的目的。为监督中层干部交流的科学有效进行,有必要增设一个监督机构,而各中层交流部门按季度定期的对被交流干部的业绩向上级以书面形式给以回馈,监督部门根据回馈的书面材料进行不定期抽样实地考察,以杜绝贪污腐败,形象工程的滋生。
第三篇:制约微山县农机化发展的原因及对策
制约微山县农机化发展的原因及对策
近几年来,微山县政府为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出台了一系列扶农惠农政策,使农业机械在农村、农业生产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为抢季节保农时,抵御自然灾害,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但与我市先进县相比,我县农机化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下面,我就微山县农机化发展滞后的原因以及对策,简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制约我县农机化发展的因素
一是政府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是农机化发展的必备条件,微山县由于起步较晚,经济总的来说是欠发达的。近几年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发展工业经济中,发展农机化的资金投入相对不足。而农机具的价格偏高,很多农户依靠自身力量,难以承受购买新机具的经济负担。另外,近几年的农药、化肥、种子价格节节攀高,使得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度增高,但农产品的价格却依然偏低,农民增产不增收,农户难以从中看到多少效益,影响了农机户的购机热情,影响到农机化发展速度。
二是农民对农机化认识不足。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著名论断。充分显示了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建设现代农业,离不开农业机械化,作为先进农业技术实施的载体,农业机械化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进而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保证农产品质量,减轻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在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增强农业的功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以农业工程技术为主导的农业机械化,就没有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但到目前为止真正认识到农机化重要性的农民还不多,对农机化在农业现代化中该是个什么样的角色还不很清楚,很多农民认为农机部门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部门。
三是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微山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湖区、矿区,南北狭长,耕地面积分散,作物品种不一,小麦、水稻、玉米、大豆、莲藕均有种植,不便于统一管理,规模经营的程度比较低,以致农机具难以发挥其技术优势,农机化发展速度自然较慢。
四是农机用户素质的影响。多年来,微山县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少,经济收入低,很多壮实的劳动力不愿在家务农,农村劳动力纷纷向非农产业转移,务农劳动力锐减,使得农田操作人员大部分为中年妇女和老人,他们大多知识层次较低。农机具的效益好坏关键在于操作人员的技术素质的高低,同样的机械,不同人操
作,效果完全不一样。如果操作不当,即使最好的机械也无法产生效益,而且还会挫伤农户对使用农业机械的信心。
二、今后农机化发展对策
面对农机化发展缓慢的情况,在新形势下,微山县的农机化事业应走“增加资金投入、完善服务措施、规范执法程序、加大推广力度”的发展之路。一是大力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近几年国家对购买农机实行补贴的力度不断加大,要抓住机遇,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把国家的惠农政策落到实处,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二是增加投入,加大扶持力度。农机化的发展与政府对农业的扶持政策是分不开的。政府要切实重视农机化工作,在政策、资金上予以倾斜。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坚持国家投入为导向,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投入为主体,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建立农机化发展资金及其管理制度,把推广新型农业机械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新发展农田主要作业机具实行财政资金补助;农业信贷部门要为农机化发展提供适当的信贷额度和利率优惠;要广泛采取股份制、租赁制等灵活多样的经营形式,引导农村集体经济和广大农民增加对农机化的投入,促进农业机械化的稳步发展。
三是加强农机合作组织建设。要把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新形势下农机化的工作重点来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大力创办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济成分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大力扶持农机大户、种粮大户、推进农机化规模服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扩大服务项目,丰富服务内容,拓宽服务范围,提高农机经营效益,达到兴机富民的目的。促进农机化的发展。
四是规模经营,提高农机使用效率和机械化水平。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通过政府引导,按照 “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采用土地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大力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加强农田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适合机械作业的高标准农田,搞好机耕道路配套工程。此外,要改革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加强农机与农艺的结合,寻求农机和农艺的最佳结合方式,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五是加大农机执法力度,确保农业机械化事业健康发展。农机管理部门要加强农机行政执法工作,加快农机化法规体系建设,把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管理等纳入法制化轨道。要进一步加强农机行政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按照“文明执法、优质服务”的要求,完善农机执法装备,提高执法人员素质,逐步实现农机行政执法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第四篇:制约基层教育工会发挥作用的因素与对策
制约基层教育工会发挥作用的因素与对策 绵竹市大西街小学工会
黄进
肖念华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及《中国工会章程》明确指出:“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表。”
《中国工会章程》同时指出:中国工会的基本职责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动员和组织职工积极参加建设和改革,努力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代表和组织职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参与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的民主管理;教育职工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从以上论述不难看出,工会的主要社会职能包括四个方面:维护、参与、建设、教育。
具体到学校这个最基层的工会组织,它的主要职责是——
一、维护
维护是指学校工会组织必须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成为广大教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关心职工生活,关注职工身心健康,努力配合学校支部、行政,建设一支有理想、有道德、爱岗敬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二、参与
参与是指工会组织应该代表和组织职工参与本单位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应该成为党密切联系教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要动员和带领教职工积极参政议政,主动参与、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三、建设
建设是指工会组织应该动员和组织职工参加改革和建设,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发挥工人阶级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作用。
四、教育
教育是指工会组织应该教育职工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技术业务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整体素质,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努力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遗憾的看到,很多基层学校的工会组织形同虚设,根本无法真正履行自己的职责,除了完成上级工会组织交代的任务、炮制各种工会工作档案、应付上级组织的工作检查之外,几乎无所事事,学校工会组织“空壳公司”,形式主义的代名词。
深思其原因,制约基层教育工会组织发挥作用的因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从学校角度而言,其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学校领导方面:毋庸讳言,到目前为止,仍有相当一部分学习领导对学校工会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工会工作“过时论”“多余论”“无用论”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仍然根深蒂固,碍于国家政策的规定,他们不好对工会组织的废存说三道四,也不敢擅自撤销。于是就虚与委蛇,挂个牌子,找个退居二线的同志负个责,并不承担什么具体的工作,学校工会,俨然成了单位中一些有资历的老同志的疗养院。有重大决策时,工会被晾在一边;出了事情,工会就做个“灭火队长”。
教师方面:其实,教师们原本对工会组织是寄予厚望的,因为他们也希望在学校中有一个能真正为自己撑腰、为自己的利益着想,能够传达自己需求和心声的部门。但是长久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基层学校的工会并没有起到这样的作用,因此,教师们对学校工会组织不再抱有幻想,把它看着是学校对老同志、老领导的照顾场所,是一个清闲、不做事的空头部门,自然,工会的话在他们眼里是不管用的,他们可以不听从工会的安排,可以不参加工会的活动,工会布置的工作他们也是能拖就拖。他们认为,工会工作不与教师个人的利益挂钩,更不会影响到教师的福利和升迁,是可做可不做的。工会自身方面:工会自身的问题主要还是在学校中具体负责工会工作的同志身上,他们有的能力全面,身兼数职,除工会工作外,还承担了许多教学任务和繁杂的事务,工会工作只是其中极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他们成天忙于应付各种工作任务,根本无精力思考什么工会工作,推进工会工作只是见子打子而已,工作质量自然无从谈起;还有的同志过去为学校作了大量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现在退下来了,被领导安排到学校负责工会工作,这也算是领导对自己过去工作的一种肯定吧,于是,他们心安理得的坐在工会办公室里享起清福来,工作慵懒,交差了事,这样既不会给领导找麻烦,自己也少有事干,真是两全其美呀!当然,也有一些同志责任心比较强,他们负责了工会工作后,也想干出点成绩,也想为教职工们做点实事,但因为多方
面的原因,无法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最终只能偃旗息鼓,独享清闲。工会活动开展方面:众所周知,工会活动是既是广大教职工强健身体、愉悦心情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校园文化建的中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校园人心凝聚、关系和谐的充分体现。然而,有许多基层学校一切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教学质量的名义,挤占工会活动时间,忽视工会活动的开展,使工会组织日渐远离广大教职工的视线,成了被大家遗忘的角落。还有的学校虽然也能按时开展一些活动,但因为没有学校强有力的支持,加之工会活动经常与学校其他教学活动时间抵触,老师们参与热情并不高,大多是能来则来,想走就走。使工会活动常常落入准备充分、场面冷清、勉强维持、草草收兵的怪圈而不能自拔。
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学习,进一步明确工会的职能及工作方法。要加强学校工会工作,使工会真正发挥自己的职能,做出工作成绩,具体负责学校工会工作的同志任重道远。
首先,我们要加强学习,学习《工会法》,学习《中国工会章程》,进一步明确基层工会组织的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博览全书,广泛吸纳、借鉴他人的经验,不断学习和积累做好学校工会工作的方法与技巧,深入思考自己所处学校的环境实际,因地制宜的全盘设计好自己的工作思路,从而采取科学有效的工作措施,按照法律所赋予我们的权利,切实履行好我们的工作职责。
二、密切沟通,获得学校行政对工会工作的支持与配合。
学校工会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受学校党组织的领导,是学校行政的亲密合作者。基层学校工会与党组织、行政三者之间的关系。作为基层学校工会的具体负责人,我们必须明白三者之间这种领导与合作的关系,并妥善的处理好这种关系。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会工作才能得到学校党支部、行政的大力支持,我们才可能具有在学校中快乐、高效工作的环境和空间。
因此,学校工会负责人要站在学校全局发展的高度,主动接受学校党支部的领导,主动配合学校行政的工作,经常与他们沟通、交流,使工会与支部、行政保持良好的互动。只有支部的工作,能通过工会组织得到快速、高效的贯彻;行政的决定能在工会的协助下有序推进;工会工作才可能在支部、行政的支持下,有声有色的开展。相反,如果三者之间相互拆台,相互制肘,只能使相互关系恶化,学校发展受制,对谁都能没有好处。
三、心系职工,增强工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工会工作,说到底,就是群众工作。因此,学校工会组织只有密切联系群众,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真真切切的为广大教职工说话,维护他们的权益,才可能赢得老师们发自内心的支持与信任,从而最大限度的团结全员教职工,增强自身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工会干部要以身作则,模范的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做好工会的日常工作,还要经常深入到广大教职工中间,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疾苦,对生活上确有困难的,要向学校支部、行政汇报,及时
帮助他们解决,对思想上有困惑的,要主动找他们谈心,能解释的解释,能开导的开导,最大限度的减轻他们的思想压力和精神压力。发现有教职工权利受到侵害的行为,要义无反顾的站在他们一边,想法设法的求得各方帮助,维护他们的合法权利。另外,工会干部要充分彰显工会组织的温情,职工生日,送一份祝福;职工生病住院,送一份问候;老师家中有生老病死,表达一份心意……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了累积在大家的心中,就成了一份沉甸甸的支持与信任。
四、活动引领,点燃教师参与工会活动的热情。
活动,是工会联系群众、凝聚人心最有效的手段,工会活动开展的好坏,直接反映着一所学校工会工作的现状。所以,作为工会工作的实施者,我们在做好工会日常工作的同时,要花大力气思考工会活动的开展。
活动策划者在设计工会活动时,心要在广大教职工中间,要站在既搞活工会活动,活跃校园生活,又着眼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高度,活动既要新颖有趣,与时俱进;又要富有教育性和引领性。工会组织最好把工会活动和学校的教育教学、教师培训活动有机集合起来,尽可能地把工会组织在学校工作中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五、不断创新,让工会工作永葆不竭的动力与活力。当然,工会工作的方法因时间、地点和环境的不同千变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工作方法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使学校工会工作永葆不竭的动力与活力。
第五篇:农村党员未充分发挥作用的原因与对策
在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对农村10个村场的100名党员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由于受生产条件、生活环境、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在部分党员中存在着未充分发挥作用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现分析如下:
一、党员未充分发挥作用的原因
1、党员意识不够强,无所作为。其表现为:一是“荣誉党员”多。认为当党员只是一种荣誉称号,并不需要履行什么职责。二是“挂名党员多”。认为自己一无职二无权,起不了作用,把入党的誓词、党的宗旨统统抛到了脑后,缺乏起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地方放松了对农村党员教育,许多地方存在着党员“不俏”、“不用”、“不香”的现象,特别是无职党员的作用更难发挥。有的认为:现在是各种各的田,各赚各的钱,要讲区别,只差五毛钱(交党费)。党员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不少农村党员经常不参加组织生活,接受教育的机会少,脑子里党的观念、党的利益、党 性原则、党的组织纪律十分淡薄。
2、党员素质不高,难有作为。一是多数农村党员的文化程度偏低,对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不熟悉,碰到具体问题,吃不准、拿不下。在调查的100名党员中,有40%的党员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有的接近文盲。二是老龄党员多,从调查看,党员老龄化现象比较普遍,50岁以上占55%,有一个村只有32名党员,70年代入党的党员占了90%以上,越是落后的村这种现象越突出。三是贫困党员多。约占20%,他们家境贫寒,生活艰苦,家庭负担沉重,亏欠公款较多,还有什么能力去发挥他在群众中的带头作用。四是党员结构不合理,科技致富型、经济带头型能人的党员数量十分有限。五是部分党员意志衰退,组织观念淡薄,行为不端,觉悟低下,也有的党员干部为政不廉,给组织抹黑,这显然体现不了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3、党员教育滞后,无心作为。一是发展观念淡薄,部分党员仍习惯于“稻草加稻谷”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或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或只注重既得利益和眼前利益,害“红眼病”。如在开发、引进外资项目中,阻工闹事、敲竹杠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宁可抛荒,不可失业”。二是国家集体观念淡薄,忘记党的根本宗旨,“埋头责任田,外出捞现钱,管它党员不党员”。有的党员在价值观念上表现为“一强一弱”。即片面强化经济利益,弱化奉献精神,甚至有个别党员认为入党只有义务,没有权利不合算,划不来,不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只重权利,不讲义务,一讲减轻农民负担,就连应该上交的共同生产费,一事一议费也不愿交,给乡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调查发现,有一个村一名无职党员,村电工找他收电费时,他毫不脸红地说“我暂时不想交,我是党员”。三是法制观念淡薄,部分党员不学法、不懂法,更不能自觉地以法律为准绳,以法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有的自己行为违了法,却意识不到,还有的党员,只懂得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不懂得法律也应保护他人,在损害集体和他人利益时蛮不讲理,目无法纪。四是部分党员干部作风不民主,重大问题的决策不民主,不听群众意见,村务公开流于形式,或联系群众不够,进组入户与群众交心少,或闹不团结,内耗严重,严重地败坏了党的形象。
4、党组织软弱无力,无法作为。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一个村党支部一班人,人人都当老好人,上级的方针政策在这个村根本无法执行,党员是各行其事,一年四季难开一次生活会,村里的工作,基本是乡里干部督促搞,不督促就不搞,乡里干部一离开,便无动于衷,支部在群众中基本成了聋子的耳朵当摆设。
二、充分发挥作用的对策
要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我们认为应从四个方面下功夫。
1、抓好党支部建设,提高凝聚力。
好支部才能带出好队伍,要想把党员队伍建设好,关键要靠有一个好支部。因此,我们首先要着力整顿好农村党支部,特别是那些后进村,要重点整顿建设,要按照“五个好”的标准,按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要求,选好配强支部书记和一班人。在选配村支部一班人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坚持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其次,要进一步提高对抓党员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纯洁党员队伍,发展壮大力量,村支部一班人更要以身作则,团结一心,带头讲政治,讲学习、讲纪律、讲党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抓好党支部的自身建设,真心实意为民着想,造福一方。再次,支部一班人,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建立经常性走访制度,关心党员生活,搞好服务工作,切实帮助党员排忧解难,扶贫帮困,使贫困党员早日脱贫致富,以此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感染力。
2、抓好党员教育,提高自身素质。
农村党员教育工作,必须针对当前农村党员思想实际,特别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从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对症下药,概括地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①从严治党。通过严密的组织措施和纪律约束,实行严格的教育和管理,做到三个“从严”:教育从严。教育党员增强党性观念,严于律已。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掌握三个环节:一是加强党性教育。这是硬任务,在方法上可实行强化灌输、启发引导、典型教育相结合,严格掌握党员标准。二是不断向党员灌输党的基本知识,进行理想、宗旨教育,常抓不懈,强调组织纪律性,使党员不断接受正面教育。三是在进行正面教育的同时,对一些表现不好的党员给予批评和处置,补小洞,保全体;管理从严。要求各党小组定期向支部汇报工作,支部也要定期向上级党委汇报,反馈工作情况,在一次工作或一个阶段后,支部还要严格各项管理制度,制度要切合本地实际,做到可行性、约束性、针对性、严密性统一。制定制度时,还要考虑到外出做工或长期因工在外的党员管理和学习制度,不能有特殊党员和制度管不着的盲区;执纪从严。对不合格党员,要及时进行妥善处理。从目前看,处置的对象有三种:一是违法;二是违纪;三是民主评议党员中评出的不合格党员;前两种比较好处置,后
一种工作量极大。要走访群众、召开座谈会、进行党内外测评。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做好了,是对党员进行正反典型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
②方法灵活。就是要根据农村党员的不同素质状况,进行多内容、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在形式上,可从单一集训、开会学习向依托阵地、远程教育、通俗形象、系统教育方面的主要转变。村场的党员活动室是农村党员教育的主要阵地,应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根据农村的农时季节,党员思想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突出活动主题。在内容安排上要注意本村特色和乡土气息,树立先进党员“活”典型,用党员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党员。党课的形式和内容要灵活通俗,如可以组织参观先进典型、请先进人物谈经验、开展党的知识竞赛、开展合格化党员的讨论等。内容上要变单一的党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为政治、文化、科技致富、道德、法律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教育,内容要切合实际,浅显易懂,以强化实际效果。使党员既能在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又能在发展市场经济中作出榜样,走在两个文明建设的前列。
③讲求实效。就是党员教育要讲实效,工作要落到实处。要落实经费、场所、设备、师资、材料等基本条件。村里每年应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党员教育,要落实教育的计划、制度。计划要长短结合,党校、党课、党日、电教等多种手段要有机结合,要注意解决农村工作季节性强、临时性中心工作多、党员外出务工经商多等情况。采取集中、分散上课和辅导、自学讨论、登门辅导等学习方法。要落实时间、可以采取支部定期活动的办法,保证每个党员受教育的时间。要落实关心、爱护的措施。对年老体弱的党员给予生活和政治上的关心,形成党组织关心党员疾苦,党员热爱党的事业的好风气。对村里党员的关心爱护要做到“三必须”。即逢年过节老党员必须有人看望;党员疾苦必须有人过问;党员去世后必须开追悼会,以激发党员的爱党热情。
3、给党员设“位置”,发挥无职党员的作用。
党员无职不等于无责任,党员无权不等于无义务。作为一名合格党员,尽管无职无权,但责任和义务是不可少的,这是共产党员区别于一般群众的关键所在,也是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在农村无职党员占到了80%以上,这是一支强大的力量,如何发挥这些党员的作用,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过去在这一方面做得很不够,有的党支部一年还难得开一次会,党组织的活动流于形式,党员很难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也没有发挥作用的载体。要发挥这些党员的作用,就必须把他们组织起来,给他们设“位置”。
一是压点“担子”,使他们有“干头”。有责任才有压力,才能激发活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村无职党员,党支部一是要制定党员建功立业目标,及时把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个党员身上,增加他们的压力感。如坚持和完善党员联系户制度,以及在党员中开展“五到户”、“四个一”活动。即党的政策宣传到户。科学技术指导到户、民事纠纷调解到户、计划生育措施到户、各项任务落实到户等“五到户”。每个党员年内为群众办一件实事,帮扶一户贫困户,献一条好计策,找一条好门路等。二是党支部在研究生产项目、中心工作和其他重大事宜前尽量征求无职党员的意见,让他们为支部当参谋。三是给无职党员挑点“担子”,使他们都有用武之地。如成立一些群众组织决策参谋组、财务监督组、计划生育组、政策宣传组、科学示范组等,并定期召开座谈会交流心得的体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有地位,有事做。
二是树起样子,使他们有学头。各级党组织一是要选择和培养一些不同类型,不同项目的典型。如勤劳致富典型、助人为乐典型、为民奉献典型、科技致富典型。使广大党员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二是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典型。如墙报、广播、召开现场会、典型现身说法等形式扩大影响;三是切实帮助解决优秀党员的实际困难,特别是解决好老村干、老模范党员的生活待遇,让他们老有所养。
三是教给技术,使他们有“奔头”。大部分农村党员,他们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勤勤恳恳的带头人,但由于没有一技之长,自已生活还很困难,谈不上带领群众致富。我们一要根据本地实际,党员的个人爱好,组织他们参加不同类型的科技培训,使其逐步向科学靠拢;二要在推广科技中让党员作示范户,在多种经营中让党员去带头,请当地土专家、土能人当“老师”,同时在信息、技术、物质、资金等多方面加以扶持,使他们先富起来,并去带动和影响广大农民共奔致富路。
四是大力支持,使他们有“想头”。要充分发挥无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离不开各级党组织,特别是乡村党组织的大力支持。一是要保护党员的工作热情,支持他们正确开展工作,及时处理打击报复党员、干部的违法行为,为党员壮胆撑腰;二是对在群众中有威信,能带领群众致富的党员,要及时吸收到村支部中去;三是对一些老党员的家庭困难,要想办法给以解决,让他们摆脱困境。
五是抓好评议,使他们有“拼头”。要克服农村部分党员无所作为的思想,逼使他们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就必须在党员中开展评议活动。评议活动以支部为单位进行,可分为三个程序:首先抓自评。由党员本人对照党章、党纪、党规,向支部大会汇报一年来宗旨观念、履行党员义务、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的情况、开展自我评价;其次抓互评。根据党员自评情况,由全体党员开展面对面的互相评议,互评时一定要开门见山,一针见血,实事求是地提出批评建设,不能走过场;最后抓测评。在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上填写测评表,测评表分优秀、合格、基本不合格、不合格四个档次。优秀者大会通报表扬,合格者插红旗,基本不合格者插黄旗,由本人写出整改方案,限期整改,不合格者根据情况,分别予以劝退、除名的处置。
4、广辟渠道,着力培养。
针对有些村场支部不愿意发展党员的问题,我们要做好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指导文章,拓宽范围,敞开大门,培养发展党员,特别要注意在各个行业领域,如种养大户、科技人才、闯市场经济能人中发现苗子,从基础抓起。抓紧培养,加大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力度,切实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素质。同时要认真制定和落实发展党员工作规划,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培养,坚持党员标准,做到合格